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费用会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21 13:33: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费用会计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费用会计论文

第1篇

(一)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是一种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的方法,它是根据生产时各个产品所用生产工人的实际工时按照比例进行分配的。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产品生产实际用了工人多少工时进行分配制造费用。这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是非常适用的。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偏差不大或者产品的技术难度不高,制造费用按照这种分配方式进行分配能够很好的体现生产成本。该计算方法的公式: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金额/各产品生产的工时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生产这一产品的工时*制造费用的分配率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是将工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的制造成本结合起来,分配的机制比较合理,然应用范围比较窄这一方法对生产工人的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得比重较大时用的比较多,尤其是适合那些机械化程度比较度或者各产品的机械化水平相差不大的企业。对于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或者各产品的工艺水平较大的产品不太适应,而目前我国正在向生产自动化转变,这种方法将会应用的越来越少。

(二)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各个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是与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的区别只是在于是按照工资比例还是按照工时比例进行分配。改方法的计算公式如下: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额/各个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的生产工人的工资×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因为生产工人的工资可以直接从工资费用的统计表中查看,因此依据生产工人的工资比例方法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核算的过程非常简单、快捷。但是因为生产各个产品的机械化的程度存在差异,其所承担的制造费用会不够合理和科学,因此这个分配方法适合那些产品的机械化程度或要求工人的操作技能较为评价的企业。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因其对生产流程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应用范围比较窄。

(三)机器工时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工人工时比例法类似,不过是以机器设备的运转时间为基础进行按比例分配的。严格的说,机器工时比例法是按照各产品进行生产时所用的机器设备的运转时间按照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该方法的公式为: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制造费用的总金额/各产品所耗用的机器工时的总额;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所消耗的机器的工时×制造费用的分配率对于某些生产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其生产车间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因此机器设备相关的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维护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比较大。相对来说工人成本费用比较小因此采用机器工时比例法更为合理和科学。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对生产环节的各个机器的生产工时、耗费的费用进行准确的记录,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

(四)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按照确定好的年度计划的分配率来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要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年度计划的分配率,然后每个月的各产品都按照这个分配率进行分配,而不考虑每个月实际上生产的制造费用。如果出现一年计划的制造费用总额和实际费用总额差距较大,要及时调整年度计划的分配率。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核算简单,但会计核算成本的准确性比较差,应用范围比较受限。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季节性比较强的生产性企业,有助于他们将制造费用平均分配到各月之中。采用这种方法需要准确的预算出下一年的制造费用分配额。年度计划的分配率=年度制造费用的计划总额/年度各产品的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的总量;某个月度的某一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这一产品的实际产量的定额对工时数×年度的计划的分配率。采用这种分配方法会出现制造费用的明细账和总账的项目对应不上,有时可能是借方,有时可能是贷方。一般各月出现的余额不需要处理,累积到年底统一处理即可。如果全年的实际制造费用和计划费用有差异,则会出现年末余额的情况。实际操作中如果差额比较小,会计一般会同一调整,纳入12月份的制造费用成本之中。在会计记录中为借记“基本生产的成本”,贷记“制造费用”。如果差额比较大则需要用篮子进行补记。如果实际发生的费用比计划分配额小,则用红字冲减。用公式表示为:差异额的分配率=差异额/依据年度计划的分配率进行分配的制造费用;某一产品的分配差异额=这一产品依据计划的分配率分配出的制造费用×差异额的分配率;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分配方法进行制造费用分配。而且根据可比性原则的要求,在条件变化不大的前提下,制造费用成本分配方法一旦被使用,就不能够进行随意的改变。

二、改进制造费用分配方法的策略和建议

(一)改进制造费用分配机制,加大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近几年我国生产制造行业发展速度很快,企业生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高新技术的引进加速了自动化生产模式的进程。以往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生产材料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大概是70%左右,加上直接人工成本可以达到80%左右。而现在随着自动化生产模式的推广,很多工作已经渐渐实现了机器代替人工,直接成本的占比逐渐降低,但制造费用的成本占比大幅度提升。传统的按照工时和机时来分配制造成本的方法已经不在适用。为了尽快与国际市场结果,我们应该在结合我国制造业国情的基础上,改进制造费用分配的机制,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制造费用分配工作。1、作业成本法的分配原理作业成本法的核心原理是重新科学计算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从根本上说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产品引起多种作业,而作业又耗费了资源的原理家里起来的。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流程是科学的计算方法将可歌资源的成本分配给各个作业,再把各个作业的成本的成本最后都分配给最后的产品或者是劳务。这种以作业为中心的分配模式,从产品设计、物料供应、生产流程到最后的产品发运销售这个过程统一起来,借助作业成本的计算方式,核算出每个生产环节所需要的成本,从而得出真实产品的成本。这种新型的成本分配方法将生产活动及作业和成本结合在一起的分配模式,有助于提高成本核算和产品实际消耗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为“直接、准确”的获取产品的成本信息,提高成本会计的工作有效性。通过分析产品相关作业活动,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流程,减少“不增值作业”,增加“增值作业”的投入,提高生产流程中“作业链”和“价值链”的紧密性。企业厥词着可以根据财务报表研究生产结构,将生产损失和浪费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提高决策和计划的准确,加强科学的控制,最终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获取最大利润。2、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最大的差异不是在于针对成本,而是在如何看待成本形成上。作业成本法更多的是将着眼点和重点放在了成本产生的机制上,它是将整个生产流程结合起来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每个生产环节所消耗的资源水平。成本是有作业引起的,而每一个作业的必要性则可以追溯到最开始的产品设计环节。产品设计直接决定产品的生产作业流程和每次作业耗费资源的程度,甚至是带给客户的价值。从结果上看每一项作业的执行和完成对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贡献有多少,是否能和气消耗水平想匹配,这是我们在作业成本模式下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则是根据成本对象所消耗的资源为基础,将其按照一定的标准分配到不同的作业,完全不考虑生产流程的完整性。按照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分配制造费用是以基于间接费用与工时有关的前提,没有办法体现作业和资源耗费之间的本质关系,导致核算的成本费用和财务报表信息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作业成本法是从成本对象和资源消耗的因果关系出发,将整个生产流程和产品价值结合在一起,将间接费用资按照资源的动因分配给作业,然后再根据作业计算到成本中,真正实现了将资源和成本的“一对一”的目的,克服了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假设前提不符合当前生产自动化模式的缺陷。作业成本分配计算方法按照2个阶段来实施的,第一个阶段是作业消耗的阶段,也即是资源所包含的价值按照作业所要分配到各个作业成本池。第二个阶段是成本计算产品产生作业消耗,因为产出需要着作业,所以要把各个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配给各个成本计算的对象。其基本的成本计算程序是:成本的归集、成本的分配和再分配。

(二)成本计算规则要符合实际制造费用计算制造费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实际产生的制造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成本核算计算方法,能够帮助企业有效的控制间接成本,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然而针对我国当前情况,没有实施该方法的客观条件,并不完全适用这种方法。我国制造企业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先进的方法,需要在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思路,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计算方法。制造费用的分配要符合几个基本原则,笔者对此总结为以下几点:1、不能将所有的费用都分配到制造费用里面作业成本法是的确是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制造环节中的各个作业中,但并不是要求多有的费用都分配到只做费用。对于某些可以认定为从属于特定产品的且数额比较大的费用可以分配到特定的产成本费用,其余的产品才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核算到产品成本里面。比如机器设备的维护修理费用、设备租赁费等能够明确分析出属于某些项目的费用都可以直接纳入特定的产品成本里面。2、分车间制造费用的时候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每个车间的规模差异比较大,工作效用肯定有很大的差距,这样就不能按照原本的平均分配的原则,否则会造成资源不匹配问题,影响核算效果。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到虽小核算的单位,根据工段或者车间的大小进行重新分组来分配费用。3、制造费用比较大的企业可以采用作业成本法制造费用占成本比较大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使用作业成本计算法,将整个生产流程看成一个整体,将各个作业环节统一集合到成本库里,然后按照不同的分配方法分到不同的作业和产品上,以便能更好的体现产品生产流程,降低损耗,提高生产效率。4、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统一性,避免随意改变规则不管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都要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统一性,维持财务核算的稳定性,尽量不要随意制造费用分配方法。毕竟作为一个企业随意改变制造费用会影响生产稳定性,不利于会计核算和企业决策。

三、总结

第2篇

1.1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1.2借款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确认计量借款费用时,是否为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符合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是指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专门借款,是指为购建或着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

1.2.1符合资本条件的借款费用应予以资本化

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借款费用只有在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能开始资本化:

①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②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③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1.2.2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其他借款费用,应当区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①如果该借款费用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先计入长期待摊费用,然后在开始生产当月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②如果该借款费用属于在生产经营期间、为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应当根据其发生额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

1.2.3在资本化期间,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包括折价或溢价的摊销)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①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专门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

②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下面公式计算:

公式: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累计资产支出的加权平均数-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1.3借款费用的披露

披露当期资本化的借款费用金额;当期用于计算确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资本化率。

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规定的借款费用包括:①银行透支、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的利息;②与借款有关的折价或溢价的摊销;③安排借款所发生的附加费用的摊销;④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7号——租赁会计》确认的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财务费用;⑤作为利息费用调整的外币借款产生的汇兑差额部分。而适用于资本化的资产是指“须经过较长准备期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很明显,可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但包括固定资产,而且包括存货。澳大利亚、南非、中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范围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相同。

2.借款费用新旧准则的比较分析

2.1扩大了核算的范围

旧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范围仅限于专门借款,而其他的资产不允许进行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处理。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均可以按照借款费用准则加以处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产等。

2.2新准则不再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

旧准则在强调“借款费用”概念的同时,还强调“专门借款”的概念。即: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由此可以看出,旧准则强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前提是企业为固定资产建设取得了专门的借款,即强调借款用途的确认。

新修订的借款费用准则,将专门借款的概念作为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一个内容加以处理,该准则在涉及专门借款的同时还涉及一般借款的处理。

2.3对工程项目占用一般借款做了明确的规定

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工程的支出款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不允许进行资本化。

新借款费用准则第六条明确规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超过专门借款的部分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确定,其计算方法与专门借款加权平均利率的计算方法相同。

2.4明确了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

旧借款费用准则对借款溢、折价的摊销方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采用直线法,也可以采用实际利率法。

新准则规定:借款存在折价或溢价的,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调整每期利息金额。

2.5计算借款费用扣除项目不同

旧准则对于借款费用的扣除项目未做说明。

新准则第六条对于借款费用中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扣除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者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3新旧会计准则街接

3.1会计科目的变化

由于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对于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扩大了、对借入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中可以资本化的金额进行了单独规定、对借款费用扣除项目做了明确规定,所以在企业会计科目的设置上,应当增加与核算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增加与核算一般借款资本化相关的科目,如生产成本、开发成本等。

3.2会计处理上的变化

新、旧准则的变化,在增加了相应科目的同时,就需要增加与其相对应的会计核算业务及相应的会计处理。例如存货及投资性房地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

3.3减少当期财务费用

因为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和借款范围,会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但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不得进行追溯调整。

3.4折溢价摊销方法的改变

一方面,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金额更接近实际,处理更精确;另一方面,使处理方法更统一,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3.5衔接办法

旧准则,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前企业已经发生的借款费用,所采用的借款费用会计处理方法与本准则规定的方法不同的,不作追朔调整;对于本准则施行之日以后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按照本准则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总之,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借款费用》的颁布,对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是更加规范,也更加合理。但在具体的操作中,会计人员也只有充分把握该准则改革和创新的基本思路,消化吸收该准则的内在物质,准确地贯彻执行借款费用具体准则,才能提高贯彻新准则的质量,切实搞好企业借款费用的核算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石银平,黄国良,《借款费用》准则的超载,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邓勇,新旧借款费用准则对损益和应纳税所得的影响,商业会计,2007年03期

[3]安庆钊,新借款费用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其应用效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第3篇

在公路施工企业中,财务会计的控制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能够立竿见影的事,它的控制是一个过程,首先,企业的领导阶层,应该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机制,确定控制的目标,分清工作的重点,并且要实行一系列的考核制度,这样就能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的有效提高。

1.成本最低原则成本最低原则,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使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将成本降低的程度,控制在最为合理,科学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够实现挖掘企业潜在能力,提高企业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2.全面控制原则所谓全面控制,就是对所有参与到施工中的因素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人的控制和资金的控制。它的综合性很强,设计的内容和部门都有很多,这就是说,全面控制几乎是针对企业每一个员工而言的,它也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利益。因此,这是一个全体行为,需要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3.以施工过程为重点原则在施工企业进行施工的准备阶段,其成本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进行成本控制,最为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施工阶段所服务,那么在施工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成分控制,因为收益与否,已经揭晓,所以即便了解到成本控制工作出现了问题,在对其进行纠正也是无济于事,所以说,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是最为重要的。

4.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要使成本控制方法真正发挥及时有效的作用,必须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责任制原则。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管理人员以及各施工队和生产班组都负有一定的成本控制责任,从而形成整个项日的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必须遵守“谁控制、谁负责、谁承担、谁受益”的责任分解原则及“收益与成本挂钩、分配与上缴挂钩”的控制监督机制。

二、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思路

1.内部会计控制有效性的特征

1.1内部会计控制要有标准性

企业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量化的总体体现。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内部会计的有效控制,我们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完善的,科学的定性指标。它包含的内容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分析和考量,这样才能够是其标准更加科学。

1.2内部会计控制要有及时性

公路施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以及其业务性质的变化等等。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要不断适应的变化的环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科学技术,并且还能够与其它部门的工作人员团结合作,及时发展企业会计制度中存在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及时的补救,进而是其制度能够不断完善。

2.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用内部会计控制重点

2.1材料费

施工材料要选择性能强,但是成本有相对较低的产品,并且要做到物尽其用。对于这个方面,企业可以实行定额制度,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较少才材料的浪费。对于那些用料超额的个人或者部门,我们就要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行为进行引导和治理。使其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制度。2.2机械费。机械设备具有单价金额大的特点,因此对于企业那些不常用的机械设备可以采用租赁的方法来进行管理,以减少有关资金的占用用。

3.公路施工企业成本费朋内部会计控制方式

3.1账务系统控制

在账务处理的流程中,各有效单证都会有相应的编,内部会计控制人员可据此判断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控制;在账务处理明细账与总账的区分,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同时在总账方向下呵根据明细账提出的具体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细化出各详细影响因素。

3.2实物资产控制

公路施中材料机械等实物资产是公路施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定期进行盘点,实行差异的追踪控制是减少额外支出的有效方法。

3.3人员素质控制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从全体员工入手,只有将全体员工的素质都提高上来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的进步。企业相关的部分在负责员工招聘的时候,就要把好关,高素质的人才被选拔上来,要保障其在最为合适的位置,进行工作,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同时,还要定期开展员工技能的培训工作。制定科学完善的施工制度。实行激励政策,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交易费用;会计计量;企业边界;研究现状

交易费用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概念性基础被大多数学者所关注,自科斯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学者在20世纪70-80年代对交易费用的研究做出了长足的贡献。但在更多情况下,交易费用只是人们研究问题时考虑的一个模糊性概念,甚至被局限为一种分析工具,而难以成为一种内生变量,其关键在于缺乏公认的交易费用计量标准,学术界一直摸索着尝试了很多方法,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足以为大众所接受的计量方式。本文在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的基础上,对交易费用会计计量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评述,以期为深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交易费用计量方式的文献回顾

交易费用难以计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对交易费用定义的多样化。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市场价格机制运行的成本”,企业的存在是以其内部交易费用对市场交易费用的替代。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是“经济系统运行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巴泽尔将它定义成“与转移、获取和保护权利相关的费用”。而张五常认为,交易费用是“那些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成本”,也就是不与物质生产相联系的成本。从上述不同的交易费用定义出发,人们开始尝试的探索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可以分为大致两个方向,一是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整个经济体(通常以一国为单位)中交易费用占GDP或GNP的比重,以衡量该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二是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即测算在某一个既定的产权制度,或者契约制度下,某类交易发生、运行所花费的交易费用计量,例如对证券交易费用的计量研究。下面本文将按照上面的两个方向介绍下主要的交易费用计量研究的文献。

(一)宏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Wallis和North(1986)在他们的论文《美国交易部门经济的测度:1870-1970》中,将整个经济体制的经济部门划分为交易部门和转换部门。交易部门主要是涉及产权的转移,而转换部门主要是涉及物质形态的转换,即主要的生产工作。交易部门产生的经济值代表该部门的交易费用;转换部门的管理人员、组织人员的职工薪酬、人数等代替交易费用,两者之和作为交易费用的间接计量手段。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美国交易费用占GNP的比重从1870年的24.19%-26%增加到1970年的46.66%-54.71%,即:经济越发达,交易费用所占的比重也越大。按照类似的计算方式,各国学者也对各个国家经济体重的交易费用行进研究,Dollery和Leong对澳大利亚交易费用分析,Dagnino和Farina对阿根廷交易费用的分析,均得出的结果都验证了Wallis和North的一般性结论。

(二)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

对于金融交易领域的交易费用,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金融领域的交易费用主要指投资费用,包括佣金和差价。Stoll和Whaley用差价加佣金的方式来计量交易费用,得出结论是纽约交易所交易费用占市场价值2%,而小型证券交易所交易费用达到9%。而Polski(2000)运用Wallis和North的方法分析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商业银行的交易费用从1934年的34%上升到1989年的85%,其后又下降为77%,Polski的解释是交易费用的变化与美国银行制度的变迁相一致。

另一种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比、比较以及排序完成的,即,通过对两种制度下某类交易的某个指标(比如花费的时间)的比较,从经验角度分析制度的优劣,这也是科斯早起对交易费用研究中所提到的。De soto开创性的研究了在秘鲁开办一个企业所需花费的时间,在不走关系,不行贿的情况下,开办一个企业需花费289天,而同样在佛罗里达,同样的情况下实施只需要2个小时。用时间的指标来衡量隐性的交易费用,从而得出结果,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同样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Lee Benham考察了公寓转让的交易费用,Gabre Madhin对埃塞俄比亚谷物市场交易费用的研究,基本结果均与De Soto的相似。

我国国内对交易费用计量的研究并不多,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黄晓波、段秀芝(2009)的《交易费用会计计量及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理论与证据》,他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经营易费用和分配易费用,并以各企业的会计数据代替,验证各种交易费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经营易费用与绩效成负相关,而分配易费用则呈正相关。笔者认为,他们的研究更加的侧重于对绩效的研究,而非关注于微观交易费用的计量,在研究中并没有精确的计算出企业的交易费用,只是涉及交易费用的某个组成部分对绩效的影响。

综上所述,可以将企业交易费用的计量方式概括为两种方式:一是间接的,通过部门的划分,在性质上的分类对整个经济体制的交易费用进行汇集,这类方式主要使用于宏观方面的研究。二是通过比较,定性的评价几种制度之间的优劣分析。这两种方式均有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体现为:(1)数据可靠性、准确性较低,直接影响计量的精确度。(2)缺乏适用于微观层面上的所有企业的统一标准。例如,Wallis和North的交易费用只涉及宏观层面的分析,而其他的交易费用研究均是具体到各个特殊的行业,或者某类交易,没有形成统一的交易费用衡量模式,缺乏一种能“放之四海皆准”的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二、理论推理及其交易费用计量模型

(一)理论推理的提出

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概念命题的定理:一是企业为什么会存在?二是企业边界为什么会扩大?三是企业边界什么时候停止扩大?科斯的研究结论概括如下,企业的出现和存在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当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那些选择利润最大化的商人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企业,以降低交易成本。用新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表述,即是将存在于市场上的外部交易契约内部化,用企业内部的契约来代替外部契约,从而达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至于企业为什么会扩大以及何时停止的问题,可以这样理解,企业的内部组织成本小于市场交易费用使得企业存在利润空间,在商家追逐利润时,企业不断的将市场交易内部化,从而显示出的是企业的扩大,但市场的交易费用相对于个别企业来说是恒定的,而企业的扩大随之带来的内部组织费用是逐渐增大的,当企业最后发生的一项交易所发生的成本等于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停止扩大规模,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概念描述,就是当企业的内部边际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就应该当停止扩大规模,这就是企业扩大的临界点。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理论推理:

推理一:在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最大,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与企业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

推理二:行业的平均交易费用与企业成长速率存在某种关系(线性或非线性关系)。

根据wallis与north的理论,以及张五常等学者的研究,市场交易费用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同时我国学者缪仁炳、陈志昂对我国的市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以上研究均采用的是wallis与north的模型,为了建立交易费用计量模型,根据上市公司的数据,人们提出推理三:

推理三:随着经济的增长发展,市场交易费用占经济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

(二)会计数据计量交易费用的模型构建

如何计量微观层面的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呢?本文基于各个企业披露的会计数据,分析企业成本性质,建立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计量模型。

现代会计学是以产品的成本计量为主要目的。企业可以将成本分为两部分:一类是物质的转移和转换,即生产物质成本。一类是企业组织,协调成本。本文采用的交易费用定义倾向于张五常对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就是不涉及物质生产的其他一切成本。按照这个定义,本文规定:

企业交易费用=企业内除构成产品生产成本的其他损益

此外,本文借鉴了,mons对市场交易的划分,以及企业存在所必须发生的成本,将企业的交易费用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企业对市场的交易,从而产生市场易费用。二是企业的内部的管理组织,以及内部交易,从而产生了管理易费用。三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易,从而产生了政治易费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企业交易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所得税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

模型中:其他应计入企业交易费用的营业外支出或收入主要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对外捐赠,因不合法行为而导致的违规性罚款,以及各种因合规性而必须缴纳的各种费用。因为这些费用直接涉及企业的生存以及存在,所以,它们符合交易费用的定义。

另外在实证分析过程中需要用到平均交易费用,因此,可以规定:

平均交易费用=企业交易费用÷企业该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

之所以采用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是因为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准确的表述在该会计期间企业经营交易数量,并且能摒除各种非正常性经营业务交易导致的数据扭曲。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推理中涉及到市场交易费用的概念,在实证计量中,想要在现实状态下直接计量交易费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反向推理的方法,得出市场交易费用。

逻辑思路是:假设现有行业内的最大规模的企业均处在企业扩大规模的临界点(因为商家的天然逐利性,会促使他们扩大规模)。

因为企业边际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时,企业价值最大化;只要企业边际交易费用

应说明的是,在实证分析中,可以用企业平均交易费用替代边际交易费用,原因概括如下:(1)边际的概念很难计量,这是在经济学理论中已经被证实的问题。(2)按照交易费用的定义,交易费用有着类似“变动成本”的特性,在一般企业中,多发生一单交易所需要的费用是相对固定不变的,所以,这时的边际交易费用与平均交易费用相近。当然,用平均交易费用代替边际交易费用也可能存在理论分析的差距和数据之间的误差,同时,由于现代企业的营业具有多样化特征,部分数据与科斯的交易理论的假设情境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符,这是需要不断研究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张五常.交易费用的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1999(1):1.

[4]巴泽尔.产权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79.

[5]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附[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 人力资源会计 会计核算

论文摘 要:企业的人力资源即人才,人才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已成为知识经济运行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第一推动力。企业应通过运用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充分挖掘企业人才的潜能,使之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随着全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已经被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其核心作用也对整个企业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有人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21 世纪会计主流”。显然,对人力资源成本的准确会计核算就成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准确的核算和报告,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衡量、评估和管理,才能为各方面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特点

人力资源会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或文字说明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以供企业管理当局和其他利害关系者使用的一门学科。其会计核算具有一些区别与传统会计的特点,概而括之,主要有如下几点:

1.会计对象的特定性。核算对象是企业控制的人力资源,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反映和控制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是可以用价值计量的资源。

2.不断投入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是构成人力资源资产的成本,是在人力资源的使用过程中长期创造价值的源泉,但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它具有不断投入的特点。

3.计量单位的多样性。人力资源会计仍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但由于人力资源价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还要采用其他的一些计量单位(如自然单位、逻辑单位、百分比单位、文字说明)来说明人力资源信息。

4.资源的易失性。由于劳动力既是企业的资源又是社会资源,也是家庭、社会细胞的重要组成分子,具有相对的人格独立性,企业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都会对未来人力资源的流动、离职产生影响,所以企业的该种资源具有缺控性和易失性。

二、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会计计量

一种资源是否构成企业资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人具有服务的潜力,因为聘用协议的订立而受到控制和影响,因此可以把他们当作企业的资源来进行管理。为了正确计量人力资源,在运用传统的会计科目的基础上,需增加以下几个账户:

1.“人力资产”账户。该科目是资产类账户,属核算人力资源取得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资本性支出。其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原始取得价格和价值增减变动。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情况,可以对学历水平的层次以及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低估价作为人力资产的初价值;职工由于调出、转让、退休、死亡等原因退出企业时,记入贷方;期末余额在借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成本。该账户按群体单位设置明细账,对特殊人员成本可按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人力资产摊销”账户。该科目是“人力资产”账户的备抵账户,核算每期摊销的人力资源的成本。对资本化的人力资源账面价值,按估计人员的利用期间平均摊销时记入该账户的贷方;借方记录职工因某种原因退出企业时相应的成本费用;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现有人力资源的累计摊销额。

3.“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账户。借方记录人力资源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每期发生的人工费用。设置取得成本、开发成本、离职成本、使用成本和原值摊销五个二级科目,期末结转后应无余额。

4.“人力资本”账户。该科目的性质类同于实收资本。核算企业吸收劳动力使用权的初始投资和以后追加的投资。贷方记录职工的录用和评估增值时的价值,表示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一项资产投入企业;借方表示解聘、辞职、退休及聘期内死亡而注销的账面价值。

5.“人力资产损益”账户。核算企业职工调出、转让时收取的补偿费用(如学习、培训、实践费用的违约金等)与账面净值之间的差额及企业人员因退休、死亡而注销的账面净值。其借方记录企业人力资产变动时支付的有关费用,贷方记录收到有关的补偿,期末余额结转至“本年利润”账户,结转后该账户期末无余额。

6.“劳动者权益分成”账户。该科目按留存的人力资本分配企业年度实现的价值增值给劳动者时记贷方;借方记录劳动者从企业提取收益分配或某种原因放弃收益分成;余额在贷方,表示留存在企业的末分配劳动者权益分成额。

在会计报告中,应把人力资产账户中扣减人力资产摊销后,将其列在资产负债表上的长期投资与固定资产间。因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平均使用期会少于房产等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将人力资本列示所有者权益的实收资本后,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所有者因而享有相应损益。此时,应将劳动者权益分成的贷方余额列示在留存收益下。

三、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推广意义

从宏观角度看,建立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我国宏观管理的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核算、报告,国家可以掌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维护的现状,促进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本的协调,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同时,发展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是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

四、结束语

在今天这个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社会,随着人在生产力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必将为我们所意识到,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也必将普及性地进入会计理论和实践范畴。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最终融入传统会计,弥补传统会计在人力资源方面不足,使会计更好的发挥记录、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2] 葛家澍. 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上)[J].财会通讯,2004,(4).

[3] 刘玉勋.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缺陷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8,(5).

[4] 罗春艳.刍谈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帐户体系[J].财会月刊.2000,(4).

[5] 周旭.人力资源会计相关问题探讨[J].财政监督.2008,(11).

第6篇

一、责任成本会计的含义

责任成本是指由特定的责任中心所发生的耗费。责任成本与产品成本虽然有许多不同点,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首先,两者核算的原始成本信息是相同的,只是加工整理的主体不同;其次,责任成本控制的有效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成本的耗费水平。所以虽然责任成本和产品成本控制的角度不一样,但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再次,在不存在不可控成本的前提下,一定时期的责任成本总额和一定时期的产品成本总额是相等的。

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特点,对成本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成本的经济内容归纳起来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成本的形成是以某种目标为对象的。目标可以是有形的产品或无形的产品,如新技术、新工艺;也可以是某种服务,如教育、卫生系统的服务目标。二是成本是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发生的耗费,没有目标的支出则是一种损失,不能叫做成本。

二、责任成本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

海尔集团自其成立以来,一直进行跨越式的发展,其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2001年底开始,海尔集团提出SUB建设,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SUB损益表的操作思路,将海尔的国际化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到每人,每天,每个产品。SUB将企业的一张财务报表转化为每个责任单位独自的财务报表,是全集团的员工都是主体,都能够自我增值。苏仪表提供每人每天的投入、费用、产出的信息,实现管理和考核确定到人,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转化为每个具体责任单位的目标和工作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

实行SUB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将原来分属于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合并为独立地责任单位,实行集团整体统一的营销、采购、结算,优化了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的配置,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提高集团管理系统的效率。海尔现行的经营管理体制深入到每个人,划分到更加具体的责任单位,是绩效考核更加严密,更加有效。

责任精确到人的做法可以促使职工转变观念,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促进企业整体利益的实现。采购人员A原来只负责的采购铁管,但现在作为一个责任单位,要对经营成果负责,即成为铁管的经营者。他现在不能简单地考虑铁管的进价,要综合运费、仓管费用和废品损耗等问题来考虑铁管的采购。SUB通过对采购人员的所有费用支出和采购货品的使用进行监督和考核,通过SUB损益表计算该采购人员的薪酬,实现考核到位。

从海尔的经营管理体制看出:首先,公司高层对SUB的实施有足够的重视,项目实施目标明确;其次,评估方法的选择综合了集团的实际;最后,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措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完善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三、责任成本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

面对现代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即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战略成本管理方兴未艾,以及目标成本的推广应用等等,我国的成本会计工作如何顺应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以及企业生产环境的变化,结合国情,引进、吸收、消化各种新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总结我国自己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1.加强成本理论的研究,提高我国成本会计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理论研究者必须冲破传统会计观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应本着创新精神、务实态度和严谨作风,深人企业调查研究,同实际工作者密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广泛开展案例分析,从理论高度提炼成功经验,同时还应该针对我国成本会计实际问题致力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成本会计工作者应更新观念,树立成本效益(Cost Benefit)、成本回避(CostAvoidance)思想,充分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企业成本工作绩效时,往往把成本升降作为唯一标准。这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因为成本只表现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至于这种耗费产生的效益如何,却不是产品成本指标本身所能反映出来的。

所以,成本工作绩效考核应通过投入与产出关系进行评价:一是产出的投入越少越好;二是投入的产出越多越好;三是投入增长慢于产出增长为好;四是投人减少快于产出减少为好;五是投入下降,产出上升为好。在实践中片面强调降低成本势必挫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高昂但却必要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技术革新和产品更新换代。

3.推进成本会计电算化。利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企业成本会计工作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对于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全面地考核、分析成本,都有重要意义。

4.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西方成本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生机勃勃的学科。特别是随着适时制、战略管理、基准管理、限制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成就在成本会计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新型的着重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为了完善发展我国的成本会计,借鉴西方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种学习要有创新,而创新只能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从而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成本会计体系。

第7篇

财务会计论文3300字(一):医保改革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研究论文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的医疗保险改革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医疗保险中的财务会计制度能够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公正,但在现有的规章制度中,制度的不成体系等相关原因使得医疗卫生领域在财务会计制度方面的选择性较大,无法解决基础的医疗保险問题。医院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医院发展和效益,在医保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医院财务管理进行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简要阐述了医保改革对财务会计制度的印象,并分析了医保改革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医保改革;财务会计;创新

医疗保险是医保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保障人们基本医疗需求的条件,制度的完善关系着国民健康权利的实现,一致的财务会计制度标准化的会计信息,有利于规范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以免出现不规范的医疗费用,有效保障参保人员的利益,从而推动全面医保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好转,对医疗卫生有了更高要求。其中,财务管理是医保改革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准确地把握医疗财务预算及财务支出可以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财务工作者要明确自身职责和医保范围,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一、医保改革对财务会计制度的影响

近些年,我国医疗保险改革成效显著,而财务会计制度是保障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公正实施的基础制度。医保改革后的受益群体不断扩大,主要包括新农合和城镇居民的医保以及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院的收入,推动了整个社会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但也给医院财务会计增加了工作负担。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时要明确医疗保险范围,认真询问参保人员的姓名、医保卡号、就诊时间等情况,仔细核实参保人员的住院明细、病种、收费等相关信息,并以报表的形式呈交给有关部门。待医疗保险部门结算完成,财务会计人员还要对照发放款项上的内容和报表,进一步核查统计,确保与医院的支付报销费用保持一致,从而更好地体现在该时间段内医院的经营情况,为社会保险的调整和医疗保险的改革提供准确的数字,做到有据可依。

二、医保改革中财务会计制度的创新分析

(一)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创新

就医疗服务行业而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保障医院现有会计制度职能更好地发挥,提高医院经济业务核算效率,必须将医保改革中的要求落实到实处,发挥财务会计制度机制的优势,适当调整医院的财务会计内容。此外,还要建立专门的机构并赋予其独立的职能,将财务会计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科学合理地利用财务信息,有效预测医院的整体经营成果。

近些年,医院发展迅速,对财务会计制度的工作需求不断扩大,使得医院在管理会计工作方面的需求也随之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财务会计工作中,有助于简化工作流程,保障会计人员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医院内部管理中,促使管理会计更好的发展。现阶段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实现了医院会计工作合理化、规范化,为医院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深入了解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有效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用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加强财务控制,采取一定的措施降低财务会计的风险,定期组织员工交流会,帮助员工提升其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医院会计工作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来涉及优化资本结构、分析知识利益分配状况等内容,所以要一切以医院财务会计实际需求为主,不断优化服务并扩大服务范围。

(二)建立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医院要进行成本核算,强化社区服务,提升财务管理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聘请专业的人才组建优秀的财务会计队伍,制定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有效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并积极创新财务管理方法,建立健全的财务体系,切实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医院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优化管理人员,帮助财务管理人员创新思维,并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

近些年,知识经济迅速发展,医保改革中的财务会计制度发展前途一片光明。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会计制度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如今,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仅加快了财务会计信息的传输速度,也实现了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数字化操作,所以这是财务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财务会计制度有利于重新构造财务会计工作,并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提高医保改革中财务信息管理效率,同步展开医保改革和财务管理工作,正确把握行业变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财务会计管理中,不仅减轻财务会计人员工作负担,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核算出现错误的概率,既维护了医院的经济利益,也方便了患者查询自身的医保信息。此外,在医保改革的时代大环境下,会计人员保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向公众展示信息,有效提高了财务会计制度水平,加快了医保改革步伐。

(三)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应用

就管理财务会计工作而言,要想职能发挥最大价值,必须以会计内部管理为重点,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积极创新财务制度,确保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医保改革需求,并建立满足医院需求的财务会计制度和创新财务会计制度。同时,财务会计人员要深入研究信息数据,挖掘其背后含义,补充会计制度的不足,进而加大医院医保改革中的管理力度,因此,在医院进行医疗保险改革前财务会计人员要明确自身职责,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使得财务会计制度的职能发挥到最大,有效降低医院的经济损失。此外,在医保改革中应采用财务控制技术,严格把关并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不断强化财务会计制度管理,为医保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财务会计制度系统的稳定运行。最后,医院还要定期组织培训,强化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帮助财务会计人员更好地应对不断升级的会计系统,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为医院培养一批优秀财务会计人才,有效降低医院面临医疗保险改革的风险,并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从而给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创新财务会计管理制度

财务会计制度的变化使得财务会计理论和规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在财务会计制度创新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将财务人员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建立符合医保改革需求的会计模式,尽可能地满足医院医疗保险改革的需求。同时,还要增强财务会计报告的价值和会计人员处理信息的效率,帮助医院领导者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拓宽财务会计制度创新的内容,进一步提供财务数据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为医院提供有价值的财务信息和技术信息,突破传统财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为医保改革提供更多的机会。此外,为满足财务管理需求,创新财务会计制度,丰富会计组织形式,将现代化技术运用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管理中,加快信息传递速度,进一步提升会计应用范围,加快财务会计信息化发展进程。财务会计信息不仅是财务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数字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财务会计制度创新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实效性,帮助医院管理者准确掌握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医保改革的会计制度创新工作。

综上所述,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紧跟时展潮流,适应当下的财务管理环境,建立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技能,为医院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医院还要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对于表现优秀者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激发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医保改革中的财务会计人员要端正态度、认真严谨,保障制度符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断提升财务信息的技术标准和水平,遵循行业内的标准,并保持一致,做好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有效控制成本。

作者简介:薄云霓(1973—),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大学学历,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医疗保险研究。

财务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及作用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在飞速地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市场上各行各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着,市场上各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既面临着竞争和挑战,也面临着极大的機遇。财务的支配管理和调剂,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巨大的机遇中,对于如何进一步去获得利益,财务管理和支配在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能够做到可持续的发展,财务会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财务会计可以统计内部财务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通过分析所得的数据,做出相应的规划助力企业发展。

关键词:财务会计;现代企业管理;地位;作用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一小部分,在整个的企业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是不可或缺的。它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和处理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对企业和市场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规划企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在整个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的分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在制定计划、研究策略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它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在整个的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经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企业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分析经营数据有利于企业发展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在各种挑战和机遇共存的情况下,企业要想发展,要想进步就必须面对相应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对其内部的管理和市场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目标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无论哪一部分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各方面数据的分析和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财务会计可以通过分析对比相应的数据,做出有利于其他部门的科学判断,为企业的发展共同出力。财务会计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财务管理一直起着核心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运行和发展,都是在财务的辅助下进行的,虽然看起来财务在整个企业的分支中像是基础部门,但很大程度上,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支配得是否合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好坏优劣有着直接相关的作用,这几个过程中,财务会计对财务各方面数据的分析所起的作用非常明显,财务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1]。

(二)财务会计是企业发展的守护者

当今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也在快速地发展,科技在进步,电子信息等技术也慢慢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企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得企业面向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机遇和挑战在范围上可以说是已经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也越来越广,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应变,财务管理和分配在企业的改革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把握企业改革的方向,财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各方面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规划最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便于企业在世界贸易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在企业的改革过程中企业旧有的模式在不断地创新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机遇大于挑战,但前提条件是能够把握住机遇。这个过程企业执掌者需要保持一颗清晰的头脑,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管理和分析来进一步地加大抓住机遇的把握,因此财务部门也应当受到重视,让其参与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在规划和决策方面,都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财务会计通过对企业内部和目前市场上各种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更加准确地定位企业发展,制定更有前瞻性和大局性的发展方向,防止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决策这个方面出现盲目化,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前瞻性和领先性,更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

(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排头兵和智囊

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中,企业要想进一步壮大和发展,首先得让企业处于社会发展这个大环境中,不断地融入其中探索和总结市场规律并进一步优化企业内部的各种制度,这就需要大量的信息来辅助。在当代这个大数据的环境下,企业的发展处于一个全球化和全面化的环境之中。因此,企业决策者在各项发展项目的确定与决策下不能出现偏差,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要有确定性,相比于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单一性和片面性,当今在大数据的条件下,企业财务的管理已经涉及无形的财富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重心也慢慢地偏向于无形的资产这一方面,再通过企业各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企业在不断地加强着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在所有的企业发展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得出,财务会计通过其工作的特殊性能够进一步地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是企业阔步向前的开拓者。为了能够更好地进入更大的环境之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就显得尤其重要。财务会计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决策资料,使得企业的各项决策更加明确与科学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发展效率。在这个过程中,财务会计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有相应的深入与探索,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财务会计可以将企业的经济资源的利用进一步合理化,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便于企业后期各项工作能有效控制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一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社会的认可度促进企业发展的高效性[2]。

二、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提高企业运行效率

企业管理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每一个部门都有其重要的存在意义,缺一不可,不同的部门之间需要保持相应的协调,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联系最为密切,财务部门的特殊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密切联系,为企业中各部门提供市场数据支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二)有利于降低企业资本的投入量

企业总的目标在于进一步获得更大的利益,财务会计通过对市场数据的分析,促进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便于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分配,获得最高效的工作效率以极大程度地增加企业的收益,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的管控来减少原始资本的投

入量。

(三)有助于加强企业的管理

企业在财务方面的管理对于整个企业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升企业运营的效率和速率关键在于提高财务的管理力度,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明确财务管理的效率,通过财务部门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进一步完善管理方案,让企业的管理更科学化与高效化[3]。

第8篇

相关热搜:成本会计  成本会计工作内容  成本会计岗位职责

任何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应十分重视成本管理。成本会计并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会计机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岗位。

一、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

成本会计在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担负着比较重要的角色,成本会计的工作目标就是以成本计划为依据,以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宗旨,协调企业的各个生产及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做好增收节支工作中会计数据收集、加工、整理和提供等各项会计工作。具体的成本会计工作目标就是指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一)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

通过最近几年的工作实践,农垦企业成本会计主要担负着对内提供各种会计资料和信息,服务对象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上级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用于分析评价成本费用升降原因以及对当期经营成果的影响,为考评工作成果提供客观依据。

2.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控制本企业生产成本耗费,期间费用的发生,使刚性预算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3.企业基层单位及职工。使基层单位和企业职工了解生产成本及费用的支出情况,对比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的差异,并找出具体原因。

4.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的审计提供会计资料和信息。

5.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和税务等外部单位。针对企业决算验证、资产评估、企业信用评级以及纳税申报等对外提供会计信息。

(二)成本会计提供信患的内容和服务方式

由于成本会计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不同,使得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都有所区别。有的服务对象只需要所关心的会计信息和相关的说明,有的服务对象需要反映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而有的服务对象则要通过凭证、账簿和报表获取其适用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

二、成本会计的工作取能

从1993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两则”和“两制”开始,成本会计从原有的会计工作中独立出来,其工作内容专一性逐渐增强成为一门会计学分支。成本会计的对象是会计要素中的费用要素,成本会计是从费用成本的计量、记录、计算及监督等方面人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成本会计反映与监督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的支出,以及产品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的归集、分配和结转,与计算企业经营成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有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七项内容。上述七项主要职能的相互关系是: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计划是成本控制的具体目标,成本核算是将成本控制结果如实反映到账簿中或成本控制体系当中,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以成本计划和成本核算资料为依据,对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实现情况给予评价。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重要地位,它同成本会计其他职能密切相关。

三、成本会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行为,建立规范科学的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5]25号)中对会计核算规定了13项基本原则。因为成本会计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进行工作的,所以,这13项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成本会计。这些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

四、成本会计业绩评价标准

第9篇

预算会计论文4000字(一):关于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的探析论文

摘要:2019年1月1日起,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制度》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强化财务会计功能的同时完善了预算会计功能。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分析预算会计更好反映单位预算收支、更加满足预算管理需求的必要性;侧重从业务和财务融合角度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能进行尝试性探索。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业财融合;预算会计;工作效能

引言

2019年1月1日執行的《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下简称《制度》)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强化财务会计功能的同时完善了预算会计功能。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尝试从业务和财务融合角度,对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会计工作效能进行探索。

一、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现状

财政部2017年10月24日印发的《制度》,与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相互补充,共同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构建起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实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对依法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核算。

会计核算属于财务会计分支,包括单据审核、支付资金、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内容,在财务人员日常工作中占有较大比重。因为具有比较固定的程序和方法,河北省使用财政一体化平台进行集中核算的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自动生成大部分财务会计凭证和预算会计凭证,但仍然有部分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根据职业技能判断是否编制预算会计凭证。预算会计工作效能还需要继续完善。财务会计本质上是一项简单、技术含量低、重复性高的业务,目前,会计人员处理报销单据、对账、报表等工作仍然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较少顾及预算收支管理的分析和报告。会计人员长期单一从事核算业务,不利于其自身成长,预算会计工作效能发挥不完善,也不利于单位管理水平提升。

二、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的必要性

(一)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效能提高

搭建广阔舞台

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把大量的数据资料汇集到会计信息系统,多维度处理和分析数据的工作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财务工作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差旅费报销为例:对比纸质单据报销,公务之家系统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具备很多优势,可以实现出差申请、差旅预订、公务卡在线支付、报销申请、公务卡还款、会计记账等全流程电子化。出差人员完成公务卡支付后自动获得行程相关电子票据;差旅结束后,出差人员在线提交报销申请并发送到单位财务部门;财务人员和单位领导在线完成报销审核审批后,系统通过预算单位财务客户端生成会计记账所需数据和国库集中支付所需数据,即可进行报销处理、核发出差补助以及公务卡还款,整个差旅管理过程实现了电子化。通过互联网公务之家与财政内网一体化两个平台的结合使用,差旅费报销效率明显提升,对单位业务工作开展带来便利。

当前,除了差旅费报销业务,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其他支出领域,信息化的实现程度还比较低,加强财务数据自动化处理,还需要逐步扩大线上申请和审批的业务范围,尝试通过网络完成更多收支环节,将涉及的电子凭证在线上系统自动整合成基于国家电子文件管理规范的电子凭证数据集进行传输等。预算会计整体化解决方案的探索工作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信息技术在预算会计效能提升方面应用前景较为广阔。

(二)单位业务发展对财会人员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业务形式和业务规模的不断发展,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财务工作带来便利的基础上,财务人员需要用财务管理意识配合业务活动开展,立足行政事业单位行业特点和业务实际,更多了解业务活动对财务管理的需求,理解数据背后的业务内容的同时,帮助业务部门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业务开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适应单位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以会议费的财务审核为例:河北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预算单位会议费支付管理的通知》(冀财库〔2019〕17号),将省级部门预算中的会议经费支付方式由授权支付调整为直接支付,对省级机关会议费支付业务加强规范。审核会议费时,会计人员要根据本单位会议费预算、用款额度和会议召开实际情况,切实履行对支付申请、原始凭证及附件的审核职责,仔细审核会议审批文件、会议通知、经定点会议场所盖章的实际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服务单位提供的费用明细原始单据、电子结算单等凭证。对列入政府采购预算的会议费支出,还应审核其是否履行政府采购程序。业务工作不断对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亟须在严守职业道德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尽快学习掌握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完善更新知识结构,发挥财务监督管理职能,防范单位内部风险隐患,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效用。

(三)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升的内在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现代化治理能力优化和管理水平升级,推动着预算会计工作不断提升效能。在职能转型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传统会计重核算轻管理的矛盾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同样适用,它指导财务人员通过有机融合财务内容与业务活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满足单位内部管理需要。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事业单位在管理过程中,应该逐渐引导所有员工主动参与到预算管理的活动中,通过预算将财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会计人员应抓住预算会计转型的机会,适应单位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提升预算会计工作效能,配合业务部门分析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稳步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三、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的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单位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单位规范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是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长效保障机制。仍以会议费管理为例:(1)健全会议费管理办法,完善会议计划编报和审批制度,落实会议费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有关规定;(2)完善预算编制管理办法。未列入年度会议计划、未经审批的会议不得纳入部门预算;(3)完善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超范围超标准开支或者存在其他不符合规定的会议费,不得办理支付审批;(4)完善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必须按照批复的会议费预算指标办理,支付内容要符合预算安排、符合政策规定、手续完备、按规定参加政府采购等。单位在不断健全预算收入、支出、结余在内的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运行,会为预算会计提高工作效能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

(二)优化提升会计人员业务能力和

管理能力

会计人员要不断优化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才能够精准、高效完成预算会计工作任务。以资金支付为例:在职人员交通补贴、通讯补贴以及物业补贴和取暖补贴,同时发放给职工个人却分别在不同项目列支。在职人员通讯补贴在“商品和服务支出”的“邮电费”明细列支,交通补贴通过“商品和服务支出”明细“公务交通补贴”列支;物业补贴、取暖补贴则在“工资福利支出”的“津贴补贴”列支。在财政一体化平台进行支付操作时,制单、审核、复核更加需要细心严谨,减少回退,确保资金准确快捷支付。会计人员只有熟悉单位预算编制内容及其执行(包括内部调剂)情况,熟悉支出经济分类中各科目内容,才能较好完成财政资金的预算执行。会计人员要端视工作态度、勤于专业更新、注重财务与业务双能提升,才能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创造业务场景,让业务模式财务场景化,使得业务人员更好地理解财并支持财务工作;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等。

(三)加强预算管理和业务工作前瞻

业务工作和财务工作共同构成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它们是整体工作的一体两面,互相统一、相辅相成。河北省财政厅《省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冀财预

〔2016〕153号)规定,单位应严格按照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办理资金支付,并对资金支付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负责。行政事业单位越来越重视预算管理工作,会计职能也要从重核算向重管理决策拓展。财务人员只有变被动为主动,明确财务目标,了解业务运行,提高业财理解能力,才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绩效。同时,业务部门开展工作也要更多思考业务项目,通过业财核对加强自身学习,降低业财冲突促进业财融合,与会计人员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为财务工作提供必要素材和支持依据,进而提高单位整体工作质量和管理能力。

(四)适当发挥社会咨询机构作用

2020年1月3日,财政部公布《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財政部令第102号),该办法强调政府购买服务的购买主体是国家机关,各级国家机关可以按照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采购属于自身职责范围而且适合由供应商承担的服务事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因其负责直接提供特定领域公共服务,不能作为政府采购的购买和承接主体。在提升预算会计工作效能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发挥主体作用,适当借助社会咨询机构力量,可以促进专业工作更好开展。在实践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对政府购买服务要建立健全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对采购拦标价格进行充分论证,严谨确定费用定额标准,加强项目履约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实现情况,不断提高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和效益。行政事业单位理性对待咨询服务机构合理化建议,特别是财务人员要将业务思维与财务专业相结合,全面细致考虑项目支出需求,严格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为单位提升预算会计效能和整体管理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广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要善于学习,强化学习,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切实提高预算会计工作效能,更好推动单位整体财务会计工作水平提升。

预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职业学校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职业教育发展,随着学生不断增加,职业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职业学校的资金来源途径越来越多,资金的有效管理、合理的分配运用,都需要预算会计工作的大力支持,需要预算会计合理地规划资金的使用,而预算的执行效力是资金合理运用的前提,所以学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预算会计的重要性,意识到预算执行效力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全面提高预算会计执行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运用,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学校;预算会计;会计执行;管理制度

职业学校预算会计的执行效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资金状况,更决定了学校未来的发展。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但职业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不足,实际应用时,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的影响,预算会计在职业学校中没有充分发挥实际的作用,另外,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执行没有完善的制度作为运行的保障,致使预算会计的全面开展受到了阻碍。

一、提升职业学校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作用

(一)职业学校会计业务往来的需求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比较简单,由会计工作人员对职业学校的财务支出进行整体的概括,在职业学校会计核算实际工作中,会有很多会计业务,而单一的会计核算已难以满足会计业务的需求,伴随着职业学校会计业务量不断增长,如果一直采取传统会计核算模式,将无法如实反映职业学校财务的真实状况。所以需要提升职业学校预算会计执行效力。

(二)有利于解决财务管理问题

当前,部分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不足,如学校缺乏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导致学校财务部门面临很多管理上的问题,而预算会计管理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始终围绕着会计核算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资金收入和支出的管理,预算会计能够对财务数据进行完整的记录,合理分配职业学校的资金,将资金的使用方式都明确表示出来,财务管理根据预算会计进行账目处理,能够确保每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通过预算会计的有效执行,改善财务管理资金账目不明的现状,每项收入和支出都有出处,使职业学校的财务账目公开化、透明化。

二、职业学校预算会计现状分析

(一)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

预算是职业学校财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预算会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职业学校下一步的工作开展,职业学校的各项工作也能够得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理安排。我国的预算会计管理属于经济管理,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其主要作用是对经济实施调控、对所有工作进行开支前的预算。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了预算会计的重要性,积极建立了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以促进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预算会计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提升将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会计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职业学校要根据国家现行政策方针,逐步完善内部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

(二)无法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会计核算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职业学校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一体化管理,会计核算工作效率很高,由于职业学校会计业务增长,核算数据不断增多,会计核算准确性被降低,导致运算错误。这需要职业学校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根据运算错误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核算调整。

(三)财务信息透明度不够

职业学校财务信息不够透明,预算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重要信息披露不够。职业学校的财务状况没有进行客观的展示,资金状况没有真实显露,需要职业学校在今后的财务管理中逐步改进和完善,会计人员应公正、公开地进行会计报告的编制,将职业学校最真实的财务状况展现出来。

三、职业学校预算会计执行效力有效提升的措施

(一)加强预算会计管理体系建设

1.设立预算会计管理部门

职业学校要认识到预算会计的作用,建立预算会计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执行有效的预算会计,具有监督管理财务的作用。在学校内部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宣传,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保持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规范化管理学校经费的支出与分配,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提升学校预算会计的执行效力。

2.完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

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是执行预算的制度保障,完善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能够保障学校活动有序进行,使职业学校的活动都有制度依靠。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是财务核算和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准则,能够约束学校职工的行为,使学校的预算会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3.確定预算会计管理地位

要保证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确定预算会计的管理地位,预算管理部门具有管理控制财务部门的权力,财务部门要按照预算管理部门的要求进行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工作更加规范化。第一,执行预算中,要求财务部门下发财政预算数据和处理经济业务时要有根据,财务支出要有报销票据;第二,执行预算时,定期检查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监督部门的预算执行状况,发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要及时解决;第三,执行预算结束后,要对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执行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考察,确保预算会计执行的有效性。

4.建立执行预算的绩效考评制度

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提升,需要绩效考评制度保驾护航,通过奖惩措施,激励学校职工执行预算的积极性,提高预算会计的执行效力。学校的各个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绩效考评制度,对执行预算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适当的奖励,对执行不到位的员工进行适当的惩罚,通过绩效考评制度,激励员工规范执行预算,实现学校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完善执行预算体系建设

1.落实预算执行责任

职业学校执行预算涉及每个职工,在建立执行预算制度时,要考虑执行预算的综合管理,每个部门都应纳入执行预算体系中,每个部门都要设立执行预算标准,将执行预算意识深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使其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进行成本控制,形成执行预算的责任意识。

2.执行预算权力下放

完善执行预算体系建设后,要将执行预算的权力下放,将执行预算的权力赋予相关部门,同时也要对权力进行合理的分配,按照等级区分,部门在行使权力时,要注重管理的规范和标准,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将预算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三)加大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控制力度

1.控制预算调整机制的时间

职业学校在建立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时,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有些影响因素是不可抗拒的,学校在建立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时,要进行全面的考虑,根据实际情况,保证预算会计管理制度正常运行,相应的也要建设辅助调整机制,由于预算调整具有不可预测性,调整机制的建立需要耗费学校的时间和人力,在预算会计管理制度运行期间,相关的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机制调整中,所以要严格控制建设调整机制的时间,避免人力和时间的过度浪费,需要设置领导小组,对调整机制进行专业的管理,保证预算会计管理有序进行。

2.加大预算的执行力度

职业学校的预算会计管理制度要与财务管理制度进行融合,两种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可以相互弥补、相互配合,在财务管理制度的支持下,才能进行有效的预算执行,执行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影响着学校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而预算执行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要加大预算的执行力度,严格控制学校的费用支出,保证费用支出的合理性,确保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3.加大预算分析的控制力度

职业学校的預算会计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对执行预算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财务管理工作中,重视资金的流入,忽略了会计数据的作用,没有具体分析会计数据的来源,长时间的运行下,财务问题比较突出,所以职业学校进行会计核算时,要根据以往数据,与现今数据做对比,将实际支出和预算数据做比较分析,确定会计数据的准确性,作为下一学年预算会计的参考。预算分析要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预算分析包括学费收入、人员支出、学生人数等关键信息,通过预算会计,判断学校本学年的财务收支是否平衡,如果收支失衡,使用预算调整机制,将影响因素排除,实现预算额度与实际支出额度的平衡。

4.实现预算会计控制全面信息化

职业院校要建设预算会计管理系统,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预算会计执行效力的信息化管理,将职业院校的预算会计信息下发给学校的各个系部,作为执行预算工作的参考,系部将执行信息反馈到管理系统中,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各系部的业务活动,以及财务支出信息,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给出调整建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