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3-27 09:59: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奢侈品消费调查报告

第1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在大众传媒影响力日趋扩大的背景下,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具有比较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既是当前消费主体之一,有着独立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特点,也是未来中国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 他们的消费观念更为直接的遭到名人/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大学生针对奢侈品消费特点通常被以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占用社会资源方面居于劣势,经济能力还没有独立,消费遭到很大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又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和相对超前的消费观念。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得他们的消费行为存在很多题目。大学生的奢侈品消费状态、消费观念与消费模式,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奢侈品消费文化的构建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为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奢侈品的消费水平、状态,掌控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构成科学、理性、文明、责任的新消费理念,促使他们成为“新消费运动”的践行者、推动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调查目的

大学生消费题目正逐年为高校及国人所重视,作为收进很少的学生群体其购买力却在逐年增加,奢糜攀比之风日趋增长,其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是不是公道发人深醒,我既是以此为动身点,以问卷调查及采访等情势确定“高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调查与分析”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其意义和目的在于通过对部份高校的实地调研及调查、研究、分析。

三、采访概况及分析

为了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情况有比较全面正确地了解,我们展开了研究。并对商丘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奢侈品消费情况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5 份,有效力为100%。其中男性大学生占53%,女性大学生占47%。

调查题目主要包括客观选择题,设计费的经济来源、月消费状态、消费支出情况及其消费观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本次调查固然抽样比例较小,但我们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在关于在校大学生月均匀花消状态一栏的调查中,600元以下的有12人;600-1000元的有13人;1000-1500元的有12 人;1500元以上的有4人。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定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进步,这些题目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在支配生活费方面,有7人以为自己很节俭;16人以为自己恰好;15人以为自己有些浪费;而4人以为自己严重超支。在购买奢侈品资金来源方面,有16人是自己挣钱购买;9人家长购买;8人有活动嘉奖经历;12人属于其他来源。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斟酌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由于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未几,这使我们每个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5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平常生活用品开消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常常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可能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也有一部份同学寻求时尚会购买一些奢侈品。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现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之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斟酌那些虽然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重视自己的形象,寻求品位和档次,固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明显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在购买类型方面,冲动型的占38%,理智型的占44%,盲目型的占18%,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清楚自己的消费结构和状态,没有这个习惯的制约,使大学生的盈亏状态不同,见到热衷的东西,半数以上的人却表现出较弱的自我控制性。固然究竟是同龄人,消费中自然也表现出了很多相同点。

据调查,37.40%的同学在拿到一个时期的生活费时,不会做甚么安排,随便取用。占调查调查人数的大多数大学生无预期的计划和目标。从未思考过钱应当怎样花、花多少,而且消费的随便性很强,面对有奖销售、打折等促销手段轻易冲动,不知不觉就把钱都花了。在调查中,只有24.39%的大学生选择先存一定数额的钱,剩下确当作此时期生活费,所以说大学生储蓄观念其实不强。

由调查不丢脸出,城镇比乡村的大学生消费要高些,但这主要决定于城乡传统的家庭收进落差,由此可以看出制约其消费的是家庭经济状态。另外,城市大学生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但没钱会向家里要或找朋友借,而农村大学生则干脆不买或存钱自己来买。这是个值得沉思的题目,对不同物品的选择反映了其不同的心理。在对消费的态度和顾虑方面,“农村”大学生的行为也体现了中国的老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消费原则多是能省则省,10人一个月要进行一次奢侈品的消费; 13人三个月会进行一次;9人一年进行一次;也有13人要经太长久的计划后才会做出是不是要进行消费的决定。

四、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得知,现实消费来源31人为其他来源(包括家庭供给、奖学金、半工半读等),而同学们理想的消费来源为兼职的只14人,这里面有几个缘由:1,兼职不轻易找到。2,有些同学以为花父母的钱天经地义,现在大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习,其实不是出往做兼职,这一部份人疏忽了一点:在大学里做兼职不但能赚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还可以在社会上学习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我组也同时采取了访谈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大一同学进行随机采访。我们其采访内容包括月均匀消费水平、经济来源、消用度途、消费习惯、奢侈品消费理念和对本身奢侈品消费的看法等。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均匀一月消费大约在55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了平常生活用品、伙食费、零食费、电话费、交通和上网的用度,其中三分之一人并没有用于奢侈品的花消。这是一种良好的消费心态,他们对消费奢侈品的看法是要坚持节约勤俭,该买的就买能省的就省,不买奢侈品,“科学消费”“绿色消费”。

五、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状态缘由与分析

其一,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

其二,社会建设范畴中缺少大学生节约勤俭生活消费观的内容。

其三,大学生深受社会影响其深、大部份学生消费属理性

(一)在校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的特性:

1)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地区不平衡性

2)年级不同而致使奢侈品消费观和消费结构的不同

3)性别不同致使奢侈品消费结构的差异

(二)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题目:

1)消费差巨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2)奢侈品消费结构分歧理,存在攀比心理

3)人际交往奢侈品消费增多

4)奢侈品消费趋势的分歧理性 (例如:“攀比心理作怪”)

六、题目分析及解决

针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题目,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解决: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个人方面。

(一)社会方面

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大学生的理财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持币的额度愈来愈大,支配金钱的空间越来越宽泛。然而,对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尽大部份人还不能具有更多的金钱,另外一方面他们的消费欲看则愈来愈大。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和理财观念的淡薄,通常使他们对待金钱没有一个正确的熟悉,对科学理财更是知之甚少。

(二)学校方面

学校重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意识和理财观念社会:

(1)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理财教育课堂,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辅导和培训,让他们早日建立正确科学的理财观念。

(2)对寻求时兴和赶潮流的学生,应给予高度重视。

(3)对贫困的学生,学校要多关心,多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多关注生活状态,学习状态。给予帮助,不轻视,塑造***校园生活。

(三)家庭方面

家庭应变“忘我奉献”为“适度供给”,父母扩忘我奉献’’助长了有些大学生奢侈浪费之风。过分溺爱,致使自理能力低下,过分依靠他人。做到节约持家。

(四)个人方面

强化大学生本身的管理和监控

(1)钱要花在刀刃上。

(2)学会记帐和编制预算。

(3)遵守一定的生活消费和理财原则。

(4)严禁杜尽攀比、追星、过分寻求时尚与个性。

第2篇

>> 打造中国本土奢侈品牌的设想和建议 中国本土奢侈品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及分析 对话美国本土奢侈品品牌 浅析中国企业如何打造本土奢侈品品牌 文化自信力:唤醒中国本土奢侈品的关键力量 中国奢侈品牌本土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营销策略 浅谈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及探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中国服装类奢侈品消费现状分析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调研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的动因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经济分析 中国奢侈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当中国遭遇奢侈品消费 奢侈品消费进入中国时代 中国奢侈品消费初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2(01).

[2] 夏莹.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分析及对策建议[D].云南财经大学. 2011,(06).

[3] 裴长洪.中国人海外奢侈品消费达500亿 是国内4倍.中国经济网.http:///specials/zxxx/201203/23/t20120323_23183561.shtml .2012-03-23

[4] 周展宏.洞悉中国高端消费者——2011中国奢侈品品牌调查报告. 财富中文网http:///life/c/2011-09/02/content_69155.htm.2011-09-02

[5] 郭立场.国人为何对奢侈品情有独钟[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2(06).

[6] 林思雨.浅析中国奢侈品品牌塑造与国际化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2(14).

第3篇

全球领先的媒介公司尚扬媒介(MEC)今天了《中国二线市场奢侈品消费者杂志阅读调查报告》。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的奢侈品消费大国,对于一个奢侈品消费历史只有不到20年的国家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当今将近一半的中国富裕人群在几年前却并不富裕,而未来5到6年的富裕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当下仍未跻身于此列。

数据显示:中国的一线城市一北京、上海、广州的富裕人群数量占据中国富裕人群总数的48%,且其人均奢侈品销售点数量已与纽约、芝加哥相当。奢侈品品牌的下一波增长将会在中国的二线城市中出现。

尚扬媒介在杭州,天津,成都,深圳,武汉,沈阳,重庆共7个城市选取了1,512个样本进行定量问卷的调查,其中男女各半,被访者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50%以上的被访者月收入在20000元以上。他们有过奢侈品消费经历,不仅是奢侈品拥有者和使用者,更是奢侈品购买决策者。

尚扬媒介中国区总裁高敏清表示:“各大奢侈品牌已全线瞄准了二线城市,并争先开设品牌精品店,而杂志是与二线城市奢侈品消费者沟通关键的媒介渠道,因此了解这群消费者如何进行杂志消费显得至关重要。尚扬媒介这份报告将给予营销人员一些启迪:在针对二线城市的奢侈品消费者的品牌建构和沟通中,如何部署和利用杂志这个媒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杂志在奢侈品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中有着重要地位。奢侈品消费不仅绝大多数都有看杂志的习惯,而且比一般的消费者高。

杂志在奢侈品的消费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近三成的奢侈品消费者将杂志视为参谋,提供最多的购买及搭配选择。有另外成的奢侈品消费者视杂志为资讯提供者,是购买决策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仅有3.8%的奢侈品消费者认为杂志与其奢侈品消费无关。

男性和女性在阅读的杂志类型上却各有偏好。男性对于男性时尚类、时尚综合类、汽车类、时事新闻类以及财经类杂志偏爱有加,而女性则更喜欢女性时尚类、地区性城市周报,家居类杂志。

在女性的杂志阅读中,我们发现一线时尚杂志在奢侈品消费者中已经形成了稳固的阅读和购买习惯。但是月刊每月一次的低频次可能已经不能满足这群奢侈品消费者对资讯的渴望,因此那些在2008年才开始面世的时尚类周刊进入了她们的视线,并成为她们阅读的重要选择。在前十位男性阅读的杂志中,情况亦如是。

第4篇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权威的时尚商业媒体,《华丽志》对中高端时尚消费人群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2015年底首次的《中国时尚消费调查报告》,以严谨专业的态度,系统翔实的数据,在业内获得热烈反响。

这是一份针对中国中高收入人群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的深入解读,只有及时把握这个特殊人群的动态,才不会错失蓬勃发展的中国时尚市场机遇。

本次报告基于互联网调查问卷形式,以可控节点式传播,成功回收样本1828份,其中有效样本1816个。

报告受访者覆盖中国一、二线城市及海外华人,主力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中高收入人群,基于《华丽志》直接收集的一手数据,结合我们对全球奢侈品和时尚行业长期的数据积累和洞察能力,以视觉化图表的形式还原中国中高端消费者最真实的时尚消费行为和偏好。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全球时尚资讯和产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入中国年轻消费者的视线,得益于中国庞大、发达的电商和物流网络,越来越多的全球奢侈品和时尚产品“所见即所得”,中国中高收入消费者们的审美风格、对全球趋势的掌握、对品牌的理解、对产品的鉴别力迅速被重塑和提升。时尚消费态度回归理性海外新品牌进入中国最佳窗口期

据《报告》显示,中国80后90后中高收入人群的时尚消费态度明显回归理性。

55%的受访者更愿意尝试小众或新品牌“海外设计师品牌”是人们心中最时尚的品牌类型,特别是80后43%的90后认为“轻奢品牌”更时尚58%的受访者开始了解“时尚租赁”

在中国,每天消费者都会主动或被动认识N个新的时尚品牌,其中有海外、也有本土的品牌。催生或带火这些品牌背后的推手众多,比如:被明星KOL穿着、专业买手或Showroom的挖掘、中国资本收购、大小规模的电商或代购销售、时尚媒体报道、各大社交媒体快速的传播等。

中国的年轻消费者们对时尚的理解和购买已经愈发全球化和扁平化,当人们不是因为“贵“或”有名“就买,而是因为喜欢甚至理解而买,对于更多海外品牌而言,或许到了进入中国的最佳窗口期。同时,消费者对新品牌的鉴别能力越来越强,据报告显示,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品牌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人人都爱个性化,定制需求全面爆发

据报告显示,近95%的受访者对个性化定制感兴趣。

55%的受访者感兴趣服装定制感兴趣珠宝首饰、包袋和鞋履定制的比例分别为:50%、37%、35%香水和美妆定制需求初现,占比分别为:18%和7%

全球范围来看,各大品牌在定制方面的探索愈演愈热:瑞典快时尚巨头H&M投资的时尚品牌Ivyrevel与互联网巨头Google(谷歌)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 Coded Couture的应用程序(app),可根据用户的生活方式和喜好定制服装;为了迎合美妆的需求,今年年初日本美妆巨头资生堂集团(Shiseido)的美国子公司宣布收购加州美妆初创公司MATCHCo;同时定制,也成为了香水销售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助推者,尤其是在奢侈品领域。奢侈品品牌如何留住并唤回日渐理性的消费者?

中国,近年来一直是全球各大奢侈品牌和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随着中国消费者日趋成熟,各大品牌也进入了最有挑战的发展新阶段。

2016年下半年开始,人们纷纷开始谈论中国奢侈品行业的回暖,各大奢侈品牌做出产品价差调整、店铺形象提升、产品及营销时尚化年轻化、拓展电商销售渠道等举措背后,无不倚靠品牌对消费者心态和行为的准确解读和及时反应。这些举措的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消费逐渐从海外回流到中国内地。

据《报告》显示:

17%的受访者表示,过去一年购买了更多的奢侈品35%的受访者更经常通过实体店(含海外、国内)购买奢侈品,实体店依然是奢侈品销售的有力渠道1%通过微店购买奢侈品;90后比80后更偏爱在线上渠道购买奢侈品

《华丽志》分析,在奢侈品的回暖背后不仅是品牌的努力,更是消费者理性的回归。当人们对奢侈品崇拜和仰视的光环逐渐褪去,奢侈品开始成为中高收入人群日常消费的组成部分。人们更关注产品设计和质量,品牌文化和服务,这样的理性回归对品牌的商品企划、门店服务、整合营销、销售渠道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的广告应该如何投放?官方网站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环境,特别是中国年轻消费者飘忽不定的心性,时尚品牌们大多抱着同样的疑问:如何吸引年轻客群,投放效果如何产出多少?明星代言那么贵,多大程度上能吸引到年轻消费者?

据《报告》显示:

26%的受访者经常通过浏览Instagram了解时尚资讯;90后这一比例增至33%28.3%的受访者在购买前,通过官方网站了解时尚资讯

认真建立官方沟通渠道和销售渠道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尚未进入中国的品牌,这是消费者核实和了解品牌的最佳途径,同时,对于奢侈品品牌,官方网站或官方线上商城的意义也被提上日程。

正如开云旗下的超级明星品牌Gucci首席执行官Marco Bizzarri所言,过去奢侈品行业的门槛很高是因为实体门店的投入巨大;而现在时代变了,很多新兴竞争对手通过数字渠道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为此,Gucci已经最先从2015年开始整顿美国版官网,随后是欧洲、亚洲,2017年上半年(6/7月)开始整顿中国大陆版本。2016年品牌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0%。2017年,Gucci计划将营销总支出的35%投入到数字传讯,开启中国大陆线上商城。

年初爱马仕CEO Axel Dumas曾直言,为了迎接数字化变革的挑战,将大幅改革调整品牌官方网站。实体零售忽视了哪些痛点?

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中国实体零售商们正努力做出转变。转变的同时,零售商们一直在寻找差异化,挖掘尚未触及的消费者痛点,如:是否该引入更多的小众奢侈品牌、新兴品牌?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到店购买?等等…

据《报告》显示,

72.8%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买过的最贵的一件时尚单品是在实体店购买的34.4%的受访者在百货商业体中的多品牌集合店购买过中国设计师品牌,大大高于街边同类店铺(17.2%)不过,8090后群体逛店频率有所下滑,和2015年底的调查报告相比,每周和每月都会逛店的比例有所下降,更多人每季度才逛一次店,完全不逛店的比例也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男性消费者显示出了与女性消费者相当的逛商场频率,且男性更喜爱通过实体店购买奢侈品。其次,对比其他品牌,年轻消费者表现出对小众海外设计师品牌的特别喜爱。关于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好消息和坏消息

据《报告》显示,

58%的受访者曾在过去一年购买过中国本土设计师品牌近70%的受访者在线上渠道购买中国本土设计师产品超过30%的人表示一个设计师品牌都不认识

70%的受访者仍然并不了解中国设计师,21.8%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产品设计,17.5%的受访者表示价格太高。据《华丽志》“中国本土设计师数据库”的社交媒体数据统计显示,截至至2016年底,库中收录的651位设计师个人微博的粉丝数加总仅达到3000万。

中国设计师的品牌大都只创立了3-5年左右或更加年轻,正处在品牌生存或发展到下一个规模的紧要关头,在中国时尚产业链各个环节都不成熟的前提下,每一位设计师都需要用更快的学习速度,更开放的心态“摸着石头过河”,广泛地接受市场测试和反馈,才能更快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客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好消息是,中国消费者对小众品牌的心态更加开放,更乐于尝试,这样的态度在90后身上更为突出,这也为中国设计品牌的生存和壮大提供了更肥沃的土壤。以下为《2017年度-中国时尚消费人群调查报告》全文:

第5篇

2012年5月,罗兰贝格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未来10到1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将增加500亿欧元,其中中国消费者的贡献将达到40%。同时,这些新的奢侈品消费群体,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拥有奢侈品,更看重于品质与奢侈品带来的尊贵体验。

为了迎合这一趋势,啤酒市场的主要厂商也相继加大在高端产品市场的投入,旨在打造超高端产品,以满足这一类消费群体的需要。

目前,高档及中高档啤酒销量与市场份额持续上升。

据调查,未来五年高档啤酒消费量将逐步增长,中国啤酒市场的价格将增长17%,其中,高档酒占比将达20%。百威英博集团华北事业部总裁徐嘉宏先生在近日举办的百威赞助保时捷卡雷拉杯庆典活动上表示:“目前在啤酒市场中,已经能看到消费升级的趋势,即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长、对生活形态与口味多元化的需求,他们愿意支付更高的费用去享受更地道的啤酒,这种增长趋势比其他品类要来得明显。”

近几年,啤酒厂商纷纷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基本形成了6元以上每瓶的高档啤酒和4-6元每瓶的中高档啤酒的消费格局。中低档和3元以下的啤酒销量在逐年萎缩。据统计,百威品牌占到了整个高端啤酒市场份额的40%。在超高端市场,单品定价则将在50-100元区间,通过以价格相应的品质,满足新族群的消费需求。

新一代的消费群体在消费啤酒时更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而消费啤酒的动机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心情,寻求内心的宣泄。消费啤酒时更加追求个性的张扬和对身份的彰显,因此,竞逐超高端市场不仅要保障纯正口感,同时也要以富有时尚感和收藏价值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包装时尚化和个性化也因此成为啤酒商家不断创新的方向。新一代消费者消费啤酒的场所更多在高档餐厅、酒吧、KTV,消费动机和消费场合的改变正在催生啤酒市场的细分。

从情感营销和品牌个性塑造上打动目标消费群体是消费品牌的重要策略之一。相比其他体育运动,赛车具有其独特的吸引力,它代表着很多的元素,例如,速度、高贵、性感。借着这些元素,能建立起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产生认同感,发挥良好的营销效果。从2012年初百威宣布赞助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到以此为切入点精心策划的线上线下营销活动,百威成功地拉近了百威与喜爱运动消费群体的距离。这种对品牌的情感都在消费百威啤酒时得到实现。

当越来越多的超高端啤酒消费动机与消费场所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一款足够吸引人目光的包装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甚至和服装、配饰一样,体现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

第6篇

我们无法忘却4年前,南京路易・威登(Lv)开张时的盛况,“南京店第一天开门的瞬间,就已经一拥而入十几人排队结账了,很多人在柜台前,指着货架上的包,如果稍微犹豫一下,放下手里的包,立刻会被别人拿走。两三万的包,很多人眼都不眨一下就拿去结账,更有一买好几个的情况”,与国外奢侈品旗舰店里的中国人的疯狂相比,南京店的情况“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年初曾报团参加欧洲游的孙女士表示,到达法国后,在LV、GUCCI、劳力士等国际一线品牌的旗舰店内,疯抢的盛况依旧如此。店内的中国游客,脚下更如腾云驾雾般穿梭在卖场里,稍有犹豫,瞬间被卖出去的情景让人惊叹,孙女士感叹地说:“在那里,只有―种感觉,中国人太有钱了!”孙女士所在的旅游团共41人,在此一个购物地就消费近200万,而领队说:“这并非是很多,只能算是―般的情况。有很多时候,中国游客购物过程中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便会向我们领队借,在他们回国前返还就可以了。一个团2D0万的消费算不了什么,上千万的情况也有。”

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购买力,中国的经济已经发展成什么样的程度?国人怎样的消费心理喊就了奢侈品商的亮丽业绩,发人深思。

送礼也要大手笔

20多年前,国外媒体曾报道过日本游客的购物“盛况”:“一批批挎着相机的日本人成群结队地拥进各种高档奢侈品店铺,指着柜架上的商品大声嚷道‘这:一排全要了’!”

如今,世界各地的购物豪客变成了中国人。近几年,每逢节假日促销,欧美等国家许多名牌卖场都可见熙熙攘攘、操着各种口音的中国同胞。

“中国过春节,全世界都挣钱”的说法显而易见,今年春节期间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再一次拉动了全世界的消费。近800名中国游客大年初三晚上在拉斯维加斯的梅西百货旗舰店“包场购物”两小时,北京今年春节赴欧洲旅游的家庭平均在欧洲消费5万到6万元人民币。国人海外“疯狂”购物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

中国人对于奢侈品呈现着和其他国家不―样的疯狂的同时,也呈现着不一样的消费诉求。一位商业界的朋友表示,在购买奢侈品的众多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名牌是被买来赠礼的。既然是“礼品“,它背后的含义往往大于其本身的实用价值。这里面的道理人人都明白。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作为“礼物”馈赠形式不能够忽视。如果家人中有要出国旅游的,让其捎带一些免税的商品自然必不可少,只因与国内市场上的商品差价这―最大诱惑就让人不得不行动。李先生出国游在法国购买的商品价格达到40万,为其妻子、儿女等购买名品包、首饰、衣服等等,光劳力士的手表就买了4块。李先生表示:

“出来一趟,总不能什么也不买就回去,再说这些在法国买相对比较便宜,这其中还有―些是亲朋好友相托买回去的。”就这种形式,一个人出国背负着几个人的购买力,在奢侈品店内怎能不出现疯抢的场面。

“奢侈品品牌在中国的兴起主要和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发展分不开。”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侠分析,“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收入不断地提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加上中国人面子消费、礼品消费为国外知名品牌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奢侈品成为“特殊名片”

“多数人梦寐以求,少数人才能拥有”是奢侈品的基本定义。如果拥有了奢侈品的包装,就拥有特殊名片,让其他人无法忽视。但是“奢侈品”不能广义地去理解它的含义,举个例子来说,如果赚1000块钱,消费1000块是奢侈的,如果赚10万块钱,消费1000块钱就是九牛一毛了。对于后者,奢侈品已不再奢侈,更多的是代表身份,不要小看这个“特殊名片”的存在,这恰恰是国人跟风消费奢侈品的根本原因。

奢侈品是有钱人的基本装备,这种想法恰好刺激了中低收入人群对于奢侈品的渴望。“什么时候我也能开辆保时捷,戴块劳力士,穿几万块的西服,进到shoppingmall购物眼睛都不眨,到时候看谁还敢给我脸色看……”对于那些极度渴望摆脱“穷酸”,获得“尊敬”的人来说,假如真的“一夜暴富”,念不念得出品牌全称已经不重要,却极有可能成为下―个:眩富的人物。

早在1899年,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就分析过这种心态:“仅仅是占有财富没有意义,还需要确保财富能为你赢得尊重,因而你需要不断地展示自身拥有财富的证据。”而奢侈品无疑是这些负责“展示的证据”里最耀眼最合适的。

现如今,每个奢侈品品牌背后都拥有悠久的品牌历史和丰富的品牌文化,这―切并不是打动中国消费者的关键所在。纯奢侈品和品牌不同,奢侈品拥有超高的价格,但品牌一旦树立,品质本身不是制胜法宝,而是他的品牌影响力所带来的价值。目前国人的奢侈品消费仍旧过多的停留在对于商品价格上的认识,认为越贵越能够体现身份,这种显示很多时候是通过夸张的“LOGO”来展示,不管自身穿戴搭配是否合理,只要拥有奢侈品就能够满足自尊心和成就感。有关方面的调查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中有24%属于冲动型消费,更甚者“未富先奢”。

虽没有达到奢侈品的购买力,却攒上几个月的工资买一个几万块的包包;信用卡透支,一刷近万块买奢侈品,这样的年轻人现在比比皆是。过度的追求奢侈品,造成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从而造成国人越攀越买,越贵越买的后果。

年轻人的“奢侈”追逐

在奢侈品购买大军中,还有大量年轻的“追逐者”。近段时间,网上疯传的“郭美美炫富事件”还没有风平浪静,但绝不是只此一件的小事。“炫富”在当今社会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流行,“炫名包,晒豪车”已是家常便饭。

奢侈品消费年轻化,很大一个因素就是“富二代”之间的攀比,他们首先通过奢侈品进行自我身份攀比,进而攀比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在欧美,父母给孩子买奢侈性消费品很少。而中国的第―代富豪则不同,他们希望孩子能享受这些。世界奢侈品协会的“2010中国奢侈行为心理趋向调查报告”显示,七成以上的中国青年消费者购买奢侈品,就是为了拥有一件奢侈品,品牌文化不重要,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它是奢侈品就行。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在年轻人的心里埋下盲目消费的种子,更重要的是加重孩子的攀比心理奢侈品的光芒让年轻人们看到了炫富后得到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却忽视了用双手去努力营造更好生活的动力。

对于奢侈品的疯狂迷恋,担忧的声音层出不穷。

“奢侈品是精神鸦片。”财经作家叶楚华在2009年就如是指出。“奢侈品其实是‘高雅’国家对相对‘低俗’国家的一种剥夺,因为这种高价值的东西可以一夜之间剥夺掉他国的巨额财富。”而有媒体做出的反思更为犀利:“在追逐精致生活的梦想中,人群走火入魔地失去了起码的价值判断力,用一个中国工人生产100件衬衫的血汗钱去换一只其实除了‘标志’并无多少‘奢侈’可言的皮包。物欲交换被诱入如此的信仰窄门,怎不让人联想到吗啡与其吸食者的危险关系!”

第7篇

“儿童经济”热火朝天

商家最为津津乐道的,是“妇女和儿童的钱最好赚”。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苗”,家长都愿意把钱花在孩子身上。调查显示,50%以上受访者在儿童节期间的消费额超过了1000元,其中甚至连手机、苹果平板电脑等数千元的成人用品,也变成了儿童的“标配”玩具,呈现出十分热销的势头。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增长,一般家庭的“儿童经济”也步入了快车道。

又有统计表明,我国一年在婴幼儿童身上的消费,创造了9000多亿元的产值,并且近几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率。去年我国12岁以下的婴幼儿童市场规模约有1.15万亿元,预计到2015年,将达2万亿元规模。而且,我国目前正处在新一轮的婴儿潮,每年的新生儿都在1600万人以上,这轮婴儿潮所带来的各类花费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内消费提前进入加速期。

近年来,婴幼儿童产业的增长,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也远远超过成人消费市场的增长速度,而市场繁荣也促成儿童消费快速增长。

儿童用品玩起了高端

“买玩具非得是‘变形金刚’,游戏机必须是iPad2。”家住徐家汇的孙先生免不了对孩子抱怨几声。孙先生说,给孩子买礼物是应该的,但越来越昂贵的玩具与电子产品却让他吃不消,“现在儿童用品价格实在太高了。”另据调查,在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中,ipad等苹果旗下的电子产品,已成首选。

眼下,我国家长为孩子购买奢侈品的比例,远远超出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有儿童奢侈品调查报告称,目前我国有60%的消费者声称每月花3000元以上购买儿童奢侈品。我国儿童奢侈品市场究竟有多大,尚无确切数据,但是,儿童奢侈品已占据我国儿童用品市场的很大份额,已成共识。

目前市场上的高端儿童用品,几乎都来自国外,像迪奥的小风衣、阿玛尼的小鞋子,以及巴宝莉的童装,其中任意一款服装价格都在千元以上。在儿童玩具方面,洋品牌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自从影片《变形金刚》上映以来,无论在北京、上海、广州,还是西安、南京、成都,电影中的变形机器人都带动起了数股玩具热潮。芭比娃娃、小熊维尼更是长期热销不衰。加拿大“美家宝创意”生产的恐龙蛋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蜘蛛侠系列,以及镭射机器人、磁力战士等,虽价格不菲,但都有一定的市场。

国内企业如何走出困境

儿童消费需求的迅速上升,为国内外厂商带来了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机会,在“土洋”比拼中走出困境呢?

一、提升品质是方向。目前,儿童玩具制造业的主营收入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国内企业显得有些沉默。在儿童玩具方面,除了喜羊羊系列产品一枝独秀外,几乎没有国内产品可与‘洋品牌’抗衡。在服装方面,国产知名品牌也是寥寥无几。我国儿童玩具行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特别是高档的奢侈品玩具,更是完全处于劣势。为此,国内企业必须从提升产品品质入手,立足创新思维,建立比较超前的行业标准,摈弃粗制滥造和模仿抄袭。使产品质量有一个飞跃。

第8篇

主办方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亚力克斯·西奥佛内思(Alex Theophanous)表示:“儿童时装是很好玩又很有创新性的东西,我们都认为它应有专属的一个展示平台。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将儿童时装铺展到全球各地。”

童装也爱“耍大牌”

显然,奢侈品大牌们已将目光投向了儿童。事实上,大牌爱Baby早就不是新鲜事儿了。

号称最先推出童装系列的奢侈品牌迪奥(Dior)早在1967年,就在当时设计总监马克·博昂(Marc Bohan)的主持下,将迪奥童装(Baby Dior)推到了法国蒙田大道的店铺里。迪奥童装像是一个迷你的全时尚帝国,专为初生婴儿到12岁的儿童设计,从童鞋到奶瓶,从玩偶到礼盒,你可以想象到的各种童装配件全部包罗其中。

其他品牌也不甘示弱,几乎在一瞬间,从古驰(Gucci)到巴宝莉,从芬迪(Fendi)到保罗·史密斯(Paul Smith),各大著名服装品牌不仅开设了童装副牌,更是在片刻不停地扩张着自己的童装店铺。这些奢侈品牌原本就拥有足够多的专卖店和稳固的消费市场,因此在推广童装时可谓驾轻就熟,除了将品牌的大量经典设计元素应用在童装上,连推出的节日礼物系列里都少不了童装的身影——一件印有“My First(吾之初爱)”字样的婴儿围兜显然是为下一代奢侈品消费者所准备的。

富妈催生“潮童经济”

一件牛角扣大衣6000元、一条漂亮的小粉裙1500元、一个迷你小包包1000元……《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北京新光天地童装区看到的大牌童装价格惊人。导购告诉记者:“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个性,也都特别舍得把孩子打扮成潮童。”

这股风气首先是从明星开始,2013年2月,国际大牌巴宝莉的一支广告吸引了不少眼球,很多评论表示,这则广告最大的卖点是——主角竟是贝克汉姆家的二公子罗密欧。风衣、雨伞、黑皮鞋,帅气时尚的装扮让10岁的罗密欧尽显英伦潮范儿。其实,这位小帅哥在9岁时就被英国媒体评为英国年度最佳穿着男士!他的妹妹、贝克汉姆夫妇唯一的千金小七也大有步哥哥后尘之势,母亲维多利亚疯狂地为这位掌上明珠购买名牌服饰,看着小七那一身身从不重样的出街行头,我们很容易会以为这位小公主是顶级童装的代言人。

被媒体誉为“儿童时尚教主”的汤姆·克鲁斯的女儿苏瑞·克鲁斯更是各路媒体疯狂街拍的焦点,连美国八卦杂志《美国周刊》都感慨,苏瑞每次出门时都是身穿新衣,这份奢侈甚至连最大牌的国际明星也无法做到。

“对女性而言,孩子就是自己的迷你版,女性想看到自己的时尚品味在孩子身上延伸。女性想让自己的品味在家庭的细节中得到诠释,这里就蕴藏着未开发的庞大市场。”益普索咨询公司发给《中国经济周刊》的关于儿童奢侈品调查报告中这样陈述。

记者采访中发现,给孩子选择奢侈品童装的父母通常都为经济压力较小的高收入人士,他们给孩子购置奢侈品童装有着很多的名目,比如孩子出生、满月、百日、周岁、儿童节等等,甚至连西方的一些节日等都成为了父母向心爱的宝宝们表达爱心的时机。

奢侈童装的负面效应

“12岁的男孩穿三件套去参加舞会,11岁的小女孩穿着高跟鞋。”这是世界知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其著名的学术论著《童年的消逝》中的描述。

信天翁商务咨询公司的《中国奢侈品报告》估算,目前全球儿童奢侈品市场份额已经达到百亿美元,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各大奢侈品牌几乎都盯住了这块蛋糕。该报告显示,在中国900名参与调查的消费者中,超过60%的消费者每月会花费超过3000元人民币为孩子购买儿童奢侈品。

“孩子为了好玩而扮大人与零售商推出早熟风格童装是两码事。零售商和成年人有责任保护儿童在正确的价值观下成长,否则将危及下一代,误使他们去追求难以企及且不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英国儿童慈善组织Children's Society(英国儿童协会)主席培尼·尼古拉斯(Penny Nichols)如是表示。

第9篇

报告分析认为,目前,在国内一线市场,由于奢侈品牌进入时间较早,拥有同一产品的人数增加,导致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步下降,销售增长呈现疲态。与此同时,很多奢侈品牌放缓了在一线城市的扩张步伐,转而将其作为形象展示的平台。因此,奢侈品牌在一线市场的广告、营销投入远高于二三线市场,挤压了奢侈品牌的利润空间。

尽管一线城市租金、人力等运营成本水涨船高是限制奢侈品牌利润的一大原因,但事实上,一线城市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才是主要原因。

奢侈品研究专家周婷分析认为,一线城市消费奢侈品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但从去年开始,由于生活成本持续走高,让一线城市消费者开始紧缩银根。《中国奢侈品报告》也显示,今年,白领和中产阶级奢侈品的预算有所下降。

与一线市场的谨慎消费相比,在二三线城市,隐形富豪群体扛起了奢侈品消费的大旗。他们尽管数量不多,但消费能力却颇为可观。而且,这部分人群对奢侈品牌追求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其核心理念、产地等认知度缺乏关注,这种消费观念让商品价格成为决定品牌好坏的主要因素。

某奢侈品牌销售人员也验证了上述观点。其表示,一线城市消费者更钟情于选择基本款甚至折扣款进行购买;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则喜欢购买价格更高的新款、限量版和经典款。而且,购买数量相对较多。

慢半拍的中国快时尚

近日以来,媒体频繁报道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饱受库存危机的新闻,2011年库存占流动资产近半数的存货,已成为影响其持续经营的主要原因。

拟于中小板上市的服装企业海澜之家也因高存货备受质疑,根据其预披露的招股书,2011年末公司存货达38.63亿元,占总流动资产高达56.省略,耐克官方授权网上经销商只有‘YOHO!有货’(运动生活系列及极限运动系列)和‘好孩子’(耐克童装)。除上述网店,耐克中国不保证其他网络渠道的产品是正品。请大家保持谨慎的同时,别忘了告诉一下身边的朋友们!”

——由于无法获得正规授权,货源的混乱使电商网站良莠不齐。出售的商品鱼龙混杂、对线下传统渠道产生直接破坏、消费者信任度低等一系列状况也加剧了品牌商的担心。近日,耐克有限公司在旗下产业线官方微博平台连发微博,呼吁消费者擦亮眼睛抵制假货

“品牌好,销量大,在市场上有认知,经销商在争取店面的谈判中当然就是有力的一方,花钱就会少一些。而小企业,没有品牌依仗,只能靠花钱。”

——面对中小品牌咄咄逼人的扩张,匹克(中国)有限公司公关部经理刘翔认为,优质店面的竞争中,除了价格,品牌知名度和销量也是重要的谈判筹码,品牌好、渠道资源好、销售增长快、继续提升品牌,是一个良性循环。难怪对于运动品牌之间的竞争,匹克(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许志华认为,“价格战撑不了多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产品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都是越短越好,我们的时间从两三周甚至到6个月不等。其实,最快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适当的时间才有利于我们在价格、时间和品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当ZARA致力于打造极速神话的时候,H&M却道出了自己的经营策略:ZARA的生产就像是独轮车,而H&M的却是自行车。ZARA品牌的服装原料原来几乎全部来自于欧洲,成本相对比较高。而H&M的生产以亚洲为基地,将更多地根据亚洲人的体型和特点设计新款的时尚服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