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9 08:21: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研究性学习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初中物理
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知道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方式。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不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教师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初中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成为一种必然。
物理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基础课。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顺应时展要求
顺应时展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正以十分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知道下,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获取知识、增长才干,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文摘周报》2000第44期的文章《研究性学习要换脑》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
1、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获得结论。
2、研究性学习不太在乎知识本身,而在乎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本领。
3、重视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和探究过程中科学观念及科学精神的形成,不十分在乎探究的具体结果。
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
1、要改变学习方式:变原来的“接受型”学习为研究型学习,要改变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怀疑的传统习惯,在探究过程中要向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提出疑问,用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
2、要变“怕”为“敢”:不要怕自己知识少,基础不扎实,更不要怕在探究中出错。
二、“研究性学习”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由于物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感到很难学,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程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学习和研究探索,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法的教学,取得了一定效果。具体教学思路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的方向,然后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目标和做法如下:
目标一:使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分析。
“读书”是学生的基本任务。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每进行一个新的教学课题,都应当指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通过一边读一边思考的方法,理解定义、概念。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学习者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的活动中接受知识。教师在这个阶段中的作用是准确地把握课题内容的深度广度、知识点、组织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学习方法。
方法:例如,在苏科版初二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明白本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交代给学生阅读的内容,同时设计一些思考题,布置给学生,例如:
、根据同学们的生活常识,大家想想水有哪些状态?
2、不同状态的水,它们的形状、体积是否一样呢?
3、其他物质是不是和谁一样也有各种状态呢?看过课本后大家能不能举个例子?
4、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云、雨、露、霜、雪、冰雹都是从哪来的呢?
结合这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结合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阅读、观察、思考,并用语言来描述水的状态,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加深了印象。
二、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将不辞劳苦,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
方法: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例如,将《透镜》的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解为如下几组基本问题:
第一组:观察透镜
1、透镜有几种?
2、从外型上看,它们主要有哪些区别?
3、用透镜观察物体,你有什么发现?
第二组:鉴别透镜
1、怎样鉴别一个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有哪些方法?哪种方法好、方便?
2、各种不同的透镜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第三组:测透镜焦距
1、什么是透镜的焦距?
2、怎样测透镜的焦距?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些问题课前作为要预习的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要提前预习教材,并思考全部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讨论,充分发现问题和积极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学生在正式的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有机会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教师讲解,再由教师讲解,这时学生便能比较专心地听教师对难点问题内容的讲解。
目标三、发挥演示教学环节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研究性学习中合理利用演示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演示教学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同时,可以通过我们教师潜移默化的演示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信息基础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动手能力。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物理教师可以把演示用教学用具提供给学生,或把实验室开放给学生,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目标四、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学习知识,必须要走理解掌握到应用发展之路。常言道,熟能生巧。学生必须参与说、写、练的活动,让学生在说、写、练的活动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改变学生向教师“等、靠、要”的习惯,改变教师向学生“关、管、灌”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多说、多写、多练的机会,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联系、交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发展能力。例如,在《光的直线传播》和《平面镜》的研究性学习中,由于学生对这两节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用问题答辩的方法向每一组学生提问,充分安排多说的机会。或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准备一个课堂练习本,以备在每次的教学中随时进行练习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练的机会;另外,在每次新课之前,以提问的方式,请学生用语言或文字,复习前一节所学的重点内容,并通过复习过程将新课的内容逐渐引出。总之,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我想,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课程知识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研究性学习”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了这种趋势。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适时性地应用研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物理学科、物理教师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的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困难也很多,还需要做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兴趣
1.阐明意义,诱发兴趣
学习目的是产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的基础,因此,要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就必须使学习明确数学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使他们懂得: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而且还是自然科学之母,是训练人们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数学的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锻炼意志品质,并把它们迁移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是要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格,形成一种严格而精确的思维习惯。使他们清楚:学习数学的人,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严谨的数学求真精神、严密的数学思维方法,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严格的数学推理方法和灵活而精确的数学着眼点,都将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通过对学生阐明学习数学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向学生展示数学的魅力,而且也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编讲故事,唤起兴趣
数学严格的推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性容易使数学课的教学陷入枯燥而乏味的境地,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可以把所要讲的数学知识及其相关的背景知识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有滋有味地学习,从而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编制歌诀,增强兴趣
数学这门课程的公式与法则相当多,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识记数学公式与法则的技巧,仅仅“靠死记硬背”,不仅难以将公式法则记牢,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数学公式法则过于繁难”的心理而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有关数学公式与法则的特点,尽可能地将它们编成歌诀或顺口溜来帮助学生识记,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八年级数学平方和(差)公式(X+Y)2=X2±2XY+Y2时,一位女教师教给学生这样一个口诀:“首平方,尾平方,二倍乘积在中央”,使学生很快就记住了平方和(差)公式。2的平方根是1.41421,教师教学生口诀:意思意思而已(141421)
4.精心设疑,激发兴趣
好奇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共性,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恰当的质疑问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让他们听数学课犹如听章回小说评书一般,欲罢而不能,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5.直观教学,保护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仅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还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幻灯、电影、电视、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难以理解的数学概念,如对折、旋转、平移、轴对称、中心对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函数图象、轨迹、图形间的相互转化等数学知识变成一副副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6.科学归因,保护兴趣
归因理论的创立者---心理学家韦纳等人的研究和和实践表明:如果把一个人失败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那么就会使人沮丧,从而降低人的积极性;如果把一个人的失败归因于外部的、非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那么就可以催人奋进,从而提高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数学方面的学困生时,我们要善于将他们的学困归因于外部的、非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充分肯定他们的潜在能力,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始终满怀信心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思路,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尝试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具体教学策略分析如下。
一、突出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课本要求的知识内容以外,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应多关注学生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各小组将古文中的内容以角色表演的方式体现出来,并可以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这样,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思考并探究《桃花源记》的主题与内涵,再表演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满足了个体独立思考的需要,也实现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进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活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且语文作为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围绕初中生所处年龄段的特征、生活经验等,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平时注重积累身边的语文知识素材,多阅读书籍,多接触大自然,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生活中锻炼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综合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包括制订教学计划、收集教学资料、课前预习学习内容、课中讨论研究性主题等,体现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针对研究性学习的特征,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显然不再适用,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无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因此,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等,在评价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认识到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作为今后改进的重要参考。教师在评价中也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符合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其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获奖作文,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讲授式学习对立化。因为初中学生年纪小,为了让学生真有收获,最好能把每个环节设置得更具体些,教师要多些“导讲”,不要放任自流。要允许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采用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以《鲁迅自转》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1)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2)别人眼中的鲁迅;(3)鲁迅精神今天还用吗?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 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三、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指导研究性学习一般程序是:
(1)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2)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点较小的课题较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比童年”等。
(3)制定研究讲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讲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教师可整体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4)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5)写论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鲁迅的有关资料,根据自己课题的需要来进行取舍。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模仿、学习。论文交上来后,要指导学生修改。
(6)论文交流研讨,思维硬拼,大家对鲁迅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因此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部分。
以上只是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中一种常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截取其中的某一环节,或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结论等等。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视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不只看结果。教师要边指导边评价,随时激励学生。
(2)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一是开题评价与指导。不要讥笑学生的选题,打击其积极性。二是定期评价与指导。表杨做得好的小组,鼓励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三是结题时的评价。不要求过高,更重视每个小组的闪光点。可多团结性、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评价。可以组织学生评判团给论文评分、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在墙报栏搞论文展览。
(4)评价学生成绩要多层次,每次活动有评价、有表彰,还有小奖品。尤其多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
五、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2、形式活泼,力求多样化。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有兴趣,但维持时间较短,为让学生始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保持一种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选题”阶段,教师可安排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
今天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有很多综合实践机会等待着他们去挑战。学生可以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形成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因而,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激发这些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热情,在社会实践中探究真理,形成真知,感悟社会生活的真善美。
在研究性学习这一板块的运作中,教师要针对本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一学习领域。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角色,适应这一板块的活动,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研究成果的表述表达中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指导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研究。教师要明白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板块与初中语文课堂紧密相连系、相辅相成的,二者是并行存在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可以走进社区进行专题调研,可以与有经验的人沟通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关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这种实践锻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广泛应用,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广博知识,培养其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根据初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应采用以下途径和方法:
(一)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内容是重点,课堂教学是基础,不能脱离课堂简单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要紧紧抓住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探究,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创造引导和鼓励学生探究的氛围与情境。
(二)拓宽课外延展,激励学生广泛探究问题
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无时不有,如图书报刊、电影广播、演讲辩论、广告告示等等。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同样随处存在,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民间文学、书法、历史文化名人、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科技发展、日常生活等自然、社会、人文资源都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例如看电视节目,学生可以研究广告词的特点、语法和应用。
教师要从生活实际出发,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结合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自身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精选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深挖细究问题
语文研究非常广泛,但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有一定的范围,不能面面俱到,一定要精选课题。针对精选的课题开展深入细致的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小论文。老师要积极帮扶学生精选课题,指导学生写好小论文。精选课题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阶段,因为每一阶段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和学习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特点的课题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收集、整理、研究、加工、运用文献资料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将会帮助你熟悉研究的现状,并将为研究过程提供有益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信息应以价值追求为导向,关注学生具备这一能力以后的发展,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的,体现最自然的、生活的、心灵的需要,充分展示信息的价值。
【关键词】:中学历史 研究性学习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 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军. 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2] 张大均. 教与学的策略[M]. 人民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3.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背景;实践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它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背景
现行科学教材(朱清时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每一册中均安排了“研究性学习课题”,但现实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成了摆设。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编写过于简单,缺少指导性,因此可行性不强,研究不了。
2.广大农村初中科学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3.教学理念上认识不足,大多数教师认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费时、费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不大。
4.学生对教材中的课题兴趣不大,不愿研究。
而本人认为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初中科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科学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本人利用省级立项课题《农村寄宿制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开放性探究》(编号SNQ8,其主题为“关于草莓种植的研究”)为平台,尝试了在初中科学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课题
(1)了解学生兴趣,确定研究主题
针对以上关于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实施的分析,本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题感兴趣,才能自主地研究。在决定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后,本人在所任教的八(15)班中招兴趣小组成员时,全班50人,共有45人报名参加。对此本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
■
从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喜好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2)搭建研究平台,提供物质基础
在省教科院的指导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本人在学校行政楼的露台搭建了草莓种植实验室,种植了134棵草莓。这就为我们进行以“草莓种植”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3)组织活动,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本人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到草莓种植基地参观。
(4)问题分析,确定研究课题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都既有研究价值,又适合学生目前的研究条件,为此要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的分析,最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本人指导的科技兴趣小组经分析后,最终确定的课题是: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影响的研究。
2.组建合作团队
(1)合作伙伴组建,明确分工
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以及性格和知识能力组建合作团队。由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强的4名学生组成采访组,负责采访记录;由善于观察的6名学生组成观察组,负责草莓生长的定时观察和记录;由仔细认真的4名学生组成资料整理组,负责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另外还有草莓种植组、天气观测组等。各小组均有明确的分工,并作好计划,按计划实施。
(2)邀请指导教师
科技兴趣小组邀请草莓种植大户杨风高作为草莓种植指导,校教科室主任作为科技小论文写作的指导教师,本人作为负责人除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以外,还作为种植、学科知识指导教师。
3.制订计划,进行研究
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指导学生制订了如下计划:
■
■
4.收集实验数据,形成实验报告
从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至今,积累和收集了天气观测、草莓果实质量、草莓株高观测等数据。学生撰写了《草莓花观察》《温度对草莓生长的影响》《人工助草莓授粉》等科技小论文和实验报告共计10余篇。在下一阶段中将实行成果展示活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推广科学研究性学习步骤和从中获得的经验,使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到科学研究性学习中来。
三、科学研究性学习在科学教学中的意义
1.科学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本人带领学生以草莓种植为主题进行科学研究性学习主要体现了这一点。
2.促进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
如,“组建合作团队”教学设计。
■
以上教学设计通过组建一个团结、互助、分工明确,并且在性格、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互补的合作团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应对挫折的能力。又通过邀请指导教师的师生互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流与倾听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3.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也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又如,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
■
确定课题为:关于人工授粉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研究。
从以上学生对“蜜蜂对草莓果实发育的影响”的分析后,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我校草莓种植实验室中没有蜜蜂,且只有一个大棚,如果放了蜜蜂,整个大棚中都有蜜蜂,不利于做对比实验,这又怎么办?本人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用人工授粉代替蜜蜂传粉。从中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确定课题这一活动中整合了“花的结构和种类”“开花、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发育”以及“对比实验设置”等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之后的“草莓花的观察”“草莓花的人工授粉”“草莓果实发育的连续观察”等活动中又加以应用,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4.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和成就感,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从学生为冻死的几颗草莓而神伤到收获第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的惊喜;从学生亲自挖土、运土到每天坚持记录观测结果和关注天气变化;从学生一次次地为草莓浇水到入冬以来每天的盖棚、掀棚。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
5.促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
6.有利于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习科学知识
如,学生栽培草莓、观测草莓、交流研究心得、撰写科学小论文等。
四、科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反思
1.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模式的借鉴,可谓是“摸着石子过河”。因此整个过程颇为艰辛,但也快乐着。今后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科学研究性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2.初步摸索了一条科学研究性学习之路,但过程略显粗糙,有待细化。
3.对学生和本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总之,依托课题平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整合所学知识,切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或信息,对于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大超.研究性学习.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会学习,学会发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扑克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据此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在(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纳(2)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3)培养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4)培养学生的个性。
研究性学习具有如下特点:(1)开放性,研究学习活动的结论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 结论; (2)探究性。大多数课题的研究应是围绕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现象,从领域上讲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从内容上讲只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让学生深层次地探究它们产生的特点,过程,影响评价等方面;(3)实践生。 评多研究性学习澌知动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有社会调查,实地采访,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材料,需要实际操作与积极参与;(4)现实性。研究的课题应与社会现实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能很好地点击生活,引发思考,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高认识和分析能务。
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
1、撰写。
即在课堂教学中搜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小论文。首先要先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出作所范围,探讨资历料的来源与先取。在学生对相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拟定论文写出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在习作中指出其意义和得出的结论。如社会主义能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的经济意义,农村居民的消费观等课题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开形式。
2、调查。
即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拟定调查的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制事实上调查的方法和过程,然后让学生通过亲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如“近几年本地政府的为民办实事,看财政的作用”,等课题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3、讨论。
即组织讨论。将研究性课题设定为讨论题,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讨论,或对小论文,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开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形式是多样的。
4、演讲。
即演讲辩论。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演讲和辩论。如摸拟大专辩论的形式,把小组或全班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即有陈述性的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还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可以邀请教师,学校领导及相关专家作为评论方,进行恰当的评判应重过程,谈化结论。如”扩大内需,要不要提倡勤俭“”进吕多,对发展民族工业的利弊“”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影响等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5、论证。
即实例论证。这种研究性学习订要是围绕某个理论或观点,搜集本关材料,数据来论证其正确性和科学必,增强其可信度。教师要适当地指导搜集资料,数据的方法,方向,做好分工协作,最后一起交流,共同论证。如收集有关资料来验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不价交换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旱灾行经济剥削的重要手段等
6、操作。
即摸拟操作。对某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展示其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安排队好场景与道具,让学生摸拟全过程,通过表演这种直观形式来加深对研习内容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如“公民怎样科学计划家庭投资”,“消费者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可以采取摸拟操作的方式。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作业组织者,指导者,引导者的教师努力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孕育学生创新精神上的摇篮,要适时激发学生研究兴趣,唤起学生研究的热情,不断开拓研究空间,经常开启研究思路,努力营造研究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三究的乐趣,品偿成功的愉悦。
三、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要一种教学形式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拓展,更是一种学习和革合。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不是为了排队队,而是为了促发展。我认为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遵循以下四个结合的原则:
1、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从自我评价为主。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鼓励他们的主动和客观地检查和评价自己的学习和成果,自我评审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从而不断完善自己。邀请教师,专家,家长对研习活动的评价是不可少的,但要能被学生接受,并能调控研习活动过程,给以恰当的鼓励,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
2、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以过程评价为主。研究性学飞的评价应重过程,如关注某个研究课题的选择,采点,研讨,总结,结题等过程。兖分关注个体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意志品质,协作精神,创意时的惊喜等。至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评价纵然不可少,但不应成为主要方面。我们期望通过这种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感知,山顶的风影固然很美,但沿途的风景也不逊色!
3、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定性评价为主,学生在研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意志品质,道德修养等往往是个体内在的素质,难 进行测量,也不需要量化,而采用交流,观察等定性分析法进行等级测评无疑是较科学的。当然必要的数据测量也是不能忽略的,但不是主要的。
研究性学习是相对于接受性学习而提出,长期以来以接受性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已难以适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所以新《课程计划》提出研究性学习方式,以弥补接受性学习方式的不足。我们要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首先要理解它的含义和本质。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感受并体验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由此而逐渐养成创造性的个性。它至少有六大特点:⑴创造性,⑵自主性,⑶开放性,⑷探究性,⑸实践性(6)过程性。今秋全面实施新《课程计划》明确了目标要求、课时安排、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给学生的创造性的个性的培养带来极大机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至关重要,是成败的关键。它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指导的前提
任何一种教育,无不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的成败在于观念。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注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已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流。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指导,首先要求老师具备现代教育观念,并且需要亲身的感受和体会,才能准确把握研究性的教学,无论在课题的组织,开题时机的把握,学习模式的选择,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都要受教育观念的影响。
二、课题的组织是指导的关键
所谓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学科问题或综合性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学科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它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关键所在,无论在难度、内容、背景、时间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和创造,也是教师创造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从难度值看,易了不成研究,难了研究不成。在选择或编拟课题时,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以及实际生活的经历和阅历;要考虑三个有利于:一、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是否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发展;三、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课题按来源分可分为指导性课题(来源课本)和自拟性课题;按参与人数分可分为公共课题、小组课题和个人课题;按创造的性质分可分为知识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如何编拟课题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般从两个方面去考,一是知识性课题方面;二是应用性课题方面。
(1)、知识性课题
知识性课题是我们和学生天天接触的 ,我们有计划、有组织、精心设计、创设创造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和感受知识再创造的过程。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的一个亮点,它取材广泛,视野开阔,来源于学生的亲自实践活动和周围他人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使学生体验和感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寻找规律,分析规律,应用规律的过程。
三、开题时机的把握是指导的艺术
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指标是首创性,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都属于再创造的问题,要保持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的创造性,开题时机的把握则是至关重要的。要把握好时机教师要有全盘观念,全局思考,理解和把握高中阶段的本学科课程结构、内容安排、编写意图,打破年级、章节的限制,要实行开放性,不一定一经提出就要得到解决,也可以是半年、一年内解决,当然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例如,扬辉三角形的研究,就可以是高一学生完成,甚至可以是初中学生完成,特别是古代的数学问题,正是适合学生的水平,也许现在学生知识水平已远远超过古代数学家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还可能更加合理,显然有能力研究古代的数学问题,这是一些很好的知识再创造的课题。时机的把握、氛围的形成需要全局、综合考虑,正像艺术创作,所以称之为指导艺术。对时机的把握至少要考虑四个因素:1、新颖性。要使课题具有新颖性;2、求知欲。能激发学生对课题有强烈的研究欲望;3、兴趣性。能引起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使学生乐于研究,研究于乐;4、研究的氛围。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形成,学习任务的轻重都会影响研究的氛围。如果能在四个因素最佳组合的时机开题,就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个性,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研究模式的选择是指导的载体
对于科学问题的研究,你采用何种方式研究是开放的,只要你取的成果就行,有时如何研究也是未知的,还需要创新与探索。而我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学习的性质,只不过学习方式的改变,侧重点不同而已,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几种最基本的研究模式。对研究的模式的教学也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探索,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因势利导,这样学生才能体验研究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不然仍是以记忆、模仿学习为主,仍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还是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不然就会变成挂研究性学习的牌子,走接受性学习的老路。我们的教师要通过不同的研究模式,以相应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所以称研究模式为指导的载体。至于选择何种研究模式,要根据课题的性质、特点,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研究能力,选择适当的研究模式,以提高研究性学习效率。例如:在《研究绝对值方程、不等式解法》时,不给任何限制,全开放,只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数学原理即可,如果又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更好。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你的研究成果,你认为能把研究的成果说清楚,又能让同学看得懂即可,同时向学生提供《中学生数学》中的学生论文的范文,不要怕学生写的不好,关键是让学生跨出这一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学成。在选择研究模式时,当然要考虑你的问题的侧重面。
五、研究成果的评价是指导的导向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无不受价值取向的影响,所以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是起着导向的作用,这是无可置疑。如何能客观地评价研究性学习的成果,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我们的培养目的,这已在《新大纲》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在某些杂志上看到的研究性学习的课例中,还是类似解题教学或开放题的教学,或是研究过程的某一片段,还是重成果、重拔尖,没有很好的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缺乏个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与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有明显的不同,科学的研究成果重在成果的社会价值,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重在个人价值(即学生个人的教育价值)。研究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与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价值也是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个性的培养是接受性学习所不可代替的,其他是侧重面不同而已,研究性学习的五大特点,创造性、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也就说明了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的优越性。从而也确定了它是重过程,轻结果,在过程中得到体会和感受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至于以上考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教育价值评价
从教育价值来看,判断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受教育的广度(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如何,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是接受性学习难以替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要你课题选好、开题导好、研究过程中指导好、学生能积极投入,对全体学生的创新教育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差别只在于受教育的程度不同,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自主发展,这也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的教育特点。至于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是不能对全体学生的要求,这因为能发表学生论文的刊物也很有限,即使再好的论文也不能让全体学生发表,但可以组织编写班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论文集,以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能力,这也很好。对论文的发表,研究成果的应用是我们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不能作为对全体学生的评价标准。
(2)、研究方向评价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要求我们不要给学生有不必要的限制,要给出问题空间的开放性,研究过程的实践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研究的评价只在于研究方向的评价,它包括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科学家研究规律进行评价,来实现方向性指导。美国著名的哲学家P•费耶阿本德认为,不阻碍科学进步的唯一原理是:怎么都行。只要你采用相应的办法达到你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就行,办法只不过是达到目的手段,它是为一定认识任务服务的,所以我们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时,不要有太多的“应该这样,不应该这样。”的指导,只要他采用的办法能达到目的就行,一切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会、去感受,使学生学会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研究性学习指导是我们教师研究教学的新课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战胜各种困难,实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使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推进,使《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学科教育中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