时间:2022-02-17 22:49: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主题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主题教学,从狭义上说,就是指课堂教学教师如何分析和讲解课文的主题;从广义上说,还应该包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特剐是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如何分析和把握作品主题,以便强化阅读效果。
如何进行主题教学?我认为,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作品所蕴含的生活意义和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志趣,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学语文课文,有不少是文艺作品,其主题是客观和主观的有机统一,主题思想也决不会在作品中明白地指点出来,同时,又由于对作品欣赏的范围,角度、层次不同,对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立也会不同,特别是有的名家名著,内蕴丰富而深刻,技艺精湛而巧妙,用三言两语穷尽其主题思想是不实际的。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发表近百年了。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人们对其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立,经过了长期的认识与探索,从“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到“科举制度时读书人的摧残”,再到“描写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都不无道理,但也都不算全面深刘。再如《阿Q正传》问世80多年了,分析文章的文字超过作品本身文字数十倍,至今,仍有人发掘出前人未曾发掘出的复杂内涵。这说明一部成功之作,对其主题思想认识和理解是不断拓展加深的.决不可满足于一知半解,也不可轻易把前人或别人的结论当作永恒的“标准主题”来接受,再教给学生。
这便牵扯到“主题淡化”问题。
随着人们对文学认识的加深与提高,关于主题的理论也在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在创作上,传统观念被冲破,这就使本来内涵就不严密、定义就不确定的主题概念变得更复杂了。如果还按传统的主题观念硬从一切作品中去找明确的理性概念或教化意义。就会遇到困难或失败。因而近几年来出现所谓作品多主题,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淡化。“多主题”多指长篇巨著由于容量大,反映的现实生活复杂,往往主题以外还有副主题,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和《李自成》等。另外,除作品本身的原因外,还由于时代不同,读者对作品的欣赏角度和层次不同,对主题的分析确立也不 同,这就产生了“主题的多义性”。主题淡化,实际上就是不把主题放在作品统帅和灵魂的位置上,作者不一定要在文章中“说明什么”、“反映什么”,读者也不一定要在作品中挖掘“主题”,只了解作品写的是什么就够了。有人认为“主题淡化”,并不是作家故弄玄虚,或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文学创作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的本身规律。从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理解,主题淡化这是被反映主题――社会生活的要求。社会生活本身是流动的,立体的,生活本身就有着多层次、多侧面,多义性。为了对社会生活进行多向性的客观描述,减少人为的提炼,纯正化生活,只有将主题淡化在整个作品的形象之中,溶解在语言、情节,人物性格的深处。这样,可以让鉴赏者不受外界因素(主题等)的干扰和影响,使审美活动得以正常、顺利的进行。有的从创作的实践来说明主题的淡化。绝大多数作家并不是先有了明确的主题,然后才“按题索骥”进行创作的,甚至对作品表现什么主题也并不关心,促使他们创作的往往只是作者对杜会的一种 感受,顿悟,或者是由于某种意境、情绪触发的结果。老剧作家在谈到《雷雨》的创作动机时说:“我并没有明显认识到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什么才动笔”,“最初逗起我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情绪”。(《雷雨》序)“主题思想不应该简单到一句话可以概括,浅露到嘹一眼就一览无余”。高晓声认为:“作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有明确的主题”,刘心武更主张作品的主题应谈允许暧昧。莫言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人物、情节是由一个梦的“场面”、“色彩”和“神秘的情调”生酵出来的。郑万隆说《异乡异闻》系列小说的写作,“重要的是感觉”,是凭着“比理性的理解在记忆中留下更深的刻印”的那种“遥 远、朦胧甚至有点神秘的感觉”。的确,要在这些作品中分析出什么明确的主题思想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感觉”很难按逻辑思维的规律进行。
主题淡化,意思不是忽略或削弱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主题思想的扩散与放大。
一、第一首诗――习得方法
课前,我播放歌曲《送别》,让学生边听边想象: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会想到哪些送别诗呢?之后,我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晓背景;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知诗人,晓背景。我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古诗时,首先讲述作者李白和好朋友孟浩然的有关资料及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随机出示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做适当的补充。
读诗文,解诗意。我引导学生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再进行指名读、比赛读、师生同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我提醒学生想象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情景,李白心里又会是什么感受。接着,我范读古诗,让学生安静地听,体会李白对好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入诗境,悟诗情。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感受诗人的情感。学生经过讨论,认为李白对与朋友的这次离别,并没有过多的忧伤,因为他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会很快乐。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送别场景。学生踊跃发言,描绘得十分生动,整个课堂达到了。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得津津有味。学生通过读,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词汇。
二、第二首诗――培养能力
利用刚刚学到的方法,我让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我设疑:“诗人笔下的送别环境如此之美,一定有特殊的送别缘由,那么诗人为何去送元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所以,我鼓励学生多发问,让学生乐问、善问。
我启发学生:“朋友奉命出使,王维设宴送别。可是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启程时两人如何依依不舍、启程后相互凝望等这些内容作者都没写,而只写了简单的祝酒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该怎么理解呢?诗人对朋友是什么情感?”这样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从而激活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最后,我通过配乐朗读古诗,让学生体悟诗歌的韵味。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诵读诗文,身临其境般感受了诗中的场景,很容易就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三、学习语文――轻轻松松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了两首古诗后,我引导学生再读更多的课外的送别诗,如《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朗读展示,并给大家讲解它的优点,学生很快就收集了很多经典诗句。
我们学科组开始了科学拓展主题活动的研讨开发。
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动力,动力的来源多种多样,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动力源在哪里?最先进入我们视线的就是江苏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试题的内容,它们需要的材料简单,可操作性强,竞赛风格浓厚,又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偶然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于是如何将它们加以利用和改造形成真正能贯彻于科学拓展主题活动教学一线的课程成了我们学科组研究的课题。
纸是我国四大发明,在小学科学课程《它们是什么做的》单元中单列一课讲授。经过对纸张形状的改变,又涉及科学课程《形状与结构》《物体的运动》《排序与分类》《神奇的能源》等单元内容,因而纸的研究自然而然地成了我校科学拓展课的起点与抓手。
经过研究与探索,科学组三位教师在经历科技节拓展活动试水,省金钥匙选手集中培训,执教科学拓展主题活动课展示并得到了王占魁博士和校教学科研部领导指导的基础上,对科学拓展主题活动有了浅显大致的认识。在此以《纸的研究――撕纸》一课谈谈科学拓展主题活动是如何促进科学教与学的。
一、活动能使课堂更生动
只有将科学教学更情境化、生活化,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师:这几天我们学习了《常见材料》单元中《纸》这一课,今天我们就利用纸来进行一项有趣的竞赛。任务:两人合作,徒手撕一张a4纸,使形成的一条纸条尽可能地长。
本活动采用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创设一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感受、接纳、操作的游戏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情感认知,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产生教与学的共鸣,感受科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2.师:该怎样让撕你手中的a4纸才能让它变得更长呢?
生:撕成一条!
生:撕得非常窄,就能长!
师:多窄?理论上老师希望是一毫米窄,那我的纸条肯定能最长!
生笑:不可能做到,还特别容易断!
师:那怎么做才能让纸条又窄又不容易断呢?
生:我要争第一,就要撕得窄!
生:别断了,一断,再窄也不如不断的纸条长!
生:真是矛盾啊……
以疑激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适时创设问题情境,适加点拨,完善学生的思维角度,激发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你来我往,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积极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交流中争辩,在争辩中明理。
3.师:让我们先用一小片纸实验一下吧!
学生实验。
生:不光要考虑撕纸宽窄的问题,说说容易,怎么撕都是一个大问题。
生:对啊,我们都撕不平整。
生:还有还有,不知道怎么撕转弯!
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很大的跨度,达・芬奇设计飞机坦克到制造出飞机坦克还有很漫长的路程。通过预先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类感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展开概括、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
4.师:两人一组,配合撕纸,十五分钟后比哪一组撕得长!
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或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的一种教学情境,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趣化教材,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效果更为突出。
二、活动能使学生做主人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的教育。在这个撕纸的课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甚至是主宰者的地位一去不复返了,因为教师的技能不一定能超过学生,怎么当好一名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是教师该考虑的。教师在科学课堂不必成为万事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全可以示弱,做孩子们的垫脚石也可以乐在其中。
师:这一组同学提出撕180度转弯的地方十分困难,尤其在最后比赛测量的时候很容易扯断,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啊!
生:我是将转弯的地方撕成圆弧形,我觉得比撕成直的好。
生:我们是撕成直线,但是撕好后我们折了一下纸条,形成一道直线,这样比较稳固。
……
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与学生)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与实践,通过意义建构知识的方式而获得的。
三、活动能使学生更探究
师:撕纸的时候如何保持断面平直?
生:我可以用尺子。
师:别忘了,除了a4纸和你们的双手,不提供任何其他工具。
生:我可以先折出痕迹再撕。
生:我可以把纸放在书桌边上撕。
生:我用我的两个大拇指,并拢它们,一点一点撕,也能保持平直!
给予学生充分的实验操作时间,他们一定能积极探究,找到最好或者最适合自己能力的那种操作方式。
四、活动能使学生更成功
“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师:你们组真棒,都撕成这么长了!怎么做还能更长点?
生:恩,下次不能失误撕断了。
生:我们可以撕更窄一点!
生:我们胆子不够大,不敢撕了,其实可以更勇敢点!
……
竞赛虽然是教学的一种教学环境创设的需要,但是教师不能以竞赛成绩为评价第一标准,我们的科学课堂要达到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特别是一些容易受挫折的孩子,一旦看到自己比不上同学,就会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帮助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他们走向成功。当然,竞赛必定会有结果,奖励是必需的,但不能唯撕纸长度为唯一标准,可以更多地设立最佳方法奖、最具进步奖等激励形式。
主题式教学指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这样具有高度动机的环境中,可以接触和这主题相关的各种领域的学习内容,教师的教材有时可以像联络教学的方式,横向编选和该主题相关的教学材料,有时更可直接打破学科之间的限制,在教学中整合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策略。
二、可以实现以下的教学目的:
1、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这就打通了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
2、主题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进行自主的探讨和学习,这就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3、主题式教学要求师生既是学习情境的组织者,又是学习情境中的共同探讨者,这就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题酒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创新能力
引 言
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计涵盖民用建筑里的多种类型。建筑设计的对象从居住建筑到公共建筑都有涉及,旅馆建筑是其中一个重要类型。旅馆建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旅馆建筑的功能特点与设计要点并熟知相应的设计规范及社会法规,培养学生对此类建筑的艺术欣赏力和设计能力。
旅馆建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旅馆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初步掌握此类建筑设计方法和步骤,了解各类酒店建筑的特点和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原则,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分析的方法及解决较复杂地形条件的能力。采用评议和启发为主要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调研环节。通过课堂讲授、实地参观及调研、课堂辅导等教学方法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处理建筑的功能,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关系的能力和正确运用建筑尺度的概念,能从环境角度进行室内外整体的建筑空间设计。本次旅馆建筑设计教学引入主题酒店的概念,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设计教学过程注重调研实践并从主题酒店的角度鼓励建筑的个性表达和设计创新。
1 主题酒店设计教学实践案例
本次旅馆建筑设计的基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中兴镇新益村和沿江村境内(青城山前山山门附近),西北面坐拥优美的人工湖,远处可以眺望青城山景观。项目用地面积50072m2,定位为四星级旅游度假酒店。主要功能包括会议培训、研发交流、会务展示和旅游度假,其中住宿部分包括140套特色客房和10套别墅客房。
尊重基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入手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及景观资源等。旅馆建筑项目的地块呈L形,在建筑的朝向和布局的考虑上,充分利用地势,将公共区域布置于交通便捷的南部,酒店客房部则沿基地人工湖方向布置(图1)。由于青城山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客房部分的廊道置于半开敞状态,节约能耗的同时,取得与景观的呼应。成都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随着地形和景观条件,总平面也采用L形的布局,在引导主导风向更加多的接触建筑表面的同时,也减轻了部分客房为了追求景观西晒的程度,达到降温的效果(图2)。
调研基地的人文环境,从宗教文化,运河文化,建筑文化,礼节文化等方面入手。本次项目基地拥有丰富的文脉资源,既可远眺“青城天下幽”的道家发源地青城山,又地处因水治堰、因堰兴城的都江堰境内,对人文环境的调研分析自然也从这两个方面展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建筑设计影响深远,这在川西地区尤为明显。建筑布局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展开又不完全对称。院落虚空间的组合是川西建筑的灵魂,其与实体建筑的相辅相成造就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生机的人性化场所。本次旅馆建筑空间设计的重点也是庭院空间环境的设计。历史悠久的都江堰提供给基地的人文启示则更多表现为当地材料的运用和独特的建筑构造做法。青瓦白墙不仅反映川西地区质朴的审美观也是浅色墙面瞒住四川阴雨天气多而日照不足的采光需求。当地传统建筑穿斗式木构架、不对称的坡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山墙窗花等处理手法均给本次设计带来丰富的灵感源泉。(图3)
主题酒店概念的引入进一步鼓励建筑的个性表达,建筑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筑设计水平提高的动力。在充分调研分析项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础上,建筑创作需要鲜明的主题风格来领导整个酒店的规划设计。每个同学结合自己的设计构思寻找本次旅馆建筑的设计主题,不同的主题意味着不同的出发点,也带来不同的建筑设计创新。图4是罗巍同学的设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用现代建筑语言演绎新的川西风格酒店。酒店的整体布局开敞自由,总体布局上以酒店大堂为核心,娱乐中心、宴会中心分布在酒店大堂两侧,客房区则沿着整个湖岸线,饱览湖光山色。大堂引导出一条空间主轴线,同时由娱乐中心、宴会中心构成一条空间副轴线,整个规划中体现出川西建筑轴线布局的空间特点。在建筑造型设计上,简化川西建筑坡屋顶的元素,单坡顶的运用和前坡短后坡长的设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色。在屋顶及山墙设计上采用退台式设计,平台上简洁的构架和女儿墙的坡屋檐相结合,将大面积的斜屋顶分隔成几个块面,显得虚实变化,错落有致。建筑立面的设计运用白、灰两种色块和线条组合,用现代的手法及材料建造演绎川西建筑穿斗结构的特色。
图5是廖诗帅同学的设计作业,设计的主题是山水意向的庭院式酒店。设计紧紧围绕庭院空间这一主题,首先利用建筑物的相对高大体量对开阔的人工湖面形成围而不隔的遮蔽。在建筑前部的公共区,考虑了与建筑后区的布局关系,设计了两个开敞程度不同的园林式庭院,且通过对景观节点的连接,使两个园林之间又有某种暗含的联系。开阔的人工湖大尺度景观与精巧的园林式庭院小尺度景观之间,通过运用建筑的局部架空、出入口的框景、不同体量之间空隙的对景等手法形成过渡。这样,不同层次的景观根据人们的不同路径,自由组合成不同的观赏节奏,增加其体验的趣味性。
2 结 语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综合处理建筑与环境、建筑内部功能关系,建筑技术与艺术等多方面矛盾的能力。在旅馆建筑设计理论联系实践的同时必然要看到目前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前酒店行业的竞争逐渐从建设规模竞争转向文化品位的竞争,越来越多的酒店在竞争中亮出自己的文化名片。主题酒店以既定的主题来营造酒店的建筑形象和文化氛围向顾客展示酒店文化,使其在酒店文化品牌竞争中独树一帜。引入主题酒店概念的旅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取得良好效果,也说明每个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都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自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科研的作用越来越突显,课题研究成为了课程改革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够,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员的事情,特别是许多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两层皮的现象。因此长期以来真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把教育科研当成了工作中的负担,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使教育科研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好帮手,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主题。我们本着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原则,使教育科研回归课堂,回归自然,由侧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转变为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的研究--即校本研究。
近年来,为了使课题研究更真实,更有效。我们通过主题教学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使课题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相融合。那么如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进行主题教学呢?
由于每位实验教师的研究主题都来源于教育教学,例如“有效问题设计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心理品质的形成问题的研究”、“学习方法的研究”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教育教学活动,而且是多次的,持久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我们提出了在课题实施中进行主题教学的思想。以往的教育教学是依据课程要求和教材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是依据教材中各单元,各板块的教学内容来确定的。是知识系统的横向联系。如果按照课题研究的主题进行教学--即主题教学的话,就需要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把所确立的研究主题融合进去。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单元的也可以是一个板块乃至一册书的,或者是一个年段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说把课题研究的主题始终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主题更鲜明,教学活动更有效。这是课程知识体系的纵向联系。如“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研究”等等。无论是哪门学科,哪类知识,都可以做为教学内容的子目标或总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虽不完全等同于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它意味着老师在发现某个值得追踪的教学问题之后,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课堂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更强调某种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研究者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老师选择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这就要求老师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需要老师不断与同伴对话,与专家对话,更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理论学习。使得主题教学活动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实施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动画感兴趣,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内容来搜集图片、景象或制作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多元智能论告诉我们儿童认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另外通过研讨使我们认识到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付诸实践,这就是行动研究,就实践教师而言,行动不仅意味着事先设计好的方案是否能够解决问题,而且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执行事先设计的方案。教师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面对真实的学生,教师就不得不保持某种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方案。主题教学活动不仅要预设方案,而且力图引起改变,它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并力争通过行动来引起教学实践的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小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实践中,我们注重了小学生良好倾听能力的培养。并且始终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倾听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一个目标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们同样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要注意倾听老师的提问,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围绕此目标展开,有这样一个教学活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人到楚国去而却向北走,他能到达目的的吗?为什么?同学们通过议论都说不能,同时还讲明了理由。教学正要往下进行时,一名小男孩却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也感到惊讶,以为这个学生没有听清问题,就又把问题重复了一遍并且加重了语气,可小男孩却认真地说:“老师,现在交通这样发达,只要这个人绕地球一周同样可以到达目的的。”针对这一教学生成老师立刻调整方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才能绕地球一周呢?同时鼓励孩子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了本领同,不但可以绕地旅游,还可以航天旅行。接着老师告诉这名男孩,我们这节课是学习寓言故事,问题是有条件的。于是教学继续进行。
学习英语和文化认可是彼此渗透、彼此推进的,学生可以从英语中了解其文化,可以从文化中明白语言意义。根据教学英语实践和对英语文化的深入,探讨历史和主题情景的配合方式。(一)以意识形态为依托的主题情景创设。意识形态即对事情的某种看法,表现在主题应用课堂上,比如,通过一些美术作品、文化作品等帮助学生理解西方国家文化中所表现的文化特征,通过歌曲、写作、视频等表达意识形态类的主题情景创作。(二)以生活背景为依托的主题情景创设。生活下的背景能够体现一个国家的语言内涵,教师通过选取电视、电影、文章中的不同桥段,可以表现生活背景类的主题设计。(三)以经典桥段为依托的主题情景创设。例:以生活背景为依托的主题情景过程:阅读英语课本,学生按照文章内容设计导游发言稿,通过PPT和解说文将课文内容复述出来。学生复述片段:Wel-cometotheLouvreMuseum.AfamouspaintingintheLouvreMuseumistheMonaLisawhichwascreatedbytheartistLeonardoDaVinci.Itwascreatedbetween1503and1506...效果:“……导游”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具体结构的理解。在解说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英语表达的叙述方式、解说特点,也同时强化了对西方国家文化特点的了解,为以后自主学习西方文化打好了基础。
二、结合语法知识,提高主题情景的充实性
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将语法融入主题情境教学中能够将抽象的语法形象化,便于学生掌握。下面,笔者针对语法知识与主题情景的结合方式进行总结。(一)以词汇为主链设计主题情景。以词汇为主链设计主题情景是指将单词或短语的多个含义串联到一个情景中,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二)以语法为主链设计主题情景。以英语语法为主导设计主题情景是指将英语和语法内容串联到一个情景里面,通过引用该语法内容并与其相似的语法点进行比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例:为accountfor设置主题情景的经过如下:Hecouldnotac-countfor(解释、说明)thereasonforhisabsence,buthisabsencehasaccountedfor(导致)theintensificationofthefire,andtheaffectedbusinessesaccountedfor(占据)sixtypercent,sohemustaccountfor(负责)this.效果:将该单词的多个意义融入一段话,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三、牢抓情景,有效提问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学”与“思”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需要互利共存,相互作用,这就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在应用情景教学法时,我们首先应该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与教学实践内容相关的情景进行文案的设置。在教学英语过程中有用提问是一种非常不错的教学方式,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并解决相关问题,所以在情景教学法中经常被利用。教学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独特体验,启发学生关注特定环境里的细节,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的语言、情感,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得到发展。比如,在学习“festival”一课时,涉及“birthdayparty”的相关知识,我采用给学生开生日派对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家在吃寿面、唱生日歌、说祝福语、切蛋糕等一系列生动活泼、感性、有趣的情景中,积极对话、主动表达,有利于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在生日时常用的交际用语。这样就可以非常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者,而是思考者。另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关于教材中出现的桥段在哪个电影中出现过,或通过各类电影的名字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英语兴趣。
作者:苏晓娟 单位:千阳县职业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建霞.浅谈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英语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识字写字能力是基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占了很大比重。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师对生字和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自学字词,这是不科学的,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可以让学生生字词的学习事半功倍。
1 预习指导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单元主题教学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生字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朗读课文,圈字画词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要养成随手圈出生字词的习惯,为下一步解决障碍做好准备。
1.2 再读课文,注音组词
再读课文时,学生需要对照课文中的读音、查字典等方法解决生字。这样,在读课文的时候,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3 解释词语,尝试造句
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拆词法等方法解决难理解的词语,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字词中需要掌握的内容呈现在预习单上。首先,让学生根据在一二年级掌握的各种认字识字的方法,将本单元的生字根据字的间架结构(上下结构、左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等)分类。其次,让学生找出难记忆的字,并且思考记字方法,上课时交流。也可以让孩子用彩色笔在预习单上写自己觉得有难度的字。再次,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形近字、多音字、形声字等。
2 课堂教学
在学习生字时,要真正学会一个生字,就要学习一个字的语音、字形、字义。在小学阶段,大纲对生字词的要求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涉及到读音、字形、意义三个方面,而且要对一些字词的学习设计形成一定的梯度。在生字课上,学习的重点是记忆、理解和运用字词。因此,生字课可以分为导入新课、分类认读、理解运用、熟记生字、指导书写、竞赛反馈等环节。
2.1 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猜字谜、识字儿歌、顺口溜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分类认读
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生字的具体特点,从字音、字形、词性、含义等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分类,然后进行指导。把本单元的字词按照读音上的相似点分类,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助于对生字字音的掌握,通过字形分类可以加深对字形的记忆。根据词性分类的话有助于学生对于词语的运用,而根据字义分类则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字含义。在教学中,我坚持引导学生进行形近字联想对比记忆,同时指导学生给形近字组词,效果显著。比如,辨、辩、辫、瓣,难、推、堆、准等。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生字时可以自主进行联想对比记忆,效率非常高。
2.3 理解运用
一般情况下,学生遇到生字词主动拿起字典、词典来查阅,可是,在没有工具书时,就必须教给学生理解词义的一些其它的方法,比如拆词法、联系上下文等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出示词语,引导学生利用拆词法来理解词语。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路旁的橡树》中有词语“不约而同”,教师可以这样指导“不,没有。约,约定。同,一样。连起来就是,没有约定却一样。同学们,一般人们干什么需要约定呀?”生:“说话、做事情。”师:“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说话、做事情没有约定却一样。”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路旁的橡树》中最后一段,师问:“这坐车过往这里的人见过面吗?交谈过吗?”生:“没有。”师:“不过他们说的话是一样的。没有见过面,没有交谈过,他们的说法却是一样的,这就是不约而同。”再次,出示字典、词典中的意思进行对比记忆。如此反复进行这类方法的教学,学生渐渐就能掌握解决词语的方法。另外,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出示近义词,然后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相应的句子中。用选词填空的方法区别近义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一方面,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又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词语造句。学习是为了运用,学生理解词义之后就可运用词语说话,慢慢积累,便可以将这些词语运用到写作中。
2.4 熟记生字
(1)认字儿歌、顺口溜、猜字谜。引导学生读认字儿歌,编识字顺口溜,编字谜识字,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训练思维。如:碧:王大妈,白大妈,一起坐在石头上。磨: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南洋石头上,坐着两棵树。善:小羊很善良,两个眼睛(点),一个口。
(2)动作表演。用动作表演学习生字的方法十分直观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爬天都峰》中的生字“攀”,教师可以说边说边进行动作指导,“一只大手在林中爬呀爬”(说爬呀爬时,两只手握拳,双臂在胸前交叠,摆出“爻”的字形),学生一下子就记住生字“攀”了。
(3)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在教带偏旁的生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沿用一二年级学的“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记字方法来记忆新字。
2.5 指导书写
在小学阶段,对于中高年级学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地指导书写。学生可以交流生字词,教师有针对性地从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分析字形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归类指导对比学习。
2.6 检测反馈
作者:连国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第11期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 和“你” (抒情对象) 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相信未来》《北方》《祖国土》,人教版的《六月,我们看海去》则间接地加以表现。这些显性或隐性的“我”和“你”,其所代表的形象各有不同:
诗人通常借助不同的意象将“我”和“你”进行链接,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独特思考和探究成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我是——”的句式将“老水车”“矿灯”“稻穗”等意象呈现。初看,我们便有些似懂非懂——“我”到底指什么? 原来,诗人先将“我”具象化为“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用以表现祖国贫困悲哀的特点,接着又将“我”具象化为“花朵”表明祖国充满希望,然后将“我”具象化为“胚芽”“笑涡…起跑线”表示祖国已经走进新时代,最后将“我”转换为经历过“迷惘”、“深思”。现已“沸腾”的一代人,将“我”与“你”之间的血肉联系予以明朗,将“我”对“你”深沉而复杂的爱细密吐露。这看似复杂的“我”,将祖国从悲哀到复苏的过程,以及经历苦难的一代人的丰富情感尽情展示,诗的意蕴由此而深广。
普希金的《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用“矿坑的深处”“阴暗的地底”“阴暗的牢门”“苦役的洞窟”“沉重的枷锁”“黑暗的牢狱”等意象表现西伯利亚囚徒(“你”的复数) 所处的恶劣处境,反衬“你们”的高贵心境,传递“我”对“你们”的挚情;《六月,我们看海去》则以“驼铃”“天空”“大海的喧响”“贝壳”等意象表现“我们”(“我”的扩大) 的青春活力,表明“我们”的自信,用“看海去”展现“我们”对充满希望的新时代(“你”)的向往。
现代诗歌中的“你”和“我”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中,“我”表达的不仅是自我,还有“我”对“你”的情感倾诉。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常常因情而异,抒写的“我”“你”也各有侧重。透过每一个凝练如珍珠的文字,捡拾起“我”和“你”,弄清“我”和“你”的关系,我们便可比较快地走进文本,领略意境,体悟诗情。进而与诗人共鸣。
二,抓住“我”和“你”实施教学的意义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集中解决了这样一组问题:(1)这首诗,诗人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 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逐节解读) (2)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 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f3) 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这样写对于情感的抒发有什么好处?
应该说,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明确的诗歌教学目标(把握意象及诗人创造的意境、理解诗情及其表达技巧是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 ,摒弃了诗歌教学常用的套路(介绍背景,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逐节解读,理解意象,分析情感) ,思路清晰。但设计的问题除了“感情”还是“感情”,在内容上缺乏广度和深度,形式上也比较试题化。课堂上,学生思绪平淡,答题应付,诗歌的美妙无从体验。
如果我们以“我”和“你”为主题词来设计问题,也许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1)诗中出现了哪两个人称代词? 各代表什么? 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2)诗中的“我? 和j“你”有关系吗? 作者是怎样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诗中的“你”全用“祖国”来替换好吗? (3)每节诗末的“祖国啊”的读法是不是一样? 应该怎么朗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