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5 11:2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钢筋混凝土多层、多跨框架软件开发
2.项目研究背景:
所要编写的结构程序是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的设计,建筑指各种房屋及其附属的构筑物。建筑结构是在建筑中,由若干构件,即组成结构的单元如梁、板、柱等,连接而构成的能承受作用(或称荷载)的平面或空间体系。
编写算例使用建设部最新出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该规范与原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相比,新增内容约占15%,有重大修订的内容约占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规范内容的部分约占50%,规范全面总结了原规范实施以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先进标准技术。
3. 项目研究意义:
建筑中,结构是为建筑物提供安全可靠、经久耐用、节能节材、满足建筑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材料、制品、施工的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对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结构计算牵扯的数学公式较多,并且所涉及的规范和标准很零碎。并且计算量非常之大,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紧张以及商业竞争的激烈化,更加剧了房屋设计的复杂性,许多多高层建筑不断的被建造。这些建筑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劳动量上,都客观的需要计算机程序的辅助设计。这样,结构软件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栋建筑的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结构体系、结构布置、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强度等级以及主要机构构造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已经正确解决,结构计算、施工图的绘制、则是另令人辛苦的具体程序设计工作了,因此原来在学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将被运用到具体的程序代码中去,精力就不仅集中在怎样利用所学的结构知识来设计出做法,还要想到如何把这些做法用代码来实现,
4.文献研究概况
在不同类型的结构设计中有些内容是一样的,做框架结构设计时关键是要减少漏项、减少差错,计算机也是如此的。
1、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哲论和"三个代表"形势与政策、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 育;
2、专业基础课:建筑工程制图、建筑材料与设备、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经济管理学基础、建筑制图测绘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习;
3、专业主干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与建设监理、建筑结构;
4、实训项目: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编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在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交叉领域,创新成果就此而来
基于本人横跨三个学科的专业背景和知识架构,我的论文综合了三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问题更多面,交叉性更强。由于建筑学系一直以来身处理工科却极具社科特性的学科特质,我们往往很难在固定的实验室中获取数据,而必须外出调研,得出的数据也往往更宽泛而不具有传统理工科的针对性。
我的博士论文选题过程,确实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景观中学到的植物知识,建筑中学到的修复技术和城市规划中学到的社科基础理论及调研常用方法使我坐拥十八般武艺,却没有一项足够精进。为此,我苦恼良久,最后在导师的指导之下,确定了历史城区公共空间这一研究对象,以三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方法理论为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注入新鲜血液。
稳定心态,困难面前多找方法
恐怕博士论文撰写的过程中最令我难以消受的就是文献研读这一过程,起初的一个小观点,随着写作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漏洞百出,错漏重重,仔仔细细的啃大部头、翻山越岭的找海外文献的过程充满坎坷艰辛,却又在导师同门和师兄师姐的帮衬下柳暗花明。
回头来看,博二下学期拟好的提纲,和毕业论文初稿的主题与框架再对比,判若云泥。从选题到调研到数据分析,再到设计成果最后整理成文,一步一步虽然循序渐进,但战线拉得近三年半,无数痛苦和纠结的时候,回想起来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在添堵,是情绪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而非研究能力或选题的研究难度。
收集灵感,可能比埋头苦干更有成效
建筑学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云游四海。不论是大一大二入门的异地采风,还是大三大四的田野调研,亦或者研究生阶段的各类项目现状调查、街头采访等等,我们永远需要走出工作室和人打交道和自然打交道和形形的山水打交道。
因此,在论文的前期阶段,我几乎有三个月的时间在路上。和外校老师交流、和调研地政府沟通、了解调研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以及对我课题的理解和想法。
我的论文题着眼于历史城区,由于年代久远又因为当地政府的频频搬迁,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缘故,历史材料并不周全。如此硬性材料的缺失给我的后期研究带来了巨大的阻力,就在我为此苦恼不得妙法解决的时候,我忽然记起之前在国际会议上印尼的一位老教授对我的调研地似乎是做过类似的文献收集,于是托导师人脉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老教授,从而顺利的拿到了需要的材料,完成了文献部分的汇总,也从中得到了许多新的点子,最终糅合在文中锦上添花。
格式装点,离不开标准和包装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论文内容充实之后,规范和格式的调整必不可少。标题等级、标注规范、图片像素及尺寸调整、注释说明、附件插入等等等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
确立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依据针对要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中原工学院就优化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做了多方面的探究,主要可归纳为“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和“主要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国外相关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
我国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但可以借鉴国外一些比较好的既有经验。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的培养方法:德国“应用技术型”大学一般学制三年,学生毕业时既能获得学士学位证书,又可获得专业技能证书。德国的这类学校通常规模不大,开设的专业也不多,但各有特色。这类学校的学生既有从普通中学录取的,也有从中职学校录取的,有工作经验的人也同样享有入学资格。这类大学有将近一半的教师都是“双师型”的,学校在招聘教师时,除了有学历、学位方面的规定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某项专业技能的资格证书。他们的教师除了在校教书外,同时还是各大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这些来自企业最前线的教师们能够把工作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问题带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二)国内建筑学院校经验的推广国内一些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正在积极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变,并取得了成果。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高校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向“应用技术型”方向转型,关键是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毕业后能有更好的工作。建筑学专业的相关学校也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思路来实现学生更好地就业。这方面的代表是河南省驻马店市的黄淮学院,黄淮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主动融入驻马店市的区域产业发展,其建筑学专业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毕业论文多数为设计作品。此外,学校还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实训、协同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意创业教育等4个平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校在学生的应用技术型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探索的经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2.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
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与建筑设计行业相关的工作。近年来,由于许多院校竞相开设建筑学专业,再加上我国的建设市场逐渐平稳,建筑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因此,尽可能地拓宽就业面也是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应该考虑的问题。根据一些院校的经验,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可以加强学生模型制作及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从而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去模型制作公司工作,也可以到专业公司从事方案草图、建筑效果图与漫游动画制作的工作,通过对建筑学相关领域实践项目的培养,促进毕业生就业面的多元化。
3.专业教育应与执业注册建筑师制度相结合
我国从1995年开始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也就是说,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必须取得执业资格证,注册建筑师考试的相关要求也为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优化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获得注册建筑师的基本训练,教学内容与注册建筑师的教育科目、内容对接,增加各工种的专业知识,注重技能与实践应用的结合,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和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设计院”为代表的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
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进入建筑设计院和事务所等设计单位工作。一般的设计工作,通常包括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在如今高度商业化的设计行业,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大多都有明确的人员分工。而传统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侧重于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培养,忽视和削弱施工图及相关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适当加强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拓宽知识面,这是对设计单位专业人士的首要建议。其次,当前的设计工作中计算机已经成为建筑师非常重要的工具,建筑设计院或者事务所已经不再有“描图员”这一岗位,建筑师们也很少再用丁字尺和三角板绘图设计了。未来计算机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随着新的建筑概念和设计方式的产生及转化,建筑业从业人员需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在建筑学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培养手绘基本功的同时,加强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是对建筑学专业的基本要求。
二、合理设计,构建以“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导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
(一)优化“建筑设计”课程的编排计划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长期以来,建筑设计课程形成了一整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体系。但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注重学生特长的培养,加强学生应试能力(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和快速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的内容应由浅入深、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其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应紧紧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的知识点展开教学,形成不同的课程系列。
(二)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力度
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建筑学“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建筑师执业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建立创新的培养方案体系,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缩短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距离,可以在不降低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压缩理论课的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并以此为依据来合理、有效、适当地分配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在具体的编排中,可以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行,从而体现理论课中有实践应用,实践课中有理论指导,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三)拓宽知识面
增加新领域技能的培养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学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学生施工图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适应设计院工作的需求,此外,还应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三、结语
陶思炎:1947年3月出生于南京,先后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并任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研究方向为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保护等。近200篇,其中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10余篇,出版《应用民俗学》《中国祥物》等10余部学术著作。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民协和江苏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4月,被国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来到东南大学采访陶思炎教授。一如之前我们的想象,陶爷爷身上昭显着“长者风范,大师精神”,他的人生经历,他的谆谆教诲,都让我们铭记于心。
一
陶爷爷对我们说,他是老南京人,出生在秦淮河畔,从小在老城南浓厚的民俗氛围中长大。每逢春节等重大节庆日或者庙会,他都会跑到夫子庙或城隍庙,看灯,看各种玩具,看杂耍表演,流连忘返,乐此不疲。由岁时节令而衍生的孩童的游戏,陶爷爷也都兴致勃勃地一个不落:春天的时候,登上雨花台放自己亲手扎的彩纸风筝;白雪皑皑的正月里,与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提着蛤蟆灯,或者是拖着兔子灯,成群结队地在街巷里巡游……南京的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深深地融入了他的骨血里。
但从事民俗研究并不是陶爷爷一开始的职业,他是在不断地选择和调整之后,才最终确定了这条人生道路的。最初,陶爷爷作为工农兵学员,被保送到南京工学院,即今天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扬州的建筑设计室,曾经设计过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但他还是从心底里喜欢文科。于是,1978年恢复高考的时候,他便重新做了一次选择,考入了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陶爷爷原来有较好的外语基础,他决心发挥自己的优势,专攻外国文学。在大学的前三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做了大量的笔记,但到了大四时,他的想法又发生了变化。随着对外国文学领域的深入了解,他发现,由于自己对外国的历史和人文都不太熟悉,因而在本土环境下研究外国文学,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接受二手资料,终究难以深入,难以领先,这样下去的话,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二流的学者。于是,他开始将眼光转入比较文学领域,想在中外文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经过一番思考,他选择从中外神话入手,研究神话的比较方法,完成了毕业论文《比较神话研究法刍议》,将中外神话进行对比,发现和总结其中的某些规律。由于论文题目在当时非常新颖,加之陶爷爷将他非常扎实的外国文学基础、古文考证功底,以及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都融贯在论文中,使得论文非常成功,当年就被收入《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和《中国文学年鉴》,并被多次转载,甚至还被日本西南学院大学选入教材。
二
从毕业论文开始,陶爷爷对神话有了深入的了解:原来中国神话并不只是一则则或传奇或灵异的故事,虽然看起来每则神话都没有多少内容,具有简单性和片段性,但实际上它们是中国远古人类的创作,内涵非常深奥,和西方神话相比毫不逊色。于是,陶爷爷决定专攻中国神话研究,先后发表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神话的重要论文,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学科分类上,神话属于民间文学,而民间文学又归于民俗学这个更大的门类。陶爷爷向我们详细地解释说,民俗学研究的是人们传统的生活习惯,既包括物质上的东西,如服装、建筑、交通工具、生活用品,等等;也包括精神类的东西,如信仰、忌讳、避讳、巫术,等等;还包括动态的、行为性的东西,如过年过节时的一些活动;当然还包括语言方面的内容,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笑话等通常被看作是民间文学的东西。因此,陶爷爷的研究领域,也自然地从神话扩大到了民俗学。
1987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在全国招收民俗学博士。陶爷爷以建筑学和文学双学士的学历报考,并凭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师大,进入被称作“民俗学之父”的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门下学习。在北京读博士期间,陶爷爷极为勤奋刻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写作,连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长城、十三陵、卢沟桥这些北京标志性的名胜,他一个都没去过。短短两年半的时间,陶爷爷便完成了博士学业,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他的毕业论文《中国鱼文化》后来公开出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选登了该书的若干章节,《读书》等刊物也发表了评论文章。
完成博士学业后,陶爷爷回到母校东南大学工作,并继续自己的研究,先后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了《风物探幽》《中国纸马》《中国镇物》《中国祥物》《应用民俗学》《中国都市民俗学》等著作,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在东大,他先后任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不断地贡献着力量。
2011年4月,陶爷爷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总理手中接过聘书的那一刻起,他便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央文史研究馆最年轻的一位馆员。
三
虽然陶爷爷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和荣誉,但最让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授业恩师的肯定。陶爷爷的博士导师钟敬文先生对门下弟子要求极为严格,从来不当面夸奖学生。读博期间,每当陶爷爷向钟老汇报学业时,钟老总是指出他的疏漏之处,并提出一些建议让他参考。毕业七八年之后,一次,陶爷爷去北京参加一个国际性的研讨会,恰逢钟老在座,于是他过去跟老师问好。钟老将他介绍给身旁的季羡林先生,并对季先生说:“他在南京干得不错。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像他就好了。”得到了钟老的当面夸奖,并且是如此高的评价,让陶爷爷一时间既惊讶又感动。
感怀恩师之余,陶爷爷也不忘对我们进行教诲和鼓励。他以自己为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就,需要早早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有了理想目标之后,人就不迷茫,有干劲。就算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要对自己的最初目标进行调整,之前付出的努力、得到的经验,也可以成为下一个目标的储备资本。
另外,在少年时期,一个人可以尽量广泛地发展自己的兴趣,不要故步自封。如一开始学习的建筑学知识,对他在民俗建筑方面的研究帮助就非常大。再如,早年间,他写论文和著书的时候,要用到图片,可是有的文物是不能拍摄的,当时又不能上网,只能靠手绘,于是,他具有的素描功底便派上了用场。陶爷爷说,理科和文科是有相通之处的,学理科的人要同时学好文科,学文科的人也要同时学好理科,这样才能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成绩,不至于因无知而犯错。
陶爷爷还建议我们,可以多看一些杂书,比如一些有关旅游和各国历史的书,这样可以在点点滴滴中积累对世界的认识。读书的时候,还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要多写些感悟,不要因为怕辛苦,就不做这些事。“年轻人不要怕吃苦。”陶爷爷强调说。
不知不觉中,我们的采访接近了尾声。我们在和陶爷爷的交谈中获益匪浅,在和他告别之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南大学。
小记者采访感言
石岳川(南京市树人国际学校):“心中要有远大的理想。”“年轻人不要怕吃苦。”陶爷爷的教诲我铭记于心。
林凯雯(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爷爷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可敬可亲的长者。
神奇咒语:我走的是一条更加底层、更加贴近普通民众,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生活相关,不那么闪亮甚至有点粗糙的独立探索之路。
行动故事:
1.踏上长长的旅程
王澍,1963年出生于乌鲁木齐,母亲是北京人。王澍小时候,常常坐火车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北京。那时候火车速度慢,一趟要坐4天4夜。他在漫长的旅途上认识陌生的人,看窗外变换不同的风景,增长了人生阅历。
2.尊重民间匠人
王澍的姥爷是手艺不错的木匠。他喜欢看姥爷做木工活,对各种匠人的工作都感兴趣,长大后特别尊重民间匠人。他当上教授后,不喜欢有些建筑师热衷于做一些庞大而复杂的东西,他要重建中国传统特色的建筑学。他说:“不如从最简单、最直接的东西开始。”他要求学生从材料、构造、模型开始,学做泥瓦匠、木匠的活儿,还要练习书法,从中学习建筑知识。
3.不一样的作业
王澍考上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有一次,他做一个设计作业,按照要求,只要做1∶500的平面设计图。王澍交上去的作业,是1∶100的总平面图,除了房屋设计、道路系统外,所有的景观都作了设计,还设计了一个带有完善灌溉渠道的农业种植系统。同学们惊叹,“连很多老师也画不出来”。可是,他读研究生时的毕业论文被要求作修改,他却坚持自己的意见,一个字也没有改,结果没拿到硕士学位。他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长达7年极度贫寒,仍然坚持学习和思考。
惊喜收获:
王澍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他的代表作品有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2012年,王澍获得世界建筑界公认的“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成为获得这一大奖的第一位中国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评委会的评审词指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是具有世界性的建筑。”
1. 主编的一个义务——同年轻教师探讨做课题与写经济论文
2. 目的论指导下的经济论文标题英译
3. 试述现代企业经营者撰写经济论文的基本方法
4. 经济论文的写作方法
5. 经济新闻与经济论文
6.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一般过程
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语言运用
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几个部分的基本写法(一)
9. 经济论文及调查报告写作指要
1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论点及其提炼
1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谋篇思路
12. 经济论文的答辩
1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标题
14.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提纲的编拟
1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要求
16. 重视并强化经济论文的应用价值
1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选题
18. 经济论文写作概谈
1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中的逻辑方法
20.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主题及其表现方法
2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漫谈
22. 经济论文的特点与写作
2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概念及特征
24. 浅谈经济论文写作
2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思与谋篇
26. 与统计人员谈经济论文的选题原则
2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论题选择
2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谈谈重视经济论文的局面规范问题
29. 经济论文选题三原则
30. 经济论文写作杂谈
31. 谈经济论文的选题
3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结构安排
33. 谈谈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在经济论文写作中的运用
34.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材料的选定
3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贵在创新
36.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思
3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引文
38. 经济师怎样写论文(二)——经济论文的六大特点
39. 关于经济论文的写作
4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资料的研究
41.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段
4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的分析方法
4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构成条件
44. 收集材料是经济论文写作的重要步骤——再与统计人员谈经济论文的写作
4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琐谈
46. 经济师怎样写论文(三)——经济论文论题的选择
4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写作经济论文要善于抓问题
48. 怎样评述经济论文
49. 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5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推敲修改
51.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文面
52. 初写经济论文六忌
5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几个部分的基本写法注意!(二)
54. 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5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三题
56. 经济论文选题要兼顾客观与承受能力
57. 经济论文选题的创新方法
58.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选题中的创造性
59. 漫谈卫生经济论文的写作
6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写作提纲的编写
61. 把握好经济论文写作的尺度
62.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确立经济论文观点的几点要求
63. 怎样写经济论文
64. 经济论文语言的结构特点
65. 谈提高经济论文写作能力的途径
66. 近20年来我国对东盟经济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
67.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如何选题
68. 经济论文的编辑加工问题探讨
6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经济论文的格局
70. 经济论文语言优质化浅议
71. 经济论文写作两忌
72.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举行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
73. 首届全国企业统计、经济论文评奖活动即将举行
74. 在“《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1991年)》发奖大会上的讲话”
75. 谈谈怎样写好经济论文
76. 谈谈如何写好经济论文
77. 网络信息资源经济管理论文的特征分析与预测
78. 删繁就简与不吝笔墨——谈卫生经济论文主题的展开
79. 苏联经济体制僵化的理论原因——析《沃兹涅辛斯基经济论文选》
80. 举办首届全国企业统计、经济论文评奖活动
81. 全国农垦系统中青年经济论文评选揭晓
82. 经济论文中的数据论证
83. 我省有八篇渔业经济论文获奖
84. 上海市建筑学会组织撰写和征集建筑经济论文
85. 经济论文标题的文体特点及英译技巧
86. 隐性矛盾显性化:经济论文析理技法初探
87. 博采众长与独辟蹊径——谈卫生经济论文的选题
88. 关于经济论文写作的现状及思考
89.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谈经济论文的选题
90.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写作重在选好主题(下)
91. 关于经济论文的选材
92. 经济类论文摘要英语翻译问题实证探析
93.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的种类
94. 经济论文写作八要点
95. 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经济论文结构的要求
96. 经济论文选题方法谈
97. 浅谈卫生经济论文的写作
98. 1999年《世界经济》论文总目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一般在大一进行,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设计概论,表现技法,建筑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等,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的课程上,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雕塑基础,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比如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对于环境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建筑构造,材料与力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但是与实践不合拍,无法实现,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