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1 16:30: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交通需求;风险因素;安全措施
分析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交通需求,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改善他们的交通环境,保障他们的交通安全,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1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需求
1.1交通需求呈增长趋势
出行方式中,虽然行人和自行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相当大的比例。
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实际交通活动及将来对交通活动的需求,以及阻止他们实现交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切实可行的交通计划所必需考虑的重要因素。
1.2阻止交通需求增长的因素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有些因素也阻止了人们的交通需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国外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行人怕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交通出行。在我国,家长担心小孩发生交通事故而减少了小孩单独参与交通活动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一到小学放学,学校门口聚集成群家长的原因。
(2)人口的老龄化。我国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1.2亿。老年人的出行由于年龄的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安全和方便的交通设施,使他们的交通活动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交通需求,由于自身原因和客观原因更是难以保证。
(3)道路环境。我国许多城市道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却不断地被侵占。道路修宽的同时,机动车的车速也随之提高,行人穿过马路时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过马路时的风险和难度更是加大。行人天桥和地下通道的修建更是为了保证机动车的畅通,虽然减少了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但加大了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过马路的难度。而这些群体在交通活动中活动难度的加大,必然限制他们参与交通活动的范围。
2影响行人、非机动车安全的风险因素
2.1机动车速
国外的研究表明,机动车以50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行人死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机动车以30km/h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概率的8倍。而机动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发生行人死亡事故的概率非常小。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3年因超速行驶导致12107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占全年死亡人数的11.6%。因此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出行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
2.2缺少相互联系
机动车驾驶员与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之间缺少联系也是引发事故的风险因素之一。在城市,不同的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活动的前提是他们能正确认识各自的交通地位,并在活动中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合他们地位的正确行为。因此交通设施的过于复杂、视线不清等因素会影响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而路边停车和路边障碍被认为是造成行人,特别是小孩和残疾人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
2.3对交通安全期望值不同
不同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间对交通安全的不同期望值也是造成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交通事故的风险因素。例如,按法律规定行人在通过斑马线时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应停车等行人通过后在安全的情况下再通过。但有的驾驶员并不认可这一法律规定。这样的机动车驾驶员如果碰到优先意识很强的行人通过斑马线时就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行人想着有优先通行权,机动车会停车让行,而机动车驾驶员指望行人会让他先行,不同的期望值很容易造成交通冲突。
3安全措施及对策
3.1政策上平等对待所有交通活动参与者,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
交通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应当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而不能因为它的发展而限制人类的活动。每一个人在交通活动中都是行人。因此交通政策的制定、道路的建设及交通设施的安排应从每一个人开始考虑,而不是从大众开始。瑞典之所以交通安全搞得好,就是因为在交通安全的各个环节坚持了这个理念。在制定交通政策、设计道路之前都要听取不同的交通参与者的意见,特别是行人和自行车驾驶员的意见。并对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交通需求给予特别关注。只有当交通参与者对制定的交通政策、设计的道路和交通设施有了认同,他们在交通活动中的权益得到保证,他们才能在交通活动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交通安全才有保障。
3.2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行人和非机车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搞好交通安全的根本。我国历来重视交通安全宣传,经常开展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对普及交通安全常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不同交通参与群体的、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更是做得不好。交通活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仅有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应注重对实际技能的培养。比如对在校学生,应注重在怎样应对交通紧急情况、怎样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等方面做一些实际技能方面的培训。
3.3采用交通工程措施,为行人和非机动车提供安全畅通的道路空间
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理应对他们各自的交通行为负责,但他们保护自己的能力实在有限。因此在交通活动中,除了要提高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外,还应采用工程措施,如四通八达的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网、合理的交通设施布局、平整的路面、清晰的交通标识、供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专门的交通设施等等,确保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同时应注意各种不同的道路交通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在交通活动中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对方的交通意图,尽量减少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员在交通活动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
公路路面工程的机械管理
机械设备是进行公路路面工程机械化施工的重要物质条件,也是现代化施工当中不可缺少的,对于路面工程的进度、质量与效益等都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公路建设机械化施工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所以,强化对机械设备的管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公路路面工程施工当中,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之原则,将工程质量视为生命线。为了保障路面工程的质量,一定要实施严格的机械管理,因为这和质量管理密切相关,是提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建设高质量的公路路面,就要尽量运用好现代化大型机械用于施工,事实已经证明,对路面工程施工机械的管理是实现施工管理控制目标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因此,在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中,应当更加全面地实施全员机械设备管理机制。
这一机制主要是指运用一系列的技术、经济与组织管理措施,对施工机械设备实行全过程综合管理之方法。其目的在于努力实现施工机械寿命周期的费用最低化与综合效能的最高化,强调的是经济性;其手段在于是综合应用工程技术、财务、经济及管理等学科内容及方法,强调的是科学性;其范围包括了从施工机械的选择、应用,一直到宣告报废的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全面性;其参与人员主要有施工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强调的是全员性。
公路路面工程的质量管理
(1)公路路面施工单位一定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机制与质量检验机制。要安排专人负责质量管理工作,并做到持续改进施工工艺以及管理的方法。同时,要严格实施质量管理自检制度,将质量控制之重点落实到过程控制当中。
要通过每个月1次的综合性检查,并实施内部质量的奖惩措施,并坚持工序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检查,从而让质量问题能够消除在生产之中,以避免发生质量问题甚至事故,以推动工程质量再上新台阶。同时,在自我控制体系还不够建全和工作尚不得力的情况下,不能开展路面工序之施工。
(2)要放置路面施工的控制桩。在路面施工开始之前,为了对路面标高与平面位置进行控制,有利于施工放样与进行检查验收,应当注重于提高公路路面的施工精度。在路面开工以前一定要在已经验收的路基中放置控制桩,具体要求做到以下步骤:首先是将控制桩置于公路的中心线上,每隔100m至少要设置4个。该控制桩不仅能控制平面位置,而且还能控制高程。其次是控制桩一律应采取混凝土预制的方式,预制过程中应在其内设置至少1根钢筋,且外观比较好。
再次是要在控制桩埋设的过程,从路槽的标高开始计算,做到下埋30cm和外露30cm,要在控制桩上端的10cm处的路线前进方向正面运用红漆标写出桩号,并用红漆在控制桩之左画出石灰土的设计标高线,同时在顶端再用红漆标出中线所在位置。最后是控制桩的设置不管是标高,还是在平面位置上,都必须保证一定的精度。要设置完成之后要加以复测,从而保证定位的准确性,以求真正发挥控制桩之作用。
(3)要硬化路面拌合场。公路路面的基层拌合场需要用到较大面积的材料堆放地点。同时,材料的放置状况又将直接影响到材料的质量,并且影响到公路路面工程的质量。
为了确保各类材料不受到污染,确保拌合场的整洁,并减少施工材料之损失,应当对路面施工材料存放场地实施硬化,主要要求如下:公路路面拌和场中所存放的各类碎石、石灰与粉煤灰等都不能直接地堆放于原地面之上,而是一定要对场地实施硬化。同时,硬化场地所用到的材料,一般来说可以是石灰土,也可以说二灰稳定风化岩或者石灰土稳定风化岩等,层厚15cm以上,具体应当视当地地面的情况来确定,从而确保备料与施工过程当中的场地不会受到意外破坏,因此要以接触到地面的材料不会受到污染为主要原则。
本文作者:李彦吉蔺世吾王凡工作单位:北京铁路局
在石家庄供电段10kV配电系统线路故障中,据不完全统计,单相接地故障占67%,两相短路占0.9%,两相接地短路占15.9%,三相短路1.8%,其他故障14.4%。我们随机调取了高邑配电室的1次电流速断跳闸记录,如表2,为2011-05-16T20:13贯通线路223DL的跳闸情况。从表2可看出,除三相短路外,线路间的线电压不可能同时出现不正常,而失压保护的电压值就取自母线的三相值进行"与"判断,仅会在出现三相短路时发生失压保护的误动。随着高速客运专线的开通,自闭、贯通线路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电缆供电,在同一地点出现三相短路的几率将会越来越大。3.1现有软硬件基础上的解决方案及存在问题3.1.1修改失压保护整定值(1)修改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理论上,只要将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减小,使其取值大于三相短路时的最低母线电压水平,就能防止失压保护误动。但是在出现近端(如配电室出线)三相金属性短路时,母线电压可能降低到接近于零,我们总不能把电压定值设定为0V,否则会发生更多的失压保护拒动问题。(2)增加失压保护整定延时将其值按躲过同段母线断路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整定,在速断保护动作时间内,失压保护不会误动。考虑到断路器的分闸时间,其延时不能少于30ms,但是对方变电所,比如邢台变电所的高邢自闭会在检测到线路失压的第一时间(瞬时)备自投动作,若高邑所214DL失压保护不动作,会将邢台所自闭母线电压送至高邑所母线上、造成二者并相,且高邑所因为母线有压而使失压保护返回不再启动跳闸。因此不能靠增加失压保护动作时间和降低失压保护电压整定值的方式来防止失压保护误动。
投入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如图3,通过在失压保护动作前判断有无负荷电流的方式,防止其误动。但铁路自闭、贯通线路具有长距离输送小负荷的特点[1],其正常负荷电流值很小。比如高邑配电室高邢自闭线路一次侧负荷电流3.84A、且三相基本平衡,在采用30/5电流互感器的情况下,二次电流只有0.64A,在母线电压降低到正常值的一半时电流值也迅速降低为正常电流的1/3~2/3范围内,二次值最低在0.2A左右。输电距离较短的线路或者同母段其他线路近端金属性短路时二次电流值甚至降低到0~0.1A,这样使得失压保护有流闭锁功能失效,且电流整定值很难选择,现场应用中多数配电室退出了本项设置。自闭、贯通线路多数情况下与牵引供电系统同方向近距离架设,在配电室真正出现失压时,静电感应出现的感应电流值就有0.2A,甚至更大,此时若投入有流闭锁(比如0.2A),造成失压保护拒动,相邻所电压会送至本所母线,对于不存在并相条件的配电室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各种故障特点分析在10kV配电线路中,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两相接地短路、三相短路等横向故障发生的几率较多,危害最为严重,线路断线等纵向故障一般不会造成保护的误动,在此不再讨论。(1)单相接地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时并不破坏系统线电压的对称性,并可持续运行1~2h,因失压保护检测的是线电压、不会造成保护误动。(2)两相短路[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有3个边界条件:If(0)=0;If(1)=-If(2);Uf(1)=Uf(2),即正序网络和负序网络在故障点并联,零序网络断开。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没有零序分量。(3)两相短路接地[2]在故障点处,用对称分量表示、两相短路接地的边界条件:If(1)+If(2)+If(0)=0;Uf(1)=Uf(2)=Uf(0)。显然满足此边界条件的复合序网在故障点并联。发生故障时出现负序分量、零序分量。(4)三相短路序网构成中同样只有正序分量,也可以说在正序的基础上串入了阻抗零;短路计算中只有正序分量,没有负、零序分量。大量的现场运行实践表明[3],当发生三相对称短路瞬时也会出现短时的负序电压,其值一般不小于0.06UN(额定相间电压)。
(1)电流增量闭锁失压保护为了解决由于1条馈出线三相短路时母线电压降低引起另外1路失压保护误动的问题,可增加电流增量闭锁条件,只有在电流有突变量的条件下、同时母线电压降低才启动断路器跳闸。上例中214DL没有增加的突变量,就不会引起失压保护误动作,动作逻辑如图4。同时,为了防止空载投运线路时,变压器励磁涌流致使电流增量误触发,可增加二次谐波闭锁功能。在配电室出现进线失压时,由于二次谐波闭锁的电流增量不会启动,致使失压保护拒动,此时可增加负序电压的"或"条件。上述讨论的各类短路故障在配电室馈出线侧均会检测到负序电压,而真正的进线失压时是不会产生负序电压的,利用这一特征,增加在负序电压U2小于整定值的情况下,只要三相线电压降低时,就会启动失压保护动作,可有效防止进线失压的情况下,发生的保护拒动问题。图4馈线测控装置失压保护动作逻辑优化图需要注意的是三相短路只是在故障发生的瞬时产生负序电压,因此必须做到有负序电压产生,在母线电压恢复正常前,此闭锁一直有效,以免引起失压保护的误动。(2)负序电压启动的备自投在发生三相短路时,备供所可能出现主供所跳闸前备自投误投于故障线路的问题,可采取2种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①增加备自投延时,只要保证备供所的自投时限大于主供所断路器固有跳闸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②增加负序电压闭锁,在备供所脚下的线路电压互感器检测到负序电压后,自动延长躲过断路器固有分闸时间自投延时,其他情况下,仍旧为瞬时动作。4结束语铁路10kV自闭、贯通线路有着与地方供电系统截然不同的特点,对地方供电系统的运行方式、保护设置照抄、照搬,就会出现某些不适应,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甄别。本文在不增加任何设备的前提下,提出了通过优化保护动作逻辑来避免保护误动问题的方案,希望对铁路配电室的安全运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管理体制中,县级以上地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包括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其日常的执法活动必须按照行政法及道路运输有关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进行。
所谓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即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的空间与时间表现形式。
在我国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现象,法律文化传统一向不重视程序法规范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行政权力膨涨,运用混乱、控制不力,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要求能有高效率的行政权力行使。
基于此,行政程序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防止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行政权力的侵害;二是使行政决定具有确定性、合法性,维护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例如,《行政处罚法》第一条就表明了立法目的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体现上述精神,道路运输行政法规及规章设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程序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略述如下。
1 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行政处罚种类繁多,它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规定一个正式而严格的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其中一些较轻的处罚如警告、小额罚款等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小,而正式、严格的行政程序一般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国家所付出的较之当事人受到保护的利益更大。《交通行政处罚规定》第十条规定了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十五条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即为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两种程序的不同在于普通程序有着严格的调查、质证、抗辩、决定、送达等规定,而简易程序较为简便,可以当场作出决定。
2 听证程序
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利益,因为听证能扩大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便于行政决策切实可行,通过为当事人提供辩论、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以避免行政机关片面地作出行政决定。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确定了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在普通程序基础上,对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定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交通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它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第二十条〕;交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关在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力。
听证程序的核心是抗辩,即当事人可以对于自己不利的证据提出异议并要求指控方加以证明,同时可以提出利于自己的证据。当事人通过这种参与、介入对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加以论证,防止了行政专横和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保持了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3 申辩和质证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使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注意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促使依法行政;二是允许当事人申辩、质证,可以澄清事实、避免失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可以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当事人在申辩质证过程中,可以增强维护主体权利的意识,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法治观念的培养。
4 职能分离程序
(1)办案与决定处罚相分离。在普通程序中,规定由执法人员调查或检查、收集证据,而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罚决定,重大复杂的违法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还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在听证程序中,要求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2)罚款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由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同时罚款必须全部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截留。
5 说明理由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讲认定的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第二十条交通管理部门告知给予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实施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说明理由
理由,是行政决定作出者对法律、政策和自由裁量权所持的观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对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政策适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识。行政机关如果不对这种理由作出说明,就会使得行政权力行使趋于草率、专横,当事人往往也无法明了其理由及行政机关所执行的法律政策的意义,不利于法律和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说明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有助于限制自由裁量权力的恣意行使、促进合理、谨慎行政,有助于行政处罚决定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也有助益能成立。
6 资讯公开程序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695.17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127.05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007401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725km,其中高速公路20km,国道线25.4km,省道线125km,县道线523.7km,乡道线221.5km,通村公路1430km,机耕路379.4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国眼镜行业有了一个长足发展,但在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眼镜生产企业还是流通环节都遇到了许多困难,眼镜生产企业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产品内销竞争日益激烈;批发企业回款缓慢,而且调换退货比例加大,积压大量铺货资金和实物库存,造成批发商纷纷加入眼镜零售业;眼镜零售企业遭遇外资企业不断涌入,高端竞争不断升级,低价打折也非常盛行,全国眼镜超市直通车也开遍了大江南北,中国眼镜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1中国眼镜行业现状
1.1中国眼镜生产企业的现状
最近两年,我国眼镜生产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成为很多生产企业心中永远的痛。特别是员工工资和眼镜所用的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更是极大压缩了利润空间。在出厂价不能相应提升的情况下,有的眼镜生产企业不得不选择关门。的确,成本的上升趋势很难逆转,而且已经逼近很多企业是否赚钱的临界点。以普通员工工资为例,两年前五六百元月薪现在已上升到一千元左右,而且还很难招到人,眼镜厂遭遇招T荒。从宏观层面看,处于通胀期的国内生产资料价格普遍在上涨,因此眼镜生产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孤立的现象,物价短期内还将振荡上扬。
在内部成本提升和外部竞争压力的双重作用下,部分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转型成为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国际背景看,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眼镜生产企业优势越来越小,特别是很多没有品牌优势、单纯靠做加工的产品外销型企业更将面临挑战。那么,转型的方向会是怎样呢?直观上看有两个可行的思路:要么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嫁成本;要么到劳动相对便宜的中西部地区办厂。但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很强的销售定价权,而到中西部办厂则面临相关产业配套不全的问题,而且虽然工资成本有一定的优势,但差价空间似乎还不够大。
1.2中国眼镜批发业的现状
我国眼镜批发企业以前主要集中在江苏丹阳和北京潘家园眼镜批发市场,这两个批发市场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的眼镜零售企业,但最近几年在很多省会城市开设了眼镜批发市场。以东北三省为例,在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相继开设了眼镜批发市场,因此批发企业数量也猛增,致使批发企业都处于J渗淡经营状态。一些批发商不得不在批发市场做起零售,以维持生存。同样批发企业也面临着房租涨价、雇员工资增加以及员工出差费用的增加的压力,再加上批发价格竞争,给零售企业免费铺货,以及付款期限不断延长等压力,最终批发企业把自己逼到没有出路。
1.3中国眼镜零售业的现状
在国内l3亿人口当中,需要配眼镜的人口超过4亿但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实际配镜人口只有2亿左右,只占总人数的15%左右。中国市场总配镜数量可达到1.2亿副每年,每年眼镜市场零售额达到300亿元。从最近6年的眼镜消费者的配镜周期、不同地区平均客单价等数据进行对比:2002年底的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平均配镜周期为3年,而到了2008年年底,新的数据显示已提升到1.5年配一副眼镜增幅高达100%。2002年年底,西北眼镜行、重庆精益、重庆千叶三家知名眼镜零售企业的平均客单价分别为190元、410元、320元,而2008年年底,西北眼镜行的平均客单价超过370元,重庆精益平均客单价超过1000元重庆千叶客单价超过900元。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6年来国内眼镜店客单价提升非常快,大约以每年20%的幅度递增。如今一些大城市的眼镜消费可以说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各地的发展速度并不均衡,大城市的旗舰店、中心店平均客单价1000元以上的比比皆是,而众多的县城小店、眼镜超市以及大城市的批发商零售店的客单价仍然较低。因此,近年来我国眼镜零售市场变化应该归纳为——总量上升,单价拉开,消费多元。超级秘书网
2中国眼镜行业的发展策略
1.1务区交通噪声分布研究方法目前研究道路交通噪声量分布的方法主要有现场实验法、模型计算法和数值模拟法[3]。现场实验法对实验条件要求相对苛刻,外界因素影响敏感。模型计算法一般把车流视为等间距的线声源,已在道路交通模拟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结果不直观。计算机软件模拟法通过与微观交通仿真技术结合,模拟道路交通流动态变化,实现交通噪声的动态模拟,效果清晰直观。因此本次研究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法对丽泽金融商务区道路噪声环境进行分析。UrbanStrategy城市战略系统软件是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开发的一项先进的互动式城市规划工具,在区域水平上可定量描述城市环境的众多特征。系统目前有交通状况、环境噪声、地理环境等重要模块。我公司已将其进行了本地化改造,将系统的内置参数由欧洲数据置换为中国数据库,使其完全适用于中国市场,适用于商务区交通噪声模拟分析。
1.2丽泽金融商务区交通量预测根据《丽泽金融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和《丽泽金融商务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商务区内交通出行方式主要分为地铁、公交、出租车、私人机动车和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见表1。过境交通方面,根据《丽泽金融商务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对商务区交通分布的预测分析,南部和西部是商务区早高峰交通集散主要方向,预计商务区内未来过境交通占交通总量的67%,车流量为52161PCU/h;日交通出行率方面,根据年全市综合交通调查的结果,丽泽周边区域居民平均日出行率采用2.6次/d;各方向出行分布采用《丽泽金融商务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的数据:南北方向过境交通量占据过境交通量的36.5%,东西方向占据63.5%;丽泽金融商务区以西进出交通量,占据进出交通量的25%;丽泽金融商务区以东进出交通量,占据14%;丽泽金融商务区以北进出交通量,占据20%;丽泽金融商务区以南进出交通量,占据40%。
1.3丽泽金融商务区交通噪声分布模拟结果将上述基础参数、交通生成量交通出行结构输入UrbanStrategy模拟软件中,并得到基于此交通量情况下,模拟计算出的出交通噪声模拟分布。UrbanStrategy软件模拟结果显示(图2),丽泽路是丽泽金融商务区产生噪声最严重的路段,噪声等级在75dB以上,超过GB3096—2008的噪声限值。务区A-08、A-09、A-12、B-24、B-26、D-05、E-01、E-04等地块存在明显噪声超标问题,其他路段噪声均符合GB3096—2008的要求。下文将以丽泽路为例,对不同隔声降噪措施效果进行模拟分析和评价,从而提出适用于丽泽金融商务区的合理的隔声降噪措施。
2隔声降噪措施效果分析———以丽泽路昼间为例
噪声以“声源辐射-传播途径-受声点”的过程进行传播,因此可从噪声传播的三个环节考虑,采取合理的隔声降噪措施。下文将分别对噪声源、传播途径、接收点的隔声降噪措施进行分类讨论,并对不同隔声降噪措施效果进行计算机模拟并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确定出适用于丽泽金融商务区的隔声降噪合理措施。
2.1噪声源降噪措施效果分析
噪声源降噪的措施主要有车辆限速、限行、采用降噪路面等措施。
2.1.1车辆限速、限行措施的降噪措施效果分析有学者对限速和限行的降噪措施进行的模拟结果显示[3],限速能够达到明显的降噪作用,但车速过慢会造成行车不便,且过低的车速也无法与商务区战略定位相匹配;限制车辆通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噪作用,短期内效果明显,适用于商务区建设初期,但随着丽泽金融商务的全面建成,入驻企业不断增多,因此车流量也会不可避免地随之增加,噪声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2.1.2降噪路面效果分析降噪路面技术是通过铺设在普通的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或其他路面结构上的一层较高孔隙率的特殊材料与车辆轮胎发生泵吸作用降低噪声声能量的原理进行吸声降噪。目前国内采用的降噪路面主要有橡胶沥青路面、超薄沥青混凝土路面、多孔弹性路面等。有研究表明,采用降噪路面,平均可降低交通噪声3~8dB。由于丽泽路噪声超标高达5~30dB,采用降噪路面措施效果甚微,因此不建议在丽泽路上铺设降噪路面。
2.2噪声传播途径降噪措施效果分析
噪声源降噪的措施主要有增加绿化带和采用道路声屏障等措施。
2.2.1增加绿化带降噪效果分析绿化带降噪是有效控制道路交通噪声的措施之一,影响绿化带降噪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植物种类、林带的密度、高度、宽度、长度、配置方式等在噪声影响严重的地块增设乔灌木混合林带进行降噪处理后的模拟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与未采用任何降噪措施相比(图1),降噪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因商务区位于西南三环,离市中心较近,区域用地受限,而设置较宽的绿化林带与景观规划存在潜在冲突。因此,不建议商务区采用增加绿化带降噪的措施。
2.2.2加装声屏障降噪效果分析声屏障是一种专门设计的立于噪声源和受声点之间的声学障板,采用各种隔、吸声材料阻挡直达声的传播,隔离透射声,并使绕射声产生足够的衰减进行降噪。声屏障一般分为开放式声屏障和封闭式声屏障两大类。开放式声屏障高度不宜超过5m,对低层建筑降噪效果明显,但对40m以上高度的降噪效果较差。《交通噪声污染缓解工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开放式声屏障适用条件为噪声超标区域内以低层建筑物为主的场地。而商务区超高层建筑面积占园区总建筑面积高达70%,受噪声影响最严重的地块内均为超高层建筑。由此可见,加装开放式声屏障并不适用于对商务区的路面交通降噪。封闭式声屏障适合于高架桥且沿线两侧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的噪声防治。相对地面4m高度处丽泽路两侧建筑噪声等级如图4所示。与“不采取降噪措施”情况相比,建筑临泽路立面噪声降低5~10dB,有一定降噪效果,商务区可根据实际要求决定是否采用。封闭式声屏障长度一般小于300m时,可以设置为全封闭形式;当设置长度超过300m时,需要在封闭声屏障顶部设置通风消声百叶,以解决通风排烟的问题。
2.3受声点降噪措施效果分析
受声点降噪是通过加强建筑结构本身的隔声性能设计,达到符合GB3096—2008的要求,主要有安装隔声以及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措施。隔声窗降噪技术已发展较为成熟,其主要措施是利用多层复合玻璃代替普通单层玻璃,窗框结构有塑钢材料、木质材料和铝合金材料等几种不同材质。隔声窗主要包括开启式与固定式两大类,又可细分为通风开启式、通风固定式及常规开启式和常规固定式等。一般隔声窗的隔声量均在在30~35dB,最低级别隔声窗的隔声量也在25dB以上。不同材质的隔声窗可起到不同级别的降噪效果,且造价也因隔声量的不同而不同。
2.3.1建筑不同高度交通噪声分布丽泽金融商务区多为超高层建筑,不同高度有着不同的噪声等级。假设丽泽路为路面通行方式,分别预测40,90,150m高度区域噪声分布情况,如图4~图6所示。区域噪声分布在40m以下先是出现衰减情况,在40~90m随高度增加呈现递增趋势,90m以上距离衰减效应显现。主要原因是随高度呈现递减趋势。高处受声角度大,声屏蔽效应随高度越来小,大范围的声源会产生叠加效应,使高处噪声分布出现特异性变化。丽泽商务区建筑密集,超高层建筑林立,噪声反射较为严重。
2.3.2建筑同一高度不同方位立面交通噪声分布以A地块距离丽泽路最近建筑为例,对建筑不同方位噪声级进行了模拟分析(表2),可见,不同立面有着不同噪声级,由于南立面沿街,所以噪声级最高。办公建筑室内背景噪声满足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4]中室内允许噪声标准的的要求。若以办公建筑允许噪声级40dB测算,可得出建筑各立面隔声量要求在15~35dB内(表3)。因此,交通噪声污染严重的地块业主可根据不同的建筑高度或同一高度不同立面方位的隔声量要求选用不同性能的隔声窗,一方面合理降噪,另一方面可提高经济效益。
3总结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我国与工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已不在生产规模和产品产量方面,而在发展模式上。当工业走过量的扩张期、要素驱动期时,必然要转变发展模式,方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转变发展模式,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变。产业集群是在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组成的集聚体,它作为一种新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已经成为许多地区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珠江三角洲、江苏的环太湖地区、浙江宁波、温州和福建闽东地区比较普遍。同类产业或同类产品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越是集中,越是形成群体,其市场、信息、技术、科研、人才、工艺、设备等方面就越能形成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产业集群的优势,就是规模经济的优势,就是延伸配套的优势,就是服务体系完善的优势。樟树市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工业经济体系,产业集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医药、机械五金、盐化工等产业集群已具雏形。随着世界制造业产业集群正加速从国外向国内、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作为沿海的内地、内地的前沿的樟树市,正面临着加快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对此要全面对接“长珠闽”和“泛珠三角”,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服务,强力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进一步营造发展产业集群的政策环境,在征地、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二是进一步改善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条件,重点推进胡家坊至城区的高速公路连接线、汽车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电子商贸城的建设;三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发展,重点扶持仁和集团、四特酒公司、蓝恒达“双十”项目、富达盐化、江西盐矿等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发挥这些企业的核心作用,并着力引大引名引强引优,以项目的引进促使产业加速聚集;四是加快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依托南昌理工学院樟树校区、江西农业工程学院的教育优势,加大对企业管理者、科技队伍和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并创造条件选送管理者出国培训,满足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
二、从劳动增值向技术创新增值转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的目标,关键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轨道上来。离开科技进步和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竞争力就失去了动力和支撑。技术是生产革命之母,技术创新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深化,技术创新的关键性作用更日益突出,注重抓科技创新,原本落后的地区完全能够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忽视抓科技创新,原本发达的地区也可能丧失优势,甚至陷入低谷。只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高起点应用科技成果,就完全能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20xx年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应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多方面为企业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一是建立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只有以企业为主体,才能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有效整合产学研的力量,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要破除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把激励和促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投资、信贷、税收政策优惠,运用财政补贴、政府技术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形成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激励机制;二是改革科技计划和项目管理,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鼓励企业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实施国家科技项目。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要支持其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对大型骨干企业,要支持其建立研发中心,增强研究开发能力;三是建立促进科技成果扩散、流动的新机制,使企业成为成果应用和受益的主体。要让企业走科技路,尝到吃科技饭的甜头。要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特别是要建立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环境,大力培育和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体系、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创业板块市场,支持中小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樟树市要凭借全省“科技工作试点县市”的优势,全力推进国家“863”计划--健心胶囊的研制和生产,加快“中药科技城”建设,办好“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深化白酒的研制,力争四特酒研发中心成为省级酒业技术开发中心。盐化工是樟树市的优势资源产业,岩盐储量居江西第一、全国第四,抓住樟树盐化工基地列为江西省“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的机遇,通过科技创新,从生产原盐转向生产盐化工产品,开发pvc、纯碱以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 含钾、镁、锂离子的产业链下游化工产品,发展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无机化工,瞄准世界最先进的跨国公司、最具科研实力的院所,生产出世界领先的化工产品。
三、从贴牌生产向自主创牌转变。品牌源于19世纪的工业化进程,是将物品和服务产业化、商业化并最终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必然选择。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是民族产业的核心财富,品牌经济是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品牌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迁紧密相连。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品牌的竞争力上,品牌是市场的灵魂,品牌的大小、多少、强弱、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未来发展。为洋品牌打工,做外国人的制造工厂,可谓省心省力,但绝不是一条扬眉吐气之路。目前,占世界市场10%的知名品牌占据着近60%的市场份额。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升级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和品牌经营,是挑战市场的一个重要法宝,我们要把培育品牌、创立品牌作为战略措施来抓,一是科学制定实施名牌战略的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实施名牌战略的激励机制,减少对贴牌生产的优惠政策,推动名牌形成和成长,三是实行品牌扩张,发挥品牌价值倍增作用和行业带动效应,四是加大品牌引进力度,通过“草船借箭”,培育自己的品牌。20xx年樟树市争创品牌工作取得重大成效,荣获省著名商标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28.7%,荣获省名牌产品个数占宜春市新增数的50%,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1个。今后要集中力量对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产品,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对拿到省以上知名品牌的企业继续分层次给予重奖,通过三年的努力,再培育出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
四、从资源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加快发展,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绝不能走老路,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循环经济模式,是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最终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开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之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我们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樟树市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过去做了积极的探索,支持企业在园区内形成上下游产品有序链接、循环开发的关系,取得了初步进展,城北化工板块的4家企业之间实现了“排泄物”的相互利用,今后要更加注重资源的高效转换和利用,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既要在技术层面上推广循环经济,更要在制度层面上鼓励企业和社会自愿自觉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之路:一是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工作,聘请知名研究机构和著名院校,科学制定樟树市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既要高起点,又要结合市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运用法律、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的激励措施要让所有的企业心动,约束的措施要使违反的企业被罚得心痛,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作为省级的樟树盐化工基地,更要瞄准世界最前沿的生产模式抓好循环经济,提高附加值。要坚持“六高”原则,坚决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体系,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循环经济项目,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以资源化处置项目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
1.1工程质量管理方法落实不到位
近年来,政府对市政道路工程项目的投资业愈加偏重,这推动了我国市政道路的发展,也使大量的质量管理措施应运而生。而市政工程通常情况下,反映了政府政绩、承诺及民心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施工过程中,这些施工质量管理措施没有很好的进行落实,或是在施工过程中形同虚设,出现过度重视政治,忽视技术含量,重视工期,忽略监管等不良现象。
1.2相关客观原因
①城市道路工程环境:城市道路工程一般在市内的大街小巷进行施工,施工场地狭窄,旧房拆迁量大,影响施工路段的环境和交通,给市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便,给对道路工程进行质量的控制增加了难度。而复杂的地下管线相互交织,彼此干扰,施工时极易将其挖断,这样不仅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还会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投资费用会额外增加,给市政道路的质量控制增加难度。②市政道路工程使用设备存在问题: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需使用的工程机械种类繁多,而施工单位在确定工程使用机械的时候,目的不够清晰,选用不够周到,未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图纸等信息进行分析,不利于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
1.3市政道路建设工程违法转包
建设工程转包或者分包的现象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严重违反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建设工程转包或分包即一些借用资质进行工程建设的团体或个人参加进来。再包或分包的过程中,一些施工质量措施、技术交底办法不能很好的沟通,许多质量隐患将会爆发。
1.4监管单位的工作漏洞
对监管单位的要求不仅是工作能力上的,还关乎其职业道德。而在市政道路建设过程中,监管单位有时缺乏一定的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施工技能。除此之外,监管人员有时缺乏职业道德,甚至和施工单位相互合作,减弱施工质量,导致施工建设现场混乱。
1.5施工单位意识薄弱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现场质量控制工作没有很好开展。因为他们没对质量观念引起足够重视,在施工准备阶段没做好准备工作,在施工过程也没有很用心的进行防护,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2.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2.1落实施工质量管理方法
在工程建设前即准备阶段,应先秉着科学、合理的原则,根据建设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施工技术工艺、工程特点等来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在施工过程中,需落实好准备阶段制定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并将质量管理措施的权限下放到每一环节质量管理责任人。管理责任人据此有计划的进行市政道路建设。
2.2与相关部门沟通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队应与城市交通管理、园林绿化管理、供电、供水、供气等相关部门积极进行协调沟通,创造好施工条件,防止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非技术因素,主动协调设计、监理、勘察、施工等各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保证工程和质量安全。施工单位需清晰地认识每一种机械设备的性能,结合建设道路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
2.3加强市政道路队伍建设
违法转包、分包现象在市政道路建设中不断出现,是因为参与人员的职业道德出现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工程建设参与人员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国家需制定相关法律规范相关人员行为,以法律威严的强制性来杜绝此情况的发生。当然,也需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进行必要的人员技术水平认证。使市政道路工程施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地搞好质量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人员需提高质量意识,自觉注重质量的保障。
2.4加强监管力度
对市政道路建设的监管工作,监管单位需起到示范作用。一个高质量的监管单位需做到两方面,一是监管单位在组建团队时,需选拔那些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施工经验的人员,同时要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考核,使整个团队具有更强发现及应对问题的能力;二是监管人员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另外,市政道路建设光靠监管机构是不够的,它与民生息息相关,需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公民应积极主动监管市政道路建设,发现问题,积极举报。
2.5做好测量放样监理工作
在道路工程的准备阶段,应要求施工方申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工序质量标准,质保体系,工人、技术人员数量,主要机具设备品种数量,施工场地准备情况,以及原材料组织情况、主要材料实验报告等。监理工程师应熟悉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并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检查现场人员、材料、机具的进场情况。然后进行测量放样质量监理工作。当沟槽开挖时,检测开挖断面,槽底高程、坡度等参数,同时还需检测边坡支护设施,认真审核并核对落实排水、雨季、冬季施工方案。要尤其做好路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路基是城市道路的基础,是结构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道路的整体质量。当路基工程大于5km时,应先做试验路段,当路基较短时,可直接进入正式开工阶段监理工作。监理部要做好设计交底的组织工作,为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工作。监理工程师对道路基层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理时,要严格掌握道路基层的强度、刚性和整体性。在道路工程建设中,监理工程师应在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基础上,同承包人、设计单位或勘测部门在现场交接中控制桩和水准点,并对其进行保护,一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结束。监理工程师应审核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放样报验单及测量资料,对那些经检查合格的进行书面认可。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的相关规定,要求施工方严格检查各道工序施工质量。未经检查合格者,不得进入下道工序。道路面层是确保整个道路工程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特别注重监测管理。道路面层是结构层最上一层,监理是注意点很多:
(1)检查好各种测桩是否齐全,需控制好边线高程、路面高程及平整度。
(2)检查混凝土外观质量,车上温度,合格后才准卸料。
(3)检查摊铺、碾压等各道工序。
(4)注意控制好碾压温度、遍数、碾压密、度及外观质量。
(5)检查好接茬、夯边的施工质量。注意粘层油的喷洒时间。喷洒油用量应均匀一致,符合设计规定。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