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启蒙写作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3 07:4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启蒙写作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启蒙写作论文

第1篇

论文的参考文献就是指作者在文中引用的内容,引用的地方要做好标注然后在文末列出来,本篇结合了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标准格式来举例说明,帮助大家提供相关的文献信息和更好的掌握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的写作。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付娜.儿童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4

[2]王扬扬.唐代教坊考述[D].河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珣.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汪怡帆.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中央音乐学院2014

[5]张倩.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河南师范大学2011

[6]杜化丽.《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7]刘欢.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8]李建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9]桑玉婷.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0]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11]王越.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中央音乐学院2014

[12]陈兆君.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14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聚伍.流行音乐事象中的刘欢演唱风格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辛颖.“女子十二乐坊”的发展及存在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0

[3]金亚文主编.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喻先贵.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注重“个性发展”[J].考试周刊.2010(39)

[5]贾涛.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的实施: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

[6]甘民.中学新教师的成长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

[7]王永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中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状况与建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8]张敬敏.第四代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策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9]王敬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考试周刊.2009(06)

小学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2]刘育锋.东莞农民工子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3]陈志圣.洋蛮河镇古河小学音乐教育现状[D].南京师范大学2004

[4]张云鹏.浅析乌海市小学音乐教育问题及改善措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王莹.上世纪末河南省洛阳市小学音乐教育状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6]綦琳娜.大城市小学音乐教育改进策略[D].黑龙江大学2013

[7]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

[8]张丽.天津西部小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问题与现状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9]罗杰.丹巴县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策略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面临这样一个困境:有的学生爱看好文章,爱学好文章,偏偏怕写文章,尤其是谈到议论文的时候,粉嘟嘟的小脸立即色变,老是觉得“无话可议”或“有话不会议”。

其实,议论文教学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初三是学写议论文的启蒙阶段,只有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才能为高中写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生怕写议论文的探究

初中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触最多、练习最多的是记叙文。对于写简单的记叙文,他们早已轻车熟路。但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虽然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上却各有千秋。对于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朋友、生涩的朋友,甚至是枯燥的朋友。那么,议论文与记叙文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首先,在文章的写法上,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或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巧妙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议论文则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恰当的来论证和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

其次,记叙文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总是独立的、具体的、生动的,这种个别形象和具体事物中,往往体现着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本质:议论文虽然也必须用翔实的、个别的材料作为基础,但它在论证客观事物的真理时,却总是作概括性、抽象性、真理性的论述,从大量的具体的事实中直接引申出普遍性的结论来。

最后,记叙文要求以情感人,它不仅影响人们的思想,而且诱惑人们的情感,激发人们强烈的爱憎之情;而议论文主要是以理服人,虽然有不少议论文也蕴藏着丰富的情感,但它更重要的仍然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以无可争辩的道理,说服观众。

二、初中议论文初始阶段教学策略

初学议论文写作,一定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可以采用“拆骨剥皮”分开教学、“先说后写”逐个击破的方法,让学生对议论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掌握的过程。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采取了以下几个步骤,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深入浅出,掌握常识

议论文的教学,首先要讲述写作议论文的基本常识。不但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叫议论文和立论、驳论这两种最常用的形式,还要掌握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引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论述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典型事例论证法、科学道理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等。

我在教学理论知识时的做法如下: 首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出话题:

老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从春节开学到现在,我们班的垃圾桶里,天天都会有同学们吃了一半丢掉的小面包、火腿肠等,今天,我们就来关注学校里存在的浪费现象,请同学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1:我认为这种现象很不应该,我们现在还是学生,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浪费食物就是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这是不孝的表现,是对辛苦培养我们的父母的不尊重!

学生2: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美德,反对浪费之风,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抵制校园里浪费现象飞发生。

我用身边的鲜活事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浪费现象”学生既熟悉又有话可说,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实际上学生的这些发言就可以看作是议论文的引论部分,包含了论点。接着,我继续将话题引向深入。

师:刚才同学们都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反对浪费、提倡节约。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例子来说明浪费可耻、节约光荣呢?

学生思维敏捷,举了很多例子,有、、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也有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的生活榜样;还有的举了商纣王酒林肉池而亡国、秦朝大兴土木而衰亡等反面事例:有一位学生还引用了的一句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他们的精彩发言,为后面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最后,进入正题――讲授议论文基础知识。实际上,学生刚才的发言已经包括了议论文的各个元素:论点、论据、论证,事例论据、道理论据皆有,还运用了对比论证法等。在此基础上,我只稍作点拨,加以补充,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起单纯的理论化教学快得多、容易得多,也更激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兴趣。为以后议论文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鲜明扼要,提炼论点

论点是作者在文章中要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在文章中回答“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议论文最忌讳的是在文中找不到鲜明的论点。所谓“鲜明”,一为作者态度鲜明,褒什么,贬什么,泾渭分明。二为语言表现形式鲜明,一般都用简洁明了的短语或者句子来表述。

3.提供论据,分析论据

所谓论据,就是作者在文章中,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而选取的证据!在文章中是解决的“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作者使用论据,对自己所认同的观点用各种方法进行阐述证明的过程。在文章中是用来分析、解决“论点为什么正确”的问题。

4.取题课文,模仿名作

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稍加整理思路,就可以进行整篇写作。但是训练之初,不必急于让学生去写,而要让他们先从模仿开始。

学生学写议论文,需要老师进行正确地引导。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章法以至语言都能真正成竹在胸,让外来的东西,通过巧妙的加工,变为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而言之,议论文起步阶段的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按序训练,讲求实效。作为学生作文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创造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写好议论文。

参考文献:

第3篇

题目: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论施蒂纳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版》

第4篇

【关键词】“新左派”思潮;“新启蒙”思潮;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J61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291-02

一、“新左派”思潮概述

“新左派”思潮是以西方左翼社会主义为基础思想理论,以平等与公平为价值核心的理论思潮,它认为中国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形成的贫富分化、社会失范等问题是资本主义矛盾的体现,“新左派”认为平均主义应是解决中国现有问题的基本选择[1]。在上世纪末与“自由主义”的论战中,“新左派”逐渐引起人们关注,但目前这一概念却未得到普遍认可,却已被普遍使用。“新左派”认为中国应该走一条“制度创新”的道路,应该从传统社会主义中汲取经验。汪晖是被公认的“新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汪辉,韩毓海、李陀、崔之元、陈燕谷、刘康以及美国人德里克皆被认为是“新左派”的代表人物。“新左派”认为中国八十年代以来的启蒙主义思想对传统以“平均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批判造成了社会专制,“新左派”认为启蒙主义虽然将“人的自由和解放”作为目标,却忽视了对社会平等问题的关注。“新左派”文学史观指的是以“反现代的现代性”、“反现代的现代先锋派”等新提法重新理解革命文学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主导地位并对这种文学持高度肯定态度的一种文学史叙述观念。[2]“新左派”文学史观将20世纪中国左翼文化及左翼文学、包括50―70年代文学定义为“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借用了后现论、后殖民理论以及西方理论对革命文学进行了重新包装,毫无疑问,这包装是理想化了的,这使“新左派”文学史观有了相对开阔的理论视野。“新左派”打开了文学研究的新局面,但也存在着必然的历史局限性。

二、“新左派”思潮的意义

(一)对“新启蒙”思潮的有力反省

众所周知,“新启蒙主义”思想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主流文学批评的中心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霸权话语”,压抑着其他文学批评话语。“新左派”批判性地审视和质疑了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这使得80年代文学批评乃至整个中国启蒙话语得到了较为深刻的反思,在“新左派”那里,“新启蒙主义”存在的问题有:启蒙话语中的知识者和大众的关系问题,主流启蒙话语和其他话语的关系问题,启蒙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身份问题等[3]。此外,“新左派”还关注中国文化和学术如何建构的问题,如何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这些在80年代被遮蔽、未曾进入学术视野的诸多问题,在“新左派”的反思中被再一次问题化。

(二)对当下问题的高度重视

“新左派”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改良态度,希望关注和改良弱势群体状况。“新左派”的如是主张是对中国当下现实问题的高度重视,“新左派”敏感地意识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平问题、城乡差别扩大问题、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问题,也正是看到现代化带来的这一系列现实问题使得“新左派”对现代化意识形态进行了反省和批判,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使“新左派”成为“弱势群体”的代言者。其对市场经济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底层大众的关怀,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新左派”思潮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各方面的质疑和批评,但从人道角度去审视它,它能关注现实、彰显人文精神,这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三、“新左派”思潮的局限性――对50―70年代历史的过度肯定

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直接借鉴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而避开了“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内容。“新左派”则重新回到“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那段历史,重新看待和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意义。这无疑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这是“”以来,人们第一次用非厌恶的态度看待50―70年代的历史,用非厌恶的态度谈论“左派思想”,而用相对中立的态度看待时代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在对50―70年代这段历史的态度评价上,“新左派”表现出了极为深刻的反思,但同时,也显示了过度肯定的局限。

正如上文提及,“新左派”对当前社会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表示强烈不满,认为中国的问题即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因而,一些“新左派”人物对晚期的社会主义理论加以肯定和赞扬,他们认为,晚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心是真正地“平等”,进而认为,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在当时意义非凡,也可以为后来的改革提供借鉴。这种对历史的片面肯定存在的问题便是,由于政策决策失误,人们在建国初和“”期间所遭受的灾难被轻轻地抹掉了。郑润良在《“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及其问题》一文中,这样表述和批评“新左派”对50―70年代文学过度肯定的问题:一些学者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还原历史文化和文学语境,而远离了十七年文学和“”文学的具体文化语境,这种远离的陌生感在给他们带来“审美的新鲜和刺激”的同时,却使他们在定位中国当代文学史时,采用了否定之否定的简单的逻辑,他们试图用一种公允的态度重新评价十七年文学和“”文学,但却又一次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4]这一批评可谓鞭辟入里,很好地呈现了“新左派”批评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回顾“新左派”思想及文学批评,我们能感觉到“新左派”对历史、对“”、对启蒙的反思已不再单单是一种反思的态度,更多地表现出对“制度创新”资源的找寻,时期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某些要素被他们重视,诸如所谓的“平等”、“独立”及反抗殖民侵略,这些要素被他们发现并作为理论资源用于当下社会批评,但问题是他们在过分重视这些“平等独立”要素的同时,却忽略了彼时由专制主义导致的更大的社会问题,这种简单的单向度的反思甚至倒退到了“新左派”自己一再批评的80年代“新启蒙”思想的思维方式之中。“新左派”试图用本国社会主义资源对抗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其中蕴含着极端化的民族主义倾向[5]。我们必须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对待历史也应有科学的、辩证的、认真的反思态度,不可否认,“”历史给有些人留下了伤痛记忆,所以在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就应更为警惕和小心。但对这一历史的简单肯定无疑会避重就轻,它不应是同情当下弱势群体、批判现实所依据的反面例证。虽然“新左派”所持的对现实不妥协的批判立场值得肯定,但其对历史反思的主观性态度,不是科学的学术态度。

参考文献:

[1]萧功秦.新左派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A].公羊编.思潮:中国的“新左派”及其影响[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4]郑润良.“反现代的现代性”: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及其问题[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5]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69,106.

作者简介:

第5篇

论文题目: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毕业论文

研究目的及意义: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务馆89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04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6篇

平心而论,量化不是没有一点好处。当年泰罗通过对搬运工人的工时和动作进行精密研究,对工人的负荷、时间、动作进行精密设计,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及速度,省略多余动作,节约工人劳动,让工人严格按照管理人员的指示进行工作,由一名拿着秒表的管理者掌握工人工作中的动作、程序和间隔休息时间,最后,工人一天的生铁搬运量可以从原先的平均12.5吨提升到47.5吨,这就是量化带来的明显好处了。

据说泰罗从来不愿意把他的这套玩意儿称为“泰罗制”――他坚持称之为“科学管理”,这个称呼正是如今的管理者最爱听的了。然而,我们今天学术界流行的量化考核,还没有到达“泰罗制”那个层次上。

我们今天的量化考核,主要是着眼于防止学者偷懒。那些管理者认为,如果不对学者进行量化考核,学者就会不写文章,不作研究。而实行量化考核之后,规定――比如说吧,教授每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那成果就会多起来:一个教授3篇,10个教授30篇,100个教授300篇……想想看吧,“科研成果”不就成倍增长了吗?

事实如何呢?论文、专著等等确实成倍增长了,这确实是量化考核的好处。这个好处是看得见、摸的着的,是实实在在的,它让人心里踏实。

现在该来看看量化考核的弊端了。很明显的一点是,学术研究(包括人文学术研究和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当然不是搬运生铁。就是泰罗重生,他也无法在大学里推行他的“科学管理”。他可以对工人的负荷、时间、动作进行精密设计,将生铁搬运速度提升到每天47.5吨,但谁能对学者的负荷、时间、动作进行精密设计,将论文写作速度提升到某个具体数值?

搬运生铁之类的简单劳动是容易考核和落实的,生铁搬一块是一块,运一吨是一吨,但是论文是一个很难考核的东西,学者们在量化考核之下,被逼无奈,自然只能生产“泡沫论文”――形式上规范十足,内容则空洞重复――应付考核。学术泡沫由此产生,垃圾论文和所谓的“专著”大量涌现。许多官员的“管理政绩”出来了,许多报表的“成果数量”上去了,这给学术界带来了一派虚假繁荣。

然而,量化考核的弊端还不止于此,上述虚假繁荣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因为在量化考核之下,制造学术泡沫、学术垃圾的人明显获利,而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作学问的人――比如用7年时间证明费玛大定理的怀尔斯,用5年时间完成《全唐文补编》的陈尚君之类――则明显吃亏。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作学问本来就很苦,现在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不说,还要眼看制造学术泡沫的人春风得意,在这样的示范作用之下,要不了多久,学风必然迅速败坏。

第7篇

记叙文、议论文如何运用铺叙手法呢?下面结合实例阐释。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持,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屋檐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磅磅礴礴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漫旧式的庭院了。

著名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通过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这段文字,作家按照季节描写四月的黄梅雨、七月的台风暴雨、秋天的寒潮斜雨,从视觉、触觉、听觉等角度,运用拟人、比喻等方法,形象地铺叙出故乡冷雨的特点。作家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在其多角度、多方法地铺叙中得到细腻地抒发。

展开历史的画卷,我真切地看到:梵高在幽暗的画室里对着失败的人物肖像伤心垂泪,卢梭在空旷的原野上手捧《博物学》而悲观失望,奥尔柯特茕茕孑立被幻想小说的圣殿拒之门外。但他们并未被弱点束缚住,而是潜心发展特长,付出了成倍的努力。于是,梵高在大自然神奇的光与影里看到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呕心沥血,终让《星夜》永恒地闪耀在艺术的原野上;卢梭在激荡的社会进步思潮中看到了自己敏锐的思想,全力奋斗,终让社会契约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太阳;奥尔柯特在白雪飘飞的圣诞之夜感到自己对生活的崇敬,潜心写作,终让《小妇人》成为每代人崇拜的巨著。

第8篇

论文摘要:市民阶层是社会中存在的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伴随着经济观念对传统社会的不断渗人,新的社会群体—市民阶层的出现和不断地壮大,旧的文学观念受到巨大的冲击,文学艺术也在经济社会中开始商品化,进人到特殊的文化市场而成为特殊的商品,而新的文学观念也渐渐的形成,并潜在地发生着嫂变。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如秦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一时代亦有一时代之文学观念,秦经之纬,汉赋之丽,唐诗之境,宋词之骨,元曲,明清小说之浅白易懂、率性真挚。但是,几千年来中国现存之根本之社会制度之未变,诗文之核心观念亦不变,即天理伦常,说教载道之思想文化观念是没有变的。直到新的社会主体—市民阶层的出现而使社会形态有所变迁,社会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审美态度亦有所变迁,促使新的社会思潮,文学观念渐趋生成。可以说,市民阶层的出现对于社会的发展,文学观念的遭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新的文化消费主体的出现和文化市场的形成

数千年来,文学是属于官贵将相们的专利,文学的创作者、消费者都是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或曾经是)。文学对于他们而言,是用以谈道说教,抒情言志,聊以自娱自乐的工具。作诗作文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

但自宋代以来,钱币的大量流通和商品经济因素的深刻影响,利益群体的不断壮大,坊市瓦肆的出现,市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消费的主体开始向市民群转移。文学也开始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文学也因经济社会的影响开始商品化进人到特殊的“文化市场”,而这种“文化市场”早在宋代就已经有所萌芽,由于于“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都市居民生活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居民的种种欲望强烈起来的缘故,导致了新的都市风情、文化娱乐的产生,也导致了市民意识的形成”。而这种新的市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形成,必然要求新的与他们的需求相适应的文学作品“商品”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并且会使旧有的古典的道本体的文学观念渐趋瓦解,新的以趣味和娱乐为主旨的文学观念形成和遭变。

2传统文学观念的裂变和市民文化场的独立

虽然现在仍有许多学者质疑中国是否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作为其主体的市民阶层在中国大量地存在过,存在着,甚至在当今中国社会,可以说市民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市民阶层对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很大的影响。文学观念从其历史发展形态而言可分为传统文学观念和现代文学观念。文学观念的遭变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由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变。可以说现代文学观念是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和状况在文学艺术领域内的反映。不同形态的社会及社会主体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文学观念与之相适应,以保证这些利益主体的各种利益的实现,而其中金钱观念是促使文学观念发生变化的关键因素。

明末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出现以来,整个的社会因经济利益的驱使,都在发生着史前所未有的巨变。经济社会的活动主体市民阶层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得到强化,金钱财务私有化,个人利益极端化以及由此而带来思想观念自由化,欲望合理化,生活理想现世化(世俗化),文学消费多样化等新现象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事实。又由于大多数市民是没落的官贵,多能识文断字,他们的生活常常是自由的,经商时经商,休息时休息,相对于农工而言有更为充裕的闲暇时间和经济上的便利条件可以谈文说书他们也常常对现有的文学艺术和文学家直接或间接地提出这样那样需要。因为他们操纵着文化市场(出版社,报社及其销售人经营者多为市民),于是,随着“城市工商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市井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巨增,市民阶层向社群转变的完成以及经济、政治地位的提高,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族群的市民群体(阶层)最终形成。而这个文化族群一经形成,随着社会活动的加强与突出,共同的物质文化心态逐步趋同,代表这个族群物质文化心态的市井文化就由之产生了。

3审美需求与文学观念的双向互动

市民阶层作为新的消费群,必然要求相应的可以满足其消费欲望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文化(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也必须成为“特殊的商品”,既然是商品就一定要进人市场,这就是“文化市场”。“文化进人了市场,促使不少文人转向市场机制,而小说创作最能满足知识阶层、广大识文断字的人其别是市民阶层。需求的,遂使各种小说风行起来,文学观念也酝酿着变化。化市场可以分为三大领域:(1)文化(文学)创造者即写作者;(2)文化(文学)传播的媒介(各类报刊杂志出版物等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3)文化消费群。(童庆炳先生把文化市场分为狭义上的物质市场(具体的)和广义上的文化商品交换的活动(抽象的)的总和。童庆炳著《文学理论教程》,而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需要。文学消费活动是在特殊的条件下,“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这种文学消费的重要形式就是作者所创造出来的文学文本为消费者所购买或借阅,使文学文本这一本体形态(或观念形态)的东西成为一种商品进人到读者的阅读视野,成为其审美对象。至此,一部文学作品才成其为作品。因为无论是何种商品,只有使用价值得以实现,价值得以证明,此商品才是真正的商品,文学观念的形成与擅变才有了可能。同样,作为懂得欣赏文学商品的消费主体的市民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擅变才有了可能,而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擅变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与多种因素有关的过程。

文化消费者的审美要求是文学观念形成和擅变的直接原因。当市民阶层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时,他们由于经济上的便利,对文化的需求既是多变的,又是多样的。既需要高雅的,也需要媚俗的;既需要严肃的,也需要诙谐的。那么如此多样形态的文学观念是以怎样的途经实现到或者说是物化到文学文本中的呢?他们寻找到了一个新的传言达意的阵地,各种媒介,包括各类的报刊,杂志出版物等“公共空间”,这对于文学观念的形成,传播,擅变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所谓的“公共空间”就是指一种可以为各阶层的民众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思想的空间。这是一个集思想文化休闲娱乐自由的精神活动的抽象的公共场所,是市民阶层的多种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表达的途径。总之,他们要读要欣赏要消费的东西只有真正地满足他们的口味,他们才能够购买或是放在案头独赏或于茶馆之中品头论足。因此,写作者必须改变自己的写作姿态,从形式到内容,从审美姿态到文学观念以适应文学消费者的需求。当然,写作者调整姿态也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经济因素的考虑。因为在现有的经济社会中,生存是首要的事情。而且,许多的写作者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文字也可以卖钱,写作可以成为他们谋生的一个手段,这就使过去的那种以文字为茶余饭后、花前月下用以抒情解怀的高尚的精神娱乐活动变成了非常世俗通俗的生活中的一部分。写作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始成为职业化、专业化的工作。然而如果要想真正地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其前提条件是这些写作者的文字必须成为一种特殊的产品而得到消费者的承认。写作者为了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现实社会和新的写作环境,必须自觉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写作姿态。一部分以精英知识分子自居的写作者,或者彻底放弃原有的社会人生精神价值的追求,主动的放弃自我人格的独立性而成为这个都市民间市民阶层中的会“码字”(审美的行为)的一员,这一类的写作者从生活态度到审美理想,从作品的形式到内容儿乎是彻底的“俗”,他们的写作完全是以消费者的需要为写作标准,而无拯世救民之大责大任,其作品多呈现感伤俗媚谐谑侃谈之风。另一部分写作者则在表面的俗的下面,在人情世态的自然摹写中传达着写作者的对于社会人生的认知体察,由于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类大脑手脚的延伸。随着这些现代报刊杂志、出版业、广播电台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兴起,占有经济优势的广大市民阶层由于其自身有许多便利条件而在社会思潮、文化(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嫂变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他们能够利用这些媒介向社会,写作者发出这样那样的审美需求信息,写作者也就能够适当地调整自我,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些市民(文化消费的主体)在赏析评阅的过程中对人生之意义有所得。

第9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创新兴趣

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和科学道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并将其变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耳濡目染科学技术对经济振兴、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感受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给社会、家庭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科技的兴趣和探索科学奥秘的积极性。

例如:学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培养学生善于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学了《苏州园林》,引导学生增强对祖国悠久文化科技史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感受我国传统园林的价值和建筑工人的精湛技艺,增强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通过优化课堂对学生科技素质的非智力因素的构建来激起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的精神,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发挥学生个体优势,激发创新能力

智育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提高学生的个性素质、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人特长创造了良好契机。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所以在教学中应避免所有的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学生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之以教师的点拔、讲评和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学习规律,达到弄懂弄通的目的。要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所以,只要我们按照创新发明的客观规律,发掘每个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充分利用各种外部和内部条件,启迪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使他们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后备人才。

三、拓宽语文学习天地,开发潜在智力

科技启蒙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必经之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我们应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使学生在学科学、用科学上,具有实践、探索的广阔时空。

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挖掘语文教学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天地,能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增强科技意识、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摸透学生心理,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课堂上可运用现代的高科技的多媒体、互联网,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同时拓宽语文学习天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时时感受到高科技的存在,反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下,可通过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资料和上互联网查资料,来了解现代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科技知识来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创造性思维方式,把分析性思考与创意性思考结合起来,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它们综合为整体来认识,创造性地运用学到的科技创新知识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给学生一片宽广的天空,展示学生的聪明智慧,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鼓励优秀人才的涌现。

四、写作实践,发展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