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工科大学化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8-26 02:47: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科大学化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工科大学化学论文

第1篇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以校园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娱乐其身心、潜移其品性、陶冶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为主要目标,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涵盖了思想道德教育类、学术科技类、体育竞技类、文化艺术类以及与各学校优势特色相结合的品牌类等五大类活动,并且每一类活动包含了很多子活动,几乎覆盖了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方方面面,仅思想道德教育类活动就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学风建设活动、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以及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等多种内容。校园文化活动同样有很多不同的举办形式,例如讲座、图文展、运动会、科技竞赛、文艺晚会、素质拓展训练、志愿服务等。这些举办形式能够全面的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发挥和才华施展,并且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之后,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已经集广泛性、教育性、创新性、娱乐性、自主性、实践性、情感性于一体,成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校园文化活动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新途径

新形势新背景下,我们应当不断拓宽和发掘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的提升途径,而校园文化活动以其鲜明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对此,我们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同时,结合成都理工大学所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探究校园文化活动视域下理工科大学生人文能力提升的途径,以理工科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以及美育为重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创新有利于提高其道德评判和道德践行能力所谓道德评判能力和道德践行能力,是指人是否能用最合理的评判标准对事物的好坏做出分辨,并在此基础上用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志在2010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工作者会议上也曾着重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但在当下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依然停留在面对面授课,单项灌输以及简单说教的“显性教育”上,而这种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所接受。尤其是对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只会增加其反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新的载体来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则能用很受大学生欢迎和接纳的方式来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理念,其能够以生动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枯燥的理论,以真实影像来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以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竞赛来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等等。以该学校为例,其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以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团日活动、以“书香沁园,静以修身;低碳生活,俭以养德”为理念的读书节、以当下中国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线索的道德类图文展;等等。这些活动寓意深厚,生动明朗,易于理解并极具与时俱进的教育性,这一系列特点都表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完全符合我们所需要的载体的全部要求,它可以让大学生在参与和组织的过程中,以轻松和愉悦的状态无意识的学习到很多正面的精神,达到在思想上不断认识领悟,并将其逐渐落实到日常行为上这一思想道德教育目的。

(二)学术科技类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提高其创新能力航空工程的先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曾说:“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而理工科类大学大多以培养卓越的工程生为办学目标,所以,对理工科学子来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的将理论知识转换为高科技的产物,才能创造未有的世界。而培养理工科大学生优良的创新能力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引导大学生有意识的积累和夯实基础知识。从这三点可以总结出,所有措施的根本出发点即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学术科技类活动具备了超越其他专业知识教育途径的自主性能,因为并不受集体因素、传统因素以及经济效益因素等的过多制约,使其从活动理念到活动内容再到举办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有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调动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使活动充满浓烈的创新色彩,让大学生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例如该学校每学年举办的学生课外科技立项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现学生创新思想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受学生欢迎的平台,其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目标,从活动筹备到活动实施再到活动总结等,都给予学生最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和最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使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体育竞技类活动的实践性有利于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由于理工科大学男女比例的特殊性,使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竞技活动成为了理工科大学生参加最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有着浓厚的实践性,同时蕴含了公平的竞争意识,这使其可以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一方面,参加体育竞技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心情,有助于学生发泄不良情绪,而通过很多研究表明,适当的发泄能有效的缓解大学生焦虑、悲伤等心理状况;另一方面,这种实践性强的集体活动可以很好的提供给学生彼此之间交往的机会,同时营造轻松的娱乐氛围和良性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打开心扉,变得乐观开朗,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再次,在体育竞技活动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和障碍,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自己的内心,如紧张、害怕、挫败等心理,通过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能使学生直面这些困难,从而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学校经常参加体育竞技活动的学生(如足球队、篮球队、田径队的队员),普遍比其他学生更加坚强和乐观一些,并且敢于拼搏,心理承受能力很强,很少存在焦虑、脆弱、惧怕等心理亚健康状况。

(四)文化艺术类活动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因此,对于长期以理性角度来思考问题而缺乏感性情怀,致使审美鉴赏能力相对薄弱的理工科大学生来说,其审美教育应该从加强其情感教育入手。不言而喻,文化艺术类活动建立在高雅的艺术基础之上,而高雅的艺术是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通彻感悟,融入自己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情感,从而形成的能震撼人心和引发人共鸣的艺术作品。它是人类对社会和自然最深刻的认识的表达和最真挚的情感的抒发,并且它极具观赏性和体验性。文化艺术类活动能将高雅的艺术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很好的融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加此类活动时,能对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意义进行思考分析,净化自己的心灵,拓宽自己的视野,更加全面的优化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有深度的理解美的含义,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如该校每学年举办的“傲雪争辉”系列文艺晚会,其每一年都会赋予晚会不同的文化主题(如动漫时代、喜迎十等)。晚会将感彩浓烈的文化主题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的结合,各主创人员在节目的选材、音视频的制作、舞美背景的设计以及演员的培训等方面都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并从中挑选优秀的作品作为素材,在此基础上再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传达给演员,进而去感染观众。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主创人员还是演员或者观众,都能积累大量的知识,增加情感体验的次数,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2篇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 以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为例,从研究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入手,分析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并探讨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认为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主导地位,完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68?02

[收稿日期] 2014-03-21;[修回日期] 2014-06-23

[基金项目] 南京工业大学管理创新项目“基于班级建设的学风建设创新实践活动”(A3)[作者简介] 周成(1984-),女,江苏兴化人,工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传统的高等工科教育十分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具体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而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工科大学生特别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方法,激发意识、凝聚精神、明确方向、培养技能、开拓思路,从而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1]。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作用

工科院校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于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人文陶冶和过重的功利导向的现状,高校提出了强调素质教育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地发展。然而未来的人才竞争,除了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很大程度上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实践意识。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我们应在探索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理念,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对国家发展、人类进步有益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创新实践人才中。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基地,应明确把握其在人才培养中的自身定位,以获得“怎样学习”“如何思考”的能力为重点,培养大批具有广博知识和内在文化底蕴、具有开拓能力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使高等教育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教育。唯有如此,高等教育才能以全新的面貌担负起它的历史使命[2]。

二、提升工科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

(一)树立创新实践教育理念,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近年来基于工科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在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

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放在首位,课程传授的关键在于能否激起学生进一步自我学习的兴趣。理想的课堂效果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新概念的引入作为重新发现的过程,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自己了解科学规律的发现过程。我院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打造独特的主观个性化教学培养模式,通过网络测评的反馈方式认真听取和采纳合理意见,加大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开拓了创新思维方式和探寻解答问题的思路。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多渠道培养

通过主动参与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从具体设计方案到实践操作及分析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直至学生完成最终总结,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把实践操作过程变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利用书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能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专业课教师也会将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有针对性。

创建科研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水平。学院在加强专业教学的同时,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努力将其建设成学生自主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有利平台。

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每年为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万元的科研活动经费,学院教授每年为创新基金项目提供至少30 项研究课题。学生通过自由组队、自主选择的形式申报有兴趣的研究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和暑假时间开展课题研究,并参加结题答辩。自2010 年以来本学院共批准立项158 项,共计554 名学生参与了学院创新基金项目。其中优秀的作品被选送参加“校本科生科技论坛”。学生通过努力曾多次获得校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近年来,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组队参赛并曾获金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5 项。

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更好地了解社会发展、认识专业行情,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自身的差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年来,学院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出了不少努力,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夏令营活动,如巴斯夫公司、LG 甬兴公司、和氏璧等化工企业,多次获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充分发挥高素质教师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导作用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学生创新实践教育深入开展的关键。学院教师积极投身于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做好“三个结合”暨将基础教学与学生专业引导相结合、将科研工作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学生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资深博导还是青年教师都给予了重视并积极投入指导。学院积极发动资深教授为本科生做指导性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专业引导,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学院全力推动教授投身到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引导更多的学生从事基础科研活动,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实践中,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升动手能力。

学校着力打造“企业导师”队伍,聘请了来自产业运营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创新实践教学。所邀请的企业导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纽带,负责学生实习环节,以便于找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及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因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企业向学校提供了毕业论文课题,也共同担任起培育人才的责任。高技术含量的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挂钩,迅速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3 年学校被评为全国首批“2011 大学”,由此创造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与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协同发展、合作创新,从而实现了产、学、研、用一体化。在与专业企业多年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的基础上,学院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共同组建了“大学生创新中心”。在学校教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学生们进行课题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可行性研究,参与具体项目设计、设备安装、生产调试等实践环节,创新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正是深化合作的创新培养体系促进了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通过创新培养平台的建立和创新实践培养体系的完善,所在学院的大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整体科研氛围较好,在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参考文献:

[1] 马胜前,马永杰,摆玉龙.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4):43-46.

第3篇

关键词: 工科大学生 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环节 课程设置

一、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的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该现象的具体表现有:一是学校、学生在观念上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受制于学制以及课程设置等,学生对工程实践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专业实践设备、工具了解、掌握得比较少,操纵程序、操作技能知识储备不够;第三,学生个人实践技能欠缺。由于缺乏专人指导进行科学的定期实物操作,导致学生操作不熟练,无法深入理解各项具体工艺,致使学生上岗后,不能迅速根据实际情况按要求完成操作。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

1.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力。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在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又受到欧美国家的影响。可时至今日,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方法上仍然未能形成一套既符合时代特征又适应国情需要的现代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在现实操作中,相当多的工科院校甚至在按照培养科学家的模式培养工程师。对工程师专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忽视,培养权责的混沌,导致工程教育的质量要求得不到保证。

全国高校的地理分布和设施规模在1999年“高校扩招”前,几乎仍然延续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总体格局。但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使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原有的校园已经很难满足急增的需求。这种供需矛盾在2002年的时候显得尤为突出:各地高校宿舍紧张,教室拥挤,原有的实验室面积以及实验设备量面对庞大的学生数量显得严重不足。由此直接造成了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课时数骤减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高校直接将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合并、裁减,很多的实践教学课程也被课堂多媒体演示所取代。一些高校在实践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很多必须通过亲手操作才能获得的感性认知,不得已只能由教师做现场演示,学生也只能一看了之、一听了之。正因为在接受实践教育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目前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下滑相当明显。

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现在工科大学生的下厂实习已经成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至于毕业实习,因为临近大四,迫于学生数量众多以及就业人数考核等指标的压力,学校往往放手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因此实习单位的资质,实习质量便无从保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日益普及,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和高等教育精英式培养的思维定势引导下,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而轻视实践教学的情况,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科学、重点不突出、层次不明显。囿于学校经费不足、学生人身安全、实践合作单位的自身的难处等客观原因,高校在各合作单位建立的实践基地经常是形同虚设,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也是形式主义盛行。

2.教师重视科学研究而忽视工程实践,本身缺乏实践经验。

当今中国大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越高,各类著作的产量和质量就越高,教师在学校和社会上的地位也就越高,能争取到的科研经费和企业项目也就越多。所以,现有的高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迫使教师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科研或者教学方面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则是有心无力。

由于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地方工科院校的应急措施便是招募应届的硕士、博士毕业生直接进入高校从教。这些新进的教师因为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也就没有了在生产一线的工程实践经验。严重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走进实践现场后暴露的问题已经有目共睹。部分用人单位在参观学校的现场教学后反映,一些教师现有的知识储备与产业发展脱节,严重缺乏操作中的标准化知识,对实现产品图样要求的加工方法知之甚少。实战经验的匮乏直接制约了教学质量也造成了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反观发达国家的高等工科专业教师的组成,大多由来自企业的工程专家兼职担任教师工作,这些人往往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多地授予多年来积累的操作技巧。

3.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基础薄弱,专业知识储备匮乏。

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的国家在招收的新生中,总人数的近一半是有相关职业经历的。这些新生有一定的专业工程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而招收的没有工程职业经历的学生则需要接受为期半年的预科教育。在德国,中学毕业生进入工业大学深造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工业实习;法国工程师院校的学生必须接受2年的预科教育,通过全国性统一的工科笔试和口试,才有资格接受工程师专业教育。

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地方工科大学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很少有工程实践经历,因而工程实践能力差。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生,更是对基本的工程实践设备、工具知识、操作流程缺乏专业入门所必备的感性经验。以上种种,在教学成果评价中直接反映为工科大学新生低层级的专业实践知识的严重匮乏。而生源实践基础薄弱的现状又直接制约着高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当多的工科大学在教学过程中还不得不给学生们补上其在中学阶段就应掌握的基本工程实践知识和技能。

4.传统的教学观念与现实需要脱节,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市场导向。

我国的教育传统是:重科学轻工程,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轻视实践经验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把自己限制在科学教育的框框内,仍旧延续着“学术化”、“泛科学化”的老路。这样的自我定位已经与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工程实践领域变革的实际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在中国传统教育理念里,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当是每日沉浸在书山墨海中,到生产实践现场去解决工程问题的人是在校门外的。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地方工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单科性课程过多,知识分析学时过多,单一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被过分强调。相反,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少,培养学生的直观判断力和传授工程经验的教学环节少,突出学科知识间交叉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少。

现在很多的高校对教师的奖励还是侧重于对理论教学环节的评估,而对实践教学的成果奖励以及对实践教学先进个人的奖励则很少。学校在引导方向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高校教师放弃了对工程实践工艺革新的关注以及对具体工程项目中操作技能的忽视。这一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胜任实际的工程实践岗位。

二、国外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介绍

1.德国模式。

从1970年代开始,德国就致力于创办不同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技大学,其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四十年来的成功经验表明,该类型大学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德国的成功也正为更多的国家在学习和借鉴。德国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工程师。因此,整个工程教育的课程和实践设计就围绕着一个合格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具体表现在: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一体化。任何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必须具备学识、技能和经验。德国工程教育将大学教育与工业训练进行有机整合,在明确划分基础学习和专业学习两个基本学习阶段后,通过严格的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工程实践来实现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德国还高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除了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时间,努力帮助其积累实际经验外,毕业设计或论文的选题均来源于实际的科研课题或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德国的企业将参与工程师后备力量的培养视为其应尽的社会义务,校企合作主要表现有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岗位,有的企业还给实习生发放现金补贴。企业实习是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核心部分,学生在企业接受准工程师的相关训练。企业为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提供指导意见并出具评价实习生的证明文件。另一方面企业也从这种合作机制中受益良多。学校能为企业提供一些咨询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或是帮助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等。德国的企业在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无论是从自身的需要还是社会的利益角度出发,都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这样也保证了学校的培养内容符合企业界的实际发展需求,也就使得工程教育不会局限于象牙塔之内。

2.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结合自身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设置,提出了“教学工厂”理念。在新加坡的工程教育领域,“教学工厂”不是一个从事教学又生产产品的实体,而是伴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是理论教育与企业生产过程高度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通过学校和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而获得今后工作能力的一种教育理念。

“教学工厂”理念有以下几个要点:(1)将工厂概念应用到学校,实现由模拟到模仿再到融合的有序衔接;(2)将现实的企业运营环境引入教学情境中,并将两者高度融合;(3)以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为基本载体,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环境里。“教学工厂”的专业和课程开发方面:(1)在新专业设置前,既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同时也认真分析企业和学生的需要;(2)在新专业设置计划提出后,需要取得专业咨询委员会通过,才能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讨论;(3)在新设课程的反馈与改进方面,不但注重学生与老师的反馈,还注重企业的反馈。

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例,该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专业基础课程、专向培训、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等。第三年则采用“双行安排”配合企业项目的需要,根据真实的项目,以专业科技中心为环境依托,任命拥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历的老师为项目经理,将老师和学生整合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共同参与到项目工作中。学校持有大量真实项目让老师和学生去运作,这也是“教学工厂”的有效的载体。因此,学校内虽然并没有工厂,但学生和老师均真实地从事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

三、促进我国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措施和方法——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伴随着高等工程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近年来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时代需要更加迫切,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实践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要面对的严峻挑战。为适应变革,南京工业大学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承担起了培养与造就一批高质量、有特点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提高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环节的有益尝试。

(1)以思想引导为基础。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评价工科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地方工科大学受制于自身的不足,如建校时间较短,实践仪器、设备相对短缺等,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始终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南京工业大学以思想引导为切入点,加强学生的认识,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在校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恒久目标。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不断强调,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大批工科大学生无法及时就业、不断失业的同时,很多企业无法找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而坚实的工程实践能力将是工科大学生未来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以实验室建设为抓手。通过长期的思想引导,目前该校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提升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热情。但过去受制于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的数量,很多学生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够获取充足的实践机会,最终满腔热情化为乌有。尽管该校近年来实验室建设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实验仪器、设备数量都大大增加了,资金更是每年以固定的比例增加,但是实验室的利用率却不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教师为主导,整合各学科的公共实验室的方法组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开放实验室预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校内的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场地等进行选择和预约,然后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由此提高了实验效率,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也极大地得到了满足。

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设立的“创新基金”项目注重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的校级创新专项活动,项目至今已经成功开展了四届。每一年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都会轮流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研究课题,供符合条件的本科生选择。选定项目后,学生们便可以利用周末、晚上、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时间进入导师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这样的措施大大拓宽了实验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到实验室,做更多的实验,通过与研究生的共同操作,学习实验经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对于在创新基金项目中表现卓越并取得省部级奖项的学生,学院还配套出台了“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的激励措施。整个项目学生完整地做下来后,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3)以实习基地建设平台。南京工业大学的领导充分认识到,为了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就必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庞大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有限,面对这样的现实,地方工科大学不可能挑剔地选择实习单位。但是该校多年来坚持选择专业领域内信誉好、品牌佳、技术优、实力过硬的单位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是校内实践教学条件的重要补充,是学校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桥梁。为加强校企合作,充分释放南京工业大学现有的科技人才资源,学校让教师通过学校与南京高新区共建的绿色通道,带着成果到高新区创业,在高新区的政策、服务、金融的合力支持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业,最大限度地释放大学的人才与科技资源。教师不仅带去了技术,而且带去了科研团队。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正通过这种途径带领该校的学生进入企业的研发、生产一线。借助良好的校企关系,目前已有高新区的企业向学校主动提供毕业论文课题,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毕业设计课题也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挂钩。

2.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措施

(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工程专业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突出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环节应比理论教学环节安排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多的精力。但事实上,实践教学环节在我国长期被忽视,这体现在学分比例、系统性等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实际上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所以在尽量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的同时,应当改变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将与实践密切联系的课程放入实践中教学,创造真实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体验式教学。

南京工业大学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坚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目前学校正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该校化学化工学院也正在制订更加切合实际的专业课程体系,将课程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目前学院已与塞拉尼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达成了一致。学院将针对企业的需求重点研究、提出具体方案,尽最大可能为企业服务。未来的教学将更多地面对企业需要,将更多的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培养,去锻炼。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在工程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工科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是市场,基础是学校,关键是师生。其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更是离不开教师的关键作用。现在的工程项目涉及的学科日益庞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精通所教的本门学科是不够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自我的工程理论与实践知识,教师本人必须主动参加到专业知识及应用的学习与探索中去,了解市场的要求,掌握本领域科技的发展动向,了解相关行业工程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果有机会的话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工程实践的全过程中去,把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综合到教学过程中去,避免一味讲解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目前南京工业大学已与南京中图数码有限公司等企业展开合作,将教师送往生产一线进行培训,通过教师的实习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该校还要求广大教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力争做到实习前课堂介绍,实习中现场讲解,实习后讨论总结三步,并希望借此扭转重视理论教学与笔试,轻视实习的状况。

地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实践能力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入。南京工业大学对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举措和设想还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充实。

参考文献:

[1]沈振德.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科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五个强化.中国成人教育,2007.(24).

[2]潘云鹤.论研究型大学工科学生的能力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

[3]王孙安,任华,于德弘.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第4篇

关键词: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09-02

华南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学院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特点

综合性大学往往多学科并存,但理工科与文科学院科研管理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特点为:

1.满足教师对科研经费、设备、实验用房的需求,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重点。理工科学院教师需要大量的仪器设备、实验药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因此理工科学院往往经费需求较大,科研周期较长。经费不足、设备不完善、不能提供足够的实验室,很难吸引高层次人才是理工科学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2.平衡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难点。理工科学院一般要承担学校基础课的教学工作,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承担了此项繁重的教学任务,这些教学教师因长时间脱离科研工作,对科研工作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调动教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是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重点。

3.促进理、工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是未来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的焦点。学科发展以科研提升为内在动力。科研能力的增强,是学科发展的第一促进力,第一推动力。但往往是,理科和工科二者之间较为封闭,缺少沟通、孤军奋战,难以团结起来申报重大课题,造成科研资源极大的浪费。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是2008年顺应学校学科调整的需要,将化工与能源学院和化学科学学院合并,更名为化学与化工学院。相比起来,学院科研管理应更注重化学与化工这两个优势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集合两个学科的优秀科研力量争取重大项目。

二、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科技处或科研处,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并在每个学院设立了主管科研的副院长,也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科研秘书。但仍会存在着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管理缺乏特色、管理相对封闭、管理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等问题。

1.科研管理观念落后。片面认为科研管理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学院只需配合、协作。静态管理、事务性工作是学院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把做好承上启下、上传下达、按章办事作为衡量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标准。学校科技处过多地拘泥于学校科研事务性工作,只注重收收发发。

2.科研管理缺乏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学科特点,理科类学院注重基础,工科类学院以应用见长。基础性研究不进行,科研没有后劲,应用性研究开展不了太长时间;应用性研究是基础研究的“试金石”,有了它,基础研究才会一一被验证。照搬学校规章制度,而没有结合学院学科特点加以灵活运用,这样很难让科研管理上一个新台阶。

3.科研管理相对封闭,与外界联系松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科研工作的价值。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需要学校,更加需要学院的重视。构建产学研互动平台,加强与其他院校的联系。学校科技处人员有限,无法全面、持续地开展为企业和其他院校“牵线搭桥”,加强双方的合作。

4.科研管理质量不高。随着国家对科技投入的加大,高校科研工作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科研数量和经费额度不断增加,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规模并没有得到相应扩充。甚至于许多二级学院管理人员编制有限,无法设置专职科研秘书,学院科研秘书往往身兼数职,工作多而杂,造成其精力分散,无法全面、深入、科学、系统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无暇进行科研创新管理,严重影响科研管理质量。

5.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各自为政是高校的普遍现象,个别教师满足于承担小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针对973、863或国家支撑等重大项目,很多二级学院很难做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学校科技工作不只是在数量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取胜,积极做好导演角色,变教师个体自由申请各类科研项目为以国家各类科技计划为主导,有效组织和整合力量,联合策划和申报重大项目、重大成果,在高级别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有所突破。

6.科研奖励、考核过于强调结果。目前高校科研奖励、考核过于强调结果,而不问过程。不能只以论文数量、项目数和经费数等作为奖励或考核的依据。在理工科领域里,还应适当关心论文的质量、引用次数、成果的利用率、成果的转化效益等。很多高校单纯地以JCR分区表作为考核或奖励的标准,以论文见长的理科,如化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都位列JCR一区。而注重应用的工科,如化工,其学科内的顶级期刊“AICHEJ”、“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只能在JCR二区内找到踪影,这种考核和奖励结果,会在一定程度上抹煞教师的科研积级性。

三、完善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目前理工科学院科研管理现状、科研管理特点,及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在这一方面取得的成绩,对理工科学院的科研管理特提出如下建议。

1.树立服务意识,以人为本。服务是管理的基础,只有做好服务,才能谈得上管理。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较为繁琐,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热情的服务意识、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才能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广大的教师是高校科研活动的关键要素。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着眼于教师的发展,为教师提供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千方百计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

2.创新科研管理服务,由被动变主动。学校科技处对科研管理由“事无巨细”变为“抓大放小”,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全局出发,侧重于制定科研政策、宏观战略性研究,提高学校的整体科研管理水平,争取更多的科技资源。学院方面,则由过去那种“坐、等、靠”的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参与其中。

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科研激励政策。科研激励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资源。建立高效、合理的激励政策不仅能发挥现在教师的无限能量,还有利于引进人才。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领导充分注意到科研激励的重要性,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奖励办法(试行,修订)》。学校对教师获奖成果、公开、重大科研项目、授权专利、科研基地获批等项目的奖励作了详尽的规定。科研奖励标准也屡创新高。

4.加强与外界沟通,搭建产学研桥梁。理工科学院应主动走出“象牙塔”,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意识,充分认识和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开拓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与企业、院校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组织相关领域教师定期下基层,这样不仅能够利用高校高水平设备,高水平智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还能帮助学院教师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

5.集中学科优势力量,做好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管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科研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各个高校都在抢占这一重要资源。学校在重大项目的管理上应建立长效机制。改变以往等指南出来才组织撰写申请的被动局面。组织相关学院,提前布局,从编写指南开始,提前规划。集中优势力量,强强联合。学院方面,站在学院的层面统筹考虑,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加强信息反馈和交流,做好前期动员和部署工作。打破学院之间、团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信息壁垒,充分发挥理工科的学科优势,理科为工科奠定基础理论,工科为理科的基础理论转化应用保驾护航,加强学科交叉合作,争取重大项目的立项。

6.加强科研项目过程监管体系。相比起科技处的工作人员,学院的科研秘书对教师的专业领域、科研实力等更为熟悉。从而可以对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中期检查、结题系列过程给予监督管理。项目前期申报,学院根据项目指南应做好组织动员,对于限项申报项目,根据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选拔有竞争力的申报人;项目立项后,督促项目负责人根据计划安排,严格执行项目任务;项目中期检查,后期结题,是科研项目成果的总结,也是衡量学院科研过程监管的重要标志。

7.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素质。在思想上,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良好思想品德;在业务上,鼓励科研秘书接受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定期的组织院际、校际间的科研管理研讨会或工作交流,提升其业务能力;在观念上,提高科研秘书的素质,最重要是转变其工作观念,培养其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为学院的科研管理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周文胜,姜川.试论研究型大学的校院二级科研管理工作[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6):65-68.

第5篇

关键词:专利 H指数 专利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5-0053-08

The Patent H-index Analysis about Chinese“985” Universities

Abstract Patent H-index analysis is a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quantity of patent with the quality of pat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atent data about Chinese "985" universities and acquires their H index in 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 By conducting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quality and influence of patents about different "985"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i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Key words patent; h-index; patents influence

传统的专利评价指标主要关注专利总数、专利总被引数、技术强度、专利平均年龄等方面[1],专利H指数则是一种将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相结合、测度简单、有较好综合性和稳定性的专利评价方法。H指数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学家Jorge Hirsch[2]在2005年提出用来量化科研人员成果的指标,其定义是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H的论文篇数,例如,H指数为40意味着这位研究者有40篇文章至少被引用了40次。Hirsch[3]提出H指数最先用来评价科学工作者的个人成绩,但其适用范围也可扩大至一个群体,如科研机构、高校等。通常,专利数量和专利被引用情况可用来评价机构专利的影响力,如果一个机构在某研究领域内专利数量越多,专利被其他机构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机构在这一领域内的影响力就越大[4]。官建成等人[5-6]探索了基于专利数量和专利被引情况的H指数,在2008年提出了“Patent h-index”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对于某专利组合而言,如果有h项专利的每一项被后来专利至少引用h次,而剩下的专利被后来专利引用的次数都少于h次,则称该专利组合的h―index为数h,他们认为专利H指数可以有效评价专利技术的质量和影响力,并且探讨了机构专利H指数的计算方法。因此,本文引用“Patent h-index”这一概念,对我国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进行统计分析,期望对985高校的专利综合实力、专利质量和专利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系统,检索1985年9月10日至2014年4月4日近30年间的39所985大学所有申请的专利数据。由于德温特(Derwent Innovations Index,DII)引文数据库收录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专利,因此再利用德温特引文数据库查询相关专利的被引频次。之后通过“搜索专利”系统(SOOPAT)查询所有专利的分类号。通过以上获得的数据计算出我国39所985大学每个大类专利的H指数(见表1)。

选择相关系数为Pearson,显著性检验为双侧检验,对获得的985大学专利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计算专利数据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并采用聚类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法对专利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

将39所985大学按照专利H指数的高低进行排序,发现不同高校间的专利总数和专利H指数存在较大差距。浙江大学专利总数最多,为24715,而中央名族大学的专利总数仅为51;同时,清华大学的专利H 指数位列第一为25,而中央名族大学的专利H指数仅为1。由此可见,985高校虽是科研创新的主力,但其内部在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上却存在很大差距。

对39所985大学的专利总数排序和专利H指数排序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专利总数排序和专利H指数排序的相关系数为0.75,说明985大学专利总数和专利H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专利总数较高,其相应的专利H指数亦较高,可见专利数量的积累和专利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大学的专利总数居第16位,但其专利H指数却位居第2,表明北京大学的专利在985大学中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

此外,专利类型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从表1可以看出,985大学中发明专利数在专利总数中占较大比例。同时对各大学的发明专利H指数与专利H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2,发明专利H指数与专利H指数高度相关,也表明发明专利是985高校创新的重要途径。

2.2 985大学各部专利H指数

国际专利分类(IPC)将专利分为部、分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其中,一级类目部划分为八个类型:A人类生活需要;B作业、运输;C化学、冶金;D纺织、造纸;E固定建筑物;F机械工程、照明、加热;G物理;H电学。本文统计985大学八个部的专利数和专利H指数(见表2),发现八个部中专利数量排名前三位的是C部,H部,以及G部,且这三个部的专利H指数亦位居前三,说明化学、冶金、电学和物理等研究领域是985大学中专利研发较为活跃且专利影响力较高的领域。

2.3 985大学各大类专利H指数

985大学各大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H指数能更为详细地显示出技术研发的活跃领域。表3至表10列出了八个部中各大类的专利数量和专利H指数(剔除了H指数为零的大类)。

由表3可知,A部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A61B、A61K、A61L,均为6,其专利数量占A部所有专利数量的55%。A61分部是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A01分部是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表4中,H指数非零的大类专利总数为25207件,占B部各大类中所有专利数量的98.9%,可见B部各研发领域获得的关注度比较均匀。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B01J、B01D和B32B,均为6,其中B01分部是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B32分部是层状产品。H指数排第二的大类是B25J、B60L和B82B,B25分部是手动工具、B60分部是一般车辆、B82分部是超微技术。B部至少被引用11次的专利中,上述大类专利所占的比重超过80%,如专利号是B32B5/00(2006.01)I的专利,被引用了41次,B部中高被引专利的数量也较多。从专利权人角度来看,至少被引用11次的专利中,清华大学占了近60%,说明B部专利的研发集中在少数专业特色鲜明的大学。

C部H指数非零大类有56个,占C部所有专利数量的63.6%。C部是IPC八个部中专利数量最多的部,表5中H指数非零大类的专利有62148件,占C部中所有专利数量的98.5%。大类C01B的专利H指数最高,为13,在IPC所有大类里排名靠前,其中C01分部是无机化学,表明我国985大学在无机化学方向的专利研发较多。同时,C部H指数非零大类专利总量中,清华大学占26.9%,厦门大学占15.1%,南京大学占8%,这三所大学化学专业的发展可以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现在专利研发仍比较活跃,且专利的被引频次较高。

D部是IPC八个部中985大学专利数量最少、专利H指数最低的一个部。如表6所示,专利H指数较高的大类是D01F,为5,是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化学特征,D01D大类的H指数是4,为制作人造长丝、线、纤维、鬃或带子的机械方法或设备,这两个大类都属于D01分部,即天然或人造的线或纤维,纺纱或纺丝。专利号是D01D5/00(2006.01)I、D01D5/00(2006.01)I和D01F6/18(2006.01)I的专利都被引用了6次,是D部中高被引专利,它们的专利权人分别是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通过分析专利权人可以发现,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和厦门大学在D部专利数量所占得比例很高,是该部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

E部所有大类的专利H指数普遍不高,专利数量也不多,高被引专利集中在E02D大类里,它是基础、挖方、填方、地下或水下结构物,属于E02分部(水利工程、基础、疏浚),而且高被引专利多分布在东南大学、天津大学这样的工科大学里,如专利E02D3/12(2006.01)I被引用了7次,其专利权人是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在该部所拥有的专利数量占37%,但都不属于高被引专利。

F部所包含的大类比较多,但是专利H指数较高的大类较少。H指数最高的大类是F24F(空气调节、空气增湿、通风、空气流作为屏幕的应用),为5,属于F24分部(供热、炉灶、通风大类),该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拥有的专利中高被引专利的比重最大。F01分部(一般机器或发动机)、F02分部(燃烧发动机)和F21分部(照明)是专利H指数为零但大类数目较多的分部,表明985大学在这些领域的专利数量较少,专利影响力较低。

G部在IPC所有大类专利H指数排名中较为靠前。G01N大类(借助于测定材料的化学或物理性质来测试或分析材料)的专利H指数为14,是IPC八个部所有大类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大类,属于G01分部(测量、测试)。G01分部里的高被引专利大多数是清华大学与国外高校合作申请的专利。东南大学的专利G01R21和复旦大学的专利G06K9分别被引用了41次和23次,也属于高被引专利。G01分部的专利研发主体分布较广,但清华大学的研发实力最强。

H部是IPC八个部中专利H指数最高的部。H01L大类(半导体器件)的专利H指数最高,其中电子科技大学的专利H01L33被引用了331次,在高被引专利中排名第一。此外,H04L大类(数字信息的传输)和H01J大类(电子管或放电灯)的专利H指数分别为11和10,仅次于H01L大类。在这三个分部中,清华大学和东南大学拥有的高被引次数专利占所有专利的55%。

2.4 基于专利H指数的985大学聚类分析

将985大学按照专利H指数做聚类分析,39所985大学可划分为4类:其中第一类为清华大学,第二类是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第三类是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第四类是其他大学。第一类清华大学的专利H指数和发明专利H指数都排名第一,专利总数仅次于浙江大学,属于985大学中具有最强专利研发能力的大学。第二类的东南大学和浙江大学,专利总数分别是第三和第一,专利H指数则是第三和第五,无论是专利总数排名,还是专利H指数排名都较靠前,专利研发力较强。第三类中,电子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各项指标的排名一般,但各项指标的一致性较强,专利数量与专利质量较为稳定。第四类的大学,在专利总数上远低于前三类,且各项指标间的一致性不强,易出现专利总数排名较前、但专利H指数不高,或专利总数少且专利H指数较低的情况,表明我国985大学中还普遍存在专利研发能力不强、专利质量影响力不高的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1)985大学在成果形式上需注重专利成果的产出。与学术论文H指数的统计结果显著不同[7],985大学的专利H指数普遍不高。专利H指数与学术论文H指数的鲜明对比,反映出我国985大学在成果形式上更注重学术论文的产出,科技研发领域有所欠缺。科研成果的形式可多样化,从注重学术论文到兼顾科技研发,尤其是加强专利的技术转化,发挥专利的生产力作用,可以使高校在科研创新上更进一步。(2)增强高校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985高校专利H指数排序与专利总量排序显著的相关性表明,专利总量的增加是提高专利影响力和专利研发实力的必要保障。但专利研发实力的提高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纯粹追求数量的提升而忽略专利质量是不可取的。因此,985大学在制定专利战略的时候要兼顾质与量的平衡,保证高校专利数量与质量的一致性。(3)注重研发实力较弱的研发领域,使高校专利研发能力均衡发展。在IPC分类中,专利的八个部囊括了人们生活的主要方面,且每个大类对其进行了细分。但对各个大类的专利H指数统计分析中可发现我国985高校的专利研发主要集中在化学、冶金、物理、电学等领域,专利研发能力在不同科研领域分布不均衡。提升985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点就是在专利研发能力较弱的科研领域有所突破。(4)综合型大学可大力增强专利研发实力。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理工科大学相对其他类型高校而言拥有较强的专利研发能力。综合型大学则可充分发挥学科全面、交叉发展的优势提升专利研发能力。

专利H指数可有效评价专利的质量和影响力,但其对高被引和低被引文章均不敏感、更多体现累计学术影响力等特点也使其在评价高校专利研发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结合其他评价指标以及H指数的衍生指标,对专利研发能力进行更为深入的评价将是未来研究中的一个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合艳,房俊民,黄筱瑾.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用于机构专利评价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3):24-27.

[2]Lutz Bornmann, Hans-Dieter Daniel,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h index?[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9):1381-1385.

[3]J.E.Hirsch,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NAS,2005, (46):4-5.

[4]冯君. h指数应用于专利影响力评价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9,(12):16.

[5]官建成,高霞,徐念龙.运用h指数评价专利质量与国际比较[J].科学学研究,2008,(5):932-937.

[6]次仁拉珍,乐思诗,叶鹰.世界百强企业h指数探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2):76-79.

第6篇

关键词:经管专业 实验课程建设 开设模式

一、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意义

实验课是现代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形式,从小学到大学,尤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课将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实验课程是理工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基础性课程有《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专业性课程有《电子技术》、《电工技术》、《材料力学》、《机械设计》和《可编程控制》等。理工科大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实验过程能够帮助自身对理论形成非常直观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实验求证思维模式,从而形成良好的研究和设计工作习惯。

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动手能力不应该是理工科课程的专利,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尤其在今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用,使得各个层面的经济管理工作者都要面临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剧。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仅需要具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模型,而且要具有业务实践的再现能力,要能运用现代技术条件和理论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实践。许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也正在为学生思考和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会计ERP系统电子沙盘》和《数据库原理》等直接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还有《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高等数学》、《数理统计》和《心理学》也都在实验课程建设之列。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仅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

二、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模式

不论是理工科还是经济管理学科,开设实验课程的共同点就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灵活思维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培养目标是经管专业毕业生不仅能够从事金融、贸易、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管理、信息化、运筹优化等方面的经济和管理工作,而且能够使用现代经济管理工具使得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目前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有这样的几种模式。

1.独立课程模式。实验课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列示在课表中,这种情况在理工科比较普遍,经济管理专业也有一些课程是独立实验课程,比如计算机网络基础性质的课程,培养学生现代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能力,完全可以在机房内,通过老师的演示和讲解,然后由学生进行实践,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现代常用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也需要独立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档再现能力。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一些毕业生不能做到论文的规范化,就很能说明这样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2.辅助课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一门独立的专业课包含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两部分,实验课的内容辅助于理论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加深对相应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比如《会计沙盘实验》、《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数据统计》、《运筹学》等。这类课程的实验部分只占整个课时的一部分。根据不同课程的需要,实验课程的时间占整个课程时间的比例会有差异,实验课程的场地也会与理论教学有所不同。有些实验也需要如理工科实验一样的场地,有比较多的设备和设施,比如物流管理一些自动化模拟装置等。有些学校会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到相关企业的场地做实验,这通常对学生的相应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

3.课程体系。开设实验课程主要是基于如下几种需求:一是课程自身的需要,二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开发,三是学科体系搭配。如果说前两种方式是课程之内的实验要求,而学科体系内的协调开设实验课程则是课程之间的任务。比如信息管理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如果已经有《计算机网络》、《高等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则《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就可以不安排实验课,关于系统开发方面课程如《系统分析与设计》等也可以不再开设实验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专业内容学习任务上的重复等。在安排专业培养计划的时候,也要考虑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上前修与后修、内容上理论和实践关系。如果有可能的话,还应该考虑更加广泛的跨学科学习内容安排,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开设注意事项

经济管理专业开设实验课程需要注意以下情况,以树立对实验课程的重视而又不使其边缘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实验课不等于简单上机。现代计算机和网络的确在经济和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实验课绝对不完全等同于上机,现代化虽然与计算机和网络有着密切关系,但是相应专业的现代化设备和设施也可以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国际贸易专业里面的电子数据交换,就可以在课程中使用模拟系统和环境,实现虚拟企业与海关、政府或其他企业的单证交换。

2.实验课不等于另开课时。实验课可以另外加长课时,但不等于必须要加长课时,而是实现分配或穿插的形式,让实验恰到好处的服务于教师对方法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如果刚打算开设实验课,可以先从较少课时逐渐增加到适度适量为止。

3.实验课是动态的。实验课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需要紧密结合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做到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调整。当然也能够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毕竟每一个教师的擅长之处也不尽完全相同,应该本着自由和信任的态度鼓励教师开设实验课程或课时。

4.根据需要灵活增设实验和其他教学环节。实验课开设也不是没有原则,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要勉强开设。实验课只是教学方法一种,还有其他补充式的教学环节,比如现代网络课程、校外职业培训以及相关实习等。这就需要教师或辅导员为学生做好引导性工作,避免学生能力自我培养的盲目性。

四、问题讨论

尽管实验课程很重要,但是高校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或不同教师的认识是不一致的。所以开设实验课程也会遇到不少问题。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取得学分的重要过程,实验课会让教师思考考核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思考成绩获取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在机房里或其他场地,教师只是前后走动进行指导,工作比较轻松,就认为工作量计算应该减少些,甚至减半。开设2个学时的实验,只核计1个学时的教分,教师就不乐意开设实验课,学生也会感觉到耗费更多课堂时间,换取了不等时的学分。管理者就需要从中做好协调,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抵触情绪。

在实验课过程中,常会将学生分组进行,这样也可能会出现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一个小组最终结果做得好,不等于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做得好,甚至还有偷懒的人。在安排任务的时候,可以安排每个人都有需要独立完成的任务,也有大家共同合作的任务,这样可以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也锻炼了它们的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然实验课的开设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实验课的重要作用,需要高校管理者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提供良好的实验场所和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科层面的管理者多设计和开设实验课程,以提高现代大学生业务实践能力,进而有助于提交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率及职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六平,童叶翔 等. 强化实验教学全过程管理培养高素质化学创新人才[J].大学化学,2010(2):12-15,26.

[2]赵辉.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8):310-310.

[3]安寅,孟祥贵.高校现代化实验教学与管理浅谈[J].实验室科学,2011,14(5):1-3,6.

[4]高浩 高志峰,丁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验课教改方案的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2,14(11):81-82.

[5]潘佑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2(18):136-136,173.

[6]龙草芳,肖衡.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2,8(5):3118-3119,3126.

[7]王旭磊.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实验课程设置研究[J].价值工程,2012,31(9):280-281.

[8]朱艳龙.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1(18):I0097-I0097.

[9]周瑜杰,宋钰,何小利.基于管理类专业数据库实验课程现状与改进[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1,7(6):3795-3796.

[10]闫本宗.基于沙盘模拟经营的财务管理实验课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12(7):49-51.

[11]谢如鹤,陈宝星,周耀旭.物流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4):177-179.

[12]李彤.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教学质量,打造精品实验课[J].时代经贸,2012(10):232-232.

[13]李翠霞,崔群法.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研究和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3-104.

[14]王珂.理论课程中创业管理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心理学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147-148.

[15]刘红晔,赵学凯.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模式探讨[J].商业会计,2011(05Z):70-72.

第7篇

关键词:数字矿山;测绘;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34-02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并还将进一步发展。中国矿业面向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数字矿山”之路才能使传统的矿山企业在采矿工艺、生产管理、组织结构、工程决策等方面有大的调整,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生存空间[1]。目前,矿业类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矿山测量方向在“数字矿山”技术方面的培养还非常滞后,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传统测量技术”和“3S技术”(GPS,GIS,R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两大能力模块进行培养,但尚没有建立起“数字矿山”相关概念,也就更无从谈起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承担起构建和维护“数字矿山”这个重要使命了[2-3]。这已经凸显出目前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此背景下,研究高校测绘工程专业如何制定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我国现今对测绘人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

一、测绘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建设思路

第一,以对学生进行测绘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为根本;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字测图、测量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摄影测量、遥感、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第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使学生掌握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变形监测、地籍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摄影测量、遥感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地图编制和地理信息管理、应用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测绘行业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提升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基于常规测绘和“3S”技术进行控制网的建立、数字化成图、各种工程施工测量及变形监测,具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计的基本能力。

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将创新教育融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6],突出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三大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贯穿大工程,重点落实大实践教育理念,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使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统一要求,构建了自主立交式学分制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按照性质分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按照课程类别分思想政治与健康教育平台、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素质拓展与创新教育平台,学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要求,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修满各模块标准学分,共修满185学分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准予毕业。在课程当中核心课程有:“测绘学基础”、“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地测量基础”、“摄影测量原理”、“GNSS原理及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工程测量学”等。

实践教学环节有:“综合实验”、“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GNSS实习”、“地籍测量实习”、“3S技术综合实习”、“工程测量综合实习”、“工程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二)课程体系的特点

1.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道德素质教育,重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适宜。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约为3:1,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和培养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测绘人才。

3.注重夯实理论知识,突出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目标的理论课程。重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开设了大量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课程国际化增强。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及5门双语课程,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二是培养了学生国际化的理念、教学思想。

5.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大一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大二进行中期研究性学习;大三进行各级创新实验,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6.强化“数字矿山”人才培养。为了适应“数字矿山”人才培养需求,深入“数字矿山”高新企业龙软公司、数字矿山实验室和构建“数字矿山”的现场企业进行两方面内容的调研:一是“数字矿山”方向人才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二是深入了解“数字矿山”建设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地开设“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GNSS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测量程序设计”、“CAD及测绘制图”、“数据库在测绘中的应用”、“数字矿山关键技术变形观测与数据处理”、“开采沉陷与综合治理、“数字矿山实用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数字地面模型原理”、“GIS工程设计”、“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应用”、“三维GIS建模”、“计算机图形学应用”、“数字图像处理”、“遥感编程基础”、“数字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及应用”、“GNSS数据处理”、“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字矿山”的关键技术,毕业后具有从事“数字矿山”事业的技术与能力,从而为加速推进“数字矿山”的建设和推广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提供一些结论性和经验性的帮助。问卷一共设计了30个问题,通过对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216份问卷,调查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些客观评价。问卷共收回212份,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9.06%。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课程体系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在问卷调查中,71.4%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满意和认可的。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有助于提高专业基础知识。78.6%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提高。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58.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创新型自主学习能力。

3.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拓宽就业面。问卷调查中,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课程设置有助于拓宽知识面;69.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68.3%的学生认课程体系有助于拓宽就业面。

4.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问卷调查中,23.6%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非常大,48.4%的学生认为课程体系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用比较大。在以下两方面需继续加强:一是在学生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了解程度上还需加强;二是在提升学生对测量科学的兴趣方面有待提高。

通过进行理论研究、比较分析、问卷调查与分析,笔者认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够满足“数字矿山”对测绘人才的需求,该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提高多方面能力,拓宽就业面,最终目标是为国家“数字矿山”事业培养紧缺的测绘人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对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评估,从而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完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弼成,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J].高

等教育研究,2011,(9).

[2]梁园源.基于STS教育理念的理工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培

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

[3]邓万友.中外理工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海南

大学学报:自然学版,2006,(4).

[4]王彬斐.我敫叩妊校课程结构优化改革研究[J].兰州

大学学报,2007,(8).

[5]陈晓华,崔琳.培养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J].教育探索,2011,(3).

[6]罗竹峰.“理工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之课程体系研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