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9 18:2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制造企业信息化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还相当有限,如CAD,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重视远高于管理。就整个制造业来说,ERP管理软件普及率仅为10.4%。一个企业的管理系统涉及财务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是大多数制造企业只能拥有1~2个层面的管理系统,或者不能将其中的每个分项管理系统融合到一起,造成了信息孤岛。
3发展对策
3.1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培养信息化人才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制造企业自身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融资,包括市场筹资、银行间接融资、引进外资等,同时要合理利用资源,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政府要加大财政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入,还应在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制造企业给予大力的扶持。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效率,制造企业还应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制造企业可设立专门的信息化部门,用于引进信息化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信息化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大培训企业员工[3],根据不同层次员工对信息化的需要,制订不同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分开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3.2加强宣传,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
政府要把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加以规划,确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目标、重点、技术规范等,培育一批典型并推广其经验。多数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准确全面,政府有义务帮助这些企业重新认识信息化。企业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更应提升企业信息化重视程度。制造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如果没有全员信息意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彻底解放,实施信息化只能是虎头蛇尾,难免夭折。作为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应该提升制造企业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技术对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作用的认识。
3.3广泛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完善管理体系
制造企业要广泛深入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全局来看,制造业要增加内部局域网的使用率;就单个制造企业而言,应扩大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此外,对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不应只停留在图上,三维CAD、仿真设计等应灵活使用。同时,制造企业要完善管理体系[4]。应广泛使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如ERP等,以实现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搭建先进的管理平台,如“6S”——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满足企业长远发展壮大的需求。
4参考文献
[1]陆清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2]付睿臣,毕克新.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建设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9(9):378-379.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运营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动力。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必然不断加快。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让信息化发挥作用,促进管理提升、技术创新,支撑企业高效运营,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在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进程中,数据不准、流程不畅和沟通困难等问题,阻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导致很多项目实施失败。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意识到,基础能力的建设和完善,是信息化建设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这当中,标准作为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对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信息化过程中标准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的标准是指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推行的为确保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得以贯彻实施,确保信息化项目建设的成功,与信息化相关的业务过程以及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可行性分析、方案设计、软件选型、系统实施、系统分析、软件开发、网络建设、系统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系统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信息化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系列管理和技术规定。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就像法律法规在法制社会中的基础作用一样,标准是构成企业基础管理、业务操作、信息共享、信息交互和信息安全等的技术起跑点和落脚点。
1.统一口径、有效沟通
在信息化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业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以及业务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而统一标准是沟通的前提。标准是桥梁和纽带,就像《圣经》中 “巴别塔 ”故事中,语言所起的作用一样,只有在统一的编码标准、统一的流程定义标准、统一的业务术语标准的前提下,业务和业务、业务和信息技术之间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业务需求才能准确地转化为信息化功能,信息化工具才能切实地为业务服务,信息化企业这座“巴别塔”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优化管理、提高效率
企业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个技术项目,从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究其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程,这不仅仅体现在信息化系统本身是为了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而运作的,就信息化项目管理而言,也需要极强的管理的科学和艺术,这必然对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共识是,信息化项目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人、财、物的各个方面,必须用工程化的项目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在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过程、开发过程、实施过程和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采用或建立相关的技术、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证信息化项目实施的成功。
3.规范操作、提高质量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从项目管理,到数据整理,都需要有统一的流程和操作规范,只有在统一的操作标准下,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建立业务操作和技术管理标准,规范开发、实施和具体操作行为,有助于提高信息化项目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问题
国内制造企业相对于国际先进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但起点相对较高,缺少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往往形成揠苗助长的状况。信息化标准更是如此,多模仿、借用,存在很多问题。
1.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全面应用时间并不长,企业信息化标准更是在一片空白中艰难摸索。如何与业务结合、如何具有可操作性,各标准之间的关系如何,都是信息化标准制定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企业信息化标准既要服务于业务,又要对业务起到促进、引领作用。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缺失等问题逐步凸现,需要进行完善和逐步优化。
2.标准滞后
制造企业以产品为主,信息化标准虽是企业的基础标准,但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企业主营业务的标准更新较快,但是信息化相关标准往往更新较慢,制定之后,缺少修订和更新,不能与国际、国家标准同步,甚至不能与企业业务发展同步,采用过期、作废标准的现象比较普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导致信息技术无法发挥作用。
3.标准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
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起步晚,管理基础落后,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在对信息系统的选择上应小心谨慎,这同样也适用于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很多企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初期往往起点很高,与国际接轨,引用先进标准,但是与企业的实际水平相差太远,贯彻实施难度巨大,最终沦为空纸,不得不从头再来。
4.标准贯彻、实施力度不够
企业制定了适应实际情况的相关标准之后,应大力推进贯彻,在应用中完善。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为了完成信息化项目目标,花大力气制定了标准,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忽视标准的长期作用,重视不够、组织不力、执行不严,在具体的业务中没有得到应用,成为摆设。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技术发展的必然。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信息技术刚开始必定是新事物,无先例,需逐步探索,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也是逐步建立。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渗入性,必然影响企业其他标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在企业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也逐步明确。
制造企业主要围绕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开展信息化工作,根据信息化涉及的对象,信息化标准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基础的与信息化相关的传统业务标准。要实施信息化,首先要对传统业务进行梳理,使数据规范化、流程透明化,必要的话需要对业务进行改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针对业务情况,结合信息化要求,同时修订和完善基础业务标准;二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产生的新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例如:CAD标准、MBD标准和MES操作规范等,此类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还有一类标准和规范是指信息化项目实施所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如项目管理标准、软件工程规范等。这是信息化项目实施成功的重要保障,此类标准也要因地制宜,引进国际、国家先进标准的同时,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原则
1.关注全局,打好基础
企业信息化标准应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代表的是企业的整体最高目标和利益,而不仅仅代表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的局部利益,因而制定标准具有企业目标的全局性,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的时候一定要从整体出发,要有助于应用的开展,有助于取得企业综合效益。
信息化不但涉及企业技术、管理的各个方面,甚至影响到了企业活动的准则――企业文化,是关系到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信息化标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而出现和完善的,这是一个逐步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做好基础工作十分重要。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依托于具体业务,什么样的技术可行,什么是未来发展趋势,要找准方向,打好基础,使信息化实现对企业促进和提高作用。
2.因地制宜,先进适用
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有这样的共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脱离信息技术的支持,任何企业都不会成功。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是大势所趋,是必须的,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标准,是企业信息化实施的管理准则和操作规范,应因地制宜,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既实用又应具有提升作用,实现与业务的互相促进,在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中修订和完善。
3.业务融合,全面考虑
信息化标准的编制应依从体系,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等统一标准基础上进行编制。标准应做到承上启下,有理有据,与企业管理、技术现状完全融合。不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行,在企业参与市场的过程中也能够起到沟通作用。同时,信息化标准要考虑长远利益,能够适应企业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提升:一方面奠定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另一方面要能够推动企业各方面的进步。
4.注重细节,合理可行
在编制具体信息化标准时,应注重细节,对企业的业务流程、操作规程等要进行详细调研和分析,使之能够与信息技术融合匹配,与企业具体情况相吻合,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具有有效的规范作用,能够指导具体工作。不能盲目引用或脱离实际,形成标准高高在上,行动无法可依的状况。
五、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过程
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必须要与具体业务相结合,要根据企业业务的具体特点,在对采购、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和维修维护等业务流程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提升促进作用和对业务的改造作用,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具体分类。在具体分类确定后,按照体系确定具体分类中信息化标准的内容范围,明确标准之间的关系,根据企业信息化的具体状况和业务情况,确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内容和制定方案。然后,完善企业涉及信息化的业务标准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经营、生产制造等具体环节涉及的业务信息化标准。同时,对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的规范化进行研究,涉及规划、立项、方案、开发、实施与维护等多个环节,完善相应的标准和规范,提高信息化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开发的规范化问题展开研究,如系统开发涉及的信息分类与代码、数据接口和运行操作规程等,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信息共享,会导致“信息孤岛”问题的出现,增加管理成本。标准制定后,要建立标准贯彻和实施的相关制度,明确奖惩条例,全力推进标准的执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基于业务,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对标准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信息化具体情况,真正起到指导促进作用。整个建立过程如图1所示。
六、制造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示例
某企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众多,设计加工技术难度高,信息化是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升级的重要推力。该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全面推进信息化,从基础网络建设、甩图板工程到知识管理、企业门户建设等信息化项目的分步实施,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整个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维修等生产制造环节和采购、计划、财务、人力资源和销售等企业管理环节大量应用了信息技术,实施了多个信息化系统,基本覆盖了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作用的增幅越来越小,系统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基础管理薄弱、业务系统间沟通困难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结合业务状况,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企业信息化进一步实施成功的重要保证。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企业各环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标准和规范,还需要与企业业务紧密结合,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为了使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符合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企业在调查和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标准现状的基础上,依据企业具体情况,结合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化的方针政策,运用标准化原理,按照适用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兼容性以及可扩展性等原则,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架,如图2所示。
在此分类基础上,企业对标准体系逐步细化,根据业务情况及时调整,制定出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信息化标准。
关键词:CAD技术 信息系统 工程设计制造技术
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机械制造业是我国最早应用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行业之一。CAD技术已在行业内得到较广泛的应用,一大批机械产品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而显著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计算机辅助企业管理已涌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虽然如火如荼,慎重和理智仍是企业应用信息化发展的大前提。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制造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围绕着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的,因此其价值链是通过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研发、供应、生产制造、销售、客户服务的全过程来实现。企业信息化,是支持企业业务价值实现、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开放、标准化、具有可扩展性的体系,它涉及业务功能、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网络和基础设施、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组织等。
中国机床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陈宗舜认为,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应用深度上看不够理想。虽然CAD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ERP,但CAE的应用较薄弱,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上尤为薄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参差不齐,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深化阶段,CIMS示范企业也没有实现全面集成的应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统一标准。具体表现在:
1、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机械制造业的投资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投资增长高峰期,始终以非常平稳的态势稳步增长。而这种状况与中国信息化由机械制造企业始开先河的状况形成了巨大的对比,造成这种信息化投资应用落差的主要原因,与机械行业复杂的行业特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制造企业多属于传统产业,对IT技术较为陌生,因此早期的信息化工程基本上是被技术主导的。企业信息化选型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企业CIMS和ERP应用示范工程的失败。信息化规划和选型应当以业务需求为导向,要选择最能满足业务需求的产品。有些产品尽管技术水平领先、功能完备,但如果它不能很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就不能作为首选的对象。
2、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处于较低的阶段。截至2008年,大约有26.2%的机械企业没有应用任何信息化产品。这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产业内末端的小型企业,其业务主要是围绕核心企业的需求而产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需求较小。此外,大约有12.7%的机械企业仍处在单机应用阶段。这类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没有任何应用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动性不够。截止到2008年初,有13.2%的机械企业进入系统和业务整合阶段。这一数据足以说明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还处于比较低端的发展阶段。企业的信息化还主要是以部门级应用为主。信息系统的处理还比较表象,与业务的结合程度较低。
3、机械制造行业的信息安全系统还处于简单应用阶段。超过80%的企业没有独立的信息安全系统,甚至单机版产品的应用非常普遍。随着企业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安全的需求不再单纯地停留在查杀毒软件的基础上,信息系统的完善将会促进信息安全软件的增长。应用软件的增长速度超过20.1%。信息化投资逐步转向系统投资,硬件的完善带动软件的应用,而软件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中间件的增长为16.9%。由于中间件是一个后台软件,企业对中间件的直接需求不会很明显,但随着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足、信息孤岛等问题的暴露,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迫切需要对信息及资源进行整合,中间件市场在一定范围内会保持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服务的增长来自于系统应用的快速提升。与其他制造企业有所不同的是,机械制造企业的维修服务比率仍然比专业服务高出10%左右。机械制造行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硬件产品主导对维修服务的需求将比较突出。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1、客观选择信息化类型,以业务价值贡献为目标,避免投资黑洞。在进行制造业信息化类型选择时,要优先选择最能为业务价值链增值的环节进行重点投资。这就客观上要求IT厂商能够明确阐明他们的产品能为业务增值作出多大贡献。业务价值的贡献也是在信息系统实施后,评定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但信息化绩效的评估应不仅限于业务价值贡献的高低,还应考虑信息化对提升客户满意度、运营效率和企业学习、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价值贡献。ERP建设后,通常会有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成功与否: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率(ROI)等财务指标的改善;运营效率指标,包括产品上市时间、顾客响应时间、文件处理时间等效率指标的改善;客户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客户获得率等指标的改善;学习与创新,包括员工的学习能力、业务能力、IT能力、员工满意度等指标的改善。
2、结合机械制造业自身特点,带动信息化模式的创新。推进机械制造业信息化不能脱离制造业自身特点和应用发展的实际。制造业信息化是将信息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技术相结合,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与管理的信息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咨询服务的网络化。一是产品自身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即在产品中融入机、光、电、液、气、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和其它高新技术,扩展产品的功能,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满足用户对机械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二是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主要包括绘图及装配检查CAD(二维或三维)、模拟整机性能的CAE、工艺设计CAPP、以数控编程为主的c A M等。产品设计时需要根据工程化原则提高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和模块化参数水平。需在P D M支持下实现CAD/CAPP/CA M信息集成和工作流程集成。按照并行工程方法组织新产品的开发,并在产品设计阶段采用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等技术,从而最终实现虚拟现实的工程设计制造技术。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是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世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天津大学出版社.
[2]李佳.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天津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诺兰阶段模型 制造企业 信息化建设
一、诺兰阶段模型介绍
企业信息化涉及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要经历从初装到不断成熟的成长过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1973年总结了这一规律,并于1980年进一步完善,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他将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以下为六个阶段,任何组织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跳跃式发展。
1、初装阶段
初装阶段是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单项信息处理的阶段。这一阶段企业个别部门引入计算机,起一种宣传、启蒙作用,各级管理人员对有关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从不了解到有点了解。
2、蔓延阶段
蔓延阶段是指随着计算机应用初见成效,信息系统从少数部门扩展到多数部门,企业内部其它部门也纷纷开始购置信息化软、硬件系统。但这一阶段出现盲目购机开发或购买软件,甚至互相攀比的现象,同时还出现了数据冗余、不一致、难以共享等问题。
3、控制阶段
企业内部各部门纷纷购置信息技术设备及软件系统,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范围。企业高层用投入产出优化法则来审视系统的应用,发现在这方面投资不断增加,但回收却不理想。同时随着应用经验逐渐丰富,客观上也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于是出现了对整个企业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的行为。
4、集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些职能系统内部已实现网络化如财务系统等。由于在建立各个业务子系统时,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企业中形成很多“信息孤岛”。因此,为使各子系统集成得以顺利实现,从组织其他部门独立出来的信息管理部门努力把内部不同的计算中心和处理中心统一在一个系统中进行管理,使人、财、物等资源信息能在企业集成共享。
5、数据管理阶段
企业高层意识到信息战略的重要作用,高标准、大力度地加强管理信息化工作。企业不仅制定了整体解决的信息化方案和步骤,而且选定了统一的数据库平台、数据管理体系和信息管理平台从而真正地做到了对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应用。
6、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指企业除了将包括人力资源、生产制造、财务、研发设计等方面的信息集成以外,还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与企业外部资源结合并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创新。该阶段,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因此企业能够对自身的经营战略、业务流程、生产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重组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二、k公司信息化建设及现状
k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制造企业,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曾为密封行业国家最早进行技术引进的八家企业之一,且是国内该行业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企业,现为q市高新技术企业。k公司信息化工作开始较早,但因受当时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硬件系统昂贵且性能不高、软件系统功能有限且不成熟、在信息化方面缺经验及人才等,所以当时的信息化基本停留在初级应用的层面。
k公司信息化过程大致如下: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便在财务部门最早使用计算机,最初仅用来做一些基本统计工作;2000年6月开始第一次实施erp,主要是在财务部门实现从手工账向软件记账的过渡,同时在另一套系统中实施了进销存;2000年9月到2002年3月,公司的信息化实施人员,对初次实施中的不足进行总结,进行了部分流程改造。2002年3月到6月,重新组织实施了erp系统,内容包括生产管理(mrpii)、进销存、固定资产、质量管理、人事工资等模块。在erp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于2003年到2005年实施了pdm系统、部分设备的现场数据采集系统(fms),这两个系统和erp集成,创造了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简称mf-plm)。在plm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从2005年3月到2006年7月实施了橡胶配方智能分析系统和电子称量系统。2006年8月到2007年底,对oa重新规划和实施,同时建立起了电子邮件系统。2008年到2009年10月,对原有的各种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和升级,淘汰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在企业内部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整。2009年10月至今,通过重新选型,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sap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
公司通过实施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益,也使企业有了飞跃式的发展。2003年获得“q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首批示范单位、“山东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企业”。公司开发的“橡胶密封制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曾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q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三、k公司信息化建设所处阶段分析
随着k公司战略的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由单一主体向事业部、集团化方向发展,市场策略向细分市场延伸,各业务单元成为细分行业“隐形冠军”的目标也被列入了公司的经营大纲,但与公司业务流程相对应的erp系统的运行却显得力不从心,管理者最新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通过现有系统落地。
公司第一次实施信息化的时候,业务、财务分属两套系统,无法集成,暴露出了信息化运行的弊端。具体表现在:产成品库存数量大,周转率低,统计准确度低,成本核算精度不高;生产周期、产能不均衡,无法高效匹配客户订单;数据的真实度、及时率和准确率难以有效支持经营及战略决策。
经过sap系统实施后几个月的运行,k公司erp项目效果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加强了财务在各业务环节的监督、控制职能,强化了财务的计划、分析功能,从而为领导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成本分析更加精确,可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瓶颈,并指导销售价格的制定;有效降低库存,减少了呆滞品和超期商品,减少资金占用;均衡产能、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交货及时率和客户订单匹配率;实现基础数据的集中,为集团运营管控提供基础。
从k公司信息化发展过程来看,走过了诺兰模型的初装、蔓延、控制、集成阶段,目前基本已实现数据管理,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发展历程严格践行了诺兰模型,也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伴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以信息化为手段,实现传统企业的改造”,使企业逐步摆脱了粗放管理所带来的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成本高、对市场反映迟钝、财务状况不佳等各种困扰,并成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制造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跳越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mis的策略,或在制定mis规划时,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进入诺兰模型第四阶段晚期或第五阶段早期;中小企业有1%-2%进入第四阶段,约40%进入第三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还处在第一或第二阶段。诺兰模型说明,信息资源整合是信息化建设必经途径,是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
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实施中公认是最难的,在具体实施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自己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哪一阶段,然后从自己所属的那个阶没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必重新再做前面的工作。我们还可以结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根据诺兰模型来区分哪些属发展中正常出现的问题,哪些属异常问题,从而早作准备、采取适当措施以减缓甚至克服可以预见的一些问题,并努力促进下一阶段的早日到来。
参考文献:
[1]蒋丽斌.税务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财务与金融, 2009(5):81-85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cess is an opportunity for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rocess optimization;improving business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uring down is beneficial fo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existing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pecific proposal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 and goal.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规划;目标
Key word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planning;goal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011-02
0引言
“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现代化”,这是国际国内众多成功的现代企业经验之路。
为了以现代化的手段改造企业的管理基础,满足市场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信息及时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制造企业应该整合物资流、资金流、财务流为突破口,全面推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内部各处室和分厂在选择信息化系统时各自为政
企业的信息化由于缺乏控制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软件系统非常多,各系统之间缺乏联系,造成系统之间信息的不畅通,虽然各处室和分厂感觉似乎解决了手工上比较麻烦的问题,但是没有使信息化系统的应用达到最高的效果,造成了投资浪费。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形成企业的整体化管理条件。
1.2 企业内部业务没有完全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缺乏规划,使得各处室和分厂应用计算机管理业务的水平不一致,比如物资处可以将采购业务反映到计算机系统中,但是其它处室和分厂的采购业务只能通过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厂的软件系统可以管理车间派工和完工汇报,却不能全面的掌握库存信息等。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反映企业运行状况。
1.3 企业内部各层面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不一致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信息化是辅助企业实现目标的手段,是辅助企业决策的重要工具。
现阶段企业由于各部门分散管理,专注于自己的业务和业绩,因此使得各自使用的软件系统强调个性,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和统一的数据归集。因此,现有信息化系统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信息数据控制的要求。
2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
2.1 以及时的提销存和财务信息为依据,提高决策的精准度
企业管理者无时无刻不在做各种决策。如企业的目标决策、投资决策、生产决策、市场营销决策、风险决策等。每种决策都需要生产、销售、库存、财务等大量的、系统的、及时的信息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决策的结果准确、科学。因此,及时提供第一时间的生产、销售、库存、财务信息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根本目标。
2.2 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规范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一切涉及到资金的收支活动都与财务管理有关,财务管理的触觉常常伸向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约束着其他部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在企业的财务指标中有所反映。因此,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能够体现出对业务的监控作用,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目标。
2.3 以动态化的信息管理与数据交流为条件,提高市场反应速度
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便利互信的协作关系,畅通企业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企业的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反应速度,及时准确的将市场信息反馈给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及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增强市场的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首要目标。
2.4 以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和封锁现象,强化企业内部的协同工作,实现部门、员工间的优势互补、信息流畅,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达到原有资源增值,实现价值创造,最终体现信息资源的价值,促进企业实现目标;因此,成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
3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目标
3.1 企业基础管理(财务与物流一体化)
①企业决策层通过简单的操作便能够掌握企业的整体财务物流业务信息,实时的进行企业决策层灵活及时的企业运作控制和决策制定。
②拉通企业物流流程,使企业内部各种物资的流动均处于可控状态,并能够及时的跟踪和查询物资流向。
③整合企业整体财务信息,使财务主管和企业高层足不出户便能详细把握企业资金命脉。
④减少企业中层用在统计方面的时间,由系统自动统计各项数据,为企业中层提供了更多决策分析的空间,减少了不必要的工作量耗费,提高工作效率。
⑤有效地管理了企业库存,任何时刻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物资库存的查询和监控,减少了由于库存信息不准确而带来的物资耗费或待料怠工。
3.2 计划、车间管理
①使制造处成为企业计划的中心部门,掌握企业生产采购的全面明细计划,实现整个企业计划协调统一。
②转变生产(分厂)、采购(物资处及其他)的运作方式,使他们能够从复杂的计划制定和协调中解脱出来更加专注本职业务。生产:专注于成本和车间管理,负责制造计划的调整和反馈;采购:专注于供应商和价格的比较选择以及物资质量的监控。
③企业生产部门进行车间工序派工,车间物资管理,解决企业的生产现场管理问题,实现企业物流和生产的整合,使企业业务管理更加精细化。
④物资处实施采购定额和采购计划的管理,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各类型物资仓存、物资采购定额以及采购提前期等采购业务属性并制定出科学、精确的企业物资采购计划;并灵活地提供一系列物资供应的统计信息和报表。
3.3 人力资源管理
①人事资料档案的管理和查询。便捷的人事查询是企业管理现有员工的基础,实现按不同人事属性灵活的组合查询登记将使人力资源管理者从繁重的资料录入和检索工作中解脱出来。
②人事招聘管理将能够通过自定义的流程在信息化系统中灵活的处理。详细记录每次人事招聘的信息和应聘人员的资料,对企业招聘流程完全按照企业管理要求自行定义。
③人才培训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事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为人才培训建立全面的跟踪信息,详细跟踪每次培训的组织过程和效果。
④人事考评和绩效考核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中心,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模式和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根本任务,通过强大的自定义考核体系和考核流程将使企业明确每位管理者和员工的业绩情况。
3.4 办公自动化
①企业内部信息流的跟踪与控制。企业收发文是基础信息流、是企业正式文件信息的管理,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派生出来的其他面向部门或者员工个人的信息将也能通过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网络上应用;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具有强大的流程定义功能实现企业各种不同信息传递的应用需要。
②企业内部知识数据的管理。企业知识库是全球企业梦寐以求的,但是由于没有优秀的知识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的工具,使得大多数企业存在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存档和共享四个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现代办公自动化将帮助企业完成知识管理的全过程。
③办公自动化应该是企业各层人员的沟通场所,将帮助企业建立各层人员独立的以及共享的交流平台。
3.5 客户关系管理
①制定市场战略,确定细分市场,组织市场活动,并对市场活动进行动态跟踪。
②寻找过滤销售线索,确认商机,跟踪商机的销售活动阶段,实时的记录每次销售活动的细节,进行销售过程管理。
③成交客户的跟踪服务,质量反馈,再次销售评估。
3.6 企业财务管理
①建立企业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健全财务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事后考核的机制。
②通过管理会计系统协助企业制定企业全面预算、滚动预算,并对预算和实际业务进行比较监控,制定预算及实际业务发生流程。
③通过企业控制设定企业并账的规则,简单并实时的实现月度和年度整体财务业务的汇总和合并。
4结束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规划及目标,对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将会有一定帮助,但是也会对企业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挑战,总体来说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信息;使企业的财务、物流、生产计划得到最大的控制与管理,形成整体协同性;从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大统一。
参考文献:
[1]邱思开.论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J].科技和产业,2007(1):29-32.
[2]柳白成.我国制造业科技发展战略[J].航空制造技术,2006,1:30-31.
[3]吴晓波,凌云.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5.
[4]王守宁,郑婷婷.我国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规划[J].情报科学,2003,21(2):152-155.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0 引言
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制造行业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国内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制造企业必须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信息化是制造企业必须要实施的一条出路。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办法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有环节的完善,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研究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企业现在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制造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可以进行企业所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并且建立企业整个制度框架和一套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制度,通过制度的合理指导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1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国内外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主要是表现在测评信息软硬件设施方面,但是没有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因
此缺乏针对制造企业的测评指标相关设计,没有认为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一个要素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国外文献得知其信息技术的研究没有根据信息化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而重新设计指标,还是停留在早期基础阶段;相关人员设计指标时没能考虑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导致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单纯强调了信息化的装备水平却忽略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而国内很多关于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大多是引进国外的研究思路,针对具体指标计算研究了很多方法,却没有综合考虑信息化内外部环境、企业实力、企业技术装备、企业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针对知道企业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就少之又少。
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现状
国内有的学者在结合考虑了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地位、经济安全等方面研究出了一套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信息评价体系;有的学者充分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协作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化投资价值与绩效评价的定量分析。
以上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制造业行业中企业从事的业务种类多样,且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特性,相互间存在个体差异,而上述研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析,是整个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细分到装备制造行业的信息化评价不够具有针对性;第二,指标权重的准确度不易确定且不够客观;第三,指标计算工作量较大且数据烦琐。
3 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决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决策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水平结果分析,科学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帮助企业有效改善自身的信息化运行的支持环境、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现状,并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的能力等,帮助企业制定和执行有关信息化的决策。
第二,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制造型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通过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财务、供应链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第三,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制造企业通过运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
4.1 突变级数法概述
突变级数法是多层次的矛盾分解需要进行评价的目标,通过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结合而成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进行归一公式的推导,并进行目标综合量化的归一计算成一个参数,就是总隶属函数,最后根据总隶属函数数值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评价目标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综合考虑了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而没有采取去分析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而达到结论合理、科学、客观而又计算简便。
4.2 进行建立突变级数法模型程序
4.2.1 进行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工作
装备制造业拥有其他一般制造业所没有的特点是:其一,装备制造业是需要联系供应商订立装备制造相关关键构件的合同,与客户预先订立装备成品的订单,之后再进行设计装备产品、开发、制造、生产、装配、销售、安装调试、维护等阶段的管理;制造模式可以允许单件生产或者小批量产品定制生产;生产的装备成品都广泛应用到电气、液压、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装备制造产品由很多零构件组成,并且组装时较为复杂。
由这些不同于其他制造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不能沿用概括而得出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用具有独特特点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多;信息化应用从CAD的基础开始进行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效果;ERP、PDM/PLM被广泛推行应用,但应用效果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但需要进一步升级。
4.2.2 确定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类型
尖点突变、燕尾突变与蝴蝶突变系统三个系统是突变体系常用的类型。折叠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仅对应一个分指标;尖点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两个分指标;燕尾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三个分指标;蝴蝶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四个分指标。
4.2.3 通过归一公式综合评价
将系统中各控制变量的不同质态转化成同一质态并运用归一公式来获得,如表1:
5 结果分析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结果如下:
第一,近些年,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体制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都很大的提高,但民营企业相对来讲提高的程度较小,国有企业提高的程度较大,这也符合民营企业对资金投入较少,比较重视系统价格和近期投入回报实效等实际情况。
第二,装备制造业企业无论民营还是国有企业对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决策方面投入信息化管理力度较大,这充分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将产品开发设计板块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应用反映在信息化方面有很大差异,充分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各自具有不同且复杂的管理和生产方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人事管理、成本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管理模式方面不同,水平有很大差异;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和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单元技术应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反映出的水平基本一致,而有关信息系统集成管理应用方面水平相差很大,由此表明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集中和统一部署信息化管理,对实施和应用企业信息化执行力较为更强。
一、企业信息化现状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优化、重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信息,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并应用到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能力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平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06年初,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产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
安平的丝网企业大部分还属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其中一些企业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信息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开始得到应用,但是各丝网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同,在资金投入和认识水平上也存在明显差距,而且大部分丝网生产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还不是很高,但对于信息化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方面的需求还是非常强烈的。
(一)生产流程的信息化
生产流程应用信息化,将极大提高生产的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其信息化各有特点:
省重点点名调研的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生产机器基本没有数控设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拥有自己的优势产品,粗钢轧花实现辅助数控化自主拔丝、织网一条龙。矫阳焊工是安平县生产丝网机械的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企业,在研发新产品时利用电脑辅助制图,并且生产的螺纹钢电焊网机器有大型数控设备。振兴钢板网有限公司发展速度很快,生产过程也有电脑辅助,拥有数台几百万一台的轧网机,设备相当先进,虽然产品大众化,但生产规模及质量比大多数企业更具竞争力。长明准备明年引进新型生产水泥护栏的自动化生产设备,每台千万元左右。
(二)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日益繁多而复杂的文件、数据如果手工处理,工作量大,效率低,出错多,所以应用信息化的管理的愿望迫切。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金蝶K3,以前没有办公软件,现在公司投资正在测试一种贸易管理软件,《南北NT外贸ERP管理系统》,目的用于贸易营销方面的管理。红星丝网有限公司在财务方面使用的也是金蝶K3。矫阳焊工在财务方面也应用了财务软件,管理方面应用了阿里软件,据了解,因为见不到实效,现在处于停用状态,并且反映阿里外贸版过期会删除企业资料。
(三)企业贸易信息化应用情况
贸易营销的情况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所调研的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化应用: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拥有5个网站,做了Google等一些网络推广,外贸员工近30人,并有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红星公司拥有两个公司网站,并做有网络推广,使用阿里内贸版几年时间,是阿里金牌会员,但对搜索引擎及国内权威网站情有独钟。
(四)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
英凯模金属丝网有限公司每年的投入在二、三十万左右。今年新上的软件系统投资也近十万。红星丝网有限公司信息化方面每年投入也要十万以上。矫阳焊工每年在推广方面投入也要十万左右。其他调研的企业大致情况类似。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不是很高,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企业苦恼于信息化投入很大,期望值很高,但收效甚微,甚至没有什么回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贤才难觅,人才难留。网上贸易人才匮乏,大部分企业都是在养业务员,而不是业务员在养企业。业务员的素质及管理人才的匮乏加之鱼龙难辩的丝网市场都阻碍了企业信息化的应用。
二是都有企业网站,而且大部分做了网络推广,但是网站大部分都没有专人维护而且页面基本没有更新,版面内容也仅仅是企业介绍、产品介绍,难以吸引他人。网站是企业的网络招牌,但是大部分企业网站只起守株待兔的作用。即使做了网络推广,几万元像流水,短时间就消失殆尽,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是大多数在财务方面有软件应用,但都是套用现成财务软件,缺乏针对丝网企业方面的软件,在实用性方面很不尽人意,出现频繁调换软件的情况。
四是现在有些企业对新的平台应用的不多,知道的不多,如TQ洽谈通,企业通,B2B99很少有人知道,对百度,谷歌,雅虎,诚信通,环球在线等也是有的在用,有的不用,几个平台综合一起用的情况鲜见。还有一些使用免费的B2B平台,接受调研的企业大多对阿里软件及外贸版评价分值很低,有的对内贸版还能接受。
五是工业信息化方面,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普遍偏低,这受制于企业的资金实力。
三、对策研究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预想了几个针对性的方案:
一是利用现有平台,对企业急需人才进行培养和输送,并从多种渠道引进人才,其中提高企业老板的信息化管理观念和操作水平尤为必要。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信息化,尤其是对于安平丝网,高精尖产品不多,大路货利润非常低。正值金融危机,各企业在销售额和利润方面都大幅缩水,其中与没有有竞争力的产品有很大关系,而开发高精尖,附加值高的产品离不开生产的信息化。
三是适当控制电子商务方面的投资。大宗产品的电子商务链条在国内外尚不是完全成熟,网络对于求购信息,尤其是国外求购信息在现阶段只是起辅助作用。对于网上订单的期望值和投入值应该有所控制。
四是研发适合丝网企业的软件。企业需要应用于丝网企业的专业软件,不少企业为引进软件动辄支付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资金,而且应用效果不是很好,甚至在达不到应用目的时,再更换新软件,这更会造成前期投入的浪费。因此我们必须看清这个需求,急企业所急,开发出一套针对丝网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
五是飞单问题让很多企业感到无奈和头痛,阿里软件是一个网上的信息管理软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其在丝网企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为了更加符合大众化,很有必要跟上后续的服务及降低资费。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信息技术管理;生产管理系统
当前的制造业生产由于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生产周期越来越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面临的管理问题表现得日益突出:交货期越来越短、紧急订单越来越多;频繁的设计变更和订单变更;传统手工记录方式,难以满足质量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应用的要求;物流管理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如物料和产品的追溯,批次控制等;对产品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追溯要求越来越高等等。
企业单纯的业务管理信息化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如何将管理延伸到作业现场,提升企业的质量、成本、交货能力,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在制造企业的建设,希望通过MES项目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制造现场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提升制造、物流、质量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通过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系统项目的建设,建立具有实时型企业特质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数据管理能力,从而更具针对性的改善生产绩效、质量水平。在制造、质量、物流现场,结合自动识别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实现制造物流质量的精细化、透明化、自动化、实时化、数据化、一体化管理。
制造执行系统信息化项目将业务计划层与现场作业层能够实现紧密的无缝集成,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建立一个全面的、集成的、稳定的制造物流质量的控制体系。最终将成品、零部件,建立从供应商送货、检验、入库、生产供料、生产过程控制、在线检验、产品入库、发运、售后服务的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不仅能达到顺向的、实时的生产跟踪、物流跟踪、品质控制,还能通过售后服务等后续环节的信息反馈,达到往前向环节的逆向追溯,实现产线、工位、人员、品质、供货、产品开发、顾客服务等多方位的监控、分析、改进等。
二、系统建模和分析
1、制造现场业务分析
根据对制造业现场的业务流程分析,制造业驱动的源头由客户发出销售定单为开始,企业的销售部门接收到客户的定单,安排生产部门、采购部门、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库存、工厂生产加工、物流的收货和发货,最终实现产品的装运和发货、从而完成客户的定单,形成一个信息闭环(见图3-1)。
2、系统的建设框架
实用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要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共同支持,既有方便操作的人机界面,又有丰富的统计分析,系统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先进的信息系统又是采用分布式的思路,实现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的分离。针对深圳制造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遵循求实可行的方针,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最终确定信息系统框架结构。实施了信息系统后的制造企业,形成了产品的物流、生产制造、质量、客户、供应商的一体化的数据流追溯(见图3-2)。
图3-1 制造业信息业务流图 图3-2企业产品信息追溯链
3、系统运行平台和环境
采用先进稳定及成熟的系统技术,增强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系统的建设思想体现超前性原则,使信息系统的发展能够与国际IT理念的发展同步增长,并能够顺利、平稳地向更新的技术过渡。采用可管理性原则,对网络活动进行控制和管理,系统管理员能够在不改变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对网络进行修改,在保证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的前提下,保护计算机设备及应用系统的投资。
三、信息系统部署
整个信息系统项目部署分为6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和准备。通过项目,建立项目保障的主要规则:沟通规则,问题管理规则,范围变更管理程序,项目监控程序,测试程序,风险管理程序和阶段终止程序;以及通过项目日程,确定实施所需要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期限,遵从共同的期限。
第二阶段:系统设计。蓝图包含符合/差距分析、概念设计、流程定义文件和接口设计,为系统的程序确定所有配置文件以满足业务需求。
第三阶段:系统实现。按照蓝图阶段的文件化并已经签署的需求,开发应用系统 ;系统测试,自始至终进行系统验证。
第四阶段:系统实施准备。包括软件和硬件的安装与调试。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硬件包括:计算机和相关硬件设备。当数据转换到测试服务器,进行上线演习。
第五阶段:系统上线。根据岗位和工作站点划分,进行操作规程设计,并制定出SOP(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定培训计划,要求用户人员定岗,分岗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