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美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07 00:2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美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美术论文

第1篇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wWW.133229.cOM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第2篇

【关键词】美学意义;二维的空间;意境

一、“留白”的美学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者说是“布白”,是要求艺术性与审美性恰到好处的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画筌》中有语:“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山欲高,尽出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如此“高”与“远”之境,当由“留白”之法予以实现。画中之白处,自当使人尽观睹妙想于幽远山水景致之间。当然,中国画中的“留白”不单单是局限于山水画中,这种审美性与艺术性于人物画和花鸟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画的二维的空间中,画家们始终在自觉而别具匠心的利用“留白”技巧来打破单一的墨色在画面上所呈现出的那种严肃。使画中的山水跌宕起伏。在精心构思与幽妙的黑白设置中,使画作在恬淡中达到无色之色的话语表述,从本质上使人在虚实相生主体与客体中因循心理的审美规律,求得艺术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133229.CoM山人有些山水画作品的画面上,会留有大面积的空白。这些空白?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让人联想到禅宗思想对于山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对于禅宗而言,物质无常永恒,而白纸的空白与墨色形象的关系正如同虚空与墨色的关系,所以在山人看来,空白与形象同样可以画出完美的作品,而且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空白可能比形象更加实在。这样一来,山人山水画就充满了空灵。有了荡漾,有了和禅境以及老庄哲学语义相同的意境结构。

二、“留白”—中国画造美之必须

中国画非常重视意境的传达和形式美的体现方式,“留白”则是构成中国画形式美及意境延续方面的重要内容,关系着作品的主题、意境、趣味等多种因素,是画面成败的关键之一。中国画始终都在讲形式美这个主题,在我看来,形式美的主题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章法,笔墨技巧的精进来完成的。“留白”是无墨之用,这并不是过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国画中的位置,而是个事实存在。中国画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气韵,便使画面上流动着生命,便使观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间徜徉。留白与着墨相对,两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显出着墨处的美妙。如?黄宾虹的一幅《江山图》,画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耸立,中腰下黑压压的山峦横断其面,中间留出一条白带,令高山与低峦形成了黑白、开合、虚实的强烈对比。那高山浓黑的整体中又间以几座虚淡的屋宇,以山路衬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垫之,令低峦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虚白,水中着一小舟,两隐士端坐其间,使画面呈现出空灵静谧的无言美境。

中国画章法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藏露、疏密、虚实等对立统一法则来布置章法,并巧妙地处理画面的黑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山人山水画的画面设计性极强,每幅画的经营布阵都看似不经意而处处经意之极。山人将其山水画画面设计的意境空阔,余味无穷。范增先生认为:“山人之构图,断物造险之愿。古往今来,于《老子》书‘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之参透,无过于山人者。我们可以在山人的《秋林亭子图》的构图中体会其章法布置:“由画面左下角层层生发,直至右上角,一鼓作气,冲出画面,右上方又拖出几组远山平坡,摇曳生姿,如音乐中的定音鼓一般。”此画布局黑白基本各占一半,此消彼长,虚实,藏露相互转换,浑然一气。山人善于在画面上制造矛盾,而又调和矛盾,使得画的节奏韵律感奇强。而这种“繁中置简,静里生奇”的能力,正是使山人成为最具形式特征的画家的最重要的一面。

画的意境是空,是远,是无形之大象。中国绘画的留白是布局的规则,画家可以在“留白”的过程中使自己的“经营”与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发挥。所谓有无相生、计白当黑、欲擒故纵、意到笔不到、书之妙趣在无笔墨处,等等,悟透这些,留白才会留得自觉,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从而给人以深远的意境。

三、“留白”造美的基本法则

黑与白、实与虚,是对立统一的,留白是为了延伸画面的意境,而写黑也有同样的功效,正所谓“黑团团里黑团团,黑团团中天地宽”。做到记白当黑黑白互用,使白为黑,以虚破实,往往可以使画面产生提神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晨雾、同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因与不同的“实景”的配合,即产生了不同话语意义。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成。留白遵循一定法则的,这样才会产生更好的造美效果。

首先,“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

其次,“布白”要尊重生活,要依据生活逻辑。不可无约无信马由缰

第3篇

【关键词】《春》 波提切利

春天是美好的、浪漫的,人们总是把美丽的诗篇献给他。因此,他是诗人的宠儿。但今天,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春天也是画家心中的天堂。

《春》创作于约1482年,是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一生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这是一幅画在木板上的蛋彩画,高203mm,宽314mm。蛋彩是一种作画颜料,跟水彩、水粉、油画是一样的。所谓蛋彩就是在颜料中加入鸡蛋,甚至加入蜂蜜、牛奶等高蛋白的物质,用这种颜料画出来的画能很好的保存下来,经历上千年都不会发生龟裂和剥落。蛋彩画最早出现在古埃及陵墓的壁画创作上,后来这种方法传到欧洲,被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广泛的应用。文艺复兴时期,画作多是木板画和壁画,布面画还比较少。《春》就是一幅木板画。

桑德罗•波提切利(botticelli 1445-1510)是意大利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里山德罗•菲力佩皮,波提切利是他的绰号,意为“小桶”。他出身于佛罗伦萨一个皮革工匠之家。少年时非常顽皮,父亲便把他送到一间金银作坊里学艺。后跟随利皮学习,深受第美奇家族影响,他广交文学艺术界名流,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使波提切利的绘画精致明快,线条柔美,富有韵律,装饰效果好。

14世纪—16世纪的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思想发展的一个阶段。wWW.133229.COm这一时期,受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人们逐渐从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中解脱出来,开始意识到人在现实中的力量,人类在改造世界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15世纪的佛罗伦萨,风起云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工人运动逢勃发展起来,工人阶级曾一度推翻封建统治,成立临时工人民主政府。这时,早被人文主义思想熏陶的画家波提切利,看到了人间春天的来临,新生活的开始。于是,画家根据民主诗人波利齐安诺的诗《春》,创作了这一幅画《春》。

在《春》这一幅画上,出现了许多神话人物,这些神都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公元前1世纪左右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诞生,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逐步建立了它在欧洲社会的绝对影响力。这样欧洲人原来信仰的古希腊、罗马的神就被人们抛弃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画家的创作中,我们看到人们又想起了早于远去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神灵们。实际上这是对先进思想的艺术折射。

《春》的背景是一片森林,地上满是鲜花。在森林里,一群神正在迎接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详和,欢快,和谐的气氛。画面中心是欢心雀悦的维纳斯,她身披红色披肩,右手抬起,头侧向一边,向我们展示她绰约的风姿。在维纳斯的右边是三个身穿薄纱的三个优美女神,分别为攸美罗昔尼、赛莱亚、阿格莱昔,她们正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中手拉着手翩翩起舞。三位优美女神代表快乐,那么是谁带来了快乐呢?在维纳斯的左边还有三个人,就是这三个人带来了快乐,他们分别是挂满鲜花的花神;一身碧色的风神;以及在花神和风神之间的春神。她们带来了春天,给人间带来了快乐。画面中唯一具有地位的男性是画面右边的墨丘利,墨丘利不是神,他是众神的使者,是来向人们报春,一般来说,他被认为是画家个人的真实写照。画中的墨丘利正在用自己右手上的权杖驱逐冬天的阴云,告诉人们春天的来临。这跟画家创作这幅画的寓意是一致的,画家正是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告诉世人春天来临了,快乐到了,革命就要胜利了。

在这里画家实际上是在宣泄个人爱与恨的真实情感。画面顶部有个长着翅膀正在射箭的孩子,他可不是天使,他就是大家熟知的爱神丘比特。据说丘比特有二种箭,一种金箭;一种铅箭;被金箭射中就会发生如痴如醉的爱情;被铅箭身中则相反。画面中小丘比特正准备射出一只金射。这里画家埋下了伏笔,花落谁家,让观众自己去思索。富有装饰性的构思,使整个画面更富有浪漫的色彩。

欣赏完这幅画。画家的心声,已经很响亮。实际了,画家就是要告诉人们春天来临了,快乐到了,革命就要胜利了,新时代开始了。

从中我们能看到,画作已不再是文字的代用品,画家也不再是无名工匠。在美术作品中,历史是无处不在的,画家开始成为诗人、哲学家、批判者,为历史的天空留下一片“春天”。

参考文献:

第4篇

这些新概念,主要表现以下三大方面。

一、全方位的设计理念

一切创新首先是思想、思维、理念的创新,21世纪的舞美设计,出现了全方位的设计理念。

舞台的时间与空间,已不再是话剧的“第四堵墙”的思维模式,也不再是戏曲的“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思想模式,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拓展。

这种全方位的设计理念,有种种实例。

例如红遍全球的美国音乐剧《猫》的舞美设计,就以艾略特诗集中的群猫的生存百态为原型和蓝本,创造性地设计出一个猫的世界的全方位舞台,并使舞台向观众席最大强度地延伸拓展,让整个剧场变成一个巨大的垃圾场,让观众用猫的眼光、从猫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把一群群猫与现实和宇宙之间连接起来的大型舞台装置,确实是以挑战的姿态开创了音乐剧的新领域。133229.cOM”(夏江源:《把神奇的想象变为可以感知的现实——欧美音乐剧舞美设计浅析》,《剧作家》2002年第3期第73页)

又如1998年上演的音乐剧《狮子王》(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舞美设计宏伟壮观,将一整座动物园搬上舞台,用大转台营造出无限的立体空间,真正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维动画世界,真可谓想人所未曾想,现人所未曾见。

尤为令人赞叹的是:旋转大舞台不仅在平面上旋转,而且上下升降,堪称全方位、立体化的杰作。同时,向观众公开展示舞台变换的过程,使观众清楚其中的奥秘,如同魔术师把秘密故意“变底”一样,一下子拉近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使舞台美术进一步由三维空间向心理空间深化。

二、深层次的设计构思

21世纪的舞美设计的艺术构思,不仅单纯为“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服务,而且极大地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大胆向深层次开拓,强化自身创造功能,出现了许多惊世新作。

例如,美国音乐剧《美女与野兽》的舞美设计,让丑陋的野兽在烟火中变成俊美的王子;使玫瑰花瓣如影视艺术的“慢镜头”一样一片片凋零;令被施了魔法的城门在慢慢旋转中向观众打开,并将金壁辉煌的宫殿逐步推到观众面前。

真可谓一个无限神奇般、童话般、梦幻般的世界。

又如,中国’99新版越剧《红楼梦》的舞美设计,也运用深层次的全新构思,全剧一反戏曲写意化的舞美设计模式,由“大写意”转为“大写实”。

“葬花”一场桃花瓣真实地满台飘落;“焚稿”一场真烟真火,并使窗外翠竹由繁茂到衰落,无疑于电影的“蒙太奇”镜头,令人拍案叫绝。

再如京剧《骆驼祥子》的舞美设计,用旧北京城歪斜的城墙和城门的背景,真是神来之笔,充分体现了深层次舞美设计构思的新高度。

三、高科技的设计手段

高科技的21世纪,舞美设计手段与舞台呈现手段均显示出高科技化的特点。

如以电脑绘图代替过去的绘景,以电子技术代表过去的声光控制技术,以电脑灯、激光技术代表过去的灯具等等,都使21世纪的舞美设计技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第5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 传承方式 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WWw.133229.Com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 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张少侠,《亚洲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第6篇

然而,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意识的改变,思想表达的多样性要求再加上外来文化、艺术意识形态的影响,传统的水彩语言形式已不再能满足艺术家们的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的引入使水彩画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在祖国的南方出现了以广州美术学院的王肇民教授为代表的另一个水彩语言体系。它突出油画般强烈的色彩感染力、素描关系的加强表现,同时与国画的笔法意韵和诗意高度融合的语言特色,与“轻音乐”式的传统水彩语言的艺术面貌拉开了很大的一段距离。它以雄浑、博大、深沉厚重的力度之美,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水彩的艺术语言,中国水彩从此从“轻音乐”发展为“交响曲”,成为表现对象和画家情感的交响,成为色彩、水分、笔触的交响。它时而淡雅、轻快;时而扑朔迷离;时而强悍有力;时而气势磅薄。它使“抢看”与“耐看”的品格在水彩画中同时得到体现。习惯上,人们把这种风格大异而带着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系俗称为“广派”水彩。

王肇民先生早年在杭州艺专学习,由法国写实派教授克里多教素描,受校长林风眠色彩技巧的启迪,向潘天寿、李苦禅学习国画。以这些西画、国画方面的第一流大师为师,给了王先生学画一个很高的起点,中西文化的交汇,在他的身上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对于西方艺术,他继承尊重自然的写实技巧,有选择地汲取了现代艺术在色彩和构成方面的某些经验;对于东方艺术,他吸收了山人、石涛、潘天寿等人的水墨画的笔法和风韵,使水彩画的具象美和抽象美高度统一,把西方艺术的色彩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笔法美融为一体,在浓厚苍劲中含有细腻的诗情。WWw.133229.Com其画风质朴、执著、品格高尚,成为80年代中国水彩画重新兴起的重要标志。

在水彩语言的运用上,王肇民先生一改传统水彩以水分流动、色彩透明而产生的以轻快见长的效果,把透明流动的色彩与坚实厚重的色彩结合在一起,“色彩险异地单纯化却不失丰富,画面大胆地平面化却不失纵深”,以概括、变化、简练、丰富的水彩艺术语言表现出水彩中罕见的力度。作品《红壶》以较单纯的红、黑、白、黄的大色块和微妙的色彩变化,取得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又不乏其和谐的画面整体感,所表现出的非一般响亮的色彩“能量”是油画艺术也不易达到的。王先生说:“作画,色阶越多越弱,色阶越少越有力。多则对比性弱,弱则无力;少则对比性强,强则有力。”画面中大块的红色鲜明、饱和,而黑色却又是那么深邃、静穆。这些,在色彩美感的表达上,都远远超出了传统水彩语言的强度。

同时,王肇民先生的水彩艺术也十分注重画面黑、白、灰关系的强化,从而加强画面的表现力。作品《荷花玉兰》以明显深邃的黑、灰层次为背景,衬托出洁白、通透的主体,花的圣洁、清高跃然纸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而在《大叶紫薇》《桔》《石榴》等大量作品中,王先生把中国画笔法中的皴擦、飞白、骨笔等用法与水彩语言高度融合,把西方的具象表现与东方的意象表现共冶一炉,以西方的绘画语言,强烈而含蓄地传达着东方民族文化精华,的确让观者为之折服。

王肇民水彩艺术“在艺术语言的运用上充分制造矛盾和调和矛盾:埋险而破险;以少见多,以一当十;处处充满艺术的辩证法”。他的作品亦体现了“以浊见清,以轻见重,以巧见拙,以华见朴,以矛盾的统一为依归”的艺术格调。林庸称道:“艺术形式的各种语言被他富有韵致地谱成了各式光彩夺目的画面”,而“绘画本身就是充满辩证色彩的艺术,唯其辩证得令你信服,才赢得了艺术的深沉与深刻”。王肇民水彩以其辩证的语言、罕见的力度美在中国水彩语言形式的发展上树立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在王肇民水彩艺术的一脉相承下,借着大师的臂膀,广州美术学院的水彩语言体系不断地发展、壮大,风靡大江南北。在广东,水彩画吸引了一大批艺术家们从油画、中国画等到其他专业转到水彩来发展他们的绘画语言,“广派”水彩,便因此而越来越体现出浓厚的“借鉴、融合”油画和国画的特征,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其中,龙虎、黄增炎、陈海宁、陈朝生、许以冠等都是个性分明、比较有影响的“广派”青年水彩画家。总的来说,“广派”水彩以王肇民水彩艺术为基础不断发展,其艺术特色日益鲜明,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在色彩的运用上注重加强对比,洋溢着油画般厚重、有力度的色彩和空间效果,浓艳中却又仍然保持水的韵味。例如:在黄增炎的《同心协力》《炼钢人》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比油画更油画的充满力度和重量感的水彩。又如:龙虎在他的水彩风景画中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画面色彩无论是对比还是统一都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他的作品色彩饱满,对比强烈,如《湘西老桥》《阳光下的老屋》等;特别是在作品《山村晨光》中透过碰撞的色彩和变化剧烈的造型,我们仿佛听到画家心灵深处令人震撼的呐喊。

(二)在材料、工具的运用上探索求新、大胆突破,不断创造新的画风,大大拓宽着水彩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许多水彩画家认为:水彩画的寿命主要是由于画纸的日渐灰暗而受影响。为了克服水彩纸的这一缺点,许多年前,王肇民先生就开始使用白色水粉颜料作为画面的底料,而黄增炎先生则发展性地在水彩纸上刷上丙烯涂层,并且改用油漆刷子作画,从而获得结实、厚重、流畅奔放的线条,其飞白处更带着几分中国书法的韵味。在《石榴》《陶鼎》等作品中,通过对材料、工具的不断尝试和总结,黄增炎先生摸索出一条综合性水彩的道路。

在厚重、有力的水彩语言的追求上,龙虎把水彩工具在表现力方面能达到的粗糙、浑厚的肌理效果推向了极致。他在作品《黎村的傍晚》中,讲究突出主观感受,不受对象细节变化的牵制,综合运用油画笔、水彩笔顺、逆、顿、搓的用笔,随形而变,把涩笔、肌理、色块与概括的造型高度融合,作品中蕴含着强大的张力。

(三)在水彩技法的运用上,“广派”水彩主张打破传统观念,不断推陈出新。

黄增炎先生认为透明颜料因为不能覆盖,有些灰色调只能通过水淡化颜色来获得,使水彩的色域相当有限。因此,在其作品《墓室陶鼎》中,他首先运用纯度高的朱红、桔黄等颜色覆盖在褚石等纯度低的色之上,从而获得鲜明、通透而沉着的色彩效果,进而利用涂了底料的纸面可以反复调整而不失其颜色的鲜艳的这一特性,在严格的干湿控制下用笔反复皴擦,时而滴上清水,反复数次,使画面获得丰富的、厚重的边线效果。

陈朝生在《橘子》《协奏金秋》《红土人》等作品中,尝试用透明的颜色覆盖在不透明的颜色上,使上下层颜色互相辉映、衬托,对提高调节画面色彩的明亮度和饱和度起到关键作用。

(四)画种语言的相互借鉴、吸纳,是当今绘画艺术语言形式一个很主要的特点。毫不例外,“广派”水彩在水彩创作中,除了融会油画般厚重的色彩,国画的笔意、诗韵之外,还对其他各门类艺术、画种进行吸收、借鉴,与水彩画高度融合,创造新的画风。

陈海宁在静物画《和谐的记忆》中,结合现代设计的形式美的装饰风格,传达着和平、宁静、深邃的美。画面局部看具有厚重的立体感,整体看却是含蓄的、平面的、有装饰味的。

广东的青年水彩画家许以冠在其作品《河边》《山泉水》中,明显地受了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他把人物的轮廓切割、透叠,通过空间错落,重新组合,使形象更为深刻动人。

“广派”水彩进一步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水彩语言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既可这样表现,当然也可以那样表现。水色淋漓的语言形式带给人们的是轻快、酣畅、朦胧的阴柔之美,而浑厚、有力、苍劲的水彩语言带给我们的是更强烈的来自心灵的震撼。从某种角度看,也似乎背离了传统观念以透明、轻快和作为品味水彩画的标尺。但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不破则不立,关键在于是以某种约定的规范来限定其语言形式,还是将其表现的语言形式作为延续发展的概念来探索。”作为一种工具,水彩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手段,轻盈、酣畅固然是它的语言表现形式,然而水彩为何不可凝重而厚实?中国水彩画老前辈李剑晨曾自谦地感叹:“画了一辈子水彩画,仍没有跳出外国水彩画的圈圈。”这句话应该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的确,变革中国水彩画,画出中国气魄,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广派”水彩的崛起,反映了中国水彩艺术家们在观念、意识上的拓展与进步。

别具一格的语言模式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既是对自身语言形式的充分肯定和认同,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以王肇民的水彩艺术为开端的“广派”水彩,充分借鉴了油画的空间处理手法和强烈的色彩感染力,国画的笔法、意韵、现代设计的平面、装饰化理念,以浑厚、有力、苍劲的水彩语言形式,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水彩语言体系。它标志着中国水彩艺术的发展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为中国水彩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刘骁纯.极平凡的创造.美术学报,1993年, 4.16

[2]王肇民.王肇民画语.台北:台湾国风出版社,1992.13

[3]陈杰雄.王氏风格的辩证法.水彩艺术,1996, 1.2

[4]林墉.银河大海. 美术学报,1993年, 14:44

第7篇

(一)建立美术文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完美人格。

中国传统绘画十分重视艺术审美认识 、人文启示的作用。对人格的崇尚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重要人文内容。中国传统美术描绘 自然的同时注重理想、情感 、志向等主观因素的表现。中国传统美术教学就已经明确了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格、心性 、品德 、人文等重要方面。以传统儒、释、道哲学为主体的文化体系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美术精华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品高逸的境界、超拔的精神、隽永的意味、精妙的笔墨是审视和衡量艺术品质高下的完整标准.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就相当于缺失了中国传统美术特有的艺术精髓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国传统美术观念审美认识和启示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审美趋向,引导其对真、善、美的完整追求。才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人格,这也是当代艺术教育的方向。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调文化传承美术学。学校艺术教育应当是一种艺术文化教育和情操教育。 一个人不懂得本国的艺术史和世界艺术史。就不能说他懂得艺术。我们要通过加强传统美术文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美术的理论研究能力.只有把美术传统理论合理地安排在课程体系中.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协调发展。才能激发艺术创造的灵性及胆略;只有正确深厚的思想修养.才能使艺术创造获得深刻的意蕴及不朽的内涵;只有纯真、高尚的人品,才能使艺术品具有高雅、脱俗的品格。

第8篇

我国的杂技滑稽表演艺术在上世纪50-60年代有过长足的发展。当时全国的各个杂技团都有自己的滑稽演员,其中不少杂技团都曾经拥有在全国颇有名气的滑稽明星。如

不过,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

在杂技滑稽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努力克服很多困难,主要有三点:

第9篇

“创作”一词在辞典中有两层含义:其一指创作文艺作品,其二指文艺作品。因而,绘画创作既包含绘画创作过程,也包含绘画作品本身。就绘画作品本身而言应体现时代主旋律,实际上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在作品中反映当下时代精神面貌与问题的某些特征和本质方面的首创性创作行为。几万年前,古人们在洞窟中或岩壁上,用粗壮而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动物或人物的轮廓,充满了粗犷的原始气息和生活气息。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占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和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当时有人说:“世界脱下破烂的旧衣,替教堂披上洁白的袍子”。Www.133229.coM中世纪的艺术正是以一种勇于牺牲的无私精神,把灵魂牢牢凝固在耸入云端的教堂的塔尖上。文艺复兴时期,在经历了封建教会势力一千年的统治后,人们开始挣脱精神的束缚和奴役,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生依附,使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现在,艺术更是以广泛的、多元的切入点关心、参与社会发展,关注诸多社会问题。

作为绘画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于是有人说:“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在某种方式上都是艺术家生活和工作其中的那个世界的反映”。这种说法明显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一幅绘画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和现实的这种亲近性,那么绘画作为一门艺术早就被摄影所取代。绘画没有消亡,本身就是一种证据,它说明绘画之所以成为艺术并不在于它和现实事物有一种相似性,并由这种相似性产生一种似真幻觉。但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过多地强调如何客观地如实描写,致使不少人掉进自然主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业已陈旧的观念和制度有没有扼杀某些天才!歌德曾经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他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人世的材料来工作才能使人了解;他也是自然的主宰,因为他使着人世的材料服从他的较高的意旨,为着较高的意旨服务。”毕加索有一次对他的友人克里斯琴·泽尔瓦斯说:“当我在枫丹白露森林漫步时,那一片翠绿使我感到难以承受,所以,我必须把这种感觉用绘画的形式发泄出来。是绿色在支配一切,画家作画只不过想快一点卸下他那感觉和视觉上的重负而已。”这起码可以说明,绘画创作源于主题世界的心灵和精神那种最内在力量的强烈追求,在这点上,古希腊的画家就已经注意到绘画并不是纯粹的模仿客观世界,苏格拉底的论述就是最好的证明。

绘画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究竟指什么?在艺术概论中是这样解释的:“灵感是指一种暗伏于创作者个体潜意识中的具有独特创造性的心理与思维活动。”也许我在这里阐述得过于繁琐、抽象。这种心灵感觉是如何发生并贯穿始终的,罗马诗人p.奥维德说过:“有一个神在我们心中主宰着。”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说,创作是一种不可见的心理事件,它是极难考察的。毕加索遇见了一片翠绿,由于无法承受而必须用绘画发泄出来。可想而知,那片翠绿必然牵动了毕加索心灵深处的感受。有位画家曾说:绘画是一种“突然遭遇”。实际上,也是阐述客观世界引发的主观感受。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感受不同,即使是同一人在同一环境下也难于重复两次完全相同的感觉。思想、想象、感情和感觉属个体,任何人也没有直接进入到别人的心灵中去过。人们的心灵只能通过内省的方式来考察,至此,有一些东西可以肯定,灵感的产生也有主体的思想、情感、观念等诸多因素共同构筑。

绘画创作的过程在于它的不可预计性,凡能预计其未来效果的活动都不是真正的创作活动。在真正的创作活动中,如果开始并不知道最后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甚至到工作临近结束时,仍然不知道其结果如何,只是凭直觉工作,渐渐地朝结束的目标前进,而并不知道它最后的形式是什么,这样的活动方能称为创作。马蒂斯是这样论述这一问题的,他说:“何时为创作结束,当所有部分建立起它们明确的关系,对我来说已不可能全部画一遍的情况下去补充一笔时,它就意味着完成时刻到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当艺术家停止思考怎样去改善他们的作品时,就意味着创作活动的结束。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