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6 01:39: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地理点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
1.地理思维
地理思维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认识地理事物,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的过程。它是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理性认识过程,这种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由于地理研究地域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与作用,研究范围及其广泛,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不均匀。地理思维具有综合性,空间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思维包含有地理形象思维、地理逻辑思维和地理辩证思维等。
2.地理综合思维的涵义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时空的综合分析等。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并且有一定规律可循,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一个要素或局部发生变化,会使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地理思维具有整体性、区域性和动态性。学生激活了地理思维能力,能够多要素、多角度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而非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而综合地观察、分析和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较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地理问题[1]。
二、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特点
1.初中生思维能力特点
整个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初中生已能理解一般的抽象概念,掌握一定的定理,能对许多现象进行概括和抽象。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其逻辑思维还有赖于感性经验和具体形象的直接支持。从思维的品质上看,初中生在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方面都有了显著增强,但又常常带有主观片面和肤浅的特点[2]。
2.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现状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地理现象能够较全面的观察,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较发散。如分析聚落的形成,能够从地形、气候、水源、资源等方面分析;对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会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如分析各地气候差异的原因,能够从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对地理问题的分析,会运用辩证思维,如人口增长的利与弊。
三、激活初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方法
1.根据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培养综合思维
相对于小学阶段,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迅速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高提高,能自觉根据教学要求去知觉事物。在观察方面,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等都有了显著发展,辨析事物差异的准确率、理解抽象事物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初中生认知特点,培养其综合思维。如在探讨地球运动和经纬网时,采用教师讲述、学生看图的方式,学生常常会觉得乏味且感觉困难。采用观察直观感受模型演示地球自传和地球公转,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提出相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分析及总结,再联系实际案例探讨、分析,会收到较好效果。
2.联系生活中地理事象,激活综合思维
地理事象是指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主要包括天文现象,大气与气候现象,水文现象,植物形态与动物迁徙,地质构造,地貌,各种生产活动如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自然灾害、环境问题等。
初中生生活在多样的地理环境中,引导学生搜寻各种地理现象,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地理现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可形成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生活地理情景,设置地理问题,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如引导学生分析当地工业区分布特点,结合地形图、气候、资源、交通、市场等信息综合分析工业区分布的原因。
3.结合地图阅读分析,形成综合思维
地图是空间信息的图形传递形式,是信息的载体,可容纳大量信息。地图作为再现客观世界的形象符号模型,不仅能反映制图对象空间结构特征,还可反映时间系列的变化,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式、图形数字化与数字模型,经计算机处理完成各种评价、预测、规划与决策。地图不仅能直观地表示任何范围制图对象的质量特征、数量差异和动态变化,而且还能反映各种现象分布规律及其相互联系。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通过阅读地图,能够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探讨河流时,引导学生阅读河流水系图,让学生从图中提取相应信息,如发源地、入海口、支流、干流(上、中、下游)、流的国家或省区等;其次是结合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等进行叠加,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师生或生生探讨。让学生结合图例,绘制地图如街道图,零售店分布图等;创设探险、寻宝情景,让学生结合地图模拟探险或寻宝。
4.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综合思维
地理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践应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认识,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地理活动课适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广泛,类型多样,主要有考察型、调查型、公益活动、撰写观察日志、创设微型课题如观察分析一种岩石的形状、成分等。
初中生对地理事物充满好奇,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观察事物的视角很多面,分析事物较细化,思维较发散,但是分析地理事物较浅表、单一。由于初中生思维是发展变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应当充分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开展。例如,观察月相,需要组织学生统一时间观察,设计观察日志(月相的形状、出现等的填空),根据观察情况,分析月相变化规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认识月相形成的原因。又如,观察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成立一个地理小组,每天中午12点观察学校旗杆影子长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分析其变化规律,然后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观察,认识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情境教学
一、情景教学符合初中生求知探索的规律
情景教学符合初中时期学生求知探索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初中生阶段的心理特质。陈莎莎在《谈浅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文中认为:“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爱幻想,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创设出来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情绪,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符合初中生的注意力特质。情景教学就是抓住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将抽象繁琐的课程内容转变为直观、具体、生动的情景来阻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调动他们的主观参与意愿,从而达到愿意学、喜欢学的效果。三是符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孔凡成在《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表示:“情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使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情景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兴趣激发的作用
情景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兴趣的激发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通过充分感受具体场景,调动他们身体的各个感官进行地理知识的吸收学习。有学者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情景,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知识环境。这样做犹如在学生和知识获取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把课文内容和情景连接起来,从而提供教学质量。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不应该只是记忆的生硬组合,它本身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祝辉表示:“情景教学就是注重为学生营建出现实感。”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态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感兴趣、有热情、愿参与,进行情景中的互动会话,从而鼓励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活学活用知识。这样课堂氛围就热烈,学生纷纷互动讨论交流,很容易就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点。三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从而活跃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没有感情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教师,进而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
1.注重发挥情景教学中的联系性。
情景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联系性原则,就是将所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情景创设之中,从而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场景生动有趣外,尤其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递,让学生将场景中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的思维形成联系。王丽丽认为:“情景教学从联系中可以让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而这种联系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自主探究。比如,在教授地图知识时,我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场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如果通过地图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让学生帮助外国友人通过地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找到目的地,这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加以运用,很容易就带动起课堂气氛。
2.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过分重注灌输的力量,而忽视了作为学生个体的存在,只是简单的“我教你学”,这样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且直接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下。为此,情景教学要充分发挥它的趣味性,让学生转变机械学习知识内容的观念,让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具体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辅助器材,比如,多媒体、图片、动画等手段来增加情景教学内容的趣味。比如,在教授印度知识时,我会先让学生观看印度相关的纪录片,然后再以旅行社为场景,让学生成为导游,而我则作为一名游客,向他们询问印度的人文地理知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可以马上学以致用并且兴趣盎然。
3.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发展性。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学生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学科。学科从上到下,凝聚了人们智慧的结晶。人口、社会、宗教、语言、商业、交通、气象、城市等等不一而足。地理课程教学也是一门复杂性较强的学科,涵盖范围和广度,都体现出其自身的独特性。课堂教学,是地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提高其有效性,是把握课堂脉络,实现地理知识普及的必然要求。初中地理,是其关键期,从这一时期开始,就充分重视其影响,对未来文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初中地理教学特点
中学地理教学课程,是一门以研究地理知识为目标的主要课程。除了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外,还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地貌、气象观等人文情感为目的的学科。地理课程在新课标要求下,除了使学生自身具备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外,还以树立正确的为祖国繁荣昌盛和奋斗不止的心态为目的的特殊课程。
地理作为初中教育的一门课程,在教学环节往往不予以重视。地理考试在总科目中所占比例较小,使得教师对于课程的教学重视度相对降低,这对高中地理作为文综必考科目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许多初中生升入高中后,大部分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缺乏必要的思维和学习能给力,教学效果极差,对学生在高中段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
地理教育,应是初中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科目,尤其要在课程实效性上努力,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高中地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理论依据及意义
无论是基于初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对教育课改的支持应和,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基于对初中生知识和技能、学习情感和态度以及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体现。除了完成地理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外,还要获得充分的地理知识和能力,初步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的理论来源是素质教育,地理教学的核心也要围绕"生活中的地理"、"终身发展的地理"来展开。即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问题,解释生活中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创新和发展,助推学生掌握地理思维能力,使初中生朝着有利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方面努力。
三 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1.创新教育理念。
师从古业;"传道、授业、解惑",除了改变旧有的"填鸭式"教学外,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实现教学环节的互动情景式教学,更能充分利用教学环节的各项资源,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教学环节进行深化,以效率先行,实现知识经济下,学生丰富的地理知识。将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被动"教"到现在的学生主动"学",除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外,还从时间上,空间上,实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将地理教育理念从轻视走向理性重视,更能够充分了解地理教育的内涵。教师不能,单纯的拘泥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要以课外内容触发时代内涵,让学生充分感知时代脉络,体验地理浩瀚知识带来的愉悦,让学生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将现代教育中的集群效应发展到个体化一体化教育方略上来,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不断的学习地理知识中,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与协作,也会朝着有益于其他学科的发展中去。在学习方式上,采取学案法(学生个体案例教学法)对不同的地理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将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成果加以发扬,通过对学生个体地理水平的测评和调研,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以"导"助教,逐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喜欢度,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从传统的地理理论教学实践中,创新出一条新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恩呢管理,从抽象化的概念中走出,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学习内涵。比如说学习某区域地质构造时,可让学生建立山体构造模型,才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地里活动课程中包罗的世间万象。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制作仿真模型,自实践中对地理的重视度,就会大幅度提升。通过对气象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升认识自然界规律,结石雨雪成因等多种实际问题。
3.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系列思维拓展,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能力,构建起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从培养学生智育开始,让初中生具备较强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地理常识,思维和界定学生的额空间爱你思维能力。运用地图的直观性布局、分布特点,研究地理事物间的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地图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对地理的综合变因实施综合分析。
4.构建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体制。
在终结学生教学阶段,绩效评价考核体制,更能使师生从教与学中,吸取经验教训,弥补地理课程中的缺陷。除了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初中地理的兴趣外,也能使教师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中,突出学生教学成就,在不断的实践研究中,获得有效流。教学终结阶段,对学生的绩效评价,要采取多维方针,不能单纯理论试卷考核就对学生学习效果予以全盘否决,而是完善评价体系,以调研综合考核课程实效。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而评价考核机制,更能迎合新课改下学生的需求,在实践中,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 总结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初中段地理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师的引导性,是提高地理课程实效性的额主要方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把握初中地理教学特点,落实地理课程教学实践,完善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提升,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正确态度,是实现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方略。
参考文献
[1] 温辉平. 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4):118-118
[2] 谢世国. 教师引导下分组自编学案--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J]. 地理教育.2013(4):24-25
关键词:情景教学;求知探索;科学探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针对这一时期的学生特点,如何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地理能力的培养以及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情景教学是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系列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为知识的学习打下现实基础,让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场景和氛围中活学活用知识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情景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自发地融入情景之中,从而活跃思维、提高主动性,在具体场景下实现所学知识的传递和交流,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以说情景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好的
效果。
一、情景教学符合初中生求知探索的规律
情景教学符合初中时期学生求知探索的规律,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符合初中生阶段的心理特质。陈莎莎在《谈浅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文中认为:“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爱幻想,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征,情境教学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情景教学可以很好地缓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焦虑情绪,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通过结合具体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等因素创设出来的情景,可以有效地带动学生情绪,
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使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中来。二是符合初中生的注意力特质。情景教学就是抓住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情景创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将抽象繁琐的课程内容转变为直观、具体、生动的情景来阻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调动他们的主观参与意愿,从而达到愿意学、喜欢学的效果。三是符合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孔凡成在《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中表示:“情境教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积极的、有创造性的学习,使整个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二、情景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兴趣激发的作用
情景教学对学生地理知识兴趣的激发具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通过充分感受具体场景,调动他们身体的各个感官进行地理知识的吸收学习。有学者认为教师为学生创设具体情景,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知识环境。这样做犹如在学生和知识获取之间构建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丰富的具体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把课文内容和情景连接起来,从而提供教学质量。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不应该只是记忆的生硬组合,它本身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感。祝辉表示:“情景教学就是注重为学生营建出现实感。”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形态主动学习,而非被动填鸭式的死记硬背,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感兴趣、有热情、愿参与,进行情景中的互动会话,从而鼓励他们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活学活用知识。这样课堂氛围就热烈,学生纷纷互动讨论交流,很容易就记住了相关的知识点。三是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情感,从而活跃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没有感情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从心里认可教师,进而认识到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三、课堂中运用情景教学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
1.注重发挥情景教学中的联系性
情景教学引入课堂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联系性原则,就是将所学内容有机地融入情景创设之中,从而完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除了要让场景生动有趣外,尤其要注重知识内容的传递,让学生将场景中的知识内容与自己的思维形成联系。王丽丽认为:“情景教学从联系中可以让抽象的知识简单化、直观化。”而这种联系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他们自主探究。比如,在教授地图知识时,我会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场景:一个外国人到中国如果通过地图找到自己的目的地,让学生帮助外国友人通过地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找到目的地,这可以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和地理知识加以运用,很容易就带动起课堂气氛。
2.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规律性
有规律可循才会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初中生已经对周边的自然和社会情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时候为他们创设情景就要尽可能地真实和亲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认识。通过对学生具体生活习惯的掌握,让他们在具有生活气息的情景中,自觉自发地调动内在思维能力,将所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场景之中加以运用,可以让教学化繁为简,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比如在教授天气知识方面,我会在课堂模拟一次“我是小小气象播报员”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场景下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同时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天气预报,这样可以深化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趣味性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过分重注灌输的力量,而忽视了作为学生个体的存在,只是简单的“我教你学”,这样粗线条的教学模式必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并且直接导致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低
下。为此,情景教学要充分发挥它的趣味性,让学生转变机械学习知识内容的观念,让他们的学习过程从被动转为主动。在具体的情景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适当的辅助器材,比如,多媒体、图片、动画等手段来增加情景教学内容的趣味。比如,在教授印度知识时,我会先让学生观看印度相关的纪录片,然后再以旅行社为场景,让学生成为导游,而我则作为一名游客,向他们询问印度的人文地理知识,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生可以马上学以致用并且兴趣盎然。
4.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本位性
新时期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做了很好的强调,在课堂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要参与对象。所以,情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本位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场景之中,组织和引导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能力。当然,在情景创设的前期,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然后进行课堂情景的安排和设定,真正意义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参与感。比如,在教授亚洲的知识时,我会让几个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亚洲临近的大洲大洋,然后以亚洲为中心,准确地报出各自的方位,学生亲自参与之后,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5.注重发挥情景教学的发展性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创造性和可塑性的个体,所以情景教学在引入课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发展性。情景教学的创设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课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加以设计和完善,在每次
情景教学之后,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总结经验、提出问题、改进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取知识储备和情感释放,从而进一步夯实情景教学课堂的基础。比如,在情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交流和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和老师家长如何相处等情感话题,在促进他们知识增长的同时,也培育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机制,为今后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初中是学生地理知识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
要课题,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虽然初中地理教学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毋庸置疑的是,情景教学是一种激发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全建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国外外语教学,2006(01).
[2]陈莎莎.谈浅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广西教育,2003(13).
[3]李静纯.重在经历和体验[J].中小学地理教学:初中篇,2005(02).
[4]孔凡成.情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教育评论,2005(01).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能力培养 分析研究
笔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深有感触,死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着明显制约,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强化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素养。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许多初中生在地理学习中和教师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对新课教学内容不够熟悉,导致地理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对这一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低下,与课前自主学习准备不足有关。对此,笔者充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结合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指导。首先,笔者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活动中养成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学习新课之前都要进行充分的预习活动,久而久之,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其次,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技巧方面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查阅资料和反复阅读分析,了解新授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将学习活动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标注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实在无法解决的,等到地理课堂质疑环节寻求大家的帮助。另外,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笔者还指导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将自己在地理自主学习中归纳出来的好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学会思考如何更加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经过这些环节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相对于初中生这一年龄阶段和理解层次的人群而言,地理学习难度相对较大,特别是其中一些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教师可以将典型的地理现象与规律采取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理解的难度,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以地理实物模型展示、动画模拟等方式,将地理知识点直观演示出来,特别是针对地质结构、演变等方面内容,以这样的方式展示出来比较直观,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小。一种是通过教师的形象丰富语言进行表述解释,通过浅显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深奥的地理现象。另一种就是通过简洁的符号及示意图结合文字进行剖析,将地理知识进行形象图示,帮助学生形成形象思维的直观印象。教师在给予学生形象思维的技巧指导后,鼓励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些方面的讯息进行整理加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并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和促进。
三、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培养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属于常见而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对地理表象进行形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地图的作用,帮助学生加深地理知识的理解。地图属于形象的内容,但是地图上相关符号是抽象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图,准确把握地图中的各种符号及概念。首先要对地图中的要素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对各种符号准确把握,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自主读图,辅助地理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一张小小的地图可以浓缩大量的地理信息,学生学会读图之后可以节约很多学习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绘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动手绘图将地图变为自己的“心图”,进一步巩固地理表象的掌握效果,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概念与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彩描,运用教材插图对地理要素进行彩色绘制,让重点内容在图上更加明确醒目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摹绘,对照教材中的地图进行绘图,将地理位置、名称等要素凸显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理念。教师还可以进行简图绘制训练,指导学生运用简洁的线条将复杂地理事物转变为简图,便于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通过转绘的方式将文字转变为图像等,在指导学生绘图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四、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创新拓展能力培养
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强化知识点教学的同时,要注重保护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表达初中生自己独特的观点,形成有价值的意见,这也是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养的重要抓手。笔者在地理教学中从不制约学生的思维活动,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中国的人口》教学中,笔者没有禁锢于教材中的信息,而是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人口结构与数量等,鼓励学生对人口政策进行分析。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研究讨论的论坛,大家各抒己见表达意见,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在特定时期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新时期人口政策调整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当前人口结构与未来走向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论证,形成了许多个性化的观点。如有学生提出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应当在一段时期以前就逐步推开,按照局部到整体、二胎比例逐步放开的路线,优化国内人口结构,以防止人口年龄段断层现象的发生。这样的观点体现了学生思维角度的转变,体现了创新拓展能力的提升。
五、地理教学要强化学生调查研究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研究的自然科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强化课堂学习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专题研究,可以针对教材中讲述的内容,也可以针对本地区地理风貌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调研能力。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教学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全面搜集我国水资源的相关数据,从人均拥有的数量到水资源分布情况、受污染情况等方面,都搜集了丰富的资料,还对本地区水资源分布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等。学生在自主开展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素材信息,而且在思维与研究过程中显著提高了调研能力。定期组织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及本地地理状况开展一些调查研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强化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广大教师应当重视并积极探索这一方面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促进地理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多向思维被称为求异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表现为在思考时不受点、线、面的束缚,从而跳开思考模式的局限,能够从多角度对同样一个问题予以思考。其最直接的效果便是能够避免思路的堵塞、枯燥和单一,从而间接的提高创新意识与能力。而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相当之强的学科,其学科内容广泛,涉及的知识点大有不同,同样一个地理条件,不同的学生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所联想起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学习到“地球运动”这一初中地理章节内容时,在得知关于地球的基本条件下,有的学生善于思考,能够联想到“假设地球只自转”或者“假设地球只公转”这样的情况下地理现象会产生何种差异,从而在课程的探讨中或者与老师的交流里逐渐巩固自己的地理知识,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地理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多向思维在学生地理学习之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只有学生拥有多向思维,才会从多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在研究问题的情况之下慢慢摸索出知识经验,从而间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生地理多向思维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由于初中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与难懂,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学习困难,因此逐渐丢失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被动的依赖于从老师的讲解中获取地理知识,未经自身思考,多向思维自然难以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初中地理的学习兴趣浓烈,才会自觉的投身于学习当中勤于思考,对得来的知识印象深刻。其实初中地理的知识结构也不算复杂,只不过有些知识太过于抽象,而书本内容较为繁琐与累赘,初中生们大都还未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自行阅读地理教材的过程之中难免会干到困难与疲惫,厌学心理也就慢慢随着问题的存在而逐渐产生。例如在九年级地理教材“演化的自然”这一章内容中,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只能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只有地理知识内容得到梳理,学生学习方式较为轻松,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缺失的几大因素之一,当前是个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信息产业的发展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打造以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众望所归,但是许多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难以在地理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模式,致使学生理解困难。依旧以“演化的自然”这章地理知识内容为例,其中的内容包括“宇宙的起源”与“地球的演化”,但是“宇宙”、“地球”等概念太过于抽象,以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仅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该内容过于困难。而如果教师善用多媒体技术,则能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该知识内容,并扩展相应的天文知识。正确理解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学方式的落后耽误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而知识的匮乏遏制着学生多向思维的激发与提升。
三、引导学生激发多向思维的教学方式
(一)假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广阔性
初中地理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大部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情境法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教学方法,它以给出地理条件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研究,结果的不唯一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朝着多方向发展,使其在不断的思考之中自觉养成多向思维的思维习惯。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假设学生们都生活在“南海诸岛”之上,并给出“南海诸岛”的地理环境,与同学们互相探讨保护“南海诸岛”的价值。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思考的角度非常之多,不仅可以从保护主权意识的角度出发,亦可以从资源开发问题的角度来对此进行思考。此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即灵活变换思路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习惯,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则指学生思考问题周密、谨慎,能够把正面与发面的因素统统纳入对问题的研究领域之中,从而多向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二)以问题引入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并非来源于先天的形成,而来源于不断的训练与练习。对于初中生而言,学?I负担本就很大,他们大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把地理作为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因此对地理问题的研究也就仅仅局限于表面,未能养成运用多向思维的习惯。教师应针对学生目前思维方式的现状,在地理教学活动之中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学前期可以用抛出问题的形式对问题由浅入深,慢慢由基本条件延伸出不同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对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在心理形成一种用多向思维看待问题的意识。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便能懂得如何看待问题。例如在“南极洲”的地理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先在黑板上引入一个“高”子,并启发学生将“高”与南极洲联系起来,总结出南极洲的特点。并以“高气压对南极洲的气候变化有何影响”等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从而给学生树立起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意识。问题的引入,给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激发起到引导作用。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转变
【中图分类号】G633.55
在经历了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认为自然地理知识很“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未及时转变。
按照课程安排,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主体内容。而接触高中地理的高一学生,自然先学习“自然地理”这部分知识。高一学生从一个初中生蜕变成了高中生,刚刚经历紧张的初三的复习中考,本想好好休息放松一下,有点懈怠。加之初中生平时养成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在初中因为知识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对知识的了解和识记要求不是多深刻,所以“被动记忆”的学习方式好事还是很合适初中生的。可是到了高中就不一样了,不仅内容多而且科目多课时紧,学生如果再被动的去学习,往往会出现学了背了就是不会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情况。到了高中,学生就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自主学习,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知识,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掌握教材内容并能很好的去运用。还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高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由于学习方法的转变成为“瓶颈”,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感到深奥难懂,难度增大。
二、自然地理的“难”是人为。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还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待转化状态,逻辑思维还未占据优势地位。特别是高一地理开始就是难度较大、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地球部分”,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老师对课标研读不深,对教材无限“挖掘”、“拓展”。例如在地方时计算、回归年和恒星年的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比较、光照图的判读等等无限的扩充,势必造成学生感觉自然地理“难学”。另外,老师在测试练习(或者叫模块评价)时,如不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借用一些高考题、模拟题进行练习测评,结果势必造成学生成绩“差”,感到地理“难”、“不会”。这样就挫伤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出现了“厌学”地理,从而使学生感到自然地理不“难”才怪!
三、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受某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之高中地理又被“强行”划到高考的文科行列,所以在学习地理时,学生不由自主的用所谓的文科学习方法――“记忆超前于理解”。这就是说在尚未完全理解之前可以先进行记忆,等记忆巩固之后再回过头来“学而时习之”,长而久之,“死记硬背”变成了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殊不知自然地理知识在学科属性上类似于理科,因此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应借鉴一些理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微观入手,最后发展到宏观掌握。学习自然地理时,要把不同的地理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首先必须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在不断的探究学习中归纳总结一些地理规律、原理,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一(七)月气温的分布规律”等,然后应用这些地理规律、原理来解决地理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实用的方法,他们学习积极性就提高了,自然地理知识就容易学会了,自然地理还“难”学吗?
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学生对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斯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
二、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其次,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学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这样就充分的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地理教学如果只凭教师的语言和书上的文字,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就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深层次的兴趣。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难以深化,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生负担过重是困扰教育多年的顽症,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使新世纪的人才过早地背起了沉重的包袱。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教育部三令五申,颁发了不少文件;大小报刊频频呼吁,刊登了不少文章;小学升初中也取消了统一考试而改为就近入学等等。这些措施,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缓解,但仍存在不少问题。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再次提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并将其确定为改革试点十大任务之一。可见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因此,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环境,一个优质、高效的学习氛围,是新时期教育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现实教育弊端,提高国民素质以及适应新世纪挑战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初中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这早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减负不是单纯的减轻书包重量、减少作业量,而是要顺着学生的心理,培养、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各种适合的技能,锻炼他们的意志,磨练他们的性格,为青少年时代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教育形成决策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本着在微课资源的支持下提高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家庭作业效率的思想,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策论,为地理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的实施起到指导作用,对于加深教师对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严峻性的认识,促进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推动地理教育教学改革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湖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Penrose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究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的胡铁生老师于2011年正式提出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我国多个地区的教学研究人员、一线教师也在勇于实践,不断思考反思,不断归纳总结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如推出“信息化教学专题”“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景探究教学”等专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利用微课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的研究,从微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实施,不仅在新的网络技术环境下、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微课程资源”减轻学生初中地理课业负担这一理念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和梳理,内容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这将依赖一线教师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广泛的实践。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掌握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普通中学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习惯差异和课业负担,以供参考借鉴。
(2)把握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对调查的资料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普通中学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出现的原因,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掌握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通过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教师教学现状及学生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为制定优化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4)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对策与方案。通过对前期获取的资料整合,地理老师集体研究探索借助微课资源如何优化课堂和课后教学,为学校的地理教学提供决策性的指导依据和对策方案。
2、研究内容:
(1)分析学生地理课业中负担问题出现的成因。
按本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外校初中二个年级(初一、初二各两个班)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了解初中生地理课业学习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
(2)了解我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在观察了解本校初中地理老师的教学现状,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情况的同时发现问题。
(3)提出具体的探索微课资源应用下,优化课堂教学的对策与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制定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3、研究对象: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通过选定的实验班级(初一2班)和教师(罗志欣)M行实验验证,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状况,比对实验前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等的转变,再进一步构建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评价体系。
4、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74-01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和应试教育,所以地理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比较强,而对于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则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便有的地理教师会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管理比较粗放,所以并没有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增强乡土地理实践教学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加强教材内容与乡土资源的整合,构建更具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进而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初中生地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整合乡土资源优势,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基于初中地理课程的学科特征以及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对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意识。顺德区是佛山市五个行政辖区之一,位于广东省的南部,珠江三角洲平原中部,由江河冲积而成的河口三角洲平原;广佛同城的西南边界、广佛肇经济圈的南部,是佛山市与广州市联系的重要核心区域之一;地势上西北偏高,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是“世界美食之都”。所以说,顺德区的乡土地理教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地理教师善于发掘、善于整理,完全都可以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实践。例如,在“乡村和城市”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不要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在传授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完全可以结合顺德区的城市环境和乡村实际,开展一些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也更加熟悉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特产,表达一些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地理课程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所获得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善用乡土地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更是初中地理教学和中考的重要内容。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读图、识图的能力,对初中生日后的地理学习和自主自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地图教学的具体实践中,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在读图、识图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障碍,初中地理教师要优先让学生学会使用乡土地图,让学生结合当地的一些地理特征来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技能,这对学生接下来的地理学习将会大有帮助。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佛山市地图、顺德区地图讲解比例尺、地图信息获取等知识,然后让教师可以按照地图设计一些社会实践任务,如让学生利用地图判断某条河流的长度,寻找两地之间的最短路径,搞清某一地点的周边地理环境等,这些实实在在的读图任务,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课程学习的真实价值和现实意义,激发出学生的地理探究意识。
三、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课程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还承担着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合理利用乡土教育资源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当地一些地理问题、环境问题的导入,来培养学生保护美丽家园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利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例如,在“水资源”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将顺德区的“河流纵横,水网交织”的水文特征进行讲解,点出顺德区水资源丰富的特征,但同时也可以导入顺德区西江干流、平洲水道、眉焦河、南沙河等河流的水污染问题,引出“保护水资源”这一生态课题,并在课下组织一些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结合所学知识寻求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这样更能实现多元化的地理教育目标。
四、结合乡土地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内容丰富,与乡土地理教学有关的实践内容就有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可以实现地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还可以有效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的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组织“治理雾霾”的社会实践活动,先让学生就在生活周边看到的大气污染现象进行总结,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求大气污染和雾霾天气的应对策略,共同思考如何让顺德的空气变干净,让顺德的天空变得更蓝,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消化,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培育和树立,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对于初中地理而言,积极开展乡土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形成有效的促进,不仅可以实现抽闲化地理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避免课堂教学的空洞乏味,还可以有效增强地理课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好的激发初中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学以致用的意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提高初中地理课程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 晶.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教材开发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2] 罗 莉.研究性学习在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文教资料, 2009(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