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2 12:44: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异地挂职锻炼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在培训中增加实践体验环节。让校长在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
以往的培训,大都是院校式培训,这种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培训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念、轻实践,重形式、轻结果,培训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我们认为,校长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理论,但缺乏实践,他们有经验,但缺乏思想。而传统的培训模式已难以造就具有教育家素养的优秀校长。如何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寻找培训工作突破口,成为我们思考最多的问题。总理多次强调,教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教育事业要兴旺发达。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让真正懂得教育的人来办教育。长期以来。我们的培训工作恰恰违背了这个规律,往往是让一些没有当过校长的人来培训校长,让一些缺乏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人来培训中小学教师。而实施“校长挂职锻炼”“校长工作室”制度就完全不一样。首先我们各工作室主持人和实践基地的校长都是基础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了解基础教育、比较懂教育的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工作室主持人和实践基地校长,是广东省名校长或名教师,且经过全省层层选拔,由专家考核评选出来的。其次,基地和工作室是一个培训团队,比如工作室由主持人担纲负责,再由主持人聘请三至五位国内教育专家加盟,还配有工作助理。再次,工作室是主持人和学员学习交流、研究、实践、成长的共同体。他们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交流学习、对话和探究。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现有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让名师来培养名师、让名校长来培养名校长。也就是让懂教育教学的人来担当培训者,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因此,这种培养培训模式更加适合受训者的需求。更有利于受训校长的成长。
二、依托“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平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合格校长
我省从2005年起,先后在珠三角地区遴选了100所办学成绩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小学名校作为“中小学校长实践基地”,在全国率先探索和开展校长“挂职锻炼”和“跟岗学习”。主要做法是,每年组织一批农村中小学校长到这些基地学校开展为期一至二个月的挂职体验学习。项目实施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校长到高校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提升,时间为一周;第二阶段,分小组(3至4人)派往各基地学校实践体验,时间为三周;第三阶段,集中回到高校进行交流总结。其中,挂职锻炼是项目培训的重要阶段,主要是让受训校长深入一线学校开展全方位的体验学习,参与基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基地校长是第一指导者,也是第一责任人,担负着对受训校长的指导任务。挂职锻炼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师徒结对”。挂职锻炼最核心的环节是名校校长与挂职校长形成“影子”关系。名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立竿见影。二是“身临其境”。挂职校长蹲点体验,现场观察名校长领导与管理艺术。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真实、全面、深刻的印象,三是“经验借鉴”挂职校长本身的领导管理方法往往“固化”为一种定式,通常隋况下很难发现与他人的差距。而来到先进的学校,如同挂职校长一面“镜子”。让其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使其有“自新”的心理愿望和动因。四是“伙伴关系”。在深入交往过程中,学校与学校之间、校长与校长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并且通过这个平台,形成长期的合作互助关系。五是“自主学习”。让挂职校长自己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在“差异”环境中自己选择学习对象和内容,并在经过深入反思后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我省每年还组织一批经济发达地区学校校长远赴江苏、浙江、山东、北京、上海开展异地名校“跟岗学习”,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项目实施以来,我省共组织了1500多名校长到省内各校长实践基地进行挂职锻炼;组织了600多名校长到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名校开展跟岗学习。从2009年起连续三年,教育部安排150名中西部六省区中小学校长到我省开展挂职培训。近年来,江苏、浙江、海南、广西等地一批批中小学校长来广东挂职锻炼和学习交流。
三、依托“校长工作室”平台,加速培养一批有教育家素养的优秀骨干校长
2010年,我省建立了首批33个名校长工作室并选拔了100名有培养潜质的中青年校长进入校长工作室进行为期二年的培养工作。旨在培养造就一批有教育家素养的骨干校长队伍。
培养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员到“校长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分配3—5名学员1所在学校跟岗体验。时间不少于一个学期(可分段安排);第二阶段,学员带着课题回到各自学校开展反思性研究(期间与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同组学员开展网上或面对面交流);第三阶段,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工作室聘请的专家深入到各位学员所在学校。开展学校问题诊断,帮助和指导学员化解困惑和解决难题;第四阶段,组织教育考察:总结、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工作室培养工作启动后,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小组进行工作检查和业务指导,期终由专家小组对各工作室学员进行论文(课题)答辩及评价。
一、结对帮扶范围
县27所受援学校与市27所学校建立“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
二、结对帮扶内容
(一)“教师交流互派”项目
由教育局选派27名教师来县结对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11名挂职干部到结对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及教研工作;县选派5名教育管理人才和后备干部到结对学校挂职锻炼;30名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跟岗学习。
(二)“讲师团”讲学交流项目
由区教育局牵头,选派30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来县讲学交流。
(三)“异地代培”项目
县选送20名初一学生到去就读,该项目由经开区实验中学校具体实施。
(四)日常教育教学交流
以“校对校”结对帮扶为载体,各结对学校加强沟通联系、深化结对帮扶,通过开展送培送教活动、工作坊研修、心连心、手拉手活动等智力支教活动,促进学校间、师生间的交流交融,为帮扶学校提供物资资金支持,帮助学校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组织管理和考核
(一)高度重视,认真落实。
各校(园)要按本方案的要求,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帮扶学校共同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帮扶方案,加强日常管理,专人负责,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加强管理,督促考核。
“校对校”结对的考核工作由县与对口支援教育“校对校”结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校(园)每年除要形成“校对校”结对工作方案、总结外,还要及时通过报刊、网络等多途径对工作进行宣传,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对校”结对工作氛围,注意收集相关照片、视频等过程性资料存档。
主要内容
机关支部在部领导的带领下,重点围绕建设“党员之家、干部之家、人才之家”的目标要求,全面提升组织部机关建设水平,具体搞好以下四大块六小项工作:
一、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锻造一流组工干部队伍。
搞好“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的学习实践活动。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认真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组工干部新形象”学习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公正、廉明、创新、高效”的理念,扎实推进组织部门道德、能力、作风、基础建设,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可信形象,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可靠形象,创新求实、锐意改革的可敬形象,团结和谐、真诚待人的可亲形象,锻造一流的组工干部队伍。
2、搞好 “第一时间”落实制度,及时把握全区的大局。即在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区委常委会研究的重要事项和全区重大工作部署;在第一时间通报全区干部人事调整变动情况;在第一时间参观、了解全区新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二、以深入贯学习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举办“两个讲台”。
3、搞好“两个讲台”,提高部内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坚持部内全体人员每两周至少集中学习一次的学习制度。定期举办学习交流讲台和发展形势讲台。坚持个人学和集体学相结合,学理论和学业务相结合,组织机关全体同志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中央和省市的新精神、区委和区政府的一些重大工作部署和组织工作业务等,使学习内容贴近工作实际,服务全区大局,切实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升做好工作的能力水平。
4、搞好拓展型学习机制,广泛深入地提高组工干部综合素质。通过采取挂职锻炼、异地交流、讲座研讨、考察学习等形式,拓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形式,不断拓宽视野,进一步提高组工干部特别是部内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以打造“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为目标要求,建立关心关爱机制。
5、搞好定期走访、慰问部领导制度,关心关爱干部、党员和人才。即搞好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区管干部建立走访制度,在干部患病、家属出现变故、干部新上岗等进行走访慰问。对人才建立走访制度,逢年过节对各条战线的高、精、尖人才进行走访慰问。对党员建立走访制度,对生活困难的党员有选择地进行走访慰问。
四、大兴调研之风,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研究水平。
关键词:化工企业;生产调度;作用;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非常的迅猛,化工企业不断的趋向技术密集,集中控制,超大型规模以及全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科学合理的强化企业生产调度。
1生产调度工作在化工企业中的重要性
现阶段,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化工产品,对其需求量越来越大,不断的朝着规模大型化,集中控制,技术密集以及全面的自动化方向发展,而化工企业就急需依据生产调度进行协调以及指挥。比如,现代煤化工生产来说,由于其具有变化快,环节多,连续性以及协作性强的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设备,工艺,整体,局部等问题。而生产调度主要就是将生产出现的问题提前了解并提前做好预防,调度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消除安全隐患,保证整个装置生产在有序,稳定并安全的运行。在其生产过程中,生产调度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生产调度往往都是由人员来操作,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指挥职能在整个化工企业中可以将生产过程合理进行的执行者就是生产调度岗位。生产调度人员对服务,协调,统筹各个生产部门有权指挥调度化工企业的整个生产的运行,特别是生产调度人员具备临时处置的权利,对突发性的行为可全权进行处置。(2)协调联系职能①生产调度实际上就是协调联系,所以,调度人员必须时刻的关注生产动态,有效的调度各个生产装置,确保化工企业可以稳定,安全的进行生产运行。随时分析生产情况,对生产发展趋势做出正确判断,预见性地组织新的生产平衡。②监督检查职能。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构,经常深入现场掌握、监督、检查生产作业计划及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定期以及突击检查企业生产岗位的生产,环保,劳动纪律以及安全的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保证生产装置运行在环保,整洁,安全的稳定的环境下。
2如何提高化工企业中的生产调度水平
(1)进一步修订完善生产调度的工作制度目前,在化工企业中生产调度占据着核心的地位,而作为化工企业管理制度的主体,生产调度工作的制度主要由报告制度,值班制度,现场调度制度以及会议制度构成。所以,化工企业必须对生产调度制度及时整合修订,从而达到以下四大效果,即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层次清晰以及全面覆盖,如果化工企业还未建立生产调度工作制度,必须及时的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不断的加大宣传力度,不断的提升制度执行力度,从而做到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人的管理体制。(2)分级分类开展全员培训,强化教育培训保障在我国化工企业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人员是管理生产调度工作的主体,主要事宜均是有人员来操作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的发展,人员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了体现。目前,我国化工企业的生产调度队伍的具体情况来看,只有依据专才通才兼备的选择原则,并与新时期化工企业的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并不断对渠道培训锻炼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不断的提升培训对象以及知识点的覆盖率,不断的提高生产调度人员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需要对年度计划进行编制并进行教育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培训的目标、培训师资、课程体系、效果评估以及反馈机制等具体的内容,培训完成后对授课水平相对比较高的的人员结成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师资库资源,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的对生产调度人员进行各类业务专项培训。除此之外,必须创新培养渠道,发展新的模式,综合培养并不断的提升生产调度人员的整体素质。在培训的过程中要不断的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交流经验,将本地与异地教育相融合,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建立跨区域、多层次以及全方位为一体的综合培训网络。同时,化工企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配合生产调度人员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环境,坚持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并加强生产调度人员代职带教锻炼管理的模式,并制定挂职锻炼工作相关的规范,并对人员进行选拔,精选一批有实力的人员,进入到生产一线进行学习,坚持“压重担,委重任,出难题”的锻炼模式,确保可以选拔出优秀的生产调度人员。(3)抓好生产调度工作的重点环节作为企业生产调度人员必须定期收集同行相关的情况,从而很好的掌握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突发因素,保证生产调度的重点工作环节,有效的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安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并做到追踪调查,最大限度的提升人员的工作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生产调度在化工企业生产管理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小觑,所以企业必须不断的培养管理生产调度队伍,确保生产调度真正的走向科学与标准化,最大限度的保证化工企业安全,稳定的进行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能力。
作者:杨志 单位:义马煤业综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丁红臣,冯文涛,贾鹏珍.化工企业中生产调度的作用及重要性[J].中国氯碱,2015,11:43-44.
[2]齐云飞.生产调度管理在化工企业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7:296.
[3]范伟栋.浅析化工生产调度管理对策研究[J].化工管理,2015,30:86.
Abstract: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and social dema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初级财会招聘岗位相对需求较多,会计专业已悄然位列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人才 “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会计类人才又“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对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平衡财会初级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代表性观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应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细化专业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建设等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国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其做出的研究和讨论依然存在纰漏。
比如,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使各种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的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议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如重视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欧美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英国会计学本科专业还采用“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待色课程体系,允许学生休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美国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定期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综上,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纰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1.1 课程体系整合 会计学科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
根据课程性质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通过搭建的平台课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课实践的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有财会专业特长和实用技能。体现出“专业+实践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
1.2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如配合国家每年4月份举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及《会计电算化》等3门课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举行的会计职称统一考试,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3 教材的扩展 会计学的传统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如《商界》、《财经》、《商业周刊》等等财会杂志期刊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2 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
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
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
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 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在课程计划之外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积极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举办财会知识大赛、ERP大赛及开展财会学科实践教学研讨、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会部门观摩,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普遍存在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从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会计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找工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平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参考文献:
[1]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坛,2010(06).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科协论坛,2011(02).
[3]马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猜着监督,2011(08).
[4]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J].财会通讯,2009(04).
[5]汤湘希,彭平锋.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
[6]符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会计教育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7]杨宗昌.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4(06).
主题词:文化人事部门职能作用
在推进连云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汇集文化艺术菁英,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当前,连云港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局面,给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事部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发挥职能作用,为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障。
一、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现状令人担忧
市直文化系统现有14个直属单位,在职干部职工近400人,各单位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各不相同,干部职工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良莠不齐。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提升干部职工素质和能力需要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大胆的改革创新。但是目前文化系统直属各单位人事部门的现状不容乐观,很难承担起它们应该发挥的作用。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事部门的组织网络建立不完善。文化系统设立专门人事部门的单位屈指可数,有部分单位安排专人负责人事工作,但是往往安排的人员身兼多职,对单位的人事工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最终导致负责人事工作的同志对于单位的人员数量、人员构成以及结构层次等掌握不清,对于单位人事方面存在的问题更是无暇思考,系统的研究分析单位的选人用人规划更是无从谈起。二是人事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人事部门在了解掌握本单位干部职工信息的基础上,承担着拟定单位的进人规划、对现有人员的培养计划和对现有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探索等重要的任务。但是目前各单位的人事部门显然达不到工作要求。这种局面的产生对于各单位事业的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给今后的单位发展和工作开展埋下了隐患。
二、充分发挥人事部门职能作用的具体举措
为了充分发挥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为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今后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尽快建立健全人事部门组织网络。相对于当前文化系统现有的在职干部职工的数量,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数量是完全不相匹配的。要做好组织人事工作,人事部门的组织机构建设是基础。文化系统有条件的单位应尽快建立组织人事部门,而干部职工较少的单位也应该安排专人负责组织人事工作,从而逐步搭建起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的组织框架,为人事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对于人事部门和人事工作者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要迅速开展,组织人事工作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程序、干部职工的调动、干部的任免备案、职工的辞职和离退、工资调整、保险办理、干部职工教育培训、党员发展,以及工青团妇、老干部等各个方面,这些业务的学习掌握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锻炼,最终才能得以熟练的掌握。
二是找准工作目标和定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结合文化工作发展实际,统筹把握文化工作全局,加强现有人才培养,大力选拔优秀人才,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任用人机制始终是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应当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
1、人事部门要顺应新的发展形势,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文化系统基层人事部门要融入连云港大的发展形势和文化发展的新格局,结合事业发展需要选用和培养人才。目前,连云港文化发展形势大好,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推陈出新,音舞诗画剧《大潮连云》紧密筹备,淮海戏《左邻右舍》完成排演;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市艺术学校、市歌舞剧院和市淮海剧团一体化建设实现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呈现新面貌,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市博物馆先后落成,市文化馆艺术剧院、市少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扩展工程以及市民俗博物馆的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凌惠平”、“雷锋车”等精品陈列展新鲜出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海州五大宫调”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已经全面铺开;文化市场管理规范,繁荣有序。文化系统人事部门积极的选拔人才、调配人才,为文化系统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今后的工作中,人事部门应当总结好的经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从、服务大局,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发展理念,全面了解文化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深入分析文化当前的发展瓶颈和今后的发展趋势,从文化工作的大局出发,努力选拔熟悉文化工作规律、拥有丰富专业技术知识、具备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现有的人才队伍当中去。
2、人事部门要研究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机制,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建立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的人才聚集到文化事业发展中来,从制度上保证那些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并得以重用,需要文化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开辟深化选人用人的新途径。
(1)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达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效果。实践证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竞争型选人用人机制是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途径。当前,文化系统部分单位推进的专业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工作,再一次向全系统的干部职工发出了参与竞争的信号。今后,人事部门要在不断完善已经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广能体现出公平、有效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激发文化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平台,干成事的有地位。
【关键词】校(园)长专业化;困惑;期待
一、背景
本文中的“校(园)长”指的是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虽然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在专业发展点各异,但在其专业发展的历程上具有许多共性,都经历着职前准备、岗位适应、称职与成熟的发展阶段。李岚清曾指出“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个好学校”,作为校园的经营者、管理者以及校园发展中优质资源的创造者,校(园)长身兼巨责,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大,在注重学校发展质量的今天,校(园)长更要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高效地处理校园中的各项事务,更具实效地促教育质量的提高。
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性的精彩论断之一,除了马克思,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对需要及其重要意义也曾有许多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顺序,麦格雷戈的自我需要理论和阿尔德弗的ERG理论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人的需要的层次和规律。这些需要理论都揭示了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这一基本理论。校(园)长在工作中的专业发展困惑和期待是其专业发展需求的表现,困惑的解决与期待的实现是校(园)长专业成长的动力之一。
校(园)长的专业发展是校(园)长在逐步深化对教育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与伦理追求、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过程。校(园)长的专业发展是校(园)长不断学习的过程,校(园)长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的范畴。成人学习基于自身经验,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需要是其学习的基本动力,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诊断成人学习需求是促进成人学习的基本前提,根据诺尔斯对成人教师的职责的观点,成人教育教师有以下职责:诊断职能、动机职能、计划职能、资源职能、组织职能与评价职能,其中的诊断职能是指成人教师有为学员诊断学习需求的职责,这是进行其它阶段的前提与基础。因此,掌握校(园)长专业发展中的实际需要,了解校(园)长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期待,有助于为校(园)长的专业发展制定针对性的帮扶计划,提升其专业发展水平,真正促进校(园)长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方法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果《普通学校校长成长·培训·管理》多角度考察了中小学校长的成长情况,揭示了中小学校长成长的四个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阶段:职前预备期(需5~7年)、适应期(需2~4年)、称职期(需3~5年)、成熟期(从职前预备期起约需10~15年)。本文依据这一
划分标准和校(园)长的专业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选取了11名来自重庆市渝中区不同中小学与幼儿园的校(园)长作为访谈对象进行集体访谈。本文将11名校(园)长分为三组:岗位适应型校(园)长(任职期在三年以内)3名,包括两名幼儿园园长和一名中学校长;称职型校(园)长(任职期在5—8年)4名,包括一名小学校长和三名中学校长;成熟型校(园)长(任职期在八年以上)4名,包括一名幼儿园园长两名小学校长和一名中学校长。
在本次访谈采取团体访谈的方式,在了解了校(园)长的基本情况之后,向校(园)长们提问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困惑与期待,并对校(园)长们的回答作翔实记录,校(园)长们依次对所提问题作了认真回答。
三、结果分析
(一)岗位适应型校(园)长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期待
三位新任校(园)长对自己专业发展中困惑的表达用语不一,但都集中于角色转变所带来的不适应,特别是在应对复杂情形时,校(园)长们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新任校(园)长们的期待主要集中于交流、指导和培训三个方面。三位校(园)长均表示非常期待在自己在岗位转变之后有业内的专家或能手对自己的发展进行指导,校(园)长们表示自己对业务的处理不够熟练与高效,希望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校(园)长们表示自己外出交流的机会不够,对作为校(园)长所必需的经验的学习不足,认为校(园)长之间的交流能促进自己经验的积累。校(园)长们期望今后能够拥有更多外出交流的机会,本地、异地交流相结合,期待搭建校长间相互交流平台,还指出交流的方式可以是探讨遇到的共同问题或是其它优秀经验的交流。校(园)长们都表示强实效性和强针对性的培训更能指导他们的实际工作,但校(园)长们并不否定基础性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二)称职型校(园)长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期待
这部分校(园)长已经经历了角色转换的阶段,在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上均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四位校(园)长的主要困惑已经不再围绕角色转换带来的不适,而是更多地聚焦于自己办学理想的难以落实,认为自己的办学理想和现实有冲突。四位校长均表示,作为校长,繁杂的工作让自己觉得精力有限,感觉压力非常大。三位中学校长特别表达了升学压力让自己办学理想的实现变得履步维艰。四位校长表示自己理论知识不足,需要理论知识的补充。除此之外,校长们还提及目前的评价体制让校长的升职较为困难,期待评价体制的改革。
四位校长的期待主要表现为交流和培训两方面。四位校长均表示期待校长交流平台的搭建,认为校长间的交流能够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其中一位校(园)长还指出了通过办学共同体、区域联合发展以及挂职锻炼等途径来促进校长间的交流。四位校长都较肯定培训的作用,期待更多系统的、模块化的培训,希望在培训中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三)成熟型校(园)长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与期待
这一类型的校(园)长大多认为作为校(园)长业务繁多,办学的心态有些浮躁,不能较好的分配自己的精力于学校各项事物上。部分校(园)长还将自己的所困惑指向了对校(园)长的评价体制上,认为校(园)长职务的升职空间不大,导致自己的成就动机不强。除此之外,还有校长认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与现实分数导向的要求有矛盾,办学理想的践行阻碍重。
对于专业发展方面的期待,四名校(园)长在培训和交流两个方面的愿望较为强烈,均期望搭建校(园)长间的交流平台,认为实用性强和模块化的培训能够给自己带来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知识的补充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复杂局面的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校(园)长们还呼吁办学环境的改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希望建立针对校(园)长的评价体系,期待针对校长和园长的专业发展标准的出台。
(四)总结
校(园)长在专业发展中的困惑从角色适应困难到办学理想的践行受阻,表明校(园)长的专业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然而,作为校(园)长所面对的繁杂的业务和评价体制对校(园)长各人造成的升职困难也使得校(园)长们较为苦恼。在成熟型校(园)长的回答中,更多包含着对评价机制改善的愿望和成就感的渴求。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校(园)长虽然所面对的困惑不同,但其期待多集中于更优质的培训和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两方面。说明校(园)们长都普遍认同培训和交流对专业成长的价值与意义,认为针对校(园)长工作实际问题的实效性培训与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水平。
参考文献:
[1]肖建彬.校长成长阶段理论的问题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
[2]张祥明.当代校长的角色定位及专业化培训[J].福州: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
[3]雷丽珍.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30-46.
[4]戴维·迈尔斯.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4-304.
[5]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7-322.
[6]房玮婧.优秀园长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9-10.
[7]文喆.校长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人民教育.2012.6.
__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招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新跨越 进十强”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打造“起点更公平、交易更公正、过程更公开”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为目标,充分履行招投标监管和服务职能,着力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体制,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招投标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围绕业务抓拓展,在保项目促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交易规模不断攀升。1-10月份,合肥招投标中心共完成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招投标项目3338个,交易金额__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和增值资金累计达到__亿元,与上年度同期相比,完成项目增加17%,预算金额增加40%,中标金额增加41%,节约和增值资金合计增加24%。1-10月份,中心完成财政非税收入__亿元,上交税收__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二)交易质量不断提升。在交易业务量日益增长和繁杂的情况下,抓住重点,分清缓急,以最快的速度,招最好队伍、建最佳工程,招最好企业、保优质采购,招最好客商、促招商引资,保障了全市大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1-10月份,顺利完成了滨湖中心、*北路高架、__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段工程、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土建施工,龙腾家园、*社区安置房、福禄南园安置房建设,合肥市规划馆、博物馆馆内布展设计,环巢湖旅游道路桥梁设计,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规划设计,第三届住博会住宅产业化材料协议供货定点单位,__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专业设备采购,曙光商厦10年经营权转让等一大批重大项目,以及各开发区、工业园区、滨湖新区的工业项目,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吸引了中铁、中交系列等中字头大型央企和一大批特级、一级施工资质大型国企单位参与我市大建设。1-10月份,完成大建设项目323个,预算金额*亿元,中标金额__亿元,节约资金__亿元,节约率34.62%。
(三)交易领域不断拓宽。今年以来,在确保重点交易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上,以要素大市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文化、版权、环境能源、农村产权、广告经营权、动漫产业等新兴业务开展,同时,进一步加强专业市场的业务拓展。__年5月,合肥招标投标中心被正式确定为全省法院涉诉资产(非国有)进场交易平台,即将建成覆盖全省法院的拍卖公告、网上报名、网上竞价等全流程网上业务系统,为各级法院提供便捷、高效的涉诉资产处置平台。
二、围绕制度抓规范,在制度体系建设上书写新篇章。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对招投标统一市场的监督管理,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创造条件,继续深入推进在市级政策、部门文件、内部管理三个层面的招投标市场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结合《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施行,报请市政府出台了《__市招标投标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继制订并出台了《__市招管局(招投标中心)重大项目招投标服务保障和管理暂行办法》、《__市属县(市)、区招投标项目集中管理实施方案》、《__招标投标中心电子竞价交易规则》等制度、规范性文件40多项,使各类招投标管理与服务活动更趋规范、科学、高效和透明。尤其是结合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发展趋势和招投标工作实际,组织起草了《__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市人大会议一审通过,将上升到地方人大立法高度予以出台。《条例》的出台将为__招投标工作向公共资源交易转变创造条件,为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事业的发展开启新的路径。
三、围绕服务抓提升,在完善信息化手段上迈出新步伐。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满足 发展需要,我们积极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的信息化建设。一是网上招投标工作取得突破。在成功实施网上公示公告、网上递交投标文件、网上询标和网上开评标试点的基础上,先后推出了网上询价模块、货物类和服务类评标系统模块,正在加快远程和异地评标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了招投标工作的信息网络化、投标电子化、评标程序化的建设进程。二是保证金管理平台正式运行。成功开发了保证金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保证金系统自动计息、自动退还等功能,提高了招投标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高效性、便捷性”。三是版权交易和涉诉资产交易系统研发运行。为创新版权交易形式,提高版权登记效率,推出了版权网上登记系统,实现了网上版权登记、交费和领证。为配合全省涉诉资产交易工作的推进,与省高院对接合作,自主设计研发了安徽省人民法院涉诉资产交易中心网、业务管理系统及竞价系统,为涉诉资产处置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不断的创新,合肥招标投标中心公共资源网上交易平台凭借全程实现无纸化操作和人性化的电子化服务,荣获“全国政务服务类电子政务优秀应用案例”奖项。
四、围绕监督抓管理,在强化市场监管上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我们继续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共查处招投标过程中弄虚作假、放弃中标资格等违法违规案件35起,记录不良行为__条,对7家存在不良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做出限制6个月以上进场交易资格的处理,对履职不力的15名专家做出了限制6个月以上评标资格的处理,维护了招投标市场的正常秩序。一是强化标前准备。标前会同招标人、造价咨询单位等制定招标时间安排表,强化重点环节节点时间安排;实施重点重大项目评审会议制度,标前组织业主、清单编制单位、招标机构向专家介绍项目基本概况、评审重点和工程、采购要点;设立重大项目课题和实施小组,精心科学编制针对性招标文件,并与业主就招标文件、现场施工管理、采购产品验收等不同要求进行沟通,使招标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实施招标事项标前备案审查制度,对招标文件、答疑进行备案审查,从源头上消除隐患。二是加强现场监管。在实施开评标现场直播、特邀监督员随机抽取的基础上,再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5名社会民众招投标义务“特邀监督员”,让社会民众更直接的参与招投标现场监督。三是加强标后跟进。实施业绩公示制度,对招标机构、从业人员、中标单位的业绩实行网上公示,纳入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强化约谈制度,对大建设项目、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项目等在定标后发放中标通知书前,与相关部门约谈中标企业,宣贯法律,重申纪律,敦促签约和履约;实施招投标市场与建设现场联动制度,深入建设现场一线,加强与业主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联系和沟通,督促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投诉案件外出调查和核查制度,对投诉人反映的投标人在投标过程中有弄虚作假、伪造业绩、串标、围标等行为,会同纪检、重点局等部门到外地进行调查取证,确保案件处罚事实确凿,证据充分;推行督查建议制度,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自身部门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发出督查意见书,明确需整改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及时堵塞工作漏洞。
五、围绕县区抓指导,在健全招投标体系上开辟新视角。
今年以来,把推进各县(市)区招投标市场建设和规范管理作为重要工作,先后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发区进行调研,并通过季度招投标业务例会和月度报表的方式,全面了解县(市)区、开发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业务培训、网站建设、操作流程、专家资源共享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制度建设、业务拓展、信息化建设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实施联动工作机制,积极推进县(市)区一体化公共资源平台建设,促进了各县(市)区招投标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六、围绕队伍抓服务,在加强内部管理上推出新举措。
一是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扎实推进新一轮公开承诺工作,签订公开承诺书66份;深入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和书记讲党课;深入开展“建党91周年”和“建国63周年”等活动。二是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制定20__年度政风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采取开门纳柬,与“合肥论坛”开展政务公开网上问卷调查活动,提升我局工作效能。三是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按照“政务公开标准年”建设活动部署和要求,健全完善《政务公开工作方案》、《招标投标信息暂行规定》、《信息保密审查制度》等制度,充分利用中心的电子触摸屏和门户网站,将局和中心的职能、招投标信息、办事指南、有关招投标政策、法律、法规,收费标准、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处罚程序、处罚措施及处罚结果等全部及时进行公开,打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交易环境。四是实施廉政风险防控。通过个人找、群众帮、部门查、领导点、集体定“五位一体”的形式,从思想道德、制度机制、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风险,积极主动查找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共查找出廉政风险点__个,做到了单位、部门、岗位、职责、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六落实。五是完善人才机制。今年以来,市局与巢湖分局实施人员互派,交流了8名干部;推荐了1名干部赴庐江县乐桥镇基层挂职锻炼;拿出3个中层干部岗位开展竞争上岗,充分锤炼了队伍。六是优化绩效评估。深入开展“定绩、评绩、比绩、核绩”活动,制定局和中心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分级对部门和人员进行量化考核,设置23项部门和__项目个人考核指标,将绩效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具体责任人,每月、每季度、每半年对每个干部职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比,并公开评比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七是强化学习培训。开展业务培训工作,每月末开展招投标项目操作教学会、案件查处分析会、项目监管案例研讨会等,对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操作、监管细节进行分析、解剖,查找招投标过程风险点,优化招投标工作流程,提升招投标整体形象;建立员工“工作周记”制度,按照“执行体现态度、过程保障结果、体会促进成长”的理念,引导广大员工养成工作有计划 、执行有措施、结果有分析的习惯。同时进行考评,切实规范工作行为,提升工作效率。
__年度工作计划
__年,我们将围绕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和实现“新跨越进十强”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健全市场监管体制、法规制度和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加快市场结构优化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资源合理整合重组,培养发展市场要素,积极开拓交易领域和范围;进一步增强招投标的社会地位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在区域至全国范围内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高效运行的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体系和协调顺畅的市场关系,推进科学、规范、高效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到__年年底,力争实现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拍卖四大领域交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规范有序”,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市场管理制度。结合国务院《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学习贯彻和我市招投标工作实际,在《__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条例》出台的基础上,推进和完善一系列的市场配套制度建设,根据不同公共资源的特点,建立适合其公平交易的特别规定,切实维护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和有效竞争,巩固和发展“__模式”改革的创新成果。二是完善业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已修订的有效最低价评审办法,进一步健全有效最低价评审制度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外来交易项目协调和服务流程,健全完善财政投资类项目自行、其他社会中介机构进场交易、中直和省直及市外项目进场交易等整套管理制度和流程体系。三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结合政风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办理流程,促使各类交易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公平高效。结合廉政风险点防控管理工作,进一步梳理、排查廉政风险点,完善防控措施,保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规范和安全运行。
(二)突出“要素交易”,不断拓展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和范围。在确保服务好市属重点投资项目的基础上,以合肥要素交易大市场建设为契机,发挥自身优势,吸引合肥地区的中直、省直国有资金项目和其他非国有投资项目进入中心交易,进一步推进文化、版权、合同能源、农村产权、涉诉资产交易等业务开展,加快招投标市场结构升级;积极开拓全省范围内新型专业市场业务,争取异地土地项目以及非公有产权项目进场交易;进一步发挥“合肥模式”的示范辐射效应,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经济圈、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中部地区为主攻方向,加强与外地先发地区市场之间的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展外地市场,推进区域性、特色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
(三)突出“科技促建”,不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信息化建设。一是推进全流程的“网上招投标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信息、网上报名、网上受理、网上开评标、网上支付和网上监控系统功能,利用网络通信和安全保障技术,积极推进多城市之间的异地评标网络和远程评标系统建设,着手编印《__招标投标中心网上招投标系统管理使用手册》,实现信息化资源的共享,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招投标环境;二是加强电子化专业库建设。推进企业会员库、专家评委库、造价咨询库、小额零星项目库等电子化专业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发挥专业库在规范市场秩序、提升市场竞争力方面的作用。三是完善OA办公系统功能。结合招投标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范围、工作流程和需求层次,在OA办公系统与业务系统的融合、行政管理功能和业务管理功能等方面进行完善,进一步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四是谋划要素大市场信息化建设。为顺应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的要求,提前介入、积极谋划要素大市场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公共资源特点和交易需求,建立联内通外、结构清晰、职责明确的信息化服务、保障和监管系统,更好建设国内一流、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区域性公共资源交易场所。
(四)突出“诚信联建”,不断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监管。一是加大项目招投标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加强招标事项事前备案制度执行情况督查,保证备案事项严格执行;严格规范招标程序,对缩短招标时间的特事特办项目,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二是加大投诉查处力度。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加大违规案件的公开曝光度,维护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信力。会同纪检、建设等部门深入开展年度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和针对限额以下项目操作等方面的专项督查,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将招投标专项执法检查的范围逐步延伸到中介组织和社会机构,并建立起长效监管机制。三是加强部门和行业间联动。加强与审计、监察和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招投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移送线索,共同查处问题;探索成立招投标仲裁委员会,负责招投标投诉中相关疑难复杂问题的研究和认定,提出具有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加强与各县市区及外地市招投标机构的诚信体系联建,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四是加强招投标的信息公开。进一步拓展信息渠道。在现有信息渠道基础上,加强与全国有影响力的招投标机构网站进行信息联网,以吸引众多知名客户群体,提升招投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在招标信息、招标条件、招标结果公开的基础上,通过媒体公开征集、遴选社会各阶层人士走进招投标中心,现场监督评标过程,增加招投标活动的公开透明度。
(五)突出“系统发展”,不断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一是促进县市区招投标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场所的规范化建设,不断出台、完善制度体系,堵塞漏洞,减低风险;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把工程、采购、产权等业务逐步向下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实现公共资源交易辖区全覆盖。二是加强对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从人员培训、外出考察、信息化建设,到专家系统无缝对接等给予全力支持,以完善县(市)区招投标机构的市场服务功能。三是完善市县(区)二级平动体系。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服务共管、效益共赢”的原则,完善信 息、咨询服务、评标专家库、信用评价、投诉受理、监督管理等“六统一”的运行机制,实施市县(区)招投标工作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促进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整体全面发展。
关键词 系统 整合 实践主体 互为平台
新闻学专业是一门非常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因而实践就成为新闻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运用与反馈过程,也是架构学生学习和就业两个阶段的桥梁。在这一实践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将课堂学习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新闻采写的操作能力,不断积淀新闻采写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实践活动查漏补缺,不断检验已有的新闻专业理论和知识系统,并进一步弥补或纠正课堂学习的不足和失误,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做好充分准备。由此可见,实践环节完成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新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效果。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竞争的加剧,新闻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唯有根据这一要求进行科学调整和谋划,才能培养出媒体需要的专业人才,完成新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正确认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科学理解和把握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关系,合理设置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我国新闻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理论建设和媒体实践脱节、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缺乏层次上的衔接、实践教学目标模糊等等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教学理念层面应该把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深入把握这个系统内部各个构成要素、各个环节以及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厘清不同环节的实践目的,建构良好的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生态,才能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新闻学整体的教学目标。
一、不同教学实践环节的系统联结
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存在着方式单一、环节少、环节之间缺少系统联系的明显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了新闻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闻专业教学实践应该是不同实践环节的系统联结,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形成时间层面的连续性
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系统性、完整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根据年级、学期的不同,遵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原则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新闻专业课堂教学设计同样应该遵循这一原则。但是遍观大多新闻院系的教学现状,新闻专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却一直较为粗疏,往往只在大三或者大四安排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往往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往往取决于单个学生的主动性与否,这样,不仅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而且还缺乏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明确的目标指向,因而往往无法保证专业实践环节的完整和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专业学生的业务水平的迅速提高。实际上,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活动从一年级入学伊始就应该纳入到整体教学过程当中,针对不同学期和学年的教学安排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从而才能保证教学实践环节的始终连续不断。
2.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体现内容层面的阶段性
新闻学专业实践活动形式上的过渡、衔接,根本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一样,实践教学也应按照由简入繁、由易而难的顺序,根据不同学期的学生培养目标,配合不同的课程结构设计不同的实践内容。如从对媒介环境的宏观感性了解到对媒介机构构成以及新闻信息生产过程和环节的清晰把握,从对新闻基础理论的深入认识和梳理到采写编环节的认真实践,从基本的新闻生产能力的培养到不同类型新闻文本的微观操作等,都需要通过新闻实践循序渐进的过渡与衔接。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说,新闻专业实践的环节和内容都要按照学生学习的接受规律和专业基本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才能保证每一实践环节明确的目标和扎实有效的教学结果。
3.不同的实践方式有机统一,构成全方位的整合性
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中设有大量的新闻业务课程,各业务课程都要求不同的实践活动方式与之配合。同时,新闻学专业又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要求不同实践方式共同指向一个大的总体培养目标。然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新闻专业实践活动方式往往较为单一,且缺少彼此间必要的系统联系,缺乏培养目标的有机整合,因此很难满足学生提高新闻综合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新闻专业的实践方式应该建立在几个环节统一的基础之上。
其一,课堂教学和媒介实践的统一。课堂教学和媒体实践互为补充,互为助推力量,共同指向同一个培养目标。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建立在对媒介发展实践认真考察和规律总结的基础之上,整体教学要随媒体实践的发展而进行适当适时的调整,不关门办学;而媒体实践要建立在对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和运用的基础上,不能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要和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和谐一致。
其二,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的统一。短期实践是指伴随新闻业务课程而有针对性安排设计的实践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长期实践是指在第七或第八学期安排的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践活动。目前,各新闻专业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基本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没有能够形成一个目标一致、前后勾连的整体,不同实践方式的成果得不到有机的延续,实践的最终效果难免大打折扣。新闻专业实践应该是短期实践和长期实践的有机统一,将二者同时纳入新闻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做出整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规划,对学生的长期实践和短期实践分别给予不同的业务指导,因课而异地制定评价指标,既保证实践环节的连续不间断,又在实现不同实践目标的基础上完成实践内容的渐进和整合。
其三,课堂讲授和实际操作的统一。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表现在其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程,课程内容自然应该始终与媒介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新闻专业的教学不能单纯地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而要通过边讲边练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即便是一些基础理论课程,也可以通过强化案例分析的方式,紧密结合媒介的实际情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判断和思考。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课堂讲授和实践操作要相互统一:通过操作练习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的运用能力,而通过课堂讲授则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练习内容和方式。
二、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系统建构
作为一个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新闻学专业的“教”与“学”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系统关系,因此新闻学专业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教师的新闻实践能力更是制约自身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新闻业务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闻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强调教学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的基础上,着力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提高,为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唯其如此,学生的业务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笔者以为,新闻学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建构和提高至少应在以下两个层面得到体现:
1.在实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新闻理论
新闻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理论深度的积淀是其新闻教学能力和新闻实践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有学然后能教”、“离学不足以言教”是基本的教学规律,在几十年前就有过这样的警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为基本,术为枝干”,“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⑴而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新闻系主任Betty Medsger也曾经说过:“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我建议新闻学院应该要求所有在职的教员和助教从事持续的与新闻学有关的研究、写作并发表论著。在教学之外,研究帮助大学来完成其更新知识的使命。”⑵可以说,大学专业教师一个最基本的能力就是理论研究能力,不管从事哪一门课程的教学,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理论积淀,而后才能真正有效地体验新闻实践,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感悟能力。但是纵观我国的新闻教育队伍,专业性的理论研究显得极其薄弱,尤其是和那些历史悠久而发展成熟的学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距离。
当然,理论探讨绝不是闭门造车。同新闻学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新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症结还在于空洞理论的研究。就目前来看,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走向了两极:一极是漠视甚至对抗理论研究的“新闻无学”观念,而另一极则是脱离媒体实践的空洞理论研究。不管偏向哪一极,对新闻学教育与新闻业的发展都是贻害无穷的。因此,新闻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对新闻传播大环境宏观考察的基础之上,建立对新闻传播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思考、总结、概括的基础之上,始终将研究的视野聚焦于新闻传播实践,从而才能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新闻传播实践。
2.在理论指导下不断加强操作层面的系统训练
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决定了它更加强调业务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经验的传授,因此授课教师如果没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积累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很多国家都把是否具备新闻职业背景作为新闻专业教师的重要遴选标准。在美国的新闻院系中,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没有作过记者,比起博士学历,绝大多数院校更看重教师的新闻从业经验。而反观我国,新闻师资结构在这方面则不尽如人意。近几年,伴随着新闻院校数量的急剧增长,原本就已存在的新闻学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从事新闻专业教学的教师实践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对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实际体验,从理论到理论,很难有效帮助学生将新闻学的理论和知识转化为新闻生产能力,从而极大制约了教学质量。但是就目前情况看,由于工作条件、物质待遇等各种原因,媒体高级专业人员很难真正进入高校教育系统从事具体教学工作,因而在现有条件下,新闻院校应该把培养现有专业教师的新闻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建立与媒体的更为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和媒体的业务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输送青年教师到新闻媒体参加实践活动,不断强化新闻专业教师参与新闻传播实践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业务素养水平,最终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教学。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直和媒体保持着良好的教学往来关系,经常组织暂时无课的教师到《人民日报》等媒体挂职锻炼;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很多专业教师也和新闻媒体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媒体实践工作。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质量,收到了
较好的效果。
三、新闻媒体和新闻教学机构互为平台
作为一项特殊的生产活动,教育生产的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产品的生产工序始终是一个立体的活动过程,受教育主体的成长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而除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外,教育产品的最终成型还要依靠家庭与社会的长期教育才能完成。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除了学校、家庭及受教育者本身的自塑性教育活动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包含着产品的接受与使用部门的再教育活动。这个再教育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社会行业的特殊需求,补充和修正学校教育由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而对社会实践变化关注的缺乏或理论抽象的偏颇。因此,新闻专业学生新闻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新闻教学机构的努力,还要得益于新闻媒体的支持,需要二者的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配合,这种配合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互为教学平台。
1.新闻媒体为专业教学提供实习再教育平台
媒体不仅是新闻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实践系统,也是为新闻专业学生和教师提供再教育活动的教育系统,是学校新闻专业教育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首先,作为新闻专业大学生未来的服务对象和用人单位,新闻媒体不仅仅是提供给刚刚走出校门的新闻专业学生一个学有所用的工作场所和职业,更重要的是还要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舞台,进而承担起新闻学专业再教育的责任,和学校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教学链,从而才能有效地保证新闻学教育的最终完成。其次,新闻媒体也要走进校园,走进新闻专业教学的过程当中,及时将新闻媒体的最新发展信息传授给新闻专业的学生,实现新闻教学和新闻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适时的对接。最后,新闻媒体还应该是新闻专业教师的再教育机构。新闻专业教师新闻从业经验的缺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新闻专业教学的质量,因此他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而这种培养离开媒体的支持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在为新闻专业提供实践的舞台的同时,媒体也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为新闻专业教师的新闻业务实践搭建平台,让教师们通过感受媒体的实际氛围,了解媒体工作的具体环节,参与新闻信息的制作来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闻教育。
2.教学机构为新闻媒体提供职业培训和回归教育平台
人力资源培训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市场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业而言,对从业人员再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媒体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目前,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数量很大,但是其中具备专业技能和相应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所占比例较小,不少从业人员都是从其他职业转行而来,往往缺少系统的新闻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因而面对迅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业,尤其是面对多媒体环境之下涌现出的大量的新问题、新现象,都需要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全新的新闻传播环境做出更深刻更宏观的省察,从而做出更明确更科学的应对之策。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根据时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结构,从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新闻业务水平。而这一切也都离不开持续的新闻学专业的学习活动。在这个从业过程的学习活动中,一方面需要新闻从业人员个体的回归性教育,即通过不同类型的学习形式和渠道获取专业性的业务进修,另一方面也需要媒体有组织、有计划的对本单位本部门的从业人员进行方式各异的专业培训,以保证员工新闻从业能力的持续提高,最终保证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新闻教学机构的优势就在于从更高更宏观的理论层面把握理解新闻实践,能够深入分析纠正新闻实践过程中由于媒体过于关注个体微观操作而可能产生的不足和偏差,帮助新闻从业人员在更深刻的层面阐释和透析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并自觉按照其内在规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从而完成新闻教育对新闻实践的宏观理论指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为新闻媒体的持续发展提供高品质的职业培训和回归教育平台,从而建构起新闻专业实践体系的立体性结构。
四、结语
新闻业务实践是新闻专业整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的完成质量直接制约着新闻学教育的整体效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取决于不同构成要素,不同构成环节的有机统一。新闻院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和系统性,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建立积极合理的实践机制,从而最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保证为新闻媒体输送人材的高质量。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