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护理专业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7 03:26: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职护理专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职护理专业

第1篇

健康照护专业的毕业生工作环境为医疗环境,运用与工作情景有关的医疗术语,与客户、医疗保健团队成员及其他人有效沟通;参与跨学科医疗团队,帮助客户达成预期健康结果;收集、组织和解释来自各种渠道的相关必要信息;准确书写医疗文书及报告;收集病人病史,以协助病人进入健康保健系统;解释本地健康保健系统流程及服务;运用各种体格检查工具及技巧协助病人及医疗团队;确认客户提供的健康信息,指导病人获得适当的医疗资源。护理专业毕业生则是运用护理程序为服务对象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二、加拿大健康照护专业与护理专业交叉课程少,整合后的课程负荷大

经过对比分析,两个专业项目的课程有一定的交叉,主要是人体解剖与机能、计算机、健康照护技巧和程序、人际沟通、求职等。其课程设置的差异远远大于共性基础,双方商议整合后的课程实施难度很大。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加方要求健康专业的某些核心课程须用英文授课。高职层次的学生英语底子薄弱,学生很难达到双方的课业要求。该项目合作了三届学生,课程设置的负荷和薄弱的英语底子使得大部分学生放弃了学习,最终没能达到合作的预期效果。

三、关于高职层次的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途径的几点思考

1.明确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向,逐步提升办学水平开展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从严把握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域,鼓励高职教育机构与国外知名的高职机构合作办学,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以职业技能教育项目为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引进的健康照护专业不适合联合办学,也没有促进办学水平,造成了此合作项目的停滞。前期对合作方向领域的调查研究是能否合作办学成功的基础。

2.引进西方发达国家护理领域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西方发达国家对注册护士的要求,高职层次的学生很难达到,但是比注册护士低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如:新加坡的登记护士资格证书、沙特的注册护士证书,澳大利亚的老年护理资格证书、美国的助理护理和护理员证书等。通过外方提供培训,使学生获得此类证书,既可拓宽就业渠道,也可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3.组织学生国际访问交流,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踏入护理国际舞台的信心高职层次的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不敢奢望进入国际护理市场。与西方发达国家护理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生交流,能更好地推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形成国际意识,为各种形式的合作提供可能性。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护理 英语教学 应用能力 调查问卷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3(b)-0039-02

1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入WTO和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涉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流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英语作为学校提升层次和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一直受到各类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和学生的青睐,也一直是各类高职学院各专业的必修课。《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基本要求》强调,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立足行业,培养学生满足一般涉外活动和涉外业务的能力。但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还不高,高职英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没有根据高职学生英语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单一,重阅读轻听说,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际要求;一些高职护理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素质培养阶段放松了对护理专业英语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在理解遵从医嘱及护理计划、读懂英文病例和药品说明、阅读医学英语文献等方面遭遇英语瓶颈,学生在毕业时综合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目前,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对提高高职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研究,但对于如何开发高职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专项研究还比较匮乏。

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本课题以黑龙江省高职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而且通过探讨提高高职护理英语教学的实效性策略,可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发展;通过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通过对英语应用能力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通过课题研究,争取达到以下五个目标: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

(2)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

(3)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

(4)提高教师在课改形势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高质量的研究型教师;

(5)提高学校英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

3 调研的基本情况

2011年6月至2011年9月,课题组成员对近年PRETCO试题及本校护理专业学生成绩等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对护理专业10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有63%的学生认为考试并不难,37%的学生认为考试很难或较难。对于日常教学是否会涉及考试内容,有65%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会进行考前辅导。对于该考试,62%的学生认为对自身和将来就业有用,有91%的学生回答考试成绩会和毕业证挂钩。在所有试题中,66%的学生认为最难的部分是词汇及语法结构,其次是阅读和写作,听力则被认为是最简单的题型。从调查情况看,虽然考试难度不大,但由于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所限,导致通过率并不高。PRETCO等级考试我校的年均通过率为30%,其中写作和阅读失分较多。通过对护理专业学生对A、B级考试的反馈及调查的数据分析,课题组认为目前英语教学法要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重点要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的能力。

课题组于2011年10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1”,在涉外护理专业和普通护理专业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问卷498份。分析表明,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普遍学习目的不强,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目的较强,学习兴趣相对浓厚,学习态度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也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

课题组于2012年4月设计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调查问卷2”。在涉外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及普通护理专业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96份。分析表明,非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相对薄弱,学习的积极性没有明显的提高;而实验班的普通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很多学生已掌握了较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非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一直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也比较积极,但在学习方法上仍有所欠缺,实际应用能力偏弱;相比之下实验班的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行之有道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自主性很强,自学能力提高很快,实际的应用能力也有所增强。

4 研究对策与建议

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关键是要探索和创新以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方法,构建有实效性的新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逐步建立符合学生未来护理岗位需求的教学观、质量观与评价观,创设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打好基础。

(1)以能力为导向,实施项目化教学。高职教育课程的重点不是力求把知识讲得详尽,而是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将知识点融人能力训练中,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要先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围绕能力目标制定课程的项目、任务等具体内容,将知识点的学习体现在训练项目中,边做边学,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一体化。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以专业为导向,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安排不同的实例和训练内容;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知识和训练有机结合。教学设计围绕能力目标展开,每一次课都有其具体的能力目标,而每一个具体的能力目标结合起来,就是该课程的整体能力目标。因此,我们也可以为整个课程设计一条主线,每一个单元就是一项的具体工作活动,以此来实现大的能力目标项目。同时,解决交际时涉及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如:掌握相关词汇、句型、语法,了解相关文化习俗等,即完成课程的知识目标。

(2)根据岗位目标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严格遵循“理论够用、技能为重”的原则,注重从实践教学来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基础理论教学要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专业教学体现以针对性和实用性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现以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目的。同时,任课教师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等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要通过改善硬件设施、引进外教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3)根据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由于高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同学,根据大多数同学的可接受性确立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使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教学中并从中受益。要针对护理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状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护理专业专业特点。

第3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护生)是高校学生队伍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个群体,它的特殊性是女生占了99%以上,是真正的女性天下。这些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时期,也是心理上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尤其是女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她们的心理特点,发现她们的心理问题,消除她们的心理障碍,提高她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培养高素质实用型护理专业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上海铁道医学院吴文源引进修订的Derogafis,L.R1973年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Symptomchecklist90,SCL-90)[1]。该量表在我国广泛应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2004级、2005级、2006级护理专业专科学生组成样本,学生年龄最小16岁,最大23岁,均为女生。共发出问卷2393份,回收有效问卷2305份,回收率96.32%。其中,五年制学生1367人,三年制学生938人。

2研究方法

主试选取学院护理系(2006年5月)专科在校生,分班集体问卷测试。被测学生在统一指导下相对独立完成问卷。时间限定为35~45分钟。收集原始数据整理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心理问题检出率

从表1可以看出,SCL-90因子均分≥2的人数及百分率,除躯体化、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症状均较严重。特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和偏执各项分别高达46.11%、34.83%、31.24%和33.23%。这表明,高护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很高的。

2主要心理问题

从表2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样对象在SCL-90各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常模[2],其中偏执、敌对和焦虑更为突出。这说明高护学生相对一般青年有较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高护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

高护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一般,高考决定了她们只能进入高职高专类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她们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近30年来,我国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从家长、教师到学生,都是以考上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为成功的标志。没有进入这一行列的学生,多数会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别人问起在哪个学校读书,往往羞于启齿。二是对高职认识上的误区。高等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类型。目前,社会、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还存在较多的认识误区,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把护理职业看成是低人一等的职业。在加上当前舆论宣传不到位,部分学校办学水平相对较差等原因,造成部分高护生心理上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

2焦虑

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现实与理想相差太远。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压力下来上高职的,自己内心并不愿意;还有些学生是所报志愿未实现,被迫同意调剂到现在学校的;也有些是根本不了解这个专业而盲目报考的,一到学校才知道与自己原来理解的完全不一样;等等。二是就业压力。在全国范围的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在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面对严峻的人才市场竞争形势,自然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人际交往错位

处于青春后期的高护生,自尊心和好奇心都很强。她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里一般都有一种特殊的优越感。到高职后,这种优越感消失殆尽,便产生了许多人际交往问题。首先,是社会交往萎缩。到了学校,失去了家庭小环境的庇护,再加上自己是高职生,感觉地位低,怕别人瞧不起,就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交往。更重要的是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难艺在现实社会获得满足的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到虚拟的网络社会里。久而久之,沉溺于网络世界的她们更加忽视真实可靠的现实人际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较严重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其次,是异往错位。青春后期年龄段的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到了较强渴望与异往的欲望期。她们渴望有能够亲近、信任她们的异性朋友。但由于感情的冲动性和迷惑性,部分学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少学生还以没有男朋友而感到羞愧,极易诱发品德心理问题,极个别的学生可能由感情问题产生自杀念头。再次,是师生交流障碍。高护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等水平,常被被老师忽视、指责或排斥,因而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师生间的不信任、敌对和疏远的心理。这种心理很自然地带到了高职学校。还有就是高职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少数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学生,也是产生师生交流障碍的重要原因。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前提是了解、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了解。如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定期发放心理健康教育问卷调查、教师一对一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等等。在较深入地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网上心理咨询、举办心理教育讲座、设立专项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门诊、班级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等等。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第一,做好校园内物质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创造一个赏心悦目、清新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和娱乐活动。第三,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形成团结、求实、文明、创新的校风和勤思、博学、活用的学风;加强班风建设,严明班级纪律,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提高荣誉感。第四,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校内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讨论有关热点问题[3]。通过一系列文化环境建设,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和谐校园环境。3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

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的心理。学校应为毕业生就业配备心理辅导员,为毕业生进行职业心理定位。心理辅导员可以为毕业生设计兴趣、人格、职业能力倾向等测试表,通过对毕业生状况逐条分析和心理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同时对自己的职业也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通过这类测试,为学生提供职业心理定位的服务,学生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中拾遗补缺,找工作时能沉稳应对。就业心理辅导员还可以向毕业生介绍求职心态调整和择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开设就业形势指导课,请知名人士做专题讲座等。同时,给毕业生配备就业心理辅导员,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辅导。学生的就业工作做好了,可以大大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医学护理模式以疾病的治疗为目的,新形势下的医疗护理模式提倡以人为本,护理人员除了护理疾病外,护理内容还包括健康教育、心理干预及康复指导。护理模式的转变向护理实训教学提出了挑战[1]。为适应新形势下护理人才的需要,本校依托临床实践,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巩固实践教学效果,改进实训教学方法,让培养出的护理专业学生能真正服务于临床,以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护理实训教学是高职护理专业必经的课程,是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有效、最基本途径。

1分析存在的问题

1.1实训教学方式呆板 目前实训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实训课前由专职实训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用物,上课时首先由教师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演练,实训教学方式呆板,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式模仿,强调对操作流程的记忆,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

1.2教学理念陈旧 教师重视课堂上操作要点的讲解,强调操作的程序化和规范性,教学目标以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基本护理操作为主,忽视了人文关怀,教学理念没有涉及人性化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学生学习犹如纸上谈兵,缺乏仿真环境,无法体会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教出的学生呆板,缺乏良好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2]。

1.3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 护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护理人才,以服务于患者、服务于临床。护士的工作就是把护理操作技术应用于每一位患者身上,以解决患者的不适。传统的护理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护理院校接受全部基础课程后,统一安排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实训教学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实习前实训教学中以模拟人为操作对象,会给学生造成患者都是无生命、无感情的一类群体的错觉,无形中降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护理职业道德。

1.4实训器材及内容落后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临床治疗护理中,要求护士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但部分高职院校实训器材落后,教师的护理教学内容老套,跟不上临床技术的发展,使教出来的学生无法掌握新技术,更谈不上使用新材料,降低了护士的护理质量。

1.5考评标准不完善 传统的护理实践考核护士的技术操作能力,注重患者的疾病护理;现代护理操作强调人文关怀,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提倡整体护理,考核标准发生了较大改变。实践技能考核标准使学生片面注重操作技术,忽视了对患者的人性化护理。因此要完善考核标准。

2改进措施

2.1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摒弃传统的、落后的、填鸭式的护理实训教学方法,代之以角色互换、分组互动、情景模拟、开展护理技能竞赛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制作PPS等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4];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分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临床应对能力。

2.2优化实训教学内容 改变护理教学观念,提出以人为本的护理实训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把护理实训教学从课堂教学延伸至临床实践。学校实训教学强调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更培养学生新护理服务理念,把人性化服务、人文关怀贯穿于实训教学中。在增强学生护理服务意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让学生对患者的痛苦和心理有切身的感受,在护患沟通及处理应对中不自觉地做到了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将护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出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3教学结合临床实际 实训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护理观念,掌握医疗护理新知识、新技术,并适时将新护理观念、护理技术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早期参与临床见习,在见习过程中多看、多问、多思考,敢于提出不同的护理问题,并组织学生集中讨论,锻炼学生方散思维,以解决护理中的实际问题。

2.4加大投入,改善实训条件 护理实训离不开场地和器械,高职院校应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室,完善培养目标,补充教学资源,保证护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质量。同时顺应护理学的发展,顺应护理教育的趋势,增添护理模拟教学新器材,护理教学环境力求真实,缩小学校实训与临床实践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以运用。

2.5完善考核标准,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训考核是对学生的检验和评价,是学生学习的风向标。在实训考核中,不仅考核传统的护理操作能力,还综合考核学生护理礼仪、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心理学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成为护理人员后能适应新时期的护理工作需要。

3结论

护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教学,高职院校是培养护理人员的主要场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实训方法直接关系到未来护理人才的质量。因此,应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意识,以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桦,优化护理实训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护理研究,2003,17:1226.

[2]朱海利,任小红.实训教学现状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593-594,605.

第5篇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36-02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护士的人文素养教育逐渐倍受关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构成了护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整体护理理念广泛开展的今天,在高职护理教育中构建全面、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顺利地适应现代护理的工作岗位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我国医学教育重专业文化技能,轻人文社科知识的倾向比较明显,导致护士在人文修养、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学校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识。

1.1 促进护理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

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追求以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健康状态为中心[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模式转变,现代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护士角色期待也随之不断提高。

1.2 提高护士内在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面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护理专业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掌握有关美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可以用美学原则指导整体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护理实践中,护患双方从对方的行为、举止、语言、表情等活动中捕捉美的信息,积累美的印象,护理专业学生接收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用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的言行、娴熟的技能等取得病人的好感,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3]。

1.4 培育护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激发创新思维

美育可以通过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净化护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健全护生的人格,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现代医学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护生在科研创新、理论创新、技能创新等领域能力提升。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明显的区别。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护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提高审美能力,而不在于培养艺术家。因此护理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使护生树立医学审美理想、重塑价值理性和健康人格[4]。

2.1 构建适合护理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正规的课堂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加强护士审美修养,提高护士审美素质的基本途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必须构建护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护生人文知识的学习[5]。

开设《美学基础》、《护理美学》等课程,对护生进行正规的美学理论教育,从基础知识入手,为提高护士审美素质奠定基础;通过开设《人际沟通》、《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懂得和谐人际关系的美学功效;通过开设《医学美学》等课程,掌握人体美的完整含义。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以上课程有针对性纳入护生培养的必修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护生的美的鉴赏能力,将美学理论走向具体的审美途径,可通过开设《文学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服饰艺术》、《书画鉴赏》等美育鉴赏选修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选择1-2门。

2.2 指导护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要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各学校可结合各自实际,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文学社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卡拉0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5.12护士节、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既提高了素质,亦凝聚了人心;同时,校内各院系还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开展航模制作、剪纸、贴绒、雕刻、书法、相声、小品、演讲、辩论、小合唱、舞蹈等比赛活动,这些美的教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荣誉感、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6]。

总之,审美教育应渗透到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动中去,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知识体系、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构建和完善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还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护生通过对美的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情操得以陶冶,成为一个既有精湛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当代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淑芬.杨林.“白衣天使”审美教育的必要性[J].护理与美学,2005,11:238.

[2J 雷鹤.徐巧玲等.临床护士美学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及体会[J].护理杂志,2011,1(28):76-77.

[3] 刘运喜.论加强护士审美教育的意义[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0-41

[4] 邓一洁.张瑞琴 浅谈对护生进行护理美学教育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84-85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3-0072-02

跨学科教育发展沿革

跨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互相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20世纪后半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征加强,出现了跨学科的趋势。

1970年9月7日,一个以“跨学科”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法国尼斯大学召开,该会对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育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会后出版了文集《跨学科学――大学中的教学和研究问题》,标志着对跨学科的研究正式确立。跨学科教学符合“知识传授、知识创新、知识物化为一体”的现代高职教育的职能观,符合以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相统一为核心的现代高职教育人才观的时代要求。同时,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交叉提供了便利,不仅可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复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创造、创新与创业的资本。因此,跨学科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一个众望所归的潮流。

高职教育跨学科教学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类型,既有别于“学科研究型”的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能力本位型”的中职教育,兼有高等性、职业性与社会性等综合化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是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从事各种社会职业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培养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不仅如此,随着社会对新技术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也越来越强。

跨学科教学通过不同学科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能的纵横、交叉融合,通过各科知识中专业技能的渗透作用,赋予松散、独立课程以更多的专业方向,在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高职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学科型课程设置模式,增添了课程设置的职业导向性。因此,跨学科教学以其特有的知识综合性和可拓展性,架起了高职教育与综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之间的桥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目前已有许多高职院校参与了跨学科教学研究。我校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已经开展了包括《康复体育》、《护患纠纷与法》、《实用医护写作》、《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理药物学实训教程(案例式)》、《护理物理学》、《医护英语实训教程》等跨学科教学。通过跨学科教学,加强了基础、专业、技能之间的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平台。随着大学科观念的形成以及跨学科课程的开设,跨学科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跨学科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计”。跨学科教学的关键是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跨学科教学主要形式是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或互助教学,如密歇根大学的跨学科协同教学模式,即由来自多个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同堂讲授跨学科课程,同一团队的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略运用等多个方面互相支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使课程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但跨学科协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管理体制及部门协调困难、师资组合困难、教学场地选择困难、教学时间安排困难、学时及学分分配困难、教学责任归属困难等。而且,跨学科教学主要通过讲座形式由多位教师协同完成,很难作为正规课堂教学予以规范化。此外,高职跨学科教育更受到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学习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教师资源有限性等制约。

当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偏低,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数量不足、技能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所以,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对于高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我国跨学科研究学者金吾伦认为,人类不可奢望存在大一统的理论来全面科学地说明世界万物,甚至对于某一具体的现象、过程等也不太可能存在全能的理论。

因此,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师资建设的目的并不是形成一支通科教师队伍,也不是盲目追求教师什么都学、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形成起始于跨学科课程开发,实践于跨学科教学过程,发展于跨学科学习,是基于“需要、必要、可行、实用”基础上的教师能力的纵向升华,是在以护理能力为本位基础上对文化基础课程与相关护理专业课程进行知识技能拓展的一种跨学科整合过程。比如,《康复体育》课程的开发,赋予了体育康复应用的价值,《免疫、病原生物与传染病护理》、《护患纠纷与法》等课程的开发体现出相关联课程间的知识与技能的整合等。由此可见,高职护理专业跨学科教学并非纯粹的课程组合教学,也不是课程间的泛泛综合,而是对护理能力项目的一种分层整合。同时,并非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形成跨学科整合课程,跨学科教学还应包括跨学科内容和跨学科实践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教学等。因此,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除了针对特定的跨学科整合课程外,还必须具备多元化和前瞻性等特点,为课程教学与临床应用以及学生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师资教学平台,真正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跨学科师资队伍。

多元化跨学科型师资的培养模式

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将围绕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养成以及跨学科能力形成两个方面进行。

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 教育意识是指教育者基于教学对象的发展要求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素养和责任的规定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是主动将外在职业要求与自身结合起来产生的主体体验,是对职业的认识、认同并付诸行为实践的过程,因此,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是培养高素质跨学科型师资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文化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教学,均应体现出课程内容的职业应用价值。就业导向性是文化、基础、专业的连接纽带,也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纽带。教师跨学科教育意识的养成应在强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跨学科教育必要性认识,并在参与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实践等活动中使跨学科教学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兴趣和需要,从而形成教师自觉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行为。

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形成 跨学科教学既可以实现课程的设计和建设、课程的内容和扩展、课时的安排、课程的考核和监督、教材的编写和深化、教师队伍建设及物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同时又可以有效形成理论与实践师资、院校师资以及人文与专业课师资的三大组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专业课与非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相互听课、校内外培训以及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进行。一支集跨学科理论、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师,关键是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教师队伍,基于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原则,高职教学应更注重专业技能在各课程中的渗透。因此,重视教师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建设一支集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跨学科师资队伍将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仲林,张淑林.中外“跨学科学”研究进展评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9):5-8.

[2]邱士刚.关于大学跨学科教育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6(1):78-82.

[3]程祖德.跨学科整合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方向[J].航海教育研究,2005,(2):20-22.

[4]金吾伦.跨学科研究引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5]贾晓娟.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29-30.

[6]李晴.就业导向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郧阳医学院学报,2006,25(5):316-318.

[7]肖彬,邓晓蕾,任浩.解读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四种理论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4):19-21.

[8]刘仲林,赵晓春.跨学科研究:科学原创性成果的动力之源[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6):108-109.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77-01

生命是一切活动的起点,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卫生高职校护理专业的德育课程应当以润泽生命、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并丰富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将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使护生在关怀病患生命价值的同时学会珍惜自己,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质量,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培养人际调适能力和道德良心,以乐观进取的态度面对人生。

一、帮助学生认识专业、未来职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在护生入校的第一年,引导学生科学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了解护士职业基本职责和社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这一时期德育教师的重点工作。

在护生入学教育之初,要反复进行生命教育:强调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培养“仁爱・精诚”的治学态度,在敬业奉献中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定期组织护生学习与护士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法、守法、用法,增强护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二、以实践推进专业成长与道德养成

护生进入二、三年级,逐渐接触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课程。在这一阶段,可以借助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巩固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利用职业技能大赛提供的实践机会,进行角色转换的体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赛项的比赛设临床病例分析和技能操作两大模块,操作模块包括四项子模块,分别为: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口腔护理。为体现护理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比赛采用模拟患者进行真实操作,因此,需要大量的学生志愿者充当真人患者协助考生完成操作来进行。此时可以让在校护生进行充当真人志愿者志愿活动,一方面,通过向高水平选手学习,见贤思齐;另一方面,通过角色换位,切身体验病患的心理感受与实际需求,提高从业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在职业场景中感悟生命尊严与职业价值

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培养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性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接受三年半的理论学习后,都需要到三甲类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科室流转实习,这期间学生需接受实习医院和学校的双重管理。在实习中我们发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经不住带教老师的提问;技能操作不扎实,经常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无菌原则、“三查八对”制度等;欠缺服务意识和护患沟通技巧。我们对学生在实习中发生的差错要采取“零容忍”态度,通过个别反馈与集中总结的形式,教育学生从思想上高度戒备,防微杜渐。因为,实习差错会直接引发医疗事故,或延误病情,耽误治疗,或损害病人的生命健康,甚至激发病人与家属的不满情绪,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生命是不允许马虎与试错的。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养

一、职业精神的时代内涵

职业精神指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精神动力,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现代职业精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范畴,是对职业道德内涵的升华。它不仅反映社会精神和职业要求,而且反映特定职业的具体性征和具体要求,即它不是在普遍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代职业精神强调具体职业的特征,表现为从业人员对自身职业角色、职业道德的不断认同,并用坚定的信念履行该职业义务。职业精神是指同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且为大家共同认可的具有该职业自身特征的精神,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和职业作风,其核心是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与职业良心。职业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多种理解和认知:它鲜明地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精神传统和从业者特定的心理认同以及较为稳定的职业素养,它与人们的具体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点的精神表象,它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基本要素组成,职业精神的实践内涵体现在敬业、勤业、创业、立业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精神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理论体系既具有共性化特征,又愈发彰显各种专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职业精神在职业发展、职业成就与个人职业幸福感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精神特质和职业诉求在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中更加明显。社会的发展对护理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护理教育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护理技巧、技能,更需提升他们的职业文化修养和职业精神修养,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专业技术人才。下文将对高职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护理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进行探析。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护理院校普遍存在轻视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

目前,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占比较大,而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课程内容只有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第六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部分章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属于选修课程,并没有纳入必修课程体系。高职护理专业普遍重视对学生护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护理职业精神的培养。

(二)高职护理院校职业精神教育方法单一

当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在职业精神培养方面,存在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护理职业精神教育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部分学生只为考试过关,并未从思想上接受职业精神教育,也很难真正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精神的真正内涵。

(三)学生自身对职业精神培养的轻视

就业率现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学校轻视职业精神教育容易使学生误认为职业精神教育不重要,且职业精神教育不同于职业技能教育,没有证书和相应的评价体系证明职业精神培养的成果,导致学生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职业精神的养成,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四)职业精神教育内容缺乏行业针对性

职业精神具有强烈的行业特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一般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教育,这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没有针对性,虽然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了诸如护理伦理学等课程,但并未形成完整的护理专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体系。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高职教育理念的偏差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现象,在操作技能性比较强的护理专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高职护理专业重技能轻职业教育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考体制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高校招生仍以高考成绩为录取标准,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入学时,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养进行考核。

2.就业体制的负面影响

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的体制已经终结,学生毕业后完全被推向市场,自主择业。由于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效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为满足就业的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从而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

3.用人标准的负面影响

由于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没有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因此,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考察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成绩与毕业院校的知名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增加就业的成功率,学校为提高毕业生整体的就业率,会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教育,忽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4.职业能力为评价导向的偏差

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骤增,学生掌握较高水平的专业护理技能成为择业的一个重要筹码,加之护理技能可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而职业精神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所难免。

(二)学生自身对护理职业精神认识的偏差

除了高职院校与社会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不够重视这一因素以外,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也存在不重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笔者通过对100名在不同医院实习的护理专业实习生的调查发现,22%的学生认为“大众对护理职业持尊重态度”,也就是说,大多数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得不到尊重;只有5%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是高尚的职业,说明学生整体的职业价值取向已经偏离了职业本身的意涵。在对学生家长的调查中,71%的父母认为护理职业很好,支持子女从事这个职业;另有26%的父母认为有个工作就行,从事护理职业与从事其他职业一样,显示了这些家长对护理职业认识上的不足。对于学生不喜欢护理职业的原因调查发现,59%的学生认为护理职业很累,收入低,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37%的学生则认为护理职业是个受歧视的职业。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护理职业认识上的偏差,同时说明了加强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三)多元价值观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与影响

现代化伴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对整个社会和各个职业都形成了某种程序的冲击,例如视金钱为圭臬的货币哲学使一些人成为金钱的奴隶,急功近利,缺乏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缺乏理想,不愿奉献,没有担当责任的勇气和信心,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也对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在择业时,家长和学生考虑最多是找一个薪资待遇好、工作环境舒适的体面工作,把薪酬作为衡量工作的主要标准,导致一些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频繁跳槽,以致于对自己、就业单位和社会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缺乏职业精神培育的师资队伍

在我国高职护理院校中,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主要由思想品德教师、护理专业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想品德教师多是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他们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一般的思想道德课程内容,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向学生阐明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护理专业课的教师具有护理专业知识,但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的能力尚有欠缺,因此也不能达到职业精神教育的良好效果。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健康、日常生活等,在与学生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但是他们开展职业精神教育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障。这三类教师在对学生实施职业精神教育方面都有局限性,达不到职业精神教育的预期效果。

(五)职业精神培育缺乏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缺乏合理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没有合理的评价标准,职业精神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导向。由于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鲜明的职业特点且护理工作与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息息相关,重视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是应该且必要的。

四、促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配备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

高职护理院校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是高职护理院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专职教师较少,职业精神教育教学效果不佳,高职护理院校应设置职业精神培育专职教师以改变这种状况。专职教师研究的内容、课题和讲授的课程完全以高职护理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为主,涉及护理专业知识,以培养护理学生职业精神为核心。在选聘专职教师时,应选聘责任心强且有志于从事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研究的教师。

(二)完善护理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监督与评价体系

通过考察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前后行为的变化可以测试教育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是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职业精神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护理职业精神内涵,依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数指标;其次,对条目细则进行行为标准上的详细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设计明确具体的评价量表,根据此评价量表考核护理职业精神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状况。要使培育有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具体的激励机制,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根据护理职业精神培育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量表对护理学生作出评价,奖励得到较高评价的学生,激励护理学生加强职业精神培育。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保障高职护理院校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效果。

(三)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1.在理论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精神的内容

在高职护理院校教学中,专业理论课占有很大的比重,是学生在校就读的重要课程。因此,在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要融入职业精神的教育,使职业精神的培养和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本行业的发展历史、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职业形象等,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可以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处理问题,例如当病人与护士发生冲突时,护士该怎么办等,让学生通过处理这些问题培育自己的职业精神。

2.在实习实践教学中培养职业精神

实习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可以使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在高职护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实习实践教学是重要环节。通过实习,能够使学生了解行业规律,遵守职业规范,提高工作效率,使学生的职业精神在实践中得到有效培养。首先要加强实习实践前的职业精神教育。通过召开实习实践学生全体大会或各种形式的班会,向学生渗透实习的重要意义,进行责任和权力教育、安全教育和文化教育等,使学生知道在实习期间应如何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在实习实训期间,严格规范纪律,实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从各方面按照医院的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好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最后,对学生实施动态考核。对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了解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团队精神和创新举措等,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职业精神。此外,还可以开展各种护理专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诊实践活动和护理知识竞赛、辩论赛、护理操作技能大赛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3.营建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

首先,在新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到医院感受他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和护理人员的角色,了解行业情况以及未来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使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唤起其职业兴趣。营造班级职业文化氛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促进班级职业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职业文化学习活动强化班级职业文化意识,也可以在教室、宿舍、实验室、楼道等位置张贴护理名人名言与先进事迹的介绍等,宣传职业文化。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培育环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通过鼓励学生撰写职业论文、开展职业实验、鼓励各类护理用品的发明创造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情感。此外,还可邀请护理行业的成功人士来校做专题报告,以他们的成就与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这是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的有效途径之一。总之,职业精神培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与家长、医院以及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司志敏 单位: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长生.高职教育内涵之职业精神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第9篇

[关键词] 护生;情感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b)-100-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 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 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 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 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3]吴雅文.护理情感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10-2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