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管理制度汇编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9 04:27: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管理制度汇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管理制度汇编

第1篇

然而,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也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执行力跟不上,谈管理制度化也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纵然某企业引进了一整套装帧精美的管理制度汇编,并且有专业人员不断对其进行优化、修订,但员工对其却不甚详解,最终将其束之高阁。这足以证明,建立制度和执行制度其实是一个事物完全不同的两个方面。制度的建立偏重理性,基于科学;而制度的执行则更偏重感性,基于人性。试举一例,A企业对员工请病假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员工生病请假,需出示医院开具的病假条或急诊证明书方可准予休假。某年轻的设计负责人因项目赶工期连续几天加班工作,突感身体不适。这时其主管领导马上安排专人送其回去休息,并嘱咐其好好休息;明天如果感觉不好就一定先去医院检查身体。这位主管领导深知,工期固然重要,但员工个人更是企业不可多得的财富。这名员工很感激领导的体恤,在休息了几小时之后,又重新出现在办公室,继续努力完成赶工期的任务。

再举一例,B企业有明确的作息时间规定,每天早9点到中午12点,下午1点到6点为上班时间,每天打卡,月底进行统计,并有管理条例控制奖罚。一名员工前一天晚上加班工作到夜里2点才离开办公室,第二天早晨迟到了1小时。作为其主管领导,对该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十分了解,便将此次迟到作为特例处理,不予处罚(以上所述企业对加班也都有明确规定,按劳动法予以发放加班工资,加班也并非常态,而是根据工期需要进行的阶段性加班)。

这两位主管领导在处理偶然事件时,并没有机械地照搬条例,而是在了解下属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在其权限内灵活执行了休假和考勤制度。这种人性化的制度执行,给予员工的是关爱,对员工付出的劳动给予的是尊重,同时也是代表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情感激励方式。

第2篇

从近期工作情况看,挂职干部到企业后能够比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环境,熟悉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立足于服务企业“三年翻番”目标,稳步推进各项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尽心尽力地为企业办实事、办好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一是积极参与企业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市保密局的徐知鏖被源源热电任命为四期工程项目主要负责人,为工程早日开工,起早贪黑,周六周日很少休息;市卫生局王生担任恒信公司总经理后,工作有魄力、有招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并与外商多次洽谈,该企业引进的橡木桶项目已基本达成意向。二是发挥机关干部优势,积极协调各级职能部门,努力为企业破解难题。市纪检委邢瑞协调市工商局、昌邑区卫生防疫站,非常快速的为新企业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解决了企业燃眉之急;市汽车办任平多次与商业银行沟通,较快地落实了企业新建项目所需的2500万元贷款,协调市环保部门办理新公司环评审批手续,为企业节省资金4万余元。三是参与企业内部管理,为积蓄企业发展后劲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市国资委李旭田到企业挂职后,组织修订全厂管理制度100余项,完成企业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审定工作,招集有关部门对企业8起质量事件进行分析,形成质量整改建议;市中小企业局邵玲玲积极为企业撰写项目建议书,提出可行性分析方案,得到企业好评,企业号召全体员工向挂职干部学习,增强责任心,提高工作效率。

二、各组长尽职尽责,注意调动组员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整体优势,挂职干部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昌邑组组长李建平根据组内挂职干部工作量不均衡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扩大挂职干部工作范围,达到组内成员和企业资源共享,让工作量不饱和的干部到任务量大的企业兼职工作,使小组内的每名成员都尽可能的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桦甸组组长于水利,克服人员少、企业多、困难大等因素,带领组内其他成员,按照中国黄金集团总公司的要求,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桦甸地区28个矿山的摸底调查,受到上级单位的好评。

三、多数市直部门和企业能够全力支持挂职干部各项工作,积极创造方便条件,为挂职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市交警支队政委专程到企业座谈,了解企业发展中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并承诺挂职干部解决不了的事情由支队出面办理,极大地鼓舞了挂职干部的干劲;市纪检委、市建委等部门通过配备工作用车、增加补助经费等方式,为挂职干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市恒信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挂职干部委以总经理重任,把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力基本给到位,充分调动了挂职干部在企业的积极性;市光大电力设备公司,不仅为挂职干部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和工作用车,还对高新区小组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主动为小组月调度会提供专用会议室,为该组日常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通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挂职干部既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水平,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得到很大的改善,对市委、市政府选派市直机关干部挂职服务企业这一重要举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更坚定了做好挂职工作、为实现全市三年翻番目标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第3篇

根据国家局整顿规范工作信息通报制度的要求,现将____20__年第一季度内部管理监督的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国家局文件精神,布署全年整顿规范工作。

3月25日,____工业公司召开20__年整顿规范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20__年烟草行业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要点》,布置____20__年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公司原料供应部、市场营销部、综合计划部、审计部、财务管理部、物资采购中心、法律与改革部、生产制造中心、监察部部门负责人及公司所属三家卷烟厂、两家直属公司分管领导、整顿办全体人员参加了会议。

公司整顿办周游副主任传达了《20__年烟草行业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的工作要点》(国烟办〔20__〕89号文件),赵彭弟主任传达《《____工业公司20__年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要点》(讨论稿)。

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洪喜就20__年____工业公司整顿规范工作作了总结讲话。蒋总强调全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国烟办〔20__〕89号文件,深刻理解国家局“严格规范”重要意义,按照国家局20__年整顿规范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提高工作标准,把“严格规范”要求具体化。二是认真把握工作重点,提升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水平。三是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取得实效。

会上,公司各直属单位分管领导作了表态发言。大家表示,要将《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20__年烟草行业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要点》(国烟办〔20__〕89号)传达到每个职工,按照公司要求,认真组织好《____工业公司20__年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要点》(讨论稿)的学习讨论,及时上报公司《工作要点》的修改意见,根据《工作要点》讨论稿的总体布署,认真组织好本单位20__年整顿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和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

二、严密组织,认真做好税收自查工作。

根据国家局“关于开展税收自查工作安排意见”及有关会议精神的要求,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党组书记、总经理蒋洪喜为组长,财务、审计部门为主体,公司所有部门紧密配合的税收自查专门机构,严格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检查提纲,认真、细致的开展自查工作。蒋总对税收自查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认真学习国家局财务审计工作会议精神,保证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按照严格规范的要求,切实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三是严密组织,严肃认真地搞好税收自查。

公司分别于07年12月25日,08年2月2日分别召开了由公司领导班子、所属企业主要负责人、财审部门全体人员及公司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税收自查工作专题会议”和“财务审计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布置税务检查工作。本次自查在财务部门自查基础上,邀请年报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税务征管部门对企业涉税事项,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全面系统的第三方检查。自查范围主要包括20__、20__年度的涉税事项,对重大事项追溯到以前年度。2月19日,公司组织召集各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对税收自查工作进行了专题汇报和讨论。

截止3月初,除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应在08年4月底缴纳外,06-07年补缴税款已按照国家局要求全部申报缴纳。

三、初步建立分层级的内部监督管理专栏。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局整顿办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江*烟草工业系统整顿规范和内部管理监管工作,3月份,公司整顿办在公司网站上设立了整顿规范与内部管理监督工作

专栏。

整顿规范与内部管理监督工作专栏共设:领导讲话、文件通知、工作动态、整顿办通知、规范性文件、通讯录等六个栏目和各卷烟厂内部监督管理的网页链接等内容。其中:“领导讲话”及时报道国家局、国家局整顿办以及公司有关领导关于整顿规范的重要讲话;“文件通知”主要涵盖国家局及____制定下发的有关整顿规范工作方面的重要文件和工作安排;“工作动态”全面反映贯彻落实国家局文件精神和国家局整顿办布置工作的完成情况;“整顿办通知”主要包括公司安排布置各有关部门、所属卷烟厂、直属单位整顿规范工作的各类通知和工作安排,“规范性文件”主要囊括公司层级的各类规章制度;通过“企业网页链接”,及时反映所属企业完成公司部署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掌握各厂的内部监督管理专栏的建设和使用状况。专栏的开通不仅为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工作开辟了一个舆论宣传阵地,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能够实现工作布置-组织实施-适时检查,动态管理、全面反映内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平台,使之成为推动整顿规范和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一个有力抓手。

四、组织开展统一修订汇编规范性文件工作。

随着公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织机构调整逐步到位,为进一步落实责任,完善制度、规范程序,严格监管,建立严格规范的现代卷烟工业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公司对20__年9月成立以来的规范性文件组织进行统一修订汇编工作。公司党组数据、总经理蒋洪喜担任组长,纪检组长俞惠梅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作为规范性文件修订领导小组成员,各部门抽调了精兵强将负责各自部门相关规范性文件的整理修订工作。规范性文件统一修订汇编将分收集、清理;修订、补充;科学分类、汇编成册等三个阶段,历时半年。截止3月底,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工作。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指正。

第4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物流管理 人才培养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企业选择——校企合作第一步

校企合作要顺利进行,选择合作企业就成为关键所在。例如笔者学校选择的合作企业林森物流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南通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历经了60年的变革和发展,已成为一个集公路运输、化学危险品运输、大件运输、仓储、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先后荣获交通运输部道路货物运输一级企业(江苏省仅两家)、综合服务型AAAA级物流企业(江苏省第二家)、2004-2009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前50名、2008-2009年中国道路运输百强诚信企业以及江苏省质量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公司业务发展非常迅速,人才需求比较稳定,同时管理比较规范、培训制度比较完善,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空间也比较大。因此,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尽可能选择规模较大企业。

之后,笔者学校陆续和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中和贸易有限公司开展了校企合作。与这些企业合作,出现问题后沟通的效率较高,学生的满意度也比较高。在笔者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几年中,也淘汰了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把实习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在出现问题后沟通的过程中,总是出现“踢皮球”现象。所以,笔者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不断优中选优,确保了校企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管理制度——管理和监控的依据

为了保证工学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学校在工学结合前制定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书》《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学生校外顶岗实习安全承诺书》《顶岗实习学生成绩实施意见》等制度,但规定都比较简单。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发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缺乏处理的依据。比如学生到了岗后发现和自己想象中不一样,要求调岗,甚至调企业;到岗后,某些学生由于身体原因不能胜任工作;某些学生家长不支持校企合作;学生擅自离岗,顶撞领导;甚至还出现过因学生谈恋爱导致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校企合作中陆续出现的,在处理的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尽量与企业沟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但这也给教师顶岗实习阶段的管理增大了工作量,牵涉了更多精力,使得教师没有更多精力去指导顶岗实习这个更重要的任务,更像一名“救火员”。

后来,笔者学校在原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制定了《顶岗实习制度汇编》,内容具体到组织管理、实习安排、实习纪律、过程监控、成绩考核等各方面。这一制度还会结合今后校企合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继续完善。只有有了科学、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顶岗实习的

质量。

三、过程监控——管理和监控的重点

学生顶岗实习期较长,如目前笔者学校的顶岗实习期就长达6个月。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体系,是确保顶岗实习质量的关键。该监控体系应该是多主体、多元化、全方位的,对过程监控应该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前,大部分校内指导教师通过e-mail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其实更多的时候学生希望教师能到企业一线进行指导,能接受企业与学院的双重管理。企业和学校应分别指派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如果企业没有为学生指派指导老师,学生就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没有人带领自己工作,产生更多的焦虑。相反,如果两边的指导老师时时关心他们,他们就有很强的归属感,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顶岗实习老师要填写《顶岗实习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台账记录》及《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这样,一方面督促指导老师要多下企业指导,另一方面也成为考核顶岗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

四、考核管理——提高实习质量的保障

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重要保障。该考核评价体系的主体包括学校、企业、学生各方,考核对象包括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考核标准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以前,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一张考核表,由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带回。事实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的作用。

因此,结合学生的反馈及与企业交流中了解到的情况,笔者学校重新制定了考核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和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成绩共同组成,总分为100分,企业指导老师考核占50%,学校实习指导老师考核占50%。企业主要从态度、出勤、职业能力、团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教师则主要从实习态度、综合素质、实习质量、实习日记、实习小结、实结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制度中也规定了对诸如没有完成顶岗实习、违反实习纪律、无故旷工天数达5%以上等一些情况的处理。这个完整、科学的考核制度的制定会进一步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

五、心理监控——顶岗实习的有力支撑

实习前,学生普通存在着兴奋、好奇、紧张、担心等负责情绪;实习中,学生容易遇到畏难、攀比实习补贴以及对角色转换、企业严格考勤管理不适应等问题;实习后,学生容易产生彷徨、逃避、不知所措等心理。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心理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有效预防、调控和疏导,帮助学生渡过心理难关,为学生顶岗实习达到预期目标提供有力支持。目前,笔者学校将专职辅导员团队纳入到顶岗实习团队中,给实习同学们以专业心理辅导,及时跟踪学生心态的变化,给予专业建议,这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后续跟踪——顶岗实习的延续管理

以前,顶岗实习一结束,教师就觉得完事大吉,至于学生是继续留在顶岗实习单位还是离开顶岗实习单位与学校、老师无关了,是学生和企业的事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企业希望与学校双方共同努力,将优秀的学生留下;另一方面,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听听老师的建议。老师要根据前期管理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爱好以及对企业发展的一定了解,给出中肯的建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一项研究,通过对学生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和离开顶岗实习单位后的发展前景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项选择的利弊,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力求为学生理性选择就业企业,为合作企业留住人才和学生得到更快发展提供帮助。

第5篇

关键词:土地估价;风险防范;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一、引言

我国土地估价涉及的经济领域比较广泛,如土地使用权的一级出让、二级市场转让、征收、拍卖处置、交换、租赁、入股、抵押、典当、保险、课税、承包经营、股份制改组、合并、分割、破产清算、清产核资及投资决策等领。土地估价过程中某些失误而带来的估价风险,可能会影响机构的未来生存与发展,而且估价风险的承担者不仅是估价机构和估价师,还可能会涉及政府和土地的利益相关者,涉及面较广。

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实践角度,分析引起估价风险的外部及内部原因,提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风险防范对策,供同行人士参考。

二、土地估价风险来源及形成原因

土地估价风险主要是指土地估价机构出具的估价对象评估值严重偏离市场价格,给委托方及其他不确定的利益相关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由此引起土地估价机构及估价师可能受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的风险。按其来源,一般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类。

(一)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是土地评估机构和土地估价师不能直接控制的,但又可能导致估价结果发生重大偏差或错误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欠缺、行业评估准则制定工作滞后、土地市场非完全竞争、经济和政策变化等方面。业界对于评估外部风险的研究比较多,在此只就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进行重点分析。

经济形势变化会对土地市场价格产生较大的影响。若经济形势在短期内变动较大,将会使土地估价结果与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偏离,可能会对社会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直接给某一经济主体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土地市场价格除了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还会受政策变化的影响,而且政策变化也是难以预期的,任何一项政策的变动都必然会对土地和房地产的市场价格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将极大地影响土地成交量和成交价格,如果估价师对市场现状及前景把握和判断不准,将会影响估价结果的准确性。另外,政策变动会考验估价师对政策的解读能力及技术实力。

(二)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师能够防范的风险,取决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报告质量监控流程的完善程度,以及土地估价师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从评估实践角度来看,内部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超越专业胜任能力承接土地估价业务而带来的风险

根据《美国评估准则》(USPAP)“专业胜任能力规则”:在承报评估业务前或形成评估业务协议前,评估师应当恰当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能够胜任该项业务的相应专业知识和经验或采用一些替代措施①。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评估准则》上的规定,反思以往在承接业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般来说,不同的土地估价机构主攻的业务领域各有不同,估价师的专业背景差异也较大,并非所有业务类型都有能力处理,如果缺乏与某些项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可能会导致不恰当或不正确的估价结果。因此,土地估价机构和土地估价师应在充分了解估价项目实际情况及评估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自身可支配的外部和内部技术资源,再决定是否承接该项业务,以避免因超越自身专业胜任能力承接业务而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2.评估技术失误产生的风险

评估技术失误主要体现在评估参数取值不当,估价方法选取错误,以及土地估价报告内容不完善等方面。

(1)评估参数取值不当带来的风险

目前,行业内对于某些重要的评估参数,如土地资本化率、房屋资本化率、房地产报酬率、房地产价格指数、土地价格指数等没有统一的标准,参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不够高。因此,估价机构和估价师对上述评估参数取值尚存在较大分岐。

(2)估价方法选取错误带来的风险

土地估价师未能执行《城镇土地估价规程》相关规定,并结合土地的合法性、规划用途、估价目的及业务需求等合理选取估价方法,或者部分估价师为迎合客户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刻意回避最适宜的估价方法,而选取不合适的方法,以达到高评或低估的目的,从而带来风险。

(3)土地估价报告内容不完善带来的风险

土地估价报告描述不完善,未对估价对象的评估设定条件和既有瑕疵在假设前提条件部分进行充分的说明,未列出影响自身权益的保护性条款等,也可能会给估价机构和估价师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3.欠缺评估基础资料带来的风险

土地估价方法主要有市场法、剩余法、基准地价修正法、成本逼近法、收益法等,从估价理论角度,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需要有详实的基础数据资料和技术资料。因此,进行估价时,是否掌握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料和技术资料是估价结论是否准确的重要保障。

4.土地既有的瑕疵及权属资料不完整带来的风险

部分用地由于历史原因会存在一些瑕疵,比如因城市规划调整,原批准用途已不适合现时的发展方向;用地报批手续不完善;未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规划报建手续未完成,经济指标尚不明确;地上有待拆除建筑物但未完成房屋征收补偿;地上有停建工程等问题。估价师如果与委托方的沟通不到位,对用地的历史背景和既有瑕疵了解不足,对影响地价水平的各项因素考虑不周全,或者未能选择最合适的估价方法和技术思路,都可能会导致估价风险的发生。

5.委托方提供虚假材料带来的风险

土地评估涉及的资料比较多,诸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规划红线图、《土地出让合同》及相关补充协议、缴纳出让金的发票、《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功能指标明细表》、《建设工程审核书》、建筑施工图、《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其它相关政府批文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估价师应尽量要求委托方提供上述资料的原件并进行认真的核对,在确认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后,要求委托方在复印件上加盖公章,以防有些人在容积率、建筑面积等关键指标上弄虚作假,误导估价师作出错误的价值判断。

三、土地估价的风险防范及质量控制对策

土地估价机构和土地估价师经常接触纷繁复杂的估价事务,应注重内外兼修,提高对经济及政策环境变化的判断分析能力,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机构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从而增强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树立估价师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建立专家顾问团队作强大的技术后盾,建立评估风险保险制度等方式,从内部控制执业风险的发生。结合评估实践经验,以下对部分实用性较强的风险防范对策进行重点分析。

(一)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交流及与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沟通联系

土地估价是一项技术性相当强的工作,涉及的知识面也较广,各估价师的知识面却相对有限。因此,估价机构应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交流及与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沟通联系,以便估价师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二)注重企业宣传,提升机构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土地估价机构由于历史定位、行业敏感性较强等原因,往往不注重企业宣传。土地估价机构作为社会经济中的一分子,不仅要学会适时地进行企业宣传,还应追求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对社会和行业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在社会和行业中的美誉度,使企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三)加强机构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

1.建立现代化的、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

土地估价机构应改变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内部管理松弛的小作坊生产方式,建立现代化的、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比如:建立公章管理制度;规范估价业务合同格式和内容;制定合理的估价业务承接流程,由资深估价师对业务进行甄选和把关,并根据各估价师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分配相应的估价项目;制定针对大型的、难度较高的估价项目的组织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等。

另外,土地估价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机构和估价师的责任重大,也可能随时需要对委托方和利益相关者的异议进行解释、上法庭质证甚至被,因些,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尤为重要。

2.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

土地估价机构应重视质量监控和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详尽的标准化执业程序,如项目负责制度、评估工作流程、评估项目审核制度、风险评估制度等,最大限度地保护本机构和估价师的利益,并把执业风险降到最小限度。

其中,评估工作流程和评估项目审核制度是整个质量控制体系里最关键的部分。

规范的评估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对评估前期准备工作、现场勘察、资料收集、具体评估测算过程和出具评估报告等工作环节进行监督,从评估工作的各个环节上对风险进行有效把控。

评估项目审核制度是保证估价报告质量的关键性措施。根据行业管理相关规定,估价机构应制定严格的土地估价报告三审制度,明确各级审核权限、各级审核人、审核内容范围及审核标准,提高估价报告的成文效率,保证估价报告的质量。

土地估价报告审核流程设置模式如下:

一级审核:负责撰写报告的土地估价师自审;

二级审核:高级估价师或项目经理二核;

三级审核:总估价师三审。

3.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企业竞争力

土地估价行业对各种信息和数据的依存度非常高,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应增加办公自动化平台和信息数据库的资金投入,建立评估自动化辅助平台和办公自动化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并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提倡无纸化绿色办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四)树立估价师的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并提升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土地估价机构应加强对估价师的日常管理、培训和监督,树立其执业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观,要求估价师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并以违法违规的估价机构和估价师其人其事为反面教材对估价师进行教育,对拒收客户红包的估价师进行表彰。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估价师参加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外聘专家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内部举办技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升估价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建立专家顾问团队,解决各种评估难题

土地估价机构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交流及与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沟通联系、外聘、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建立一支较为稳定的、专业背景多样化的专家顾问团队作为强大的技术后盾,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技术研讨会,提升估价师的专业素养,并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评估难题。

注释:

①引自《美国评估准则》第12页之“专业胜任能力规则”。

参考文献:

[1]美国评估促进会评估准则委员会,著.王诚军,编译.美国评估准则(USPAP)[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13.

[2]郭化林,编著.中国资产评估准则——阐释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63-70.

[3]邹晓云,著.土地估价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1版:73.

[4]刘亚军,刘华彤.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J].

第6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手册功能定位内容框架与运行机制

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相继,如何有效执行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业已成为公司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手册作为一项已经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有效工具和最佳实践成果,日益得到国内实务界关心和重视,为推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工作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用控制标准和最佳实践,从内部控制手册定位出发,重点介绍内部控制手册内容框架和运行机制,并提出内部控制手册建设若干建议,以飨读者。

一、内部控制手册建设的基础

1.内部控制手册建设的必要性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相关指引征求意见稿,并规定该规范于2009年7月1日率先在国内上市公司中执行。该基本规范不仅提出了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而且要求企业应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并明确提出了“企业应当通过编制内部管理手册,使全体员工掌握内部机构设置、岗位职责、业务流程等情况,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的要求。这在法律层面上给执行基本规范的企业在内部控制手册建设上提出了要求,也成为外部监管机构、资本市场评价上市公司是否规范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和业务的发展,健全内部控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股东价值的重要途径。为了有效推进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提升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知和执行程度,急需形成一套系统、规范,又具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手册,以强化内部控制标准化建设,有力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因此,内部控制手册的建设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2.内部控制手册的功能定位

(1)提升员工内部控制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学习平台。

(2)设计与执行公司内部控制架构、流程、关键控制活动和分解内部控制责任的操作指南。

(3)实施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工作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重要评价标准。

因此,内部控制手册的使用者比较广泛,无论是各级管理者,还是内部控制专业人员,甚至包括全体员工,都能从内部控制手册受益匪浅。但从内部控制手册的基本功能定位来看,内部控制手册的主要使用者还是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流程负责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员和审计人员。

内部控制手册不同于企业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它是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审视企业内部控制架构和重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活动,其内容很难涵盖企业偶发或例外事项,以及超过内部控制目标范围的管理要求,因此,内部控制手册不能代替企业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更不是简单的企业制度和程序文件的汇编。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除了内部控制点外,主要关注日常操作方面的具体步骤、方法和管理界面。而内部控制手册则主要从设定的内部控制目标出发,识别和记录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提供内部控制评估的工具和方法,帮助管理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而不是每个业务的具体步骤,更不是日常管理记录。

但是内部控制手册的控制活动多来源于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且应与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中的控制内容保持一致。在日常管理制度和程序文件变更后,管理层应对内部控制手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复核和更新,以保持两者之间的一致性。

3.内部控制手册内容的原则

内部控制手册内容应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五要素框架为纲领,以应用指引为具体指南,并参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要求,结合国内外内部控制的最佳实践,按照企业综合管理体系要求编制而成,并遵循合规性、全面性、重要性、实用性等原则,其中:

(1)合规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应当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和监管要求相符,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并保持与企业管理制度的一致性。

(2)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应当贯穿企业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系统全面,结构清晰。

(3)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应当遵循风险导向原则,重点加强对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予以识别和控制,突出对关键控制点的控制。

(4)实用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应当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相一致,融入业务流程,提高可操作性,增强指导和评价功能。

二、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

1.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框架

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框架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每个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控制手册的功能定位和原则进行适当选择。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一般包括内部控制理论、方法和相关法规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架构和具体要求、企业层面和流程层面关键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及评价标准等内容,有的企业还进一步将内部控制要求分解到岗位和职责并提出适当的评价标准,以提高内部控制手册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为此,本文在总结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的内部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要素架构转化为内部控制手册三层结构内容框架,供读者参考。其中,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图1)与内部控制手册内容框架(图2)对照如下:

(1)第一层面:企业层面。该层面重点介绍企业内部控制基调、整体架构和控制目标,并保证内部控制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符。同时说明企业内部控制自评体系与目标、内部控制手册的分解思路和使用说明。该层面定位于对企业内部控制总体架构与运作机制及手册的安排说明,是内部控制手册第二层面和第三层面内容的基础。该层面的内容要件包括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表等。

(2)第二层面:流程与控制。该层面是将企业层面的控制目标分解到流程与控制层面,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活动”与具体内部控制目标的对应关系。该层面是内部控制手册的核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内容要件包括流程定义图、控制矩阵、流程图和流程描述等。

(3)第三层面:岗位控制要求。该层面是将流程与控制层面的控制目标分解到岗位,提出具体的岗位控制要求,是落实内部控制责任的工具。该层面的内容要件包括不相容职责表、RACI表等,其中RACI表是一种定义各岗位内部控制角色和应承担责任的分配表,内部控制角色一般可分为责任人、执行人、咨询人和说明人等四类。

2.内部控制手册内容要件举例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内部控制手册内容,本文举例介绍控制矩阵。

控制矩阵是一种以业务流程为脉络,以具体控制目标为先导,以关键控制活动为节点,着重关注控制目标和关键控制活动的关联性,以识别满足控制目标的关键控制活动并加以管理的工具。该工具是内部控制手册的核心要件,是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也是审计检查的操作指南,多用于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审计检查工作。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内容:

①控制目标。控制目标是指保证各子流程关键环节实现既定业务标准的目标,是企业内部控制整体目标的具体表现,一般可以按照合法合规性、信息真实性、资产安全性、效率与效果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准绳,充分识别子流程存在的固有风险,设计具体的控制目标,使剩余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其中,财务控制目标的设定可以借鉴国外SOX控制目标,信息系统控制目标的设定可以借鉴COBIT框架具体目标要求。在控制矩阵中控制目标是相对固化的,比较原则的,除非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控制框架标准发生变化,一般无需对控制目标进行变更。

②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保证控制目标实现而建立的政策、程序和流程,一般为关键控制活动。关键控制活动是指为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加以控制的关键活动,是与内部控制目标相对应的一项或数项主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正确并持续实行这些控制措施是保证控制目标实现的前提之一。

一个控制目标可能对应一个或多个控制活动,特别是当有些控制活动只能部分满足控制目标的时候,就需要多个控制活动从不同角度来实现控制目标。例如:要实现“及时处理所有发出的采购订单”这一控制目标,需要两个控制活动:合同信息系统自动连续编制合同号,以保证采购订单的完整性;业务人员各自在系统中查询和跟踪合同执行情况,以保证合同被及时处理。

同样,一个控制活动也可能实现一个或多个控制目标。例如:存货盘点这一控制活动可以完全或者部分满足不同的控制目标,即:存货是可以出售或使用的;所有已收受的存货都已记录;存货的接收已及时记录于适当期间;发货已及时记录于适当期间等控制目标。

控制矩阵中的控制活动应保证与对应控制目标的相关性,随着业务流程或者经营环境的改变,控制活动可能需要根据变化调整控制活动,并及时记录在控制矩阵中。对于控制活动的描述,应遵循4W1H原则,即说明“who,when,where,what和how”,做到语言精炼,明确。

③控制类型。控制类型可以分为手工控制和系统控制两类。手工控制指该控制活动是由人工来实施和完成的。系统控制指该控制活动是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实施的,无需人员的干预和确认即可完成。

④业务发生频率。一般包括每年一次、每季一次、每月一次、每周一次、每天一次、每天多次、或按需发生等情况。

⑤控制活动所涉及的主要文档。一般包括相关制度、文件、单据、报告等资料的具体名称和索引编号,以便日后查找和检索。

⑥测试程序。测试程序是描述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的步骤。

三、内部控制手册建设与应用

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一般采用在企业主要业务流程梳理和评价的基础上,对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他相关规定,设定具体控制目标,按照内部控制手册内容框架要求编制而成。通常会以虚拟团队的组织方式,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开展。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手册的质量,应当在编制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除项目团队采用多级复核外,更重要的是应当获取相关业务单元或部门对相关内容的确认,即流程负责人须对相关内部控制负责。

内部控制手册在经企业管理层审核后,按照文件管理程序,纳入企业综合管理体系正式,并充分考虑内容与使用者的相关性,设定内部控制手册的使用权限,加强保密性管理。

编制内部控制手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内部控制手册,内部控制手册通常会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中应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人对照内部控制手册的控制标准和测试程序,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正常运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人员也可以利用内部控制手册要求,检查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情况,并对内部控制合理性和有效性发表意见。

内部控制手册须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应保持与企业管理制度、程序文件控制内容一致。通常内部控制手册的更新由各业务流程的负责人负责更新和确认,并提交企业相关部门存档。内部控制手册的更新工作可以结合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一起完成。但必须明确的是内部控制手册的更新工作不是单个部门的事,更不是审计部门的事,而应与相关内部控制责任一致,由其流程负责人确认完成。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手册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可以定期对内部控制手册的更新情况进行检查,并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四、内部控制手册建设若干建议

内部控制手册建设不仅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上市企业提出的一项要求,而且也是上市企业自身推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提高内部控制手册建设的水平,充分发挥其功能定位,本文在总结企业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与读者分享。

1.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应赢得企业各级管理层的重视,并负责和适当参与。内部控制手册的建设由于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标准要求高,没有企业各级管理层的重视和适当参与,即使编制成功,也可能是一种形式,不仅很难发挥其功能,而且会浪费很多资源。

2.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宜采用项目管理形式组织实施。内部控制手册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采用项目管理形式推进工作可以集中专业人力资源,工作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标准化和时间节点也更容易控制,从而有效保证内部控制手册建设能顺利完成。

3.内部控制手册建设应实施同步培训,以培养内部控制人才。内部控制手册是一种全新的工具,首先需要对参与内部控制手册建设的人员开展同步培训,保证内部控制手册编制的质量,同时采取多种形式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介绍和宣传内部控制手册的内容和作用,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手册的认知程度,有助于对内部控制手册的正确使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征求意见稿)

[2]IT governance institute.COBIT4.1

第7篇

许多印刷企业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有了管理就有了人才,有了管理就有了市场,有了管理就有了发展。大多数印企,特别是民营印企始于家族创业,管理靠感情、工作凭自觉,公司做大后,各种问题可能就出来了。创业时大家同心协力,可以共苦,但不一定能同甘。兄弟各持己见,最终不得不无奈分家。造成这种局面,问题大多出在制度建设上,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管理最终体现在规章制度建设上,最终结果表现在制度执行上。管理企业靠制度,制度落实靠执行力。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企业的发展才有保证。

建立健全内部管控制度

企业要生存,制度应建立;企业要发展,制度应更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思想活跃、敢于尝试的“80后”、“90后”新生力量,造就了新形势下的现代印刷企业管理与传统印刷企业管理不同的特点。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现代印刷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果说管理是树木,制度就是滋养万物的土壤。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培育出茂盛的植物;只有健全、完善、合理的制度,才能使企业实现规范、有效的管理。制度是实现管理目的的手段,是推进管理流程的基本工具,是规范、有效管理的前提。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一只潜伏于整个企业组织运行体系中隐形的手,左右着这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决定着其实力的强弱。没有科学合理、顺应潮流的制度,或者没有坚持按制度办事,就会在管人、管钱、管物、管事等方面出现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或者是发生合情不合理、合规不合法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一套符合实际、合法合规的制度,订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各项经济行为有章可循,明确各方关系人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个科室、车间员工的行为都处在企业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之中,避免出现控制的真空地带或控制盲点。“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依靠制度来防范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使企业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已成为各企业共识。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制度的价值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也会形同虚设,沦为一纸空文。因此要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一视同仁,以严格执行制度为核心,才能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

坚持责任和权利相对等的制度理念

总书记曾说,“全党同志都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胡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企业描绘了一幅制度建设的清晰“路线图”。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也会使好人无法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是从源头上管控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个制度光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还不行,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考核和约束机制,一个经不起考核的制度,一个没有约束的制度,最终是不能成为制度的。而能考核和能约束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人既要有责任,也要有权利。

制度建设的体系化和科学化是责任与权利对等的表现。所谓体系化就是指各种制度之间要有有机的联系,各种制度不是简单的堆积,不是搞汇编,而是要有内在的体系要求,要有根本的、管制度的制度,有实施细则,有行为规范,有落实要求,这主要表现的是责任,各级的责任。所谓科学化是指制度本身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权责明确、对等,既有要求,也有权利,不同的责任给不同的权利,不同的权利提不同的要求。责任与权利相对等的制度才是一个合理的制度,也是一个容易让人接受、容易得到执行的制度。制度建设如果权利和责任不对等,就容易出现在制订制度时是“高标准”——把制度的内容人为地拔高,超出了制度作为工作规范的范围,而在执行的时候又变成了“低要求”——对道德式的、教条式的制度,缺乏执行的基础,最终流于形式,难以执行,更谈不上考核。比如,过去我们的企业常提倡职工要发扬主人翁精神、要“爱厂如家”,这作为一种精神要求是可以的,但是作为一种制度要求,显然是难以落实的。

制度的执行实际上是责任与权利的相互利益补偿机制。对于严于执行制度的员工,要给予认可和表扬;对于执行制度好、有业绩的员工,应该给予晋升;对于不执行制度的人,要给予惩戒。好的给予奖励,差的给予惩戒,这就是补偿,企业就是在这种不断进行补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进步。补偿机制能否得到有效运用,关键是要侧重于看行为,而不是看结果,对于执行制度而言,好结果也不能成为违反制度的挡箭牌。制度执行得不好,在很大程度上与管理层有关,有不少制度首先就是从管理层开始破坏的,特别是领导带头破坏的。当然,有时候制度执行不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制度本身有问题,有的是制度的要求太高,成为了道德层面的内容,一般人达不到;有的是制度太模糊,操作性不强;还有的是制度太超前,超出了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范围,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可操作制度,始终坚持责任和权利相对等的制度理念,就能够在激烈竞争中给企业带来无限生机。

用制度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当前印刷行业普遍面临着成本居高不下、骨干力量青黄不接、招工难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如何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建立一套公平、合理、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全面评价员工的各项工作表现,使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表现与取得报酬的多少、福利待遇的高低,以及通过努力获得向上改善工作岗位的关系。一是坚持从多劳多得到优劳优得原则。速度提高效率,质量决定效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产品越多、效率和效益也就越高。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传统的平均主义薪酬制度已经不再适应,有时甚至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奖优罚劣、论功行赏已经成了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的主流。因此,我们不但提倡多劳多得,更鼓励那些优劳优得的员工,加大对优秀员工的奖赏力度,使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薪酬有明显的差距。绩效考核是企业对员工工作质量评估的一种理想有效的方式,是按劳取酬、按优计酬的主要依据。制定的绩效考核标准要合情合理、符合实际,对员工的考核要体现公正、公平。考核要与员工薪金、提升和培训机会挂钩,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通过绩效考评,让员工感受到在这里“同劳不同酬、干好干坏不一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下属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使巧劲、动脑筋、降低成本干活的员工越来越多,同时给企业带来的效率和效益也越高,企业的竞争力愈强。二是坚持多样化的奖励激发员工热情。有人说当下员工只认钱,别的都是假的,其实不然,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身心需求、名利荣誉等等都是企业文化的一种感召力。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采取多种制度使员工发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和价值,能从工作的完成中享受到一种满足感,这样员工个人价值和欲望达到了,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努力工作,为企业不断创造出效益,整个企业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事业与人性两个方面得到了统一,进而增强整个企业的凝聚力。三是坚持良性竞争提高效益。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会有活力。企业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能有效地激励员工追求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企业上下也将生机勃勃。这是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艺术,也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良性竞争对一个部门是有利的,他能促进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工作气氛,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掌握新技能、如何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样一来,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就会极大地提高,部门内的人际交往也会更加顺畅,企业更加和谐。事实上,素质较高的员工看到别人的进步和长处时,会鞭策自己,努力工作,刻苦学习,赶超对方。把羡慕渴求的心理转化为学习、工作的动力,通过竞争来缩短彼此间能力的差距。反之,个别人会由羡慕转为嫉妒,甚至是嫉恨。这时就要积极引导员工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开展良性竞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通过健康合理的竞争,使企业内部车间与车间、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厂风,进而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推动企业不断取得新成绩。

第8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 文件管理 有效方法

0 引言

施工企业大多面临施工项目分散、点多面广的局面,因此文件管理要与自身特点相结合才能做到公文处理及时、准确、安全,保证政令畅通,使公文在管理过程中成为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使企业公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 加强文件专/兼职人员的管理

1.1 统筹安排、提高效率

施工企业应配备专职文件管理人员,但是由于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的局限,大多数人员是兼职文件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统筹安排工作,做到即节约时间又不会贻误工作是有效管理文件的目标。首先是合理安排时间,随着网络办公的普及,我们可以在网上下载接收文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每天上午两次、下午两次到网上查看信息接收文件,如果企业规定了统一交换文件的时间,那么就在规定时间内上网交换文件,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然后对下载的文件进行及时处理,需要转交部门的应及时转交,需要领导批示的应及时报送领导,确保文件不遗漏。对于正在批阅流转的文件每天定时进行查看,这样可以及时把批示信息传达给相应部门。

1.2 做好记录,程序严密

记录是文件管理的基础,是控制文件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方法。不论是接收到文件还是发放文件都应做好相应记录。建立收发登记本,及时填写文件信息,记录填写要做到字迹清晰、内容完整、项目齐全、手续完备,真实准确的记载文件信息。

文件管理还应遵守程序步骤,文件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程序,但是都要保证文件可以得到及时、准确、妥善的处理。

例如:

接收到外来文件:文件管理人员进行记录交由办公室主任签署拟办意见返回文件管理人员根据拟办意见交由领导批示返回文件管理人员根据领导批示交由主责部门办理。

制定下发文件:发文部门起草文件部门核稿领导会签领导签发文件管理人员登记编号稿纸用印套红头文件文件格式校对文件用印文件分发文件归档。

1.3 提高文件管理人员素质

施工企业文件的有效控制关键是看文件管理人员如何去做。也就是文件管理人员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端正思想不要忽视这个岗位的重要性。施工企业肩负着安全生产工程质量的大任,文件的上传下达对于保证企业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件管理人员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感。

文件管理人员要熟悉掌握公文处理办法和文件格式细则,加强业务学习,了解掌握施工企业专业知识,这样在工作中才会得心应手,更好更准确的处理文件,提高工作效率。

文件管理人员还应提高自身修养,忠于职守,廉洁正派,严格执行有关保密制度。

2 加强基层项目部管理

施工企业文件管理的重点在技术文件,而技术文件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项目部。上级文件最终要到达基层去执行,而企业形成的档案也是由基层文件汇总上来的。因此项目部文件管理体系的运行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文件管理水平。

2.1 加强宣传教育,重视文件管理

很多项目部不重视文件的管理,常常认为文件管理是文秘的工作,与施工生产无关。事实上文件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项目的过程管理控制最终是通过文件的形式来记录和考核的。项目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对文件管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完善文件管理体制,普及宣传文件记录、保存、移交的重要性,着力推动文件管理水平。

2.2 分工协作,重点加强技术文件的收集整理。

项目部的文件管理工作不仅要靠文件管理员的努力,还需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协作,文件管理员有责任对各部门进行督促指导。除了日常的文件接收发放工作,更重要的是对技术文件收集整理工作,这也是文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部在施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记录都属于文件的范围,应妥善保管,及时移交给文件管理人员或者在项目结束后及时移交给文件管理人员,这也是确保工程项目自计划开始至目标完成全过程受控,促进施工企业项目管理工作标准化。项目部应把文件管理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中,建立完善的责任体系,把工作落实到位。

2.3 确保文件管理人员相对稳定

项目部人员流动大,频繁的人员变动影响正常工作,项目部应配备德才兼备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文件管理员,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文件管理人员一是要明确岗位职责,根据工作需要详细制定工作内容,做好文件日常管理等工作。二是明确工作流程,按照企业有关规定确定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三是完善离职手续,员工离职时一定要办好工作交接手续,涵盖与工作有关的内容。内容必须详细、清楚,这样才能更细致地完成交接工作,尽量避免工作损失。

3 加强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1 部署细化实施办法,文件管理上水平

通常我们在一些笼统的要求面前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可以达到要求,或是执行标准不一样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造成管理过于混乱。要想提高文件管理水平,就应细化措施办法,推进标准化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从推行现场标准化管理入手,在现有制度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结合企业“三标一体”管理体系工作要求,努力实现文件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制定完善一系列制度并强力推行落实,把文件管理渗透到日常工作过程中,使文件管理更加规范有序,实现制度化、标准化、精细化。

3.2 定期开展培训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对文件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培训工作是让员工掌握最新知识和具备相应技能的重要手段。员工培训是提升员工技术、能力水准,达到人与“事”相匹配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佳手段。企业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人才强企”方针,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结合实际,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加强企业文化引导、专业基础知识考试和实做培训等实用化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员工队伍的实用性和对企业的责任感、忠诚度。

3.3 编制文件汇编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汇编成册,并在企业内部共享。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在工作中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提取精华,具有参考价值;汇编后使用者能在一个地方得到所有权威的资料,方便在日后工作中查找资料,节省了查找文件的时间;同时,根据不定期的更新,可以保证使用者都能够得到最新版本的文件,便于统一管理。

第9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模式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and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Alignment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