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学导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24 17:2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导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学导论论文

第1篇

以功能为标准,初中化学用语可分为物质组成用语,物质结构用语以及变化用语。物质组成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及化学式三种;物质结构用语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式、结构式及结构简式等;变化用语则包括化学方程式、电离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等。其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学习入门三种重要的化学用语。

二、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困难原因分析

1.教学评价的原因

当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评价方式仍以传统的“一卷式”考核方式为主。单一的考核标准导致了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情感关注的忽略,“填鸭式”教学成为主导,大量的化学用语被要求强行记忆,未准确理解的化学用语从根本上导致了化学用语学习的困难。

2.化学用语本身的原因

化学用语是表征可察宏观世界及本质化微观世界的化学符号,具有极强的抽象性,跳脱出与具体事物间的联系,化学语言将不具备任何意义,这种极强的抽象性从本质上导致了学习化学用语的困难。

3.教师的原因

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标准,这一现状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知识层面,所有内容的讲解仅从知识角度出发,缺乏对学生发展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大量习题的机械训练,在磨灭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降低了学生探究化学用语本质的兴趣。

4.学生的原因

初中生从心理学角看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成熟,仍具备一定的表面性,难以深入事物本质;另一方面,此时的学习者,已具备一定并不系统的化学用语储备,这种不算科学的概念等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定式思维,进而阻碍学生对于化学用语的准确理解。

三、初中化学用语学习策略分析

1.明确化学用语学习目的

做好任何事的前提是自身具备强烈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而这一切均源于明确的目的,学习化学用语亦是如此。当前初中生对于化学用语的认识仅停留在书写便捷、硬性记忆的阶段,忽略了化学用语经过长期发展沉淀其中的特殊意义——和物质组成、物质结构、化学反应密切相关的本质属性。只有细致分析每个方程式,让学生领会到学习化学用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然就可激发自身对化学用语的学习热情,是学好化学用语的前提条件。

2.提前感知,循序渐进

化学用语繁多,切忌短时间内试图全面掌握。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依据教材设置,提前将化学语言的教学穿插在教材章节中,做到知识点的环环相扣,让学生头脑中对于化学用语知识的掌握具有系统性;学生在对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应注重一点一滴的积累,认真对待每一个元素,每一个角标,每一个方程式的具体含义,只有对每个章节、每个方程式均准确掌握,才有可能保证日后化学用语的系统、准确掌握。

3.注意构建化学用语体系

化学用语具备高度的抽象性及简洁性,其以极其简单的书写方式对应着丰富的宏观及微观信息。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准确写出化学反应的反应式,还应对反应式中的系数,符号,角标,元素符号等进行细致了解,对其进行宏观、微观角度的全面讲解;学生在对化学用语的学习过程中,则应下意识的去把握化学用语的通用性,力求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化学用语体系。

4.规范化学用语使用规范

化学用语诸多特点存在的首要原因就是其国际统一规定的标准化,良好的化学用语使用习惯的养成,一方面应注意日常用语的规范使用,另一方面则应下意识的在化学学习中经常使用化学用语。比如,在化学学习的记录过程中,碰到物质描述的时候应尽量的使用化学式对名称进行代替,对于物质用途、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的描述时,尽可能的使用化学式等化学用语进行表达。反复的使用,经常的联系,将会最终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固定的反射式化学用语思维,达到良好的化学用语学习效果。

5.实验加强用语直观性

第2篇

学会阅读是初中生最基本的素质,阅读教学也是各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化学教学缺少阅读环节,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1.设计导读提纲

导读提纲要按学生实际由易到难,并且注重知识的新旧联系,引导阅读,增强理解能力。如:在H2的性质这节教学中,我是设计如下的导读提纲:A.氢气的物理性质与氧气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区别?B.收集氢气的方法与收集氧气的方法有何异同?C.氢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否相同?为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只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便可轻而易举地解决。教师可以从“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2.按教材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读方法

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导读方法。①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最关键的字、词、句归纳、综合、理解。如: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学会抓住理解最关键的词语,在解题中便可易如反掌。如: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微粒是CO2分子,二氧化碳在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碳原子和氧原子。②对几类重要物质的研究的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结构—性质—用途,将枯燥的描述性内容与化学实验相联系,利用不同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将不同类的物质或同类的物质区分开来。③对化学实验,引导学生阅读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及实验注意的事项等,通过学生的阅读掌握大致内容,教师演示实验中可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如:实验室制取氧气,为什么要用KlO3而不用KCl?如果阅读时理解了实验原理,回答这一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实验完毕时,也可以提问学生如何拆除实验装置,不必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要先拆导气管,后移酒精灯。

二、导思

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是现代教学的核心。学生的思维僵化,是教师教学彻头彻尾的失败。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是引导学生对不同的问题分别进行横向、纵向、逆向思考,以促进思维线索的交叉和互补,形成思维网络,使学生思考问题能多维化、立体化。

1.横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从对一个事物的思考转到与这相似相关的事物的思考。通过横向思维可以对相似的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共性与异性。如:初中化学学了氢气、木炭、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可以把CuO还原成Cu。这三个实验有相同的实验现象,也有不同的实验现象,三个实验都必须加热,但加热的温度不同,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便可得出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不同。

2.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向纵深方向发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如:O2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否肯定是O2?为什么?通过学生的思考,便可知道:凡是难溶于水的气体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锌、镁、铁都可以与稀H2SO4反应,都产生氢气,实验室为什么要用锌与稀H2SO4反应来制H2,而不用镁和铁?引导学生从金属的活动性去思考,不但巩固了金属的活动性知识,又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通过纵向思维的训练,在透彻理解知识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善于从问题的正面思考到它的反面或对立面的一种思维方式。如:“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一种化合价”这种说法是对还是错?通常情况下,这句话看起来是对。但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下:有没有一种元素在一种化合物里显几种化合价呢?如学生一时难以想起,老师可以提供一种化合物,让学生算算同种元素的化合价。如:NH4NO3。初中化学有很多知识,都可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就取决于教师是否有心了。

三、导创

第3篇

思维导图可通过电脑软件或手绘法进行设计绘制,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笔者建立学生应以手绘法构建思维导图.手绘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主题:主题一般在思维导图的中央部位,其由关键词及图像组成;

(2)次主题:次主题围绕主题展开,以分支形式向外扩散;

(3)分支:分支由图像或线条上的关键词组成;

(4)节点构造:节点构造由分支相互连接所构成.如:电化学教学中.电化学为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为次主题,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类型及构造为分支,节点构造即为原电池充电、放电与电解池构建之间的关联.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点.其以中央图形为主要点,并向外周发散相关的关联点.关键词可构成思维导图的分支,并由分支形式展现出次体的话题.思维导图具有树状发散性特点.思维导图以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应当对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才能理解化学教学的真谛,才能真正掌握化学知识,才能牢记化学概念.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项概念多、复杂性较高的一门课程,既具有实质性,又具有抽象性,因此不少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的理解并不透彻,导致在化学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思维导图的实际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下述教学:

1.进行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课程设计的知识点较多,涉及面也较广,因此在学生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小挫折.但在化学教材的编排中,其是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连接的,每个章节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的思路,帮助学生构建相关的内在知识点网络,梳理各个章节的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高中化学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章节教学中,不少学生对于离子反应及氧化反应的概念掌握的并不透彻,因此在习题练习中常常出错.而以思维导图对该章知识点进行总结回顾后,教师可以离子反应作为主题,以分解及氧化反应作为次主题,以各个反应的发生条件及步骤作为分支,帮助学生对于离子反应这一章节进行知识梳理,提高学生对于离子反应的理解程度.这一事例充分体现出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思维导图的教学意义.

2.进行章节知识的预习思维导图除了具有帮助学生进行章节知识回顾的特点外,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能够自我绘制出思维导图后,教师可教导学生如何以思维导图对化学知识进行预习.如对氯的化学性质进行预习时,学生可通过对书本知识上所讲解的氯气与碱液之间的反应进行掌握:Cl2+2NaOHNaCl+NaClO+H2O,来了解氯的化学性质的基本特点,能够对氯气所参与的化学反应过程进行一定的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构建自己对于氯的理解的思维导图.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导图的完整性,并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联系与总结,发掘出其共有的特点与联系,理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当满足上述特点后,思维导图便会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缜密性,可以帮助学生对于未学习的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初步掌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在化学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出现“一说就懂、一做就错”的情况.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对某部分的化学知识掌握的很牢固,并且许多化学公式都能铭记于心.然而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在进行解答化学习题时,却经常性的出错.此时,教师不应对学生进行责备,我们必须承认,化学学习的知识点较分散,考试中的涉及点也较广,因此,学生在解答化学习题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绘制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对于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联系,寻找出新的解题思路.

四、结束语

第4篇

6月20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书记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指明了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方位,提出了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对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理论的科学总结和重大创新,是指导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我认为,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关键要在提高舆论引导的影响力、权威性和公信度上下功夫、求实效。

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始终承载着社会主流舆论,传递着时代的强音,反映着民声民意,彰显着时代主流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媒体最高文化品质的公信力,必须时时体现其影响力。一是正确导向。总书记强调:“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正确引导必须体现在最大多数受众的认同、信任和市场占有率上。要适应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的深刻变化,让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壮大主流媒体实力,扩大影响力。二是尊重规律。要从新闻价值、表现形式、受众心理、传播规律、传播技巧等规律层面,考量宣传效果,调整宣传艺术,丰富传播手段,提高引导能力。在数字化时代,主流媒体必须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抢占这一高地,挤占这一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占据主动,展示主流、体现主导。三是搭建平台。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带来的利益冲突,使社会舆论呈现出多样化、分散化、复杂化。分散的聚合不起来,就很难形成主流舆论,也就谈不上引导。因而,主流媒体必须建立拓展沟通渠道,把分散的舆论聚合起来,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增强互动式引导,形成正确导向。

彰显权威性。权威、公正、理性、负责是主流媒体的特质。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正确的引导力、强大的吸引力和强烈的感染力有效影响受众、引领社会舆论,通过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和引导艺术来吸引群众,感染群众,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体现权威。一是主题宣传要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感染受众。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感。要注重大题材与普通人之间的关联,实行大主题,小切口,新视角,深挖掘,做到立意高、形式活、有创意,努力提高宣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在进行典型人物报道时,为避免人为的拔高,可以通过还原典型人物的生活本质,去捕捉和发现生活细节,使典型宣传具有感召力和人情味,也更真实,让人信服。要坚持以合为势,形成关注度,在重大题材和重要报道中,要整合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资源,立体式、全方位、大范围的集中宣传,形成舆论强势,展示规模传播效应。二是突发事件要有时效正确导向受众。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对重大事件的判断能力和引导能力。特别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没有预期性,具有明显的冲突性和敏感性,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而人们受到事件的刺激会产生惊异感,引起恐慌和思虑,激起众说纷纭,使许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到事件中,不断引起形式各异的社会骚动。一个负责任的新闻媒体应该是从受众利益的角度考虑,提高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和判断能力,用正确的、健康的观念去强化受众头脑中原有的那些积极认识,同时驱除和驳斥那些错误的、模糊的、落后的认识。三是舆论监督要用效果来引导受众。按照“着眼建设性,务求真实性,保持平衡性,确保合法性”的原则,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维护稳定的要求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使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第一,坚持服务中心。要坚持“党政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的呼声统一起来,不猎奇,不炒作,抓主流,抓大题材。第二,坚持建设性的立场。新闻工作必须紧紧服务和服从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决不能凭借新闻从业人员个人的情绪爱好或服从部门的利益进行开展新闻报道,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用事实说话、用过程说话、用当事人说话”,通过舆论监督,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第三,坚持给公众信心。新闻媒体要重视舆论监督的效果和刊播后的反馈,对一些重大题材,要进行实地回访,制作节目播出。对认真整改的,要报道整改成效;对曝光后仍然坚持错误的,要跟踪报道,直到问题解决。

提高公信度。公信力是新闻宣传的可信度、权威性在受众中产生的引导力、感召力、亲和力和表现力。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关键是要坚持“三深入”,实践“三贴近”,占领舆论制高点。一是做强时政新闻。第一,大事大处理。主流媒体姓党,首要任务是为党委、政府工作大局服好务,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确定的报道计划选题,紧紧围绕广大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选题,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题。选题一经确定,就要分层次、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推进。要把重视时政新闻、主打新闻作为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必由之路,切实抓好头版、头条、头组新闻,增加信息量,形成舆论亮点。大力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报道,调整优化版面结构,要闻版讲重,新闻版求新,专版周刊做深,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有品有格更有神,努力将时政新闻做得更充分、更好看,真正成为权威的主渠道和社会舆论的思想库,让党的方针政策被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思想和行动。二是做深时政评论。言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也是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要改变过去评论四平八稳、语言生硬、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代之以清新活泼、言之有物、讲究时效的新闻评论,做好引导而不训导,庄重而不呆板,深刻而不深奥,易懂而不浅陋,犀利而不尖刻,平和而不平淡,体现权威性,展示公信度。三是做活民生报道。第一,确保贴近性。民生报道体现的是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受众的视角,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正是其中的精髓。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进社区、下农村、走工厂、到学校、入机关,写百姓身边的人,讲百姓关心的事,说百姓自己的话,用新闻吸引人,用真情打动人,用思想引导人。第二,坚持服务性。每一个编辑、记者都要时刻装着读者、观众、听众,每篇稿件、每张图片、每个标题、每段音像、每个版面,都要弄清楚能告诉受众什么、受众是否需要等问题。力争剔除无效信息,提供贴心服务。第三,保持多样性。要力求在有限的栏目、版面尽可能多发新闻,在有限的新闻条数中尽可能多发深度报道和独家新闻,在有限的信息中尽可能多透露高质量、有价值的信息。

第5篇

在学生对其中的一些概念进行回顾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微弱电离”的理解,从而得出弱电解质的电离都是可逆的;在“逆”中进一步推导可逆的过程中必然有电离平衡的存在,学生就会自主地对“电离平衡状态”进行分析,在“等、动、定”中体会电离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志;学生在领会“变”的含义中,顺利将思维引向对“电离平衡影响因素”的探究学习.顺应学生的思维,教师就可以利用板书在黑板上构建知识框架,灵活地将各种概念进行串联,利用概念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来逐层进行延伸和学习,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不断地对框架进行丰满,从而建立一个“有血有肉”的高效课堂.通过这样思维框架的构建,结合学生的生成顺利的形成“思维导图”,使得课堂教学上不仅仅是“形似”,更从本质上达到了“神似”,灵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到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关联性,从根本上提高了高中化学的课堂效率.

二、突破思维模式,引申探究效率

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突破的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化学的学科特点,利用实验探究来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突破,在学生对现象、数据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逐步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核心讨论点上,在对重点的攻克中使学生对化学原理更为清晰,从而得到完善、严密的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在初中物理中学过的电学知识,利用“电子转移”来联系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使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使电子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而产生电能?”这样的问题,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下,学生逐步地将问题集中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来形成电流的问题上,这一问题让学生们很是兴奋,都想利用这一原理来制造电池.学生主动地对氧化还原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其中的电子流向确定了正、负极,开始尝试选择相应的电极材料,使用导线将正、负极进行连接,不断地进行连接尝试各种不同思维的实验.在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终于看到了电路中所连接的“二极管”发亮了,顿时一片欢呼声.通过这样对一个“中心点”的研究,在学生心中绘制了一张“原电池”的电路图,非常清楚的理解了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并在学生的实验中得到了完善和修复,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清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效率.

三、共建思维导图,推进合作效率

“集思广益”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更广、更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的形式,让大家相互之间配合协作,对学生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地聚合和整合,使学生的思维、认识和经验得到共享,实现学生能力的最大化,以此来共同努力来建立思维导图.例如在学习有关“酸碱中和滴定”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讨论“如何使用已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这个问题,学生就会从反应的原理出发,建立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相等的关系式,顺利的得出c(NaOH)V(NaOH)=c(HCl)V(HCl)这样的实验原理,从而顺利的得出计算未知盐酸浓度的公式,然而在仪器的选择和重点的判断上又出现了困难,教师要及时地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仪器和指示剂,学生在认识仪器的同时对整个实验的设计产生一定的启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最终学生得出了“检漏、洗涤、润洗、装液、读数、滴定、读数”等一系列的实验步骤,整个实验框架也在学生们的齐心协力下逐渐地清晰,使得后面的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变得水到渠成.通过这样的集体构思,使学生们共同搭建来实验的框架,相互之间取长去短、相互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打造了思维导图,不但体验了合作学习的快乐,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小组合作的学习默契和效率.

四、整合思维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反思是学生记忆、思考、接受的一种升华,而其中的思维导图不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书本由“厚”变“薄”,有助于学生对关键点、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学习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一张白纸上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建立简单的思维导图,将其中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使用不同的线条将其标出来,新奇的学习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的学习变得富有生机、很充实.学生在标注“钠及其化合物”时,遇到了钠盐之间相互转换的困难,教师要及时的进行参与讨论和引导,启发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之间的互滴检验”,讨论“碳酸氢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之间的反应实质”,学生很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突破了自己的原有认知,建立了个性化的思维导图.学生在对物质之间的联系进行搭建时,意识到了自己在反应方程式上的遗漏和不足,纷纷的将自己的思维导图与同学或老师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不断的借鉴彼此的优点,起到了很好的“补漏查缺”的作用,使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通过这样的反思式的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建立了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构建了纵横式的网络,也使的学生的思维可以纵横式的发展,不但达到了巩固和复习的作用,还轻松地突破了在新课讲授时那种顺向思维,建立了逆向、混合向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效率.

五、结语

第6篇

专题一: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

第三、协调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4、只观察不思考等。

化学学习方法之二

专题三:学会加工

加工,指的是对所感知的事物通过特殊的思维方法对获取(感知)的饿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是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这些策略,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类比、比较和质疑呢?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这是加工的重要方法。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广泛地得到应用。如在高一学习卤族元素极其化合物性质知识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从而顺利实现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1)要考虑不同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即善于发现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本质上属性,只有本质上属性相同或相似,才能作出类比;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这一本质属性,为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类比提供基础。2)要注意类比的或然性,正确类比,防止类比的负迁移。换句话说,就是在抓住事物共同属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差异性一面。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由于其电子层数不一样,因此其化学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不能有Cl2+H2O==HCl+HClO类推出F2+H2O==HF+HFO等。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学习时着重从其定义、特征、使用范围等差异面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从而掌握四个概念。要学会比较,关键在于对化学事实进行分析,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做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关键特征,而且还能更加容易掌握新概念的涵义。

第7篇

(1)教学大纲要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新知识前,首先是九节课的初中化学知识内容复习,授课老师应如何做才能"旧中见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

(2)如何使学生从初中的局部知识扩展到高中的全面把握和理解知识,调整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的要求?

笔者根据几年来在教学上的实践,本文就以上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作为高一新生的教师,第一节课的意义异乎寻常,它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最重要的一课,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偏偏高一化学按大纲要求就是连续九课时的初中化学知识复习,从学生方面来看,开学后第一节课开始,都希望学习不久前刚发下的自己已"看"过几遍的新课本知识,此时却要他们复习初中化学,情绪低落在所难免。而部份老师也觉得难上,一者高中老师都是大多未上过初中化学,对初中化学不够熟,部分老师也就产生了"何苦呢"的思想,有的教师认为花九节课复习,太浪费时间,到具体章节用到初中知识时稍加点拔即可,花这么多时间"炒旧饭"不值。

其实初高中衔接复习是非常必要的。理由是:①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这就需要一开始就给学生作一个对比,明确高中除了记住"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什么"和"是多少",②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这需要给学生一个学前提醒。③初中阶段很大程度记忆的知识多,很多同学的学习方法是靠死记硬背,学习依赖老师,欠独立思考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点,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学过的知识提升,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化学原理。如果还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高中化学,则会事半功倍。故利用复习时间灌输高中化学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应是最佳时机。④新生除逐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外,还要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教法不同,高中的教学过程容量大,进度快、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为课堂教学的特点。高中老师的要求也与初中相异,注重方法的点拔而"稍轻视"不断地反复多次。利用学前复习时间使学生适应新要求,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和适应老师教学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以上问题的顺利解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为这样做收效高:

(一)摸准学生实际,制订复习目标

首先根据学生的入学档案,了解每个学生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再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在初中是怎样学习化学的,如何评价自己的成绩等。结合高中化学的总体要求,建立每个学生的学科学习情况档案,制定符合本届学生实际的复习计划,复习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层次以及重点辅导的学生名单。此阶段以全面鼓励和支持,建立自信心为主。

(二)改变模式,旧中见新

复习时如果只是老师在黑板上列表归纳,口若悬河的总结,相信半数同学定会昏昏欲睡。我认为要彻底纠正那种认为学生一次不懂讲两次、三次甚至十几次这样不厌其烦就会使学生"总有一天"明白的错觉,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积极活动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使复习课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练过一遍",我的具体做法是将准备复习的知识点融入到一道道题目中,一开始就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初中化学竞赛题、升中考中的能力题或高中高考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中生易错或?难解答"的问题,编出一份试题,由学生在第一节课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却是新的,通过练习和讨论学生知道初中不少知识点高考仍考到,学生对复习初中知识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了,在以后的复习课中就会自觉地认真参与了,然后根据学生第一节课的解题实际情况,再组织一套涉及初中各重点知识的复习题,以精选的习题为载体,将要复习到的初中各重要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复习,由学生在课堂上限时完成,教师只是就解题方法进行指导和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或点评。这样做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思维,学会运用知识点,增添学习兴趣,又改变了传统的"三部曲"复习模式。

(三)查漏补缺,适当拓宽

学生在解题中产生困惑甚至不知所措,正是激发他们认真钻研的动力,迫使他们重新评价自己初中化学科的学习成绩,然后老师再加以及时引导,学生产生仿佛来到另外一片天地的感觉。此时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又要切记适时引入高中化学的要求;既指出初中化学的局限性,又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练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燃烧等初中局限性的定义,到了高中则从本质上去理解,这样概念范围将会扩大。又如反应物的量与可能的产物之间的关系;各种量其精度与实际要求的关系;多信息题中干扰信息与无用信息的识别;缺少条件的题如何解。有多个解答方案时,最佳方案的选择;如何巧解巧算(包括十字交叉法、差量法、平均值法、极端假设法、守恒法、关系式法等等);化学实验设计,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等等高中重要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都是初中知识之上的延伸、扩展和完善。如果学生不主动依老师的指导及时去理解和掌握,慢慢就会掉队。例如就有高二的学生进行连续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时,还存在采用初中老师严格要求的分步计算法慢慢求解,却置高中老师教的利用关系式快速算法而不顾等问题。近几年来的高考都考了一些初高中衔接?盲区",故要求我们复习初中内容决不能匆匆而"过"。

第8篇

有助于开发中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充分开发中学生理解与使用语言的沟通能力。文学的本质是语言,优秀的中外国文学著作可以借由语言艺术提升中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文学教学可以促使中学生吸取文字营养,帮助中学生进一步开发语言沟通能力,更是提升中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

有助于发展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接受中外国文学教育。原因是文学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培养中学生阅读、欣赏文学著作的素养,更重要的是开发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教学旨在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文学作品感染人心的重要途径就是形象思维,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心中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诱发出人的创造性思维,而思维则是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说,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加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1广泛征引国内外作品,充分教授综合的文学知识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具有强烈的综合性,一定的文学知识可以促进中学生加强理性化的认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快速掌握。中学语文中的文学题材通常涉及到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类型,在文言文与诗词歌赋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通过引导中学生记忆文学载体中涉及到的文学知识,促使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外国的古代文化,体会中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语文老师在议论文、小说等现代化的文学题材中,广泛征引文学作品,充分教授给中学生适当的文学知识,从而促使其了解、接触中外国的社会、文学与历史,正确看待中外国文学内涵。文学教学不可以局限在人物形象的明确与表达手法的感悟方面,还应当充分了解涉及到的社会、历史与现状,并在充分了解中外国文学背景的基础上,区别、明确两者间的差异,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深入挖掘外国文学的作品内涵,有效发挥作品的感染能力

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外国课文,具有较浓的文学特征。各类文学作品,不但能给人以具体、形象及生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又有着精细、含蓄、凝练,和无穷的思想内容。如果外国文学教育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把握到形象教育这一特征,实现以情感人和以文感人,这更能让同学们的思想情操受到熏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在于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抓住外国文学作品的特色,做到寓教于文,寓教于趣,使学生觉得学习外国文学更有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语文课有了语文的味道,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文学是形象的东西,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学习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生活的兴趣,这样就要求必须倾注于感情,使学生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受到文学的熏陶,在心灵中激起浪花,从而影响他们的智慧、情感、意志、思想、道德和信念。抓住了文学特点,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挖掘就深,教学才会有深度及新意。另外,在外国文学教学时,需要充分发挥艺术形象的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文学中学到一些文采,受到启迪,增强文学素养,受到艺术的熏陶。

第9篇

学案导学方法的基础是学案,因此,教师采用学案导学方法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首先要合理的编写学案。学案的设计要方便学生的使用,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提取出教材中章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及难点,这样能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重难点进行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从而将学生的主观性发挥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时,以Zn-Cu原电池为例,教师可以在学案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在原电池中,闭合回路电池的正负极是怎么确定的?闭合回路中电子是如何流动的?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是什么?通过提问,不仅能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还能让学生了解新旧知识的关系,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结构。教师在设计编写学案时,要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如在讲解物质的量浓度时,可以在学案中设计一些质量分数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温习学过的知识的同时,学习新的知识。学案的编写对整个学案导学方法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保证学案编写的合理性、科学性。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导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导学案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订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预习方案;导学性原则是指编写的学案既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指导,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探究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将教材的知识点设计成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层次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将构建一个了解、理解、运用的循序渐进模式,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完成学习任务。

二、科学的进行课堂引导

高中化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差异,选择合理的教学突破点,根据编写的学案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能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实现现象,掌握规律,分析得出实验结果。学生在预习时,必然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如果教师按照教材进行讲解,就很有可能让学生感觉无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无聊,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几个化学方程式,铜在空气中被氧化其反应方程式是2Cu+O2=2CuO,氧化铜在氢气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uO+H2=Cu+H2O,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化学方程式中铜元素的化学价都在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存在元素化学价的变化。这样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学生在学习消化新知识时,会对新知识和就知识之间的联系产生疑问,感觉学到的新知识比较杂乱,逻辑性不强,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化学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联,让学生在尝试中灵活的运用化学知识。

三、课后练习及评价

课后练习及评价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经过课前学案设计编写、课堂引导教学后,要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知识,这就需要通过课后习题来对学生进行检测。导学案习题的设计难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习题中要注重应用实例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课后练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性的对学生做出评价,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

四、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