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5 00:55: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众创空间申报材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国土资源局四月份工作总结:
一、2017年4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进一步做好xx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目前,整完善成果已经市政府专题会讨论通过。下步将按程序报请市长办公会审定。
(二)共审查上报建设用地共计x公顷,新增x公顷。其中,报国务院批准的2017年度中心城区用地已于2017年3月30日上报国土资源部,总用地面积x公顷,新增x公顷。需报省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已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审查,用地面积x公顷,新增x公顷。
(三)我市《2017年度xx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已于2017年3月21日公开。2017年至今,全市共供应土地52宗x公顷,其中划拨土地24宗x公顷,出让土地28宗x公顷,成交价款x亿。市本级(不含三县一市)共供应土地30宗,总面积x公顷,其中划拨土地15宗 x公顷,出让土地15宗x公顷,成交价款x亿,
(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工作要求, 2017年6月30日前要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数据汇交。国家土地督察武汉局将于2017年3月至6月开展实地检查督导,并明确了实地检查督导的七项工作内容,要求围绕专项督察的工作内容落实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五项任务,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及数据汇交。我局制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倒排工期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任务落实进展情况表”,并已报请市政府同意,实行周报制度,要求3月31日前各地要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图斑落地块,逐级签订保护责任书,补充建立基本农田标识牌、界桩,建表册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
二、5月工作打算
(一)继续做好用地保障工作,做好土地出让工作。
(二)完成基本农田划定的省、市级抽查工作。
科技局四月份工作总结:
1、继续做好申报2017年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企业)的指导工作:对12家企业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督促企业就申报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为申报做好充足准备。
2、指导企业做好发明专利申报工作:邀请专利公司深入安盛凹土,国星凹土,飞洲新材料,明美公司,万佳电子,留香泵业,一鸣工贸,天娇科技,旭升科技,雀锦公司,昊昊蜂业、永言水产等凹土企业及园区企业开展发明专利申报工作,申请发明专利90件。
3、做好农业科技扶贫项目推进和服务工作:与潘村镇中淮村、古沛镇楼张村进行对接,指导完成扶贫项目实施单位挂网招标工作。
2020年按市科技局要求,我区进行了认真学习并积极部署下一步清河门区科技工作以保证今年科技任务指标顺利完成。现将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指标情况
1.2020年我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家:针对此项工作指标我局对区内重点企业进行走访,将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申报要求和高企所能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宣讲,通过宣讲提高了企业申请高企的积极性,满足条件的企业表示着手准备申报材料,尚不满足条件的企业也在积极开展申请发明专利等与申报高企相关的工作。目前阜新库茵都公司已明确表示将参与今年的申报并正在准备相关申请材料。
2.2020年我区R&D投入占GDP比重1.2%。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工作的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加大了对于科技研发的投入;企业对于自身科技研发能力的提高也逐渐重视,一些企业建立了研发平台和院士工作站,科技投入逐步提高。我局会督促区内重点企业年底前完成研发投入的填报工作,按照目前我区的R&D投入情况,如年底前顺利完成统计平台的填报,此项指标预计今年可以完成。
3.2020年我区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200万,随着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增加和非高企对于产品升级的逐渐重视,新材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根据去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情况推断,今年可以完成此项指标。我局后续会对企业进行相关数据跟踪,以确保此项指标顺利完成。
4.2020年我区技术合同成交额0.3亿元,前期深入企业调研,预计此项指标年底前可以完成。
5.2020年我区科技成果转化3项。近两年我区加大了科技成功转化工作的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培育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建设,积极参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前期深入富新、富国等重点企业进行调研,预计此项指标年底前可以完成。
6.2020年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1家。对于那些尚不具备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我局进行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相关优惠政策的宣讲。阜新圣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已完成申报。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区防范科技领域重大风险能力还相对薄弱,R&D占GDP比重较低、高新产品产值较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主要是因为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较少。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1、要抓好科技项目工作,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民生科技需求。深入挖掘项目资源,建立科技项目储备库,组织申报上级科技项目,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满足民生科技需求。认真研究国家、省科技项目扶持政策和计划指南,把握上级科技项目扶持方向,争取有更多科技项目挤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盘子。
2、要抓好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专利数量质量,促进专利转化运用。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技术革新,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知识产权,提高企业专利在授权专利中的比重,并争取培育若干企业专利大户。
3、要抓好创新企业工作,提升企业科技实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与院校院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通过共同承担科技项目、转让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工作站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利用院校院所的技术条件与人才力量,实现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提高清河门区企业与区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协同创新能力。
4、要抓好孵化器建设工作,打造科技创业平台,树立科技工作品牌。继续抓好清河门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为科技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提供便利条件,为科技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新的平台。
5、要抓好科技投入工作,健全多元投入机制,保障科技活动开展。切实落实中央、省和市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稳步增加清河门政府科技投入,保障科技创新活动与科技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通过政府科技投入带动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稳步提高清河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的比重。协调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灵活多样的金融创新服务,为科技企业开展科技研发提供资金支持、风险保障,营造良好的科技企业融资环境。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1-5月份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1-6月份预计完成情况
市委、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科技发展考核指标共有六项内容,1-5月份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如下(括号内为市政府下达给我县的跨越发展考核指标):
1.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达2.25%(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确保2.2%,争取2.25%);
2.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为122件(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确保292件,争取329件);
3.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为64件(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确保152件,争取158件);
4.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5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确保115亿元,争取125亿元);
5.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已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个,暂无获批消息(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确保8个,争取10个)。
预计1-6月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5%,百亿元GDP专利授权146件,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76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将达到65亿元,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个。
(二)1-5月份特色工作、创新举措和亮点事例
1-5月,县科技局按照全市有影响、有位置的总要求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县科技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个,其中3个进入现场考察(全市共4个)。
2.开展今年全市唯一的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创建工作,目前已将金石农机农资机电城申报材料上报省知识产权局。
3.申报第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获批9家,占全市获批数的一半;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
4.初步建立企业信息库,为项目的培育和历史资料查询建立共享平台。
5.探索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贷款项目,助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6.开展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金湖石油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复核工作。
7.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项目3个,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个,省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3个,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8个。
8.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组织企业参加市政府与常州大学签约仪式,现场签约3家。
9.组织企业参加省知识产权标准化创建工作,配合市局开展专利执法检查。
10.申报省农业支撑项目4个,苏北富民强县项目4个(全部公示)。
11.全县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8个,预计获批30个,获批扶持资金1200万元。
(三)主要工作
1、注重早启动,紧抓项目申报不放松。
针对去年未能完成县下达向上争取项目资金任务,未能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未能圆满完成国家高企申报任务的情况,我们从年初开始,就瞄准预定目标,狠抓项目培育、申报不放松。一是广泛宣传,广而告之。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征集各类项目源,共征集项目源36个。二是分片包干,协同配合。逐个企业了解情况,上门辅导,最大限度的帮助企业争取项目扶持,对全县160余家列统企业做到户户到,对小微企业做到有求必应。截至目前,已申报省级以上各类计划项目48个,其中: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9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个,省社会发展项目8个,省工业支撑项目9个,省农业支撑项目4个,预计获批30个,获批扶持资金1200万元。
2、注重助提升,为企业科技创新添活力
(1)产学研合作更加突出实效。
俯下身子,深入企业听取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技术难题攻关等需求,使企业与院校的对接更直接、更有效。3月,组织企业参加市政府与常州大学签约仪式,现场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家。4月,组织参加省人才办在武汉、成都等地举办的人才对接峰会,寻求合作机遇。开展企业技术难题征集活动,共征集各类技术难题16项,6月中旬我县企业将就这些技术难题与南京理工大学集中对接。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金石集团、红光仪表等70家企业与全国近6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不少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已经开始了实质性的联合创新。1-5月份,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荐计划项目3个,省创新创业团队1个,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3个,企业博士集聚计划项目8个,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3个,科技副总项目9个,签署合作协议30项。此外,还配合县人才办开展人才招引和科技镇长团工作。
(2)高企培育更加突出引导。
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是精准解读政策,加强带动引导。仔细研究国家政策规定,通过专题培训、印发资料、走访调研等方式,让企业进一步了解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政策,调动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一对一指导申报。会同财政、地税等部门主动上门帮助收集材料,整理技术档案、精心测算考核指标,手把手地编写申报材料,增强企业申报高新企业成功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建立高企后备库。通过上门走访、调查摸底,根据企业的专利、成长性、创新性等,筛选出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建立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培育方案。上半年,已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7月底还将申报第二批共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获批9个(全市共16个)。此外,县科技局还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截至目前,2013年度研发项目加计扣除共备案18家企业、40个项目,预计减轻企业负担2亿余元。
(3)研发机构建设更加注重长效。
一是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深化与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合作,进一步推进物联网中心建设,借力科技镇长团平台、充分利用省内高校资源,全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升级。二是对三年内申报获批的市级以上研发机构进行“回头看”,对重申报、轻建设的研发机构提出整改意见。三是对今年新申报研发机构从严把关,保证质量。上半年,共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重点实验室1家、研究生工作站2家(已公示)。截止目前,我县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有1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大中型企业均已建立不同层次的研发机构,列统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接近75%。
3、注重促创造,知识产权工作亮点纷呈。
县科技局积极开展企业知识产权宣传及执法保护工作,深入企业调研指导。一是组织开展专利申报。年初,局领导带领相关科室同志,深入企业对专利申报情况进行调查,邀请专利事务所专家走进企业,对专利申报进行一对一的专门指导,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二是开展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创建工作。今年,新参加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创建备案企业5家,组织10家企业参与评选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先进单位。截至目前,全县共参加备案企业33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26家,13家企业通过了省知识产权局组织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绩效考核,其中优秀单位4家。三是创建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街区。组织金石农机农资机电城开展“优质商户”评选活动,签署“正版正货”承诺,帮助创建申报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街区。四是推动专利成果的实施转化。申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个,3个进入现场考评,申报省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3个。五是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参加省专利执法培训2人,参加省知识产权工程师培训14人。六是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知识产权宣传,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尊重和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
4、注重顾大局,尽力做好中心工作。
上半年,县科技局在认真开展科技工作的同时,还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做好全县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全县发展大局。一是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到武汉、苏南、浙江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有2个在谈项目。二是开展各项创建。主要是综治平安、小康指标、三城同创、生态县建设、软环境建设等。三是参与秸秆禁烧工作,确保责任场圃没有一个火点。四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认真做好各项规定动作,选好自选动作。目前,各项工作都在有序开展中。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
上半年,科技局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专利申请量未达到序时进度要求。原因是今年市里下达的任务数较去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加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二是优质项目源偏少,能够符合项目申报条件的不多。主要是培育和发展不够充分。三是招商引资成效还不明显。
二、下半年工作计划
下半年,我局将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以助转型、促发展为己任,努力推进全县科技创新,认真履行好科技部门的工作职责,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的工作中心,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在推动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普及方面的职能作用,努力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到年底,县科技局必须要完成的主要目标是: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支出占GDP比重达2.2%,争取达到2.25%;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达292件,力争329件,百亿元GDP发明专利申请数152件,争取达到158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15亿元,力争达到125亿元;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个,力争10个。
(三)拟实施的重点工作
1.力争获批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个;
2.开展苏科贷项目试点,完善县级科技计划体系,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3.开展创新型试点县建设工作;
4.申创省知识产权“正版正货”示范街区;
5.组织2次产学研对接活动
6.通过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金湖石油机械特色产业基地复核。
(四)主要措施:
一是继续组织项目申报,助推科技型企业创新。围绕我县支柱产业的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继续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新申报国家火炬计划1-2项,市成果转化项目3项,市农业支撑项目4-6项、工业支撑4-6项,力争全年获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项,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争取项目资金1200万元以上。
二是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深化与南京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2次,签约项目35个。新申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项,市级高新技术产品12项。
第一条为进一步盘活科技资源,降低创新创业主体科研创新投入成本,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省小微企业创新券管理使用办法》(科字〔2015〕80号)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科技创新券是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创新创业个人(团队)共享使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与服务的一种“有价凭证”,主要用于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类创新载体提供创新创业服务的补助。
第三条科技创新券资金来源于县财政科技经费,年终结余资金结转下一年度滚动使用,并根据其使用绩效,增加经费额度。
科技创新券资金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公开普惠、诚实申领、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科技创新券实行实名制及登记备案制,每张科技创新券编号唯一,不得转让、买卖、赠送、重复使用和兑换现金,遗失不补。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
第四条 成立县科技创新券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券的政策制定、组织领导、监督审批,研究确定科技创新券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任组长,县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财政、科技、统计等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具体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科技创新券的设计、运行监管、年度工作计划和经费预算编制,并会同相关部门拟订科技创新券实施细则,负责科技创新券的申请、审核、发放、兑现,完成领导小组交办事项。
县财政局负责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县统计局负责整理上一年度纳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范围的企业名单及实现产值数额、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名单及研发经费支出额、规模以上企业名单及主营业务收入数额、市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统计监测体系单项指标全县排名前5名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名单等,反馈给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章对象与范围
第五条 科技创新券的支持对象为本县企事业单位、创新创业个人(团队)等各类创新创业主体,优先支持创客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及其在孵企业,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获得有关资质认定的创新创业主体。
第六条科技创新券的支持范围是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向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平台购买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以及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相关科技创新活动支出。
按照法律法规或者强制性标准要求开展的强制检测、法定检测等非科技创新活动,或已列入各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不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
第四章发放与使用
第七条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创新券申请通知,创新创业主体根据通知要求提出申请,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上报领导小组研究拟定发放对象名单和金额,经公示无异议后,按申请时间顺序发放科技创新券。
第八条持券创新创业主体需在规定时间内将购买科技服务或科技成果的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时间、服务费用等事宜)、支付费用凭证等材料,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如有特殊情况需书面提出延期申请,否则申请到的科技创新券自动作废。
第九条使用科技创新券时,持券创新创业主体应配套不低于科技创新券使用金额的自筹资金,自行与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进行供需对接,先行支付服务费用。
第五章兑现与奖惩
第十条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季度受理科技创新券兑现申请,全年分两次集中审核兑现。持券创新创业主体在购买服务或科技成果合同履行完毕并按照合同要求支付给对方经费后,凭银行转帐凭证、创新成果或服务成效证明等材料提出兑现申请。
第十一条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受理的兑现申请材料进行初审。对通过初审的,会同县财政、统计等部门进行联审。
第十二条领导小组根据部门联审意见,拟定兑现名单和金额并公示。经公示无异议的,持券创新创业主体按申请时间顺序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兑现。通过公示但受当年预算资金限制未兑现的,顺延到下一年度兑现。
第十三条县财政、科技部门对科技创新券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为优秀的创新创业主体继续申请科技创新券的,予以优先支持。
第十四条创新创业主体应根据自身实际、酌情自主申领科技创新券。对于未按要求使用科技创新券或年兑现金额不超过申领总额50%的,下年度申请时核定额度按50%的比例降低。对于上年度已兑现科技创新券但研发投入统计数据为零的,取消本年度科技创新券申请资格。弄虚作假,恶意骗取财政资金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处理,除追回科技创新券已兑现资金外,相关创新创业主体将被列入信用“黑名单”,3年内不再受理其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申请。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创业能力
知识经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在创新型国家发展建设中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文件对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有着深刻的引领作用,其核心内容是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全社会成员的理性认知和自觉行动。为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优势,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整合,提升经济生产力创新。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抓住时代机遇,紧跟互联网时代步伐,积极利用网络资源推进高职学生进行网络创业,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统计,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727万人,到了2015年更是高达749万人。数据表明,在“十二五”时期,年平均达到约700万人的应届毕业生,市场人才偏向饱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让门槛较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2]。应对高校的扩容以及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创新创业成了新形势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客观选择,同时也符合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创业是新时期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也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挑战,为社会提供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业方式。因此,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缓解高校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高校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国家几所试点高校尝试创新创业教育,比欧美国家晚几十年。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上严重不足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在办学理念中没有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地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简单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学生参加招聘会进行的简单岗前培训,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无法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挖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创业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地认识创业教育,在选择的创业项目时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弱,从而造成其创业成功率低。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缺乏深度研究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深度的研究,简单地将西方一些国家创业教育的课堂教材和教学方法搬过来,没有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需要,缺少规范化、本土化,因此实际运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也有待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虽纳入必修课程,但课程比较单一,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缺乏系统的设计,造成创业资源的严重不足。
(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职业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而是从其他专业兼职来搞创业教育,必然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专业领域的研究和创业实践经验,更缺乏创业经历。虽然有一部分高校从校外聘请一些企业界的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来校讲座和培训,但由于缺乏相应配套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与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再加上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课程时间上也会产生冲突,造成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有待深入
大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但终究偏向以赛代教型,没有让高职学生更深入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培训。虽然高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申请创新创业项目来进行大学生能力训练计划,但是创业实践项目主要还是在实验室或是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完成,高职学生较少机会接触真正的创业实训,造成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主要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然会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高职院校应迅速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和新方法,利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目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努力探索一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能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信息交互方式,也逐渐改变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整个教育大环境。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教学手段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历史机遇。为响应“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全民创业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网络资源进行网络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可以概括为:要在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先进的网络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目标,依托互联网整合创业教学资源,引入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及企业家创业信息共享网络,培养一批敢于承担风险、富有创新精神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实现校园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信息一体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为高职学生就业难开创了一条新路径,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三、“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网络资源应用的优势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创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创业意识形成,培养大学生的终身创业精神三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一)网络资源的运用,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网络学习带来了创新的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高职学生通过运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而优化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高职学生网上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交流和取长补短。通过获取足够的创业知识进一步拓展了高职学生的创业思维,创新的学习模式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让高职学生在今后创业中游刃有余。
(二)网络资源丰富的图文信息,激发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
创业意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的社会属性。运用网络资源创新学习可以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网络通过计算机终端传达的信息是一种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的模式,通过这种形式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活动意识,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大学生在广阔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时,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选择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决策能力。大学生通过在虚拟世界低成本、高仿真的学习,这种学习过程可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发挥学生的创业潜能[4]。
(三)网络创业平台,可以历练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网络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能够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强大兴趣,通过运用网络吸收丰富的知识,从而形成优秀的创业思维。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创业空间,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创作力和想象力,从而提升个人的创业能力,达到培养创业品质和创业精神的目的。良好的创业品质是培养创业精神的基本条件,对培养创业者创业的持久力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国家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这方面非常重视,创业的成败与创业精神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利用网络创业和今后的人生创业中,培养终生的创业精神是十分必要的。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国内一部分高校已开始构建初具规模的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开设创业网络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业能力。但网络创新课程和创业实践相对薄弱,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创业教学资源及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环境等潜在需求。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建设一个创新创业教育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构建“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让高职院校学生更方便更自由地进行创新创业理论的自主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思想交流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利用云创业构建一个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主要内容包括最新的创业政策和人才信息资讯、灵活的教学资源、先进的网络教学管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测评、校企合作交流等多个项目,通过云平台将学校与企业信息集中起来经营、整合人才和社会资源,是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网络课堂平台
用于创新创业故事、创业步骤和方法、案例教学视频讲座以及模拟讲座等资源,可运用微课和头脑风暴等多样化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网络课堂教学新模式,并给予创业的大学生相应的1学分认定。要调动学生的网络课堂学习兴趣,了解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通过师生在线交互进行实时创业跟踪指导,并对创业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创新创业测评。大学生也可根据喜好对教学资源进行查看或下载,为大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空间。
(二)加快信息一体化,打造创业系统资讯平台
展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公告等信息。在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是最好的财富,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浏览最新的创新创业信息动态和创新创业培训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了解最新的创新创业科研成果,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抓住创新创业的良好时机,为今后创新创业实践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三)加强高职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建立网络专题培训平台
这个平台主要是对部分有创业意愿或是已有创业实践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专题培训。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开设网络“创业计划课程训练”和SIYB、KAB创业课程培训,并将此培训纳入实践教学环节,给予相应的学分1学分认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业技能,了解创业的过程和模式,学习创业的步骤和方法,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成功率。在创业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思路和途径,树立主动性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科研水平,打造网络教育科研平台
利用网络创新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科研项目申报及审核等相关信息。可利用教育科研平台组织大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电子商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学科竞赛,也可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项目申报评选。学生可方便快捷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平台浏览相关信息,并在线填报相关申报表格,管理者则通过网络教育科研平台对学生的申报材料进行网络统一评选审核,同时使用电子公章给予评审意见。
(五)丰富教学手段,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可以通过创业模拟软件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创业模拟实践的机会,同时学习和推广“O2O”新型线上线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渠道展开营销,并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从货源、网络推广到物流配送的整个全过程,最后完成电子商务交易,让大学生最终从网络模拟实践走向实际自主创业。教师和学生可建立讨论群组进行相关讨论,实现大学生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之间进行深入的沟通在线交流,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达到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的目的。大学生通过网上创新创业测评,了解和总结创业的成效[5]。
(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享校企合作网络资源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建立校企互融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企业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为高职学生提供创业的激情。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文化资源,将合适的企业管理理念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形成未来校企合作的优秀校园文化。利用企业现有资源建立创新工作室、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以及“校企合作实训室”等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资源的整合利用,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在校企合作共建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一个平台空间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技术合作交流等信息,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空间搜寻合作机会和企业的经费赞助,不同企业之间也可通过平台共享网络资源,极大地促进高职学生与企业、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应有配套的保障机制,要抓住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商机,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快速适应网络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网络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创业学习和创业实践机会,最终成为“互联网+”时代举足轻重的主力军。培养工作踏实、开拓创新的创业实践人才,努力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创业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6]。
一)扩大校园网建设,创建网络教学机制
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大校园网建设,加大VIFI的网络覆盖区域,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堂还是在寝室都能自由上网。创建网络教学机制,让高职学生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能进行网络学习。鼓励高职学生以微信、微博、移动App等热门的社会化工具作为信息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分享,通过在线交流讨论,丰富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方式。转变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单单只偏重课堂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网络实践,激发学生网络创业的兴趣。同时,也要打造一支良好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构建适合各种专业的教师网络资源库,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为网络教学开展做好在线交流创业指导跟踪服务,推进高职学生创业实践具体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优化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环境,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环境,健全网络创业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中心增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平台管理机构,保障高职学生网络创业工作的正常运行。深化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意识,建立创新创业服务网站,为高职学生搭建网络创业服务平台,负责收集和整理创业信息,以及创业信息和政策,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及时、准确、重要的信息。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间各种网络创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职学生网络创业人士和企业家的信息库,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在线交互和跟踪指导,分享创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这无疑对高职学生的网络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企业而言,学校可以为企业输送大量实习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让高职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成功案例,了解一线的实习、实践过程,从而产生创业的兴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教育[7]。同时,打造校内外创客空间,创客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重点突出创业文化氛围。可以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创客、专家或是企业家来担任驻校创客导师。创客活动中师生的专利和成果的过程,都由在线管理平成,为创业信息的整个过程管理和反馈提供便利。
(三)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创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部门应制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设立专门的创业资金用于支持自主创业,让门槛较低的高职学生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和更大的创业成功率。除此之外,也可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方融资等方式创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高职学生网络创业投资,尤其对高职学生互联网创新型中小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一个刚进入创业阶段的高职学生来说,更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给予必要的创业指导,从而让创业的高职学生更有信心。同时,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相关的限制条件,鼓励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创业,在全社会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Z].
[2]曹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67-72.
[3]周赣琛.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网络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3):18-21.
[4]孙晓红,张博.网络资源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创新与企业成长,2013.
[5]李敏.基于校园电商O2O运营模式的实践教学探讨[J].鸭绿江,2016(1):268.
[6]陈小筑.众创时代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5(13):1.
一、激发动迁源动力,确保棚改工程民得利
群众满意是棚改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棚改工作能够持续深入推进的最大源动力。为此,南通市牢固树立让群众“不吃亏、少吃苦、早安置、安置好”的棚改理念,科学谋划推进棚改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科学设定惠民政策,实现“被改”到“要改”的转变。让动迁群众分享城市发展红利,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动迁不仅让动迁户的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集体土地上的动迁户还能获得完全产权安置房。棚改安置房采取“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开发建设。不管房地产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安置住房始终以政府指定的较低的优惠价格定向供应动迁户。在安置面积上,市政府充分考虑拆平房住楼房的公摊面积问题,不仅通过“靠套型”扩大安置面积,还对电梯公摊面积进行政府补贴。安置小区生活设施齐全,建立自我造血机制,通过在安置房小区配建一定比例经营性用房,以其商业运营收益对安置房小区的后期物业管理进行考核奖励,提高管理质量。一系列的政策优惠,让群众参与改造、支持改造的热情高涨。
二是打造民生幸福工程,实现 “安居”到“宜居”的转变。南 通市在棚改工作中,始终坚持“多为百姓着想,多让群众满意”的原则。在安置房的空间布点上,坚持就近就好集中安置,按照 “四靠”的原则,即靠城区、靠镇区、靠园区、靠商业区,超前规划棚改安置点 109 个,基本满足 2020 年前市区所有棚改安置需求。在安置房的户型设计上,让动迁户自己参与选择。通过开展一系列安置房户型公开评选活动,评选出若干个动迁户最喜欢、最欢迎的户型推广应用。在安置房的建设质量上,让动迁户全程参与监督,与专业监理队伍共同严把质量关,确保建成放心工程、优质工程。
三是顺应差别化安置需求,实现“实物”到“多元”的转变。在确保动迁户至少有一套住房的前提下,开始引入市场化手段,鼓励各区采用货币化补偿、货币化回购安置指标、购买存量房源等多种方式,着力打通“三个通道”、提高“两个比重”。即:安置房存量房源在街道、区之间的通道;安置房与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之间的通道;安置房与商品房之间的通道。提高剩余安置指标回购在安置中的比重;提高货币补偿在征收中的比重。
南通市政府从土地供应、财政分成、税费优惠等方面对各区进行扶持。2015年多元安置盘活了约4000套存量安置房,通过购买商品房等方式,累计筹集市场存量房源4000多套。
二、坚持依法抓征收,确保居民动迁拆得稳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并想方设法满足群众需求,从制定动迁方案开始到具体执行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确保动迁工作在法制、阳光下进行。
一是主动权交给群众。征收各阶段让群众全程参与,建立群众评议组,充分听取意见,优化方案,开展宣传发动,通过漫画、微信平台等手段,及时为居民答疑解惑。创造性地设置不同奖励,如将签约期分为若干时间节点,给予相应的签约交房奖;对无违章建筑的,给予无违建奖;在规定时间内全部签约的,给予整体签约奖,形成群众共同参与棚改动迁的工作局面,促进了签约进程。将动迁各阶段的信息,特别是调查结果、补偿协议全部上墙公示,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打通“阳光征收”的最后一公里,为此,还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安置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征收的顺利进行。
二是严格执行依法征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集体土地征地房屋补偿安置管理的意见》《南通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操作流程》《关于城建考核扫尾项目中对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依法启动强制执行进行考核计分的通知》等文件,市级层面还成立了人民法院、法制办、房屋征收部门参与的依法征收指导服务组,定期对房屋征收工作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服务。对扫尾项目,坚持“一把尺子” 量到底,采取法院裁定、政府执行的裁执分离模式,让早签约的不吃亏,后签约的不沾光,保证政策的连续性、严肃性。
三是注重征收行业监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市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的通知》,严肃查处野蛮动迁,坚决堵住野蛮动迁的“歪门”,倒逼各方将征收扫尾纳入法制轨道。开展素质教育和业务培训,对存在野蛮拆迁行为的单位和人员依法严肃处理。强化党建教育,开展党员挂牌上岗,着力推进行业平安创建、文明创优、业绩创先与党建创新“四创同步”。自2006 年以来,南通市连续7年被江苏省住建厅评为“平安拆迁”先进集体和规范化管理达标单位。
三、创新渠道搭平台,确保资金保障跟得上
面对资金瓶颈,南通市在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基础上,创新融资方式,借助市场力量,为棚户区改造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宁可少建一座桥梁,也要加快建好安置房”,要求市区两级政府优先安排财政支出,最大限度保证拆迁补偿及安置房建设等资金需求。同时,通过落实税费支持政策以及返还棚改安置房土地出让金等方式为棚改项目输血、造血。在政府资金带动下,社会资金全面参与,开发、施工等建设主体纷纷投资棚户区改造。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融资方式,“五管齐下”,引入社会资本。
一是用足政策性贷款。与国开行对接,全力争取政策性贷款,并于2013 年成功获批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 100 亿元。
二是用好发债手段。充分借助“债贷款组合”这一政策优势,与国开行、民生银行密切联系,启动银行间交易市场定向发行工具的发行工作,发行私募债15亿元。
三是用活信托资金。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对接,各区共融入信托资金 48.67亿元。
四是尝试棚改基金。抢抓国务院“43号文件”出台的机遇,积极探索由银行总行发行理财产品与保障房公司或项目所在区政府出资合作组建产业基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先后与兴业银行、南京银行合作组建共30亿元的保障房投资基金。
五是推进股权融资。创造性设计了“以各区子公司股权收益权质押,公开发行理财产品,所募资金用于棚改土地一级开发”的融资方式,其中,通过建设银行总行发行5年期股权收益类融资理财产品 15 亿元。此外,各区也融入股权收益类融资 12.8 亿元。
四、关口前移提效率,确保机制优化推得动
为全面形成棚户区改造“房等人”的局面,南通市提出到 2016年底全面实现“先建后征”目标,并从组织保障到选址论证、市场准入、前期审批、建设施工、竣工验收等具体环节,进行了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化解动迁难、建设慢、安置久的矛盾。
一是市区联动。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了《南通市区安置房专项规划》和《南通市主城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规划》,统筹项目布点、土地使用资金安排和项目推进,使棚改工作科学规范、有据可依。市、区成立棚改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将棚改工作细化为4个阶段18个节点,通过月度通报、监察巡查、联席会议等加以考核推进,结果与城建考核、棚改资金奖励、年度绩效考评挂钩。为破解棚改推进中的难题,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先后10余次对重大问题和困难开展专题研究和会办,建立了市主要领导挂钩联系具体项目制度,由其带队深入一线协调指导和现场办公。市人大、市政协多次视察,专题研究安置房建设难题。开发了安置房信息管理系统,对建设和安置工作全程监督。
二是综合论证。即在项目前期选址时政府部门多方参与,共同把脉。出台了《南通市区安置房建设条件综合论证工作流程》,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各职能部门、单位共同参与,对拟选地块周边的配套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污、地面杆线迁移等事项开展综合论证,确保建设选址科学可行。同时,引入信用评估机制,对开发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避免信誉不良、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开发企业进入棚改安置房建设领域,确保项目质量、品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参与多边贸易体制,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世、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暂新发展阶段。充分显示了我国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论是对各行各业还是各个政府部门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接轨与考验同在。然而,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机遇是潜在的,挑战却是现实的,机遇来自对挑战的正确应对。作为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只有主动适应入世形势,学习掌握世贸规则,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应对准备,才能抓住机遇战胜挑战,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中国加入wto后医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药品即是关系到人类生命健康的特殊商品,又是对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物资。医药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医药产品是当今国际贸易最大的15种产品之一,进入90年代后,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均超过5%,中国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率超过10%。目前,全球药品的年销售额为3500亿美元以上。中国自1980年以来,医药经济始终保持着2位数的年均增长速度,20__年,全国医药工工业总产值2767亿元,同比增长18.5%;药品销售总额1780亿元,同比增长11.4%;药品进出口总额71.45美元,同比增长24.3%。均大大超过我国其它生产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加入wto给中国医药带来三个方面的机遇:
首先,将有利于我国医药产品的对外贸易环境改善。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一个开放的多边体系,可享受各缔约方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在这一原则下,届时许多国家将解除对中国的中药贸易壁垒,使我国能充分发挥中药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扩大中药和原材料药的出口,取得比较利益。
其次,将有利于我国传统医药业的改造。加入wto不仅意味着我国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我国进口的增加,无论出口还是进口,都更加有利于吸纳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加快我国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有利于我国医药结构的调整。加入wto后,我国医药根据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需要,对医药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优势企业、优势品种的生产规模,在提高消费者的康复保健水平的同时,降低消费者的医疗成本,逐步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医药产业布局。
加入wto也使中国医药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将降低关税并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将使大批的国外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与我国自行生产的药品抢占市场。目前,我国年进口药品价值总金额已达15亿美元,加入wto后,进口药品将进一步挤压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给我国的民族医药工业造成极大冲击。
其次,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将根据世贸规则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药品仿制将受到极大抑制。在我国目前生产的800多个化学药品中,有97%是仿制国外品种,今后在专利期内仿制新药,开发方可索取4至10亿美元的赔偿,买断一个专利新药的生产许可,需支付5000至6000万美元。
/!/第三,加入wto后,我国医药企业将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的压力,特别是一些弱小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险。目前,我国的医药生产企业有7000多家,但大型的现代化企业极少,而经营管理落后,技术水平低的小型企业占75%,这些企业在设备、工艺、管理等方面总体上滞后于国际先进水平20年。
二、江西医药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利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西医药经济发展迅速,1980年至20__年,我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7%,与全国同步。20__年,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医药商业销售总额30亿元,医药行业实现利润约6亿元,医药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12位,为全省人民防病治病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加入wto后,要对江西医药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再分析、再定位,才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一)江西医药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我省目前还属于低收入省份,农村人口又占全省总人口的80%,求医用药的水平远低于世界和全国平均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特别是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药品需求将不断扩大。
2、我省化学制药有一定基础,可生产化学原料药120多种,生产能力达3万多吨,均居全国前列。各种制剂有1000余种,其中,克拉维酸、小诺霉素、庆大霉素、vc、青霉素、洁霉素等主要品种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影响。
3、我省中药资源丰富,已普查到植物药1901种、动物药146种、矿物药14种,中成药生产能力5万吨、品种规格800余种,肾宝、血康、夏天无片、复方草珊瑚、金水宝胶囊、乌鸡白凤口服液、化积口服液等一批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中成药有良好市场声誉,汇仁、江中、天狮、南城等一批中成药企业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其中,汇仁集团是第一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民营制药企业。
4、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必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比较利益的转移,使处于中部地区的我省在调整医药产业结构时处于有利位置,为进入wto后我省医药产品积极打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期准备的运作空间。
(二)江西医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在全省262家医药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不足20家。143家企业重复生产600来个中成药品种。由于企业小而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销售额上亿元的只有7个,上5000万元的只有9个,1999年,我省化学原料药的产量不到生产能力的10%,普通药品制
剂企业的开工率不足50%。2、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全省仅有31家企业有中药保护产品51个,31家企业有新产品47个,一半以上的生产企业无知识产权保护品种。大多数企业产品老化,为数不多的新药也档次不高,能够代表先进研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品种只有8个,仅占全国批准的1.2%,新剂型更少。与当今以产品专利、技术垄断为标志的世界医药存在极大反差。
3、开放力度小,引资融资水平不高。全省医药工业的国有经济比例在2/3以上、医药商业的国有经济比例在90%以上,由于负担沉重、投资不足、机制不活,产值利税率和成本利润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是为数不多38家的中外合资企业,也只是注重引进资金,没有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
4、流通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假劣药品屡禁不止。我省医药商业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三级批发格局被基本打破之后,药品流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目前全省有医药批发企业422个,过多过滥;医药零售企业3617个,分布不均。大多数经营企业规模小、冗员多、费用高,无竞争实力,为非法药品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假劣药品时有发生,侵害了群众利益,有损党和政府形象。
三、中国加入wto后江西医药的对策
中国加入wto后,江西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一步增强改革意识、大局意识、开放意识和发展意识,按照省委确定的“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经济战略定位,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药品监督管理运行机制与国际全面接轨,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应对加入wto的挑战,促进江西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努力提高医药的现代化水平
我国加入wto后,执行国际统一的技术标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和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医药行业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按照我国政府的承诺,中国将在20__年之前完成所有医药企业gmp、gsp的论证工作,因此全面加快我省药品gmp、gsp实施进程的任务十分迫切:要以实施gmp为手段,全面整合我省医药工业资源,对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对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形成以江中、汇仁、桑海、天狮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竞争有序的企业结构,促进我省医药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要以实施gsp为手段,对我省现有的医药经营企业进行统筹规划、改组改造,以“规模化、广覆盖、低毛利”为目标,批发实行配送制,零售实行连锁制,组建大型、特大型医药商业集团,主动应对我国将在20__年开始向全球开放药品分销业务的承诺,策应国外医药商业零售业巨头的竞争。
2.大力推进中药的产业化经营
江西生态环境优越,中药材资源丰富,以“樟树帮”、“建昌帮”为代表的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技术历史悠久、享誉全球,是加入wto后,我省医药产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比较优势,因此,要鼓励和支持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中药品种,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建设。一是要规范中药材种植:制定种植计划,严格质量标准,抓好示范点,引导种植区,把中药材种植发展成为农业特色经济,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要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业:重点在提高饮片质量、创品牌、上规模上下功夫,鼓励对传统中药饮片采用先进的炮制工艺和包装材料,从粗放型加工转变为精细型加工,从作坊式生产转变为规模化生产;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我省中药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组建中药材技术生产服务中心、制定推广中药标准和质量规范、加强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等各种措施,加快形成我省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中成药研制和生产、中药产品销售和贸易出口一条龙的产业链。
3.认真改进新药的研制开发工作
面对wto组织内各国日益繁多的技术协议和技术壁垒,我省要努力提高新药研制开发能力,大力开发生物药品、疗效确切药品、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药品,把我省新药研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一是要对全省现有的4207个药品批准文号进行清理,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上报申报材料,取得国家级药品批准文号,尽快完成药品地方标准上国家标准和保健药品的整顿工作。二是要改革现行药品审评机制,在加强药品技术审评的同时,强化为企业申报药品提供服务功能,发挥药品审评专家在新药申报中的技术咨询指导作用。三是开展药品质量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企业按照国际和国内先进标准配备质检仪器,提高药品成品和原辅材料的全检率,从源头上保证药品质量。四是搞好新药研制和注册人员的培训,使之熟悉了解国内外新药研发动态和相关工作程序要求,提高新药研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
关键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9)03-0043-09
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揽,实现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灾区重建和恢复生产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自力更生、国家支持、社会帮扶”的基本方针。据财政部公布,截至2008年8月14日,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644.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574.12亿元,包括应急抢险救灾资金250.92亿元,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23.2亿元;地方财政投入69.98亿元。随着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进程,灾后重建工作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常态下有条不紊地展开,灾后恢复重建投入的资金将远远大于应急抢险救灾资金。尽管如此,面对灾后重建的巨大资金需求,仍然显得“僧多粥少”。因此,很有必要构建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的长效分配机制,包括计划手段分配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的重建专项资金运作的多元化制度安排。以招投标竞争方式来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可以说是其中的一种大胆探索与积极尝试。
一、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战略意义
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是一种资源配置过程。资源配置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来实现。迄今为止,社会化生产中资源配置方式基本上有两种:市场配置方式和计划配置方式。在抗震救灾与重建家园的过渡时期,应该更多的采用计划的手段来配置资源;在灾区重建家园的中长期过程中,我们也还要继续用计划手段来配置重建家园的各种资源。这不仅是灾区重建家园的政府主导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用计划手段来配置灾区重建家园的各种资源,可以更有力度地调度一切可能的资源,突破市场壁垒与行政障碍,快速地实现灾区重建家园的目标。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特征。我国目前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既然是一种资源配置过程,就离不开市场机制在其中的作用。毋席讳言,市场机制在灾区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尤其在过渡与恢复时期不应该起主导作用,但是,在政府以计划手段主导灾区重建家园资源配置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无疑有助于提高重建家园资源配置的绩效。同时,在灾区重建家园的资源配置中让计划手段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灾区家园重建的领域,缓解重建专项资金不足的压力与矛盾,确保就地重建与异地新建项目的质量与效益,形成灾区重建家园资源配置的长效机制。
为推动做好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广东省委、省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决定从2008年起到2012年,设立省财政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每年安排15亿元,分成3个标的,每个标的5亿元,采用招投标的竞争性方式,择优扶持。招标和投标既适用于采购物资设备,也适用于发包工程项目。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招投标已广泛应用到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等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是,在重点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的分配上首次引入招投标机制,这不仅在广东是第一次,而且也开了财政专项资金运作的先河。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作为一种用途特殊的财政专项资金,也可以对其中的部分专项资金采取类似于广东的招投标分配运作的做法,进行大胆的探索与积极的尝试。
(一)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汶川特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与雪灾相比,地震给人民财产造成更大损失,经济学者刘正山初步估算,这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5252亿元,远超年初雪灾造成的1516.5亿元损失。有专家估计,重建所需的投资总额很可能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四川汶川大地震给震区的一些城镇与农村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一些城镇房屋垮塌严重,甚至完全成为废墟。汶川大地震84个灾区中的21个重灾区城镇毁损严重,其中北川、汶川、青川几乎全城尽毁,城镇重建正在准备之中。地震灾区都希望重建的项目多一些,重建的资金量大一些,从而客观上存在争重建项目、争重建专项资金的攀比问题。这类矛盾靠行政与计划手段很难协调;同时,汶川地震灾区这么大的重建资金需求量,单靠行政与计划手段分配,很难做到科学合理和高绩效运作。
以招投标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可以模拟广东分配重点产业转移专项资金的运作机制,将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运作的整个评审工作,分为“要件准入”、“专家评审”、“政府批准”三个阶段。广东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的评审,将以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决定》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地方形成新的发展思路为主要目标,体现“三坚持原则”,即“坚持科学导向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和“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这些原则兼顾了财政专项资金分配运作中的各方面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将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运作置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与协调之中,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涉及到城镇重建、设施重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组织重建与市场重建等,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揽。其部分灾后重建资金的招投标分配运作更应该集思广益,充分考虑需求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经济社会与生态、就地重建与异地重建等方面关系,使计划分配重建资金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机契合。
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程序科学规范,避免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中的“长官意志”和“拍脑袋”决策的弊端;使专家团队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分配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有助于根据灾区重建的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实事求是地分配与调度重建专项资金;有助于协调与化解汶川地震灾区地方、部门、单位之间争重建项目、争重建资金的矛盾。
(二)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是强化财政职能的需要
健全完整的财政职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收入管理职能;二是支出管理职能,这两个方面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收支职能的定位科学合理,财政职能才能最有效的发挥,财政资金才能得到最合理的配置。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也必须在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下才能实现其预期的使用效益。
通过招投标程序,将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预算用合同的形式法律化,有助于使灾后重建项目得到价廉物美的资源和服务,使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在使用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部分灾后重建资金在运作过程中细化预算,强化预算约束,减少资金流通环节与损耗。以招投标分配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以事权设置的必要来决定财权配置的必要,以事权的大小来配置财权的多少,体现了财政职能的内在要求,是强化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管理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三)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运作绩效
长期以来,在包括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运作中,投入较多但效益不高始终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虽然在近几年中,我国加大了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检查力度,实行专题申报、专项审核、专款专用、结果考核等措施,但这些措施都是注重从面上的检查和事后的监督,存在着管理滞后的不足与瑕疵。通过招投标引入竞争机制来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利于形成科学高效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决策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政府对灾区扶持的政策效应。
理论与实践证明,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机制的科学、合理、高效与公平,是提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在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环节中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通过对众多备选项目的遴选比较和科学评判优选出使用效益最优的项目,克服了以往对项目进行一对一单向式审批的弊端,转为“一对多”选拔竞争性审批,有助于发挥“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项目优选机制,从而可以提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和使用绩效;也有助于根据重建项目的轻重缓急,在时序上合理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
例如,目前灾区受灾群众的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策、重建之基。重建专项资金中用于促进再就业的部分被受灾群众称作是解决生活和就业困难的“生存钱”和“救急钱”。然而,如果简单地把用于促进受灾群众再就业的专项资金拨到人头的方式,以扶助为主,势必发挥不出促进灾区群众再就业的“造血”功能。目前,一些企业把安排灾区群众就业当作任务,积极性难以可持续;与此同时,有的企业能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其项目却缺乏资金支持。假如对再就业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实行项目招投标分配运作,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手段,让那些项目好、能安排受灾群众就业并能与其签订稳定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的单位,在通过劳动、财政、监察等部门和专家组成的评标委员会公正、公开、择优考核后,就可获得再就业专项资金的支持,那么促进灾区受灾群众再就业的专项资金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既有效地安置了灾区受灾群众,增加了就业岗位,又实现了企业重建的目的,扶持了灾区企业的发展,可谓“一石二鸟”。也就是说,用招投标方式分配这类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助于开创“扩大再就业与扶持企业发展和促进重建美好家园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四)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利于发挥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
在使用对象上,过去财政专项资金传统的分配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其资金扶持的范围较窄。采用招投标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可以面向全社会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企事业单位。比如,在地震灾区城镇重建、设施重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组织重建与市场重建领域,凡是符合各相关资金所规定的使用条件包括以工代赈扶持项目,都是政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扶持对象。一些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重建项目,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都可以参与申报、投标。在项目选择上,过去财政专项资金传统分配制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都不够高,缺乏竞争比选机制,而且还会产生对社会资金的“挤出效应”。而通过招投标程序来分配运作部分重建专项资金,可以按信息对称、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原则选择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重建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实现重建专项资金运作中的“帕累托”最优。
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地震灾区城镇重建、设施重建、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组织重建与市场重建领域的有关项目。通过招投标程序来分配运作部分重建专项资金,根据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指标满意度来安排资金,有利于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使灾后重建资金“催化”出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参与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引导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及其它资金流向符合灾区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生态环保政策以及社会发展政策指向的重建项目。这既体现了重建专项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基本原则,也扩大了灾区重建专项资金调控的范围,放大了灾区重建专项资金的乘数杠杆效应。
(五)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过去,财政专项资金传统分配的资金流转环节过多,有关方面对财政支出缺乏全过程的有效监督。有的单位甚至自行管理银行账户,并拥有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实际支配权,导致其支出行为的随意性较大,资金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如何从用好钱管好钱的角度,对权力进行项目制、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是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来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增强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透明性,无疑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严密科学的招投标制度安排,可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对重建专项资金的运作全过程实行全程“阳光操作”,避免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运作的暗箱和形成滋生腐败的温床。因为,通过招投标办法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搭建了重建专项资金公开性管理平台,提高了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透明度,有利于各级人大对财政收支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监督和执法检查,有利于审计部门依法对本级或下级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进行审计,有利于资助项目接受公众和社会的监督。同时,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来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也有助于防止“跑‘部‘钱’进”现象的发生,避免领导干部在人际关系上不好协调的问题,有助于保护从事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管理的=F部;也有助于他们敢于站在公众面前,真正做到心中没“鬼”无愧,放手大胆地监管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全过程。
二、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适用条件
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引入招投标竞争性分配机制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重建项目圆满完成的同时提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以模拟招投标交易方式,来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最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应该根据其支持项目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资金分配运作方式。也就是说,作为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的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招投标竞争仅仅是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一种形式。招投标作为一种竞争性的交易方式,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采取竞争博弈方式来选择交易方式的市场行为。一般说来,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分配运作中引入招投标竞争机制,须具备
三个基本条件:
(一)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招投标分配运作,要具备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环境。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资金分配、产品购销和工程建设任务都按照指令性计划统一安排。因此,在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安排的计划指向性非常明确,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采用招标投标方式与项目挂钩。也就是说,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必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而且主要适用于竞争性非公共产品与服务领域。这类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分配运作,不仅要着眼于重建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要强调其资金使用的效率。如果是以兼顾公平或调剂性再分配为主要目的的那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则不宜采用招投标竞争的方式来分配运作;完全与人头资助或援助挂钩的重建专项资金,比如城乡居民住房重建资金等,也不宜采取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的方式。
(二)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招投标分配运作,必须存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放的“买方市场”,对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放的项目能够形成“卖方”多家主体竞争的局面。于是,政府才能够居于主导地位,有条件以招标方式从多家竞争者中择优选择中标者。如果拟投放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项目单一、主体单一,也就没有必要采用招投标竞争的方式来分配运作。
(三)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招投标分配运作,存在要求重建的项目多、重建资金需求量大,以及重建资金在时间与空间上需求不平衡的现象,财政专项资金在满足其需求时,面临着一定的自由裁量的弹性抉择。因此,对这样一些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需求,比如产业重建涉及到的产业集中发展区的重建资金、城镇重建资金、市场重建资金就有必要通过招投标竞争方式,进行适当的优胜劣汰与微观调节,以防止各地各部门出现无序、无度攀比争重建专项资金现象的发生。如果是必须优先满足的重建专项资金需求,比如主要道路、通讯、水电气基础设施,中小学、医院等项目需要的资金,则不宜采取招投标分配运作的方式。
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引入招投标机制来分配运作,主要应该采取选择性招标方式。选择性招标又称邀请招标,它是一种有限竞争性招标。采用这种做法时,招标人不在报刊媒体上刊登广告,而是根据自己具体项目资金需要和投标人信息资料由招标人对投标人进行邀请;招标人对投标人进行资格预审后,再由他们进行投标。这比较适合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特征。为了使邀请招标在有限范围内体现充分合理的竞争性,有关部门可以对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运作的投标人进行入围遴选或资格遴选。
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关键要建立与完善招投标的程序及其相应的比选指标体系。比如,广东省产业转移竞争性扶持资金的招投标文件的评审与比选,按照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定:一是要件(园区建设)具备程度:园区建设与规模。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这包括财政收入、资金带动能力、人才建设、支柱产业、研发投入、要素市场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三是推动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这包括GDP增长、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当地政府科学发展的思路:这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是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措施:包括生态环境及环境保护两方面。六是各申报单位申报材料及现场演讲答辩情况:这包括“资料齐备”、“数据清晰准确”、“演讲效果”、“答辩效果”及“总结性陈述”五个方面。以上整个评审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在评审指标体系中,具体权重是:形式要件(园区建设)的具备程度占10%,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占15%,是否具有形成经济增长极的潜力占15%,当地政府科学发展的思路占20%,对环境生态保护的措施占15%,申报单位在组织申报各环节中能力体现占25%。
可见,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应该以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资助目标为主要取向,而不能以投标人的偏好来设置招投标文件的评审与比选指标体系。其招投标文件评审与比选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充分考虑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投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满意结合,无疑是以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能否获得预期成效的关键所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评审与比选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相关的综合因素。
第一是系统性,要围绕衡量、监测和评价重建项目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和有效性,按照“投――过程――产出――成果”这一评价逻辑,来设计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指标体系。投入类指标就是用于反映使用重建专项资金单位提供服务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变量。过程类指标就是指使用重建专项资金单位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和对预算制度的执行情况。产出类指标就是用于反映使用重建专项资金单位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等变量。简单地说,就是反映重建项目产出了什么和产出了多少。通过这类指标的历史比较可以反映出重建工作的变动性或稳定性。结果类指标就是用于反映重建专项资金单位一项工作、一种做法或计划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的变量。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结果反映了达到的重建美好家园的真实效果和相应的影响。
第二是层次性,要围绕重建专项资金资助的重建项目、经济社会生态绩效和评价主体,设计层次清晰的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运作的指标体系,反映重建项目利益相关者的不同需求。
第三是可得性,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运作的指标体系要反映重建项目总体数量特征,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招投标指标一定要能够通过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的收集,采用一定的方法可以定性定量计算。在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过程中,无论财务还是非财务指标、定量还是定性指标、或者投入与过程类产出与成果类指标,一般要选择比较重要且容易获得的指标。
第四是牵引性,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设计,要确保重建战略目标实现和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和有效性提升,每个指标都成为一个有力的牵引重建专项资金预算实施的绩效影响因素。也就是说,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评价指标的设置要考虑:(1)动态与静态指标相结合。以重建静态指标反映现状,重建动态指标反映发展。现状和发展结合起来考核重建专项资金支出绩效比单纯一个方面的考核更合理,而且发展本身具有连续性。(2)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重建定量指标为主,重建定性指标为辅,定性指标也要量化。无论财务、非财务的重建定量指标都要容易获得,也可以直接进行统计分析。(3)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涉及内容复杂,有些问题不是财务定量指标都能够反映出来的,需要选择一定的非财务指标进行评价。(4)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各个环节指标相结合,以体现重建专项资金的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和有效性。(5)指标之间的互补和关联。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每个评价指标要都能反映重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某个方面且与整个评价最终目标紧密联系,不能选择与绩效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指标。但各指标之间要有互补性,说明的问题不完全相同、变动的方向不完全一样,指标之间是有关而不
是高度相关。如果某两个指标之间完全相关,只需要选择其中一个指标就够了。(6)指标数量要合适。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如果太少,容易使评价结果控,如管理者通过突击或某些不正当的手段提升需要评价的指标,就会掩盖了重建专项资金运作情况;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如果太多,统计困难,评价也困难。(7)以结果指标为核心。在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其它指标与结果指标不能矛盾,是结果指标的补充。在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评价体系中,各个目标应该一致而不是多维的,每个指标的改善都要有利于重建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的提高。(8)在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其绩效评价指标都采用相对或平均指标形式,使不同项目、单位、部门不同时期的绩效指标值之间具有可比性。招投标分配运作重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标计算中用到的时点指标,一般采用年度平均值,且至少用季度值或月度值平均,尽量不用年初、年末值简均,以避免数据纵。
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评审与比选指标体系的设计,从逻辑过程看,要按照投入――过程――产出――成果分别构建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和成果类指标;从指标内涵看,每类指标要体现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从指标作用看,体现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应由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组成;从指标形式看,其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应由若干个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构成。
三、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广以招投标竞争方式来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使其更加科学有序,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应该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情况,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提高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监督和管理。我们要打造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阳光交易平台,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思路,完善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的新机制与新制度安排。
(一)完善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
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根据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特殊性,制定辅助的相关法规,规范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招投标机构的设立和运作程序,做到制度公开、信息公开、操作办法公开。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招标环节中,要有效防止招标方为了部门与单位的小团体利益与投标人串通一气情况的发生;也要防止为了保证某个投标人中标,故意减少竞标对象,甚至向其他潜在投标人“做工作”,以各种理由劝其放弃投标报名情况的发生。在以招投标竞争方式来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过程中,在同一入围资格平台上,应该实现“开门纳贤、充分竞争”,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投标人,防止在招投标报名环节发生舞弊行为,最大化地实现重建专项资金资助的招标项目公平、公正、公开和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我们要加大惩戒处罚力度,严厉打击用“假冒伪劣”数据骗取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中标行为。投标人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中弄虚作假、骗取中标的,其中标无效;由此给招标人造成损失的,骗取中标的当事人还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笔者建议,要从制度安排上堵死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招投标中的典型违规行为:第一,规避招标行为。例如,个别招标单位故意将必须以招投标竞争方式来运作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资助的项目化整为零,使之达不到法律法规强制招标的规模标准。第二,虚假招投标行为。例如:少数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招标前与投标人私下谈妥条件,基本内定后,才开始招投标。还有的明招暗定,“量身定做”倾向性条件,为“亲近”的投标单位大开绿灯;招标人利用基本资格审查、抬高进入“门槛”等来设置“关卡”,排斥潜在投标人;第三,“低中高结”行为。在以招投标竞争方式来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过程中,要防止有关当事人采用小合同招标大合同续标,实际分配运作的重建专项资金超出中标金额等。另外,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扎实、清正廉洁的灾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招投标管理队伍,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二)建立和健全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专家评标制度
在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过程中,要按照专业分类科学、使用管理规范、专家资源共享的思路,积极推进评标专家总库的建设,健全专家总库管理系统。在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评标过程中,对其专家库的专家实行随机在线抽取,进行封闭、独立评标。只要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分配运作的评标专家库的库容量大,抽中概率小,投标人与专家的人情关系就难以建立和持续,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评标的公平和公正。在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评标过程中,如果其投标书存在技术层面上的争议,应该组建专家评审团或利用行业协会的行家共同商议仲裁办法。
在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如果在其招投标的具体操作中违背法律、法规或有不正当的行为,监管部门应该运用法律法规解决其招标投标中的争议。在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评标过程中,监管部门应该对专家会议的评标过程建立电子监察,允许新闻媒体采访。这样,既可增加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社会公开透明度,对堵死商业贿赂中的投机行为和环节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有助于重建专项资金分配运作的事务公正、公信、公开。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对灾后重建专项资金评审专家的考评制度,对在灾后重建专项资金招投标竞争分配运作的评审中,有行为的专家,要及时除名,并在今后不得进入评标专家库;对其中触犯党纪政纪的,要按照党纪政纪来处理;对其中触犯刑法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三)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竞争方式分配运作部分灾后重建专项资金的监管机构与机制
今天我满怀感激与喜悦之情,站在这里代表沈阳文秘部落置业有限公司总结已经过去的一年多的工作。
首先,感谢公司的股东。是公司股东的高瞻远瞩,以战略投资的眼光投资1亿7千万元成立了这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的公司,非常感激股东一年多来给予了我们以充分的信任、理解和全力的支持。
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公司的全体员工及各位员工家属,是大家共同的辛勤努力,创造了“河畔新城”这一沈阳房地产界新品牌,树立了沈阳房地产界一面大旗。面对未来,我为公司拥有这样优秀的干部和员工更加充满信心。
同时也要感谢政府、社会各界朋友对我们的大力支持。需要提及的是营销合作伙伴广州凌峻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项目总设计师,沈阳华新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马涛先生;色彩主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健明教授;园林景观主设计师,清华大学章俊华教授。正是我们的这些真诚合作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敬业品行,为项目的顺利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使我们的产品性能别具一格、脱颖而出。
下面我代表沈阳华新联美置业有限公司做过去一年多来的工作报告。
第一部分过去工作的回顾
一、主要经营指标
自2002年5月份公司正式组建,河畔新城一期可售房屋总套数555套,认购率100%;已经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缴纳房款666套,签约率99%,尚未签约部分预计至明年6月份之前,部分主体封顶以后全部签约。可售住宅面积达22万平方米,预计实现住宅销售收入6亿元;半地下车库、库房、网点销售收入1万元,总销售收入5亿元,预计实现利润2万元。同时形成的股东资产有俱乐部、幼儿园、销售中心、物业用房等。据有关政府部门统计,在2003年沈阳市住宅房地产开发项目中,河畔新城销售总额、销售率、销售速度三项指标均位于沈阳市第一位。
二、工程进展情况
2003年河畔新城项目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河畔新城于2003年3月18日正式开工,总占地面积约16.3公顷,一期总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2003年全部开工。由于场地动迁和高压线迁移迟缓,五栋多层住宅7月份开工,二栋小高层和三栋多层九月底开工。
工程建设方面:
多层住宅共29栋,有26栋住宅已经全部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剩余三个单体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其中16栋楼土建装饰工程完成70%,剩余10栋楼砌筑工程全部完工。
小高层共2栋,正进行四层主体结构施工。
半地下车库共8个,主体结构全部完工,除8#、9#车库外均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幼儿园,土建装饰工程完成90%,已通过主体结构验收。
物业办公用房,通过主体结构验收,土建装饰工程完成45%。商业网点,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
俱乐部主体结构全部完工,正进行钢结构的制作和安装。
三、企业品牌建设
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或企业的信赖与忠诚,而且是长期与持久的信赖与忠诚。品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也是对消费者的郑重承诺,是企业综合素质的体现。未来长期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就是品牌。
因此,公司成立之初,下决心、花功夫进行品牌的建设,并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我们在去年就提出“河畔新城”要成为沈阳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目前,在沈阳市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南有河畔新城,北有格林梦夏”,昭示着河畔新城品牌已开始深入人心。
一年来,河畔新城项目先后获得6项全国性荣誉称号、3项省市级荣誉。
2003年3月,河畔新城项目从全国35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当时唯独河畔新城通过国家住宅与环境工程中心的评审,成为本年度第一个,也是东北首家“国家健康住宅”试点工程项目。
国家AAA级住宅是建设部根据住宅五大性能指标设定的最高等级住宅。2003年7月,在由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与沈阳市住宅产业化管理办公室联合组织的AAA级住宅性能评审会上,河畔新城项目以高分通过评审,成为沈阳首家国家AAA级住宅项目。
2003年9月,在“中国沈阳第六届房地产交易展示会”上,河畔新城荣获“十大畅销楼盘奖”。
2003年11月,在万众注目的第五届中国住交会上,河畔新城从强手如林、名盘汇翠的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2003年度中国名盘五十强”。
河畔新城作为沈阳市唯一住宅产业化示范工程,迎来了全国北方省市第十次墙改节能工作会议的建设部领导和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八十多位代表以及日本住宅性能认定专家小组成员,河畔新城项目得到了高度的赞誉。
此外,2003年河畔新城先后获得了国家有关部委评定的“中国住宅经典示范楼盘”、“中国优秀环境住宅设计大赛”之综合金奖、“2003全国人居方案竞赛综合大奖”、“辽宁省明星楼盘”称号、“人居浑南2003建筑规划设计大赛”之“最佳规划设计、最佳景观设计、最佳户型设计”三项锦标。
四、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是企业正常运作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公司成立之初首要的工作就是迅速建立科学的组织机构、工作流程和工作秩序,规范部门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制,短时间内公司进入正常运行状态,使各项工作流程清晰、责任明确、有章可循、有序运作。
1、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一年来,公司共出台了包括招投标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员工管理、档案管理等八个方面近40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经济合同管理和大宗材料、设备采购是公司经济管理的重点之一,公司出台了《经济合同管理办法》、《大宗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使公司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资金使用及审批管理办法》保证了公司资金使用始终处于计划控制状态下。
2、招投标制度在企业经营中广泛运用
公司把招投标管理作为公司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在完善规章制度基础之上,认真贯彻执行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对相关市场的调研、考察,对符合公司要求的工程承包商和材料供应商进行初选,实行邀请招标。公司对投标单位进行综合评议,按合理、低价的中标原则,确定中标单位。招投标制度采用决策权、执行权、审核权三权分立的原则,由工程部、预算部、计财部互相监督、各负其责,使招投标过程在“阳光下”运作,遏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公司的侵袭,有效的保护了企业利益,也保护了干部和员工队伍。
通过招投标制度,降低了工程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例如:商品砼的市场价格在250元/立方米~410元/立方米,而经过招投标后价格锁定在235元/立方米~377元/立方米;符合项目品质的塑钢门窗价格在450元/平方米,招投标后价格为385元/平方米;通过招投标确定的同质采暖PB管材,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低一半以上。
招投标制度在降低公司开发成本,节省资金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已深入干部、员工心中。
3、企业文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展示企业形象与风采,增强企业信誉与美誉,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而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企业的员工有明确的行为规范,对于企业减少内耗、促进发展至关重要,也是企业文化存在的意义所在。
(1)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追求的企业目标是利润、客户、员工。
利润是企业实现再发展的基本要素,只有获取了利润才能回馈股东;客户是企业生存的基石,为客户提供品牌产品和品牌服务,就等于为企业创造未来;员工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又为员工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成立之初,公司提出了企业的七项价值观,作为公司的追求和理念。我们的企业价值观是:
质量与信誉:是公司产品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创立品牌的基础;
原创与领跑:理念领先、技术创新、永争第一,是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髓;
规范与有序:实现规范化管理,有序化经营是公司的管理原则;
和谐与奋斗:内部和谐的氛围与整体的奋斗精神是公司的追求;
卓越与贡献:追求卓越与贡献是公司倡导的工作目标;
信任与尊重:给予员工信任与尊重,是对公司“人本”管理思想最好的诠释;
诚实与正直:是公司与员工共同秉承的优良品质。
(2)给员工创造参与管理的机会,是公司管理者所倡导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氛围。公司通过组织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公司的总体满意状况、公司内部沟通协作状况、管理者行为评价、薪酬与福利等七个方面的意见,分析公司成功的原因,及时摸清公司存在的潜在问题,找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使员工更加关心企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加强对公司价值观、项目优势、项目规划理念的宣传与培训。注重对新员工的培训,每一位新员工上岗都会接受关于公司价值观、企业目标、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对于项目的优势、规划理念,公司更是抽出时间组织专场的培训,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有深刻的认识,公司有计划地组织新员工分期分批到兄弟公司参观、考察,增强员工对河畔新城项目的信心。
(4)成立工会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一年来,公司先后组织了乒乓球、象棋、跳棋比赛,组织了员工联欢会和旅游等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增强了企业凝聚力,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五、企业资源
企业生存于社会中,作为优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具备几个能力:资金力、资源力、产品力、营销力、服务力。合理、有效的整合社会上各种资源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管理层工作的重要任务。河畔新城之所以能在仅一年半的时间里完成从规划设计到报批各项繁杂的手续直至一期销售的成功,与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是分不开的。
1、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合作
从规划设计完成后,公司在短短的三个月之内报建审批完成了从《规划许可证》到《施工许可证》的各项法律手续,为2003年3月份顺利开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施工过程中,河畔新城项目经历了各种大大小小的检查,均顺利通过,保证了工程顺利进行。
新区政府一直把河畔新城项目作为整个浑南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多次到公司实地帮助解决问题。
公司规范化管理及将高品质住宅进行到底的决心,赢得了市建委等开发管理部门对河畔新城项目的高度信赖与关注,在公司开发手续办理、企业资质认定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河畔新城在申报国家AAA级住宅性能认定过程中,市住宅产业办抽出专人陪同公司到建设部汇报申报情况,对申报材料提出多方面建设性意见,协助河畔新城在AAA住宅性能认定评审会上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河畔新城被市建委指定为沈阳市示范工程,成为市建委向沈阳各大房地产开发商推介的对象。
同时,公司与沈阳市三大主导媒体和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为项目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在河畔新城一期的品牌推广中,与沈阳三大主导报纸媒体展开全面合作。通过与新闻媒体的深度合作,借助沈阳新闻媒体的雄厚实力,使得河畔新城项目的品牌宣传按计划推广实施,达到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2、专业化资源综合利用
河畔新城项目规划合理,采用了“三重围合空间”的先进规划设计理论,建筑户型与立面在沈阳乃至全国独具一格、新颖别致。同时,在东北首创建筑的色彩设计,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留法博士宋健明教授主持,在业内引起了强烈震动,景观设计由留日博士、清华大学章俊华教授担纲。由于与这些一流专业化科研学术机构的良好合作,使河畔新城项目在沈阳乍一亮相,给沈阳市民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冲击力。广大消费者相信,生活居住在河畔新城不仅能获得房子本身的舒适与安全,更能得到精神上的陶冶与享受。我想这也是河畔新城今年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3、销售
广州凌峻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河畔新城一期策划推广和销售。在合作期间,共同制定了项目整体品牌建设理念——“国际化生活”及“健康住宅”的推广计划。在策划、销售、签约等营销重要阶段发挥出专业的水准。
4、相对稳定的干部、员工队伍
随着公司的发展,由最初的3人发展到干部、员工56人,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6%,平均年龄为32岁,专业配置科学,人员结构合理。
在干部、骨干员工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公司又吸纳一批优秀的员工加盟到公司来,为公司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激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更加明确,整合社会一流的专业化资源,才能制造一流的产品,塑造一流的品牌,为河畔新城的高品质、高附加值提供了保障。
六、二期进展情况
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1、年底前将二期土地进行初步平整;
2、基本完成二期工程土地勘察工作。
规划设计进展情况:
1、规划已报浑南新区规划局审批。
2、建筑设计方面:
多层住宅、半地下车库、小学校处于施工图设计阶段;
小高层(三期)、全地下车库处于初步设计阶段;
商业网点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3、景观设计已经开始。
4、色彩设计处于方案设计阶段。
营销进展情况:
1、完成对沈阳市竞争对手的全面调查,形成市场调查分析报告;
2、组织开展二期建议征集及意向登记活动;
3、制订二期销售人员的管理方案;
4、二期营销策略基本形成。
七、有待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1、服务观念、服务意识需进一步强化
员工还没有从思想上树立起“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使得我们在服务工作中较为被动。
2、干部、员工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们的干部、员工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但部分干部缺乏管理经验,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计划性不强。河畔新城作为大型的房地产综合开发项目,开发过程复杂,开发标准较高。尤其二期工程开工后,在建工程将达到30万平方米,对我们的干部、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3、售后服务工作要加强管理
在今后的售后服务工作中,公司将围绕“合同签署”、“工程变更”和“客户投诉”三大售后服务工作重点,规范售后服务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牢固树立起“客户至上”的服务观念,使服务意识深入到每位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并体现在实际工作中。
第二部分二OO四年工作安排
一、二OO四年沈阳市房地产的形势
1、经济增长加速带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
沈阳市2003年预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00亿元,创经济增值10年最高,同比增长超过14%。在中央支持下,老工业基地重新振兴,沈阳经济进入二次创业起飞阶段。整体经济环境趋好,必然会带动房地产业相应的快速发展。
2、住宅消费高峰期到来
沈阳市将于2004年进入第三轮房地产发展周期的高峰,其标志是大众住房消费市场全面启动,在居民追求改善居住环境、城市大规模改造拆迁等主导因素的影响下,住宅房屋消费将呈现。预计2004年全市增量房销售量将突破300万平方米大关,有可能达到350万平方米。
3、住宅近郊化将成定局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沈阳作为中心城市的进程日益凸显;中产阶级迅速发展壮大,汽车消费市场活跃,汽车普及进入家庭时代初现端倪,人的居住标准日益提高,对大环境的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些因素必将导致在城市原有意义上的近郊才能实现。这也是判断未来发展的大的社会因素。
4、楼市进入大盘时代,演变为全方位竞争
外地开发商和境外开发商在沈阳房地产市场的份额越来越大,沈阳市房地产由地域性市场变为全国性市场和国际性市场,开始进入大盘时代、品牌时代和创新时代,进入了大开发商唱主角的社区开发时代。市场竞争由简单的价格和地段竞争变为开发规模竞争、品牌竞争和产品细节等全方位的竞争。
5、竞争呈白热化
随着土地供应量的失控,住宅开发的规模与数量将不断打破新纪录。住宅供应量的不断推出,带来的是开发商竞争意识的加强、开发水平的提高,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状态。
6、精装修房开始成为潮流
市场逐渐对精装修开始认同,各大小楼盘纷纷尝试推出精装修房。
7、购房的投资观念加强
人们的购房投资观念不断加强,购买房屋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工具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河畔新城的优势与劣势
河畔新城的优势:
1、知名开发商开发,企业品牌信誉度高;
2、良好的政府支持、与媒体及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区域自然环境好,临近浑河、五里河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4、随着富民桥通车,浑南大道等交通路网的改善,交通便利,与母城连为一体;
5、与未来浑南中央商务区一街之隔,投资价值高;
6、项目周边艺术城、大学城等大型公建的建设将提升河畔新城的人文氛围;
7、项目规划庞大可带来完善的内部配套;
8、独特的产品品质、立面色彩、四明户型、精装修、保温隔声等独领市场;
9、开发商的物业服务保证;
10、以俱乐部为主体的大型配套设施,运动与生活设施配备;
11、知名幼儿园、小学进驻,提供完善的教育配套设施;
12、河畔新城等于“健康住宅”的概念深入人心,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13、项目获得的众多荣誉称号带来的唯一性与权威感;
14、市场已基本形成交口称赞的口碑传播效应;
15、800多位业主的鼎力支持与厚爱;
16、一期整体形象形成,客户眼见为实,为未来起到示范作用。
河畔新城的劣势:
1、浑南新区整体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体系、教育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2、浑南市政配套设施滞后;
3、市民居住习惯及文化观念的定势尚留在母城区;
4、新区土地出让的多轨制造成市场的不平等竞争;
5、河畔新城已为众多楼盘竞相仿效与克隆,竞争日益激烈;
6、河畔新城市场价格独领,竞争对手低价竞争,给我们带来价格压力。
三、工程建设方面的计划安排
一期工程:
2004年是公司大发展的一年,一期工程在建和交付使用及二期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30万m2,总体安排如下:
1、建筑工程
29栋多层单体2004年6月开始装修,9月中旬交付使用;
2栋小高层2004年年底交付使用;
3个公建及幼儿园2004年7月交付使用;
俱乐部2004年5月中旬装修和安装设备,9月底交付使用。
2、综合管网工程
电力管网管道工程2004年6月中旬完成;
弱电综合管网工程2004年7月中旬完成;
污水、热力、给水、雨水、煤气等管道工程7月中旬完成。
3、电力设备安装及供电
今年6月上旬完成俱乐部内中心开闭站和变电所供电设备安装,6月中旬正式送电;7月底完成园区内供电设备安装和电力电缆敷设,8月中旬接通户内用电。
4、景观、绿化及道路工程
今年8月底完成基本绿化和主要景观建设,9月底基本完成道路建设,保证园区内及园区与市政道路的良好衔接与畅通。11月底完成大树栽植和景观细雕等完善工作。
二期建设工程:
1、样板间
4月中旬完成土建工程,5月底完成精装修工程,确保6月中旬对市场开放。
2、建筑工程
今年3月中旬完成建筑放线工作,开始土建施工,7月中旬完成多层主体工程,10月底完成小高层主体工程,至年底多层部分土建工程全部完成,达到精装修条件。
3、学校、公建工程
今年3月中旬开始施工,6月中旬完成主体工程,7月底完成内、外粉饰施工,8月份交给政府进行内部装修。
四、营销工作的计划安排
实现销售回款4.37亿元人民币。预计在2004年6月开放二期样板房,2004年5月份认购,7月份开始签约。
第三部分企业总体目标以及企业对员工的要求。
一、总体目标
1、牢固树立起河畔新城的品牌
沈阳房地产市场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消费者日趋成熟和理性。房地产品牌作为信誉的标签、身份识别和情感归属,已经成为消费者购房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目前,浑南、和平和沈河区整个房地产竞争尚处于初级阶段,低价、恶意甚至诽谤等不良现象司空见惯,未来几年市场发育成熟,品牌竞争将是市场竞争的最高形式。从现在开始,我们全体干部与员工要有清醒的认识:愚者想今天的钱,智者想明天的钱。我们要为未来做好充分准备。
品牌是什么?品牌是一种标志,是在客户心中建立的长期的信赖,品牌是对客户的忠诚,是客户在长期消费过程中体验到的企业责任感。创立品牌不是百米赛跑,更多的表现为马拉松,表现为一点一滴的内功。我们必须要接受客户漫长甚至是残酷的反复检验,我们要不断地吸收、充实、改进、完善、提高。我们要做的是不断打动客户的心灵,推动客户生活质量的提升。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我们的户型,可以模仿我们的理念,我们必须创造别人无法模仿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2、对股东有良好的、长期的回报
企业创造价值并使之最大化地回报给股东是天经地义的,也是我们经营管理者的责任与义务。股东投资办企业的目的也是希望能够带来长期与稳定的回报,我们必须小心翼翼地经营这个企业,预测与抵御各种风险,不辜负股东对我们这个团队的信任、理解与支持,实现公司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对股东有良好的长期的回报。
3、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沈城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
信守对社会和客户的承诺。做企业如同做人,讲品质,讲信誉。河畔新城在客户心中建立了很高的期待,有的客户甚至把一生的梦想和财富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做的要比说的好,甚至比客户想象的要好。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狠抓工程质量管理。质量是百分之百的指标,百分之一的缺陷也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最终可能葬送自己。二是牢固地建立“客户是上帝”的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东北和沈阳是老工业基地,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工业生产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国家计划、统购统销带来的劣性影响了几代人,服务意识与观念淡薄。在我们今天销售态势良好的状况下,在建立品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竞争就是质量和服务的竞争。质量与服务必须深深地刻在每位员工的心中,我们一定要常抓不懈。
虽然,这个企业组建仅仅一年多,但是我们主要干部和骨干员工都拥有本地区的开发经验和全国视野,我们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一期成功的基础上,使“河畔新城”成为沈阳乃至东北房地产界的一面旗帜,在市场中领跑。
4、规范管理,运作有序
随着企业地发展,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企业业务流程,注意监督、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建立部门间、部门内的沟通机制,提高团队间的协作能力。
5、员工能随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河畔新城作为一个超大型楼盘,给我们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锻炼学习的机会,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公司确信发展的企业会不断地给员工带来发展的空间,有才能的员工必然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
二、产品售后服务及品牌建设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一期取得的营销佳绩,主要依赖强势的品牌附加值、优越的产品力与先进的营销手法,而在竞争对手纷纷改良与克隆我们的产品,模仿与抄袭河畔新城的营销手法的态势下,河畔新城产品的个性化的优势不复存在。
面对竞争对手的亦步亦趋,要跳出同质化竞争、价格竞争,实现二期的持续热销,必须在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复制的方面下功夫,即狠抓售后服务,加强品牌建设,这是今年公司工作的重点。
着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以“国际化生活”为核心价值的品牌形象推广;
2、通过产品持续的领先和创新,巩固市场领导者地位;
3、打造可靠的工程质量,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
4、依靠精致细致的物业管理服务,将“客户是上帝”的开发理念坚持到底;
5、通过高质量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愉悦的品牌体验;
6、加大力度宣传“守诚信、重承诺”的企业品牌形象。
三、对员工的要求
1、对企业要忠诚,热爱企业,关心和维护公司的利益不受侵害。房地产行业投入大,每位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地权利,支配着公司的资产。希望每位干部、员工都要慎用手中的权利,替公司负起责任。我们也要进一步加强防范,坚决杜绝社会上不正之风、不良习气侵害公司健康的肌体。
2、有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感,要勇于挑战,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保持积极进取心态对企业和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可以化不利为有利,化危机为商机。从繁杂的事务中看到希望与曙光。面对困难有二种态度:一种是积极的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坚韧不拔,不达胜利不罢休;一种是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束手无策。我们每位干部要注意平时培养进取心,有预见性、有工作能力和方法、有信心,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竞争既是残酷的,也是快乐的。通过市场的竞争我们能够更加成熟,增长才干,创造财富,体验人生的美好。
3、工作要有计划性,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重点,根据各阶段的不同侧重点,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计划,督促自己不断完成设定的目标,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脚踏实地,跟上公司整体的发展步伐。
4、自觉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廉洁自律。只有每位员工在平时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公司制度办事,才能形成一只规范、高效的队伍,面对任何竞争、任何挑战,也能从容不迫,取得胜利;
5、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不断积累自己、完善自己,以适应公司不断发展的需求,在工作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6、有真诚为客户服务的观念,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将服务真正融会在日常的工作中,真心的为客户服务,在实际行动中树立河畔新城品牌。
过去一年,我们走过了从艰辛起步到初创成功的历程,我们也体会到了这一过程带来的快乐。今天,当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明天更严峻的挑战。我们依靠什么?我们领先一步的产品,一流的工程质量,先进的营销理念,良好的客服意识和优秀的干部、员工队伍。
也许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并不平坦的路,但我们坚信这条道路注定是充满机遇、充满挑战、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