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5 00:48: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激发;有效;开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178-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种形势下,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民族素质的根本,最应该与信息技术结合,以更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育部在《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提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与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在自主活动和探索发现中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育以其丰富的信息及文字书写量大且费时的特点,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有效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能更好地学语文、用语文,使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更贴近,更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学生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中学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开拓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1.1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的最佳途径。网络、电脑、投影仪,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都可以创造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境,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只是在教案中注明教学难点和重点,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在现代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教学中的重点语句一一列出来,逐一解决,视听并用,变静为动,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在重点难点上的突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3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加大教学量

语文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是,当今的教育更多地还是围绕考试来进行,这种情况势必造成学生学习的狭隘性。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之外,没有更多更好的途径去阅读,获取更多的知识,而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时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

1.4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实施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信息技术支持的语文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1.5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1.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

1.7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负有特殊的使命。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2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来获得的。

2.1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其关键性、现实性在于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或只略通一二,那么,教学与信息技术就无从整合,所以,要使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融,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使自身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

2.2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有时代精神

要想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都融进信息技术里,就必须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因为一个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教师,更能吸引住学生,并能以自身的素质去熏陶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 结 论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它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踊跃地投入其中,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2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我国实施全面式教育改革,从教师和学生双方面入手,创新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结构。提问式教育模式的课堂设计,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设置提问教学课堂,注重问题在课堂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实现高效的中学语文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构成要素

1.课堂主体――学生。中学语文教学是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开展课堂教育的主要部分,实施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提问教学模式,需要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方式,开展双向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与学生被动学习或是主动学习的模式存在联系,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对学生的语文知识之类进行摸底,设置课堂教学时,适当的以引导旧知识作为新知识讲解的重要引导,实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完美连接;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逐步积累的过程,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语文提问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2.课堂主导――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辅助学生完成教学知识学习的逐步主导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实施提问式教学模式,要坚持课堂设计优先,同时实现课堂实际教学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例如:初中语文教学《匆匆》,教师应用课文最后依据“聪明的,你告诉,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是怎样体味日子的消失与变化的呢?我们该怎样回答作者留给我们的问题呢?学生: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时光。

3.课堂知识载体――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课堂教育的重要依据,是抽象语文知识的重要体现。教师开展提问式教学模式时,引用提问作为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连接的途径之一。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例如:初中语文《春》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教师应用《春》中对生活中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同学们通过对朱自清《春》的学习,结合朱自清生活的时代背景,理解“春”的含义?为何作者要赞美春,换成夏、秋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要引导下,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实现教材在中学语文提问式教学中的接合理应用。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的应用

1.教学设计的应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提问设计教学,在实际中的实施,首要步骤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设定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计教学一方面需要教师依据语文知识,从语文课文内容、课文主体思想上,设定提问内容。例如:关于《春》的主题思想的探究,关于《春》的深层含义的探究,设置提问设计课堂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语言深入探究的深层次理解,是发挥中学语文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课堂提问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入手,设定科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作用。例如:对《出师表》中,古文赏析中“通假字”、“同音字”的识别,对《木兰诗》中,顶针、双关等语文知识开展提问设计模式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的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语文学科提问设计模式。教师要把握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将提问设计的问题融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避免语文课堂设计提问内容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突兀的出现。例如:教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对《出师表》的学习,课文中诸葛亮进行自我身世叙述的诗句是哪一句?这句诗体现了诸葛亮怎样心理?,结合全文,对《出师表》的全文主体思想进行探究。教师依据课堂设计,通过灵活的教育形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教学内容的引导,实现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的循序渐进的开展。此外,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应用课堂教育设计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习模式的限定,而是通过设计好的教学模式对中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引导,因此,中学语文教学提问设计模式开展教学必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教育形式进行课堂教育。

3.课后作业的引申。语文学科实施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应用语文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性,促进语文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开展,可以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后作业的延伸。例如:教师通过课堂设计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探究,能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初步了解,结合课堂教学成果,指导语文学科的巩固,包括:语文学习写作水平的探究,实现了提问设计课堂教学方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进一步完善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的紧密性和完善性的提高,推进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同时,也最大限发挥课后作业辅导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4.学科评价的反馈。实施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提问设计课堂模式,在学科评价中也可以得到应用。这里的学科评价是作为一种促进中学生语文学科能力提高的手段,即开展小型的课堂测验,适当的课堂测试,可以看做是课堂提问设计的一种体现,学生为了可以在课堂测验中取得好成绩,对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教学引导的问题认真分析,并认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析,长期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爱、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某中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堂字词测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结语

中学语文学科是中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焊提问设计教学模式,可以应用语文教师的课堂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深入对语文教材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中学语文学科中开展提问设计教学模式,是我国实施全面化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徐扬.交互式白板支持下的中学语文阅读“一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2]康世越.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15.

[3]祝羽翩.基于B/S结构的中学语文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4]李妍.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阅读及综合性学习整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所谓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整合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不同的课堂展示与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教学思路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教学视觉信息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获得实质性进展,课堂教学视觉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改进发展环节。就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反馈调研结果来看,视觉给学生信息处理与收集带来较大的影响,较好的视觉教学呈现效果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信息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领会课文中的信息。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呈现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虽然在过去长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知识性收获,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其时效性差、模式单一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不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视觉冲击的方法,其表现方式新颖,不仅在资源整合度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视觉呈现方式上包含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为教学视觉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册课文《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课堂视觉教学信息化的改造,将作者贾平凹笔下的“风”和“雨”的形态以及内化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和体悟。例如,在讲到“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的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网上的相适应的风景视频摘录并展示出来,给予学生“风雨”动和静的感受,让学生在声音、动作的环绕氛围下充分领会作者在实情实景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描述风雨且字句不提风雨的语言巧妙。

二、课堂教学听觉信息化处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学生不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收获,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信息接收的途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有效信息途径中学会思考与品味,从而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环境中实现自身语文鉴赏、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听觉信息化处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空间呢?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将音频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相应课文录音、节奏的变化,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摸索,形成一种感性思维。在运用音频信息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和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领悟语文、品味语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主题贝多芬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相结合,使得课堂主题“不屈命运”充分凸显出来,将课堂听觉信息化处理模式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激发与引导。在进行课文内容与音乐材料结合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的同时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主人公贝多芬的一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贝多芬在巨大困难下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在课文朗诵和播放音频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给学生带来恰当的情感体验,使其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继而将其内化,提升自身情感信息处理能力。

三、中学语文语言描写课堂信息化

第4篇

[内容]

            一、改革概况

    1995年5月正式提出此项改革课题方案,在山东省部分中学试验。第一批试验点81处(校),包括初中和高中,以初中为主。1996年6 月召开第一次专题研讨会,此后第二批试验点310处(校),共计391处(校)。1997年5月召开第二次专题研讨会。1998年6月,经三年试验,进行了总结,此后该项改革成果扩大到全省范围。1999年3 月省教研室确定在全省中学语文教学范围推广该项改革成果。

            二、改革依据

     (一)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必须予以改革。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几十年来,其基本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析为主”。近几年来,有些教师开始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能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试图增加一些诸如阅读、提问、讨论等语文训练。然而,大多数的语文课实际上仍是教师讲析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阅读、提问、讨论等训练流于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点缀”,在整堂课中只是占有很次要的地位。

    这种“以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主要弊端有二:

    1.它违背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特点,背离了中学语文课应以训练语文能力和打好语文基础为主的基本目标。

    中学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形象性、综合性等多元的性质和特点,但是,其中总有一个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这就是它的基础工具性,由此派生出来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也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目的任务,应该是打好语文运用的基础,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运用这个工具去读,去写,去说,去工作,去学习,去交际,具体说,即为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的”部分的前几句话,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把这作为基本的目的任务,符合学科本身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同时也不排除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乃至视野的开拓,智力的开发,等等,而几十年来通行的“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学科本身基本性质特点,排除了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基本形式——训练性,教师一味地“讲”,抹煞了学生的“练”,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这种“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训练性”,这种教学模式实际上成为解决提高教学效率问题达到语文教学基本目的的主要障碍。

    2.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建设人才”。现代国际上先进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赞可夫、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等都主张“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的特征之一”,“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国语文教育大师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老”也一贯主张教师的教学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教育思想的体现,从形式上看,一上课开始就是教师讲析,教师几乎是滔滔不绝地一直讲析到下课,有的课仍然是教师的讲析灌满堂,多数课教师讲析占据3/5或4/5以上的时间,而学生读、写、 听、 说训练仅占1/5左右的时间,而且不少教师讲析的内容并没有“讲在点子上”,有些是学生已经懂了或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内容教师仍在讲析,有些教师讲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正因为如此,不少的课教师侃侃而讲,而学生昏昏欲睡,或者说教师讲得天花乱缀,而学生听的是二目圆睁而眼大无神,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多大的收获,语文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

第5篇

摘 要: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从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两方面研究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视程度,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推动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人文素养;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7-0056-01

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相关的教育体制,并推动其不断发生变革。与此同时,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大力的提倡,受到了各界的普遍重视。由于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性教育,所以,语文教学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整体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B水平。

一、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程颐《伊川易传》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在语文教育当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但是却对整体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水平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语文素质教育的实际教学任务来看,一定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并且将整体的培养重点放在学生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习惯当中,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例如,在教学《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描述三个不同的学生对于清晨是如何利用的,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当中,很好地对整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充分地理解“时光飞逝,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具体含义,并告诉学生,应当合理地利用时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想挤,总会有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使他们懂得珍惜时间,从而刻苦学习,不断进步。

在教学《雷锋日记二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钉子”的精神:雷锋听到有的同志说工作这样忙,实在没有时间学习时,他便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联系到自己实际的生活,从而进行自我学习和成长。

二、语文教学中道德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师在日常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视程度,并最大限度地将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语文教学当中。

阅读表现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供素材,语文教师要加强推荐学生阅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文章。而在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方面,还要从实际的知、情、行等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知”指的是,在对学生进行说理式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被公众所认可的道德准则都有哪些,使其充分地了解并且掌握道德标准。“情”指的是,在培养学生道德的情感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让学生在完成一个良好的行为和良好的习惯之后,从而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来自心底的喜悦以及兴奋之情。“行”主要指的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要让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在教学《雷锋日记二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讲解关于“傻子”的精神:雷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于别人的不理解,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我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的。”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己要从自身做起,多做好事,而对于一些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坚决不去触及,从而坚守做好事、做好人的道德标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增强了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素质教育的思想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逐渐显现。深入贯彻新课标的要求,就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教学目标、途径和方法。将素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当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黄.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2]刘赤符.论中学语文素质教育的个性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第6篇

时文辉(1992—),男,汉族,江苏扬州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石毅(1990—),女,汉族,贵州铜仁人,本科在读,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此原则下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学生基础和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差异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学生的差异性。

关键词:差异性;目的;依据;策略

一、 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差异性问题,如学生成绩差异和个性品质差异,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并把此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教育中需要给学生分层次,若处理不好,确实会挫伤一部分语文成绩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对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是为了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语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为了教师能够更集中、更有效地关注、关心和帮助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二、 中学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依据

差异性教学要求我们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能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机会,有补偿的余地,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问题也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我们可以根据中学生的语文成绩来分层,明白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点,哪些学生仍然需要强化;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语文的学习潜力来分层,老师可以将基础较差但潜力较好的学生拔高一个层次来分,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对潜力不好的学生提供一些培养潜能的教学方案;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学习态度来分层,对那些学习自觉性/主动性高的学生少投入精力,多花时间在那些需要管理的学生身上。

并根据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公正的分配原则:“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应用这一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差异性的问题。而语文教师是处理这一问题的主导者,因此语文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培养,合理地分配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学习语文。

三、中学语文课堂实施差异性教学的具体策略

讲清楚了分层次的目的和依据,一般来说,学生和家长是能接受的。语文课堂差异性教学的目的是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的:

A、大班教学中教学设计的难易兼顾,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多角度;

弹性目标适用于全体学生,但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和完成各自力所能及的学习目标。教师不仅要对全体学生要求知识的记忆和了解,更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认知习惯进行思维和能力训练。教师要科学地制定差异教学的目标,对各层目标的完成,不必强求时间和量的统一,适当放进时间限制,允许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完成不同的目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大班环境中教学学生才是真正的个体。

因此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力争做到凡是学生通过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这样一方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是学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技能。凡能留做实践活动的时间,教师不占。因为教学大纲提出;语言教学必须增强语言实践的大量,使学生获得充分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坚持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原则。凡是学生自己能作出结论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得出结论,是他们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事半功倍。

实行多种评价制度,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评出努力倾听奖,积极发言奖,小小纠错奖等,把个人放入小组进行评价,是那些平时不认真听讲,好做小动作,乱插话的学生全部参与到小组评价当中,这样人人都不甘落后,不撤小组后腿,便会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听讲,积极地参与。

B、调节孩子成长中的偏科问题,为语文服务;

中学语文课堂差异性教学在我们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的文理偏科,有些孩子文科特别有潜力且对其有较大的兴趣爱好,而理科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则反之。教育上分文理是很好的,然而必须在学生选择文理科前仔细分析自己的状况,选理科看文科是差在什么地方,要是学习方法上的,是可以提高的,是自己思维方式上的,可能提高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根据自己能力的长处选择文科。毕竟学理科也是要学语文的,而且还有英语,有一定的理科底子再来学文科的话会更有好处,思维会更加开阔,在强调理性的时代,多一些逻辑和理性的文科生会更占好处。对于还在犹豫自己读文还是读理的学生,我们推荐他们通过潜能测试更好地了解自己,让他们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好,在语文学习上更占有优势。

C、城乡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区别对待,资源合理配置;

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在我国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的差距,通过语文资料的编订,教研活动的大量开展,合理配备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配对帮扶,让一些师资力量、教育资源丰富的名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扶一些乡村学校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让他们在交流中互利共享,促进教育发展。

对于母语是非汉语的民族,我们要区别对待,放缓教学进程,大力开展针对他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让他们在自己的语言学习规律下学好语文。

D、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

通过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和参与意识;要通过开设带有研究性的实验课、活动课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哈佛大学本科语言教育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辅导、实验、角色扮演、案例研究、模拟法庭、独立学习等。牛津、剑桥等大学重视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英国互联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信息实验室基本是24小时开放,其网络课程在高校之间都是可以共享的,这非常有助于创新人才智慧交流与启发。所以,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应重点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并加强训练学生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的能力。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教育,认真语言运用、作文、口语交际、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其次抓好活动课的教学活动,把计算机和其他的数字媒体引进中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教师具有崭新的教育观念,培养语文教师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激发语文教师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如自信、喜欢挑战性工作,热爱创造性学生,富有幽默感,兴趣广泛,具有开放性,鼓励教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创造宽松的育人环境。(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活德育理论;实践研究

语文教学是将汉语言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教学过程性载体,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理解体验能力以及渗透性本领的重要阶段。尽管应试教育模式给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部分压制,但是生活作为情感、语言的依托,应当被教师充分融合到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语文课本中的内涵情感与思想,并在思想、品德上获得逐步完善。

一、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体系融合德育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语文教学是一项源于生活内容的教学,它是帮助孩子提升感性认识,以及深化语言情感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学工作者倘若始终贯彻知识点的死板教学套路,将会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失去学习探究兴趣,在语言与情感素养的积淀上都无法达到较高的水准。语文教学切不可掉入死板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生活化的德育教学理念,让语文课堂不仅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点,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案例为载体,让学生在情感素养上获得锻炼与提升。因此,教师要从生活本质出发,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渐推向生活化,结合生活来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同时推动学生由生活融入语文课堂,从语文课堂中品味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贝壳》的教学过程中,该课文主要讲解了作者席慕蓉在海边捡到一颗贝壳继而引发思考的故事,教师倘若只针对课文中的一些固定知识点进行传授性教学必然会导致课堂氛围的枯燥,教学效率仍然无法提高,因此我采取了生活化的教学思路,带领学生分享自己在海边捡贝壳的经历,例如,我就给学生讲解了在海边捡贝壳,并进行分类区分的故事,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经历中得到一些感悟与体验。在课文中,作者席慕蓉讲到“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针对这句我就“时间、空间、珍惜”的角度来带领学生进行德育的培养,让他们懂得时间的宝贵以及空间的有限性,使其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保持执着与认真。

二、贯彻组合性课堂实践策略,融合生活德育理念

正如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与生活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要想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理论充分运用到中学语文课堂中,就一定要积极践行语文课堂组合性实践思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生活的细节,同时在情感、思想和道德上获得部分体验。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学生在既定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和道德情感知识,因此,教师必须要将课本中所包含的内涵型知识有效延伸到课外环节中,通过组合性实践模式来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空间,将课堂与生活这两大主题充分揉和到一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课文《土地的誓言》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生活化讨论。这篇课文是作者在后的十年漂流生活中所积淀情感的流露,为了让学生从课文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厚的情感,我组织学生进行抗日历史的研究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主题以为主,研究当时关内东北人民的生活状况,了解作者这一群体在当时所受到的压迫,由此来逐渐深化学生内心当中的爱国情感,并让他们能够在新型生活化的研究思路中学习语文,领悟作者情感,并做到情感内化与道德修养的提升。

三、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不断地锻炼自身语文思维,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在面对各种题材与各种内容的课文时保持较好的积极性与变通性,尤其在运用生活德育理论时,让学生能够在德育思维的逐步渗透下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德育成果与情感内涵,实现思维渗透与生活德育之双重教学的价值并发挥其教学作用。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真正的英雄》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美国总统里根的讲话中理解故事背景人物在理想烘托下的光辉荣耀,推动其理解德育中理想的含义,让他们始终保持在德育发展的基准线上。

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截然相反,针对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与性格发展特点,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德育理论的研究和运用,让学生在新时期课堂中不仅学会更多的语文知识,还能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略读课教学 有效性学习

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重新设立,不再以单纯地传授知识为教学基础,以培养素质人才为教育的核心。略读课教学传授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

略读课教学随着语文教学发展而发展,在语文课程所占的比重也有不同。1923年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对于略读课课程进行了阐述,说明了其重要性,纲要的提出代表了略读课的时代来临。建国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略读课教学提出了明细的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加强精读课教学的同时重视略读课教学,增加了课外阅读指导。2001年制定的《全国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略读课教学价值,把略读课课程作为重点教学目标之一,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建国前略读课程只是一种语文形式,并没有过多的运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略读课相当于课外阅读,只是为了增添学生学习兴趣,到了建国之后,略读课教学逐渐受到教育部重视,在教材中增加了略读课的篇幅,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略读课的重要性。在新课标规划的推动下,略读课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被制定成一种教学方案,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践对象。

二、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价值

随着略读课教学研究工作的加深,其教学意义受到很大的重视。略读是一种阅读方式,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在纲要的教学要求下,中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字面前,显然略读是最有利的阅读工具。课外阅读范围涉及范围广,必须要装备快速阅读本领,略读是众多方法中最见效一种。略读课的开设把课堂语文教学和课外书籍读物联系起来,对于中学生来说略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更是精读课的一种文化延伸。通过学习略读课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课外书籍开阔学生思维,扩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活跃学生思维。略读课程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三、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现状

1.略读课教学制度不够完善严谨

尽管教学目标明确但在教学过程中略读课程依旧不受重视,略读课内容不在考试范围之内,老师和学生都缺乏关注度,对于教材上的略读课文一掠而过,只是进行几遍朗诵阅读就交差了事,无法提高学生的略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重心偏移,大部分老师重视精读课教学往往忽略略读课的重要性。

2.略读课教学出现断层

在初中伊始每一个老师学生对于课堂学习都是十分投入的,随着教学任务的加重,学习科目的增多,课时的减少,老师和学生放在略读课程上的精力和时间减少,略读课教学出现断层,由一开始的重视慢慢转变为不在乎。

3.对于阅读能力培养缺少关注

学生在进行中学教育过程中,语文作为最基础的科目并没有受到学生的重视。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学生还是缺少关心的,无法体会阅读能力的价值,不理解略读课教学的重要学习意义。

四、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1.增加对略读课教学的重视,宣传其重要学习价值

提高全体师生对于略读课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从根本上接受略读课程。完善略读课教学体系,把略读课程提升到精读课教学标准,老师对于精读课程和略读课程一视同仁。保证完成略读课程教学内容之外追求学生略读速度的提高,在学校范围内宣传略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意义,把略读课作为重点能力培养课程来指导。

2.语文教学模式改进

把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升级为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模式,把应试教学模式培养规划转化为素质提高教学模式规划。随着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化略读课教学成为重点教学内容,增强师生对于略读课教学的重视,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阅读理解能力。

3.增加略读书籍量,提高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校在提高语文略读课教学力度的同时,增加课外阅读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为基础,开阔学生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为学生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总结:略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略读课教学力度也随着提高。略读课教学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速度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有很大的学习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君. 初中语文略读课教学有效性例谈[J]. 文教资料,2011.07:89-92.

[2] 王华.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浅析[J]. 语文教育,2011.08:56-60.

第9篇

1.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我校语文教师试图进行《构建中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研究,旨在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

2.研究对象与研究步骤

2.1 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以本校各班,根据四年级左右的实践研究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2.2 研究步骤。总的研究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5年3月DD2015年4月):制定课题研究的计划;成果形式:撰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DD2015年9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课堂实践,产生初步研究成果,形成语文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成果形式:撰写研究论文、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课堂实录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0月):总结前阶段的研究成果,形成语文教学中自主探究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产生书面成果,课题结题。成果形式:学生作品等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3.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教育教学实践,多次反复,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向着自主探究高效教学的理想境界发展。

3.1.2 本课题研究的其它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心理测量法,教育统计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与思辩的方法。运用上述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测试,并重视资料的积累。

3.1.3 研究过程。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们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阵地,通过问卷调查、听课评课、开展校本教研等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实施研究。

3.1.4 问卷调查,课堂观测。课题开题前,我们首先进行一次学生问卷调查。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的需求,为课题有针对性地展开做好前期准备。我们以选择题(单项或多项)的形式,设计了九个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在一道"你如果喜欢上这门课,主要原因是:"选择题中,有70%的学生选择"课堂氛围民主。"在一道"你如果不喜欢这门学科,不喜欢的原因是:"的多项选择题中,60 %学生选择"教师讲课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只有10%的学生选择"学习有困难,学习能力不强。"接着我们课题组成员走进课堂,开展了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其目的是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听了数十节课,每次听课之后,进行诊断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

(1)教学目标模糊、虚化,教学效率不高。

(2)备课设计教学时,教师对文本细读感悟不深入不透彻,不能准确提炼设计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训练的内容,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3)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导致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4)教师认识有偏差,误认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

(5)不注意课堂评价技巧,缺乏多元评价机制。

3.2 学习反思,加强实践

3.2.1 学习反思。开展"问卷调查"和一轮"听课评课"之后,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意识到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紧迫感。要达到我们期待的效果,必须反思自我,学习理论,受到启发。于是,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于春洋的《发现高效课堂密码》,认真学习了黄昭明的《走向高效课堂》、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等一系列书刊。

3.2.2 不断实践。有了理论做指导,教师开始摸索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式。课题组经常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说课上课),及时进行反思研讨。上课结束后,每位教师针对探索出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分析、反思,课题组内认真评议总结。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还在每周教研会上,针对一个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实施探索研究。

(1)"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自主学习"的研究。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展示个性;提出建议,激励学生展示个性;重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展示个性。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合作"的研究。

(3)"中学语文高效课堂下的测评"的研究。

3.3 总结反思。老师们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养成了善于反思、乐于总结的好习惯。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课题组教师认真撰写的论文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可以说,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积累、在反思中提升已成为老师们行动研究的轨迹,课题的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4.课题研究成效

4.1 认识成果。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优化,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彻底剔除"硬塞知识的办法"。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能自主学习了,掌握了学习方法,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才会逐步走向高效课堂,才能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课堂要达到高效,就要求教师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高效课堂结构作好准备;教师课前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确保上课时学生能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4.2 操作技术成果。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三步五环"教学法步骤:"三步",学、探、测。"五环",自学、展示、探究、交流、测评。

4.3 效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学、会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逐渐形成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意识,从而获得有效的合作学习。(2)通过本课题研究,教师们更加善于学习和交流了,教研意识也增强了,学校形成了一支爱学习、会研究的教师队伍。(3)在研究过程中,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了学习型校园的创建和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氛围的形成。

5.问题讨论与建议

5.1 研究的不足。(1)评价激励还处于浅层次,不够深入,效果不够明显。(2)课堂中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但在短期内,如果以成绩来衡量成效,还需要强化训练,又会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3)时间有限,效果还需在进一步实践中体现。

5.2 建议。(1)此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加大了硬件投入,

在所有的教室装上多媒体并联网,给每个备课室配打印机,实行电子备课,让信息技术全面为教师的有效技能实践服务,教师才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课前准备,这是高效课堂构建得以建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前提和保障。(2)在研究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可以先选两个程度较好的实验班,等到形成一套合理的模式后,再全面实施。(3)学案编写时要注意:(1)如何布置预习?预习要求和呈现方式怎样?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确定。(2)设计的探究的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 于春洋《发现高效课堂密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