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实验预习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7 04:4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实验预习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实验预习报告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评价 实验教学功能 实验教学资源

论文摘要:对宁波地区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从实验教学的功能、实验开设情况、学生实验中活动方式、实验教学的评价、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落实实验教学的三维目标、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加强实验教学评价、开发实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反思,试图为一线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一些参考。

1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从2006年开始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通过教学实践,高中化学教师正在从新旧课程理念的冲突中转型和磨合,化学新课程从课标到教材突出了化学学科的特征,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强调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化学新课程创造性地设置了“实验化学”模块,弥补了知识模块教学中化学实验偏重于为知识教学服务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多年来关注新课程的推进,曾参与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一线教学,发现课标制订者、教材编写者、教育专家、不同层次的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存在差距。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因此笔者想以实验教学为切口,通过调查对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作一分析。

2调查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2. 1调查内容的设计

在进行此次调查前,笔者进行了多次讨论交流,确定从4个方面设计调查表。

(2)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从“实验组织形式”、“实验开设情况”、“实验学习方式”和“实验教学的开放”4个层面进行调查。希望通过对实验的具体开设情况的调查掌握第一手真实的事实数据,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实验评价方面的调查。针对实验评价方式、评价的具体形式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调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是否实施多样化评价及实施的程度如何。

以上4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实验教学理念是前提,实验的开设情况是落实,实验评价方式是关键,实验资源开发是保障。

2. 2调查的实施

调查的形式是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随机选取了宁波市18所高级中学,在市教研室的支持下,将调查问卷发放到相关学校的教研组长或骨干教师,共收回有效问卷16份,其中省一级重点中学12所,省二级重点中学和三级重点中学各1所,普通高中2所。

3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 1对实验教学功能的认识

由表1可见,教师普遍认为“新课程实验数量增加,实验教学受到加强,并注重实验的探究性”,但在认识上和实际操作中仍认为“新课标理念好,实验教学实际落实难”。

表2表明,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对实验教学功能认识有较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教师对“化学实验有利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化学实验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构建”持保留意见,还有不少教师的认识停留在为教材而教和为高考而教。

由表3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单独设实验化学模块没有必要”,但又有75%的教师认为“实验化学与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功能不同”,可见对新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功能的理解还不一致,对“实验化学”这一全新模块的教学缺乏经验,如何组织教学还在探索过程中。

3. 2对苏教版教材中化学实验的调查

浙江省使用的是苏教版化学教材。调查结果显示,75%的教师认为“没有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实际减少”。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中都未明确界定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但苏教版教材中 “活动与探究”栏目偏重于学生实验,“观察与思考”栏目偏重于演示实验的编写意图是明确的。因为教学的课时减少,使得一些教师(43. 8%)感到课堂实验数量偏多。大多数学校实施新课程后,没有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增添仪器药品,使某些实验因缺少仪器药品而无法开设(87.5%)。

3. 3对实验开设情况的调查

(1)课堂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的调查结果为:边讲边实验((75.0%)、演示实验(68.8%)、实验录像(12. 5%)、动画模拟和口头实验(12.5%),边讲边实验和演示实验是目前课堂实验的主要形式,大多数教师为了减少课时不足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将一些学生实验改为课堂边讲边实验的方式。

(2)教师对实验教学的态度和做法。表4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是重视的、态度是端正的,表现在“学生实验课,教师同样备课,提前做过,确保实验成功”,“学生实验由备课组讨论,将各专题整合”,但对教材以外实验的开发和利用很少。

(3)“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实验化学”为浙江省高考理科学生必考内容,因此“实验化学”模块为必选型选修模块。目前“实验化学”开设方式主要有2种:分散到其他模块相关知识教学时开设(56.2%)和单独集中时间开设(43. 8%),在集中开设中开出率在“80. 0%及以上”仅有28. 6%,“实验化学”中实验的完整开出率有待于提高。

3. 4学生实验中学生的活动方式

3. 4. 1学生实验的方式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中教师(75.0%)强调“要求学生进行实验预习,完成预习提纲”,这继承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好的做法,而“在学生实验中强调小组合作和独立操作”(100. 0%)、“鼓励学生对“反常”现象提出质疑”(87. 5%)是贯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但对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报告要求不够(50.0%),往往以完成实验习题代替之(100. 0%)。

3. 4. 2实验教学的开放

调查发现,只有一半左右的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小实验”(56. 35)、“允许学生课外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探究”(43. 8 %),但几乎没有教师“允许学生在实验课中做其他实验”(0.0%)、“三年中没有带学生外出参观化工厂等经历(93. 7%)",因此,实验教学的延展和开放是新课程教学的弱项。“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虽然有较高的比例68.8%,但了解后发现主要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改进,没有进行实验的实做。

3. 5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3.5.1实验评价的方式

调查显示,只有50. 0%的教师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的考查,进行实验考查的学校大都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62.5%),大多数学校“不单独进行实验教学评价,只用测试中的实验题作为评价方式”(75. 0%),评价中很少有同时采用“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37. 5%)。

3. 5. 2教师对实验评价的态度

调查显示,教师评价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学生“鼓励、表扬、赞赏,(87.5%),进行“批评、惩罚、重做”仅有12. 5%,经常采取“小结、点评”(93.8%),但让学生“演示、展示”等更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运用不够(43.8%)

3. 5. 3过程性评价情况

表5显示,教师注重学生实验的过程教学,但偏重于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实验习题回答是否正确,很少有教师对学生实验进行“档案袋”评价管理。

3. 6实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班级数在30个以上的有10所,占62. 5%,而学生实验室有2间的学校占18. 7%、有3间的占43.8%、有4间的占31.2%,有5间的占6.300;没有专职化学实验员的学校占12.5%、有1名专职实验员的占56.3%、有2名专职实验员的占31.2%;实施新课程以来,大量添置实验设备和药品(5万元以上)的学校只占25%;目前,宁波市各学校化学实验仪器和药品的添置途径是市、区教育局装备中心占37.5%,学校自购占25%,两者结合占37.5%。此外,很少有学校进行校间的资源共享和面向社区、科研单位的资源开发。“向兄弟学校或其他单位借用实验仪器和药品”的学校占6.3%,“因实验教学而利用社区资源”的学校占6.3%。

4反思和建议

4. 1更好地理解课标的理念和教材设计的意图

4.1.1深人理解课标要求的实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总体目标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应通过对各模块教学中实验教学要求的分析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具体落实实验教学目标所体现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明确教材实验设计的意图,学生实验的内容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究。

4.1.2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课标中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了充分的说明:(1)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与实验化学模块中的化学实验均具有_[述教学功能,但有所侧重,其他模块中的化学实验更多地为知识教学服务,用于创设情境、提供化学事实、验证化学假设,《实验化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按照“分离、提纯(获取纯净的物质)~物质性质的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应用的研究物质的制备与合成的研究”的顺序展开。通过对物质定性、定量2方面的研究,达到对研究对象有一个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实验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以实验问题(主题)为线索进行教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能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体验深刻地认识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情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当前“实验化学”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认识不到位,认为有些实验可在知识教学中进行或已经在知识教学的实验中涵盖,不必单独再开设。笔者认为若有条件,应在在知识模块教学后集中时间独立开设“实验化学”课程,这样可发挥其最大的功能。过早提前在知识模块教学中开设某些实验,学生无论从知识还是能力上都不到位,综合性实验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4. 2教师应创造性地进行化学新课程的实验教学

4. 2. 1整合、共享、开发实验教学资源

课标指出“学校应高度重视化学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药品、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在保证实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向学生开放化学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地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学习资源,是化学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大大加强化学实验,使仪器的数量、药品的消耗增加,教材中新增的实验需要添置新的仪器和药品,如电子天平、磨口仪器、抽滤设备、pH计、铝试剂、乙酸醉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实验室的配置、仪器药品的添置、化学实验员的配置明显不足,校间共享资源和社区资源基本没有开发利用。需要整合现有的化学实验资源,并积极争取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4.2.2使学生成为化学实验的主体

化学新课标、新教材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特点,不统一规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选做,这是为化学教师教学时留下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利于教师创造力的发挥,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要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必须发挥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在学生实验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外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探究,布置实践性作业进行家庭小实验,有条件也可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协作进行化学课题研究。

4. 3发挥教研部门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4. 3. 1弹性规定化学实验开出的内容和方式

针对当前某些化学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没有具体硬性的规定,而存在认识偏差和迷茫,各地教研室是否可根据本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实验装备、师资的配置情况,弹性规定教材中哪些实验必做,哪些实验可以根据条件选做,哪些实验建议为“演示实验”,哪些实验建议为“边讲边实验”和“学生实验”。这样,使教师有据可依,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底线。

4.3.2开展以实验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当前各地教研部门组织的教研活动,以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听课、评课)、高三复习、命题测试为主,而专题进行实验教学的研讨很少。建议各地教研部门能将实验教学的研究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主题,经常开展教师实验基本功比赛、实验调演、实验创新设计、以实验为核心的教学设计等专项教研活动。

4.3.3加强实验教学评价,规范实验考查

化学实验应纳人化学教师基本功考核的范围,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可从学生实验的态度、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的数量、实验结果和实验的创新等方面进行评价,也可让学生在参加实验表演、比赛和展示中进行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实验考查是推动实验教学和进行实验教学的很好载体,浙江省实施新课程前有全省统一的实验考查,在实施新课程后,将理、化、生实验考查及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纳人了劳动与技能项目综合素质测评中,取消了省统一组织的实验考查,而改由学校自主安排实验考查,导致一部分学校停止了实验考查,使实验考查被大大削弱。建议当地教研部门是否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承担起组织统一实验考查的任务。

4. 4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听取教师意见改进教材

4. 4. 1优化化学实验的呈现方式

教材中的实验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功能和活动方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或进行知识点教学的过渡时,可设计导学类实验;在概念形成教学中,应设计成“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等随堂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设计探究性的学生实验;在实验拓展中,可设计微型实验和家庭实验。并要注意不同模块中,实验内容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递进性和开放性。

4.4.2改进某些费时低效的实验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发现某些实验费时低效或成功率不高,建议教材编写者将这些实验进行更换或改进。例如,苏教版《实验化学》中比较乙醇、苯酚的乙醚溶液分别与金属钠反应,从实验现象判断和从结构预测的反应速率不一致。又如,《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澳代反应实验,设计者关注了绿色化和与实际生产的贴近,但装置过于复杂,且教室中演示无法接人冷却水,建议改为微型化的实验。

第2篇

关键词:学案;问题化学习;自主;合作;探究

2011年9月,本课题被立为虹口区区级课题。从课题批准立项到现在历时一年,本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探究“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施与研究,从总体上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三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为目标,全力投入了这一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指导、实施等工作。2012年9月,本课题顺利结题,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探究出有针对性的、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教学的创新者的相关策略。现将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成果等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本课题研究,对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能够进行有效地矫正,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

第二,通过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一支能切实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

第三,通过本课题研究,达成师生共同承担教学的任务。两者和谐合作、互利双赢、相得益彰。

第四,形成校本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情报研究法

资料查阅、整理。了解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为创新性研究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为本课题借鉴。

2.调查研究法

了解目前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分析,找出共性问题,使研究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性。

3.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和分析,不断改进实验操作方法,认真撰写经验总结,使实验更趋系统化。

4.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教师的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再通过座谈、听课、活动展示等手段,掌握研究实施情况。

5.案例研究法

一是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二是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

1.准备阶段(2011.9~2011.10)

(1)收集、准备相关文献资料,加强教科研的学习,参加相关的课题培训会。

(2)了解学生的状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构建课题目标与确立课题内容,确立了《初中思想品德基于学案的问题化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的设计、论证,制定了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1.11~2011.12)

本阶段实施课题研究。在研究中,阅读相关的教学论著,并把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与课改实践结合起来,注意收集整理研究的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注意经验积累,撰写有价值的文章;经常交流探讨实际问题;对每一阶段的研究认真提炼,完善课题方案,将课题研究理论系统化,操作规范化,初步形成本课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3.总结阶段(2012.1~2012.8)

(1)整理和归纳课题研究资料,收集实验数据,汇编研究成果。

(2)撰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我们以问卷形式,对本校13个班级、400个学生做了调查,以“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喜好”一题为例:选择“老师讲,学生听”(31%);“学生讲,老师听”(2%);“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由老师总结分析”(9%);“老师从不说教,而是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探讨中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15%);“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允许学生提出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老师面对学生的困惑不是含糊其辞,而是能够从正面解答学生的问题”(18%),“老师知识丰富,讲述从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能够结合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和生活中的相关事例,有趣地讲述分析,把道理分析得通俗易懂”(25%)。

从中不难看到:学生一方面对目前的教学有较大意见,另一方面又留恋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离开老师不知怎么学习,无所适从。

2.通过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针对学生情况,我们利用备课组、教研组际等活动,在围绕《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的主题研讨中,了解其他教研组关于学案的实践进程,借鉴其经验反思后,课题组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原理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与设计问题系统,编写教、学两案。

第3篇

关键词 祛瘀化痰方 补肾化湿方 高脂血症 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 大鼠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血脂异常和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初步表明中医药可以从多种途径调节脂质代谢,并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本实验采用了祛瘀化痰方和补肾化湿方来进行对比分析高脂血症大鼠的各项指标。祛瘀化痰方由泽泻汤加味而成,具有健脾理气、化痰祛瘀的作用。补肾化湿方是由何首乌、枸杞子、桑寄生等补肾药为主的基础上加化湿的泽泻、白术。两方均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现代医药学研究成果,选用现代药理学验证有降脂作用,又确有临床效果的药物为辅组方,以确立实验有效性的形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7周龄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体重:200±20g,均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2 实验试剂及仪器:甘油三酯试剂盒:上海复星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批号:P060311;胆固醇试剂盒:上海复星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生产,批号:P06044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试剂盒:威特曼生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10;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1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定量酶联检测试剂盒: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Vialab SE自动生化分析仪仪器:荷兰威图公司。22PC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三厂。TGL68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安宁科学仪器厂;GKC可控硅恒温水浴锅:上海锦屏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1.3 中药制剂:祛痰化瘀方由泽泻、白术、绞股蓝、海藻、昆布、丹参、生山楂、姜黄、郁金等组成。补肾化湿方由何首乌、枸杞、桑寄生、泽泻、白术组成。各药物按临床应用比例进行配伍,各方常规水煎取煎液浓缩,分别制成含生药量为相当生药20.8g/kg、5.2g/kg的溶液,4℃冰箱保存备用。

1.4 动物高脂饲料制备:高脂饲料制备方法,选用猪油5%,蛋黄粉10%,胆酸钠0.5%,胆固醇2%,普通饲料82.5%,喂养8周。饲料由浙江省医学科学院饲料中心提供。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给药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祛痰化瘀组、补肾化湿组,除空白对照组一般常规饮食外,其余3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均眼眶取血检测血脂四项从而确立形成高脂血症模型。然后继续喂养高脂饲料4周,模型组给予蒸馏水,中药治疗组灌服中药,第50天禁食腹腔静脉取血测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根据两方结果观测不同证型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症状的改善作用,从而探讨对高脂血症的调脂机理。

2.2 检测指标:分述如下。

2.2.1 一般状态:每日观察动物外观变化,包括皮毛色泽、粪便、精神状态以及实验前后体重变化等。

2.2.2 实验室检查:测定血脂四项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确定动物模型成立。最终测定血管细胞粘附因子-1(sVCAM-1)。

2.3 统计学处理方法:各项指标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实验数据用SPPSS11.0软件进行处理,应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一般状态:造模后模型对照组大鼠活动明显减少,形体肥胖、舌质紫暗、皮毛粗糙、粪便油腻。造模前两组中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造模后,大鼠体重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

3.2 对大鼠血脂的影响:造模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

3.3 对大鼠sVCAM-1的影响:防治后,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

4 讨论

研究表明,高脂血症诱导内皮表面粘附分子的高度表达是炎症发生的基础,它带来粘附分子及相应配体包括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内皮的粘附[1],内皮细胞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表达在活化内皮细胞上,释放入血成为相应的可溶性粘附分子,作为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魏玉杰等[2]研究提示sVCAM-1是反映血小板和内皮细胞受损和激活状态的良好指标,并能反映冠脉病变程度。所以粘附分子可以促进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粘附到血管内皮的白细胞迁至到内皮下又可促进内皮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故本课题通过两个组方祛瘀化痰方、补肾化湿方进行相互对比,通过研究大鼠sVCAM-1来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对高脂血症治疗效果的差异性。

本实验前四周通过造模并检测血脂四项判断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成立。最终通过检测sVCAM-1对比系统分析同时对体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祛瘀化痰方、补肾化湿方均对高脂血症大鼠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其中祛瘀化痰方的效果明显优于补肾化湿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相对短的时期内,高脂血症大鼠仍然以祛瘀化痰法为主要治疗方法,但在相对长的时期内祛瘀化痰是否仍然优于补肾化湿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参考文献

[1]CLAPP B R,H INGORAN IA D,KHARBANDA R K,et al.In-flammation-induce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volves reduced ni-tric oxide bioavailability and increased oxidant stress[J].Cardio-vasc Res,2004,64(1):172-178.

第4篇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

第5篇

关键词 基础化学实验 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搞好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我校的基础化学是一门面向全校工科类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化学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大学后所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为校精品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以基础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及实验操作技能为其主要内容。通过基础化学实验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为有关的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的专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实验基础。

基础化学实验改革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当将其置于整个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加以思考。在实验课题和内容的选择上、实验方案的设计上,或是在实验教学的要求和评价上,都要拓展实验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诱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从而体现和落实培养科学素质这一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总目标。

1 基础化学实验的预习方式改革

基础化学实验预习的目的是通过文字表达方式来督促学生在实验前认真地学习实验教材和检查其预习的效果,对实验有一个全盘的考虑和安排,为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让学生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用品(仪器与试剂)、操作步骤(以箭头表示)、注意事项、计算公式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等方面的内容全部写在将来要交的实验报告本上,既是实验预习的一部分,也是实验报告的内容。通过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学生对本实验的基本原理、所用的主要试剂、操作步骤及所需记录的实验数据等内容都有了全面的了解,避免了“照方抓药”的盲目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检查学生预习的质量,强调学生的实验报告从预习到数据记录以及结果计算的书写规范。实验预习报告本身作为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还可避免学生为完成写预习报告的任务而额外花费较多的时间,学生可真正达到看书预习思考的目的。教师改变过去单独讲解的方式,采取实验前提问的形式评判学生实验前是否预习,学生在实验预习中,甚至要自学某些理论课的内容,从而培养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比较关心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等,结合提问进行重点讲解,并逐个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对有问题的报告逐个指出并纠正,使学生在实验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操作。

2 基础化学实验的内容改革

基础化学实验采用的教材是由本课程主讲教师担任副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验化学》。此教材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十五” 规划教材。《实验化学》将大学化学所涉及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胶体化学实验及仪器分析实验等,从相关化学课程中分离出来,进行高度综合,建立化学实验课程的新体系,形成一门系统、完整、独立的新课程——实验化学。既有实验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独立性,又照顾到与相关化学课程及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提升了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对保证学生的实验质量和实践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实验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对实验内容进行了优选,对原来无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取消了过去单纯性课堂内容的实验以及与其它课程实验有重复的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起点,加强了基本操作训练,增加了综合性实验的内容。通过对实验的调整改革,既节约了实验课程的学时数,又循序渐进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实验内容和理论知识更加系统化。

在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法中,采用由宽到窄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结合评定学生实验数的方式介绍某一个知识点及其有关方面;实验方法上也从一般通用方法到具体实验方法,如果实验方法有多种选择,则将几种主要的实验方法做分析、比较式地介绍。实验中,坚持一人一组,独立完成每一个实验的教学原则。通过严格规范的基本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实验数据当堂提交指导教师,征得同意后方可离开,并采用实验数据教师与学生一式二份的方式,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3 化学实验教学网络环境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我校非常注重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的投资,拥有十分完善的校园网和良好的上机环境,有专门维护校园网站的部门。校图书馆专门建立了电子阅览室,供学生课余上机学习之用,并且于2005年在校园网开放了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师和学生在课间、课后学习知识的实时互动。为使该网络平台发挥最大的功效,目前网络宽带已进入我校各个学生宿舍,学生可以在学校任何地方都能上网进行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已建立了教学网络,教学内容均已上校园网。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控制和调节实验部分的内容。

4 综合实验改革的设想

开设基础实验,目的是训练基本实验技能,要求的是遵守和服从,这的确是训练基本操作的经典好方法。以前所开设的基础化学实验,包括所谓的综合性实验,都是分别取自于基础化学一门课程中的知识点,只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的各种知识点和各种实验基本操作在综合实验中加以综合应用,几乎处于同一个层次。这对于兴趣多变的年轻学生来说可能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很好方法和途径。我们准备在学完了化学基础实验课程以后,将基础实验组合或扩充为一些层次稍高一点的、涉及多门化学课程知识点和实验操作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自主设计和安排实验的余地,使其变成学生自己的实验,提高他们的兴趣。设计性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和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掌握实验原理、选择与操作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条件和选择实验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也给学生一个较宽阔的思考空间和选择余地,使其可以发挥各自的思维与想象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受到启发与锻炼,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素养。我们在实验内容上将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发挥,期望学生的实验态度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改革后的预期效果:学生可能比较有兴趣,但是开始时也会表现出不适应。首先是没有了实验教材这根“拐杖”;也没有“画瓢”时可参照的“葫芦”。学生做实验到了较深层次时,对怎样将实验内容做得更丰富可能会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为了完成好一个综合实验,肯定需要比基础实验更多的思考和设计,可以将学生在实验学习过程中的缺陷暴露出来,让学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也将学生在未来很有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提前到做综合实验的阶段显现出来,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不断地修正和拓展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的报告格式可从老的实验报告格式改革为研究报告的论文格式。学生也可获得论文写作的学习和训练。综合实验改革的成果可能将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和研究生阶段体现出来。如果将来学生的综合性的实验能力增强了,我们改革的目的就到达了。

参考文献

第6篇

生物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课,是以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学科。生物化学实验课的讲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本人在从事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存在可改善的空间,下面从几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日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1增加实验课的预习环节

1.1实验课预习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实验的授课对象覆盖临床、口腔、预防、护理、影像、检验等医学专业学生,其中相当部分学生是文科生。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通常只记忆一些生物化学专业名词以应付考试,对推理性的知识也多数是单纯的记忆。大部分生物化学实验内容是在相应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进行,虽然实验原理已经在理论课中涉及,但是在针对某个具体实例时,理论与实践常常难以对应。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程度降低,且实验课前自觉学习实验原理的学生比例较小。因此,大部分学生不理解实验原理,以致于没注意到实验的各种细节。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无法从实质上掌握实验步骤。所以,实验原理的讲解是实验课程的重点内容。而实验原理的讲解,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方能达到最大效果。为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应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提前学习实验课程内容。

1.2以实验课预习报告的方式督促学生完成实验课的预习

实验课预习报告已经纳入很多高校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提升。成都学院(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对生物化学实验的考核体系制定如下:实验预习与课堂提问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10%)、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基本素养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10%)、学生实验报告成绩量化考核(占实验成绩60%)、实验教学理论知识考查(占实验成绩20%)。该校实施此评价体系以来连续6届学生参与该项问卷调查,参与率高达96%,对实验综合能力量化考核平均满意度均达到95%;尤其对实验预习与课堂提问考核满意度最高[1]。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天津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对实验课考核体系进行了摸索,得到如下的评价体系:实验课程成绩=平时表现(10%)+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成绩(30%)+实验操作考试(30%)+实验理论考试(30%)[2]。从这个公式中看到,两校把实验课的预习环节提升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虽然实验预习报告占总评的比例与上述第一个高校略有不同,但是对预习报告的重视程度在三个学校中均有体现。针对我校学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我们更应该将学生填写预习报告加入教学的环节。

1.3预习报告的内容

实验课预习的主要内容为实验原理,所以预习报告内容的设计要围绕实验原理。并且,实验预习报告不能只让学生简单的写出该实验的原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多数只会照抄,同样达不到理解实验原理的效果。因此,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应该包括一些实验原理延伸出来的问题。如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这一实验课中,主要让学生明白朗伯比尔定律:单束光通过一定浓度的溶液时,光被吸收的程度与溶液的厚度和浓度呈正比,即A=εCL。(公式中A表示吸光度,ε表示吸光率,C表示溶液浓度,L表示溶液厚度)。相应地,针对该公式,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①分光光度计的比色杯分1.5cm和1cm两种规格,实验时是否需要统一规格,为什么;②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是否能同时在分光光度计中进行测定。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公式中L,溶液的厚度在实验中的体现就是比色杯的厚度。第二个问题针对公式中的ε,这个数值与溶液的溶质种类有关,不同物质的溶液ε值有差别。解答这两个问题之后,即对朗伯比尔定律的理解更进一步。对其它实验,我们仍可以设计此类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2改善教学工具

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具仍是传统的黑板,这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十分不利。生物化学实验步骤涉及若干实验仪器的使用,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首先要讲解仪器的构造。然而,往往只有少数接近仪器的学生可同时听到教师讲解及看到仪器的内部结构,结果大多数学生不明白实验步骤的具体实施。另外教师在讲解实验步骤的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注意事项,穿插的结果导致相当部分的学生无法将实验步骤从头至尾衔接起来。以上两个主要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可以通过改善教学工具来克服,多媒体教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法。直接把仪器的内部及外部构造图放置于课件PPT中,如此,所有学生都可以看到实验所用仪器的结构。而在实验步骤讲解环节中,则可将实验步骤的演示过程制作成VCR,边放映边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整个实操作流程的同时又能了解实验各步的注意事项。

3增加实验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

目前,我校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没有设置课末考试,实验报告成绩就是学生实验课程总成绩。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报告中无法体现,并且相当部分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雷同率高,因此要增加实验报告以外的课堂形成性评价才能更全面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增加的形成性评价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原理的理解力、学习态度以及实验素养等方面。每堂课通过日常观察、课堂提问、实验考核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程评价。日常观察的项目包括:迟到早退与否,着装规范与否,实验记录如实与否,团队合作,实验细节注意与否,实验仪器爱护程度等。课堂提问主要是检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采取随机选择的方式,以保证每堂课课前大多数人自觉预习。实验考核最能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占形成性评价的比重较大。以下详细描述实施过程:考核的对象以抽签方式决定。利用抽签的随机特点,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考核的内容包括实验原理的理解及实验仪器的操作。抽签考核之前,由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抽签开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考核情况给予学生合格或不合格的评定,不合格的学生可以选择补试,放弃者其总评成绩在实验报告成绩的基础之上减掉适当分值。形成性评价还重在反馈,反馈应该穿插在实验课程课堂教学的全程。及时反馈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本堂课内容的正确理解,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习惯及较高的科研素养。

4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策略[3-4]。本人在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做过简单调查,调查对象为2014级护本2班及4班,调查结果显示,40.00%以上的学生希望我校实行生物化学实验室开放制度,并有意愿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开放之后进行实验。开放生物化学实验室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帮助,对于生物化学开放实验室的管理细节,这里只做简单探讨。首先,实验材料的准备。开放实验室的实验内容应该更贴近生活,而生物化学实验在实际中应用最多的领域是检验,因此可选择现实生活的物品进行相关物质(营养成分)的含量检测、性质鉴定。其次,仪器的管理。生物化学仪器设备必须在教师的监管下方可使用,管理人员自然出自对口部门。借鉴我校已有的开放实验室的经验,在接待学生方面,采取预约制,有意愿做实验的学生先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人员联系,管理人员统计人数后再安排适当时间开放实验室,并在实验之前准备所需材料。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虽然改革的内容在变,但是改革的目的不变,那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会通过利用专业知识的基本原理,掌握时展所需技能。而实践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中深化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实践课,它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方法至今已经有很好的积淀,但并不意味要停止改革的步伐,相信经过全科室及我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生物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文俊,谭茂玲,谢贞建,等.生物化学实验综合能力量化考核实践与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8):89-92.

[2]高亮,李咏兰,郑连斌,等.高等学校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5):248-249.

[3]王峰,鱼静.高校开放实验室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320-322,368.

第7篇

1督促学生做好实验预习

物理化学实验大多实验步骤较多,仪器操作比较繁琐或者数据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学生没有预习的结果就是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过程中不断出错,甚至损坏仪器,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和实验室财产的损失[5]。因此我们在上实验课之前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实验并写好实验报告,在上课之前要上交预习报告,教师要批阅预习报告,掌握学生对本实验的了解程度。在讲解实验内容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提问,以便发现学生是否只是敷衍了事,照抄书本上的实验内容。预习报告也将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以这种方式敦促学生做好实验预习,这样学生便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和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提高实践能力。

2实验药品选择不必拘泥于教材

在全国提倡绿色环保的大环境下,我们对实验药品的选择也应尽量是无毒或是低毒的。现各高校使用的物理化学教材多种多样,但都包括经典的实验项目,且实验药品也基本相同。比如燃烧热的测定,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使用萘作为测定对象,萘容易挥发和升华,吸入萘蒸气后,可引起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皮炎。严重者会导致溶血性贫血及肝、肾损害及白内障、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病变等[6]。从绿色环保和对学生安全的角度考虑可采用蔗糖或葡萄糖等代替萘,同样能达到实验目的。再比如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实验,我校原来采用教材上的实验药品正丁醇,但学生普遍反应此药品气味大,长时间实验感觉眼睛不舒服,因此现改为用乙醇做实验,尽管乙醇也稍有气味但无毒,学生使用安全且环保,并且学生对该药品熟悉、接触多,还会增加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实验效果。

3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教学成绩

以往传统的物理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是学生做完实验后,将实验记录下来的有关实验数据,利用课后时间将实验报告完成,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的好坏评定出实验成绩,这样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生实验水平,往往会造成有些同学实验时认真,动手能力强,但由于实验报告写得不好而成绩不高;有些同学做实验时敷衍了事甚至不动手,课后抄袭或综合他人数据报告写的好而得高分,出现“高分低能”、“低能高分”现象,这种随意性和偶然性,势必影响到实验总成绩[7]。因此对学生实验成绩应全面考核,实验成绩的评定可包括预习报告、操作能力、现象及数据记录、实验报告等几方面内容,每一项指标均在实验总成绩中占有比例,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给出成绩,避免上述状况的出现,做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公平合理。

4结语

第8篇

1.单招新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

从调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区别,大部分学生喜欢做化学实验,但是学习化学实验的目的各有不同,有85.7%的学生进行实验是为了通过实验教学提高能力。

2.高中阶段实验的开设情况

从调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高中实验教学中按教材规定开设实验的只占22.12%,对于没有开设的教材上的实验,黑板讲解代替实验的比例占30.97%,观看实验视频占58.41%,未能达到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很多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只是依靠老师在黑板的讲授或实验视频的观看,学生学习及掌握化学实验技能的机会较少,忽略了化学实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意义。

3.已具备的实验能力

从调查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预习实验;能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只占20.07%;能熟练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人数占6.8%,表明绝大多数的单招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掌握不好。由此可见,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师往往不重视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报告书写等良好习惯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中涉及的仪器使用和实验操作技能达不到实验大纲的要求。

4.对大学实验教学的期望

从调查表的数据看出,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选择在试卷上考核的人数仅占到7.9%,希望在实验室考核的人数占到56.3%,说明学生希望实验考核注重平时的实验过程,要体现实验考核的特点,希望在实验室进行考核。在希望通过化学实验提高的能力方面,只有4.3%的学生希望提高创新能力,63.4%的学生选择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可见在实验教学培养能力的认同上,大多数同学仍然停留在较低的认识水平,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将提高创新能力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实施建议

1.严格按照授课计划安排实验教学,确保学生的实验训练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执行授课计划时必须确保化学实验开设率达到100%,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实验训练,提高化学实验技能。

2.改善实验室条件,确保学生喜欢做实验,有机会做实验

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近一半的学生在高中只做过很少或根本没有做过化学实验;1/3的学生是3人或多人一组进行实验,还有学生觉得实验室味道太难闻,其原因就是高中的实验室条件有限。因此,只有实验室的仪器和设备满足实验需求了,才能顺利进行实验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3.加强学生预习实验、认真书写实验报告等良好实验习惯的培养

高中的实验教学是教师一把抓,教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因此学生总是被动地去做实验,甚至有的学生是应付实验,从而在实验课中达不到提高多种能力的预期效果。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验预习工作,让学生在做到心中有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实验后主动收拾仪器和实验台面等良好的实验习惯。

4.精选化学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应重点选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常用仪器应用较多的实验。例如:在硫酸亚铁中铁含量的测定以及氯化物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许多基本操作(称量、加热、溶解、溶液的配制、滴定操作、移液管使用)都有所涉及。这些实验能帮助高职新生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其次,在实验安排的顺序上要先易后难,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实验,并将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能主动、自觉地进行操作练习。要求学生当堂课做实验技能的操作练习,并逐一检查、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及时考核,使学生重视这些实验操作技术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较难但又很重要的操作技术及某些仪器的使用。

5.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核

对于化学实验,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要想准确、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水平,必须对平时的实验过程进行量化考核,规范实验过程。因此,制订合理的实验过程量化标准十分重要。我们从以下6个方面来对实验成绩进行量化,按百分制进行考核,各项指标如下:预习报告10分,考勤10分,实验卫生10分,实验操作30分,测定结果及记录20分,实验报告20分。

6.开设化学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化学实验技能

第9篇

作为高等院校化学专业的第一门实践课程,无机化学实验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结合河套学院教学实践,从重视实验预习、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渗透绿色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进,以期适应当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键词: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加强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办应用型品牌大学是地方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1]。河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积极进行转型发展,坚持“立足西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着力构建“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自治区西部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无机化学实验是河套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第一门实践性课程,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于无机化学理论课程。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接受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化学的学习兴趣、综合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为后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以及学生将来从事化学化工实验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针对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作为实践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一点探索。

一、重视实验教学前预习环节

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实验的预习、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是三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预习是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就对实验的基本内容、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涉及到的实验仪器和药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以实验预习报告的形式呈现,这样使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有整体的认识,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因此,有效的实验预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证[2-3]。但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大部分学生把重点集中在实验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上,对实验的预习重视不够。在对学生的预习报告的检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为完成任务而写,达不到预习的真正目的。为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实验预习的重要性,改变以往每做一步实验都要看一下实验教科书的状况,实验老师在课前应做以下工作:(1)及时通知学生实验项目,留充足的时间进行预习,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简要的描述。(2)针对不同的实验类型,设定相应的实验预习报告书写要求。例如,对于验证性实验,需写出试剂的用量和滴加顺序,明确试剂的基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预测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将化学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制备性实验,将实验步骤以流程图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晰,简明易懂。(3)将实验中的关键步骤或注意事项设置若干数量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搞清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根据学生书写的实验预习报告质量以百分制形式进行评分,及时记录并作为期末考查成绩指标之一,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预习报告的重视程度。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在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中,通常是实验老师详细介绍实验原理、仪器使用方法和具体操作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只是根据老师的讲解“照葫芦画瓢”。基本上只要学生认真听讲,根据老师的思路和要求进行实验,都能得到理想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但是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更谈不上开拓创新了。为改变这一状态,我们采取了加强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措施。(一)精简讲授环节,还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时间。由于学生在实验前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并书写实验报告,因此讲授重点可以集中在预习报告中的预留思考题,以讨论式或问答式的形式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二)适当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老师由原来的“指挥者”变为辅导者,并且辅导人数以15人左右为宜。这样改革的好处体现在:首先,能够及时处理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其次,根据学生参与及操作规范情况打分,并及时记录,作为学生无机化学实验考查的参考成绩之一。以此可有效增加学生实验的紧张感,减少“浑水摸鱼”的学生,使学生能够认真对待实验,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再者,能够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对于普遍性的错误可以立即提醒全班学生加以防避;最后,转变角色有利于增加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探讨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

三、多媒体技术辅助,优化教学资源

在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使用较少,浪费了大量网络资源。适当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体会无机化学实验的神奇与美妙。例如,在无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教学中均已采用了多媒体形式授课。形象直观的动画和图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嘴巴加黑板讲授的缺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一些污染较大、耗时较长、有毒有害的合成类实验制作成视频进行播放,以及播放网络实验视频,增加了在实验室现行条件下无法开展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避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确保实验的安全性,同时也扩大了课程容量、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保证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实证支撑,完备理论知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渗透绿色化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

近年来,绿色化教育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倡导环境教育开始,学者们日益认识到绿色教育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绿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他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近年来,关于绿色化教育重点集中在推广微型实验和使用绿色化学试剂两个方面,可以达到准确、安全、方便和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4-6]。例如无机化学实验中验证性实验,完全可以在点滴板上进行,化学试剂的取用量与对应的常规实验(试管中进行)相比可以减少90%以上。这也是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室积极改进和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此外,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着重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取用药品和试剂“贪多贪大”、轻易反复实验的问题。以小见大,从细节入手树立学生环保意识,节约能源,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以上是根据河套学院无机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情况从实验预习、实验操作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教学中的辅助设备和融入绿色化概念四个方面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发现实验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但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要满足当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培养符合地区发展的化学专业人才。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无机化学实验改革的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朱刚,吴雪梅,焦宝娟等.化工专业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6,43(1).

[2]马占营,孙家娟,范广,等.浅议无机化学实验预习记录[J].实验室科学,2015,18(3).

[3]徐玲,王丽辉,王艳丽,等.高等院校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综合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4]陈容,刘春.高校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探析[J].广东化工,2016,43(4):134.

[5]陈建平,黄月琴.浅谈无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