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3 14:14: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药学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25岁(1986年1月4日)
居住地:杭州
电 话:138********(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8个月]
公 司:XX医院
行 业:医疗/护理/卫生
职 位:实习医生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医药学
学 校:第一军医大学
自我评价
连续多年获得学校奖学金,曾被评为优秀学生。在校期间不断学习,稳固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曾有过实习经历,巧妙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观察和研究,最终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称号。能够吃苦耐劳,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对于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并且能够承受较强的压力。希望获得一个机会,在磨练中不断进步。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目标地点: 上海
期望月薪: 面议/月
目标职能: 医生
工作经验
2010/2—至今:XX医院[ 1年8个月]
所属行业: 医疗/护理/卫生
**科室 实习医生
1. 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症状,增加诊断能力;
2. 查阅资料的同时,积极参与临床操作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3. 参与到轮班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锻炼了工作的耐性;
4. 协助医生完成一些资料整理工作。
---------------------------------------------------------------------
2009/5--2010 /1:XX医院 [ 9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科 实习生
1. 熟悉各种药物的主要功能和适应症状;
2. 了解医院管理制度;
3. 了解科室工作制度;
4. 学习如何与病患及家属沟通;
5. 配合处理各种问题。
---------------------------------------------------------------------
2008/7--2009 /4:XX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 [ 10个月]
所属行业:医疗/护理/卫生
市场部 市场专员
1. 负责制作宣传资料、宣讲ppt;
2. 参与策划、组织转向会议;
3. 负责沟通公司与其他医院及单位之间的合作;
4. 负责搜集和整理各种项目资料;
5. 负责协助处理各类事务。
教育经历
2004 /9 --2008 /7 第一军医大学 医药学 本科
证 书
2006/12 大学英语六级
2005/12 大学英语四级
关键词:医药营销专业;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课题(项目编号:YK201203)
《中医药学概论 》是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课程,其内容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三部分。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只是对中医基础、中药学和方剂与中成药三门学科按部就班的讲授。由于学时少,内容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毫无中医药基础的医药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无疑就是一部天书。为此,笔者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实用”“够用”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需求,对该门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内容
鉴于营销专业主要就业方向――药房销售岗位,其所需技能主要是问病荐药,本项目即围绕如何问病,如何推荐最合适的药为主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对就业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选取临床常见的七大病种为主线:感冒、咳嗽、胃痛、便秘、风湿痹病、痛经、小儿腹泻。即构成七大项目,分别为感冒的辨症与问病荐药、咳嗽的辨症与问病荐药、胃痛的辨症与问病荐药、便秘的辨症与问病荐药、风湿痹病的辨症与问病荐药、痛经的的辨证与问病荐药、小儿腹泻的辨证与问病荐药。每个项目下分为岗前必备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在知识模块中了解该病的分型、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以及如何问病和辩症、相关的中药知识和中成药知识;在技能模块中采用具体任务的形式,由若干个小任务组成,包括病例分析、方药分析、情景模拟问病荐药、处方审核等技能的训练。
以其中一个学习项目为例,具体改革后内容见表:
表:项目一 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
模块一 岗前必备知识 模块二 技能训练
相关中医基础:
中医分型、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任务一:具体病例分析
相关中药知识: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发散风热药:薄荷、蝉蜕、桑叶、等 任务二:方药分析
相关方剂与中成药知识: 任务三:角色扮演(情景模拟)
风寒感冒用药:午时茶颗粒、川芎茶调丸、感冒清热颗粒等;风热感冒用药:银翘片、双黄连口服液、桑菊感冒片等 任务四:处方审核
二、教学过程 (以项目一 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为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高职医药营销专业的岗位性质,充分运用了情境化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
根据药房销售岗位的特点,假设学生是一名药房中成药柜台销售员,为前来购药的顾客推荐合适的中成药。
(二)提出任务
在疾病的分析理论体系中,中医和西医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冒的辩证与问病荐药过程中针对顾客自诉的症状,从中医角度进行合理的正确的判断,为其推荐并介绍合适的中成药,以及嘱其注意事项等。
(三)基础理论的学习
原则上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但因为学生没有中医的基础,而且中医知识抽象难懂,让学生自主学习不太切合实际,本部分主要由教师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尽量结合生活实例,以求通俗易懂。具体讲授过程如下:
1.感冒的中医知识。在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习中医上关于感冒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治法、预防和保健措施等。
2.感冒的中药知识。针对感冒的分类和病因病机,让学生学习相应的中药都有哪些,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
3.感冒的方剂与中成药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这一环节关于感冒常用的方剂,尤其是中成药都有哪些及各自的功效主治,分别用于何种感冒,主要针对的症状是什么,类方之间的区别,以及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事项。
(四)项目实训
采用具体任务的形式,由若干个小任务组成,包括病例分析、方药分析、情景模拟问病荐药、处方审核等技能的训练。
①任务一:具体病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辨症的技能,了解常见病证的症状特点,以便更好地问病荐药)
②任务二:方药分析(使学生能对一些常见中成药药物组成简要分析,提高解读该药品说明书的能力)
③任务三: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
④任务四:处方审核(培养学生中药调配岗位能进行审方的能力)
其中病例分析、方药分析和处方审核主要采用自主思考或讨论发言的方式,情景模拟问病荐药采用课堂演练的形式,学生分组,并分配销售员和顾客(患者)的扮演者,实战演练问病荐药的整个过程。这种表演方式既可考验顾客扮演者是否能将病例的内容充分理解并正确的表达,也可考验销售员扮演者是否能合理地问病,是否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等,并可考验学生对该项目的整体认识和掌握。
(五)教师评价和总结
每个项目教学完成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学习、技能实训等环节对他们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满恩.中医药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侯志英,张金莲.中医药学概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
由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知道了医学理论学作为医学与理论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其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和综合职业素质,再加上后来的实践活动使理论更加与实际的紧密联系,令我认为学习医学理论学成为医学生一门必须学习的课程。
在八字校风的鞭策下,我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进取,时刻向目标奋进。我还获得了学校XX奖学金等重要奖项。学习当中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以履行公民义务为光荣,本着社会共济、关爱他人的精神,用爱心共同托起生命的希望。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曙光。生命之源联系着你、我、他,我们的爱心是无限的。
所以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我在学校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注重学术的理念:崇尚学术,营造发扬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重视学术成就的浓郁学术氛围。只有坚持这种理念,才能不断取得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知识质量,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播等做出应有贡献。
花蕾要绽放,不是在温室,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上吸收天地日月精华,经受风霜雨雪考验。我要成才,我必须在广阔天地里自我历练,真正在熟悉自我、完善自我、熟悉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实践中成长为社会英才。只有熟悉了自我,完善了自我,才能更好地熟悉社会,服务社会;只有在熟悉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里才能更好地熟悉自我、完善自我。
在往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我会牢记着医学生的誓词:我自愿献身医药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药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摘要:高校考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环节。作者就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当前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细致分析,并以生物医药专业生物化学基础必修课为例,就如何深化考试改革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物医药;专业考试改革;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作者:李红艳(桂林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医学信息人才;医药学背景;计算机专业特色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提出了“规格细分,办出特色[1]”的发展战略,在办学定位上提出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细分类型。在医学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如何充分利用医药学行业的教学环境、资源优势,从培养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入手,形成具有医学信息技术特长的计算机专业特色,培养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合格人才,是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专业办出特色的重要标志。
为此,我们从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方法和培养过程等环节研究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规律,探索计算机领域知识、面向中医药和生物医药学领域信息化、兼顾通用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模式、组织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初步形成了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拓展了学生就业渠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不断优化,构建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基于医药学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厚基础、宽口径”之上的“Computer+X”培养模式,是指计算机技术与医药学领域知识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既符合计算机专业要求,又有医学信息基础的课程体系,这是医药背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药行业教学环境、资源的优势,建立了平台加模块、后期分方向的课程体系[2],即构建了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三大平台;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医药学领域密切相关的医学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医院网络设计和管理、医疗仪器软件开发和维护以及医学数字图像处理四个专业方向[3];采用“后期分方向”的培养方案,即在掌握三大平台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学科交叉渗透,构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相应医学信息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既有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又有一定的医药学背景知识,成为既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领域有明显竞争优势、又能在IT行业从事计算机开发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四个专业方向为抓手,开展学科建设和医学领域知识的交叉应用。在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在教授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尽可能结合医药学应用的实际,在学生的大作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中体现出医药领域应用的特点;进而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能够围绕这些方向开展医学领域应用的实践。根据近三年的毕业设计统计,超过50%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中有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交叉项目。不少学生通过参与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项目,从一点不懂医药学,到逐步了解一些,懂一点、会一点医药学相关知识,积累了相关的医药学背景知识。
2强化动手,建立“一、二、三课堂”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通过课堂教学、课内实验,学生要学好、学精各类专业课程,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是很不够的。为此,我们从抓好第一课堂的实践实验教学、第二课堂的校内科技活动和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三个环节入手,形成了三个课堂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实践教学模式。
2.1整合资源,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校内第一课堂的主要环节,建设好校内实验室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支撑。围绕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计算机专业实验室进行了有机整合,并被省教育厅立项为医学信息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医学信息技术中心主要由基础物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三大模块组成,下设有微机实验分室、电子技术实验分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分室、图形图像实验分室和物理实验分室等16个分实验室,形成了完善的课内外实验教学环境。在此基础上,针对医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我校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满足了计算机专业和全校信息类课程、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要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课外开放实验的环境和设备。
2.2自我管理,建立学生校内科技创新平台
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在医药背景培养中,我们在抓好第一课堂的同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学生第一课堂内容的巩固和提高,需要课外第二课堂的有效配合。所以,我们通过课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以科研项目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拓展工程。
我校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配合指导为辅的学生课外实践基地――学生创业园。学校给予场地、设备支持,并且为学生牵线搭桥,将医药卫生信息化公司引入创业园。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提高对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学生创业园成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主要平台,有2/3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参与了创业园的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和培训。近三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立项资助学生科技项目有49项,其中省级项目15项,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项目20余项。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资源,利用各合作医院的教学资源,对计算机技术和医药学知识的交叉领域有了更多认识。很多学生在开发和研究医院信息化项目的过程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一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学习效果显著。例如,计算机专业的2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了教师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的开发,分组参与了相应模块的设计,实践了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学生直接参与开发和运行管理的省中医药科研管理系统,也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我省中医药科技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受到了使用单位的充分肯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效引导了一批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进而带动了学风建设。
2.3校企合作,建设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人才实践基地
计算机是知识更新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学校的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一直是计算机教育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建立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加强与医药卫生IT企业和医院的合作,改变单纯以学校为主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通过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构建学生与企业的直接交流通道,让学生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是培养具有医药背景计算机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4]。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着重与具有软件开发能力的医院和医疗卫生领域的IT企业合作,形成了校企、校院联合培养具有医药学背景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互动。在校期间,学生就去专业对口的医院、公司实习,帮助自己定位,为走向社会作好准备。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与医院、医药卫生信息化开发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例如,我校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建立了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五年来,已开设了五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培训班,有23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并有60余名学生在假期进入临床信息系统实验室,参加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信息化项目开发实践。
我们坚持贯彻以“专业劳动―社会实践―毕业实习”为主线的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暑假,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参加专业劳动和暑期社会实践,作了周密的部署和指导;在暑假社会实践中,三年级学生根据今后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实践单位。据近三年的数据统计,在50余个实习点中,80%以上的单位有潜在的就业岗位,约有30%的学生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我们还尝试后期面向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的订单人才培养方式。例如,学校与创业软件公司共同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创业软件班,选拔了25名学生提前进入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能力锻炼。
3精心组织,把现代教育思想渗透到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学计划的实施是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实现的。所以,做好课程建设,上好每一门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医学院校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生源的共同特征是第一志愿少,服从志愿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巩固。为此,抓好课程教学,特别是早期启蒙课程的教学,引导学生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非常关键,将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几年的学习状态。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每门课程的教学,更要应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为此,我们围绕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素养、医学信息工程技能”的递进培养目标,以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设计类课程群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3.1研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软件设计系列课程群
程序设计能力由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分析开发能力四个基本要素组成,是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能力,也是检验计算机类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标准。一般来讲,程序设计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启蒙入门、发展提高、开发应用三个阶段,需要有明确的系列课程构成相应的教学和实践系统。为此,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对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课程,建立了以下课程群。
1) 启蒙入门阶段。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
2) 发展提高阶段。包括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方法、微型计算机系统与汇编语言、数据库基础、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等。
3) 开发应用阶段。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实践、医学信息学、信息系统设计、医学图像处理等。
我们梳理课程群中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课程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且按“点―线―面―体”的结构研究课程群构建思路和构建框架,即从每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入手,把主干课程的教学形成有机衔接,串成“线”、相关课程群“面”、形成课程的体系“体”(课程群体系),来构建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各门课程的教学规范和培养目标,突出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课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串联大学四年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顺序渐进,潜移默化,切实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3.2应用混合式学习等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BL)[5-7]是面对面课堂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其本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群中引入混合式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研究混合式学习的课程导入、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教学评价四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5]。例如,针对新生启蒙阶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围绕基本知识点训练编程思路、算法设计与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入门;在活动组织方面,侧重以班集体为单位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同时结合程序设计竞赛、课程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课外编程学习;在学习支持方面,除了教师面对面或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的辅导与帮助外,同时开设了每周两个晚上的集体定点定时辅导答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检查平时程序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和程序代码的数量和质量,检查期末的现场程序设计实验考试,进行学习成绩综合评价等。通过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3应用在线程序设计平台,建立任务驱动的课外程序设计激励机制
任务驱动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大作业、小项目的课程设计任务,促使学生课外学习。通过提升课内大作业、课程设计的难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形成任务驱动,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并建立一套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相配合的激励机制,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程序设计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中,我们通过研究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重点、课程设计的衔接以及课程设计的逐步深化步骤,建立了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如学生科研项目考核评测制度、课外程序设计考核评价制度等。我们从课程群角度统筹规划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在线学习资源,建立了基于校园网的ACM程序设计在线评测系统,引导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课内外编程实践,变学生“被动实验”为“主动训练”、变“教”师为“导”师,加强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动力,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4培养效果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医改”的深入进行,社会对医学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大大增加。通过医药背景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初步形成了具有医药卫生信息化背景与特色的教学方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顺应了社会对医药信息化技术人才需求的趋势。很多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主动来我校招聘。
我校近三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年都有30%左右的学生被医药卫生IT企业录用,很多毕业生在医药卫生IT企业就业。由于医学院校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他们既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又了解一定的医药背景知识,具有掌握医疗行业业务知识快、结合医药领域知识能力强的特点,深受医药卫生IT企业、医药企业、医院的欢迎。
5问题与反思
办学特色与背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文化积淀和社会认可。在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办学探索中,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和培养方法一直是困惑我们的难题。
医药信息化领域有着类似的专业,例如医学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避免与这些专业雷同,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无论从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等本质上,计算机专业与这些专业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在制定实施培养方案和目标时,要抓住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关键技能,培养特色人才。在计算机知识的全面性、系统化方面,教学要突出计算机专业的优势;但在应用上,又要突出交叉融合,使计算机工具真正在领域应用中发挥作用。总之,如何区别与界定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与医药信息化相近专业,仍然是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难题。
要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师资队伍的知识交叉融合是关键。近年来,我们注重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师资引入,同时强化现有师资医药背景知识的提高,通过参加培训班、攻读学位、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计算机专业的师资也尽快了解了医药卫生信息化知识。但是,医药背景知识的建立有个过程,教师要提高课堂内结合医药卫生领域开展教学的能力,并非短期之功,师资队伍建设仍然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瓶颈。
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有一个密切接触医药卫生行业的平台。仅靠学校实验室,是很难做到与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相一致的。为此,学
校加强与各大医药卫生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密切联系,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虽然在一些课程中安排学生去医药实地见习,但由于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不便于大规模开展。因此,扫除这一障碍,仍然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点。
6结语
目前,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开办数量最多的专业。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利用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一直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热点。我们近几年开展了培养具有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或许对医药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类专业有所启示。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特别是作为非主流专业,计算机专业如何在医学院校快速发展,仍然是一大困惑,我们期望有进一步的研究经验可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海舜,刘师少,黄建波. 基于医药背景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C]//浙江省高校计算机教学研究会.计算机教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13.
[3] J H Van Bemmel,M A Musen.医学信息学[M]. 包含飞,郑学侃,译.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
[4] 朱志辉.构建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11):59-61.
[5] 黄荣怀,周跃良,王迎. 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何克抗. 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32-48.
[7] 王军,徐宁,付宝岩. 浅谈网络教学的现状以及混合式教学方式的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3): 110-112.
Training for Computer Professional Based on Medical Background
WANG Haishun, LIU Shishao, HUANG Jianbo, LI Zhimin, JIANG Weiwe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关键词】 传统中医药学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学生管理工作 内涵理念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03-02
教育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1。而教育针对的主体目标就是培养“人”――学生。
在当前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科学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对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理念提出了强烈的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经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面对日益复杂的变化和社会需求,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使传统中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反映中医药学教育本质的特征,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学人才。就必须用新的思路加以改革与引导,创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促进传统中医药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 牢固树立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学生工作的思想,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工作理念
自然辩证法作为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它既有对各门具体科学的基本问题的深层考察,以及对具体科学方法的细致研究,又有对整个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及方法论的宏观探索2。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任何社会成果的取得,实际上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物。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教育过程中,自觉地发现挖掘规律,并运用自然辩证法及科学方法论来指导学生管理的工作,这必将对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引导产生积极的、巨大的影响。高等院校里的主体是师生,学生是我们的培养目标,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就必须转变思想,将以往把学生管理工作只看成“管好学生”、“让学生听话”、“让学生服从班集安排”的错误管理模式,变“服从”为“自觉”和“自愿”,把民主的思想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需要出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内容和需要层次,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和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学生班主任要牢固树立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思想观念,贯彻执行国家和学校的各项规定,努力维护大学生的正当权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各种可能的条件,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把工作实实在在放到“育人为本”这一工作目标上来。
2 树立“立足传统,创新观念、走向国际”的新型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创新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内涵理
念
高等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可以从多重的角度去认识,树立以自身特色为中心的理念应该是高等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最核心的理念,创造性发展是学生管理工作最主要的方法,走向国际得到世界认可,是我们传统中医药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4。所以只有不断努力提高传统中医药学的教育质量,不断培养出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才能达到中医药学教育的目的。在以往中医药学学生管理的发展观和质量观,考虑学生对传统典籍的学习和就业较多,对学生的生活、个人素质及专业思想的强化较少。对社会科学知识不加补充,其知识结构不合理。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产生了偏移,注重学生专业思想及个人能力素质,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对于中医药学这样有明显传统特色的专业,学生管理者应该是本专业的老师,让其发扬专业特色,同时通过对现代科学研究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对专业的自豪感,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让传统医学能够得到学生自身的认可,使传统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目前我院学生兼职班主任都是专业老师担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评价较好。同时管理工作者不断通过对传统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的互补学习及应用,让学生树立专业创新意识。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以新的方法展现传统医学的作用和重要性,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使之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等中医药学教育培养出具有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能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发展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势必将传统中医药学推向世界,获得世界的认可。从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模式的发展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对旧的模式含肯定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事物是永恒发展的,我国传统医学模式必将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3 加强传统知识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形成新的教育和校园文化特点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网络资源的利用正如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的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矛盾双方相互包含,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彼此相通,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里,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在解决新形势下拓展工作领域的问题过程中,同时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新的空间和途径。我们通过学生QQ等新的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学习状况,对学生旷课上网游戏等问题及时沟通解决,掌握学生最新动态,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要转换教育观念,树立信息资源意识,主动超前进入网络教育平台,这是把握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至高点的有效途径5。
4 结语
中医药学大学生集合现代思想和传统医学知识于一身,善于观察、善于模仿,其价值观具有多元性、务实性和可塑性等特点6,这就要求传统中医药学类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得由道德思想好、专业水平高、学科知识丰富、工作能力强、善于做青年学生工作的专家组成。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下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传统中医药学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近年来,我校在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做出成效显著的努力,相信我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会做的更好。
综上所述,要做好传统中医药学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分析其理论,总结其变化规律。这样不仅对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掌握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应用更得手,而且会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和工作的方法,开拓传统中医药学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和利,聂国林,陈晓凡.以现代医学模式引领高等中医教育新理念.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43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229
[4]娜英.浅析自然辩证法对化学史学习的指导.学术研究化工之友,2007,15
[5]潘启娇.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创新.教育研究.2008,
1219~220.
关键词:医药产业经济学;医药贸易专业;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38-02
为适应社会对医药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很多中医药院校开设了医药经济贸易、医药营销、医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是由医学、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形成的新兴专业。教学实践、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表明,在这类专业中开设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是必要的。该课程立足于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医药院校的医药经济贸易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开设。
一、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介于企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产业”,主要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产业自身、产业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以及产业布局规律等的科学。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将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用于分析医药行业,以医药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中观产业层面剖析医药经济的性质和运营状况,运用产业分析的基本框架揭示医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医药领域的宏微观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2.医药产业经济学体现了有关学科交叉的特性。医药产业经济学是由产业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药事法规等多种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而不是几门学科简单拼凑。它从相关学科交叉点出发,展开医学、药学、经济学等多角度探讨,建立完整体系的学科。医药产业经济学一方面作为产业经济学的分支,要应用其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同时医药产业本身是一个特殊产业,又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特别是结合医药产业实际,注重产业经济理论的运用。如对医药产业经济总体运行状态、医药产业内部结构协调与发展、医药产业内各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等问题的分析都体现出交叉学科的特点。
二、医药产业经济学在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1.医药产业经济学是医药贸易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当今医药行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掌握医药专业知识,熟悉医药市场,具备医药的学术背景;又要兼具经济管理学科知识体系,能够将经济管理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医药产业中的人才。目前,这种综合素质的医药专业人才较为缺乏,也正是由于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不够完善,使得现有的医药产业经济研究水平整体不高,研究体系也不够健全。因此,客观上要求建设一个具备完整且综合知识体系的独立的学科专业,医药贸易类专业作为交叉型学科专业,较好地适应了这种需求。
在现有医药贸易类专业中,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一般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类基础课程大多开设了医药学综合、药理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有医药国际贸易学(偏宏观)、医药商品学(偏微观)、医药市场营销学和医药营销实务(偏微观)、医药企业管理学等。医药产业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是该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的开设使该类专业培养计划更加合理,课程体系联系更加紧密,知识结构更趋完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很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宏观与微观经济理论知识之间的沟通问题。也融合了经济管理类知识与医药专业知识。如医药产业的分类与介绍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整体概览;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理论对医药国际贸易和医药商品学的学习都提供了很好基础。
2.有助于提高医药贸易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现有的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医药产业经济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成为两类知识的纽带,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管理知识去理解、分析和解决医药行业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侧重于从总体上把握医药市场,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方法应用于医药产业各环节的分析中。如运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可以进行医药竞争者分析,解释医药市场中的“过度营销”现象;企业行为理论不仅对医药市场营销学中4P策略的学有裨益的,也可以分析医药企业的产品差异化、技术创新行为等许多实际问题;产业政策的学习和相关案例分析则有助于理解医药政策法规,并有助于学生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相关政策的能力。
三、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探讨
医药产业经济学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该课程的内容设置特点,课程设置既要实现医药学与经济管理两类知识的沟通,又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提高;既要考虑到它是产业经济学的分支,又要体现医药产业的特点。
1.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置与知识结构。该课程的前期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医药学综合知识和药事法规等。内容上将产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贯穿其中,以医药行业的分类为起点,研究医药产业结构与关联、产业组织等基本问题,揭示医药产业经济的特征和规律。就内容设置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为医药产业的结构与关联。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应用。通过医药产业的分类、医药产业结构和医药产业关联的学习,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医药产业的概貌,掌握医药产业链各环节,上下游产业和关联产业。理解医药产业结构演变及其规律,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第三部分为医药产业组织。主要介绍医药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及其应用,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本课程核心部分。通过产业组织理论和分析框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和思维模式分析医药产业中出现的大量经济现象。特别是熟练运用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理论。并将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进步等内容纳入到企业行为章节中。第四部分为医药产业的布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目前医药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能够运用空间聚集理论分析医药产业中的一些问题,了解中国医药产业的高新园区的建设等。第五部分为产业政策及其运用。介绍产业规制理论,分析中国现行医药产业政策,提高学生运用政策的能力。
2.医药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由于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要注重原理方法的讲解,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理论、方法的讲解与其运用相结合,讲授法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课后查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在医药市场结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就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中国医药市场结构分析的课后论文,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市场结构度量的相关方法。如针对中国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就要求同学们先查找资料后,在课堂上就该政策实施后对医药行业的生产和流通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展开讨论。
四、小结
医药产业经济学科是交叉学科,也是一门新兴学科,加之中国医药产业处于不断发展变革中,因此开展该学科的研究以及学科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等医药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医药产业经济学科在医药贸易学科中的地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肯定有很多不足,旨在共同推动这门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曹 燕.吴世玉.姜卫.关于医药经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J].药学进展2004,(10):471-474.
关键词:非医药专业;中医药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63-02
中医药基础教育是未来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多样化交叉学科的教育建设是目前我国中医药改革创新的重大部署。因此,综合性中医药大学往往会设置医药方向的非医药专业院系,培养多样化中医药复合人才。然而,大多数非医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课程设置不够成熟,尤其是其医学课程设置更是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专业培养目标未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在非医药专业院系中,医药基础课程一般不作为专业课,一两个学期就结束学习。以《中医药基础》课程为例,一般设置为70学时左右,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三大块。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繁杂难懂、枯燥无味、难以吸收;对于教师来讲,学时太少,不能全面展开来讲,往往顾此失彼,使本课程的教学面临极大的困难。笔者在《中医药基础》教学过程中感受颇深,无论是在职业态度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有所改变,对于非医药专业的学生,教学目的不是让他们学得像中医药专业的学生一样优秀,而是激发他们学习中医药的热情,并运用到本专业领域上来,加强中医药专业与非医药专业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让我学”到“我要学”,从“讨厌学”到“喜欢学”上进行转变。笔者发现,适用于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对非医药专业学生不一定适用。笔者思考,在抱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上课没人听讲的同时,是否应从教师入手,改进教学方法呢?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并提升非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归纳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双方往往容易产生感情隔膜。如果不能通过主观努力去消除,教书育人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社会阅历宽,有主见,有民主意识,教师很难也不能再按照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方法或尺度去“雕刻”学生,更重要的是去引导学生,给学生自由的课堂空间。实践证明,师生关系越融洽,教学效果越好。首先,教师应去除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不良心态,不要以发号施令者自居,应以正直开朗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像“私塾先生”整天板着面孔,学生犯错误靠“戒尺”去惩罚,哪有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更别说积极有效地传业授道;其次,不要把学生的一些特点当成教学阻碍,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时间长了,就会觉得学生全身都是毛病。既影响教学心情,又让学生越来越抵触教师,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地融入教学课堂,给他们创造一个交流、提问、互动的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最后,教师个人的魅力也不可忽视。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教师素质过硬,做到讲知识时博学贯通,讲体育时身手矫健,讲娱乐时吹拉弹唱,样样俱全……虽然达到目标艰难,但只要努力,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不断提高,赢得学生的钦佩,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喜欢自己所教的课程。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多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常常会有一些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徘徊,他们责任心强,教学态度认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生怕学生遗漏知识点,整节课下来,自己和学生都会疲惫不堪,可效果却很一般。这样的方法不适合非医药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他们学习《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目的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了解胜于掌握,兴趣大于成绩。那么,如何让非医药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花费更少的精力,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
1.去繁存简,突出重点
《中医药基础》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再加上非医药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是自己的专业,很难抽出大部分精力来学习医药知识。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不对课本内容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做到“简而精”,就无法达到教学目的,甚至让学生失去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例如,在“中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各种主治的药物加在一起有几百种,如果每种中药都给学生讲解很不现实,学生也很难吸收消化。我们要考虑学生喜欢听什么,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讲。学生在学校难免出现感冒、发烧等一些常见病,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中药上,如解表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学生感兴趣就会认真听,再举一反三,和其他主治药物相关联,加深印象。又如,非医药专业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很少,有关“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诊法就可以舍弃不讲或少讲。这样一来,重点突出,学生才能记得住,听得懂,用得上,才会提升学习的兴趣。
2.提倡自主学习,多种教学方法并存
大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讲授,就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同时加大了教师的责任。大学的课堂教学不同于高中,应以自学为核心,情景式教学为先导,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五行学说的讲解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五组,让学生分别扮演金木水火土这几种角色,自行总结五行的特点和相生相克的原则,再由代表辩论。又如,讲到方剂的“感冒用药”时,可以把教室变成诊室,一些学生扮演患者(描述症状),另一些学生则扮演医生(诊断开方),教师引导没有参与扮演的学生通过患者的描述鉴别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同时,根据开出的药方,利用声音、视频、图像等多媒体课件或药材实物演示,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医药中难懂的概念,增长知识面。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善于使用研究性教学法讲解中药知识,有些则善于使用拓展法将本课程的三大知识点融会贯通……只要善于综合利用教学方法,会比单纯地使用讲授法的效果好得多。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课堂,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增加学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机械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切合实际和实践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
3.营造中医药学习氛围,关注第二课堂
根据文献调研发现,非医学专业的医学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大多数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未能掌握应该具备的医药学知识,或者对医药学概貌缺乏全面的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是学时有限、教材内容繁多、脱离实践,因而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兴趣不浓。非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医药知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激发学习医药知识的兴趣。所以,除了改善课堂教学方法外,还可营造第二课堂的学习氛围。例如,请一些著名的老中医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学院的药园、标本室,包括到中医院药房或药店调研、学习,等等。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乐于思考、重在实践的学习态度,使教学更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达到“学做结合”的模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接受和热爱中医药的学习。
综上所述,为了给非医药专业学生教好《中医药基础》课程,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目前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增强学习中医药的兴趣,才能为国家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大连大学,辽宁 大连116622)
摘 要:统计学思维与方法已渗透到生物学、农学、药学及临床实验等,但许多生物医药学专业学生对统计学重视不足,影响了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应用统计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章根据生物医药学专业特点,重新定位统计学课程目标,设计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并提出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统计素养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统计素养;生物医药;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6-0088-02
统计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誉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1],现在,统计学思维和方法学已经渗透到理工农医及社会科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和决策之中。生物学、农学、生物产品工程工艺条件、药物生物活性实验及临床实验等都寻求统计学家的合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基金申请明确要求生物医学科研项目要有统计人员参与,生物或药物实验及产品内容都需详尽的统计设计与分析。
实际工作中,很多生物学、医学科研工作者对统计学的作用重视不足,突出表现在分析时盲目套用分析方法,对分析结果轻描淡写,把统计学当作简单的修饰工具,甚至把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变成一个黑箱,那就有可能垃圾进,垃圾出(garbage in,garbage out),严重影响了统计学应用的科学性和严谨性[2]。为此各高校生物医药学相关专业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统计素养,注重统计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方法等[3-5],以期通过本课程教学,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或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笔者所在学院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制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今后这些学生将继续从事本专业研究及生产实践工作,生物或医药统计学课程将作为重要的工具课,对这些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及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十分重要,但这些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谈“数”色变,提高学生统计素养也因此难度增加。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和调查问卷相结合,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寻找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生物医学专业学生统计素养提出一些思考。
一、增加主动性——树立数学应用意识,降低难度
课堂教学和调查问卷结果均显示多数生物医学类的学生对数学、概率论统计等相关课程兴趣不浓,很多学生是因为学分或学院要求等才选修本课程。尽管大于70%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和概率统计学很重要,认为统计学有用的学生占比例也很高,但问及是否喜欢统计学课程时,则喜欢程度为“一般般”甚至“不喜欢”的比率达到58%,这种想学但不敢学矛盾的心理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数学相关课程似乎是陡峻的山,在学习过程中个别学生可能会对统计学课程的畏惧心理转变为抵触心理,兴趣几乎变为零。
因此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否则学生会停滞在山脚下。具体教学中讲明统计学课程注重应用且应用面广,可提高学生兴趣;点明统计学公式及运算简单,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介绍现在统计学发展特点,统计软件应用情况,改善学生的情绪;增加互动教学,让学生多参与,让学生体验统计学并非是不可逾越的高山,进一步提升学生兴趣和降低学习难度,具体方法在以下各小节探讨。
二、定位准确——强调应用,降低难度
定位准确可使学生学习具有目的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意识,降低统计学类课程教学难度,本课程是生物医学类应用工具课程,复杂的公式推导过程只会增加学习难度;实际应用中数据分析可避开公式推导,直接根据统计学的试验方案、条件及相应的理论公式分析。基于以上思考,可将其定位为培养学生在生物医学科研或生产实践中的统计学应用能力,减少公式推导及公式死记硬背过程,提高学生的统计素养。
课程定位后可根据调查问卷和教学实践进行系统思考: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式等都需要进行调整。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类教材从中优选出适合学生专业的应用型教材;教学过程可用多媒体展示案例,提出问题[6],板书主要公式,师生互动分析案例的应用条件,确定统计分析方法,并完成案例计算过程;学生也希望教师适当留一些作业,考核方式采用适当宽松的“一纸开卷”方式进行。系统改革思路确定后,学生压力减轻,积极性极大提高,也期待着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统计素养。
三、实践出真知——实例互动与软件应用整合
既然将本课程作为应用课程对待,则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调查显示学生非常关心案例教学和软件使用教学,高达87%的学生认为需要软件教学,这也表明学生有对提高自己统计学素养及知识应用的渴望;实践证明这些教学环节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往往理论教学花费很长时间,而采用案例或者软件使用教学,短时间学生即可领悟。
案例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内容提出案例,如生物学专业则主要以生物学的实验分析为主,药学专业则以药物生产、实验或临床应用所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主,因两学科交叉性强,许多教学案例可通用,因此也扩展了学生视野。根据实例教学,学生会结合专业学习课程,更易主动运用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软件教学可让学生抛开简单但繁重的计算过程,如方差分析计算量很大,整个教学过程冗长,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统计的应用条件、计算过程,结合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方差分析计算,并对进行结果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可采取案例导向教学:提出案例案例解析统计方法上机实验结果报告课堂练习互动辨析常见疑问教师总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软件应用操作充分调动同学们听课以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中运用统计学思维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注重软件实践而忽视了原理理解与掌握,学生也难以形成统计学思维甚至滥用统计学方法,因此,软件教学最好在理论学习结束后引入。软件实践教学时间过长、过早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会误认为软件能够解决一切,而忽视理论的学习,统计素养的培养和正确的统计运用也陷入空谈。
四、适当增加难度——实施“一纸开卷”考核
考核不是目的,是手段,考核的实际目的是让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进一步扎实地掌握知识。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是喜欢“吃跳一下够得着的桃子”,即赞成考试难度适当高一些,包括“一纸开卷”和闭卷考试。课程若采用闭卷考试,学生会死记硬背统计学公式,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目前统计学软件发展迅速,应用统计学课程中公式并不复杂,没有必要让学生完全记忆公式,闭卷考试偏难,对学生是一个负担;但若采用开卷考试,学生可能会不复习而直接上考场,稀里糊涂做题,学习效果较差。笔者根据本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和调查回馈,建议选择开卷和闭卷考核之间的形式:“一纸开卷”。
“一纸开卷”方法是让学生复习时把知识点总结到一张给定的纸张上,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这一张纸参加考试。这一考试形式可以督促学生总结学习统计学知识,又避免了死记硬背上考场的情况。学生在总结知识过程中,如果不认真看书或笔记,不认真将关键知识点记录在纸上,若想在考场上能顺利完成题目,也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一考核方法可以适度的“推一把”,让学生学好基础的统计理论知识。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以上学习过程只有15%学生感觉有较大压力,大多数学生感觉有些压力或压力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本课程有益于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统计学思维,表明上述教学过程基本实现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高统计素养的目的。
五、更上一层楼——注重创新课题与毕业设计应用
统计素养培养只限制于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让学生在其他过程学习中应用。学生在专业实验课中会得到许多实验数据,但因是常规实验,分析方法固定,学生被动分析实验数据,扩展运用机会极少。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统计素养的最佳过程,在这两个过程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自主运用统计学原理设计试验方案、搜集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应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主动性。
学生学习统计学不免有纸上谈兵之嫌,而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运用统计学分析数据的需求较多,此机会恰可以补充课堂教学之不足,也同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设计创新课题或毕业论文题目的时候可以考虑相关试验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解决问题,在具体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目的就是科学地设计生物医药学试验并对所得数据分析,力求减少试验次数、节约试验成本、缩短试验周期、迅速找到优化试验方案或数学模型[7],学生在自行根据统计学知识设计实验时,理论指导实践过程增加,学生的兴趣得以提升,统计素养也自然更易培养形成。
总之,统计学课程把数学语言引入生物医药学领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对生物医药学专业学生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有重要作用。结合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系统优化应用类统计学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实例互动、讨论式学习中培养思辨能力,培养理工专业学生的统计素养,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王素平.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分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28).
[2]易东,刘岭等.关于“医学统计学”学习问题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2,(41).
[3]张颖.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18).
[4]江明生,黎彤.生物统计学课程采用多媒体与启发式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11,(2)
[5]丁建华.生物统计学教学方法与技巧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