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物理模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5-03 10:35: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理模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物理模型论文

第1篇

1前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CAD/CAM的应用要求也越来越高,二维服装CAD系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人们迫切希望借助计算机完成一些更加实用的三维功能。若能直接将二维服装CAD系统设计的衣片,在计算机上真实地模拟出穿在人体上的效果,便可以帮助设计师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着装效果检查、服装裁剪片缝合检查等工作。这样就可大大提高服装从设计阶段到生产阶段间的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要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有两个关键的问题必须解决:1)建立合适的织物变形模型;2)选择高效而实用的碰撞检测算法。

研究织物变形仿真的方法通常分为三类:几何的、物理的和混合的(几何和物理方法的混合)。纯几何的造型方法很难反映织物的物理特性,因此基于物理的方法研究,近年来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织物变形物理仿真模型中[1],按比拟织物结构的方式又可分为两大类:1)离散质点型模型:比较典型的有Feynma等建立的质点网格模型、Breen等建立的粒子模型和XProvot等建立的弹簧质点模型;2)连续介质型模型:比较典型的有Terzopoulos等建立的弹性变型模型、Liling等建立的空气动力模型、Aono建立的波传播模型、Collier等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等。

以上的织物变形物理仿真模型,由于其建模的原理和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合有其各自的优缺点。

我们结合设计虚拟穿衣功能的实际,认为XProvot所建立的弹簧质点模型,模型简单,易于计算机实现,在模拟衣片复杂的动态变形过程时,能够取得比较真实的模拟效果和较快的模拟速度。

在模拟三维服装穿在人体上的真实效果时,会遇到大量的碰撞现象:衣片同人模之间以及衣片自身间的一种相互渗透和穿越。只有很好地解决了渗透和穿越的问题,才能逼真地完成虚拟穿衣的模拟过程。因此,碰撞检测是整个模拟过程的关键。碰撞检测非常耗时,最简单的碰撞检测算法是对两个碰撞体中的所有基本几何元素(通常为三角形)进行两两相交测试。

现有的碰撞检测算法大致可划分为两大类:空间分解法(spacedecomposition),和层次包围盒法(hierarchicalboundingvolumes)。前者是将整个虚拟空间划分成相等体积的小单元格,只对占据同一单元格或相邻单元格的几何对象进行相交测试。比较典型的方法有八叉树和BSP树。层次包围盒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体积略大而几何特性简单的包围盒将复杂几何对象包裹起来,在进行碰撞检测时,首先进行包围盒之间相交测试,只有包围盒相交时,才对其所包裹的对象,做进一步求交计算。在构造碰撞体的包围盒时,若引入树状层次结构,可快速剔除不发生碰撞的元素,减少大量不必要的相交测试,从而提高碰撞检测效率。比较典型的包围盒类型有沿坐标轴的包围盒AABB(axisalignedboundingboxes),包围球(sphere),方向包围盒OBB(orientedboundingbox)等。

在本文中,我们充分利用了AABB层次包围盒法的优势,同时在构建静态人模的AABB树时,又借助层次空间分解法中子空间在空间排列上的有序性和相关性的思想,将缝合衣片的相对位置同人模自身的结构信息相结合,灵活地构造人模AABB树,这样减少了需相交测试的元素,从而提高了碰撞检测的效率。

2织物的变形模型

2.1织物变形模型的描述

我们建立的织物变形模型是以XProvot的弹簧质点模型作为基础,将织物设想为一个个质点集合,质点间相互关系归结为质点间的弹簧作用。其中弹簧分为三类:结构弹簧、剪切弹簧和弯曲弹簧,具体构成如图1所示。图1织物模型离散成规则网格

1)结构弹簧:在质点Pij和Pi+1,j间,以及Pij和Pi,j+1间的弹簧为结构弹簧,结构弹簧是为了保持质点间初始状态时的距离。

2)剪切弹簧:在质点Pij和Pi+1,j+1间,以及Pi+1,j和Pi,j+1间的弹簧为剪切弹簧。剪切弹簧是为了防止织物在自身平面过渡和不真实的变形,而给织物的一个剪切刚性。3)弯曲弹簧:在质点Pij和Pi+2,j间,以及Pij和Pi,j+2间的弹簧为弯曲弹簧,弯曲弹簧是为了防止织物弯曲。2.2质点的位移在缝合衣片过程中,衣片上所有质点因受力而产生一定的位移,质点位移我们选用Nowton运动定律来描述:F外力(i,j)+F内力(i,j)=ma(i,j)其中,m是质点P(i,j)的质量。在本文中,我们假定布料是各向均质的,因此,质点的质量可由衣片总质量除以质点总数得到,a(i,j)是该点加速度,F外力(i,j)是该点所受的外力,F内力(i,j)是该点所受的内力。为了简化模型,在我们三维服装CAD系统中,只考虑两种外力:缝合力和重力。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F外力(i,j)=F缝合力(i,j)+F重力(i,j)

在衣片缝合过程中,为了将不同的衣片缝在一起,我们在衣片对应缝合边上加载缝合力。在模型中,缝合力被定义成对应缝合点之间距离的线性函数。对两个缝合点pi,j和qi,j间的缝合力,可以按如下公式计算:F缝合力(i,j)=CsDis(pi,j,qi,j)Npi,j-qi,j式中Cs为缝合力系数,该系数与织物的缝合性能有关,通常,较难变形的布料采用较大的缝合力系数;Dis(pi,j,qi,j)表示两缝合点pi,j和qi,j间的距离;Npi,j-qi,j表示从pi,j点指向qi,j点的单位方向矢量。为了获得较真实的仿真效果,我们在变形模型中考虑了衣片所受的重力。质点所受的重力可按如下公式计算:F重力(i,j)=mi,jg式中mi,j为质点pi,j的质量。在弹簧质点模型中,唯一考虑的弹性内力是弹簧的弹性变形力,由于采用的是理想的弹簧质点系统,可以利用胡克(Hooke)定律来计算弹簧的弹性变形力:F内力(i,j)=-∑(k,l)∈Rk(Pi,jPk,l-Pi,jPk,l0Pi,jPk,lPi,jPk,l)其中,k是弹簧的弹性变形系数,R是P(i,j)邻点的集合,Pi,jPk,l0表示质点P(i,j)与质点P(k,l)之间的原始距离,弹簧的弹性变形系数k可以?谰菟∮弥锏牟牧闲阅懿问呷范ā?/P>

2.3织物变形模型的求解我们选择显式欧拉方法来求解织物变形模型。求解公式如下:ai,j(t+t)=1mi,jFi,j(t)Vi,j(t+t)=Vi,j(t)+tai,j(t+t)Pi,j(t+t)=Pi,j(t)+tVi,j(t+t)其中,Fi,j是质点P(i,j)所受所有力的合力,mi,j(t)是质点P(i,j)的质量,ai,j(t)、Vi,j(t)和Pi,j(t)分别是质点P(i,j)在时间t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置。t是系统选定的时间步长。

3基于AABB树层次包围盒的碰撞检测

3.1建立AABB树一个碰撞体的AABB被定义为包含该碰撞体,且边平行于坐标轴的最小六面体。因此,描述一个AABB,仅需六个标量。在构造AABB包围盒时,需沿着碰撞体局部坐标系统的轴向(X,Y,Z)来构造,所以所有的AABB包围盒具有一致的方向。

AABB树是基于AABB的二叉树,按照由上至下的递归细分方式构造生成的。在每一次递归过程中,要求取最小的AABB,需沿所选择的剖分面将碰撞体分为正负两半,并将所对应的原始几何元素(如三角面)分别归属正、负两边,整个递归过程类似于空间二叉剖分,只是每次剖分的对象是AABB,而不是空间区域。递归细分一直要进行到每一个叶子节点只包容一个原始几何元素为止,所以具有n个原始几何元素的AABB树具有n-1个非叶子节点和n个叶子节点。对于剖分面的选择,在本文中,选择垂直AABB的最长轴,且平分该轴的平面。经试验证明,这种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的算法复杂度仅为O(nlogn),较其它的剖分面选择方法有了极大的提高。至于原始几何元素的归属则应依据几何元素的重心P在最长轴上的投影坐标。若投影坐标大于剖分面的坐标(mid),则在剖分面的正向,否则在负向,如图2所示。图2三角面归属负区域,因为其质心投影坐标小于剖分面的基准坐标

3.2AABB的相交判断AABB间的相交测试比较简单,两个AABB相交当且仅当它们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区间均相交。通过投影,我们即将三维求交问题转化为一维求交问题。而对一维求交问题,我们则采用SAT(SeparatingAxesTest)[2]法。因SAT无需求交计算,只需比较两个包围盒分别在三个轴向上投影的重叠情况,即可得出相交测试结果,非常简单。现以在一个轴向上的投影情况为例说明:图3AABBs在X轴向相交判断。

设A,B为两包围盒,X为投影轴,CA,CB分别为A,B的中心点,PA,PB为点CA,CB在X上的投影。RA,RB分别为包围盒A,B在X上的投影。若RA+RB

PAPB,(如图3所示)则在轴向X上A和B不相交,反之在轴向X上A和B邻接或相53第5期高成英等:虚拟穿衣中织物模型的建立和碰撞检测的处理交。当包围盒A,B在三条轴向上的投影均相交时,则A,B相交。定义AABB的六个最大最小值分别确定了它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区间,因此AABB间的相交测试最多只需六次比较运算,非常简单快速。

3.3AABB树的更新当衣片移动、旋转后,需要对AABB进行更新,根据定义AABB的6个最大最小值的组合,可以得到AABB的8个顶点,对这8个顶点进行相应的旋转和平移变化,并根据变化后的顶点计算新的AABB。当衣片发生变形时,需要重新计算AABB树中发生变形了的叶结点的AABB,再利用变形叶节点的新AABB来重新计算它们父节点的AABB。这种计算必须严格按照从下到上的方式进行。父节点AABB的具体求法为:令(Xmax1,Xmin1,Ymax1,Ymin1,Zmax1,Zmin1)和(Xmax2,Xmin2,Ymax2,Ymin2,Zmax2,Zmin2)分别是两个变形叶结点的AABB,则父结点的AABB即为(max(Xmax1,Xmax2),min(Xmin1,Xmin2),max(Ymax1,Ymax2),min(Ymin1,Ymin2),max(Zmax1,Zmax2),min(Zmin1,Zmin2),只需6次比较运算就完成一个结点的更新,其效率远远高于重新构造AABB包围盒树。

3.4基于AABB树的碰撞检测算法基于AABB树碰撞检测算法的核心是通过有效地遍历这两棵树,以确定在当前位置下,两个碰撞体的某些部分是否发生碰撞,这是一个双重递归遍历的过程。算法描述如下:step1:分别为人模和衣片构造AABB树。step2:人模的AABB树的根结点遍历衣片的AABB树。如果发现人模AABB树的根结点的包围盒与衣片AABB树内部结点的包围盒不相交,则停止向下遍历;如果遍历能到达衣片AABB树的叶节点,再用该叶节点遍历人模AABB树。如果能到达人模AABB树的叶节点,则进一步进行基本几何元素间的相交测试。step3:检测基本几何元素间是否相交。3.5自碰撞检测在衣片缝合过程中,除了衣片同人模之间的碰撞外,由于衣片的动态变形,使得衣片与衣片自身间也有碰撞现象,因此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自相交检测。在系统设计中,我们利用三角形表面曲率来简化计算。当邻近三角形法线的夹角较小时,它们不可能发生碰撞,只有当夹角超过阈值,才有可能碰撞。我们为每个三角形建立它的临近三角形列表,通过判断每个三角形的所有邻近区域的三角形表面曲率,来排除大部分不可能相交的情况,从而简化了计算。

4虚拟穿衣的具体实现步骤

(1)读入二维服装CAD系统设计的衣片

(2)选择所有需要缝合衣片的对应的缝合边

(3)将二维衣片离散并形成初始的弹簧质点系统a)将衣片离散成规则四边域网格,再将四边域网格的对角线相连,形成规则三角形网格的弹簧质点系统。三角形的顶点形成质点,三角形的边形成相应的弹簧。衣片的三角化,正是为方便地建立衣片的AABB树;b)按质点间的相应关系,加入各种弹力。在离散衣片时,需特别注意的是在(2)中所选择的对应缝合边的长度一定要相等,且当衣片离散化时,在对应缝合边上的原始几何元素(这里为三角形)的个数也应相同。若在(2)中所选择的对应缝合边长度不等,或原始几何元素个数不同时,系统将需做一些预处理:将其中一条缝合边的所有信息删除,将另一条缝合边的相应信息赋给它。

(4)将衣片交互式地放置在人体模型附近的初始位置在该步骤中,首先,给每一缝合衣片赋一个别名(系统自定义的标准别名:左前片,右前片,左后片,右后片等),根据每一衣片的别名,衣片被自动地放置在人体模型附近的相应初始位置上。

(5)分别为人模和衣片建立AABB树本文中所涉及的两个碰撞体,分别为人模和衣片,其中人模在整个动态模拟过程中为静态的,因此,只需在初始化时构造一次AABB树即可。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检测的效率,我们在构造人模的AABB树时,应根据(4)中得到的缝合衣片别名,结合人模的几何结构,灵活构造人模的AABB树。例如:假设我们在(4)中,得到衣片分别为:左前片,右前片,左后片,右后片。我们即可知,将要缝合的为一件四片裁剪片的上衣,所以在构造人模的AABB树,我们只取人模上半身数据来构造人模的AABB,具体层次结构如图4所示。在进行人模和衣片间碰撞检测时,根据衣片的别名分别进行局部检测,(例如:左前片,就只需和人模AABB树第三层最左边的结点,左前半身的AABB进行碰撞检测)有效地减少了需要碰撞检测的元素。系统根据所缝合的衣片不同,建立的人模AABB树亦不相同。图4人模的AABB树层次结构图

(6)动态变形模型的计算根据衣片的缝合信息,我们在衣片的对应缝合边上加载缝合力。在缝合力、重力和衣片上各质点间内部弹力的共同作用下,二维衣片将逐步变形,并逐渐被缝合在一起,整个缝合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迭代过程。在动态迭代过程中,要同时进行大量的人模—衣片间,及衣片—衣片间的碰撞检测处理,并给出相应碰撞响应(当有碰撞现象发生时,要重新调整碰撞点处的位置,避免发生穿越和渗透)的处理。缝合过程结束后,便可以得到缝合好的三维服装穿在静态人模上的效果。

5结束语实验证明,本文所采用的织物变形模型———弹簧质点模型,模型简单,能够较真实地反映虚拟环境下的织物特性。所采用的基于AABB的层次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除了AABB层次包围盒自身在碰撞检测上的较高性能外,算法还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了碰撞的检测效率:

1)将缝合衣片的相对位置同人模自身的结构信息相结合,灵活地构造人模AABB树,减少了人模和衣片之间不可能相交元素碰撞检测的次数;

2)AABB包围盒的相交判断中,采用SAT方法进行包围盒之间的交叠判断,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算法效率。

3)衣片之间的碰撞判断,利用了每个三角形相邻区域的三角形表面曲率来简化求交判断。

第2篇

相对于传统电子商务线上与线下业务职能较为清晰的划分,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更加注重突破线上与线下的业务界限,将交易、物流等信息进行共享,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物流服务中心来对各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质是为各方物流提供了与自身物流属性相匹配的信息配对服务,解决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需求者与供应方的双向信息孤岛问题,提升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一体式的信息管理系统,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还可以实现对于交易者、物流服务提供者的统一信誉资质认证功能,并以参与人保证金制度为依托,进一步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发生概率降至较低水平。从电子商务交易标的物的规模构成来看,B2B电子商务与B2C、C2C电子商务对于物流资源的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进行差异化交易与物流管理固然是较为妥协折衷的方案,然而却因人为分割商品资源属性而造成电子商务物流信息与供应链资源管理的混乱,而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以B2B电子商务物流发展为例,其对于物流稳定性、专业性、信息化程度以及可视化特性的要求均较高,包括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阿里巴巴采购批发平台、欧浦钢网等国内B2B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均开始尝试利用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来应对B2B电子商务的较高发展需求,进而逐渐衍生出“物流模式变革引致因素”这一问题,对此,本文构建了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集成动力模型(如图2所示),将线上交易与线下物流界限清晰的传统电子商务物流向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转变的驱动力量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内部驱动力量以电子商务相关创新元素为主,而外部力量则包括社会环境、技术以及理念变革等元素。

2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动力作用机理

由图2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动力模型可知,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变革驱动是多方外部因素和电子商务自身发展、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种差异化元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理,具体来说:

2.1外部驱动力量(1)企业商品购销模式变革驱动。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供应链上的企业购销活动往往采取分散和单一的交易模式,买卖主体对于实体市场的依赖程度远高于网络市场,而在全国性大宗商品网络化交易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企业单一购销模式逐渐向追求效率、安全、便捷与集合竞价优势的一体化联合购销转变,因此对于具备标准化服务特征和一站式工作优势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管理诉求日益高涨,企业开始以电子商务参与者和物流需求者的角色来驱动传统电子商务物流向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发展过渡。(2)创新理念和技术等因素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物流管控中的数字化特征愈发突出,云技术、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激光镭射编码等电子科技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结合,进一步突出了物流业务各环节互相打通、连线以及资源共享的需求特征,而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则为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推出与发展提供了及时的引导,外生技术冲击再一次显示了对于产业经济变革与微观业务流程重组的影响与作用能力,并与管理思想演绎互为依托,共同推进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革新。(3)经济与法律等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经济环境对于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驱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走势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方面,电子商务物流由垄断竞争向寡头垄断发展的过程中,微观参与者通过构建竞争联盟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控制交易成本的需求也会变得愈发强烈,而法律制度因素则渗透到电子商务物流的双边和多边诚信管理、安全约束等方方面面,只有统一化和集中化的电子商务物流平台建设,才能应对参与者的竞争联盟需求,同时迎合法律约束范围的经济安全特征。

2.2内部驱动力量(1)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创新。在实货对接已经不能满足部分经济主体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需求的背景下,具有金融衍生品特征的电子商务仓单交易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通过建立完备的仓单标的物监督制度与保证金制度,可交易仓单电子商务模式获得迅速发展,然而,仓单交易所对应的现货在进入交割库后要求对其数量、品质以及监管控制都实现一体化管理,此时仅仅依靠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物流资源系统很难满足这种要求,这为能够纳入外部企业和物流资源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系统提供了较好的应用基础。(2)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创新。作为电子商务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交易支付功能逐渐突破单一的功能模式,现金资源管理和资金调拨等“准银行”功能愈发突出,早期B2B电子商务的银行转账和票据支付途径也开始向第三方支付工具渗透,而B2C、C2C等依托第三方支付的电子商务模式也具有寻求创新支付的内在需求,基于电子商务物流资源一体化管理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为支付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业务节点,以货易货、分期支付等在电子商务上的应用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3)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创新。在途资金滞压始终是困扰电子商务交易者的主要问题之一,买方和卖方主体均具有进行电子商务短期融资的内在需求,但是都面临着静态融资难和资金时效性差的难题,而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全过程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则为电子商务参与者提供了基于供应链节点的动态融资平台,商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一体化特征使得资金融通的风险更加透明,并实现了基于电商平台、物流节点和买卖双方的多方分散,供应链融资进一步由线下转移到线上,低成本,高效率。

3研究结论

第3篇

电子商务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构建

1电子商务企业的质量目标

传统商务和电子商务的质量目标都是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只是在实施过程中所用的方式和手段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质量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美观与实用兼备的网站来吸引消费者,这不仅包含美观的网站,同时应提供可靠并准确的信息,还应提供便捷的导航和方便的检索;(2)提供安全并便捷的辅助服务,包括电子支付、消费者的身份认证、物流以及售后服务等等,能让顾客随时查询到自己的订单流程;(3)提供高质量的运营服务,这个运营服务不仅仅是网站信息的快捷,而且应该保证资金流的安全,电子商务顾客的不固定性使得产品的价格显得没那么重要,反而网站的设计和反应成为更关注的东西。电子商务企业实施TQM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上述的质量目标,进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电子商务中的TQM就必须覆盖网站内容、技术应用、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问题。

2全面质量管理与电子商务的结合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面质量为重心的管理范式,它是一种“四全管理”的执行理念,全员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组织的质量管理、全方法的质量管理。它的目标旨在增强服务质量,强调以人为本,坚持持续改进;强调不断学习,简化结构和优化流程,之前的全面质量管理大多用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本文把它用在电子商务企业,首先,电子商务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其次,电子商务企业要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全方面的提高其服务质量,所以本文研究的电子服务质量覆盖网站内容、技术应用、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个方面质量,并要包括TQM的所有关键要素和遵循TQM的所有实施原则。根据PDCA循环,电子商务企业的TQM可以分为以下阶段:计划(P1an)阶段:企业管理层根据顾客的需求,对网站内容设计、所提供的辅助服务和运营质量等做出计划,制订出全过程的质量解决方案;执行(Do)阶段:执行在“计划”阶段制订的质量解决方案;检查(check)阶段:根据顾客以及客服的反馈信息,检查在“执行”阶段是否严格执行了“计划”阶段的质量方案;处理(Act)阶段:分析顾客的满意度,将相关信息反馈到“计划”阶段,对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做出进一步调整。这样经过不断的循环,取得质量的持续改进。

3电子商务全面质量管理模型构建

目前,对于电子服务质量的研究多侧重于单纯的质量评价研究、测度研究以及满意度研究,只能单一地获知消费者满意与否,无法与企业质量管理过程相结合,从而对电子商务企业改进服务质量实践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本文结合电子商务服务质量的特点以及目标特性,参考各专家学者对电子服务质量测度模型的研究,同时本着将电子服务质量纳入全面质量管理要素体系的原则,将电子服务质量概括为5个部分网站系统质量、网站信息质量、产品质量、物流配送质量、客户服务质量,构建了全面质量管理模型。该模型是以顾客的需求识别为起点,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全面质量管理计划的制定,之后对企业实际运营的服务质量进行管理,然后再对其服务质量实际水平进行测试,最后根据顾客评价对实际服务质量和顾客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顾客需求的识别主要依据顾客的期望质量以及影响顾客进行选择的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因素,本文认为影响顾客进行选择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因素,包括该企业的顾客满意度、顾客口碑以及企业的形象。该模型为电子商务企业质量管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其优点为:以识别顾客需求为起点,以顾客评价为终点,并构成了一个循环,使其服务质量在一次一次的循环中不断进步。

第4篇

    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

    设计任务教学时安排任务活动要层层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运用中由浅入深。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的教学中,我每模块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任务型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要把“学生带任务的学习”落到实处,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从准备到点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意识,做到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英语。通过任务型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能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创造和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2、划分小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探究,进一步锻炼学习英语的语言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又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动中要注意到学生个体差异,因此,要合理搭配小组成员。根据不同问题,小组成员可多可少,有时让大家自行解决分组,完成任务。加强学生的活动,并能及时给予个别辅导。经过几年的任务型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型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大作用。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不仅表现在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参与上,而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积累,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发展。第二部分:以牛津高中英语第四模块第一单元TASK板块为例,探讨高中英语课中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根据本节课的写作目的即为公司的ChocoLocoBar写一则广告的最终目标,在课开始的时候,迎合许多学生喜欢音乐的兴趣爱好,我在网上找到了学生喜欢吃的德芙巧克力的音乐广告,虽然学生可能没有听过,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歌曲赏析和辨析来训练学生的听的能力。然后通过对德芙广告的中英文广告标语的介绍和在网上找到的市场调查数字报告自然导入,帮助学生复习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表达方式,并提醒学生注意小数点后的数字的正确读法并对数据变化的各种表达方式如增加、减少、变化、范围和限度通过条形图表的形式出现,形式相对新颖,让学生在读图中自然而然的学会各种数字的句子表达方式,然后再进行该部分的词块总结呈现。在第二次听力活动前,让学生用以上相关词块进行句子翻译练习,学生四人小组操练,老师将一张有六句中文句子的练习纸发给每个小组,由一人说出中文句子,其他三人抢译。由复习与总结如何说各种各样的数字到用所学词块进行翻译练习,此时学生们已经对听力内容中所要涉及到的句型比较熟悉,接着适时进行听力练习。听力任务过程中,适时地停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各个数字的表达和书写,然后再抽取个别同学汇报答案,这种做法提高了最后答案的正确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连词的用法,训练学生能够有条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结对练习对话,通过同桌做采访的活动,鼓励学生应用所学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句子结构陈述理由,表达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帮助学生辨别不同形式的句子并要求连线以辩识不同形式句子的能力,再通过阅读书上三则广告并总结广告中所阅读到的广告用语词块,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写作模仿,并为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写作模版和任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了写作的素材,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自行发挥,广告文章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最后要求学生用自己最有说服力的图片和语言向全班同学展示和推销自己的广告产品。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咨询者和参与者,学生则是活动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型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方便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与之前的教学活动相比,该教学难度降低,但能保证各个层次学生的不同层度的提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生个体的活动则给整个课堂增添了一抹抹亮色,学生回答精准之处无不增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第5篇

论文关键词 物理问题 模型思维 模型分类 模型转换

高中阶段学生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就在于不能随着物理情景的变化而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从而寻找适合的物理规律。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拿到实际题目后不能从审题中确定准确的物理图景,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而是想当然的和以往的题目做比较,熟悉的就套公式,不熟悉的就无从下手,长期就导致学生学习物理没有兴趣,不知来龙去脉,更谈不上从解题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各种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物理模型思维方法的培养。

一、模型的分类

物理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区别,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功能模型的特点,可以分为三类: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

(一)对象模型

在具体的物质组成的地方使用,被称为代表实体对象系统的对象模型。这种类型的模型是最常见的,在高中物理中刚体、杠杆,轻弹簧,质子、单摆、弹簧振子、分子模型,绝缘材料、黑体、理想导体、绝缘体、理想电表、纯电阻、无限长螺线管,薄透镜原子的核结构模型等。

(二)过程模型

具体的物理过程理想化,抽象的纯物理过程,被称为过程模型。事情的性质发生变化的各种路径是极其复杂的,在物理学的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主要是区分其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然后忽略次要因素,在运动的过程中获得变化结果,以便只留下的主要因素。理想的模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运动过程,都是以突出某一方面的主要特点,忽略一些二次加工后的过程而抽象成为理想的过程。这些都是一个过程模型。

(三)状态模型(也称为有条件的模型)

研究的外部条件是处于理想状态中,排除在外部条件的次要因素的干扰是研究运动的本质特征,突出的外部条件,是我们之所以建立物理模型的最重要因素。因此而建立的模型被称为状态模型。如光滑平面,灯杆,灯绳,均匀介质,均匀的电场,等等,都属于有条件的模型。有条件的模型的建立,是为了简化问题的复杂性,从而在一种理想的运动状态中得出它的运动模式。

在教学中根据中学物理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的诸多特点而建立的上述三种模式,事实上,在相同的物理问题,往往需要创建多个模型,多种模型往往利用集成的物理问题的研究不可分离的模型,我们不能仅仅满足对知识的学习,应基于物理的思维方式,注意方法的渗透,自觉学习,注意加强意识的模型,选择适当的模式来解决物理问题。

二、模式转型

理想的模式是不仅物理学赖以建立的基本思路,而且在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用于物理。物理模型是有限的,但客观事物是无限的,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由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和数学能力的限制,约束,许多物理模型不能直接抽象为学生熟悉与模型。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某些类型的操作,他们是熟悉另外一个陌生的模型的替代模型,只要在该模型的前提下,同样的效果转换,往往使问题变得更简单,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掌握。

(一)变换研究对象进行模型转换

一个物理问题中总会涉及到很多物体,解决问题时首先应明确研究对象,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研究对象对于解题过程是否顺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时研究对象选单个物体,有时选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还有时在同一个问题中须根据研究过程情景的变化灵活变换研究对象来解决问题。

(二)认真分析运动过程进行模型转换

一个物理问题的解决,很重要的方面是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的分析,只有深刻透析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的分析,可以发现其所按照规律,以便选择适当的物理公式,解决未知的参数和未知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恰当选择参考系进行模型转换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之前必须首先选定参考系,习惯上大家都选相对于地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但是,有时这样选择后却使得问题特别复杂而难以解决。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也可以视问题的具体情况巧妙的选用其他物体做参考系(如两车的追及问题、同时开始的自由落体问题等),从而可简化求解过程。

(四)利用等效思维转换模型

物理等效思维意味着从同等效力的研究和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思维方式之间的事情,并分析物理问题和运用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形式。使用物理问题简化为相当于实际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的思维,并转换为等效的理想和简单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或物理问题来研究和处理。

(五)适当运用逆向思维建立模型,化繁为简,提高解题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群体的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它善于从相反的角度、不同的立场、不同的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某一思路受阻时,能够迅速转移到另一思路,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的解决。例如,法拉第在“电能生磁”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萌发了“磁能否生电”的想法,终于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导致了电气化时代的诞生。

(六)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建立模型,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所谓理想化,就是把客体抽象成模型的思维方法。为了剖析复杂繁琐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家通常取用简单化的方法,对客体进行科学化、逻辑化的抽象。在制约着研究对象的众多主次因素里,把作用小并且不影响本质的次要因素予以删略,将事物抽象成只具有不影响原事物功能和特质的核心因素的模型。理想化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科学方法之一,中学物理教材几乎全都是在理想化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人类智慧的结晶。自由落体运动、抛体运动、匀强电场等等,无一不是理想化的过程或模型。

(七)巧妙类比,迁移知识建立模型,培养学生联想思维能力

类比是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关系的思维方法,它的本质的、深刻的特征,就在于要求突出地抓住类比对象之间的“关系”相似,根据两个对象部分属性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另一些属性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联想类比作为一种策略,在引导学生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解决具有创新能力的新题型时,要通过对题设信息的分析,探索出试题设问的实际问题与中学物理学科知识的相同点或相似点,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通过联想类比,可以唤醒记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生疏为熟悉,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八)运用估算法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第6篇

一、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含义

我们把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含义概括为二个方面:一是将物业管理与物业经营融为一体,在做好物业管理工作的同时,为开发商、业主、客户策划并实施物业经营方案,发挥每一平方米物业的增效潜力;二是将物业管理从一般维护、运行阶段提升到对管辖物业全过程的营销、服务和管理层面,亦即将服务眼光由物业管理委托期内这个局部放大到物业长寿命商品的整体去统一考虑、安排,从而为业主、客户提供更全面、更彻底的服务。

上述经营型管理模式含义的核心思想为:将营销的概念深刻地溶合于物业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对管辖物业经营与管理的合力运行,更好地体现物业管理使物业保值、增值的重要功能。

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和收益性物业管理有所不同,后者特指以出租经营型房屋为主体对象的物业管理,普遍存在于写字楼、零售商业中心、酒店以及其它可出租物业的管理中;而前者指对管辖的各类物业都溶入物业营销的概念,通过对物业整体功能的开发,提高物业的效益潜力。前者包括后者,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内容。有些同行把经营型物业管理理解为配套服务网点经营和有偿的各类家政服务当然是相当片面的。

经营型物业管理运作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房地产服务领域中流通环节和管理环节各个方面,主要包括是租赁、物业估价、交易咨询和项目策划等。物业管理公司或参与管辖物业的经营,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物业的市场流通,挖掘了蕴含于物业中的效益,并增强了业主、客户对物业真正价值的理解。

二、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市场需求

1、国外和香港地区特别注重物业管理工作中的经营概念。以美国为例,经历ω多年市场历炼的美国物业管理行业,大多数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租赁、估价、交易、咨询等项服务。美国注册物业经理的职责也首先要求保障管辖物业的租售,在此基础上做好物业维护工作,良好的维护又反向推动物业的租售。在他们看来,优秀的物业管理可以为业主、租户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而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物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充分的发挥。再看看近年来在大陆迅猛发展业务的香港物业管理企业,无论是戴德梁行、怡高还是第一太平戴维斯飞欧思诺,无一例外地以房地产服务的综合优势占领市场,寓经营飞管理于服务之中,体现出卓越的专业水准和竞争实力。进一步考察香港仲量行、魏理士、保柏等公司的业务领域,我们会感悟到,香港规模较大的物业管理企业都以提供物业经营、管理综合服务为特色,香港物业管理市场需求的是综合性的服务。由于深圳和香港的毗邻关系,以及wvio入关在即,深圳物业管理行业在发展趋势上将更多地借鉴香港成功的经验,包括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运作。

2、国内市场对经营型物业管理需求旺盛。近年来,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二级、三级市场日益扩大,拓展出房地产服务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仅以租赁市场为例,目前全国7000则余万户居民中,仍有约300户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流动性租房而居的住户比例高达9.52%。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住房调查显示,分有20.2%、26.8%、239毛和28%的家庭租房居住。目前支撑这一巨大租赁市场的中介组织专业水平低,操作欠规范,给众多的物业管理企业留下了广阔的盈利空间。香港地产三级市场的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70%以上,而深圳目前三级市场所占比例只有289b,市场潜力深厚。当三级市场启动后,住房租、售交易大增,百姓对物业估价、交易咨询、租赁的需求更甚,而这些业务和物业管理企业都将发生必然的联系,显示出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市场需求旺盛。我们管理的物业将是资产值不断变幻的商品,我们服务的客户也将是面孔常新的动态群体,而在这动态的市场中,蕴含着万千商机。

3、大量物业缺乏专业管理,更缺乏合理的规划和经营。由于缺乏对物业真正价值的理解,有很多业主单位从建筑功能确定、售后使用到物业资产运作没有跟着市场走,观念滞后,导致大量的物业资产流失。可以说,当前众多的业主单位和业主个人缺乏物业管理,更渴望对其物业理想的经营。以中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隶属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为例,据统计,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广、所、企业、院校总资产中,超过659b属于物业资产,而在这物业总资产中,大量物业未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大批物业长期闲置。就全国情况看,很多单位发工资困难,但对怀中物业这个金娃娃长期无动于衷。这种普遍现象呼唤着物业管理企业增强营销意识,提高经营水平,管好楼,还要盘活楼。深圳众多物业管理企业管辖项目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物业经.营的业务,业主和客户需要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更关注其物业效益潜力的发挥。现代物业不再是业主终生相守的昂贵家产,而是一种在流通中价值不断更新的商品,物业管理企业当然应该关注新经济时代物业商品的游戏规则。大陆物业管理企业如果以纯粹的物业管理业务去拓展市场,将因为服务的局限性、行业微利的现实和海外兵团的综合优势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

三、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房地产服务所函盖的物业管理、租赁、交易、估价、咨询等专业分工日趋细致,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推行是否会因盲目地多元经营而导致不良后果?我们认为,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不完全属于多元化经营,参与物业营销本身应该是现代物业管理概念的应有之圈义。从上述市场需求和香港同行企业的运作经验来看,物业管理企业不但要为开发商和业主、客户当好管家,还应有偿性的担当其物业顾问。从物业发展初始乃至整个物业发展项目中,由物业顾问这个角色向开发商、业主和客户提供综合性物业服务至关重要,物业顾问必将与物业管理日趋紧密地结合并相互促进。

从目前的实践看,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利处主要体现在:首先,该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和客户需要,如同银行单纯的储蓄业务扩展为金融理财服务;其次,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更好地体现了经营、管理一条龙服务,对客户来讲,提高了服务效率;再次,扩大了物业管理企业的盈利空间。物业管理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就是专业化管理与管理费不足之间的矛盾。租赁、交易咨询、估价等业务的佣金比例明显高于物业管理佣金比例,使物业管理企业综合实力和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压力大。物业管理企业承担了一项物业的经营、管理权,同时也就承担了物业经营的义务,而物业租赁及交易成本的波动性远大于管理佣金的波动,相应地加大了物业管理公司的经营压力;二是风险大。一块物业的经营从项目选择、价格控制到客户确定,每个环节都有风险,仅是租赁风险防范就需要很多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市场锻炼;三是组建专业队伍困难。物业经营是一项极为专业的工作,不仅富有实战经验的人才难觅,有了人才,形成一个与物业管理配合默契的团队更不容易,一但经营出现严重偏差和失误,物业管理公司难以承受。

四、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实践

1996年,深圳市中航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劣势基础上,确定了将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五年的实践和积累,经历多个项目的市场磨合,这一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从我公司实践来看,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实施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的实践中,我们注重以下几个重点:

(一)强调经营观念到位。物业的经营是动态的,物业的营销永无止境,物业管理人只有具备了强烈的营销意识,才能使管辖物业潜力得到更充分发挥。公司要求每一位物业管理骨干深刻理解物业经营是物业管理工作应有之义和份内之事,物业管理固然重要,而一项优秀的物业营销方案可以使开发商、业主和客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在市场竞争中,我们打出了这样的广告语"我们可以做您的物业管家,我们还可以替您打理这份物业"。实践证明,管理概念加上系列营销服务,可以使管辖物业的价值发生很大变化。

(二)注重培养物业经营的人才队伍。物业管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物业经营是知识型、信息化产业,现代物业营销已经进入到个性化、网络化飞整合型时期,没有富有经验的经营人才,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就是空谈。因此,几年来,我们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经营骨干,适当引进优秀人才,初步建立了一支配合默契的经营管理团队。1998年,天津津都花园物业进行管理公司招标,香港梁行飞欧思诺均在竞争之列,经过二轮拼搏,我们的经营、管理方案以最高分夺标。

(三)注重向专业公司学习。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完善市场管理以及与国际接轨过程中,物业经营、管理市场庞大,需要大量的法律、估价、测量、咨询专业人才。我们在物业经营专业上差距仍然很大,因此,近年来我们始终与戴梁行深圳公司保持业务合作,吸收经验,培养专业实力。去年,全球最大不动产中介机构美国21世纪不动产公司进入珠江三角洲后,我们及时参加交流培训,建立业务联系。在未来的五年内,在物业经营专业领域,我们还要认真当好学生,缩短差距,迎头赶上。

第7篇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企业忽视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利益过分向经营者和职工倾斜,资本遭受严重侵蚀,资产流失惊人。长此以往,企业将难以为继。对此,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财务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的提出,为上述问题的解决及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广阔的制度空间。推动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实现财务根本职能,保证财务改革的正确方向,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财务管理分层框架强调不同立场(出资者和经营者)的财务目标和权责利关系,把企业财务分解开来,这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财务运行机制的建立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能否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财务的有效约束,出资者如何通过经营者财务达到其财务目标,以及经营者如何在出资者的财务约束下经营,成为财务改革的关键。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二、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

众所周知,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我们不妨选取公司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通过多层次的关系,从激励与监督、权责利对等、信息的交流等方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组织体系。那么,股东(出资者)如何行使其所有权?如何保证股东目标的实现?在实现股东目标的过程中,董事会将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经营者目标不偏离股东目标?如何使得经营者有充分的激励机制来发挥其人力资本优势,同时保证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这些问题的解决是建立现代企业财务的关键。财力分层管理框架以及出资者财务论和经营者财务论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出资者和经营者不能建立两套制度而各行其是,他们必须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以促进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的同时实现。或者说,建立一种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把出资者财务目标内化为经营者的目标,并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

所谓模式的建立,其实质是有关制度的建立,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是要建立一套保证出资者与经营者共同实现其财务目标的制度,而要建立这套制度,必须首先找到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共同依赖的基石。出资者出资,是为了实现出资增值。经营者之所以能够经营出资者出资,是因为依法事先承诺对出资者的财产责任,即保证出资的保值增值。因此,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统一出资者出资的保值增值,而增值又以保值为基础。所以维护出资者权益,实现出资的保值增值,是有效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建立的基石,是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对于建立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所谓出资者权益通常指“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或所有权”,即出资者出资所代表的权益。维护出资者权益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首要任务和职能,是现代企业财务的基石;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才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模式,是保证出资者财务目标和经营者财务目标共同实现的载体;有效地保障出资者权益,是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标志。

三、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及其特征

基于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财务管理模式,本文称之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所谓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指企业财力提供的信息和生成信息的过程必须建立在出资者权益维护的基础上,或者说是以出资者权益维护作为整个财务会计系统运行的主线和指导。其精神实质在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受托责任”的法人财产实体,经营者是在为完成出资者所赋予的“受托责任”而工作,这样出资者投入本金的维护、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以及通过利润来增长出资者权益,就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即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都是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而展开。也就是说,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维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实现收益性和流动性的统一,注重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来保证实现出资者权益的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在获得净收益前,其出资者权益必须得到充分的维护和保持,即保全出资者是确定利润的前提。

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服从或服务于资本运营目标是出资者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根本任务。从经济学意义上看,资本运营泛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与单纯生产型和生产经营型对比,资本运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而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以财务管理为导向,生产经营管理服从资本收益目标。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本存量管理、资本增量管理、资本配置管理等,供、产、销管理及一般的筹资、投资管理要从属于资本保值增值的资本运营目标。财务管理也应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目标,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正是以资本运营目标作为根本任务的。

(二)保全出资者权益是确定收益(利润)的前提。企业经营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创造收益(利润),财务管理不仅要为企业创造尽可能多的收益服务,而且必须能够正确地计量收益。要正确地计量收益,必须以保全出资者权益为前提,划清本利的界限。然而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物价变动、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主观因素以及其他原因,往往使出资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从而导致现实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陷于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证出资者权益得以有效维护,保证收益计量的科学、准确,从而保证财务管理职能的真正实现。

(三)以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该模式有效运转的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两权分离往往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责任不对等等问题,尤其我国现阶段尚未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这些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资产经营者以出资者的出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出资者投放资本的目的是谋求资本收益最大化,而这必须通过资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达成。但事实上,资产经营者很可能损害出资者权益,如将资产据为己有或拱手送人,导致出资者资产流失。或者经营不负责任,导致低效或无效经营,使出资者资产发生损失。为此,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作为保障,从而形成了该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实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的现实选择

正如前文所述,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是一个拥有法人财产权的经济实体,决定了我国企业要树立市场观念,谨慎经营,努力维护出资者权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目前严重困扰我国企业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采用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首先,现代企业制度已经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经营的目标必须从单纯的利益最大化走向出资者权益最大化(资产保值增值),企业的出资者权益将成为制约企业的根本动力,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和是非功过的评价主要由出资者来进行,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是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增长。我国已经开始推行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主要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这就为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宏观基础。

其次,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不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同时它反映了与企业有利害关系各方共同利益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生存和发展只能取决于自身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否则只能走向萎缩乃至破产,再生产能力的维持强烈要求出资者权益的保全;企业管理当局同样关注出资者权益维护问题,因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规范的委托关系,使得企业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荣誉与应得报酬将维系于企业生存与发展,这就促使他们重视出资者权益维护,以便确保自身的长远利益;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出资者投资办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扩大所拥有的财富,而其中最为起码的要求则是保证其出资的安全与完整,因而他们是其权益维护的最大支持者;债权人向企业提供信用,势必要求企业拥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足够的偿债能力源自于企业足够的出资者权益;国家(政府)更要求出资者权益维护,企业全面坚持和贯彻出资者权益维护原则,保证其自身的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这样国家将在诸多方面受益,因为企业确保了长期生存与发展能力,自然就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与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国家中长期发展培植了资源,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

五、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构造

(一)树立牢固的资本运营观念,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正确考核。借鉴我国国有资资本保值增值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本保值增值进行考核。我国国有资本主要考核指标如下:

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如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1,则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如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1,则意味着国有资本受到侵蚀。

可以看出,考察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采用期初、期末所有者权益对比的方法,说明考察资本保值增值,重点在于考察出资者权益的增减。因此,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就要树立这种资本运营观念,强调出资者权益的维护和保持,进行科学的资本运营,保证资本保值增殖目标的真正实现。

(二)建立科学的收益(利润)观念,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前已指出,出资者权益在会计账册中以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的差数来表现。资产负债表借方的资产可以看作“正资产”,贷方负债可以看作“负资产”,即担负的经济义务或责任,出资者权益则以净资产表现。各类企业的出资者,其持有的利益不是资产总额,而是净资产的期末余额。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创立伊始便与收益密切相关。收益,它代表的是某一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经营活动的净成果。从会计文献来看,一般都将收益(利润)定义为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但在界定其具体内容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本期营业观,将当期的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即为收益。用公式表示如下:

AI[t2]=R[t2]—C[t]

其中,AI[t2]表示第二期的会计收益;

R[t2]表示第二期的收入;

C[t]表示第二期的费用(成本)。

另一观点是总括收益观,即期末净资产减去期初净资产的差额。公式为:

AI[t2]-NA[t2]—NA[t1]+D[t2]

其中,NA[t2]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NA[t1]表示第二期期末的净资产;

D[t2]表示第二期的资本分配(股利)。

按照出资者权益维护理论的要求,收益的定义应当采用总括收益观,即收益应被定义成企业净资产的增值,换言之,只有在净资产保值基础上的增值才能被看成是真正的收益。这一定义较之本期营业观下的“以收抵支的差额”或“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货币表现”的说法当然要科学的多,它真正揭示了收益的本质,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是确认和计量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指明了方向。建立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坚持总括收益观实乃必要。其实,相比而言,说总括收益观更为科学,还因为它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它能更好地用于金融资产的计量。因此,应建立健全定期资产评估制度。在评估中应以资产的现时成本为计量标准,特别应重视以资抵债后的资产净值,并以此计算当期收益,超过这一程度的利润分配意味着对出资者权益的侵耗,应采取果断措施加以制止。

(三)全面贯彻资本保全原则。物价变动是市场经济的伴随现象,持续剧烈的物价变动使出资者权益的保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全面贯彻资本保全理论。在该种模式下,出资者权益的保全是确定收益的前提。任何一项权益都有资产相对应,出资者权益用净资产表示,净资产的计量即为出资者权益的计量。构成会计计量模式的因素有三:计量对象、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计量因素的各种组合产生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不同的计量模式,出资者权益的量度和收益的确定都有区别,因而就产生了保全出资者权益的几种观点,主要包括出资者权益的货币资本保全观、出资者权益的稳值货币保全观和出资者权益的实物保全观三种,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都规定了各自的资本保全要求。要正确分析各种出资者权益保全观的优缺点,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理的方法保全出资者权益,防止补偿不足,全面实现资本保全。具体地说,物价变动轻微时期,财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应有所偏重,以便基本解决成本的补偿问题;当物价变动达到一定幅度之后,应该综合采用出资者权益保全措施,以便追求全面的资本维护。

(四)创造条件,促进谨慎性原则充分应用的。出资者权益维护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要求企业在获得净利前必须使其资本得到充分维护,体现在财务运作中,就要求必须在认真遵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同时,全面推行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当某一经济事项在会计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一种方法都具有相同的理论上和逻辑上的正确性时,通常选择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与低估负债的会计方法,谨慎性原则是会计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结果。1992—1993年的我国会计改革中部分地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开始允许采用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方法来强化资本维护,确为我国会计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会计准则和现行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程度还偏低,距离出资者权益维护的要求和客观需要还存在不足。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创造条件,充分应用谨慎性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对有价证券和存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规则进行计价;(2)将快速折旧法和直线折旧法均作为企业选择折旧方法的备选方案,并尽可能缩短折旧年限;(3)允许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采用“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4)递延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尽可能缩短摊销年限;(5)对企业发生的产品维修担保、法律诉讼等或有负债进行揭示;(6)审慎地确定支出补偿内容与额度、合理划分期间费用与制造成本;(7)收入的确认要严格核查其应具备的各项条件或标准。

第8篇

关键词:语言学;原型模型论;原型范畴论;共性;差异

中图分类号:HO-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2-0125-07

引言

原型模型论是张今先生根据东方辩证法关于内外部矛盾相互关系的理论于1997年在他的专著《思想模块假说――我的语言生成观》中提出的。之后,张先生对该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多次增补和发展其内容,使其更加完善。原型模型论研究的是“物理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精神系统和精神系统之间及物理系统和物理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原理”,“既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尤其适用于语言研究”。该理论自创立以来,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对其进行理论阐述,有人运用该理论对词汇、句法和翻译进行研究。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ROSCh在概括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是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结合一系列实验和研究发现并首先提出的。Taylor、Un―gerer&Schmid等进一步完善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范畴不能以一套必要和充分条件来定义;范畴内的成员地位不同,彼此间存在隶属度差异;范畴成员之间通过相似性形成网状结构,范畴的边界模糊。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该理论传人中国以后,其研究在中国经久不衰,有的引进、介绍、总结和评述国外学者的观点和理论;有的运用该理论分析解释词义的历史演变、一词多义现象、词义的模糊性以及句法归属问题;有的讨论该理论的局限与不足。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都对语言现象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和很强的解释力,二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本文拟对二者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对比研究。

一、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共性

1.型与范畴

原型模型论研究的对象是“型”。原型模型论认为,“任何相对独立的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以‘型’为其本体论特征的”。“换句话说,物质、意识、思维、行为、生物、非生物、自然、社会、科学、艺术等都以‘型’为本体特征”。“一切均为‘型’,型就是一切”。“型”包括“原型”和“模型”。就语言来说,语言和言语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都是型,语言中的语音、语义、词汇、语法、词素、音标、字母、句子、名词、主语、修辞格等也都是型。一种事物(比如桌子)可以是型,一类事物(比如家具)也可以是型。

原型范畴论虽然没有明确论述,但从其研究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其研究对象是“范畴”。范畴是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是人们在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普遍本质在思维上的概括反映,是由一些通常聚集在一起的属性所构成的“完型”概念构成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都是由范畴组成的,范畴包括自然范畴、认知范畴和语言范畴。自然范畴是指自然界自然存在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认知范畴通常是指主观世界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社会、法律、概念、判断等。语言范畴是指语言中通过人的认知分类形成的范畴,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词素、名词、主语等。范畴也可以分为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基本层次范畴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人与自然、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相关性最大的关联点。在基本层次范畴等级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认知结构与客观世界的重要关联,因此在此等级上,人们更容易感知、学习、记忆事物的非连续体。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向上扩展为上位范畴,向下扩展为下属范畴。比如,树是基本层次范畴,植物是其上位范畴,松树、桃树、梨树等是其下属范畴。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从基本层次范畴开始的,儿童学习语言也是从表示基本层次范畴的词语开始的。所有范畴都是原型范畴,都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比如,多义词paper的意义范畴就是原型范畴。该词有四个意义,即纸、报纸、文件和学术论文。这四个意义中的原型是“纸”,并引申为“写上字的东西”,所以,paper才具有了另外三个意义。正是有了“纸”这个原型意义,paper的四个义项才能够一起依附在同一个语言符号上。

原型模型论的“型”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具有大致相同的内涵,因为它们都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切事物。世界上的一切都表现为“型”或者“范畴”,无一例外。

2.模拟与范畴化

原型模型论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对原型进行模拟的结果。“不同的系统(物理系统或精神系统)是由相同的原型,按照不同模拟规范,或由不同的原型,按照相同的模拟规范,经过模拟和演替而形成的”。语言和言语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模拟,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语言和言语是模型。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与语言和言语属于不同的系统,客观物质世界属于物理系统,精神世界属于精神系统,语言和言语属于言语系统。人类在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模拟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而创造了语言来表达世界。

原型范畴论主要是关于范畴化的理论。根据原型范畴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范畴化的结果,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是人类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一定的结构的过程,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范畴化的过程包括识别或区分、概括和抽象这三种形式。识别或区分过程是指人们对属于不同类别的刺激进行区分;概括过程是指人们将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归成一类;抽象过程是指人们将某一个范畴中的物体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提取出来”。范畴化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即“概念化”的过程。人类通过范畴化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和关系进行概括,形成概念。范畴化以原型性为依据,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到范畴的边缘成员,一直到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范畴化是人类认知机能高度发展的重要体现,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对语言进行研究,就是对语言进行范畴化,透过语言纷繁复杂的表象,分析其本质,对语言及语言的各个要素进行识别、分类和解释,把语言分为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不同范畴,并对这些范畴继续识别、分类和解释,也就是继续范畴化。比如,语言中的词汇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类。典型的名词具有格、数、性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名词是非典型的名词;典型的动词具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肯定式、主动态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典型的形容词是表示性质,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因为这类形容词出现频率最高,最为人们所熟悉。

原型模型论的“模拟”与原型范畴论的“范畴化”具有大致相同的意义,都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法和手段。

3.相似性

“原型模型论的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轭相生原理。这就是说,原型和模型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基础(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相似性或某种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这种相似性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形状、功能等具体的客观相似性以及诸如感觉相似性、知觉相似性、概念相似性和想象相似性等心理相似性和经验相似性。心理相似性建立在生理感受和身体体验基础上,例如,英语中可以用I’m flying up和I’m feeling down分别表示高兴和沮丧,原因是人们高兴时身体挺立向上,而沮丧时身体往往弯曲向下。所以,相似性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维想象的结果,是思维的创造性产物,是“创造相似性”(creative resemblance)。所有语言中的象声词都是对客观现实中具体声音的模拟,都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相似,例如,汉语中用“扑通”模拟跳水声,用“咚咚”模拟打鼓声,用“滴答”模拟钟摆声音,用“布谷”模拟布谷鸟叫声,等等;英语中用miaow模拟猫叫声,用chick模拟鸡叫声,用quack模拟鸭子的叫声,用ringing、jingling、dinging、dingling、tinkling、tingling、ding、dingdong、ding-a-ling模拟钟/铃声,等等。同样,句法的结构也和客观现实的情况具有相似性或者说一致性,比如,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和事件的时间顺序通常一致;客观现实中的实体相接近,表达它们的语言成分也相接近;客观现实中可以分离的实体与属性在语言中也可以分离,客观现实中不可分离的实体与属性在语言中也不能分离。

原型范畴论认为,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认知主体根据认知对象与原型的相似性大小来判断其是否属于该范畴。对相似性进行判断时,外观、功能和出现频率虽然常常起着重要作用,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事物的属性。属性是事物的心理特征,是对事物特征的分解。在对鸟范畴进行识别时,可以发现很多属性,比如,生蛋、有啄、有双翼、有双腿和会飞等,但“会飞”可能是鸟范畴的根本属性,因为鸟范畴的大多数成员都具有飞的能力,只有少数鸟范畴的动物(如鸵鸟)不具有这一属性和极少数不是鸟范畴的动物(如蝙蝠)具有这一属性。相似性在词义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相似性(或者相关性)的作用,指称某一事物的词语可以用来指称另一事物,该词语的指称范围扩大了,它的义项也就多了。同样,语言中的隐喻也来源于两种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或者是客观相似性,或者是主观相似性。没有相似性做基础,就不可能把一事物比喻成另一事物。

相似性在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相似性,就没有办法对事物进行归类,对事物进行范畴化。当然,如果人类认识不到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就不可能把它们归为一类,认知为同一范畴。

4.模拟主体与认知主体

原型模型论研究原型、模型和模拟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模拟主体特别是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选择能力的动物,他在对客观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历史观和科学观,从而在最终的模拟结果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不同的语言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词汇体系,因为不同的民族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切分方式不同,各民族的词汇系统都是在本民族的历史进程、社会生活、地理环境、特别是本民族文化和逻辑一心理结构的影响下,对客观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行不同的识别和切分而形成的。如果两个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小,这两个民族的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就会小一些,如印欧语系各语言之间在词汇体系上的差异就小一些。如果两个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大,这两个民族的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异就会大一些。英语民族和汉民族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很大,所以,英汉语言的词汇体系也具有巨大差异。比如,汉民族把家庭内部同辈人的关系划分为四种情况:兄、弟、姐、妹,而英语民族则把家庭内部同辈人的关系划分为两种情况:brother和sister。也就是说,汉民族既注重性别的不同,也注重长幼的差异;而英语民族只重视性别的不同,不重视长幼的差异,这充分体现了汉民族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传统思想和美德以及英语民族自由平等的思想。同样,爱斯基摩人生活在极度寒冷的北极地区,在他们眼中,雪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所以,在他们的语言中就会出现多个表示不同类型的雪的词汇。

原型范畴论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同样重视认知主体在范畴化过程中的作用。因为范畴化受制于人类感知及运动机能的特性及心智的想象能力,体现在图式组织、隐喻、转喻、心理意象等方面。事实上,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意义不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参与,认知是不可能的,对世界的认知不能独立于人和人的认知体系。所以,无论象声词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多么相似,它们都不可能和客观现实中的具体声音完全相同。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象声词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例如,汉语中用“汪汪”、“狺狺”表示狗叫声,英语中却用yelp、bark、whine、growl、howl等表示狗叫声。

模拟主体和认知主体都是语言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知(模拟或者范畴化)不可能是纯粹客观的,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通过认知形成的语言表征更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所以,对语言进行研究必须和使用语言的人及其认知联系起来。

5.原模转化与次原型化

原型模型论的根本原理是原模共轭相生原理。“从这一根本性的原理中,又派生出若干小的原理,包括原模互模原理”。根据原模互模原理,原型经过模拟形成模型之后,该模型可以转化为新的原型,模拟主体可以对其进行模拟,形成新的模型,依次类推,不断往复。比如,我们可以直接以人为原型为他画画,也可以以人的照片为原型为他画画,而照片显然是人的模型。这里,照片就从模型转化成了原型。语言的模拟也是这样,语言中的基本句型都是对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各组成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一般方式进行模拟形成的。SVO句型是模拟事物的作用只涉及一个作用对象的通用模型,其原型主语通常是表现人类的名词,其原型宾语通常是表现人类或者事物的名词。这个模型一旦形成又可以转化成原型成为其他模型的模拟对象,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模拟句型和隐喻句型。比如,英语句子Mary sawthem at the summit是一个原型句,句子的主语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原型主语;句子的宾语也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原型宾语。而The fifth day Sawthem at the summit则是一个模拟句,因为句子的主语不是表示人类的名词,是模型主语。

同样,原型范畴论认为,范畴具有多原型结构,范畴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同一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各个原型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整个范畴在原型的基础上可以不断地次范畴化。各次范畴可以通过隐喻或转喻为次原型再进行范畴化,以此类推,从而构成整个范畴的层级结构或同一层面的辐射。因此,次原型既是主范畴的成员又是次范畴的原型,成员角色的双重性构成了十分复杂的原型范畴”。例如,名词的原型通常是一个具有三维属性的离散的实体,是具体的事物,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因为名词通常出现在主语、宾语、补语的位置上,这些位置就成了名词的表征形式,获得了原型意义,能出现在这些位置上的词语都是名词。因此,在A new dignity creptinto his walk中walk是名词,因为它出现在介词宾语的位置上。

模型和非典型成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原型。正是因为模型和非典型成员都可以转化为原型,人类才能够通过已知的事物认识未知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认识不熟悉的事物,从而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一步一步扩大人类认知的范围,从自身走向他者,从本土走向世界,从地球走向太空,从事物的现象走向本质。

二、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差异

1.原型

原型模型论把“原型”定义为“一个表征与指代、刻划与描述型的(或型态发生的)初始的、边界的、先决的、支配的、主导的作用、条件、因素、影响的内涵的范畴”。根据原型模型论,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原型,因为它们是初始的、先决的型;语言和言语都是模拟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模型,语言的所有子系统――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和修辞等――也都是模型。从本质上来说,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语言是认识的形式,是主观的。这也符合哲学“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所以,原型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历时范畴,原型往往早于模型。

认知语言学家对原型的定义不完全相同。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Reed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实体并非原型,只是原型的个例。但是,认知语言学家普遍认为,“原型”是对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原型是范畴中的最好、最典型代表,是“好”的成员和样本,与其他成员有更多的共性,是范畴的中心成员,是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重要基点和认知参照点,是范畴扩展的源点,为人类认知世界提供简洁的认知框架,体现认知行为和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原型是范畴化的重要依据。比如,在鸟范畴中,知更鸟是原型,其它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其相似性程度越高越容易被归人鸟类,其相似性程度越低越不容易被归入鸟类。在语法范畴中,主语的原型是施事,宾语的原型是受事,状语的原型是处所和工具。过去时的原型是指某动作发生于讲话之前,它的非原型用法即过去时有时也可用来表示现在和将来,常用来表示虚拟或委婉语气。主从复合句的原型用法是主句表达主要信息,从句表达次要信息,但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所以,尽管原型模型论和原型范畴论都使用“原型”一词,它们对原型的理解和界定并不相同。原型模型论强调原型的原始的、先决的、支配的、主导的作用,通常在时间上早于模型,尽管也可以与模型同时存在。而原型范畴论的原型通常是共时的范畴,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最有代表性的成员。

2.可变性

根据原型模型论,“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的模拟主体对原型的认知通常是相同的。“原型”一般都是最初形成的、最初始的范畴,尽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事物的原型已经模糊了。比如daisy一词的原型是day’s eye,表示像太阳的圆盘花;dandelion(蒲公英)来自法语lion’s tooth,表示叶子上有像狮子牙齿形状的带刺的花。这就要求我们对词源、语言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好的了解和把握,在语言的研究和使用中不能望文生义和主观臆断,而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和研究。

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虽然相对稳定,但有时是不固定的,可能会因情景的变化、文化背景的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改变。Ungerer&Schmid研究发现,由于语境不同,“狗”的原型就会不同。在打猎的语境中,“狗”的原型是一种猎犬;在比赛的场景中,“狗”的原型一种身体细长、善于奔跑的赛狗;而在家庭场景里,“狗”的原型是体形较小、温驯可爱的宠物狗。

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影响原型的重要因素。对于同一范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选择的原型通常不同。例如,中国人关于杯子的原型与西方人关于杯子的原型可能是有差异的。北美人认为鸟类的原型是知更鸟,但中国人却认为鸟类的原型是麻雀。中国人认为书桌的原型是学生用的课桌,而日本人则可能认为书桌的原型是摆在榻榻米上、腿很短、跟茶几差不多的小桌子。

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也会影响人们对原型的认知。例如,50年前的汽车和自行车的原型和现在的肯定大不相同,它们很有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各自范畴的边缘性成员。同样,英语中的动词arrive原义为船“到岸”,现在它的语义范畴扩大了,指以任何方式“到达某一地点”。由于运输工具的变化,arrive的原型意义已成为“乘车到达”,而“到岸”只能是边缘意义了。

原型模型论中的“原型”通常是固定不变的,而原型范畴论中的“原型”有时是不固定的。两种理论中“原型”的变与不变是与它们的意义和内涵密切相关的。

3.模型与非典型

在原型模型论中,与“原型”相对的概念是“模型”。模型是“一个表征与指代、刻划与描述型的(或型态发生的)初始后、边界后、后验性的、从属性的、比照的、反映性的(后发的、后瞻的、演变的、延续的、承接的、比拟的、仿照的、连续的、对照的、比较的)作用、条件、因素、影响的内涵的范畴”。原型与模型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赖的。原型与模型可以属于相同的系统,也可以属于不同的系统。比照房子建造模型时,原型房子和模型房子都属于物质系统;而用“房子”一词表述房子时,语言模型的“房子”则属于语言系统。原型与模型之间的相似性程度高时原型容易识别,反之,原型则难以识别。

在原型范畴论中,与“原型”相对的概念是非典型成员或者边缘成员。原型和非典型成员之间有资格等级的差异,有比较典型的成员,有比较边缘的成员。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比较典型的成员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非典型成员的原型特征不明显,边界比较模糊,有时甚至不固定,存在跨范畴现象。比如,西红柿既是蔬菜范畴,也是水果范畴。所以,原型与非典型成员通常属于同一范畴,也可以属于不同范畴。正因为如此,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边界词,用来表示范畴内成员的不同地位和不同等级。比如,strictlyspeaking(严格地说)严格地界定范畴内的成员,把不属于该范畴的成员排除掉。而100sely speaking(不那么严格地说)又模糊了范畴的边界,突出边界的伸缩性,把某些边缘成员纳入该范畴。又如,英语中典型的动词具有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肯定式、主动态等特征,不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的动词是非典型的动词。所以,在学习英语词语和语法时,学习者可先掌握词语和语法的原型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向词义和语法范畴的边缘发展,并推导出词汇和语法的多个意义和多个用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更好、更全面地掌握词语和语法。只有这样,学习者对英语词汇和语法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更加全面,长时记忆的效果才会更好,词汇和语法习得的巩固提高过程才会更加有效。

“模型”和非典型虽然都和原型相对,但它们的意义并不相同。模型是后发的、演变的范畴,而非典型是不典型的和比较边缘的成员。

4.生成性

原型模型论认为,“由原型到模型有一个形态发生学过程,即生成过程。如果原型和模型之间没有形态发生学关系,两者之间就必然有某种逻辑关系”。最典型的例子是仿生学,飞机是对鸟类的模拟,轮船是对鱼类的模拟,现代起重机的挂钩起源于动物的爪子,水母的顺风耳是仿照水母耳朵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的,电子蛙眼是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功的,盲人用的“探路仪”是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仿制的。语言中的典型例子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在比拟自然界的山河日月和飞沙走石的品性形貌的基础上形成的,比如,汉语中的日()等。语言中的隐喻现象也具有一定的生成性,汉语中的“活雷锋”、“小诸葛”、“阿Q”等表达方式,都是把所描述的人当作模型来比照那些原型生成的。

原型范畴论则是静态地描写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关系。原型是典型成员,非典型成员与原型之间具有相似性。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相似性程度越低越远离原型,麻雀就比鸵鸟更属于鸟类。但是,原型和非典型成员之间有时也隐含着一定的历时关系,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生成性。比如,词义范畴中的中心义项通常是最先产生的,最基本的,其他义项由于与基本义项具有某种关联而成为同一词的义项。这里的原型是基本词义,同时也是最先产生的词义,只是认知语言学通常关注的是基本词义范畴。同样,隐喻范畴的源范畴也是先认知的具体范畴,而目标范畴则是后认知的具体范畴或者抽象范畴。一般来讲,源范畴是我们熟悉的、具体的,来源于人们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是最基本的经验。

原型与模型之间具有生成性,原型生成模型;原型与非典型成员之间一般没有生成性,但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成性。

结语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是不同语言学家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的。但二者都注重语言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作用,二者都借助原型对语言现象进行研究,有许多共性,也有一些差异。

原型模型论与原型范畴论的共性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二者的研究对象基本相同,它们都对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一切事物进行研究;二是二者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基本相同,无论是模拟还是范畴化,都涉及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概括、抽象和分类;三是二者对世界的认知都依赖相似性,相似性在两种理论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是二者都强调客观物质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认知的主体是人,人在认知世界和表征世界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五是模型和非典型成员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原型。

第9篇

2.试论弗雷格的反心理主义逻辑观颜中军,YANZhong-jun

3.语言逻辑"话语研究"的学术范式意义探析吴新民,WUXin-min

4.缺省论证的逻辑分析贺寿南,HEShou-nan

5.丹尼尔·丹尼特的意向战略及其理论意义王姝彦,王姝慧,WANGShu-yan,WANGShu-hui

6.学术动态与信息

7.形式化及其历史发展李建华,李红革,LIJian-hua,LIHong-ge

8.墨家功利主义技术思想述评吴智,陈凡,WUZhi,CHENFan

9.技术负效应的整合控制冯军,FENGJun

10.国内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周怀峰,ZHOUHuai-feng

11.大学—产业—政府技术创新系统耗散结构形成机理分析邹波,张庆普,田金信,ZOUBo,ZHANGQing-pu,TIANJin-xin

12.论工程师的伦理困惑及其选择徐海波,程新宇,XUHai-bo,CHENGXin-yu

13.环境伦理学中的元伦理难题曹刚,CAOGang

14.基于风险考量的伦理决策研究张彦,ZHANGYan

15.《普通精神病理学》与现代精神病学的进展——论卡尔·雅斯贝尔斯对现代精神病学的意义金寿铁,JINShou-tie

16.当代网络社会中导师制的发展前景吴文辉,胡新和,WUWen-hui,HUXin-he

17.神经科学与宗教经验:约翰·希克关于宗教经验之合法性的辩护王志成,朱彩虹,WANGZhi-cheng,ZHUCai-hong

18.有关科技公民权的理论、实践与启示佟贺丰,TONGHe-feng

19.在自主论与从属论之间——论牟宗三的科学观陈阵,孟建伟,CHENZhen,MENGJian-wei

20.汤若望与中国近代科学的历史命运李婷婷,朱亚宗,LITing-ting,ZHUYa-zong

21.在科学主义与历史主义之间——论科学史编史纲领的理论思维空间贾玉树,陈北宁,JIAYu-shu,CHENBei-ning

22.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实践中"和(合)"哲学思想管窥谢乾丰,XIEQian-feng

23.芝诺悖论若干解释的辨析刘二中,LIUEr-zhong

1.里普顿的最佳说明推理及其问题黄翔,HUANGXiang

2.美国当代语义学研究的旨趣与趋向郭贵春,刘伟伟,GUOGui-chun,LIUWei-wei

3.思维语言:反驳与辩护李涤非,LIDi-fei

4.论社会科学规律之可能性——从当代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角度看袁继红,YUANJi-hong

5.科学解释的模型论进路齐磊磊,QILei-lei

6.创造性溯因推理与科学发现——以现代原子模型的早期发展为例夏代云,XIADai-yun

7.论费恩伯格的"技术民主化"理论朱春艳,ZHUChun-yan

8.现象学对技术的社会建构论的影响葛勇义,GEYong-yi

9.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杨柳青年画木版技术变迁朱洪启,刘兵,ZHUHong-qi,LIUBing

10.试论我国原始技术与和谐的相关性秦明,QINMing

11.试论高技术与人的异化叶立国,YELi-guo

12."祛魅"与"赋魅":工程的伦理之思梁军,LIANGJun

13.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兼谈工科大学生大工程素质的培养王章豹,石芳娟,WANGZhang-bao,SHIFang-juan

14.核伦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冯昊青,李建华,FENGHao-qing,LIJian-hua

15.论哈格罗夫对环境伦理所作的美本体论辩护刘晓华,LIUXiao-hua

16.现代科技社会价值问题研究——一种现象学视角李元,LIYuan

17.聚落演变中的社会心理研究计彤,JITong

18.从生命伦理看吸毒行为及其社会后果韩跃红,HANYue-hong

19.论徐光宪的化学研究风格乌力吉,WULi-ji

20.先秦儒家农业科技思想浅探李会钦,LIHui-qin

21.从工具合理性到商谈合理性——关于科学与民主关系的深层问题研究邱慧,QIUHui

1.论社会自然万长松,WANChang-song

2.评密尔的因果理论陈晓平,CHENXiao-ping

3.关于《非定域实在论的实验检验及其意义》一文的勘误黄政新

4.温奇的诠释性社会科学哲学郭金杰,GUOJin-jie

5.关于医学是什么的再思考杜治政,DUZhi-zheng

6.集体何以可能?——吉尔伯特多元主体哲学理论评述于小涵,丛杭青,YUXiao-han,CONGHang-qing

7.热力学、电磁时间之矢问题及某些科学与哲学的回应梁栋,LIANGDong

8.论意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及哲学思考王晓阳,WANGXiao-yang

9.论技术叙事的文化研究陈玉林,CHENYu-lin

10.技术与后现代语用学——利奥塔技术思想述评吴致远,WUZhi-yuan

11.社会型塑技术的参与者分析王汉林,WANGHan-lin

12.《哲学视野中的复杂关系》出版艾志强

13.我国古代"抑奢"的技术伦理价值王娜,王前,WANGNa,WANGQian

15.技术规范的分类及其标准曹志平,徐梦秋,CAOZhi-ping,XUMeng-qiu

17.从技术设计视角看当代人类生活方式走向张秀武,ZHANGXiu-wu

18.工程师的工程思维培养贾广社,曹丽,JIAGuang-she,CAOLi

19.社会记忆的技术向度尚东涛,SHANGDong-tao

20.法兰西科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典范杨庆余,YANGQing-yu

22.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的"华南虎事件"研究吴非,WUFei

23.后学院时代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再审视洪茹燕,汪俊昌,HONGRu-yan,WANGJun-chang

24.对近30年来国内创造力研究论文的计量分析芦建英,LUJian-ying

25.国际技术哲学研究的动向与进展马会端,陈凡

26.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会议学术观点综述雷瑞鹏,刘泽军,朱文仓,罗会宇

27.《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远德玉教授思考的21个问题张明国

1.空间观念与"哲学的耻辱"——以贝克莱和康德为中心张桂权,ZHANGGui-quan

2.试论时间方向的层次性董春雨,DONGChun-yu

3.论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以时空理论发展为例郭剑波,程瑞,GUJian-bo,CHENGRui

4.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吴国林,WUGuo-lin

5.对"意象现实"的哲学反思张如良,ZHANGRu-liang

6.自然主义思潮中的科学实践哲学:进路及其问题田小飞,吴彤,TIANXiao-fei,WUTong

7.论尼采透视主义的真理观高阳,郝苑,GAOYang,HAOYuan

8.真——戴维森彻底解释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梁义民,LIANGYi-min

9."空间性":技术及其进步的先验基础杨庆峰,YANGQing-feng

10.论西方工程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张铃,ZHANGLing

11.现代社会中的专家谢江平,XIEJiang-ping

12.知识产权何以正当——几种主要的知识产权正当性理论评析魏森,WEISen

13.从纯研究到基础研究转变的背后文剑英,WENJian-ying

14.科学解释道德的可能与局限——以达尔文主义和非达尔文主义为背景冉鸿燕,肖显静,RANHong-yan,XIAOXian-jing

15.论马尔库塞的技术现代性思想刘晓玉,LIUXiao-yu

16.概率哲学思想的几次进化徐传胜,杨军,XUChuan-sheng,YANGJun

17.海德格尔与维特根斯坦比较研究述评李菁,LIJing

18.时期的科学主义思潮:路向、特质及影响吴海江,WUHai-jiang

19.自然辩证法应重视科学实践方法论马佰莲,曾国屏,MABai-lian,ZENGGuo-ping

20.生态经济学的范式——生态、经济与德性之思张德昭,ZHANGDe-zhao

21.从STS视角评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批判田鹏颖,TIANPeng-ying

22.促进负责任的研究——记首次世界科研诚信大会曹南燕,邱仁宗

4.窄记忆和宽知识——外在论和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田平,TIANPing

5.不融贯的概念构架观念?——戴维森的先验论证及其缺陷刘小涛,LIUXiao-tao

6.从葛梯尔反例看知识与真信念的关系闫景强,YANJing-qiang

7.本质直观与形式直观谌隹,CHENZhui

8.试析唐纳兰的限定摹状词理论邹渝,ZOUYU

9.亚当斯概率逻辑的思想来源、影响和意义任晓明,胡怀亮,RENXiao-ming,HUHuai-liang

10.亚里士多德技术观与两种技术伦理悖论的解析计海庆,JIHai-qing

11.空间技术的伦理考量杜鹏,李真真,DUPeng,LIZhen-zhen

12.面向生活现实的多元化技术哲学研究张辉武,ZHANGHui-wu

13.尼采的悲剧与学术的悲剧吴先伍,WUXian-wu

14.科学发现优先权之争的博弈分析——以微积分发明优先权之争为例程志波,徐飞,CHENGZhi-bo,XUFei

15.哈贝马斯社会批判理论根基的语言学转向夏宏,XIAHong

16.全球化中的知识版图和中国的"软实力"吕乃基,LVNai-ji

17.论科学规范结构的重构——对默顿规范质疑的思考张彦,ZHANGYan

18.科学革命的本质:科恩与库恩的比较艾战胜,AIZhan-sheng

19.默顿科学规范再认识马来平,MALai-ping

20.中国早期科幻小说的科学观吴岩,方晓庆,WUYan,FANGXiao-qing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