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3 12:53: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第1篇

伤寒病近几年来,时有发生与局部爆发流行,经过近两年来的防治,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有爆发疫点出现,且发病地区分布较广,对我市广大人群威胁极大,为了进一步掌握其流行规律,给该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可的科学依据,我们对今年报告的26例伤寒病人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情况

今年1~12月共发生伤寒病26例,无死亡,发病率为5.68/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1.38%;26例病人中24人无菌苗接种史,另2人分别接种一针和两针。

2 调查结果

2.1 病人地区分布 26例病人分布在12个乡(镇)的18个村,及5个单位和1个居委,计城区和单位6例,占23.07%,市郊区8例,占30.77%,远郊平坝区8例,占30.77%,山区4例,占15.38%。发病最高的是高草乡,发病率为44.22/十万,最低的是小庙乡,发病率为6.51/十万,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地区分布有明显变化,市郊区和城区发病增多,远郊及山区发病减少。详见表1、表2。

2.2 病人年龄分布 26例伤寒病人中,以15-29岁年龄组发病最多,占总病例的53.85%,其次为5-9岁组儿童,占15.38%,发病最大年龄43岁,最小年龄2岁零4个月,分布情况见表3。

2.3 病人性别分布 26例病人中男发病12人,占46.15%,女发病14人,占53.85%,男女之比为1:1.17。

2.4 病人职业分布 26例病人中,农民占53.85%,其次是儿童和工人,见表4。

2.5 发病时间分布 26例伤寒病人首例发生与1989年1月5日,最后一列发生于12月10日,发病最多为2月,占23.08%,其次是9月,占15.38%,发病高峰为一季度,占发病总数的46.15%,见表5。

2.6 26例伤寒病人临床表现

2.6.1 症状和体征 26例伤寒病人,发热占100%,39℃以上的21例,占80.77%,发热时间最短者5天,最长达39天,26例平均发热13.9天,相对缓脉8例,占30.97%,肝肿大3例,占11.54%,见表6。

2.6.2 并发症和予后,26例患者仅1例并发肠穿孔(经手术治疗),治疗药物为氯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使用;26例病人无复发、无死亡,也未出现严重的药物治疗副作用。

2.7 实验室检查

2.7.1 肥达氏反应 26例病人中有17例作过该项试验,17例的“”抗体滴度≥1:80和“H”抗体滴度≥1:160。

2.7.2 细菌培养 对26例患者进行了血(25)和骨髓(1例)培养,伤寒阳性率为36%,其中1例同时作了肥达氏反应,抗体滴度较高(“”1:640,“H”1:160)

第2篇

例1:患者,男,回族,14岁,寄宿于学校,家庭住址新华镇大寨村,于3月16日出现发热,两颊发迹出现红色丘疹,至17日蔓延至前胸、后背,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眼结膜充血,无淋巴结肿大,随即到新华卫生院就诊,经门诊医师诊断,确诊为风疹,在隔离观察室接受治疗。当天发病的还有2名学生,寄宿于学校,17日到新华卫生院就诊。

新华中学从3月16日首发病例开始,至4月6日共发生30例风疹,分布如下:①年龄分布:12岁2例,13岁8例,14岁8例,15岁8例,16岁4例。②时间分布;3月16日3例,3月17日1例,3月27日3例,3月31日1例,4月2日6例,4月3日1例,4月4日2例,4月5日13例。③性别分布;男19例,女11例。

牛场小学从3月27日首发病例开始至4月6日共报告发生风疹13例。

例2:患者,女,11岁,居住鸭暖乡古寨七社,于3月27日出现发热、头痛,从两颊发迹出现红色丘疹,继而蔓延至前胸、后背,随即到鸭暖乡小屯卫生院古寨卫生所就诊,诊断为风疹,据牛场小学教师反映,此前有移民点个别儿童出现疹子情况,但未去医院就诊治疗。13例风疹,分布如下:①年龄分布:5岁1例,6岁1例,7岁1例,9岁2例,10岁1例,11岁3例,12岁4例。②时间分布:3月27日1例,3月28日1例,3月31日5例,4月2日3例,4月4日2例,4月5日1例。③性别分布:男8例,女5例。

实验室检验诊断

采取中学血样5份,小学血样6份,送往张掖市疾控中心化验室,化验结果11份血样风疹抗体IgA均为阳性,实验室确诊为风疹。

疫情分析

本次新华中学、牛场小学风疹疫情爆发流行,究其原因初步分析为:①目前正值春季气温回升,天气转暖,是各类传染病流行的高发季节,符合传染病流行的发病规律。②从既往免疫史分析,近年来我县没有进行风疹疫苗的接种活动,所有青少年风疹免疫力空白,对风疹普遍易感。③从性别、年龄、班级分析,相互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但从发病居住地分析,发病儿童90%以上为近10年以来从临夏东乡族自治县或其他县迁来的移民,近期没有外出史,以往免疫接种史不详。

临床治疗原则及措施

所有儿童均为轻型症状,无重症或危重病例发生,只在卫生所门诊输液观察,主要给予抗菌消炎、清热解毒、抗病毒、对症治疗(阿奇洛韦、清开灵、病毒唑加5%的葡萄糖静脉点滴)2~3天,症状减轻好转后,均在家隔离观察,

采取的措施:疫情发生后,派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所有患病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疫情发生动态,及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对中学30例、小学13例患病学生,在卫生所门诊输液观察,症状减轻好转后,居家隔离观察7天,凭卫生院健康证明返校上课。教育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晨检、午检,对疑似病例做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开展清洁卫生大行动,动员学生讲究卫生,开展环境卫生、家庭卫生、个人卫生清扫、清洗、消毒活动,不吃变质过期食品,不喝生水。请示县政府,有政府埋单紧急对易感学生注射麻腮风疫苗,提高学生免疫水平。除患病的学生之外,4月8日共计接种疫苗1022人份,4月10日以后在没有发生病例。

讨 论

开展健康教育,增加学生健康意识,让学生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迅速提高学生的免疫水平,增强免疫屏障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可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第1例病人(传染源)处置非常重要,处置得当。疫情不会蔓延,放任自流,则很快造成蔓延和流行。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教室,宿舍经常通风,勤晒被褥,讲究个人卫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第3篇

根据《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结合《青海省2009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管理方案》和《青海省2008年度中央补助地方包虫病防治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为保证包虫病防治项目在我州的顺利开展,由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黄南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成工作组,在泽库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协助下,于2010年6月10日至7月25日在该县宁秀乡、和日乡等地开展了包虫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现将其工作总结如下。

1结果

1.1此次调查,使用B超(Aloka SSD-500型)共检查泽库县(宁秀乡、和日乡、泽曲镇等地)常住居民2959人,发现两型包虫病患者共计87例,患病率为2.94%,其中囊型包虫病(CE)患者85例、泡型包虫病(AE)患者1例、囊型包虫病与泡型包虫病混合病例1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97.70%、1.15%、1.15%。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为7岁(12岁以下患者共计4例),年龄最大者为72岁。

1.2筛选出需治疗患者共计57例,发放阿苯达唑乳剂1033瓶,阿苯达唑片剂554盒。

1.3收集包虫病问卷调查表1859份;现场分离血清共计2944份(含12岁以下儿童血清1000份),待检。同时,发放价值1300余元常规药品及3000余册包虫病宣传材料,受教育人群达3000余人。

1.4收集泽库县(宁秀乡、和日乡)犬粪150份。其中粪便中检出阳性标本20份。捕获高原鼠兔472只,检出阳性病灶者2只。

2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泽库县部分地区两型包虫病的流行和分布状况,为制定包虫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我区包虫病防治规划和采取包虫病综合防治干预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影响牧区居民包虫患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养犬、犬活动附近有屠宰场或肉店,喝生水、生吃蔬菜,剪羊毛和挤羊奶。研究结论:包虫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行为因素、生活习惯的干预作用不容忽视。

包虫病的防治防治:手术治疗仍为目前治疗棘球蚴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的原则是清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消灭外囊残腔,预防感染。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儿童勿玩耍狗;防止犬粪污染草场、饲料、水源,预防羊群染病,加强宰杀管理,病死的羊尸应深埋或焚毁;不吃生羊肉、生狗肉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源,搞好环境卫生。

同时在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以各种形式加大宣传报道力度,营造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包虫病防治工作的氛围。在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宣传包虫病防治知识。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以包虫病防治知识、政策、策略和主要措施为重点内容的宣传、培训,从而降低包虫病的发病水平。

第4篇

 

一、 概述

2014年8月3日7点25分,我中心接到县食品药品监督局电话报告称:XX大酒店发生了一起疑似食品安全事故导致的腹泻疫情。对此,县卫计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部署了应急工作,指示我中心予以核实,同时于2014年8月3日8时20分组织应急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医生诊断结论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县专家组诊断认为这起事件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发生感染所致。

二、流行病学调查

1、背景资料

XX酒店是一家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的大型酒店,酒店餐厅有工作人员66人,可接待大型宴会。8月2日中午张某、李某、刘某分别在此举行升学宴宴请客人,同时张某、李某有部分客人在此晚餐,张、李、刘三家客人共计800多人。

2、发病情况:

此次疫情经调查核实病例29人,其中住院病例24人,门诊病例5人,男性8人,女性21人,年龄最大66岁,最小8岁,病例主要集中在40-55岁年龄组,以女性居多。

发病时间最早为8月2日22时,最晚为8月3日19时,无后续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为8月3日2时至8时,计有25人发病。潜伏期最短为9小时,最长为30小时,平均潜伏期为16小时。

首发病例丁某,女,42岁,于8月2日中午在XX酒店参加刘某某的升学宴,至当日晚22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上腹部绞痛及头晕,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16时入人民医院内一科住院治疗。

最后一例病例白某,女,51岁,于8月2日中晚餐均在XX酒店参加张某某的升学宴,至8月3日19时发病,症状为上吐下泻,同时伴脐周部绞痛及发热(38.9℃),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8月3日20时入人民医院内三科住院治疗。

3、病例暴露史:

所有病例8月2日均有XX酒店进餐史,其中中餐18人,晚餐2人,中晚餐均在XX酒店进餐的9人。发病前3天无其他共同聚餐史,无其他外出史。

4、病例临床表现:

病例主要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痛、头晕及全身无力。其中发热8例(37.8℃-38.9℃),除1例为37.8℃外,其余均在38℃以上;呕吐20例;腹痛26例,疼痛部位主要为上腹部19例,脐周7例,疼痛性质为绞痛14例,阵痛9例,隐痛3例;腹泻28例,大部排泄物为黄色稀水便,有1例为黄绿色稀水便;同时伴头痛5例,头晕9例,全身无力4例。

所有病例在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及使用依替米星氯化钠和阿莫西林维酸钾等药物抗菌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住院病例治疗1-3天后痊愈。

5、共同进餐者调查:与29名病例共同进餐者总计800余名,分别为参加李某、张某、刘某三人在XX酒店升学宴的客人。经调查询问得知,除另有少部分进餐者有轻微腹泻自行服药或门诊治疗后即好转外,其余进餐者目前身体状况均良好,未出现类似症状。

三、实验室检测结果

疾控中心检验室8月3日采集XX酒店留样食品基围虾、鱼元、肉皮冻、海带丝、凉拌三丝、葱煎包、醉汉香干等七个样品及病患呕吐物2份进行检测,8月12日检测结果显示基围虾、肉皮冻被沙门氏菌污染,其余样品未检出致病菌。

四、病因假设与验证

综合以上情况所述,我们判断此次腹泻疫情为:沙门氏菌感染所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原因为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导致感染。其理由如下:

1、符合食物中毒的发病特征:经搜索传染病疫报网和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监测数据,近一个月来未发现腹泻病例聚集性疫情;本起疫情所有患者发病前3天均无其他共同进餐史、外出史,但在发病前1 天内均在同一酒店集体进餐,共同暴露史明确;同时发病曲线显示为一过式集中发病,对该酒店采取封存食品和停业整顿等应急措施后,仅有一例患者于3日19时发病,没有后续病例发生。

2、有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表现:患者进餐到发病在9-30小时左右,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发病的潜伏期(4-48小时)相符合;患者临床以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为主,排泄物大多为黄色稀水便,有1例为黄绿色稀水便,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相符。

3、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后,疗效显著:所有病例在抗菌治疗1-3天后已痊愈。

4、检测出能引起与本起疫情临床表现一致的致病原:经县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在餐厅留样食品基围虾、肉皮冻中检出沙门氏菌。

五、工作措施

疫情发生后,我们迅速采取了以下措施:

1、迅速开展现场调查。8月3日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及时赶赴现场,迅速开展流调;同时建议食品药品监督局尽快采取措施,停止销售和食用可疑中毒食品,防止中毒的进一步蔓延和扩大。

2、及时救治患者。县医院对患者进行了补液、对症支持治疗及抗生素抗菌治疗,部分症状较重患者收治入院治疗。

3、加强肠道门诊的监测与管理。8月3日疾控中心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认真抓好“五专”措施,作好腹泻病人的登记、检索,如发现新的疫情及时报告。

4、广泛开展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市民的自我防护意识。

六、工作建议

为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再次发生,我们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食品药品监督局对涉及的可疑食品进行封存,对变质及污染食品进行销毁或无害化处理。

第5篇

[关键词] 肾结石;流行病学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Zhao Lei Hu Xiaofeng Li Xuexi Wang Shize Du Xiaoling Zhong Jian Tian Xiaoji Zhu Xiaoyan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epidemiology of kidney stone in Lizou of Guangyuan and find the identify high-risk people and analyze its risk factors. Method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cluster survey methodology for benefits in Guangyuan City State district 1175 resident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prevalence of kidney ston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incidence of kidney stones and a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gender, age, educational level. Result: Kidney stone prevalence rate is5.70%,the rate of the men and the women are 7.46%、4.23%(P

Key word: kidney stone; Epidemiology

肾结石是最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1],其病因比较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川北医学院赴广元“闪光青春”医疗卫生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12年7月7至12日对广元市利州区1175名常住居民进行了肾结石患病情况的问卷调查。

1 调查对象

选择广元市利州区居住5年以上年满10周岁以上的城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共1175人作为调查对象。城区内以居委会为基本抽样单位,乡村以乡镇为抽样单位,共1175人。其中男性536人,女性639人。

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与查阅病历结合(B超检查确诊有胆囊结石者或既往行胆囊切除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结石者),由严格培训的全队队员负责问卷调查,填写问卷。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采用X2检验

4 结果

本次调查共查出肾结石患者67例,肾结石总患病率为5.70%。男女性患病率分别为7.46%、4.23%,男女患病比例为1.48:1(见表1)。肾结石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见表2)。此外不同职业人群肾结石患病率不同,机关事业单位的患病率较高,而学生最低(表3)。文化水平与肾结石的患病无显著差异,但仍有很好的相关性,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患病率逐渐降低,大学文化水平者肾结石患病率相对最低(见表4)。

表1 性别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X2=5.682 P=0.017)

表2 年龄与肾结石患病率的关系

(X2=11.649 P=0.04)

第6篇

关键词:山羊;小反刍兽疫;应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沿河县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6-0019-03

2014年3月中旬,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任家宅村发生一种以高热、眼鼻流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和坏死、腹泻、肺炎等为主要特征的山羊疫病。接到疫情报告后,县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出多名技术人员和执法人员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经疫情排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鉴别诊断,初诊为疑似小反刍兽疫。同时,采样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检测,确诊为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发生后,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按照《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理”的方针,快速反应,严格处理,迅速扑灭了疫情。笔者自始至终参与了本次疫情处置全过程,并进行了详细的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疫点基础信息

1.1 疫点概况

疫点系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甘溪乡任家宅村任家组,离县城31 km,离乡政府8 km,离县级公路7 km,位于通村公路两旁,海拔618 m,N:28°24.619′、E:108°27.804′,水源充足,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域。该组共有农户31户,存栏肉牛19头,存栏生猪25头,共有4户农户饲养山羊151只。于3月中旬发生一种以高热、眼鼻流大量分泌物、口腔黏膜溃疡和坏死、腹泻、肺炎等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到4月3日止,相继发病死亡41只。4月4日上午,接到疫情报告后,县畜牧兽医局立即派动物疫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组成专家组、执法组前往现场调查处置。

1.2 常规免疫情况

该村系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山羊草地生态发展中心项目区,该村组猪、牛、羊、禽饲养户的动物防疫,除执行全县“春秋”两次集中免疫注射,分别实施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注射之外,山羊还实施山羊痘、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和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等疫(菌)苗免疫注射。疫情发生时,所有免疫注射已结束近半月有余。

1.3 疫病既往史

经询查,该村及周边乡(镇)历史以来均未发生同类疫病,县境内也未发生同类疫病。

2 疫情现况

2.1 感染畜群情况

该组共有4户养羊户,存栏山羊151只,饲养方式均为自由放牧方式,共牧道共草山草坡。甲、乙、丙、丁四户养羊户羊圈处在一个梯形位置图的四个角。3月18日,甲养羊户引进山羊到达本地后,即发现少部分山羊出现异常病状,随后相继发病死亡,到4月4日止,引进山羊全部发病,死亡30只,原有48只山羊发病12只。甲、乙、丙3户存栏山羊共144只,发病89只,死亡41只;丁饲养山羊7只,未发病。疫情发生后,疫点尚存山羊110只全部予以扑杀、焚烧、深埋。发病89只羊群中,成年公羊3只,能繁母羊17只,羔羊69只;死亡41只山羊中,公羊1只,能繁母羊11只,羔羊29只。

2.2 周边野生动物感染死亡情况

经询问村民和养羊户,尚未发现山羊与野生动物密切接触的情形,也未发现野生动物发病、死亡等情况。

2.3 病羊临床表现及剖检病变

患病羊主要表现体温升高至40~42 ℃,并持续3~5 d,病羊表现烦燥不安,食欲减退,眼鼻有浆性或脓性渗出液,齿龈、颊、舌头有溃疡或坏死,水样带红色腹泻,呼吸异常,咳嗽。病理剖检3只病羊,主要表现为结膜炎、坏死性口炎,特别是齿龈部的溃疡或坏死病灶最明显,严重病例溃疡或坏死性病灶蔓延到整个口腔的两颊、硬腭、舌头及咽喉部。在鼻甲、喉、气管等处有充血、出血班和脓性黏液。皱胃病变部呈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创面呈红色、出血。大肠和小肠可见不同程度的糜烂或出血,尤其在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表现条状充血、出血,呈现斑马状条纹。

2.4 临床诊断

4月4日中午,根据发病情况、既往史调查、临床观察、病理剖检、类症鉴别,初诊为疑似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

2.5 实验室诊断

初诊后,采集全血4份、血清4份、口腔分泌液棉拭子4份,送国家外来动物疫病诊断中心,采用小反刍兽疫荧光定量RT-PCR检测,检测4份口腔分泌物棉拭子样本均呈阳性,确诊为山羊小反刍兽疫疫情。

2.6 疫情传播情况

甲农户原饲养本地山羊48只,3月18日,未经申报审批跨省引进3~4月龄波杂山羊50只,到达本地后,因自己无多余羊圈暂关在丙农户多余空羊圈内,2日后才将引进波杂羊关入与自家原羊圈相距30 m的临时搭建的简易羊圈;乙农户羊圈与甲农户羊圈处在同一地理水平线上,相距仅有30 m。甲、乙、丙、丁四家农户羊圈分别处在一个梯形位置图的四个角,甲羊圈处在临近通村公路旁,此段通村公路是4户农户山羊放牧必经之道。同时4户农户饲养的山羊,常有共同放牧于同一草山草坡的情形。甲农户引进的波杂山羊于到达之日起,近1/3羊只出现异常症状,当即按照应激反应、感冒、肺炎、腹泻等症进行治疗。到4月3日,自家原有山羊48只发病12只,引进波杂山羊50只全部发病,死亡30只。3月23日,丙农户饲养的21只山羊相继发病死亡,到4月4日全部发病,死亡11只。3月28日,乙农户饲养的25只山羊相继发病6只,丁农户饲养的7只山羊未发病。由此可见,疫情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引起。

2.7 疫点及周边地理特征

疫点处于坐南向北的半山腰,连接县级公路的通村公路通过北方半山腰下行到谷底,再从谷底北偏西转向东南方向通过疫点,直行到下一个村为终点,中途向东有一支路直行到另一乡级市场连接县级公路。疫点南、北方向均为高山、森林茂密,西方无公路与外界相通。

2.8 疫区、受威胁区及全县易感动物存栏情况

疫区涉及2个村养殖农户87户,存栏山羊337只,存栏肉牛76头,存栏猪47头;受威胁区涉及4个乡镇16个村,养殖农户485户,存栏山羊2 466只,存栏肉牛1 836头,存栏猪2 411头;全县22个乡(镇)407个村,存栏山羊12.52万只,存栏肉牛15.71万头,存栏生猪33.56万头。

3 疫源追溯

该疫情系甲农户未经审批,于3月18日跨省到某地山羊调拨中心,引进3~4月龄波杂山羊50只而引发的疫情传播,本县历史以来从未出现类似山羊疫情,故该次疫情系非法引种而引起,属外来入侵疫情。

4 疫源追踪

疫点在发生疫情之前近一月内均未出售羊、牛、猪等动物及产品,也没有外出配种和参展情况;疫点现存栏110只羊已全部扑杀、焚烧、深埋以及发病死亡的41只山羊已作无害化处理;疫点相对处于偏避的山村,车辆、外来人员出入均较少,故疫源扩散机会较少。

5 疫情处置情况

5.1 疫点处置

扑杀现存栏山羊110只,无害化处理病死羊41只,彻底清除粪便、污物并作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山羊圈舍、路道、环境、放牧地进行化学药物消毒后撒布生石灰。发放消毒药品10件(100 g/包×100包)给疫点农户,每日对牛舍、猪舍、羊舍及周围路道、环境消毒一次,直至解除封锁;4月4日即对疫点实施严格封锁,设置警示牌,安排专人24 h值班,对进出疫点车辆、人员进行消毒。封锁期间,疫点共使用化学消毒药12件(100 g/包×100包),生石灰2 000 kg。

5.2 疫区防控

5.2.1 严格封锁疫区 4月4日,疫情初诊为疑似山羊小反刍兽疫后,县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立即启动《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县人民政府封锁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令》[2014]1号,按《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要求,划定了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在疫区3个进出口设立3个临时消毒检查站,每个检查站由乡政府1名副科级领导、1名村干部、1名兽医技术干部组成,设立警示牌,设置人员车辆拦截竹杆,安装消毒设施,搭建临时值班棚,实行24 h值班,对进出疫区人员、车辆进行严格消毒,严禁动物及产品出入疫区,并认真做好记录。

5.2.2 实施紧急免疫 疫情发生后,县疫控中心向上级业务部门申请疫苗,于4月17日下午,对疫区存栏山羊337只进行了100%的小反刍兽疫疫苗紧急预防注射和免疫反应观察。

5.2.3 加强消毒灭源 疫情发生后,向疫区农户发放化学消毒药12件(100 g/包×100包),要求每户农户对羊圈、牛圈、猪圈及周围环境、路道进行每日一次消毒,直至解除封锁。

5.2.4 开展疫情监测 疫情发生后,安排3名技术骨干对疫区8户农户饲养的337只山羊进行监测,每日排查一次,详细记录羊群健康状况及数量增减情况和原因,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5.2.5 加强疫情巡查 县畜牧兽医局安排3个巡查组,每个巡查组由1名副科级领导、2名技术骨干组成,逐日轮流对疫区封锁、疫情监测、消毒灭源等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3 受威胁区防控

5.3.1 实施紧急免疫 4月18日,组织受威胁区16个村32名村委干部、16名防疫员,对485户山羊饲养户存栏2 456只山羊进行了100%的小反刍兽疫疫苗紧急预防注射。历时3 d,建立了免疫隔离区域。

5.3.2 开展疫情监测 疫情发生后,要求村委干部、村防疫员组成本村疫情排查组,每日对本村存栏山羊进行疫情观察,并详细记录羊群健康状况和增减原因,每日向乡政府、兽医站报告。

5.4 其他处置措施

5.4.1 严格关闭牛羊交易市场 4月4日,县人民政府了《关于暂时关闭全县羊牛交易市场的公告》(沿府通[2014]5号),关闭了疫区和受威胁区周围4个乡镇5个羊牛交易市场,全县其他18个乡镇关闭了山羊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禁止易感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禁止出县境引进种羊。

5.4.2 加强组织领导,通力协作配合 4月5日,县人民政府召开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成员单位会议,安排布置,将各部门、各工作组、每个人的职能职责予以明确;4月12日,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黄勇,在甘溪乡组织召开疫情处置协调会议,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5.4.3 加强防控技术培训 3月中旬以来,县疫控中心举行了4次集中培训,培训人次达199人(次);培训并印发《小反刍兽疫防控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消毒技术规范》、《小反刍兽疫防控知识》、《小反刍兽疫防控明白纸》、《小反刍兽疫疫苗注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资料5种计3 100余份。

5.4.4 立案查处非法引种行为 疫情发生后,执法人员通过调查取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违法人员认识态度,对违法人员作出了罚款人民币1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以示教育。

5.4.5 加强全县疫情排查,实施山羊紧急免疫 疫情发生后,县畜牧局成立了全县疫情排查办公室,实行24 h值班,督促22个乡镇开展小反刍兽疫疫情排查和实行日报告制,以便及时掌握全县山羊疫情排查情况,并对山羊规模养殖场及散养户饲养的山羊进行小反刍兽疫紧急免疫,全县共免疫山羊11.86万只。

5.4.6 开展疫情风险评估,严格实施终末消毒,及时解除疫区封锁 当疫点所有病羊和健康羊群均进行扑杀、焚烧、深埋后,再经历小反刍兽疫一个最长潜伏期21 d后,疫区未出现新的病例。于4月26日,县畜牧局组织专家组和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对疫点、疫区、受威胁区采取的相应处置措施执行情况和执行记录进行现场察看、评估,再对疫点、疫区严格实施终末消毒后,建议县政府解除封锁。4月29日,县人民政府了解除封锁令《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令》([2014]2号),解除了对疫区的封锁。随后对受灾农户进行了灾情救助和扑杀动物补偿,鼓励农户开展生产自救,逐步恢复山羊生产。

6 小结与建议

(1)根据疫情排查、临床观察、病理解剖、类症鉴别,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属小反刍兽疫疫情;同时,根据疫病既往史调查、疫源追溯、疫病传播流行过程观察、分析可见该起疫情在沿河尚属首次发生,系农户非法跨省引种而引起,属外来入侵疫情。建议加强引种监督管理,规范跨区域引种行为,阻止外来疫情入境。

(2)根据疫源追踪,结合该起疫情的各项综合处置措施的迅速严格实施过程可以看出,疫情得到了迅速扑灭,有效控制了疫病的传播和流行,阻止了疫情在当地的进一步扩散,可作为扑灭重大动物疫情的成功案例。

第7篇

摘 要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全面掌握我县各学校结核病疫情状扩散原因和具体情况,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进一步开展好防控工作,切实控制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和传播。方法:对20例学生、7例老师进行个案调查,掌握其流行病学个案详实情况,了解其在学校密切接触群体数量和接触的不同方式。针对27例师生所在学校密切接触的班级学生或同办公室的老师,开展密切接触者个案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显示,拜城县2013年1-8月各阶段散发病例数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总病例数虽有上升趋势,但在发病状况看呈分散性,不属于聚集性扩散,从拜城县结核病整体发病状况来看属于正常散发病例。此外,6月底各学校学生陆续放假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在各种场合中有可能感染到结核杆菌,结核杆菌感染后潜伏期较长,感染者在身体状况不佳条件下发病,致使8月学生发病率稍高。7例患病老师中4例有结核病家族史,主要病原可能是在家庭中被传染。结论: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领导,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学校医务室对结核病要提高警惕,在日常就诊中发现有肺结核可疑症状的学生和教职员工,应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对有家庭肺结核接触史和PPD强阳性学生定期检查;对开学后的学生、老师进行体检时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体格检查,应该开展规范性健康体检,争取肺结核患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以便杜绝学校发生肺结核疫情传播和扩散。

关键词 老师 学生 活动性肺结核 流行病学个案调查

2013年1-4月拜城县发生11例学校师生肺结核病患者,其中老师4例,学生7例(涂阳3例),县疾控中心意识到学校疫情扩散情况的严重性,立即报告县卫生局、教育局,随即由两局联合印发拜卫疾控发[3013]13号《关于印发(拜城县进一步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学校依照《方案》要求加强防控工作,但到8月末学校师生患病数上升到27例,其中学生20例,老师7例(阳性6例)。学生患者中在本地学校上学11例、外地学校上学9例,7例老师均属本地学校在职老师。鉴于学校结核病上升趋势明显,县疾控中心立即成立专项调查工作小组,开展了一次相关学校结核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活动。

一般情况

2013年1-8月,全县在校教师、学生发生活动性肺结核27例,其中教师7例,痰涂片阳性2例;学生20例,痰涂片阳性4例。学生年龄10~22岁,老师年龄26~36岁,27例患者曾经接种过卡介苗6例(22.22%),有家族肺结核病史9例(33.33%)。

调查结果

发病时间分布:1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4.81%;2月份学生2例、老师1例,共3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3月份老师2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7.41%;4月份学生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7.41%;5月份学生4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4.81%;6月份学生发病2例、老师发病1例,占师生发病总数的11.11%;7月份学生发病1例、老师发病2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11.11%;8月份学生5例,老师1例,占师生总发病数的22.22%。27例师生患者占全县同期总发病数的7.26%。

患者地区分布:根据我国现代结核病防治策略(DOTS)规定和肺结核病人属地化管理原则,27例患者居住地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的16个自然村及城区的4个社区,患病师生就学和工作学校分布在24个不同的大、中、小学校,其中本地学校15所,外地学校9所,患者所在本地学校患病例均未超过2例。20例学生患者中居住地在农村12例(60%),居住地在城镇8例(40%)。20例学生患者中就读于城镇学校12例(60%);就读于农村学校8例(40%)。7例老师均属城镇居住人口,所工作学校在农村。

患者年龄分布:20例学生患者平均年龄16岁,其中≤10岁2例,占总病例的10%;11~15岁8例,占总病例的40%;16以上10例,占总病例的50%。7例老师患者年龄26~43岁,平均33岁。

患者性别分布:20例学生患者中男10例,女10例,各占学生患者的50%;7例老师患者中男4例,女3例,分别占老师总病例的57%和43%。

患者职业分布:27例患者中20例为学生,占总病例的74%,7例为老师,占总病例的26%。学生患者中,4例患者为小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0%;11例患者为中学生,占学生总病例数的55%;5例患者为大学生,占学生总病例的25%。7例老师均为农村小学教师。

患者临床症状:参照2010年全国肺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工作症状调查。①咳嗽;②咳痰;③胸闷及气短;④血痰;⑤低热;⑥盗汗;⑦乏力;⑧食欲减退;⑨其他。27例患者中具有≥6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具有5个症状3例,占总病例的11.11%;具有4个症状7例,占总病例的25.93%;具有3个症状9例,占总病例的33.33%;具有2个症状4例,占总病例的14.81%。

实验室检查:27例患者经X线胸部拍片检查均属Ⅲ型活动性肺结核,其中16例为两肺结核,占总病例的59.26%,11例单肺结核,占总病例的40.74%,肺部有空洞病灶1例(3.70%)。肺结核抗酸杆菌痰涂片染色检查6例阳性,其中学生4例、老师2例,占总病例的22.22%;21例阴性,学生16例、老师5例,占总病例的77.78%。见表1~表6。

分析讨论

拜城县2002年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以来,患者化疗药品是国家统一免费提供的板式组合药,均为成人药品,

第8篇

【关键词】 社区居民 高血压病 流行现状 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48-01

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逐渐向年轻化发展的态势,该病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同时该疾病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产生,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对当下的流行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将高血压病的患病率降到最低,我们将以我社区的22720例35岁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在入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高血压病的流行现况及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22720名在我社区内居住半年以上的居民的健康档案,对其高血压病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被调查者均为该社区的常住居民,人群的年龄在35岁以上。

1.2 调查方法 以我社区作为研究现场,选用基线调查的方法,通过为居民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方式,由通过专业培训的社区医师入户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或者是现场测量。

1.3 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了社区居民的个人基本信息(如居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等),体格检查(如身高、体重、生活行为习惯如饮酒以及吸烟情况)以及相关保健知识的了解情况。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检测血糖、血脂等。

1.4 高血压病的纳入标准 由二级或者是二级医院诊断确定的高血压患者;或者是现场测得的居民的舒张压在90mmHg以上,收缩压在140mmHg以上,并且在没 直在使用降压药血压在140/90mmHg以下的居民。

1.5 血压测量 以水银柱血压计作为血压测量的工具,标准参考国际高血压鉴定标准。在检测之前,居民必须保持安静状态5分钟左右,心脏与上臂处于水平状态,取坐立位,持续性测量三次取平均值,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约为两分钟左右。

1.6 肥胖和超重的判定标准 主要是采用体重(kg) /身高(m)2来获得体质指数的,当体质指数在18. 5~24的情况下,则意味着处于正常水平;当体质指数在18. 5以下的情况下,则说明居民处于低体重水平;当体质指数水平在24~27. 9的情况下,则意味着居民身体超重;当体质指数在28以上的情况下视为肥胖。

2 调查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本社区为广州市的旧城区,居民以老年人较多,我们对本社区22720名35岁以上社区常住居民高血压病患病情况进行分析,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为17.41%。其中高血压病人中男性的为1543名,女性的为2413名,男女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9.0%和61.0%,调查对象的年龄在35岁以上,平均年龄为(52±3. 2)岁,其中文盲505名,接受高等教育的由598名,其余均为小学、中学、中专或者是高中学历,所包含的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回族、藏族以及其它。

2.2 高血压病患病情况的分析

2.2.1 年龄和性别情况 经调查显示,该社区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7.41%(3956/22720),其中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14.51.00%(1543/10634),女性患者的患病率为19.97%(2413/12086),并且患者的年龄与高血压的患病情况成正比,对患者的年龄分为35~45、46~59、60~85这几个年龄段,其中35~45岁的患病率就已经达到了14.89%,可见患者从35岁开始患高血压的几率较高,将首诊测血压的时间实施在35岁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高血压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2 体质指数情况调查显示,居民的体质指数也与高血压的患病率成正比(P

2.2.3 居民生活习惯调查情况如下表所示:

2.2.4 居民高血压知晓情况 经调查显示,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对于该疾病的知之甚少,对高血压的预防只有少部分人知道,并且对于正常血压范围了解的人群也不多。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3 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社区22720名常住的居民进行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和患病率进行调查,我们得出:随着居民年龄的增加,发生的高血压的几率也就越大,尤其是老年人群体。由此可见,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从以上社区的实际情况看来,要想有效的降低社区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就必须加强对35岁以上社区居民实行首诊测高血压制度。

除此之外,高血压的发病情况也与患者的体质指数具有密切相关性,根据我国的相关体质指数标准对以上调查的22720名35岁以上社区居民进行评估,我们得出,居民发生高血压的几率随着体质指数的上升而递增。由此可见,加强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的教育以及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效地提升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的认知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自身饮食结构的调整,控制自身的体重,加强保健意识,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以上我们以22720例35岁以上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本社区高血病流行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我们从中意识到加强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性,使居民在对高血压相关流行病学知识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体重方面的管理,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广东省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

分析[J].广东医学,2002 ,23 (4):417-419.

[2]徐小玲,唐新华,金宏义.浙江省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服药率和

第9篇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病;疫情;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不运动细菌,它作为细胞内寄生虫可以在很多种家畜体内存活.对人造成感染的主要是马耳他布氏杆菌,流产布氏杆菌,病原体通过感染的动物的排泄物和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人群对布鲁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由于职业关系,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国内以特区牧民的感染率最高,多发生于春未夏初或夏秋之间。2014年7月30日~8月6日,经过对该屯115人进行主动监测,共发现布病患者30例。

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1自然情况 弓棚镇十二号村九组位于榆树市西北约30公里,现有住户83户、310人。屯中养羊五户、现有存栏62只羊。村民以耕地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大豆,村民多数居住砖瓦结构房屋,村屯卫生条件一般,村民饮用水为自家小口井水。

1.2首发病例 首发病例高永林,男、46岁、农民,发病时间为2014年4月中旬,临床症状有发热、流汗、腰痛、膝关节疼痛,病例诊断日期2014年7月15日,诊断单位为朝阳区疾控中心。

1.3疫情处理经过

1.3.1加大主动检测力度,扩大检测范围。

1.3.1.1截止2014年8月9日,榆树市疾控中心共检测血样141人,阳性30人。阳性率21.3%。疾控中心根据每次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断扩大检测范围,具体如下。

2014年7月30日,高永林等5名村民来疾控中心主动检测,血清学检测5人,阳性5人;

2014年7月31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村屯养殖户家庭的成年人,血清学检查57人,阳性17人;

2014年8月1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再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村屯养殖户家庭的儿童及养殖户周围住户,血清学检查43人,阳性3人。

2014年8月6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第三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养殖户周围住户及养殖户家庭儿童(8月1日不在家的人员),血清学检测14人,阳性5人。

2014年8月7日,市疾控中心业务人员第三次到十二号村开展人群布病血清学检测,被检测人员为本村屯其他自愿检测的人群,检测22人,阳性0人。

同时,畜牧部门对现有存栏62只羊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1.3.1.2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其症状体征,主动监测30例阳性感染者中目前全部为布病病例,其中19例已转为布病慢性病例。年龄:发病人群中年龄8~81岁,以4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总数的50%,各年龄段分布为10岁以下1例,占发病总数的3.3%;30~39岁5例,占发病总数的16.7%;40~49岁15例,占发病总数的50%;50~59岁为4例,占发病总数的13.3%;60岁以上5例,占发病总数的16.7%。性别分布,男22例,占发病总数的73.3%;女8例,占发病总数的26.7%。

1.3.2现场指导消毒情况 现场指导养殖户及周边居民对庭院、圈舍、周边环境进行消毒,现场发放漂白粉3袋150kg、优氯净40袋。

1.3.3现场健康教育情况 为避免感染者产生恐慌心理,采取了现场答疑,发放宣传单等方式现场开展了布病防治知识讲座,参与村民累计300余人,发放布病宣传单300余份。

2 爆发因素分析

2.1传染来源分析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4月份以前发病人群分析感染来源为2014年春节前该屯已经处理的一批羊。2014年4月份以后发病人员可能与现存栏的羊或被周边污染的环境有关联。

2.2爆发因素分析

2.2.1通过现场座谈,十二号村九组养羊户五家,高××家羊的圈舍就在房前院内(紧靠窗前,夏天开窗时,羊圈和室内空气互相流通),家里经营小卖店,同时设有5张麻将桌,是当地居民常聚的场所,人畜接触频繁,增加了感染机会。初步分析患者有可能通过皮肤粘膜接触、呼吸道传播途径而感染,是造成人间布病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

2.2.2该屯有食病羊的习惯,凡是养殖户中有羊死亡(春节前该屯已经处理的一批羊中曾有过三只羊死亡),就有很多村民聚集一起参与宰杀,处理,食用。处理完的废弃物随意丢弃,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也是该屯布病爆发的原因之一。

2.2.3病例之间关联情况 病例传染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养羊户:发病7例;②参与屠宰病羊的:发病2例,可能参与食用病羊感染的发病3例,经常活动在到高××家的发病20例(含参与屠宰病羊的2例)。

3 指导治疗情况

根据该屯居民发病情况,疾控中心指导居民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规范治疗,建议到白城地方病一所、榆树市医院、弓棚卫生院进行治疗。

为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疾控中心已将诊疗方案发放到弓棚卫生院,弓棚卫生院已经做好收治患者的准备工作,药品配备齐全,腾出专用病房两间,并派专人负责布病患者的收治、管理工作。同时计划派医生到白城地方病一所进一步学习诊疗方法。

4 下一步工作计划

①继续与畜牧部门配合,查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控制疫情扩散;②加大主动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做到患者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避免转为慢性病例;③加强布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当地居民防病意识;④指导跟踪布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避免转为慢性病例;⑤召开全市医疗机构布病防控知识培训工作会议,增强医生认证能力;⑥加强对全市养殖羊进行检测,发现病羊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强化流通羊的检疫工作,避免病羊流入我市境内;⑦针对疫点情况,建议将现存栏的羊进行宰杀,该屯暂时停止养羊两年,净化村屯环境,避免新发病例出现。

5 后续报告

9月10日,市疾控中心有又对该屯未参与检测的其他人群中的36名自愿检测者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接受治疗的30名患者大部分症状有所缓解。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