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1 10:24: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级通信工程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模式

0 引言

为了适应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国家,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徳、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能从事通信电路及系统产品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相关技术开发的高级应用人才,安徽新华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开创了“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特点。

“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在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和就业三个方面。

1 专业建设方案

1)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安徽新华学院是由安徽新华集团2000年投资创办的一所民办大学,于2001年设置了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升为本科院校,2006年设置了通信工程专业。为了加强专业建设,聘请知名院校和相关企业有经验的老教师、工程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担任各学科组带头人,指导年青教师进行学科建设。

2)构成新的课程体系。

基础课及素质教育课——突出素质教育实践课及实践;

专业基础课——突出专业基础实验、实训教学环节;

专业及选修课——综合运用实践教学安排,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3)加大实践环节。

在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作用的基础上,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成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

4)加速培养“双能型”教师队伍。

力争在3年内形成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能型”教师团队。

5)把“双证”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

6)采用校企挂钩、合作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2 专业建设实施

2.1 构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通信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和技术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技术经济、工业管理知识;要求学生具有从事通信系统所必需的设计、实验、测试及应用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管理工作能力。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结构。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由三大部分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及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时40%左右。第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0%左右。第三部分:专业模块课占总学时20%左右,包括专业核心选修课和专业方向课。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40%以上,强调各专业课程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等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2 加速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

在自编通信专业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使之更适合地方院校学生的学习。在吸取和采纳优秀国内外教材的同时,鼓励教师编写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教材。

在已有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省级精品课程为品牌,以校级优质课程为基础,建设优质课程体系,使专业课程分批地达到优质课程标准。积极为申报通信专业精品课程充实资料,争取3年内实现通信专业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

2.3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教师

教师培养途径:

1)校内自我培养,分期分批进实验室锻炼;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同相关学校、研究所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

3)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申报教研、科研课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丰富教学内容。

4)重点培养年轻骨干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措施,分期分批到相关院校、企业、研究所等进行学习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尽快挑起大梁。

5)加大引进高级人才力度,引进中青年业务骨干。打造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团队。

2.4 加速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1)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室作用,保证各课程实验项目开出率达到100%,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达到99%。

2)减少验证性实验,加重设计性、综合性、系统性实验比例,提倡学生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

3)不断引进新的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手段。加快在电气智能教学平台、现代通信实验平台上的二次开发力度,并以此为依托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4)把相关课程(如高频电路)实践环节(收音机装配与调试)纳入劳动技能资格证考试内容。要求学生通过信息产业部“无线电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高级证书考试,参加通信工程师考证,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2.5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办学模式

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外实习基地资源, 继续完善校企挂钩、合作办学的新型办学模式,积极推广“订单式”办学模式,加强同相关学校、研究所、公司及工厂企业单位合作办学联系。进一步吸收企业资金,完善场地建设。实现“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开辟更广阔的招生和就业前景。

3 专业建设成效

3.1 招生规模见成效

通信工程专业自2006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95人)以来至今已做到年年招生生源充足,报到率逐年递增。目前,在校生480多人。

3.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目前,本专业在职专业教师研究生学历比例已占100%,已培养副教授1名,讲师5名,教坛新秀4名,访问学者1名。绝大部分专职教师能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可承担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任务。多人多次在全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奖,其中2人获两届第1名,1人次获得第2名,1人次获得第3名。

在学院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加大了原有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考取科大、工大、安大等学校的在职研究生已经圆满毕业,送到有关单位培训进修的老师都已学成归来。聘任了深圳讯方公司两名技术骨干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兼职教师,参与我院教学和毕业设计活动。同时聘请了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等大学的教师,担任学科带头人。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以校内为主,校企、校际结合的教师队伍已初步形成。

3.3 教材、精品课程建设成效

几年来,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自编的实验教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书近10本;参与国内教材的编写已出版若干本。

2008年,“高频电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9年,“数字电子技术”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单片机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11年,光纤通信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4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自2008年建成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包含电工电子装配室、电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电子线路自动化设计(EDA)实验室、计算机网络通信实验室)以来,2009年又建成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基础课学习及相关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实训手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此中心现已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了该实验实训中心的各项效益。

2013年,“安徽新华学院——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立项,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上海大唐移动信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协议。

良好的硬件设备、充足的资金条件为通信工程本科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5 联合办学成效

2010年内本专业与讯方公司合作申报了光纤通信校级精品课程,派遣了3位教师赴深圳讯方公司培训,取得了“通信工程师证”,提高了教师的产学研能力。同时派遣了一个班学生赴讯方公司安徽分公司实习。之后与深圳华为、讯方、安徽电信合作开设“通信班”的计划相继实施。

2013年7月20日,电子通信工程学院首期TD-LTE网络工程师培训班顺利结业。TD-LTE网络工程师培训班是电子通信工程学院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之一,首期培训学员79名,在近两个月的模块化集中培训中,同学们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每天日报、每周周报、每周五固定考试、两次考试不合格就淘汰。炎热的天气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没有让他们退缩,同学们自发的进行早自习、晚自习,QQ群里的专业讨论往往会一直持续到凌晨。最终,学员们在进行学校现有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TD-S和TD-L的原理与关键技术、高层信令等专业课程的培训,通过了一系列的考试及最后的答辩测试。

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接到了来自北京、浙江、陕西、河南、黑龙江等地多家公司的招聘电话,即将奔赴工作岗位。

通信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通过信息产业部第十八鉴定站“无线电装接工”、“无线电调试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得到了鉴定站的好评。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已经全面开放,把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通信网技术、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放在实训中心上课,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教学—实践”的零距离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深受同学欢迎,激发了同学们参加“通信工程师考证”热情,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以质量工程为抓手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建设,辛勤的劳动带来硕果累累:

2008年建成省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并获得“省级实验实训中心在建项目”。

2009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校级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列为校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项目被列为校级重点建设项目。

2010年,“通信工程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探索教学—实践—就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被评为省级重点教研项目。“通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被评为省级一般教研项目。

2011年,电子通信工程成功申报校内重点学科。

2012年,省级通信工程特色专业、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等项目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中期检查。申报教研项目校级立项3项(重点1项),省级立项1 项;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项;发表、交流论文8篇;参编教材1部;举行学术报告会5场,参加省内外学术论坛2次;6位教师参加物联网培训会、全国精品课程研讨会、特色专业建设研修班等。

3.6 人才培养成效

近几年来,深圳新天下集团、奥克斯集团、LG集团、安徽电信、深圳华为、深圳讯方等多个单位与电子通信工程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通过“订单式”的培养,为他们输送了大量实用型人才,受到了他们的欢迎。通信技术专业和通信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和录取率逐年增多,仅2011年就有7名学生分别被上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知名大学录取。

在省内、国内各类比赛中成绩优良。2006年以来,先后获得过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安徽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三等奖等。

4 结论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离不开省教委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扶持,离不开新华集团公司在人力、财力、政策上的支持与保障。我们深信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信工程专业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2] 陶红,曲涛.试论高职“1+1+1”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下).

第2篇

近年来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变成了大众教育,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大约有2000多万,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达到了640万.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也需要就业,因此增大了应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种形式下,通过考研继续深造成为了一部分学生推迟就业,提高找工作的竞争力的一种途径.

据统计,2009年全国共有124.6万人参加了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与2008年相比仍然增加了24.6万人,其中应届毕业生占考研人数的一半以上[1].因此,不仅仅是二本院校的学生,一本院校的学生也同样存在着就业难和考研难的问题.除中央民族大学外,我国的其它民族院校均为二本院校.民族院校的部分学生享受了少数民族加分的政策,与一本院校相比,不仅入学分数的差距较大,而且学习基础和自我学习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当四年的大学学习结束后,不论是就业还是考研,民族院校的学生将和一本院校的学生一起参与市场竞争,不再享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优势.因此,就业和考研也同样是民族院校应届毕业生面临的难题.要跟一本院校的学生竞争,民族院校的学生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结合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近年来的考研和就业情况,探讨了民族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考研的对策和思路.

2考研与就业如何选择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面对考研和就业这一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少学生感到迷茫和犹豫,不知道如何做出选择.到底是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就业,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因为考研也是为了就业,无非是期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提高自己以便实现更好的就业.下面我们通过对考研和直接就业进行客观的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专业特点,进行理性和慎重的选择,规划和把握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2.1考研的优点和成本

考上研究生意味着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历和能力,提升就业的起点,工作起薪高,工作后的发展潜力大.但是三年后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会是未知的和不确定的.读研的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当前的就业机会,同时还要花费多年的心血和精力,承担较大的经济投入,承受考不上的风险和心理压力.因为考研需要报名费、考试费、参考书费、辅导班费、复试时往返报考院校的差旅费等.有的学生为了考研不住集体宿舍单独租赁房屋,还要支付房屋租金.即使顺利考上了,有的专业招收的还是自费生,还需要缴纳一大笔的学费.因此,考研意味着需要支出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2].

由于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是有限的,在大学期间要想做到考研和就业两不误,鱼与熊掌兼得是非常困难的.考研和就业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每年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往往也正是就业招聘会比较频繁的时期.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考研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点从考研的科目数学、英语、政治、加两门专业课程就可以看出来.而就业偏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运用.因此,对于一般的二本院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考研和就业两不误是很难做到的.

2.2考研的动机和原因

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主要有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的原因[3].外在原因主要是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研究生就业形势稍微好一些.多数学生希望凭借考研进入更著名的高校,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来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就业.有的学生则是受到周围考研学生的影响或者是为了与恋爱对象在一起而加入到考研的队伍中,还有的学生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因为大多数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内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的学生高考发挥失常考入了二本院校,希望通过考研进入一本院校来证明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学生是因为高考调剂的原因没有进入自己满意的专业,希望通过考研来进入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学习.还有的学生是对本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读研在本专业领域继续学习和深造.也有少数学生抱着试试看,考不上就工作的态度尝试一下.

2.3先就业还是推迟就业

考研可以推迟就业,缓解就业的压力,但是却不能消除和避免就业的压力.先就业有先就业的好处,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早点挣钱,对于家庭负担较重的学生尤为重要.而且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能够找到一个适当的工作岗位直接就业,可以尽早进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即使起薪工资不高,等有了工作经验后工资自然会涨.在工作中不仅可以学习到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通过自我学习和参加培训来弥补.如果通过自身的努力,三年后能够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者技术骨干,那么还可以跳槽找到工资更高、发展前途更好的工作.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最现实的目标都是为了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在毕业时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建议还是先就业为好,何必三年后再苦苦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毕竟在目前僧多粥少的就业形势下,较好的就业机会稍纵即逝.

2.4就业后如何深造

应届毕业生直接就业后仍然有机会可以继续考研和深造,而且就业后的在职考研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更容易发现和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对于工作性质是从事专业技术类的学生,可以考虑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对于工作性质是从事市场营销和管理类的学生,可以考虑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其实考研不是继续学习的唯一方式,在以后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学习机会的,例如在职读研、在职进修、脱岗学习、企业内部培训等等.

2.5考研与就业的决策

考研与就业如何选择,不只是毕业生自己的事情,还与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向有关.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引导他们了解社会需求,加强自我认识,帮助他们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性地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适合考研的就鼓励他们考研,适合就业的就鼓励他们就业.不管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首先要求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和特长,认清自己的实力和能力.选择考研的学生应该认真考虑自己对于做学问、搞科研是否真正感兴趣?自己的实力和能力如何?考研到底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硕士毕业后准备干什么?建议学生根据两个因素慎重地选择考研与就业.一个因素就是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家庭条件,另一个因素就是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后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说到底还是学生自己的职业规划的问题[4].对于职业规划是从事通信工程技术研发的学生,建议考研;对于职业规划是从事通信设备销售的学生,建议不考研,可以考虑在职攻读MBA;对于职业规划是从事通信设备维护的学生,建议不考研,可以考虑在职攻读工程硕士或者软件工程硕士;对于职业规划是从事通信运营商工作的学生,建议不考研,可以考虑在职攻读工程硕士或者MBA.对于英语和数学两门课程成绩都不好的学生,建议不考研而选择就业.对于志向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3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考研指导

作为二本民族院校的通信工程专业,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一本院校相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距.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的通信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考研和就业的问题上,需要采取差异化的培养目标.以二本分数进入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期望四年后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直接就业.剩余三分之一的毕业生达到一本院校毕业生相当的水平,一半读研一半从事研发工作,就实现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因此,毕业生中考上研究生的合理比例是10~15%.如果把10~15%从事研发工作的毕业生也算作直接就业,那么直接就业的毕业生的合理比例是90~85%.清楚我们的培养目标之后,学生就比较容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考研还是就业了.从最近三年我校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情况看,读研率一直稳定在10~15%,说明差异化的培养目标是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的.由于大多数的学生是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在制定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时,更加侧重于培养应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注重提高考研的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

由于职业规划是帮助学生选择考研与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议学生在进入大学的一年级就应该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自己毕业后想从事的职业,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制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使学生认识和了解要从事自己规划的目标职业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专业知识,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国外学生的职业规划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进行了,也就是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填报相应的学科和专业.学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再考虑当前的市场就业形势综合考虑,千万不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根据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通信领域、IT领域、电子领域.

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主要有:

(1)通信网络设计者、通信网络管理者、通信网络技术服务人员;

(2)计算机网络设计者、计算机网络管理者、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人员;

(3)电子设备设计者、制造者、安装者或者维修者;

(4)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系统测试工程师、软硬件技术支持人员;

(5)通信、电子设备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

(6)网站、电子商务技术支持工程师、市场营销人员;

(7)职业院校专业技术培训人员;

通信技术研发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研发人员研发工程师高级研发工程师技术总监(CTO);通信产品销售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销售助理销售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销售工程师市场经理销售总监;

通信产品工程维护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维护人员技术工程师(售后技术支持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项目主管(工程部经理);通信运营商工作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路:普通职员项目主管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员.

对于准备考研或者是对考研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考研的目标指导和方法指导,解释和回答学生关于考研方面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查询考研信息、如何获取考研资料、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如何复习备考,从而增强学生考研的信心和动力,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准备.学院也可以组织关于考研的专题讲座,介绍考研的科目、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的情况等等.还可以在每年的5月份研究生录取工作结束的时候,邀请被录取的学生为低年级的学生介绍和交流考研的经验和体会.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和考研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在考研和就业的问题上做出合乎自身条件的、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合理选择.

4以本科教学促进学生考研

应届毕业生的读研率是反应本专业教学效果和评价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考研课程的教学质量的好坏对该课程的考研成绩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考研学生对考研课程的学习一般都比较主动和积极,经常会询问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间接地促进了教师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由于我校属于二本民族院校,目前还没有通信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点,因此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只能报考外校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这样极大地增加了本专业学生考研的难度.为了帮助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考研,达到一本院校毕业生相当的水平,我们采取了一些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本专业2008、2009年应届毕业生的读研率达到了毕业生人数的10~15%,实现了本专业预期的培养目标.

4.1调整培养方案,改进实验教学

与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主要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考研的主干课程是《信号与系统》和《通信原理》.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前《信号与系统》的学分是3个学分,由于学时有限,只能讲授连续信号不能讲授离散信号,考研的学生困难较大,需要自学离散信号部分.现在调整为5个学分,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全部讲授.以前《通信原理》的学分是4个学分,现在调整为5个学分.此外,还采取了《信号与系统》和《通信原理》理论课的任课教师同时担任《信号与系统实验》和《通信原理实验》两门实验课的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明显地提高了考研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

4.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障.由于二本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和数学基础、知识面等方面与一本院校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考上一本院校的研究生,少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感.二本民族院校有意向考研的学生较少,考研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树立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采取了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通信工程教研室的8名教师中已有4名博士,3名在职博士研究生,其中有来自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9研究所、第30研究所的具有工作经验的教师.师资力量的加强不仅对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树立和增强学生考研的信心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2007级的学生自发组织了考研QQ群,在网上相互交流考研准备的经验和心得.

5如何准备考研

考研不仅要仔细选择报考的专业和导师,而且要认真选择报考的地区和院校.因为专业方向和地区与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建议立志考研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应该关注招收硕士研究生的相关院校和相关专业,尤其注意相关专业的入学考试和复试的专业课程.建议学生认清招生院校的总体情况和招生形势,了解本专业的考研情况和考研调剂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专业的特点,选择报考的院校和专业,同时选择研究生导师和研究方向.

5.1院校和专业的选择

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报考研究生时,有两种选择,既可以报考大专院校,也可以报考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基础课程一般也是在大专院校上,学习期限为一年,然后回到科研院所做毕业论文.科研院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留在科研院所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由于我校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多数学生对于成都地区比较熟悉和了解.表1和表2分别列出了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报考的部分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5.2英语、数学和政治课程的准备

英语和数学是必考课程,因此大学期间必须加强大学一、二年级的英语和数学课程的学习,把英语和数学两门基础课程学好.建议学生设法收集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数学、政治课程的考试大纲和历年试题.按照考研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几套历年的英语和数学的考研真题,根据得分的情况判断自己的实力,参考自己的分数选择报考的院校.英语和数学两科由于内容较多,应该提前一年(在大三)就开始复习和准备.政治科目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一般可以在考前三个月开始背诵和记忆,过早准备政治,时间久了容易忘记.

5.3专业课程的准备

建议学生通过与报考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或者是通过在报考院校的其他同学帮忙收集报考院校专业课程的历届考题,然后自己做几套历年的专业课程的考题,根据自己所报考院校的历年专业课程试题的出题内容,就可以对专业课程的出题范围和方向有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对专业课程出题老师试题的偏重有所了解.自己在复习的时候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重点复习往年专业课程常考的内容和章节,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3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通信工程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冬娥(1970-),女,山西侯马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2041)、2012年山西省教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7)、2012年中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3-03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学生通信基础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现行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直缺乏企业与通信行业的参与。企业界对于通信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综合素质要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偏差,使得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偏离工程教育的本意,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

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模式陈旧(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设置口径窄)、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缺乏创新环境等。[2]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也没有接受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实习锻炼,导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偏低。可见,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3]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C”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研究方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论证和优化;“I”是指任务的实现,要把设计转化为成果;“O”是指成果的展示、验证和评估。它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概括,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培养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4-5]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然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通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加以实施改进,否则必将出现新的人才培养偏差,同时也违背了CDIO真正主旨。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CDIO基础上,根据中北大学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必须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特点和培养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制定满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6]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的特色,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系统地掌握电子及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

2011年,本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了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多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企业的意见,分析通信专业原有方案的不足,与时俱进,理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培养计划中的学习年限、课程组合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7]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在于加强工程教育,改变原有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离、在实施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尝试借鉴CDIO理念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新的课程体系按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设置,体系以通信工程专业导论为起点,6大专业能力拓展提高锻炼项目为支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为第一层次。专业导论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人文社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电子仿真与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等项目为第二层次,通过对应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锻炼,支撑学生多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第一层次的项目要求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始终,使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完成。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融入CIO-CDIO理念,以产品开发案例为原型,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核心技术,使学生对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本专业课程与产品开发所使用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未来职业规划为目标,从入学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学习;同时深入剖析产品研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体现,以便深入体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具体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1╱4(专业认知导论),大二学年完成1╱2(产品案例分析讲解),并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大三学年完成最后1╱4(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应用)。整个实施过程都伴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本专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团队授课,同时产品开发案例的剖析及实践训练环节安排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并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配合指导完成。

高级阶段在大四学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相关实训项目锻炼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工程素质,就可以以产品设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需求开始经历构思、方案设计、具体实现、运行测试等方面,系统地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验并掌握工程中的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学习兴趣。

(2)第二层次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与培养特色为基础,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项目一般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创新思维与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项目为独立的具体课程,课程中也可以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置一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项目,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把工程问题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种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第一层次项目为主线,第二层次项目为支撑,第三层次项目与专业课程为基础,将专业认知与课程传授紧密结合,项目训练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本专业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本体系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能力及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等方面出发,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在保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性改革,构建了体现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我们还根据实验课程的类别,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的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学生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建设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为学生开展大学生训练计划SRT、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投入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定岗实习锻炼,更加有效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

4.基于CDIO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在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将CDIO人才培养所体现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形成一种以项目驱动为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例如:传统笔试、项目总结方案报告、产品等级评定、学生互评等。

同时,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基础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总结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

总之,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环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核心问题。本专业探索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完善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它有助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CDIO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3-45.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14-116.

[4]王玉忠.面向全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3.

[5]马文姝,白凤臣.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技术,2012,(1):34-36.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专业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1前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家教育部审定并设置的全国高校本科专业之一,是计算机专业与通信专业交叉的一门专业,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院(系)普遍开设的计算机科学类本科专业之一。

但应用型网络工程人培养目标如何定位,专业知识体系如何建立却一直是被受困扰的问题。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交叉的一门学科。由于计算机类各本科专业也需要开设计算机网络方向的课程,最普遍的现象是许多高校计算机院(系)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方向,二者之间的培养目标相似,知识体系仅是几门课之间的差别。另一种现象就是部份高校将网络工程专业开设成为通信工程专业,沿用通信工程的知识体系再加设几门计算机专业类的课程。应该说这两种现象都没有形成网络工程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色知识体系。

本文作者依据近年来从事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和教学的经验,对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进行如下探讨。

2网络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必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网络工程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于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实是其核心培养目标是具有程与网络应用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管理以及销售工作,这些内容在时间关系上反映了网络工程的全过程,在业界担当“网络架构师”、“网络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销售工程师”等角色能力的人才。

从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培养目标来可以将该专业分为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网络管理能力。由于目前应用软件开发基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应用开发,从而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也属于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必备的能力,而且许多高校将网络编程与应用开发能力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与特色来看待。就专业特色而言,网络设计规划部署能力、网络管理能力才真正是网络工程专业有别于其它计算机类本科专业之处。

另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有别于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能适应通信技术与工程领域网络、系统、设备以及信息交换、传输、处理方面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系统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尽管网络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都涉及到网络系统知识,但二者之间确有着区别,通信工程着重于信号和通信类知识,网络工程着重于网络应用和协议类知识。换言之,通信工程着重于电信企业大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网络工程着重于用户端网络应用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的建设

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可采用“平台+方向”方式建设。整个知识体系可划分为两个平台和三个基本方向。

3.1两个平台

本着“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的知识体系建设原则,为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本专业搭建可两个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以及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网络设计规划部署类课程、网络管理类课程、网络应用开发类课程和专业特色类课程。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

3.2三个基本方向

三个基本方向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其教学应在强调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发展。通过基本方向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网络工程的某一职业领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

网络设计规划部署方向主要包括组网工程、网络互联技术、通信网技术、网络性能测试等课程。组网工程主要介绍网络需求分析、工程设计、综合布线、设备选型知识。网络互联技术主要介绍路由和交换技术的配置与管理知识。通信网技术主要介绍无线网、移动网、宽带综合业务网、接入网等知识。网络性能测试主要介绍网络性能指标、测试方法、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的有关知识。

网络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网站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协议分析等课程。网站建设与管理主要介绍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网络管理协议与应用知识。网络安全技术主要介绍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与技术、防火墙技术与配置等知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介绍黑客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知识。网络协议分析主要介绍网络协议分析方法与协议实现的知识。

网络编程与应用软件开发方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WEB编程技术、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络程序设计介绍基于套接字的编程方法、进程(线程)间的通信知识。WEB编程技术主要介绍基于Java、JSP、Servlet和JDBC的编程知识。J2EE应用开发与部署主要介绍基于Servlet、Struts和Hibermate即SSH框架的编程技术,以及应用软件的部署方法。网络数据库技术主要介绍网络数据库基础知识、Oracle数据库知识。

特色类专业课程主要以新的网络应用技术为主,可选择网络并行计算技术、网格计算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网络存储技术、高性能网络等方面的课程。

从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可分析出这三个基本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网络工程三个基本方向与其它专业知识的关系

其中人文和社科基础课程主要指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大学英语等课程。理工科基础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

线性代数、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离散数学、数字电路等课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主要指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

3.3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对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分析,可以得出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图2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鉴于在专业教学学时、教学人员和教学设施的不同,各高校在开设网络工程本科专业时,可选择三个专业方向之一并加以一定特色的专业课程来进行人才培养,以达到不同特色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分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各方面人才的需求。

4结束语

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变化,这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论文中所讨论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是对近几年各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归纳和分析基础上做出的一个探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该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也应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进程中。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晓燕(1973-),女,陕西耀县人,西安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董小龙(1960-),男,陕西咸阳人,西安邮电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陕西 西安 71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邮电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国防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20-02

一、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现状

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是西北地区布点的唯一邮电通信类高等院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中国人民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基地。西安邮电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围绕学校的定位,遵循“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突出特色、分方向培养”的原则。西安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制订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强化实践教学,加强专业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针对以上内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框架及特点如图1所示。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采用学分制管理,通信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98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限选课41学分,任选课6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2学分,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8学分。由于招生规模和软硬件条件的限制,该专业一直将国防生与普通本科生一起混合编班,也未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除增加军事训练环节外,国防生所修课程与普通本科生完全相同。

二、目前工科国防生培养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随着国防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现有培养模式不利于国防生树立军人意识和提高自身军政素养,不能较快地完成由普通大学生到合格军人的转变。此外,国防生在校期间除了面临和普通本科生同样的繁重学业外,还要花费较多时间参加军政训练和集体活动,导致其学习成绩受到影响,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我校专门成立了国防生学院,与选培办一起对国防生进行联合培养。一方面对国防生独立编班,集中管理,强化军事素质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一方面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度身制订培养计划,既要突出军的味道,以培养其当代革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又要使国防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成为新时期军政兼优的新型军事人才。

为了实现“以坚持军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围绕军人基本素质培养,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国防生人才方阵,为陆型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的培养目标,在确定国防生培养方案时重点思考了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如何突出“军味”

国防生作为国家依托普通高等教育为军队培养的专门人才,兼有地方大学生和后备军官的特点,其培养模式应综合考虑两者的特性并突出“军味”。因此,课程设置中要强化军政训练科目,加强军事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军人基本素质培养。

2.课时的安排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军政训练计划》要求,国防生在校期间要完成13门军政训练课程,总时数为450~550学时,学分数对应在20~30学分。而工科本科生课程总学时数约为2500学时,这意味着国防生至少要增加近20%的学时。本着相融、相通、相用的原则,根据普通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可考虑将军政训练科目与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生相近课程进行置换。另外,可充分利用暑期时间派遣学生到签约部队或总部指定的军队院校或训练机构完成军事实践,为他们快速成长为合格的军人做好铺垫。

3.紧密结合国防建设需要设置专业课程

为了适应新时期国防建设的需求,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我校根据工科国防生的特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多门军事应用课程,如作为必修课的“网络安全技术”、作为限选课的“军事通信英语”和“通信对抗原理”以及作为任选课的“网络攻防技术”和“网络攻防实验”等。

三、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案的制订

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学制、学位条件与学校同专业普通本科大学生一致。根据《国防生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将国防生培养作为所在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在本专业下,基础课程保持不变,将专业课进行合理压缩和删减,将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纳入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化管理。

学制为4年的“通信工程”国防生实行“3.5 + 0.5”培养模式,即国防生将在大学度过3.5学年,而“0.5”表示国防生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到部队。国防生毕业应修最低学分198学分,其中必修课111学分,限选课43学分,任选课6学分,集中实践环节38学分(包含军政集中实践12学分)。

下面具体阐述军政训练课程计划及暑期集中训练安排。

1.军政训练课程计划安排

军政理论授课通过取代本专业部分相近的选修课程,并增加讲座、听报告等多种形式,由本校相关老师或选培办共同完成,见表1所示。日常训练包括“队列日常训练”、“体能训练”两部分,由选培办和本学院共同组织。“队列日常训练”主要安排在第一学期至第七学期早操或双休日进行,“体能训练”替换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大学体育”,计4学分。

2.暑期集中训练安排

由表2可见,暑期集中训练主要进行“基地集中训练”、“优良传统教育见习”和“科技信息见习”课程的集中训练,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暑期内实施,分别到部队训练机构集中训练4周、1周和1周。它们的学分分别替代本专业“课外实践”的6学分。增设军事实践必修环节“部队见习”,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14周)到部队完成,分别取代本专业“科研训练”(2学分)与“生产实习”(4学分)。

另外,国防生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四学年秋冬学期进行,指导教师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在第四学年春夏学期开学1~2周内组织论文答辩。国防生第四学年春夏学期第3~16周到部队完成“部队见习”,提交相应报告,由部队对其进行考核,选培办将学生报告和成绩交回院系存档,院系安排替换“科研训练”与“生产实习”成绩,并完成成绩录入。

四、结束语

根据以上思路完成了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并且已经落实到本校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践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国防生培养质量,不仅要抓好军政训练的落实,还需要与驻校选培办共同制订《国防生培养质量标准》,对国防生进行培养全过程的质量评价,采用“优奖劣汰”机制。因此,下一步计划完善国防生军政训练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其考评标准,规范考评内容,健全考评制度,提高国防生学习军政训练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其由普通大学生向合格军人成功转变的历程。

参考文献:

[1]钱海志,王永.从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国防生军政训练课程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融合[J].科教文汇,2008,(11).

[2]尹建强.普通高校军事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平顶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3]陈曦,王建辉,白亮.浅论加强军政课程规范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第6篇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4-0181-03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综述

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信息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物联网行业如雨后春笋,成为新型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一支主力军,造成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人才严重缺乏。如今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联网工程方向的专业,主要为物联网行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为推动科技发展打造物联网精英。然而,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还尚未形成高等院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很多物联网企业通过招聘,但很难招到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许多高校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没有意识到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毕业生没有动手能力,也无实践经验,最终导致就业率非常低。那么高校物联网工程方向人才的培养效果,和物联网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的守旧与落后,缺少专业与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如今,大多数高校物联网工程类专业还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实验室为中心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大大受到限制,最终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产生很大的影响,无法适合物联网企业的需求。针对物联网企业招人难以及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看出很多高校的高等教育与企业实际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鉴于此,本人针对此问题,以我校为例,依托校企合作,进行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对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培养出“素能本位,理实一体”的专业人才,既有利于为物联网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也拓宽了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2物联网专业建设

物联网专业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之一,建有“电工电子实验实训中心”、“现代通信实验实训中心”以及“中央财政支持楼宇智能化专业实训基地”等。另外,学校还拥有多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现代物联网实验实训中心”和“软件实训中心”是我院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实验实训中心,并科大讯飞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该中心引进了目前社会上先进的物联网设备(福建新大陆产品),及教学用软件(青岛东信科技产品),从而做到了“学生在校所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与社会使用同步”,开创了教学(理论+实验)—实践(实训+实习)—就业零距离的教学模式。目前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物联网技术的主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发展物联网技术还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目前物联网技术企业严重缺乏产品技术支持,产品技术维护维修等一线岗位应用型人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网络设备的使用量逐年增多,社会急需大量的网络设备维护人员以及物联网方向的技术人员,这为物联网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为适应市场需求,我院抓住此契机,在2011年,物联网专业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并获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开始招生,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旨在培养物联网应用及其设备维护方向技术人才。

2.1前期调研等情况

我校物联网专业先后派出三批骨干教师赴南京、无锡、北京进行物联网行业情况的学习和调研,并参加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举办的会议。并且在2012年12月,由专业带头人带队,先后去无锡贝浮特通信有限公司考察,就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等问题达成合作意向,随后赴江苏经贸职业学院和南京邮电大学参观物联网实验室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学习并交流经验,为我校与相关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合作共建实验室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实验室建设

在已建设的实验室中,其中包含网络实验室、软件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楼宇智能化实验室以及与物联网相关的一些实验室,其中网络实验室能实现网络系统的仿真、设计,为物联网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演示平台,提高动手能力与设计能力;软件实验室与物联网实验室为我校与多个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专为我院开设物联网方向提供服务,学生在此实验室可开展物联网设备的维护及优化实习实训,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另外,目前已具备的单片机实验室、PLC实验室等也为现有专业包括后期物联网方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学校以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楼宇智能化实训基地为平台。2012年以来,经过与多个物联网相关公司的反复沟通和深入交流,现已就共建专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室)、合作就业等达成共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签订了框架协议。同时,合作就业工作稳步推进,其中有已有物联网以及相关公司已决定在2015届毕业生中招收学员进行培训,并在我校开始开班授课,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为该公司物联网技术储备人才,并计划在以后每届接收物联网专业毕业生约几十人左右。

2.3师资队伍

目前电子、计算机等专业方向拥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爱岗敬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共五十多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十几人。物联网技术作为综合型专业方向可整合我系师资资源进行课程教育。2013年,先后派出多批教师去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参加技术培训与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挂职锻炼,物联网专业教育的核心团队已初步形成。同时,结合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利用合作关系,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物联网一些专业课程教育,这也符合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建立“校企互聘互管”的制度,一线专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承担企业的项目与产品的研发以及社会服务项目,必须到学校科研处签订相关的协议备案,作为后期晋升高一级职称评审以及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兼职教师的考核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机制,完善教师的奖励制度、考核制度与评聘制度等。物联网方向的设立将为地方及周边省市培养高级应用人才。本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满足合肥市及安徽省物联网人才需求,而且可以覆盖长三角经济圈甚至全国乃至全球。

3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建设

全力发挥物联网行业(中国物联网行业协会)、物联网企业(多家物联网设备有限公司)优势,同时,将学校的人才输出、技能培训、研发、技术服务等功能充分挖掘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实现共赢局面,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合作教学模式,搭建校企合作组织机制,制定并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建设良好的校企合作运作机制,为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本科四年制和高职三年制两类,三年制是在四年制的基础之上,缩减部分公共课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下面以本科四年制为例,重点讲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四年制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其中3年在校集中学习,主要学习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工程基础知识三方面的知识、锻炼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培养综合素质。另外,累计1年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并做毕业设计,重点培养、锻炼和应用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能力。前四学期“重基础”,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强化数理基础模块和注重专业基础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方法、创新工具的掌握;让学生更早了解工程背景,为专业后续模块学习和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第五、六学期开始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一方面使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计、项目训练、专业实习等环节,将物联网行业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第七、八学期“强工程”,学生利用一年时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通过上述工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

3.3校企合作,进行项目课程的开发与改革

要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归根结底要在课程中去落实,要在教材中去落实,要在教学过程中去落实。根据我校物联网专业教师于2014年去南京参加全国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论文发现,很多高校的物联网专业的都没有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体系的建立没有依据;针对这种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我校以课程项目开发与改革作为突破口,实施教学内涵的建设。在进行物联网行业市场需求调研时,组织企业的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多方位的课程项目的开发。以工作就业为主线贯穿整个课程的设置,以职业能力发展、工作任务的完成为出发点编写课程内容,以物联网服务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设计,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整合,完成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原则,另外,学生一边完成教学项目一边构建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其职业能力。最后让学生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进入相关物联网企业各项目组,进行项目训练,实地锻炼。

3.4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实训基地。而物联网设备的投入非常大,仅仅依靠学校自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物联网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办法。我院物联网专业与广州粤嵌、福建新大陆等多家物联网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物联网实验室,在该实验室,学生可完成初步技能训练、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整合、特殊训练等功能。

3.5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学校制定了相关措施,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专业教师通过企业实践、社会服务、培训考证等相关途径往“双师型”教师转型,提高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物联网方向的师资队伍由本校“双师型”教师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组成。另外,学校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做到有章可循;制定了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要求及教学工作规范等相关文件;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企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出谋划策。

4总结

校企合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能否深入、长效的开展,要依据良好的合作机制与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各种平台为基础,不断创新,与外部企业搭建各类校企合作平台,引进多家大型物联网企业加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合作共建,通过学院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等多方共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以企业产品发展设计实训项目,充分显示实训基地的应用功能,积极培养“卓越物联网工程师”,大力发展各项教学的内涵建设,最终打造出以物联网专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模式,并向其他专业辐射,实现与物联网企业进行零距离接轨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秋华.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8).

[2]李如平.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32):7267-7270.

[3]张雷霆.对高职通信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9).

[4]李如平,张玉荣,吴房胜.高职物联网专业群建设研究[J].职业时空,201(5):15-18.

[5]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教论坛,2005(10).

[6]彭洋.后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邮电高校本科通信类人才培养为例[D].南京大学,2012.

[7]邵玉斌,龙华,刘增力,等.通信工程教学实践环节中仿真技术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20).

[8]褚丽莉.新形势下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25-127.

[9]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侨大学,2009.

[10]黄忠国,彭熙,贺建民,等.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2).

第7篇

关键词: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初旭新(1979-),男,山东莱阳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乔俊飞(1969-),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北京100124)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7-0014-02

我国正处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竞争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更加多样化。我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全球化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必然肩负着培养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艰巨使命。国家为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并积极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北京工业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对学位与研究生改革、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2009年以来,国家拓展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改变了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非全日制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格局,北京工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现有工程硕士等6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9个,在校工程硕士近3000人。秉承北京工业大学“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服务北京、服务工程”的专业学位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经济及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培养为主线,在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一、地方工科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工科高校又占地方高校的三分之一以上,地方高校承担着很大一部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硕士研究生。因此,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以服务地方求生存

目前,自觉融入区域,构建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新模式已经成为国际上促进大学发展比较流行的高等教育新理念。[2]因此,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围绕落实和深化立足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了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合作的机制和渠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导,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保障服务地方落到实处。

2.以行业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行业强强联合、紧密合作是培养高质量、高层次、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该密切联系企业,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领域与北京北一数控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京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北人股份公司、北汽福田公司等机械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协商,针对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了本专业的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2003~2007年连续五年和中国网通集团北京分公司进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双方共同协商,根据行业需要选择课程进行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

二、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探析

1.必须重视课程教学

要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不能忽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针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工业大学为体现全日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学术性,在课程体系坚持“模块化”设置:基础知识模块,体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模块,体现该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必备的基本技能;工程知识模块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体现该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点,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技术;综合素养模块,培养掌握系统的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以及相关工程及应用领域的专门知识,提高人文知识素养;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校内实践训练、产学研基地和企业的工程实践训练。

2.加强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的教学环节,有效的专业实践形式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要强大的创新平台支撑,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北京工业大学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依托,建立开放式创新人才实践基地,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模式。集中式是指将不同主题创新实验室集中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交流。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2000多平米的工程实训平台,下设多个主题实验室,对全校学生开放。工程实训平台体现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优秀教师针对辅导等特点。分散式主要依托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养的空间。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以机电、光学先进制造类优势学科群为中心,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北京市先进制造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等开放性创新实践基地,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了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等校内实践基地以外,学校从2008年开始,依托18个一级学科,累计投入千余万元与北京奔驰、北京住总集团技术中心、中国联通、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等大型企业合作建立起北京工业大学校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这些基地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入现代企业实习实践奠定了基础。

3.培养导师的实践能力

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明显职业背景、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采用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方式。

北京工业大学根据学校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对导师进行分类聘任与评价,并为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并形成制度化,要求所有校内外专业硕士导师既是具有高等人才培养的经验和责任感、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进行指导的“教师”,又是能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或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即“双师型”导师。在校内指导教师选拔中,对2005年以后进入学校的年轻博士教师,设立工程实践基金及工程项目启动基金,用以支持年青教师深入工厂见习一年,并针对工厂实际,提出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中年指导教师必须作为负责人独立承担并完成过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企业横向课题,课题成果要得到企业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方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资格。校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要求首先由企业推荐,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承担过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工作,并具有人才培养的经验和责任感。填报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导师资格申报书后,由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获得校外联合培养教师的资格。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北京工业大学正逐步建立一支强大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目前已经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指导教师498人,校外导师220人,导师中既有具有丰富人才培养经验以及主持过重大工程项目的资深专家教授和大型制造企业的总工程师,又有正在承担和参与多项工程项目的年富力强的骨干教授和企业工程技术骨干,还有已经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能力得到公认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合理的年龄结构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4.推进职业资格认证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与行业紧密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的培养目标都是针对一定的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两者结合存在坚实的目标基础。因此,职业资质认证是链接教育界和工业界的桥梁,也是工程类人才证明自身水平的标志之一。

北京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并积极推进工程硕士与相关行业职业资质认证的合作。通过资质认证的内容了解行业对工程类人才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的要求,通过调研并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目前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通过了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机械工程专业认证评审。同时,我们还与机械工程学会北京设计分会联合成立了北京市机械设计见习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认证培训中心。物流工程领域已获批与ILT开展认证合作,项目管理领域已获批与IPMP开展认证合作。

5.保障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位类型,其学位标准不仅对理论水平及创新性有一定要求,而更突出“工程性”、“实用性”以及是否解决了工程中实际问题或是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因此,全日制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最好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工程硕士的选题最好体现工程实际导向,必须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抽查和评价是北京工业大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此,学校建立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专家评审库,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施行后评估制度。该专家库有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北京工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产学研基地企业导师以及兄弟院校有工程经验的导师等400余人。

三、小结

地方高校承担着很大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这部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有效落实教学和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研究生专业学位总体设计研究课题组.开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

[3]郭孝峰,吴志功.论研究型大学与区域的战略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第8篇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 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第9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应用能力;软件开发;实验平台;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到实践的知行统一的过程。在大力提倡实践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迫在眉睫[1-2]。我院在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围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化实践教学入手,建设了与课程群特别是核心课程对应的实验体系,通过省部共建、校企合作等形式不断拓展校内外实践实习基地,合理配备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为强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型开发能力提供了较完整的实验体系、实践环境和师资队伍保证。

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建设

我校特色专业建设中明确把掌握软件为主的应用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够掌握软件分析、设计、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IT行业和企业输送从事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此,我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基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校内外)、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并辅以课外科技小组、专业竞赛小组等多种形式,形成了强化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1实施实验教学改革,培养软件开发能力

1.1.1改革程序设计课程实验

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类课程包括一年级的程序设计基础和专业选修课Java程序设计。作为软件设计基础课程,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入手,在编程思路、编程技巧、算法理解等多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按照1∶1的学时比例全面修订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大纲,采取以问题驱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不同阶段的实验内容。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实验开始,我们要求学生以3人为一组,最后用两周的时间完成一个小规模的程序设计项目。教师课上给出多个程序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定小组设计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上机实践理解并掌握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转化成面向对象空间的解,如何对解空间进行编程等技能;通过强化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上机实验过程,为后续软件课程的学习及其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1.1.2整合核心课程实验

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中,我们将数字逻辑、微机

作者简介:温显斌(1967-),男,博士,教授,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理解和解释,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嵌入式系统以及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编译原理、软件工程等实践性要求高的课程,从课程内容到实验题目重新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在每一门课程的实验大纲中至少增加了一个设计类实验题目,如,在系统学习数字逻辑课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字电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系统,进行实际数字系统设计的能力,实验大纲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芯片、仿真软件及相关设备,独立分析、设计一个小型数字系统; 又如,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处理平台,是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为此采取单独设置32学时实验课程的方式,要求学生完成从网络连接、设计、维护、管理到简单网络通信软件的开发等全部实验内容。

1.1.3加强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是三年级本科生的限选实践环节,我们把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设计,以嵌入式系统为平台的嵌入式软件设计作为两大综合课程设计,供学生选修。从培养项目开发能力出发,训练学生在系统可行性论证、需求分析、计划制订、系统设计、系统实现以及问题陈述、交流和沟通等多方面的素质。课程设计一般要求3~5名学生组织一个团队,从选题竞争和需求分析开始,完成一个中等规模开发项目。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调查与分析建模;(2)系统设计与项目计划;(3)项目实施;(4)运行测试。课程采用团队评分制,按照项目进展阶段进行分段评分,考核成绩以团队为整体,采用“答辩(40%)+设计报告(40%)+课程设计的表现(20%)”的方式进行。

1.2建立实习实训环节,强化工程设计能力

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提供有效的实习、实践途径,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市场主流技术,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我们在实践体系建设中把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专业实习紧密结合,通过与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天津软件园共建大学软件实习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共同组建的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了短期(3―4周)、中期(一学期)实习实训计划,围绕嵌入式软件开发、数字媒体与动漫设计、Web设计等模块开展专业综合设计实习,由企业一线工程师与专业教师

一道按照专业综合设计大纲的要求,建立4人开发小组,完成指定的项目。项目开发分为4个阶段:(1)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编写相关文档,进行公开答辩。(2)实现阶段:编写代码,进行单元测试。(3)交换阶段:各组选择其他组的阶段成果作为下阶段编码的基础,以模拟实际项目中的代码评审和新成员加入时面临的情况;鼓励各组宣传自己的项目,培养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4)再实现及测试阶段:教师给出下一步项目需求,学生增加新功能,模拟真实项目中的需求变更。考核方式采取团队评分制,文档评审占30%;程序评审占30%;答辩占40%。专业综合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工程项目研发能力,让学生在团队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了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1.3加强毕业设计管理,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素质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最后训练环节。我们从管理规范入手,对答辩过程严格把关,加强了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的改革并取得成效。

首先学院在学校管理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毕业设计实施细则,确保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规范且便于质量监控;利用我们自行研发的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对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教师网上报题,教研室、系、学院分三个环节进行审题,以此把好选题关;学生网上选题,并通过教师、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积极性。要求毕业设计题目大多选自教师的科研项目、企业实习题目。在支持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和中期检查制,避免了毕业设计出现失控现象。毕业设计答辩环节是我们落实规范管理的重点。在答辩形式上,要求学生以介绍所设计的应用(软件)系统为主,即时回答设计环节中的任何提问,以此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组织上,采取指导教师与学生分离答辩、二次评优即合格答辩方式,以追求对师生双方指导水平与完成质量的公正评判。这些措施的实施促进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每届毕业生中有5%的设计或论文被评为校级优秀论文,或被发表在学术核心期刊上。

1.4组织课外科技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精神

优秀的人才需要培养、发现,学生的潜能需要引导、挖掘。利用专业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源,面向不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连续的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每年都开展学生创新成果展示、学生课外科研实践组、组织参加天津市高校专业计算机竞赛等活动,推行优秀人才选拔机制去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制度化的创新实践活动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获得的科技成果或竞赛成绩可以进行学分认定,激励学生逐渐从参与创新到勇于创新,诱导学生的创新萌动、欲望,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来。2008年度共获得6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在天津市历届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竞赛中名列前茅,在华苑杯、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2发挥学科建设引领作用,构筑先进实验平台

近几年我们在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之时,注重把建设科研平台建设带动本科实验室建设作为学科建设机制之一,充分利用“十一五”“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省部级重点学科综合投资、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实验室等有利条件,围绕科研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积极构建集科学研究和本科实验教学一体的本、硕实验一体化实验平台。通过与曙光、华为、IBM、软通动力等一流企业在实验设备购置、软件平台建设、实验课程大纲制定,以及企业工程师直接参与实习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建设了功能齐备的软件技术实验室、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图2)、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图1),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与IBM-易泰达软件实习基地,软通动力与计算机学院校内培训基地,

图1微软嵌入式系统实验室

图2网络与安全技术实验室

五年以来,计算机软件技术实验室作为天津市教委唯一指定的天津市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决赛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被评为天津市高校优秀教学实验室。学科建设成效极大提升了本科实验教学平台的水平。

3专兼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师队伍

高水平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建设一支理论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队伍是我们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按照专职实验室教师与兼职专业教师1∶2的比例,组建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指导队伍。首先建立了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分别承担各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岗位责任制,并纳入年度考核指标;同时与按照网络与安全技术、嵌入式系统等各个专业实验室的功能,选配了一批年富力强的专业指导教师分别作为实践教学指导负责人,与实验室教师一道进行实验平台建设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工程师聘用制度,保证将最新的技术、最好的工程培训教师和最有效的实践指导方式提供给学生,以此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4结语

加强实践教育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从人才培养理念,对实践教学设置、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核心专业之一,承担着为国家、地方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各类人才,既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高等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秦志光.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培养计算机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8(19):3-6.

[2] 刘莉平,陈志刚. 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培养创新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9(2):3-4.

Constructing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Application Ability

WEN Xian-bin, WANG Fa-yu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 China)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