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7 08:13: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领导重视,人员到位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远程培训工作,并将这个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门会议布置了相关工作。由本校教师中曾参加过长清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信息技术学科培训活动的专职教师定期进行辅导,保障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科学管理,措施落实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做到"三个重视",即重视教师在讲座中所咨询问题的及时解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培训交流研讨。本着“边培训、边研究、边行动、边总结”的思路,在远程培训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以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科研部门为依托,校本研修为基础平台,远程培训为主要手段”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
三、搭建平台,展示交流
为了增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我校将培训与研讨研修有机结合,于2010年8月16日至8月30日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了全员集中学习,研讨交流气氛浓厚,扎实有效地推进此次培训活动的进行。
四、跟踪考核,保证质量
我校不断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教师培训的“提高教育理念素养”与“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相结合,“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相结合,“看”与“做”相结合,“培训”和“教研”结合,不断提高我校教育的工作效率。
五、培训效果
1、更新了观念
通过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反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自身的素质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提高了能力
通过培训教师在多媒体有效运用方面有了较大进步,现在大部分教师可以做到得心应手地制作课件。
3、看到了不足
通过培训,加强自身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的提高成为每位老师的共识。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乃至源源不断的溪水,这样才能有准备地给学生一杯水。大家认识到:一个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研究。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4、开阔了视野
培训让广大教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开阔了视野,同时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许多教师都表示培训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学有所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
四、存在问题及反思
1、教师参与交流的意识还不够强。
2、学习中“听听激动、想想感动”,“沉”下来思考不够。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IT);培训
近几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例如培训方法、培训策略,以及培训模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文章基于近几年山东省诸城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实践,总结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IT capability)培训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提高技术培训质量的主要方法。
一、影响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主要因素我们总结为以下三点,即培训团队,培训内容,培训法则。
1、培训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和手段对保证培训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培训工作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国家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强、责任心高的教师团队,是提高IT培训质量的关键。信息技术培训旨在培养学员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培训老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因为培训的主要内容要由高水平和能力的教师团队组织与管理。
2、培训内容
在培训的内容上,第一,IT培训首先要培训老师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知识、IT课程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知识、信息技术安全知识等等。第二,需要培训老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培训前,老师们需要进行调研,从而明白学员的IT知识和水平,在培训内容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培训什么内容(what)和怎么培训(how)的两大问题。
3、培训法则
近年来,对培训方法方面的研究也形成了许多实践和学术上的成果,培训方法主要有:核心培训方式、案例式培训方法、专家引导参与式培训方法、混合培训方法、反思培训、以及校本培训方法等等。其实,大多数培训机构是选择一种培训法则,没有根据学员的学习特点、学习风格、学习起点以及培训内容选择一种或多种模式的混合。
二、目前中小学教师IT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
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以及工作阅读,我总结和归纳了如下三个凸现的问题。首先,培训目标、培训过程与评价方式不一致。以往的培训过程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如只注重讲授操作技术,并没能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学习和教学,更未能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自如地把教育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融合为一体。目前信息技术被当作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教、去学、去测试的现象非常明显。测试是否合格、是否制作课件作为教师是否通过培训的评判标准,这并不能很好体现培训的主要目标。
接着,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明显。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师资培训机构承担,由于授课教师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了解并不多,他们也不了解基础教育中各科教学内容及其相互联结,另外,培训课时相对过少,因而在培训中过于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传输,有些花大量时间讲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知识,其结果并不能提高受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并不能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只灌输理论,不合乎中小学校实际的培训方式,也不能达到理想的培训目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忽视教师现存的教育理念。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通常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理念,认为只要将现代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够被大家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标准。根据认知的相关理论和法则,真正指导个体认识和行为的还是个体本身内在的认知结构。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相关措施
由此,根据上面分析的因素和原因,我们提出了三项主要对策。第一,贯穿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始终的是改变教师观念。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注意做好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从而掌握先进的、与信息技术相适应的教育科学理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中小学教师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第二,中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基本途径是结合技术培训和教师的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是培养教师把技术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能力。所以,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把技术知识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向教师演示如何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使用技术。培训内容的选择应该结合教师教学实际需要,力争做到学以致用,一切为教学服务。第三,为教师建立支持技术使用的社会关系网和学习团体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成功的关键。同事间的帮助和支持对于教师提高利用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2] 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3] 李勇帆.论中小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优化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2,(3).
关键词:绩效技术;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陈丽霞(1976―),女,汉族,广东省潮州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培训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能恰当地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而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教师知识和技能的确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他们的教学行为却往往没有持久、明显的改进。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中的缺失,我们有必要将绩效技术引入到培训中,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的动机不明确
信息技术培训是为了使教师能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不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对信息技术培训存在排斥心理,认为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可有可无,参加培训只是为了取得相关的证书,为以后升职晋级增加一份保障。
(二)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基本上是由校外培训机构承揽,由于授课者对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充分,不能将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内容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培训中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传输,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时效性,其结果只是提高了参训教师的技术操作能力,并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所学的东西很难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三)培训对象层次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教师一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但由于各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了不同学校的硬件建设水平有差距,这同时也造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参训教师的年龄跨度很大,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集中在青年教师中,但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很难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却对信息技术很陌生,也没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起来,这个现象更加大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难度,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四)培训方式过于传统单一
目前,大部分的培训还是采用集中面授、大班上课的方式,这种整齐划一的操作方式难以激发受训者学习的兴趣,更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参训教师的需求。过于传统单一的培训模式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无法促成信息技术与诸学科的整合,强行灌输或仅仅把黑板移到屏幕上的教学方式,使得受训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五)培训结果缺乏健全的评价机制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目标?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培训的效果?这是培训中亟待改进的问题。当前把信息技术按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实际上,培训质量的高低并不能以参训教师的多寡、考试是否合格、证书发放多少、课件能否制作作为评判标准。不明确的目标和不完善的评价机制既影响了培训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培训是不太强调效益的。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广泛开展,传统的教育组织系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培训的绩效问题,也正在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重视。
二、对绩效技术的理解
对于绩效技术的认识,大多数学者都一致认为绩效技术主要起源于程序教学和之后的教学系统设计,此后,认知科学、信息技术、组织开发、改革理论与实践等又将绩效技术的研究向前推进。绩效技术实践领域的发展远远走在了系统理论研究的前面,对于许多的概念、定义、理论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太多的争议和未知。理论家们曾经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绩效技术进行界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绩效技术的理解,可以这么说,绩效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提高效益或效率,通过评价的系统方法来评判个人或团体的业绩,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它强调要严格分析当前绩效与所期望绩效间的差距,确定造成差距的原因,运用广泛的干预手段来提高绩效,并评估结果。从绩效技术的界定来看,绩效技术具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程序性
绩效技术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对绩效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开发出用以识别绩效差距,提高绩效结果的适当的干预措施,并以系统的评价方式加以评估。整个绩效技术的实施过程都有严格和明确的步骤,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导致绩效问题解决的失败,所以它是一套结构化的程序。
(二)系统性
绩效技术工作者在实践研究中用系统整体观来认识绩效问题,运用系统化方法,有计划、有条理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症下药”,提出合适的改进绩效的方案。它将所识别的绩效差距看成是组成系统的要素,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绩效被看成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三)实践性
从人类绩效技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由无数成功的实践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也是从同样有着强大实用性的教学设计理论中发展形成的。它立足于如何解决绩效问题,无论是应用于企业培训还是教育技术领域,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的实践性。
(四)效益性
它努力寻找低成本、高效益和高效率的方法,并且将焦点放在人类行为者的收益和系统价值上。它所看重的是结果,关注的是经济效益,即追求能用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绩效技术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
随着绩效技术的发展,它的应用领域已从企业扩大到各行各业,当然,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问题,要求在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中,在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优的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培训方案,该方案有机地整合了绩效分析、原因分析、干预选择与设计、干预变革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
(一)绩效分析
首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培训目标、知识结构、技能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其目的是获取信息以确定问题及其实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绩效干预措施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绩效分析还需要做出一个对具体绩效目标的描述,系统全面的对绩效的应用状况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制定绩效计划,明确不同学科、不同水平的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培训。
(二)原因分析
对影响信息技术培训绩效的原因作分析属于表面原因分析,更深层的是对影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原因作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支持和个人行为两个方面。环境支持包括:教师有没有获得明确的绩效标准和及时的反馈信息;学校是否具备必要的硬件(计算机、网络、投影仪等)和软件资源(教学软件、资源库等);学校领导重视与否,教师是否具有必要的经济奖励、精神奖励和职业发展机会等。个人行为包括:教师是否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等;教师是否具备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教学设计能力、自我反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是否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
(三)干预措施的设计与开发
明确了产生绩效问题的原因之后,即可进行相应的培训规划设计和课程的开发。设计阶段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过程,以形成一个具体的干预措施来解决问题。开发阶段则是设计的延伸,在开发阶段,详细的干预计划被转换成一种可以直接实施的形式。
干预措施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地区、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人提升要求,还要结合教师学科背景要求。在这个阶段,设计人员要开发出诸如操作手册、培训材料、评估工具、计算机课件等具体的产品,特别是培训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按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不同的层次来设计课程;二是根据教师职能性质的不同分为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三个不同的类别进行课程设计。培训课程的开发在通过对教师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后,总结出目前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充分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并结合教师的自身特点,开发出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课程。
(四)干预措施的实施与调整
干预措施的实施涉及到4个重要因素:①改革者。改革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包括沟通、咨询技能、专业知识等。②参训者。改革者要促进改革的实施,就要设法引导参训者接受该改革。要认清参训者接受改革的不同阶段并采取相应的策略。③干预措施。对于参训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改革的具体目的,如果改革者能将其作用与步骤向他们解释清楚,那么,参训者就会更容易接受改革。④接受者、改革本身和改革者共处的环境,包括其他重要人物、组织的结构、氛围与文化以及资源与限制等。其他重要人物主要指改革的发起人或主持人,他们为改革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持续的支持。氛围和文化是组织的现实环境,资源包括时间和资金,这些因素都会对干预措施的实施产生影响,在干预措施的实施阶段应做全面的考虑。
(五)结果评价
目前对信息技术培训结果的考察和评价大多数通过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来评定,更多的是侧重于知识或技能的固化效果评估,然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期望结果不单是要求受训教师能够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学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实现教学最优化。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可通过填写自评量规与他评量规,具体可以采取撰写blog培训日志的方式,让教师们及时共享交流各自的经验。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在小组的交流中,受训教师在一起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反馈给培训教师,对培训方案做出修改。总结性评价包括参训教师对培训过程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的总结和培训人员对整个培训工作的评估反思。最终将评估结果反馈到最初的原因分析和干预设计中,若发现新的绩效问题,则进一步进行绩效改进,开始新一轮的培训。
基于绩效技术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不仅关注教师操作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绩效表现。本文将培训的过程分成基于绩效技术的五个步骤,只是为了便于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培训的过程,表明培训的主要步骤,并不是说各个要素是彼此孤立的。而实际上,培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培训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使各要素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才能真正提高培训的绩效。
参考文献:
〔1〕宋德如.当前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问题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2).
〔2〕梁林梅.教育技术实践发展中一个活跃的领域――绩效技术.教育发展研究,2002.7-8.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 建议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2、评价的涵盖要全面。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仅仅使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这样只能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不能检测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训效果。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可以使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即通过上机考核的方式,而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可以要求学员设计有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案,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水平。
3、评价要实行追踪。对受训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能力、教学实际效果,要建立档案,实行追踪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决策依据。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认识到位。
培训工作开始前,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了工作协调会,从组织领导到课程设置,从授课人员到日程安排都落实到位,使全体参与人员充分认识到暑期信息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培训中,我们做到了有计划、有过程、有考核、有评价,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二、授课教师工作热情高涨,认真实施教学计划
正是由于多方面重视,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全体任课教师,不畏困难,顶烈日、冒酷暑,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勤于辅导,担任这次教育信息技术中级、高级培训的8位授课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吸纳新知识快,有着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底蕴,一接到工作任务,就马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三、严格管理,为培训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今年的培训我们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对学员进行严格考评。这种严格的管理方式为此次培训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此次信息技术培训,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都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
四、基层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基层学校教师勤学苦练
这次信息技术培训,我们得到了基层学校领导的支持和理解,其中,三中、实验小学、铁路二中、洮河中小学、金祥中学、到保中学在假前就检修了自己的机房,安装了相应的培训软件,主动申请暑假期间到他们的机房进行培训。十三中田忆春校长在他们学校教师来进修学校参培期间几次亲自到机房检查老师们的出勤情况。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93―04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学转向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越来越多的学者将注意力转向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即CALL(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多媒体教学模式是指把各种媒体和技术整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信息进行储存、加工和传播,进而优化英语教学与学习环境。但是由于大学英语教师对教育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差距,他们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外语课堂教学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待提高,还未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教学中, 即未把计算机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整合到外语教学中,外语教育至今还未能由于使用计算机技术而产生根本的变革。因此,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分析了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过程中影响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育的变革正在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深入。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 还是帮助教师获取信息、教学科研、培养能力和增长知识的一种手段。现代社会中,外语和教育信息技术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特别是许多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基本上都是用外文, 尤其是用英文书写的。外语教师可以从各种资源中选择各类所需信息,将其应用于教学。这就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跃[1]认为,教师应具备九大信息素养:①信息获取能力;②资源整合能力;③ 网络工具应用能力;④基于网络的教学设计能力;⑤网络环境下的课堂驾驭能力;⑥信息时代的学习评价能力;⑦利用网络进行交际的能力;⑧网络道德修养;⑨终身学习能力。这九大素养的培养与教育技术息息相关,但这些要求目前还是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一大挑战,因为教师们尽管在语言方面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 但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还是不尽人意的,而时展和教育改革又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今后必须具备这些信息素养。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环境下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迫切性
整合指的是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并使系统各个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教学系统中处于分化状态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的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 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和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 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整合主要是针对外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学科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来促进师生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及以人为本学习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构建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形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
对于英语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ohnson[3]认为,教师面临的问题通常是由教学实践所发生的社会、文化、经济及教育背景所引起的,也就是学校和课堂。然而这些问题并不主要是由计算机辅助学习这一模式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英语教师经历着由学校和课堂这些环境因素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人们在校内外接触到大量的信息技术,学生们在网络世界里跟世界各地的人们交流合作,个人电脑在课堂内外的联网使用,使得纸质材料和音响设备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过时了。在这种信息环境下,应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教学就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Beatty[4]指出,目前对CALL研究的核心已从是否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转向了如何使用技术及为何目的。Hubbard[5]也认为:CALL的未来是与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自己选择用于教学的技术工具,决定着学习者上课时所处的技术环境以及学生如何使用这些技术。此外,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无处不在的技术环境都赋予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成功整合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跟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为了将信息技术成功地整合于大学英语教学,教师们必须在培训的过程中熟悉并学会使用这些技术。
为了解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调查了上海三所大学的50名大学英语教师,其中男教师18名,女教师32名。 br>
调查结果表明(见表1):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做法并不普遍。参与此次调查的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其信息意识、知识和能力,还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英语课程的操作技能,都没法达到实现二者有效整合的要求。数据显示,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的信息意识薄弱、信息技术能力不强以及学校硬件环境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在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现代信息技术(28%)。在曾经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英语教师(20人,占40%)中,仍然有40%的人认为培训的结果不能完全满足在课堂上实现技术整合的需求。这表明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课程整合这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为了让教师熟悉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大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迫切需要。
四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诸变量关系分析
对于影响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中的各种因素,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做过分析和调查,他们认为,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自身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学校的技术资源和技术实践以及学校的有力支持等都是影响外语教师进行技术整合的因素[6]-[8]。Mumtaz[9]和 Penuel[10]也都指出,教师所接受过的技术培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态度及学校所具备的技术资源和技术支持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诸变量中,主要变量是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环境和学生等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是诸变量中的核心变量。这是因为,我国当前很多高校都在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由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到计算机辅助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学校还为大学英语教学配备了所必需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语言实验室,在硬件上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打下了基础。而当今的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在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应用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教师已经成为了学生知识来源的众多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教师要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提高。
国外研究也表明,有组织有准备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比教师变量和环境变量更有利于技术整合[5][11]。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作为整合中的一个变量,之所以能在整合中处于核心地位,主要是因为对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师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高低,而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又是决定教师能否将技术整合于课程的关键因素;通过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及对信息技术的关注等在培训后都会有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还会影响到学生。英语教师们通过有效的培训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中可将能利用到的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媒体,如多媒体电脑、投影仪、数码相机等整合到教学中去,并能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文件、模型、幻灯片、挂图等,再加上自己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从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开发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主观能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是一个单一建构,即教师是否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这一片面的理解。相反,它是一个包含多层面的整体建构,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用信息技术配合不同的教学目的,也有激发学生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互动,还有鼓励学生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所有这一切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都是以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前提的,而要实现这一前提就要依靠教师们去接受系统的、多层面的教育技术培训。
在教师变量层面, 教师的教学经验,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教师利用新信息技术的能力,即必要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 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等,都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效果。同时,教师变量的各要素都直接对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学环境的改变。在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教师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从而又会影响到学生变量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各要素。
环境变量主要指硬件和软件,其中硬件包括信息技术设备、语言实验室和教材等;软件则指教学目标、学校技术整合的大环境和领导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支持等等。环境变量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语言实验室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但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它们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但是,环境变量中的软件因素容易被忽视。例如不少学校花了大量的财力建设语言实验室,购置电脑设备,领导却忽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也不注意将技术和具体课程的目标相结合等,从而导致这些现代化信息设备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因而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因此注重环境变量中的软件建设是课程整合中又一大关键因素。相对于其他变量,环境变量与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相对孤立一些,但国外已有研究者就缩小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与环境变量之间的差距做过一些尝试,例如针对实际课堂情景为教师设计的技术培训、鼓励教师之间在技术实践方面的合作等[12][13]。
最后,学生变量既是整合的受益者,也是推动力之一。整和的终极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生更为有效地学习,整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挑战,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同时,学生的需求从一定程度也会对环境变量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环境变量中软硬件的改变,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从该模型图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学生,环境等变量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整合的目标。其中教师、学生和环境变量会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生和发展,而作为技术整合推动力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又决定着整合的成败。只有这几个变量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发展,才可共同推进信息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的顺利发展。
五 结语
信息技术与大学外语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是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课堂中,从而更好地让技术服务于教学。这一过程的实现受到多种变量的影响,其中外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是最主要的因素。教育技术培训本身又是一个多层面的建构,其内容需要进行系统分析和挖掘。有研究认为,外语教师之所以不擅长将技术整合于课堂,并不在于课堂上是否具备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在于外语教学目标和教师,学生,教育、信息资源及课程目标、教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排斥,或者是教师在将技术整合于课堂方面并未表现出很大的信心[14][15]。因此,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系统分析和研究影响教育技术和外语课程整合的诸变量间的关系,不断完善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之更好地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对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 大学英语教师需要何种类型和程度的教育技术培训?
2)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的形式有哪些?
3) 那些有着更多或更好教育技术培训经历的教师是否更有可能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堂?
4) 何种形式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鉴于大学英语教师在以技术为导向的课堂上的协调功能, 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在协调各种关系的平衡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同时又要兼顾其他变量在技术整合过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于外语课堂中。
参考文献
[1] 王跃.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9大信息素养[J].教育技术资讯,2007,(1-2):13―15.
[2] 陆宏,孙月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3] Johnson, K. E. The role of theory in L2 teacher educa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96, 30(4): 765771.
[4] Beatty, K.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mputer-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2003: 14.
[5] Hubbard, P. CALL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CALICO Journal, 2008, 25(2): 175188.
[6] Lam, Y. Technophilia vs. technophobia: A preliminary look at why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do or do not use technology in their classrooms [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0, 56(3): 389420.
[7] Meskill, C., Mossop, J., DiAngelo, S. et al. Expert and novice teachers talking technology: Precepts, concepts, and misconcepts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02, 6(3): 4657.
[8] Meskill, C., Anthony, N., Hilliker-VanStrander, S. et al. CALL: A survey of K-12 ESOL teacher uses and preferences [J]. TESOL Quarterly, 2006a , 40(2): 439451.
[9] Mumtaz, S. 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s’ us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 Education, 2000, 9(3): 319341.
[10] Penuel, W. R.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s of one-to-one computing initiatives: A research synthesis [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2006, 38(3): 329348.
[11] Kassen, M. A., Lavine, R. Z., Murphy-Judy, K. et al (eds.) Preparing and developing technology-proficient L2 teachers: CALICO Monograph Series Volume 6 [C]. San Marcos, TX: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Institution Consortium (CALICO), 2007.
[12] Debski, R.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eaching project-oriented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99114.
[13] Egbert, J. Learning in context: Situating language teacher learning in CALL [A]. In Hubbard, P. and Levy, M. (eds.), Teacher education in CALL [C]. Philadelphia, P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67181.
[论文摘要]本文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结合培训工作实际,对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促进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中,在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必须首先重视教师的培训,把建设一支具有强烈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队伍作为首要任务。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如何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及进行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近几年年来我院成人教育部系主办了多期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班,结合培训工作,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培训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
1.高校教师特点
1.1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等条件差别较大,高校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师范性院校或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好;非师范院校教师或文科专业毕业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甚至很少使用计算机。
1.2基本的课程安排较满,工作负担重,压力大,难以花大量时间集中培训。在培训中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工学矛盾,不能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另外,每期培训的时间宜短不宜长,这样既便于教师安排,又可以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率。
2.传统的培训模式
我国传统的教师培训形式一般是以集中授课为主。“一人讲、众人听”的纯集中讲座模式为专题讲座,由专家做一些理论上的介绍,然后再观摩几堂公开课,以此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作为“局外人”成为被灌输的对象。这种“专家讲,教师听”的培训方式多流于形式,往往难以调动教师的学习热情,教师可能已经了解到新的信息,但是这些新的理念很难渗透到教师的内心,更谈不上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和课堂依旧难以使之付诸实践。经过培训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虽然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更新,但这些教师在回到学校后的教学行为却往往并没有持久的、明显的改进。
3.现代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是任务驱动,任务驱动培训模式的设定之主要目的不是单向地向教师讲述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而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让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育技术理论和教学软件开发的技能,提高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广泛开展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习过程,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培训内容的优化选择
1.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信息技术硬件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使得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知识会陈旧,会被更新,但能力一旦形成,将时时处处有用。授人以鱼,仅供一时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培训中,我们可以将信息技术中的许多内容看作是“教学模型”,模型本身可以不实用,也无须死记硬背其中的细枝末节,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模型”发展培训者的智力和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其信息素质。据此,可将一些过时的、淘汰的或将要淘汰的知识及时舍弃,适当增加实用的知识、实用软件、实用工具等知识比重,以形成崭新的知识体系,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视窗操作系统、Office办公系统、Access数据库、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及教学应用、Internet的基本原理与教学应用、智能拼音输入法及常用杀毒软件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代信息技术是-17应用性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一定的操作技能。但如果按常规培训教材的结构体系,一开始就学理论,对于刚入门的初学学员,会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影响教学效果。据我们的多期培训经验,若坚持从具体到一般的原则,先学习一些具体的操作,使学员建立一些感性认识的后,再上升到学习理论,效果就要好得多。因此,我们近期的培训,无论是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还是各个知识点的教学安排都是由具体到抽象,即操作技能在前,理论在后,少数内容也是理论与操作技能同步,也就说先让学员接触具体的信息技术应用内容,有了直观的操作技能,然后再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地归纳总结出基础理论,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帮助学员消除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兴趣。这种由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不仅深受广大培训学员的欢迎,也能使培训成效事半功倍。
三、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即多模式教学,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多期培训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归纳采用了如下四种结构稳定、操作程序清晰的授课模式,颇具实效。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可以用于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于巩同旧知识,比如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等理论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边讲边借助直观教具(我们通常是采用视频展示台)或实物演示就事半功倍。 2.以CA[为主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动画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其培训的显著教学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感官优化组合能提高培训效率;二是优化教学策略实施自主、创造和多层次的学习目标采用该授课模式关键要有优良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一是合理地选用或剪辑现成的信息技术内容的多媒体软件,比如三晨影库、翰林汇、科利华及众多的计算机教育软件开发公司,均有许多相关的信息技术内容的CA[课件;二是从教育网上下载,比如K12、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各大学的网站,也有很多非常实用的信息技术CA[课件;三是自己动手设计与制作多媒体CA[课件。
3.以操作为主的机训模式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上机的操作,不上机操作学不会,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同时,在培训中,上机操作也是检验学员信息技术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以及教学效果的具体手段,是培训的最终目标。
为更好地巩固教学效果,采用这种模式应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教学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并培养学员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二是做好上机课前预习,提出上机的基本要求,明确上机目的和操作规程,给出上机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对上机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英文提示、执行过程及出现异常结果的常用处理方法给出提示,这样才能保证上机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
4.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模式
的能力。具体施教过程是:在培训告一段落时,联系学员从事的教学或管理工作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比如计算机、Internet网络或多媒体设备等)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学员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比如让学员带着“教学论文的撰写与编辑”或“教案修改”等任务去学Word或WPS;带着“专题报告演示”或“教学幻灯片制作”等任务去学PowerPoint;带着“多媒体CAI课件制作”任务去学几何画板、方正奥思或JBMT等课件工具、软件及扫描仪、数码相机、配套光盘等设备的使用;带着“教学动画设计”任务去学Flash、Photoshop或3DMAX等动画软件;带着“学校的主页设计任务”去学Dreamweaver或FrontPage等网页制作软件;带着“搜集最新最前沿的教学科研信息”去学Internet的使用;带着“电子邮件”去学E—1Ilail的发送与接收;带着“故障计算机”去学计算机的维护与检修等硬件知识与技能。培训实践证明,这种任务驱动培训模式不仅发挥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且符合在职教师的认知规律,是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四、考核与评价方法的优化组合
考核评价是保证培训效果的激励机制。参加培训的学员对学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有一定的自觉性,但还是要有一定的压力,要通过规范的考核来进一步促进学员的主动积极性为了使考核评价规范化,我们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目标和设置的课程内容,对学员进行以下三种方式的考核评价。
1.过程性考核
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包括学员参加培训的态度、集中培训的到课率、完成规定的理论、参加各种信息技术专题培训时的发言情况等项目进行逐项考核评价。
2.切实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
每个学员的“作业设计”要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必须独立完成;“作业设计”要充分体现个性特点。作业不及格的不能参加最后的考试。
3.上机考试
教育的先进化程度与教师的素质密不可分。信息化水平是当代社会教师必备素质之一,教师信息化整体水平是一个地区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开始普及起来,这也从一个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但由于以往缺乏针对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或是培训的效果不佳,造成了目前我区许多中年左右的教师对计算机技术不甚了解,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在日常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求得突破,对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新式教育方式不能很好的掌握,甚至与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有可能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这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培训的过程和效果来看,我们认识到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实用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对各级教育机构组织的信息技术培训参与的热情并不是特别高,究其愿意,大多是因为教师认为培训的实用性不是太高,与教学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学了也不能马上应用在教学中。这就是培训的实用性不高带来的效应。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培训中从基层教师的角度出发,想教师之所想,对教师急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如课件制作、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图形图像处理等,进行归纳总结,在培训中逐步渗透给各位教师,使他们得到了既实用又急需的知识,避免了“为了培训而培训”、“花架子”式的培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基础性
基础性的知识虽然很繁、很理论,但对于教师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目前有许多35岁以上的教师对计算机、信息理论不是特别了解,也不是特别感兴趣。这就造成了他们在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的时候对许多基础原理不理解,但也硬着头皮往下听的情况,这种培训的效果往往不好,会使不懂的知识如滚雪球一般,越积越多,结果就是教师对这种培训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心理,不利于进一步的培训。比如在上学期进行的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培训中,有的教师才工作不久,对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等基础知识不太了解,在讲解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知识时就有点跟不上,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为了解决此问题,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本着“先打基础在盖高楼”的原则,对基础性的知识要重点讲解,力求稳扎稳打,逐步提升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3、应需性
教学内容必须要符合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相对应的培训,不能“一刀切”。也就是说,应需性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和层次。对内容来说,培训的必须是教师们正需要的,而且要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培训。比如语文和数学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科,我在培训中发现,语文教师大多需要的是打字速度训练、图像简单处理和word基本操作,如批改、修订等;而数学教师大多数需要的是公式的输入、图表制作、excel公式操作等知识,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需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各项知识点都要照顾到,同时在课下辅导的时候,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不同的单独辅导。对层次来说,不同知识层次的教师需要的知识也不同,计算机操作力强的教师不需要基础知识的再培训,而是需要一些网页设计、制作等知识;而操作力弱的教师则需要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培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分期分批进行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力争使每位教师都得到想要的知识。
4、合作性
合作性学习是当代教育所提倡的重要的学习理念,良好的合作可以使合作者人人参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建友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合作者的学习热情,通过经验交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手段更加全面的提升学习效果。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倡导教师之间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切磋。我们发现,教师之间的合作能促使他们很好的掌握培训内容,更加充分深刻的理解教材。在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我们将5个人分为一个小组,有需要小组合作的时候,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得出一个结论,然后我们进行每个小组的作品展示,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找出优缺点,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5、前沿性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混合学习模式;教育技术培训;职教师资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62―0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巨额的投资,但投资效益并不明显,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滞后是其原因之一。目前,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还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素质不高已成为职业学校推进教学改革的“关键”。[1]为了快速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其专业发展,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日益受到关注,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各种类别和级别的培训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看到了培训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培训的方法和模式问题。因此探索适合我国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有效方法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单纯考虑技术环境的设计和纯粹的技术应用已被证明不能有效地改善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此背景下,旨在优化选择和组合各类技术要素、学习方式,追求最优的教学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我们将国内外在远程教育和培训领域兴起的混合学习原理运用到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去,探索了一条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之路。
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职教师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现状是:大家已认识到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培训工作也得到较广泛地开展,但是从教育技术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组织方式、培训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
1 培训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仍有不少教师乃至培训部门的主管对于教育技术培训目标的认识不足,尤其是对教育技术培训的内涵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其中一个很典型的、有失偏颇的看法是,把教育技术培训和传统的信息技术培训等同起来。这种观点舍弃了教育技术培训的精髓,事实上,教育技术培训的目标是要提升受训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即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能力与道德。其中,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是指对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也就是在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它是教育技术培训的核心目标,也是衡量现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指标之一。
2 培训内容组织不合理
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各模块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技术分家,缺乏理论与技术融合的教育应用,涂改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本来面目,背离了教育技术的本质内涵。受训教师要么听到的是高高在上、毫无可操作性的空泛理论,要么进行的是与其教学实际工作脱节、难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技术操作。现有的培训中有些技术内容脱离教师实际需求,一味追求高深的技术,使得教师学习不顺利。实际上,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应走向实用化并和职业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和教师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3 培训模式和方法单一
创设一种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紧密结合的学习环境,避免枯燥地讲授理论和技术应当是培训设计者在进行培训时应当考虑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培训主要是以教师面授为主,培训方法上主要是专家讲授和辅导,学员被动接受。这种团体推进、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成人的学习特点,更没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的群体特性,也忽视了他们的个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不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实际的效果来看,这种讲授型的培训难以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无法将其转化为教育行为。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能长期、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4 培训受益面有限
教育技术培训的主流方式是在职教师短期培训,一般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进行。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高校,或聘请专家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由于此类培训方式要求受训教师“脱产”一段时间,需采用轮训的方式进行,轮训的周期较长,一般学校都选派骨干教师参加,以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短期培训模式的受益面非常有限。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为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近年来多次承担国家级、省级职教师资的培训任务,笔者参与了职教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经过理论探究和培训实践,证实比较有效的培训模式是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主线,强调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以详实的教学案例为支撑的混合学习模式。
二 混合学习的内涵与优势
1 混合学习概述
混合学习的内涵是实现各种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以及学生支持服务和学习环境的混合。[3]Blended Learning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4]。混合学习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从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以及学习内容的制定、学习步调的制定等方面都是以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决定的,既有共同接受讲解的要求,也有个别化学习的机会,可以说学生支持服务方面的多元化是其特色。实施Blended Learning的关键是如何有效结合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传统教室环境下的学习,即: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学习方式,组织适当的学习活动,达成最佳教学效果。
2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
在培训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培训受益面。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受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自由分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这样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增加了受训教师继续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扩大了培训的受益面。(2)培训方式丰富。混合学习最基本的形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混合。在教学方式层面,混合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的混合,包括典型的讲授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等的混合,不同学习方式的选择根据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学习者特征而定。在教学媒体层面,混合学习是指教学诸要素中构成教学系统的教学媒体及教学材料载体和传输介质上的混合使用,如录像带、Internet、传统书本等。(3)沟通交流便捷。混合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结合,受训教师可以基于网络,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Blog等工具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4)培训效果反馈及时。多种交流互动,有力地促进了培训的效果。指导教师不仅可以当面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基于网络查看学员的考核成绩,从指导教师的评价、学员的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学员在线学习的记录等多个方面来了解培训的效果。
三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过程中教师和学员的活动如图1所示。
培训中实施混合学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混合学习实施前的准备
(1) 分析教学需求,包括培训内容分析、学员特征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等。培训内容分析是教学需求分析的起点,如,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为: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意义与基本原则,掌握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模式等。此外,教学要适应学生特点已经成为教育的共识,但是对于成人的培训,特别是教师职业特点的分析则一直被人所忽视,因此,认真分析学员特征也是必要的工作。德马克(Zemke)夫妇二人曾经概括地提出多达30条的“成人学习原则”[5]。作为成人,教师学习的动机较强、学习更加自主化,学习也更倾向于参与式和合作式,而不是一味地被动接受。另外,由于具有工作经验,学习时希望所学习内容与工作密切相关,且个体之间也有较大的差距。成人学习的这些特点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2) 课程体系设计。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可以从四个维度,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媒体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综合能力、教育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建构职教师资的技能结构,并将这四个维度的技能结构所涵盖的教学内容与知识结构所涵盖的理论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3) 混合学习的环境设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员特征、培训内容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多媒体教室承担了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是混合培训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多媒体教室完成如培训指导课、专家课堂、理论学习、技术操作学习等。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导教师进行培训课程设置、管理、评价等工作的重点,是学员在线学习和与指导教师或其他学员交流的平台。网络平台中的学习环境应包括自主学习环境与协作学习环境两部分。在设计基于网络的培训环境时,无论是教材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培训者需要根据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媒体和内容呈现方式,建构协作式、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且保持一种密切而宽松的相互关系,从而使成年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的、逻辑的、可接受的环境和方式方法中主动地学习。
2 混合学习的实施
(1) 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培训一开始的指导课,通过指导教师与学员面对面的交流与引导,使学员理解和掌握混合学习的要领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与处理。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为例,引导学员分析思考的问题主要包括:①信息技术是否适用于当前教学内容、学习者和教学目标的需要?②信息技术在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方面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有,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应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优势转为实效?③信息技术在目前整合教学中有那些不足,应如何避免?④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2) 引导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混合学习环境。指导教师依据培训内容的特点、学员学习风格与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员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国内外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培训必须要在学习中做自省和行为跟进才有成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走:案例学习――反思――亲身实践+同伴互助的道路。通过面授或网络课程的学习之后,受训教师很自然地会产生在他们任教的科目中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想法。针对这种心理,培训教师应当布置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任务,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学员可在培训教师与同伴的互助指导下进行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并开展实践。
(3) 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及时反馈行为结果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在开展混合学习时,建立培训反馈机制,了解学员在混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例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模块中,要求学员进行总结概括,形成文字材料,总结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与常用模式等。
3 混合学习的评价分析
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是为培训效果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有效的评价,形成对受训学员的激励,对教学过程的调节以及对后续培训环节的支持,有着重要意义。培训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一方面起着激励学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教师诊断学员学习过程,改进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
(1) 培训课程及其效果的评价。对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考试和成果评定的方式。考试一般由培训机构统一组织,主要是针对必修内容;成果评定可以从受训教师案例分析的能力进行评价,培训教师可布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让受训教师分析,设立一定的量规,评价案例分析的能力;成果评定还可以从受训教师的反思和整合教学实践中评价。
(2) 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用户统计功能,能记录学员在线学习时间、交流次数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对于常规的学习同样也可以实施过程性评价,但是会受到评价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3) 学员自我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历程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学员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这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次深化和升华。当然,指导教师应该积极帮助和引导学员进行自我评价。
四 应把握好五大辩证关系
总结近年来职业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开展混合式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 讲授与探究的辩证关系:应把握好课堂讲授与网络协作探究活动的时间比例关系
课堂讲授是学员习惯的学习方式,学员对此已有充分的心理和技能准备,而且讲授在系统的知识掌握方面比较高效。相比课堂讲授,基于网络的协作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主要是课外活动,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加上任务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实际问题,不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因此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好二者的时间比例关系。
2 课堂与网络的辩证关系:应注重课堂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协作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是学习者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群体(包括学习伙伴和教师等)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综合。学习活动既是学习的外部形式,也是心理机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6]。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不仅包括课外的基于网络的PBL活动,还应包括课堂上的小型协作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应该是生动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内容与目的应该是课堂讲授知识的补充、拓展和创新应用。更应注意的一点是:活动之间的认知和情感目标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而不是分离割裂开的。
3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要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为培训任务
培训课程不是以知识或软件操作技能为核心,应在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绩效改进”为思路、以“案例教学”为策略、以“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内容、以“网络培训平台”为保障、以“超越培训、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的培训理念指导下,把培训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上。
4 自主与协作的辩证关系:要重视学习者特征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影响
在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的初期进行课程设计时,没有对受训学员进行分析,而采取随机分组的形式,培训教师也忽略了小组协作氛围的建立。结果学员相互之间抱怨比较多,协作学习效果也不理想。除了分组要考虑学习者特征,开展课堂和网络学习活动前也要从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考虑学生的准备水平。近期培训中,组织学员在课堂上或网上点评和反思小组活动,较为有效地培养了学员基本的自主和协作学习技能,从准备水平方面保证了学习的效果。
5 过程与结果的辩证关系: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建立完善评价标准不单是评价培训的绩效,更重要的是敦促引导被受训教师向培训目标进发。注重对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多元化和层次性的评价,为学员创建电子学档,以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资料和最终成果;及时记录学员学习状态、学习资源及学习成果等,以便教师在评价时查阅,也可作为与学员交流的素材。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培训实践,立足当代教育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寓知识学习于活动中,寓评价于过程中”的理念,我们开发了支持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混合式学习”支持平台,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师生互动,让学员充分参与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上恰当运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有效地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培训效果好。混合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学习对提高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纯国,习海旭.职教师资教育技术培训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9):81-84.
[2] 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0-21.
[3]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
[4]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