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8 06:42: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案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Firstly, analysis of the lesson
I Teaching contents
Study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combination “or”[?: ]/ [?: ]
II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Demanding of the students to revise the pronunciations of the combinations from Unit 1 to Unit 3 .
2 Studying the pronunciations of or ,and master how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3 Be able to find out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a word with or through working together.
4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II 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ocuses
1 Im: Master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or and read the words with or.
2 Diff: Understand and use the pronunciation rules of or.
IV Teaching methods
1 Play some games; 2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nd discover the rules; 3 Tell a story.
V Teaching steps:
Step I Warm-up
1 Greetings.
2 Play a game: Whack-a-mole game(Reading the words with the letter combinations er ir ur ar and al)
Step II Presentation
1 showing a funny boy. Teacher says: ‘I am York…’
2 Let them read and judge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f York. If yes, they say ”Yeah Yeah Yeah” If no, they say “NO No No” .Of course, the students are allowed to read the sentences quickly at first.
My name is York. (Yeah)
I’m not forty years old. (NO)
I have short hair. (Yeah)
I do sports (\动)in the morning.(Yeah)
I’m not a weather reporter. (No)
3 Encourage them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and find out what features are in these words:
York forty short sport morning reporter
4 Read again and again, then write down [?:] on the whiteboard, teach them to read.
5 show the other group of words: homework world map work worm
6 Discuss in pairs: What’s the same in these words? Let the students find out how to read the words with or after w.
7 Write down the Pronunciation [?:] and teach them to read.
8 Ask the boys and girls to read the words again and again, then draw a conclusion by themselves: ⑴ Normally the combination or is pronounced [?:]; ⑵ It’s pronounced [?:] after the letter w.
Step III Teaching practice
Making a breakthrough
1 Read the words with or by themselves on Page40.
2 Read, listen and number on Page 40.r
3 Look, listen and write on Page 40.
Step IV A funny story
York’s Horns Tell the story for them. if possible ask them to read the story that tells us helping others is a good virtue.
Step V Summary
Demanding of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what they studied in the lesson.
Step VI Homework
1 Read the words with or.
2 Copy the four words with or and the sentences on Page40
VI Blackboard writing design
Unit 4 At the farm
Let’s spell
or [?: ] horse fork short The rules of pronouncing or
or [?:] work world map 1 Normally or sounds [?: ] 2 or is pronounced [?:] after w.
Secondly ,I briefly talk about my teaching reflection. In this lesson the main teaching content is to study and use the regulations of pronouncing or. In fact the teaching of phonics is boring. In order to make the clas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On the one hand I brought some games into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On the other hand a funny story for the children, It’s called York’s Horns that tells us helping others is a good virtue.
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多年,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平时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懂得怎样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和每一个学生。教学中发生过很多难忘的案例,这其中下面两个案例的发生与处理给我带来深深地思索,在我的教学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太多的启示。
案例一:让民族音乐悄悄走进学生,走进学生心灵。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以前不止一次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学生在欣赏民歌、民乐时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一听到京剧唱腔直摇头,我想这样如果长此下去,没有了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发扬光大,那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话没有一点夸张的成分,应该引起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来重视的普遍现象。于是在实践中,我经常通过开展一些活动和教学改革,逐渐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走进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特色的乡音和方言拉近了学生与民族的距离
在进行民歌音乐欣赏课时,曾经让学生搜集过有关赵本山的小品,尤其是二人转表演的合作编排小品,并让同学们共同欣赏。最有特色的是学生们自己创编了小品,他们将电视剧中的精彩片断重新编排,用剧中优美的二人转唱腔和形体来表演,将他们的学习生活、业余生活、心理愿望等都表现出来,虽然表演有些稚嫩,但却很受学生欢迎。这样,不但让学生了解了东北的“音乐特产”二人转,更从中让他们了解了黑土地的民俗民歌,灵活地演唱形式、演唱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二)、挖掘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活动让民族音乐走进学生心灵
要让学生喜爱民族音乐,就要给学生一个民族音乐的氛围,我平时注重开发各种资源,搜集大量的民族文艺作品。比如:通过播放录像,让学生了解了《梁祝》的创作背景和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让他们知道在国外曾被誉为东方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在民族舞蹈《孔雀舞》的欣赏中,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民族乐器的伴奏从而仿佛身临其境。中国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音乐大厅演奏的中国经典民族乐曲,外国朋友那经久不息的掌声以及演出成功结束的画面出现时,我明显感到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进行民族、民歌知识抢答时,学生展示的作品、演唱的歌曲之多,对民族乐器的了解之广,出乎我的意料。这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学到了大量的民族音乐知识,在抢答和介绍音乐作品时,这些知识又形成相互交流,不知不觉中,他们与民族音乐又近了一步。
另外,我在合唱兴趣小组活动中,也会经常排练一些民歌,如无伴奏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牧歌》等,来巩固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一次对音乐欣赏课问卷调查中,学生写到:“民歌好听,里面有很多动听的故事”;“民歌有的听起来壮观,有的又象是心曲的婉转诉说”;“民歌民舞民乐透露出的是乡土气味,让人感到是那样亲切”;“通过民族音乐的欣赏,让我知道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真正理解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案例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有一次教唱新歌《青春舞曲》时,我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舞蹈,同学们马上就说出这是维吾尔族的舞蹈。然后,我让学生说了一些他们所了解的民族舞蹈,学生回答的也丰富多彩:舞、傣族舞、蒙古舞等。接着提问:“根据大家所了解掌握的知识,说说看维吾尔族舞蹈在动作和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都积极发言,最后我概括结论:“不管音乐还是舞蹈它们的起源都离不开劳动······维吾尔族不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一个勤劳的民族,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维吾尔族的歌曲”。欢快的歌声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做着律动,很认真的听了一遍,然后,又一起开始学唱歌曲。接着,我说我们试着唱一唱乐谱,就在大家唱的过程中,忽然听到教室后面的一个角落冒出一句“一点都不和谐”,随之,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哄笑声。我一听这腔调就知道是李同学耍的“洋相”了。说起来有趣,在课余时,他经常在走廊上将会唱的歌曲用口哨吹出动听的旋律来,并以此为傲。整天穿着比较脏的衣服,行为习惯也不是很好,所以同学们都有点看不起他,我从同学们的哄笑声中感觉到在嘲笑他。
在这瞬间,我想了许多关于如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的方法,如果不制止这种行为那么整个教学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像以前一样,对于违反了课堂常规的同学进行严厉批评,那么原本轻松的课堂气氛就会变的很不愉快。正当我打算插点有气氛的话题时,发现他低下了头,还用课本挡住了自己的脸在等待“挨批”。我的心被触动了,在刹那间把他的行为反思了一下:这到底有没有闪光点?“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应该“鼓励创造”。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讲可能他是属于“捣乱”,但至少这也是他的一个特长,我何不借机鼓励他和其他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呢?“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扑灭本能的“创造火花”,更不能歧视他行为上的偏差,相反,我要利用好这次难得的机会,挖掘学生音乐创作潜能的开发。于是,我心平气合的对李同学说:“刚才,我们被你突然地“袭击”吓了一跳,这是你的不对了,但我觉得你吹得口哨很优美动听,否则,同学们怎么会被你逗笑了呢,你能再为同学们吹一遍吗?”他羞涩得站了起来,又吹了一遍,而且吹的音准、节奏完全正确,教室里一下子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关键词:初中体育;素质;主体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程教育中拥有主动权的一方,给学生充分选择的机会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习惯。而体育教育也更要追随教育改革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育更是从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出发,帮助学生锻炼心智,加强体育锻炼,并且能够培养学生训练和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一、初中体育课教学案例
1.跳绳练习。教学要求:分组式群体活动。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从基础练习开始,按基础不同分组,设置不同的要求。第一组练习行进间跳绳,也就是边跑边跳;第二组练习原地换脚跳、编花跳或两人编花跳或两人一组一带一跳;第三组练习前摇双脚跳或前摇单脚跳;第四组由我亲自带领练习原地的跳绳、起跳、停绳。
2.案例分析。课程的安排体现的是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且,这种自由结组的方式能够帮助加强学生间的各种沟通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练习中体验到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使学生体验到靠个人的力量是局限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自主和合作的乐趣。这样平等、信任、民主的课堂,让学生的亲自体验胜过任何教师的单纯讲解。
二、目前初中体育的状况
1.目前学校的教育实施由于场地不足,资金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体育器材不够完善,可能一些学校只能提供给学生简单的体育课程训练。一旦这些简单的游戏训练不能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追求时,体育教育就会停滞不前了。
2.学校忽略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一些学校体育课程的安排时间较少。通过查询,我们发现现在初中体育课程安排的学时过短,甚至有的学校临近期中期末考试时间,将体育课临时改换为其他主门课程,这样已经影响了体育课真实作用的发挥。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也没有考试,最终也会变成其他课程的自习课。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给学生也灌输了一种“分数第一”的概念,而忽略了身体素质。
3.学校教师的教育过程较为松散。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育中是一种放养式教育,课前导入,让学生简单的跑圈、拉伸、热身,然后解散自由活动,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放松随意玩闹的时间。对于一些习惯足球、篮球的学生来说,是个练习锻炼的好时机,可是对于一些本身就缺乏运动神经或是不习惯运动的学生来说,身体素质锻炼的机会就相对于他人减少了许多甚至没有。
4.面对案例中的教学情况,也有可能出现个别学生只是沉浸在游戏中,而忽略了教师提倡的在学习中不断加强自身锻炼,寻找学习方法的要求。
三、根据案例与目前学校体育教育状况相结合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1.教师首先要树立明确的体育教育理念,打破陈旧的教育观念,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增加体育器材,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学校也应该关心广大体育教师的生活,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2.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对体育教育合理的认知,让他们意识到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能促进人体结构的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依据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今时代的体育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对自身身体素质的重视程度,让他们了解体育对生活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了解学生内心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过程,对教学对象充分了解,教学工作也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又是各有各的想法。所以,体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对症下药,像案例中所指出的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
4.教育方式和教育知识的不断革新。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学生对追求新鲜事物的步伐从没有停止过。任何知识都有生产、发展、老化的过程,一旦教育方式和知识过时,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要求时,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教学过程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充分利用新时代的产物,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综上所述,我们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帮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也要根据科学社会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进行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黎雄辉.探究初中体育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D].当代体育科技,2014(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目前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状况是,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从根本接受以学习为根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花样,忽略了学生的动手,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转变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学到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常感到会抽象难懂,感到难懂会使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兴趣转变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那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新鲜感转变成持久性的动力。
二、转变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动手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就是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实验才能更有效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设置出来,方法引导出来,然后让学生亲手以实验的方式把答案寻找出来。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案,参与设计。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生学生打下基础。在整个的实验的环节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有促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初中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 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的时候就发现,滴加之后溶液红色出现后立刻就消失了,这让学生很纳闷。如果老师只讲一讲具体原因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刻,不如设计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准备两瓶NaOH溶液一瓶比稀溶液,和一瓶浓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剂观看现象”,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溶液太浓红色消失的较快,溶液稀红色消失的较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探索实验的欲望,培养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课本,要有永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形式假设一系列的活动,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交往能力 推理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思考 抽象 综合 概括 推理 归纳等种种思维活动,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概括的转变,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思维。
3、教会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典型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实录】: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②CaCl2、Ca(NO3)2、BaCl2等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把班级同学分为甲 乙 丙 丁 四个组,分别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甲组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本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经过小组实验发现溶液全部溶解因此排除猜想①④⑤”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组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学生代表回答:“溶液呈碱性只有猜想是③正确的”教师: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质疑】:丙组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丁组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
【小结】:教师分析以上各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和激烈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利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且合作做实验探究问题所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课堂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不是很好,从而在使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太准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孙小兰. 成功(教育版). 2009 (1)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错账更正;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71-03
一、案例背景
1.教材
在记账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差错,如重记、数字颠倒、数字记错、科目记错等,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应及时找出差错,并予以更正。《错账更正方法》是“账簿登记规则”的深入和延续,是后续会计学习的基础,是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江苏省对口高考的重要考点。无论从学科角度还是从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全过程来看,该内容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错账更正方法中的“划线更正法”、“红字冲销法”和“补充登记法”成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框架。
2.学生
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错账更正方法”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学生往往会忽视错账更正过程的学习,以至于考试时优秀学生才能套用更正模式,成绩平平的学生则无法判断使用哪种方法,更谈不上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加强“错账更正过程”的教学力度,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得出错账更正方法。另外,如何将书本的假设错误与更正知识转化为现实的会计问题,对学生来说仍是一大难题。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设置必要的情景,积极引导、鼓励,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认识与分析错账的类型,增强判断能力;正确理解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掌握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及要领。
(2)能力目标。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进行错账更正的操作能力;通过各种错账更正方法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务实的职业意识,增强责任感。
2.教学重点
(1)根据错误正确判别应使用的更正方法。
(2)3种更正方法的具体操作。
3.教学难点
红字冲销法的判别和操作。
4.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凭证、日记账、总账账簿、黑水笔、红笔和签章等。
5.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法。
(2)通过趣味性的启发式讲解,结合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总结式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分析
1.复习检测,引入情境(发现问题)
首先,通过课件展示一张“提现备发工资的现金支票存根”的原始凭证,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复习检测结果后,引出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错账情境(这四种情境囊括本节课所要传授的知识),要求归纳出错误的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账务处理错在哪里?应如何更正?由此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归纳错误类型、罗列更正方法的基础上引出新课,展示重、难点。如此一来,既明确了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一举两得。
2.案例分析,探究新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借助多媒体课件,围绕上述“提现备发工资”业务设置的四种典型错账情境,作为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师生共同寻找每种错账的最佳更正方法,并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每种错账更正的业务操作流程。
(1)情景一。
判断:结账前,发现记账凭证正确,登账错误。
选择方法:画线更正法。
具体操作:画线,划红色横线;填写,填正确的数字或文字;盖章,经办人员在更正处盖章。
设计目的:本节课学习的第一个知识点“划线更正法是“错正更正”的一部分,也是错账中最常见、最容易操作修正的。
(2)情景二。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的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有错误,引起账簿错误。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具体操作: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冲账凭证,并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蓝字金额填写一张正确凭证,并用蓝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掌握错账中最繁琐的红字冲销法,前后顺序不能颠倒,先用红字冲销错账,然后用篮字填写正确的凭证再入账。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接感受形象逼真的错账更正效果,可帮助学生快速接受知识。
(3)情景三。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但所记金额大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红字冲销法。
具体操作:按多记金额用红字金额填写一张冲账凭证,再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掌握红字冲销殊案例的处理方法――冲销多记的金额。
(4)情景四。
判断:记账后发现记账凭证和账簿记录中应借、应贷会计科目无误,但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选择方法:补充登记法。
具体操作:按少记金额用蓝字金额填写一张记账凭证,再用蓝字金额登记入账。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补充登记法实际跟正常所得账务处理一样进行,只是在原来记账的基础上再用字补上少记的金额而已。从整个错账更正方法来看,这个操作比较容易。
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下面是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淘气的春风娃娃对着云儿使劲儿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争论起来。下面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让我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读后进行鼓励性评价)谁来说说它们争论的原因?(它们为春雨的色彩而争论)教师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书。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点:
⑴ 请同学们看屏幕,说说春雨的特点是什么?(小而密)
⑵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春雨的特点,练习朗读。
请同学读,读后评价。
⑶ 听老师读,“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选择正确的读法。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抓住“争论”一词,结合下文来学习体会其含义:
⑴ 咦,小鸟们在干什么?请你在书中找到小鸟们的对话,自己读一读。
⑵ 你喜欢哪只小鸟?把它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教师板书:
小白鸽无色的
小燕子绿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红色的
小黄莺黄色的
⑶ 请你在小组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读一读。
⑷ 请小组内的同学们分角色戴上头饰,汇报朗读。
⑸ 小鸟们对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认为自己说的对,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你们觉得刚才那组同学读得怎样?
⑹ 请你感悟当时小鸟们的心情,读出小鸟们争论时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辅助朗读。
⑺ 再请一组同学戴上头饰加上动作,汇报朗读。
⑻ 请同学说一说“争论”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⑼ 听了它们的争论,不知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
⑽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请同学到屏幕前点击电脑,讲明理由。
(如,学生认为小白鸽说的对,可根据生活经验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黄莺为什么会认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点拨。
3、小雨不停地下,小鸟们的争论引来了其它的鸟儿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屏幕上出现学生常见的鸟类,如:孔雀、啄木鸟、仙鹤、大雁等。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鸟类说说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
4、春雨不停地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是怎样说的:
⑴ 放录音,听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⑵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⑶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
⑷ 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三、选择性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的色彩。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关键词:语文 情感 创意 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41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今天,陆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新朋友。谁想和这位新朋友来打个招呼?(贴上大树的图片)
生:嗨,你好!
生:你好,大树公公!
……
师:你觉得这棵树长得怎么样?我们用个句子来夸夸它吧!
生:树真棒!
生:树真高大!
生:树真壮!
……
师:陆老师也想来夸夸这棵大树,我想说:“树真好!”(把“树真好”卡片贴于大树上)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歌,题目就叫《树真好》。读读这首诗,我们会更加喜欢这棵健康美丽、枝叶茂盛的大树的。
片段二:
师:认真看看读读这些生字,想想办法怎么记住这些生字。(PPT出示“鹭鸶、卡滋卡滋、撑着、绿伞、乘凉、真好、想”)
生:用伞的样子记住“伞”这个字,它的两点和一横就像伞的架子。“伞”上面的“人”像伞面,下面的一竖像伞的柄。
生:我有办法记住“想”字,“想”的上面是相信的“相”,“想”是用眼睛看,不用眼睛看瞎想是想不出来,用眼睛看了之后,再用“心”想,就“想”出来了。
生:“乘”是上面一个“乖”加下面一个“人”。
生:“乘”是“禾”字加“北”字。
生:“乘”的“千”像一棵大树,“北”的两边像两个人背靠背坐在树下,“人”像地上的土壤。所以“乘”是两个人坐在树下乘凉。(教师指出“人”似乎更像人的两条腿)
生:“真”字上面是“十”,下面是工具的“具”,就是十样工具一起使用真好。
师:你的办法真好,让我们一下子记住了“真”字,但是“真”字的上面不是“十”,而是一横一撇。
生:“真”上面是“直”,下面是两点。
……
片段三: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大家都在说“树真好”,你觉得还有谁会说呢?
生:老爷爷在树下乘凉,说:“树真好”。
生:人们在树下下棋,说:“树真好”。
生:小松鼠想在树上做个家,大树说:“做吧!做吧!”
师:你真厉害,都作成诗了!
……
师:你们刚才想得那么多,那可不可以像那位同学一样,把它写成一首小诗呢?一起来做做小诗人,选一个动物,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各自写诗)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来读读自己写的诗。
生:树真好!小猫在树上睡觉,大树说:“睡吧!睡吧!”
生:树真好!啄木鸟在树上捉虫,大树说:“吃吧!吃吧!”
师:啄木鸟在树上吃虫,大树应该会说:“谢谢!谢谢!”
生:树真好!苹果长在苹果树上,苹果对大叔说:“要不是你,我就长不出来了。”大树说:“谢谢!谢谢!”
……
案例评析
这首诗歌选自台湾地区国民小学国语补充读物第三册,这一册的主题是“跳动的生命”。执教者陆虹老师来自杭州市胜利小学,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杭州市上城区特级教师荣誉。课堂上,陆老师循循善诱,让学生展现各自独特的学习方法;顺势而为,让学生亲身体会写诗的乐趣;紧扣主题,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赋予万物生命的同时,也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第一,情感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树真好》这首诗从内容上看很浅显,但从情感角度去挖掘的话绝不简单。本册国语书的主题是“跳动的生命”,就要借助这首诗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跳动的节奏。陆老师饱满的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把自己置身于充斥着生命力的大自然中,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大树的喜爱之情。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本身就憧憬向往着神奇的大自然。这样老师跟学生就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桥梁,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由于前期的情感奠基,学生在识字认字环节中表现积极,展示了他们特有的学习方法。并且因为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老师未指导的情况下,竟自己模仿课文作诗,让写话这个令教师头疼的教学部分变得异常顺利。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力,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发展。教师要创建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主动发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情感沟通,情感共鸣,未尝不是一条良好的途径。
第二,创意识字,培养创新能力。
识字是低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一般的识字教学方法是运用造字法、间架结构等让学生去记住生字。但是长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也难再激起学生的兴趣。陆虹老师在识字教学中激发了儿童的想象力,挖掘了他们独特的创新能力。她选择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另想办法去记忆。结果显示学生们的办法五花八门,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处于儿童时期的学生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如果他们不是被束缚的,那么他们的思维是极其灵活的。有的学生通过上下拆分的方式去记,有的学生通过把字和实体事物联系起来去记等等。一共四个字,学生却想出了多种办法来记,这不单单是方法的累计和叠加,更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提升。
第三,学生主体,倡导自主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再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陆老师不管是在识字环节,还是写话环节,都充当一个引领的角色,引导学生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写。这节课采用的是小班制上课模式,所以教学过程也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更显现出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例如在识字环节,陆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寻求方法,并且在出示多种方法后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使学生学会自主地想,自主地用。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地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表)
7.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例1:我在教学《山中访友》时,就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趣事,把学生引入课文,更好地理解课文。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周末都在干吗呀?
生1:(面露喜色,来了兴趣)我去动物园玩了!
生2:我和妈妈去商场购物了,买了好多的东西!
生3:我在家复习功课。
师:同学们的周末都很丰富。那么有人和老师一样去野炊吗?
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去爬山了,也和小伙伴一起烧烤了。
师:我与大自然为伍,与鸟儿唱歌,和蝴蝶翩翩起舞。
生1:老师你开玩笑吧,鸟儿怎么会和人一起唱歌呢?怕人都来不及呢!
生2:就是啊,还有蝴蝶也是!
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学们,为了检验老师说得话的真伪,可以在放学后自己去检验一下。但是记得要带着虔诚的心,把自然的一切都当做你的朋友,真心去对待它们,你就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热情。
(一天后的语文课上)
师:同学们都有按照老师说的话去检验了吗?
生1:老师,您说得对!我去郊外的草坪上与鸟儿歌唱,与草儿低语。我真的觉得它们就是我的朋友!
生:是啊,老师。我也去了!我感受到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讲述着他们的发现)
师:(在这个时候适当翻开课文)其实体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在很早以前就有人做了,而且还把当时漫步大自然的情景生动地写了出来。下面我们就跟着李汉荣先生一起去《山中访友》。看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看看他的感受是不是和我们一样。
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课文上。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有什么不同?
评析:
传统的语文教授知识的方式,大多是直接讲述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课堂的方式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新型教育下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通过对于生活的体验,对所遇到的事物进行组织时,遇到的问题会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性和联系性的能力,也使信息不陷于自流状态,保证其信息随时发挥出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并致力于发现,才能学会发现探索的方法。而一个人越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习到的知识归纳成一种解决问题或调研的手段。案例讲述的教学方式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它结合了生活中的趣事,巧妙地利用了生活这个“老师”,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课文中所讲述的事情。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所以语文的教育离不开生活。
例2:同样在教学《山中访友》这一课时(教学片段),可以通过生活趣事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欲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师:我们常常在电影中看到人们面对大山呼喊,然后听回声,同学们,我们自己一定也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童趣一下子得到激发)
生1:是的,我就常常对着大山喊:你是谁?大山也这样喊,特别有意思。
生2:听到回声时,像是与大山对话,感觉像捉迷藏一样,心里特别放松,特别开心!
师:当我们对大山“喊话”时,大山回应我们,大山就是我们的朋友,不仅如此,花草树木都是我们的朋友,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朋友。
……
新的教学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趣事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样教学有什么启示?通过分析与反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