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03:48: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病毒工作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央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不断深化,数据管理不断集中,特别是大额支付系统的上线、货币金银管理系统数据全国集中、账户管理系统数据集中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不断延伸以及个人征信系统的推广升级,计算机网络运行在基层央行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重要。计算机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脆弱性而面临网络病毒更严重的威胁与攻击。最近笔者对人行___中支辖区内计算机防病毒工作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一些不足和隐患,亟需完善和改进。
一、基本情况
___中支所辖16个支行,包括银监分局在内,接入内联网的计算机共有712台。全辖科技工作人员共有21人,其中中支科技科5人,县支行共16人。各行都成立了以行领导任组长、各科(股)长为成员的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分部门设立了计算机安全管理员,制定了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制度,明确了病毒防治职责,并把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定期对全行计算机安全管理进行检查、通报,科技人员定期对全行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做到了有组织、有领导、有制度、有措施。
二、存在问题
(一)全员病毒防范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据随机抽查,基层行员工对计算机病毒防范意识不强,防病毒知识知之甚少,片面认为自己只是使用者,如果不故意传播,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二)操作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缺乏病毒防治相关知识。由于计算机安全知识培训只做了表面文章,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即使搞了培训,也是注重操作系统学习,而忽视安全管理的教育。操作人员外出学习、培训,只重点学习系统的操作,对计算机病毒安全防范知识知之甚少,大部分使用人员不清楚计算机安全防范工作中应重点做好哪些工作,如调查中发现,某行为业务部门配备了一台计算机,用于网上学习,操作人员盲目删除了防病毒软件,出现了感染病毒不能杀除的结果,人为的“撤防”,造成计算机被病毒攻击事件,原因就是不懂得计算机防病毒安全知识,盲目使用造成的。还有的操作人员甚至连计算机下方的防病毒系统符号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进行查、杀毒和手动打操作系统补丁了。有些业务部门新配备的计算机不通知科技管理人员,也没有安装防病毒软件,直接接入内联网。还有的私自卸载了总行统一配置的防病毒软件,安装了自认为“方便”的其它防病毒软件,形成了新的风险点。
(三)科技人员专业素质不能适应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需要。据调查,支行的计算机防病毒管理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没有取得专业证书。大多数管理员对防病毒软件工作原理不清楚,不了解防病毒软件配置,有些管理人员认为病毒防治工作只要打开防病毒服务器就万事大吉,病毒定义码是否自动升级、更新,各种操作系统补丁应打到哪一级并不清楚。同时,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全面培训,大部分管理员对防病毒服务器日常的监测和预警病毒疫情无法实现,无法分析出何为高风险事件、产生攻击事件是由何种病毒传播产生,更无法提出防病毒系统不能自动清除计算机病毒的解决办法,无法协调和解决本单位计算机病毒疫情高发期间的病毒防治与应急工作也就不足奇怪。
(四)部门计算机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不清,科技人员顾此失彼。尽管各行都建立了计算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但由于未明确部门计算机安全管理员和操作人员的职责,本该部门计算机安全员和操作人员做的工作,全部推给了科技人员,使得科技人员工作顾此失彼。同时,大部分支行没有专职科技人员,身兼多职,工作忙于应付,病毒防治很难落到实处。
(五)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开展防病毒工作的需要。调查中发现,个别支行防病毒服务器内存仅有128M,难以适应服务器日常工作需要。
(六)技术防范手段滞后,难以起到主动防范的效果。目前人民银行内联网系统上安装的诺顿企业版防病毒系统(SYMANTEC)和入侵检测系统(IDS),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内联网防止计算机非法攻击和病毒入侵的问题,但这些均属于被动防范措施,并不能在技术上起到主动阻止病毒在内联网上传播的作用。特别是对当前新型病毒,尤其是“冲击波”、“震荡波”等网络病毒防范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工作原理是按照“自上而下,逐级完成”的升级方式,从总行防病毒网站下载,先完成中支一级防病毒服务器版本升级,然后完成支行防病毒服务器版本升级,再逐一安装到用户的客户端,造成了补丁分发安装的严重滞后。由于防病毒软件总是落后于病毒发作,加之防病毒代码升级包由开发商到总行,再经过层层下发,造成了基层行防病毒代码总是要滞后开发商一周时间,为计算机的安全运行带来一定影响。这种方法有两个不足:一是安全更新时间较长,平均1台计算机按需要半个工作日进行分发、更新计算。二是手动分发、更新补丁不全,仍存在一定系统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健全组织,切实发挥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导组的作用。
在当前人民银行与银监分局共用一个网络的情况下,对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的防病毒工作领导组,应在所有使用内联网的科室(包括银监分局)设立部门安全员,对人民银行内部科室要求的工作内容,也同样要扩大到银监分局内,解决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盲区”,把计算机防病毒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人人讲安全、全员保安全。
(二)完善制度、明确职责。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基层计算机防病毒管理员、安全员和计算机使用人的作用,明确各自责任。防病毒管理员的任务就是负责定期监测联网计算机病毒定义码的升级情况、扫描引擎和软件程序的分发和更新等日常技术保障和维护工作,对计算机病毒防治工作监督检查,向上级科技部门报告本单位计算机病毒防治情况,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单位连接内联网计算机的登记、监督,日常监测和预警本单位计算机病毒疫情,对防病毒系统不能自动清
除的计算机病毒,提出解决办法,并做好相应记录,指导和协助部门计算机安全员完成相应的补丁程序安装工作,并监督检查落实情况;部门计算机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本部门防病毒客户端软件运行情况,协助计算机用户完成补丁安装工作;计算机用户的职责就是及时检查所使用计算机客户端防病毒软件运行情况,及时主动使用所安装的客户端防病毒软件,定期全面检测和清除所使用的计算机客户端的计算机病毒,及时主动安装最新补丁程序,定期做好所使用计算机客户端重要数据备份工作。
(三)抓好三个方面教育,全力提高人员素质。1、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全员“防毒”意识。要将计算机信息安全教育和防病毒知识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核心,利用职工大会、宣传橱窗、法制图书、安全保密形势教育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计算机防病毒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做好计算机防病毒工作不仅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行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整个人民银行系统网络安全的大事情,是关系到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大事,从而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使每个职工都能主动结合实际情况自觉做好计算机防病毒工作,做到从思想杜绝病毒侵入。2、抓好计算机防病毒基础知识教育。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职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充分利用专题讲座、开办职工夜校和网络教学等形式,对职工进行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教育,使职工能熟练安装和使用一般的安全工具(如自动更新杀毒软件、安装系统补丁),了解所操作计算机的配置、薄弱点和风险点,熟悉所操作计算机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计划。知道预防计算机病毒的基本方法,如不使用与业务无关的外来软盘、光盘或其它外来存储介质,不安装与业务系统无关的程序等,在对计算机文件进行拷贝、运行等操作时,必须进行计算机病毒扫描,使日常的行为和操作上形成一道“防火墙”。3、提高计算机防病毒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着力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强化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专业技术培训,加强信息和技术交流,从理论和实践上更新科技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动手能力和总结、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要学会利用现有防病毒服务器进行日常病毒防范的分析和研究。如通过对病毒日志的分析,发现辖内病毒发作的特点,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对病毒类型的分析,区分出哪些属于文件型病毒,哪些属于软盘引导扇区病毒,哪些属于内存驻留病毒;按照诺顿服务器对病毒操作及结果分析,得出保留在隔离区中不操作的有多少次,隔离的多少次,清除的多少次,删除的多少次等。
阮某输血事件中,医院采取了应急采血的措施挽救了患者生命,履行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职责,也符合2.1条款之规定,但医院工作人员虽然向卫生局领导请示同意,但未按规定完成应急采血工作报告程序(书面报告应急采供血事件经过、患者亲属签署的应急输血知情同意书、供血者基本情况、血型、输血量及有无输血反应等),违反了2.3条款之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在临时采集血液后十日内将情况报告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说明该医院的应急采供血制度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李某输血事件中,妇幼保健院由于不具备2.3条款规定的应急采血条件,所以不能进行应急采血,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医院虽然符合采血用血“三项统一”的规定,却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对危急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应拒绝急救措施”的规定,也与我国《宪法》、《民法通则》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规定及其精神相背离[2]。
对策
随着近年来成分输血、无偿献血的实施,有效控制了病毒的输血性传播。但由于病毒标志物存在“窗口”期,以及受试剂的敏感性、特异性影响,病毒的输血性传播仍不可避免[3]。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即便是专职采供血的血液中心,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也不能绝对地避免输血风险。因此,对应急采供血行为的严格管理很有必要。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本辖区应急采血的监督管理,中心血站负责技术指导,应急采供血的医疗文书按规定永久保存。少数中心血站因经济利益关系规定所有下属血库(包括边远地区)不得自行应急采供血,这是不可取的,也有悖于医疗行业救死扶伤的真正涵义。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制订应急采供血预案,血液紧缺情况下,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协调辖区内应急采供血工作,细化县市医疗机构应急采供血的要求,建议成立以固定无偿献血者为主力军的应急采供血志愿队,以备因血库无血危及患者生命时或大灾害、发生需大量用血时应急用血之需,而基层无血库或不具备应急采血资格的医疗机构应就近与具备应急采血资格的医疗机构建立临床应急用血联动机制。血资格的医疗机构应完善并严格执行应急采供血前、中、后操作管理程序,以规范采供血申请、血液采集、保存、检测和输注以及报告制度,规范与之配套的建筑、设施、设备以及技术等,保证用血安全。
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本市人口资料来自免疫规划历年报告的人口资料。OPV常规接种率资料来自上海市常规接种率报表。OPV调查接种率资料来自各区(县)上报接种率调查数据。
1.2病毒分离与鉴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1992年)要求,采用RD、L20B两种细胞对采集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阳性株全部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采用PCR法和核酸序列分析鉴定。
1.3病例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按卫生部制订的《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实施方案》中的统一标准,由上海市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最终诊断。
1.4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结果
2.1免疫策略
上海市坚持以常规免疫为主,强化免疫、应急免疫、查漏补种为辅的免疫策略。自1986年起,本市即采用现行的免疫程序:基础免疫2月龄、3月龄和4月龄各1次;加强免疫1.5~2岁、4岁各1次。保持高水平常规接种率,人群中建立了有效的屏障,阻断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和疫苗衍生株的循环,实行规范化门诊,强调免疫接种的质量和及时性。
2.1.1OPV常规免疫2005年OPV基础免疫全程服苗率为99.8%,1.5岁加服疫苗率为99.6%,4岁加服疫苗率为99.2%,同时外来人口的脊灰服苗率均在99.6%以上。
2.1.2OPV强化免疫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强化免疫。于2004年12月5―11日(第1轮)、2005年1月5―11日(第2轮)2周,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强化免疫活动,并制定较为详细的实施方案,以保证其实施效果,两轮总的接种率均在93.2%以上(表1)。
2.1.3外来流动人口预防接种管理针对本市外来人口流动频繁、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差等特点,及时发现免疫空白点,采取相应措施。2005年要求本市所有基层270个社区医院,每季度开展查漏补种工作,调查0~6岁外来儿童总数109 537人,流动人口建卡率为95.5%,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0.4%。2005年10月上海市免疫规划综合审评工作显示,本市随机抽查2个区、1个县,每个区抽30个村级单位作接种率调查,共调查到0~3岁儿童151名,建卡率为98.7%,脊灰基础接种率为99.3%,其中,居住在本市外来儿童102名,建卡率为98.0%,脊灰基础接种率为98.9%。
2.2AFP监测系统评价
2.2.1AFP病例监测敏感性2005年本市0~14岁非脊灰AFP病例报告28例,发病率为1.4/10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1/10万的标准。
2.2.2AFP病例监测的均衡性2003、2004、2005年有AFP病例报告的区(县)数分别为13、13、12;连续3年均有AFP病例报告的有7个区(县),连续3年均无AFP病例报告的有1个区,连续2年无AFP病例报告的有2个区;3年平均发病率≥1/10万有12个区(县),还有7个区未达标。
2.2.3AFP病例监测的及时性28例AFP病例麻痹1周内就诊的AFP病例占100.0%;就诊后24 h内报告的AFP病例占57.1%(16/28);报告后24 h内调查的AFP病例占100.00%;麻痹14 d内采集合格双份粪便标本占89.3%(25/28);采集粪便标本后7d内送检占100.00%;粪便标本分离结果28 d内反馈率为100.0%;AFP病例随访表75 d内送达率为100.0%,监测指标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2.2.4AFP病例监测的完整性2005年全市19个区县疾控中心零病例旬报表完整率为100%,AFP病例监测系统的各种报表填写均完整。
2.2.5外来AFP病例监测报告情况2005年共报告确诊外来AFP病例78例,确诊外来AFP病例67例,67例AFP病例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其中60例AFP病例采集了双份粪便标本,5例AFP病例未采集双份粪便,原因是1例为门诊病例当天返乡无采便,3例病例由于病程短住院几天后即自动出院返乡采集1份便,还有1例是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动监测到的出院病人,另有2例未采便是由于麻痹超过2个月和在原籍已采便,按监测要求对麻痹60 d后67例AFP病例进行随访,其中54例AFP病例就诊后返乡,失访率为80.6%。
2.3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2.3.1 地区分布全市共有12个区(县)报告了AFP病例,占全市区(县)总数63.16%。市中心区和郊区(县)分别报告7例、21例,分别占AFP病例总数25%、75%。其中报告4例2个区,报告3例3个区,报告2例4个区,报告1例3个区,其余7个区无AFP病例报告。
2.3.2性别、年龄分布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男性18例,女性10,男女性别之比为1.8∶1;其中年龄最大14岁,最小7月龄,<1岁1例,1~4岁9例,5~9岁13例,10~14岁5例。
2.3.3时间分布全年每个月均有AFP病例报告,其中1月报告最多为5例,占病例总数的17.9%,7月、9月和12月各4例,8月报告3例,3月报告2例,其余月份各报告1例。
2.3.4麻痹部位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2例单侧肢体麻痹,3例单侧下肢麻痹,11例四肢麻痹,12例双下肢麻痹。
2.3.5服苗史2005年报告的28例AFP病例中25例累计服苗≥3次,占病例总数的89.3%,2例无服苗史,占病例总数的7.1%,另有1例仅服苗1次。
2.3.6AFP病例的最终诊断依据卫生部病毒学分类标准及上海市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的诊断意见,28例AFP病例中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病毒性肌炎8例,低钾血症、低钾性肌无力、双下肢周围神经炎、腰骶(马尾)脊神经根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可能、脊髓圆锥室管膜瘤、下肢关节痛、上呼吸道感染伴下肢乏力、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急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病变、脊灰疫苗接触感染麻痹型脊灰各1例。
2.4病毒学监测
2.4.1AFP病例病毒分离结果2005年共收到本市28例AFP患者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为89.3%(25/28),其中阳性1例,阳性率为3.57%。1株脊灰病毒PVⅡ,PV经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用PCR-PRFLP鉴定为疫苗株。
2.4.2健康人群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结果2005年7月对本市嘉定区外来人口流动较频繁的南翔镇7岁以下外来儿童采集粪便,共检测183例,其中阴性132例,阳性51例,总的肠道病毒阳性分离率为27.8%(51/183);51例阳性中,有2例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其余49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其中35例已分型,未定型的14例(表2)。
2.5免疫监测
2.5.1疫苗质量监测分别在市、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苗存放处采脊灰疫苗样品19件,同时随机抽取离区(县)疾控中心较远、中等距离和较近的街道(乡)医院各1所,在全市实行双月冷链运转的7个区各抽取1个村卫生室作为抽样单位,每个单位采脊灰疫苗样品1件,共采脊灰疫苗样品84件,送市疾控中心免疫预防科实验室进行测定。在疫苗采样同时,记录疫苗批号,领苗日期及采样时间。本次84件脊灰样品中,疫苗滴度为6.15以上有54件,占64.3%(54/84),疫苗滴度在5.7~6.1之间有29件,占34.52%(29/84),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三价糖丸疫苗病毒含量(LogTCID50)≥5.71,按此标准,84件中合格83件,合格率为98.81%。说明本市所使用脊灰疫苗是符合国家生物制品规程,本市免疫规划制品整个冷链系统运转良好。
2.5.2免疫成功率监测 2005年4―8月选择了本市金山区、闸北区的2月龄儿童进行免疫前、后脊灰中和抗体检测。112名检测标本中免疫前脊灰中和抗体效价≥1∶4者,Ⅰ型占68.8%(77/112)、Ⅱ型占46.4%(52/112)、Ⅲ型占36.6%(41/112),免疫前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5.9、4.2、3.3,免疫后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435.9、611.4、362。112份检测标本中免疫前Ⅰ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均为阴性(
2.5.3人群免疫水平监测2005年5月选择闵行区、浦东新区部分6月龄至16周岁中的7个年龄段的本市和外来流动儿童、学生427名,采全血作脊灰中和抗体测定。随着全程免疫和加强接种率升高,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3个型阳性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27名检测中脊灰3个型的总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9.3%、98.4%、96.7%,各年龄组中0岁组GMT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GMT呈下降趋势,说明人群中高阳性率与高接种率相符合(表3)。
2.6应急能力
上海市人口流动频繁,交通便利快捷,存在传入野病毒的可能,要增强发现和迅速处理传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和具有神经毒力的VDPV循环的应急能力。2006年3月对全市所有二、三级监测点医院进行了AFP病例主动监测,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1日―
2005年12月31日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查阅病史1 636 223份,共发现AFP病例95例(本市28例、外来67例),实际报告95例,无漏报病例。
3讨论
由于本市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动频繁,城乡结合部地区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免疫空白和免疫接种低覆盖的情况,脊灰“零”剂次儿童还占一定比例,部分儿童不能及时得到免疫。2002年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引起的麻痹病例,2004年贵州省贞丰县发生的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麻痹病例,这些病例只会在接种率低的人群中循环并导致病例的发生,对维持无脊灰提出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控制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循环的措施与控制野病毒一样,需要真正高水平免疫覆盖率,在国内接种率高的地区,至今未发现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循环的证据[1]。因此,维持高水平OPV接种率,对于防止脊灰野病毒的传入及预防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2,3]。
另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维持无脊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消灭脊灰的各项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快速识别、处理传入脊灰野病毒的能力;医疗机构应该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加强报病意识的培训,杜绝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确保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不断提高疫情的快速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尤其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管理。医疗机构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不断巩固维持无脊灰工作的基础。
4参考文献
[1]张发信,姬凤阳,李延琦,等.延安市健康人群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检测分析[J].中国免疫规划,2007,13(1):69-71.
[2]迮文远.免疫规划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72-275.
1非洲猪瘟的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的易感动物广泛,各种年龄段、不同种群的生猪都易感,非洲猪瘟的自然宿主主要是软蜱,也是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媒介,它可以长时间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当家猪感染后会表现出急性型、慢性型、超急性型、亚临床型四种病症。其次,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广泛,患猪接触过的饲料、泔水、垫料以及患猪的粪便等都会携带非洲猪瘟病毒,都会造成健康猪的感染。此外,自然宿主软蜱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软蜱叮咬过患猪后再次叮咬健康猪也会造成病毒的传播。最后,肉制品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可长期存在于制作的肉制品中,随着商品的流通远距离传播。
2非洲猪瘟防控中的风险要素
2.1贸易往来。贸易往来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猪的新品种引进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和检查,或者调运过程的不合理都会造成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2.2生物媒介传播。生物媒介传播会造成一个区域内非洲猪瘟的暴发,非洲猪瘟本身除了有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之外,其传播的距离有限,通常在同一个养殖场内传播。但通过生物媒介的传播,也就是钝缘蜱虫的叮咬,通过叮咬吸取患猪的血液之后就携带了非洲猪瘟病毒,在长时间的飞行中大面积的散播非洲猪瘟病毒。除钝缘蜱虫外,一些吸血昆虫也会造成非洲猪瘟的扩散。2.3冻精引进。一些养殖场会为了提高饲料的使用效率和缩短生猪生长的周期,从而引进外国的种猪冻精进行本地猪的改良引种,来加快生猪的生长速度,提高母猪品种的质量。然而,种猪及其中可能会长期存在一定的非洲猪瘟病毒,在引进冻精的过程中造成病毒的传播。2.4野猪接触传播。野猪会通过吃死亡病猪的尸体携带非洲猪瘟病毒,在非洲猪瘟传染的区域,进一步加快非洲猪瘟病毒的感染,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危险群体和主要群体。
3进一步强化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3.1加强边关防控。边关防控是国家防止非洲猪瘟病毒传入的重要防线,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严格落实出入境检验检疫,检疫部门对引进的猪种、冻精、胚胎、猪肉及其制品等严格进行检疫。同时,也要对其入境工具、车辆严格检查、消毒和登记,防止非洲猪瘟病毒通过工具机械传播。另外,要严格禁止有非洲猪瘟疫情国家或地区的猪、产品等入境,最后,要对来往我国或途经我国的国际航班、船舶、火车等交通工具上产生的泔水和废弃物做好无害化处理。3.2强化调运监督管理。未经消毒处理和不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车辆在进行生猪的长距离运输过程中是造成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生猪的调运过程中,要严格强化调运监督管理,严格检查生猪运输车辆,做好全面地消毒,尤其是对于跨省的生猪以及产品,加强监管和检疫。对于生猪调运人员来说,要严格遵守生猪调运监督管理规范,形成强烈的责任意识[1]。3.3强化检疫、监测监督。检疫的流程、方式等都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落实畜牧兽医的行政执法工作,落实检疫过程中的主体责任,强化检疫管理。各乡镇在进行检疫申报之后,兽医组织及时前往指定的地点现场检疫,并将检疫申报、检疫证明等各项资料提供给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单位或个人申报须凭借养殖场的委托书进行检疫申报。对于无养殖档案记录或记录不全或生猪产地不明的行为不出具检疫证明。其次,做好生猪屠宰环节中的检疫监督,严格落实屠宰环节中的非洲猪瘟病毒检疫,对疑似患病的生猪要经过严格的检疫之后再处理,严禁擅自处理。3.4落实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当地相关机构应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落实动物疫病防控责任,根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当地动物防疫队伍的建设,明确各部门、个人的岗位责任,各部门明确分工、协调合作,设立具体的负责人,落实责任人的主体责任,清醒地认识动物防疫形式,统筹领导和安排防疫工作的开展。3.5强化排查监测。强化自身辖区内的排查监测,结合当地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一周一排查,全面排查,不漏查。需要排查的地方包括各养殖场、屠宰场、生猪交易市场等。落实每次的检查,形成检查报告。其次,对于发病猪和患病死亡的生猪做好重点的监测和检疫,发病猪和死亡猪做好无公害处理,杜绝流通。最后,对养殖场、屠宰场、生猪交易市场等做好消毒工作及消毒检查,严格落实消毒任务,收集相应的消毒工作报告,突击检查消毒工作的进行情况。3.6强化宣传培训。通过强化宣传培训,强化养殖户和当地群众对非洲猪瘟的认识,使其认识到非洲猪瘟的危害从而自发参与非洲猪瘟的防控,通过电视、广播、发放宣传册、悬挂条幅的方式宣传,另外,借助互联网的优势,通过新媒体的渠道宣传,强化宣传的覆盖面[2]。3.7加强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养殖场要建立良好的安全屏障。通过修建沟渠、围栏、实心墙等将养殖场与外界分离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开。控制隔离舍、粪污处理区等疫病高风险区的物品、人员在产房、保育舍等低风险区的使用和交叉活动。其次,强化猪群的管理,尤其是引进猪种和要严格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质量评估,引进的生猪隔离30d以上,猪群内部实行批次化管理。此外,落实人员、车辆、饲料、饮水等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车辆等严格消毒,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更衣、消毒、换鞋制度。定期检查水箱和饮水管道,严格按照规范接种疫苗,做到一猪一针头,医疗废弃物、废弃疫苗瓶等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结语
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畜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当前并没有有效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政府、兽医组织、养殖场等相关机构要强化非洲猪瘟的防控,通过强化各方面的监督和检疫管理,全面预防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从源头上将非洲猪瘟病毒扼杀在摇篮里,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非洲猪瘟防控措施[J].养殖与饲料,2019(1):83-84.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本市人口资料来自免疫规划历年报告的人口资料。OPV常规接种率资料来自上海市常规接种率报表,OPV调查接种率资料来自各区(县)上报的接种率调查数据。
1.2 病毒分离与鉴定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扩大免疫规划和传染性疾病部《脊髓灰质炎病毒检验手册》(1992年),采用RD、L20B两种细胞对采集的粪便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阳性株(PV)全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脊灰实验室采用PCR法和核酸序列分析鉴定。
1.3 病例诊断
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按卫生部制定的《全国消灭脊灰实施方案》中的统一标准,由上海市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进行最终诊断。
1.4 资料分析
应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OPV接种率
2.1.1 常规免疫 2007年小于12月龄小儿的基础免疫全程服苗率为99.89%,加强免疫服苗率为99.79%,外来流动儿童的服苗率均在98.00%以上。
2.1.2 强化免疫 在常规免疫的基础上,于2007年元宵节后第一个星期一开始的2周内(2007年3月5―16日)、2007年9月开学后第三个星期一开始的2周内(2007年9月10―21日),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主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儿童、以查漏补种为形式的强化免疫活动,累计服苗人数达71085人,总的接种率为98.20%(表1)。
2.2 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评价
2007年本市0~15岁非脊灰AFP病例报告30例,发病率为1.49/10万,各项监测指标达到WHO和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表2)。
2.3 病毒学监测情况
2.3.1 AFP病例病毒分离结果 2007年共收到本市AFP病例的59份粪便标本,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3.30%,检出阳性4例,阳性率为13.30%。脊灰病毒PVⅢ2株,脊灰病毒PVⅡ1株,非脊灰肠道病毒1株,PV经中国疾控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均为疫苗株。
2.3.2 健康人群病毒分离结果 2007年8月对本市外来人口流动较频繁的长宁区、崇明县6岁以下外来儿童及该区域常住儿童采集粪便,共检测363例,其中阴性321例,阳性42例,总的肠道病毒阳性分离率为11.57%(42/363)。42例阳性中,1例分离到脊灰病毒,病毒为PVⅢ。其余41例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表3)。
2.4 免疫监测
2.4.1 免疫成功率监测 2007年4―8月,选择宝山区的2月龄儿童进行免前、免后脊灰中和抗体检测。48份检测标本中免前脊灰中和抗体效价≥1:4者,I型占58.33%(28/48),Ⅱ型占56.25%(27/48),Ⅲ型占14.42%(5/48);免前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8.80、7.62、2.70;免后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657.87、1005.75、413.98。48份检测标本中免前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均为阴性(效价<1:4)的有13份,占27.08%(13/48);免后阳转率均为100.00%;免后I型、Ⅱ型、Ⅲ型脊灰中和抗体GMT分别为631.18、1001.59、343.42;48名儿童免后I型、Ⅱ型、Ⅲ型抗体4倍增长率均为100.00%。
2.4.2 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2007年4―5月选择徐汇、闵行区6月龄至16周岁的本市和外来流动儿童、学生508名,采全血作脊灰中和抗体测定。随着全程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升高,健康人群脊灰中和抗体3个型别阳性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各年龄组中0岁组GMT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GMT呈下降趋势(表4)。
2.5 应急能力
2008年3月对全市所有二、三级监测点医院进行了AFP病例主动监测,调查对象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查阅病史3014025例,发现AFP病例88例(本市30例,异地58例),实际报告88例,无漏报病例。
2006年8月18日,在徐汇区枫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集部分5岁以下健康儿童粪便标本,用于肠道病毒分离监测。2007年1月市级脊灰实验室病毒分离阳性标本送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PV序列分析,发现其中1株为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株(VDPV),VP1区有9个核苷酸变异。经对比研究,确认为1株新发现毒株,排除实验室污染。2007年1月30日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儿童为健康男性,2006年1月26日出生,全程免疫,最近1次服苗为2006年5月28日。2007年1月31日免疫功能检查结果正常。该儿童轮换居住于徐汇、闵行区,目前居住于徐汇区康健街道,属城乡结合部,居民以常住人口为主。对徐汇、闵行区的接种率快速评估,徐汇区全程接种率为99.59%,闵行区为100.00%,两区均已在2007年2月1日起开展脊灰疫苗查漏补种。
2007年3月分别在嘉定、浦东新区发生2例无OPV全程免疫史的AFP疑似高危病例。接到临床医疗部门的病例报告后,疾控机构采取以下措施:市级疾控中心组织了专业人员前往该儿童的居住地开展病例核实、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采集5~10名5岁以下近期未服苗的病例接触者(健康儿童)标本进行检测;对发病乡及邻乡进行常规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调查对象为5岁以下儿童至少30名,如果发现当地OPV接种率低于85.00%,则要开展OPV的查漏补种工作,必要时可开展强化免疫;对病例居住地周围开展AFP病例主动搜索工作,未发现类似病例;对辖区的二、三级医院开展AFP病例的主动监测,未发现漏报。
3 讨论
2001年10月卫生部召开了消灭脊灰的总结大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维持无脊灰时期,这仅仅是消灭脊灰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由于本市流动人口数量多,人口流动频繁,随时存在脊灰野病毒传人的危险。人员流动是导
致儿童漏服OPV的主要原因,由于流动性大,使不少儿童失去了及时免疫的机会,形成免疫空白。维持高水平OPV接种率,对于防止脊灰野病毒的传人及预防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实施强化免疫可减少或消除零剂次免疫儿童,提高群体免疫水平,阻断脊灰野病毒循环,从而达到消灭脊灰的目的。本市OPV免疫监测结果表明,人群中高阳性率与高接种率相符合。2月龄婴儿OPV免疫成功率及免前脊灰中和抗体水平较高的原因是:①母传抗体的影响;②由于连续几年进行强化免疫活动,外环境中脊灰疫苗株循环,健康人群中脊灰中和抗体水平普遍有所提高。
保持高水平的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是维持无脊灰的关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必须认识到维持无脊灰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消灭脊灰的各项技术措施,对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加强报病意识的培训,杜绝病例迟报、漏报现象的发生,确保监测系统的灵敏性;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不断提高疫情的快速识别能力与处理能力,尤其要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免疫预防工作加强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在维持无脊灰状态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是不断巩固维持无脊灰工作的基础。因此,在提高监测系统敏感性的同时,应加强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对高危病例及时进行调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野病毒传人或发生的VDPV病例,保持无脊灰的成果。
4 参考文献
[1]帕提古丽,勾艾丽,刘全民,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1―2006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实施情况评估[J].中国计划免疫,2007,13(3):274-275.
[2]迮文远.免疫规划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272-275.
[3]张发信,宗有莲.儿童免疫规划[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81-84.
【关键词】二级医院;儿科门诊;手足口病;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69-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及早控制病情,预防重症发生至关重要。做好手足口病的筛选工作,对重症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2]。襄阳市2011年3月发病人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且出现死亡病例,为此2011年4月襄阳市全面启动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四级应急响应。我院作为二级医疗机构,设立了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一旦出现确诊病例及时转至市传染病医院为定点医院,传染病医院负责统一收治确诊病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三级医院进行救治。现将我院儿科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护理工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4月-8月小儿发热与疱疹门诊成立以来,共接诊发热皮疹小儿3229人次,其中隔离水痘患儿18人次,确诊隔离并转送手足口病患儿74人次,年龄4月至6岁,散居儿童发病41人次,幼托儿童31人次,学校2例。未出现一例重症及死亡病例。
1.2 门诊护理流程
1.2.1 完善手足口病护理应急预案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要求,结合我科就诊人群实际情况,在近三年手足口病疫情防控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预案,配合省市卫生局和医院防控小组,学习我院传染科、急诊科医护专家有关传染病和急救护理方面的经验建议,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做好手足口病救治工作,制定我科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护理工作流程。
1.2.2 成立科室护理小组 护士长为护理方面负责人,科室院内感染护师为小儿发热门诊组长,小儿发热皮疹及导医分诊台均选派儿科经验丰富的护士,明确职责。落实各项工作,设备,物资,急救药品仪器,消毒仪器,药品等耗材配备,人员排班、调控等,将2008年以来有关手足口病所有文件、学习培训资料集中在小儿发热皮疹门诊室醒目位置供医护人员随时学习参考及正确执行上级政策。准备随时接受省市部门检查督导工作。
1.2.3 全员技术培训 全科护士认真组织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培训,医院有《医疗简讯》每周通报手足口病疫情的相关信息,学习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传染病防治法》、《湖北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条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医疗救治预案》等。重点培训护士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早期发现重症病例及救治护理技术。随时学习襄阳市手足口病防空办公室文件,主要内容有:市中医院中医药推荐方案、手足口病首诊负责制、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预检分诊登记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管理方案、确保护士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流程,提高护士早期发现及时配合医生有效治疗患儿的能力。
1.2.4 储备必需的救治药品、物资、仪器,确保随时使用 发热与疱疹门诊有醒目的标志,就诊流程指示标识,设置独立的候诊区、诊室,专用厕所,专用洗手消毒设施,快速手消毒剂,体重秤,血压计,体温计,快速血糖仪,退热药,微量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氧气等急救设备。良好的设备配置和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是提高EV71感染重危患儿救治成功率的基本保证[3]。
1.2.5 分诊台护士预检分诊制度 做好发热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 严格按规范运作 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发生 门诊设置明显的“手足口病就诊流程”标识,在医院门诊大厅处设分诊台及登记本,所有发热或皮疹患儿由分诊台护士查体温、预检皮疹情况,引导发热出疹的患者自觉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发现并配合医生按程序规范转诊至市传染病医院;如发现有重症或高热患儿,及时报请我院专家组会诊专人护送转诊至指定三级医院治疗。
1.2.6 发热皮疹诊室护理 配合医生执行首诊负责制,协助落实门诊登记制度和疫情报告制度,加强重症病例的医疗救治,切实“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的措施,特别是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诊断、救治能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通报重症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完善诊疗记录,建立项目齐全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患儿家庭地址、家长姓名和电话,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积极配合医院防治工作。
1.2.7 加强医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规范消毒隔离措施 重点加强儿科门诊、急诊、儿科和新生儿病房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1.2.8 普及健康教育知识 全科护士对小儿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积极收集资料,配合医院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宣传图、健康教育手册、健康处方等,宣传手足口病相关知识及政策,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医院内交叉感染。
2 结果
预检分诊发热皮疹患儿中,及时准确预诊分诊,未出现一例重症病例及院内感染事件发生,防止了辖区内疫情的蔓延。以上做法既保证了积极诊治手足口病患儿,又使日常工作正常进行,有效应对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保证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护理安全。
3 体会
3.1 方便了患儿就诊 开设小儿预检分诊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分流处理,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制
3.2 严格疫情报告管理 无漏报错报误报
3.3 强化培训提高防治水平 我科护士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了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及手足口病急危重症相关知识,院感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儿科传染病知识及护理技能。
3.4 物资筹备齐全 多科分工协作并密切配合 在医院各级领导带领下,药剂科、总务科、消毒供应室、急诊科、感染科等科室密切配合协助和支持,保障了发热门诊的顺利运转,同时加强了领导和各科室之间的学习沟通合作,有利于以后护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3.5 完善的应急机制 各类文件制度齐全,在科室运行过程中,合理调配资源,医务部是保障防治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 2010
关键词:计算机资源;安全防范;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8-0000-02
个人电脑安全是指:电脑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应当保障电脑及其相关的配套的设备、设施(含网络)的安全,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电脑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电脑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电脑之间只能通过磁盘、光盘等存储设备进行文件复制,每台电脑之间相对独立,只需防范磁盘光盘中的电脑病毒就能基本保证电脑系统的安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个人不可或缺的日常应用。但是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个人电脑网络安全问题也日渐突出,非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窃密等案件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严重损害了网民的利益。由CNCERT/CC(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每年的电脑网络安全工作报告显示,每年各种网络安全事件与上一年相比都有显著增加,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中如何加强个人电脑安全已是迫眉睫问题。
在Internet上不缺少网络天才,他们利用网络上现存的一些漏洞,想方设法进入别人的个人电脑系统。有些人只是为了一饱眼福,或纯粹出于个人对网络入侵的兴趣,喜欢探人隐私,这些人通常不会造成危害。但也有一些人是存着不良动机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的,通常会偷窥机密信息,或将其电脑系统捣毁。绝对安全的网络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存放在一个无人知哓的秘室里,而又不插电的电脑才可以称之为安全;只要使用,就或多或少存在着安全。以下是对个人电脑网络环境下安全防范工作的研究概况:
1 杀毒软件不能少
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网络的畅通,随之而来的是电脑病毒。上网的人群中,基本上被病毒侵害过。对于一般电脑用户而言,面对电脑病毒的侵害,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自已的电脑安装一套正版的杀毒软件,以防电脑有病毒时能及时查杀。现在不少人对防病毒有个误区,就是对待电脑病毒的关键是“杀”毒,其实对待电脑病毒应当是以“防”毒为主。因此我们的电脑在安装杀毒软件时,应当一并安病毒实时监控程序,这样一但在上网过程中有病毒入侵,监控程序马上会发现病毒,杀毒软件能及时处理,以达到病毒入侵电脑前,就被“杀”死,以达到防毒效果。同时,要设置自己安装的软件定时查找电脑系统的漏洞,以达到及时补漏,让自己的电脑达到最好状态。
2 数据备份不能忘
个人电脑里总会存一些对自己而言非常重学的资料,比如工作上的重要文件或自己的私人隐私资料等等。那么在使用自己的个人电脑时,备份自己的有用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旦电脑出现状况需要重装或格式化电脑硬盘时,如果你手中没有备份自己资料,那么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所以,无论你采取了多么严密的防范措施,也不要忘了随时备份你的重要数据,做到有备无患!
3 黑客网站、不轻易碰
上网的人群中都知道,很容易中病毒的情况,是自己有不良好的上网习惯,比如打开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网站,浏览一些或官方已经公布的黑网,这样很容易使自己的电脑中毒,往往这种情况中毒时更容易使电脑瘫痪,所以要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4 安装个人防火墙
现在上网用户一般较少装有个人防火墙,原因是在上网的过程中,很少会出现黑客入侵的情况发生,也就忽视了给自己的电脑安装防火墙。其实安装防火墙是很必要的,在上网的过程上,可以抵御黑客的袭击,阻止黑客入侵自己的电脑,从而使自己的隐私的泄漏,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理想情况下,一个好的防火墙应该能把各种安全问题在发生之前解决。
5 密码设置要复杂
就像大家使用的网上银行一样,使用了一定的时间,网上银行页面都会提示您要修改自己的密码,这也是为了客户能在使用银行时保护客户的密码不会轻易泄漏。网上需要设置密码的地方很多,如网上银行、上网账户、E-mail、聊天室以及一些网站的会员等。应尽可能使用不同的密码,以免因一个密码泄露导致所有资料外泄,如果实在记不住,就在自己身上我带的包里放一个记密码的本子,使自己的上网更安全,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重要的密码一定要单独设置,并且不要与其他密码相同。设置密码时要尽量避免使用有意义的英文单词、姓名缩写以及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泄露的字符作为密码,最好采用字符与数字混合的密码。不要贪图方便在拨号连接的时候选择“保存密码”选项;如果您是使用email客户端软件来收发重要的电子邮箱,如ISP信箱中的电子邮件,在设置账户属性时尽量不要使用“记忆密码”的功能。因为虽然密码在机器中是以加密方式存储的,但是这样的加密往往并不保险,一些初级的黑客即可轻易地破译你的密码,利用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你保存的密码。定期地修改自己的上网密码,至少一个月更改一次,这样可以确保即使原密码泄露,也能将损失减小到最少。
6 必要时才设置共享文件夹
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必要设置共享文件的,共享的文件越多,越容易使自己的电脑中毒。不要以为你在内部网上共享的文件是安全的,其实你在共享文件的同时就会有软件漏洞呈现在互联网的面前,公众可以自由地访问您的那些文件,并很有可能被有恶意的人利用和攻击。因此共享文件应该设置密码,一旦不需要共享时立即关闭。
7 清除自己的上网痕迹和没必要的插件
上网时自己上过的网页、看过的网址或电脑、使用过的软件、玩过的游戏等等,电脑会自己记录下来以备客户下次使用时的方便,但这些会给电脑带来安全隐患,使别人通过自己使用的电脑上网痕迹,来入侵自己的电脑,所以非常有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清除自己的上网痕迹,以确保电脑安全。
上网过程中往往会为了暂时的功能,会下载安装一些插件,但安装使用过之后往往以后不会在用到,这时应该及时清除,以免使自己的电脑运行速度变慢或更容易被不速客利用。
可以看出,在网络环境下,个人在使用自己的电脑时,作好安全防范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使有效的保护自己电脑上的资料,特别是个人隐私不泄漏,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甚至是财产的损失。
参考文献:
一年来,我院办公室在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市院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以服务全院检察工作大局为重点,不断加强自身的服务能力建设,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机制,有效保障了全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参谋作用
围绕检察工作中心,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参谋”作用。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多提参考性意见,拿出可行性预案,以便领导决策“优中选优”;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按照“大事重点督办、急事马上督办、常事定期督办”的原则,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工作落实,针对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推广总结,指导面上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以便完善和修正决策,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一手详实资料。
二、切实做好文秘工作,不断提升质量效率
坚持二十四小时公文平台、机要通道、政务督查平台值守制度,迅速、准确的处理好各种公文,准确、高效的进行上传下达,及时向县委报告主要领导工作动态。在法律文书和行政文件的格式编排、打印、复印上,做到及时、准确、高效,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急件、特件加班加点完成。严格保守秘密,无泄密、失密事件发生,为各项检察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切实做好各项文件、材料起草工作,及时报送各项材料,总结、宣传检察业务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
三、全力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
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规范经费使用管理,保证了全院经费合理开支,高效使用。制定了公务派差制度,以办案为中心,制定了五项关于公车使用及维修保养的相关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落实,全力保证办案用车,充分保障其他工作用车。为每辆办案车辆安装了行驶记录仪,随时随地掌握车辆运行信息。经常督促驾驶人员认真做好车辆的预检维修,保障车辆的运行安全。坚持值班室24小时值班制度,认真做好来访人员的登记工作外,严格执行夜间重点部位巡查制度。防火、防盗,检修线路,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机关安全无事故。定期对楼道、厕所进行清扫,与消杀公司联系,定期对机关院内及办公室、卫生间进行“四害”消杀。确保机关干净、整洁,为机关营造良好的办公环境。
四、切实抓好单位技术用房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深化检察机关“两房”建设为抓手,在严格执行中、省、市、县关于办公用房的各项规定的基础上,对我院办公用房和基础设施中存在的与新形式下检察工作的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了升级改造。协助建立了标准化党支部、纪检监察温馨谈话室、扫黑除恶专项工作办公室,完善办公基础设施,美化办公环境。
五、抓好信息化推广应用、档案、密码、保密工作
在档案管理和资料管理上,实施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文书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立卷,做到资料齐全、目录清楚、装订规范、保管有序。按照省市两级检察院的安排和部署,安排专人对机要通道进行了更新,新的机要通道系统已经投入使用,运行正常。按照分级保护要求,完善了保密、密码、计算机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单位干警保密培训,与干警签订了保密责任书,不断增强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 切实加强我院涉密网络管理,坚持内外网完全物理隔离的原则,全年无任何不安全事故和病毒入侵事件发生。
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计算机病毒预警与应急处理平台”专家组成员。毕业于桂林电子工业学院。熟悉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以及网络安全应急处理。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迅速扩大,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网络攻击手段也在向多样化、普遍化发展。在变化无穷的攻击手段中,拒绝服务攻击(DoS)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逐渐成为黑客的惯用方式。作为危害大、使用广泛而又非常难以防护的恶意攻击,DoS/DDoS攻击方式已经成为当前网络安全世界的一大劲敌。有法律专家表示,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已经成为一种新形势下的网络犯罪行为。
攻击目的明确
拒绝服务攻击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从经济方面讲,部分公司采用拒绝服务攻击竞争对手的网站,导致网站无法访问,从而造成对方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客户的流失。比如,在新千年来临之际,全球知名网站雅虎第一个宣告因为遭受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而彻底崩溃后,紧接着、CNN、E*Trade、ZDNet、、Excite和eBay等其它知名网站几乎在同一时间也遭受暴风骤雨般的DDoS攻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一些政治团体或非法组织,则通过DoS/DDoS攻击对政府门户网站或其它官方网站进行打击,造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因此,有效的防拒绝服务攻击系统也成为广大企事业单位迫切需要的产品,其中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电子商务网站、在线游戏运营商和政府机构门户网站又是需求比较多的用户。
据CNCERT/CC’2004网络安全工作报告显示,2004年有多起严重的拒绝服务攻击事件发生,攻击者主要是针对知名的互联网业务站点和重要的应用服务器,攻击强度明显加强。现在,黑客攻击目的已经从单纯的追求“荣耀感”向获取多方面实际利益的方向转移, DoS/DDoS事件也显现出组织性很强的特点,同时,各种攻击方法相互融合,在技术上也呈现多样化,如僵尸网络(BotNet)的出现和日趋泛滥,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利用僵尸网络进行DoS/DDoS攻击,是这一趋势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