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供应链体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1-27 11:0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供应链体系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供应链体系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问题管理体系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

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各层次的金融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偏好对资源分配起引导作用。它通过准确计量各类风险确定经济资本,通过经济资本的分配决定各类资产规模,改善业务组合的风险与收益配比关系,将有限的资源从效益较差而风险较高的业务上释放出来,为效益更好而风险可控的业务腾出空间由于供应链涉及不同的行业、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的行政区域,这就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金融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必须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供应链出现的风险。

第2篇

关键词:电商环境;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1845024):基于电商环境下供应链协管绩效评价研究。

引言

近几年来,企业不仅关注自身的资源优化,也开始关注与合作伙伴的整体协同优势。全球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David Anderson和Hau Lee于1999年4月发表了题为“协同供应链:新的前沿”的文章,明确指出新一代的供应链战略就是协同供应链。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供应链协同的概念,被认为是更容易理解和最现实的供应链实践,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了方便的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更是被寄予厚望(Sabath,2002)。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协同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协同管理。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通过一系列指标的测量来监管和控制供应链的流程活动和协同程度。良好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推动组织活动、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动因。协同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供应链的战略协同目标并赢得供应链的长期竞争优势。为了达到供应链实现协同管理后不仅整体效益提高,而且各个节点企业的效益也能得到提高这一目标,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绩效评价作为供应链协同管理的一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要实施供应链协同管理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在国内和国外应用成功率都不高,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有效的衡量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供应链协同的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及时地描述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状况,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二,对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供应链管理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是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三,通过协同绩效评价可以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减少矛盾冲突和内耗,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和理解,发挥整个供应链的优势以获得最大效益;第四,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属于多层次、多指标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这类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可以应用到这些方面中去解决实际中的复杂问题。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在此之前大部分企业以财务指标作为唯一的绩效评价指标,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和竞争的加剧,财务指标暴露出只鼓励短期行为、缺乏战略性考虑等弱点。

1.1评价指标的选取

Lummus R.R等人(1998)从4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在供应方面,有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在过程管理方面,有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以及计划完成情况;在交货运送方面,有完好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在需求管理方面,有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Beamon(1998)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等,定量指标又分为基于成本和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Roger(1999)认为客户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应从有形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等10个方面进行评价。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PRTM和AMR(2002)在供应链参考模型(SCOR)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包括交货情况、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担保成本等。Gunasekaran(2004)认为,要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供应链的绩效,应从战略、战术和运作三个层次上分析,并将计划、资源、制造和交货这几个供应链活动在这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Bradley Hull(2005)从供应链的供求弹性角度,实证分析了供应链绩效评价问题,建立了4个评价指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响应、供应链容量利用率、供应链分配问题、价格折扣或成本增加对供应链产生的数量影响。

1.2评价模型和方法

Robert S.Kaplan和David P.Norton(1992)在《均衡计分卡―良好绩效的测评》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均衡计分卡(简称BSC)模型,该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评价和激励企业绩效的方法。供应链研究的权威机构PRTM(1995)提出了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即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它提供了通用的供应链结构、标准的术语定义、与评价有关的通用标准和最佳实施分析,可用于评价、定位和实施供应链应用软件的公共模型。Beamon(1998)提出了一种由三个一级指标(资源测度、输出测度、柔性测度)构成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作者称之为ROF模型。此模型是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出发,以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为基础建立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一个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及多个决策单元问题的效率评价方法。它在1986年由运筹学家Charnes和Cooper创建,并广泛使用于绩效评价;Narasimhan、Talluri和Mendez(2001)将数据包络法应用于对供应商的评价。

在我国学者提出模糊综合评价法之后,F.T.S Chan和H.J.Qi(2002)将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构造出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HP),并将之应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提出的一种简单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无结构特性或难以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该方法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能有效分析目标准则体系层次间的非序列关系,有效地综合测度评价决策者的判断和比较。F.T.S.Chan(2003)在研究供应商选择问题时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并涉及到绩效评价问题。

2 国内研究现状

2.1评价指标的选取

马士华等(2000)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在每一个方面又提出具体的7项指标,他还认为供应链的绩效应辅以一些综合性的指标,如供应链生产效率等。学者霍佳震等(2002)以用户满意度的角度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承诺水平、产品价格这四个二级指标建立了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

杨金海等(2005)指出从供应链的财务业绩、客户满意、业务流程、节点协调、革新发展及社会责任6个角度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将社会责任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王传民等(2009)建立了三层框架结构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体系能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和客观的评价。张天平等(2010)提出和建立了基于供应链总体效益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战术层和运作层绩效指标。

2.2评价模型和方法

马士华等(2002)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参考指标。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Supply Chain Council of CECA,简称CSCC)(2003)结合中国供应链管理模式和企业现实需求,推出了“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简称SCPR)。方承武等(2005)以层次分析法和顾客满意度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了一种定量化方法,且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供应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BP(Back Propagation)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由Rumelhart和McCelland为首的科学家小组提出的,林丽红和李锦飞(2005)利用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史东成、陈菊红和郭福利(2007)利用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作为模糊数学的一种具体应用方法,最早由我国学者汪培庄提出,该方法特点在于:评判逐对进行,对被评对象有唯一的评价值,不受被评对象所处对象集合的影响。此模型应用广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姜方桃(2009)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从定量的角度对集成化供应链企业进行绩效评价。顾小林(2009)应用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的绩效评价体系从面向客户内部、管理过程、面向客户外部的绩效三方面以及量化测评方法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史文利等(2010)利用未知集理论对供应链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结语

通过对上述大量文献的阅读、分析与归纳,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总体上包括组织关系、面向流程(包括物流、信息流及信息技术)以及协同知识创新这几个方面。但在供应链协同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国外做的实证研究较多,而国内相对理论推导多;另外国内较为注重理论机制的探讨,缺乏我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对供应链协同实际运作过程方面的研究,因此需要在特定环境下对供应链协同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具体研究。■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D, Lee H.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J]. ASCET, 1999,6(1). http:// Ascet com.

[2] Lummus R R, 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1998,(3): 49-58

[3] Beamon B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 Models and Metho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1998,(55):281-294

[4] PRTM. SCOR-Model. SCOR Overview Booklet,2002:1-10

[5] A. Gunasekaranan, C.Patel, Ronald E. Mc Gaughey. A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4, (87):333-347

[6] Bradley Hull. The role of elasticity in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8):301-314

[7] Robert S. Kaplan, David P. Norton.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2):71-79

[8] PRTM, Soor model[EB/OL], http:///html/soor-overview,cfn

[9] Lummus R R, Vokurka R J. Def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Industrial Management&Data Systems,1999,(1):

[10] 11-17

[11] Kaplan RS, DP Norton.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12-15

[12] 葛亮,张翠华.供应链协同技术与方法的发展[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6):151-154

[13] 张翠华,周红,赵森,常广庶.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及其应用[J]. 东北大学学报,2006, (6):706-708

[14] 方承武,雷勋平.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评价.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2,(4):412-415

[15] 霍佳震,隋明刚,刘仲英.集成化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同济大学学报,

[16] 2002,(4):495-499

[17] 殷梅英,王梦光,刘士新.供应链分销阶段运作绩效评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0): 400- 403

[18] 史文利,高天宝.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未知测度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0,32,(5):983-987

[19] 杨金海,刘纯阳,夏雷.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5,(12):153-155

[20] 周淑华.基于协调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2):38-41

[21] 罗明,马卫,周叶.供应链生命周期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物流技术,2007,26(10):81-84,104

[22] 马士华,李华焰,林勇.平衡记分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2,(4):5-10

[23] 叶春明,马慧民,李丹,柳毅.BP神经网络在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业工程与管理,2005,(5):35-38,43

[24] 陈坤,洪艳.主成分分析法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析[J].学术交流,2006,(8):107-109

[25] 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6] 陆杉,高阳.敏捷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J].2009,26(2):26-29

[27] 吴金南,仲伟俊.电子商务能力影响供应链绩效的机理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1):142-149

[28] 郭绪魁,董毅明,袁明.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5):16-19

[29] 马晓锋,骆温平.供应链绩效评估指标分析与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11,(1):26-29

[30] 陈冬冬.一种供应链绩效评价新方法及其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31):200-202,210

[31] 刘丹,周叶.供应链绩效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航空武器装备制造为例[J].物流技术,2010,(218):16-19

[32] 苏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及其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3] 史文利.供应链绩效的多维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4] 陈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设计与仿真研究[D].四川: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5] 彭志忠.供应链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实证效应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8,(9):30-33

[36] 余洁.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协同管理[J].物流技术,2008,27(2):82-84

[37] 段尧清.政府信息公开满意度研究(Ⅰ)――基于结构方程的公众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科学,2010,(12):1871-1875

[38] 陈学涛,张萍,李初民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市场细分方法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2):40-45

[39] 凌一苇.基于供应链协同的供应链满意度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0] 王红梅,史成东.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绩效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45(1):234-237

[41] 贾瑞霞,李云.供应链协同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北方经济,2010,(1):28-29

[42] 任继如,张世新.浅析顾客价值导向的供应链协同[J].商业时代,2009,(6):18

[43] 王宁.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D],2006

[44] 马士华,徐贤浩.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J].中南民族学院院报,2000,19(2):58-61

[45] 王传民,彭志忠.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用研究,企业管理,2009,(16):164-165

[46] 张天平,蒋景海.三层次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求索,2010,(6):38-39

[47] 史成东,陈菊红,郭福利.基于粗糙集的供应链绩效改进决策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32):185-188

第3篇

一、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

(一)培养目标

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管理知识、较高的英语水平和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陆港物流、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理论,熟悉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与技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从事陆港物流、国际物流、货运、仓储与配送、现代物流组织与规划、陆港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保税区流程等物流业务及外贸进出境报关与报检相关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陆港物流管理专门人才。

(二)能力要求

根据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陆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其他能力。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核心能力包括陆港物流运作管理能力、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陆港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他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知识、组织协调能力、应岗能力等。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仅需要相关教学课程以及实验课程直接培养,更需要通过更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系统培养和训练。

二、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一)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陆港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包括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平台课程等(见表1)。

(二)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特点

1.增加课程容量,扩大知识面

在课程体系中,“陆港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与报关”3门课程采用课程包形式。陆港物流学课程包包含了“物流管理基础”“港口管理学基础”“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4门课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包含“供应链管理”“采购与供应”“生产物流”“销售物流”4门课程;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包括“国际贸易”“国际运输”“报关实务”3门课程。

2.推行标准化课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采用标准化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主要表现:

一是课程设置体现供应链管理流程标准化思想。整体课程体系按照陆港物流供应链运作流程设置,注意系统运作顺序及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课程包内容同样体现供应链流程思想:陆港物流学课程包注重物流基础的培养,并重点介绍物流核心功能———运输和仓储,使学生能掌握运输仓储与配送的运作流程;供应链管理课程包按照供应链运作的基本流程设置课程,即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与配送物流,并重点掌握三者之间的无缝衔接;国际货代与报关课程包是陆港物流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包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国际物流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是教学过程标准化。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性的对部分课程进行标准化课程设计,即课件标准化,教案标准化,课时标准化,上课讲述程序标准化,案例标准化等,并通过网络教学,让同学们能随时听课,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实践教学掌握港口物流操作环节及流程,参与现实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调研,解决现实的陆港物流管理问题,是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解决陆港物流管理问题的重要载体。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社会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结合陆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确定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陆港物流行业参观调研、课程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中,每个实践环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是通过资料搜集、陆港企业参观、社会调研等内容,并写调研报告,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感性认识的体验性实践环节;课程实验教学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环节;案例和企业视频录像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在课堂接触最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或课后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物流运作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强化性实训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在岗实习、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是学生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以上各教学环节的实施,分别强化了学生的各种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

四、实施方法

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实施方法。

(一)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

陆港物流行业参观与调研主要包括社会实践调查实习和陆港行业参观、物流企业参观、相关专题讲座等。通过陆港物流参观、现状调查以及相关专题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对陆港物流管理专业有较全面的理解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实验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对所学各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陆港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如“国际货代与报关”“陆港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制定实验项目,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指导书,任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物流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相关物流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主要在陆港物流实验室、RFID、条码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物流案例教学

物流案例教学是运用与所学课程理论相近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核心课程与专业基础课,必须有引导案例。(四)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陆港物流系统观念,培养物流系统规划能力。教学过程中主要有陆港物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五)学年论文学年论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为毕业论文打基础的实践环节。学年论文开设2~3个学期,首先要求学生撰写文献综述,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撰写小论文,并鼓励学生进行公开发表。发表文章可与学分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

(六)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

陆港物流软件模拟仿真主要利用信息化实验室进行综合性模拟实验,提高学生对陆港物流企业实际运作的理解。物流实验室拥有多套模拟实验系统,包括国际货代系统、报关系统、港口管理系统、第三方物流模拟、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等。在物流企业模拟实验中,让学生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实验。学生可通过角色转换完成所有信息系统的模拟,理解各角色的工作;也可以分角色合作模拟实际企业的运作,了解物流企业运作中各角色间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

(七)在岗实习

为了让学生深入到社会了解实际企业的操作,我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

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石油装备企业,生产,库存控制

 

1引言

2008年,由于受到原油价格的影响,我国的中国石油装备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前11个月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新产品产值和出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幅度实现均在50%以上,达到历史之最.由于金融危机爆发,2009年我国的中国石油装备企业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出口定单几乎全部取消。由于最近一些年来的经济形势转变太快,库存问题对石油装备企业的影响逐步体现出来,造成石油装备企业的损失也比较大。根据外部环境有效的优化供应链,控制库存对石油装备企业来说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基于供应链的石油装备企业生产与库存控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做好基于供应链的石油装备企业生产与库存控制的途径

要做好基于供应链的石油装备企业生产与库存控制,必须从原材料的采购开始,通过有效的信息渠道,对当前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准确的分析出未来的走势,通过数学的方法,来进行采购,生产。对国内外的需求变化进行充分及时的了解,在第一时间内调整库存,在遇到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能把石油装备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使石油装备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转得到保证,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做到产品及时销售出去,提高资金流的快速正常运转。论文写作,库存控制。现金流转情况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一旦没有现金周转,就立刻导致企业窒息。论文写作,库存控制。只有合理的控制生产和库存,达到有效控制供应链,让现金流正常运转,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论文写作,库存控制。

3基于供应链的石油装备企业生产库存控制策略

本文将国内外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实践经验进行结合,归纳出基于供应链的生产库存控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种,下面对它们进行具体的阐述。

(1)供应商管理库存:由石油装备企业供应商在供应方与需求方双方同意的体系架构下管理库存,实现供需双方的互相合作的一种库存管理方法。由于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对需求更准确的预测能够做出,石油装备企业的订货批量能够进行更准确地确定,从而降低了安全库存的库存量。因此,当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整个供应链的库存减少时,就加快了石油装备企业的资金和物资的周转速度。然而,在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系统中,用户不会担负库存相关的成本、运输花销和发生意外造成的损失,这些花费都是供应商负担的,由此可见,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系统会加大供应商的风险。

由于这种策略能够提高库存周转速度,因此,许多著名的石油装备企业结合实际经济、技术、人员情况,都采用了这种库存控制策略。此种策略的实现需要参与双方的信息共享和彼此合作,这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要求主导方对于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必须能够很快接受和掌握,与参与方进行合作共赢,最终使供应商管理库存取得良好效果。

石油装备企业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之后,会获得下面的效益:

第一,促进石油装备企业库存的合理化,消除牛鞭效应。

第二,使参与双方的库存管理成本都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降低。

第三,使石油装备企业的产品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四,虽然石油装备企业短期的经济效益有可能降低,但是从长远上看,石油装备企业将来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2)联合管理库存:这种库存控制策略要求石油装备企业供应链中的供应方、采购方、需求方等等全部都要加入进来,由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商议拟定库存计划,他们都共同参与库存计划的制定,使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增加。此种策略与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加强调在“供应链”中的各环节的协调合作,而不仅局限于供需两方互相合作的一种库存管理方法。在联合管理库存策略的系统中,一种相当于分销部门的职能部门必须存在,这个职能部门一方面可以作为商品的联合库存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供需信息的沟通中心,通过这种方式,供应链中的销售企业仅仅储备很少的库存就可以了,而分销企业储备非常多的库存,这样,供应链中的每个销售企业的库存压力得到大大的减轻,进一步使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量得到减少,从而达到了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论文写作,库存控制。

(3)协同式供应链生产库存控制:这种库存控制策略不仅着眼于供需关系,更将协同合作深入到供应链上各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是对整个石油装备企业供应链中“所有的节点”全面处理的策略,不仅使用业务过程,而且也进行信息的共享,使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论文写作,库存控制。协同式供应链生产库存控制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都能够获利,这种库存控制策略着眼于大局的利益,进行供应链中的全体企业统一业务过程和处理方式的制定。论文写作,库存控制。所以,和上面的几种库存控制策略进行比较,协同式供应链生产库存控制策略更有利于各参与者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的实现。

(4)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这种库存控制策略能够做到石油装备企业供应链的全局库存控制。这种库存控制策略的方法主要采用集中式的和分布式的策略。所谓分布式的策略,就是供应链的各个节点可以自行确定库存的多少,但是如果各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不能搞好,那么非常容易导致他们各自为政。集中式的多级优化策略是将核心的节点作为控制焦点,库存控制与协调由核心节点企业进行,所以,该策略的优势就是对于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够较为全面的掌握。

4结束语

总之,相对于其它企业的发展来说,中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发展所走过的路程是非常特别的。中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技术和产量方面,中国石油装备企业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很多的发展障碍和不利的外部条件也同样限制着中国石油装备企业的发展。2009年的经济危机,大幅度降低了国外的需求量,导致了一部分管理不力的工厂倒闭。通过基于供应链的石油装备企业生产与库存控制,有利于改善和促进石油装备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牟雪江.石化装备热战冷市场[J].中国石油企业,2009年10期

[2]何刚.JH公司库存管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第5篇

关键词:供应链融资 信用风险 评价体系 AHP方法 PROMETHEE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031-03

供应链融资是近年来炒的比较热的一个概念,是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或对有实力的关联方进行责任捆绑,为供应链中相关成员企业提供服务的一种融资方式。自2007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供应链融资越发体现出其优势,国外诸多银行和大型物流公司争相开展此类业务,以拓展其盈利渠道。随着国外此类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内以深发展为代表的几家银行以及像金银岛网交所、阿里巴巴等第三方平台也已经开展类似业务。在供应链的整体大环境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会产生深刻的变化,因此金融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时若用以往度量单个企业信用水平的方式是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实水平。因此,在决定是否为企业提供资金时,需要从新的角度来评价融资企业的信用水平。

一、相关研究

闫俊宏(2007)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因素、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供应链运营状况)物流金融的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法对物流金融业务风险进行了评价。卞宁(2008)也用灰色评价法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马佳(2008)认为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的关键是把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主体评级+债项评级”的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供应链融资业务信用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诸多文献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应用现状的研究可知国内现阶段对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的识别、评价体系、评估方式等尚且没有公论。因此,本文在此以建立信用风险的指标评价体系为研究重点,并对其进行应用研究。

二、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方法介绍

目前企业信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以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单纯的定性分析受主观影响太大,而且同时要考虑到企业数据信息获取的不便性。因此,本文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 综合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决策模型对供应链融资的企业信用进行评价。在模型构建过程中,首先使用专家评判法,设计评分表并由专家打分,进行指标的初选、筛选,并选用层次分析(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用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

1.层次分析法求权重。本文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提出了层次本身,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并且这与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相符合,能够认真的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在基于供应链融资的企业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

(1)构造问题的递阶矩阵,由于在本文中只使用AHP方法确定权重,因此递阶结构中没有方案层。

(2)在递阶结构内,则对目标层和方案层以外的各层使用专家打分法分别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的关键是标度,在这里使用Saaty教授的1-9标度法。比较第i个元素与第j个元素相对上一层某个因素的重要性时,使用量化的相对权重aij来描述。设共有n个元素参与比较,则A=(aij)n×n为判断矩阵。

(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λmax-n/n-1,其中λmax是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n=1~9,Satty给出了RI 的值。

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当CR

2.PROMETHEE方法进行方案排序。Brans提出了PROMETHEE I的方法,这种方法克服了ELECTRE方法中忽略属性值差距大小信息和主观设置参数过多的特点。PROMETHEEII是PROMETHEEI方法的进一步扩展。PROMETHEEI/II方法是决策者根据自己的偏好为每一准则选择或定义偏好函数,利用偏好函数和准则权系数,定义两方案的偏好的优序指数,进而求出每一方案的优序级别的正方向和负方向(主要是使用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概念),利用优序关系确定方案的一个部分或整体排序。

三、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1.影响因素分析。影响企业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水平的因素是十分复杂的。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自身情况是影响其信用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供应链融资企业所在的供应链对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影响,从整体角度来看,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影响这些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企业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行业环境、政治环境等。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的,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

2.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前文的因素分析及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原则,并且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文章的研究目的,同时分别向20位对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和银行融资从业人员致电或信函咨询,得到数量相当庞大的初选指标,为了对评价体系进行简化,本文继续向20位金融行业中从事相关供应链融资人士分发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最后将这些评分使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计算,然后对使用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进行排序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形成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详细内容见表4。

3.权重的确定。为了使权重确定更准确,得到比较满意的判断矩阵,本文在这里继续使用专家打分法,向专业人士分发调查问卷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使用各专家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的几何平均值组成各个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打分法,得到一级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在这里使用Matlab对矩阵最大特征值以及权重向量进行计算,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λmax=3.0005,CI=0.0002RI=0.58CR=0.0004

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的判断矩阵与一级规则层类似,并且判断矩阵都通过一致性检验,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列出,只是将各指标的权重、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列出如下表:

四、算例分析

假设有处于供应链中的4个中小企业A、B、C、D向某银行提出融资申请,银行需要对这四个企业进行信用风险评估而决定是否为其提供融资。结合上文中运用AHP方法确定的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使用PROMETHEE方法对这四个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进行排序。下表是四个企业与评价体系相关的各指标的数据以及通过专家打分法对这项评价指标所属的偏好函数类型和其对应的参数进行取值。

然后,根据供应链融资企业的各项数据并结合AHP确定的权重和选择的偏好函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得出每个企业的有序指数。

流出量(Φ+)排序:D,C,B,A;流入量(Φ-)排序:B,A,D,C;最后根据Φ=Φ+-Φ-公式计算每个供应商的净流量。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在计算的时候,评价体系的底层指标均为正向指标,而评价体系的顶层目标层是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因此,净流量最大的融资企业信用水平最高,信用风险最低。因此,根据上表中的计算的净流量对各融资企业信用进行排序:C,D,A,B,越排在前面,信用越高,而对各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排序:B,A,D,C,越排在前面风险越高,与按信用排序的顺序刚好相反,银行可以根据排序考虑融资。

五、结论

对融资企业而言,以往的风险评价普遍采用孤立点方法,也就是说把信贷企业作为评估点进行孤立地分析和评价。然而,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以供应链为市场竞争主体相对于单个企业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融资企业所处的环境出发,把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综合评价企业的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供应链融资业务运作特性、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以及多篇相关文献,建立了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且根据该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PROMETHEE法对算例中的供应链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且排序,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闫俊宏.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硕士论文,2007

2.卞宁.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研究.硕士论文,2007

3.马佳.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分析及风险控制.2008

4.汪守国,徐莉.供应链融资模型及其风险分析[J].商业时代,2009(22)

5.范柏乃,朱文斌.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的理论遴选与实证分析[J].科研管理,2003(6)

6.邱巍,梁超杰.供应链融资风险管理的六大要素[J].社会观察,2009(1)

第6篇

1.选题的意义;

2.简述选题在该领域的水平和发展动态;

3.设计(论文)所要设计、研究的内容和实施方案;

4.主要关键技术、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

5.设计(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一.选题意义

做为一个完整的电子商务过程,正如一个完整的商品流通过程一样,如果进行细分,可以分解为商流、物流、信息流、货币流等4个主要组成部分,任何一次商品流通过程包括完整的电子商务,也都是这“四流”实现的过程。现在看来,商流、信息流、货币流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络来实现,在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商品所有权的转移,但是这毕竟是“虚拟”的经济过程,最终的资源配置,还需要通过商品实体的转移来实现,也就是说,尽管网上可以解决商品流通的大部分问题,但是却无法解决“物流”的问题。我的论文就是想将物流配送对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和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中的物流情况进行浅要的分析与阐述。

二.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的简述

在一个时期内,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些偏差,以为网上交易就是电子商务,这个认识的偏差在于:网上交易并没有完成商品实际转移,只完成了商品“所有权证书”的转移,更重要的转移,是伴随商品“所有权证书”转移而出现的商品实体转移,这个转移完成,才使商品所有权最终发生了改变。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个转移要靠取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实现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之后,这个转移则就要靠配送,这是网络上面无法解决的。而目前我过的发展状况却比较令人担忧,中国物流落后发达国家30年,中国物流业是近6、7年才开始起步的,并进入了发展期。中国物流业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并不完全落后,但是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落后,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过物流社会化程度低,物流的管理体制也很混乱。电子商务是网络经济和现代物流一体化的产物,想要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就必须先解决物流的瓶颈,并完善物流的管理体制,把与物流相关的服务体系建立起来,当物流业走上正轨时,电子商务的道路也会相对平坦一些。超级秘书网

三.论文提纲

第一章传统物流已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

1.1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

1.2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

第二章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2.1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给物流带来了新的发展,使物流具备了一系列的新特点

2.2电子商务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2.3供应链技术

2.4供应链管理的变化

2.4.1供应链短路化

2.4.2供应链中货物流动方向由“推动式”变成“拉动式”

第三章国外电子商务物流解决方案

第四章总结

参考文献:

[1](美)佛莱哲利,任建标.物流战略咨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9;

[2]王瑛,孙林岩.供应链物流平衡分析[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第7篇

物流管理论文2400字(一):精益物流管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的应用分析论文

摘要在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精益物流的管理工作支持。对精益物流管理工作进行分析,此种全新物流管理模式,主要为降低资源损耗,缩短不必要环节带来的消耗。而农产品作为现代精益物流重要环节,不仅是探索农产品供应链主要环节,更能提升客户满意程度,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加大农产品与第三方农业物流企业合作,为消费者提供更为精益化与个性化农产品服务。

关键词精益物流;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策略

农产品为大众生活必需品,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销售量,推动国内农业发展。在农业运输行业不断发展变革中,全新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出现。此种全新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能降低农产品生产盲目性,更能最大限度减低生产所带来的风险,不断提升农户效益空间。国内农产品行业迅速发展,这也意味着,农产品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行业发展能力,应从农产品供应着手,最大限度降低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带来的损耗,实现精益化管理,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价值,获得更多利润。

1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不足

1.1供应链流程相对复杂

对当前农业供应链结构加以分析,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来说,在供应链系统中包含生产、供货、物流与客户等不同环节[1],这些环节之间联系极为紧密,任何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产品供应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正是这些不同环节要求,导致国内农产品供应相对复杂。再加上,在农产品实际运输过程中,对运输时间、存储以及保鲜技术要求较高。这些环节出现问题,势必会影响整体农产品运输质量,最终在运输途中增大农产品损失,难以达到农产品客户需求。

1.2以往农产品供应链模式较为传统

在以往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多采用传统农产品供应模式,此种模式相对落后、单一,不仅难以满足迅速发展农产品行业,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2]。对当前农产品供应进行分析,依旧采用分散供应与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农产品供应商占据重要位置。但是,传统农产品供应商,整体水准并不高,难以推动农产品供应行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单一、落后农产品供应模式,不仅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大众对农产品需求,更会由于农产品行业资源整合方式不当,导致供应链不同环节出现利益冲突,最终降低农产品质量。

1.3农产品供应链先进技术难以得到应用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由于农产品供应环节相对复杂,供应过程涉及诸多环节,都会增加农产品供应系统复杂程度。其中,在部分农产品供应过程中,需要应用技术方式之处农产品供应,确保农产品供应各大环节工作顺利开展。但是,就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加以分析,这一环节体系并不完善、成熟,很多客户并不了解农产品运输关键信息,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极易影响农产品整体销售。这些关键信息不畅通,势必会影响农产品整体供应环节稳定性,导致农产品供应工作受到极大影响。

2农产品供应链应用精益物流管理有效策略

2.1应用标准化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工作

对于当前农产品供应工作加以分析,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整体供应能力,降低供应过程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实际农产品供应精益物流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构建标准化、精益化物流管理方式,并以标准化精益物流应用管理为基础,做好精益化管理工作。例如,在精益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在物流生产企业与客户之间构建标准化物流管理意识。其次,应做好农产品人员培训工作,以精益化、标准化供应链为基础[3],及时检查农产品供应各个环节工作,并考察供应落实程度。最后,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应培养工作人员标准化管理意识,并逐步完善农产品物流管理标准化体系,进而以更为严格、标准管理方式,最终实现精益化物流管理工作。

2.2应用信息化建设精益化物流管理

在当前农产品供应链运行中,应当以物流管理方式与供应为基础,在农产品供应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方式,并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农产品精益物流管理平台,借助平台实时更新农产品最新供应效益。作为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环节,应结合信息化工作,不断调节农产品生产情况。借助信息化平台,农产品运输企业,可以及时调整物流信息,并在平台上,不断完善信息共享工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不仅能维护农产品稳定运输,更能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

2.3不断简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流程

在农产品运输过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环节越烦琐,所带来的农产品损耗越大。因此,为解决农产品供应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结合传统农产品供应流程,做好农产品供应流程删减工作。首先,在供应流程删减过程中,应结合先进技术,构建农产品专业平台,并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以此删减农产品不必要环节[4],做好农产品资源整合工作。其次,应结合不同城市农产品供应环境,做好实地调研工作,及时了解不同农产品供应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农产品浪费问题出现。而对于农产品供应商来说,为避免供应环节农产品浪费问题,应结合农产品运输要求,做好农产品供应简化工作,最大限度提升供应效率,使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开展得到充分落实,并为供应企业设置良好形象。

3结束语

对当前农产品供应链存在问题进行不断研究,要想进一步简化供应环节,降低农户与运输企业损失。在实际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并做好精益物流管理工作,对传统物流供应方式加以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打造专业信息共享平台,使供应链各个环节能够掌握更为精准、时效性信息。只有这样,不断简化供应链流程,以标准化流程体系,开展农产品供应工作,才能实现农产品资源整合与实践,做好农产品物流服务,构建现代化农产品供应链,实现精益物流管理,为农产品行业发展带下坚实基础。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索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的实施途径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是提升物流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现状进行阐述,详细分析具体的管理方式,坚持实事求是基本原则,旨在为日后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绿色物流管理先进技术

前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较为突出,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物流管理的实际情况,注重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其中,使之适应当前绿色物流发展的实际需要。

一、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发展现状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工作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流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长期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对绿色物流的相关知识掌握不透彻,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只做表面工作,将工作的重点放在物品的运输以及包装上,而忽视质量问题。责任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工作积极性较低。第二,技术水平低,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支持,以此保证绿色物流链的完善性,针对在物流数据数据采集以及传输的过程中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操作,忽视对绿色物流管理技术的开发,一定程度上将会降低绿色物流管理质量,不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物流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涉及方面较多,包括运输、加工以及包装等环节,但是由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有限,经常出现岗位职责不明晰的现象,各部门参与工作积极性较低,不利于保证物流供应链的平稳发展。

二、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

低碳经济环境下绿色物流管理需要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以此为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一,定期开展绿色物流相关主题培训大会,邀请社会上优秀的专家学者前来指导,针对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充分认识到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以此提升绿色物流管理质量。第二,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型人才,尤其是在人才招聘的环节中要对应聘者的绿色物流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考核合格之后方可上岗操作,在此之前提供一段时间的岗前培训,并由专业人员带领操作,定期对人才的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态度以及能力进行测评,以此为依据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发展原则,物流企业要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人员到优秀的企业开展实践交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本原则,并将优秀的管理经验应用在自身的管理工作中,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完善人才竞争机制,针对在管理工作中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与一定的奖励,以此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

发挥先进技术的优势是保证低碳环境下绿色物理管理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此环节中要发挥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大力度研发先进的技术,以此为绿色物流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从整体上提升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积极与先进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完善自身的物流配送技术以及运输技术,尤其是在物流数据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将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其中,有助于实现物流信息的共享,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减少人为操作的误差,从整体上提升绿色物流管理效率。大力开发绿色物流技术,实现绿色物流自动化、绿色物流网络化以及绿色物流信息化,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借助绿色物理信息技术结合物流企业的经营以及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集中优化与升级,在企业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企业整体发展目标,优化物流企业工艺流程,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此环节中可以将信息监测技术应用其中,实时对绿色物流的运行流程进行监测,并及时收取运行数据信息,针对在监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及降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的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三)实施一体化物流管理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开展绿色物流管理要逐步实现一体化绿色物流管理,在此环节中要对绿色物流管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尤其是在包装、运输以及装卸上,注重完善绿色物流运行链,对其进行集中管理。第一,从包装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安排工作人员对包装的质量进行检查,质量合格之后方可进入运输环节,保证包装的严密性,以此符合运输的实际需要。第二,从运输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运输环节中,可以将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应用其中,尽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优化配送机制,由物流企业统一调度,以此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第三,从装卸的角度进行分析,要將机械设备装卸方式应用其中,避免对物品造成损坏,也有助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集中实现绿色物流的一体化管理,将装卸、集装箱装卸和公路汽运等核心业务进行协同规划,实现了商品从高能耗高成本公路运输到低能耗低成本铁路运输的转变,在此环节中加强与生产、物流、贸易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有助于提高提高物流绿色发展水平,为物流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运输选择。

三、结论

第8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 协同效应 供应链整合 实现机制

供应链整合研究综述

关于供应链整合的理论研究主要体现两方面:一是不同并购动因背景下供应链整合目标研究。企业并购的动因复杂多样,所产生的供应链整合目标差异万千。基于什么样的动因、并购动因与整合目标之间存在着怎样匹配关系、不同并购动因中供应链的关键要素是什么。二是并购后供应链整合策略的理论研究。合理的策略选择是实现并购后整合目标的必要支持,尽管这方面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但因供应链系统的复杂性和庞大性,相关研究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基于什么样的环境变量、选择什么样的整合模式、不同整合模式的实现机制是什么,是供应链整合策略研究的重点。庄玉梅、曹文琴等对供应链整合中节点、流程、信息等影响供应链价值的要素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供应链整合的核心就是从以顾客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强调以集成整合的手段来实现供应链协同效率的提高,通过职能、效率、信息的集成与整合来优化供应链,把供应链上的企业为达到客户价值最大化而相互联系,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长期绩效和个体组织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供应链三大流的有效控制和合理高效运行,供应链内外的资源和信息合理的整合,使供应链成为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企业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及其模式

供应链整合是指在企业并购交易完成后,为了实现提高供应链的整合协同效率,从并购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供应商、制造商、内外部管理、客户、售后服务等双方供应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之与并购战略相匹配,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供应链资源整合的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和形式。

(一)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

在企业并购的角度看,企业是由许多不同的相关职能部门和支撑职能部门的员工所构成的一个利益集团,又可以看作是供应链网络中的构成节点,包括客户、员工、股东、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利益相关方关联。所以,对供应链整合进行研究,必须对内部供应链整合的各职能部门和外部供应链整合的利益相关方在企业里发挥的不同作用和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要同时对供应链整合包含的维度进行的考察和了解,才能从根本上发现和了解供应链整合对完成企业并购成功的重要机制。供应链整合一般包含二个维度: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又分为客户整合和供应商整合。

1.供应链内部的整合。供应链内部整合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企业将组织战略、过程管理、客户和市场、内部分析改进等联结成一个协调的、标准化的、可视化的流程。并购企业首先对并购供应链上三大流进行调研和考察,再进行相互间有效的整合。并购后企业通过对供应链组织的改善,过程的重新选择,对企业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进行协调和统一。

2.供应链外部的整合。外部整合内容是指在供应链上跨越企业界限,对供应商、分销商和消费群体等供应链上成员企业的整合,将所有供应链上的职能,以及产品和服务送至客户的整个流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和整合。整合完成后供应链伙伴关系会发生新的变化,相对应的企业的能力也随之而变化。

供应链整合的完成意味着供应链趋向于追求协同效益的最大化,有利于建立基于顾客个性化需求的差异性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并根据协同和战略发展要求,将产业上下游企业或其他资源提供机构视为经营合作者,基于协同合作模式的重建能够更好的实现供应链的整合,该合作模式是创建新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制度保障,如图1所示。

(二)并购后的供应链整合模式分析

并购双方用来衡量依赖程度的两个维度是由组织独立性和战略依赖性相组成的。组织独立性是指并购双方企业在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的关联程度;战略依赖性是目标企业在生产管理、信息和资源或销售方面增进或补充并购企业战略的程度。根据并购双方企业在二个维度的不同,将供应链整合分为不同的整合模式。基于这二维条件变量,建立相应的供应链整合条件矩阵如图2所示,包括重组式整合模式、吸收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模式和保护式整合模式。

1.吸收式整合模式。是指并购企业采用“扬弃”的方式,选择性吸收被并购企业部分供应链中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当双方的组织独立性需求低,战略依赖性需求高时,可采用吸收式整合模式。

2.共生式整合模式。共生式整合是指允许被并购企业与并购企业供应链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相互独立、同时存在,共同服务于其并购后的战略。约束条件是当组织独立性需求高,战略依赖性需求也高时,可采用共生式整合模式。

3.保护式整合模式。组织独立性需求很好,但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战略依赖性不强,可采用保护性措施,来培养和增强企业的能力。保护式整合模式,对一些重要的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可通过有限的保护性干预,避免在整合过程中流失。

4.重组式整合模式。目标企业的组织独立性需求很低,而且并购双方的战略依赖性也不强。重组式整合是将供应链某些环节或关键要素采用变革式重组,以便更能挖掘该环节中的要素价值。

供应链整合的实现机制

协同效应使得并购后企业供应链整合后所产生的效益要大于原有企业供应链所创造的效益总和。从这个概念延伸出去,通过企业并购供应链的整合成果理解为并购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收益超过并购前供应链企业的收益。

定义Pni为并购前供应链成员企业i的收益,kn为并购前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总数,Pmi为并购整合后供应链成员企业i的收益,km为并购整合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总数,则供应链的协同效应可以表示为:

(1)

并购后要通过供应链整合获得协同效应,这就需要企业把整合成本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消除浪费,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的节奏和效率,共享信息资源平台,尽最大努力降低供应链整合成本。延伸公式(1)的概念,供应链成员通过供应链整合,提高协同效益产生更多供应链剩余价值,可表示为:

maxPmi-Ci

s.t.minPmi-Ci>maxPni (2)

式中,Ci为并购后供应链整合和协同所需的成本,包括责任部门落实和更换、供应商的更新、流水线设备的投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企业间文化的融合等产生的相关成本。通过对供应链整合成本的讨论,通过对公式(1)和公式(2)中的约束条件对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实现机制进行分析:

(一)落实内外部供应链整合的责任部门

内部供应链整合是外部供应链内部化的过程,是两个企业在资源、业务、信息方面的内部融合的过程。而外部供应链整合是有原属两条供应链的两个方向的对接,因此内、外供应链的整合的任务是不同的,进而整合的计划和速度也是不同的。整合过程中要建立相关责任部门负责各自任务的实施和问题的解决。

(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统一

提高供应链协同需要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保障。各企业间不断的传递和交换时时变化的销售数据,采购数据,出入库和库存的数量,库存产品保质期,客户订单等各种资源和信息。通过平台的建立,减少和消除错误信息的产生,加快企业间信息的传递,可以增强合作企业之间的融合性,增进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的互信。并购企业对供应链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加快信息在企业间的及时传递和流动,避免信息失真,进而增强合作伙伴之间的融合性和竞争力。

(三)改良供应链物流缺陷

当成员企业各自拥有运输与配送等一整套系统时,就会成为供应链物流瓶颈,制约和阻碍彼此间物流的流通,产生不合理的浪费。通过对供应链物流系统的改良,实施物流整体改善方案,优化商品在供应链流动过程中的在途时间,通过信息平台的共享改善库存和其他薄弱环节,优化供应链物流系统,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四)建立和完善供应链成员绩效评价体系

供应链整合中包括了供应链伙伴的优胜劣汰问题,原先处于两条平衡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因合并而产生了竞争,即新的供应链可能并不保留原有的全部供应链而选择其中最具有竞争力的若干个,这个问题也成为并购后供应链整合的一个核心问题。这就要求有对供应链成员建立和完善一个公平公正的供应链成员绩效评价体系。

(五)加强文化融合并注重风险防范

供应链的整合是业务和资源的整合,业务流程开展的顺利与否与企业的文化背景有重要的联系。供应链内部的默契程度、合作态度及行为风格是在长期协作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因而供应链的整合既需要不同的供应链文化的磨合和引导,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和碰撞,为企业创造新的财富和价值。通过供应链合作关系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风险。应通过适当的防范措施和手段来加以规避和控制风险,完善双方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增进企业间的信任,合理分配共同利益,保障企业供应链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已上升为供应链之间的集群竞争。当现有的供应链难以为并购企业提供所需要的资源和协同效率时,整合就成为实现企业并购战略的一种重要办法。并购企业根据并购前的设定目标和对整合后的协同效应的期待,对供应链采取合适的模式进行整合。因此,实现并购企业扩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并购后供应链的有效整合,提高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静.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协同与整合[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张洁梅.并购企业供应链整合的知识管理研究[J].经济经纬,2009(4)

3.曾敏刚,张贵萍等.企业横向供应链整合的建模与优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4.励凌峰,黄培清.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模型[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4)

5.崔永梅,陆桂芬等.我国企业并购后整合的难点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1(21)

6.黄青紫.企业横向并购中的供应链整合[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07

7.刘莉.供应链整合对制造企业竞争优势及绩效的影响研究[D].东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第9篇

关键词:物流,供应链,第三方物流

 

1 引言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的流动、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支撑物流体系的除物流搬运技术、管理工程、信息技术外,供应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物流过程是具有成本的。据统计,我国物流成本占据产品本身的40%左右,而经济较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一般只占其产品的25%左右。今天的物流系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市场环境的变化——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使物流系统具有高度的敏捷性,降低成本除了相应的技术外,对其进行评估和管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2 我国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2.1 对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很长时期内,由于供给不足,难以有效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为弥补供需缺口,国家主要致力于如何增加生产,而对流通领域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以投入领域为例,国内大部分资金投向了农业生产领域,进入流通领域的远远不足。对物流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截至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而且这些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又大多侧重于工业产品物流,真正精通物流的却是凤毛麟角。

2.2物流主体发育尚不成熟物流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多元化的物流载体。但现阶段,我国物流的运作载体比较单一,国有和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普遍背负着历史积淀的各类包袱,从执行调拨计划转向市场竞争有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缺乏竞争优势,其中己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物流行业中退出。因而整个物流领域运作主体竞争能力弱的问题十分突出。

2.3供应链管理薄弱由于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对象是沿着整个供应链的链条流动,物流的管理过程和供应链的管理过程难以截然分开。随着物流的发展,供应链的重要性日渐显露,供应链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物流的成本高低。科技论文。而现阶段,我国建立的较为完整的供应链还不多见,加工企业和一些新成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实力薄弱,很难成为供应链的核心主体。当前大部分的流通和交易活动都由批发市场承担,从理论上讲,这些批发市场算是供应链的核心主体。然而多数批发市场还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虽然有一部分早己实行了改制,但仍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本色,大量的自原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销售,整个链条还基本被分割为两段:一是“生产一—流通”环节,即从农户到批发市场或集贸市场;二是“流通一—消费”环节,即从批发市场到消费者。在两个环节的结合处,由于各个交易主体只注重和追求个人利益,诱发了诸多问题,从而注定了供应链只能是一条断裂的链。

3.解决问题的对策3.1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没有物流主体,就不会有物流的发展,我国物流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流运作主体缺位。为此,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应该有意识通过体制创新,改造、培育和壮大物流主体,使其在物流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我国目前情况,物流主体可以是以下几类企业:(1)国有流通企业。(2)民营物流企业。(3)品牌知名度高、上规模、上水平的外资物流企业。 (4)第三方物流企业。就不同于工业品的特性来说,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是当前物流发展的重要方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具有专业化的物流知识、技术、设备、专业人员以及系统化的物流规划和管理水平,能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专业化服务,让它们来整合物流市场,效果是非常积极的。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作减少流通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将商品从企业直接送往零售商的货架,甚至消费者手中。还可以根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对企业发放订单,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实现“订单生产”。根据当前形式,国家或地方政府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将以上一些物流主体,改制成专业物流公司壮大物流队伍。

3.2 构建产业化模式下的供应链实践证明,合理完善的供应链下的物流是一个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表现出集成化优势,并且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思想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的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顺畅运行提供了保障。合理性和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使得在这一环境下的物流系统能够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工业品有着相似之处,针对目前生产、销售较为分散、复杂、流通不畅的状况,建立合理的供应链对于推动物流顺利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化产生于我国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过程中,主要目的是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企业与大市场的对接,即以市场为纽带将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上下游企业之间还保持着传统的竞争关系,各个经营主体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缺乏适宜的利益连接机制,往往是一条断裂的供应链。科技论文。供应链则将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3.3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大多数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条上,技术创新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必须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1)扩展加工环节、提高加工和包装技术。未经加工的,无论是流通时间还是流通效率,都不适应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链条。为保证高效运输,零散销售,集中将运往售点进行新包装、分装加工,即大包装改小包装,散装改小包装等。因此,只要在这些精加工、细加工和包装上狠下功夫,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储藏时间,扩大销售半径,最终价值将得到明显提高。科技论文。(2)积极运用现代营销手段。在抓好传统销售方式革新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和应用现代销售手段。鼓励龙头企业或销售公司在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沿边口岸设立销售网点和对外窗口,发展商,建立直销市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配送等形式,积极运用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随着贸易的国际化发展以及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消费方式也会发生巨大变化,网上购买的比例会逐步增加,要适应信息化、网络化趋势,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

4. 结论我国应该大力推广和普及物流管理理论,特别是物流成本核算理论,让企业管理人员了解先进的物流理论并将之不断应用到物流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只要在这种前提下,企业才能强化对物流的管理,并结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更好的物流管理理论。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就引入物流理论,但必须看到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对物流的知识却知之甚少,这也从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落后状况。

参考文献

[1] 焦文旗. 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 2004,(03).

[2] 贾卫丽,王成艳,赵瑞莹. 关于物流的供求状况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