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历史建筑保护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26 16:0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历史建筑保护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历史建筑保护论文

第1篇

(一)安庆城区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式保护的原则与方法

对安庆市区历史文化建筑开展景观式的保护,要在分析认识清现状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和相关配套法规制定保护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具体来讲,景观式保护的原则与方法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建筑本身只能进行微创手术式的返真修复,并増强其对历史文化信息的视觉传播新功能;修复要严格按照原来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进行要“修旧如旧”,为了増加历史文化信息的含量,可以在建筑内部安排相关的历史文化内容展示及其互动体验项目。另一方面,对其存身的周围环境,一是要切实遵守规划、保护法规的要求,严格执法,二是要尽可能地采用艺术化的造型手段,创造新旧之间过渡衔接的视觉面貌和观赏的空间环境。可以选用改变立面造型、色彩呼应、添加形体分割等艺术设计方法,避免采取拆除、降低高度、限制使用性质等措施。

(二)安庆城区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式保护的实践

在安庆,对历史文化建筑本身进行微创手术式的返真修复,并增强其对历史文化信息视觉传播功能的景观式保护实践已经开展。如,坐落于孝肃路和锡麟街交汇处的安庆天主堂,1871年动工,1893年落成。近年来,因主体建筑老旧化严重,曾经屡次修缮,现在看到的是2009年那次大修的成果。?在修缮中从保持建筑主体立面装饰的牌坊、宫廷式护栏、石鼓等形制、造型不变人手,从细节上保证了主体建筑耶稣圣心堂中西合璧的风格不变。仅仅修整了部分斑驳的墙面,小心地劍除了岁月的痕迹,使老建筑仿佛返回了百多年前的原真面貌。在修缮后的神甫楼二楼设立安庆天主教爱国主义展馆,通过图文集中展示建国以来,安庆天主堂爱国主义活动史料,包括重大活动、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的爱国事迹。修缮后的安庆天主堂在更具观赏性的同时,历史文化信息的传播功能也得以实现。大修后的安庆天主堂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愈久弥新的“新景观”。美中不足的是修缮中也对原建筑的历时性和附属建筑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有两处国保单位:国立安徽大学红楼和敬敷书院。1935年3月落成的红楼,两层砖木结构,建筑质量很好,一直使用至今。建筑外观墙不粉化、屋脊不塌,正门柱廊等西式建筑的造型形制、细节均保存完好。红楼的使用功能也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因而,内部结构也基本没变。因此,对红楼的景观式保护的具体工作,体现在对红楼周围环境的设计营造上。具体措施是在红楼的周边进行绿化并栽种香樟树。目的是要为红楼营造一个可以遮蔽周围现代景物的独立空间环境。经过多年的不断营造,今天可以看到,在红楼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广植的香樟树,已经形成了老红楼与校园新建筑之间的成片樟林间隔。簇拥影映着红楼的樟树林,为历史文化建筑与新建筑形成的现代环境提供了两者之间的清晰分界和过渡景物,并在多个观赏角度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空间背景。红楼作为景观的效果被衬托突显。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暮春移建于现址的敬敷书院,1933年大修过一次现在看到的模样是2002年重建的。拆除时对进深、檐高、梁架、门窗等等进行了拍照、测量、放样。这些工作保证了重建后整体建筑的原真效果。但门楼由于没有历史资料对照,现在的样式有猜想的成分;外墙的粉饰、卵石的铺地,有些画蛇添足。为了解决书院与北面教学楼的视觉冲突,重建时保留了书院内外的古树,借用古树和书院外高耸的杉树,成功地遮蔽了周围的现代景象,塑造出亦幻亦真的历史场景。新的敬敷书院内部设立了安庆师范学院百年校史馆,展示着学院教书育人百年薪火相传的历史。重生的敬敷书院焕发出崭新的旧貌,增添了传播历史文化的新功能。如今,在安庆师范学院菱湖校区里,新旧建筑相映成趣。师生和游人徜徉其间可以享受到移步换景、时空切换的视觉乐趣;可以感受到学校百年育人、薪火不息的光和热。

二、安庆城区历史文化建筑景观式保护的意义

第2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着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它们改造成适合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多功能空间。阁楼(LOFT)公寓充分利用旧产业建筑的大柱网大开间进行灵活多样的围合式分割布局,充分发挥产业建筑的高荷载承受能力。新肯考迪亚码头的改造是历史建筑改造为公寓楼的成功范例。综合区域模式改造。鲁尔工业区的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将旧产业园改建为景观园区非常成功的例子。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历时4年将一个废弃颓败的旧工厂改造成一个综合休闲公园。鲁尔工业区中还有许多将单体建筑、厂区群体建筑及设施以及区域等不同尺度层面的改造模式,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博物馆、展览馆的模式,还有将产业建筑中的大空间改造成多功能综合活动中心的模式、将很多建筑设施上设置餐饮空间模式等等。

二、产业类建筑改造的现实意义

1.生态价值的体现

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物质原料约一半以上都用于建造各类建筑及辅助物,建筑业对环境污染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全球每年排出的温室气体中,有三分之一源于建筑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可见,要减少建筑从建造到使用、再到最终解体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最核心的是延长建筑的使用期限。城市废弃的产业类建筑物质价值大于其功能寿命,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不仅比新建建筑成本节省许多,还免除了大量的拆除成本,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2.自身的适宜性

产业类历史建筑代表着某一时期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是城市产业历史文化的见证者。虽然他们自身功能寿命大多完结,但是其空间具有很大的兼容性,其物质寿命和精神寿命仍在,这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再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一方面,空间结构适宜。产业厂区规模大,占地多,建筑单元之间又留有弹性空间,为整体规划提供很大的发挥空间。厂房、仓库等产业建筑多为大跨度、大开间,非常适宜进行空间和功能区域的重新划分,创造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强的空间。而且产业建筑结构荷载要求严格,其房屋安全质量较高,其结构都可以满足多种民用建筑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类历史建筑体量庞大,在城市中成片存在,在城市空间形成历史街区形态,其特征明显具有很大的识别性,易成为该城市区域的中心。若将这种历史地段成片开发,能产生良好的集聚效应,带动整个区域发展,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3.商业利益的吸引

大多废弃的产业建筑虽然功能寿命结束,但其物质寿命依然存活。将产业类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拆除费用,而且节约了建设成本,缩短了建设时间。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成功实施还能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其背后蕴藏的巨大商业利益吸引了很多开发商和设计师对其投入。

延伸知识:毕业论文的论证方法

选题确定,材料提炼之后,应研究论证方法。即用材料说明题目,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正确。为此,应遵循下述论证方法和逻辑规则。

1.论据必须真实可靠

论据是论证的基石,必须真实可靠论据来源于客观实际,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客观事实,是反复推敲无懈可击的真货。任何浮光掠影、金玉其外的材料是绝对不可取的。

2.不得采用循环论证法

循环论证就是用某个命题的自身来证明这个命题,自己证明自己,只是换个说法,这是不合逻辑规则的。例如,用“人吃饭为了不饿’’这条道理来证明“人饿了就要吃饭”这种现象,就是循环论证。

3.论证要合乎逻辑

论据和论点存在着内在联系,文章应当揭示这种联系,得出合乎规律性的结论。这种规律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就是真理。揭示真理就是论文的使命。如文章只凭观察和经验,将偶然的表面现象推断出某种论点或观点,则这种论点或观点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城市现代化建设是城市发展必经的道路,但是不应建立在破坏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是城市最独特的风景线。因此,要加大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在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保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一、历史建筑的概述

历史建筑[2]一般是指受国家文物保护法保护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以及古城历史街区中的传统建筑物等。保护的概念不仅是文物式的保护,还应该扩展到对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层面。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面貌,还要考虑城市的持续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

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历史建筑本身的价值认识是不一样的,他们会因社会的发展,对其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和需要,因此保护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一些城市的古建筑以及旧街道虽然不醒目,但也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轨迹,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不能因为这些建筑的不醒目,就对其进行破坏以致淘汰。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并且其展现的不仅是表面的形象,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灵魂。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不断发展,历史建筑更加体现出重要的地位,更应该引起重视,并寻求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

三、城市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市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保护能够延续城市的历史和保持城市的特色,并且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的竞争能力。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3],历史建筑的保护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历史建筑进行保护的过程就是增加城市价值的过程。

北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以及革命纪念性建筑物等,通过对历史建筑物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不仅保持了古城的格局,还发扬了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北京经过了60年的城市发展,不仅对文物古建筑进行保护,对城市的重要地段以及历史街道也进行了大规模更新,将其变成了体现首都性质和形象的新建筑物。前门大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前门大街历史悠久,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但是在2003年前门地区的建筑破损非常严重,导致其缺少了北京的韵味和特色,因此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建筑,并且在2008年顺利完成,构建出了中华老字号传统前门大街商业和旅游商品区,从而提升了当地的整体面貌,带动周边地区重新焕发生机。一个城市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这种“护旧迎新”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继承传统文化,还能使新建筑、旧建筑和周围环境相互协调,从而促成当代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上海历史积淀非常丰富[4],并且城市景观具有独特风格。近代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相互衬托辉映,体现出了上海历史演变的轨迹。老城隍庙由存留下来的明清建筑组成,通过保护,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与意义,现已成为上海的旅游胜地。外滩是百年上海的缩影,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都集中在那里,如何保持它们的完整性以及能够形成协调的建筑界面,是影响城市形象及发展的关键环节。从1984年首次提出外滩建筑群风貌保护开始,上海市规划局先后提出了四次保护规划。首先是详细的规划了保护范围、保护项目,明确规定了保护区的建筑风格、建筑规模等。其次是大力控制居住用地的扩展,搬迁工厂,保护绿地。而后是严格规范保护区的新建筑风格和形体,要求在保留时代特色的同时,与原建筑风貌相辅相成,不允许有新建筑喧宾夺主。最后是采用三级保护,一级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持此区内的历史建筑,新建筑必须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二级为严格控制区,一级比较相对松动一些,但是此区内的任何新建筑都不能对一级保护区造成损害;三级为环境协调区,是保护区与非保护区之间的过渡区,区内的新建筑应尽量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即可。在上海的老城区里,设有若干像老城隍庙和外滩这样的历史风貌保护区,每个保护区都保存完整,独具特色,实现了延续性发展,也都成为上海最具魅力的区域。

在中国古都中,南京是格局保留最完整的城市,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基地之一。南京老城的历史风貌在现代化建设中并没有得到破坏,保留的比较完整。像“十里秦淮”的城南地区体现出的传统民俗风情[5];明代遗存包括明故宫和明孝陵,反映出的南京作为都城时期的历史风貌。南京成功的在基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上,完善了城市现代化功能,让人们在尽享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仍然可以感受到历史曾经的繁华。目前,在世界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即具有大型化和现代化的特征,同时又保持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色,使城市的形象独树一帜,更加鲜明。

可见,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取其精华,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仅要传承历史文化,还要突出城市的独特风貌,从而创造更高的城市价值。

四、对于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发展关系的启示

(一)城市现代化建设,要处理好新建筑[5]、历史建筑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现代化新建筑物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还要与历史建筑相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突出城市的特点,还要保护城市的特色,从而使其适应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6],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使其具有唯一性以及不可复制性,因此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在注重城市特色的同时,还要突出民族区域性,在继承发展的过程中突出城市的特点,从而增加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对历史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利用,不仅可以留存历史建筑物,还能提高城市价值。城市在实现历史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同时,还能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地区精神,从而激活城市价值。

结语:

历史建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繁荣兴旺,因此应该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历史建筑的价值,使不同时代的建筑相互协作和衬托,从而促进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青云.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10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

[2] 郑国.总体城市设计视野中城市历史信息的几点探讨――以“杭州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导则”研究为例[A].和谐城市规划――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

[3] 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以潍坊市十笏园街区保护性开发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1.

[4] 陈文杰.上海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以和平饭店北楼为例[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

第4篇

摘要:建筑色彩作为一种符号,直接的表现了建筑的风格。同时,也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面貌的重要组成因素。直接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本文从多角度去探究天津近现代多元化的历史建筑色彩,并对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保护提出了初步的策略。

关键词: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色彩保护

abstract:As a symbol ,building colour express the style of architecture directly.At the same time,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the look of our cities. And then,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a region.

This article try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diversified color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of Tianjin,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Then giving Initial strategy on the color protection of near modern architectural g in Tianjin .

Key words:THE HISTORIC BUILDINGS、Color characteristics、Color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关于建筑色彩的研究。

城市建设的永恒目标是追求一座城市、一幢建筑的特色,其中建筑色彩带给人们的艺术感是首要的要素。城市中不论是一些标志性的公共建筑还是具有代表性的社区住宅都应具有地方特色,协调一致,合理搭配。总而言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表象,更应是人类闻名与进步的艺术代言人。

国外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主要是从城市这个概念出发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城市色彩问题并将其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是在60年代初。到了70年代后才开始对建筑单体的色彩进行研究和实践。进入90年代后,才扩展到环保、多元、人性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单体色彩。日本京都自1972年起就以本地古建的色彩为挤掉,对城市建筑的色彩做了规定;在英国伦敦,人们对著名的泰晤士河两建筑进行了色彩的规划;意大利以传统建筑色彩基调为基础为整个城市建筑色彩进行了规划,以保护富有特色的城市环境。

具体实践有:美国设计师珍妮科帕茨在《三围空间的色彩设计》中,探讨了色彩的三维感知理论及应用,并首次,结合建筑材料探索了色彩研究对于历史建筑保存、恢复及整修的策略。英国色彩规划专家兰卡斯特进一步提出了“色彩景观”的概念,即“即将建筑色彩看作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因素来研究,如何使其所承载的重要历史、文化和美学信息在人文环境的保护和发展以及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作用”。日本吉田真悟2011年出版的《环境色彩设计技法―街区色彩营造》中对街区和建筑色彩的设计的研究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

在国内对于历史建筑的色彩进行研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其中重要的有:学着杨春风对北京古城的建筑色彩进行了调查研究。她从面积对比、明度对比、色相对比、彩度对比、补色对比、冷暖色调对比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古城建筑色彩的特点。具有相当高的科学参考价值。

高履泰等学者运用专业仪器设备对故宫古建筑群各构件的色彩数据进行测定并作了定量化研究。另外,他还围绕建筑色卡的使用,对住宅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环境色彩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为今后其他研究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数据资料。

天津大学陈学文等学者认为传统的依赖直觉惊醒判断的手法,不利于建筑色彩设计的准确性,应在研究中将复杂的色彩关系量化等措施采用科学的态度来处理。

2,历史建筑色彩

在不同地区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社会条件影响下,各个地域的建筑呈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建筑成为地域文化最有力的承载者之一。而建筑色彩则是一个地狱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最直接的反映者。如:北京紫禁城的黄色琉璃瓦、红色柱子、宫墙,与周围居民的青瓦灰砖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比,同时,也是全城色彩的主导;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融入到了周围山水中形成的色彩体现了江南建筑的秀丽淡雅。

3,天津历史建筑

3.1天津的历史建筑

天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与其他名城一样,有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并且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天津拥有形式多样的历史风貌建筑。2005年《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依法确定了5批746幢、114万平方米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中国第一部针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地方专门立法。条例中划分了6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一宫花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解放北路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劝业场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古文化街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中心公园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区。这些风貌建筑不仅饱含着天津的人文历史,而且凝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丰富的建筑色彩资源库。

天津建筑色彩处处彰显着地域文化特征。天津为保卫都城而设,其传统建筑型制、风格受北京影响较大,天津属典型北方城市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降雨集中。建筑选用中高明度,中低彩度暖色调,使天津市冬季亮丽起来,并满足人们趋暖性心理需求;在雨季既利于辨识,又不过于强烈,形成含蓄的色彩印象。

此外,天津有明清以来体现儒家文化的文庙、佛教文化的大悲院、道教文化的玉皇阁、妈祖文化的天后宫、伊斯兰文化的清真大寺以及天主教文化特色的望海楼、老西开教堂,这些建筑色彩勾画出天津历史民俗文化的清晰面目。

3.2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

《天津文化通览》把天津文化概括为包容、吸收的特征,多元化的构成和与时俱进的品味。天津历经600多年的建城史和近代租界的城市规划发展,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人文科学价值的建筑。这些建筑反映并代表着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市中心区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风格等在内的浓郁的一过风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天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交融的城市文化,原各国租界建筑体现了个国家的建筑色彩习俗。如:意租界内的建筑多为清水红砖配以水泥檐口与墙裙。

最近,天津市有关部门也正在酝酿天津城市色彩规划项目。6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究竟应该以什么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此外,随着时间的更迭和变迁,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在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采取有效的建筑色彩保护和修复措施已经显得非常迫切与重要。

4,关于天津近现代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的研究策略

我国建筑色彩的研究仅有哈尔滨、武汉、南京、杭州等少数大城市从城市历史色彩的地域特征出发研究色彩定位、主色调确定等方面做了研究,并且将城市色彩以各种导则或法规的形式颁布。

杭州市城市色彩规划方案

为了,详细的了解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提出、建立和整理出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近代历史天津历史建筑的色彩资源参考系。为天津近现代建筑的色彩保护和新兴建筑的建筑外部和城市色彩设计提供色彩资源库和色彩的参考。并且通过系统和对比分析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提出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4.1实地调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

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的色彩及其构成现状,进行现场勘测与测量、色彩统计。对于一些搜集相关资料困难的例子,采取搜寻地方志、摄影、访谈、绘图等方式搜集建筑色彩的相关资料。

4.2历史文献的研究

大量阅读与整理文献资料,运用这一课题的相关理论,包括历史建筑、色彩地理学、色彩学、文化地理学等。根据研究对象,寻找相关支持论点的各个学科中的相关原理。得出历史建筑的最佳修复策略。深入探究历史建筑色彩的渊源,如,初始色相、色彩的材料及色彩的制作和调制工艺这些能够为复原和修整历史建筑色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4.3建筑色彩的分析整理

首先,一个系统的组成,并不是由其各个要素的简单堆砌,而是以一定的规律、秩序或计划有机联系起来的整体。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色彩也是由建筑的不同部位的色彩要素而构成的色彩系统。因此,必须在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搜集到的色彩数据整体为根据整体地地、系统地分析天津建筑的色彩。

但是,只有通过比较分析,才能确定多元的历史建筑的归属区域与其他历史建筑归属区域的色彩特征,在发现差异的同时,也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地把握和概括各种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

5,天津近现代历史建筑色彩的保护原则及策略

5.1色彩保护的原则

5.1.1协调性原则

在修复的过程中要保证天津近现代保护建筑的整体色彩基调与天津市的的小协调;保护建筑的装饰色要与其相应的单体建筑和相应的区域相协调。

5.1.2材料的优化使用原则

为了延续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应参考历史文献或者实地调查,尽量保持近现代保护建筑的原有色调;尽量科学的研究并在保护过程中,使用保护建筑的初始色彩材料的制作和调制工序;尽可能的使用本地材料。

5.1.3科学性原则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历史建筑色彩修复的手段也是不断的在提高。从常用的人工色彩修复、色彩定量化、到新兴的计算机虚拟色彩修复方法。不论使用哪种修复方法都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确保修复后的建筑能够显示其历史的传承性。

6,历史建筑色彩保护存在的问题

尽管各大城市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行动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是,从现有的建筑色彩理论和实践成果来看,现有的理论大部分仍然是从城市这一宏观层面开展的,针对历史建筑色彩的理论专著和实践报告实属不多,有待人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到了当代,很多历史建筑物的色彩已面目全非,或者因缺乏相关的、科学的、准确的数据为参考,而采取了错误的修复方式。很多实物修复的案例表明,用现代的材料、现代的工艺完成的修复其色彩的历史真实性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7,结语

做好天津历史风貌建筑色彩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政府更好以历史建筑色彩为基调进行城市色彩的规划和还原历史建筑的历史风貌,充分尊重天津当地的地域文脉、历史、文化,使其在城市色彩规划管理和知道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8,参考文献

[1] 珍妮・科帕茨 《三维空间的色彩设计》 周智勇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3一5

[2] 宋建明 《色彩设计在法国》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03-04

[3] 孙旭阳 《基于地域性的城市色彩规划研究》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同济大学,2008-05-01

[4] 李允稣 《华夏意匠》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02-09

[5] 杨春风 万奕汐 《在灰沉沉与金灿灿之间一北京古城建筑色彩之魅力》《小

第5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现状概况

马兰峪镇位于遵化市西北25公里的长城脚下,镇域总面积50.8平方公里。马兰峪镇东临汤泉乡,西与东陵乡相邻,南接石门镇,北靠长城与兴隆县相接。据《遵化县志》记载:过去因当地山上马莲草繁茂丛生,开兰色花,又名马蔺或马兰花,由此而得名马兰峪。

马兰峪镇区西侧为清东陵的历史环境恢复区,镇区内马兰河以西以及公主园寝等东陪葬区为清东陵环境协调区。位于马兰峪北约3公里的官房,是马兰峪镇绿营官兵的驻地,现在官房内的房屋虽已改建,但街道还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格局。更为难得的是围墙基本完好。镇区内的横街及周边的街区巷道大多还保持着宜人的尺度,青砖灰瓦,坡屋顶的民居到处可见。

全镇分布有自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迹17处,主要有惠陵、惠妃陵、明长城、三皇庙、永旺塔、端悯固伦公主园寝、奉圣夫人园墓、佑圣夫人园墓、保圣夫人园墓、穆成格墓、傅达礼墓、王爷府、马兰镇总兵府二堂、官房、二郎庙。

马兰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国粹京剧、花会、庙会、铁画艺及饮食文化。

二、规划介绍

历史文化名镇区域定位

守关要塞,护陵衙署、文化之“郡”、商贾重镇、京东名镇

历史城区保护区域的确定与控制要求

1.规划将镇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和更新区。

1.核心保护区是为保护古镇传统街巷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而划定的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规划确定核心保护区一处,即王爷府以及三皇庙片区:面积25.7公顷。区内建筑应保持其原有高度,重建和修建的建筑檐口高度小于3米。沿街商业立面控制高度3层,檐口高度小于8米。

2.建设控制区范围是为了与核心保护范围的历史文化风貌相协调而必须实施规划控制的周围区域。

王爷府片区西以现状邮政储蓄所西侧的道路为界,东以东圈路为界,北以满族中心学校南侧为界,建设控制范围面积59.39公顷。区内建筑高度控制为二层或二层以下,规划建筑檐口不超过5.6米,

3.风貌协调区为历史城区中除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以外的区域。建筑高度控制为三层或三层以下,新建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小于8米。

4.规划依据《马兰峪镇总体规划(2006—2020)》将历史城区周围部分区域划分为城市更新区。为了保护马兰峪镇区的整体环境,要求新建建筑必须采用坡屋顶、檐口高度不大于8米。

马兰峪镇区西侧为清东陵的历史环境恢复区,镇区马兰河以东以及公主园寝等东陪葬区为清东陵环境协调区,该地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应严格遵循《清东陵的总体规划》的保护控制要求。

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

规划根据保护与更新模式,将镇区现有建筑划分为五类:保护的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改善的历史建筑、需整饬建筑以及应当拆除建筑。

1.需保护的历史建筑

主要有镇区的永旺塔、三皇庙、王爷府、清真寺,镇区的二郎庙、官房、保圣夫人墓、奉圣夫人墓、傅达礼墓、穆成格墓、端悯固伦公主园寝,镇域的明长城、马兰镇总兵府二堂。

2.需保留的历史建筑

需保留的历史建筑外观风貌有明显特色,建筑质量也比较好。包括对古镇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建筑单体和建筑群。保留历史建筑大部分为历史价值较高、细部精致、现状保护较完整的传统民居。

3.需改善的历史建筑

需改善的历史建筑主要指建筑质量尚可、有一定细部装饰,与保留历史建筑一起构成连续性的街道、巷道界面的宅院、和公共建筑。

主要建筑有:横街及其两侧的传统建筑。

4.需整饬的历史建筑

需整饬的建筑为风貌价值比较差,但是质量比较好,需对其立面进行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

5.应当拆除的建筑

应当拆除建筑为危棚、临时性建筑、违章建筑、通过改建仍然无法与风貌相协调的建筑以及其他规划需拆除的建筑。

三、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马兰峪全镇分布有明朝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等文物古迹16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

镇 域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保 护 范 围

四、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规划

1.王爷府

作为清代守陵的重要机关,是古镇发展的核心,规划将王爷府原址恢复,作为陈列馆,展示马兰峪的历史和文化。

2.三皇庙、永旺塔

结合山体与对三皇庙周围环境的打造,使之形成镇区的景观中心。

3.部分历史遗存(栅楼、鲁班庙、古戏楼)

规划复建古戏楼与鲁班庙并结合府君山山体绿化,使之成为马兰峪镇区的大背景游园。待条件成熟时原址复建栅楼,恢复兰阳古镇的清时风貌。

4.保护盒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

结合清东陵旅游区总体规划,打造本镇七大特色的展示体系:“皇家陵寝观赏游、长城怀旧游、古镇风貌观光游、寺庙宗教文化游、民俗风情体验游、休闲购物游、区域自然风光游”。

发挥马兰峪千年古镇的魅力、积极打造一个与清东陵、汤泉乡等大东陵旅游景区相配套的区域。将马兰峪建成遵化市西部的中心城镇。

参考文献:

吴瑕·山西省润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研究·学位论文·2007

傅娅、赵炜·成都古镇综合价值评价研究·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国家建设部(GB 50357-2005)

第6篇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Xi'a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st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ing City can mos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ing cit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sm, It forms a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years and styles of architectural coexisting and different scales and modes of blending neighborhood.

【关键词】:文物古迹、明城区、近现代、空间形态

【Key word】: cultural heritage, Ming City, modern, spatial morphology

1.1 研究的依据

一、近年来西安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注和提升,明城区内的街区被逐渐修复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现昔日的辉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明城区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导致一部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如明城区内商业圈的不断壮大、工业生产量远远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闲环境越发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停滞不前,甚至逆向的,如历史建筑与遗址的保护、文化区域环境的整修、单体建筑与街区随意改造等,作为历史遗存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环境整体上遭到破坏。因此,在适应当展需求的同时,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元素的可持续性。随之则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规划局与文物局初步拟订的明城区内30处保护民居已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ICOMOS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再加强调。

1.2 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历史重要性。区域历史重要性。明城区是西安人文与精神的根脉,前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坐落于此。这一区域是西安目前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区域,成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载体。建国之后,面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明城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1990年后面对大规模的改造,近现代建筑环境发生极大的破坏。如今,近现代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阶段,做好研究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所在,对明城区未来文化遗存与模式化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作用。

二、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历史建筑环境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讲,可以缓冲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使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历史建筑环境传递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事件的位置、坐标等,帮助建筑主体更好的传递历史信息,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同样也记录着近现代历史时期西安市的历史事件与面貌。通过保护与设计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可以对展现西安城市历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链接作用。

1.3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一、本论文首先基于整个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变量过程中,探索空间变量因素。对其内部所有近现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现存条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与对比等方法,在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历史建筑环境对建筑单体的积极作用。

二、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与数量繁多,对其环境的改造不在少数。如三学街、北院门、德福巷、书院门等,大多数改造与设计最终定位成“历史街区”。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与更新放在空间规划的重点之上。基于此方向,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的改造进行点、线、面等系统划分与链接,会发现在局部区位呈现断点现象,从明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具体研究对象。碑林区竹笆市地区北接北院门,南通德福巷、湘子庙,位于钟鼓楼等商业与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买卖竹器等编织品成为最具规模街区,目前有劝工陈列馆等近现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区被庞大的小区阵容与零碎的店铺所包围,已经丧失了以往的区域活力,丢失了文化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整个区域对外程现严重的功能断裂现象,对内则处于一个邋遢、零乱的尴尬局面。保护竹笆市的近现代建筑,合理规划设计区域环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发展的矛盾,也填补了整个城区发展的空间脉络。在文化元素正面发展的同时,缓解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1.4研究目标

一、经过探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空间演替与更新的规律性。分析出空间变量因素对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设计的影响。

二、调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及其区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其环境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类比,找出规划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相似性与独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区竹笆市区域环境保护与设计为研究重点,对竹笆市的历史背景、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对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对环境保护与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四、综合经过前期与实例分析,提出合适的经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与更新模式,为西安同类型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个人信息

姓名:张蔚萍 陈虎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7篇

【关键词】文物建筑;外墙;修缮

一、项目实施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文物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

某高校体育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长35米,宽21.3米,高15.1米,建筑面积2748平方米,建筑层数两层,上层为球类馆,下层是健身房。屋顶采用三绞拱钢架与钢筋混凝土,大跨度空间和别具一格的山墙、屋顶造型、孔雀蓝琉璃瓦屋顶随三绞拱的弧线轮廓而转折,形成轮舵式的山墙和三重檐歇山顶,四隅设亭。二层内有看台,外有观景台,利用密檐高差采光通风。整个体育馆融使用功能、建筑艺术和当时先进的建筑技术为一体,堪称我国20世纪30年代体育馆建筑经典佳作。

体育馆自建设至今已逾七十年。建筑物已至高寿。由于该建筑当时的设计、施工水平很高,建筑的基础、结构依然十分稳健。主要问题在于:屋面瓦破损严重,普遍性渗漏;内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局部窗鼓、脱落,局部机械性外伤;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楼地面部分老化或使用不当引起的开裂、破损;木门窗自然碳化、受潮糟朽、开裂或变形;铁构件腐蚀生锈、机械性受伤变形;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不当干扰和功能性增删;历次修缮中的不科学干预和损害;建筑物供排水系统局部滩痪,供配电、供水系统老旧等等。外墙粉刷层酥碱、残损;混凝土及砂浆自然老化,收缩裂缝普遍;墙体受雨水和地下水浸害盐化严重。基于文物本身的特殊重要性和其面临的生存危机,抢救和保护工程不容懈怠。

二、外墙保护方式

修缮前场馆外墙体因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出现粉刷层酥碱、空鼓;灰尘、大气污染物腐朽锈斑;局部砌体已经开裂;外墙憎水功能衰减。

实施墙体清洗分有物理、化学和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几类方法,在不损伤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这一前提之下,选用了高压水枪清洗此物理方法来清除原有外墙涂装的乳胶漆、真石漆等当代漆料和日积月累下来的灰尘及大气污染物的腐朽锈斑。施工中采用高压水枪先进行清洗,而不是采用锐器凿铲方式,几乎没有引起墙体的修缮性伤害。

清洗后,针对现已发黑起霉、酥碱、鼓涨、裂缝等墙体,根据其损坏程度,采取择砌、剔凿挖补等方法进行加固处理局部鼓涨部位。先将其剔除干净,掸净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结构胶填补,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对于墙体裂缝部位,实际施工当中沿着裂缝走向两边切割,凿除裂缝部位,清理碎杂物,后用改性环氧树脂填补凿除部位,后用水泥砂浆抹面批平。为了取得较好的修复感官和功能效果,反复进行了不同材料和工艺的小样实验,最后选择高分子聚合物混合砂浆,突出砂面粗糙质感,最后用无色透明氟碳漆罩面防水憎水处理,前后用九道工序,既还原了墙面历史时代,又彻底修复墙体病害,增强了今后墙体表面的防水憎水功能。

三、工程小结

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了体育馆的历史信息和艺术、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

(一)能保则保,最小干预;文物建筑的最大价值在于传递历史信息。尽管在修缮中我们难以避免对建筑的干预,但要尽最大努力去保存其真实的历史信息;

(二)谨慎处理文物建筑的修复后可能造成的“失真”问题,工艺方法、表面质感、色彩力求与原物一致;

(三)不得不“干预”的部分尽最大努力减少其影响;历史建筑不仅仅是供人们观赏的收藏品,其本身是为人类提供使用价值的。同时,随着当代科技的进步和需求水平的提高,老式的场馆设施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提升功能也是合符时代要求的。

但是,任何增加的设施,都不可避免会对历史建筑产生“干扰”。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要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则来展开,把影响减小到最低

(四)注重真实历史信息的“辨识”;妥然处理历史建筑审美价值趋向,再现民国时期建筑物的历史风貌。

(五)现代材料和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取得较好效果。对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分析不同工艺产生的结果,从而决定不能实施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胡明星、董卫,《基于Gls的古村落保护管理信息系统》,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

第8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城市建筑 ;保护与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1)50-0032-01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正在进入一个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新阶段。一般而言,一栋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尤其是其结构坚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与其功能往往会越来越不协调,因而建筑往往会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有的直接拆除了重建,有的再骑基础上加以改造。相比而言,改造比新建可省去一部分材料和资金,而且建设周期较短,可以减少污染和垃圾,符合可持续发展带的潮流,同时有些建筑的保留可以作为城市文明的见证物。

1我国城市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分析

我国关于城市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大多数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尤其是某些城市领导者的认识还有些欠缺与模糊。从中国的现状分析看,我国历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认识上的问题。人们普遍不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部分城市的决策者对这方面的意识不够强;2)方法策略上的问题。这方面主要表现在政府部门在如何协调保护和利用二者的关系的认识上不完善,在狭隘的地方、部门、小团体甚至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在制订政府策略时本末倒置,导致出现了许多旅游发展过头、历史文化遗产原真性丧失、居民利益受损等结果;3)管理上的问题。在管理上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管理职能部门不清。中央部门管理和地方政府管理权限重叠,规划局、建委、文管会、房地局之间互相责权不明,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矛盾百出等问题;4)规划上的问题。规划上主要表现在传统的保护规划偏重宏观控制,缺乏操作性,缺乏和管理手段的衔接,缺乏进一步实施的具体技术指导;5)技术上的问题。技术上主要表现在缺乏对适合各种风格和类型的建筑的维护、修复、整治的研究和实践,出现许多画蛇添足、修旧如新的案例,甚至出现大量假古董。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现状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城市建筑,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一些经验教训,根据本国国情加以借鉴改造,促进本国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

2 关于我国城市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的思考

经过近期不断地翻阅这方面的资料,我发现在各国的保护规划实践中,对历史建筑及地段常采用以下的方式。

2.1赋予新的内部功能

人们常常根据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改变原貌的同时,将其内部空间加以更新,以满足新功能的需求。这样既保护了原建筑又给其注入了新活力,还满足了节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一些艺术家将废弃的厂房或仓库高造成自己的工作室或是做成酒吧或餐饮空间,很巧妙的赋予这些建筑以新的活力。

2.2 整旧如旧的原则

《文物保护法》也已经明确规定,对于历史建筑应该按原状保存,不应该随意地拆除、改建,即使是维修也应该体现“整旧如旧”的原则。对于已经损坏,而在历史上有重大价值的建筑物,应在有科学依据和充分的历史文献考证的条件下进行修复。修复方式分为局部修复和全部修复两种。

2.3 移地复原

在古建筑所在地出现对其的保护不力情况时或国家重点工程必须占用古建筑原址时,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搬迁,移地复原。另外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这个地带通常应根据文物历史价值、艺术特点和原始设计意图划定。一般划出一到三级环境控制区。是否允许在这个地带内进行修建,应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和报请规划部门批准。

3 关于研究我国城市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重要意义

目前,对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再生问题的研究,具有资源利用、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和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1)社会文化发展方面:“城市中各个时期、各种类型建筑的总和构成了城市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特定的场所内涵”。这些建筑正是见证历史发展的最好展品,它们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2)环境因素方面:对历史建筑进行改造再利用的开发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

3)资源和经济因素方面:历史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坚固、寿命长。并且其建筑内部空间具有再使用的灵活性。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改造比新建就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和时间。

4 结论

建筑在城市发展历程上具有功不可没的历史地位,它们都应该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再利用,在中国新旧城更新的今天,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意义和价值仍然尚未形成社会性的普遍共识,因此,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戎俊强.城市产业类历史建筑及地段的改造再利用[J].世界建筑,2001(6):17-22.

[2]韩妤齐, 张松.东方的塞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 历史建筑 建筑改造 建筑保护

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造和其不断拓展绘就了一幅恒久变幻的建筑史画卷,随时间的脉搏……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风格各异的种种建筑形态。历史的变迁促使文化不断的趋于成熟,建筑当然也就随之不断出现新的时代风格,而曾经的时代产品就成了所谓“历史建筑”。它们跨越时空,饱含着逝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类凝固的历史。就建筑这个概念而言,与新建筑相比,显然,他们具有某种特别的意义,因而关注维护和改造已保留历史建筑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上海展览中心就是其中一例。

一 、背景情况

上海展览中心原名“中苏友好大厦”,建成于1954年,是市中心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980年至1990年代初,上海展览中心在其北面建造了当时上海的高度之最——上海展览中心北馆(建成后一般称“上海商城”)。

机缘巧合,我搬到上展中心附近,频繁的接触使我对这个建筑产生浓厚兴趣,并有更深入了解他的冲动。古典味十足,高挑的塔顶,温和的土黄色调,端庄的外观,是我对这个建筑的第一感觉。但毕竟随着岁月的流逝,上展中心的沉降、倾斜、裂缝等现象已十分不均匀,且日趋严重。情况最不乐观的要属序馆,沉降达1.9米。另外,由于上展中心承担了繁重的会务和展出业务,原来的停车场地已经不堪重负,根本不能满足场馆的要求。

鉴于以上情况,在2001年初,市政府决定对上海展览中心进行全面的加固大修和局部扩建,并根据上展中心建成与发展的历史情况与使用要求,提出了“修旧如故”的改造原则。工程的重点任务,是调整,改善功能布局、结构加固和设备更新等。改造设计结合上海展览中心周围城市景观的改变,充满想象力地提出了将上海展览中心部分抬高8米的初步构思。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构思最终没能实现。

二、上展中心的特色改造

1. 总体功能改造

上海展览中心是在解放后不久建造的,由于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上展中心遵循了向苏联学习的原则,设计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主持,将其功能主要定位为展览和会务。序馆作为展览空间的核心,是整体建筑群的精华所在,但其上部空间却设置了对外出租的友谊酒家,不仅两者使用与管理上互有不便,而且与上展中心的形象不符;喷水池广场两边对称布置的东西两馆为展览的主要空间,然而原西一馆底层却以小房间的办公室为主,不仅其功能与展览区混杂,而且在展览主要流线上形成障碍。

所以在改造过程中,必须对其在功能布局上重新定位,理顺内部交通,以避免在流线上的交叉。由此,设计人员更加明确了“南展北会”的功能分区原则,将原来西一馆底层小开间办公室的所有隔墙全部拆除,改造成如同东一馆的展览大厅,并与之相通,理顺展览流线;展览馆的功能分区被重新理顺,西面两馆的展览大厅设计了连廊相联系,以适应扩大展览空间的需要;又将序馆上面原来的友谊酒家部分改造为展览会服务的办公楼层等等。这样既增加了展览面积,又使参观流线简明,流畅。

2.消防改造

由于上展中心建筑年代久远,其消防设计根本不符合现行的消防规范。当时设计时也没有考虑防火分区、大部分疏散楼梯的构造不符合防火的要求,并且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按照规范进行防火处理。而且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建筑特别是象上展中心这样的公共建筑都要设置现代化的火灾报警系统与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对消防的忽视,使得上展中心发生了好几次大大小小的火灾,与其应有的形象、地位极不相符。

针对这样的状况,必须对威胁防火安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造处理。其中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按现行规范控制的面积指标将上展中心的防火分区重新进行划分。按照民用建筑防火分区来看,展览建筑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为2500m2,如果建筑内部设置了自动灭火系统,每层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增加一倍。原来采用的一些未经防火处理的钢楼梯、木楼梯,考虑建筑均有减负要求,改造中有的保留了下来。原建筑没有设置的火灾报警、自动喷淋与防排烟设备系统均在改造中得到完善的布置。

为了保持上海展览中心原有的文化特色,这是面临的最大的困难。由于上展中心所处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每天都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如果要让这个历史建筑在这个城市中站住脚,给她定位变得由为重要了。在其周围耸立着的都是美国、新加坡等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这些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玻璃包围了上展中心,不同风格、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使得上展中心更显老迈。到底是加入一些现代建筑的元素呢?还是维持原有的风貌?曾经在维持原建筑立面总体风格的框架下,将面对中央大厅的两个立面设计成柱廊,靠柱廊的外墙则采用当时流行的深绿色玻璃幕墙,似乎想借此拉近历史建筑与时代的距离,然而建成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建造、市民的观念和行为起着无形的影响。上海展览中心是在历史进程中的幸存者,它经历政治、经济和自然界的沧桑之变仍能存在,足以赢得人们的尊重,这一形象并不可能以一些表面形式与材料的变化而更改。遵循这一原则,最终确定了延续其文化内涵为改造的主要方向,即对历史建筑采用一分为二的分析判断方法,对建筑群中极有价值的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整体形象和细部特点给予妥善保护,尽可能的保留其原汁原味,这是令人欣慰的一点。

3.特色改造

另外,改造工程在技术上也有其独一无二的措施。那就是在材料和技术的使用上采取了辨证的方法。上展中心中仍有价值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应当受到重点保护,如花样繁多的内部装饰等。相反的,建筑中一些没有特色的辅助建筑构件,类似这样的将毫不留情的被拆除。上展中心在最初的建造和后来的加建中使用的一些技术与材料从当前来看是比较落后的,所以采用了最新科技成果的建筑技术与新材料。

三、历史建筑的改造

对历史建筑的改扩建工程总是比新建工程往往更方便、更经济,但这些还不是保护的根本原因。由于历史建筑本身的文化、经济、建筑等各个方面的诸多价值是人们保护其的主要目的。另一方面,保护最好的结果是将这些建筑更好的融入现在都市中去,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建筑保护的根本原因和长远意义所在。

认识了到了这点,人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的逐渐扩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被纳入保护和改造范围,保护目的或保护任务不完全相同,保护和改造工作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所以对不同的历史建筑需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与改造策略。而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制定出不同的适合而可行的方案,关键在于要对历史建筑的价值观要有个合理的判断。比较有名的改造工程诸如:卢浮宫的改造,煤气包的改造等等。

四、个人观点

我作为一个业内人士对历史建筑保护的也有点小小的认识。我们对历史建筑的改造保护工作围绕其生存而来。而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不应仅仅看作是对过去的单纯回忆,而应看作是在一定保留基础上协调现代生活的一种再创作。历史建筑特有的岁月余味是它们经历变迁而保留下来的,也成为他们存在的必然因素。历史建筑的生存与否取决于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其进行的改造工作,实现不断创新是历史建筑生存发展的动力。因此,从历史建筑保护的长远意义和保护目的来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改造二字成为必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