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06 14:53: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课堂改革心得体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课堂改革心得体会

第1篇

我觉得上好一节好的高效课,必须有活跃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说、能说,会交流,会合作,会展示,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培养个性,真正让学生乐学、想学,从而为教学提供保障,这就是我理解的高效课堂。

如果想要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我们必须把预习提前,这样为我们的课堂节约很多时间,就是让学生按导学案进行自学,在课堂上,先是师友互查,第一检查是否完成,第二检查完成质量,把不会的题上交小组,小组内讨论,把共性问题呈交课堂,让学生把自己提前写的答案尽可能多的展示在黑板上,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题多解,不管对与错,都应该给与及时的鼓励与肯定。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动脑,大胆展示与交流,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通过展示与质疑解决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下面我以九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探究课作为例子说明一下。我讲的是《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观察、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业,前置作业是前一天发给学生的,主要涉及如何作图(二次函数y=ax2的图像)、一次函数性质等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作图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再去订正,效果要好很多。

第二部分是探究活动。一是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的图象,每一个小组找一对师友把图画在黑板上,有问题的老师适时点拨。观察图像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函数的性质。探究活动二是独立画出函数y=-2 x2的图象,然后是自主探讨当a<0时函数y=ax2性质。探讨函数的性质主要从开口方向、对称轴、增减性、顶点坐标和最值方面入手,让学生从特殊函数来归纳总结一般函数的性质,学生们完成的很好。探索活动三是小组合作活动。观察自己画出的两个图象,它们代表函数y=ax2的两种情况,找出a的符号不同时他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点。这个环节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在谈论中体会分类思想。小组讨论完毕后我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他们讨论的很全面,出乎我的预料。

第三部分是课堂检测。最后五分钟时我让学生们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部分题目。

第2篇

一、语文课堂教改感悟

1.“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3.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1.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2.教法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3.师生关系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第3篇

一、光靠课本够吗

长期以来,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当前的课程改革使得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知空间。有这么一位实验老师说 “教材仅仅是众多媒体的一种,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在交往和对话这种独特的情境中,对课程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建构,在这种加工和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某种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情、价格的某种成熟,同时,知识和技能的锋利是水到渠成的必然。如此说来,光靠数学课本显然是不够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战性的,这些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标准》中对教材编写意图说明的同时,真正消化理解教材,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这样,必将能从有限的教材中再生无限,于“滞后”的教材中开掘鲜活,在“片面”的教材中构架完整,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本领导。

二、追求形式与效果的统一

《数学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有的老师便把小组合作交流当成了法宝,好象一节课如果没有合作,没有小组讨论便不是一节完整的课,弄得小组合作满堂飞。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我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

三、训练时多一些问题解决

传统教学环节中的巩固训练,是学生对新知识再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存在着单一、机械、模仿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很多观摩课、公开课从新知识引入到巩固训练都围绕着问题解决而设计,并且问题解决也成为考试、考查的内容之一。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主要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寻找创造性的方法。

四、结尾是“问号”不是“句号”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般在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教师都习惯性地对学生说:“还有问题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问题了,老师就放心了,学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样,学校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是以学生学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这似乎无可厚非。不然,老师下不来台,收不了场,岂不难堪。但学生懂了就完了吗?未必!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和疑问的,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然而,中国教育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到了。而西方之教育目标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了。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递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 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

第4篇

一、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来生活、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不仅取决于他们拥有知识、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

基于这一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这一项指标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这一项指标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通过一年的研究,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改革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实验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大胆慎重地改革教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在七、八年以前应该说是一套很不错的教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已明显表现出滞后性。如果用新标准去要求它,当然是不客观,也是不合理的。因为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它,研究它,才是科学的态度。为此,我在反复研究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基础上,采用了五个方面的措施对该教材进行了大胆而慎重的改革。

如学习百分数应用的内容,就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搞调查,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分组研究解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学习方法。

三、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丰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四、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很重要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问 答问清楚,学生用心理解,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逐步推开了探索式、讨论式的学习方法。具体从三个方面实施。

1.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组织数学智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知识,学习方法,增长智慧。这里说的智力活动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动手操作、独立观察、引起思考的实际活动,激起学生自主地钻研和创新,经过群体的交流,完成对信息的加工过程,使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4 人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铝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

就是合作,在运用图钥、线绳和铅笔头的综合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地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停手地找规律,急切想掌握它。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讲,还是对老师来讲,都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2.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这句话作为一个口号来提是比较容易的,但真正落实在课堂上,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从权威的讲授者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好朋友和引导者。我们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实验、摸索、总结,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彻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建立起一套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实验班初步形成的教学思路是“问题情景操作、探讨、交流总结、应用、拓宽”。经反复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过去上复习课,老师系统整理知识,学生听完后,完成一些相应的习题,总结一下,就算是复习告终了。复习课的改革多年来一直是一个难点。

但在我们的实验班上大改过去的上法,知识的脉络由学生分小组独立整理,练习题由教师的引导下互相设计,交流练习。就拿分数应用题的一节复习课来说吧。学生用表格、树枝图、迷宫图、实物图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整理思路,不管哪种形式,都把这一单元的知识联系、解题规律揭示得清清楚楚。在交流过程中,还允许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答辩,关键的环节还能举例说明。特别是有一个小组设计了一棵彩色的大树图,用根、茎、枝、叶把有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在知识和解题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基本规律、把握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形象有趣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再加上巧妙的练习设计,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使这节复习课上出了情趣,上出了深度。学生们在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上的出色表现。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心得体会;研修班

一、精心策划筹备,确保研修质量

湖州市教育教研室、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两家承办单位对开办此次观摩研修班非常重视,与我方反复研究观摩内容和观摩方式方法;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黄桂众校长为了确保观摩活动效果,专门3次召开教职工大会,制订了详细的计划,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承办单位来说,组织为期三天的观摩研修活动,不仅要牵扯校领导的精力,而且要在尽量不打乱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下安排来自全国的百名教分组分专业进入教室听课达48节次,并安排4位外校参会老师借班上课,公开讲座3场,给贵校带来了很多麻烦。

二、综合对比,精准筛选

我们这次观摩教学的单位选择的是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它是引领浙江、影响全国的首批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该校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在校园文化建设、精细化管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与开发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实践和产学研创新等方面,创造了独具特色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宝贵经验。这是我们主办方之所以选择贵校作为承办方的根本所在。

三、改革传统讲授培训模式,创新探索提高质量效益

我们主办方经与承办方反复研究,决定这次观摩活动一改过去传统的单纯讲授培训模式,采取“现场观摩、课后交流、现场说课、名师示范、专家点评”的方式,以该校的“机械电子、信息技术、商贸烹饪类专业及文化课的高效课堂建设和创新为视点,分专业进课堂现场听课、与授课名师课后交流,参训教师借班上公开课并请专家、名师面对面点评指导。这种专业对口、强化交流、面对面指导的观摩培训方式,是我们培训基地的一种新研修方式,也是我们根据广大职业院校领导和老师的需求而进行的新探索。相信本次研修活动一定大大提高了观摩培训的质量效益。

四、会后教师忙研讨,广泛听取集建议

值得一提和令我们学习的是,由于本次研修活动听课和讲座安排非常密集,大家连续3天都没有午休的时间。

研讨活动上,来自莱西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范旭政副校长说到,对我们这次活动的安排十分满意,这次研修活动没有像其他培训班那样追求理论高大上,好高骛远,活动安排的这些学习听课讨论活动完全没有预演,非常的接地气。

我们听取了其中四位老师的发言和学习感受,他们学校的盖德利和邵林喜老师分享到:今天对浙江信息工程学校上课教师的上课技巧、课堂操控技巧、语言技巧;教师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处置能力非常认可,值得学习和借鉴。张潇和吕慧老师发言提到:非常喜欢该校的校园文化(比如星光大道,优秀生手印和毕业名人脚印),以及各个班级文化的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和课改方面(学生小组教学授课技巧)的措施等等,以上内容能积极的提升学生的凝聚力、协作力、自控能力和学习兴趣。表示回到学校也将和相关科室领导共同商讨,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也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五、改革校内单一评,开放课堂全国听,引领汲取同进行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重视内涵建设,把教研活动作为学校固本强基的校策。为了加强有效课堂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科研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定于4月18日至5月17日为学校“有效课堂建设”教研月,并举办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湖州工程技师学院第一届教研节,进行以“有效课堂建设”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期间,学校将开放课堂,开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等各类公开课,并配合名师展示和点评。同时举行说课比赛、教案设计比赛、专家讲座、教研组研讨等活动,加快有效课堂建设,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黄桂众校长表示:能在学校教研月承办“观摩全国知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之课堂教学系列研修班”活动,对他们学校而言,不仅可以改革以往只有校内教师听课互评,这次可以让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外校优秀教师进课堂听课,无形的给自己学校任课教师带来一种压力,继而变压力转化为动力。这次在不打乱教学计划的前提下,除了安排名师的示范课外也安排年轻教师进行汇报课,每天活动结束后安排分小组讨论,专家点评指导,外校教师讨论评课的环节等。通过这些环节既能让外校参训老师学习分享到我们名师上课的一些优秀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又能汲取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职业教育办学先进学校老师的指点与交流。通过本次活动,改革了校内单一评教,我们做的好点的地方既能引领参会单位,做的不足的地方又能借此机会学习优秀的参会单位,对各方无疑都是好事。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新课改教学 心得体

初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物理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探究过程”的课程理念。结合学科特点,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体现的课程基本理念是:

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5.改建新的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心得体会。

一、转变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

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过程教育”目前正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科学课教育设立的主导思想之一。根据学习规律,学生只有成为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和参与者,才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在初中物理课教学中,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地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分数而学习,这就是物理教学实验的追求,也可以说代表了中国教育方式改革的未来走向。初中物理尤其是实验教学操作性强、探究性强,学生独立操作往往会感到困难重重,有些教材中的实验还可能受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可操作,因为操作结果是和课本知识相违背。这些具体问题都要求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一方面促成学生研究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在教学时可以充分融入课堂,既掌握教学的脉络又驾驭实验的开展。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课堂演示实验必不可少。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教师单独做演示。当然,这种方法固然有操作快捷、讲解条理清晰等优点,但也有很不足的方面:一是学生处于旁观地位,缺乏参与意识。二是教师读数或宣布实验结果时,学生半信半疑,总认为教师做了加工修改,缺少客观性。三是课堂情景呆板,变化少。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毫无意义,学生成为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的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一步步进入神奇的物理现象探索之中。

二、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新课程提倡科学研究式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种探究教学给了学生更加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这样我们也会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指导过度,学生们无法自己探究学习。这样就成了一句空话,形式主义。另一方面,若指导不到位,让学生自己探究,活动又会杂乱无章,从而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自己要把握好“度”,正确处理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讲光的反射内容时,我们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的反射现象,大胆猜想光的反射是会遵循什么规律,并且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然后通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形成结论性文字,最后教师将同学们的论证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整堂课教师只做一点指导性的工作。学生却由于是亲身体验所得的直接经验,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所以他们对课堂内容记忆深刻,根本不用死记硬背。从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良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都能踊跃发言、积极思索,虽然有些猜想不一定正确,但也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不正确,学生自己心服口服,既消除了疑虑,又掌握了新的知识,轻松而有趣的学习过程,总让学生意犹未尽。

三、探究教学时抛开“探究只能成功,不许失败。”的思想

我们在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时,似乎认为学生探究不成功,就不称之为好课,甚至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失误。如果从接受学习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后,还没有正确地理解有关知识或者技能,可以判定这堂课是不成功的。因为接受学习的主要标准就是是否获取教学大纲上规定的知识或者技能。但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全方面的人才,不能简单由探究的成功与否来判定。正如著名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韦林科夫所言:“科学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公式、名词。科学是好奇,是不断发现事物和不断询问‘为什么’。科学的目的是发问,它主要是询问过程,而不是知识的获得。”事实上,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素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第7篇

一、新课改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 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

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以便从根本上推动新课改。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教师只是忠实地执行教学计划,充当传声筒、录放机的角色,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没有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这说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还远远不到位。这主要源于:

(1)教师对新课改纲要和《课程标准》理解不够透彻。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段时间了,但是有些教师关于课改的目标是什么还不太清楚,关于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教师大多为应付统考和高考升学率所累,无暇学习新的理论;另一方面是教师满足于目前的教学现状,甚至陶醉于自己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取得的经验,固步自封,甘做“套中人”,不注意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关注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

(2)教师的权威意识太强,习惯于给学生标准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时表面讨论很热烈,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在争持不下的情况下,教师就给出了所谓的定论作为标准答案,这属于教师的思维定式。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的思想意识,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重要影响。有些教师习惯于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进行规范,甚至是有创造性地按自己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格式化。

(3)教师不习惯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不习惯将学生置于困惑状态之中,更不适应把没有结论的问题留给学生,这属于教师的教学习惯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往往以学生没有问题了作为一节课的圆满结束,却很少教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2. 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

教师面对新课程的改革,面临的困惑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更好地驾驭课堂的能力。许多教师仍没有从课程内容的传授者中解放出来。课前,备课主要是备“书”――吃透教材,变教材内容为讲述内容。课堂上教师根据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按部就班地单向传递知识,学生配合教师活动,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另外,许多教师受高考和统考的束缚太紧,既想大胆尝试改革,有所创新,又担心会影响统考和高考成绩,可谓进退维谷。具体体现在: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难于驾驭课堂。目前,教师仍然受到考试的影响,把时间集中于完成指标上,对于教学方法很少去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改革仍不彻底,教师依然畏首畏尾,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在内容上并没有改观,往往是教师的一个定论就把学生的思维定格了。

(2)教学中仍然习惯于依赖教材,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之初笔者感到茫然,但随着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我发现新的教科书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源库,如何利用这个资源,要靠教师充分发挥工作的创造性。

二、解决对策

1. 教师要建立起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深刻地影响并引导着教师教学实践的改变,教师应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内容综合性强,教师应注重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联系。同时,新课程知识综合性明显增加,课文中的“想一想”“忆一忆”“做一做”“讨论”等小栏目,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等,这些都要求并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2. 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克服过去那种“只顾耕耘不管收获”的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卷式、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应该杜绝“教师讲得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得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得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

3. 教师必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行动。要不断学习《课程标准》,学习教材,学习课程理论、课改信息,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2)教师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教师要积极参加市、区/县培训,对自己的目标要高标准、多层次,突出实用性。同时多与参与课改的兄弟学校、同行交流经验与心得体会,学习他们的长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