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探究式学习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8 02:3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式学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探究式学习

第1篇

所谓探究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这种学习方式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鼓励学生之间进行探究式的沟通,而不是简单的问答,允许学生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保留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这些表达方式能够规范化、逻辑化地传递信息、表情达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例如角色交换、模拟活动、决策练习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这些沟通方式不是一个环节,而是在各个阶段都有所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只让学生单独进行学习,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能够一定的方式,克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充分运用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最终形成独立性、价值性较高的学习方式。在这里值得提醒的就是,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并不是说教师就可以毫无作为,那是不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教学的过程,对教学的节奏要进行合理的控制,以保证学生的正常发展,如当学生运用专业语言时,他们应充分理解词汇的涵义。

探究式学习的课堂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课本中的知识,还培养了创造力。在开放式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平时要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必须注意精心设计探究性提问,开展探究性讨论,不断探索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是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更有甚者有些老师也很少提问。教师应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地进行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探究性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会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使其创造性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课堂上要尽量使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讨论,不断质疑、不断求证、不断反思。

学生的积极探究,当然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兴趣是多方面的。如教学过程中的奖励机制,老师的自身素质、人格魅力、亲和力,学习后的愉悦感等,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发掘学生的优势,创设一个愉快的、吸引人的探究氛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此外,同学之间的相互配合也是很重要的。他们之间以复杂的方式发生交互作用,这是课堂气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间相互对待、学习、交谈、期望的方式不同,对探究式学习研究结果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对学习速度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务必在讲授中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活动中带出技能,通过技能带出知识点,引导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做到视听结合、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印象深刻。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知识储备明确目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会学得兴趣盎然,效果自然就显现了。

当然,课堂上运用准确用语、简洁生动,幽默风趣,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的语言,不仅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讲得有纲有目,有理有情,有声有色,给学生以脉络清晰、泾渭分明之感,而且能给学生以“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因此,老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对眼前的客观各种真实表象,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使所学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这种讲授在探究式学习中,也应该是允许的。

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地理;学习方式;改变

1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

“探究式学习”是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中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倡导提出的。他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应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同时受到科学价值观、科学方法等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探究学习”强调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理解。它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美国教育改革中较有影响的教学方式。在美国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强调科学探究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探究式学习虽然是在科学领域里首先提出来,实际上,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过程中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相比,它更强调的是:

(1)参与和过程:探究学习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学习过程,把学生视为“小科学家”,让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2)平等与合作:探究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合作的结果。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因此,探究学习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不是竞争和对立的过程。

(3)鼓励创新:在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探究式学习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正是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2 探究式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人才培养方式的不同,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面对新世纪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竞争为核心的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使我国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新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要求,必须改变以往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中学生学习方式是中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是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的关系,好比是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本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是要呼唤改变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以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经验和诸多研究都表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需求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的特性。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往往都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但是,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探究式学习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这些要求。

多年来,我国在借鉴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两者是相互对应、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是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双重目的。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双重变革,在我国教育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推行。

3 地理教学与探究式学习

地理教育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地理知识传播只是地理教学的一个方面,地理教学是地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地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地理教育国际》强调“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学生来说又是个很有趣、很实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地理教学中主要采用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少有实践和探索的机会,使得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地理知识及结论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因而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了。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所以,地理教学改革,除了地理教学内容及其呈现方式等要发生变化以外,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也必然发生重大变化,有必要把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到地理教学过程之中,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记忆的状态,引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联系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或者说使学生具备亲自获取和应用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也因此,我们认为在地理教学任务、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提倡教师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地理教学实际出发,积极的适当的选用这种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和利用它所固有的优越性。

第3篇

一、新课程教育时期的科学课理念

新课程教育是我国在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方式,注重课程学习质量提升,全面落实课程教育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对于知识学科的全面理解,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热爱,在抓紧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学科的兴趣。科学课作为一种基础学科、总结性的学科,其更多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理解,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科学课的教学实用性

科W课在学生教育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全面落实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实验性的实践思维,换言之,科学课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单纯具备较高的理论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理论加实践进行科学探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教育当中的科学课正是应运而生的一门实践性学科,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科学课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过探究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方式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实验,结合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实验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探究式教育方式的质量。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科学课教育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心理的认知结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积极性。

三、探究式智能型课堂建设

科学课探究式学习模式要借助于信息产品的特点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熟练掌握信息产品操作特性的同时,对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选取适合学生的信息产品结合标准化的信息操作模式来建立多元互动性的实验性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多元化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性的美术意识思维,增强学生教学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当然在集中化的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或者是注重信息操作模式的教学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需要的,在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信息接收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认知,理解课堂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科学化思维,提高知识的接受意识。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准,扩展自身的知识视野,满足于知识原理认识需要的前提下,开拓自身的眼界,结合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信息立体化科学课教学课堂。

四、学生实践意识的培养

实践性知识教育的科学课不仅能够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获得最为完美的语言知识体验。从而形成教学方式的两相对比,实验性素质环境教学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更强,表达能力更强,性格更为开朗,交际能力更是明显。由此可见,建立立体化高效率的课堂基本实践学习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知识认知程度,促进学生形成正确语言逻辑有着重要的影响。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实践价值形态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劳动实践的产生而促进的,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过渡性所造成的。历史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总是发生着奇妙的变化,经验意识的发展与过度正是这种奇妙原因的另类表现方式。在充斥着劳动与生产的历史动态过程中,经验意识总是在人们信仰过度的情况下发生着质的变化,导致了实践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劳动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劳动意识形态不是主观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实践表现过程中主观经验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实践意识形态属性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劳动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因此在学生的科学课课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于实践的哲学性理解,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实践价值观念,从劳动和实践本身重视实践调查的重要性,满足实践性知识学习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 心理学 探究式学习必要性

探究式学习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期达到第一个研究,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发展与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改革新点。1986年出版的《思维发展心理学》,朱智贤,林崇德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心理学的一种新思维。2005年出版的《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任长松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和学习方式。从以上引证的资料可以看出,心理学界和教育界都把探究式学习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而且这种研究是对传统研究的补充和完善。

探究式学习作为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的一种学习方式或学习策略,虽然人们因为它在教育界的特有研究价值而对它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但是对于它的认识、研究和应用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看法,对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还不是十分全面和深入,这就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对于它的实际需求不相称。基于它在解决当前创新培养中的独特作用,有必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分析,以便在我国教育教学的研究中将它广泛推广。

一、“探究”及探究式学习的界定

1.“探究”的界定

首先要对“探究”的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索”的解释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研究”的解释是“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考虑或商讨”。在英文中,inquiry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in或inward(在······之中)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因此,从其最原始的意义上讲,探究就是“寻找”(“寻求”“探求”):寻找所需的信息,寻找目标物体,寻找对某种现象或对某一疑问的解释,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寻找符合要求的设计。可以理解为经过自己的努力,寻求原因的过程。

2.探究式学习的界定

本文对探究式学习的界定如下: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研究材料、问题或现象,在教师的直接或间接引导下,自主建构、自主形成或自主领悟到原因并作出解释的过程。

二、探究式学习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用人作为叙述的线索,对于杜威研究小组的思想研究得最多。就研究杜威思想的著作来说,专著就有两本:梅林、爱德华兹1991年出版的《杜威学校》和ShirleyR.Steinberg,JoeL.Kincheloe2002年出版的《学生作为研究者———创建有意义的课堂》;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吸取并创造性地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他的著作是1991年出版的《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奥苏伯尔,在20世纪初发起的进步主义运动推动下,这一运动是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实践,199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书中即肯定了探究式学习的重要价值又阐释了文化传递的必要,并提出应在文化传递和探究发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积极推行发现式探究学习,指出发现学习是非常有价值的;施瓦布(J.J.Schwab)1961年在哈佛大学作了题为《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明确表示他赞同“探究式学习”,之后,探究式学习开始出现在官方文件中。如1989年美国2061计划;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论文对于探究式学习进行研究的,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但是,把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总的研究趋势,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研究专著还没有见到。可能是由于各个分支领域中的探究式学习的差异很大,这些研究只是在基本观点上大体一致,造成人们很难系统对它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探究式学习的相关概念、研究历史、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的看法目前都不是很统一。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最早关注这个问题的是朱智贤和林崇德,他们把探究式学习作为思维发展方式引进来。继他们之后,荆其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解释。邵瑞珍、瞿葆奎、吴式颖、钟启泉、施良方、陆有铨等分别对探究式学习进行介绍或简评。20世纪初董奇、冯忠良、靳玉乐等也在著作中阐释了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20世纪中期国内学者陆续对探究式学习在各科各领域进行了研究,分别为探究式学习在数学、生物、体育、英语、化学、英语、思想品德、网络等学科的意义作了介绍或某一方面的运用或影响,但是他们对一些概念的使用使人容易产生混淆;比较全面的是任长松2005年出版了专门性著作《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本书从三个案例入手强调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重要性,是目前比较系统的成果,但是,就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方案提出的少,具体方案实施落实更是微乎其微。总体来说,这些研究基本上处于零星散点的状态,即便是做全局性的分析,也局限于某一领域,一般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很少有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

三研究探究式学习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探究式学习既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方向,又是心理学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主张在问题情境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即强调人的主动合作参与建构的程度。探究式学习在心理学和教育界的出现与这两个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有关,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要与现实紧密联系,因此,就要求有与现实密切结合的发展观,探究式学习的出现适合了这种科学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是当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在学术上,可以丰富学习理论和教学论的知识体系,为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应用上,可以把它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对培养创新人才,形成创新型社会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第5篇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科学物理探究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个适合探究的问题必须有一定难度,需要向学生解释并且能够为学生所理解的,同时这个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以语言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主要是教师以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或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事实或问题,可以是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用为什么下雪天在马路上撒些炭渣能防止汽车打滑;为什么越重的箱子推动越费力来创设问题情境等等。

2.以实验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既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进行科学物理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呈现问题情境的基本素材和方式,通过实验可以创设许多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例如,在学气压时,通过把浸过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然后用剥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稍后,鸡蛋被吸入瓶内的实验,使学生产生问题“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常规教育难以显示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物态变化”时,教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冬天原野里的大雾,房屋上的白霜,的雪山,树枝上的冰凌;展示春天到来时,冰雪融化成水;展示火炉烧水时水壶上冒出白气,茶杯上的白气遇冷变成小水滴等现象,创设出“雾、霜、雪、冰是怎样形成的等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营造探究式教学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问题性、实践胜、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必须营造以下条件:

1.要有探究问题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

例如,在讲述了电能生磁以后,问学生磁能生电吗?这样学生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于是有了探究的过程。

2.要有探究问题的空间

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广阔空间,把学生带入一个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空间,使学生有一种全心投入去学习的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教师怎样设计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呢?

(1)在内容上,设计是最具探究价值的,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问题。

(2)在形式上教师要从教学目的出发,更多地设计一些发散类和探究类问题,比如,“磁铁的温度升高时,磁性是不是增强呢?”“水沸腾时温度会怎样变化?”等等。

3.要有充分的自主的学习空间

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学习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

三、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放开探究实验的思路,实现探究实验教学的多元化,实验研究的方式是多样的,由于学生的思想水平,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不同学生完成同样过程任务,否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第6篇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本文就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基本教学理念,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使学生有自由表达、质疑、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程序是: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问题-进行科学假设或预测-设计方案验证假设-拓发展与应用。那么,怎样把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呢?下面略谈笔者的观点和做法。

1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将课本知识、技能等创设成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的主要工作。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化学实验为基础,这就要求在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时应该把化学实验作为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因此,我们可以实验为突破口,针对学生思路不开阔、认知加工层次较低的弱点,引导学生多问、多思、多比较、多设计,使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思维,逐步实现创新学习。例如,在探索氢气的制取装置时,创设如下问题情景:

(1)锌与酸的反应可在哪些仪器中进行?(这样一步步设问推进,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简易装置装配。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如下问题。)

(2)如果酸不够了,只能将胶塞拔掉,从试管口添加酸,在反应时操作很不方便,你能否设计一种装置,不需要拔掉胶塞也能随时加酸呢?

(3)长颈漏斗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加酸,但它能否使反应随时停止呢?有什么办法能使反应随时停止?

(4)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锌与酸分开呢?

(5)锌放在隔板上,是不是就可以控制反应呢?怎样才能控制?

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既熟悉了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也逐步摸清了启普发生器的原理。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动脑,大胆提出新看法、新途径,考虑问题更加全面,对知识的应用日趋灵活,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创新思维能力也在这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得到锻炼。

再如: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比较抽象,是学生的难点,做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的实验时,教师实现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实验过程,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是哪种物质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成红色呢?对于这一问题,应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考虑,形成尽可能多的、新的、独特的设想、思路和方法。在此过程中,尽量由学生通过观察回答,给学生的思考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内容,发现问题,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但也有注意,运用情景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难。

2 自学探究,自主探索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已初步知道了“是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实验事实,对出现现象的原因大胆地进行想象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有关内容,结合观察到的现象去发现实验证明的问题以及隐含的知识,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挖掘实验中包含的知识点。如:上述实验中,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的原因,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1)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2)水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3)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为红色。

这样的猜想,对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究,教师启发学生的探索思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并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次指导,展开讨论和交流。

3 讨论释疑,确认新知

学生通过自学后究竟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有哪些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此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发言,尽可能多的发言,互相补充,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概括完全。但对有些问题的理解自己拿不定注意,这时就需要师生共同探讨,以确认对某个知识点的正确与错误,从而避免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教师的引导,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验证上面的假设。(Ⅰ)向干燥的纸花(用经石蕊试液浸透的滤纸晾干后制成)喷稀醋酸;(Ⅱ)向干燥的纸花喷水;(Ⅲ)直接把干燥的纸花放入干燥的二氧化碳中;(Ⅳ)将干燥的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Ⅰ)、(Ⅱ)、(Ⅲ)是独立的,为(Ⅳ)作铺垫,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通过分组实验,小组讨论,获得共识:①石蕊遇酸变成红色;②水、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成红色。

在过程中,学生的回答有的浅显,有的深刻,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教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闪光点,切不可讽刺、挖苦、讥笑,只有这样,探究式学习才能达到目的。

4 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第7篇

关键词:接受式;探究式;学习方式

一、初中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的素质教育,初中语文教育对初中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初中语文教育一方面可以教授学生初浅的人文知识,以及中国优秀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品德与个性,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更好的与他人沟通。但现在初中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学习方法方面。

1.过度强调接受式学习方式。

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现在的初中教学仍然是以老师教授、学生听为主导,老师决定着教学的进度与方式。此种教学方式虽然可以发挥老师的作用,但是一开始的教学内容就给限定了,没有充分的施展空间,同时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与交流,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会提出,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以,这样的一场教学只不过是老师和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而已,学生所能够掌握的知识实际有限。课程进行时,当老师向同学提问时,同学很少有自己的思维,大多数应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保持沉默,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学生的回答也离不开既定的教学内容,思维单一,没有创新。老师若说答案有误,大多数同学是不会去质疑老师的观点的,即使他们有时觉得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

2.探究式学习方式多有局限。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局限首先表现在方式的开展上,初中语文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学大纲来安排的,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课堂上运用的教学方式都为接受式,即使有开展探究式学习,时间短,次数少,反倒让学生无法适从,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目前初中的探究式学习中探讨的问题大多脱离实际,问题往往不是和他们的切实生活相关,而是各种显得高深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有时连老师自己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叫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呢?另外,因为课程的限制,老师给予探究式学习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也许也只是给五六分钟,短的连一分钟都不到,学生都还没反应过来,问答环节就结束了。

二、初中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接受式学习。

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课堂预先安排的情况,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课堂预先安排的时间不能超过整堂课时间的四分之三,应该对课堂预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要鼓励他们去思考,敢于发言,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老师应该大方一点,可以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初中教学因为教学计划的原因,可能不能给学生太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式学习,但总是可以安排出几节课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测试方面也不应该再完全使用以前的那种卷面测试,完全考查书本知识,教师可以定时不定时的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不是写作文,可以让他们对新进发生的重大事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等。

2.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的问题首先也是最根本的就表现在开展过少,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去开展探究式学习,只是一味的灌输,一味的教授书本上的知识,上课,打开课本,下课,走人。要想改善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不要认为上课就是灌输,上课就是教课文,其实许多课本上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去自学,没必要让老师“手把手”的教。其次,探究式学习其实也应该是一个培养团体意识的过程,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把学生分组,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学生自由安排,老师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性的选择团队成员,然后再看一下学生如果自己组队的话他们又倾向于如何选择,或者说他们是更喜欢挑战性的组合还是保险点的组合。

三、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始终还是应该以教学大纲为主,首先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然后再考虑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问题。所以接受式学习在初中生教育阶段还是至关重要的,还是应该占主导地位,不然学生该学的东西没有学,只是学会所谓的“自由思考”,放任自己不去学习,这样对学生将来的成长也是不利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还是应该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要适时的开展探究式学习。随着新课改要求的进一步的发展,单一的接受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初中语文教学的需要了,初中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的开展势在必然。教师应当逐渐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合理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B-0018-02

本文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身学习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或获取知识程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探究式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是接受式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外在需要的驱使下,在教师的影响下获取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接受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仅限于认知活动,学习的内容是间接的知识。当然,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并不是相对立的,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也离不开对客观信息的接受。所以,没有纯粹的“探究式学习”,也没有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任何学习都是“混合式学习”,只不有的自主性特点鲜明一些,有的他主性鲜明一些而已。

接受式学习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于传承文明、保持文化传统是有利的。当今的时代提倡自主性学习,这是顺应时展潮流的。工业化社会的学习要“学会知识”,因为那时的社会知识总量不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快,人们通接受式学习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一生发展的需要。而知识经济社会的学习要“学会学习”,因为人企图以一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爆炸式”增加的知识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必须通学会学习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早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程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课程改革正是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实施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鲜明特点,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则成为新时期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探究式学习的概念,尤其要对探究式学习的特点、目的、要求等因素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正确实施探究式教学。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探究式学习进行探析,以期对中小学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一些帮助。

一、探究式学习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主要的目标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获取知识本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探究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责任感。

(2)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已经没有了先知先觉的优势,他的作用只是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

(3)体验程是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通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和逼近科学结论,而不是通老师的讲解或使用书本上的间接经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程的曲折艰辛可能使学生终生难忘。

探究式学习的这些特点也是它的优势。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活动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探究知识,适应21世纪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探究式学习的根本目的

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目前的教育比较注重灌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质疑问难的创新品质。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模式易于致使学生树立起一种“乖孩子”的标准: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这种教育观念,培养出来的多是循规蹈矩、缺乏创新能力的人。因此,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迫切要求。

当然,用教育的手段来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良好的教育,可以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教师在教学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能激趣的教学环境,要经常结合教学向学生提出一些他们愿意解答且又需要动脑思考才能解答的有趣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孜孜不倦地去学习钻研,才可能博学广识,积累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或多向思维)集中体现了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点。而在传统教育中注重训练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正向思维)的做法会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压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教育学生突破聚合思维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学习之母、创新之母。把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第一要务。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设计一个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心理氛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寻找问题上来。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要具有趣味性,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二要具有针对性,要紧扣学习目标,贴近教学内容,避免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三要具有创新性,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1)类比情境,即用甲物比喻乙物,由此产生联想。用类比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直观情境,就是使人的感官直接受到触动的情境。直观情境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最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故错情境,即把错误呈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陷阱”,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情境。适当创设故错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知错、改错的能力。(4)动态情境,即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集音、像、动画为一体的情境。它生动、形象、有趣,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第9篇

笔者按其方式和内容,走进初中语文探究式学习,谈点拙见。

1自主的探究式

初中学生喜欢进行丰富而奇特的幻想,敢于大胆的想象和假设,在诸多方面表现探究的欲望,并对问题还有科学性的自主探究。

笔者讲解分析《滥竽充数》这则寓言的寓意后,结合当前的社会实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七嘴八舌的说,人人都发表自己的见解。笔者根据学生所说的归纳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

(1)齐宣王之父听竽等,南郭先生为何能冒假?

(2)齐宣王一改其父听竽必“三百人”为“一人”,南郭先生能混下去吗?

(3)南郭先生无法混下去又说明了说明什么?其结果?

学生围绕以上三个问题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问题的答案,笔者把学生的答案归纳如下:

(1)齐宣王之父喜欢听三百人吹竽,为南郭先生冒假吹竽创造了条件;他搞平均主义,使得不学无术的南郭先生能混下去,这说明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才能识别真假。

(2)其子齐宣王一改其父吃“大锅饭”的做法,致使南郭先生逃之夭夭,这就表明大胆改革,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

(3)南郭先生由混而逃,说明不学无术者,必然为时代所淘汰。其结果,或是南郭先生勤奋苦练后成为一个乐手,或是南郭先生……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自主探究人文科学问题-社会体制改革,自主解决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且探究结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的创新精神。

2问题的探究式

在教学中巧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好的问题情景,能起到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果,它能点燃学生发现问题的灵感和热情。

笔者教学《看云识天气》时,首先讲《三国演义》赤壁之战中的“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的故事给学生听,设置诸葛亮是为何借东风的问题情景,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两遍,笔者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

(1)诸葛亮是人还是神?其根据是什么?

(2)云和天气变化的规律?

(3)有的学生提出现在天气预报有时为何不准的问题。

(4)有的学生提出何去何从?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一系列问题。

以上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究,笔者点拨后,把学生答案进行分析归纳,寻出较为正确的答案,且启发学生有的题目的答案不止一个,如第⑶⑷题。学完这篇文章后,布置一个作业,在课外一周内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教师后墙的黑板语文学习栏里,看谁预报的准。

这样问题的探究式,既注重阐释科学道理使得学生了解大自然秘密,产生探究自然界的气象和气候现象、规律,探究自然科学的兴趣,这样问题的探究式,能使得学生立足课本拓展、延伸内容、突出兼容性,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合作和实践训练学生问题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3科研的探究式

科研的探究式,笔者认为是指导学生学完课文后,指导和帮助学生研究文章,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探究而获得能力的一种方法。

笔者讲解分析竺可桢《向沙漠进军》(语文教材第四册)一文后指导学生阅读《沙尘暴十袭京城》等有关环保类文章,拓展知识面,收集有关资料,了解进年来北方地区沙尘暴肆的情况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跨学科研究加强环保意识的能力。再根据学生探究的成果在班上交流并归纳:

(1)何谓“沙尘暴”?

(2)“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3)今年来“沙尘暴”袭击了我国哪些省市?造成了怎样的危害?(经济损失和人类的健康危害?)

(4)如何抵御和防治“沙尘暴”为有效途径,怎么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评价本地区的环保现状及其对策?

学生对以上的第⑴⑵⑶个问题在探究时有争议,但争议不大,而对第⑷⑸个问题的议论可谓轰轰烈烈,针对某地的情况都有自己的治理方案,课堂上气氛热烈,轻松愉快,学生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最后,作者小结,师生互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和共同提高。

这样拓展科研探究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跨学科中更多地获取寻觅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探究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在交叉学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科研探究式教学。

4写作训练中的探究式

探究式写作不像一般写作,只是简单记录日常生活经历和对一些问题的浅显认识,而是以整个世界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一般性的探究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和规律问题。所以在写作内容上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更高一层的探究式训练。

笔者讲完第四册第二单元后,布置学生作文,写有关环保类的文章,题目自拟,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村庄,我们必须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与自己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次写作训练探究式的作文,从整体上看,作文水平有所提高。笔者在讲评作文的课堂上归纳;有的学生主要探究由于人类过度活动会造成环境问题的严重现实;有的学生提出了治风,治沙,治水和保护动植物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问题;还有一部分的学生从深层次探究,有的学生认识到在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上,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共生存的;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且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