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牛郎织女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5 07:30: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牛郎织女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牛郎织女教案

第1篇

第一个意外:过半数的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相关知识几乎忘得净光,套句俗话说就是:把学过的东西又还给了老师。

在上课之初,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有关定语从句的几个基础性问题: ① 什么是定语从句? ② 先行词是什么? ③ 关系代词有哪几个? ④ 每个关系代词的具体使用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就此提问了数名学生,提问的结果出乎意料的差。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例句A plane is a machine which can fly. 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例句上对定语从句的各个成分进行标注并讲解,一一解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以下几个简单的定语从句:

① The boy whose mother is our English teacher is Tom.

② This is the school that he studies in.

③ The man whom our Chinese teacher is talking with is our headmaster.

④ China is not the country that it was.

要求学生划出定语从句,指出先行词和关系代词。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指认。

第二个意外:不少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等基本的句子成分。

当我讲到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的功能时,不少学生一脸茫然。我不禁问了一句:“不知道什么是主语、宾语和表语的同学请举手。”放眼望去,手举起了一大片。我开玩笑地说:“如果设计一个动漫镜头的话,你们会看到我在你们手举起的一刹那轰然倒地,被你们吓倒了。”

学生都笑了起来。我决定暂时把定语从句的讲解搁置一边,先给学生简要复习一下句子成分。在黑板上,我用中文写下了“狗拿耗子。”写毕,学生便异口同声说出了下半句。显然,大家对这个命题颇感兴趣。借助这一例句,我带领学生回顾了一下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概念。接着,又借助以上英文句子复习了表语和定语的概念。简要回顾之后,我环视教室,询问道:“大家对句子的这几个成分懂了没有?”学生们有的大声回答“懂了!”有的点头。算是解决了一个拦路虎。

第三个意外:不少学生不会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当然,这个意外给我的冲击力明显小于前两个。因为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在讲到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充当宾语可以省略时,涉及到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概念。经“采访”,不少学生搞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得已,我只好再次搁置定语从句的讲解,转向讲解这两种动词的区别。其间,我引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将不及物动词比作牛郎,将不及物动词之后的介词比作鹊桥,介词后的宾语比作织女,同时借助词组work in the factory进行讲解。学生在我引入牛郎织女的故事时便非常感兴趣,一直饶有兴趣地听着。然后,我又写了几个例句在黑板上,大家基本都能指出哪个是及物动词,哪个是不及物动词。

在搁置了两次定语从句的讲解之后,终于将关系代词的基本用法继续讲完了。

接下来,我布置了一些相关语法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然后请学生给出答案,我做点评。从练习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基本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对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好的地方,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注重知识的衔接。避免了让学生稀里糊涂地听,一知半解地听。新旧知识的衔接是否得当决定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成败。如果在学生出现知识断层的情况下讲授新的知识,学生必将听得似懂非懂,学习信心与兴趣也必然大受打击。教学效果与预设的目标必然相距甚远。

2. 诙谐语言的使用,神话典故的引入使语法讲解不再枯燥无味,激起了学生的听课兴趣,使解释通俗易懂。语法课公认的特点就是枯燥无趣。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诙谐幽默的语言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学习。

3. 注意讲练结合。讲练结合法的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让学生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训练。能帮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不足之处并及时加以指导,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第2篇

20xx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星星知我心”活动正是针对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升天和杨利伟的安全返回,以及学生对神秘的星空无限的向往而开展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故事,观察无垠的星空,拍摄星空的照片,对专家进行访问等形式,探索星空的无限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星空的知识,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精神。

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收集星空的知识,使学生对星空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对星空的乐趣。

2、通过观察,实践拍摄,以及电话采访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我们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在实践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主动创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发扬团队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活动的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星空;电话采访专家;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汇总资料,编排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合资料。

活动的方法:

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图书室、新华书店、网络等);实践观察,拍摄神秘的星空;电话采访专家,接受专业知识;写观察日记,绘画,作文想象中的星空传奇等等。

活动的过程:

1、“飞天”的梦想

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壁画美妙绝伦,她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神奇天空的幻想;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千古年来人们美好幻想在天空飞翔的梦,神秘而美丽的天空一直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利伟“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从飞天到嫦娥、再从万户到杨利伟,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奋斗历程啊!

他们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更加想去太空遨游,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使自己成为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本班开展了探索星空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星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为了贴合学生的心理,我为这次活动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星星知我心。

2、“行走”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都是那么甜美而神秘。她是人深藏在心底的追求,是难以遏制的动力。但是实现梦想又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我们相信用智慧和血汗浇灌的成功之花一定是更加明艳而芳香。因此为了实现这次实践活动的梦想,我和学生们制订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A组九大行星组(成员:薛瞳、田超、王伟、吴正川、吴杰、徐浩、吉天、卞正康、赵鹏程、吉善彬、吴海伟)主要收集有关九大行星的资料,绘制太阳系的模型图,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编排一个节目;B组十二星座组(成员:邱月玲、刘卉、翁玲、李琦、王颖、张敏、黎志慧、邱悦、张群、沈悦、戚梦静)主要是收集希腊神话中的有关星座的传说故事,并且绘制十二星座的星图;C组天文发展组(成员:陶智威、徐鹏、唐晨超、车永辉、孙辉、马伟、郑军、王毓敏、徐腾、严斌)主要是收集有关中国和世界探索星空的历程,传奇的人物,感人的故事;D观察实践组(成员:耿丽、刘莉、孙莉、孙琳、李志月、黄妍婷、黄凤阁、张莲、刘佳、陈佳月)实践考察小组,首先了解如何去观察星空,需要哪些工具,然后在实践中总结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

在进行收集,访问,调查以及观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活动日记,并能就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写下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的真切体会。

经过“行走”的岁月,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还有了一定感想。他们将这些知识、体验和感想都带到了课堂,在课堂上放飞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

第3篇

一、

导语

古诗词 是我国传统文化 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 的生命。

二、

正课

1、

什么是意境呢?

明确:意境也叫意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一种 主观情思。表现在诗词 中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等。即景 中有意,意中有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呢?《钱塘湖春行》又为我们创造 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呢?(这两 上问题由学生自由回答)。

2、

如何把握诗词 中的意境呢?一般可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⑴描绘诗词 中展现出来的图景图画。这个环节主要抓 住诗词 中的主要景物和关键词 (包括色彩词 、季节词 、形容词 等 )用自己 的语言再现诗词 中的画面。描述时一定要忠实于原诗,语言力求简练有诗意。展示材料1和材料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洞庭湖(刘禹锡)

滁州西涧(韦应物)

湖光秋月两 相知

独怜幽草涧边生,

潭面无风镜未磨

上有黄鹂深树鸣

遥望 洞 庭 山水色

春潮带雨晚来急

白银盘里一青螺。

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1、这首诗抓 住“湖光、秋月、无风、白银、青螺”这些意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湖光山色、宁静优美 的山 水画。前两 句用拟人手法写了洞 庭 湖的美丽宁静;后两 句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洞 庭 湖与君山相映成趣的优美境界。

解析2、这是作者任滁州刺 史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境幽深,有动有静的山水画。前两 句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鸟鸣交织成幽雅的景致;后两 句描绘出扁舟自横的画面。

⑵概括诗中景物所营 造 的氛围。这个环节要扣紧景物特点及情调,用一个词 或一个四字短语来表达。如孤寂清冷 、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苍凉 悲壮等 。如李清照 的《醉花阴》营 造 的是一个“孤寂清冷 ”的氛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营 造 的是恬静优美的境界。再看材料3《秋夕》营造 的是什么氛围?(学生互动,发言自由)。

秋夕(杜牧)

银烛秋月冷 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 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

解析3:营造 出失意宫女生活孤寂幽怨的氛围 。一“冷 ”一“凉 ”暗示了秋寒。

⑶分析诗词 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首先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送别、怀古、咏史、爱国忧民、思乡思亲、咏物抒怀、哲理言志等 等 。可让学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其次,借助注释和标题 ,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表达 的词可以有;愉悦、欢快、激动、哀伤、赞美、惜 别等 。答题 时,一定不可简单答之,而要结合诗词 的具体内容答出为什么是这样,即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展示材料4和材料5:

春怨(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除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解析4:这首诗通过“打黄莺儿”这一细节,表明了因为它的鸣叫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 梦,表达 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之情。

解析5:表达 了作者思念 故乡亲人的感情。

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通过如何把握诗词的意境来阅读古诗词,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收获。

第4篇

20xx年10月15日9:00,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飞行了21小时,绕地球运行14周后,于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面。宇航员杨利伟成为第一个乘坐中国人自己的飞船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星星知我心”活动正是针对我国“神舟五号”的成功升天和杨利伟的安全返回,以及学生对神秘的星空无限的向往而开展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通过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故事,观察无垠的星空,拍摄星空的照片,对专家进行访问等形式,探索星空的无限秘密,激发学生对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星空的知识,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精神。

活动的目标:

1、通过自主收集星空的知识,使学生对星空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对星空的乐趣。

2、通过观察,实践拍摄,以及电话采访等形式,使学生知道我们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在实践观察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主动创新的能力。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发扬团队精神。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共同进步,知道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

活动的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星空;电话采访专家;学生进行收集资料,汇总资料,编排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整合资料。

活动的方法:

多种途径收集有关星空的知识(图书室、新华书店、网络等);实践观察,拍摄神秘的星空;电话采访专家,接受专业知识;写观察日记,绘画,作文想象中的星空传奇等等。

活动的过程:

1、“飞天”的梦想

敦煌石窟里的“飞天”壁画美妙绝伦,她是我国古代人民对神奇天空的幻想;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她是千古年来人们美好幻想在天空飞翔的梦,神秘而美丽的天空一直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明代的万户,在人类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上第一个用火箭进行升空飞行试验,第一个为人类探索太空飞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杨利伟“首飞”成功,使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想变成了现实。从飞天到嫦娥、再从万户到杨利伟,从辉煌到衰落,从衰落到再度辉煌,中华民族经历了多么漫长的奋斗历程啊!

他们给了我们启示,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更加想去太空遨游,探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使自己成为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基于这些原因,我在本班开展了探索星空的综合实践活动,以调动学生对神秘星空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星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为了贴合学生的心理,我为这次活动起一个好听的名字:星星知我心。

2、“行走”的梦想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都是那么甜美而神秘。她是人深藏在心底的追求,是难以遏制的动力。但是实现梦想又充满了坎坷和磨难,我们相信用智慧和血汗浇灌的成功之花一定是更加明艳而芳香。因此为了实现这次实践活动的梦想,我和学生们制订了详实的活动方案,进行了分组分工,明确了各个组员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中来。

A组九大行星组(成员:薛瞳、田超、王伟、吴正川、吴杰、徐浩、吉天、卞正康、赵鹏程、吉善彬、吴海伟)主要收集有关九大行星的资料,绘制太阳系的模型图,并根据收集到的材料编排一个节目;B组十二星座组(成员:邱月玲、刘卉、翁玲、李琦、王颖、张敏、黎志慧、邱悦、张群、沈悦、戚梦静)主要是收集希腊神话中的有关星座的传说故事,并且绘制十二星座的星图;C组天文发展组(成员:陶智威、徐鹏、唐晨超、车永辉、孙辉、马伟、郑军、王毓敏、徐腾、严斌)主要是收集有关中国和世界探索星空的历程,传奇的人物,感人的故事;D观察实践组(成员:耿丽、刘莉、孙莉、孙琳、李志月、黄妍婷、黄凤阁、张莲、刘佳、陈佳月)实践考察小组,首先了解如何去观察星空,需要哪些工具,然后在实践中总结我们应该如何去观察。

在进行收集,访问,调查以及观察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活动日记,并能就自己的活动过程及结果写下自己的感想,谈谈自己的真切体会。

梦想在课堂

经过“行走”的岁月,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体验,还有了一定感想。他们将这些知识、体验和感想都带到了课堂,在课堂上放飞自己,展示自己,创造自己。

A组同学在薛瞳的带领下,编了《九大行星闹太阳》,九个人分别扮演九大行星,介绍自己的与众不同,让太阳来判定谁是人类最好的朋友。B组同学以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星座的故事。还表演了中国的牛郎和织女的故事。C组概括介绍天文史的发展过程以及其中可歌可泣的故事。(万户、阿姆斯特朗、加加林、杨利伟)D组介绍自己观察的历程,采访的经过,谈体验和感想,展示创作的作品(以我命名的星球[图、文])

残缺的梦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梦想并没有完全实现,特别是观察实践组的采访工作和集体的观察工作都没有完成。有客观有主观。处于乡村,条件的限制,主动性和钻研精神还不够。

第5篇

一、亲历实践,获取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我们中心小学组织语文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家乡工矿企业、社区街道,了解家乡地理风貌,历史变迁,风土人情……广泛慎重选择家乡独特资源,细细地实地参观,调查,访谈,拍摄,撰写,编辑。几多焦虑几多辛劳,凝聚众人智慧才得以形成《鱼米乡情》这本校本课程。独特的资源优势,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也激发孩子了解家乡、情系家乡的热情。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符合少年儿童发展的身心规律,力求做到形式多样性,内容开放性,操作便捷性。组织学生参加综合实践,如:利用休息日或适当时间,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组织参观、访问,调查厂矿企业……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资源。因此,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灵活整合,有效生成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关注教材,而且还关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很多语文资料。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各年段要求,根据体裁特点,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校本课程,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这里列举一到六年级与校本课程相匹配的课文,更清晰地帮助我校师生用好校本课程资源。

⑴文章题材:独特风景。课文选目:《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台湾的蝴蝶谷》《槐乡五月》《九寨沟》《桂花雨》《黄果树瀑布》《鼎湖山听泉》《三亚落日》《烟台的海》。校本课程匹配内容:《秀丽的荣炳公园》《古老的银杏树》《母校的变迁》。

⑵文章题材:神奇传说。课文选目:《沉香救母》《开天辟地》《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校本课程匹配内容:《龙溪的传说》《凡石桥的来历》《“旗杆巷”的由来》。

⑶文章题材:英雄名人。课文选目:《歌唱二小放牛郎》《军神》《》《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半截蜡烛》。校本课程匹配内容:《威震敌胆的“凌铁拳”》《车一轮》《家乡的好儿子——林晖》。

教师们在教案设计中力求体现灵活整合运用校本课程的环节。乡土资源的形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让语文课堂芬芳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灵动渗透,高效教学

学生所学课文,篇篇都是精品,几乎都极具代表性。但是比照校本课程和文本的题材,适合拓展,有效整合的课文应该因文而异。我们采取灵活的教学措施,运用灵活的方法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也利于增添学生真正了解家乡,心中有家乡的情结。在欣赏了《三亚落日》《烟台的海》两篇美文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放眼家乡,发现身边的美景,同学们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华山(荣炳境内)、靠背山、三叉湖……同学们讲的最多的,最感兴趣的还是家乡的“荣炳公园”。于是我和孩子们拿出校本课程,从课文中欣赏家乡的公园,并且我择日带着孩子们走进公园,亲眼目睹家乡的美景。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的感觉溢于言表,他们三五成群,有的奔走于喷水池广场,有的流连于湖面的荡漾碧波,有的行走于曲径通幽的小石径,还有的栖息于凉亭之中……公园里的假山亭台,青草鲜花,翠竹绿树深深的吸引着孩子,一个个活泼的身影也成了公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真是“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要求孩子们将此情此景此感抒发于习作之中。孩子们热情不减,拿起笔写下了亲历的情景。

我来到荣炳公园,左脚刚踏入其内,便被眼前这一派盎然的景色惊住了:那高大的白杨与柳树都已抽出了新的枝条;花花草草也都呈现出蓬勃的样子。月季红、牡丹……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手和足都颤抖起来,情不自禁地冲向其中,欢笑着,吼叫着,大叫声引来了许多同学的目光。我冲到湖边,眼前的情景真让人心旷神怡,湖边绿草如茵,湖面上碧波荡漾,感觉自己像站在水面上漂流,我突然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这一刹那我仿佛融入了大自然,融入了春天,感觉到了春天的美妙,接受到春天美好的礼物。

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欢快的笑声,天真的身影,留恋的情形,也深深的感染着我,深深的触动着我——一个教师的思索,原来让校本资源走进文本竟会产生如此精彩的收获。

第6篇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光现象”教学设计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韩同欣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教具激光笔、蚊香、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坏、空烧坏、喷雾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第二章“光现象”(板书)。二、进行新课(一)光源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生:讨论交流。师:对,我们小学自然课学过。师: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生:讨论。师(板书):萤火虫恒星水母火柴蜡烛电灯师:这些物体能够发光,称之为光源。像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二)光的传播1.提出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2.猜想。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板书)3.设计实验。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显然,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今天,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展示:生A:用激光手电沿白纸照射,显示轨迹……生B:沿激光射出喷雾,发现一条光束……生C:激光手电(蚊香)。生D:激光手电(水)。5.分析论证。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6.评估。师:同学们想想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论证(结论)——评估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有没有同学也验证过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有(展示)。没有(师:请同学再设计实验,探究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边讨论,边实验)(生讨论,师指导)展示:生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生B:激光手电斜射盛水的酒瓶,光发生偏折,说明光的传播方向可以改变。师:同学们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出示课件)师:嗅,原来光的传播方向还可以发生改变!可见老师的猜想也有一定的道理,而刚才我们也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出示课件)。师:对比这三种现象,此时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请分组讨论。7.提出问题:(生讨论,师指导)光为什么有时沿直线传播,有时传播方向变了?光到底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情况,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在什么条件下光沿直线传播?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并提出了这么多新问题,下面让我们都来当一次小科学家,探究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8.假设。师:请同学们讨论分析刚才的实验现象,对这一问题(指板)提出自己的假设。(生讨论)展示:光从一种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板书)师:你为什么有这样的假设?生:实验中光从空气进入另一种物质(水)时,方向变了。师:光从一种物质(体)射到另一种物质(体)时,说明光经过了几种物质?也就是说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9.设计实验。师:到底我们的假设是否成立?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来验证(师巡视指导)师:哪个小组说说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展示:A.激光手电照射平面镜。B.激光手电斜射有烟雾的白酒瓶。C.激光手电照射玻璃砖。D.激光手电斜射烧杯(奶或红酒)。师:我们看不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能否改进?10.分析论证。师:通过实验,同学们验证了自己的假设(指板)。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否说出光在什么条件下方向不改变(沿直线传播)?师:(补充板书)1.特点: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11.评估。师:在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有没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所说的光在两种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说法不很严密,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做进一步研究。12.应用。(课件:(1)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2)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毛毛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三)光速师:节日放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后听到响声,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生:(讨论)光速大于声速。师: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关于光速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请自学课本。三、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生:讨论交流。四、布置作业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有哪些物理知识?

第7篇

此外,有的课件的制作,只注重了形声画的开发和利用,哗众取宠,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因素,文本内容。比如,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和声音效果,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们只顾着好奇和欣赏,却忽视了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于本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对在课件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及动画津津乐道。这就是辅助过度,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的程式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不利于课文内容的涵咏、品味,而且,教师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是基本一致,这不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意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空中,让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例如诗歌的教学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既可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可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就能生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倡导“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对于一些较为凝练的课文语言,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这里,本来是静止的山,竟具有了动感,这就把雪景写得很有立体感和亲切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远山在镜头里不停地运动,结合飘洒的雪花,很好地营造了至美的意蕴,从而领悟“舞”、“驰”的丰富内涵。

3.在多重互动中,让师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

第8篇

关键词:多维化;多媒体;自主探究;思考;情感教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转变教学观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让多媒体走进初中语文课堂

首先,利用多媒体激活兴趣,可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雷雨》这一课时,运用课件将大自然的景象通过屏幕逼真地显示出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为学生创设一种电闪雷鸣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雷雨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巧用多媒体,可以培养探究能力。如《苏州园林》用传统教学方法,师生无论怎样互动都很难把作品中的美感和意境体会表达出来。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之中,这样一来,学生从中就领悟到了作品中原汁原味的美。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此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观察事物时,在阅读文章时,勤动脑,多动手,乐思考,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通过听、看、读、写来培养自学的能力。

再次,展示多媒体成果,展现学生的风采。以往课堂习作、随笔、作文等的反馈,往往是教师念学生听。由于学生的理解速度较声音相比具有延后性,所以往往在教师念完后,学生并未完全听清并理解,因而也就无法领会其精髓所在,便也无从借鉴优点了。然而,多媒体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投影仪可将学生的作品直接展示出来,让其他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品评借鉴。同时,学生的作品被直接展示出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将有一种被肯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被瞩目的兴奋感和自豪感,这必将激发其学习语文兴趣的再次高涨。而其他学生也会在比较中得到收益,也会在此激励下不断努力。

二、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的导航,否则很容易偏离学习重点和难点的航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导航:1.意见分歧处点拨,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对有些问题产生分歧,我们不要简单地充当裁判的角色来直接判定谁是谁非,而要从课文的内容、情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巧妙的点拨,使学生自己悟出结论;2.我们提倡在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置教学内容本身的价值取向于不顾,这样不利于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必然会削弱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多元化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正确的价值取向上进行理解;3.朗读课文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学生的朗读不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时,教师可进行适时的范读以帮助学生正确体会并把握文章的情感,以推进学生的自主探究。

三、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

新课标的出台、新课程的实施,促使了语文试题的主观性、独创性和发展性。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学活动的重点聚焦到学生的“学”上,完善人格,培养研究创新精神和格物致知的精神。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播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比如,在学习《迢迢牵牛星》时,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诗前两句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为织女星和牵牛星相隔遥远,而为何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如何理解这里远和近的矛盾?笔者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两颗星相距的确很远,虽然因此而无法相见,但两颗诚挚忠贞的爱心却始终相依相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以在他们看来,这河汉也就“清且浅”了。而另外有学生却认为:那浅浅的天河,定然不甚宽广。可是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却不能骑着牛儿来往。咫尺之间,却无法倾诉衷肠,只能无言凝望。只能等待用一年守望一日的团圆。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若是无法相见是因为隔了万水千山,那么这种悲伤总还有个理由来消释,但是明明只有咫尺之间却如远在天边,这种无奈才更加令人刻骨铭心。

四、课外阅读增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学科需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内容包括古今中外人文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文化知识动态。当然,中学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只是简单地了解,熟知一二略知其理,即涉求的知识面要广阔,没有必要让学生做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阅读课外读物,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增加学生的情感教育。在学生阅读的书籍中,一方面教师进行筛选,列一书目,介绍给学生看,另一方面学生自己进行选择性的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必然有不同的特性。比如人物传记类,介绍名人秩事,激励学生学习名人,启迪自己,奋发向上;文学作品类,畅读名家名作,课外增补,拓展阅读,补充课内;人生哲言类,名言警句,家常俚语,富有内涵,陶冶情操,点缀写作;工具书籍类,勤学好究,多动多练,追根究底,培养操作精神;奇闻轶事类,课内学习,课外填补,志趣取向,丰富知识量,益事多多。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学习语文,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其基础则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阶段,为学生良好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语文,是学生的学习任务。既然是任务,必然就会有一定的负担。当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时, 这种学习的负担也就转化为一种乐趣。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刻苦学习,也是可行的。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1.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安排一定的课文,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由学生自编教案,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由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课。

2.为学生创造争分数的机遇,鼓励学生通过努力争取好分数。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在目前的状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分数巧妙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去学习语文。做法之一:鼓励学生超前背课文。用教师布置和检查,100%提前完成。做法之二:鼓励学生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做法之三:鼓励学生人人写广播稿。做法之四:办好班级广播台。每节语文课前,由同桌的两名学生以现场直播的方式,轮流演播新闻消息。分数既是学习好坏的标志之一,又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手段。多给了分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我们语文教师何乐而不为呢?

第9篇

1.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动态生成的适度、适时把握。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上《狼》的公开课时。当学生在概括《狼》一文的大意时说:“一个屠夫……”余映潮先生笑着加重语气说:“一个屠户……”下面的学生都笑了,显然他们明白了“屠夫”与“屠户”词义色彩的不同。余先生看效果已达到,就没有过多纠缠这一细节,点到为止,继续上课。这就是生成的适度把握。而适时意味着时机要把握好,提前的生成有生拉硬拽之嫌,滞后的生成又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对这一分寸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情境识别的敏锐性。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导语中提到了“梁祝”“牛郎织女”的故事。课文疏通之后,本想主题一笔带过。没想到在课文最后两段读完后,教室里出现一片叹息声。生1小声地嘀咕“划不来”“不值得”。此时教师:“同学们都觉得焦、刘二人双双殉情不值得,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位,你会怎样做呢?”让学生们互动讨论得出:A斗争,拿起法律武器跟母亲、兄长斗争;B私奔,逃离家长专制的魔爪;C顺从或再嫁或再娶,日子也能过。

2.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

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探究,寻找动态生成点。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便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开始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内容。又如:学生们读了《皇帝的新装》后,在嘲笑皇帝的愚蠢的同时,关注一个焦点问题:一个一眼就能看穿的骗局,为什么能畅行无阻,直至最后被一个小孩戳穿?上自皇帝,下至百姓,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话?点评:在实际教学时,可以这一问题为探究话题,寻找动态生成点。

3.在文本与学生之间寻找动态生成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文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在做弹性预设时,应从文本中寻找学生心灵和思维空间与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为学生搭设舞台,畅谈对文本的理解,袒露真实的心灵世界。①从文本的比较中延伸拓展。如: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让学生学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艾青《我爱这土地》等爱国诗篇,在比较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②从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处设情感价值升华。如:学习契诃夫《变色龙》,可以这样提问并让学生讨论:在现实中是否还存在着奥楚蔑罗夫这样的人?怎样做才能减少以致消除这些人?这样无疑会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广阔而深刻。

4.运用教学机智,促进动态生成

教师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由于受教学经验、教学情境、学习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的智力差异等因素影响,教学过程总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在自然真实的语文教学情境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即时的表情、言行变化,及时获取相关反馈信息,运用教学机智,调整教学进度及策略,对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修正、补充,以达到动态生成的教学目标要求。如:教学《藤野先生》时,由于本课的某些词、句具有深刻的含义,如果仅局限于教材,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生成过程。

5.以课堂突发事件为契机推动重新生成

对于课堂中突如其来的“惊人之语”,教师首先要判断这些语言可否为我所用,是否有利教学,然后再选择是及时转移、回归主题,还是顺学而导、升华主题。 这些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教师要抓住它,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成为全体的创造,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成”的智慧火花。如:于漪老师在讲《蜘蛛》一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她:蜘蛛结网捕食蚊虫,为什么它自己却不会被蛛网粘住?备课时并没有备到这个问题,怎么办?于是她坦然承认自己暂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则鼓励学生课后去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在课堂向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竟然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获得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6.语文课堂教学要发挥想象拓展动态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当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可将教学流程在生成中即时“变奏”,研究的主题在生成中适度“更换”,预设的目标在生成中合理“升降”,环节的推进在生成中适时“增删”,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教学《草船借箭》时,生1提出:“草船借箭”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借”是经别人同意暂时使用的东西,用过以后要归还的,而诸葛亮是用计骗取了曹操的箭,更没有归还的意思,因此不能用“借”,用“骗”字更恰当。于是,教师抓住这“生成”的亮点,把预设的教案暂时搁起,组织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到底是用“借”好还是用“骗”好?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来辩论,最后达成共识:用“借”字是最好的。“借”更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好像是自觉自愿把箭交给诸葛亮的,以后交战时东吴还要把箭还给曹军;用“借”字很风趣、幽默,讽刺了曹操的自以为是,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7.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注意反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