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网络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9-01 02:34:0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网络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网络论文

第1篇

1追求表现自我的消费心理

网络消费是个人消费意向的积极体验,只要有需求,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供消费者参考,消费者可以对同一种商品进行比较和选择,这种独特的购物环境与传统的购物过程截然不同,所以更容易激起大学生的个人情感的变化和他们的好奇心。消费者完全可以以自我为中心,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向商家提出挑战,充分地在消费中表现了自我。

2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

大学生大部分都喜欢新潮,都敢于创新,而网络消费刚好符合大学生渴望变化、喜欢创新、富于想象力和强烈好奇心的消费心理,他们选择的商品不但要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而且还要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的首要标准,即个性化消费。

3追求快捷、方便的消费心理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购物中更为重要的是便利与即时,传统的购物模式会使大学生在商品选择的时候花费很长时间甚至是几个小时,而且在往返的途中也会消耗大量的时间。所以快捷、简单的网上消费更符合大学生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在,虚拟机票、网上订餐等等更体现了网络消费的简单快捷,因此更受大学生的偏爱。

4追求文化品位的消费心理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价值的消费品出现在大学生的视野中,大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在消费的时候追求真实的体验,如果碰到高品质的产品就会一直使用下去形成习惯。而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也越来越大,这充分体现了现在的大学生追求高品位、高品牌和高品质。因为在网上可以买到在本地买不到的一些高品质的商品,所以网上消费成了他们追求文化品位的一种方式。

5追求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

虽然大学生都在追求着新鲜和潮流,但是他们更多的仍然看中商品的价值和实用,理性消费仍然是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因为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都是自己兼职的工资和父母提供的生活费,所以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并不是很多,这就要求他们在购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尽量在网上寻求物美价廉的商品成了大学生节约花费的重要手段,网上商品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也就是因为网络商品往往价格相对便宜,折扣也相对较大。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

1网络消费较为频繁

大学生由于学业相对来说较为轻松,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而很多人在这些空闲时间做得较多的就是上网。现在,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加强,他们在网络上的消费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2网络消费的内容比较丰富

高校学子对事物都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掌握了更多的网络技能和知识,能够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购物、学习、工作,据调查,他们在网上购物的比例占到了85%以上,他们可以在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等方面都依靠网络进行消费。

3网络消费支出较为理性

虽然网络购物存在普遍的倾向,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对网络的了解逐步加深,他们对网络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正面的,总体看来,网络消费的形式是可观的。

三基于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网络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

由于大学生比较注重时尚与个性而且喜欢物美价廉的商品,所以在网络营销中,企业要注重产品的外形和品质,在产品设计的时候也要采用当下的流行样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同时,大学生追求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企业能够生产出个性化的产品,一方面企业应该生产不同造型、样式、色彩、规格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塑造个性化的企业形象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并且要能够通过某种形象彰显大学生某方面的个性。但是,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属产品的质量,如果产品的质量不能符合大学生的要求,就是产品再有个性也无济于事,所以,企业必须注重产品的质量。在产品定位方面,企业在对网络营销的产品进行受众定位的时候必须要与大学生保持一致,他们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符合大学生的特点。因为在网络营销中所销售的产品和服务首先是互联网的用户,而互联网的用户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他们更热衷于高科技的产品,所以就要考虑自己的是否属于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对于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可以随时进行信息的交换说明互联网的信息是对称的。所以在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的时候,企业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新产品性能的资料,然后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这样可以及时得到顾客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便于企业修正新产品并节约成本和时间,这有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另外,在研发过程中与消费者的沟通,有利于产品在各个方面都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价格策略

大学生这个消费群体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经济实惠、物美价廉是很多大学生购买商品的标准,所以企业在选择商品的时候最好选择薄利多销、价格中档或偏低的商品。当然,对于少数家庭条件比较富裕的学生,企业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优质高价的商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网络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对企业最大的优点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不管是在产品的研发、调研还是促销、销售上都降低了成本,所以企业就可以将这些降低了的成本转化为价格优势。另外,由于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网络营销的企业越来越多,大学生就可以在众多的卖家中挑选自己满意的性价比高的价格最低的产品,因此,企业需要在网络营销中向大学生提供最低的价格并在互动中讨价还价,制定合理的价格从而获得大学生的信任和认同。鉴于大学生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企业在采取中低档的定价方式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促销时的定价策略。折扣定价策略是定价的基本策略,企业可以为了鼓励消费者大学生淡季购买或者大量购买,更甚是为了让他们提早付清货款而采取降低基本价格的销售方式。降低基本价格的方式主要包括季节折扣、现金折扣、价格折扣、功能折扣、数量折扣,虽说这种方法可以促进企业销量的提高,但是在实行降低基本价格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金融市场汇率的变化、企业流动资金的成本以及消费者对折扣的疑虑的种种因素。企业还可以采用心理定价策略,其中包括尾数定价、招徕定价、声望定价等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此外企业可以针对大学生市场来制定不同的付款方式,比如数码相机、电脑等价值较高的商品可以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3渠道策略

网络销售的渠道多种多样,消费者可以在网络消费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得到商品,卖家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费用选取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发货,并能够在时间和地点上有效地解决供需不一致的矛盾。网络的虚拟直接取代了传统营销中的中间商的角色,使商品的销售在结构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分销渠道使货物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直接省去了中间环节,买方和卖方都可以在网上进行货款的结算,生产者可以在互联网上产品的信息,然后通过物流配送公司将货物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直接分销渠道使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有了沟通。直复营销是网上营销的一种重要的渠道策略,它是互动的营销系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广告媒体在任何地点达成交易,通过直复营销模式可以是买方和卖方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流,有利于顾客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商品并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在互联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对于每天都要上课的大学生来说是很有好处的。

4促销策略

企业的推广宣传活动要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必须要在抓住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的前提下,用他们比较能够接受的文化和语言来扩大品牌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知名度。企业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购买欲,比如在双十一那天,淘宝、天猫上的很多店铺都采取大幅度降价的销售方式,从每年的数据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促销活动,大学生也会因为这样的促销活动增加购买。

四总结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应用;网络成瘾

大学生作为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群体,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在互联网的星空下容易迷失自我。在竞争激烈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和使用网络而导致社会、心理和生理功能的损害的事例屡见不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成瘾人数急剧攀升。美国心理学者Kimbly,S,Young将这种新的心理疾病定义为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即网络成瘾综合征(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和应用情况,为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笔者对州某医药学院的387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学院2个校区5个年级的38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每个年级抽取不同院系的2个班级。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首先随机抽取两个院系,然后每个院系按年级分层,每个年级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1个班,共抽取8个班级作为整体调查对象。1.2.2调查方法统一培训调查员,在任课老师和学生干部的密切配合下对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学生自愿填写,匿名、独立答题,答题完毕当场回收有效问卷。

1.3研究内容调查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父母亲的文化程度等;②上网的基本情况,包括网龄、平均每周上网频率、平均每周上网次数、上网内容、上网费用、是否有经常通宵上网等;③对上网的认知情况,包括是否觉得网络信息很重要、是否因上网而影响成绩、对上网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的态度、网络成瘾情况等;④社会支持情况,包括与同学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遇到困难时得到支持和安慰的来源、参加活动情况等。

1.4测量工具

1.4.1网络成瘾量表该量表是由美国彼兹堡大学Young博士编制,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赌博成瘾的鉴别标准修订而成。量表包括10个条目,分别为:①想不上网但无法控制自己;②因不能上网而感到无聊、焦虑;③期望上网时间长于目前;④上网的时间经常超出预期;⑤上网的花费不断增加;⑥过去1周内每天上网≥4h;⑦因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或逃学;⑧向家长,教师及同学隐瞒上网事实;⑨因上网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⑩为了摆脱困境、抑郁、无助和焦虑而上网。量表采用“是否”评分制(0=否,1=是)。计算总分,最后得分在5分以上(包括5分)为网络成瘾。分数越高,说明成瘾程度越严重。林绚晖等在应用此量表时分析了其信度(系数为0.736),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

1.4.2测谎量表测谎量表又称L量表。该量表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一部分,由英国伦敦大学艾森克夫妇共同编制,由北京大学的陈仲庚修订而成。L量表是用于测定被试者的掩饰、假托和自身隐蔽情况,或者测定其社会性朴实幼稚的水平,它本身代表一种稳定的人格功能。目前,此量表已在许多国家被广泛应用,获得了较确定的信度和效度。采用是否评分制,得分如高于18分,显示被试有掩饰倾向,测验结果可能失真。本次调查结果显示,L量表≥18分者2名,表明此次调查结果可信度高。

1.5统计方法采用SPSSl1.5建立数据库,并采用描述性分析矿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将分析变量赋值见表1。

2结果

2.1一般情况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回收问卷387份,回收率为%.75%。上网者387名,占100%,其中,男168名,占43.41%,女219名,占56.58%。上网者的平均网龄为1年以内38名,占9.8%,1—3年110名,占28.4%,3—5年119名,占31.0%,5年以上119名,占30.7%。平均每次上网时间(3.0212.195)h,每次上网最长达24h。平均每周上网频率:每天都上网191名,占49.4%,每周4—6次78名,占20.2%,每周1—3次82名,占21.2%,几乎不上网36名,占9.3%。

2.2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387名上网者中网络成瘾者32名,占8.27%,其中,男生15名,占46.87%,女生17名,占53.1%,男、女生网络成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70,P=0.680)。

成瘾者中大一学生2名,占6.3%,大二学生9名,占28.1%,大三学生14名,占43.8%,大四学生3名,占9.4%,大五学生4名,占12.5%,大三年级网络成瘾率高于其他年级,不同年级网络成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31,P=0.005)。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4.5914.209)h,最长者达24h,非成瘾组每次上网时间平均为(2.88士1.856)h,成瘾组高于非成瘾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3,P=0.029)。

2.3大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2.3.1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的一般情况比较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大学生在专业、生源地、性格、是否拥有电脑、每周上网频率、每月上网费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级、学习成绩、上网地点、每次上网期间中途是否休息、有否通宵上网和父母亲对子女上网的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2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的上网目的、上网内容比较在上网目的方面,网络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75%,非成瘾组中因无聊而上网的占44.5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上网内容方面,成瘾组中有28:13%浏览,非成瘾组中只有6.7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4网络成瘾与非成瘾大学生上网的相关因素比较以网络成瘾情况(0=未成瘾,1=成瘾)为应变量,以学习成绩、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无聊、上、关系密切的朋友个数、近一年来与谁同住、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朋友的经济支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其他人提供的安慰和关心等为自变量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讨论

3.1大学生上网情况国外的研究通常采用在线调查的方式,参加间卷调查的大多是自认为有成瘾倾向的自愿者,故成瘾率较高。为减少偏倚,本次研究和国内的大多数研究一样呻〕,采用非在线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网络使用者比例为100%,网络成瘾者32名,占总上网人数的8.27%,其中女17名,男15名,成瘾无性别差异,提示网络使用在大学生中得到普及,网络成瘾人群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这与国内的许多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原因可能为本次调查选取的是广东省高校的学生,他们普遍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或者珠江三角洲附近,生活水平不算太低,加上学校的数字教育,使他们接触网络的机会也不断增多。

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上网频率高,时间长,且一次上网期间中途不休息,也不分昼夜,虽然目前尚无法辩清“上网时间长”与“网络成瘾”谁因谁果,但上网时间延长已成为判断成瘾与否的标准之一。因上网而出现逃课或上课打磕睡的现象较明显,原因为长时间上网后的兴奋状态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学生生物钟紊乱,精力不足,最后影响学习成绩。陈新等在对某医科类大学调查后发现,网络成瘾组学生的学习成绩低于非网络成瘾组的学生,这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

3.2大学生网络成瘾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本次调查发现,成瘾者上网的目的更多是因为无聊和觉得在网络中交往更安全、平等和被理解,由于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会受到什么批评或带来什么惩罚,网上交友减少了陌生和焦虑,亦无须直接面对他人,可以逃避身体外观、肢体语言、声音等实体条件,这使得他们更热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对待自己花费于网络上的时间和精力,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相比表现出更多的懊悔,但却还沉溺于其中,由此表明了网络成瘾者较之非成瘾者自制力较欠缺,这正是成瘾的典型表现。成瘾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浏览上,而Young的研究发现,成瘾者最常用的网络服务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可能是由于各国之间在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上的差异,美国人在“性”方面一直较开放,对“性”的好奇程度不如中国人强烈,提示在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时可能存在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网络影响的多因素研究表明,在亲密朋友个数多寡方面,上网者的成瘾机会随着现实生活中的朋友个数的增多而下降,表明网络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现实生活的空缺,上网者可以在网上自由交友,倾诉自如。

3.3采取积极措施,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大学校园是个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大学生特有的学习机制使他们脱离了中学时的那种严格的管教环境,进人一个相对自主的广阔空间,由于受师长导向较少,加之课堂学习时间的减少,使得大学生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这为他们上网提供了自主的机会和时间上的便利。大学生如果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方向盘,由于分不清网络世界的好坏而极易沉酒于这一虚幻现实中。因此,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并提高辨别能力。另外,学校亦应该多开展学术活动和更多课余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教育。

第3篇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90后大学生在网络媒介使用上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网络媒介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网络应用技能有待提高

关于对“目前你了解社会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问题的回答,92%的学生选择网络,60%的选择与人沟通,48%的学生选择书报,选择电视、社会实践及旅游的学生分别占42%、21%和16%。在有关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全部学生均选择每天都会上网,近5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达3—4小时,15%的学生达5—6小时。可见,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进一步调查上网主要目的和常用功能时,96%的学生选择浏览新闻和社交互动,常用功能位居前三的分别是新闻浏览、搜索查询、社交平台。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使用上以信息查询和信息交流为主,信息获取基本以日常新闻浏览和搜索引擎为渠道,信息交流主要以QQ和微信等聊天工具为平台。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应该学会更加创造性地利用网络来传播和创造符合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先进思想和文化知识等。但目前大学生常用的网络功能都是较为基础的传送信息和联系世界的功能,而能够开展较高层次网络应用的学生相对较少。网络媒介是一个包含海量信息,内在功能极其强大的体系,就目前状况显示,大学生将其应用于学习、科研、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使用网络的自控力和专注力较差,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能力不足

调查显示,近50%的学生在网络面前自控力和专注力较低,容易被庞大的网络信息牵制,无法有效地将网络用于个人预期的学习工作计划,只有38%的大学生能够控制自己,专注于自己的计划,不被其他网络信息干扰。在个案访谈中,受访者反映经常会“原本计划要上网完成一项作业,但等打开电脑后,不由自主地就会去浏览网页或被弹出的新闻吸引,不经意间几个小时就过去,结果原本的计划没完成。”这表明大学生在网络面前的自控力还很低,将网络应用于个人发展的能力不足。这一现状与我们当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关系。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处于被动学习或“被”传授知识的教育模式下,发现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低。而网络是一个极其开放且庞大的信息体系,里面包含各种信息,这需要使用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地将网络用于自我发展完善。在有关“当你有一项作业或工作完成需要在网上查询资料时,你能否在最短时间里搜集到有效信息”的调查中,有49%的学生表示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筛选出有效信息,因为在搜索过程中总被其他信息干扰。这表明近一半的学生并不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工作或自我完善发展。

(三)对网络缺乏理性认知,辨识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有一小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媒介的认知不够全面和理性,缺乏批判性地甄别和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预判网络媒体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网络信息存在过分信赖和依赖的现象,欠缺批判性地辨识网络信息的能力,对网络文化霸权现象缺乏理性和正确认识。在回答“当你在网上看到一则争议较大的热点事件时,你一般会作何反应”问题时,10%的学生选择随大流跟帖发表看法,不对事件进行思考分析,41%的学生选择围观不发表意见,静观其他人热议,这两类学生基本属于“被动型”网络使用者,一般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这其中学生随大流的心态对网络信息传播更为不利,因为缺乏理性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跟帖往往就是造成强大网络舆论压力背后的推手,这部分学生不经意间的跟帖,往往会形成意想不到的网络舆论压力,如果被别有用心的网络推手利用,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其余49%的学生相对比较积极,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或浏览不同媒体报道,对比不同观点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能够保持较为清醒和理智的头脑,而小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在甄别网络信息和传播网络信息时要全面而冷静地独立思考,以防被网络推手利用。

(四)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普遍淡薄

道德与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所起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网络社会同样如此,没有法律规范约束的网络世界就像没有交通规则的马路一样,汽车行人无所拘束、肆意前行,会出现拥堵、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混乱状况,整个网络环境会变得乌烟瘴气。而法律就像是一张网,织得再密也会有洞,在“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思想下,如果没有道德意识的自我约束,网络秩序也无法得以保持,而在混乱的网络环境里,每一个网民都会深受其害。在关于网络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的调查中,17%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不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后果影响加以考虑,13%的学生认为所发信息为匿名,无需过多考虑,不会有太大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在不能确定真伪信息时的心态,笔者进行了个案访谈,得到的答案是:网络世界都是匿名的,即便信息不真实也找不到自己,或者不需要负责。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网络法律意识,对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知之甚少。而匿名即可不加考虑后果说明这部分学生的不负责任以及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这是明显的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的表现。

二、推进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一)明确教育理念,形成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合力

网络素养教育如同其他素质教育一样,效果不会短期见效,也不是某一单方力量能独自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要性方面形成共识,明确理念,理清思路,建立一套相应的运行机制。对于高校而言,必须从理念上清醒认识到网络素养教育不是简单地来自教师的课程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和信息辨识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自我发展。90后大学生是个性独立而有想法的一代,他们希望平等对话以及被理解、被认可,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能再运用传统的说教式传授,而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学习与个性发展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让他们通过探究性、建构性地参与网络实践活动,认识网络的本质,理解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在网络实践活动中建构自身的思想和认识,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与网络世界形成和谐关系,进而积极主动、负责任地参与网络世界建设。

(二)将媒介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网络应用能力

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大学课程,是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意识直接、有效的方法。随着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加深,网络素养教育应尽早纳入大学生课程设置中。在高校,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上网已是随时随地可以实现。调查显示,我校80%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达3小时以上,而使用手机移动网络和公共WIFI上网的学生达到66%,这表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停留在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友互动、发表言论以及推动舆论已成为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由于互联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普遍淡薄且互联网相关法律并不完善,而大学生群体因社会阅历较少思想不成熟,他们在使用网络媒介时更加缺乏原则性和规范性,很容易被网络舆论所控制,因而,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课堂体系是当前高校普及网络素养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校应尽快采取措施,多层次、全方位、有步骤地开展教师培训,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网络素养意识,制定合理规范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实践环节,从理论和实践操作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网络应用和信息传播创新能力。

(三)充分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网络教育阵地主动权

第4篇

一、爱国型网络舆情

爱国型网络舆情一般是大学生群体因为对国外的、宗教势力的某些行为不满,在一些论坛中发表相关言论、表达情绪形成的网络舆情。爱国型网络舆情是“群体”心理特征的反映,在这个群体中,没有地域、性别、民族的限制,只要大家都满怀着对国家的热爱,都可以参与进来,在某些城市,甚至出现了因为某个事件而引起高校联合游行示威的情况。例如家乐福事件,2008年,一条关于“家乐福大股东支持达赖喇嘛,号召大家共同抵制”的短信在大江南北迅速蔓延,这个在中国拥有112家门店的法国公司顿时成为众矢之的。学生、市民纷纷加入了抵制法国货的行列,重庆各大高校派出代表,举行联合游行示威活动,游行活动在整个华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爱国型网络舆情最容易发生重大和民族暴力事件,尤其是在一些留学生比较多的高校,需要引起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

(一)社会互动行为

网络和硬件设备的普及与发展,也给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形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埋头于手机世界的学生,走路、吃饭、寝室甚至是课堂上都会看见一群群的手机玩乐一族,一条条新鲜出炉的消息就是通过那些再普通不过的行为互相传递,形成巨大的信息网络。有学者认为,网络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种隐喻和象征,它正在逐渐形塑一个以内在期望、需求与恐惧为内涵的虚拟社会[3]这样的社会使大学生游走在虚拟和现实间,每天,他们会花费比学习书本知识还多的时间来了解资讯、抒感、交友谈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正在以积极的心态了解外面的世界,积极与外面的世界互动、沟通,而互联网以新的电子关系形式提高和补充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互动活动,使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广度变得更大更宽。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网络的社会互动行为也增加了大学生们的自我隔绝,增强了他们与社会的隔离和原子化,使社会显得没有了人情味,网络怒火、语言暴力和言语冲突时刻充斥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渐渐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使得大学生变得冷漠、无情、多疑、压抑,最终形成了一批性格孤僻、复杂的社会边缘群体。Kraut等人通过对玫瑰果匹兹堡地区家庭网络使用的研究,发现使用网络越多的人,通常其社会网络规模越小,与家人和朋友的沟通反而越少,越容易感到孤独、压力等消极情绪[4]。另外,CNNIC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关于互联网在个人社会关系网络方面功能(如下表)的研究,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网络的社会隔离功能在今天已经不可忽视。

(二)民主参与行为

通过维权型网络舆情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网络社会无限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们自发选择了一种既便捷又通畅的民主表达渠道即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诉求,以此来影响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工作,学生的民主表达和民主维权意识得到了新的发展。通过网络维权,实现了学生对学校管理和发展具有均等影响力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等地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和反馈工作,学生对学校中出现的重大管理漏洞有什么意见或者建议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表达,短期内,具有相同或者相近意见和想法的学生们就会达成一定的共识,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就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无形中就参与了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发挥了学生民主参与的巨大功能。可当我们去考查学生民主表达的质与量时就会发现,由于网络舆论的表达方式独特,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就使得网络舆论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不理智的现象。网络谣传、流言盛行,使得整个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陷入流言蜚语和无序的世界中。总有那么些人在愉快地享受表达自由的感觉时,忘记了他的本来目的,忘记和淡化了自己的责任。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解构,所以在网络世界里,真实世界中的伦理、道德、法律等拘束力就显得不那么明显,部分大学生就开始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行事,自己做自己的真理审判官,也不管自己的言行会给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一名辽宁女大学生因全国停止一切娱乐活动,玩不了游戏,竟对四川灾区人民发表了长达4分40秒的辱骂言论。有的学生网民在网络上一些涉及他人隐私的信息或其他在道德上令人反感的内容[6]。我们认为,这样的缺乏外在约束力的民主表达方式,已经失去了言论民主表达本身所蕴涵的民主价值,转而成为了一种破坏校园和谐、冲击校园管理秩序的反面力量,它已经失去了民主表达的魅力,是伪民主。

(三)爱国行为

第5篇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第6篇

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才能在走上社会后挣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仅要依赖传统的专业培养和就业指导,更应从心理上进行充分的铺垫和准备,激发就业主动性。所谓主动性,就是要落实到大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只有肯定了自我,对自己有了积极的认知,才能内化为对未来的自信及规划从而有进一步就业的动力。网络心理教育作为针对学生心理情况开展的教育工作,能根据学生碰到的具体状况进行引导疏通,以案例分享、同伴督导等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共鸣,唤起他们对就业的主动兴趣,以及对自我的认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相似经历的同龄人,其个案的梳理对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网络心理教育中大量充实着这类材料,完全可以归类整理成稿后为就业专设板块,引导大学生分析案例中的得失利弊,以及如何处理等,强化教育效果。

二、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是国家的高级人才,在地点、行业、待遇等具体方面多有挑剔,不愿从事基层工作而倾向于到管理岗位任职;二是妄自菲薄,由于生源地、成绩、口才或其他特殊原因等感觉不如他人而产生自卑心理,不敢挑战所谓的好工作。三是频繁跳槽,始终无法确认自己的职业定位,总觉得现有的工作无法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等。就业观出现偏差主要是因为大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触的机会较少,对外部存在的机遇、挑战和危机把握不够充分,对客观环境与个人适配度的认知不到位。网络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结合当前形势从入学开始就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认知,使他们对客观环境有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鼓励大学生理性分析自身优缺点,跟踪记录他们的心理变化,分阶段予以帮助指导。对于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先就业、再择业”是较为可取的就业观念。网络心理教育可以从大学生过高或过低的心理预期出发,以各种实际案例作为借鉴,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在结构性失业趋势严峻的背景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先找到一份工作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第一步。在相对柔和的教育方式下,使学生意识到一味的追求高薪、高职位的光鲜工作是不现实的,褪去外在光环,是否能从第一份工作中学习到足够的行业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及人际关系才是决定长期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心理教育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不同,能较大程度地跳出时间、地点和形式的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以引导梳理为主,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情势和自主抉择,也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收。

三、网络心理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乐观面对就业困难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选择困难,有的学生陆续面试了多家单位被录取,却不知该如何选择最合适自己的单位;第二是面试屡屡被拒绝,因此自怨自艾丧失信心;第三是不断攀比,与身边的亲友、同学反复对比,总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他人,从而不愿落实单位。造成大学生就业不顺利的原因很多,客观上的激烈竞争和人才相对饱和现象确实存在,但作为个人无法改变环境条件,更重要的显然是调整好自身的状态,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在初次就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理性面对问题,认清形势当机立断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无论用人单位的要求如何细致,身边亲友的询问如何琐碎,大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就业原则和目标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不应轻易为人左右想法,影响就业心态。每个大学生遇到的就业困难都不尽相同,这也是网络心理教育效果相对明显的原因,可以针对个案的不同境况细化指导。网络心理教育通过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分类,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不仅可以保护个人隐私,也能使教育效果系统性、长期化,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的就业困惑进行重点梳理,也有助于形成文档性材料便于对后续学生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例可循,能及时迅速的解决问题。另外,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扰却又不愿与人深谈,潜意识里存在逃避的心态,如果以网络心理教育的方式进行一段时间的持续指导,将大大降低学生的排斥感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使他们能乐观的面对未知的困难。大学生经过网络心理教育的温和疏导,将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就业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由此获得不断成长最终实现目标。

四、结语

第7篇

一、网络游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行为的影响

网络游戏的积极影响:①开拓知识视野,培养创造力:一个能够受到广大玩家好评、并且能够做的相对出色的大型网络游戏大多是参考的历史背景以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②提供交友空间:网络游戏中,大学生可以不受地域等限制接触到对游戏技巧或装备持有相同观点的同龄人交流,这种交往比现实人际交往来得更为简单,可以避免语言交流中出现的某些尴尬。③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对于大多数网络游戏都需要与多个玩家同时合作才能够完成,而合作、互帮互助也强化了大学生的合作意识。

网络游戏的消极影响:①游戏成瘾,荒废学业:相比在现实学习的屡屡受挫,网络游戏更能够满足学生的荣誉心理,由此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习。②阻碍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思想政治、性格等形成的重要时期,网络游戏的过度沉迷,直接会造成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损。③误解善与恶、义与利:在网络游戏中玩家间的各种冲突难以避免,杀人、自杀、见死不救会使大学生玩家分不清善与恶。④引起人际交往危机:游戏环境模糊了现实生活和网上空间的界限,使大学生玩家现实人际情感变得疏远。⑤萌发不负责任的婚恋观念:结婚是目前网络游戏中普遍具备的功能,大量的大学生玩家加入了网络游戏婚姻的大潮,“老公”、“老婆”成为网络游戏中几近泛滥的称呼,由此而萌发不负责任的婚恋观念。

二、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游戏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把牢家庭教育

只有沟通,才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基础。其一,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主体行为,建立出平等的人格关系。其二,家长要学会理性地控制好个人情绪,不能够因为孩子的错误,就失去冷静,从原则上来接纳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的可能性。其三,检查自己教导方式。同时,家长要懂得正确的看待网络游戏,要了解孩子真正喜欢游戏的原因,为什么沉迷于网络,选取正确的方式,挖掘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将沉迷于游戏转移到培养其他的兴趣爱好之上。并且,不能将学生遇到的所有的问题以及不良的行为都归咎于网络游戏的造成,正确的认识网络游戏,认真的看待网络游戏,家长更多的是可以尝试的去接触。

(二)夯实学校教育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思想政治意识正处于一个“动荡”时期,其自律程度还不够充足,自我评价、认识都还存在着主观片面性,而网络游戏缺乏监管机制,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应当正确的引导学生,发挥自我意识,逐步的剖析出个性品质中存在的优点、缺点,加强自我自制力,学会调节自己。

(2)改善教育教学模式

网络游戏里需要合作与竞争,同时其中如坚守正义、互助、责任、爱国主义等有益的文化在群体效应下更能够积极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情操。并且在学校教育中有效的利用游戏角色扮演互动模式,能够使学生思想政治知识活化,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实践能力,回到活生生的思想政治生活,同时能够使学生学会交往,真正产生责任承担意识。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自我完善

第8篇

关键词:网络伦理;大学生;伦理教育

当今互联网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2年7月19日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达到5.38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网民占22.6%,大约1.22亿,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主流。因此,如何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网络与网络伦理

本文中的网络是指由电子计算机、远程通讯等技术联结世界各国家、部门及个人的高速信息交互系统,最终实现资源共享。网络为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注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内容和形式,在促进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空间,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冲击并随之产生了诸多道德问题。网络犯罪、网络沉溺、网络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安全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在道德价值观念层面研究网络现象、网络行为,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规范,以减少和预防各种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网络伦理。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播内容的泛滥。网络容易使大学生迷失真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中有丰富的有效电子资源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信息生产、传播的过多过快,生产、传播价值取向的复杂性以及网络信息把关者的相对缺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不真实。

2、个人隐私的泄露。在信息社会中,我们可以直接获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资源,而且我们还可以对许多数据资料进行新的研究与加工。所有网的子网可以在彼此免费的情况下获得别人的信息,所有子网和计算机也要无偿地为网络提供资源。这样,个体的隐私就难免会受到威胁。此外,电子通信方式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人们很容易在通讯的过程当中,遭到栏截和干扰。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网络自身的性质。网络具有虚拟性,人和人的交往是建立在虚拟的环境中,所以人与人很难取得相互的信任,由此便产生了大量的网络伦理问题。网络具有隐蔽性,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很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导致弄虚作假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网络具有娱乐性,网络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不再以学习为重心,上网大部分是为了娱乐,经常在网上聊天、网上游戏、听音乐、看网上节目等,网络世界的多变性让他们目不暇接,以至逐渐迷失了方向。

2、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加之部分学生缺乏抵制低俗内容的自制能力,致使其附庸低俗文化和低级趣味,从而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上发生偏离,引起一定程度的伦理危机。另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力弱,评价标准尚不成熟,他们对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危害性认识不充分,在他们的观念中,虚拟的网络犯罪不是犯罪,而是一种检验自己智力水平的游戏或者是对技术的挑战。

3、高校的管理不到位。现实中,由于教育力度不够,许多大学生对其网络的可为与不可为了解甚少。一方面学校从宏观上沿袭了传统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网络行为的新情况。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具体的网络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层面的培养。同时,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与法制观念教育之时,没有将道德与法律有效的结合而形成合力,致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模糊、法制观念淡薄。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对策

1、大学生应该培养慎独精神。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主性、网络监管有限,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受到的约束和限制相当少,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培养“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应该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于自己的内心,变被动的服从为主动的律己,网络道德的遵守是非强制性的,但是大学生人们应该认清网络的利与弊,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有正确健康的网络心态,自觉抵制网上不道德行为,维护和谐网络环境。

2、高校要完善对大学生的网络监管制度。高校要制定大学生的网络准则,加强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培养。网络伦理是现实伦理的延伸和拓展,要想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必须有所规范,同时要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3、加强网络立法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逐步完善我国刑法、民法、经济法以及行政法规中处罚网络犯罪的相关条款;确保各种法律制度之间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第9篇

(一)有助于更新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

通过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能够动态的突出教学知识重点,实现对感官的延伸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消化吸收突破学习难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可以在内容的知识性与发展性上下功夫,能够增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整合研究将使教学内容摆脱封闭,实现开放,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上与课下的统一,在社会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教育,鼓励大学生更多更好地接触社会现实。将古老的历史成果,辅助以网络及信息技术,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大学生了解国情、党情和民情,以此树立他们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

(二)有助于大学生向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激发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创造性

使大学生实现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营造个性化学习环境和协作式学习氛围相结合,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开阔的分析问题的观点和思路,实现教师教和大学生学的实际效果。这不仅可以适当缓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繁重强度,还能够确保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业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也有助于教师的自身能力素质的普遍提高。

(三)发挥情境教学的可设计性,延伸情景教学的空间与时间,使课程更生动有趣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近些年得到了很大的丰富,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探究活动的要求明显增加,但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有些探究验证活动无法实施,这就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信息素材,将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变他人要我学为我要自己学的实践的能力。教学环境也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而是实现与课下的网络学习实践的相结合,完成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以及同教师交流的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丰富多样的信息素材,再配备以图文并茂,音频和视频的有机结合,规避传统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的不足,有利于激发学额生的学习兴趣。

二、思想政治课程与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的主要途径

(一)制定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权威标准

2003年,教育部就曾指出,信息素养主要涉及到五个方面:社会成员信息技术人文修养的表现;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基础掌握程度;社会成员能否自行利用信息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否持有客观公正的信息技术价值观;社会成员广泛拥有良好规范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特别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我国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可以借鉴国外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标准,例如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就曾经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我们将其概括为获取信息的快捷性、有效性、个体性,信息处理的批判性、及时性、道德性,信息使用的精确性、创造性、效益性。

(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信息化主要是指在高等学校开展

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讲授和社会调查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实现信息技术的电子化应用,丰富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为提高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开拓新的思路。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课堂网络信息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和普遍认同感。因此高等学校应围绕网络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形成切实可行的信息素养教育计划,首先,从授课教师的网络信息素养入手,使课程设计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考虑学生学习的阶段,合理地把课程安排在合适的时段,开设的方式应服从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并把网络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社会实践教育的教学规划。

(四)注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信息素养辩证批判性思维教育

网络信息素养需要通过哲学思辨性为依托,实现大学生群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重视等发散思维。使大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选择、利用,自觉整理和加工网络信息,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网络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吸收有效的网络信息。

(五)开展高等学校网络制度建设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需要有成熟的制度

建设为保障,以规范和强化文明的网络行为管理机制,促使大学生自觉形成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预防和减少网络犯罪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如制定有关上网行为规章和制度、成立网络教育管理领导小组、成立网络信息教育宣传联络队伍、网络文明协会等大学生社团组织,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充分发挥大学生的道德主体作用。

(六)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咨询选择功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