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意识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0 04:38: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意识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文化意识教育论文

第1篇

在分析中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跨文化意识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英语的学习目的和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当中强调多文化教育方式。

1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二结束语

第2篇

1.1跨文化意识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工具的学习,这还要求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语言背后蕴藏的文化背景。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语言的全方位交流,不仅包括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等,还包括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认知,这对从事英语学习的人们来说是对其综合素质的考验。学生们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1.2跨文化意识都有益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

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英语学习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学习经历中都具有重要地位,英语教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语言学科。跨文化意识能够让英语教育工作者们发挥自己的特点,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从而减轻工作负担。跨文化意识同样益于学生们的英语学习。学生们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总是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往往是对陌生国家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好奇,如果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那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加高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们学到更专业扎实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们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跨文化意识,可以提高英语的实用性,让同学们积累更多的英语交流技巧。

1.3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任何一门语言都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工,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蕴藏着其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而语言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交流,交流不是简单的文字语言交流,不同语言之间流利的交流代表了双方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学生们在英语的学习的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能够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实现了语言上的沟通,而且实现文化上的互相交流,有助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如何培养英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

根据当前我国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跨文化意识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认为,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们的跨文化意识。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应该改变教师们的教学观念。英语教师们应该摒除传统的单一方式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英语教师还应该逐步适应跨文化意识在教课中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传授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其次,应该逐步构建良好的英语交流环境。生活中我们一般使用国语进行交流,而课堂上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用英语交流,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英语口语环境,让学生们主动适应英语环境,结合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文化风俗等,让学生们独立思考,提高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完成英语口语的表达和交流。最后,应当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英语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本上,任何形式的英语都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素材。而正是这种形式的英语蕴含着背后的文化。例如电影中的英语口语化、街头上的英语广告、歌词中的英语以及英语谚语等,这些特殊形式的英语更能体现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和历史。因此英语的学习是随时随地的。

3.结语

第3篇

在西方造型艺术的影响下,我国于20世纪初形成了高等美术教育体系。其教育体系的奠基人徐悲鸿提倡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他强调基本功的训练和素描在造型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徐悲鸿提倡法国的古典主义写实技巧的教育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传统绘画的观念和教育模式。绘画教学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训练,在艺术学科中占据主要地位。高校的绘画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绘画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大量写生练习。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课下的写生练习遵循从易到难和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绘画基本功,而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广泛,例如速写可以用照相机替代,形画可以用喷绘或投影仪替代等,这种喷绘技术和电脑制图等高科技的绘画方式普遍化的现象,使教师和学生对传统速写、素描等写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①高校教师要对我国传统的造型观进行深刻理解,要对绘画遗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使高校的绘画教育模式突破传统、单一性的局限,重新建立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的高校绘画教学模式,力争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二、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授课内容的影响

我国高校绘画教育发展的几十年里,绘画的基础课程一直是以素描和色彩为主,此外,还有课余时间的写生练习,写生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地进行创作。教育内容一直沿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用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事物、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导致高校学生的绘画语言苍白,缺乏创造力。当代艺术在自身标准缺失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绘画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一般会强调要避弊端及取长补短,即使是这样,每位学生的绘画作业也会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教师布置作业是油画静物,有的学生会用印象派的色彩、有的学生进行苏俄式的写实,还有的学生会使用浮世绘的平涂等,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绘画作品徘徊在写实与表现之间。另外,由于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方式的限制,以及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进行模仿,使学生自身的绘画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例如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家庭系列”的单色平涂、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和蔡国强的“烟火系列”等作品都成为高校教师教学内容,而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的作品则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三、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判断标准的影响

在高校绘画教学中,通常都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绘画作品水平的高低标准。虽然不能以分论画、以分论人,但高校一般都会用一个相对标准的要求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绘画作品水平。例如教师一般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和表现力等方面大致判断学生绘画的水平以及绘画功底和学生对色彩、线条的认识。高校不排斥不抵触当代艺术,而当代艺术在高校广泛传播的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对学生绘画作品的评判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商品社会,依靠媒体宣传和名人策略的方式对艺术进行推崇所发挥出的影响力是众所周知的,这种对艺术作品的特殊运作方式会让大众对艺术的认识产生误导。②现代艺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是一种乐趣的展现,需要观众和学生真正领悟作品中真正的内涵和意义。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由具象艺术和写实艺术向非具象艺术和非写实艺术发展,出现了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等新类型的表现手法,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欣赏每位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四、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对高校绘画教育理念的影响当代艺术家在突出艺术形式的同时有意识地忽略自身的学院派基础。纵观我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当代艺术由叙述性艺术转向了观念性艺术,呈现出类似表现主义和超现实表现主义等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兴表现形式。当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以审美性为首要目的,它是在互反或对立的思路下来进行创作的,是为了充分表现人类精神上的矛盾性。在绘画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传授绘画技巧和方法的角度出发,要有培养学生理论水平提升和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为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打好基础、做好引导。社会媒体曾集中讨论过新兴艺术的形式,各个媒体和社会公民对不同的艺术形式评论褒贬不一。当代艺术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形成现在的状态,是在社会的综合条件和作用下形成的。现代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高校绘画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对待和评价当代艺术的发展。

第4篇

1.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激励机制

在一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通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认为只要上课能做一些基本动作,跑一跑,跳一跳,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很少有人深入地思考一些深化教学,更好发挥其作用的问题。老师们主观上是这种认识,客观上学校也鲜有鼓励体育教师改进教学的制度措施和奖励机制,造成干好、干不好都一样,没有奖惩措施,造成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

2.现行教材不利于教师组织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设计理念上,充分突出了职业性的特点,体现了行业、企业的需求。但由于学科性影响时间之长,影响的程度之深,导致目前高职教材在内容取舍上,形式编排上,还存在着本科教学的影子,致使理论内容较多、较深,动手训练、实训内容较少,职业化的特点不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时的限制等因素,照顾了理论内容就没有了实训实践,兼顾了实训环节就无法讲透理论内容。这样的限制和困难更多地体现于教学中,导致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连贯地贯彻下去。

3.现有师资结构制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现在,在大多数高职院校,师资多数由传统师范类教师组成,没有企业工作经验,也鲜有职业教育经验。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双师”培训工作,但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正在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仍然没有走出教师本位模式的束缚,使得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难以深入开展下去,从而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高职体育教育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策略

1.围绕职业能力培养,改革高职体育课程教学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岗位的职业能力,要面向职业岗位设置课程,做好课程设计计划。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一项内容,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明确培养目标。

2.搞好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把课堂搬到工地、车间、工作现场,让学生在更真实或更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课程理论的同时,锻炼动手能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实训室或实习车间是最好的课堂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首先要发挥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指导功能,从政策、资金、人员、制度等方面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提供保障。其次,学校要与企业建立良性的联动、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培训毕业生及顶岗实习生,企业为学校派出兼职教师,提供实习场地及机会、见习课堂等便利条件,在互利互惠的同时学校要把握让企业先赢的前提,做好校企的深度融合。如此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学校的课堂,还是企业的车间,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才能深入开展下去。

3.整合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第5篇

英文中“文化(culture)”一词是由拉丁文cutura演化而来,原意是指“耕作、教育、培养、发展”。诺思洛普•弗莱给“文化”一词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们赖以生存、思维、感知和相互交往的背景,是把一个特定的人类社团“粘合”在一起的“粘合剂”。西方的人类学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一般包括了语言、信念、思维模式、处事态度、价值观、风俗习惯、等多种元素,这些看法在诺思洛普•弗莱对文化的定义中也得到了体现。英语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于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得研究成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人文性,而且与相应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也并非一成不变,其规范与个性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非常不同。尤金•A•奈达曾经在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书中用三种隐喻说明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从哲学角度看:语言(肉体)+文化(血)→有生命的组织;从沟通角度看:语言(游泳技巧)+文化(水)→沟通(游泳);从实用主义角度看:语言(交通工具)+文化(交通灯)→沟通(交通)。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影响

由于缺乏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了解,很多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张占一(1990)把文化差异分为两种:知识文化差异和交际文化差异。他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是交际文化差异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信息的准确传递。吕必松也指出,所谓交际文化,是指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最东端,东部面临大海,北、西、南三面都被荒漠和山脉所包围,中央是适宜耕作的大片平原。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在历史进程中必然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所以,中国的语言(主要是指汉语)中与农业有关的习惯用语非常多。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熟蒂落。英国和中国有很大不同,它是一个位于欧洲大陆边缘的岛国,国土狭小且缺乏可耕种的土地,人民必须通过向海洋扩张来获得生存空间,其历史上就以渔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作为一个海洋民族,英语中源于航海和水的用语很多。如:atsea(茫然不知所措);beinsmoothwater(事事顺心);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民以食为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社会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最为恪守的信条,所以,中国人传统的见面打招呼的语言就变成了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句“您吃过了吗?”。英国地处大西洋东岸,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在中纬度西风的影响下,常年温和多雨且天气多变,常常一日之内时晴时雨,其独特的气候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了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天气变化的异常关心,所以,英国人传统的见面寒暄时往往也少不了非常有英国特色的一句“今天天气怎么样?”。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不同文明各自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明自身与其周边环境的联系也会对其文化产生直接的影响。中华文化生长于内陆平原,被丰沛的江河湖泊所浸润,属于典型的农耕文化、大陆文化。西方(欧洲)文化诞生在地中海沿岸,属于典型的商业文化、海洋文化。中国大陆东临太平洋,季风气候显著。由海洋和陆地的气压差引起的季风,在每年的春季由东向西给内陆地区带来充沛的雨水,其时万物复苏、草木生长,所以温暖的东风又被称作“春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就对其喜爱备至,而预示着秋天到来的西风则是令人讨厌的,西风紧、北雁南飞,严冬将至。汉语词典上对西风的解释是:西风指秋风,比喻日趋没落的腐朽势力。有趣的是,与此恰恰相反,欧洲由于位于西风带上,每年春天的西风给欧洲大地带来降雨,滋润万物生长,所以欧洲文化中自古就对西风倍加推崇。

2.风俗习惯。

作为有着悠久聚居传统的农耕文明,中国人的家族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受到儒家文化等级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在餐桌上及各种社交场合中非常讲究座次,对长辈或年龄大于自己的人直呼其名也被认为是非常没有教养、非常粗鲁的行为。以商业、渔业及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西方人则不像中国人那么讲究亲缘关系,对于亲属关系也没有那么丰富详尽的称谓,如英语中不管表哥或表妹,一概称之cousin,不管叔叔还是舅舅,一律叫做uncle。西方人没有十分森严的等级观念,在不太使用称谓语的同时,对熟悉的人往往直呼其名而不管其辈分高低。东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不只是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中也有体现。在中国,汉语中的“狗”虽然时常也会代表着“忠诚”,但大多数情况下,狗这种动物往往是和势利、帮凶、狠毒等贬义联系在一起的。如:“狗仗人势”、“走狗”、“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在西方,尽管“狗”偶尔也被形容成帮凶,但通常都被认为代表着“友谊(friendship)”和“忠诚(loyalty)”,所以英语中用狗来形容一个人,未必是贬义的。如:Heisaluckydog(他真幸运),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

3.思维方式。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表现在:英语中叙述或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而汉语的顺序则刚好相反。比如写一个地址,用英语叙述是从门牌号开始,然后到街道,再到区、到市、到州,直到国家,而中文则刚好相反。写作也是同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写作时通常直奔主题,而中国学生写作通常开始时有一个长长的铺垫,以渐进的方式接近主题,所以大家在阅读中外文章时会发现,通常英语文章的开头便是文章的主旨所在,而汉语文章基本是在结尾处。中国人不会直接捣龙头,而是会旁敲侧击,迂回前进,就像一个蚊香,绕一圈然后达到目的。而西方人不同,他们的思路是直线式的,直捣龙头。比如你要请个假,你肯定是先把要请假的前因后果讲清楚,然后引出自己要请假的事实,而西方人一定不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铺垫。

4.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指“个人或社会对某种行为方式或终极存在偏好的一种持久信念”。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例如,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逊。西方人十分珍视个人自由,喜欢随心所欲,独往独行,不愿受限制。中国文化则更多地强调集体主义,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同甘共苦,团结合作,步调一致。这点的话,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姓名问题就可以说明。中国人是姓氏在前,名字在后;西方人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姓氏代表的是家庭,是群体,而名字代表的是个体。这说明中国人是将群体放置在个体之上,而西方人则是将个体强调在群体之前。中国人更注重群体效应,而西方人更注重个性张扬。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学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特长,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以适应到国外合作院校学习和在跨国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合作对象看,外方合作者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对于这些合作办学国家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必将有助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为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职业能力的国际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内容。

Byran(1991)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包括人文和社会因素,比如通过培养对其他文化及其他文化成员的认识与理解,反对偏见。教育部在最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教学计划应该将文化学习正式列入教学大纲里,并制定出具体的“文化教学内容”,列出具体的文化教学项目,把文化话题和语言学习联系起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好的教材也将使英语文化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系列教材《实用综合教程》和《实用听说教程》中,每单元的课文材料主要选自国外书刊,题材广泛,语言地道。每单元都包含“跨文化知识介绍”(CultureNotes),主要提供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英语惯用法等方面的介绍和说明。这本教材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教材还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能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会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汲取到更多的文化知识,从而为今后的出国深造以及实现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做贡献。多让学生做一些翻译练习,特别是翻译那些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词语,如谚语。因为谚语往往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利用翻译这一手段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某一谚语,提高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

2.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注重师资队伍素养。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知识和经验的英语教师是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两条途径。

(1)加大海外“引智”力度。

要注重“引智”的质量,不能良莠不分。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引进的外教不仅要求其有较高的学科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师德和文化修养,同时,还需具有TEFOL或TESOL的教师资格证书。江苏教育电视台著名英语栏目SmallTalk主持人盖山顶就是外籍专家中的杰出代表。

(2)广辟渠道,加强对中方教师的培养。

要增加教师赴海外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外学习和科研经历、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专家教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优秀的ESP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出国访问、培训、进修等,创造条件让他们感受国外教育和了解国外文化,培养ESP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自身双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双文化意识和文化知识水平,以便有效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英语文化教学。此外,鼓励中外英语教师共同参与英语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以及教研室活动,通过中外教师集体备课、同行评价、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有关教材,从而自然而然得将中西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英语文化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中外教师合作授课,让外教活泼生动的语言练习与中方教师循序渐进的知识讲解相结合,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根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独立的中外合作教育教学区内,配置了中外合作多媒体语音室和英文阅览室,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的手段参看与指定文章相关的其它链接,扩大知识面。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广告等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信息,开阔视野。广泛阅读英文原版书及英文报刊、杂志等,注意文化方面的细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仰。

4.营造跨国界多元文化的校园氛围。

(1)让国际学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国际学术交流无论对学生的发展,还是对教师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邀请外国专家、合作院校的教师、友好人士及海外校友来院做学术、文化报告和讲座,这无疑为校园生活增添更多姿的色彩。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多次国际会议,让英语专业的学生给外宾作翻译、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接待服务、导游等活动,国际商务的学生参与中外合作项目洽谈和合作备忘录或协议的草拟工作,为学生们接触异域文化提供了好机会。

(2)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中外籍教师不定期举办各国风情文化节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西餐美食节、欧洲经典鸡尾酒调制评酒会、日本茶道及花道表演、中加希尔克项目感恩日活动、圣诞晚会、万圣节形象设计大赛等,激发了学生学习第一外语或第二外语的积极性,扩展了青年学生的视野

。(3)举办中外师生联欢活动。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举办中外青少年联欢晚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表演各自国家的歌舞和传统体育项目,让异国的文化融入到校园生活中去。此外,还邀请来校游学的外籍学生和教师参加学校的迎新联欢、元旦春节文艺演出、校庆庆祝活动、运动会等,学生和老师自发组织的英语角、英语研学社、雅思训练营等社团组织也给中外师生提供了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此外,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还经常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周边的外资企业考察、实习,组织师生参观国际商品交易会、博览会等。这些都有利于学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实施与推进。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意识 文化障碍 影响因素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01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而传递文化同样需要语言作为工具。以英语教育为例,英语在现阶段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想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进行英语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老师要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克服文化障碍。

1 跨文化交际意识的重要性

1.1 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国际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地球也被称为地球村,跨文化交际也随之增多。如加入国际组织或是参加世界性的比赛,都需要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进行交流的不仅是自己的同胞,还有更多的外国友人。这需要我们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的改变和提升,在相互交流时尊重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考虑对方的感受,构建起平等、和谐、顺畅的跨文化交际,满足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1.2 新课改的要求

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因其接受速度快,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交流意识,因而在英语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中就做出了相应规定。要求老师在授课时提供与异域文化的接触机会,让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一定了解和鉴别力,明确中外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差别,熟知常见成语、谚语、典故等,对中外名人有所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否顺畅与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分不开的。

2 教学中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因素

2.1 汉语和英语的精确性不同

在用汉语进行交流时往往依靠特定的语境,对所交流的问题进行综合把握,而不会特定地为一个词设置概念。通过交流的时间和环境,对方就可以明确所指。例如在询问别人是否吃饭时,对方从时间上就可知道所问的哪一餐,而在英语中,为早、中、晚餐都设置了特定的词汇:breakfast,lunch,supper。

2.2 逻辑顺序有差别

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带来英语和汉语在交流时逻辑顺序的差别。最简单的就是名字的设置顺序,中国人命名是先姓后名,而英文名则是先名后姓。时间上,汉语的逻辑顺序一般为2012年12月21日,英语就会表达为December 21 2012。汉语在表达时的逻辑顺序通常是前因后果、由大到小、由远及近、有总体到具体。英语在逻辑上则随意得多,他们可以借助连词来顺利地进行表达。

2.3 音形及功能的关注点不同

汉语通过整体关系来进行词、短语和句子的组合,总体上是形散意合的,用句子的具体意义来修补形式的差漏。例如:我没去过。结合对话可以将“我”去掉,“没去过”也完全可以表达意思。而在英语中,比较重视语法的形态,例如表达过去时的动词要进行相应的变形,go就要变为went;有will或shall的将来时动词就要保持原形。英语语法的总体特征就是注重形合,以形统意。

3 解决跨文化教育中存在障碍的措施

3.1 发挥老师在跨文化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老师在教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要在实际教学中做好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塑造者和领路人,向学生传达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对学生以后生活工作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克服掉文化交流中民族感、价值观、认知模式、学习模式等障碍。发挥好教师在语言教学的主导地位和导向作用。

3.2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英语教材是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的不同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来编写的,其中有学生必须熟知的基础知识,还有很多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的全方位、深层次挖掘。例如教材中会出现一些国家的名称,老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这个国家的首都、地理位置、地区风俗、人种分布等;提到Christmas、Spring Festival这样的节日时,老师就可相应地带入节日由来、庆祝方式、中西节日的异同以及现在中外节日的相互渗透等等。使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上,更要让学生加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广泛地开拓,不做井底之蛙。

3.3 培养文化差异敏感度,激发跨文化交际兴趣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往往可以引起学生探求的兴趣,老师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常见的OK这个手势,在日本是代表钱,在巴西却被当成是粗鲁的表现;点头这个动作在一般国家都是表示肯定,摇头则表示否定,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却恰恰相反,摇头才是肯定的表现。这些都会激发其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兴趣。

3.4 设置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舞台,增加体验感

老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置出英语交际的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例如问路、致歉、买东西、电话咨询等情景,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交际体验感,克服掉与外国人交流的恐惧感。

4 结束语

在国际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方法,帮助学生克服文化交流障碍,在不断渗透中培养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鼓励学生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余中和.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谈谈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

[2]张本慎.紧扣培养目标,狠抓基本训练――谈谈师专英语专业的专业课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7).

第7篇

论文摘要:文化的意识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本文提出英语教师通过课堂内外的文化学习及培养途径.正确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达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的目标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各国文化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文化是一个范围十分广泛,作用十分显著的概念,它涵盖了包括语言、行为、艺术、风格等在内的所有视觉、听觉行为等方面的东西。人们对文化的意识儿乎影响着人们所有的行为和活动,教学行为与活动也不例外,尤其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学与文化更为密不可分,处理好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美好多元的课堂气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讲解一个词时,让学生明白这个词在不同文化中的联想不尽相同,如“bat"这个词在中英文化有不同的意义,西方人对“bat"无好感,会联想到坏的特征,如“asblind as a bat"(瞎的与蝙蝠一样);"He’s。bit batty."(他有点反常)。更坏的比喻提到“bat"想到凶恶、丑陋。而中国人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的象征,因为蝠与福同音,有些图画把蝙蝠与鹿画在一起“福禄”象征财富、权贵、幸福;再如凤凰phoenix也叫长生鸟,生活在阿拉伯的沙漠中,可活数百年,然后自焚为灰而再生,在西方文化中域再生、再活相联系,中国神话中凤凰是鸟中之王,雄性为凤,雌性为凰,代表吉祥;再如,"red”这个词,在西方文化中指“blood"(鲜血的颜色)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下来,生命之花便会凋谢,所以"red”使西方人想到暴力危险,而中国人认为“red”是令人激动的,能使我们想到火、血、革命,著名汉学家霍克在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使现代英语读者联想到暴力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来使用过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iy of theStone》。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课堂外的文化及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尤其是外语的学习,加强学生对世界各国的理解及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培养,会对英语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生活世界是人类一切有意义的发源地,是一切人的生命、生活、组织、社会的存在基础,是个体生命存在的真实根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目前,课堂之所以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是因为课堂脱离了生活,从而使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缺乏真实性,难以维持。因此英语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并学习相应的语言文化。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科书.学生和老师在课余时间.可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信息或学校阅览室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例如,通过报纸杂志了解国外新闻,通过电视中关于英语节目的收视,让学生及教师了解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及不同英语国家千变万化的语音语调,而不仅仅是规范的英国口音;网络信息的收看,可大大扩展学生的视野,了解课上学生学不到的知识。例如,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如果脱胎于生活,既达不到对日常生活与科学生活的和谐,又没有协调学生的当下生活和未来生活,所以课堂外的文化理念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图书室是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海洋,其中一些英语书籍、杂志,如果学生们常读,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从而课堂学习更加得心应手,这些知识会成为学生们“随时间动用的知识储备”。在《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一书中胡塞尔指出“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且能够被经验到的世界。” “一堂课”在中国文化中一般由“一个固定的教学班”,教师、教材、教室和一套较为固定的教学程序组成,而在英语文化中,"a class"中的学生就不一定来自一个固定的教学班,不一定有固定的教材,教师的作用不一定与中国教师的一样,教学程序也常常不是固定的。因此,外语学习离不开对课外资源所负载的文化的了解。

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了解及收集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课外语言文化,也为自身文化修养及文化理解奠定基础并有所提高,形成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排斥异国文化或盲目地追随,模仿异国文化,甚至忘记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课堂内的文化及培养

第8篇

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

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第9篇

(一)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

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

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

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