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9 22:08: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本科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确立全新的本科教育理念,注重具有综合素质的整合型人才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初,MIT校长韦斯特(Vest)首次提出了“工程整合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加强各技术性学科的联系和整合,而且要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复杂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加深对经济、社会、政治和技术系统的理解。[2]1998年,在《博耶报告》公布不久,MIT针对本校实际也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研究型大学应根据自身优势,努力培养能够适应人类社会面临的复杂局面、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创造性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素质,其一,具有发达的批判和推理的理智力;其二,具备所在领域内的扎实的知识基础以及继续学习的动机;其三,应具备与人类精华有关的品质,如很强的判断力、美感,适应重要变化的灵活性和自信心,一定的历史知识等。[3]这一目标与先前《博耶报告》提出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异曲同工。《博耶报告》认为,研究型大学应该提供给学生在其他环境下不可能得到的科研经验,造就出富于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具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能、具有丰富的多样化经验的人才。[4]MIT的本科教育改革正是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
2、超越学科分野,实施文理结合的通识教育
在MIT,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为本科生提供了一种平衡的教育。MIT虽然是一所著名的理工学院,但它并不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罗杰斯院长在1865年建校之初,为学院规定的宗旨之一便是“提供一般的教育,使其在数学、物理、自然科学、英语和其它现代语言以及心理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任何领域的工作做好准备”。[5]文理兼修在MIT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得到了明显体现。二战以后,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MIT,越来越重视文科教育。MIT认为,仅发展熟练的技术是不够的,高等教育应使个体有能力和有效地参与集体文化。因而他们仍把整合的教育计划作为MIT本科教育的原则,用“越少反而越多”的理念指导本科生的课程设置,通过基础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进行终身的自我教育。随着国际化社会和全球化经济的形成和发展,MIT的本科教育也悄然变化。一方面,MIT继续重视定量研究的严谨性,继续坚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教学;另一方面,逐渐重视本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领导才能。MIT研究报告指出,不论MIT的毕业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社会都将期待他们具有更高的领导才能。[6]为适应这一形势,MIT实行了文理结合课程设置,要求理科学生必须修完科学、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同等比例的核心课程。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方面,则要求学生在文学和原著研究、语言思想和价值、艺术、文化和社会以及历史研究这五类课程中选修三门,学生必须完成至少由两部分组成的写作任务。[7]与此同时,学校还提供了大量让学生实现其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的机会,这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3、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本科学习
《博耶报告》指出,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本科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受到忽视,因而导致这类学生无法达到社会及其本人对本科教育的期望。[8]为解决这一问题,MIT针对本科生制订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案。例如,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ROP),独立活动期计划(IAP),工程实习项目(EIP),综合研究项目(ISP),回归工程计划(RP)等。这些方案尽管形式各具特色,但其实质却是相同的,即发挥MIT在人才、设备和资金上的优势,开展以探究为基础的本科学习。本科生研究机会方案(UndergraduateResearchOpportunitiesProgram,UROP)。这个方案是MIT负责本科教学的院长麦克维加(M.L.A.MacVicar)于1969年首次提出的,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也是最为成功的促进本科生科研的学习计划之一。[9]该计划的内容主要是对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支持。UROP是面向全体本科学生的,学生们可以在学校任何一个系里从事研究活动,并可获得一定补助。这一计划得到MIT师生的广泛响应。到1996年,已有2800多名学生参加,而1998年度,教师更是从他们自己的研究资金中拿出500万美元作为参加“大学生科研机会规划”的学生的工资。[10]独立活动期计划(IndependentActivitiesPeriod,IAP)每年的1月4日到1月29日是MIT专门为学生设立的独立活动期。在这四个星期里,学生们可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从事独立的课题或做一些在学期内感兴趣却无暇顾及的研究项目。本科生可以在MIT的5个分院和40多个跨学科实验室与中心同教师一起做研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11]工程实习项目(EngineeringInternshipProgram,EIP)EIP是MIT推出的一项旨在促进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双向互动研究的实践性计划。实施的主要方式是,让学生参与到校外公司或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将学校的学术项目与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工作经验因此成了完善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促进了工程实习项目的开展。工程实习项目通过参与职业活动带给学生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可以更好地选择校内教育课程,更好地理解职业为将来工作做准备。同时,让本科生与研究生一同进行实际工作使本科生可以更加便利地得到研究生的帮助和指点,这有利于本科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正确的研究态度的形成。[12]
4、重组大学一年级教学,制订灵活变通的新生修学方案
大学第一年是青年人社会生活和学术生活的转折。《博耶报告》指出,在这一时期,大学应该做好两方面工作:其一,要使第一年成为学生由高中、家庭进入大学这一更为开放和独立的世界的桥梁;其二,要通过前景展示激励学生。如果大学没能在这两方面发挥好作用,那么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体验就可能会面临危机。[13]MIT在这一问题上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方面,开展基于问题设计的新生学习,主要是学生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组织研讨班,讨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融合的探究型主题。这种小群体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知识交流,更可以使学生迅速熟悉陌生的大学学习环境、感受到从事探索和科学研究的乐趣,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MIT还通过制订灵活变通的新生修学方案使学生接受到广泛的基础性、整合性教育。例如,工程学院的整合课程是把新生要学的大多数核心课程(如物理、微积分、化学等)与人文社会学科合为一体,交叉进行;科学学院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研讨会、个别指导、学习小组等)完成核心课程的学习;对于人文学科的学生,则可借助人文社会学院和工程学院联合开设的综合学习课程来接受整合教育。[14]这些方案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大学第一年就可感受和利用研究型大学的资源优势,并借此较快地构建起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理念。这是本科教育理想实现的基础和关键。
二、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启示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本科教育人才目标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MIT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应该是我国大学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已经步入了以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为特征的21世纪,在这种条件下,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教育的终极阶段,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教育也应以此为着眼点,确立多规格和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认识到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担任的特殊使命;应当认识到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正在进行的由“教育组织”向“学习组织”过渡的职能转变,彻底变革大学教育观。
2、拆除学科壁垒,实施通识教育
交叉学科的出现及其衍生的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对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本科教育应跨学科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大学和学生共同的要求。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我国大学中存在的过多、过细的专业划分加以调整,依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进行学科改革;另一方面,我们应尽快推动本科教育,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跨学科学习制的建立,尽快推动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针对我国大学重理轻文的情况,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应借鉴MIT的教育模式,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原则,向本科学生提供包括历史、地理、文化与艺术、阅读与写作、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保险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才兴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在比较分析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校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以及适当扩大保险本科招生规模等方面,提出改革发展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 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23-03
一、引言
2012年6月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第五部分专门针对人才培养和供给结构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加快培养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生产业急需人才。地方高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普通本科学校要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这些内容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以国家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研究背景,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依托湖北保险市场的保险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路经研究”的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地区5家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经济学院以及湖北工业大学的保险本科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
保险教育既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也包括职业性的继续教育、行业性的资格教育等其他不同形式,其中学历教育是基础,继续教育是核心,资格教育是辅佐。规范性的学历教育是保险教育的主力军,它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研究生教育四个不同的教育层次,而本科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起始阶段,为后续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提供原材料:同时,从我国保险专业高等教育的整体格局来看,招生人数、开设的院校数最多的也是保险本科层次。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或设置了保险学方向的高校共有106所。因此,保险专业本科层次的教育水平成为确保保险业专业人才队伍升级换代的基础和关键。
二、武汉地区高校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目前在武汉地区单独开设了保险本科专业的五所高校中,既有部属重点院校,也有省属重点院校,对比五家高校保险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特色、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招生计划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别,从而形成了武汉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各具特色的保险本科教育体系。
1.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五家高校尽管办学层次及开设保险专业的时间各不相同,人才培养定位也有差别,但在培养方案中都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五所学校保险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保险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反映在人才培养的结果上,就是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研究创新能力,体现了保险学科应用型、实践性的特征,也显示了本科层次教育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双重特性。
2.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特色。五家高校中,武汉大学实力最强,在保险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全国知名的“武大模式”,是培养保险高级专业人才的摇篮。其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紧密依托保险市场,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财经院校的学科优势,形成了保险专业开放、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其他三所高校中,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属于湖北省属二本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在湖北等七个省区进入第一批招生,这三所院校在保险本科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特色。
3.实验与实践教学在课程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保险专业的应用型特征使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校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中,则为实验与实践教学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如表1。
表1选择了两所211院校和两所省属普通院校进行了对比。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部属重点院校武汉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占比均在8%左右,反映了211重点院校以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基础的高级研究型人才为主:作为省属重点二本院校的湖北工业大学和湖北经济学院,其课程结构中实验与实践课程学分比例均在14%左右,反映了省属重点院校以培养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这些学校在历次的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还会不断加大实验与实践课程比例。
4.招生难以上规模。同于行业成见,保险本科专业招生一直以来并不太理想,即便是像武汉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以保险为第一专业志愿的学生不足2/3.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到保险专业的:在谈及对保险的认识时,大部分学生不看好这一专业,即便在经历两年的专业学习之后仍然对该专业持否定态度。五家高校保险专业每年招生计划一般都在40~60人之间,实际招生人数长期保持一个教学班级的规模,很少出现两个以上的教学班级,如表2(武大近年因实行大类招生,故无相关数据)。
5.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尽管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水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但是“保险业界人才难求,保险学生工作难找”的供需矛盾仍然存在,保险本科教育仍然存在着以下亟待完善的问题:
(1)教材比较陈旧。目前在高校保险专业的教学中,主干课程均能使用规划教材(或获奖教材、推荐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一般都是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教材本身的体系以及知识结构是经历了时间检验的。但是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许多知识点及实际做法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由于2009年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一些具体的法律条文也随之发生变动,而与保险相关的教材的再版工作却跟进较慢,教材里面的一些内容与实践脱节,很少涉及国内外热点问题。对于这种情况,有些高校的任课教师会自行补充相关最新资料,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2)教学方法比较传统。保险专业实践性很强,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保险业发展的。因此,各高校的保险专业都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增加了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运用。但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实践教学法也只是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认知的需要。学生普遍反映,希望更加深入实践一线去感知、消化理论知识。
(3)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5所高校都非常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以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师资力量最强。但是,普遍缺少具有业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居多,因此虽然对学界的前沿动态把握较多,但却没有建立专任教师去业界锻炼实践的有效渠道,只是通过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在保险界从业的校友给在校学生做一些业界动态的讲座,学生接受的业界最新动态显得不完整。
(4)缺乏学界与业界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目前武汉地区保险学术界与业界的合作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层面展开,但双方整体良性互动的长效保障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这方面,湖北保监局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如在2010年8月份颁布了鄂保监发[2010] 49号文《关于推动校企合作促进湖北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但是意见主要是针对保险公司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对各高校却并不具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各高校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九章专门就人才兴业、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行了长远规划。为此,武汉地区高校保险本科教育需要深化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助力湖北地区保险业“十二五”规划人才兴业目标的全面落实。
1.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实践急需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当前高校在保险人才培养上主要强调应用型,较少提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事实上,保险商品有其独特的性质,保险经营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因而保险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培养适销对路的复合型保险专业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点带面,形成高校百花齐放的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国保险业巨大的发展前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来支撑,各高校可以在现有教学资源和办学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知名院校带领下,各省属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各自的保险人才培养特色。比如,湖北工业大学依托其著名的工学背景培养财产保险公司急需的工程、机械、建筑、船舶等复合型人才;中南民族大学依托其多民族办学背景,可以在民族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为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培养保险专业人才,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的保险业跨越式发展。各高校只有把目光紧盯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才能真正实现武汉地区保险本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校际联系,深化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永恒的主题。在保险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开设了保险专业的高校需要齐心协力,加强区域合作,以老带新、以点带面,在保险专业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深化改革和研究,比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教学研讨会、开展区域性的保险专业学生的科技竞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校际联系,共同打造区域性的保险本科教育金字招牌。
4.建立高校学术界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机制。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经济建设,高校必须走出去,积极与业界形成多层面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单个高校层面建立与业界的长效合作渠道:另一方面,由各地保险监管当局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牵头,建立保险校企合作的长效保障机制。在具体做法上,高校方面,既要有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也要派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保险企业方面,既要借助高校平台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联合或者委托高校开展课题研究、市场调查或项目攻关,努力把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关键词:本科教育;高职教育;本质区别
高职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的推动,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直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型人才。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二者不仅仅是学制上的差异、教育认证的差异等。因此研究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要走出这些表面的差异,从深层次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各自的优势。
1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
1.1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教育对人才的定位为: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于:技术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
学术型人才是指主要研究和探讨各种理论知识,从而又产生新的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在学习上不需要获得资格认证,只要拿到学位证就可以。工程型人才是指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回归到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以会的学位认证的理论学习占据的比重仍然要高于以获得资格认证实践学习的比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是为了产生和验证理论,最终的目标还是以理论为主。
技术型人才是指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归到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技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都有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但是二者最终的目标却是截然不同的,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理论主要是为实践而服务的,因此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获得资格认证的实践学习占据的比重要远远高于以获得学位证的理论研究学习。职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是从实践再到实践的模式,主要的学习就是实践,代表性的人才就有我们通常看到的高级技师。
1.2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
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够从事科研工作和基础技术工作的高级人才。这一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最基础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工作方法,对于实际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的做出判断和解决措施,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职业岗位。还有个别的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则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和理论专业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人才,在企业单位内主要是管理型人才和教育培训内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基础培养一批能够直接从事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主要是培养高层次的技术人才,面向的岗位为企业单位的高级技工或技师。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还是专业技术。
2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的区别
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还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是按照学科的体系和架构进行设置的,而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即将从事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来设置的。
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基础是该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架构,按照“宽口径, 厚基础”的标准,在课程安排上更加注重学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基本的课程设置有三大块组成: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专业课。对于技术型比较强的专业,除了基本的课程设置以外,也注重对提高学生的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培养。课程设置也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而高职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首先是以市场所需的岗位为基础的,因此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是以市场岗位需求来设定的。从而,高职教育的课程安排上的职业性特征非常明显。在课程设置上虽然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安排主要是以够用为原则来设置的,对于专业技术型课程安排的比较多。因此,总体来说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除了基本的专业课之外,对理论知识课程的安排更加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
3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学要求的区别
本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着重强调学科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看中教师的学历、科研的能力以及理论基础水平。对于教学要求上除了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要更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去开展更深次的讨论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全面指导,多开展技术实训课,同时教师也应该不断的传输给学生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高职教育要求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以职业导向为基础,对于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以外,更加看重教师的工作经验。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才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工作中讲解和应用技术,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对于高职教育开展的实训课程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高职教育的实训基地要尽可能的与实际工作现场相似,更加看重学生是否能够真实的去实践和操作各种技术,为学生日后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语
综上,通过分析和探讨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本质区别可以看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区别不是表面上所说的层次不同,而是为了满足社会不同人才需求而开展的两种不同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珠宝设计 本科教育 启示
英国设计教育一直位居全球前列,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自2010年起,赴英国留学政策虽不断收紧,但中国赴英国接受设计教育的人数却屡创新高。究其原因,相对于英国十分成熟的设计类教育产业,我国的设计类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应该学习与探究的地方。
一、英国首饰设计本科教育特点
英国本科教育特点是因材施教,即注重实际教学理念与激发学生创意。笔者以Duncan of Jordanstone Art College艺术与设计学院为例,分析英国珠宝设计教育特点。
(一)教育理念
英国教育界认为,本科阶段属于专业或行业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常规设计技能。一切设计灵感都是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人类生活。
(二)教学方法
英国注重启发式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包括演讲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在不同阶段采取的教学方法略有差异。
第一年以互动式教学模式为主。通常先在课程中引入热门话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整个课程中,教师会抛砖引玉提出各类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面的思考,得到许多开放性的结论。课程结束时,教师会结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予点评。课余时间,教师会给学生推荐相关美学、设计类书籍以补充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轻松愉快、发人深思,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
第二年以探索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在设计前,先去调查自己的想法是否已经存在,如果是独一无二,学生就会继续完成设计,并记录从开始有想法到做成成品的全部制作过程。这是表明学生原创性的过程,是展示学生在一个设计项目中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过程。正是这样一种方式保持了英国珠宝设计的革新性和前卫风格。
第三年以工作室讨论启发式教学为主。这是英国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工作室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给予对方启发,初步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思考能力。
(三)课程设置特色
为了培养审美趣味和独立思考能力,英国本科3年教育中,第一年主要是基础课和技法的学习,第二年是完善作品,第三年主要是毕业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二、对我国首饰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我国珠宝设计教育发展已有十几年,在承袭传统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已初具规模。很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已发现了不少弊端,最典型的就是相关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领悟能力仅靠学生个人素质,如对传统的“三大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的学习还停留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生不能将各种构成有机结合,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专业的首饰设计中。设计课、工艺课、材料课等专业课程缺乏有机结合,也是在各自独立的状态下进行的。
对比英国首饰设计教育先进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我国首饰设计教学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育理念
国内本科教育教学理念必须在艺术美学的培养基础上增强设计的原创性,增强对革新性的重视和鼓励,否则就会不断重复和模仿已有设计。这也是我国目前珠宝设计行业的现状。
(二)教学方法
第一年和第二年采用全方位互动式的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回答教师提问,积极参与同教师的讨论,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逐步引入科学的团队组成模式和教育,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技能。
第三年采用导师制授课方式。目的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导师可开设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可自行报名感兴趣的方向。导师会布置由浅及深的课题作业,列出学生需要完成的相关任务。在每周定期的课程中学生需要用PPT、草图本等实物与导师和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过程、作业进展与具体想法,包括创意来源、设计步骤、重要的思维过程等。
第四年有条件的院校可采取工作室讨论启发式教学。如果不具备条件,仍可实行导师制度,只不过不再需要导师列出学生的具体任务,而仅针对学生兴趣明确指出一个设计理念(即毕业论文方向)即可,而后由学生自发完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
(三)课程设置特色
针对目前我国本科学历珠宝设计师定位,4年课程完成后,学生应了解宝石、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和中外首饰历史,熟练掌握首饰设计法则、技法及首饰制作的各种工艺。
第一年通过专业基础课或相关专业书籍的强制阅读,如首饰概述、宝石学等课程,开拓学生视野,使其对珠宝首饰有宏观的理解,为后期设计的学习积累知识。
第二年开设分阶段、分层次连续教学的专业课,如珠宝首饰设计、珠宝首饰工艺,使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创作在珠宝首饰工艺中得以实施,打破图纸和实物分离情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开设软件类课程,辅助学生更好地表达理念。
三年级开设特种工艺课程,如錾花工艺、金属表面肌理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珠宝设计专业的认知和专业技能。
四年级通过导师制或工作室启发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完成定制首饰的毕业设计。
结语
英国的首饰设计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教师的目标不再是单向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创造情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信息,师生共同参与,形成认知概念的过程。教师的作用不仅是教授知识,还与学生一起探索、研究,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展能力为核心,只有这样我国珠宝设计行业才能摆脱目前现状,取得更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英国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多讲”模式解析——以布鲁内尔大学为例[J].装饰,2012(3).
[2]罗理婷,张丽,秦静静.浅谈学院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培养金工类型首饰设计人才[J].设计与艺术(理论),2010(10).
1.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成人教育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暴露出个别学校在社会效益上的重视不足。他们只注重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多少,却忽视教学质量的提高;片面强调了成人教育中的“函授”、“业余”、“夜大”等特点,而忽视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在设置师资力量、安排教学课程等方面大打折扣;而成教学生本身工学矛盾的存在又使得学生的自学环节必然缺失,两相结合必然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2.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
在部分学校的成人教育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沿用老一套的教学手段,未能采取先进的、多种类型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目前的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现行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障碍,往往沿用单一化的教学模式,或者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选用不恰当
在课程设置上,成人教育法学本科课程也没有考虑到成人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使课程设置与成人教育学生的期望相差甚远。在选用教材的时候,没有经过慎重考查,教材“过时”,无法很好的开展教学,不能及时吸收最先进的理念,不能最大程度的满足成人教育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探讨
1.转换观念,明确定位,严把教学质量关
充分认识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建立有别于普通高等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明确定位成教法学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包括经费投入、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设备等等。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达肯沃尔德·梅里安在《成人教育》中指出的那样:“成人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由此我们应改变“成人本科教育就是高等学历教育速成班的看法”,应该看到,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新的发展趋势根据成人高等教育及成人学习的特点,选购好既不影响学科专业课程的规格档次和水平、又适合于成人学习特点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实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让接受成人法学本科教育后的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即可。
2.借鉴普通高等教育先进模式,促进成教法学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1)诊所式教学模式的试行
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学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言之,新时期的法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法学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这种观念放在成人法学本科教学中亦适用。
2000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教育改革中,引进了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并结合中国国情加以改造,以创立法学教育的新方法,促使法律诊所教育本土化,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试行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法发展而来并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法教育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美国各法学院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一方面,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即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过程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推广“诊所式教学”,虽然存在成人教育学生有工学矛盾等问题,但是经过改良后的诊所式教学,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充分运用
目前,在普通高等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已经越来越普遍,而在成人教育中则相对教薄弱。囿于成人教育短暂的面授教学时间,更多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教学进度,只能够加快理论知识的泛泛讲解,“演讲”式的教和廖廖几行板书的效果远远不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充分使用。
在成人教育法学本科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几乎各占一半的比重,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点可以很好的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是丰富的,形式是多样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形象性和使用的方便性,能提供最新的信息和各种便捷的服务,它提供了各个部门、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法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网络,将校园课堂和法院审判庭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法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三、进行改革的可行性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重新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重
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实验能力,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按不同学科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模块设置,根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过去我校生物化学共10个实验,30学时,调整后共16个实验48学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4:5.同时,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生物化学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重新整合生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三大板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板块,课时比例3:1:1,构建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2].(1)精选“验证性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在验证性实验板快中,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的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主要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在综合性验板块中,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综合实验的开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应针对教学大纲科学、理性的设计实验,实验题目自拟,要有综合性并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应提出有悬念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4],学生应该充分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热情.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问题,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学生自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仪器的正常供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各组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考评.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行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生物化学实验时间的开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实验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条件影响,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去做事先就规定好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无法发挥学生实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我们对实验时间实行开放管理.采用预约制,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做相关实验[5].(2)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有限开放,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试剂,实验前将方案和指导老师讨论,审核可行后,由学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开放,采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多室实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破各个科室的保护壁垒.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对实验室人事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责、权、利明确,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后,实验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5].
4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更新及管理
(1)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6],现行实验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需要补充一些新规定和措施,用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实验室的操作和仪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制度的功能,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2)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建设,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应该爱护、细心使用,对一些精密的大型实验仪器,应该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记证明”制度,填写使用登记证明.定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3)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更新实验室设施,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性能好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确保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和科研的实力.另外,加强实验室软件投资和建设,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制度、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方式.(4)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促进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管理经费,提高实验室材料的管理经费,加大学生培养经费,强化实验室培训功能经费,协调好培养教育经费.
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学生对实验课成绩评定这一环节,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核办法.在生化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强实验课综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系.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为4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占10%.每次实验成绩细分为4部分:前期预习情况占20%,实验过程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占25%,实验结果与讨论情况占25%.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1传统生化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教育效率.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做试验,这样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科学思维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查阅数据,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实验的学时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广泛的实验后的公开讨论和辩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建议学生把问题和解释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必须给与认真地答复.
2新型生化试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下载学术论文,对传统生化试验方法、材料进行改进,做到试验方法、试验内容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国内外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论坛,如“生物资源网”、“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实验网”“、中国生物化工网”以及各个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时掌握生化实验领域中的最新新技术.(2)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记忆牢固、运用准确.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到教学软件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7].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服从实验教学目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时间,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构建网上虚拟生化实验教学的新体系,虚拟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条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8].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网上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各院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完成对于一些在现实的实验室里难以执行实验计划,如有高危险性的实验、涉及高精密仪器的实验、实验场地及实验材料缺乏等等的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虚拟实验室能够弥补现实实验室的不足,发挥现实实验室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与现实实验相辅相成.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上机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在计算机上对虚拟实验达到熟练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操作就会轻车熟路,大大增加现实实验的操作熟练度和速度,因此虚拟和现实实验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仿真出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引入多种多样先进、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降低误操作的危害与损耗.
高等教育结构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宏观质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利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相关专业少,“热门”专业布点多,学费和拨款标准、办学效益较高的专业布点多。为此,教育部按照主动适应、科学规范、自主设置、动态调整的思路,对分别于1998年、1999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进行了修订,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新增了工业工程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等一批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专业类别;本科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整为506种,增设了纳米材料与技术等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同时,落实和扩大了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校可自主设置新修订目录内的所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类型和层次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本科教育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硕士阶段应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阶段教育应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三是区域结构不尽合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强。由于多种原因,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支撑能力还不足。应抓住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契机,让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提高整体水平。同时,又应让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快跑”、率先发展,尽早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发挥示范作用。
强化特色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质量。高校应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自己的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生源质量来科学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举措,以特色求发展,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办学同质化问题。对新建本科院校来讲,突出“两性”很重要:一是“地方性”,应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定准位定好位、不错位、不挪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本;二是“应用性”,应紧紧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求,大力培养能够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下、有后劲的各类应用型人才。这是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之基。
注重改革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活力之源。上世纪末至今,我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迅速发展,靠的就是改革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仍然要靠改革创新。随着“4%”的落实、办学经费的增加,加上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目前个别高校存在着不愿改、不敢改的现象和倾向。当前,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顺应人民群众意愿,聚合协调推进改革的正能量,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上下工夫,有序有力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加快影响质量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
转变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基础和前提就是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哪些?牢固树立“四个观念”很重要。
(一)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高校有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这四大功能首先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任何一个功能发挥不好都可能成为影响其他功能发挥或者高校整体功能发挥的短板。但是,这四大功能又不是并举并重的,其中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创新是引领。衡量一所高校办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它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因此,在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夯实办学的核心理念,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清醒认识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聚焦点、着力点。
(二)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在高校中的基础地位本科教学承上启下,是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切不可被弱化和边缘化。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雷克•博克写过一本书叫《回归大学之道》,副标题就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作者在第十二章分析“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表现不佳”时,认为重要原因是大学在改善本科教育质量方面缺乏足够的压力,与教师相比,大学领导者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改善本科教育的质量。高校应按照“高教质量30条”的要求,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每年都要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牢固树立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别强调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并完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对新形势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高校应把立德树人细化为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体现在教育质量评价,拓展至家庭社会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大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四)牢固树立教书育人是教师首要职责的价值观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现在,个别高校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兼职轻本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和倾向,没有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高校首先应完善制度设计,制定有利于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政策,充分体现应有的教学导向和教学价值。其次,要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让每位教师都有春蚕的品德、都有烛光的精神,以教学为责、以教学为乐、以教学为荣,以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学识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在三尺讲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深化本科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
(一)建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标准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纵横向比较的基本依据。应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体系应主要通过三个维度来建立健全:一是建立国标,按照新修订的本科专业目录,制定实施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二是建立行标,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定实施相关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三是建立校标,每所高校根据国标、行标和学校实际,制定实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本科专业新目录和设置新规定的颁布实施,是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重大契机。高校应主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需求,更加注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进一步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该增的增、该并的并、该停的停、该撤的撤。学科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强、而在特,人有我强、人有我特。
(三)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改到深处是教育教学、改到难处是课程专业。本科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其建设水平决定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近些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少数高校重视了本科专业量的增加,忽视了其内涵建设,影响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联合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中,专门部署1500个专业点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现在我国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高校教的,学生往往不够用或用不上;而社会需要、学生想学的,高校往往教得不够或没有教。这些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启动实施了“四卓越”计划,即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目的就是以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建立高校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如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就是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联合实施的协同育人计划,旨在推动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各地各高校应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搭建相应平台,大胆探索思想道德、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并“希望同学们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了实践育人的极端重要性。高校应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总学分(学时)不少于规定的学分(学时)。要变“走马观花”为“下马种花”,加强实验、实习以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育人基本条件建设,多让学生去动手、去练习、去锻炼、去参与。高校应健全制度、完善保障、全面覆盖,力争让每一名本科生都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加强高校自我评估评估是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现在,个别高校想当然地认为本科教学评估应该是上级主管部门来评估,或者第三方来评估,实际上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建设和监控的主体是学校自身。所以,高校应树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学校内部质量建设和保障体系,加强自我评估。高校应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对本科教学质量实行常态化监控。高校应根据学校确定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开展院系评估、学科专业评估、课程评估等。高校应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广泛接受学生、家长、社会、政府以及专业机构的监督和点评。
首先,在师资和课程建设方面硕果累累。年,我校动物科技学院张沅教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江”,农学院彩万志、动物医学院陈耀星、资环学院李晓林三位教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使我校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的教授达到2名,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奖”教师达到6名。与此同时,动物科技学院吴常信院士主持的《动物遗传学》、农学院孙其信教授主持的《作物育种学》、工学院李伟教授主持的《机械制造工程学》三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土壤学》(资环学院李保国主持)和《农业推广学》(人发学院高启杰主持)等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称号。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共有108种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创下了历史最高水平。继年18种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之后,最近,我校又有19种教材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其次,本科教学迎评促建工作全面推进。坚持“评估结果优秀”为目标导向;注重评建结合、教育结合;加强基本条件建设、基本规范建设、基本创新体系建设;按教育大讨论与自评整改、预评估与攻坚、完善与提高、接受评估四个阶段稳步推进;以本科定位与特色凝炼、学科与专业结构优化、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完善、教书育人凝聚力提高、农口教学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五大重点;切实落实组织、投入、宣(传)培(训)、评查、责任和政策六大措施。具体落实了学校、学院和部门组织机构、工作计划、责任分工,重点对学院、部门进行了两次全面检查督促,重点排查试卷、论文和关键指标,并通报结果,全面整改。将烟台校区教学评估纳入全校评估体系。评估办公室参加教育部评估培训研讨会。各个学院组织领导、管理人员和教师到全国各大高校参观学习,超过百人次。各个学院根据专家意见全面整改。
第三,教学条件实现历史突破、进入整建完善阶段。校内西区科学园农学认知与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竣工在即,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与管理模式设计已经完成,包括近4000平方米的两栋玻璃温室和1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实验用房,总占地面积34亩,总投资400万。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民心工程”,相关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师生员工高度评价。校外北京上庄现代都市生态农业研究型教学实习基地、河北曲周集约化平原农区资源环境教学实习基地、涿州动物科技教学实习基地、河北沽源草地生态教学实习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内蒙武川农牧交错带生态恢复教学实习基地、动物医学院的涿州大型动物医学实习基地、永定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综合教学实习基地、烟台(校区)海洋生物与外向型绿色产业教学实习基地规划正在进行。资环学院、工学院、农学院、食品学院等学院的校外教学基地建设进入规范完善阶段。另外,继去年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后,今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也被评为“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具备了冲击国家实验教学中心的条件和水平,综合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具备了冲击北京市实验教学中心的条件。至此,年以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占80%)累计直接投入教学条件建设达到一亿多元。年的教学投入较往年还将大幅增加。对此,主管教学工作的常务副校长江树人欣喜地指出:教学条件建设不仅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也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提供了保障,更为迎接本科生教学水平评估做了积极准备。
第四,教学改革与规范管理带来教学水平、育人质量的提高。验收的22个校级综合教改项目中有6项进一步完善、培育之后具有冲击北京市和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力,获得4项北京市教改立项,主持(2项)和参加(1项)的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教务处全面修订教学管理文件(新发校发文13个、处发文8个)。加强期中教学检查,组织校、院两级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听课、座谈会。完善学生评教和视导体系,通过试讲和答辩保障新开选修课质量,多渠道征求学生意见和建议,通过教代会、听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注册为学分制的实施铺平道路。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对达到退学标准的40多学生进行了清理。这一举措在学生引起了较大的震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加大大学生科研训练支持力度,新增119个项目,调动了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狠抓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化管理。增加开题环节,在把好答辩质量关的基础上,加强前期管理与过程控制。拓宽保研条件,激励同学创新,共有11名有特殊潜质和专长的同学得到推荐资格。年,我校学生参加了多项校外竞赛,首次捧回了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全国一等奖,我校20支参赛队伍共有13支获奖,获奖率在各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首届生命科学试验班41名同学中38名三年修满四年学分,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其中,16名同学被保送到中科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著名院校攻读研究生,16名同学获得全额奖学金赴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知名大学深造,其他毕业生也顺利考研或就业。
第五,新教学计划制定与专业评估搭建创新型教育教学开放平台。完善三学期制度,在原来两年实施小学期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暑期学校”,完善三学期制度,与国际接轨,为开门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利用暑期学校(11—12周)实现中外教学国际交流(外籍专业教师来华集中上课,中国学生集体短期出国留学上课)、国内社会名流和国家与北京市教学名师授课、国家和北京市精品课程系列讲堂、学生集中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知名教授系列选修课、面向社会大众的名师精品课程、各种英语和专业教学特训课程、开放式实验实践与创新课程、自主创新与团队创新课题研究、各种学生学术论坛。遵照“一减、两增、三整合、四前移、五开放”的原则,启动了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工作。修订的总体目标:①实质性推进学分制;②建立以实验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攻目标的研究型教育教学体系;按照大理学(农科、理科)、工学和人文经管三大类进行宽口径招生和培养,学时2400个左右,150学分左右。重点改革政治(1/3实践)、外语(16减为8学分,50%自主学习,小班上课)、计算机和体育(自主自由选择项目、教师、时间)教学。新申报《环境科学》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
[关键词]发展应用型 本科教育 分层教学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大趋势。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
1 应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所具备的技术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迫切需要一种新型人才――应用性人才,从事现场一线的技能型职业。而传统的中专或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又达不到这样的规格要求,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成倍增加,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即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2001年4月,教育部在长春召开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上,探讨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人才模式设计、培养方案与途径、评价标准等涉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的问题,至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毕业后胜任基层实际工作的需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强调应用性和技能性,紧紧围绕生产、管理和服务实际部门的需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和技术的操作性要求,它培养的是应用型本科人才。
应用型本科人才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一定的基础教育,其知识要求从普通本科教育的“够用”和“实用”逐步向“基础扎实、增强后劲”转变,强调的是应当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具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综合能力。它还强调一定的后续发展,具有专才性和即时性,也就是实际技能要强,工作上手要快,同时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在南方一些企业的招聘中宁愿要一个技师而不要一个博士的现象已不在少数,因此,上手快、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特别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以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而闻名。
3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界定
根据研究、教学、应用能力这三个方面强调的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高专。应用型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的类型不同。 应用型本科大学是以服务地方或行业,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校的实际来确定其办学定位的。其目标是为区域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提供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以应用性为本质属性和灵魂。在专业学科设置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第三产业的专业学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为区域现代化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需要提供服务。
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要性
1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的教育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目前从事高层次研究开发的人员毕竟是少数,高校大量的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工作,因此,必须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市场更需要的是应用型教育,社会更需要的是应用型的人才,高等教育由“精英人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应运而生的。“精英人才”模式导致的结果,一方面是培养的人才中,研究型人才相对过剩于社会需求,技术型人才又大量欠缺,导致了人才的结构性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所造成的技术人才需求的失衡是经济发展的明显障碍之一。另一方面,一些不擅长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未掌握相应的知识而找不到工作出路。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要走出传统的“象牙塔”,教育模式必须要加以改革,俯身走向市场,看看市场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社会到底更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走出去,我们不难发现,拓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3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目标的要求
现代的一种理性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即人们所认同的“人本主义”价值观。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因此,在教育上也应分不同的层次和类别来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正好弥补了教育层次上的这一缺陷,使得那些擅长于形象思维、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终于找到了继续发展自己特长和个性的教育场所。
4 为普通本科院校指出了办学方向和出路
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政府重点发展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二元重点发展目标”指导下,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与改革步伐较快,而处在中间的一大批以教学为主的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那么这些院校究竟该何去何从?它们究竟应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其实,任何学校都应该有符合自己办学实际的发展规划。因此,非重点普通本科高校及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如独立学院,只有正确分析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才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建议
近两年,全国众多传统的非重点本科院校及一些新办本科院校都在进行有关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如何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总结一下,主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同时可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
1 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在面向专业、强化基础、拓宽知识、突出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性专业特色,培养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设置
(1)确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应用性课程体系设置应紧紧围绕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进行设置,依照应用性原则选择教学内容,既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复杂多样的现场工作,又能在运用专业技能,实施一定的计划和应用某种策略,表现出灵活性和变通性,在解决问题时,又能反映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使整个课程体系能体现出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结合。
(2)应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应用型大学如何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办学方向和质量。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重要的是要做到依托学科,依托行业和企业共同设计制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社会相关行业的企业专家骨干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构建分类设计,分层施教,分步实施、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即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上,在知识面的把握上,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由实用型、针对型转变为应用型、适用型,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在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做到外语、计算机,实践环节不断线,课程体系的设计做到文理渗透等。
3 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其教学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是应用性专业学科要在面向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考虑所学知识的学科性质,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同时,更要重视专业建设,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模式的多元化特点
随着课程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应用能力教学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可依托行业和企业建立较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由企业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定,为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在考核方式上,学校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恰当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传统的方法手段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和考核过程达到协调和优化。
4 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应用为目的,其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是获得专业领域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对学校改革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问存在差异是个不争的事实,如专业兴趣等,虽然长期沿用的精英教育构架下的班级授课制能使大多数人能同时接受系统的知识培训,但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学校教学需要更多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人本主义理论的日益盛行和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材施教目的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分层教学法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教学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B・S・BLOOM,1913~)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分层教学符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符合大学生个体行为特征要求。分层教学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具体落实到教师的备课,辅导、作业的布置、讲评、测试和学生的预习、接受知识、复习和对教学情况的反馈之中。
5 教师队伍
教师是决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主体。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教师,而普通高等院校教师一般都侧重于理论方面的优势,社会实践方面较弱。目前的情况大体是:教师大多直接来自高校,缺乏实践经验,不了解学生将要面对的实际工作岗位;职称评定体系单一强调学历要求和科研成果;学校对教师的培训缺乏实用性,对教师的实践要求则没有明确的规定;一些高校推出双师型的概念,但含金量不高。因此,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关键。高等院校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努力参与更多的社会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如: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专家论坛、专业学会或行业协会:支持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企业实践,适量从社会引进专职或兼职行业专家和企业专业人士等。
(1)建设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建设的关键。是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主要因素。师资队伍不仅是数量问题,更重要的是结构问题。除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要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合格标准外,还特别要注意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具有职业(执业)资格的教师占有一定的比例。
(2)建立“教学咨询”指导中心,提高教学质量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建立教学指导中心,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咨询”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教学咨询”源自美国,它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培训,首先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有关问题,然后到课堂、学生中去观察,再向指导中心提出问题,由咨询人员讨论,提出解决的办法,再由教师到课堂上加以试验。通过“教学咨询”使教师得到了充分的教学指导,获得非常具体的,可在实际中加以运用的教学方法,同时也使得教师树立反思性教学意识,自觉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在职教师的培训,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教师具备了高深的专业知识,未必就能够成功地进行教学,高深的专业知识,只能说明教师具备了成功教学的必要条件,只是解决了教师“教什么”的问题,而教师要想胜任教学工作,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即“怎么教”的知识,尤其要掌握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深入浅出、自由灵活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要使二者有机结合,造就一个合格的教师,这就要求为教师提供丰富而开放的学习资源,建立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保证每一位教师有足够的获得现代教学手段的机会和场所。为此,有『必要建立计算机中心、媒体中心,并使之全天开放,坚持与教师持续合作,以使教师不断提高技术运用能力。同时,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选派优秀的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培训,承担企业策划,丰富教师的教学案例。
(4)保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迅速,很快校内专任教师很难跟上技术更新的速度,为使学生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知识、服务能力,外聘专业技术人员授课成为必不可少,学校可根据技术更新发展的情况调整聘请兼职教师。与研究性教育相比较而言,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外聘教师比例更需提高,提高的比例并非用于补充扩招后基础课教师不足的聘请,而主要是聘请在高新技术一线了解最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比例,将改变教师队伍整体的智能结构。
总之,转变教育观念是准确定位关键,观念决定政策,政策决定结果。应该从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校的决策层次到社会各个层面都要切实认识到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冯虹刘文忠:对应用型大学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5,(4):24~28
[3]任山章:中美分层教学模式之比较[J]科学教育,2,006,(2)
[4]陈小虎屈华昌 邵波: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其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5,(2);59~58
[5]康乃奥: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