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10:35: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质量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美国;高质量教师;AACTE;NCLB
[中图分类号]G5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28(2008)11-0029-05
教育专业团体在美国教育改革中向来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AACTE)作为美国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全国性专业团体,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美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走向。2002年,布什总统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NCLB),并作出了做承诺:每间教室都必须拥有一位高质量的教师,所有学生都必须受教于高质量教师。然而,联邦政府对高质量教师(Highly Qualified Teacher,HQT)内涵所做的界定与美国教育团体的专业信念出现很大的分歧。作为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团体,2006年,AACTE借美国国会就NCLB征求各方建议以便重新授权之契机,针对NCLB中的高质量教师系统地阐发了自己的观点。AACTE的观点反映了教师培养者团体对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立场,也是立足于教学专业化立场而提出的有关美国教师教育变革的专业判断,这些见解对我们理解美国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进而为我国教师教育变革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AACTE的概况及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影响
AACTE是一个由培养教师和其他教育人员的院校及相关教育组织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的专业组织。AACTE成立于1948年,由当时的“美国教师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Colleges,AATC)、“全国教育学院和教育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Departments of Education)和“全美城区教师教育机构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Metropolitan areas)合并而成。AACTE的成立解决了美国师范学院在向大学教育学院转型过程中专业组织的代表性问题,改变了美国各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教师培养机构缺乏统一协调的局面,使美国教师教育领域有了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的专业团体。
AACTE不仅是美国教师教育者(机构)的协会组织,而且曾是对美国教师培养机构实施专业评估的认证组织,其认证职能持续了四年。1952年,由于“全美师范教育鉴定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NCATE)正式组建,AACTE将其专业认证职能移交给了NCATE,但AACTE仍是其中的核心机构成员,在美国教师质量的专业保障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正是由于AACTE等组织的积极推动,美国专业化取向的教师教育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最终建成了职前、入职和在职一体化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AACTE于20世纪50年行的出版物――《教师教育杂志》(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双月刊)已经成为美国教师教育领域最富影响力的专业杂志,在全球都享有很高的专业声誉。
AACTE主要代表了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利益和旨趣,也是美国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组织,对美国教师培养、进修、评价、认证等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宗旨是通过高质量教师和学校教育人员的培养促进美国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目前AACTE拥有近800个机构成员。除教师培养机构外,一些州的教育厅、社区学院、教育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国外相关团体也加入了该组织。AACTE对美国的教师培养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成员机构每年为美国培养的新教师超过了全美新教师的2/3。
AACTE自成立至今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AACTE代表专业派的声音、教师教育的品质。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协会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关注的问题更加广泛。然而AACTE的价值理念,如重视教师培养的质量,对社会公正的关注以及研究水平的提升等是超越时空的、永恒的。AACTE的宗旨始终在于通过培养高质量的教师以及学校教育人员,促进中小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它通过相关的政策文件,反映教育学院的呼声。
二、NCLB关于高质量教师的界定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教师质量是基础教育的生命线,教师质量的提升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当前,美国已将提高教师质量作为其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1983年4月,美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题为《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拉开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改革序幕,追求教育卓越和效率成为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旨。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教师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业表现的核心要素。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美国政府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CLB)。NCLB的Title Ⅸ Section 9101(23),界定了“高质量教师(Highly QuMified Teacher,HQT)”的含义,简言之,高质量教师要满足三个条件:具有学士学位;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包括那些通过选择性路径获得的教师资格证书);扎实的学科知识。然而,NCLB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新聘任的小学教师、新聘任的中学教师及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达到高质量教师的标准有所不同。
当前,在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中存在两股对立的势力――持教学专业化的教师教育专业派和教师教育“常识派”或“解制派”。然而,专业派和常识派或解制派之间也有一些基本的共识:都认为美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都肯定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在何为高质量教师以及如何培养高质量教师方面,二者的观点大相径庭,争议颇多。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力度不断增强,在解读高质量教师的内涵时,更侧重教师的学科知识,并主张通过纸笔测试来检验教师是否合格,有“去专业化” 的倾向。虽然这一条款引起很多争议和误解,但是它是促进学校和教师培养机构发生变革的一剂催化剂。
三、AACTE针对高质量教师提出的八条建议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教师教育者团体也不甘示弱,已经开始通过公开发表相关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呼声。AACTE作为唯一代表教师教育院校利益的全国性专业团体,在关于如何界定高质量教师的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AACTE结合了其他教育专业团体,如NCATE、NBPTS(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等的教学专业化观点,针对高质量教师提出了八条建议。关于高质量教师。AACTE提出:
1、高质量教师的定义要更加简单化和清晰化
当前高质量教师的定义已经引起众多争议和困惑。NCLB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标准不尽相同。当前需要一个适合所有教师的,新的、更加明确的标准。此外。应该取消仅对在职教师提出的高且硬性的州统一的评价标准(High and Objective Uniform State Standard of Evaluation,HOUSSE)。AACTE认为,教师的质量不是静态的,教师不是以成品(finished products)进入课堂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一个刚获得认证的高质量的新教师可能无法达到NCLB规定R高标准,当前的问题是要建立一套可以反映教师候选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实习的标准,尽管这套标准无法体现专业的最高水准。公众必须确信新教师有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所有学生都可以受教于这样的老师。
2、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
AACTE认为HQT的定义应该明确指出所有的教师必须了解其所教学科并且有能力从事教学。NCLB有关高质量教师的定义,明确肯定了教师了解任教学科知识的重要性。这无疑是正确的,但缺少了一项关键且必要的因素:即忽略了教师教学的实践能力。NCLB关于高质量教师的定义确实提到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但局限于小学的课程并且仅仅是刚从教的小学老师。此外,这些技能的证明只是通过一种测试来完成的。在多数情况下,州的测试是书面测试而非表现测试,因此这种测试无法表明考试者真正的教学能力。此外,教育部发出的关于高质量教师的文件重点强调学科内容,并指出测试的目的是验证他们在阅读、写作、数学和小学课程的其他方面的学科知识能力。
AACTE提出:教师在开始教学实践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学习:必须让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且以一种不同于成人的、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必须有能力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学习风格,同时也要适应特殊教育学生的需要;必须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又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要观察学生在达到学科标准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而且还要善于解读和诠释学生成绩和进步状况,进而在教学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必须能够胜任指导并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在学校形成欢快的教与学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与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关系。AACTE认为,NCLB过于强调教师的学科知识而忽视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倾向应当得到及时的修正。
3、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实习经验
很多州都要求从事教师行业的人参加一些教学实习。然而,在实习的范围和严格程度方面,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最近的数据表明,大约3/4的州都要求教师具备实践经验,教学实习的时间从5周到20周不等。研究指出,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会造成大量教师的职业倦怠和人员流失。有教学实习经验的教师候选人第一年留在教学岗位的几率是没有教学实习的两倍。在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对新教师的留任具有积极的影响。教师的入职培训如果是由大学和中小学联合进行的,效果会更加明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PDS)模式,是最有效的、高质量的提升教师实践经验的范本。
因此,高质量教师的定义应该规定每一位教师候选人有至少几小时在严格监控和指导下的课堂经验。AACTE建议至少要有15周的时间,每周30个小时或者一共450个小时的实习。传统路径和选择性路径的教师都要达到这一要求。
4、要求有教学表现的评估
教师认证体系中一个很重要的漏洞是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评估。对学科知识、专业知识抑或是学科教学论知识的测试多如牛毛,但是通常是不充分的。然而,对从事教师行业的实际教学能力的评估不是认证过程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研究已表明:包括真正教学实践在内的表现评估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能力并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专业学习经验。国家研究中心和全国教育学会的报告强烈呼吁教学表现评估。
加利福尼亚和康涅狄格州均要求对获得认证的教师进行表现本位的评估。加利福尼亚教师的表现评估(Performance Assessment for California Teachers,PACT)是加利福尼亚州管辖下执行最好的一个范例。PACT是由大学和学院联合开发的一种综合的、完整的、真实的并重视学科的评估,该评估达到了州所要求的效度和信度的标准。PACT建立在NBPTS和INTASC分别评估老教师和新教师的基础之上,但是PACT的任务是对教师入职前的表现评估。评估的数据资料包括:教师计划,学生的学习样品,教学录像带以及个人的反思和解说陈述。这些资料根据教学计划、教学指导、评估和反思的不同分类进行组织。康涅狄格州的入职支持和培训(Beginning Educator Support and Training,BEST)是一个为期三年的入职指导计划,该计划包括:职前培训、入职指导和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成长)。该计划既包括对新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又包括对新教师的档案袋评估。对未来教师提出的培训要求反映了该州关于教学的共同要义,即详细阐述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技能和能力,该州认为这些能力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有很高的水准。
AACTE认为,NCLB应将基于上述评估的教学能力融入高质量教师的标准。诸如PACT和BEST的表现评估可以由州在其认证考试的过程中进行。
5、消除对选择性路径申请者的偏重
当前,在实践层面已经出现了不少教师候选人通过选择性路径,未经资格认证就从事教学工作的现象,这些人往往是在担任了教学工作之后再去寻求资格认证。美国联邦教育部批准那些未经认证的走选择性路径的人进入教师行业已有三年的历史。这项政策表面上似乎是承认联邦的权威,要求候选人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以符合他们州的认证法律,然而实际上是要打破这些法规,即获得认证之前已经成为教师。AACTE认为要想成为高质量的教师,不管选择哪条路径(传统路径或选择性教师培养路径),所有的教师都应达到同样的 要求。
6、教师应具备关心和责任的特质
尽管关心和责任较为抽象,很难测量,但任何有意义的高质量教师的定义都应该涉及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责任。这些行为包括:教师要完全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致力于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所教的知识;关心学生的动机和自我概念: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促进每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文化和家庭背景的差异。
7、为多科教师提供灵活性
在美国的一些乡村学校、中学以及高中,教师必须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一些科学老师,经常需要教授生物、化学、物理或者地球科学等学科,这就导致多科教师无法主修所有的学科。对多科教师而言,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高质量教师的标准简直是天方夜谭。NCLB应该为在中学或乡村的小学任教的多科教师提供一些选择,他们要么主修任教的任一学科要么通过学科规定的内容测试。联邦政府应给予这些州一些支持进而实行多科认证或者制定一些考试策略来适应这些州的要求。
8、修订特殊教育高质量教师的定义
2004年的特殊教育法案(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DEA)有其自身对特殊教育领域高质量教师内涵的界定。然而。它几乎专门指向教师对必不可少的学科内容知识的掌握程度。它为州在解读该界定方面提供了弹性。但未要求州确保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师应该兼具特殊教育领域的知识和教学技能。尽管学科知识的掌握对成为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是必要因素,但是了解个体特殊情况下的暗示的能力也很重要。由于所教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教师必须知道如何持续不断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准确解读学生的成绩,并且相应调整学习环境。他们不仅要选择和执行合适的调整,而且要使用积极的、正向的支持和干预手段。该定义应该要求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教师要有能力展示教授特殊教育学生的必要技能。如果未来的特殊教育教师无法展示这些必要的技能,他们就不能被视为“高质量”。
四、结语
NCLB对高质量教师的界定。集中强调了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忽视了教师的教育学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一些报告声称,为了培养NCLB要求的高质量教师,各州应该从其他领域招募教师,并要广泛实施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尽管通过选择性路径的教师候选人缺乏教学经验,然而他们一旦参加选择性教师培养计划就会自动被视为高质量教师。从长远的眼光看,这一选择不仅不会提升教师队伍的质量反而会使其质量下降。
科技创新高地建设顶层规划不断完善。第一时间印发《省科技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方案》,明确27项重点任务,并制定三个细化方案,抓好落实落地落细。分9个专题开展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调研,进一步掌握全省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和优势、短板,夯实工作基础。对标国家、省“十四五”规划纲要,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主线,按照问题导向、前瞻布局、系统构筑、引领未来的要求,科学编制全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制定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岳麓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中心等四个专项工作方案,加快壮大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支撑力量。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落实产业项目建设部署,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111个,预计年度投资约58亿元、研发投入约25亿元。今年1-6月完成投资40.26亿元、研发投入18.02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61.3%、67.2%。“专班专人专项方案”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经济培育。汇思光电首次实现量子点激光器国产商业化制备;楚微半导体完成15台设备国产化替代,功率芯片产品合格率突破97%;中车时代半导体完成1200伏、3300伏高功率轨道交通及新能源汽车用碳化硅芯片样品研制。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大民生、前沿科学“揭榜”项目8个。部署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项目129项,加快突破“卡脖子”难题,支撑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启动省部共建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着手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长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完成注资,启动建设种质资源创新数据库。多次与中国工程院对接,完善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制定年度重点建设任务清单,落实责任分工,加快推进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超算中心部署天河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纳入全省新基建规划和重点建设项目清单。启动首批4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培育建设。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在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人才计划项目中推进经费“包干制”改革,为科研人员减负。落实破除“四唯”要求,对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二、三等奖和省赛一、二等奖的主创人员,直接纳入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计划。落实自贸区建设任务,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提出创新创业服务、子女教育、医疗等11项政策。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计划管理改革,首次设立社会化出资项目,撬动社会资金3亿余元。加强与省建行、省农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启动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扩大科技投融资规模。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单位启泰传感成功争取省建行2亿元贷款授信;今年以来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总数增至11家,居中部第2,铁建重工成为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家科创板上市企业。迈上新征程,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全省科技战线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切实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各项部署,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奋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新湖南建设。一是突出目标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主业主责,体系化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紧紧围绕“3+3+2”产业集群发展,凝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清单”“榜单”,实行“揭榜挂帅”,集聚优势科研力量协同攻关,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实施农业千亿产业链创新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生命健康等领域技术攻关与示范推广,支撑绿色湖南、健康湖南、平安湖南建设。二是立足优势特色,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创建长株潭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岳麓实验室,优化形成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
关键词:结束部分;起因;目标;说理;提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6-0039-02
谈到课的结束部分,总会有人不屑一顾,总认为是“小菜一碟”,不值一提,结束部分的教学好像是可有可无,“看菜下饭”,剩多少时间就干多少事,至于合理的预设与实施就谈不上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在面广量大的常态课中,多数教师对于结束部分为何做、为谁做、如何做等,至今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从结束部分理论的考量与内容、方法的选择,还是对其态度、价值的取向与安排基点的切入,包括适合音乐的选用,常常是处于未受重视、未经思考的风马牛不相及的状态,很令人担忧,这就是本文要谈结束部分的起因。
当然,也有许多优秀教师在结束部分中做得很棒,在这个部分中能将处于活动状态下学生的身心逐渐放松到平静状态,课上身体负荷较大而导致酸疼、紧张、僵硬的肌肉部位,需要通过有针对性拉伸、拍打、按推、舒展、舞蹈等逐渐恢复。适宜的音乐和有效的方法有机融合,能使学生神经系统得到调节,画龙点睛式的课后小结更容易入耳、人心,促进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深层认知,以学有所获为乐。甚至送还器材、布置课后作业等“小事”,也能愉快地做成了,让学生心悦诚服、回味无穷。如果我们都能以这样的标准来结束每一堂体育课,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还会存在吗?这也是结束部分的内涵与目标所在。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但理想能够促进我们对应反思,做冷静的自我考量,增强责任、担当,力求尽善尽美地完成结束部分。
一、践行结束部分成事的说理
按理说一节课结束了,应该画个句号了,但是结束部分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我把这种持续的影响分为三个层面:当下、持续、终身。“当下”是指正在进行的每次课的结束部分,应把本次课的事做成,让学生从运动状态合理、有效的调整到日常非运动状态。具体的说“能有效的将由于参与本课身体活动紧张、僵硬的肌肉放松开,课后不至于颤抖或疼痛,韧带拉伸到原点,神经系统调整为日常状态,让学生满载丰厚成果,愉快轻松的离开课堂,盼望下次课再来。”
持续是指在认真履行好“当下”每次课结束部分的内容、方法、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为一种定式。即:每次课的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都是那么的周密、实惠、完整,让学生悟到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功能性、持续性,为终身体育积蓄“家底”。
“终身”是指通过上述“当下、持续”两个层面的不断认知,潜移默化地演变成学生的处事模式,不仅体育锻炼,而且做别的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想事、做事、成事的正确途径与程序,且具有完整、完善的模式准则。通过构建一个整体课堂学习的图像,形成“终身”自我锻炼、保健的绿色生态系统。对于参加的集体项目、个人锻炼都应有准备、基本、结束三个部分的意识与行为,都应将学有所获的知识、技能、方法贯穿到每次锻炼中去。目前的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常见到有人顾头不顾尾,上场就比赛或剧烈运动,稍好一点的顶多事先随便活动活动就开始,这种陋习其实早该退出锻炼、健身的舞台,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实在应该明确目标,脚踏实地,帮助学生向科学锻炼身体的目标贴近,让健康有根基、有保障,这才是体育教育的真谛,也是体育课应该留给学生的核心素养与能力习惯。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就是我们体育教育的失败。化学家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爱因斯坦也认为“人用于工作、学习的时间是个常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有充沛的精力来源,充沛的精力来源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来源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两位伟大科学家的名言发人深省,推动社会的发展,攻克科学尖端,成就学科、事业、自我,没有健康其他免谈,而健康的获得体育锻炼是根本,如果学生时代的体育教育是残缺的、虎头蛇尾的,“当下、持续、终身”不能一体化的递增与递进,终身体育、终身健康就是一纸空谈,这就是我们对体育课结束部分应有的理性思考,也是其重要性所在。
二、践行结束部分的几点提示
1.过渡性
结束部分与基本部分是近邻,在两部分对接的节点中要有过渡式的准备措施。常能看到许多体育课上二者之间没有过渡性铺垫,如:带着剧烈活动的身心突然停下来或立即坐下来做拉伸等,就是在基本部分的教学中也常常看到课中突然集合,前两排学生蹲下来,听教师讲解或看示范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际上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二者交接的时段,可对剧烈练习提前进行适度的调整,做些适合的慢跑、走动、踏步、肢体活动、调整呼吸等,再自然过渡到结束部分,时间虽然短暂,但却很珍贵、很有必要。
2.针对性
结束部分的针对性是指本次课学生身体练习负荷较大的部位要做重点安排。如:立定跳远、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等,就应多安排对下肢、大小腿、脚踝、脚掌、脚趾的放松比例,掷实心球就应多安排腹背,特别是腰部的放松练习。排球的发球、扣球应加大对肩、手臂、腰的内容与方法的选用。啦啦操、集体舞等应做全身的均衡的放松等。总之,针对性中要带有区别性的元素。
3.生理性
身体活动生理性表达的外显是肌肉、肢体、面部、表情、表现,其内显却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如:脑的活动一切外部表现都归属于肌肉运动,而所有的肌肉运动无一不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身体练习,运动技能的强化也无一不在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逐渐完善,这也可说是由运动状态转变为日常状态过程中的原理所在。对生理性层面的恢复,主要有慢跑调节、走动、肢体舒展调整,各种拉伸、拍打调控,适宜的音乐融进适合的舞蹈进行调配,重中之重是针对性的拉伸与情境艺术性的融合。
4.心理性
体育课上的学习兴趣、心理状态等与文化类学科有着不一样的心理表现,有时还是不可控因素,但不论怎样,学生都不应该带着兴奋、紧张、羞怯、自卑、厌恶等情绪进课堂,现实课堂中有的重视身体锻炼,而忽视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的误区往往存在。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会创设情境,使学生身心合一,全部投入课堂,如:巧用颜色,看看场地边的青山、绿水、树林、树叶,默想大海、蓝天、荷叶,消除紧张、兴奋点。用意念暗示,用呼吸调节,静听节奏舒畅的音乐等,这都要求教师们用心感受、用心创设,努力形成一个心理调适的大气场。
5.完整性
结束部分的完整性是指其整个部分的理性畅通的程序完整,如:通过适时的调节进入结束部分,针对性的拉伸,有效的肢体舒展,音乐选用下的各种生理、心理调节回归原状、原点。精辟的小结,对课中的得、失、补层面进行准确、清晰、入耳、入心、入行的梳理、回放。对课的练习密度、学生的平均心率的预设与达成的简评,归还器材安排的艺术性、合理性、教育性,课后事宜及布置的得当,师生亲切友好、有感染力的再见等。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在进行大学教育过程中深入研究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是激发和规范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重要场所。作为普通高校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增长见识的场所,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研究的重要土壤。高校图书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肩负起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储备。而当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碎片化日益增多,电子书信息逐渐取代纸质图书。尽管高校图书馆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但其在发展过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目前高校图书馆服务中仍然存在传统服务模式的观念,没有针对信息化特点进行服务理念的变革,同时图书馆的服务意识不到位、服务内容不先进等原因也将使得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率处于低下状态,这将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难以实现高质量的突破。以下将基于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二、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深入重点学科及相关院系和课题组服务不足
受图书馆员人力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许多高校图书馆在重点学科内部建设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融合性不高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校的重点学科所处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持怀疑态度,重点学科与课题组之间的服务效用并不强。图书馆对重点学科专业资源、知识服务的深度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同时对于关键学科的微观层次分析和评估也很不够。同时,从调查研究来看,教师和学生对于现代图书馆业务与功能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对传统借阅书的认识上,从而使得图书馆建设与重点学科服务之间的难度提升。
(二)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我国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对简单,进而对图书馆管理人员也并未提出较为明确的要求,但随着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的推进,图书馆管理工作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想要让图书馆管理与信息技术结合下的新型管理模式得到稳定的运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价值就必须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但当下部分图书馆领导却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依然以最为基础的规章制度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并且在对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上不够重视,进而导致现有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出现了无法驾驭新型的管理系统的情况,时常出现错误的操作行为,为借阅者带来了较差的体验感受,导致图书馆的人流量大幅度下降,极大地折损了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三)图书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低下
经调查研究,许多高校图书馆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缺乏,同时图书的更新频率也较低,加之图书馆内部的服务人员更多发挥着“看守”的作用,在借阅服务以及图书指导检索方面能力依然有待提升。除此之外,在借阅室内提供读者咨询服务,但借阅者在前往前台咨询书籍文献信息内容时,馆员对图书馆的具体图书内容却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进而将难以帮助借阅者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内容。其次,则是现代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配备了自动化的借还服务仪器设备,但是不同的智能设备在借还流程以及功能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为了避免失误操作所带来的问题,图书馆人员需要提升自主服务的意识,在借还设备上详细粘贴设备的应用流程与应用方法,指导读者准确操作,避免读者因为多重原因无法在馆员工作时间内归还或是借阅书籍,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在图书馆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缺失的情况下,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将难以得到开发和创新,进而将导致高校图书馆资源难以得到高效利用。
(四)图书馆对重点学科服务推广营销不够
图书馆对于重点学科服务内容的宣传力度不够,仅仅是对图书馆新增加的一些服务项目进行了宣传,甚至没有进行广泛的市场推广,造成了教师和学校领导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缺乏深度认识。另外,在图书馆人员培训和宣传工作中依然缺乏业务的专业化建设,这将对具体的科学研究工作产生不良影响。其间高校图书馆人员也没有全面地了解学术期刊的分类评价系统,特别是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指导不明确,以此造成了盲目投稿或发表错误等问题的出现。再者,则是部分教师对图书馆数据库的操作技能依然有待提升,进而导致书籍搜索的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三、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策略
(一)深化对重点学科院系及科研团队的服务
随着双轨制的实施,图书馆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实时地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成立一批专业化的工作小组,深入到重点学科内部,为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团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间需要主动进行ESI学科信息分析,为院系科学研究提供更加精确化的决策依据以及智力支持。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教师和学生ESI期刊投稿指导,对学科建设的状态做好动态监测工作,及时ESI高水平论文及研究热点,进而使得科研团队的成果能够得到展现,其间需要及时地评价教师和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使其能够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下一步完善的计划方案。在学科化知识服务的情况下,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目标自然就是以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为主的,所以必须要体现出图书馆的专业性、学术性、科学性以及知识库存的多样性,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及时了解教师、学生甚至是学校高层的学习现状以及阅读需求,针对性地优化图书质量。除此之外,服务者也需要重视来自教师层面的知识需求,一些教师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致力于能让自己的大学课堂显得更加生动有趣,或者是饱含深度,能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更好的思维能力,这属于教学型教师,而另外一些教师则倾向于进行教研甚至是科研,他们想通过研究来加速目前的教学道路进展,拓展目前的教学视野,或者希望阅读更多关于自身专业的深度知识,去完成相应的科学研究或实验,来推动自己的科研进度。由此可以看出,服务者想要以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形式来接触目标,需要能准确地知道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所以只有将这些高校中的群体进行细致划分,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并以此来改善自己的服务品质,革新自己的服务理念,才能准确找到学科化知识服务的主要目标,由此开展以人为本形式的服务体验。
(二)实现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
从实际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引入后,图书馆的馆藏方案、管理手段以及服务方法均发生了一定转变,尤其是服务方案。但很多教师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迅速明白图书馆的服务变化,也不能及时通过相关服务优化原有阅读方式。因此,加强馆员自身对于服务知识、服务技能的培训,促使馆员形成主动为教师服务的意识,积极主动为教师服务,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馆员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服务变更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譬如在借阅室内提供教师咨询服务,鼓励教师前往咨询台详细咨询自己想要获取的书籍文献,馆员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答案,避免教师在借阅室往返多次始终无法探寻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的现象。随着现代设备多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因此需要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面对当前多数学校图书馆图书情报专业出身的馆员很少的情况,要通过对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其网络化设备操作能力,同时要转变服务观念,将对教师提供有效的图书信息为己任,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步伐。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越来越智能化,计算机已成为了现代图书馆的普遍设备,因而加强图书馆馆员对设备的操作能力,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深化图书馆服务建设模式的基础。
(三)增强馆员主动服务意识
从实际调查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网络技术引入后,图书馆的馆藏方案、管理手段以及服务方法均发生了一定转变,尤其是服务方案。但很多学生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图书馆的服务变化,也不能及时通过相关服务优化原有阅读方式。因此,加强馆员自身对于服务知识、服务技能的培训,促使馆员形成主动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积极主动为学生服务,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馆员可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服务变更情况提供相应的服务。譬如在借阅室内提供读者咨询服务,鼓励读者前往咨询台详细咨询自己想要获取的书籍文献,馆员结合实际情况给予答案,避免读者在借阅室往返多次始终无法探寻自己想要的文献资料的现象。馆员还可在图书馆内粘贴相应的标识语,譬如自动借还服务区域,在仪器设备上详细粘贴设备的应用流程与应用方法,指导读者准确操作,避免读者因为多重原因无法在馆员工作时间内归还或是借阅书籍,打破传统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着现代设备多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加强对图书馆馆员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水平与能力也是十分有必要的,面对当前多数学校图书馆图书情报专业出身的馆员很少的情况,要通过对图书馆馆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提高其网络化设备操作能力,同时要转变其服务观念,以对读者提供有效的图书信息为己任,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步伐。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越来越智能化,计算机已成为了现代图书馆的普遍设备,因而加强图书馆馆员对设备的操作能力,是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前提条件,也是深化图书馆服务建设模式的基础。
(四)加强图书馆服务营销推广力度
重点需要利用现代即时通讯软件,通过微博、微信群以及图书馆网站平台等线上方式提升强化图书馆服务营销推广力度,进而更好地打造图书馆的服务品牌。期间特别要加大对ESI学科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努力将ESI学科服务建设成为图书馆服务高端品牌。图书馆将加大同各职能部门的合作交流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部引进人才的考核力度,加大对高校ESI学科评价的深度服务,建立高校图书馆在高校ESI学科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同时,创新图书馆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增强图书馆培训内容的吸引力。除此之外,还需要扩大专利、标准及其他专刊检索和分析服务,图书馆管理人员要与学校科研发展同步,根据师生需要,及时调整并增加服务内容,进而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知识服务保障。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的高质量发展,将需要切实基于当前“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以及要求做好相应的服务模式的构建,进而使其整体的服务效用能够得到提升。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当前高校图书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入重点学科及相关院系和课题组服务不足、管理人员信息运用能力不强、服务意识有待提升以及图书馆对重点学科服务推广营销不够等问题,提出组建重点学科服务团队,深化对重点学科院系及科研团队的服务;实现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继续教育,强化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效果;重视馆员队伍建设,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以及加强图书馆服务营销推广力度,打造图书馆的服务品牌策略,以期更好地提升高校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水平。
参考文献
[1]柯平,彭亮.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04):48-60.
[2]王文浩.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132-135.
[3]庞佳,李婧.高校图书馆参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9):20-27.
[4]贾晓燕.现代化图书馆图书管理工作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通讯世界,2019,26(07):378-379.
[5]龙泉.高校图书馆与MOOC用户需求的一致性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7,37(05):90-94.
[6]高凡.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校图书馆高质量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1,39(06):12-14.
[7]王文浩.高校图书馆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策略[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4):132-135.
[8]衣建东,徐亚.以高品质的信息素质教育和阅读推广服务助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12):73-75.
[9]刘晶.高校图书馆高质量服务管理团队建设分析[J].知识文库,2019(13):180+182.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heuk2858”为你整理了这篇推动纪检监察工作 推进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面对新阶段新要求,要注重做好“总结规范”工作,在不断总结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持之以恒促进工作规范。总结规范,体现的是螺旋式上升,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唯有做好总结,才能明晰规范什么、如何进行规范,才能在总结规范的循环往复中,不断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保持战略定力。总结规范的过程是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始终筑牢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待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从党的性质宗旨、人心向背、执政之基等重大问题上体会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责任,自觉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从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上落实落细。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反腐败斗争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实现,必须保持思想上的冷静清醒、行动上的坚韧执着,总结“严”的有效举措、规范“严”的方式手段、提升“严”的综合效果,不断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任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想法都是违背规律的,要力戒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总结规范好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日常监督、审查调查、以案促改、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持续抓、抓持续,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紧跟一步走,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总结规范是持续的过程,必须边工作、边总结、边规范,不断交换、比较、反复,不断深化发展,要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思维定式、克服路径依赖,形成通过总结规范来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探索规律、整体提升的良性循环。
突出质量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衡量标准。总结规范是实现高质量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通过总结规范把质量要求传导下去,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高质量,才能保证纪检监察工作全面高质量、全程高质量,要着力提高谋划工作的站位、研究具体措施的精准、推进工作落实的质效,从做没做、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通过总结规范把工作标准完善起来,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在总结复制提高案件质量等有效做法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监督检查、审查调查、追责问责、巡视巡察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确保行有准则、做有规范、评有依据。通过总结规范把严实作风凸显出来,政治机关属性决定了纪检监察工作无小事,要注重抓细抓小抓具体,严格严谨、精益求精,一件一件事情去做、一个一个案子去查、一点一点去抓,多积尺寸之功,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强化制度意识。制度管根本、管长远。推进总结规范,制度既是实现形式,也是支撑保障。强化制度跟进,坚持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及时把实践探索中明确的原则、要求,行之有效的做法、经验,固化为制度、转化为规则,以制度巩固改革创新,使制度建设与改革实践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强化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自觉尊崇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依规依纪依法行权用权,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见效;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立新规矩不忘老规矩,不随意另起炉灶,保持工作稳定性、连续性。强化辩证把握,制度建设关键在要义明确、拿捏适度、简便易行,是规则标准和分寸火候的有机统一,扎紧制度笼子不是标准越高、要求越严越好,而是恰如其分、宽严相济,不单纯追求多、更注重讲求精;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纪检监察工作政治属性、人民立场、从严标准,只要有利于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就坚持、就巩固。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支撑我县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资源环境、产业结构、发展动力等,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对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如果发展理念还停留在过去的老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错失良机。因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加快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在实体经济上做文章。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根深叶方茂,本固枝乃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业态集聚壮大,全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要加快结构转型升级,催生传统产业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产业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结构转型升级,才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使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传统企业真正由大转强、变优。二是要启动创新这个新引擎,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等,大力发展高科技、大健康、大旅游、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能。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经济,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文化旅游的良性互动,加速形成城市、商业、文化、旅游、信息等深度融合的新业态。
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县还存在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将加快工业化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面临土地、环境、劳动力、商务成本等系列约束情况下,我县如果能发挥土地、水、矿产、农副产品、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以及生态环境优越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落差加快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资源密集代工类产业转移,跨越式推进我县的工业化进程。二是城镇化建设将为我县注入长期发展动力。在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随着我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城镇化必将步入快速推进阶段,这不仅可以加快我县发展,优化整个城镇空间格局,而且进一步推动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泛长三角同城化将推动我县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泛长三角区域的交通实现网络化、公交化、共享化,势必推动同城化加快形成,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亦将成为必然。为我县外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推动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按照“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构筑以县城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
(二)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关键词: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遗产地;金坛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的特定区域。自2007年设立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至今我国已建立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1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虽然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进行研究,总结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发展实践
金坛区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属水网地带,境内河流纵横,圩乡村落人口占全境总幅员的80%以上。当地村民通过筑圩成村、以村兴圩的千年农耕实践,形成金坛古老而特有的圩村文化。以圩文化为特色,金坛于2015年9月通过江苏省文化厅批复成立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经过近6年的发展,实验区已通过遗存保护等方式,使金坛刻纸等国家级代表作名录项目得到提升性有效保护、朱庄马灯等濒危项目得到抢救性保护和完整恢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传承
金坛区共普查项目140多个,经过发掘和申报,目前已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94项,基本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结合区域文化生态分布情况,划定天荒湖流域、长荡湖流域、丹金溧漕河流域三个非遗密集区为保护实验基地。在天荒湖流域,以直溪巨龙、董永传说为主,通过民俗表演、遗存保护等方式,让龙文化、孝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在长荡湖流域,以柚山放灯节、诸葛八阵图村、金坛面塑为主,通过民俗节日展演、艺术节非遗展示等方式,让渔文化、水文化、儒家文化得到更好展现。丹金溧漕河流域在以金坛刻纸、金坛抬阁为主的基础上,恢复了朱庄马灯,通过非遗展演、文化展览等方式,让其文化影响不断扩大。实验区自设立以来,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对各级非遗名录项目加以保护。以金坛刻纸为例,实验区以构建各级传承人的传承机制为重点,采取学校传授、师徒传授等传承方式,形成群体适度、结构科学、梯次合理的金坛刻纸传承体系,并建立传承、保护、生产、管理金坛刻纸的志愿者队伍。同时,陆续建成儒林镇长荡湖水城非遗博物馆、东方盐湖城刻纸展示馆等非遗馆,建立以段玉裁实验小学刻纸培训基地等实体基地为代表的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在保护、保存、传承、展示和宣传非遗等方面的作用。实验区还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金坛区文化艺术节等大型节庆和文化主题活动,推出金坛非遗重点特色项目集中展演,不仅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也引起了省内外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让实验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得到较好的宣传。
(二)机制和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金坛区政府及主要负责部门编制了《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出台了《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责任单位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文件,各项政策紧密配合,执行状况良好,有力保障了实验区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合理规划实验区建设周期,各阶段目标内容具体、系统可行,不同阶段重点突出。加快完善实验区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成立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置专门工作机构。设立非遗专项资金,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促进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开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面,实验区遵循“尊老扶幼”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年事已高传承人的合法权益,鼓励老一代传承人通过带徒弟、辅导培训等方式培育新一代传承人。出台并实施《金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激励条例》,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继承人的认定和命名工作,从场地、资金等方面资助传习教学、交流分享等活动;采取生活补贴、助学奖学、表彰奖励等措施,保证“老人”权益,促进“新人”成长。完善知识产权立法,维护文化遗产原创者、传承者的合法权益。
(三)自然环境、人文遗存的整体性保护和有序开发
深入分析实验区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的整体特征,始终厚植整体性保护的工作思路。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文物古迹、自然生态进行整体性保护。结合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开展有利于圩村文化遗产存续的区域整体性生态建设、生态培育、植被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实验区将非遗项目与三星村人类遗址、华罗庚纪念馆等重点景区和特色景区相结合,以旅游景区为文化生态物质空间载体,以旅游活动为传播介质,扩大圩村文化遗产的受众群体,提高其知名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护和展示金坛人文历史文化。实验区选择金坛刻纸等能在生产中创造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产品的生产经营相结合,进行生产性保护利用,开展保护性生产经营。发展创意产业,整合金坛民间文学资源,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企业,打造演艺作品和艺术品创作中心。
二、“三维协同”的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江苏省金坛圩村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从整体环境的营造、主体责任的划分和发展思路的规划三个维度,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助于其更好地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
(一)环境维度:持续深入营造整体环境
突出区域文化特色。结合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综合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资源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等其他文化资源与文化生态情况,针对文化生态资源的区域特色,突出非遗重点项目,促进“文化+生态”的全面发展。创建非遗传承环境。实验区对各级非遗名录项目进行因地制宜、分层分类的保护、保存。如:重点保护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并能集中反映当地原生态圩村文化的项目;扶持性保护已采取措施抢救、状态较为稳定的项目;抢救性保护仅存续于个别家庭、个人或面临濒危状态的项目。针对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不同的传习方式,建立不同的传习、传承情景和系统,形成传习体系,规范传习路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营造节日民俗环境氛围。利用技术手段记录或进行情景复原,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传统节庆相结合,以端午、春节等传统节庆为节点,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以国庆等重大节庆为契机,组织各类文化展示活动。与主题活动相结合,推进实验区文化形态互动,丰富民俗节日表现载体,让民众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来满足内心需求,激发民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文化活力,增进民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
(二)角色维度:扎实落实主体责任划分
坚持政府主导地位。政府及主要负责部门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项目保护、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播传承等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将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对实验区进行合理规划,及时出台配套政策和办法,健全实验区组织管理制度,为实验区提供资金等必要支持,保障非遗保护工作有效展开。突出传承人关键角色。为确保非遗项目有效传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保护对象,提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出台相关保护激励措施,做好各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对于相关技艺传承、教育教学等活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制定合理有效的奖励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非遗传承人给予奖励,增强传承人的责任感,实现非遗传承的良性循环。
(三)条件维度:积极完善发展思路规划
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修复。正确处理城乡一体化拆建与保存古村落的关系,让当地的文化遗迹、遗存、遗址及古风貌得到可持续保护与传承。注重重点区域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生态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和破坏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类项、文化遗产与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性保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加快创建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环境和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提升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接待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水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发展中的作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内涵和价值,实现文化生态保护区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及双向驱动,让游客在感受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魅力的同时,带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以旅游的市场化运作反哺文化事业及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挖掘非遗产业附加值。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挖掘其附加值,发挥其品牌效应,促进文化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脉络的有机延续,让部分劳动力凭借传统手工技艺获得生计,改善生活,形成良好的自身造血功能。
三、结语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突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明特色,在环境维度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创建非遗传承环境、营造节日民俗氛围,在角色维度上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突出传承人关键角色,在条件维度上加强文化生态环境修复、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挖掘非遗产业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郭小刚.布迪厄场域理论在传统音乐非遗传承研究中的运用———以广东省非遗“五华竹马舞”为例[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3):51-60.
[2]马盛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J].中华手工,2020(6):109-111.
[3]徐望.文化资本理论探源与国内外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00-110.
2008年,随着3G技术标准的,移动互联网开始走入人们视线。2014年,在2G/3G基础上不断优化升级的4G通信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通信质量以及相对稳定的通信信号,促使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开始融合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于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但是受限于4G网络的传输速率和传输延迟等因素,数字化和智慧化应用的深入拓展挖掘受到较大限制。
随着5G通信技术,低时延、高速率、高可靠的通信传输方式,将彻底打破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传统的产业结构,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实现传统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已经向各行各业融合渗透,随着5G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领域内各个经济体向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也将加快。探索5G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应用建设,将为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新模式,引领产业升级,带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xxx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区互联网普及率由51%提升至目前的105%,农村互联网覆盖率由达到100%,城市移动互联网完成3G向4G的过渡,新建(含改造)5G基站273座,5G信号覆盖城区87.34%面积。5G通信技术在我区远程医疗中得到有效运用,xx医院、xxx医院已建成5G远程诊疗手术系统(远程心电诊断),并顺利投入使用。
二、5G应用的类型和特点
相比4G网络,5G网络不仅传输速率更高,而且在传输中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通过叠加大数据、云计算、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技术,5G与工业、医疗、教育、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将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
目前,5G应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主要体现在移动的场景下享受VR及高清视频、高画质游戏等应用,实现更丰富的现场互动已经更真实的远程直播。
第二类是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主要用于物联网接入,支持万物互联,包括视频监控、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智能城市等。
第三类是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主要应用于车联网及产业互联网,实现如无人驾驶、远程工业控制及远程医疗等应用。这个领域目前成熟度还较低,需要时间进行技术积累及产业整合。
三、5G示范应用探索
基于5G的特点和应用类型,结合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探索5G示范应用。
(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
5G在智慧水务和生态治理中,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河道及周边环境质量数据等管理要素进行全面的感知、采集、传输并进行存储、分析处理、深度挖掘和数据共享,最终实现智能决策、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一是全方位监测,实现环境与平台、平台与人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将污染源的数据、成因、位置、图片传输到系统中,发出警报,避免出现污染事件发生但没有及时发现的事故的出现,多个城市之间可以实现联防联控、共享数据、共同决策。二是无人船巡航,不间断走航监测实时回传数据,将拍摄的环境状况及水质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回传至平台及终端,达到VR实景感知和实时观测处理。三是智能处理,当监测器发现污染源时,可以实时传输相关信息给智能机器人,让智能机器人自动前往污染地进行处理,甚至可以抓获破坏环境的不法分子。
(二)智慧教育
利用5G的稳定可靠的高速率传输优势,VR/AR 与教育结合呈现的全新的教学体验,可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快速吸收,为师生提供互动化、个性化、沉浸式课堂教学体验,进一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一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为学生提供传统教材无法实现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在科学实验方面,可以突破实验条件限制,建立虚拟实验室,可以重复进行安全有效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到更为直观的实验反馈。二是远程互动教学,与知名高校、企业、研究所等建立合作教学模式,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有质量的教育目标实现。三是人工智能教育,通过摄像头收集教学过程中的视频数据,对学生行为和教学互动情况开进行识别和分析,帮助学校进行更细致的教学评估和更合理的教学管理工作。
(三)智慧旅游
5G应用将对景区资源保护和景区业务管理、游客服务、品牌营销等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信息化改造和运营,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一是丰富景区旅游体验。通过旅游景区高清直播展示我市旅游风貌,提升宣传力度;利用景区现场VR体验,加强我市各个景区的紧密联系,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搭建智能舞台,将奇石山等景区的舞台表演同步在我市各个景区全景展示,提高演出质量,吸引更多游客。二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基于5G的景区客流量监控可以实现真正的实时性,提升应急指挥的时效性;通过游客画像和业务模型可以精准匹配潜在游客,定制个性化的旅游攻略,为游客提供游前、游中、游后的“私人定制”全方位服务,增强旅客旅游体验,带动周边酒店、餐饮等产业发展。
(四)工业互联网
5G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还在探索中,目前较为成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联网、自动驾驶等领域。未来将利用5G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的特点,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监管,降低成本,提升成品质量。一是通过传感器、高清摄像头和3D工业相机进行生产过程数据采集,替代仪器仪表的部分功能,能够更精确地进行工业测量以及在恶劣环境下有效收集数据,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风险、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二是打通企业的各个流程,实现从采购、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互联互通与分布式管理,实现资源按需配置,帮助企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三是工程机械远程控制,通过“工程机械驾驶室远程控制台”和“真实工程机械现场实景屏幕”来对远端工程机械进行远程驾驶和操控,解决在偏远、有毒、有害等特殊场景作业时人员成本高、危险性高等问题。
(五)智慧农业
推进5G与传统农产品市场需求、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机设备控制相结合,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监测、农业生产安全监控、农产品疫情病虫害监测、农业生产自动化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的提升。一是建设智慧农场,利用5G网络,将环境传感器、摄像头等监测设备与旋耕机、播种机、喷灌系统等无人驾驶农机设备关联起来,实现农作物情况监测、农机设备自动化作业、农场安全监控、环保节能作业等应用,高农作物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病虫害。二是建设智慧畜牧场,利用5G网络和监测设备,实现牲畜位置跟踪与管理、草场退化监测、牲畜疫情预警、牲畜生长情况跟踪与环境监测等应用,提高畜牧养殖生产效率,降低畜牧养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