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技术下纪检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1 09:24: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下纪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技术下纪检

第1篇

由于组织环境的日益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组织对于处理信息和实时决策的需求大大增加。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响应信息并满足沟通需要的能力以及它所带来的组织弹性使信息技术实际上已经成为组织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到处渗透并影响着组织内各层次的人员。德鲁克把组织定义为“一种以信息为轴心的结构,信息在中心位置并对整体结构加以支撑”。布洛宁则认为,“信息技术已经不再是一种商业资源,它已经是一种商业环境”。

不同管理技术之间的整合以及在管理职能的不同阶段上信息技术的运用、整合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对组织进行重新评价和设计,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必须作为影响组织创新的一个独立的变量来加以研究,而不仅仅是把它看成一种工具和手段。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般认为,美国学者Leavitt和Whistler于20世纪五十年代首先提出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这一问题。几十年来,国外众多学者和管理者对二者的关系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美国学者Elise.W和David.A.N在对西方社会一些现代化企业组织研究后得出:“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的话,也许信息技术的革新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的最重要因素”。他们认为,在组织创新的多种影响因素中,信息技术是最重要的驱动力之一:从20世纪五十年代的EDP(电子数据处理),六十年代的MRP(物资需求计划),七十年代的MIS(管理信息系统),八十年代的MRPⅡ(制造资源计划)、DSS(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到九十年代的ERP(企业资源计划)、IRP(职能资源计划)、BPR(业务流程重组)、VCM(价值链管理)等,无一不是应用信息技术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组织运行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平台功能,沟通企业组织各组成部分的信息,企业组织的每一步调整,都离不开信息技术。Williamson也认为信息技术对信息流动、组织结构和管理者驾驭组织创新的能力等有广泛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研究中,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双重影响多年来一直是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Attewell和Rull专注于信息技术对组织规模和控制权的影响,他们通过大量案例研究发现,组织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决策权的分配和组织规模的影响都具有两面性,即:信息技术既可以促进组织集权化也可以促进分权化,即可增加组织规模也可缩减组织规模;同时他们还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中层管理者的影响是权变的,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是否控制组织的信息资源。Davies、Mitchell、Orlikowski等人也认为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存在双重影响,而Ola Henfridsson更是通过对瑞典服务行业的大量案例研究,分析了组织在采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和恶性循环,Argyris称之为“组织抵触”。

关于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程度和效果问题,国外学者运用一些模型和理论方法也进行了尝试。近几年,国外许多学者分析、测度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内部及与外部的沟通和信息共享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组织创新的衡量维度,国外一些学者也进行了研究。Todd Dewett和Gareth R.Jones从组织结构、规模、组织学习、文化和组织间关系等维度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影响,并提出了评价测度信息技术对组织影响的框架模型。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学者运用开放系统理论和组织设计的权变理论等开发用以分析有效组织的框架,如分析信息技术驱动的组织创新的理论框架。该框架从变革的动因与环境、组织创新的分析维度、创新的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衡量标准和维度,提出了衡量组织变革的四个维度:技术系统、人、结构、管理系统。该框架对定量测量信息技术对组织创新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但不足之处是静态的,且无法准确把握组织各维度变革的先后顺序等。后来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动态的研究框架,反映出动因、决策、变革顺序、变革机制等之间的关系。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欠深入。2O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才有一些分析信息技术对组织变革的影响的文章出现,而且集中在对国外现有理论的介绍和分析上。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就信息技术与组织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贾德奎指出了现代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组织形式从有形到无形、易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便于同其他企业进行有效协作、具有节约交易费用的效应、能使组织成员与组织共同发展、利于实现客户效益最大化以及组织创新活动本身具有可持续性等,并介绍了几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组织形式:原子式组织、项目小组、整合型组织、虚拟组织、跨网络组织等。彭赓等探讨了信息技术对组织决策结构和信息让渡成本的影响。

三、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总的来说,当前国内外关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对组织创新影响的研究既有成绩也有不足。成绩显而易见,研究涉及面很广,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组织设计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权变理论、系统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信息技术包括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新经济对组织创新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静态与动态研究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最主要的有四点:①缺少在组织创新中信息技术绩效的分析,这方面的实证模型也非常少;②缺少对信息技术影响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的内在机理的深入研究,包括动因、作用条件、作用的阶段性和过程、信息技术与组织影响因素等;③缺少信息技术对组织网络化和流程再造影响效果的定量评价;④缺少统计意义上的有说服力的定量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大都为定性的理论研究,缺少在适当理论指导下的定量、半定量的研究,包括模型与方法论等,具有局限性。

四、以后研究的方向

第2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技术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61-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改的指示精神,是深入教学改革的关键。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强调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是构建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改革教学方法等,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这就需要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切实采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如,“边讲边练;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模式,就充分立足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并整合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实践教学构建积极而有效的发展空间,进而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发展。

1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作用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依托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并且迎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实践教学的模式下,学生自主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信息技术教学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良性教学形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较好的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具体而言,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技术课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实践教学实现了学生与计算机面对面的“交流”,将学生头脑中的理论知识付诸实际操作之中。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在一点一点的接触中,慢慢揭开,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2)改善教学过程,构建直观化、具体化的教学形态。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单一的理论教学过程,不利于整体课程教学的开展。通过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的“空谈”放到实践中,让学生自然的理解知识、自觉的探究知识。久而久之,在直观化、具体化的教学形态下,学生的知识更具实践性,并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形成一种自觉的学习态度。

(3)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实现个别化教学。实践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学的过程,这位个别化教学创造了条件。学生可以立足于自身的情况,确定学习的进度,以最大的自由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为使教学更能“有的放矢”,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自制教学课件,开展个别化教学。

(4)运用多媒体,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立足点是学生自主操作,而期间多媒体的运用,更有效的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教学过程更加地生动、形象,极大地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同时,多媒体强大的视听技术,充分调动了学生各大感官,是学生综合培养的体现。

2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实践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强调实践教学的开展,这就需要构建有效地实践教学策略,以践行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这就需要在实践教学模式的选择,更多的体现师生互动性强、学生自主性多的教学模式,以满足教学需求。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

(1)边讲边练:该实践教学模式相对比较灵活,可在机房中进行。教师在实践教学时,可以随时的进行练习。具体的做法是:首先,教师在上课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制作出相关的教学课件;随后,教师统一控制学生用机,当学生进行练习操作时开放学生用机。对于该教学模式而言,具有较好的实效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双向性,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要较好的实现该教学模式,对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强调教师能够自制多媒体课件,并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

(2)一堂讲、一堂练: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方面,学校多半为教学配有机房,并且设有多媒体教室。当信息技术教学在机房进行时,采用“边讲边练”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便于学生的管理,尤其是一些学生在上机过程中只顾自作,对于教师安排充耳不听,这就造成上机教学纪律相对较差,不利于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以,在上机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模式,将教学课时有机地“一分为二”。当然,这“一分为二”不是硬性的将课时一半用于上机、一半用于上课,而更多地是针对实际情况,灵活的配置教学形态,有时在机房练习,有时在课堂上课。例如,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课,教师在演示教学课件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即可;而对于实际过程操作的课程,教师可以在多媒体教学后,组织学生上机操作练习。

当然,“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学习缺乏实时性,不利于教学问题的发现。并且,讲与练相隔时间过长,学生容易忘记,这就造成教师教学过程的重复性。所以,在开展“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模式时,应该强调两者的连贯性,以突出“学与练”的有效开展。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灵活的渗透其他教学法,如课堂讨论法、问题教学法等,旨在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 结语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切实开展实践教学,对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有效利用,以迎合新课改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边讲边练;一堂讲、一堂练”的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使用性和有效性,对强化信息技术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实际的实践教学中,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新课改的指示精神为导向,切实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 吕万里.例谈初中信息技术实践任务设计[J].科技大众(科学教育),2011(4):32.

[2] 游建波.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的三维思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2):42-43.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67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改革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1]。改革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打破从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正确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使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教学,以活动式、探究式、分层教学为主,重视教学的多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学目标的设置既要重视学生的整体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教学内容和活动范围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之上、教室之中,还应包括学生的生活内容、社会实践等。另外,还应把教学评价当作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从地域和办学条件的角度看,课程设置成“多起点、多模块”模式:地域、学龄段以及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者,对内容、难度和要求设置教材进行学习。对于无法避免的重叠内容,应体现教学的层次性,对内容的难度、广度、深度形成梯级层次要求。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不发达的地区,其对大型通用软件和网络信息的处理是阻碍教学瓶颈,不适应网络化、交互式学习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多以计算机基本原理、程序设计及对硬件要求不高的应用软件等内容。对具备一定硬件条件的学校,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科课程间的整合,建立自主学习平台,实现网络化、交互式学习。

再次要克服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误区。这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师生观。我们的教学过程,总是只把结论告诉学生,很少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很少重视过程。过去有一个教学原则叫“精讲多练”,但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精,是讲少点才叫精,还是越细越精?多练,练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呢?过去我们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行吗?如今,报纸、杂志和网上都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老师有一桶水够不够?学生都在信息海洋里面“冲浪”,我们教师要跟着学生一起“冲浪”才行。很多的观念都是要转变,因此,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原则,重新审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学习,选择正确的学习路线和学习策略;告诉他们学习的方法,教会他们处理信息的方法,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出去,我们要改变教学原则叫“优讲优练”。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因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不尽相同,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存有差异,以及在一个教学班内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存在两极分化的事实。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适当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布置不同深度的练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要达到的宏观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对于同一任务,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这种个别化的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既要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机会,又要组织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具有灵活性、实践性。它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书:

1、《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5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

神舟号载人飞天,嫦娥奔月,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实现月球巡游,在遥远的月球上开展科学实验,老一代革命家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的梦想正在稳步实现。作为四个现代化重要技术支撑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电子信息技术不仅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为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水利战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并探讨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对于做好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特点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利除害做好水资源开发管理和充分利用是水利工作着的神圣使命。中国地大物博,河流众多,第一次水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流域面积1000KM?及以上河流2221条,河流总长度38.65万KM,流域面积10000KM?及以上河流228条,河流总长度13.25万KM。常年水面积1KM?及以上湖泊2865个,水库9802个,总库容9323.12亿M?,水电站46758座,总装机容量3.33亿KW,堤防总长度413679KM,泵站424451座。已经建成的重要水利工程如此众多,水利工程涉及的桥、涵、塘坝、围堰、引水闸、分水闸等等数不胜数的大小工程本次普查没有统计。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显著特点一是工程多,二是分布面广,三是地下工程多,入水工程多。四是经常需要养护维修。这就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挑战,如何掌握水利工程运行状态,不断加强工程管理,确保汛期安全度汛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确实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2 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以及灌区灌溉工程概况

中国著名的十大河流长江、黄河、黑龙江、松花江、珠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辽河。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七大河流之一,有资料把辽河排在中国著名十大河流之末,这并不奇怪,主要是排名方法造成的差异,按照河流总长度排名和按照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顺序是不一样的。主要支流有老哈河、东辽河、西辽河、清河、柴河、泛河、浑河、太子河和柳河。四平市二龙山水库地处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是东辽河上游的重要水利枢纽工程,工程坝址断面以上流域面积3799KM?,校核洪水位以下的水库容17.62亿M?,承担发电、水产养殖、下游防洪、灌溉等任务。四平市境内下游建设四大灌区,分别是南崴子灌区、秦家屯灌区、梨树管去、双山灌区。

(1)梨树灌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给排水系统完善,是一个以稻谷生产为主的农垦企业,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稻谷单产和科技含量在全省一直名列前茅,灌溉水田2600公顷,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6565万立方米。

(2)双山灌区总人口11000人,土地4500公顷,年产大米3万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500万M?。

(3)南崴子灌区灌溉面积5000公顷,多年灌溉用水量5000万M?。

(4)秦家屯灌区水田2010公顷,年产大米30000吨,多年平均灌溉用水量2400万M?。

3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利枢纽工程本身工程相对比较集中,经过多年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管理比较正规,下游四大灌区分布在二龙山坝址断面至吉林省东明乡之间6000多KM?,四大灌区引水、配水、灌溉渠系纵横,桥涵闸工程众多,每年水毁工程及岁修工程量很多。四大灌区普遍存在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跑冒水经常发生,在工程施工管理工作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对于确保工程施工质量,节约用水都是十分必要的。

(1)工程多,战线长,施工管理以及日常管理工作任务重,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工程隐患。今年修,明年坏,修修补补,补补修修的问题是灌区工程管理十分头疼的问题。主要原因资金投入不足是一方面,工程施工中管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

(2)建立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数字化档案。如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计算机存储数字化信息已经不是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把工程管理数字化信息分门别类进行存储,以及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问题。至于多媒体技术及设备问题也比较容易掌握,过去摄像机价格昂贵,笨重,多媒体信息录制采集比较困难,磁带存储摄像设备还需要采集和后期制作,难以实现工程施工多媒体存储施工影像。如今智能手机就能完成多媒体资料录制,存储也十分便利,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隐蔽工程等录制多媒体资料,这样施工方很难做手脚,很难以次充好,很难在隐蔽工程中投机取巧。

(3)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远程实时监控。从技术上讲实现远程监控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有条件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备,安装人像指纹考勤设备,对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实行远程监控。对于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监督管理,有效打击违法分包转包、挂靠投标、围标串标等现象,解决项目班子不到位、监理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方面的问题应该十分有效。程信息监控系统既是对工程建设相关责任主体履行合同,确保质量安全和廉洁文明施工的监控平台,也是工程建设各相关责任主体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载体。对于加强水利在建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保证施工、监理人员和项目业主驻现场负责人等履职到位,节约工程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度,推进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及时提高工作效益发挥积极作用。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技术下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水利信息化不仅仅涉及到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也涉及到在水利战线基层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上下群策群力,齐抓共管才能做好。

作者简介

明连湖,男,吉林省四平市二龙山水库管理局工程师。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企业会计 改革思路

一、概述

企业会计经过了传统手工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过渡,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已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会计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会计电算化的弊端日益显露,有必要对企业会计进行改革,逐步弥补会计电算化的弊端,于是,会计信息化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所谓会计信息化,是指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这一管理新资源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以及社会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实时的信息,体现会计的全面创新、改革与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会计与时俱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电子商务是未来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它突破了地域界限,使大型企业集团之间的国际间管理更为方便。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网络技术、实现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转变,是会计领域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会计的特点

在企业会计中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对企业会计的便利作用,是企业和社会发展地需要。在企业会计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如下特点。

(一)实时获取信息,及时分析比较

在网络世界,只要企业联网了,那么企业的每一项变动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内网或者外网采集有关数据信息,对业务进行处理。并且这种信息的获取很方便快捷,只需要点击鼠标,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和网络的传输能力就会把相关信息输送给信息的需求者。特别是企业财会人员需要了解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有关财务信息时,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为企业今后的决策和发展指明方向。

(二)信息内容丰富且较全面

相较于传统的信息获取渠道,信息化技术既方便且获取的信息量大。通过计算机网络,信息需求者可以获取所有企业公开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满足企业各种需求。例如,信息需求者通过计算机输入某一内容,则与该内容相关的企业信息均会展现出来,信息需求着可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自己想要的信息,当然,信息需求着也可以设置某一更为具体的搜索参数,缩小收缩范围,直接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再将信息进行整合,为己所用。

(三)获取信息灵活、成本低

只要有网计算机,网络会计便可随意收集自己想要的信息,不管是通过内网还是外网,或者二者兼有,网络会计都可以实现收集信息的目的,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需求输入查询条件,满足自身需求。通过计算机收集信息,最大可能地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交易成本。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只要是网络上企业公开的信息,任何人都有权查看了解。也就是说,你可以了解其他企业的信息,其他企业同样可以了解你所在企业的信息,由于大家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收集到的信息差不多,所以对财会领域的认识也会相对有说服力,不会过于迥异。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会计的改革思路

既然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表现出如此特点,与其说是特点,不如说是优点更为贴切,那么实现企业会计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改革就很有必要了。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革思路。

(一)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

一项改革的起点,离不开理念先行。一方面,拓宽“会计主体”的范围,会计主体不仅包括传统界定的实的范围,如实际的公司、企业及其内部组织机构等,也包括“虚”的空间范围,如网络公司、虚拟公司等开放式公司或者组织。另一方面,变革传统的“二维”平面,使其向“三维”转变。传统的“二维”只包括时间和空间范畴,“三维”是在“二维”的基础上增加了速度的范畴,形成时间、空间、速度交互式信息交换财务模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三维”模式强调了会计主体所披露的信息应是实时的、公开的、公平的、公正的。信息需求着不仅可以获取信息,同时对于有疑惑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与信息者进行交流,拉近了彼此距离。

(二)将会计信息与企业其他信息有效对接

虽然传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了一定程度优化,但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企业内部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机整合。而企业会计信息化将立足于整个企业,与企业信息化工程相结合,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决策等部门的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合一,对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所以,要实现企业会计信息与其他信息的有效对接,需要依靠管理思想、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的进一步创新。

(三)建立安全管控制度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他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而没有安全措施来为会计信息化改革保驾护航,那么这样的改革是不完整的,甚至改革的结果会与最初期望大相径庭。为了促进会计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应将安全问题考虑进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制定健全的内部制度,实现内部有效管控。这主要是对于内部人员、系统资源、计算机病毒方面风险的防控,可以通过软硬件管理与维护,人员管理制度,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制度的建立来实现内控。二是通过完善网络技术来实现外部有效管控。这里的网络技术包括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各个环节,都应注意安全维护。如可以设立防火墙,一定程度上阻截外部不明因素对企业会计信息的侵入;可以在网络传输上进行设密并防止恶意窃听;也可以利用数字签名技术进行身份验证,防止信息泄漏。三是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法律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对于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会计信息的不法之徒,依法进行惩处,以规范会计信息化环境,促使其良好有序运行。

四、结束语

会计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发展分不开,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催生了会计制度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时展的需求。现在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无不在积极采用科学技术以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会计制度经过了纸质记账到会计电算化的变革,现在也应顺应时展过渡到会计信息化。这一变革以企业为主导,需要企业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相应制度,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变革,同时也需要社会层面的辅助,如及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对这一新事物赋予法律保障,需要高校开展相应的理论课程研究,并在实践中进行试点完善,培养相关人才。社会各方各司其职,共同推进会计信息化改革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艳.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改革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

[2]于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会计控制[J].农业与技术,2012(4)

第7篇

在现阶段,云计算技术中的“云”已经具有了相当可观的规模,并且云计算不会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应用程序,同一个“云”能够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由于云计算技术具备了这样的优势,所以从云技术问世开始,它就迅速地变成了IT产业中的一个热点。

2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求

作为卫生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单位,医院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此有着非常复杂的要求;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医院也同样需要融入到信息社会中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整个社会。由于信息化的需要,医院需要转变自己原有的管理模式,以信息化管理以及数字化管理为核心,医院需要在内部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医护人员以及病人进行服务,需要建立符合本医院实际情况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高度信息化的教学系统和医疗研究系统,需要设立信息化的、全面的健康咨询系统以及医学研究系统,另外,还要通过现代化的设备以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多种多样的特殊服务,例如远程医疗监控以及远程医疗服务等。在现阶段,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经历过单机单用、独立系统的多机多部门以及全院级的局域网络化应用这3个阶段。医院在处于信息化的区域医疗信息网络阶段时,由于各家医院使用的软件不同,储存图像以及数据的存储设备也有差异,另外,在各个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院、专科门诊以及医生办公室等在数据的互通性问题上也存在着分歧。

3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3.1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的信息共享

目前的医疗过程中,关于病例信息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纸质报告易丢失、数据资料不连续、缺少患者的信息等,电子病历能够将纸质病历的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将患者的病历数字化的同时就能够使患者的病例信息共享得以实现,这样患者就能够参与到与自己有关的就诊活动中,及时、有效地与医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并获得自己的临床信息。云计算技术还能够在医院的信息化过程里通过租用服务的方式为有需要的医院提供租用相关软件的服务,这样医院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在软件供应商处租用相应的软件。另外,软件供应商也可以进行一款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维护,从而降低软件的实际成本,这样做,也可以降低医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

3.2关于医学影像信息的储存以及共享

在当下的医院中,医生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几乎离不开超声、X光、磁共振以及CT等医学影像设备的辅助,医学影像检查所得到的结果呈现的数字化信息和别的电子病历信息之间存在的比较明显的区别是数字化了的医学影像信息需要的储存容量是非常大的,云计算技术中所带有的储存功能能够通过分布式的文件系统、集群应用以及网格技术等功能,把网络中存在的大量的类型各异的存储设备通过软件集合起来,进行协同工作,从而达到共同对外提供业务访问以及数据存储的功能等,这样,医院就能够通过租用空间服务以及远程数据备份服务等相关功能,来建立起与自己情况相符的远程备份,从而通过云计算技术所提供的存储服务来使医院的海量影像的检查结果的存储得以实现。

4结语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中学教师;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培训

一、新课程背景下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学新教材在全国已普遍使用,经过几年的实践,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熟的经验,但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在日益凸显。从宏观层面看,教师自身及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普遍缺乏深入理解,不少教师至今仍未理清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在备课和教学实践中依然视教材教参为“圣经”,对课标则缺乏认真研读。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有教师不注重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了解,课堂上还在上演“独角戏”。第三,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着各学科的内容,如遥感技术、新能源、海洋开发等。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学科发展的新知识了解甚少,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初中阶段,有的课程非专业教师占比较大,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第四,新教材使用几年来,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问题,遇到了一些困惑,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问题和疑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第五,受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师观的影响,大多数基层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意识不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的能力较差。基于上述情形,笔者认为,开展新一轮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促使参训教师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是改变当前中学教学现状的最佳选择。

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方案设计

作为成人教育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常规教学和管理工作相对好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则比较困难。一方面,由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工作实际及其它诸方面原因,他们参加培训的时间难以得到保障,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也比较困难;另一方面,以学员身份接受培训的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其中有些是一线骨干教师和特级教师,由于近年来县市教研室及师训部门组织教师开展业务活动较多,加之互联网、卫星电视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增多,对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预期收获的要求较高,如果培训部门安排的课程不能迎合他们的需要,选择的培训方式不切实际,聘用的师资能力不强,很难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鉴于此,在新的一轮培训工作启动之前,相关部门有必要对基层学校的实际条件和教师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然后根据学校条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安排学习课程。

(一)目标任务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随着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师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新课程背景下,各科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等基本素质,而且还应有乐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进取意识,以及善于钻研、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如果教师具备了上述素质,有了内在的动力,转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技能、开发课程资源都等不会成为问题。但目前的实际是,大多数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与上述要求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距,对于新课改,部分教师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要使他们短期内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跃上一个较高的台阶,既需要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卓有成效的工作,也需要参训教师自己的积极努力。面对上述状况,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只能根据参训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当的阶段性培训目标,然后按照目标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具体的工作。基于对基层学校和教师的了解,笔者认为,近期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应着力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引导参训教师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第四章“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各节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切实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第二,引导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课标与教材,提高他们驾驭教学和教材的能力;第三,加强现代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参训教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和从事教学的能力;第四,帮助参训教师解决教学和教材使用中的实际问题;第五,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为教师的中长期发展提供一种方向性的指导,让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由于不同的地区教师的基本素质及地方经济基础不同,各地可在省级教育部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阶段性培训目标,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近期可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的问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和学习活动,城市地区和发达地区可在上述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把信息化课堂建设、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作为进一步拓展目标。

(二)课程安排

在培训目标明确以后,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应依目标要求和参训教师的建议选择培训课程。为避免培训过程流于形式,确保参训教师学到实实在在的本领,培训课程及教材的选择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课改理论和地理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要有具体的案例作支撑,避免选用与教学实际脱节、且理论性较强的培训教材;第二,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以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知识为主;第三,新教材问题处理不能仅限于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其它如典型课例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乡土教学资源选择、课程资源开发等都属于新教材问题范畴;第四,考虑到参训教师的专业基础不同,学科知识拓展内容应以参训教师自选为主,教师可帮助推荐教材、学习资料或相关网站;第五,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应视教师的实际量力而行。以上课程及内容,培训部门和授课教师可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参训教师的实际将其分为必修课和拓展课进行灵活处理。

(三)模式选择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有多种,从教学和学习的形式着眼,可分为集中培训和自主学习两种类型。鉴于参训教师的成人年龄特征及以往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选择以参训教师自学为主、集中面授为辅,尝试网络学习与集中研讨活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不仅能大大减少参训教师不必要的时间和经济投入,而且确实能提高培训的实效。

1.网络学习。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绝大部分基层中学基本上都已装备了多媒体教室,不少教师个人也添置了电脑并上了因特网。调查发现,现在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备课和上课时已开始使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有了这样的基础,培训部门完全可以对传统的课堂讲授的培训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如果培训单位创建了自己的网站,授课教师可直接把与培训相关的信息资料或教学视频到网络平台上,参训教师登录培训部门的网站后即可浏览培训资讯,查阅或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讲座和教学案例等。与传统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式相比,首先,网络学习不仅大大减少了参训教师集中学习的时间投入及吃、住、行等的费用,而且学习的地点及时间也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不会再因工作或个人私事错过学习的机会;其次,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第三,网络交互使教师间的交流沟通范围扩大,不同年龄、不同特长的教师成为学习合作伙伴,有利于相互取长补短;第四,网络信息平台提供的大量学习研究素材,使基层学校的教师开展校本研修成为可能。

2.集中面授。有了计算机网络这条便捷的信息传输通道,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时间虽可大大缩短,但必要的集中活动还不能少,这是因为,有些教学问题的处理教师讲授往往比学员自学的效果好,有些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教师集中到一起方可进行。前者如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如果单靠参训教师自己琢磨,很多困难他们在学习中根本无法克服,如果这类问题不能在前期得到较好地解决,后期的交流互动、作业提交等问题就无法顺利处理。后者如培训部门或授课教师组织的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报告或选拔优秀教师所讲的公开课等。适量的集中学习活动不仅能较好地解决参训教师自学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把教师学习的热情推向,来自各个中学的地理同行在研讨会或辩论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以后教学问题的处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支持

(一)建设好网络信息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信息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其前提条件是培训部门必须建立一个高质量、大容量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如果做不到这些,培训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一个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平台要至少达到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信息平台上各级页面的标题栏设置应做到科学规范,栏目分类尽量细化,确保访问者按标题栏提示比较为容易地找到所要查询的内容;第二,到信息平台上的学习资料及教学参考素材应具有绝对的可信度或一定的权威性;第三,网络信息平台在保证满足参训教师学习、教学参考及交流互动需要的同时,还应为他们开辟一条联络其它地理网站的绿色通道,为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网络绿色通道的开通方法是,培训部门在自己信息平台的首页上设置一个专门的栏目“域外链接”,把国内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地理网站的网名添加到栏目中并设置为链接,这样,学员无须搜索即可直接进入相关网站。

教师培训网络信息平台的页面标题栏目可根据培训的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教师学习、教学、交流互动的需要及学科的特点等进行设置。以地理学科为例,主页面上的标题栏大致可设置以下若干个:培训公告、地理资讯、理论学习、专业知识、课程导学,交流互动、备课参考、教学研究、试题集萃、地理图片、域外链接等[4]。当点击主页上的标题栏进入下一级页面后,如果其中存放的信息资料较多,可按一定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置次级页面标题栏,如主页上的“备课参考”栏目,次级页面上的标题栏可按参考素材的类型设置命名,如课件、说课稿、教案、地理图片等,再下一级,页面标题栏可按教材模块、章节或专题设置命名,如地球与地图,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乡土地理、旅游地理等。

(二)坚持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服务

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培训信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目前对大多数青年教师来说不算是什么问题,而对一些年龄偏大或对计算机及网络知识了解甚少的农村教师来说,可能还存在一定技术方面的困难,即便培训部门把这部分教师组织起来进行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但在应用过程中,他们仍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为确保参训教师顺利地浏览网络培训信息、在线交流互动及进行其他相关操作,培训部门应安排专职计算机专业人员提供经常性的帮教服务,如通过QQ组群、地理教师吧等解答教师们的疑问,或帮助参训教师在培训单位的网站上注册个人博客,为学员发表文章、提交作业、上传资料提供技术指导等,如果这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地解决,教师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登录平台进行交流的频率就会增加。

第9篇

【关键词】云计算技术 高校信息化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经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过渡到以应用系统建设为主的阶段,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海量数据,逐步向资源整合阶段迈进。当前高校信息化的资源方面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基础设施方面、业务方面和信息方面。与以往不同的是,信息化建设的手段更为先进,在业务操作上更为精细,信息量更加丰富。

1 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是统一规划校园网络,从网络、主机和系统软件到安全性等,都要全面布局,力保基础设施的统一性、标准性和可靠性,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在服务水平当面也有很大的提升。

网页数据和视频数据是高校网络中的主要数据,这些数据数量庞大,单个数据会占据较大的空间,而且是以读为主,所这些数据适合用Google的GFS技术来进行处理。Google mini search 服务器适合用来架构网页搜索系统,在这一系统架构中GFS技术得到了应用。一个master和许多个chunk服务器构成了GFS体系。GFS的文件块的大小是64MB,备份是按照1+2的冗余方式来进行的。存储控制、文件分块、数据位置和Filenamespace等都是Master服务器所包含的信息(如图1)。

高校信息系统采用云平台技术,能满足海量数据文件的存储,有效地降低服务器单点故障率,还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2 高校信息化业务整合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高校信息化系统逐渐增多,难免会产生对基础数据进行重复建设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对整个校园进行统一的业务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并且要将完善的业务模型建立起来。在云计算技术下整合构架,进行统一规划,能够从全局上对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进行优化,使业务的整体性加强,提高了业务的一致性。

在SAO体系构架和实施理念的指导下,以信息化系统硬件为条件,在数据库应用服务中间件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应用支撑平台。这一平台集应用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监管于一体,在其中嵌入一些必要的支撑组件,诸如权限服务、工作流引擎、内容管理,还有数据交换等。这为开发业务应用信息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支撑管理平台(如图2)。

在高校信息化整合平台中,高校是一个整体,而分业务系统则是各个组成部门,以此为基础进行总体建构。数据流的指导方向是各个部门间的流转、构成和联系。基础数据库体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应用数据的收集来完成。当前,教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办公系统等是各高校基础应用分支主要包括的内容。

3 信息整合

在云计算技术下,对信息进行统一规划,将全局性的信息模型建立起来,同时建立决策支撑模型,信息资源中心也要统一建立。这样,各类信息才会更加标准化,更有条理性,同时更为准确和一致。这些信息是进行业务操作、实施业务管理的所需要的,为各项决策提供了支撑。这样不但使高校各部门能更好地协同合作,还能优化高校管理。

在整个高校层面上,将基础数据库建立起来,集中管理高校各项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人员信息是目前各大高校主要的基础数据,另外还包括教学资源信息。其中人员信息含有教职工、学生等,将这些人员所具有的唯一的标识信息和公共信息搜集起来,应用基础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并确定数字校园用户的电子身份,使用户的有效性和唯一性得到保障。课程资源、教具等都属于教学资源。采用目录体系的形式将这些教学资源统一进行规范管理和维护,实现资源共享。

在云计算技术下,应用软件(SaaS)、基础设施(IAAS)和平台(PaaS),能够将各类不同的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总之,从整个体系看来,客户端是不用将文件数据进行缓存的,同样Chunk服务器也无需将文件数据缓存。由于多数程序读取某个巨大文件的方式是流,所以客户端对数据进行缓存是没有意义的。还有一些工作集太大,所以难以将其进行缓存。由于不用过多考虑缓存的问题,所以对客户端和系统进行设计和变得不那么复杂。需要注意的是,客户端会对元数据进行缓存。Chunk服务器之所以不用缓存文件数据,主要是因为它的保存方式是本地文件。而GFS文件依照应用的相关特性,未实现缓存,其考虑的出发点是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任.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意义[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01).

[2]袁清.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云”之路[J]. 信息化建设, 2013(11).

[3]张健.云计算概念和影响力解析[J].电信网技术,2015(01).

[4]李金朋,程城,杨国强.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光盘技术,2015(0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