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09 06:20: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和思考

 

1.大学生人际交往重要性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大学生作为完整的社会个体,需要具有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包括校内与教职员工,同学间的交往关系和校外与社会成员、群体间的交往关系。

人际交往关系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刻的意义。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85%靠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把爱与归属的需要,纳入其需要层次理论并放在重要位置,突显的便是人际交往与和谐的关系。2008年,山东大学社会学系在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做了1500份问卷调查,显示出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在当代亚洲成功学权威陈安之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30%)+人脉(70%)”中,人际关系(即人脉)也占了70%。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完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现代人才观的要求。

2.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现状

大学生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策略和思考,喜欢接触新的事物,孤独,脆弱,竞争,烦恼,奋争,责任似乎成了90后大学生的代言词,他们思维独立自信,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他们运用网络沟通信息,但是内心较为空虚。他们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渴望通过人际交往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但一些大学生并不擅长与人交往,甚至因人际关系不良导致心理扭曲,继而引发严重行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如一些报道指出的那样,近年来大学生因不会人际交往和沟通导致心理问题,进而走向自杀的人数逐年上升,因人际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犯罪现象也逐年增加。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大研究热点。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里程碑,是走入社会前的最后准备。一项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调查显示,有41.98%的学生认为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对找工作有特别的帮助;有高达34.8%的人通过择业,感到人际交往能力是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上述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将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作为90后大学生的必修课势在必行!

3.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策略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自我中心、自我封闭、控制他人的愿望、讨好与敬畏心理,反抗与嫉妒心理、怀有偏见、过分自卑、过分期待、性情孤僻、敌对与猜疑.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心理因素外,还包括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等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另外,应试教育、家庭教养方式、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以及高校管理上的疏忽等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

(1)正确认识自己策略和思考,改善不足

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的大学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低、基本的人际交往(基本的社交礼仪等)能力,矛盾化解能力等缺失。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多处于学生的交际范围之内,与社会上其他人交流机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当代的他们并没有完全的认识自己,或者说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但是并不改正。他们过分自信,总觉得自己想法多,理想大,孤傲、自尊心强,不愿意去理解接受别人。有些人的想法过于偏激,缺乏坦诚,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正确认识自己,不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而且网络化程度的加强也影响着他们,虚拟世界中的交际也在他们的人际关系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种网络化的交流为大学生现实生活中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竖了一道无形的屏障。网络一定程度上让他们规避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者说是一定程度上过于扩大了自己的优点,缺点却被忽视了。所以,不管作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鼓励他们多在现实世界中交流,让其在现实交流中去更多的认识自己,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只有摆正了良好的与人交往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积极给予,用真诚、坦诚和赤诚之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适当的人际交往策略去处理人际交往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2)提升自己,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他们处在信息交通发达的时代,网络、电视等便捷的信息接收渠道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想法颇多,但是部分与现实差距相当大。作为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抓住现在,更好的把握将来。要在大学阶段策略和思考,自由时间更多的时间里去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质,不管是专业素养还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良好的专业素质的建立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充分的自信,愿意主动与人交流。如果把人际交往比喻为运动的齿轮,那么良好人文素养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剂。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多的懂得宽容、理解,懂得去付出,另一方面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他们去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散发更多的人格魅力,提高人际交往的成功率和吸引力!

(3)提高人际关系的重视度

要有效地提高人际交往,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人际交往,不仅需要学生本人的重视,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重视。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早已不容忽视,可是现在社会对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的重视度并不是很高,多数学生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建立人际关系,他们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教育,不能妥善处理人际交往中林林总总的问题。作为高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要努力培养好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提高他们事业的成功率,而且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良好心态的建立和压力的舒缓。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并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了解人际关系处理方法。作为学生要把人际关系作为大学里的必修课,主动去了解、掌握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注意事项,有目的的去培养自己人际关系素质,敞开心扉,取长补短,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挥己长,用人格魅力吸引别人策略和思考,从而能更好的建立起牢靠的人际关系网。作为家庭,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也应该担起大学生人及往的重要角色,有目的的去培养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懂得牺牲的品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也应该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和建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营造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交往氛围,让真诚、互助、友爱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具有时代性,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展望未来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将从更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采用更先进的方法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对策[EB/OL].(2008-12-22).百度网.

[2]陈龙图.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构建策略探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

[3]王春玥,李楠.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综述[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

[4]安洪鹏.大学生人际关系取向调查[J]. 法制与社会,2009,3.

[5]莫兴文.浅谈人际关系的建立[J]. 科技信息,2007,11.

[6]钟维悦.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关系[J].中国商界,2010,7.

[7]郑杭生.和谐社会与社会学[N].人民日报,2004.

[8]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机械出版社,2004.

[9]黄乾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教书育人,2007.

[10]李燕冰,骆风.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J]. 广州大学学报,2004,4.

[11]哈贝马斯.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 重庆出版社,1989.

[12]卜长莉.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J]. 学习与探索,2005,6.

[13]樊富抿,张翔.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研究综述[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14]王宏维.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人际和谐关系[J]. 广东社会科学,2003,6.

[15]张林英,姜雪丽.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5.

[16]全国十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第2篇

【关键词】团体箱庭疗法;宿舍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在“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主要生活模式中,呆在宿舍的时间占整个课余时间的80%以上,显然宿舍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交往、娱乐、休息的主要场所。大学生宿舍具有人员相对固定,流动性不大的特点,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织单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在同一空间生活三到五年,在这期间如果大学生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那么其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相对就较高。宿舍人际关系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良的宿舍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给高校校园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成了摆在学校领导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者多使用团体咨询的方式进行治疗,重点在于对大学生认知和行为的训练。陈琴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分为6个阶段,共9周,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王慧,孟婷婷,陈仙同样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分为8个单元,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能力有短期效果;团体心理辅导中的观察学习,有助于成员形成积极的交往品质。孙璞,苏荣海探讨了拓展训练对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效果。结果发现,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素质确实有积极而有效的影响。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专门探讨了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疏导宿舍人际交往障碍,改善成员亲密度,促进良好的人际交往等有短期效果。

分析前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者对如何解决宿舍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但是,前人大多采用的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来访者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中,可能需要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相较于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团体箱庭疗法通过创造的意想和场景来表达自己,直观显示内心世界,从而可以绕开咨询中的阻抗。

箱庭疗法源自瑞士的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卡尔夫,是基于荣格心理学、世界技术、客体关系理论而发展出的沙盘疗法。由日本著名心理治疗家河合隼雄学习并介绍到日本。后来他发现沙盘疗法其实很类似中国和日本古代的箱庭――即盆景,于是结合东方的意涵,而在日本实践沙盘,称为箱庭疗法。后经由北京师范大学的张日教授介绍到中国。箱庭疗法可以看作沙盘疗法在东方实践中,整合了东方文化和风格后发展出的传承。

团体箱庭疗法是在箱庭疗法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由迪・多美妮科(De Domenico)开创并发展起来的。张日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箱庭疗法的发展状况,开发了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顾名思义,是指有一定规则限制的团体箱庭治疗方法。它的治疗环境不需要很多的沙箱,只要一个标准规格的沙箱就可以。团体成员按照抽签或猜拳决定的顺序分轮进行箱庭的制作,所有的成员轮完一次即为一轮,整个过程中不允许成员间进行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和互动,这些都与传统的团体箱庭疗法不同。箱庭疗法的规则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中的限定因素已经构成了一个重要的治疗维度,团体成员对规则的遵守情况可以看出其人格中的某些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分析和理解团体箱庭作品的重要方面。

团体箱庭疗法可以促进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改善。团体箱庭的制作和现实生活一样,不会只受控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很多时候还受其他一些外在因素或他人言行的影响,因此在制作团体箱庭的过程中制作者有时就不得不改变自己制作箱庭的一些想法,特别是有时候自己刻意要去做什么,而别人又不能理解,就会引起纠纷,产生内心冲突。如果能根据外界实际状况恰当、灵活地改变、应对,就可能减少冲突,就是说,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影响人本身。

团体箱庭制作中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生活中是一样的,不是自己想怎样就能怎么样,别人有时是不能理解的,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甚至不断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人际关系的协调,团体箱庭的治愈力量也就在于此。

团体箱庭治疗的一般发展规律就是随着共同经历的箱庭疗法次数的增多,来访者之间的默契和共感便会增强,表现在团体箱庭作品的主题趋于明确、统一,制作过程中的冲突减少,作品的风格更加协调、整合。如果成员能将团体箱庭世界中所获得的人际互动的成功经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就可能会促使其以团体箱庭制作为起点反思自己往日的言行,促使其社会性成熟和人际关系的改善。如一位来访者在团体箱庭中毫无顾及地移动他人已放置的玩具,结果必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和排斥,这种毫无顾及的行为可能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一些方式方法,这些方式方法有时无意中伤害了其他人,而他又没有意识到,结果导致了许多误会和摩擦。团体箱庭的制作和讨论会使他看到自己的这一面,也就有了改变和调整的可能。

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团体箱庭疗法能有效促进儿童的心理成长。陈顺森,张日,徐洁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与放松训练一样能够有效地干预初中生的考试焦虑情绪,团体箱庭疗法干预效果的保持性优于放松训练。团体箱庭疗法能够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张雯,刘亚茵,张日通过研究发现,团体箱庭疗法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交流焦虑和回避行为问题。吉力发现,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本身的特点及治愈机制对解决大学新生人际适应具有适用性。同时,对大学新生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干预效果显著,对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中的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强迫、恐怖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因而,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可应用于高校新生人际适应问题的具体情境。

由于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团体箱庭疗法的优势,因此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应该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尽可能地多采用团体箱庭疗法帮助学生解决宿舍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渡过一段健康、稳定的大学生活,也为学校的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汉红,甘贞洁,石夏莉.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的影响. 梧州学院学报,2007.

[2] 陈琴.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

[3] 陈顺森,张日,徐洁.箱庭疗法缓解初中生考试焦虑的有效性.心理科学,2006.

[4] 黄微,孙秀影.团体箱庭疗法对研究生团队关系的促进效果[J].管理观察,2009.

[5] 吉力限制性团体箱庭疗法对大学新生人际适应的干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

[6] 王慧,孟婷婷,陈仙.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

[7] 孙璞,苏荣海.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8] 阎燕燕,孟宪璋.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

[9] 张日.箱庭疗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0] 张雯,刘亚茵,张日. 团体箱庭疗法对人际交往不良大学生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第3篇

论文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在许多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如何在职业学校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学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和全面。现代健康概念已经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受社会环境、不良行为习惯、心理障碍的的影响,使得他们在情感、智力、行为、意志以及非智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体会,对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谈谈认识。

一、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改革开放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拓展。目不暇接的变革、错综复杂的选择、日益加剧的竞争,加大了现代人的心理压力,也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通过心理辅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职中生正处在青春期。据我校心理教育办公室对本校680名职中生的调查,约有25%的学生存在厌学、焦虑、抑郁、偏执、孤僻、自卑、自我中心、性识别障碍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障碍,就很难使学生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与生活。

(三)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发展在于学生,学生的发展在于教育,在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应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师生的心理健康。

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指导。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指导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最大的比重,约1/3左右。对职中生学习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包括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消除自卑心理,学会科学用脑,克服考试焦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二)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指导。我校学生来自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之处,由住家到住校,由家庭中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地位到同龄人同居一室、同处一班的平等地位,经常发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的情况,从而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引起吵架、打斗等。在我校的历次心理调查中,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问题仅次于学习心理问题,占第二位。应指导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方法,克服自负、自卑、嫉妒、孤僻、焦虑、抑郁等不利交往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热诚、坦率、谦虚、宽厚、团结、友爱等良好心理品质。

(三)青春期性的心理教育。职中生的身心正处在青年初期,随着性生理的迅速发育,性心理也发生急剧变化。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幼稚的矛盾,性心理欲望与社会法律、道德、规范的矛盾,是构成职中生错综复杂的认知冲突、情感冲突、动机冲突、病态人格、变态心理的基本诱因之一,并由此引发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及早恋等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职中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要在对他们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同时,进行性心理指导,包括认知和悦纳自己的性别,性心理特征,消除害羞及恐惧不安等不良心理,正确理解友谊、爱情。

(四)健全人格的教育。职中生正处在人格定型的关键时期,由于社会不健康文化和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部分职中生存在着偏执、强迫、回避、依赖等病态人格。这些人格缺陷,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减少成功而增加挫折。因而应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的教育,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确的心理防御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针对各专业的不同特点。

(五)职业指导。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相当盲目的、被动的,它是造成新生厌学、抑郁及不适应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他们渴望获得职业指导。对职中生进行职业指导要抓好两个关键时期,一是新生刚入学时,另一个是毕业生刚离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包括:介绍本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职业内容、工作条件、福利待遇、发展前景等。还要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气质、兴趣、能力等,使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和奋斗目标,把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学校的校容校貌,绿化美化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精神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两个文明建设。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职业学校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选编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心理学教材,如职业心理学等。组织系统的心理知识讲授和讲座,进行心理健康方法和技能的训练,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主体积极主动的活动来实现。艺术节、运动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文学社、记者团、体操队、合唱团等社会活动,锻炼了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工作能力。

(四)充分重视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生活、工作状态,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和深远的的影响。个别教职工的言行失当,喜怒失常,很容易影响一批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行为偏差及人格障碍。从某种角度上讲,教职工尤其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比其专业知识和教学对学生有更重要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心理学原理[M].东华书局,2006.

[2]彭聘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开 题 报 告 书

课题名称: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的研究

课题类别:名师专项(A类)课题

课题编号:1201442497

承担单位:广州市铁一中学

课题负责人:黄雄

联系电话:

起止年月: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

E-mail地址: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制

2015年5月

一、开题报告(提纲: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的创新点、研究基础、预期成果、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研究进度、经费分配、参考文献,可加页)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阶段,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与家长、同学或者老师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策略不当引起各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业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在整合了中学生人际问题影响因素,结合中学生的在人际问题上的认知、情绪、行为、生理反应,建立理论模型。

拟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并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主要倾向于一个或者多个因素与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聂衍刚等通过《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问卷》对中学生进行测量,结果显示青少年的人际自我效能感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社交适应行为;而同伴朋友压力和家庭环境压力则负向预测社交适应行为。

刘红梅等认为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可以影响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建立或破坏,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使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会使个体在人际交往情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带来不同的交往结果,随着个体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调节策略,成功地进行情绪调节,是影响个体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善于选择良好情绪调节策略的人,往往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那些交往能力较差的人可能在社交情境中进行情绪调节时往往选择的是一些不太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

程玉洁等认为家庭功能通过情绪智力间接影响中学生人际适应,家庭功能对人际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家庭功能的相互关系、沟通、父母关注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正相关, 与人际疏离呈显著负相关;而家庭冲突、父母控制与亲社会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与人际疏离呈显著正相关。

2.国外研究

在亲子关系方面,Markowitz F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维度亲子依恋程度都有一定影响。

在同伴关系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儿童孤独感的形成等方面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影响其学业成绩。同时,儿童的班集体归属感对其后来的课堂投入与参与产生重要影响,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

在师生关系方面,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其中师生亲密影响比较大师生亲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师生冲突和师生依赖则产生了消极影响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他们特别关注师生关系对维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类别中,其遭受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正在增加,需要教师适时给以帮助。

三、研究内容及重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1.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2.利用压力量表进行实测和分析数据(研究重点)

(1)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

(2)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

(3)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3.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研究难点)

(二)创新点

1.理论创新。本课题在已有的文献及理论基础上,从多学科的视野,采用心理学、教育学实证研究的方法,系统地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建立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模型,这对学校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2.内容创新。本课题修订和使用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系统地从中学生个体与群体二个方向三个层次(认知、情绪、行为),系统探讨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最后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干预效果,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这样系统、综合研究中学生人际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评价体系、影响机制和干预措施是一种创新。

3.方法创新。本课题针对学生人际问题构建干预层级模型,开展学校多层级心理干预实验,这也是同类研究少见的方法。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项目是一个实证性的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将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1.文献综述法与理论模型构建: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查找法,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生人际压力问题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预想。

2.心理测验法:a)通过国内外文献整理,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b)利用相关量表进行施测,获得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SCL-90测试数据;c)利用SPSS处理和分析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3.人际压力干预实验法:开展中学生人际压力方面的心理危机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中学生人际压力干预策略。

五、研究进展情况与课题成果

(一)研究进度安排

1.第一阶段,理论构建期:文献研究,建构理论,提出研究假设(2018.3-5)。

(1)前期的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总结前人已有的研究,提出目前中学生人际压力心理危机的研究的不足及研究构想,对人际压力进行定义,对干预策略进行整理归纳及构想;

(2)召开课题论证会和研讨会;

(3)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和研究计划;

(4)撰写理论综述文章。

2.第二阶段,研究准备期:包括研究工具、研究对象、研究材料的准备(2018.6-9)。

(1)修订相关工具,修订中学生人际压力量表等;

(2)制定心理测验方案,选择研究对象,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相关问卷的前测,筛选出具有人际压力方面心理问题的对象。

(3)通过数据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影响因素。

(4)制定心理干预方案,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四个层次培训干预工作者。

3.第三阶段,实证研究期:干预研究(2018.10-2019.3)。

干预层级模型图

针对四个层级的对象制定不同的干预措施和策略,选取具有人际压力问题的学生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对干预组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内进行多层级干预实验,控制组的学生只进行单一干预。

4.第四阶段,干预实验期:干预实验研究(2019.4-9)。

采用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团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法,开展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策略的干预实验,以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协调的,预防、预警、干预相配合的人际压力问题干预机制。

实验思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干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对象,制定干预(教育)措施,设立干预组和控制组,通过前测后测,比较实验后,干预组与控制组的心理状态水平的差异。

5.第五阶段,总结期:分析数据、进行总结,修订和完善理论模型(2019.10-2020.3)。

(1)撰写研究系列论文和结题报告;

(2)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二)实证研究的手段和关键技术

1.心理测验技术

本课题将认真编制、修订和借鉴国内外信度效度高的相关心理测验问卷和量表,严格挑选测验对象,精心组织测评,保证测验数据的客观、有效。

2.关键点

关键点有三,一是要利用心理测验技术和访谈法筛选具有代表性的被试;二是要对量表数据进行科学处理,探讨中学生人际压力的影响因素;三是是干预措施的选择和制定,不同层级干预实施者的实施效果,保证研究数据的科学性。

(三)预期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起止时间)

主要阶段性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1

2015年—2016年

中学生人际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论文

2

2016年—2017年

中学生人际问题干预策略的研究

论文

六、研究人员组成及分工

序号

姓名

承 担 任 务

1

黄雄

项目设计及组织实施

2

苏宜欢

心理辅导干预测验

3

周虹

心理测量数据收集分析

4

徐雁

心理测量数据收集分析

5

蒋茂霞

学生人际问题现状调查及分类探因

七、经费分配

支出科目

金额(万元)

用途说明

1.直接费用

1.9

问卷、量表印制及数据收集,参加相关学习及交流,费,邀请专家指导等

2.间接费用

0.1

开展开题与中期评议、验收或鉴定和其他管理活动开支的费用等

八、主要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沃建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3,9-15

[3]聂衍刚等,青少年人际压力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3),346-351

[4]贾接梅,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04-205

[5]刘红梅,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6]李红梅,中学生自我表露训练对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2012,11(27),1334-1337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二、开题活动简况

开题活动主持人(一般为课题负责人):黄雄

开题时间:2015年5月20日

开题地点:广州市铁一中学越秀校区小会议室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黄雄、苏宜欢、周虹、徐雁、蒋茂霞                            

所在单位人员:

其他:无

三、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与合理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评估:

1.本课题力图从学校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危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采用心理测评和数理统计、学校心理教育实验等方法,利用行为观察、高级统计和学校教育手段(如校会、级会、班会、个体咨询)等方面开展研究,研究人员也包括了政治学科、心理学科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具有鲜明的整合特色。

2.本研究的成果不仅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基础,其结果探讨了中学生人际问题的影响因素,从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同伴、家长五个对象进行干预培训,验证干预效果,可以为中小学开展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问题干预及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3.本课题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危机干预这个大项目有支持作用,不仅在理论构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具有填补价值,而且可以为国家高效、有序应对校园常规危机事件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意见,为推动应急管理交叉学科发展,培养应急干预创新型人才发挥作用。

建议:

1.研究中要注意测量工具和统计工具的科学规范性。

2.干预策略的研究要基于学生实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交往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专家组组长:

 专家组成员:

                                   年    月    日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课题主持人签名

                                     年   月   日

五、区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六、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意见

第5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策略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利益与需要协调发展,尊重彼此、交流情感的这样一种状态和关系。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大学期间,他们仍沉浸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正在进行着独立走入社会生活前的最后准备,因此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更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并且趋向功利化。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交往的主动性,有的人甚至将享受孤独作为了一种时尚,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问题。由于缺少交流的实践和经验,不少大学生出现交往困难的困境,面对人际交往常常感到紧张害怕,回避同学,躲避交谈。同时,面对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性,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受到推崇,许多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有直接的物质帮助的交往对象。

3.网络的出现,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网上与人交往,忽视了现实的群体关系。比如,有许多大学生感到寂寞、空虚,就到网上冲浪,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上度过,同外部世界的沟通联系很少,他们用虚拟交往替代了现实的面对面的交往,这就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使人的心灵上产生隔阂,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

4.理想中与现实中交往理念的差异。随着大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德提高,他们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平等。然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多不平等的因素,尤其是物质生活贫富的差别上。例如,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异,导致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和那些生活优越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富有家庭的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往往,往往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姿态,而经济上拮据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自卑、内向等心理。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客观因素

家庭因素。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区。现在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缺乏交往的愿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们缺乏独立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社会因素。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也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人情的冷漠以及拜金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的交往观。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物欲的满足上。另外,日新月异的网络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虚拟的网络环境容易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例如,有些学生对现实的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这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道德弱化和人际关系淡化。

2.主观因素

个性的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都不同,就导致了大学生性格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从成长到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也难对人际关系做出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和他人,这就难免产生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影响人际关系。

四、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要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社会人,离不开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人们由于不断的进行交往,交流思想感情,吸收有关信息,才使得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实现了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大学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和掌握了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使之得以巩固和内化。

2.有助于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其身心素质

发挥良好人际关系,就要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人只有通过各种交往活动才能体会自我的交往方式,并根据自我的行为与态度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来逐步认识自我。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令大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只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才能能对周围的人持信任友好的态度,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尤其是当产生矛盾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让大学生及时地将负面情绪加以化解,建立起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心态。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的实现

人的个性有着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为重要的是后天生活、学习实践和成长环境的熏陶。交往的深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品质,交往的广度直接影响个性的形式,大学生在交往中认识自我和社会、感受人生,在互助中领悟爱心与亲情,在启发中发展智力与思维,在鼓励中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4.和谐人际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

首先,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注重自我形象的观念。注重自我形象要注意培养得体的姿态动作,要有良好的自我表现意识,要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是为个人成才的必备条件。其次,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使大学生充实自身生活,扩大知识面,提高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最后,这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合作的观念。现代社会是分工与合作并同的社会,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必须学会与人进行最大限度的合作,通过合作来丰富和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涛.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对策[J].黑龙江高研究,2005.

[3]张文斌.人际关系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 抑郁 干预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0-03

团体辅导(Group Psychotherapy),是相对于个体心理治疗而言,将心理治疗原理运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性问题或类似心理困扰的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互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体验,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已有研究者就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基于此,综述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对于探明团体辅导的影响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抑郁的相关理论

为了对抑郁进行描述、解释、控制和预测,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关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抑郁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格理论等。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在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认为抑郁由攻击本能转化而来,是失去关爱的客体的结果,这种失去可以是具体化的,例如亲人的离去,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例如失恋,其中主体对这个客体的爱是矛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家认为,个体童年时期的遭遇,使其没有形成积极的、有力的、理性的自我意识,导致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寻求认同与安全感,担心分离与被抛弃,允许他人利用甚至虐待自己,却不愿去抗议而导致关系破裂(Arieti & Bemporad,1980)。为了受到他人的喜欢或尊重,这些个体不断地追求极致,尽管自己的表现优异也缺乏自信或安全踏实感觉,最终如果个体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极致、关系破裂或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可能引发抑郁。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环境结果、技能和缺陷在抑郁引发和持续过程中的重要性。Lewinsohn(1974)认为抑郁和反应与伴随性正强化(respon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nent)有联系,抑郁症状常常是那些对造成压力的负性事件的反应,这些事件包括失业、患病、关系的破裂、爱人的失去等。有65%的非忧郁型抑郁症患者都认为他们自己在抑郁症引发的前6个月中遭遇了负性应激事件,相对于非抑郁症个体,在生活中抑郁个体更可能长期遇到应激事件,常常面对各种压力,特别是来自重要的人或事情失去的压力(Kessler,Davis & Kendler,1997)。

(三)认知理论。Hammen(1992)指出,认知理论更强调和关注负性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联,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何种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个体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与引发的行为,该理论强调与抑郁症状相关联的消极的知觉模式、归因模式和信念的抑郁性认知(depressogenic cognitions)。心理学家贝克(1967)提出了认知模式,认为抑郁个体使用了消极的、有偏差的信念作为过滤器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解释。贝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活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个体觉知、解释和记忆的内容,并导致抑郁状态的引发和持续。贝克理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四)人格理论。人格障碍与抑郁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研究者对外倾性、完美主义、神经质、自律自责、社会依赖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高阶人格因素与抑郁有密切的联系。神经质(neuroticism)属于人格类型的一种,是情绪不稳定性、焦虑、易怒、冲动、易变、易激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是一个很主要的高阶人格维度。高神经质个体更倾向于体验负性的情绪状态,外倾性(extraversion)是一个可遗传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稳定的人格因素与内倾性相对应。外倾性与人格两者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低阶人格因素与抑郁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律自责、社会依赖性和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都是引发抑郁的重要因素。

二、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类型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世纪末发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限于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和疾病治疗,还需要更加关注乐观、希望和满足等积极体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基于个体的人格特点和美德,通过团体活动,体验积极情绪、优化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个体在体验中学习和纠正之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养成发现自身优势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王丽萍、徐伟、张婷婷(2015)通过量表筛选36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仅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团体辅导,用scl90和SDS量表进行前测、后测,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成员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抑郁水平下降。有研究者以八位轻中度抑郁的高校学生为被试,给予被试体验时间达6周,以小组分享、主体活动和作业为形式,每周两小时的积极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且这种积极的效果在三个月之后依然存在。斯上雯和林潇骁等(2015)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接受干预的学生被贴标签、污名化、特殊化和去个性化,有效地保护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更加适合精神状况正常的,又需要心理辅导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目标群体。

(二)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的刨根问底,而是跳出思考的黑盒子,强调当事人发挥解决目前抱怨的问题的能力比发挥领悟更加重要,不刻意去分析问题的原因,不以领悟作为咨询的目标;运用当事人自身资源,帮助当事人达到改善的目标;不以抵抗改善的观点看待当事人,强调尊重当事人具有能力的重要性。席明静(2011)运用实验研究和追踪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方案,以调节抑郁情绪为主要内容、以团体动力为主线、以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论为理念,激发体验者的改变,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治疗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有研究者以20名具有抑郁症状的高职新生为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学习、自我和时间管理等适应困扰,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方案,对被试进行为期7次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能有效缓解高职新生抑郁情绪,并认为其有效治疗因素包括:重新建构和一般化,提升自我支持;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发掘资源,提升信心;一小步改变,学会问题解决之道。这些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了团体辅导是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团体辅导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抑郁个体达到更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三)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为了满足各自的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精神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樊富珉教授认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是指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形式。李凤兰(2005)以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前后测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参加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被试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概念总分的变化量与控制组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于降低大学生抑郁体验水平都是有作用的。张海音、孙洲(2010)等研究者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发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大学生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抑郁的心理障碍”三个维度上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并把原因归结为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情绪放松的环境,能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往经验的平台,能为被试者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矫正自我的机会。

(四)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为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理性情绪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Counseling Theory)和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基于团体的气氛和内聚力,使成员获得社会支持和信任,真诚分享,共同成长;帮助个体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消除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悲观体验,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个体社会团体学习平台,学习适应行为,达到集体的改变和带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设计自我成长历程,去除成长中的不合理信念,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郭秀丽(2010)对高职新生进行研究,针对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高职生的自尊、自动思维、应付方式以及社会支持,对于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有效。也有魏义梅、张明(2010)等研究者对12名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总主题是“理智应对、快乐成长”,共分8次,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每次2个小时,每周1次,约120分钟,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量表进行前侧后侧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得分都显著下降,意味着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方面具有效果。

(五)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在临床心理学中,认为个体抑郁的深层原因是不接纳现实自我,大学生处于自我统一的形成阶段,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避免引发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训练,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低阻抗、多对象地缓解、消除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刘敏和赵富才(2013)以24名自我接纳较低、抑郁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七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你我相识”、“我的自画像”、“情绪知多少回到过去”、“我的短板”、“我其实很棒”、“悦纳自我”、“笑迎未来”,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于增强抑郁状态下高校女生的自我接纳以及降低其抑郁体验有显著效果,并认为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要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有机结合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我接纳提升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辅导方案,注重综合训练;二是注重营造安全、信任、积极和理解的团体氛围,激发个体固有的心理潜能。

三、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研究趋势

纵观现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等对抑郁干预的研究,采用前侧后侧的实验研究设计,借助问卷量表进行抑郁水平的测量,运用数量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均发现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值得改进与深入的方面:一是研究中的被试人数较少,样本代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今后相关的团体辅导对抑郁干预的实验研究中,可以增加被试人数,提高研究的信度;二是实验研究干预时间不长,大多数集中在2-3月,同时对研究对象未有追踪研究,因此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是否具有长期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三是目前研究者在运用团体辅导干预抑郁大学生时,团体辅导形式单一(如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尝试集中团体辅导方法的融合是否对抑郁的干预更有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四是在目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主要是运用实验研究范式探讨干预效果是否显著,对于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因素、何种机制来改善抑郁状况的效果还处于未涉及领域,探明团体辅导对干预抑郁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团体辅导的作用和改善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3)

[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

[3]赵亚鹤.沉思和分心反应方式对抑郁者在情绪词汇上再认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斯上雯,林潇骁,刘娟,等.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J].心理科学,2015(4)

[5]廖冉,孙静.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5(5)

[6]王丽萍,徐伟,张婷婷.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5)

[7]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2)

[8]席明静.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9]叶红萍.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5(12)

[10]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4)

[12]郭秀丽.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3]魏义梅,张明.认知应对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14]杜福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干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5)

[15]刘敏,赵富才.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干预高校女生抑郁状态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学生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KY2015YB4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4zz22)

第7篇

智商诞生初期,只是基于把一些智力缺乏的儿童与智力正常的儿童区分出来的一种工具,没想到智力测量的发展走向了与其初衷相反的道路,成为在正常人群中挑选智力超群之人的工具。

19世末20世纪初,法国教育部长找到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请他设计一种方法,以便早期确定那些可能从常规课堂之外受益的儿童。比奈的方法经过几轮更新和修正,最后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智力测量标准。现在最常见的是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其实就是比奈测验的美国版)。其实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八种智力中已经包含了有关情商的部分内容。他认为人的智力可分为音乐智力(比如小提琴家梅纽因在3岁时对音乐的感受)、身体运动智力(舞蹈演员和运动员以及外科医生比较擅长的那种)、逻辑数学智力、语言智力、空间视觉智力(美术家和建筑学家所突出的部分)、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知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八种,其中第六种人际交往智力,就是指与他人互动的技能,如对他人的心情、气质、动机和意图的敏感性。

就像一种药物的流行标志着某种疾病的流行一样,后来“情商”的概念随着一本畅销书的行销而铺天盖地。其实这反映了社会趋势和价值观的变化。在人们心目中,智商的遗传因素多,而情商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按道理,中国人不应缺乏情商,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是一种修身和人际关系的学问,讲究“仁”、讲究“和”,但现实的情况并不是这样。

第8篇

[关键词]护理 大学生 科研活动效果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大力发展创新教学途径,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护理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医学模式、健康观念及人口结构的转变,护理学知识结构也相应地由生物科学扩大到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现代社会要求护理专业人才既要具备熟练的护理专业实践技能,还要具备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正在蓬勃发展,但是也面临着一大难题。这个难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既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够给大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朝着培养目标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发现高校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相应的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对我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高我校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2005级、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大学生,共120名,均参与了学校或学院立项的大学生科研项目研究工作。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问卷调查表由13道题目组成,经过专家修改和认证,符合问卷信度和效度要求。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后以无记名方式返回问卷调查表。本研究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份,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116份,有效率96.7%。有效问卷调查表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1。表1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位居前三位,分别是81.9%、77.5%和73.3%;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分别是8.6%和6.1%。

2.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科研品质形成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2。表2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毅力与勇气、严谨与恒心、科研兴趣与热情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86.2%、78.5%和86.2%。

3.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将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分成3个等级:明显改善、有改善、无改善。计算各等级大学生人数占被调查大学生总人数(n=116)的百分比,即可反映科研活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效果,结果见表3。表3显示:参与科研活动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明显改善的大学生比例分别是65.5%、76.7%和78.4%;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改善的大学生比例较高,为4.3%。

三、结语

大学生科研活动与大学教师或专职研究人员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不同。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目标是:在科研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品质、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和效率的关键环节。只有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真实地反映本校大学生科研活动水平和存在问题。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本校的科研活动目标,要注意纠正学生容易忽视的偏向性,适当增加某些指标和加大其权重,使得科研活动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本研究观察到,本校护理专业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均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科研活动在促进科研品质形成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效果最明显。大学生科研活动在提高大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判断能力以及科研选题能力等科研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在提高综述写作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方面尚不十分理想,这也是大学生科研活动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是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的关键点,需要调动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力量协同解决。

总之,提高大学生科研活动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大学生科研活动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与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调整和改进大学生科研活动方案,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确保顺利达到大学生科研活动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建中,赵剑曦,黄长沧等.以科研训练为主线培养研究型人才.中国大学教学,2005,(5):30-32.

[2]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护理,2004,(10):1-2.

[3]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6.

第9篇

摘要:情绪智力的作为一种人类独有的思维特质,主要表现为在外界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尴尬时的化解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其整体水平能够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良好人际关系进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针对用人单位而言,选择合适的情绪测量试题,对即将入职或招聘人员进行测试,有利于对员工未来人际关系和工作满意度进行有效预测,进而体现员工未来的工作效能情况。根据以往研究的基础,笔者总结测试设计将在五个因素,十五个子维度上总结设计情绪智力的参考方案,帮助企业对将入职员工进行效能预测和分析。

关键词:情绪智力;人际关系;工作满意度;心理测试

一、情绪智力研究成果

情绪智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初叶,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将人们用于人际关系管理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能力定义为社会智力,随后亚历山大又在1935年对提出了非智力因素在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影响作用。发展到80年代,加德纳关于智力的多元理解和划分明确了情绪智力的维度,及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这两者从自我调节和外部环境影响和处理能力的角度分别对情绪智力进行了表述,同时具备两种智力的人能够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意图和诉求,通过调节自己和影响他人的方式,实现人际关系良好发展和自身生活环境优化。由此可见,心理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的定义和划分并无统一的说法和共识,各个学派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发了不同的测量工具。皮特艾兹等研究者为了解决研究理论和测量方法各异带来的情绪智力定义混乱问题,总结归纳了各类理论研究观点,认为情绪智力主要体现在特质情绪智力和能力情绪智力两个方面,并重点研究了特质情绪智力,明确其概念和结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可用于实用性研究的测量工具。由于本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未入职员工的特质情绪智力进行测试,因此主要借鉴皮特艾兹的理论和成果,根据我国求职特点进行本土化设计,帮助用人单位进行情绪智力测试。这样不仅可以借助较为成熟的测试体系和数据来源,也可以针对我国本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

二、情绪智力心理测试设计原则

1、私密性原则。在心理学测试中,考虑到其测试问题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以及测试结果外泄可能对个人心理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在测试之前必须告知被测试者测试的情况和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这一事实,让被测试者了解本测试的内容及结果仅在他允许的范围内知晓,测试人员应具有绝对专业性,对测试内容和结果严格保密。

2、预先准备原则。情绪智力测设中选择的不同测试点、测试的实施过程、得分统计和结果分析应严格按照心理学测试要求进行,需要对相关测试人员进行预先培训,并充分了解测试的目的、内容,以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3、客观性原则。确保被测试者完成测试的条件尽量相同,减少外界因素对被测试者心态和情绪的影响。对于测试结果的评价也应采取客观、公正的态度,确定测评的一致性。

4、参考性原则。情绪智力测试结果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反应被测试这在情绪智力方面的基本情况,但必然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测试结果应尽量作为参考量,配合其他测试,全面了解被测试者的实际情况。

三、设计测试的目的意义、设计思路及双向细目表

(一)测试的目的意义

企业在选择用人之时进行情绪智力测试,重点想要了解的是将入职员工的人际情绪智力情况,特别是在自我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互动中的情绪信息,员工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是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的基础,因此在入职前通过相应测试选择这方面能力较强的员工,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测试设计思路

1、测试题目设计可以依据特质情绪智力成人问卷包括简版(Petrides & Furnham,2006; Cooper & Petrides,2010),问卷的内容涉及到整体特质情绪智力的四大类影响因素和15个分因子,以自陈式的方式展开,测试问题均以陈述句形式进行,被测试者需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测试。

2、测试量表以Likert五点记分法为主,及从根本不符合、多数情况不符合、不能确定、多数情况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层级,分别计1、2、3、4、5分,共30题,每个因子两个题目,根据总分情况分为优秀(130分以上)、良好(130-100分)、合格(99-75)和较差(75分以下)。测试者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每个因素进行平均得分统计,分为单项优秀(4分以上)、良好(4-3.5分)、合格(3.5以下-3分)、较差(3分以下)。

(三)双向细目表的设计思路

构成因素为:情感因素、自控因素、交际因素、幸福因素、整体情况。

其中各个构成因素的因子、特征及所占问题数量为:

情感因素――情绪感知,(是否对自己的感受有明确的认知能力,是否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表达和情绪变化),2问;

情绪转移(是否具有换位思考能力和意见采纳能力,能否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2问;情绪表述(是否能够有效组织语言,保证交流畅通)2问;

关联技能(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倾听者和交流者,是否能够通过建立友好关系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是否了解如何在沟通中做出正确回应)2问

自控因素――情绪调控(是否能够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能否及时发现并消除消极情绪情绪影响,延长积极情绪作用时间,能否保持心理状态稳定)2问;

低冲动性(是否在全面掌握信息和深思熟虑后才做出决定或付诸行动,但又不会仅为过于谨慎而畏首畏尾)2问;

压力调节(是否能通过情绪调节和情绪激励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冷静面对压力)2问。

交际因素――情绪调节(是否能够在感知他人情绪的基础上,帮助他人进行有效情绪调节,是否乐于出席社交活动)2问;

决断力(是否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是否能够真心对他人给予肯定和赞美,是否希望获得团队领导位置)2问;

社会观念(是否对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具有相当的自信,是够对外界信息和周围人情绪变化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是否善于协商和沟通)2问。

幸福因素――特质幸福(能否在多数时候保持幸福和快乐的感觉)2问;

特质乐观(是否具有乐观的心态和处事态度,是否具有迎接风险和挑战的能力)2问;

自信心(是否对自我价值实现具有较高的期望,是否拥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否对自己有较高的评价)2问;

整体情况――适应性(是否能够较快适应新的事物或环境,是否具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2问;

自我实现(是否对成功具有强烈的企图心和行动力,是否能够处于自我实现需求而努力工作)2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Petrides K. V. , Frederickson N. , & Furnham A. The role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devi-ant behavior at school[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4, 36, 277 -29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