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3 09:3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合金工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硬质合金材料的选择经过反复实验,多方筛选,在众多硬质合金中选出用YG20作为硬质合金量面用材料。YG20韧性好,加工性能好,能适用砂轮和线切割加工,不易产生裂纹。对提高产品的合格率起到了保障作用。
1.2焊接工艺的确定把硬质合金片焊接到量爪上,保证硬质合金片在量爪上平整,垂直,居中,牢固。我们选择在小高频焊接机上焊接,焊接材料选用银基钎料焊接片,焊接温度640度,焊接后,保温:80度,3小时,以消除焊接应力,保证硬质合金牢固不脱落。
1.3磨削用砂轮的选定硬质合金量面游标卡尺加工时的难点就是硬质合金磨削时难磨、有时磨削3~4个小时尺寸也还是原尺寸,且磨削中硬质合金很容易开裂。根据磨削部位不同,经过反复实验,焊接后加工用的砂轮选为两种。
1.3.1磨平面用砂轮用磨料为碳化硅、粒度46的砂轮磨削量爪平面。磨削时不用冷却液,防止磨削裂纹的产生。
1.3.2磨量面用砂轮用磨料为金钢石、粒度46的砂轮磨削量面。金钢石砂轮有切削力,能有效的磨削硬质合金且无裂纹。
二、技术要点、难点
2.1量爪合金槽的加工加工合金槽时量爪硬度≥52.5HRC,在高硬度量爪上加工出高质量的硬质合金槽。
2.2焊接参数确定焊接温度的控制。硬质合金与量爪的结合应平整,垂直,居中,牢固。
2.3硬质合金量面的磨削保证加工效率和加工时硬质合金不破裂。
2.4硬质合金量面的开刃要求刃面对称,粗糙度:Ra不大于1.6μm。
三、实施步骤
3.1制定加工方案
3.1.1选择硬质合金材料经过反复实验,多方筛选,在众多硬质合金中选出用YG20作为硬质合金量面用材料。
3.1.2确定焊接工艺选择在小高频焊接机上焊接,焊接材料选用银基钎料焊接片,焊接温度640度,焊接后,保温:80度,3小时,以消除焊接应力,保证硬质合金牢固不脱落。
3.1.3选定磨削用砂轮(1)磨平面用砂轮用磨料为碳化硅、粒度46的砂轮磨削量爪平面。磨削时不用冷却液,防止磨削裂纹的产生。(2)磨量面用砂轮用磨料为金钢石、粒度46的砂轮磨削量面。金钢石砂轮有切削力,能有效的磨削硬质合金且无裂纹。
3.2编制加工工艺根据我公司加工特点和能力,以及零件的要求,按初装配磨量面线切割合金槽合金槽打砂处理高频焊接合金回火处理磨平面磨量面线切割合金刃线切割量爪外形磨外形的路线进行加工。
3.3跟踪工艺实施在生产时,跟随零件加工过程,经过多次试验,不断优化工艺,解决出现的问题。
3.3.1合金焊接后脱落合金焊接后易脱落,增加了焊前合金槽打砂处理,焊后回火处理,解决了问题。
3.3.2合金难加工,易碎裂经过反复实验,多方筛选,在众多硬质合金中选出用YG20作为硬质合金量面用材料。YG20韧性好,加工性能好,能适用砂轮和线切割加工.不易产生裂纹。
四、验收结论
(1)用该工艺生产的的硬质合金量面游标卡尺,其合金量面硬度高,耐磨,红硬性好。(2)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精度高,达到游标卡尺的国家标准。(3)用该工艺生产的合金量面游标卡尺质量上乘,废品率低,且成本低,容易加工,便于操作,有广泛的前景。
五、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汽车总量的不断增加,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铝合金汽车轮毂的年产量超过六千万件,有很大的出口额。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铝合金汽车轮毂在结构和生产设计上都有很多形式。外观造型上有宽轮辐、窄轮辐、多轮辐、少轮辐等设计,外观式样有抛光涂透明漆、亮面涂透明漆、电镀等。涂抹的颜色也根据客户的要求有多重形式,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外观是发展的趋势。
2铝合金汽车轮毂的优点
首先,铝合金汽车轮毂的重量比钢轮毂的重量轻,这样车整体的重量减少了,汽车的油耗也就相对的减少了。经计算铝轮毂的重要减轻在40%左右,90km/h到120km/h车速时,油耗可减少0.05L/100km,城市内行驶,可减少的油耗量略少些,如果按每十万公里节油计算,大约节约在40~50L。其次,铝合金汽车轮毂能够改善汽车的行驶性能,使行驶过程中的振动减小,让驾驶员驾车更加舒适。铝合金汽车轮毂采用数控设备进行加工,平衡性能比钢优越。车轮如果是钢车轮,平衡性比较差,高速性能不稳定,和铝轮毂相比较,还是铝轮毂的性能好。再次,铝合金汽车轮毂的散热性好,车轮的热源主要由刹车产生和车胎与路面的摩擦产生。在汽车高速行驶中,车轮如果温度持续过高,就会有出现爆胎的可能性。因为铝的导热性能比钢的导热性能好,而且铝合金汽车轮毂表面的设计也有利于散热,所以使用铝合金汽车轮毂可以减少爆胎的可能,更易于散热。然后,铝合金汽车轮毂的美观度也很不错,对于汽车整体形象,轮毂的美观度也是对其有很大影响的。现在汽车的轮毂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设计就是汽车的轮毂的设计。汽车轮毂的造型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车身设计的档次,也可以突显出汽车的品味。制造厂商和设计者在车毂的风格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不单在颜色上进行设计加工,还给车毂加了花纹结构,不同的花纹有着不同的颜色,再经过电镀,添加了很多个性化的设计,也很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群的审美要求。
3铝合金汽车轮毂的设计开发
随着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汽车品种的增多,和汽车价格的下调。汽车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的热点产品。从大众对汽车的认知和实用性,到对汽车的审美和汽车的功能过度。大众不仅要求汽车的优良的性能,方便的驾驶,还会要求汽车符合自己身份地位,以及符合自己的审美品位。车毂对于汽车整体的形象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就需要轮毂的设计开发,汽车部件的设计开发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4铝合金汽车轮毂的生产工艺流程
4.1生产厂家对汽车轮毂的生产设计进行研究。中层共同参与,通过了解大众在汽车轮毂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挖掘大众在汽车轮毂方面潜在的需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2市场调研。考察同类汽车的轮毂在市场的竞争情况,根据目标汽车轮毂的市场分析潜在的竞争环境,同时也要了解当前政府政策,和其他环境因素。
4.3管理定位。由管理层对汽车轮毂的价格、设计、风格、功能、性能、主导方向进行定位。各项指标均以数字化形式体现。
4.4根据产品需求进行概念设计。综合汽车轮毂的技术质量要求更进一步构思,在风格、设计定位的基础上绘制出不同款式的轮毂图,对所设计出来的轮毂图进行比较,筛选出最完美的设计稿,然后对设计稿进行优化,形成机构图纸,再用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利用分析软件对所设计出的铝合金汽车轮毂进行应力分析,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进行完善和修改,再重新设计模型,并了解客户需求,选出最理想方案。
为了研究材料的组织遗传性,对材料中间退火后的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如图2。
2中间退火后材料的性能
新型3×××合金材料中间退火后的力学性能列于表2。可见,退火状态下两种厚度材料的性能相差不太大,其中0.21mm厚度材料退火后的强度稍高,伸长率稍低。拉伸试样断口的扫描电镜观察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其断口有较深较大的韧窝,呈现明显的韧性断裂特征[2],大而深的韧窝是在应力作用下,变形集中在粗大的第二相周围,导致粗大第二相脱落形成的。
3生产工艺对箔材组织性能的影响
对于退火态箔材,冷轧变形量是影响箔材再结晶开始温度及完全再结晶所需时间主要因素。在相同退火制度下,箔材冷轧变形量不同,晶粒度就不同。将冷轧变形量为97.4%、41.9%和14.3%的箔材分别进行成品退火制度试验研究。97.4%冷变形量的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新型3×××铝合金箔材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晶粒尺寸在30μm~60μm范围。41.9%冷变形量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41.9%冷变形量时新型3×××铝合金箔材的偏光组织与97.4%冷变形量的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晶粒组织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前者的晶粒尺寸为60μm~90μm,与97.4%冷变形量的相比较其晶粒有所增大。14.3%冷变形量的成品箔材经不同退火制度处理后的组织如图6所示。可以看出,14.3%冷变形量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随退火温度升高,晶粒尺寸变化不大;但14.3%冷变形量的箔材晶粒尺寸比97.4%和41.9%冷变形量的大得多,在120μm~180μm之间。可见,冷轧变形量对箔材的晶粒尺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了研究退火保温时间对成品箔材组织的影响,以41.9%冷变形量的箔材为例,对箔材在420℃保温0.5h~15h退火试验,结果如图7。可见,随着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箔材的晶粒不断变大,保温时间12h以后再延长保温时间其组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表明此时组织已完全再结晶并且晶粒已充分长大。对于这样组织的箔材在更高的温度下其组织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亦即晶粒大小比较稳定,所以在生产中,为了保证成品质量,确定新型3×××铝合金箔材成品的退火制度确定为420℃12h。
4箔材的高温性能和承压能力试验
新型3×××铝合金箔材在610℃0.5h高温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如表3。通过试验后把14.3%冷变形量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0.18mm厚)送给用户委托进行钎焊打压试验,打压五次,平均承压能力22.8MPa。表明0.18mm厚的新型3×××铝合金箔材的承压值远远超过0.20mm厚度常用3003铝合金箔材的承压能力(17MPa),其冷加工性能也能够满足用户的加工需要,用户表示非常满意,从而解决了换热器翅片厚度减薄、承压能力提高的问题。
5结论
进口和利用废旧资源在带来诸多经济与资源效益的同时,也具有明显的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为“污染重”“风险大”和“监管难”,造成较大的环境压力与挑战。
(1)废旧资源再生加工行业产排污强度大、污染严重造纸行业是我国耗水、废水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大户,分别占工业耗水、排放总量的8.4%、19%和26%。造纸企业的废水主要来源于制浆、造纸工段。不论是国内废纸还是进口废纸的回收利用,工艺基本相同,主要产排污阶段都在制浆工序,废纸浆产排污都较大,如脱墨吨浆废水10~40立方米,化学需氧量80~120千克,悬浮物40~60千克;非脱墨吨浆废水5~20立方米,化学需氧量15~35千克,悬浮物20千克,污染排放强度较大。废塑料再生加工会造成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水污染主要是在废塑料的粉碎清洗工序,废塑料上沾附的各类物质掺混在水中;大气污染主要是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气体;土壤污染主要是废塑料在仓储运输和再生塑料加工时的固体废弃物造成。进口废物还会将大量废弃物带入国内,进口废纸经分选、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残余物约占总量的7%,其中长纤维约占3.5%,废塑料约占1.5%,废金属约占0.2%,不可利用的废物(如砂石、碎布、玻璃、木屑、胶粘物等)约占2%。以2012年进口的2827万吨废纸为例,其可产生56万吨不可利用废物(砂石、碎布、玻璃、木屑、胶粘物等),如果贮存和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废塑料加工的主要污染源是废塑料上沾附的各类物质,主要有染料、颜料、强酸强碱性物质、一次性医用器材、有毒有害物质、油脂类物质等。
(2)污染转嫁和环境风险问题突出进口废纸携带的洋垃圾严重,据中国最大的境外废纸检验检疫机构—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检验有限公司的数据,2013年1~8月进口废纸的不合格率为85.73%,主要是夹杂的杂物严重超标。有些发达国家因有害废物的处置费用高、场地难寻、处置过程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便将大量未经分拣处理的废纸非法跨国转移。目前,我国的再生资源产业在某些区域的集群现象比较明显,如广东贵屿被喻为“电子垃圾之都”、浙江台州被称为长三角的“铜铁矿”、湖南永兴被称为没有银矿的“银都”等;国内已建立了许多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如宁波再生金属加工园区、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区等。对占进口废塑料绝大部分产能比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废碎料及下脚料进行分析,江苏、浙江两省占全国总量的71%以上,广东、福建两省占10%,全国其他地区的产能不足19%。因此,相关再生资源行业主要聚集在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密集的区域性集散地、交易市场和加工基地,环境风险问题比较集中而且严重。
(3)环境管理监管困难一直以来,我国的废纸回收利用行业存在“散、乱、小”的问题,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集中度较低。以造纸大省浙江省为例,2012年,共有造纸企业389家,总产量1628万吨,年均生产能力仅为4.2万吨,其中年产量超过80万吨的企业仅有3个。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在污染防治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废纸露天堆放现象普遍,容易引发制浆分选废渣、脱墨污泥等收集、贮存、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废塑料进口许可证(废塑料)倒卖现象严重,导致大量无资质小企业违法加工利用废旧资源。部分企业将未经处理的长纤维、废塑料和其他不可利用废物交给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企业或小作坊处理。据统计,2014年全国具有从事加工贸易废塑料进口批文的企业有42家,而从事该行业的企业总计近1500家,可以看出存在着较大的环境监管漏洞。
2加强废旧资源进口和利用环境监管的思考
实现进口和利用废旧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应该按照“促”“禁”和“管”的原则,对现有的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进行重新审视和顶层设计,确保废旧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同时又不带来不应由我国承担的环境压力,有效应对环境风险。
(1)通过关税和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进口废旧资源最主要的政策初衷,在于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资源的需求缺口,在禁止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形式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鼓励一般贸易形式进口废旧资源,采取降低进口关税、进行增值税与相关税收优惠的方式,降低相关资源的进口、加工处理成本,使得国外资源能够充分为我国所用。
(2)取消废塑料的加工贸易政策在国内造纸原材料及合成树脂匮乏的情况下,进口废纸与废旧塑料应以尽量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而不是以出口为目的的加工贸易方式。加工贸易是企业主要进口原料生产产品再出口的一种贸易行为,允许废纸与废塑料的加工贸易,很容易造成废旧资源并未被我国所用而污染却留在国内的后果,因此建议禁止废塑料的加工贸易政策。
一、公益金的国内法性(特色性)
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其公司法的公积金制度中都没有“法定公益金”规定。由此可见,这的确是我国公司法的一个特色,是我国在经济制度转型时期的创造。
当我们全面衡量公司法的立法历程,我们不得不由衷的感叹其间的艰辛。1983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始起草公司法,因为认识的局限,制定的两个条例虽数易其稿,终未能提交立法机关审议;1992年,公司立法又提上议事日程,至1993年12月终获通过并正式颁行。认识方面的原因,始终贯彻公司法的制定历程。即使1993年公司法诞生,其负载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是国企改革,突出的表现就是第1条“为了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国企改革的中心。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承担着更多的社会保障和职工福利功能。公司法的目的,自然也就包容着保障职工的福利,因为在1993年制定公司法时职工的普遍收入,尚无法完全满足职工的所有福利,尤其表现为住房紧张;何况,由传统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大企业、小社会”的根深蒂固的观念造成公司法带有一些时代的烙印,例如,提取公益金的强制性规定,在所难免,也本无可厚非。只是应该保持清醒的是,在人类的历史极大迈进、公司理念植入人心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不再有存在合理性的过渡型的制度不再延续,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则应得到立法的确认和实现的张扬。我们不能否认公益金制度曾经发挥的作用,只是今天或者明天,它的价值又如何定位?或者说,它还有存在的基础吗?
二、公益金的提取与投资者权益的冲突
公司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是与其强大的筹资功能分不开的。从法学上看,公司的筹资就是公司在集资过程中恰切的运用了权利义务相对称和有限责任的法学原理。股东之所以向公司投资,是基于自己利益的需要而对公司的预期收益。而公司对股东投资形成的公司资产有经营使用的权利,但同时也承担保值增殖责任,并在有利可分时向股东分配红利。企业资金将越来越多来源于资本市场而不是国家拨款或银行贷款,因此,《公司法》的重要原则,就是保护出资人权益。对投资人来说,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税后利润是体现其投资权益的重要参数,它决定着资本市场的股票交易价格。
按照公司法第177条的规定,公司在分配当年税后利润的顺序是,如上一年有亏损的,先弥补亏损,再提取利润的10%的法定公积金和5~10%的法定公益金。然后,经股东会决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剩下的利润才在股东之间分配。这样一来,用于分配给投资者的利润所剩无几,甚至无利可分。不仅使所有者权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掺入5~10%的水份,而且,投资者如果得不到较满意的收益,对公司将失去信心和积极性,甚至抛售股票,从而必将抑制股份制的活力,甚至断送公司的前程。同时也导致决定公司股票交易价格的市盈率指标不真实。还有,规范的公司法律和会计制度决定职工福利的提取在税前列支,事实上等于免缴所得税,而《公司法》的这一规定却要求公益金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事实上增加了缴纳所得税的基数,损害了公司出资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益金的运用与公司利益的冲突
公司对投资者投资形成的财产以及公司积累的财产享有独立的支配和使用的权利,同时公司以独立的公司财产对债权人承担责任。这既是公司得以独立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又是公司法人制度的一个基本理念。
强制公司提取法定公益金,不利于公司灵活使用资金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益金提取与公积金提取的一个区别是提取公益金没有最高额限制,而且公益金只能用于集体福利。所以,当公司亏损严重,其公积金(法定公积金、资本公积金、任意公积金)全部已用于弥补亏损,此时仍急需为扩大生产而增加资本,面对可能是巨额的公益金,公司的经营者也不敢冲破法律的,这无疑束缚了公司法人的手脚。公益金所转化的集体福利实践中平均主义的发放,造成的不容忽视的浪费,也与公司的经营规则相悖。
既然我们把股份制作为企业改革和实现公有制的有效模式,就必须按股份制的基本理论运作。在现代公司的法律和会计制度中,劳动者与所有者在财务和产权两方面的利益界定十分清晰,劳动者的收益和福利均通过费用形式摊入公司成本,在税前列支,其中由劳动者享有的职工福利作为负债科目体现为公司对雇员的负债,年初提取,年末摊销。而作为企业主体的所有者,则享有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税后利润是股东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所有者拿走的权益,如红股和红利,也包括作为公积金的未分权益。显然,现代公司无论从产权制度还是财务分配制度看,都不能在税后利润中提取公益金。
公益金从产权归属上看,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但从使用权看,则用于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所以,公益金在实践中的运作,也留下了困惑。已经分配给职工并消耗掉的公益金无疑是职工的福利。但是,待分配的公益金、公益金使用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如不属于职工个人的住房)自然应该是公司财产的一部分。在资产负债表上,公益金是计入股东权益栏目的。那么,当公司进入破产清算,未分配的公益金以及未归职工个人所有的福利设施作为破产财产,与公益金的提取初衷相悖。
四、公益金的初衷如何实现?
公司姓资姓社的争论已经得到澄清,公司作为由股东出资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确认,导致公司分配方式的变化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承认和保障。因此,曾经为人们所倡导的“公益金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观念已经丧失根基。
其实,职工的福利并非公益金所能够解决。法定公益金制度不利于体现“法人自主经营”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公司制度内在活力。且它只着眼于职工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激励机制将会给企业和职工带来的长远受益的机遇和利益。只有公司发展与壮大,公司的市场竞争实力的增强,职工长远的福利才能够得到解决。而且,现行会计制度上的职工福利基金由公司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备用,在会计核算中列入成本费用管理。所以,公司发展带来的职工收入的增长和职工福利基金的运用对职工福利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立法的价值协调—废除该规定
综上所述,公益金制度的设计尽管是立法者不可跨越的历史认识,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它的作用。但是,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公司的权益维护和应对市场挑战对法人财产的合理利用,以及加入WTO公司适应国际潮流的需要,公益金制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在《公司法》修改中,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不能因认识的的片面和误区给整部法律留下瑕疵。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国没有形式意义上的商法典,但是,单行商事法律对效率的重新认识与追求,负有迫切的历史使命。“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注释:
[1]周有苏:《公司法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0—73。
一、开展“两防一体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人类社会发展史,特别是一些发达目家的经济发展已经证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高,政府对社会提供的保障服务也随之不断提高和完善。密切关注社会生产的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全,不断提高社会运作和人民生活的质量,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同时,各种灾害事故隐患也逐渐增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和生存环境,已成为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有关资料显示,建国五十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各种灾害而死亡的人数多达数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大大高于发达国家0.3—0.5%的比率。且不说震灾、水患等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中的灾害事故亦频频发生,在一些领域甚至呈上升趋势。如化工事故,据统计,1969年至1981年,全国登记在案的为102起,到1987年已增至3617起,不仅上升趋势很快,而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大。仅黄岛油库、深圳清水河化学品仓库两起爆炸事件,就造成20多人死亡、100余人受伤,疏散转移居民13万余人,经济损失达3亿多元。这些灾害事故,不仅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和损失,而且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加强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组织人民群众对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故进行有效的防护与救援,预防和减少灾害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紧迫任务。
目前,我国的防灾和抢险救灾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比较松散,没有从总体上建立起一套统一的社会救援组织体制和自如高效的运行机制,各种灾害救援力量分散于不同行业,隶属于不同部门。这种组织体制,固然有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但又有综合性不足以及条条管理、自成相对封闭体系,不便统筹救灾准备工作和协调使用各种救灾力量等严重缺陷,特别是现在,“复合型”灾害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来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多,这种救援工作体制更显得与现实需要不相适应,直接影响着防护和救援效果,也难以使防灾救灾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防灾害事故的计划性、灾害事故的突发性和抢险救灾行动的综合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管理开展灾害事故风险评估和研究制定防灾救灾预案,统一组织指挥和协调使用各种防灾救灾力量的组织机构,以便有效组织调度有关部门、单位,制定防灾救灾预案,在出现灾害事故时,根据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形成防灾和抢险救灾合力,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煞灾害事故造成的损失。就目前政府机构设置及其职责分工情况看,人防部门承担防灾救灾职能,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比拟的优势和条件。一是人防部门军地共管的领导体制和业已形成的军地密切协作的运行机制,便于协调军地两方面的力量参加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二是人防部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组织指挥体系和通信警报系统,具有实施抢险救灾指挥调度的便利条件和迅速有效的灾情报知手段;三是人防部门既有的组织指挥专业人才队伍,熟悉组织指挥的内容、方法和程序。由于组织实施人民防空与防灾救援行动特点相近、方法通用,人防部门的干部队伍完全有能力承担从灾害事故风险评估、防灾救灾预案准备到组织实施防灾救灾行动等一整套防灾救援任务;四是人防部门已经组建和训练了一支包括七种专业技术力量的人防专业队伍,可基本适应遂行各种抢险救援任务的需要。战时组织人民防空和平时组织防灾救援总体要求和目的的一致性,敌空袭后果和灾害事故后果的相似性,消除空袭后果和消除灾害事故后果在组织指挥方法、程序和力量使用上的共同点,说明人防部门承担综合管理防灾救灾的职能,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合理配置政府职能的最佳选择。
二、“两防一体化”是促进人防平战结合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人防向民防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人防建设的重大举措
在人防平战结合进程中,人防工程等设施的开发利用,推动了人防建设由封闭到开放,由消耗型向增值型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人防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项重大成果。“两防一体化”势必有力推动人防工作在更宽广的领域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具体地体现其“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的宗旨,加快我国人防与国际民防接轨的步伐,这既符合优化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规律,也符合国际民防的发展规律;既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也是人防建设新的生机、活力之源。
从国际上看,国外“民防”最早也是以“防空”的概念提出来。随着战争形态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民防”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不仅包括了防空袭,而且包括了保护居民在战争中免受各种伤害,进而延伸到平时保护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当前,在国际上,民防已发展成为战时和平时保国保民的一项重要的防御国策,其职责已从保护平民生命财产少受战争和灾害事故的威胁与破坏,一直延伸到各种人道主义救援;从保存国家战争潜力拓展到平时抢险救灾,甚至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遗址。可见国际“民防”已经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的概念,其职能已囊括战时和平时经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研究和落实的是生存与发展这两个事关国家安全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一种体制和机制上的高层次的平战结合。我国已于1992年加入国际民防组织,又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面对与国际民防的差距,应当深入研究国际民防的发展规律,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要通过实施“两防一体化”,推动人防平战结合向更深程度和更高层次发展,把人防战时防空救灾的职能延伸到平时的防灾救灾,把两者在体制的层面上结合起来,并切实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中和蓝图上,使人防建设不仅能够筑牢空天防护的“盾牌”,而且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系上一条“安全带”。
就人防事业本身的发展而言,空袭与反空袭、防空袭已成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形式,“ 矛”与“盾”的较量空前尖锐、剧烈,人民防空的建设水平和御敌能力,直接关系战争胜负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现代高技术战争,敌空袭的隐蔽性增强、突然性增大,目标破坏集中,毁伤程度严重,消除空袭后果任务艰巨,因此,也需要通过平时的防灾救灾行动,锻炼提高处置各种突发性事故的能力,不断增强人民防空队伍的战斗力,为赢得防空袭斗争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人防系统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组织指挥、人口疏散、通信警报和掩蔽工程体系,组建了人民防空专业队伍,但实战能力尚未经过检验,尤其是人民防空的组织指挥系统和专业队伍,由于缺少类似实战的锻炼,战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_,能否确保“打赢”,目前尚不好完全做出肯定性的回答,亟需通过参加平时的抢险救灾,大力推进“两防一体化”工作,使人防队伍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不断检验和提高其战斗力。由此可见,加强“两防一体化”工作,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关乎人防建设质量和人防事业生存、发展的一件大事。
三、省级人防部门在“两防一体化”工作中应抓好的几个方面的问题
对于如何搞好“两防一体化”工作,近年来,一些省、市已经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1999年,我省按照“以承担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为重点,兼顾其他与人民防空关系紧密的救援,组织协调社会有关方面力量,消除事故(灾害)后果,推进人民防空与应急救援一体化”的思路,在石家庄等五个城市开展了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试点,在取得初步经验后,从20__年开始将此作为人防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向全省各市人防部门做出部署,县级人防部门的专业队伍,正在按照“两防一体化”的要求组建。目前,沧州市已在人防办成立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邯郸市邯山区人防办已承担防汛和抗洪救灾职能,其他各市也在结合实际,积极研究开展“两防一体化”工作的措施和办法。从试点至今,已有五个市共接警处警30多次,迈出了实施“两防一体化”的第一步。但从我省乃至全国范围看,“两防一体化”工作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尤其是各省、自治区,所辖各城市情况差别较大,防救重点不尽相同,领导层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也不尽一致。如何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坚持下去,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认为,推动“两防一体化”工作,并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省人防部门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政策推动。开展“两防一体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是人防平战结合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新生事物,要在一省范围内展开,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措施。在这项工作中,省人防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宏观指导,总体调度,出台政策,推动各市以政府行为抓好落实。应把“两防一体化”工作作为人防工作改革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深入研究,精心谋划,主动与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政府、军事机关沟通协调,阐明利害;积极为省政府、省军区当好参谋,站在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高度,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深化人防工作改革,大力提高人民防空建设水平和战时、平时的服务保障能力,提出实施“两防一体化”的意见建议,以省政府、省军区或省国防动员委员会的名义出台开展“两防一体化”的政策措施,确保其高起点开头、举步。
二是制订规范。围绕“两个适应”、平战两个需要和遂行防灾救援任务,对“两防一体化”工作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机构设置,人防部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防护职责界定和任务分工,建立社会救援网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对事故灾害风险评估、分门别类制订防灾救灾预案和各项保障计划、完善指挥通信手段、整组专业队伍以及器械装备配备等明确标准,做出规范,并督导各市抓好落实,确保“两防一体化”工作沿着规范化轨道发展。
关键词:铝合金;渗透探伤;无损检测;影响
中图分类号:TG115 文献标识码:A
渗透探伤是五种无损检测方法中对非磁性材料表面进行探伤的方法。目前已经在生产和检验中广泛应用,该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渗透探伤可以将渗透剂最大限度深入到铝合金工件表面开口的缺陷中,让检测人员清晰的识别出工件缺陷。
1 渗透探伤发展概况
渗透探伤可以有效的对铝合金工件进行表面缺损检测,虽然检测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全面性,但是避免不了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操作方式不当或渗透探伤剂性能不好等。因此铝合金工件的渗透探伤的研究包括渗透探伤剂的研究以及相关操作工艺的改进等。
1.1渗透探伤剂
工业中最早使用的渗透剂是未添加染料的干粉显象着色法。到了三十年代初期使用荧光渗透探伤法,同样是不添加荧光染料的干粉显象法。但是这两种渗透剂的灵敏度比较低,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工业生产的需求。
1.2渗透探伤操作工艺及标准
渗透探伤操作工艺对试验结果的依赖性较强,而在理论支撑上比较匮乏。所以渗透探伤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探伤工艺。最近二十年,国内国外发表的有关渗透探伤工艺方法方面的论文占渗透探伤论文综述的70%以上。
1.3渗透探伤理论概述
渗透探伤理论建立在多个学科基础上,如化学、表面化学、物理和表面物理等学科。渗透探伤技术的发展,基本是直接使用与其相关学科的成果,但是这些学科已有的成果及理论,基本是定性说明,而渗透探伤不是单纯的理论或学科,而是一门检测技术,更加需要理论上的定量结果予以支持。因此渗透探伤理论的探究重点是显象机理和渗透机理。
2 铝合金工件渗透探伤的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
2.1温度因素
2.1.1温度对铝合金工件渗透探伤的影响
铝合金工件表面随着温度的升高会有一定程度的膨胀,依据是物体热膨胀原理,因此温度升高会使缺陷处膨胀,从而增大裂纹宽度、使开口变大,渗透剂的渗透能力也会随之提高,特别是微细裂纹的反映会更加明显。但是裂纹开口如果太宽,就会失去毛细作用对探伤效果有负面影响。而且工件温度升高会使其表面的渗透剂温度提高,从而下降渗透剂黏度、增加流动性,流动性增加后自然渗透能力随之提高。另外,由于气体平均动能只受温度影响,因此工件温度升高,会加剧裂纹中气体分子的运动强度,内压升高会使部分气体排出。相反,如果温度较低的渗透剂将裂纹开口封住,则内部气压下降,负压现象就会形成,也能提高渗透剂渗透能力。所以说温度对渗透探伤的效果影响较大,根据大量实验数据证明温度过低时缺陷难以清晰的显示。渗透探伤规定的标准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到50摄氏度之间,但实际的温度往往低于标准范围,对渗透探伤效果有很大影响。
2.1.2解决方法
如果工件温度低于15摄氏度(即标准范围最低值),此时探伤不仅要执行探伤标准,还需要在清洗后进行烘干,然后再进行渗透操作,这样可以使工件温度高于15摄氏度,以降低温度对渗透探伤的负面影响。可以将工件温度降低到温度标准值最低值以下,对浸入工件表面缺陷内的清洗液进行清除,根据反复试验证明,使用这种方法其裂纹显示最清晰的情况下,温度为-6摄氏度。
2.2油脂影响
2.2.1油脂对铝合金工件渗透探伤的影响
毛细现象为铝合金工件渗透探伤提供物理基础,但是如果工件经常处在油脂中,那么缺陷位置就很可能浸入一些油脂,从而形成堵塞。常用的清理方法无法将缺陷中的油脂清除干净,这就会阻碍渗透剂的浸入,从而影响工件渗透探伤结果。在清洗中如果方法不当,也会在工件表面留下清洗液,由于清洗时间都较长,清洗液也会一定程度浸入到工件表面缺陷中,从而对渗透剂浸入造成影响,导致最终渗透探伤结果不够精准。
2.2.2解决方法
如果要进行渗透探伤的铝合金工件长期处于油脂环境中,可以利用溶剂型清洗法或蒸汽法进行清理,而且要在铝合金工件表面形成加温区域,温度在110摄氏度左右,这样可使缺陷干燥,对克服缺陷的堵塞有力,提升渗透探伤的精准度。将长期浸油的工件试样经过上述方法的处理,探伤后裂纹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来。
3 铝合金工件渗透探伤过程的安全问题
渗透探伤剂基本是由多种化学物品制成,这些化学物品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挥发性、刺激性、毒性和易燃性,有可能会引发爆炸。因此为了确保工作人员的身体安全,进行渗透探伤的场地要求有齐全的防火、防毒和通风设备。在进行渗透探伤时不仅要确保保持良好通风,加强防火防爆措施,操作人员也尽可能佩戴防毒面具,避免有毒害气体或渗透剂被吸入。另外,渗透探伤过程中使用的清洗剂的润湿作用和油脂溶解作用能力都很强,如果长时间接触会使皮肤变红、粗糙、裂开,甚至被灼伤或患上皮肤病,因此对清洗剂要进行严格的检验,坚决杜绝使用劣质产品,同时对操作人员的操作规程严格规范,尽量杜绝一切不正当操作。
结语
在实际铝合金工件的渗透探伤过程中会遇到更多问题,需要有关部门结合铝合金工件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采取一定措施避免或降低影响。渗透探伤剂是探伤过程中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日后对铝合金渗透探伤的探究要更加重视渗透探伤剂的研制。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要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渗透探伤的实现,以此降低人为误差,提高铝合金渗透探伤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周嘉梁.关于铝合金零件渗透探伤时应注意的问题,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2008.
关键词:铝合金;加热温度;润湿铺展
中图分类号:TS912+.3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钎焊过程中只有在液态钎料充分流入并致密地填满全部焊缝间隙,又与母材有良好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才能获得优质的接头。熔化的钎料是否能顺利填入焊件间的间隙,主要取决于液态钎料能否很好的润湿母材表面,即取决于钎料的润湿性。润湿性与保温时间、加热温度、反应材料等工艺参数因素有关。
钎料对母材的润湿性是钎料的重要工艺性能指标。目前尚无法从理论上完全确定润湿性的好坏,只能借助试验方法来评定。评定钎料润湿性的好坏可以采用钎料的铺展性试验来评定。
本文采用含Si量12.6%的Al-Si晶态合金作为反应材料置于6063铝合金上,在其他工艺参数条件一定的前提下,选取不同的加热温度进行铺展试验,着重分析加热温度对润湿铺展的影响,并通过对相关公式的引用解释,为6063铝合金接触反应钎焊的参数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
2钎料润湿铺展试验及结果分析
图1为采用不同加热温度得到的加热温度与铺展面积和润湿角的关系,其中图1基体为6063铝合金,保温时间保持10min不变,反应材料都为Al-12.6%Si晶态合金。由图可以看出,刚开始升高温度时,铺展面积增加比较缓慢,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铺展面积增加速度明显加快,当加热温度升高到605℃后,铺展面积增加速度逐渐减少。
温度升高铺展面积增加是因为高温度反应铺展时形成液相所需的Si量降低引起的,即温度越高,Al可以被更少的Si所液化。因而,相同Si量下所能反应的铝合金表面更大。
从扩散角度看,当温度升高时,原子的振动能变大,金属内部的空位浓度提高,导致原子的扩散能力增强,反应速度加快,扩散量增加[1]。而文献[2]则指出当温度接近铝的熔点时,铝表面可能已处于熔融状态甚至发生流动,原子迅速沿表面扩散,甚至在整个试样表面发生铺展。
但是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铺展面积增加速度逐渐减少,可以推测: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时铺展面积甚至会渐渐地减少,董占贵[3]在Al/Cu接触反应钎焊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他同时指出温度过高时,Cu在加热过程向基体中的扩散“损失”量增加,参与反应的总量减少,从而导致液相铺展面积减小。
图1中,在铝合金基体上润湿角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变小直至6.5º,这可以由润湿角和各界面张力的关系以及液相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4]来解释:
(1)
(2)
式中,θ-润湿角;σsg-固-气相界面张力;σsl-固-液相界面张力;σlg-液-气相界面张力;M-液体的摩尔质量;ρ-液体的密度;k-经验常数;Tc-表面张力为零时的临界温度;τ-通常取6K。
温度升高时,液相体积膨胀,分子间距增大,削弱了基体分子对表面层分子的作用力,同时气相蒸气压变大,密度增加,气相分子对液体表面分子的作用减弱,由式(1)、(2)可知,σsl和σlg变小,从而使θ变小。
综合分析,润湿铺展比较适宜的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为590~600℃,保温时间为5~15min。
3结论
在其他工艺参数条件一定的前提下,加热温度升高时,铺展面积逐渐变大,润湿角逐渐变小。润湿铺展比较适宜的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为590~600℃,保温时间为5~15min。
参考文献:
[1]黄继华.金属及合金中的扩散[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58-63.
[2]石素琴.Al/Si/Al接触反应钎焊接头成缝行为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18-34.
关键词:冶金工业,高速钢轧辊,研究现状
一、冶金工业的发展现状
(一)钢铁生产工艺流程逐步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由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为主转向降低消耗、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和保护环境。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是缩短生产流程,减少工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效率。技术进步中有两大主要趋向:一是寻找可以替代传统工艺的新工艺流程的研究开发;二是现有工艺和技术装备的完善化。两大技术进步趋向互相竞争、相互渗透,促使钢铁工业不断提高钢材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进一步走向集约化。
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是一种“冷态”下间歇式生产的工艺流程。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10多个大型钢铁厂都是采用这种工艺流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钢铁业已逐步将上述传统的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改造成为现代化“热态”连续生产工艺流程。这种工艺流程具有高效、连续、紧凑、智能等特点。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美国等钢铁工业发达国家开发成功接近最终钢材产品形状的连铸、连轧技术,如带钢、型钢的连铸连轧等。由于该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紧凑、生产周期短、物料消耗少、生产效率高等一系列优点,在近十多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自从1989年世界第一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在美国纽柯公司克劳福兹维尔厂投产以来, 经过10多年发展,到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8个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厂共56条生产线,总生产能力已超过5 500万吨。我国现已有5个钢铁企业建成8条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又有5个钢铁企业正在建设厚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不久的将来总生产能力将达2000万吨,预计届时将占全世界同类生产线能力的1/4以上。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2001年我国连铸比达到89.71%,已经超过了200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达到了96.96%,目前,全国重点大中型企业中,连铸比达到99%以上的企业已达41家。
带钢连铸连轧技术是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开发应用的一项重大钢铁生产前沿技术,它将是21世纪钢铁生产技术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二)钢铁产量不断增长
冶金行业的发展受到国内与国际宏观经济环境的共同影响。国内方面,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钢铁行业投资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有效打击了“地条钢”等劣质产品冲击钢材市场的行为,进一步净化了市场,钢铁生产企业对市场更加理性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速度加快为钢铁行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也为钢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仍保持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全球钢铁需求持续增长。
二、冶金工业对轧辊的需求
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为轧辊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一方面,随着钢产量的不断增加,轧辊需求量大幅增长。仅就国内而言,据统计,每年消耗的轧辊材料有50万吨以上,价值数十亿元。另一方面,随着轧钢技术和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轧辊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轧辊生产厂家的制造水平还较落后。仅以宝钢为例,2000年,宝钢用于轧辊的采购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国内的只占30%,国外的占70%。因此,不断研究新型轧辊材质及制造工艺,为轧机配备高性能的轧辊已成为国内轧辊生产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轧辊材料的研究现状
为提高热轧辊的表面耐磨性,热轧辊材料不断地得到改进,其基本的发展过程是从冷硬铸铁到高铬铸铁到半高速钢和高速钢。高速钢材料用于轧辊制造,使轧辊性能显著提高,轧材质量明显改善。
(一)高速钢轧辊的特点
高速钢轧辊是用具有高硬度,尤其是具有很好的红硬性、耐磨性和淬透性的高速钢作为轧辊的工作层,用韧性满足要求的高强度灰铁、球铁、铸钢及锻钢作为轧辊的芯部材料,把工作层和芯部以冶金结合的方式结合起来的高性能轧辊。
1、高速钢轧辊的化学成分特点
(1)含有较多的C和V。C和V可以形成高硬度的MC型碳化物,提高轧辊耐磨性;
(2)有较高的Cr含量。Cr含量高,可在轧辊组织中形成一定数量的M7C3型碳化物,有利于降低轧制力并改善轧辊辊面的抗粗糙性;
(3)含有一定量的Co(≤10%)。Co可提高高速钢轧辊的红硬性,从而提高轧辊耐磨性;
(4)离心铸造高速钢轧辊中含有≤5%的Nb。Nb可降低轧辊组织中因合金元素密度差大而引起的偏析。
2、高速钢轧辊的组织特点
高速钢轧辊的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组织结构特征:(1)碳化物的种类、形状、体积分数及分布;(2)马氏体基体的性能特点;(3)晶粒尺寸大小。轧辊用高速钢材料的微观组织结构与合金成分及工艺条件有关。因材料成分和工艺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同以往的高铬铸铁轧辊相比,高速钢轧辊中的碳化物类型较多,除含有MC型碳化物外,还含有M2C、M6C和M7C3型碳化物。
(二)高速钢轧辊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
围绕着轧辊外层与芯部的结合问题,高速钢轧辊的制造技术不断发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目前国外主要采用离心铸造法(CF)、连续浇铸复合法(CPC)和电渣熔铸法(ESR)制造,而热等静压法(HIP)和喷射成形法(Osprey)仍在完善和发展中。CPC法制造轧辊装备复杂,我国仍无法生产;ESR法制造轧辊能耗高,仅适合于制造冷轧辊;用离心铸造法生产轧辊装备简单,工艺稳定,效率高,是制造高速钢轧辊的重要方法。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离心铸造法生产高速钢轧辊尽管存在着合金元素容易产生偏析的问题,但由于其突出的优点,使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高速钢轧辊生产的主导地位。博士论文,高速钢轧辊。
(三)高速钢轧辊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在热带钢连轧机上开始试用高速钢轧辊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高速钢轧辊的比例不断提高,在某些机架上,甚至全部采用了高速钢轧辊。使用高速钢轧辊后,辊耗明显下降,换辊次数显著减少,轧辊研磨量减少,轧机能力提高,燃料和动力消耗降低,有助于降低轧制成本和提高带钢质量。
近年来我国也开展了铸造高速钢轧辊的研究,北京冶金设备研究院采用普通离心铸造方法生产了高速钢辊环,其成分(质量分数,%)为:2.0~2.4C,8~15W,2~3Mo,4~7V,3~5Co;金相组织为:马氏体+共晶碳化物+二次碳化物+残余奥氏体;力学性能为:硬度60~65HRC,冲击韧性(5~10)J/cm,抗拉强度(400~600)MPa。
四、结语
随着轧机向自动化、连续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对轧辊的几何尺寸、表面精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轧辊生产厂、研究机构和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加强冶金轧辊材料的基础性研究、轧辊生产技术的研究、轧辊工艺装备的研究和轧辊使用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我国轧辊制造业和钢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符寒光.高速钢轧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钢铁,2000,(05).
[2]翁宇庆.我国冶金工业在新世纪最初几年的科技进步[J]钢铁,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