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09 18:0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业发展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591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纵观60年来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呈现以下突出特点和发展态势。
一是旅游业增长高速、持续、稳定,没有哪一个行业可与之相提并论。有学者研究表明,就全球旅游者数量而言,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就会翻番,从1950年的2500万人次增加到2000年的6. 7亿人次;从2000到2010年的最近十年中,由于旅游者基数不断增加,增速有所放缓,但十年中仍然增加了2.7亿人次,到2010年达到9.4亿人次。就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长速度而言,过去60年中年平均增长率为6.9%,也基本是每隔十年左右就会翻番。其中,从 1950 年到 1960年的第一个十年,年均增长率为 10.6 %;依次第二个十年为9.1 %,第三个十年为5.6 %,第四个十年为4.8 %,第五个十年为4.3 %,第六个十年为6.5%。对比分析可见,世界旅游业收入增速明显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按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来测算,通常年均增长率在3%以下)。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国际旅游业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10%以上,旅游投资占投资总额的12%以上。国际旅游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权重可见一斑。
二是世界旅游市场逐步出现分化,呈现 “三足鼎立”新格局。从旅游目的地的区域板块划分来看,欧洲和北美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两大旅游胜地,是全球旅游市场的“双雄”。但最近十年来,情况却正在发生快速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市场格局。国际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出现多样化,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已经成为第三首选目的地,从而形成欧洲、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早在195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所接待的国际游客量不足19万人,到2000年接待的游客量达到了1.12亿人,2010年接近2.0亿人,占全球份额约20%。据预测,到2020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接待国际旅游人数占全球份额将上升为27.3%,超过北美(届时为17.8%),位居世界第二,进一步巩固“三足鼎立”新格局。
一、洛阳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洛阳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善
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洛阳旅游业也步入发展快车道,截止至2014年底,全市国内国际旅行社88家,其中四星级旅行社6家,三星级旅行社30家,二星级旅行社41家。星级饭店66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3家,三星级38家;开放性旅游景区(点)74家,其中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16家。
(二)洛阳旅游资源遍布全市
洛阳悠久的建都史使其披上了一层浓浓的古文化外衣,十三朝古都的美誉更是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除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外,洛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同时拥有国内罕见的自然旅游资源。其部分代表性景区列表如下:
(三)洛阳旅游经济较快发展
近年来,洛阳市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在旅游经济效益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4年洛阳接待游客总人数9469.81万人次,同比增长10.01%;旅游总收入600.96亿元,同比增长23.9%。其中接待入境游客84.2万人次,同比增长20.2%;旅游创汇23816.28万美元,同比增长17.34%;接待国内游客9385.61万人次,同比增长9.93%。国内旅游收入586.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07%。
二、洛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特色单一
洛阳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资源,但是在游客印象里最深的估计也只有龙门石窟和白马寺和“甲天下”的牡丹花了。提起洛阳,人们心中除了出现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再无其他。而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洛阳旅游特色单一,在大力宣传洛阳牡丹、龙门石窟、白马寺外,忽略了其他旅游景点的宣传与营销,从而使洛阳的众多旅游资源埋没在这三样盛名之下,发挥不出自身的优势。
(二)旅游产业规模小,链条偏短
洛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与洛阳现有的旅游产业规模并不相称,在硬件方面,洛阳现有的星级饭店、旅行社数量等与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相比较少。在软件方面,高素质旅游人才、高质量旅游服务也显得捉襟见肘。旅游龙头企业数量偏少,带动效应不强。除了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以外,洛阳旅游产业链条偏短也制约了其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洛阳的旅游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上,新型的旅游产品偏少,旅游业链条短小,旅游项目局限,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不高,带动性不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
面对飞速发展的旅游业,滞后的基础设施又成为阻碍洛阳旅游业发展的新瓶颈。每年牡丹花会期间,由于宾馆、酒店价格飙升,房源严重紧张,很多游客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住宿的地方,除了星级酒店、宾馆外,游客集散中心、旅游交通停车场、旅游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多个旅游景点一到旺季就会出现人群拥堵、车辆堵塞的局面,导致我出不去,你进不来的情况发生,严重影响景区景点在游客心中的形象。
(四)旅游高素质人才缺乏
目前洛阳旅游业人才状况是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首先,熟悉景区规划、线路策划、营销推广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人才非常缺乏。其次,由于旅游产业的门槛对文化素养要求不高,造成了旅游从业者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多为高中、中专,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的人才非常稀少。再次,由于旅游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基层的旅游从业者普遍专业知识匮乏,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造成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
三、洛阳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旅游特色建设,提高综合竞争力
针对洛阳来说,除了宣传龙门石窟、白马寺和牡丹花外,也要打造其他知名资源品牌。一、对其他的重点景区,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龙潭峡等,要深入到景区内部,因地制宜,突出每个景区的特色,从而打造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二、针对洛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要将旅游与文化充分融合,以文化为载体,旅游为形式,推进二者的互动和融合,突出文化旅游特色,从而增强旅游吸引力,提高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促进产业融合
洛阳旅游业要想飞速发展,必须要加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以强带弱,引起连锁效应,从而促进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保证洛阳旅游产业在“科学、和谐、高速”的轨道上发展。在加快旅游产业规模建设的基础上,也要使旅游产业链条增长以及促进各产业间的相互融合,使传统的观光旅游朝着更加多面、多类型的旅游项目发展,同时可以使旅游产业与现代农业、环保型特色工业等想融合,促使洛阳形成旅游产业规模宏大、链条齐全、各产业相融合发展的健康局面。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针对洛阳所出现的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加大规模建设一批中低档的经济型酒店、家庭旅馆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住宿需求。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加快改造和建设一批停车场、超市、公厕等,增设城区到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
(四)提高旅游产业员工素质,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人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随着国际环境的大发展,旅游产业的全方位人才显得更为紧俏,因此,要想旅游产业发展的好,人才要留的好。一、加大投资,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更多高学历、高水平的旅游人才。二、加强对各旅游产业员工的培训,可以聘请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培训讲师对员工进行系统的培训,也可以定时参加各项相关的培训班,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三、加强旅游产业人才的监督与考核,严厉打击相关违法行为。
四、结论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尤其是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xx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XX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域性会展主要城市之一。在区域性或地方培育起来的会展旅游方面,成功举办了(或连续举办)“安徽国际工业装备展览会”、“安徽国际汽车博览会”、“中国(合肥)徽菜美食旅游节”、“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和“中国合肥苗木花卉交易大会”等。
一、韶关市总体概况
1、韶关市的地理简介
韶关是粤北区域中心城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广东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韶关东连河源市,西接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同时,韶关也是连接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韶关现辖三区五县,代管两个县级市,市领土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全境直线距离东西跨长186.3公里,总人口469万,其中市区的面积有2856平方千米,人口已达102万。
2、韶关市的经济概况
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经济较为落后的一个地区,但这里却是广东省的重工业城市,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韶关市GDP生产总值达到888.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5.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73.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90.0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1:42:43.9。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烟草、制药、玩具等七大支柱工业增加值17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8%。可以看出,韶关虽然在着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但全市的生产总值最高的还是第三产业,这意味着发展服务性产业在韶关具有很大优势。截止到2012年,韶关市接待游客人数2117.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5.9亿元,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约40%,同时占全市GDP的17.5%。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韶关市的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发展韶关市的旅游经济刻不容缓。
3、韶关市的旅游资源概况
韶关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居广东之首,同时也是粤北区域的旅游中心。这有赖于韶关独特的地形地貌,为韶关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首先最负盛名的就是具有“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之称的丹霞山,它位于韶关市仁化县,属于国家5A级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其次是坐落在曲江区马坝镇的南华禅寺,该寺是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禅宗法”的发祥地,具有“祖庭”之称。此外,还有乳源自治区的云门大觉禅寺,美丽的广东大峡谷和具有民族风情的必背瑶寨,天然的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雄市的珠玑古巷、梅关古道;始兴县的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曲江区的马坝人遗址、狮子岩;乐昌市的古佛岩、雄伟的金鸡岭、惊险刺激的九泷十八滩;新丰的云髻山自然保护区;韶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风采楼等等。这真可谓是旅游者的天堂,能满足不同旅游群体的需求。
二、韶关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地位有所提高
近几年来,韶关市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应对国家政策,把旅游作为全市的经济产业来抓,积极发挥已有的优势,推进“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玑”这四项重点旅游景区的建设。2010年8月,韶关市《关于推动我市旅游业率先跨越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将发展旅游业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政策的出台,给韶关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韶关市共接待游客总人数1841.33万人次,同比增长16.4%;实现旅游总收入129.85亿元,同比增长21.6%。2012年,韶关市接待游客人数2117.9万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总收入达到155.9亿元,同比增长20%。2013年国庆旅游黄金周,韶关接待游客141.47万人,同比增长7.86%;实现旅游总收入7.33亿元,同比增长9.55%;过夜游客23.45万人次,同比增长4.02%。这些数据让韶关市继续发展旅游产业充满信心。
2、旅游交通逐步完善,交通网络日趋健全
韶关是连接江西、湖南和广东的交通要道,也是北上和南下必经的交通枢纽,拥有完善的交通设施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韶关市不断加强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形成了发达的交通系统。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全市。其中武广高速铁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韶关到广州的距离,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方便了旅客的出行。韶赣高速的通行,也加快了广东与江西之间的联系。此外,还有正在建设中的韶赣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将大大缩短从市区到南雄的距离,方便游客乘车。正在建设中的“广乐高速”,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乐昌的交通体系,使乐昌的交通网络更为发达。“大广高速”,即从黑龙江大庆市到广州的高速公路,经过韶关市。这些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将加强韶关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对本市经济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仅是外来旅游者到韶关市的交通便捷了,韶关市区和其辖区内的各个县市也新开了很多城市公交和客运班车,方便市区内的市民出行,更有许多的旅游专线也逐渐建立起来,例如丹霞山直达车。方便快捷的交通将大大减少旅游者出行的阻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经济行业的发展。
3、旅游住宿设施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韶关市的旅游住宿条件不断升级,五星级酒店从零到有。截止到2012年,韶关共有酒店70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6家,三星级酒店42家,客房26069间,床位45074张,客房出租率为56.6%。在“十一五”期间,韶关市平均每年接待人次增长了25.8%,综合收入平均每年增长38%,排在广东省第一位。旅游住宿收入的增加,吸引了更多投资者来到韶关建设酒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酒店在韶关拔地而起,如七天连锁酒店、如家便捷酒店、诺庭连锁酒店等。这些酒店的兴起,为来韶关市旅游或办公、探亲的外来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同时也对韶关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韶关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不强,关联产业发展薄弱
辐射是指将具有不同能量的物体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能量传递最终达到一种相互平衡的状态的过程。旅游业是一项综合型的产业,它是旅游景区、旅游资源、人力、物力、技术等要素的结合体,而景区的辐射作用正好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景区周边地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韶关市旅游产业的辐射力度不强。韶关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些旅游资源来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如游客到丹霞山景区旅游,看到的只是一些民宅和几个零星的小卖部,没有形成游、购、娱一体的商业街。其次各消费层次的酒店不齐全,基本都是五星级酒店,缺乏中低档消费层次的旅馆。如果普通消费者去的话,尤其是青年人,根本无法承担住宿费用,而这部分人也是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再次是交通不够通畅。
2、旅游产业的经济收益不高
旅游业是韶关市的支柱产业,被看成是韶关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在韶关市重工业逐渐衰落的情况下,必须依靠新的产业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近几年的经济数据来看,韶关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在步入正轨,但是作为支柱产业来看,还远远不够。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韶关旅游总收入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7.5%。对比其他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城市,韶关市的旅游收益还只处于中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表1是2011年和2012年的广东省各市旅游业收入情况表。
从表1可以看出,韶关市的旅游总收入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20.27%,但2012年韶关市的旅游收入仅占全省的2.69%,还不到三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排在倒数第7名,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基本是国内旅游收入。这说明国际旅游市场还没有完全开发。
3、旅游项目开发单一,缺少休闲娱乐项目,没有核心竞争力
韶关市大多数旅游景区仍以观光型为主,缺少以放松、休闲、度假、娱乐为主的综合型的旅游产业。此外,韶关市虽然有很多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却不是独一无二的。红色岩土层的“丹霞地貌”的分布不单在韶关有,在我国东南部的湖南、福建、江西、浙江,我国中部的贵州等地也都有,虽然韶关市丹霞山景区已经申遗成功,但是其他省市的丹霞景观也已经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其次是喀斯特地貌,溶岩溶蚀而形成的乐昌古佛岩,并不是只在乐昌有,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分布也很多。目前,这些景区并没有显示出其有利的竞争优势。景区如果缺乏深入开发,长此以往,将导致大量旅游者流失。
4、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失
人才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截止到2012年,韶关共有旅游从业人员3338人,其中旅行社从业人员726人,景区从业人员2612人。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也不高,缺乏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在景区工作的从业人员,有很多都是来源于周边的农民,他们缺乏专业训练,基本上都是凭自己的经验为游客服务。
四、韶关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增强旅游产业的辐射作用
景区的辐射作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无可限量的,旅游景区的开发将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在开发旅游景区的同时,不单要注重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且要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带动商业街、饭店、酒店的发展,形成产业经济连锁效应。制定完善可行的旅游区发展整体规划,完善旅游交通网络,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的有效配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景区的经济效益,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2、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吸引更多外地游客
(1)加强区域合作。韶关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南北方来往的交通咽喉地带。因此,加强韶关市与其他区域的合作,开发旅游市场尤为重要。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韶关市可以加强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等沿线城市的合作,制定沿线旅游路线,开发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各旅行社可以利用武广高铁的开通,制定沿线旅游计划。加强区域合作不仅能够增强韶关旅游城市的知名度,还可以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双赢。
(2)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目前,韶关市的旅游市场主要来源还是国内的旅游者,其中以广东省居多,国际旅游者较少。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韶关市接待旅游者的总人数有所增长,但是国际旅游者人数却在下跌。经计算,2011年,国际旅游者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主要的国际旅游者仍是港澳同胞,而国内游客却占了总人数的99%。这说明韶关市旅游景点的国际吸引力还不够。另外,也说明韶关市还具有巨大的旅游市场,需要进一步开发。因此,应加强与其他各地的合作,积极对外开放,与其他城市建立友好的关系,吸引更多外来者和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丰富旅游项目,提升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韶关市这种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业已不能适应新的旅游需求。因此,韶关市应凭借自身的优势着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以满足旅游者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需求。此外,因地制宜开发能够顺应景区,顺应自然风光的娱乐项目。韶关山区众多,因此可开发的项目有很多,如森林探险、半山别墅、野外实战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收入;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向更高层次的需求发展,而旅游能满足消费者高层次的需求,所以近几年国内外旅游市场都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6年湖南省也将旅游业确定为本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湖南省的就业人数的增加,还为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本文主要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这两个总量指标出发来看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
1.湖南省旅游人数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9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为16065.03 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5934.16万人次,国外游客130.87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总计2058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其中国内游客20397万人次,同比增长28%,国外游客19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011年湖南省接待游客总数上升至25500万人次,同比增长23%,几乎是2005年接待游客总人数的4倍,其中国内游客25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4%,境外游客227万人次,同比增长1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湖南省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接待游客人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速较快都在20%以上,其中国内旅游市场一直处于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趋势较好,而相对国内旅游人数,入境旅游人数则增长缓慢,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湖南省旅游收入
近年来,湖南省旅游收入也是呈上涨趋势。2009年湖南省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大关,总计1099.47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37.43亿美元,旅游外汇收入6.73亿美元;2010年旅游总收入上升至1425.80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178.23亿美元,同比增长30%,旅游外汇收入9.06亿美元,同比增长35%;2011年旅游总收入为1782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22.75亿美元,同比增长25%,旅游外汇收入10.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湖南省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为湖南财政收入的增长做出积极贡献,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达到99.%,由此可知湖南省的旅游发展主要还是依靠国内旅游市场,而入境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国内旅游发展速度来说相对较慢。
虽然总体而言湖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全国来讲都是较快,但是发展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二、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湖南省的自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南有衡山北有洞庭湖,这也是近几年游客人数增长的重要原因,但在资源开发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缺乏规划,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大多各自为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尤其是一些地方只顾地方利益而不顾全局,导致全省旅游景点的开发没有统一规划,整体优势得不到体现;其次是盲目开发,近年全国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一些本来落后贫困的地区因为开发旅游而富裕起来,使得很多地区、部门都开始盲目开发旅游,而不顾本地区的实际状况,造成很多旅游项目建成后入不敷出,严重浪费资源。最后是后期管理不到位,许多旅游景点在后期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虽然吸引了大批量游客,创造了巨额的产值,但对生态环境也造成极大的破坏,这种只顾一时之利的做法不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2.旅游品牌建设落后
湖南省旅游品牌建设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旅游品牌定位不清,湖南省旅游景点数量很多,但普遍质量不高,在旅游品牌打造上缺乏创新,很多旅游品牌找不到自己的特色,很难在同类型的景区中脱颖而出。其次旅游品牌影响力不足,近几年湖南省虽然已开始注重旅游品牌建设,但成效不大,影响力不足,广告投放少,营销方式单一,目前除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这个品牌在国内外市场有知名度外,其他旅游景点的品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近几年,随着消费者对旅游需求的增加,一些旅游景点导游收取回扣,店主以假冒真,以次充好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湖南旅游景点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些景区尤其是知名品牌的旅游地,虽有优美的风光如果没有与此相配套的优良服务也是枉然,所以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史极为重要的。
4.相关产业发展不足
旅游业发展是否好,不仅看景点的建设,配套产业发展的好坏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而湖南省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明显不足,比如在吃方面,湖南的小吃很有特色,但不集中未形成规模;在购物方面,缺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在住方面,酒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管理不到位。这些都会影响湖南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状况;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08
湖南是中部旅游大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快速崛起,旅游业对湖南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逐步受到各界关注。当前,湖南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总结旅游业发展优势与不足,探寻旅游业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为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提出可行建议,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际意义。
1湖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1.1旅游业总量情况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看,2013年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681.86亿元,同比增长20.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630.92亿元,同比增长20.94%;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30.66万人次,同比增长2.72%,接待国内旅游者3.58亿人次,同比增长18.31%。各项指标均处于中部六省中上水平。其中国内旅游收入居全国11位,国内旅游者和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处于全国12和14位,具有比较优势。
1.2旅游业增速情况
从连续六年国内旅游收入全国和我省的增长速度来看,除2011年全国增速高于我省,其余各年份我省的国内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由此可见,我省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态势,增长速度维持在20%以上。
1.3发展潜力大
第三次经济普查显示,2013年全省新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4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0家。其中5A级景区全国共有153家,我省6家,在中部六省中次于河南(9家)、湖北(7家)位列第三。自然保护区情况见下表,和第二次经济普查相比自然保护区增加33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五年前增加15.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增加08个百分点。
2湖南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研究我省旅游业竞争力,即研究在宏观经济、自然、社会环境下,区域旅游业如何以旅游资源、区位等因素为基础,通过产业管理等生产过程获得竞争优势,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通过筛选相关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进行有关测算与评价。
2.1构建区域旅游业竞争力模型
本模型依据旅游业持续发展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不同,将构成旅游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三个层次,即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2.1.1环境竞争力因素
反映一个国家的大环境对旅游业的支持情况以及旅游关联带动性。它包括整体经济状况、科教发展状况、生态环境状况和区域安全状况,旅游产业在这些宏观环境影响下运行,控制和影响能力都很少,是被动接受的产业发展条件。
2.1.2基础竞争力因素
它决定着未来竞争实力的发展态势,对竞争力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起到保障和支持作用。主要反映与旅游直接相关的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状况,即:从旅游的投入或效益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一国的资源、基础设施和服务对旅游业发展的保障作用。
2.1.3核心竞争力因素
构建核心竞争力因素指标直接反映一国能够创造的旅游产品和收回旅游收入的能力。它包括国际旅游竞争力、国内旅游竞争力两部分。
2.2构建旅游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2.2.1收集数据
从第三次经济普查、《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4湖南省统计年鉴》中获得相关数据。
2.2.2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构建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7大要素、26个具体指标(见表1)。其中恩格尔系数与废气处理项目完成投资/GDP为逆指标。
2.2.3选择评价方法并确定指标权重
(1)选择评价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2)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所构建的竞争力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选取的各指标数据,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并且考查数据指标的可获得性,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了层次划分并确定选取的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3)计算统计数据。
由于在选取的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数量级差别也较大,故,需要对各指标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无量纲处理)。无量纲化的方法为正态标准化。公式如下:
x′=(x-)∑(x-)2/n
x代表原始值,为指标的平均值。
(4)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比分析。
本实证研究选用2013年国内各省市的旅游竞争力指标数据,用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将湖南作为一个区域旅游竞争主体,分别从环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三大方面评价了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状况,具体见表1。
(5)环境竞争力对比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中,指标排名居中。广东省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排名第二,浙江排名第三。湖南省国内旅游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湖南省应该积极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湖南旅游业的竞争力。
从指标排名可见,广东省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遥遥领先,北京排名第二位,浙江排名第三。而湖南省环境竞争力排名第13位,基础竞争力排名第10位,核心竞争力排名第17位,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湖南旅游行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提升湖南旅游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湖南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湖南整体旅游业发展趋势较好,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两大战略目标,任重道远。提出以下建议:
3.1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把旅游业纳入转型升级提质的系统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在转型升级提质上下功夫。一要坚持差别化发展。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分区域、分地区、分产业,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施策。二要坚持融合发展。旅游吸引的是人,要促进人流带来信息流和资金流,就要坚持融合式发展,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现代金融、现代农业等融合发展。三要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规律,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2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把保护置于首位,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开发。第一,要在生态容量允许的范围内开发。要精心测算最佳游客数量、线路和关口的游客容量等,避免游客“一拥而上”,超出景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对环境造成破坏。第二,要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是促进旅游资源科学开发和保护的有利途径。第三,要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避免短期行为,避免豆腐渣工程,避免急功近利的工程,变粗放型开发为集约化开发,使旅游资源得以持续的保护与利用。
3.3坚持以人为本
旅游业是富民产业,让老百姓真正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力大、就业机会多的优势,有效带动居民就业和增收。一引导居民围绕旅游发展配套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二要让游客满意。要加强旅游市场管理,倡导诚信旅游,提升服务质量,保证旅游安全,让广大游客明白消费、健康消费。三要优化社会治安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和广大游客的安全感。要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大力推进服务质量标准化,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4加大营销力度
有效推动入境旅游市场提升不仅是推进湖南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打造湖南旅游升级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针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宣传还有待加强,尤其需加强对主要入境市场客源地游客偏好的研究,采取更多与国际接轨的促销手法,立足品牌打造,提升整体形象,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创新升级。
【关键词】崇礼县;滑雪旅游业;资源开发;品牌建设
一、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气候及区位优势明显。崇礼县地处燕山山脉西端,桑洋河谷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为中低山。冬季降雪早,雪量大,雪质优良,滑雪期长达150多天。冬季平均气温为-12℃,平均风速仅为二级,非常适合滑雪活动。崇礼县的位区位优势也非常明显,地处京津冀和晋冀蒙两大经济圈,境内铁路横贯东西,京藏、张石、张承高速公路纵横交错。从北京可全程高速直达崇礼,随着京张高速铁路竣工通车、张家口军民合用机场各条航线全面开通,将形成立体交通网络,使京张两地实现同城化。
(二)滑雪设施相对完备。目前,崇礼县已建成万龙、云顶等数家高度集中、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滑雪场,各类索道和魔毯24条23公里,雪场总运力达到每小时4万人次。崇礼县的服务设施也日趋完善,已有星级酒店11家,规模以上饭店20多家,农家旅馆100多家。各雪场自身接待能力也很强,仅云顶大酒店建筑面积就达13.6万平米。
(三)品牌知名度较高。近年来崇礼全县上下全力打造东方“达沃斯”,积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滑雪品牌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雪联高山滑雪积分赛、国际远东杯滑雪赛等高规格的国际国内赛事纷纷在此举办。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崇礼县冬季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吸引全国、特别是以京津为代表的张家口周边地区的滑雪爱好者。
二、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滑雪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不足。崇礼县滑雪旅游产品的开发理念相对陈旧,开发内容个性化不足,开发手段单一。各个滑雪场服务设施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没有竞争特色,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同时,低水平重复和雷同等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在财政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的重复浪费及同向争夺,也削弱了崇礼滑雪旅游品牌的识别度。
(二)滑雪旅游业品牌建设个性化不足。目前,崇礼滑雪旅游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许多营销行为是模仿其他旅游领域的做法进行的。旅游开发呈现的多是非本地文化,旅游产品均属浅层开发,能代表品牌核心理念的标志尚未成熟,特色文化不明显。
(三)区域服务质量较差。近年来,崇礼围绕打造旅游精品城市,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服务业。但是旅游环境提升的同时也凸显了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由于大部分游客缺乏相应的滑雪技能,而且得不到专业的滑雪教练的指导,从而导致游客的体验度较低。同时,随着游客量的快速增长,景区内的垃圾处理设施尚不完善,造成景区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降低游客的服务质量。由于崇礼县尚不具备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服务接待设施、服务接待能力差,游客租用雪具、到达雪场流程存在多种不便。
三、崇礼县滑雪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维度。在巩固滑雪旅游产品的同时,崇礼县要应积极开发非雪期的经营种类,努力发展观光、滑雪、购物、保健、度假等多元化的复合型旅游产品。设计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把滑雪、温泉、葡萄酒、草原风情和民俗文化等组成短、中、长相结合的最佳旅游线路,丰富崇礼县现代旅游产品内涵和结构,优化旅游产品的空间结构,通过扩大旅游产品的开发维度更好的带动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提升滑雪旅游业的品牌个性化。崇礼县应加强冰雪文化与当地民俗的融合,突出民俗的历史特色。根据滑雪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当地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深入挖掘冰雪文化以及自然、人文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品牌。融合“打溜子”、“秧歌”、“跑驴”等崇礼社火,结合崇礼滑雪、沽源湿地、赤城温泉、坝上草原等旅游资源。使得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与冰雪旅游统筹规划,建设独具崇礼特色的滑雪旅游品牌。
(三)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采用。崇礼县应主动与京津旅游市场对接,抓住与北京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政策利好契机。与时俱进,注重利用新兴媒介进行宣传。与百度、搜狐、新浪等知名网站合作,并开通崇礼旅游网,及时旅游信息,形成强大的网络宣传攻势。坚持主攻大台大报,以央视、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报刊为宣传重点,采取新闻广告、专题片、专版等形式,集中力量宣传造势。充分利用各种滑雪赛事、旅游商品交易会等节庆、会展活动进行宣传营销。
(四)提升滑雪旅游业区域服务质量。加快游客集散中心的建设,扎实抓好旅游公厕、标识标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安全救护措施,合理配备救护设备、救护人员。配有免费表演教练、滑雪技巧咨询处,交授游客滑雪技能在饮食区、休息区发放宣传册、画报,播放视频,或配有专门讲解人员,介绍崇礼旅游业的发展、崇礼文化。建立旅游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服务氛围建设,贯彻旅游景区服务标准。
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崇礼也将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上。通过深入挖掘开发崇礼的滑雪旅游资源,使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结合,提升崇礼整体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借着冬奥会的契机,推动城市的基础建设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英敏.河北省滑雪聚集区优势分析与发展思路[J].经济论坛,2012(12):14-16.
[2]黄敏.山区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河北省崇礼县为例[J].商业经济,2010(1):114-116.
作者简介
关键词:惠州;滨海旅游;现状;对策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滨海旅游岸线长达20多km,滨海地区主要位于惠阳区和惠东县,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依山傍海,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自然地理条件十分优越,具备发展滨海旅游业的先天条件。其中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1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 420万元。大亚湾旅游区,2006年全年接待游客5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尽管惠州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具备把滨海旅游业做大做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
目前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规模不大,与旅游景区相配套的交通、通讯、环保、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仍然满足不了游客的需要,远远落后于滨海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以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为例,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投入2 000多万元新建的海滨公路从根本上改善了主干道的交通状况,但仍存在着供水、供电以及景点交通等“瓶颈”。特别是供水问题,高峰期的矛盾尤为突出。
此外,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二轮摩托车参与交通运输较多,秩序比较混乱,存在安全隐患。
2.滨海旅游产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
一是缺乏科学管理。对于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的现象缺乏科学的疏导而在旅游淡季又忽略了景点维护,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比如在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缺乏合理的疏导措施。住宿、饮食、购物等价格比平时高,出现价格乱调现象。
二是重产值、轻视环保。发展旅游业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速了资源的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虽然国家反复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领导和经营者而言,保护环境和经济增长始终是个两难选择。许多旅游景点在开发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代价来换取短期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旅游从业人员聚散过频,经营分散,质量控制缺乏保障,产品低级庸俗,影响了滨海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滨海旅游业的无序开发,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过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附近海域的滨海养殖业,破坏海岸带山体、植被,也限制了工业的进入。目前,惠州市滨海资源开发上,比如大亚湾中海石化的落户,将带动以石化为龙头的上、中、下游石化产业圈的形成。由于这一产业的特性和该区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因素,在大亚湾的部分海岸已无法开展以沙滩休闲为主的休闲旅游。但是目前从惠州的产业发展结构来看,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还是比较小。惠东的稔平半岛,就其滨海资源的特点,为保护环境和利用滨海资源,也不能建立大型工业项目。稔平半岛对大亚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为大亚湾核电和南海石化及上中下游产业产生的环境问题,承担着环境净化和生态再生的功能。
4.滨海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惠州市从事滨海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缺乏,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总体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淡薄,应对市场的能力较低。互联网和计算机等现代管理方式应用不够,很多滨海景区的发展只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缺乏高级的管理技术来进行滨海旅游业的管理,这些都影响了惠州市滨海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滨海旅游业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客源市场有限
目前惠州滨海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比较狭窄,游客主要局限在广东省内和港、澳地区,客源市场有限。而广大的周边地区以及内陆地区游客比例偏低,这与惠州市滨海旅游宣传的力度不够有关系,难免有“养在深闺无人知”的情况。
6.滨海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比较滞后,景点硬件落后,特色不突出,旅游景区缺乏区域综合竞争力
目前,惠州市的滨海旅游资源除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外,各景区景点没有编制详细规划。滨海旅游业仍以“3S”(阳光、沙滩、海水)为主调的传统滨海旅游模式,各景区(点)功能单一,档次较低,规模小,品位不高,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如巽寮湾滨海旅游度假区目前的开发,实际上仍处于各个投资商圈地和分割自然景区的状态。沙滩被投资商分割成若干块,未能按照原来的总体规划的土地使用功能进行安排,小而散的特点相当突出。同时,由于缺少总体规划,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景点结合,缺乏有整体特色和吸引力的品牌景区。又如双月湾景区,缺乏有效的规划,景色单调。
此外位于平海镇的南门海,仍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造成滨海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明代洪武年间修建的平海古城,经历了600年沧桑,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四座城门楼、部分城墙。但是这些历史人文资源略显单调,现代民居与古城楼搭配不协调,缺乏有效规划。
二、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抓好滨海旅游资源的规划修编工作,促使滨海旅游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
2000年市人大通过的《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修编工作。
一是惠州市滨海资源的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促进惠州市滨海旅游业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二是规划设计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最大承载容量,把滨海资源的保护同国土整治结合一体。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走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三是规划中注重培育特色“拳头滨海旅游产品”,使滨海旅游内涵丰富化。以“百里生态旅游长廊”建设为龙头,加快培育特色滨海旅游产品。包括以龙门温泉、惠州汤泉、南昆山温泉、矮陂温泉为主的健身度假游;以大亚湾华海度假区、东升渔村、小径湾大甲岛、三门岛、巽寮湾旅游区、海龟自然保护区为主的滨海休闲旅游;以大亚湾中海石化、数码工业园等为主的园区工业游;以惠阳镇隆、惠东客家围龙屋及惠东黄狮古宅为主的客家风情游;以平海古城、香溪堡及龙门古建筑群、惠州黄氏书屋等古迹为主的历史文化游。
2.不断完善滨海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逐步完善通往各旅游景区(点)的道路,把各个旅游景区(点)的线路有机地连接起来。加快旅游景区(点)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设置多种类型和级别的住宿设施,为国内外观光客提供各种档次的宾馆、商业旅馆、度假村、野营帐篷区。同时布置一部分吸引房地产的度假别墅,以增加经济效益。
三是商业餐饮服务设施坚持多样化原则。惠州的滨海游客多来自广东、港澳,广东人在饮食方面有着特殊的文化,俗语“食在广东”。因此应该在坚持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丰富各种饮食文化内涵。
四是做好安全工作,整顿旅游景区交通运输秩序,规范二轮摩托车运输行为,为滨海旅游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
3.深化企业改革,做大做强旅游企业
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旅游企业,深化内部改革。要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企业进行股份改革,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争取今后几年内形成若干个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各旅游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的活动,按照现代企业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竞争、激励机制,转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市、县旅游管理部门要积极参加全国诚信旅游示范单位和省百佳诚信单位的创建,推动诚信信息库建设。继续开展“十佳旅行社”、“星级饭店服务明星”、“优秀导游员”等评优、评先活动。
多渠道引进资金雄厚的企业投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旅游精品。以南海石化项目为依托,打造惠州旅游新亮点。大亚湾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的下游产品生产企业,并成为惠州市商务旅游的最大宣传亮点,拉动了整个惠州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吸引了各类人流陆续涌进大亚湾,涌进惠州。各级政府要抢抓机遇,借壳牌石化项目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吸引旅游项目投资资金。
4.加强滨海旅游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服务于滨海旅游业
科技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要获得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人才尤其是高中级人才的引进步伐。特别要注意引进旅游规划、旅游营销、导游、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才,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要抓好现有队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这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支业务精、服务好、作风正的旅游人才队伍,为惠州市滨海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用人、留人的工作环境和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旅游企业要舍得用好的待遇和发展前景留住人才,这是人才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惠州市滨海旅游业能否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步骤。四是惠州市各滨海旅游景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卫星遥感技术的等现代资源管理方式,服务于惠州市滨海旅游业。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秦皇岛旅游业;发展
一、京津冀一体化下秦皇岛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秦皇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例如基础交通方面,京津冀主要城市间高铁的建设显著提高了各城市旅游交通的可达性,一日旅游圈的范围继续扩大。区域边缘城市的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来秦皇岛休闲度假,京津冀地区旅游空间格局得到了优化;承接北京部分产业方面,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利用自身优势承接首都北京的部分功能,如北戴河新区将集中承接北京教育产业。
二、京津冀一体化下秦皇岛旅游业的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秦皇岛市位于渤海湾,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连接着华北和东北两大经济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2.交通设施齐全。秦皇岛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设施涵盖了公路、铁路、机场及港口等,交通非常便利。3.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秦皇岛气候类型属于暖温带,地处半湿润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受海洋影响较大,气候比较温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无酷暑,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漫长无严寒。闻名国内外的避暑胜地北戴河,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称。4.旅游资源丰富。秦皇岛有海、有山、有长城,旅游资源众多,其中长城旅游资源作为历史资源最具代表性。山海关、老龙头作为秦皇岛市历史旅游资源的标志性景观,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又是集山、海、关、城为一体的独特资源,享誉海内外。
三、京津冀一体化下秦皇岛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秦皇岛的旅游旺季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剩余的时间属于旅游淡季,在旅游淡季来秦皇岛的游客少之又少,呈现一片萧条景象。虽然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在旅游产品开发及宣传促销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冬季缺乏核心旅游吸引物,淡季时设施闲置、资源浪费情况仍很严重,旅游淡旺季特征未得到根本改变。2.旅游业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开发层次较低。作为海滨旅游城市,秦皇岛旅游仍处在分散经营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规划格局。多数旅游资源的开发尚处在“游览观光”层面。部分新建景点存在重复建设,盲目投资等现象。旅游资源规划随意性较强,旅游产品单一,导致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3.旅游业还存在着旅游管理混乱,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等现象。2015年山海关景区被国家旅游局取消5A级资质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秦皇岛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而管理体制却不完善,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秦皇岛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4.旅游业与服务业专业人才较少、从业人员水平及服务质量不高等这些专业因素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游玩体验及秦皇岛旅游业对外形象,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京津冀一体化下秦皇岛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1.针对秦皇岛旅游业淡旺季差异明显这一突出问题。秦皇岛应对产品结构重新进行整合,要将适合淡季旅游的项目有针对性地组合起来,推出不同主题的适合淡季游玩的线路。另外要对原有的旅游产品深度挖掘,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完善,提高其淡季旅游的适用性。如开发长城健身游、秋冬观海游等。要重视开发多元化的淡季旅游产品,如利用昌黎葡萄酒产业,设计独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线路;大力发展极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重视发展淡季商务会议旅游。此外,应重新定位秦皇岛的旅游形象,加强淡季旅游宣传力度,消除旅游淡旺季在游客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定位。2.秦皇岛市政府应在旅游业整体规划中发挥主导作用,提高旅游规划水平。市政府可组织专家学者对京津冀一体化下的秦皇岛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在整体规划和决策时提供重要参考。在旅游业的投资、新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营销等方面,市政府应借鉴青岛等地的成功经验,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大背景,优化旅游发展大环境,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明确秦皇岛在一体化中的城市定位,利用好一体化这一机遇,打造一批新的重大旅游项目,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提高秦皇岛旅游业的市场影响力。3.秦皇岛市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更多有关旅游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相关监管部门依法监督管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经营等方面。对于监管失职者要启动问责制。相关部门要坚决打击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及时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4.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相关部门应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并留住国内外旅游业高级人才,高级人才包括旅游管理人才、产业规划设计人才及资源调查研究人才等。同时还应大力培养当地人才,发挥其旅游业主力军的作用。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秦皇岛当地的高校资源,与燕山大学、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等驻地高校联合培养旅游知识扎实,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市旅游局应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