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19 20:47: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信息技术课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信息技术课件

第1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更投入地学习,信息技术学科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人格的尊重、教师的关心,在内心情感上增强向师性,为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情感基础。其次,教师要向学生充分展示信息技术的广阔运用前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有效运用,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学科的巨大意义,如教师可以从当前航空航天科技、国防现代化等大的角度向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也可以从家庭中智能电器、无线电技术等小的角度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成果。采用这样的方式,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价值意义的认识,思想上更加重视,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习投入程度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渴望,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加强对学生的技巧技能点拨,同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能力。例如,在WORD运用的教学中,笔者提示WORD软件的使用要点后,要求学生每四人一组组成探究小组,集中在邻近的机位进行合作学习。笔者给出指定文字,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输入并排版,在这样的自主训练过程中,教师原则上不再对学生进行提示,整个训练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范围内独立操作、相互研究、指导点评。采用这样的自主教学模式,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而是在授人以渔的背景下自主学习。在自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疑问可以相互分析研究,遇到不会的操作过程也可以相互点评,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训练的兴趣。

三、兼顾学生学习差异,开展分层教学活动

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整体上提升教学成效,让每一位学生得到长足发展。信息技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各地区在小学阶段教学水平成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农村基层小学、边远地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受硬软件技术的制约,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直面这些存在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的教学措施,以便在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兼顾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差异。例如在软件下载、卸载教学中,这一过程并不复杂,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进行示范之后准确独立操作,但是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理解效果较差,无法进行独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回头看,在对其他学生提出更高难度的学习要求后,对班级尚未掌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提示,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操作步骤,并尝试自己下载一些软件并进行卸载,等等。在这样的差别化教学中,教师既让其他学生学习活动不停滞,又兼顾了学困生的掌握情况,尽可能地让他们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再比如在剪切、复制、粘贴等WORD文档操作教学中,有些学生不能够正确操作,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在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之后,可以安排各合作学习小组回头看,要求小组成员在小组内逐一操作演示,遇到没有正确掌握的学生,由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帮助他复习操作要点,掌握这三种操作的方式。教学中回头看进行帮助的过程,也是其他学生自我巩固提高的过程,一举两得。

四、增强教学趣味因素,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许多生动的因素可以发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模式、载体提高教学趣味性。例如在教学图像的采集与加工内容时,笔者事先运用数码相机为每一位学生拍摄了一幅照片,在进行软件操作的示范讲解后,笔者要求学生对照训练目标要求,以自己的数码照片为载体,进行相应程序的加工。采用这一教学形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加工的是自己的照片,无不充满兴趣,提升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再比如在图文混排内容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作文电子稿、自己的头像图片作为编辑内容,在学习了图文混排的操作要点后进行自主操作,并设计成文档作品,这样的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积聚了大家的智慧,顺利进行了科学美观的混排,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实现了巩固操作要点、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

五、延伸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中许多内容具有现实运用的价值与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学习和家庭生活中充分发挥专长,将学习成果运用到家庭生活之中。如教师可以在教学WORD操作之后,要求学生选取自己写作质量较好的文章进行输入编排,保存到文档中,或是与其他同学交流,发送邮件,等等。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表格制作之后,以家庭开支明细、作息时间表等方式加以运用,还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网络下载技术,在家庭生活中下载各种生活小常识,下载影片、搜集资料、下载课件,等等。在这样的活动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课堂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巩固操作要点。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掘教育资源,着力打造信息技术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10).

第2篇

关键字:信息技术 上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培养良好的上机习惯

上机课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缺少上机目标,不知道该干什么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开始第一节课就应讲清上机步骤。在上机前,教师事先让学生写预习笔记,在笔记中写下上机的目的、教师要求的任务、步骤,并在结束上机后填写上机最后达到的效果和反思,要求学生按教师布置的上机任务和完成情况填写。通过书写预习笔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宝贵的时间,提高上机效率,经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并把上机操作实践总结更好地借鉴给其他师生。在整个过程中如发现好的上机报告教师要不惜时机地给予肯定和推广,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书写上机报告的兴趣。

2 上机前,教师精心备课,做到胸有成竹

为了避免课堂出现意外情况,教师要在备课时反复练习要讲授的内容,要做到演示和辅导时从容不迫、有备无患。同时要检查好上机所用的设备是否能达到学生上机任务的要求,对没有达到要求的机器进行课前检修,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上机课中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在上机教学过程中有突发事件而处理不及时耽误了课程的进度。

3 上机时,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使学生容易对这门课产生兴趣,但是能不能一直维持住这种兴趣进而培养出一种能力,就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一定要好好保护,在耐心答疑解惑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鼓励和肯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学生不断上进并最终取得成功的阶梯。上机过程中,有的学生容易出现缺乏教师的指引就对操作内容无从下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分层次指导教学,对于多数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可以在前面演示,但是不要在教学中自己“包办”一切,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事先分组,可以让学生间组内相互协助,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学习探究的精神。

4 爱护公物,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和公共卫生的教育

规范化操作和科学化管理是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设备利用率、延长机器寿命、顺利完成信息技术课的上机任务的需要,也是对学生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力保障。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室是一个公用教室,所以保护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上机后,学生应该养成整理机房、关闭电源,安全检查的习惯,教师对学生要经常进行爱护公物、热爱集体、厉行节约的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好《上机操作守则》、《机房管理制度》等条例,粘贴在机房的显著位置,供师生对照,敦促执行。

5 整合学习,把其他学科融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齐头并进

在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可以和语文课中的写作文、写日记结合起来;在讲授Photoshop这个软件时,可以和美术课的画图、修改图片结合起来;在讲授幻灯片PowerPoint时,可以和英语课的课件制作结合起来;在讲授几何画板时,可以和数学课的几何作图结合起来;在讲授网络时,可以把其他学科的难题通过百度搜索来找到答案;这样就既学习了信息技术,又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长久地保持住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6 巧妙设计,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说的是赵括只会背兵书,却不会灵活应用,同样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避免教出一些只会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学生,信息技术教学尤为注意这一点,因为这一学科和传统学科的语数外物化还略有区别,信息技术课毕竟是一门注重动手实践的科目,更要提倡素质教育,更要避免出现只会答题、却不会操作这样的笑话,怎样才能做到真正地学以致用呢?那就需要教师精心巧妙地设计,把理论知识和解决问题紧紧结合起来,即上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例如,学习Word时,给学生布置输入并打印初中所学全部古诗或者古文的任务;学习Excel时,提出对学生某科目成绩排名的任务;学习PowerPoint时,提出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习Flas软件时,提出制作个性MTV的任务等。带着任务去学习并操作这些软件,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这四个字的含义。

7 重视反馈,评价任务成果是为了更好地激励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喜欢听到表扬、得到承认,这是人的本性。所以当学生上机成果出来以后,无论结果多么令人失望,也要从中找到优点和值得夸奖的地方,教师越是夸他们,他们就越喜欢教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对学生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反思,教师应多找自己的不足。对学生的评价是正面,对他的上机成果越是积极的肯定的,他们就越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他们会把信息技术课当成释放自己、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深层次地挖掘出自己内在的潜能。来自心底的强大学习动力,不仅会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大放异彩,更会在今后地其他课程学习中,不断探索、锐意进取。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21-02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帮助学生提高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很重要。信息技术课程是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教师一定要改变单调乏味的授课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的课堂。理想的课堂,即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掌握信息方法与技术,提升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的能力。

一、充分熟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仔细研究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针对学习内容,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案例、教学设计等,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或是将其制作成课件,依托多媒体技术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建立统计图表》为例,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会经常看到图表的运用,也意识到图表对于分析说明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熟悉课程小节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借助幻灯片,引导学生欣赏统计图表的魅力,了解不同图表对于说明问题的作用,展开“分析图表”这一小节知识的学习(不同图表具有不同的作用,数据变化、图形走势、图形特色这三者相互关联)。其次,引导学生学习柱形图、饼图与折线图各自的特色。再次,结合具体的实例,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选出该实例下应该对应建立什么样的图表。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对图表的性质、优势进行分析,厘清思路。然后,让学生学习不同图表的制作方法,建立统计图表。最后,学习插入文档的方法。基于此,由兴趣引导,继而讨论分析,再合作探究、实践应用,一步步引导学生高效地完成了课程学习内容。这样的设计,教学环节紧凑有序。

初中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不同,别的学科更强调以前者的基础展开后续的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不一样,灵活性较大,各知识点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基于此,教师可以设计阶段性教学计划,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搭建模块化的知识网络,以此奠定构建信息技术理想课堂的基础。

二、善于运用导入方式,吸引学习注意力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课堂导入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一门教学艺术。信息技术课堂的导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能够设计出巧妙新奇、构思独特的导入方式,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Flash和Flas》为例,教师不是开门见山地为学生讲解一些制作动画的方法与技巧,而是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展示了一个事先做好的电脑作品。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并且很欣赏这个动画作品。当学生得知这个动画是教师利用即将要学习的Flash知识制作时,更是激发了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精彩的导入就像一个指引方向的路标,为学生指明了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光明道路。

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用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或教师作品引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三、创设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探究欲望

什么是理想课堂?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大部分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能够积极地探索信息技术知识并且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才算是理想、成功的课堂。因此,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变得更加活跃,是构建理想课堂的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用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以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初识Photo-shop》为例,教师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电影《大话西游》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孙悟空在与牛魔王开战的过程,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毫毛变出了很多个孙悟空,牛魔王同样也会七十二变,变出了无数个牛魔王。这么绚丽多变的画面是怎样制作的呢?如何在一个画面中出现如此多相同的图像?在兴趣引导下,学生展开互动合作与探究,查阅书籍,并询问教师,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与合作互动中动手实验,尝试操作,发现可以运用移动、缩放、旋转等功能来变幻出多种多样的小猴子。不知不觉中学生便学会了复制图形、粘贴、移动、缩放与旋转的技巧。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从而建构理想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教师设置的教学氛围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领域,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就会提升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设计变成情境化的学习,从教学目标出发,把教学内容安放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合理建立协作关系

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而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学演示、操作指导,对“学困生”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帮助不大。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措施,帮助全体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笔者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不错的选择。合作学习是基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配小组,组内成员优势互补,互相点拨、合作探究,组间竞争,以此激活课堂。

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规划与设计网站》为例,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方案,让组内互动合作,共同熟悉网站开发基本过程,再分配任务。例如,在学生分好小组后,让组内成员分别担任选取素材、申请域名与空间、网站内容组织、栏目结构策划、确定首页功能、设计首页版面、网页色彩搭配、页面内容设计等工作。在共同规划、整体制定进度计划表后,每个成员按照组内分配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任务,并与其他成员互动合作、交流思考,最终合作完成简单的网站规划学习过程。

不过,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时刻注意各组的动态,保证组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任务可做,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而且,小组的分配也不是永久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合理地调整,确保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

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知识,在信息技术学习与实际生活中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将知识场景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因此,教师要读懂学生、吃透教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获取与交流》时,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组织了一场搜索比赛。学生自主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搜索题目:如何去当地的图书馆买一本初中信息技术课本、在线阅读的方式、网上交流工具与方法、春季如何预防感冒、初中生正确的健身方式等。竞赛开始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竞赛。通过竞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同时还熟练地掌握了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

让生活中的问题走进课堂,是学好信息技术的好方法。教师要为学生多准备一些生活化的练习题目,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能乐在其中,最终达成“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目标。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生动

人类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成为构成现实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信息同时也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改变着人们旧有的社会空间,而且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为更好地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课生动有趣,进而促进和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呢?

一、加强修养诱兴趣

要使信息技术课堂生动有趣,教师是关键。他是导演,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努力令自己知识广博,多才多艺,熟悉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就要认真加强自身的信息修养。只有加强了信息修养,上起课来才能左右逢源、驾轻就熟、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听起课来才能醉乎其中,忘乎所以,既感到上信息教育课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相反,如果教师缺乏信息修养,上起课来就只能照本宣科,浮光掠影,既不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更不能提高他们的努力,学生听课自然就会觉得味如嚼蜡,恹恹欲睡,毫无兴趣。

那么,教师应如何加强自身的信息修养呢?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应用于教学等;二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素养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这样,信息技术课堂不但增强了艺术性,而且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学生对教师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模式的转变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鼓励提问找规律

发明创造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然一切发明创造都以问题的发现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终结。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充分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果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探寻问题的答案,并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看法、新观点,不但可使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而且可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舍得拿出时间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同时,教会学生把握知识重点,并从提出的问题入手,主动探索、发现规律。

三、多种方法营气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力求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满堂灌”的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1)趣味法

开展趣味性教学,不但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且可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情趣,增添信息技术课堂的生动性。具体方法有介绍与电脑名称有关的有趣由来、提供有趣的游戏、讲解电脑术语等。如:学生在学习键盘的使用时,为了让他们能尽快地掌握键盘,我就让他们玩字母游戏,并让他们进行比赛。当一个一个字母出现并往下掉时,谁最快把它打掉,不让它掉到“井底”,谁就赢。就在这开心的比赛中,同学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键盘的使用方法和击键的指法。

(2)多元化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进行多元化、全方位、参与式的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学习效果。例:在讲“网页制作”这一节时,我把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建站规划”,“初建网站”,“网站优化”,“动态网页”和“网站的与评价”五部分。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建设网络家园有了一个系统的掌握,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出比较优秀的作品。

(3)幽默法

幽默法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幽默能使人在大笑之后领悟到真知。例如在介绍鼠标的使用前,我先讲了一节幽默故事:“一个老师在上课时,说‘将鼠标移到屏幕中央’,不料,当老师在检查同学的操作时,看到有一个同学,将鼠标拿到屏幕上,贴着屏幕正在移动。”我讲完后,好些同学都大笑不已,大笑过后,大家心里都明白鼠标该怎样移动、操作。

四、联系实际促发展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而不是对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应对。新课程标准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因此,信息课上如果涉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时,我都会结合实际设计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辩论,进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另外,计算机不但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是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与其它学科相结合,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WORD的用法时,我让他们把自己作文课上的文章在电脑上打出来,并进行修改,同时插入图片、数学符号等;在教画图软件时,我让他们结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练习;在教录音软件的应用时,我让他们结合音乐课或自己平时喜欢的歌,进行录制并欣赏;在教上网时,我让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科目,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同进也完成了其它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五、协作学习利合作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47-02

二十一世纪称为信息技术的时代,计算机技术也成为新时代人们学习、生活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也逐渐显现出来。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重视的不断提高,农村中学也逐步购置了电脑,配备了多媒体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成为摆在信息老师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这几年教学经验,我认为精心做好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准备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我们能够完成一堂较高水准课堂的基础保障。课堂前的准备工作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

1.1 学情分析。教师需要对学生以前的相关知识储备情况有较清的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说,七年级的开始阶段,任课老师就要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大致了解清楚哪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相对较强,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丰富,哪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等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差异性的教学。

1.2 教材分析。教师要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认真分析,弄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个知识点与以前所学的有何关联,与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何联系等。将各个知识点串联成一个知识网。这样在上课时,才能做到收缩自如,进退得体。

2.精彩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一堂成功课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把每堂课的导入情景设计好,设计出"彩"来,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

中学生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有极强的求知欲。新奇的事物,身边的事物最能引发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设置新课的导入情境时,加入这些新奇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元素,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说,在讲授利用excel进行数据运算一节时,可以将学生身高作为计算的数据,而这些数据可以现场测量进行采集,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投入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3.精讲知识

利用多媒体课件,对课本知识点进行讲解、示范。对知识点的讲解要有侧重,对那些重复的知识可略讲,对类似的知识点可对比着讲,对新知识点可重点讲。老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去练习,毕竟捡到篮子里的,才能算是学生的“菜”。

4.精设任务

课堂任务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动力。课堂任务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但在设计和编排任务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第一,任务要明确,要让学生明明白白的知道这课我需要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整堂课也就上的糊里糊涂。第二,任务要有层次性。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而各个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情况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设计、编排教学任务时要有层次性。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出差异性的任务。比如说在讲《文学社新成员》一节时,对全体学生的任务是要去学会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插入文字和图片;对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插入表格,对表格的文字进行修饰;对个别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美化表格的边框,对表格的布局进行合理优化等。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难度的任务。第三,任务要有代表性。每个课堂小任务要体现教学中的某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将相应的知识点转变成自己的技能。并且设计的小任务之间不能有太多的重复性,这样不仅会浪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还会使学生形成重复操作的疲倦,从而失去对任务的兴趣。

在设计任务时,需要根据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方式。有的课程内容较分散,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几个相对独立的任务。而有些课程内容较集中,课堂任务就可以设计成一个大的任务,再将这个大任务进行细化。比如,《文学社新成员》在设计任务时,将整个课程设置成一个大任务--制作成员报名表,然后将它细化成插入表格、插入文字、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几个小的任务,学生通过一个任务的积累,最终完成本节课的终极任务。

5.精配组员

小组协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任务的完成效率,而且通过学生之间的帮扶活动,可以大大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班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在组建小组时,不能随意组合,要根据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将不同情况的学生组合到一起,操作好可以帮助动手能力相对弱的,知识掌握稳固的帮助那些性格浮躁的学生,这样的互助互补小组的提高就能带动整个班级的共同提高。强弱分布不均衡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最终导致整个班级整体的下降。

6.精评激励

对于小组协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巡查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可以面向全体学生总结演示。

在对学生作品讲评时,多给予学生表扬,多讲评学生作品的优点,对于有特别创意的作品要给予额外的奖励,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激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通过这种表扬,可以大大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任务中学生也就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教无定法,以上所讲的几个环节的教学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思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课堂内容,学生情况,外部环境等各种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组织课堂教学,想方设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璇《培养信息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2002--4)

第6篇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初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数学知识规律以及根源的原动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教师精确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将其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可依据教学需求灵活地为学生播放图片、文字、声音及视频等信息,使得原本抽象、枯燥、生硬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及直观,以实现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的目的,并且还可帮助学生更深刻与精准地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中“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教师就可用信息技术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教材编写者之所以给该章节内容拟定这样的题目,目的是借助生活中丰富多样的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使其更加积极地探究与思索相关内容,以实现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但是,教材中的插图过于生硬,很难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而传统的教学资源也不能为学生展示出数学知识的魅力与趣味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把生活中普通的事物转换成多姿多彩的图形,使得学生对这些图形有全新的认识,并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信息技术,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可帮助数学教师科学规划教学内容,可使得教师更好地执行教学计划,用更新的思维形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特别是针对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中不容易找到可让学生更透彻、精准掌握这些概念的教学方法,而信息技术可把抽象的概念转变成直观、生动的内容形式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就可将信息技术应用其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运用传统的讲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概念,难以让学生明确全等三角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并且学生也难以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还不能从概念中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就可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用动画形式为学生绘制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将其各个角的度数及三条边长都标注出来。接着,教师就将这些角与边长作为依据另外绘制出一个全等的三角形,借助这种动态的、形象的、生动的操作实践,教师就可把原本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变得非常生动,可使得学生借助直观的观察真切感知全等三角形的特点,并且还可以在教师的示范与启发下全面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学生学习途径

第7篇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逐渐普及,初中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对此,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并结合了笔者多年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信息化 教学实践

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是基础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育学生的自学、信息化操作能力,这和现代教育培育素质化的学生的目标不谋而合。本人将在文章中,结合自身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教育工作。

一、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坚持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表现在基础教育中便是构建好群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创新教育集中表现为终身教育。此外,还要创新教学观,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构建适应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

二、尝试分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注重关注学生因后天环境或先天遗传或受教育均衡度,而造成的对教学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灵活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课程,而不是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学习朝着极度不均衡的两极化趋势发展。

如在教学实际中,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及学习潜能等几个标准,将学生合理地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次代表优等生,这部分学生有着扎实的电脑基本功;乙层次代表中等生,这部分学生的电脑基础一般;丙层次代表后进生,这部分学生电脑基础较差或者是根本不具备电脑知识。在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与其电脑基础水平相吻合的目标及要求,并采取不同的学习引导方法,因材施教。兼顾学生的均衡发展。

三、培养实践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面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育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而应在此基础之上,合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更广阔的教学知识面。

信息化技术,有着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便是其技术更新周期短,而教师能否运用先进的信息软件,更全面地展现教学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其教学能力的高低。比如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声音文件、制作简单动画、运用杀毒软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知识可能课本中很少涉及,而拓展这种实用性的知识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再如,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穿插一些工具性软件,不仅能起到巩固既学知识的效果,还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对软件的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过程中,倘若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则必然会是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管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基本功的训练,而缺乏相应的进一步锻炼、发挥,但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扩大课堂教学的外延,构建第二课堂。而第二课堂则注重强调培育学生的兴趣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五、采用多元化评价,不断巩固信息技术课堂学习

评价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分类或者分等级,而是应该更好地进行教与学的改进。客观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信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还可以激励学生发展自身的优点、扬长避短。因此,我在教学课堂上常常对学生采取肯定的态度,即使是一些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我也坚持对其耐心辅导、支持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以及第二课堂的积极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强化学生交流学习,丰富课堂学习的氛围

由于信息技术课的课堂大多是在学校机房,而在学生的具体操作练习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问题,教师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兼顾所有学生的需求,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如下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选择那些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作为自己的助学,并分组负责一定的学生学习。这样不仅有效地缓解了老师的辅导压力,还可以针对一些典型性的问题,公开讲解,提高教学效用。除此之外,还有效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面向21世纪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信息素质、创新素质的综合性人才,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教育部们,已经将信息技术课划为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中的很多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尚未完善。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肩负着培育人才的任务,首先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储备,其次是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探索最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国家全面普及信息技术的宏伟工程之中。

【参考文献】

【1】董玉琦.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省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4(09)

【2】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模块整合;教材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335-01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实际上就是能够扩展人类信息器官的技术,也是人类处理信息的技术。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改革的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伴随“校校通”工程的逐步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为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面对知识经济的强大冲击,掌握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存贮、再生和施用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开发进行了创新和探究。。

一、打破常规知识系统,六大模块互相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从某种角度讲,它甚至也是一门培训性课程。根据教育部2000年11月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中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化了,使学生产生一种“爬台阶”式的感觉,增加了实际教学中的操作难度。新时代的学生认知规律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大增强,感性认识依然在学生的第一认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感性——兴趣——具体”的转化过程逐渐加快。在信息技术教材中,应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模块为基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主线,在学生认知中已有所接触了解的知识在教材中不必太重,同时提供教材中所需教学软件及作品范例,增加信息技术教材的可行性。

二、实现教材多样化,提倡电子教材、自编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而各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参差不齐,这样,信息的更新速度、学校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决定了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课程建设均未定型,有待进一步探索。2000年11月,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

当前,“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优秀书面教材,现行的《信息技术》新教材就是一套优秀的信息技术教材;

2、电子教材,如多媒体教学光盘、教学软件等;

3、自编教材,包括自编(组合)教材和自制教学课件。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本校实际,选择优秀书面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时笔者倡导:

1、在深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现有教材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增删,以适应儿童的认识规律,同时添加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知识的“刷新率”。

2、根据需要制作信息技术教学课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增强课堂的交互性与生动性。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示范——模仿”式教学模式是当前主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初期,它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弊端:

1、拘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力不能得到培养。

“任务驱动”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有目的地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各门学科的学习,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总结出以下操作过程:

1、基础知识学习阶段:

A、简单技能的学习:任务——尝试——讨论交流——启发指导——新任务

B、复杂技能的学习:任务——启发指导——尝试——讨论交流——新任务

其中的启发指导过程可适当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点拔。复杂技能在关键、难点处要作较为详尽的指导。

2、巩固提高学习阶段:

A、操作质疑——分析解决——尝试——新任务

其中的操作质疑是由学生在演示者(教师或学生)的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形成新知——知识迁移的过程。

B、小任务a——小任务b——小任务c——组合任务

这是由完成多个小任务向多元化、集成化任务的转变。如在学生学会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及图片的保存、复制、粘贴后,要求学生完成将几个图形绘制好,使用复制、粘贴将几幅图片组合成一幅图片。

在这四个操作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尝试”到“新任务”的递增过程,新任务适当增加了难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提高,同时有

C、主题——自主尝试——讨论交流——修改完成

这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阶段所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个自主、合作、创新的过程。主题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自定,并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以留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如“制作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小队报”,使学生通过使用学会的操作技能,及与同学的讨论、交流、借鉴,创作出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第9篇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前提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亲自实践操作,而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会碰到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全都要依赖于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前准备是否充分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

(一)有效的教学环境和素材准备

1.有效的教学环境包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上机环境和一个良好的听课环境

(1)对上机环境教师最好在课前保证学生的计算机打开,可以接到广播,下发好本课需要的资料,保证学生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老师的教授资料,而不会出现学生没有开机、无法接到广播而影响学生的学习。

(2)良好的听课环境需要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课堂常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老师培养了一种课堂常规时,学生就会还给老师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而又给学生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听课学习环境,所以课堂常规的培养对有效课堂也很重要。我制定的课堂常规有通过击掌后学生快速手背后听讲和练习时讨论的声音不波及第三人等。

2.素材准备往往能看出教学意图,它是教学准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一个老师把素材准备好了,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在学习photoshop的通道这节课时,我提供的图片是学生的毕业照和学生提前用qq发过来他们自己的照片以及我精心准备的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图片和明星图片,学生对自己在悉尼歌剧院、埃菲尔铁塔下的形象很感兴趣,就起到了很好的激趣作用;而如果随便找了张照片,让学生去制作,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效的学情了解

了解学生情况,设计适当的教学目标是构建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操作习惯等学情。

例如在设计网络搜索这节课时,经过调查我了解到我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在网络上搜索图片、文字资料。如果再按照课本去讲解,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通过“试一试”,让学生能够达到搜索要求的能力,然后出了一道成语填空的题目天()马(),让学生通过搜索引擎去完成,从而引出了搜索的拓展知识,并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在现实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搜索来解决问题。

(三)精心的备课

1.教材、学生、教师素质的准备,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就教材、学生、大纲、目标、重难点、易错点等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思考,让每一个知识点成竹于胸,到了上课时才能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 教师在备课中就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怎样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每个环节的大概使用时间等。

2.对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制订必须要具体确实可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中有目标,时时以预设的目标为指针或参照物,参照目标的真实达成度,并对教学作出有针对性的调控,不断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行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途径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在photoshop通道的应用这一课中我就换掉了课本原来的悉尼歌剧院的图片,而是用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六年级的毕业照作为示例图片进行背景的更改,当学生看到自己原来在水泥操场上照的毕业照改变为在花坛中、海边、草地、山脚下、故宫前的毕业照都特别兴奋,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同时让学生感受到Alpha通道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就不只是按照课本的要求去完成练习,而是有意识的把自己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生活中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关键

教育理论家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通过激趣、设疑、启发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凡是学生能自己通过探究发现出来的,老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己跳一跳“摘果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能力能真正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在课堂中我也发现在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中让学生尝试自主探究,往往比老师讲的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而且往往学生自己就能够解决大多数的操作问题。

四、结合多种形式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是基石

信息技术学习的评价往往容易被教师忽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课堂教学的及时、有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给予反馈,及时的反馈既评价可给他们的操作进行指导,当然很多类似“很好,不错,对极了,你想到太周到了,这是我都没有考虑到的,你的这种操作方法让这个步骤简便了很多,太棒了!good!”等语言的使用更能给学生一种肯定,鼓励和希望,让他们在学生的过程中有更高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成功率的效率更加明显,也相应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让评价真正起到作用就要注意一些必要的原则。评价的首要原则应该是客观和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评价的语言要有针对性,要多样性,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亮点。课堂的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互评、以及把作品展示欣赏评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穿插使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达到最大的效率为佳。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使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及时改进自己学习上的不足。让学生满怀信心,兴致盎然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唤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度。

五、及时的反思教学是保证

教师不仅需要事先备课,还要学会事后备课,就是进行教学反思。大量的资料表明,很多优秀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反思。怎样把课前备课和课后反思相结合,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问题,这也是一个教学创新。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