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1 12:38: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无人机实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培训时间:2020年11月2日
培训地点:罗定市**镇镇会议室
参加人员:罗定市**镇、村干部(分管电商领导、村第一书记、村主任等)。
参训人数:66人
授课老师:**老师
关键词 现代控制 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4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discussed. Some methods of modern control theory teaching, puts forward some opinions, and applied to the actual teaching work,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modern control;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eaching
1F代控制课程特点及现状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这门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1,2]它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自动控制原理为基础,理论性强,内容丰富,概念抽象,数学推理与矩阵运算多,导致学生要掌握难度很大。长期以来,该课仅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难以应用。尽管如此,近几年,随着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如“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受到应用型大学的重视与参与,也随着我国产业升级,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开始大量出现,现代控制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已越来越重要。
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五邑大学,近几年已开始在教学大纲设计上侧重大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实训环节。同时也鼓励各学院进行教学改革,成立各种综合实验班。与此同时,理论教学课时受到挤压,导致目前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越发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笔者这些年实际教学经验与体会,以及我校自动化专业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做一些相关探讨。
2 课堂教学的改革
2.1 变革课程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数为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面对现代控制理论这种涉及到繁琐的数学推导,较多抽象的概念,这种方式极易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情绪,也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而应用型大学教学强调“应用型”教学,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际案例环节和互动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深入挖掘有用知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3]教师在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应将应用型与传统型教学方式合理结合,既侧重基础知识讲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置身案例背景和角色中,积极思考、勤于应用,为以后成为应用型工程师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自觉探求现代控制理论知识,挖掘应用方法和途径。一方面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如斯坦福网络公开课程,国内精品课程等)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学生兴趣热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更新教学案例。近年来,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依赖网络资源,编制了倒立摆,单球滚动机器人,模型车,四旋翼无人机的教学案例,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 在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MATLAB软件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内容复杂抽象,要求基础高,为在最短时间内,将现代控制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案例立体化呈现给学生,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MATLAB。MATLAB软件是一款编程语言简单,功能强大,能实现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所需要的所有数学计算,是课堂快速实现案例建模,仿真,并呈现效果的少有几款软件之一。[4]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使用MATLAB软件,根据教学进度,依赖案例建模并编程,多角度仿真,可视化呈现各种理论应用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看到现代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仿真过程,还能看到整个参数调试过程,再加上教师的详细讲解,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点,也为课后学生实践提供了指导意义。教学实践表明,MATLAB的应用,不仅能有效解决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理论知识讲解和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还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 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因此教学上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3.1 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的基础上,适当加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比重,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适当提高教学案例在实验中的比例,可达到实验与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另外,教师可将实验指导书及实验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提前仿真,仿真成功后再到实验室进行硬件验证。这样做可以节省实验时间,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3.2 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提高系统设计能力
课程设计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现论控制由于涉及的基础较多,一到两周时间内,完全由学生独立自主实现的可能性不高。因此,课程设计需依托学校实训基地或相关科技竞赛(已有相关硬件平台)设计题目,以学生为主体,3-5人一组分工,先查找资料,建立控制对象模型,然后利用MATLAB仿真确定控制设计方案,并仿真调试。仿真调试成功后,再利用实训基地平台,进入实际系统软件开发流程,最终做出实物。通过整个控制设计流程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控制系统开发流程,为毕业后走上相关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3 引导学生参加科技竞赛
将现代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各类科技竞赛中,有利于提高竞赛作品的理论深度和可观赏性,增加获奖机会。实践证明,通过组织一些基础扎实、学习兴趣浓厚、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各类科技竞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更深入地钻研现代控制理论相关知识。目前,我校成立了创新实验室,组织了一批指导老师,吸引了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设计了倒立摆、单球滚动机器人,模型车,四旋翼无人机、多足机器人、羽毛球自动捡球机等各种自主控制系统,并在多个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均获得不错的成绩,这些对教学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4 完善考核方式
目前,现代控制理论课程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含出勤、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期末成绩采用闭卷形式,考核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这种考试形式过于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学习现代控制理论只需死记硬背知识原理即可,因而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考核结合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实验成绩以及开放性自主设计成绩四部分组成。期末考核改闭卷考试为开卷考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而不是对知识点的记忆。实验考核借助实训设备,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开放性自主设计可分两类,一类为一些小作品设计或仿真,在总评成绩不超过100分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分;一类为难度较大,涉及现代控制理论知识面较多的作品设计,该作品完成并撰写书面报告可代替期末考试。
3.5 极点配置课堂教学举例
由刘豹,唐万生主编的“现代控制理论”的第5章极点配置课堂教学中,[5]传统教学着重在理论上证明能控性是采用状态反馈任意极点配置的充要条件,能观性是采用输出到的线性反馈实现任意极点配置的充要条件。在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和观测器设计过程中,虽然能够强调控制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系统闭环极点在根平面上的分布,但在应用举例中,一般强调设计过程和步骤,对于极点的设计,往往只是随意取一组具有负实部的极点,保证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理论教学是可以的,但作为应用型大学教学,需要强调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案例,以MATLAB仿真课堂教学和实验或课程设计,来检验极点配置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否真的可以被任意配置。
笔者近年来设计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具有干扰大,控制难的特点,非常适合被用于检验极点配置控制器设计和观测器设计的效果,学生从中也可以认识到为什么在实际中不能任意配置极点,如建模不准确,测量干扰大等原因都使得无法任意配置极点。课堂上也可以将实际数据结合MATLAB仿真来直观地显示极点配置控制器或观测器的设计效果。图1-2即是四旋翼无人机高度信息测量与极点配置观测器设计后高度和速度估计MATLAB仿真结果。从中可以看出,观测器设计不仅将速度估计出来,而且高度估计结果相对测量具有去除高频干扰的效果,即具有滤波效果。课堂上,教师还可以现场调整配置的极点来观测不同的结果,从而更直观地让学生w会配置的极点和观测的结果的关系,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不能任意配置极点的原因。实际教学应用中,学生反映积极,教学效果得到极大提高。
4 结语
作为应用型大学,针对现代控制理论教学中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我系控制理论课题组的老师在近几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与探索。从教学效果看,这些方面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践和综合应用能力,改善了教学质量。当然,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和完善,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4KQNCX157),五邑大学2015年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5zk12)
参考文献
[1] 陈峰.CDIO模式下《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成都: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
[2] 姜顺,张相胜,潘丰.《现代控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石家庄:教育教学论坛,2015 (41).
[3] 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1(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CADC竞赛
航空航天模型对飞行器探索与发展至关重要,更是培养优秀航空航天人才的有效途径、载体。由行器特殊的空域环境,任何的创新改进实践飞行都存有极大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充分利用航空航天模型良好的像真缩比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对飞行器前沿技术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ChinaAeromodellingDesignChallenge,简称CADC),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举办的一项重要竞赛,因其竞赛水平高、规模大、影响范围广,与美国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SAE)、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大赛(ACC),合称为世界高校科研类飞行器设计赛三大赛事。该项赛事以体育竞赛为平台,结合国防、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国家重点科研任务,通过参赛选手自行制作航空航天模型进行缩比验证飞行,检验创新作品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实用性,有效挖掘、拓展高校学生及科研院所相关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为航空工业和国防建设搭建一个发掘创新后备人才、检验创新作品的平台。此外,通过对该课题研究与实践,有助于促进教学模式改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双高建设、扩招的背景下,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航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学校在行业里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分析
现阶段由于训练队管理与训练标准化、系统化不足,以致队员实际水平层次不齐,在应对突况与学院临时任务时,常出现匹配不足情形;日常的管理模式与一般学生团体组织不多,队员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不够;制作室日常管理以及设备、工具、耗材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杂乱、物品遗失、工具电器非正常损坏等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带来安全隐患;外场操纵飞行训练时,因人为因素或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时有模型坠毁、公共物品损毁现象;训练队队员所属专业涵盖学校工、理、文、经、管等各个专业,学科基础差别太大,难以组织统一有效的培训教学,更无法制订统一的培养方向;学生分布于不同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日常管理制度存有差异,无法进行有效协调来统一时间开展相关的理论技能、实践培训教学;虽有学校和训练队所属主管院系大力支持,由于大一学生涉及较多的公共基础类与基础实训类课程,而该类课程又分属不同学院负责,在特殊备赛时期或校内外执行临时任务期间,需要与各任课教师协调请假,即使请假成功,也会影响学生课程的日常考勤成绩,降低学生的训练积极性;日常训练过程中,由于航模飞行训练的特殊性,为充分保障人员、设备安全前提下,需要较为开阔的场地、空域保障,与场地主管部门协调困难,训练任务难以实现可持续性衔接;训练与购买航模器材经费审批、报账流程繁琐,常需要项目负责教师前期垫付费用,甚至偶有出现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才全部兑现完相关费用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训练效率、质量。该竞赛结果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包括队员训练水平、临场发挥、队员身体与心理素质、装备性能、天气净空环境、无线电干扰等。在相关保障体系上,针对师生付出、取得荣誉方面,均缺乏切合实际的奖罚制度。
二、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总结训练队多年训练、参赛组织经验;优化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开发培训教学资源;以CADC竞赛为目标导向,从实质上提升航模队学生的整体水平,普遍达到竞赛要求;充分锻炼学生创新性思维,改进参赛模型,实际验证转化成果,参加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活动;随着队员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将承担更多的校内外航拍、航模表演、航模培训任务,并进一步助力校企合作项目、精准科技扶贫等工作,逐步形成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三、实践与策略研究
通过吸引校内航空类专业学生加入校航模队,以CADC竞赛项目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各种专业基础理论图1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系统学习、技能培训,动手制作、操纵飞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充分备赛和与各大高校选手同场竞技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拼搏精神等,收获荣誉与友谊;充分发挥出校航模队航空类专业多体系优质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需要对每个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讨论,立足学校实际,总结校航模队多年的参赛经验,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指导策略。(一)制度体系。各类组织、管理保障制度,必须切合学校发展实际,不与学校日常管理、常规教学活动发生冲突,合理利用学生专业课程学习间隙进行航模培训学习;制订训练队阶段性任务、备赛任务等,并做好过程培训质量把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真正发挥出制度体系的积极保障作用。(二)培训教学资源体系。成体系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至关重要。随着竞赛项目、规则的变化,以及日常任务的需求,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与完善,并逐步涵盖基础航空专业理论知识、常见航空模型种类、航模器材、制作设备与工具、模拟遥控飞行、实际操纵技术、实践任务技术、安全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到教学资源全面、成系统,能够适用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习者。后期根据需要,设计拓展针对队员体能、心理素质、临场发挥等方面的特殊培训资源。(三)科研创新实践体系。队员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应及时发现参赛作品、任务设备等不足之处,发挥个人聪明才智,不断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改进方案,以培养团队创新科研能力为重心,真正提升团队竞赛水平,并获得荣誉。借助经过实践检验的改进方案,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提升个人的科创能力,并进一步参加教师主持的各类校级项目。(四)综合任务应用体系。积极承担校内外航拍、表演任务,在实践中检验、提升队员综合任务应用能力;与各高校航模队、相关无人机企业广泛交流合作,帮助完成企业任务;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下,援助地方服务社会,加大对外航模科技扶贫,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四、建设成效
(一)对标行业标准,整合校企资源,搭建产学研平台。航模竞技平台主要依托航空类专业,融入产业,与部队及行业龙头企业合作,集聚行业资源,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助推区域产业升级发展,搭建各类产学研平台。(二)以赛促教、以赛促研不断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专业资深教师担任航模队指导老师对训练队日常规范化管理,制订了标准化训练培养方案;借助专业优势、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参赛队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模型制作工艺技术、备赛准备训练等,以赛促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基于航模竞赛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教学科研、创新创业,不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提高学生技术研发和技能操作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立足需求,实施“四个投入”。1.队员投入航模竞赛勇于创先争优。航模训练队成员,积极参加航模竞赛,与各大高校同场竞技,磨练技术,赢得了荣誉,扩大了学校影响力。2.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现优质就业。学生在航模科技创新和实践制作过程中,开拓了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在实践运用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积极申报发明杯和双创项目,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从事航模运动的学生对专业认可度高,投身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优于其他同学,同时从事航模运动的经历也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择业过程中,广受航空类企业的好评,实现了优质就业。3.教师投入专业教学助推科技创新。专业教师在航模指导的过程中,发现了专业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备赛阶段,借助各类航模产学研平台,教师带领学生不断改进与提升参赛模型研制水平,在相关技术领域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攻克技术难题,助推科技创新。4.学校投入社会服务实施精准扶贫。学校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扶贫,谋划乡村振兴的新思路。近两年来,为对口扶贫点捐赠航模设备100余套,指导建设航模兴趣班并完成师资培训,开展航模表演及航空夏令营知识讲座;为扶贫点培训飞手,引导与协助当地政府开展无人机防火、防灾及智慧牧场等项目,切实推进科技扶贫工作。(四)“航空报国,追求卓越”课程思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航空精英人才。在航模运动中,坚持将“航空报国,追求卓越”融入学生思想教育里,推动课程思政,弘扬航空报国精神。从事航模运动的学生都具备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品格,每一位成员都成长为推动区域航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精英人才。
五、结语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基地建设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10-02
目前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传感器、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研制和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传感器等多种电子元器件、制造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软件的电脑、空调、打印机等电子设备,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以太网通讯等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AP、无线网卡等无线通讯设备,及用于电力监测、测量和监控的各种仪器仪表都需要电子类专业人才。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应用广泛,对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是雷达、导弹、军事卫星等军事装备的核心,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了微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航空电子技术等在新兴工业领域中的作用,电子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机顶盒、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一些电子类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等是制约电子类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该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电子专业进行的相关改革与尝试,以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1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制定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等相似的主干课程,没有彰显特色,没有和地方区域经济紧密联系。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子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电子产品调试技术》《微处理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实例设计》五门课程为电子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宽口径的人才很重要,目前多种技术相互渗透,边界模糊,以“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渐被以“能力为主”的模式替代[2],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综合动手能力,提出将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电路CAD技术、双列直插式和SMT器件焊接工艺、IC芯片的防护与电磁兼容、整机装配工艺、IS09000标准系列和六西格管理整合成《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课程;将传统EWB技术、模电技术和数电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测试与调试》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传感器技术、电子电路CAD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整合成《微处理器应用技术》课程;将常用低压电器介绍、电气控制线路的识读、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介绍、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功能指令、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整合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Verilog语言、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模电技术、数电技术和电子电路CAD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实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突破单一课程、单一教学设计,通过跨学科综合项目的训练将多种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提高综合技能;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在教室、机房、图书馆、实验室和相关工厂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设计。以一体化实验室为主要场所,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双师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通常有以下途径。
(1)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近年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为了紧跟市场发展,电子专业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目前的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开发手段。学院为企业建立新技术应用服务基地,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横向课题,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将企业的标准及实用的新知识与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的制度。
学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需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激励“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优先选派参加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和进修期间可减免工作量,但待遇不变。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才能申请高级职称晋升。被聘为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专项津贴。
(3)外聘“双师型”兼职教师。
为了改善学院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聘企业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择优聘用,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按需聘用;分学期与兼职教师签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兼职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期中、期末考核。
3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我们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新型实训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冠名班,联系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1)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包括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电路CAD实验室、SMT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PLC实训室、EDA实训室、虚拟仪器实训室、传感器创新实训室、电子设备综合实训室、电子元器件展览室和仪器设备存放室。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将兴趣小组、电子协会、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入实验实训室中来,从中选拔出创新人才、以“卓越”目颂岣哒庑┭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本着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卓越人才,建立校企长期的良性互动为目的原则[4],开展实践活动。和企业合作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让企业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如和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加工手机板、汽车方向盘板等PCB板,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理论培训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成立冠名班,如和SK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委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给学生讲解实用技术;三是双导师制,如和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辅导,学生实施项目式实习和设计式实习,对实习效果加以考核,分学生评价表格和单位评价表格,学生评价表中含学生个人总结、单位考核意见和学院考核意见等内容;单位评价表中含学生评价意见与建议、双导师评价意见与建议等。
4 结语
电子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勤实践以提高职业技能。电子类专业通过改善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素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业竞争力。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输送给企业,推动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仁霞,孙剑.“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47-48.
[2] 许春冬,吴军.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35-37.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多数理工院校设有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但在具体方向上分工不明确。与专业相对应的教学内容不完善,理论教学课程明显多于实践教学课程。学生方面,由于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加之电气工程自动化涉及大量的实践内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导致专业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普遍较差。课程内容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沿用了传统的教材,虽然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革,但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与企业的先进技术进行融合,教材内容存在滞后性。多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动化专业教学效率的提高,但由于教师素质等问题导致新的科技手段应用效率并不高,学生的课堂理解和消化能力差。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上存在缺陷,工科类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生基础知识考核,但却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在相关实验和实践内容上设计较少。且理论课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在长期的此种教育制度影响下,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在企业顶岗实习中无法发挥积极作用。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针对高等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并分析如下:
(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无论是对于理科院校还是文科院校,电气工程自动化都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首先,应加大对专业建设投资,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设实验教学内容,为基础教学做好补充。为减少学校压力,可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减小企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为企业提供和培养实践人才。
(二)与当地企事业单位联合,创办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
上文我们提到,在高校电气工程自动化教学中可实施校企合作的方式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中,应根据其自身发展特点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与信息资源整合。同时,建立高效的、完善的信息网,确保其应急保障设施。目前,我国电气工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设通用飞机、教练机甚至无人机都在各个领域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要加快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应进一步促进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建立高科技的数据网、云计算中心以及大数据产业链等都是电气工程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在高校教学中,自动化实践教学还应扎实稳定,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三)构建“教学生产型”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重点,当然也是目前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直接影响。为此,应不断提高我国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学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其责任心、使教师能够善于与学生沟通,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针对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性、多向性特点,应组织教学进行多向性培训,为学生的实践指导打好基础。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快的调整自己。针对这种现象,应树立正确的目标,在高校内部构建具有特色的“教学生产型”的队伍。另外,高校还应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培训,使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实训或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最新的电气工程发展信息,促进其发展。当然,在构建教师团队的同时还要注重以完善的、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考核体系作为后盾。要确保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和学生实践积极性的提高。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制度影响,学生对专业缺乏信心,因此在实习过程中态度散漫,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不能及时处理这一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高校内部建立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建立严格的实践考核制度和组织纪律,针对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增加实践环节,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总结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和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效能为关键,根据乡村振兴各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培训体系、改进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指导服务,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示范带动引领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目标任务。2020年全县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8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培训6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550人,产业扶贫带头人50人),专业生产型培训50人,技能服务型培训150人。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三)实施主体和实施范围。全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由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共同组织实施,由按规定程序确定的培训机构承担具体培训任务。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实施。培训对象遴选向贫困村倾斜。
(四)奖补标准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3500元,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财政补助标准为每人1500元,奖补到培训机构。
二、实施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分类分层分模块实施,今年主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一)确定培训对象。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主要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头人、管理骨干。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
2.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主要面向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和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含农产品电商人才、农村信息员、益农社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人员、农用无人机操作人员、农村改厕技术人员、农村物业管理人员等)。对象遴选基本条件: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原则上不超过60周岁。符合对象遴选条件的贫困户、小农户,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培训对象为行政村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优先安排当年在建的美丽乡村所在行政村主要负责人为培训对象。县农业农村局可委托县美丽办作为培训主体,将该培训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技能服务型(专业生产型)培训任务中调配培训班内容,单独办班、统一实施。按所辖行政村“两委”主要负责人总数,合理安排培训班次,力争当年内将列入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的村轮训一遍。
以上各类培训对象遴选,按照个人申请,村、乡(镇)逐级推荐,县农业农村局择优确定的程序进行。优先遴选肺炎疫情影响较重地区的农民参训。上述各类培训的对象当年不得重复;2019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学员可以参加2020年同一层级不同培训,或参加同一类型更高层级培训。2020年同一层级培训对象与2019年重复率不超过8%。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由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采取政府采购的方式遴选,并报省、市农委备案。
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必要的培训场所、专兼职教师队伍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配套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培训目标要求的其他软硬件条件,具备与培训内容相适应的培训能力和跟踪服务能力等。
县农业农村局与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签订培训合同。
(三)明确培训内容。按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的要求,紧扣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科学组合教学模块、设计培训课程。课程体系分为综合素养课、专业能力课、能力拓展课三类。综合素养课包括但不限于思想政治、农业通识、农业农村政策法规、文化素养等课程;专业能力课包括但不限于乡村治理、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绿色发展等课程;能力拓展课根据本地主导产业发展和培训对象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课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要强化品牌创建、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融资担保、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科学发展等内容;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要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装备的推广应用,着力提升技术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务的能力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培训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重点突出农村改厕、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乡村文明建设等内容。
(四)优化培训方式。实行分类型、分专业、分阶段、小班制、重实训、强服务的培训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28学时;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76学时,项目周期2年;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人员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48学时。原则上每期培训班不超过50人;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分时段培训。积极采用系统知识培训与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本地培训与异地培训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培训。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五)强化跟踪服务
加强对参训农民的跟踪服务,创造有利于农民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务农兴业含金量,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强化政策扶持。整合政策资源,引导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参训农民倾斜支持,鼓励其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农业信贷担保公司面向农民开展符合规定的信用贷款担保业务,支持有条件地区开展农民个人信用担保贷款。在示范农民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评选中对参训农民给予倾斜,促进其创业发展。完善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培训学员机制,统筹利用基层农技人员和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结业学员跟踪服务不少于1年。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支持农民参加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发展论坛、技术技能比赛、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涉农公益活动等,创造机会条件,让农民参加跨省区交流,拓展理念视野,激发创新活力。支持农民抱团发展,在产业发展、生产服务、营销促销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通过专业合作、资金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引领活动,搭建展示舞台和平台,引领农民与市场充分有效对接。
(六)做好信息管理系统运行工作。
培训机构负责对培训人员登记造册、录入网上系统。
三、实施步骤
(一)精心制定方案(4月)。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会同县财政局制定实施方案,并及时报市农业农村局、财政局备案;二是按照要求遴选培训机构,分解落实培训任务;三是是遴选培训学员,各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部门配合培训机构,遴选培训学员;四是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县农业农村局依据实施方案,参照《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试行)》,结合学员专业需要,制定分专业培训方案;五是制定教学计划。培训机构依据分专业培训方案,制定每个培训班教学计划,随同开班报告同时报县农业农村局批复后实施。
(二)认真开展培训(5月至11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分专业培训方案和教学计划开展培训,落实培训环节,创新培训方法,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对象遴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力求对象精准。授课教师从各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遴选,每期培训班至少聘请1名省级以上师资库成员。优先选用部省统编教材,保证参训学员人手一套省级以上统编教材。每期培训班建立5项制度:即班主任制度(每班确定一名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第一堂课制度(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上第一堂课,宣讲政策,并了解培训机构培训工作安排和学员需求等情况);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实行学员每天签到);满意度调查制度(最后一堂课,由县农业农村局安排人员组织学员网上进行满意度评价,了解培训效果);培训台账制度(建立培训台账、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同时,抓好培训班日常管理和服务、考核和颁发结业证书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干班要根据乡村工作实际,灵活选择培训时间,可通过美丽乡村现场教学、邀请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的村干部“村长说村”等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组织开展好专题培训。
(三)抓好管理服务(11月底前)。培训结束后,及时建立健全培训档案,按要求将相关信息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落实跟踪联系服务。
(四)做好总结工作(12月)。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做好项目验收和总结工作。按照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关于年度绩效评价的部署和要求,做好年度项目实施情况自查自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建立健全会商机制,统筹推进工作。县农业农村局发挥牵头作用,加强本部门内相关单位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二)严格资金管理。一是资金拨付。县财政局会同县农业农村局按照项目目标任务,及时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继续建立资金预拨机制,县财政局根据下达的培训任务和下拨的省级以上补助资金补助拨付到农业农村局到,县农业农村局根据各培训机构承担的培训任务在各培训机构开班后及时将80%补助资金预拨到培训机构;培训结束后,根据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对培训机构培训考核验收合格意见等情况,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再将余款拨付到培训机构。二是资金监督。县农业农村局按照农业农村部有关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和《省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奖补资金管理细则》要求,制定和完善项目资金管理细则,规范管理使用资金,继续实行项目县项目资金审计制度,切实把民生资金管好用好,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各培训机构要按要求规范使用项目资金。
(三)注重条件建设。统筹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特别是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推进培训基地建设,优先选择培训基地承担培训任务,将培训基地建设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训主阵地。培训机构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实践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确保培训的每个专业建立一个实训基地。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推介名师和精品课程活动,加强精品教材建设,积极开发网络课程。运用好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
(四)创新培育机制。各培训机构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合作开展培训机制。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精准扶贫结合机制,贫困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对象,每人结对帮扶同产业的贫困户1个以上。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结合机制,支持参训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参加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
一、在培训中注重突出育人职能,力求“以德润心、以文化人”
松原市农广校注重发挥农业科技教育综合优势,在培训中突出育人职能,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员,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员,用高尚的情操塑造学员,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学员,力求“以德润心、以文化人”。一是倡导引入中华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引领农民培训工作。在《松原日报》开设“农民国学课堂”,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国学经典,让更多的农民朋友加入到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中来,同时,在松原市农广校网站等涉农网络媒体上,持续讲解国学文化,逐步延展和传授国学精华。与市委宣传部、市民政局联合开展“国学下乡”活动,深入村屯进行巡回讲解。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抗战胜利70周年,在学员中通过开展学习抗战史和参观中国人民纪念馆、杨靖宇将军牺牲地、虎头要塞纪念馆等活动,重温历史,牢记使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深根植在农民学员的心中。三是开展“做新型职业农民,走现代农业之路”诗歌赛活动。在《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出台后,组织学员开展“做新型职业农民,走现代农业之路”诗歌赛,共征集了20名学员的35首诗歌作品。活动弘扬了主旋律,坚定了学员们在土地上就业创业信心,培养学员“我是农民我骄傲、我是农民我自豪”的积极心态。进而引领他们积极投身吉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宏伟实践。
二、在培训中注重以国家项目为主导、地方项目为辅助、社会化项目为补充的培训模式
2014年开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强调培训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训效果的运用。通过培训一个、带动一批,让国家的惠农工程深入人心;在市委组织部、市农委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长江以北首家“学历+技能”的开放式农民学院。作为地方项目,每两年作为一个周期,培育农村实用人才。致力于把农民学院打造成农村致富带头人孵化器、农村党支部书记孵化器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孵化器,目前,学院已发展党员积极分子21名,占学员数量的21%,确定近期发展对象2名,上半年拟转为正式党员1名。有12名学员在学习期间成立了自己的农业(农民)种植(养殖)合作社。有15人进行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社会化培训项目作为广校培训工作的延伸,两年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育农民近千人。2016年,通过这种方式培育了新型农民,同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近200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松原市农业植保应急救援队,在全市范围内采取科学的农作物统防统治措施,推行农用无人机航化作业方式,为各乡镇内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有偿航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在培训中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努力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方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互联网+”思维引入农民培训工作,实施了多项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措施,培训工作取得明显效果。一是探索开设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2015年年初,创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打破了项目的局限性。开展了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活动,依托YY平台建立的松原市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以开放式的网络授课为主,已经成为松原农民每周一次的科技盛宴。冬令时每周六晚6点,夏令时每周六晚7点。每节课90分钟,60分钟讲解,30分钟教师和学员互动。师资力量来自域内外涉农领域的专家、市(县)农广校骨干教师和农广公益专家教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涵盖农民素质提升和农村生产发展的10个方面。2015年全年共授课48次,受益学员及农民23000多人次。2015年5月初,吉林省农委领导在考察该项工作后,决定在恰当的时候,将大讲堂活动升级为省级平台,让全省农民受益。二是持续开展“空中课堂7411”行动。“空中课堂7411”惠农行动作为市农广校的拳头项目,通过热线、网络、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交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教育和培训农民,推广和传播农业科技。行动设立了涉及农业、畜牧、法律、医疗等方面的7条农广公益专家热线;建立了松原农广公益、松原农广创业、松原农广采摘、松原农广信息员4个网群;开辟了《松原日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个报纸专栏;开播了松原电视台《农广直通车》1档电视节目。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覆盖松原市1123个行政村3000个自然屯,更有松原周边肇源、大安、双辽,农安、榆树、德惠等地农民朋友受益。自行动开展以来,已接听热线6万余个、回复网络咨询8000多人次;刊发农村实用新技术60期、文章87篇;制作电视节目23期,刊播69次。2015年,专家热线已增至10条;网群已增加至12个;报纸专栏增加至两个;电视栏目增加至2个。“7411工程”已突破原有服务范围,并呈逐年扩大的势头,业已成为松原市农广校服务三农工作的一个概指。三是成立农民科技夜校。在吉林调研时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作为农民培育的专门机构,探索建设好农民科技夜校,培育好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最好体现。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升。开办农民科技夜校可以帮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尽快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截至目前,依托YY网络课堂建设的6所农民科技夜校运行情况良好,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农民科技夜校是把原有分散收听农民素质提升大讲堂的农民集中到具备条件的村部,集体收听收看。便于农民朋友之间随时探讨和交流农业生产问题,培养农民的集体意识和科技意识。2016年,将重点探索把夜校建在合作社上,让科技夜校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四、在培训中注重有针对性地建立教学实训基地
一是围绕生态观光农业确定教学实训基地。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参与松原市“美丽家园”行动计划,成功挖掘出贺什勒草莓、哈拉毛都梨花这两处集教学、采摘、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美景,并组织农业专家无偿扶持这两处的果蔬产业,着力打造享誉松原的生态农业基地、休闲观光旅游基地。贺什勒草莓基地与哈拉毛都无公害果蔬基地的建成,不但为今后的松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实训基地,而且丰富了哈达山旅游观光带的内容,使游水库、赏梨花、谒王府、品江鱼、挖野菜、感受绿色休闲农业成为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与查干湖东西呼应的大旅游格局。二是围绕全市粮食增产目标确定教学实训基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就是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2015年,松原市粮食生产目标为800万吨。政府有号召、广校有行动。松原市农广校作为松原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单位、农技推广的重要部门,有责任、有义务为全市科技增粮做贡献。通过开展“万亩农作物高产示范工程”,市农广校协调社会资金30万元,扶持21户农民,建立了26处高产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各县市区部分农户采用科学种植方式超过1万亩。采用良种+良法的方式进行作高产物栽培,具体方式为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超高产栽培技术,经过近一年的教学和生产实践,各个示范基地均发挥了很好的教学作用。2015年10月9日~11日,农业部及省市相关专家对市农广校(市农民学院)及其合作企业承担的高产示范项目进行了测产。测产结果表明,超高产综合栽培技术具有较为明显的增产作用,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该技术在干旱及土地相对贫瘠地区有明显优势;适合在松原地区大面积推广。
五、在培训中注重后续跟踪指导服务,力求把创业学员扶上马,再送一程
两年来,通过多种方式对三个类型的学员进行了155次回访。在广校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泽涛、李秀梅、杨影等52名学员通过土地入股,加入到当地规模较大的合作社;秦海、于淼、于春雪等46名学员成立了自己的农业种植合作社,带动乡村四邻共同发展;刘宏胜、吴晓红、朱小龙等78名学员扩大了生产规模、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学员刘运通成立的龙源合作社今年被评为国家级合作社,国家扶持480万元农业机械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学员郝建立鹏发农民特色种植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粘玉米种植合同,形成自己的品牌并实现了网上销售,产品卖到了北上广,在今年玉米临储价格下调的严峻形势下,找到了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此外,还联合市委政策研究室,依托松原市农广信息员渠道,下发了近3万份的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调查问卷。2015年,利用自身的多个网络平台、庞大的农广信息员队伍,以及松原电视台、松原(微博)等媒体渠道,在全市农民中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宣传普及,并进行海选招生。招生宣传播出后,仅7天时间,报名人数就突破预期名额。同时,在工作中帮助多家合作社、公司、企业办理合作社注册登记、协调合作社信用贷款、联系世行项目、协调土地收益质押贷款、申办吉林省著名商标、协调疫苗,帮助学员企业联合采购产品包装。在学员创业过程中,为所有学员免费聘请法律顾问,建立学员网群,相互借鉴创业经验,分享心路历程。多次深入学员企业、家庭走访调研,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六、在培训中注重整合市(县)优势资源,促进市县两级农广校协同发展
为增强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培育能力,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的积极性,市农广校整合各项优势资源,服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和农民培训工作,实现了五个方面的资源共享。一是地方项目资源共享。市校所属的农民学院项目在扶余、前郭、长岭、乾安四个分校设立四个直属教学点,分别负责四个县(市)籍学员的短期培训工作。每个教学点每年拟计划拨付专项资金5000元,四个教学点每年将有2万元的专项培训资金支持。根据县域产业特点,各教学点每年组织教学活动两次,要求集中培训和实践考察相结合,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总结。二是宣传资源共享。近年来,市校与省、市媒体间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市本级的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市校先后在《松原日报》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栏”;在松原广播电视台开设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广直通车》、《职业农民在松原》等栏目,市校利用两个媒体平台,打通县校向上、向外宣传典型、推介工作的出口,并免费为各分校提供宣传网页或者建设网站。三是培育资源共享。1、招生工作上下互动,市、县校在满足各自招生任务前提下,可以把富余的农民学员推荐给适合地域、合适的班次的广校,从而把招生工作做活、做大、做强。2、教师资源统一调配。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择优推荐专职教师纳入市级广校系统培训师资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集中培训环节根据培训内容和班次,统一调配师资力量。3、实践考察环节市(县)联动,高标准设计考察内容。市(县)两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实践考察环节,在普惠制的基础上、重点选拔人品好、优势资源相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热爱农业、扎根农村的学员,外出开拓视野、学习交流。市校将选择合适的域外实践考察地点和针对性强的考察内容,集中组织市(县)两级学员共同外出考察学习。四是网群资源共享。市校根据职业农民培育的类型不同,分别建立了3个可容纳500人的网群,各县(市)根据不同的类别将过去、现在及未来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邀请进入不同的QQ群,形成统一的职业农民学习、交流、提高的大平台。五是农业科技推广渠道资源共享。松原市农广信息员协会依托各市、县分校,分别建设4个县级分会,通过协会渠道,吸纳更多的青年农民加入组织,通过市校的农广公益专家团队,实现农业科技推广共享,共同服务松原三农事业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第一次见李国桢是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召开之际,跟随教育部的新闻采访团,记者来到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初见李国桢,便深深地被他的谦和、儒雅所吸引;在带领记者团参观学校实训车间时,无论哪个专业、哪个实训设施的优势、最新科技突破,他都如数家珍,详细而又扼要地介绍给大家,这种博学又让人折服。
多年来,“永远创业无止境、一切没有不可能”成为李国桢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力量。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支撑下,他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在外人看来基本不可能的事情:独立承担国家“十一五”《军地联合培养高技能士官的模式研究》规划课题;第六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示范性骨干校建设单位、国家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主持单位,等等。
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这些成果对学校意味着什么;只有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知道,他和他们付出了多少。
建章立制 完善到人
2010年,李国桢由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常务副院长晋升为院长。
和不少临危受命而声名鹊起的成功校长不同,李国桢在任常务副院长主持学校工作时,学院就已经成果卓著,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而且,前任校长由于办学成绩卓著,不仅受到师生的称颂,更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在这样的情形下,李国桢是循规蹈矩、过安稳日子,还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校师生和上级领导都注视着他,他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压力,但对后者的选择,他义无反顾。
“高职教育面临两大任务,一为生存、二为发展。高职面临着生存困难,从大的形势来看,高职用不了三年就得重新洗牌,高考适龄人口下降,高职的弱势教育地位,各地的无序竞争等都使高职院校的发展面临生存危机。面临生存危机,职业院校要走好自己的发展之路。”李国桢如是说。为了更好地促进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李国桢费尽了心思,一方面争取国家、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内涵、提升管理。
党委、行政、教代会工作等一整套规则学校都有,但有些已经不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在李国桢的带领下,都进行了完善,责任到人,权责明确。为了完善各项制度,李国桢不知道熬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我想借助国家示范性骨干校建设这个契机,完善董事会管理制度。”作为改革的提出者和倡导者,李国桢对董事会管理制度坚定不移。“目前,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而董事会管理制度,能够保障校企融合发展。”
董事会管理制度,在职业教育圈内是目前的热点话题,但是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一切都要自己摸索,如何制定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如何权衡企业和学校人员的分配,如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诸多问题需要在制度中体现,有一点儿考虑不周,都会使学校受到损失。“为此,李院长需要经常和教职工商量,教职工有事可以请假,但他不能;他需要和企业老板谋划合作,企业老板可以耍大牌,但他不能。”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天津现代职业学院教师向记者说。
“个人荣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校发展的利益。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实现校企一体化,使得企业老板不得不关心学校发展,学校的一些决策,包括发展规划、建设、融资等都经过董事会讨论决定。这些决议有了企业老板的参与,将会更加贴近企业,学校对企业的服务会更周到一些。”李国桢坦言。
师资管理 刚柔并济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学院管理岗位上任职多年的李国桢更是十分重视教师的管理与培养。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抽象能力差一些,但形象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而且有热情,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爆发力。“在高职,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合格,我觉得首要标准不是你把几个学生培养成了业内专家、技能高手,而是你能否让一个本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乐意跟你学并学有所得。”李国桢如是说。“让这些学生愿意学习并非易事,尤其在高职,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爱与责任,需要有引导意识,需要更了解他们,有时甚至是长时间和他们‘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李国桢最不愿意听的就是“他们学习能力太差了、根本不能用心听讲”“他们太没有纪律性了,课堂效果简直不敢想象”……诸如此类的抱怨之声。“其实,教师在抱怨学生的时候,正说明自己方法不当,与其抱怨学生,不如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敦促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友善的关系方面,李国桢制定、实施了班主任制度,并将这一制度与学院的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参加职称评定的教师,必须有担任三年(累计或连续)以上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并考核合格,否则便没有资格参加教师职称的评定。这一制度一出台,便遭到了反对者的奚落和讥讽:“李院长不愧是中职调上来的,还推行班主任制,现在的大学哪儿还有班主任一说?”的确,现在的大学很少有班主任这一设置了,大多已改为专职辅导员。但李国桢还是坚持了下来。“班主任也是一种导师制,只有这样一个职位才能更加坚定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长久的坚持,终于让人们看到了成绩:学校的校风校貌、学生学习状态、师生关系等都处在一个良好的氛围。这让其他兄弟院校羡慕不已,以致现在天津很多高职都开始设置班主任这一职位。
在科研方面,李国桢对教师更是严格管理。很多院校教师评职称都要求有科研成绩,造成教师为了评职称而临时抱佛脚,甚至抄袭、造假。这种情况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不可能的。因为在李国桢这里,科研不仅仅是教师评职称时的硬指标,也是平时考核的一项常规要求。而且即便已经评上职称,教师也仍不能享受“一劳永逸”的待遇,如果在每年的考核中科研成绩差,即使是正高级职称,也会面临“被降档”的“待遇”。
“科研是一个引领,是对自己所做事情的一个总结、梳理、沉淀,只有经过这样一个阶段,教师的教学才能进步与升华。所以,我对教师科研管得比较紧。”李国桢向记者谈到。
在对教师的管理上,李国桢的严格是出了名的,但在教师的发展与支持上,他却义不容辞,由此李国桢得到了全院教职员工的敬佩与爱戴。
“每年学校都会拿出不低于几百万的投入来建设师资队伍,我们会找各种机会送教师去大学进修、去企业实践、去国外考察学习。”李国桢如是说。而他麾下的教师普遍反映学校在事业上非常支持教师,比如在最新教学方式的尝试方面,学校允许教师失败;教师在遇到一些挫折的时候,学校领导会主动帮忙;在教师的生活上,学校领导也非常人性化。
学校现在海河职教园,很多教师家住得较远,上下班很辛苦。为解决教师的这一困难,李国桢最近一直在为教师申请呼吁,为教师建公寓楼。
服务社会 提升声誉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教育从出现之日起,便以智慧、博大、仁爱的姿态教化哺育着后人。许慎编的《说文解字》中对“教”字的解释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教”;对“育”字的解释是“育,教子使作善也”。这两个字的解释似乎可以归纳出教育的两大本质:以身作则、教善于人。
不论在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李国桢那种朴实无华的道德情操和严于律己的作风习惯,一直为熟悉他的朋友同事们所称道。“不求最大规模,只求质量特色”一直是李国桢的追求。为此,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素质提升”和“特色发展”上。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李国桢对教师宽严并济的管理,意在抓好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但这还远远不够,他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还很重,作为一校之长,他还要提升学院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院的社会声誉。
“高职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培训两个轮子同时运转,不能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培养学生是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但社会培训也不应该少。近几年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社会培训,李国桢的计划是将来培训要达到2万人次,而且这个人次的计算还有严格要求,短期培训要三个月才能算一个人次,如果是一个月的培训,三个人才算一个培训人次。对于这种算法,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抱有很大希望,曾予以鼓励。
军地联合培养高素质士官生,是让李国桢非常自豪的一个国家级课题。这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尝试,也是学院服务社会的新径。“过去兵源多来自高中毕业生,他们服兵役的时间很短,仅2年,当应用现代化的设备的时候,还没等学会就复员了,不利于国防人员的培养。如果我们能够和军队合作,先在学院学到技术之后,再到部队锻炼提升,应该不失为培养技术士官的良好途径。有了这个想法后,我们便向人民总参谋部提出来,他们很重视,愿意尝试。”李国桢介绍道。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是天津乃至全国第一所与军队合作培养技术士官的高职院校,合作专业是低空无人机应用。第一批面向全国招收了30多名学生,第二期招收了60多名学生。“虽然现在人数不是很多,但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相信将来,在技术士官生的培养方面,我们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此,学校多了一批穿军装的教师,多了一批穿军装的学生。为了给军队培养合格的士官,李国桢积极引进了一些军队的训练器材,并在学校和部队间奔走操劳。
未来希冀 信心满满
目前,学校正要搬迁到海河职教园。对于学校的未来发展,李国桢有很多希冀。
第一个是建立一个“家”。对于校园的设计是李国桢亲自提出的:庭院式的设计风格,一个院系一栋楼或一组楼,一个小庭院,像家一样,为的就是给大家一个温馨的家。“我们很多教师,太阳还没出来就从家出来了,晚上披着月亮回去,可能一天没跟家人说几句话,却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同事在一起,跟家里过日子一样,所以建筑风格的设计,一定要给教师一个家的感觉。”
第二个是上文提到的,为教师在海河职教园建立一栋属于教师自己的宿舍楼。
第三个就是在自己的优势专业中,选择优势特色专业与应用本科院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给学生发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职业教育应该有自己的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甚至博士,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上下贯通的。这一直是我积极努力呼吁的事情。”李国桢向记者道出了心声。“我已经承诺,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之前不会升格,我所希望的仅仅是有几个优势专业,探索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为有需要的学生,争取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学校长要把人才培养放在根本的位置上,要切实为学生利益而奔走呼号。这就是从事教育的责任和目标。”李国桢说。
据来自天津市教委的消息,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已整体进入海河教育园区;已被天津市教委正式列为与市属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试点学校之一,从今年开始招收四年制高职生;海河教育园区教师公寓的规划设计已获批准。李国桢正在努力,将自己的希冀一步步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