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30 05:2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根据班级学生心理特征分类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阶段,其心理特征呈现多变性、敏感性,心理波动频繁,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有些学生会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缺少安全感;有的学生会有急躁情绪,很不沉稳,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学生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缺少主动探索精神,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还有一些学生表现得非常懒惰,没有时间观念,对待学习任务常常有投机取巧心理。
2.制定不同层次心理渗透计划
班级学生心理有共性特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成功进行梳理分类,为后面教学制定不同群体心理渗透计划创造条件。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结合教材文本学习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进行融合实践。对于自卑型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更多成功体验的机会,可以为其量身定做一些简单的学习任务,以此提升其自信心;对于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更强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整;对于有依赖思想的学生,要设计更多独立性明显的学习任务,监督学生自己完成;对于比较懒惰的学生,教师要设计更多动手、动脑、动嘴的学习内容,提升检查督促的频率,帮助学生克服懒惰思想。教师可以利用模拟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生气,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课堂自然呈现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良好课堂环境,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可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更多兴趣激发点。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教学载体,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学生关注点,明确了学生心理诉求,对下一步教学设计和实施都有积极影响。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式的选择,课堂教学活动方式众多,教师要对这些方式进行认真比对,或者是给学生一定参与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这对提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有重要促进作用。
2.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师生关系和谐,教学活动自然会在良性环境中进行,学生心理压力就会减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制定教学策略。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尽快实现身份转型,要和学生建立全新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学生一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心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教师施教阻力大大减少,教与学自然呈现和谐局面。教师要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与其他人形成互动。教师要对合作学习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整体观念,激发团队意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最常见学习方法,在一些课时中,教师不是按照惯例让学生讨论,而是分角色饰演。这样的改变,促使学生转变了角色,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心理自然也发生了变化,责任心提升了,学习效果自然大好。
三、关注每个学生心理,创设学生成功体验机会
1.培养学生健康思维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教师施教必须要面对的现实。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文化环境、思维方式存在差异,教师要正视学生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根据学生具体心理特征,制定针对性更高教学预设,激活学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产生健康心理,用乐观愉悦的心理迎接历史课堂学习。历史课堂教学中会涉及到众多历史事件,教师要结合学生心理思维特点,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这对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有一定帮助。
2.激发学生正面能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B-
0044-0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尤其是处理教材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由此可见,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要让语文课以独特风貌吸引初中学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技能。
一、全局把握,分析各册教材,实现统揽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使学生领悟、学会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语文教师应由此出发,思考该如何让学生在三年初中学习时间里更好地提高语文能力。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有“全局观”,应对初中各册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总体上把握教材关于听说读写的知识和能力的构建体系。以阅读教学为例,七年级要求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对阅读方面没有做详细具体的要求,而级则要求学生逐步按“理解方法阅读的不同方法不同体裁的阅读方法”的步骤来掌握阅读的相关知识。因此,在教授七年级语文教材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对课文作条分缕析的讲解,或者是把课文剖析得支离破碎,让学生丝毫体会不到阅读的美感和兴趣,而应主要从朗读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到了级,教师真正向学生传授相关的阅读理解技能时,学生将会出现排斥心理,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教师应根据整个教材体系安排对各册教材进行巧妙整合。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的教学中,通过整合《春》《济南的冬天》《秋天》《土地的誓言》《木兰诗》等课文,选取其中一些优美的片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其中的语言美,由此产生对文章的欣赏之情。到了级时,教师再通过整合《三峡》《短文两篇》(八年级下)《雷电颂》等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并主动学习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更深层次的阅读打下基础。当然,在对各册课文进行教学整合时,哪些应“长文短教”,哪些应“短文细教”,哪些应“难文浅教”,哪些又应“浅文趣教”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按年级阶段授以学生相关的阅读知识。
二、利用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对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三、了解单元内课文编排目的,实现课文之间的整合
对于同一单元的所有课文,教师不能逐篇孤立地进行教学,而要审视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言文字艺术熏陶。比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5篇写人物的课文组成,教师应从这些名人传记式的课文中发现规律,总结出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伴随着艰辛与困苦,需历经磨难,要有奋斗不息与坚忍不拔的高尚情操等,从而把本单元的课文中心整合为“如何做人才能取得成功?名人成功的共同点是什么?”的主题,通过串联整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找出各篇课文的主人公在精神上有哪些异同点以及应学习名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等。只有了解掌握课文的编排目的,教师才能把握课文与课文之间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有意识地在教学时分析能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横式结构或以人物成长发展为线索的课文片段,从而指导学生写出个性化的写人作文。
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安排初中内容的专题复习课,因此有必要掌握在新授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讲解应用,在复习课中渗透初中内容的例题示范,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初中内容思考材料的方法和技巧;受课时限制,高中阶段不可能对初中内容进行全面渗透巩固,因此有必要弄清高中学生的需要,明确渗透初中地理知识的最佳范围和所需巩固的重点知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但不能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重复学习过程,而是通过渗透、巩固、复习让学生加深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扩展其地理观察视野,促进学生养成地理思维习惯,进一步做到学以致用,掌握终身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第一阶段———准备工作
在高一伊始的前两周,利用零次考契机,测试初中学习内容,对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并于第2周周五确定研究主题———如何应对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中的体现,并且研读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明确初中地理知识在学业考试中的呈现形式、内容与要求,提出在新授课、复习课以及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理念,并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其实施。
2.第二阶段———研讨交流
研讨交流分阶段进行,旨在及时分析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原则上每月一次。组内每位教师将一个月来自己的策略与效果交流探讨,主讲人员由各位教师轮流担任,研讨内容也由主讲教师汇总。以下分别是组内一次复习课交流与作业补充材料实例。教学思考与设计:农业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存在两种困扰,困扰之一在于对所涉及的区域缺少背景知识,遇到题目无从入手;困扰之二在于对所给材料不能高效利用,提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较差,在教学中本着“诊断式”原则,提出相应的学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3.第三阶段———文本整理
根据研讨达成的共识,整理出新授课与复习课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一般教学模式;总结出在课后作业中渗透、巩固初中地理知识的常用习题模式。
三、成果运用与改进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
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时,教师要使其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养成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将悬念式教学法、故事性教学法等策略引进,使学生在产生疑惑和想要了解故事后续发展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将对初一历史中的“社会变革和国家产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可将自主式方法引进,并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孝?同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身边关于孝的感人故事。之后,教师再将春秋时代郑庄公黄泉见母的故事向学生讲述,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了解到古人和今人具有一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将春秋小霸王郑庄公的相关史实牢记于心。
(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与否事关初中历史的学习成效。例如,在向学生讲授中华民族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也就是收集和查阅相关的文章、图书、照片、纪录片等,并在课上让学生分享收集的历史资料,这就在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的同时,促使学生反思发生的原因、中国当时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日本明治维新对该国发展的影响等,让学生能够从各个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将自身的思想和认知塞给学生。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将鉴赏教学方法引进
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成效提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讲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时候,如果将多媒体、图片播放和讲故事等教学策略引进来,将对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很好的吸引作用,进而对唐、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辉煌历史予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造就辉煌历史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的中华民族思考中国由辉煌变为衰败的原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思考方法、范围和深度,这是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引导的关键元素。
二、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反思
目前,虽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进和应用探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教学成效较为显著,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成效的提升,同时也影响了探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中历史教师在知识更新能力
和教育理念更新上严重滞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如果在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上更新不及时,不仅会阻碍初中历史教学的顺利实施,更无法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自然也就不能够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接受性学
习和探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不佳探究性学习模式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是接受性学习模式的革新。然而,在现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依旧存在接受学习的现象。
(三)校外教育资源利用不佳
在当前的探究性学习中,一些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网络作为资料信息收集和查找的重要手段,将学生的目光引领至历史遗迹和博物馆等地,提升个人的感性认识,而不是闭门造车、不思进取。
三、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本教学 理念与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开始注重以学生为本,使传统理念下的“师本教育”向着“生本教育”的方向转变,把为教师教好转向为学生学好,让学生有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我的机会。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建构,应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自由成长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帮助下,依靠学生自身完成对语文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发展的今天,应注重以学生为教育的本体,让学生尽快自己思考和行动起来,并不断地去吸纳知识、解开问题的谜团,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交给学生,从而获取提升学习质量的崭新教学模式。
一、“生本教学”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是生本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将学生都变成书呆子,而是要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心智成长、道德价值正确、人文素养深厚的生命个体。这样,语文教育就要打破传统的灌输模式,避免学生机械听课情况的出现。学生跳出了只听不悟的怪圈,教师也就不会想当然地以自己的教育方式影响或左右学生,不会陷入教与学分离的泥潭,而是能够感受到教育的真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领悟,在思考中建构知识体系。
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从文本中有所感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收获知识、培养情感、增强语文素养。在“生本”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蹲下来平视学生的知己朋友,教师不再依靠话语霸权与学生存在距离感,而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二)充分尊重学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也就是说,在被认同的前提下,学生的内心会更加愉悦,也更加能够激发出学习知识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和自由情感生发空间,尊重学生,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给予学生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以严密逻辑思维为手段的科目,语文依靠的是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形象思维去感受和体验文本,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自然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感悟往往更独到,也更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观点。所以,在生本教学中,教师是以尊重学生为教育原则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方面的情况组织教学活动。
(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那就是“生本”课堂。其实不然,初中生活泼好动、个性鲜明,但心理不够成熟、思维的深广度有限,认知能力也不够强,所以他们还不能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在课堂本来就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果完全交给学生去呈现知识的脉络体系,势必会浪费时间,使教学呈现出低效的状态。“生本”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掌控和把握,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促使他们连贯、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正是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将学生的认知与审美能力激发出来,使语文课堂更加和谐自然、井然有序,也让学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中语文“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策略
(一)积极建构自主学习模式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生本”教学的实施需要引导学生建构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教师应该以启发与引导为手段,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分析思考,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体现多维性和扩展化,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充分地调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中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生本”课堂建构的目标。
如在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教学时,教师可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朱自清对自己家庭背景的表述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因为这部分内容好像与课文标题没有必要的联系,不知你们怎么认为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迅速激发初中生的思维热情,将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展现在班级同学面前,通过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形式,学生对语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便会加深,也能够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行多元解读,一些学生会赞同老师的观点,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相反的见解。
经过班级学生激烈、充分的探讨之后,不但教学任务得到了高效的解决而且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上的整体氛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语文知识,这种不盲从于教师的见解的思维习惯,可以保障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生本”课堂在自主学习模式的运用下便更能够发挥其教学作用。
(二)打造互动交流教学平台
初中语文课堂需要打造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促使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魅力所在。语文学科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审美能力为宗旨归,这就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造生本课堂。学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对此,语文教师应该打造新颖的教学模式。
针对初中生好动活泼、喜爱展示自己的特点,可利用编演课本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型课堂模式建构,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角色扮演能够使学生与课文殊的语境、人物和故事开展交流与沟通,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亲切感,更容易体会课文。例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孔乙己”“我”“酒馆掌柜”等角色,引导他们对这篇小说进行发挥,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采取学生自愿、轮流的方式到讲台上进行表演,学生便会在彩排、演出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态度,也更好的理解当时的社会氛围以及时代环境。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当中去当演员,与学生一起表演。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特点,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三)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实现信息互补,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感受到合作的快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合作学体有以下几种方式:1.同座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两个人都是“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便易行。比如同座讨论交流、互读课文、合作表演、互相检测等等。2.小组合作学习(一般4-6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动物世界)这部分内容时,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教师可适当的利用小组竞赛教学模式,把全班学生分为松鼠、金龟子、大熊猫、蝉等活动小组,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动物知识、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方面进行辩论赛,这样,每个小组会根据本组选定的课文内容、动物种类特点进行阐述和论辩。也可以扩展合作内容,成绩优秀的小组可获得认可或其他形式的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能消除学生的疲乏感,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并且轻松、愉快地展开学习沟通,有效形成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本”模式。
(四)建立赏识教学评价体系
在“生本”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体验异常重要。也就是说,学生从自身学习情况、教师态度反馈等方面接受到的信息对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来自教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学生衡量自身学习效能的重要尺度,也会左右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由于初中生自尊心较强,更渴望教师对自己赞赏的评价,有了教师的认同与赞赏,学生便会带着内心的喜悦,积极的投身到语文学习之中。成功是一种体验,而赏识正是要适当的给予学生这种正向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让学生找到良好感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充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调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促使初中语文“生本”课堂的形成。
在“生本”教学中,教师应该对那些有着良好表现、取得哪怕有点滴进步的学生以肯定、赏识的态度。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比较胆怯、性格内向、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在《沁园春?雪》课堂上,笔者鼓励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发现这个学生有想要表现的神情,但是却又不好意思展示,这时我用“相信自己”、“不要放弃”、“你能行的”等鼓励性的言语加以引导,最后他站起来对这首诗歌进行朗读,而且很有进步。
对此,我用“做得好”、“你表现得很棒”等言语,并且用和蔼的目光、点头示意和拍拍肩膀等方式进行赏识评价,他在获得认同和赞赏之后,明显表现得很兴奋,脸上充满了自信的表情,这样使学生产生了成功的情绪体验,并争取有更大的进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尽力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和智慧点,认识每一个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巨大潜能,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些潜能得以释放和发挥,这样生本课堂也就顺理成章的生成。
总之,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实现对“生本”课堂的构建,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高效、轻松的氛围中收获真知,充分展示自身的才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不断地打破常规,倡导“生本”化的课堂教学观念,积极地开拓创新,改进“生本”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物理;人文教育;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67-01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真正的融入体现人文精神,不能只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环节落实。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着手。既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人文精神,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人文精神。广大的物理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很多好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这也是人文精神一种很好的体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改观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问题,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都要求在科学的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一、初中物理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心理及生理发育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主要表现在对自我的形象、自我发现比较关注;自我体验强烈;自我评价能力提升;自尊心强;但这一切都处于初步形成阶段,都不稳定,虽然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但极容易盲目反抗。这一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接纳也会发生改变,他们不甘心只做一个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急于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对他们来说是否有用,强烈的自尊心驱使其对于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要求独立急于摆脱成人的监护。因此在这一特殊时期,物理教学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融入,给予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教育,从而保证学生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学物理教学任务也要求体现人文精神。现代的的物理教育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比较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还有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这都是人文精神融入的体现。物理教育要求科学素质的教育。科学素质涵盖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学态度等等方面。物理学科是人类自然知识构成的基础,是形成科学观念以及提高能力的土壤。因此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具有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在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是极其必要的。
二、物理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的策略
1、精心合理的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与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不同没有将人文精神明确的凸显出来,而是将人文精神隐藏于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公式当中,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深入的挖掘研究,并将挖掘出的人文精神展现在学生面前。人类历史的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是有发明者呕心沥血,经历无数次的失败,长期的积累探索从而得出的成果。首先人文精神的渗透可以从物理教材入手将教材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教材史中人文教育分布在各种版块,从而更有利于物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融入。例如:教材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介绍了伽利略的科学方法,并且系统的阐述了伽利略从“逻辑推理”、到“猜想与假说、再到“实验验证”
的科学实验方法,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升。将物理规律与结论合理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还原成积极主动的教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物理规律的同时,体验其中的艰辛与快乐同时,让学生明白所有的物理现象发现都离不开两个要素:第一勤于思考、第二勇于探索,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
2、教师以身作则起到精神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常言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学问、胸襟、气质、人品都对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影响更大。因此一个性格和蔼可亲、知识渊博、教育方法得当、细致耐心、对学生关怀备至呵护有加、注重师生感情培养的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对于孩子的心理以及精神上都会产生极大的帮助及影响。因此物理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在知识层面上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知识渊博、有独到的见解;在精神层面上应提升自身的素质及修养,尊重学生、谨言慎行、有博爱的精神。以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即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习是要通过情感交流,心灵撞击,以及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来实现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与智力活动从最初的兴趣,培养成为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探究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忘我的治学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博爱的精神都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由此可见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不仅靠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的尽心编排,还要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形象,使学生争相效仿。
3、认识物理本质培养坚韧不拔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因此需要人们具有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科学态度。许多的科学家往往在研究的过程中只距成功一步之遥,也许是没有细致入微的观察实验现象,也许对实验的过程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才与成功擦肩而过。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气馁,依然坚持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研究探索,不厌其烦的反复试验这才有了最终真理的诞生。伽利略正是凭借着这种将强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意志,最终否定了由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错误认识。纵观历史,每一个为物理学作出巨大贡献的物理学家,没有一个不是将追求真理作为毕生信念的。正是有了他们的这种精神,这种对真理追求、对科学执着严谨的态度,尤其是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才能不断的推进物理学的发展。
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一、采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三、围绕《新课标》,树立新理念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学习环境;学习任务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自身特征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能力。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教师采取多元智能理论,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表现自己的学习优势,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爱好与优势,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一、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优势,就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创设出多元智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爱好,更加热爱学习,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童趣》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分发各种玩耍的材料与物品,让学生自己尽情想象和发挥,将自己喜欢的事物变得更好玩、更美好。教师在学生选择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智能思维,在未来的学习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与支持。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坚定学习的意识,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找到学习的技巧与关键,更好地进步与全面发展,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展示自己的优势。
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喜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梦想,所以,教师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样也充分达到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要求。
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智能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又要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将不同智能层面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使各个智能层面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在学习《亲爱的爸爸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把他们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其制定相应的任务,在分组的时候可以把智能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能够在合作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生活中的爸爸妈妈,每个小组成员各有分工,有的拍摄生活照片,有的录制视频影像,有的进行文笔记录,还有学生进行汇总和后期制作。最后,小组把自己的成果与同班同学分享。在分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内每一个小成员都得到多元智能发展,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发现了别人的闪光点。
通过实施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学习环境和制定个性化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促进了学生多元智能发展。教师要充分理解多元智能理论,并将其灵活应用到教学当中,尊重学生的智能特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历史学科所描述的都是学生所不曾经历过的“过去时”,学生要认识、理解那些远距离的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兴趣不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有必要创设历史情境。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挖掘知识中蕴含的情趣因素,根据教学内容,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辅之教学工具,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内容、生动的历史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让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积极学习。当然,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竞争激趣、游戏激趣等,只要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服从于教师,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理解和信任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其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再次,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师生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宽松感、安全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问题是历史教学的心脏。成功的课堂提问,能够“一石头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提问,将其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始终。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太简单,从教材中很容易就能够找出答案,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应难易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思考。教师要把复杂问题条理化、系统化,把深奥的问题明白化、通俗化,且问题要一环扣一环,逐渐深入,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沿着正确的思路轻松解决问题。第三,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教师所提问题不能浮于表面,而应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启发性,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往往能让学生更轻松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个人根据这几年的教学,总结了几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一)背好知识点
虽然现今强调素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学生不需要背诵、记忆一些知识点,而是要求在理解的情况下记忆知识点,这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明确重难点,背诵、记忆重要的知识点。
(二)建立知识线索
要把所学内容更准确掌握下来,有一定的线索是很有帮助的。线索清楚,往往就知道课本内容的核心意思,想要查阅也就比较迅速。因此,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渗透知识线索的指导。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把课本内容讲清楚,让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握相关内容,制作出每一课的相关知识线索,清楚每一课由哪些方面来组成,每一方面又分为几点来讲解。这样,学生的头脑里有了相关线索,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回想一下,很快就能确定所考内容在哪一课,也就能把答案确定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
(三)理解具体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