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1 05:12: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网络化;电教化;电子白板

2014年,教育部在最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上述国家层面的教育规划性文件中,已经明确了现代语文教学的主导方向,即:注重合作学习形式的引入,倡导语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信息化思维下的合作探究教学理念,倡导一种信息化、电教化、多元合作课堂的构建,从而起到为小学语文教学“增色添彩”的目的。以下,我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详细谈一谈具体的教学实施策略。

一、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优化合作学习效益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电教化教学设备,是汇聚高端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现代化教学产品,应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能够完全替代传统黑板、粉笔,并轻松实现书写、标注、编辑等交互式课堂教学功能,打造一个动态化、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学习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一种“电子白板+合作学习”的场景,不失为现代教学手段与合作学习的完美融合,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乐趣,能够为语文课堂注入一丝新的活力。

[教学案例1]《画杨桃》教学设计

《画杨桃》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对“杨桃”和“五角星”的形状概念难以区分,而我一味地进行理论式讲解,确实也很难详细阐述杨桃的外形,这使得很多同学在学习课文后,仍旧对文中的描述一知半解,而将电子白板引入教学后,我则成功地构建了合作探究式的课堂,演示了杨桃的画法。

首先,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为全班同学展示了杨桃的三视图,通过各个视角的观察,很多同学意识到“不同的观察角度,确实会得出对杨桃外形的不同结论”。其次,我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他们根据书本中的“画杨桃”过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亲身体验杨桃的绘画流程,而我则时不时地深入各个小组,指导他们进行绘画创作。最后,每组选派一位“画家”,走上讲台,使用电子白板中的画图功能,为全班同学现场画一个杨桃,当各小组的绘画作品“出炉”后,我则抽调各小组的精英,临时组建了“专家评委组”,进行现场评分,从而将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引入。

[教学反思]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构建了一个现场合作体验教学场景,整个教学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味地“讲”,全盘地“灌”,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同学们能够现场体验画杨桃的乐趣,真正感受到小组合作的愉悦感,加之“现场点评”、“上台作画”等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对语文课本内容中蕴含的多层次、多视角观察理念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教学的效益实现了多元化彰显。

二、融入网络信息元素,升华合作学习价值

网络时代的来临,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科技化、现代化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曾经说过:“新基础教育理念实施中,引入网络信息元素,构建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课堂,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互动-生成式的教学目标。”为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摸索并尝试了一种基于网络平台下的合作探究语文教学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

[教学案例2]《亡羊补牢教学设计

《亡羊补牢》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应用网络合作教学的理念,我按照如下流程组织教学。首先,我带领全班同学进入学校的机房中,并组建了班级QQ交流群,将群内的同学分为讨论1组、讨论2组,在群内,我上传了关于《亡羊补牢》的视频、动画、文字、故事等素材,让各小组先行观看。其次,我提出教学要求“各小组能找出与《亡羊补牢》类似的典故吗?”、“能否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类似的其他资料吗?”在我前期教学的启发下,各小组纷纷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查找,并不断发出探讨、商量的呼声不一会,交流群内便上传了各小组查找的资料,例如,有的小组上传了《悬崖勒马》、《未雨绸缪》等典故资料,有的小组则上传了与《亡羊补牢》类似的动画、视频资料。总之,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异常良好。

[教学反思]

将网络元素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打造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不失为一种响应新基础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应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正式借鉴了该种教学形式,利用机房,在校内为学生建构了一个网络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充分锻炼了同学们的网络资料查找与合作探究能力,在信息化、电教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益实现了最大化延伸。

三、结束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电教化、信息化元素的引入,使得小学语文合作教学的模式不再单一,教师的教学手段变得更为多元,当然,如何应用更为现代化的元素,打造生趣的语文课堂,也着实考验着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本文的研究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以此引起更多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对“信息化+合作化”教学理念的关注。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三课活动”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分享经验、学思统一和学以致用。但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存在备课不重视集体智慧、听课缺失问题导向、评课受经验驱动等局限。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发现,基于“三课(磨课、问课、品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可以突破传统同课异构的局限,使同课异构更加有效,让参与研修的教师获得更多收益。

“三课活动”是指磨课、问课和品课。磨课是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精心打磨课的教学设计;问课是指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去追问自己的课或观摩别人的课;品课是指带着赏识去品味课,提出建议去改善课。磨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合作研讨,精细打磨;问课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追问,深度反思;品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分享建议,积淀智慧。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是基础,问课是核心,品课是追求。

二、磨课:合作研讨,精细打磨

备课是同课异构活动的首要环节。在传统同课异构活动中,备课往往出现主讲主备,其他教师少备甚至不备的现象,这种只是主讲教师自主预设而缺失集体智慧的备课,很难深入、细致地完成课的设计。合作研讨、精细打磨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的基础。“磨课”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的积极性,达到精细打磨教学设计的目的。

1.独立备课是基础

独立备课是同课异构的基础环节。同课异构的备课主体不仅局限于参训教师,还包括研究生小组、研修基地教师小组、教科所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等,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下称成员)。主体多元性,特别有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的参与,有力促进了每个小组成员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备课行为从平时简单备课走向精细打磨课的教学设计。

2.组内交流拓视角

独立备课后需要小组合作备课,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协作互助是合作备课最基本的活动。组内成员围绕主讲者的教学设计,展开交流互动,例如,导入还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可以从哪些方面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等。组内的交流互动,拓宽了教学设计的视角,分享了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实现了组内的“磨课”。

3.组间研讨提精髓

组间研讨是围绕主讲的教学设计,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想法与建议,再一次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精细打磨。组内交流拓宽了个体成员的视角,而组间研讨进一步驱动组内成员的头脑风暴,深入讨论和分享精髓。特别是学科专家的参与,还驱动成员理论联系实践、学思统一、学以致用。例如,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更吸人眼球,为什么这样变式课本例题等,进一步促进主讲者在百家争鸣中取其精髓。

虽然一节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难以达到“最好”,但相比传统同课异构的备课环节,“磨课”是通向“最好”教学设计的优先途径。

三、问课:自我追问,深度反思

在传统同课异构中,听课后,一般先进入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想法的环节,然后进入评课环节,缺失问课环节。问课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驱动成员产生追问课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改善等自我追问的心理,促进其深度反思。问课包括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贯穿整个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问课不仅促进成员理性地预设教学,有目标地捕捉课堂生成,体验成功与教训,发现教学规律,而且养成成员自我追问和深入反思的专业习惯,成为专业成长的通途。

1.观课者问,学思统一

传统的同课异构,观课者常常处于看课或听课状态,缺失目的性和指向性。而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进行“问课”式观摩,观课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且体验学思统一的意义,提升听课效率。例如,同一节课的导入,为什么基地教师是采用这种情境导入,而研究生代表则采用那种创新导入?这样的导入会异曲同工吗?如果我来上,我会采用哪种?这种边思考、边自我问课式的观摩课堂,促进观课者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思统一。

2.施教者问,反思成长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能总是“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在磨课阶段,施教者通过课前问,可以生成充分的、有意义的和理想的教学预设。在课堂实施中,课中问可以协调预设,关注动态生成,提升教学的自我监控性。通过“察言观色”,施教者不断“扪心自问”:我好像是按照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我是否占用太多时间了?学生是否理解了,为什么课堂沉闷?通过课中自我提问或自我追问,可以促进施教者关注课堂实施的生成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行进。课后问,可以通过问学生、问同行和问自己的方式,促进自己深度反思。通过课后问学生的收获与体验,施教者可以直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问同行,施教者可以获得有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课后问自己的成败与得失、亮点与不足、困惑与问题,施教者可以养成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

教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养成“问课”习惯,把“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第3篇

关键词:化学;现状;备课;信息化;习题

1 当前高中化学课堂现状

我国高中化学教育虽然在教育改革中有了初步的成果,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在课堂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传统教学中一般都用黑板、课本、实验器具就来教学,按照“引入内容――讲解原理――实验操作――课堂练习”的一般模式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听讲,其中并没有让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中,因此导致当前在学生中厌学的情况特别严重。其次,禁锢式教学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让学生只能对课本与练习册接触,完全与生活相脱节,并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种记忆是机械性的,久而久之,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2 高中化学教学的对策研究

2.1 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

上课前,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有效学习,首先要熟悉教材,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度,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教师需面对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基础,按照常规的教学目标,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如果目标确定的不适度,学生很难实现有效学习。其次是要对所教的对象有深入的研究, 要对学生已有经验与教学要求之间的落差有充分的估计,掌握所教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适切。要运用适应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使学生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生成新的知识能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再次要进行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教师在备课中不光分析教材还要分析学生,请学生参与备课,向学生做调查,从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来设计教学,不仅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

2.2 信息化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1)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 可以让学生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 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 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3 化学习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

过分简单的习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质量,缺乏其应有的激励作用,思维活动未得到充分的展开。难度过大的习题使学生难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所以,教师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习题的选择,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创设情境。每个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一定差别,习题的设计既要创设舞台让优生表演,发展其个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处理,又要重视给后进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的喜悦。题目安排可从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梯度,虽然起点低,但最后要求较高,使得优生能“吃得饱”,后进生也不至于“陪坐”,使全体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2.4 加强课堂的讲解和课后的反思

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课堂效率。(1)将习题和实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将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改进实验改造成实验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2)抽象问题,以境激趣。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运用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抽象问题。(3)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提高解题效率。课后反思,总感觉是亡羊补牢,其实不然,我们不但要反思我们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启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师生配合是否默契,学生学得是否轻松愉快……我们都要加以回顾和总结,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服务。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方法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4)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链接,解决现实问题的化学。溢满生活气息的化学,才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的价值,产生积极愉快的情感。

2.5 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课堂教学设计既然是为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而设计,就要与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相贴近。在设计教学情景、引导探究、引发思考、训练思维、提示方法、调控反馈过程时都必须考虑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否则会出现果子长得过高摘不到、过低不用费力就可摘到的现象。如设计课堂练习时,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针对教学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既要有用,又要有效,还要有趣。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活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要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并及时地对原来设计的教学过程进行调节,这样,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及时弥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原则; 课堂实施策略; 课后反思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207-02

课堂是学校中最普遍、最平常、最基本的细胞,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首先要按一定的原则搞好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化学教师对化学教学的总体结构、整个程序及其具体环节所作的预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划。是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教学的预谋和筹划。高中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研究并合理使用化学教材的教学设计原则

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其主要步骤包括:

1.1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认真阅读教材,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2确定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1.3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1.4提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研读,大胆、合理使用教材。?教科书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有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是每位教师的才华和艺术的生动体现。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

2.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

2.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

2.3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在备课时要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设计突破这些困难和障碍的教学策略。

3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原则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提倡“以问题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是关系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深入分析基础上,合理安排好问题的梯度,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观点”。 2.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情景中。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提出铁生锈的可能原因,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可能的原因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观察现象,最后讨论得出结论。 3.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思考,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敢于大胆质疑、发表意见、挑战权威。

4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化学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为化学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模型和优化的教学“蓝图”。这只是为达到课时教学目标奠定了基础。化学课堂教学才是使教学方案得以实施,使课前的设想和准备能够变成现实的重要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化学课堂教时要有一定的策略:

4.1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新课程要求通过问题探究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提醒我们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采取问题探究法:

4.1.1激疑。教师对于自己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问题要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科学的问题。

4.1.2探究。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或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式教学尤为必要。

4.1.3释疑。让学生通过所设计选择的方案,进行逐步探讨得出结论。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造新成果的过程。

2实施教学时,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2.1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教师在新课程面前,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用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时,师生先共同进行原理(铵盐与碱的反应)学习,然后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然后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由于这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学习方法。

2.2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努力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

3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

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案进行,应该辨证地理解“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之间交往的过程,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课堂上会出现各种现象和问题,有时在课堂上还会出现一些没有想到的偶发事件。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执行既定方案,而是在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修订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采取富有针对性的措施,动态地实施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4课堂教学时用适当适度的评价策略帮助学生提高

4.1评价要关怀学生的成长:评价要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制定等级,扩大差距,强化选优功能。评价要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

4.2评价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通过主体参与的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形成发展的动力。

4.3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的相互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走向深入的。

4.4提倡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

5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后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它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也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而课后反思更是促进教师成长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课后反思就是教师上完课后,对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它是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完成升华的过程

5.1对教学主体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的。许多学生极具个性,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经常有自己的看法、思考和评价,也有自己的感悟,他们在某个具体问题上有时会有独到的见解,这种见解往往最有价值和意义,是教学反思的好材料。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5.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课后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和教材内容的具体处理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5.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学生动手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例如:我在讲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时候,学生当堂练表现出丢三落四,错写和漏写的情况,学习效果较差。下课后跟学生探讨怎么才能更有效地掌握这个知识点时,有学生说,如果有象数学上的几何模型一样拿来看看多好。这句话提醒了我,在下一个班的课上,我拿了球棍模型,让学生反复组合、拆分、组装碳链异构,学生借助直观的模型,再次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5.4既反思课堂上的不足和失误,还要反思成功得意之处,提高教学能力: 教然后知不足,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和失误之处,一节课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是在所难免的。比如:问题的提出是否适合时机,学生的回答是否给予了及时适当的点评,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有含混不清的地方,演示实验的操作是否有不规范的地方,课后作业是否有过多过难的问题等等,贵在及时反思总结这些疏漏和失误之处,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我们不但要反思教学过程中过失和不当的地方,还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有成功和独到之处,都有自己感觉满意的地方,如独到别致的教学引入,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趣的语言,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及适量而恰当的课后作业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成功的因素,课后将这些成功之处及时反思回顾,整理、总结、记录供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长期以往,不但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风格的形成。

课后反思,不是亡羊补牢,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利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对于任何一名化学教师来说,化学教学设计、实施与课后反思都是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要更好更快的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并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是基础,合理有效的课堂组织实施是关键,及时反思总结是升华和提高。只要我们把这三个方面都扎实有效地作好了,何愁我们的教学水平不能提高,何愁创造不了高效课堂呢!

参考文献

第5篇

高效课堂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的和谐统一。教学的高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能力、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太慢,教学方式、方法滞后

目前考试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准,很多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动力不足,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

2. 教学设计不精心

备课注重备教材、备大纲而忽视了备学生,对学情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备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备教学方法、问题设计。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和解题方法层面的目标而忽视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目标过于宽泛或含糊其辞而不够具体,难于达成。

3. 教学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用就是几十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不去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只是一味强调教材的变化太快,这样的教师充其量是一个"低效能的知识传授器”。

4. 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课堂要求课堂有足够大的容量,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工具已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有些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不少薄弱学校现代化水平很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

三、构建政治高效课堂的措施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

关系

课堂应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前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时刻牢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经常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创造一个师生平等的和谐课堂。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设计要精细化

(1)抓好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设计好课堂提问 。教学设计必须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来思考教学方式,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特别是要考虑学生差异,有的放矢。

(2)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思想政治学科比其他学科担负更多的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课不仅是让学生增长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3. 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穿新课程理念

(1)要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预习效果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许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不去主动预习,其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有可能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预习学案并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预习学案,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自发到自觉。

(2)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增加课堂容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电教设备,再结合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运用讲授、讨论、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高深的知识简单化。

(3)教学评价要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对学生的的教学评价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指导性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多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6篇

忽然,群里传来了消息,是董建岭老师,说可以找马红芳老师探讨。第二天早晨,就看到了马老师接收电子稿的消息。我去上课,处理班级事务。下午的时候来了一个电话,北京的座机,立马接了电话,传来的是非常好听的声音,对方是马红芳老师。我无比兴奋激动,作为山东临沂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马老师竟然打了电话过来,详细告诉我教案的修改环节。之前我设计的教案,内容量很大:从猜谜语、猜成语导入,接下来是识字环节,让学生从诸多意思中选择合适的意思,设计了“亡”“牢”的义项选择,然后总结,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意思。接下来又是生字的识记。在第三个大环节中,设计了先读故事再评价的环节。评价之前,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关键词语、句子,说体会和感觉,从《亡羊补牢》到《南辕北辙》,评价完接着总结,从关键词句中揣摩人物心理、动作、神态语气等。接下来是知事明理,得出什么道理。紧接着进行学法总结:扫除知识障碍,读文知事,知事明理。最后是以文带文,读《狐假虎威》。

当我把这些环节都一股脑儿打出来的时候,自己也觉得真是够哕唆的,量这么大,一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能学会什么。

现在的课堂,我们倡导“三讲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老师讲什么呢?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轻松的,也是最有效果的。

现在我们提倡学生大量阅读,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会用,是能指导人生。如果你会灵活运用知识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会害怕平时的那些考试吗?

马老师建议,我把课堂删减得简洁些一一前面的生字词环节,就直接考查学生对“亡”“牢”的理解,以后遇到什么语境,就讲什么意思,一开始就不要呈现那么多。接下来的读书环节:本篇课文是寓言小故事,不存在什么感情朗诵问题,趣味和道理最主要,所以不用让孩子死板地读、背,要演,让孩子尽情地演这个故事,可以不用看着课本,用白己的语言。评价环节,让孩子演完了就直接评价。可以用成语评价成语,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比较高。

马老师问我,你知道这两个寓言故事出自哪里吗?我当时愣了一下,大约知道出自以前的故事书。马老师说出自《战国策》。《战国策》里面有很多的游说家,他们都会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所以讲故事成为他们游说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要在掌握故事所寓道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劝说别人。

我恍然大悟。我白认为比较喜欢古典文学,可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就离古典文学很远了,每天沉浸在α、o、e的世界里,沉浸在小孩幼稚简单的世界里。可是,如果你没有大山的角度,你俯瞰不了天下;如果你没有海洋一样的深度,怎能容纳下千奇百怪的生命?所以,阅读,广泛阅读,才能让你站在一个不同于常人的高度上,才有可能设计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同时,老师在解析教材的时候,要做到知人论世,哪怕是文章的出处、作者的风格、文章里面涉及的文化等等,都要老师去认真研究。高屋建瓴了,才能俯瞰脚下的土地,感受大地的情怀。

根据马老师的建议,我当天晚上就修改了自己的教学设计――简洁、实用,以孩子喜欢为目标,调动孩子读书的兴趣。首先是字词环节,简单释题,然后学习生字词。接下来演故事,最后讲故事,推荐阅读。

我试讲了一节课,没有用自己的班级,因为和学生不熟悉,前半节课孩子听得很认真,配合得很好,最后一个环节――演、讲,孩子过于兴奋,滔滔不绝,有的站着讲,有的在台下聊天。由于生字环节用时过多,后面孩子讲故事的环节时间少。不过还是有几个孩子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即使语言不那么精彩,声音不那么抑扬顿挫,但发言的精神已经很可嘉了。

第7篇

不过我认为七年级新学生进入中学表现出德育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不到位。之前,我曾经多次去过多所小学参加研德育研讨课,也与很多小学班主任或教师深入探讨过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根据探讨所得到的结论来看,近年来出现七年级新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短时间内很难把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纪律性等调教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不良因素影响越来越严重:

1. 小学方面:

(1)小学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脱离。

(3)小学德育教育与实际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一是等实践脱离。

2.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

(1)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不能及时跟上。

(2)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方法、或者技巧等设计不恰当。

(3)班主任的引导不够到位或者方法存在不足。

(4)德育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

1.德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切合实际,计划模糊不清,目的不明理。

2. 教书与育人脱离,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脱钩。

3.实际教学目标抽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4.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由于他们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不懂或不很懂什么是德育,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就疏忽了德育教育等。

看到这些“探讨成果”,我相信担任过七年级新生班主任一定有共鸣。不过,对后来者探索和解决七年级新生德育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一定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七年级新学生班主任是小学生过渡并开始中学新生活的总设计师与引路人。他们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心学习、新生活,全靠新班主任的科学引路与正确设计。要想做好,必须得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巧。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转贴于

一、把好七年级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

把好七年级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就要充分设计好初中第一节德育课,只有第一节德育课成功,才能有效地给七年级新生补小学德育的漏洞,从而引导他们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与学习。

砍柴最好先磨刀,在亡羊补牢的同时还应该备箭射狼才有希望救羊与非命或自命。因此我认为,现在对七年级新生应该先补补小学德育课,如与他们谈以前小学的学习或成绩小目标、小要求、小理想、小计划等,然后再讲中学的学习与人生的科学目标、实际要求、远大理想、有效计划等等。只有让他们懂得具体的小道理,才能帮助他们去掉小毛病、改正小缺点、纠正小错误。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与学习。

二、做好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

做好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并培养他们形成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强等方面统一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使他们快、稳、正转型升级为七年级新学生的关键。

1.初中第一节课补完小学德育课后,整个七年级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一定要及时、全面、科学、灵活跟上。

2.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科学性,又要灵活性;既要主题突出,又要切合生活实际;既要中心明确,又要具体化。切忌好高骛远。

3.教书与育人要一致化,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辩证同化,做到先育人后教书。

4. 德育教育要常规化、目标化,目的、要求与计划要规范化、明确化与科学化,德语课堂设计要严格化、灵活化、多样化、生动化。

5. 严肃、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先导地位。

6.教学要严格贯彻实行四个现代化,务必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僵硬化。

三、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如同冰山雪融,非一日之寒。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才辈出等,都决定着学生必须先天具备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有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常言道,“教学好,教育不一定好;但是教育不好,教学一定不会好。更谈不上培养人才”。 正如教育家指出: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第8篇

不过我认为初一新学生进入中学表现出德育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不到位。之前,我曾经多次去过多所小学参加班主任研讨课或德育研讨课,也与很多小学班主任或教师深入探讨过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根据探讨所得到的结论来看,近年来出现初一新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短时间内很难把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纪律性等调教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不良因素影响越来越严重:

1. 小学方面:

(1).小学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脱离。

(3).小学德育教育与实际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一是等实践脱离。

2.初一新生初始阶段:

(1).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不能及时跟上。

(2). 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方法、或者技巧等设计不恰当。

(3).班主任的引导不够到位或者方法存在不足。

(4).德育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

1.德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切合实际,计划模糊不清,目的不明理。

2. 教书与育人脱离,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脱钩。

3.实际教学目标抽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4.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由于他们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不懂或不很懂什么是德育,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就疏忽了德育教育等。

看到这些“探讨成果”,我相信担任过初一新生班主任一定有共鸣。不过,对后来者探索和解决初一新生德育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一定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初一新学生班主任是小学生过渡并开始中学新生活的总设计师与引路人。

他们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心学习、新生活,全靠新班主任的科学引路与正确设计。要想做好,必须得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巧。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

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就要充分设计好初中第一节德育课,只有第一节德育课成功,才能有效地给初一新生补小学德育的漏洞,从而引导他们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与学习。

砍柴最好先磨刀,在亡羊补牢的同时还应该备箭射狼才有希望救羊与非命或自命。因此我认为,现在对初一新生应该先补补小学德育课,如与他们谈以前小学的学习或成绩小目标、小要求、小理想、小计划等,然后再讲中学的学习与人生的科学目标、实际要求、远大理想、有效计划等等。只有让他们懂得具体的小道理,才能帮助他们去掉小毛病、改正小缺点、纠正小错误。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与学习。

二、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

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并培养他们形成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强等方面统一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使他们快、稳、正转型升级为初一新学生的关键。

1.初中第一节课补完小学德育课后,整个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一定要及时、全面、科学、灵活跟上。

2.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科学性,又要灵活性;既要主题突出,又要切合生活实际;既要中心明确,又要具体化。切忌好高骛远。

3.教书与育人要一致化,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辩证同化,做到先育人后教书。

4. 德育教育要常规化、目标化,目的、要求与计划要规范化、明确化与科学化,德语课堂设计要严格化、灵活化、多样化、生动化。

5. 严肃、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先导地位。

6.教学要严格贯彻实行四个现代化,务必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僵硬化。

三、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如同冰山雪融,非一日之寒。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才辈出等,都决定着学生必须先天具备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有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常言道,“教学好,教育不一定好;但是教育不好,教学一定不会好。更谈不上培养人才”。 正如教育家指出: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第9篇

那么教研员如何在实践中与园所、教师有效互动,提高继续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完成引领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任务就成了我们的研究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 了解需求,活学纲要,搭建支架:

教研员要作好普及性与尖端性的根据纲要目标与内容,结合实践分析实施,把纲要中的内容按照领域、对于教师的要求、对于环境的要求、评价的要点分别整理,引导教师从横向与纵向发现纲要的系统要求,目标的系列层次,再将目标与内容细化,使教师更加方便的使用。

二、 问题驱动,有的放矢,层层递进

在教育论坛中我们发现:关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园本教研找不准问题是关键的制约要素,幼儿园提出的问题频率最为高的是向专家提问:“我们现在确定的专题是真问题吗?”“我们的研究这个点把握对吗?”“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吗?”专家给出的答案也是经常是这样的:这要问问你们自己,是不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个皮球一样,越着急越抓不住。教研员要通过园所教研专题的案例分析引导业务领导如何发现真问题,这个技能等同于教师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制定适宜的目标的难度。

教师专业发展仅靠教研员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还是在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研究与实践中.

1. 层层解剖问题,追击事物本质:业务领导在问卷中反应幼儿园的保教工作问题是:

(1). 教师不会写观察记录和专题总结

(2). 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太大

(3). 教育的随机教育技能不足

(4). 教师对自己的活动看不到问题

(5). 活动区材料不适合,不能随着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

而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对于对年龄特点把握不准确,不会观察,缺乏解决问题的教育技能。从哪里来引导教师提高教育技能呢?可以抓住一点,解剖开来,把过程中的问题直接亮出来,引起老师的思索。

2. 分解教育设计与组织脉络,放大教育过程,锤炼教育技艺:

教师的专业能力中计划的设计能力制约着实践过程的质量.计划的重要性大于过程之后的反思,而教师已经习惯了活动过后的亡羊补牢,那么就从教学设计做起。例如:如何找到教育活动设计的问题?我们和教师一起从3个程序思考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与反思的问题: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如何结合幼儿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1). 确立活动内容时,判断:精选的内容是幼儿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吗?

(2). 确立活动目标时,反问:能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挑战多少?

(3). 确立活动过程时,推敲:如何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4). 确立活动形式时,琢磨:怎样的方式能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5). 确立活动评价时,比较:如何更有效地实现“以人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学活动前深思熟虑

(1). 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感兴趣的吗?能激励幼儿主动探索吗?

(2). 活动的内容注意到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了吗?

(3). 活动的准备充分吗?

(4). 活动形式是最有效的吗?有幼儿小组与个别学习的机会吗?

(5). 活动中幼儿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地方幼儿可以自己解决,哪些老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6). 还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教学活动中启思质疑:

(1). 创设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吗?

(2). 提供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吗?

(3). 孩子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机会了吗?孩子们能够使用提供的材料解决问题吗、检验自己的观念吗?

(4). 经常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和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吗?允许建构性错误吗?能在必要时提供有效的帮助吗?

(5). 孩子们是在积极地与教师交流吗?

(6). 注意引导幼儿的合作学习吗?鼓励幼儿表达与表现自己的体验与看法吗?

(7). 幼儿的认识可以做那些提升?活动可以向什么方向延伸?

教学活动后反思自省:

(1). 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与教师的预想一致吗?

(2). 幼儿的经验有提升吗?

(3). 哪些地方与计划不同,所做的改变合理吗?

(4). 针对幼儿的状况,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多次的互动性分析与讨论使业务领导逐渐学会如何和教师一起确定园本研究专题,他们关于:“让教师说困惑他们就说理论学习不够,但是组织学习有没有人爱学”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是确定园本教研专题的主要参照物。教师们也感到,他们设计活动的抓手找到了。

三、 提炼经验,分享感悟,提高能力

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引领仅仅靠说教性质的讲座与实践过程中就事论事的评析是不够的,我们设计系列的互动培训方案,一步一步地引导业务领导和教师亲身经历实践过程,感受学习探究的心理发展轨迹,从而更深切地理解教师与幼儿的学习需要。

从个案观察起便于业务领导和教师把握幼儿特点,但是并不是排斥群体的观察,是为了解决“看了没有看见”的问题,引导教师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研员应既做导师,又做老师。与教师一起深入时间观察幼儿,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教育的有效方法,又做老师,让教师们当孩子,体会活动中孩子们的心理特点,体会教育过程的真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