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生心理活动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0 12:56: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心理活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生心理活动

第1篇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把“小学生心理疏导及健康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定为研究课题,以系列心理课“心路驿站”为主阵地,探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积累切合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我校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开设每周一节的“心路驿站” 心理课。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课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为依据组织活动内容,师生共同确定活动目标,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宗旨,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促进班级成员的互助合作。通过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品质的目的。

课题组经常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观摩课、评课等活动,互相交流,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渐形成了以下几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模式。

一、倾听交流教学模式

倾听交流教学的基本流程为:话题引入—自由建组—分组讨论—活动体验—分享总结。这一模式突出“沟通”,通过专题讨论、分组辩论、团体辅导等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使其情感得到充分宣泄,在心灵交流中知道如何,在分享中懂得如何理解他人。教师尽可能地提供和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心理辅导课中的“主角”,引导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宣泄情感、发表意见。

小组辅导是这一模式常采用的活动方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互相了解,不再拘束、紧张、害怕,很容易谈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我校刘丽萍老师在“做情绪的小主人”一课中开展了关于“情感波澜”的讨论,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先引导每个组员列举出自己平时经常出现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气愤、失望、难过、着急等,再让每人把自己的情绪表现(如动作、神态、语言)表演出来。惟妙惟肖的表演让其他学生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感伤,相互之间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能多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命不凡的毛病,翟云娟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夸夸我们组的××”活动,要求学生互相只说对方的长处,而且要说得具体、真诚。小组心理辅导活动中,学生们纷纷互说对方的优点,比如:“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你的作业本上的字写得特别工整。”“每天放学,你总留下来对齐桌椅、打扫卫生,你真是个称职的劳动委员!”学生们通过相互评价,懂得了从多角度看问题,端正了对同学的看法,懂得了欣赏别人,提高了认识问题的全面性,缩短了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设境启迪教学模式

设境启迪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引入话题—情景活动—启发明理—拓展深化—活动感悟。

这一模式突出“体验”,通过音乐、录像、游戏等活动创设特定的心理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心理感受,以达到激发个体心理能量,提高其“自助”能力的目的,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教学。

心理情境的创设有多种方法,课题组教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翟云娟老师的语言丰富又富感染力,经常采用朗诵、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刘丽萍老师擅长歌舞,经常与学生一同唱歌、做放松操。她执教的心理活动课“快乐之行”在导入环节播放歌曲《歌声与微笑》;同时出示笑脸脸谱让学生做一做这个表情,再说说现在的心情;接着出示快乐小天使的头像,揭示课题。营造了快乐和谐的气氛,轻松引入课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了微笑带来的快乐。在课的结尾,师生一起高唱《幸福拍手歌》,把活动课推向。

三、反思体验教学模式

反思体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热身导入—引发质疑—实际操作—反思对比—领悟深化。

反思自省是心理课堂中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自省、行为辨别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转化为行动。

梅国娟老师的以“合作”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 1+1=?”,以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将学生引入课题,通过孩子们爱听的寓言故事《河马和猴》,告诉学生不团结、不协作,有时可能会出现1 + 1 = 0的道理。接着让全体学生亲自做折筷子的实验:一根、两根、三根筷子学生能折断,但四根或更多(一把)筷子捆在一起,没有谁能轻易折断,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再通过一个小故事和“众球出瓶”“贴图比赛”等游戏,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合作的重要性,懂得心中要有他人。

四、策略训练教学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以心理保健方法的训练为重点,目的在于缓解学生情绪,克服不健康心理。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分解训练目标,逐步强化,最后达成目的。

例如“尊重”技巧训练一课的流程为:第一步,辨别不尊重的行为;第二步,了解自己的尊重或不尊重行为;第三步,选择训练点,如怎样在谈话中让对方感到愉快,引导学生了解表达方式、插话方式、表达不同意方式、赞同方式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训练;第四步,学生自己确立下一步训练目标。每做完一步,就给予强化,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即要保持某种行为,如做对了就给予表扬;负强化即要消退某种行为,做得不对就不理会,或提出另一种做法。这样一步一步地达到目标。

这一模式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保健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正确处理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用深呼吸法缓解紧张的要领是:排除杂念,注意力要集中,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对别人进行赞美时要真诚,眼睛要盯着对方,面带高兴的神情;要实事求是;要具体,如赞美别人“你真漂亮”,不如“你眼睛又黑又亮,真好看”“你今天头发梳得真好看”,等等。

第2篇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是非常特殊的青春期的身心特征,学生会从以下几点方面思考问题:我有何身体特征?长辈如何期望我?我的学业、人际关系如何?我的现实环境有何条件限制?这些问题需要自我统整,对于身心迅猛发展而又缺乏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自我统整绝非易事。因年龄、能力、经验、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同学的状态不同。部分学生可能出现统整性危机,失去生活的自信心、价值感、充实感,会经常莫名其妙的空虚、困惑、烦恼。甚至精神崩溃。对外而言,可能产生人际关系欠佳、对社会不信赖,所以这个阶段是关系一生发展的非常重大时期。班主任在班会中,渗透团队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谨慎地引导他们绕过人身道路上的误区,朝着完美人格的目标前进。

二、精心设计班会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互动中成长

在班会活动中,为了有效的利用集体力量引发学生在班集体中互动和成长,必须要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活动方案,一个好的活动方案,往往可以激活整个班级,使学生中各种潜在的成长困惑浮出水面,在讨论、交流、趣味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从而达到一定的辅导效果。

1.初一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转变,开展自我意识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正在处于高峰状态的“自我中心”意识,正确处理好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可开展“我的团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认识我自己”“学会听课”“远离考试焦虑”等心理辅导班会,如在“我的团队”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为团队命名:全班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组针对自己所在的小组设计组名、组徽、组歌,说明设计理念,练习唱组歌,进行小组比赛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在认识我自己”的班会中,可设计活动――戴高帽:班级分成若干组,每组围坐,依次请一位同学坐在中间,头上戴一顶高帽,大家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欣赏他的特别之处,进行优点轰炸,最后进行访谈,分享自己的感受。

2.初二年级学习难度加大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同时初二学生在性生理发育上已接近成人水平,突出青春期性心理辅导特别是异往辅导很有必要。可开展“学习习惯自我矫正”“意志品质的挖掘”“助人和自助”“友谊地久天长”“淡淡的芬芳――异性间的交往”。“在学习习惯自我矫正”的班会中设计活动――生活馅饼:班主任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圆,这个圆代表你们的一部分,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使用自己的时间。这个圆代表一天24小时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包括睡眠、上课、上网、家庭作业、体育锻炼、做家务、看电视、吃饭、复习功课)各项中每一项所占的时间,然后将自己的生活馅饼按各项比例加以分割,画在个人的纸上。通过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生活安排作具体的、客观的、系统的分析与检查;在“意志品质的挖掘”班会中设计――品质排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人的优秀品质一览表(如勇气、善良、坚毅、大度、乐观、合作、负责、真诚、宽容等)每个人发一张,分组活动、每个学生将这些品质排序,组内分享,最后各组组长发言全班交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进一步认识自己内在的品质,并对各种被人们所认同的优秀品质做出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

3.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心理压力较大,可开展抗挫折辅导,以帮助学生用更强的耐挫力和更切合实际的目标来面对考验。班主任设计班会“在磨难中成长”“天生我材必有用”“敢梦成真”“我的成长――三年回顾”“毕业前我在想什么”。“在磨难中成长”中设计续写故事、诊断开方――班级讨论为遇到困难的学生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分析、商量、找问题、找克服困难的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认识。“敢梦成真”设计活动:一杯水的容量:要求一个学生往水杯里倒水,直到水盛满不溢出为止,提问学生如果此时将曲别针放在盛满水的杯子里能放几个?学生回答完各自的猜测数字后,现场找学生一个一个地往水杯里投放。由于担心水会溢出来,学生的动作会减慢,老师鼓励学生继续放……演示结束时,学生们会惊奇地发现和他们猜测的数字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教师鼓励这看似满的再不能入一滴水的纸杯竟能放进那么多回形针,在观看实验的同时,我的心好似也慢慢动摇了。为何不让自己也大胆地尝试,在我自认为饱和的思想状态下,还能够容纳很多内容进去,那么我的人生依旧是值得为理想去奋斗的。我开始相信敢梦成真,我相信,我可以,请不要怀疑!。

三、开展心理班会对教师的要求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会,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班主任在开展此类活动中首先要阅读大量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加必备的文化底蕴,通过大量书籍的阅读,在开展的活动时就可以逐渐深入到学生中。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班主任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才能让活动思想真正浸透到学生的心房。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尊重、真诚、理解的关系。在活动中,教师要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不要轻率对学生的观点横加批判,教师对学生要胸怀坦白,绝不要掩饰自己。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其中一员的身份谈自己知识的感受,让学生觉得可亲可信。

第二,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团体辅导活动不是在任何一个群体中都能进行的,他需要以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为前提。良好的集体舆论在活动中往往可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个有良好氛围的班级集体,往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保证。

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心理活动班会是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的活动。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机制。在选择主题时,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动机。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动机时,教师应设法引导、培养。

第3篇

【关键词】体育 小小学生 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心理水平的矛盾,是推动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但是,在小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运动培养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小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小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四、体育运动调节小学生的情绪状态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小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五、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小学生在参加锻炼时,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所以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小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六、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小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项目的选择以小学生感兴趣的球类、健美操、游泳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以中等强度为宜,心率控制在110—150次/分,并能做到持之以恒。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属于体育治疗手段的游戏法是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在团体辅导中更为常用。学校体育可以利用不同强度和速度来消除患者心理的心理导向。

体育活动能让小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活动能使小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小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对小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小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小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体育能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王极盛.心灵时代—心理主宰健康[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9).

第4篇

关键词: 小班化 教育活动 学生心理影响

目前班级学生数普遍偏多,特别是农村的中心小学,有的班级学生数已突破80人之多,这绝对有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国外基础教育调研报告》(第185页)中有这样一段话:“克林顿总统在1998—1999年的财政预算中,提出拨款120亿美元,用于招聘10万名经过培训的新教师,从而将小学1—3年级每班的平均学生数从现在的24人,降低到18人。”美国何以要花费大量财力这样做呢?其用心是明显的:班级人数越少,教学效果越好。师生双方在认识关系上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小班化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一、师生交往的频率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频率”是指事物在单位时间内出现的次数,在这里指教师和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相互交往次数。小班的学生数额、组织形式都不同于大班,这样就给师生加强彼此的认识与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能在单位时间内更多地关心每个学生的学习,学生受教师辅导的机会明显增多。一个教师如果要在一节课内照顾五六十名学生的学习,无论时间或精力上都是有困难的,但在小班教学中,教师的辅导工作基本能做到“面向全体”。例如,在小班给学生上课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拿起课本,各自思考起来。这时,老师会与同学以平等的身份游走于小组之间,细听每个同学发表意见,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出现了什么问题,教师就可以及时予以辅导或纠正,绝不会出现大班教学中,学生需要辅导而教师没有时间,学生需要交流而实际没有机会的情况。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各有差异的,教师就是在这种频繁的个别接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学习效率的提高,也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我们曾对班级学生的心理进行过一次摸底调查,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占60.4%,敢于向教师提问的只有10.6%;这说明一部分学生在分班之初个体的心理素质是不容乐观的,而在一个学期的小班化教育环境下的学习之后,这些学生的个体心理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上课学生的举手率是99%以上,而敢于向老师提问的同学则上升了近20%。

总之,小班化教育不仅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彼此相互接触、相互交往的频率更高,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之间更加亲密无间,这对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好处。

二、学生活动的密度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实行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小班教育为实现这种办学理念提供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可能性。

小班化教育扩大了学生活动的空间,即在一个不变的空间中通过减少学生的人数,从而降低了其社会密度。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始于1996年的Hutt的试验研究,以后人们相继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从而进一步证明了社会密度对学生交往的心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社会密度较少的班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形成合作的精神。譬如,在实验班的一次辩论赛中,老师根据实验班人数少的特点,将课桌排成扇形“∕/=﹨﹨”,学生按不同的观点自然分为两方,中间为评委席。在辩论会上,全班无一人是被动的观众,全部是积极的参与者,辩论会上,正方、反方唇枪舌剑,你攻我守,而在评委席上,同学们正襟危坐,俨然就是公正无私的“大法官”。而这样的参与密度,是任何一个大班都不能做到的,在这次辩论会之后,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一向不敢在班级发言,也很少有机会发言,而这次辩论会上我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它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更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由此看来,小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育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影响

小班化教育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的双达性,发展性的理论都直接支撑着“小班化教育”,并从中得到深化和改良。在“小班化教育”中为每个学生构建探索、体验、互动的环境,每个学习者都不再等待知识的传递,而是主动积极地探索、学习。学生得到了体验、感受,从而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小班化教学”虽仍属于夸美纽斯《大教育论》中的班级授课制,但由于小班可以灵活地开展活动,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实现师生互动,因而能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发挥,个性特征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人能力得到培养。

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在小班中,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刚进班的时候,从不举手发言,也不主动和同学与教师交流,整天沉默不语,心事重重,处处表现出很强的自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把他作为个案加以观察。由于在小班教学中,人数较少,每个学生都必须随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再加上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因人而异的培养,一个学期之后,这位同学的性格有了一些变化,自信心也明显增强,不仅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而且能主动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怎样合理运用交往方式,沟通师生情感,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怎样充分利用资源,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受优质教育;怎样在课堂中因势利导,进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张扬学生个性;已经成为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摸索,寻求圆满的解决方法,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爱;活动设计

Elementary student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activity design

Lu Qin

【Abstract】The effectiv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teaching activity, may let the student understand that any present love heart, feels, no matter is a perfect person is a body remnant person, so long as has the firm and unyielding will, some healthy psychology, lives in teacher in schoolmates’ this big family, can joyful, the health growth!

【Key words】Psychologically healthy; Love; Active design

活动主题: 献给残疾学生的爱

活动目标:

1. 让学生懂得怎样关心别人,帮助同学,特别是对残疾同学不要歧视和嘲笑,要给与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 鼓励邓帅同学怎么去战胜病魔的痛苦和身体缺陷,让他有一个和健全人一样的健康心理好好学习。

教学重点:怎样关爱残疾儿童

教学难点:培养残疾生承受力和意志力

教学过程

一、 用实例引导思考

1. 老师带着同情惋惜的感情讲述一个小故事

从前,我的一个同学在一次课外活动中,因不听老师的指挥,在玩登山游戏时,想抄近路,不小心掉下悬崖,把腿摔坏了,从此成了残疾,他非常痛苦,后来他怕同学们嘲讽他,经受不起成了残疾这一事实的打击,竟然不来上学了……

2. 引导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1)他摔残的原因是什么?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后来为什么不来上学?

(4)该同学残疾后有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这种心理健康吗?

3. 全班交流

4. 老师小结(略)

二、 拿镜子对照自己

1. 假如你摔伤了或者残了是什么感受?

2. 假如你家里的亲人病在床,无法医治你有什么想法?

4. 假如你是邓帅,你怎么办?

5. 同学们交流

6. 让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小故事

7. 老师点拨小结

三、 看录象

1.让地震中发生的故事来激发同学们的热情

2. 问:为什么那武警战士不去救自己的儿子,而去救别的人?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压在教室垮塌后的水泥板下,露出一只手不停地抓着地面,嘴里喊着“爸爸,快救救我呀……”的话,难道是他不担心不爱自己的儿子吗?(关心别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替别人分担痛苦的教育)

3. 分组讨论

4. 今天,面对邓帅同学这种无法医治的“先天性肌肉萎缩症”,我们该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 我们要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打击和挫折呢?

四、找茬

1. 给同学找茬经受打击

2. 以后你遇到别有用心的残疾人应该怎么辨别真善美呢?你们还会讥笑那些先天不足的残疾人吗?

3. 老师指导总结(略)

五、 观看现场表演:

1. 情感舞

地点:爱心舞台

歌曲:《爱的奉献》

2. 扮演老师的一学生推残疾学生邓帅上场

第一场景画面:播放《爱的奉献》第一段音乐,从音乐舞姿中,反映出老师和同学们在平时对残疾学生邓帅同学在生活上的关爱和呵护,对他学习的帮助和鼓励。

第二场景画面:接着是残疾学生邓帅讲演: “病魔无情,老师有爱,而这种爱胜过母爱,正是有了这种伟大的母爱和同学们对我的关心鼓励,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老师这一职业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她有一颗无私奉献,不图回报的美的心灵。因此,长大后我也要当这样的老师!”

第三场景画面:歌伴舞《爱的奉献》一群小扮演者上场,反映出扮演老师的一学生推着残疾学生在同学中间,在《爱的奉献》的歌曲声中,享受着老师和同学们带给他的开心、快乐,让他健康成长,做一个身残志不残的优秀学生。

3. 表演完后活动结束。

六、 活动小结:

这次活动反映了我班残疾学生邓帅同学平时在老师、同学们的关爱和呵护下,克服了学习中的重重困难,战胜了因下肢完全瘫痪而与病魔作斗争的真实故事。他真正做到了一个身残志不残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他自己的节日里,和同学们同台表演了这一节目,让他感受到了生活在老师和同学们中间是最开心、最快乐的日子。他还畅想了:20年后――也要当这样的老师的感人场面,让全场观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结束时掌声雷动。

此节目在开县电视台进行了报道,临江电视台多次播放,观众们感悟很深,反响很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活动;小学生;自卑心理;信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190-01

如今英语教学活动在解决小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老师和教育专家们也正在不断的研究和改善这一方法,使得利用英语教学活动来更好的解决小学生的自卑心理。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及表现

小学时期是小孩从幼儿到少儿的一个过渡时期,是非常重要,且又非常不稳定的一个时期。因此在此过渡期,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至关重要。一旦教育中出现偏失,对小学生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就是自卑心理的出现。在生活中小孩所遭遇的一些挫折和失败是使小学生造成心理自卑的主要原因。在经过多次打击后,孩子的自信心被自卑感占据。生理条件的差异也是小学生自卑感产生的原因之一。有的孩子长得黑,有的孩子长得矮,有的身体有一些缺陷。这些人便会在自身的缺陷中产生自卑感。例如,有的学生很胖,就会被同学取笑,他们慢慢认为自己是不被人喜欢的,慢慢的会认为不如别人。性格差异也是一部分原因。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有的人善于沟通,有的人沉默寡言,其中某些性格就会让别人远离自己。因此,就慢慢产生了自卑感。

1、教育方法不正确也能导致学生自卑感的产生。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一直让他们处于独处的学习中;有的家长一直说别人家的孩子好,孩子也会产生自卑感。有些老师会打骂孩子,或者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来教育孩子,让学生不敢举手发言或者参与讨论。

2、家庭原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外因。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都会导致学生出现自卑感。小学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家长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环境。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对孩子做出好的或坏的指导作用。

二、自卑心理的危害

自卑心理是学生性格中的一种缺陷,与自满是相对的。自卑心理会对学生的将来产生很负面的影响。严重的自卑心理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伤害自己和别人以及伤及财产的事情。例如,有新闻报导一个收废品的人将小区内十几辆车烧毁,这就是一个自卑心理的表现。自卑心理还会造成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所以说,情绪影响健康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时自卑感也会影响和阻碍学生的社交能力。自卑的学生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怕被人瞧不起。久而久之,同学就会疏远他,这是一个沟通的死循环。因此,要重视自卑心理对学生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英语教学活动在小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都在用英语进行交流。随着我国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也日益密切,英语在学习中占有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大。有些自卑心理的同学在接触到一个新的语言和新的环境时,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人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小学生处于一个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英语教学中使用游戏教学是最能带动学生学习的方法之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灵活的。自卑的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和平等,自卑的学生更愿意在玩中来进行学习。根据调查显示,有些学生从零岁开始学习英语,有些从幼儿园开始,有些从小学开始,从调查统计来看,越早学习英语的孩子更愿意与人沟通,而学习英语晚的相对来讲比较内向。英语是所有孩子的一个零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自卑心理会大大减少。

三、英语教学活动的举例

第一,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目前最受欢迎且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使学生更加灵活的运用学到的课本知识。第二,交际法。自卑的小学生主要的表现就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交际法能在课堂上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交际表达能力。第三,情景模拟法。在英语教学生将学生放置于一个模拟的情景当中,让课本上的知识变得“动起来”。第四,合作学习法。自卑的学生一般不愿和人接触,合作学习法是通过以团队合作的的方法来完成课堂上的知识点学习的。增强学生与其他人的亲密度,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是很重要的。

四、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感的产生和克服都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家长和老师要进行正确的教育,通过不断的暗示来诱导自卑学生的自识意识。要告诉他们“你能行!”“你是最棒的!”;其次,老师应做到以情、以理、以德育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轻视、歧视或者放任任何一个孩子。抓住孩子的闪光点进行培养;最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老师和家长要尽量以灵活的教育方法来传授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人是一种情感动物,以心换心,把学生当做是朋友,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 胡俊杰.小学英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J].2012.16(09):86-9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小先生活动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实质

以发展学生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以小先生的身份积极能动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小先生活动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它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陈旧教育模式,承认学生是小先生,小先生的身份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以主体态度参与,在主动参与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能力,使学生原有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小先生活动过程中,师生的角色身份定然会发生相应的转化,即教师由过去意义上的“权威”、“导演”自觉地向“朋友”、“伙伴”的身份转化,学生由单纯的、被动的受教育者向“小先生”、“亦师亦生”的双重角色身份转化,即要求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形成一种全新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目标体系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小先生活动模式目标体系

(1)根本目标: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能动的、会生活的、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新人。

(2)基础目标: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人,以小先生的身份做事。

(3)具体目标:懂做人,会做事。

2、关于目标体系的要点阐述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参与、发展、自觉、觉人。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人人参与,在参与中积极发展。参与是前提,发展才是目的。“自觉”即“自助”,它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觉人”即“帮助”,它是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的过程。

三、操作系统

1、操作流程

(1)操作流程步骤

第一,创设情境。学生接受信息,准备参加活动,教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丰富的活动机会。第二,承担角色。学生通过自荐和互荐,承担小先生角色,教师主要起启发、建议、指导作用。第三,投身活动。学生以小先生身份参与活动,并逐渐成为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主要是提示、示范。第四,感受冲突。让学生感受旧有认知结构与新认知的冲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展示矛盾冲突。第五,同化顺应,学以致用。学生判断、选择、同化,完成结构的重组,在新的情境中学以致用(自觉),教师以朋友和伙伴的身份共同参与活动。第六,即知即传。学生将活动中获得的理性知识传给伙伴(觉人),教师移位。

(2)流程要点阐述

我们认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主体地位来源于他们所承担的小先生角色。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提供足够的、不同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参与机会,每一个小先生角色都有特定的活动内容和对象,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活动中的主角和最重要的人物,从而保证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非理性认知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大敌。据此,感受非理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冲突是同化顺应的基础,而同化顺应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即知即传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小先生带出一群小先生,真正做到人人参与、全员投入,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和健康氛围。

2、方法途径

(1)方法途径的板块结构

途径一必修课。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小组活动、心理剧和小品、个案分析、问题讨论等。

途径二课外活动。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心理之窗专栏等。

在上述活动形式中,学生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主要有:第一,学生值日。第二,学生表演。第三,学生听课。第四,学生辩论。第五,学生咨询。第六,学生嘉宾。

(2)方法途径的要点阐述

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网络。必修课活动是以发展性模式为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级网络。课外活动以防治性模式为主、发展性模式为辅,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级网络。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极个别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疾病,通过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市心理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这是以治疗模式为主的第三级网络。

小先生的来源和培训。小先生主要来源于“志愿者”,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和角色需要自告奋勇来承担,也可由学生互相推荐。对于一些性格内向、胆子小的学生,我们采用布置任务、积极鼓励的方法,请他们从小角色开始参与,逐步适应,投入活动。小先生可以由教师培训,也可以由小先生来培训。其途径主要是专题培训,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的途径进行。

四、评价体系

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加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周期较长,所以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定性定量的分析评价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形成性评价更具实际意义。

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活动;学生心理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影响因素

1.1家庭方面。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家庭关系和不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关系主要表现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两种家庭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孩子的道德品质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方式有直接的关系,人的许多重要的品质,如同情心、自尊心、独立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与子女良好的相互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爱的关系,缺乏精神上的亲近,则常常是孩子心理发育不全的根源。有学者指出,目前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良的教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这两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在溺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性格中会形成感情脆弱、不合群、意志薄弱、胆怯、情绪的稳定性差等特点。严厉粗暴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自我中心、冲动、冷酷、淡漠、好斗、压抑、胆怯、自卑、孤僻等。

1.2学校方面。在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业压力和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学生心理适应不良问题最多,尤其以学业问题最为严重。沉重的学业负担和考试压力,冲击了学生的文体活动和其他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师生关系的处理,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严重的影响。其主要问题是教师的认知偏差,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信任、缺乏尊重,随意贬低学生的价值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到严重的创伤。与同学关系的好坏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孩子们都希望在同学中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或关系紧张,就容易出现孤独感。

1.3社会方面。民族文化、社会风气、社区环境以及社会的迅速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当今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人们比以往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也日渐增多。而这些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要投射到学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当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素质发生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另外,社会的不良风气、不良的思想观念以及不健康的大众媒体、网络资讯也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也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2.1学校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有人说运动员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群体!但殊不知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了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锐、思维灵活、想象丰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能使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使人体感觉、重力感觉、触觉和速度、高度知觉等更加准确,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识和记忆模糊、朦胧,出现错觉和幻觉等智力上的障碍。

2.2学校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目前,我国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此外,还要承受着来自父母等其它方面的压力,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学生心理机能失衡,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处于压力下的青少年,非常希望自己能够从这种压力中解脱出来。而学校体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实现自我释放自我解脱。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渲泄情感压抑、感受和体验发自内心的愉悦和畅快,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体育竞赛的竞争性和不可预知性,使学生遇到失败、困难、疲劳、受伤等不利因素,由于受到上述各种状况的考验,可以使学生锻炼控制自己,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

2.3学校体育活动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学校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等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努力奋斗、充满活力,即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又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以及自尊心。此外,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体育课程中存在着德、智体、美、劳这五种教育内容。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体育能够综合发展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

2.4改善人际关系。由于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尤其是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经济的”全球化”使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体育集体活动项目本身就对参与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要求,人们只有密切配合,互为默契,发扬团队精神,才能使比赛取得好的成绩。

3、不同的体育项目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

3.1群体性项目。假如你自己不太合群,不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并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例如:排球爱好者日后当领导的人数居多!因为他知道自己再大的能耐也只能触球一次,必须依靠和团结伙伴一起取得胜利。

3.2激励性项目。假如你胆小,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

3.3灵敏性项目。如果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

3.4调控性项目。假如你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

3.5耐力性项目。如果你做事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那就选择一些跳绳、做操等项目进行锻炼。坚持一个星期后,信心就会得到逐步增强。

3.6挑战性项目。假如你发现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

结 语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97-02

人的自信心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a用。研究表明,自信心和学习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们积极行动,追求一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获取自认为可取得的成就。低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建立和培养,随着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学生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态度倾向。在低段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英语自信心的培养,能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并为学生进入高段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低段学生大多活泼爱动、个性张扬,其英语学习处于初始阶段,相对高段学生而言,低段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仍然有少部分低段学生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虽然大部分低段学生具有初级的英语学习自信心,但如果不对这种自信心加以培养和巩固,在英语高段学习中其自信心往往会呈直线下降趋势。通过长期观察并与学生交流,笔者发现一般低段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包括:说英语时,声音小,害怕他人听见;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频率低;在众人面前表演时,扭捏、放不开;在竞赛活动中,声音小,不主动。学生之所以有这些表现,主要原因是担心自己的英语发音不标准或不正确,不想在他人面前因为“说错”而丢脸,对自己的表现没有信心,怕不受欢迎。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英语学习自信心呢?笔者认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元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不同类型的小组活动各具特色,蕴含了不同的智能表现和需求,正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的最好途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隐性或显性智能,教师在课堂小组活动设计中尽可能有目地变换小组活动类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达到“使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目的。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元的小组活动

低段英语学习内容本身就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趣味性。教师教学的重点可以更多地放在让低段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及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和发展英语学习自信心上。小组活动在低段英语课堂中正好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形式可以设计成多元的类型。在低段课堂中,笔者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小组游戏、小组操练、小组间竞赛、小组采访、小组表演等多种类型的小组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活动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生明白了学习是互相的、平等的,可以消除“不愿与比自己水平低的同学操练”的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当众大声发言,担心说错了会被人笑话,让这些学生在小组中说英语,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其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教学攀登英语教材,教学二级B Unit3中有关“seasons”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采访活动类型;教学二级B Unit2“Hows the weather”,二级A Unit1 “What can we do”和Unit6 “I want to be the doctor”时,可以采用小组表演活动类型;教学二级A Unit11“what time is it”时,可以采用小组游戏活动类型。此外,该教材中大多数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内、小组间操练的活动类型进行教学。

二、有目的地变换小组活动类型以发展学生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类型:语言文学智能、音乐旋律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然而,不同的人的各项智能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优势。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隐性或显性智能,比如有些学生对数学逻辑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有些学生擅长绘画,有些学生爱唱歌、表演,有些学生对需要肢体表现的学习活动感兴趣,有些学生具有领导才能等。如果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学习的效果明显时,其英语学习兴趣就会提高,长此以往,能逐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在设计课堂小组活动时,应有目的地变换小组活动类型,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从而使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例如,教学攀登英语教材二级B Unit3中有关“seasons”的内容时,笔者这样设计小组活动:首先,让学生在4人小组内进行以“Whats your favorite season”为主题的个人互访。信心不足的学生在小组内面对的是少数的熟悉的同学,其心理压力相对较小,能够比较大胆地进行采访,当他们出现错误时,同组的组员会给予帮助,这能帮助其提高自信,为接下来的小组间采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访,采访内容为“Do you like spring/summer...”。最后,将全班学生分成4个大组(以四季为组名),先组内自行排练,然后演唱歌曲“Seasons”。以上小组活动中,融入了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学生可以在小组活动中找到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活动方式,把自己的长项展示出来,其自信心因此得到了提高。

三、设计特色课外小组活动

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求,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如果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就能提高学习自信心,焕发学习热情,主动内化教育要求,积极挖掘自身潜能。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给学生提供的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不够的。因此,教师组织富有特色的英语课外小组活动就显得重要且必要。课外小组活动设计得当,能极大地巩固课内小组活动带给学生的成功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适合低段学生的课外特色小组活动包括小组Mini剧比赛活动、小组歌唱比赛活动、小组Talk about Pictures比赛活动、小组画图配画比赛活动、小组拼词比赛活动、小组实践作业比赛活动等。例如,在笔者组织的小组Mini剧比赛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里分配角色,集体合作设计剧情。在这个过程中,信心足的学生可以挑选难度高的任务,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挑选难度低的任务,在音乐和肢体运动智能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可以设计动作……这样的小组内分工可以让水平不同、拥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在充分排练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每一个组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使其自信心逐步积累。笔者还推选优胜小组代表班级参加年级Mini剧比赛。随着学生对自我肯定的不断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不断增强,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表现出落落大方、信心十足的良好状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