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1 09:15: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德育原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课文的时代背景
历史背景是语文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本中的大多数篇目都涉及所谓“历史背景”。而以“历史背景”之昏昏,就无法达于课文内容之昭昭。就拿鲁迅先生的作品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大都反映难懂。鲁迅先生的文章多为时而作,有感而发,内中蕴涵着他极为深刻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鲁迅当时处在下,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不能够直接表达。加上学生的年龄、经历、思想水平、分析能力的限制,对有关史实不甚了了,加大了学习鲁迅先生文章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必须向学生介绍有关史实,弄清楚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写作意图。
二、课文当中涉及成语、典故、历史人物
中学课文里,有许多涉及历史典故。教学中,要言不烦地讲讲这些成语典故所包含的历史故事,能使课堂气氛活跃,风趣开心,让学生在风趣轻松氛围中掌握知识、理解课文、积累写作素材。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仅一百多字的词就用了五个典故。五个典故五个历史人物五个历史事件,每个典故的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都是词人的托古喻今,抒情言志,都写得凝练形象,情酣意深,能发人深省。岳珂在《程史:稼轩词》中说此词“微觉用事多”,整首词由五个典故构成似乎是太多了,但词人要反映复杂的事和思想感情,而且是带有启发性、警告性的,又不能讲得太肯定,只有用典是最好的方法。假如不向学生介绍辛弃疾当时的处境,北宋的形势,不解释典故的由来,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复杂心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文言部分
有一些课文的出处本身就属于《史》部,有许多课文,其出处就在于古文献中的《史》部,《史》部皆史。《左传》《国语》《战国策》既是历史著述,又是古代文学作品,人称“历史散文”。《史记》熔史、文于一炉,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如有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选自《后汉书》的《强项令》,选自《史记》的《细柳营》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等。讲授文言文,重点在字、词、句与文言文的语法。但,如果教学仅限于此,不结合字、词、句、篇适当讲解有关史实典章,学生就无法真正弄懂课文,仅只能就字论字,达不到“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教学目的”。
四、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的差别,就是语言、文字自身演变的历史
中学教材中所说的古诗文,起自春秋,终至近代,前两千八百年,时代可谓久远了。选入教材的诗文近百篇,材料也比较丰富。如果从古代语文自身发展的角度,恰当地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语言现象,探索发展规律,对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语言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会古今不分,望文生义。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五、同一体裁的古文篇目都是按古及今的历史脉络编排语文课本中的古文部分,除诗歌外,都是按古及今的脉络编排,先秦两汉,再到魏晋南北朝,依次以降,一直到晚清。
另外,即使在同一朝代,结合作品比较而作串联性介绍,也可看出文学体裁的发展概况。
课文中的历史因素很多,但由于学生识记历史的程度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这许多历史因素熟视无睹,避而不谈,不仅造成了学生因缺乏起码历史知识而导致知识结构畸形症,也由于摒弃历史因素于语文知识外,致使学生无法更深入更完整地掌握有关课文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当务之急,是必须重视历史因素的教学,那么,如何加强历史因素的教学?
首先,学校、学生应正确对待历史教学,这两年历史与政治科合为综合科,成为中考科目,但仍得不到重视,特别是农村中学,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常常是语文教师代替,而且开不够《大纲》规定的课时,不少教师认为九年级再背历史还来得及,历史课的教学也就随随便便。解决的办法是平等对待各个科目,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配备合格的历史教师,向学生宣传历史的重要性。“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历史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与语文教师默契配合。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迁。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把古典诗歌引入中学历史教学。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其次,根据课文里的历史因素,让学生在授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或教师补充历史史料,帮助学生预习。语文课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就经常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这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知识讲得太多,训练太少,长此以往,又会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忽略了这些知识性问题,学生理解课文就会遇到障碍。如何妥善处理讲授知识和指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读写训练这二者的关系,就成为语文课上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这里,预习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材料,可让学生上网查阅,也可根据需要,印发给学生或通过课件展示。
第三,教师应广泛利用存在于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因素,有目的地向学生讲授,教科书中的历史因素是不与历史教学同步进行的,教师不能守株待兔,坐等条件具备后,学生通过正常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途径而使历史知识得以充实完善,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讲解,但也要有所侧重,不能因重视历史因素的介绍,而忽略课文的重点。第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在听、说、读、写中增进知识。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是用来认识世界感受万物的,单凭课堂教学,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就会有失偏颇,认识的不足也会造成课文理解的失误。这就得从课外摄取知识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他们观察事物、评价事物的能力。
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时代风尚,让学生每学期读一部中外名著。在欣赏名著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的情节、巧妙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记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事迹。一学期一本名著,中学阶段六年十二学期十二本中外名著,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文学视野,而且间接丰富了它们的文学史知识。这些,作为当代中学生,无论是他们面对高考,还是他们毕业走上社会,都是必须的。中学生光看还不够,还要多写、多记。再精彩的故事,再鲜明的人物,天长地久,也会慢慢遗忘,为了使所学的知识较长久地存留下来,建议学生准备一些小卡片或是一本课外笔记,专记有启发意义的段落及自己的心得与体会。坚持下来,既可以为写作提供素材,又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看到课文中的历史因素,学生根据储存的知识就会心领神会。不需要再费时寻找史料了。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语文 人文性
一、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人文性教育
语文教师不应把语文课程看成一种既定的死的文本,应看作是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我们的语文课程应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目标,为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创设多元开放的课堂,与鲜活的时代紧密相连。旨在陶冶性情、唤醒心灵、自我构建,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根据炼词需要设计成语接龙,仿例造句活动;根据作文积累和历练需要可以设计口头作文比赛,诗词意境描绘;根据课文讲故事、演讲比赛,联系课文内容一问一答访谈;根据评价鉴赏需要可以设计课本剧表演、鉴赏、学生讲课、学生命题、答题以及举行书法比赛等活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表现欲、讲话欲、表演欲、特长展示欲,让学生有自信力、成就感、快乐感。
二、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些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组合,如基于语文学科的专题学习就是与此相吻合的。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要跨越学科界限,做到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同时也有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定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转变观念,更新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和数理逻辑等能力为核心的,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对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与真实生活相关、能提供一个有关学生学习的丰富描述的多元评价系统。(1)内容更新。对评价对象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综合考查,如把学生课前训练,平时发言次数、社会实践报告等项目也纳入期末成绩评定,让更多的学生愉快参与到学习中来,树立新的课程观。(2)功能更新。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学生转向注重培养学生,帮助每个学生建立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学生观。(3)方法更新。应有效整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泯灭于僵硬的数字、分数,而应客观地反映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和生动活泼的个性,应适当加入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名著课外阅读、精神面貌、道德品质等定性评价,树立新的教学观。(4)对象更新。应由过分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转向关注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超越,通过关注“过程”促进“结果”的提高。(5)主体更新。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以人为本,由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转换成评价的自觉构建者,由评价客体转换成评价主体,达到人的自由。注重积极肯定、欣赏式的评价,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评、互评的作用,以获取更广泛的评价信息来源,促进被评学生内省智能和人际智能的提高,树立新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介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著名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在该理论看来,智能是一种生物生理潜能,只要某种能力被视为是有价值的,这种能力就应被确定为智能。在此基础上,一共把人类智能划分为系统,分别是:针对语言的掌握与运用的言语语言智能;针对逻辑关系之理解的数学逻辑智能;针对空间位置之感受的空间智能;针对音乐之感受与表达的音乐智能;针对身体之协调灵活能力的运动智能;针对他人的表情、动作之敏感程度以及对此做出反应能力的人际沟通智能;针对个体洞察和反省能力的自我认知智能;针对观察自然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的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能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共存的,只是因每个人个性特征的区别,因此其智能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带来了在发展方向上的区别。而差异性正是多元智能理论所注重之处,体现在教学上,就在于必须充分兼顾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发展上的差异,在教学中充分开发其各自的智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语文教学模式上存在着许多缺陷。主要体现为:
1.重知识灌输不重能力培养
一直以来,受制于中考“指挥棒”,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其知识灌输的功能,对其能力培养方面的功能却“一笔带过”,导致学生虽然被传授了大量的语文课本知识,但在语言智能方面没有明显提高。这对于他们的终生发展自然是很不利的。
2.不注重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在个性特征上都存在着千差万别,但传统的语文教学以相同的标准和整齐划一的教学方式来针对不同学生的培养。一旦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对路,则教学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学生也会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终在整体教学效果上形成两极分化。
3.评价机制单一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们在教学评价上仅仅以标准化测试的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多方面的智能组合。这种以卷面成绩“一票否决”的做法,一方面不利于对学生的个性开发;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受到影响,也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案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来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案。《古代诗歌四首》一共包括《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四首。正式教学之前,师生都要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对课文有初步了解。然后可以把教学分解为以下步骤:
1.对学生进行分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工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差异,将他们划分为若干小组。其中,A组负责对课文的朗读,由擅长朗读的学生组成。B组负责对诗歌中的情景进行描述,由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组成。C组负责把诗歌中的情景描绘为彩图,由擅长美术的学生组成。D组负责拍摄一些能够反映出诗歌中意向的照片并制作为PPT,由擅长摄影的学生组成。
2.导入教学
教师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是哪种文学体裁最具特色吗?然后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答案:唐诗,宋词,元曲。此外,魏晋时期的文化高度繁荣,也诞生了不少诗歌名篇。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分别在魏晋、唐、宋和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3.各组开始安排合作学习
正式开始教学后,教师要有意地引导各组具有不同个性特质的学生,在相互分工中互相配合。这样通过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当教师为学生简单揭示四首古诗分别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后,A、D两组开始走上讲台。在A组声情并茂的朗读中,C组同步对PPT进行播放。当朗读结束后,PPT的播放也同步结束。
然后是B、C两组上场。由B组像导游介绍风景那样,为全班学生描述诗歌中的情境。与此同时,C组在黑板上,根据B组对诗歌的描述,把诗歌的情境即兴创作为水墨画。
4.学生分组讨论
每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以《观沧海》为例,学生需要讨论的要点包括:(1)这首诗的“诗眼”何在?(在于“观”这个字,后面的情景都是围绕“观”展开的)(2)这首诗包含了哪些意思,其中实写和虚写分别是哪些?(3)哪些诗句体现了诗人的博怀?(4)分析这首诗的写景特色。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与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初中语文来讲,采取这种模式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语文学习中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因此它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并在教学中大胆实践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52―01
一、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语文教学的意义
1. 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会听,就是在听的过程中,要学会抓主要信息,尽量做到少动笔,听后能对重点进行概括。如果有的学生在这方面属于弱势智力领域,那么,除了可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外,多元智能理论更主张从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入手,引导学生迁移到自己的弱势智力领域中。
如一些古代优秀诗词,被作曲家谱成曲子,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李煜的《虞美人》、改编自诗经名篇《蒹葭》的《在水一方》等,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不知不觉已经记住了歌词。没有谱曲的,干脆就让学生以熟悉的曲调或现编曲调唱出来。这样一来,听歌唱歌兴趣盎然、背诵诗词当然水到渠成了。再如,古代几个别名居士的文人,也可以编成顺口溜帮助记忆:“李白爱青莲,清照号易安,苏轼住东坡,居易居香山,松龄号柳泉,欧阳六一欢。”
2. 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具有日常的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是新课标的一条具体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写起来头头是道,说起来张口结舌的学生。那么,我们应尝试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通过进行各种活动、创设各种情境,多方面锻炼学生的会话能力。如打电话、采访、当导游等多种活动和批评、祝贺、借物等各种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会得到提高。
3. 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现代阅读训练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提炼文章的中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在寓意,根据字面的意思猜测文章的情节发展等等。这些能力,就需要用到多元智能理论中的逻辑智能。
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逻辑智能,老师就需要设计一系列具有连续性的问题,步步引导,并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帮助学生寻找文章的内在逻辑。
例如,《背影》一文,学生初读并不能理解作者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或许还觉得父亲的确有点“迂”,我就抓住父亲短短的四句话(“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逐句分析了父亲话语背后的心理活动,并以“我”的几次流泪做关照。一节课中,学生从当初的嘻哈嘲笑到后来的眼含热泪,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父爱的洗礼。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是新课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牵涉到各种多元智能。例如,让学生写关于建筑物的说明文就需要用到视觉――空间智能,写朗朗上口的韵文诗歌,就需要学生的音乐――节奏智能,写思维缜密的议论文,既要用到逻辑智能,还需自知――自省智能的参与。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优势智能,让他们各尽其能,必然能促使其优势智能向弱势智能的迁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1.充分认识学生智能存在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尽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出现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但是不能强调某一或者几种智能的重要性而忽略其他智能的发现、培养,因为每种智能对个人在不同领域的发展都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充分认识学生智能存在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智能强项,挖掘、引导智能弱项,达到优势互补。
一、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为七个范畴,每种智能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表现程度也大不相同,所以,对于初中生来说,就不存在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区别,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老师不应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好与坏,如果只在某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不能真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及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多种途径,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2.语文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初中语文教学目标应具有全面性,不能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有效地推动了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还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教学过程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3.初中生角色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多元智能理论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角色的主动性,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不将个人感情带进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与教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通过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于优点继续保持下去,并且积极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使学生不断地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1.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学生观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感情与兴趣爱好在不断地变化,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用单一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发展,这将会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伤害。随着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教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学生观更加符合现在教育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智能现状,为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与发展途径,促进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在我国的语文教育中,传统观念比较严重,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但是多元智能理论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强弱互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有助于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师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且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智能。为不同智能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并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创新出与学生智能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学生的差异性被忽视掉,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都是统一安排、统一要求的,这样就可能会使一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兴趣。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虽然每个人都存在着几种智能,但是这些智能个体身上的组合形式与表现形式是不同的,所以,学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教师应该对这个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3.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评价观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86-02
传统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一元且是可以测量的,而能够测量的智能只包括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教师和家长都认为,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好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就可以升入好的高中,考入好的大学,而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是“差生”,连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差生,自暴自弃。众所周知,卫生学校的语文课是作为基础文化课并非专业课,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成功者”,并且意识到语文课和其他专业课同样很重要呢?可以通过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来改变目前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状况。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把多元智能理论界定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人的智能并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人类智能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人的智能体现在多个方面。”他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语言智能:即口头表达或写作中有效运用语言和文字的能力;②逻辑——数学智能:数学及逻辑推理能力及科学分析能力。空间智能;③空间智能:即在脑子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运用和操作这个模式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结构、形状和空间关系的敏感性,以及通过平面图形或立体造型等形式再现空间关系的能力,还包括发达的空间思维和定位能力;④音乐智能:即能感受、辨别、记忆、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⑤身体运动智能:即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来表达思想及情感的能力、运用双手制作或改造某些产品的能力;⑥人际关系智能:即理解他人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和感知他人的情绪、意图、动机及情感的能力;⑦自我认识智能:是一种能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⑧自然智能:即个体辨别环境特征并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⑨存在智能:即对人生和宇宙终极状态的思考能力。这九种智能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我们无法告诉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毕加索谁更聪明、谁更成功,只能说他们各自在哪个方面更聪明、在哪个方面更成功,以及他们各自怎样聪明、怎样成功。因为上述的九种智能在个体智能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不过表现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而已。因此,在学校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具有这九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也不是差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也可以使其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
1. 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而教语文。语文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表1用语文教学活动与智能之间对应的关系表来说明。
教学时需要把握每种智能的发展阶段,理解围绕语文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智慧、知识基础、实践方法、技能和技巧,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向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发展,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也是“成功者”。比如,在上《雷雨》时可通过以下步骤来教学:①介绍这篇课文产生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②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分组让学生讨论雷雨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并讲述出来;④布置作业,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给雷雨写篇续集,并让每组学生准备道具、戏服、音乐准备在教室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智能,还培养了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知—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当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开发、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合适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智能。
2. 用多元智能来教语文,每种智能都可以成为获取该智能领域之外的知识的手段:运用身体动作学习单词、运用音乐教数学概念、运用艺术手法惟妙惟肖展现不同时段的历史和不同的文化风貌、通过辩论探讨事实的各个方面、运用比较的手法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等。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其中的一种智能来获取其他智能。如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展望我们未来的职场》——“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时,笔者按以下流程进行教学:活动准备创设情境(案例导入,规划未来职场)明确任务(明确主题:“我的职业设计”策划会) 市场调查,方案策划分解任务,设计步骤如表2。
由上述教学活动可以看出,通过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及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辩论等语文综合能力。
3. 围绕多元智能来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具有的智能、如何开发智能,以及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怎样积极地运用智能。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组合,可制定一个评价量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到底具有哪些方面的智能,明确自己的智能特长领域。然后,将所有的学生按智能领域的不同进行分组,并搜集资料进行各种活动来开发自己的特长领域。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各种智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对各种智能一视同仁。卫生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多元智能而教语文,也可以利用多元智能来教语文。当然,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教学中,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一节课也没必要把多种智能全部整合进来。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当熟悉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合自己的教学深入开展实践。授课时,教师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各项智能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元智能理论;运用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激活各种智能,整体感知课文以及认识周围世界事物的多种特征;通过特定情景的设计让学生体验情感,调节并强化认识活动,以达到智能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把智能开发与教学重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能特长,发展潜能;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估促进学生综合地运用多种智能,使每个学生发挥不同学习特长,充满自信地学习。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1.点亮
“读写听说四盏灯”,发展语言智能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即能运用听说读写进行交流、讨论、解释、评价、鉴赏、创造知识、建构意义以及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的能力。语言智能的发展对学生学习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显著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读、写、听、说四盏灯”(洪宗礼语)缺一不可,只有点亮这四盏灯,语文课堂才会生动起来,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2.加强阅读理解训练,促进逻辑数理智能语文虽属文科,但与数学逻辑智能关系密切,如阅读一本书,产生一些感想,发展一个假设,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检查一个调查统计表,写下一则工作报告,需要运用数学逻辑智能;归纳某个杰出人物的贡献,分析某个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均离不开数学逻辑智能。
二、为教学带来启发
1.个体差异
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是教师在课堂上最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在情感和兴趣方面都产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个体化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特点进行了不同组合,都具有了多样化的特点,以此作为全面发展的优势。语文教师就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智能的多样化发展,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促进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帮助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进而发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还可以进行小组学习的方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机会。
2.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教学目标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将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积累,作为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掌握语文的应用方法,培养其阅读、写作、交际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多元智能理论的应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相互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学相互结合,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认清楚学生的发挥不是单一的,他们也具有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将着重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掘和开发,促进智能的发展,做到日益提升的效果。
3.教学策略的目的性
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能的平衡发展,根据个人的具体差异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才能得到智能的全面发展。教学内容应该作为教学策略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制定符合初中生年龄阶段的教学方法,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更加对课堂产生兴趣,自信心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在设计教学方面,教师要选用能针对学生的差异化的习惯和要求,制定出相对应的策略和方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结构,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合作、参与等形式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内容上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具有导向的作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通过考试和课后作业进行的,该类评价只能看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并不能彻底的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就要多方面考核学生的综合智能素质。初中语文教学就应该注重到这一点,传统的教学重点在于语言的教学上,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语言智能的测评,更不能简单的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测评,还是要考虑到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因此可以说明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一种智能组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不能仅仅的限制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
四、多元智能理论的必然性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必然要求了学习的多元化发展,以探究、合作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学习,强调了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多元智能的多元化代替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性,要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获取最大的教学效果,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根据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能力与价值观进行初中语文教学,制定的方针要严格遵守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反应出多元智能化的优势。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找到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把相对较弱的部分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化。
五、结语
“多元智能化”代替了“一元智能化”实现了学生的综合性能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要加强学生听、说、读、写等四个部分,强调语文在生活运用中的重要性,每个学生的智能都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这一难点是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挑战,所以教师要在具备完善的教育技能之上,还要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在教中学,吸取新理论,更新自己的教育意识,开发出更多的新型教育资源,在语文课堂上优化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在于提升弱势智能、强化优势智能、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为探索出更广阔的语文发展空间做出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李亚琴.论多元智能理论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5(66):31.
小学阶段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素质。因此,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个体发展的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对小学语文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
儿童时期是发掘大脑中各种潜能的黄金时期,培养和训练创造性思维能力要从小开始,因此,小学阶段是开发这八种智能最有效的时期,在实践中,我研究并探索出以下几种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爱和欣赏使学生自信地面对学习
我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辩证关系,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实践”的思想,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因此,我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微笑、鼓励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把多元智能理论成功引入课堂,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教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教学“面向全体”。
我们知道,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衡发展。那样的话,就是要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而易见,这是不符合学生实际的。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依据。
比如,我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信心。我让学生想说的说、想表演的表演、想读的读、想画的画、想创编课文的编课文、想做卡片的做卡片。
第二,帮助和期待后进生的进步,如何帮助后进生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我想,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可以燎原的那点“星星之火”。使后进生重新树立信心,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点滴进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我正是找到学生的一两点优势智能,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其更多的潜能,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最终达到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的目标。比如在课前的三分钟训练中,我尽量多一些耐心给学生,让他们摆脱畏难情绪。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的转变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
(二)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轻松自如地面对学习
陶行知先生说过“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有了这个条件,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情趣。同时八项智能在学生的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课堂成了鲜活的学习乐园。因此从课堂环境来讲,应该结合听说读写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1.配乐朗读课文,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2.通过画画儿展现眼中的课文,发展绘画智能和空间想象智能。3.在口语交际课堂上学生能模仿生活场景演一演,在对话的过程中发展了人际关系智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如《运南瓜》、《我该怎么办》口语交际训练。4.在日记的写作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展了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如《春天来了》、《植物的生长》、《下雪》等日记。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享受快乐、学会学习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们呈现在语文课堂上的是明显的语言智能的差异,这便成了学生认定自我的唯一标准。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好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出现了语文学习的两极分化。事实并非如此,我的实践使我感到另一部分学生也可以树立起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只要让其感到“快乐”便会扬起自信的风帆,在语文学习中风雨无阻、远航。
2.由一方面智能的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最终达到开发多方面智能的目标
给学生以勇于尝试的广阔天空,让学生尽情尝试,勇敢挑战,成为敢想、敢说、敢做的新时代儿童!尤其是语言智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智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元智能;多元阅读;应用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59-01新的课程标准从整个国家层面解决了"语文是什么"和"语文教什么"的问题,而配套的教科书同时还解决了"用什么教"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广大语文教师主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不难看到,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合适的语文教学教法,特别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面对的对象认知水平有限,阅读量有限,如何让小学生搞好语文阅读,形成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等,一直为学者和教师们所津津乐道并实践,但时至今日,仍未见有公认的好方法。笔者在实践中也在积极探索相关的方法,认为多元阅读理论或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之中。以下简要说说多元部读理论及其应用。
1.关于多元阅读理论
多元阅读理论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阅读教学思想。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和他的助手们历经多年观察和实验研究而得出的理论。在加德纳看来,人的智能至少有八种,分别是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也就是说,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而且各个智能强弱不同,形成特定的智能结构。不同的个体人对应不同的智能结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强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比如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能强于语言智能,数学学习会占优势,而文科学习则显得很难;有的孩子音乐智能强于语言智能,所以很有音乐天赋,却往往在语言表现上令人不如意。一个人的各种智能有强弱之分,但却并非各自为政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在很多事情中,往往需要人们多方面的智能参与。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仅仅根据某一项智能,而要多元化地看待。语文虽然是文科,但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语文的学习不是单纯某个智能的参与,而是人的多个智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说,在语文阅读中,人是以多元智能来参与的主体,所以语文阅读不是单一的阅读,而是多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以多元阅读理论作为基础,从多个角度切入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2.多元阅读理论的应用
2.1编写多元阅读辅助教材。为使阅读取得切实效果,使多元阅读理论得到充分应用,可考虑编写与教材配大的多元阅读教材。现行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特定主题,教学重点以及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情感主线,而在方法指导上却有所欠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要"授人以渔",而不能仅仅授人以鱼,也即方法学习应该更重要,只有掌握了方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提升。因此,有必要编排一些辅的多元阅读教材,从侧面配合教材的使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立体化。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实际,多元阅读教材每个单元都应设置识字、阅读、口语交际、看图说话写话、单元练习等板块,要力争使学生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各种智能都得到相应的训练,实现全部智能均衡发展。
2.2多元化地解读阅读文本。阅读终究要体现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根据多元理论,阅读文本的解读要注意避免单一,既要设法从多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比如针对一个文本,可以从情感、自然、科学、艺术等不同的角度,分别调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的参与,并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等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心理体会,又可使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和语言智能综合应用于过程中。由于多种智能的参与,学生的阅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进而对文本实现更加立体化的理解。
当然,多元化阅读也并非总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把每方面都做到,使每个学生的各方面的智能都能参与到实践。一堂课时间有限,短短几十分钟要想让学生的各方面智能都被调动起来,难免还是有些难度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曾尝试过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每个角度至少调动起一种智能。阅读完成后,各组派代表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各组交流过程中,可有效地相互补充不同角度的阅读思维和成果。如此一来,可实现各个角度、各种智能干预下的阅读的深入,从而使全班学生各方面智能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也使阅读文本的解读更加透彻。
2.3建构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多元阅读的实现,还有赖于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言堂,或者喜欢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讲。如果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或未按教师引导去思考,就可能引来教师的责骂。这样的课堂没有民主,显得单调乏味,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时日长了,学生都仿佛一个样,是一个模子中出的一样。相应地,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就会失衡,而某些学生的某些本来较强的智能却可能得不到发展,反而被压抑至死。这种现象在当今成年人中调查是不难发现的,他们就都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走过来的,大多都被要求成为听话的学生,按照统一的尺度来培养,结果很多失去了本有的个性特色,有的某些特长天赋被埋没掉。现代教育理念下,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于是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方面智能均得到发展,不至受到压抑。如何构建多元化的阅读课堂呢?第一,教师要有民主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第二,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第三,教师要注意根据阅读文本内容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解读;第四,营造和谐课堂,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勇气表达,有能力思考。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使学生的各种智能都参与并发展。
综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有数理逻辑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所以不是单一智能的生物体,在人的活动之中,多种智能会相互作用,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根据人的多元智能特点,采用多元阅读,注意从多个维度和层面去解读阅读文本,调动多种智能的参与,使多种智能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均衡发展。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