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二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11-15 22:52: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二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二教案

第1篇

是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及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本节的主线,学生掌握性质在二次根使得化简和运算的运用是关键,从化简与运算由引出初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分母有理化,分母有理化的理解决定了最简二次根式化简的掌握.

教学难点是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二次根式的除法与乘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强调根式除法结果的一般形式,避免分母上含有根号.由于分母有理化难度和复杂性大,要让学生首先理解分母有理化的意义及计算结果形式.

教法建议:

1.本节内容是在有积的二次根式性质的基础后学习,因此可以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模式,通过前一节的复习,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再结合积的性质,对比、归纳得到商的二次根式的性质.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与适当的指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探索方向.

2.本节内容可以分为三课时,第一课时讨论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并运用这一性质化简较简单的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分母可以开得尽方的二次根式);第二课时讨论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并运用这一法则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以及二次根式的乘除混合运算,这一课时运算结果不包括根号出现内出现分式或分数的情况;第三课时讨论分母有理化的概念及方法,并进行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把运算结果分母有理化.这样安排使内容由浅入深,各部分相互联系,因此及彼,层层展开.

3.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中的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过程中,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猜想,积极探索,运用类比、归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能利用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2.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

3.使学生掌握分母有理化概念,并能利用分母有理化解决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近似计算问题;

4.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除法公式进行化简与计算的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公式的引入过程,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通过分母有理化的教学,渗透数学的简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会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除法运算,还要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除法采用分母有理化的方法进行.

2.难点:二次根式的除法与商的算术平方根的关系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

从特殊到一般总结归纳的方法以及类比的方法,在学习了二次根式乘法的基础上本小节

内容可引导学生自学,进行总结对比.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回忆及得算数平方根和性质:(a≥0,b≥0)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出的?(上述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是由具体例子引出的.)

学生观察下面的例子,并计算:

由学生总结上面两个式的关系得:

类似地,每个同学再举一个例子,然后由这些特殊的例子,得出:

(二)新课

商的算术平方根.

一般地,有(a≥0,b>0)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让学生讨论这个式子成立的条件是什么?a≥0,b>0,对于为什么b>0,要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因为b=0时分母为0,没有意义.

引导学生从运算顺序看,等号左边是将非负数a除以正数b求商,再开方求商的算术平方根,等号右边是先分别求被除数、除数的算术平方根,然后再求两个算术平方根的商,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可以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

例1化简:

(1);(2);(3);

解∶(1)

(2)

(3)

说明:如果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在运算时,一般先化成假分数;本节根号下的字母均为正数.

例2化简:

(1);(2);

解:(1)

(2)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分母的特点,然后提出,的问题怎样解决?

再总结:这一小节开始讲的二次根式的化简,只限于所得结果的式子中分母可以完全开的尽方的情况,的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

学生讨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小结.

(三)小结

1.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注意公式成立的条件)

2.会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化简.

(四)练习

1.化简:

(1);(2);(3).

2.化简:

(1);(2);(3)

第2篇

Unit9Whenwasheborn?

Teachinggoals:

1.Learntouse“beborn”toasksbsth

2.掌握一般过去时态的以howlong,when,where等疑问词开头的特殊疑问句.

3.能用有关的形容词来描述人,并能用一般过去时来谈论熟知的、敬佩的人物.

Period1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Leadingin

Greeting.AskSswhentheywerebornandwhichsportsstarstheylike.

Step2Pre-task

SBPage53,1a&1b.AskSstomakealistofinternationalsportsstarstheyknow.ShowsomesportsstarsphotostoSs

Ask:T:Who’sthat?S:That’s….

T:Whenwasheborn?S:Shewasbornin….

Pairwork:makeconversations.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Step3While-task

SBPage53,1b.Lookatthepictures.Readthenamesandtheoccupation.MakesurewhatSsshoulddo.

pletetheexercise.Checktheanswers.

SBPage53,2a&2b.Pointoutthecolumnsandreadtheheadingstoclass.Explainthemeaningofthewordsatthetopofeachcolumnifnecessary.Say,thistimefillintheinformationunderHowlong.Playtherecording,Sscompleteactivity2b.Correcttheanswers.

Step4Post-task

Pointtothechartinactivity2a.Pointoutthefill-inlinesintheconversationinactivity2c.ShowSshowtodotheactivity.AskSstoworkinpairs.Thenmaketheirownconversation.Correcttheanswers.

Step5Homework

Collecttheinformationaboutsportsstars.Thenmakecards.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Period2

Teachingcontents:Grammarfocus,SectionA3a,3b,4a,4b.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Leadingin

Revisethepasttense.

Step2Pre-task

SBPage54,Grammarfocus.AskSstosaythequestionsandresponses.AnswerthequestionstheSsmighthave.

Step3While-task

SBPag355,3a.AskSstopointtothenamesinthechartbelowthearticle.Readthenametotheclass.

Explainthewordachievement.

Dividetheclassintotwogroups—AandB.Havethemcontinuefillingintheirowncharts,ontheirown.

SBPage55,3b.AfterSshavefinishedreadingandfillingtheiranswers,askSstoworkinpairs.

DrawthechartontheBb.AsktheSswhofinishfirsttowritetheanswersinthechart.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Correcttheanswers.

Step4Post-task

SBPage55,4a.

WritethissamplequestionontheBb.ThenasktwoSstoaskandanswerthesequestions.

AskSstotalktoseveralotherSs.Movearoundtheroomcheckingtheirprogress.

SBPage55,4b.AskSstotelltheclasswhattheylearnedaboutastudent.AllowotherSstoaskquestionsiftheydon’tunderstandsomethinganotherstudentsays.Askeachstudenttoreadatleastonestatementfromhischart.

Step5Homework(改错)

1.Iwenttotheclassroom,butnoonewerethere.

2.LastsummerIgotoHongKong.

3.LucyandLilydidn’tlateforschoollastweek.

4.Didyourfriendboughtanewwatchyesterday?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Period3

Teachingcontents:SectionB1a,1b,2a,2b,2c.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Revision

Checkthehomework.

Step2Pre-task

SBPage56,1a.

WriteontheBbtheeightwordsatthetopofthepage.Askastudenttothenamesofthepeopleinthepictures.

AskSstowriteoneortwowordsfromthelistundereachperson’spicture.

SBPage56,1b.

AskseveralSstoreadtheclassthewordstheywroteundereachpicture.Say,Nowworkwithagroup.Makeyourownstatementsaboutthepeopleinthepictures,usingthewordsyouwroteinyourbook.AskSstotelltheclasswhattheysaidaboutsomeofthepeople.

Step3While-task

SBPage56,2a.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Readtheinstructionsandpointoutthewordsinthelistinactivity1a.

Playtherecording.Sslistenandcirclethewordstheyhear

Checktheanswers.

SBPage56,2b.

Pointouttheeightsentences.AsktwoSstoreadthem.

PlaytherecordingandhaveSswritedowntheanswers.

Correcttheanswers.

Step4Post-task

SBPage56,2c.

AsktwoSstoreadthesampleconversation.

HaveSsworkwithapartner.Askandanswerquestionsusingthesentencesinactivity2b.

Askseveralpairstosayaconversationtotheclass.

Step5Homework

Rememberthewordslearnedinthisclass.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Period4

Teachingcontents:SectionB3a,3b,3c,4,selfcheck.

Teachingprocedures:

Step1Leadingin

AsksomeSssomequestions:Whenwereyouborn?Whendidyougettoschoolyesterday?etc.

Step2Pre-task

SBPage57,3a.

AskSstoreadthephrasesinthechart.

ThenhaveSstoreadthearticleontheirown,askSstocircleanywordsorphrasestheydon’tunderstand.

AskSstoreadtotheclassanywordsorphrasestheycircled.WritethemontheBb.AskotherSstoexplainwhattheymean.

AskSstoreadthearticleagainandfillintheinformationinthechart.

Correcttheanswers.

Step3While-task

SBPage57,3b.

教案正文随堂记录

AskSstousethesesentencestostarttheirarticles.

AskSstousethearticleaboutMidoriasanexample.

SBPage57,3c.

ReadtheinstructionsandaskSswhotheywriteabout.

AskSstoworkontheirown.Whentheyfinish,asktheSstoreadthearticletoapartnerandtotalkaboutthepersoninthearticle.

Step4Post-task

SBPage57,Part4.

AskSstoworkingroupsoffour.

Pointoutthesampleconversation.AskthreeSstoreadittotheclass.

ThenaskSstoworkwiththeirgroups.

第3篇

一、集中教育,正面引导,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幼儿活动前,先和他们分析一下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安全。如我们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很大,分为很多区域,如大型玩具区,球类区,玩沙区,练习平衡区等等。每个区域的玩具,材料,场地都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我们带领幼儿到了活动区域后,先和幼儿讨论应该怎样玩器具,应注意什么,使幼儿明白是非,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同时,由于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在教育中我们采用正面引导。在日常活动中常我们注意正面引导,对表现好的小朋友进行表扬,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他们学习,安全教育也如此。我们经常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来进行教育,从这些正面材料使幼儿正确理解了安全知识,提高了安全意识

二、选择多种形式,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1.个别指导和同伴影响相结合的形式

在活动中对于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我们加强了个别指导,因为他们对那些危险性强的项目自我保护能力差,无意识,在老师的个别指导帮助下,那些孩子会逐渐养成习惯,从而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有时同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或危险,自己便会从中吸取教训,而去摸索和探究另一种保护自我的方法,也大大的增强了自己的保护意识。

2.表扬和纠正相结合的形式

由于一些能力强的孩子有一些好的自我保护的方法,我们不断地加以发扬、光大,使更多的孩子了解到了哪些项目应注意什么?哪些是安全的?孩子们的头脑中会不断出现哥哥姐姐在玩的时候的正确姿势及安全玩的方法,从而有意、无意的提高了自身的保护意识。另外,在活动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当一旦发生险情或不安全的动作时应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纠正,这样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我保护的意识。

3.随机教育及时提醒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安全教育不仅要在集体活动中进行,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应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合理的安全教育。随机教育,及时提醒。如小朋友在上下楼梯时,我提醒小朋友不要手拉手,不推不挤不抢,一个一个的下。喝水时排好队,一个一个倒。在选择户外器具时,把小朋友分成男女两队,请女孩子先来拿玩具,一段时间下来,幼儿不再争抢玩具,男孩子都懂得让着女孩子,既培养了男孩子的绅士风度,也避免了拥挤现象的发生。使幼儿养成了良好的活动次序。 三、设计安全标志,强化安全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幼儿,引导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确定后指导幼儿制作安全标志。如我们在设计安全标志的过程中,经过商量,决定用“红色圆形”代表“禁止”,用“黄色三角”表示“警告”,用“绿色正方形”表示“提示”。结合户外发现的危险情况,我指导幼儿制作了多种安全标志。如不要用手摸、不要拥挤,不要头朝下滑,不准攀爬等多种标志。并引导幼儿讨论张贴在什么位置好,最能引起小朋友的注意?通过讨论,我们把“不要拥挤”的标志张贴在走廊和楼梯口,把“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张贴在荡船和秋千的铁环处,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样这些标志有效地起到了提示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作用。

三、运用有效的"危险后果"教育法

在成人眼里,我们经常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浅,什么也不懂.生怕他们受到伤害。总是喜欢反复叮嘱,不能做这个不能干那个,恨不能将孩子装进一个铜墙铁壁的堡垒里,使之不受任何伤害。老师也是如此,孩子一有出格的行为就非常担心。但是简单说教并不能引起孩子的足够重视,反复叮嘱还会引起孩子的厌恶。此外,孩子整天关在教室或家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一旦放出他们就像久困的鸟儿出笼一般,什么都想去尝试,这样一来谁能保证不出危险呢?所以我们应适时适当地将"危险后果"告诉幼儿,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幼儿,让幼儿从不同侧面了解事物的本质。当然,让幼儿了解的危险后果应有选择,注意适可而止,更不能吓唬幼儿,造成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学会如何去思考和分析事物,如何去面对这个大千世界。

四、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因滑倒而摔伤的例子随处可见,所以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和方法很有必要,如告诉小朋友不要奔跑,在摔倒时,要用手撑一下地,受到的伤害就会小得多;遇到陌生人不能随便跟别人走等等。孩子们知道了一些保护方法后,这样在遇到必须去独自面对的问题时,他们才能避免受到伤害。

第4篇

初中语文第一册写作辅导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中学刘芳汪明

教案

第二单元写自己紧熟悉,最动情的东西

[教学目的]

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问题。

[教学重点]

1.了解“为什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感受、思考,发现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我写我”“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意识。

[教学方法]积累体验法

[教学程序]

(一)活动准备

1.准备一本《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在上面记录父母亲,爷爷、奶奶、老师同学(包括自己)的那些令人难忘的、揪心揪肺的、心花怒放的、泪流满面的、惊讶不已的、幽默俏皮的富有启迪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

2、画一张心情曲线图,并说明心情曲线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一.说中感

①从《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里选择素材,进行汇报,要求切入角度小,真实有具体的事情。

②观察心情曲线图,以“__________的心情,为话题进行汇报,要求说出心情变化的具体原因。

二.读中悟

1.出示例文

例文1我的哑巴母亲

李春雨

我的母亲是哑巴。母亲不知道娘家,一辈子没走过亲戚,也没出过远门,她是父亲用钱买来的。

母亲是天生的哑巴。听人说,在生下我之前,她没有欢乐,没有笑容,只有忧伤。母亲只是整天干粗重的活儿,做粗糙的饭菜,像一头辛勤耕作的牛。

我出生后,母亲有了辛勤劳作后的笑容。她用咿咿呀呀的语言和甜甜的笑颜哺育我的童年。

村里的孩子常拍着我长满疮痂的头,指着我的鼻尖叫着:“看哪,这是哑巴崽子,看哑巴崽子!”他们不愿和我玩,我只是整天伏在母亲的背上做梦,或在她瘦小的身旁玩泥巴。那时,我只知道母亲的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

我的父亲喜欢在村里东游西荡,饿了就向母亲要饭吃。稍不如意,就向母亲伸出那宽大的巴掌,而母亲像一块坚硬的岩石,默默地承受着。

转眼间我已到了入学的年龄。那天,母亲在父亲面前咿咿呀呀很久,父亲置之不理。母亲“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父亲还是不理。母亲就抱住父亲的腿不放,父亲一时火起,一顿拳打脚踢,但终于把我的学费交给了母亲。看着这一幕,我惊呆了,这是我平日看来默默无声的母亲吗?她用柔弱的身体为我争得上学的机会,从她的眼神看得出她决意让我上学的执著和刚毅。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掉落下来。

有一次上学忘记了带中饭。上完第一节课后,母亲咿咿呀呀地向教室走来了。我赶紧躲到了一棵树后面。母亲还是发现了我,她赶紧跑过来,把饭送到我手里。这时同学们蜂拥而至,有几个男生鄙夷地指点着母亲。我觉得丢尽了脸面,狂叫着冲出人群,把饭扔到了母亲那张充满笑意的脸上。我恨她是哑巴,给我带来嘲笑。人群一哄而散,只剩下母亲惊呆地站在那里,秋风卷着落叶,在她脚下翻飞。

后来,班主任知道了这件事,他批评了那几个男同学,也批评了我的无知。同学们从此向我投来友好的目光,我的心灵也经受了一次洗礼。期中考试结束后,学校召开家长会。我特意把母亲请到了学校,在班上我当着所有家长和同学的面,深情地叫了一声“妈妈……”。

我的哑巴母亲开完会又走了。她带着阳光,带着微笑,走了。我望着母亲远走的背影,眼泪不禁又涌了上来……

例文2哦,长大了!

牟兴

长大了,不难想像,一切都变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抱着小皮球玩耍又整天爱哭鼻子的顽童,已经长成了一个经常抱着大篮球在球场上龙腾虎跃博得观众阵阵叫好的男子汉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在商店看见一件好的的玩具就傻痴痴地站在那里半天不走,死缠着爸爸买一件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看见一件好玩具表面好像无动于衷、不屑一顾而心里却打着小九九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只拿着小人书看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能够读通一本本几百页甚至上千页的世界名著的“小博士”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让爸爸、妈妈弯着腰牵着小手慢慢走着的小矮个儿,变成了一个比爸爸、妈妈高一大截的小大人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搂着爸爸脖子要爸爸讲故事的小不点儿,变成了一个能够编故事并讲给小朋友们听的“小智囊”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看见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只静静地听着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能够天南地北、古今中外神侃一通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整天歪着头,拍着手唱着《站板凳你莫摇》的小男孩,变成了只在没人的时候轻轻哼几句《青青的世界》的大男孩了。

哦,长大了,过去那个无忧无虑、无谙世事的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心忧天下、胸怀世界的热血男儿了。

哦,长大了,一切都变了。

2.学生阅读例文并探究。

①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种情?

②文章为什么能写得形象丰满,情感深挚?

三、议中明

学生讨论:我们的作文应该写什么?怎么写?

小结明确:

①写什么?

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包括我、学校、家庭、自然、社会。

自己——把自己的摆进去,写我的经历、我的个性、我的思考、我的真情。

学校——老师、同学、其他人、教学、考试、活动、竞赛、友情、师生情。

自然——动静刚柔、晨午暮夜、春夏秋冬、鸟兽虫鱼、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风雨雷电。

家庭——父亲母亲,饮食起居、搬迁装修、下岗调动、过节旅游、亲。

社会——大街小巷、工厂公园、菜市商场、农村城市。

写自己最动情的东西:感动、快乐、高兴、烦恼、忧愁、悲哀、愤怒、幸福,喜怒哀乐忧惧、悲欢离合愁苦皆可。

②怎么写?

1.选准一点,将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即可,不必太费心机,追求大而完美。

2.情感是记叙文的灵魂,要注意自己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去掉漠然,动情地生活,用心地写作,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

四、学生作文。

参考文题:

1。那次,我真的笑(笑、生气、伤心……)

2.我爱我家

3.学生自由拟题作文。

附:学生优秀作文

家里的一切,你们还好吗?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中学张欣

粗略一算,我已经两年没有回那个真正的家了。心中的那份牵挂久久地萦绕着。

这么久没人住,家里的一切还好吗?也许,在所有的家具上,都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吧。

我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十分念家的人,而且我家并不豪华,但是那种特殊的感情并没有隐退过。

在梦中,我曾经无数次地听到过房门上挂着的风铃的“叮叮”声,那么的亲切悦耳。我也敢十分肯定地说;“离家这么久,我还能第一时间内准确地分辨出我家关门的声音。”我无法忘记家中的每一景。

想念那两棵竖立在门边的装饰树,我无数次地发誓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将它擦得干干净净,重放光彩。

想念那盏悬挂在客厅天花板上的大吊灯。虽然因为怕浪费电,家人都很少开它,但是它却给了我许多幻想。我一度固执地认为,那亮得十分刺眼的灯光可以照透一切虚伪。

想念那静静地坐在客厅里的大红木沙发。在酷暑里,它们给了我无数个凉爽的美好的回忆。

想念房间里的书桌,虽然在它上面并不是“书海”,但是书桌上写作业的那种亲切感,我从未忘记过。

还有那雪白的墙上挂着的吊卡,书架上堆满的书籍,甚至阳台上很久没有碰过的秋千,每一景都是那样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永远地抹不掉。

风铃,你还好吗?小树,你还好吗?秋千,你还好吗?多希望能再去看看你们,用心去感受你们啊!

那次,我真的很难过

湖北省公安县孱陵中学华静

痛苦是快乐的孪生姐妹,的确这样。

刚上小学,爸爸就送我一只可爱的小狗,它永远伴随着我。它整天活蹦乱跳,举止一点也不文雅,即使这样,它还是很快占据了我的心灵。

小狗如一位家庭教师,时时教育着我。小狗如一位忠实的朋友,常常鼓励着我。我对它的感情也是一天比一天强烈。

一次,我与好友到户外骑车,我担心小狗会很孤单,便把它一同带上了。

到了草地上,我把小狗随手一放。开始骑车了,却把小狗冷漠了。我们的欢声笑语似乎更加刺伤了它,它可怜的站在那儿,满脸的失望与忧伤。此刻它好象非常想凑到我身边,对我说:“小主人,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可惜它不会汉语,只能在那儿“汪汪汪”地叫个不停。此刻,除了我又有谁真正理解它呢?于是,我停下车,奔到了小狗跟前,一把搂起它。

我陪着小狗在绿油油的草坪上玩着,闹着,它看上去似乎开心了很多,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孤独感。玩累了,便跑进我的怀里,让我抱着它,它眯缝着眼,好象在对我开心地笑……

小狗陪着我度过的日日夜夜,我都认认真真地记在了日记本里,因为有它的日子,我真的很开心。

可在我小学毕业时,它竟无情地离我而去。我不知道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它要这样来惩罚我,也许我留给它的自由空间太少太少了,它想找个自由清净的地方去生活。但我真的很难过,整颗心都受到了强烈的撞击……

我的眼泪情不自禁落了下来,而且整个心乃至整个生命都在为这个小生灵哭泣。那次,我真的很难过……

课堂实录

说中感(1)

师:同学们的《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家》及近段时间的“心理曲线图”准备好了吗?

生(一部分):准备好了。

师:还一部分同学可能还未完工,不要紧,未完工的就动用记忆,回忆一下也行,不过以后要注意勤积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下面开始汇报:

生一:我们爸爸睡觉喜欢打鼾,(学生笑),我曾向他提出过多次抗议,每次抗议时他总笑着说:“下次不打了,下次不打了。”可一睡觉照打不误。为此,我拒绝同他在一个房间睡觉。有一次期中考试前,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又和我挤一张床,那天晚下我破例没被爸爸的鼾声惊醒,第二天起床一看,他的眼睛红红的,后来才听妈妈说,为了不影响我考试,他那天强迫自己“失眠”了。

生二:我的妈妈非常喜欢唠叨,我耳朵都被她的唠叨折磨得快生茧了,后来呀,不管她唠叨什么,我总是左耳进、右耳出,可有一回天气变了,她要我带伞,我没听。后来淋了一场雨,感冒了好几天,后来,我明白了。妈妈的唠叨是爱的唠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情极细腻,发现了爱的唠叨,爱的鼾声,另外的同学还有爱的发现吗?

生三:我的父母亲都在深圳打工,家里没有大人,所以早自习我经常迟到,爸爸妈妈听说这事后,每天早晨都在六点钟准时给我打电话叫我起床,因长途电话贵,他们从不让我接电话,只让电话铃声催我起来。

师:母行千里担忧儿,这也应该是爱的电话。

生四:我们家的电话却没有爱的感觉,爸爸喜欢打麻将,电话是牌友邀他的工具,凡给爸爸的电话,一定是他的麻友,为此,妈妈已经和他吵过很多次,他依旧不改,没办法,在他们的一次非常激烈的争吵后,妈妈扯断了电话线,现在我们家的电话不能用了,可爸爸还是喜欢打麻将。

师: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幸与不幸也是可以转化的,你可以发挥聪明才智、动动脑筋,用自己的力量把爸爸劝回来。

生五:我的爸爸性格很暴躁,只要我一不顺他的心,他就甩甩拳头厉声呵斥我:“你不听话,看老子不揍你!”马上又要期中考试,爸爸已经给了我不挨揍的条件,每科90分以上。我这几天很紧张,每天晚上都拼命地学习,昨天做梦都还被爸爸打了一顿,我有时真恨他,可是转念一想:他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啊,恨就又变成了理解,不管怎样,他必竟是我的爸爸。

师:能有如此善解人意的儿子,我相信你爸爸也会变得善解人意的。

生六:我生下来就没有见过

爸爸,据妈妈说,我还未生下来时,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爸爸出去打工,一出去就再也没回来,至今杳无音讯,我很想见见他,哪怕他爱打麻将,哪怕他穷只要是我爸爸,让我有一个完整的家,不让妈妈整天愁眉苦脸就行。

(有学生眼睛湿润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号没按要求说出家庭成员的典型言行,但是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很多同学被感动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写动情的东西。

下面大家接着说,还有“班级人物典型言行”及“情感变化”西方面内容,希望同学们汇报时全面涉及……

教案评析

作文时,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写出的文章往往没深度,主要原因就是缺少生活的积累与感悟,再就是文章里泛滥着假大空,教会学生积累生活、感受生活,写最熟悉的东西,抒发真情感,是本节课的宗旨,生活要积累、情感需体验。所以教学主导方法为积累体验。

指导之前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家庭(班级)成员典型言行录》就是一个积累生活的见证。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生活浓缩的典型的、深刻的表现。所以,要求学生在“典型”上做文章,是对生活在提炼的基础上积累,“说中感”是在这积累的基础上再提炼,经过两次提炼,表达出来的必是精华了。这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随手记下生活点滴,然后披沙炼金,必会有闪光的金子。“读中悟”中两篇例文都属于写熟悉的、动情的生活的优秀代表作,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对“写什么”有了一点朦胧的概念,再讨论,再延伸,“写什么”就像一眼汩汩流动的泉水,不停地往外冒,作文也就有了无尽的题材。——写最熟悉的东西,可仅仅如此还不行,作文要打动人,并不是有东西写就可以了,它必须承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愈是真实的,就愈是动人的,所以教师最后引导归结:要想别人心动,得先自己情动,“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参考资料: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受力,我要他们以生活为师,激励他们要热爱生活,勤于思考,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要使作文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体验和感受,作文才会常写常新。

——上海特级教师毛荣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3

我们有两大生活基地,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同学们尚未走上社会,同社会的接触是有限的,我们需要扩大生活视野。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争取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或者去旅游,或者去打工,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丰富对于社会的感性认识。这是一个方面,是一种辅助和补充。另一个主要方面,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生活范围,经常性的毕竟还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因此在思想上就要明确意识到,家庭和学校,这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基地,我们的写作素材主要靠这里供给。

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是我们最熟悉和最怀有感情的生活。我们的写作,曾经自觉不自觉的利用了这里提供的大量素材。但同时你也不免感到,家庭和学校都太平淡、太单调,每天吃饭睡觉,上课下课,写来写去有什么意思,有多少好写呢?这是由于习以为常,感觉钝化,“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但也说明,我们对这两块生活基地,虽说熟悉,却还不完全了解,虽有感情,却还关心不够。因此我建议大家,不妨先来摸摸底,看看我们拥有的生活矿藏,究竟有多大,究竟有多深,可能开采出多少矿石?当然,生活是没有底的,开采当中还会有新的发现,探明的储藏可能一下子扩大许多倍,老矿旁边可能有新矿,开采石油可能发现天然气。本篇只揭个盖子,让大家大概瞧一瞧。

一、记叙文的内容,不外人、事、物、情。每个家庭、学校的生活,正是涵盖了这四个方面,不断向我们发出信息,让我们筛选、整合,以获取写作的素材。应该说,这两座矿藏,对我们来说,是够大的了。

二、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都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时间的长河中不停地流淌着。日常的微小的变化不一定看得出,但是春去秋来,开学放假,家中的食谱变了,校园的花草变了,人们的衣着变了。90年代跟80年代不一样,世纪之交跟90年代前期、中期不一样,初中跟小学不一样。到处在进行基础建设,城市变了,农村变了,道路变了。多少个家庭迁进新居,家电更新换代。多少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矗起,开设微机课的学校越来越多。希望工程举世瞩目,贫困山区的学生从破陋的教室搬进崭新的校舍,其变化,其意义,不亚于大城市中一些先进学校同世界联网。

第5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及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够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结构特点,灵活择其简单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教学难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教学疑点:对“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中“恰当”二字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方法,四种方法各有千秋,究竟选择什么方法最适当是本节课的目标.在熟练掌握各种方法的前提下,以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或者说是用简单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本节课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

一元二次方程是通过直接开平方法及因式分解法将方程进行转化,达到降次的目的.这种转化的思想方法是将高次方程低次化经常采取的.是解高次方程中的重要的思想方法.

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平方根的概念为直接开平方法的引入奠定了基础,符合形如(ax+b)2=c(a,b,c常数,a≠0,c≥0)结构特点的方程均适合用直接开平方法.直接开平方法为配方法奠定了基础,利用配方法可推导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配方法和公式法都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后者较前者简单.但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因式分解的方法是独立的一种方法.它和前三种方法没有任何联系,但蕴含的基本思想和直接开平方法一样,即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方程的左边易分解,而右边为零的题目,均用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1)3x2=x+4;

(2)(2x+1)(4x-2)=(2x-1)2+2;

(3)(x+3)(x-4)=-6;

(4)(x+1)2-2(x-1)=6x-5.

此组练习尽量让学生眼看、心算、口答,使学生练习眼、心、口的配合.

(2)解一元二次方程都学过哪些方法?说明这几种方法的联系及其特点.

直接开平方法:适合于解形如(ax+b)2=c(a、b、c为常数,a≠0c≥0)的方程,是配方法的基础.

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是公式法的基础,没有配方法就没有公式法.

公式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较配方法简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

因式分解法:是最简单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但只适用于左边易分解而右边是零的一元二次方程.

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都蕴含着由高次向低次转化的思想方法.

2.练习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

(1)(x-5)2=36;(2)(x-a)2=(a+b)2;

此组练习,学生板演、笔答、评价.切忌不要犯如下错误

①不是x-a=a+b而是x-a=±(a+b);

练习2.用配方法解方程.

(1)x2-10x-11=0;(2)ax2+bx+c=0(a≠0)

配方法是解决代数问题的一大方法,用此法解方程尽管有点麻烦,但由此法推导出的求根公式,则是解一元二次方程最通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此练习的第2题注意以下两点:

(1)求解过程的严密性和严谨性.

(2)需分b2-4ac≥0及b2-4ac<0的两种情况的讨论.

此2题学生板演、练习、评价,教师引导,渗透.

练习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练习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2-3x+2=0;(2)3x(x-1)+2x=2;

解(2)原方程可变形为3x(x-1)+2(x-1)=0,

(x-1)(3x+2)=0,

x-1=0或3x+2=0.

如果将括号展开,重新整理,再用因式分解法则比较麻烦.

练习5.x取什么数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解:由题意得3x2+6x-8=2x2-1.

变形为x2+6x-7=0.

(x+7)(x-1)=0.

x+7=0或x-1=0.

即x1=-7,x2=1.

当x=-7,x=1时,3x2+6x-8的值和2x2-1的值相等.

学生笔答、板演、评价,教师引导,强调书写步骤.

练习6.选择恰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1)选择直接开平方法比较简单,但也可以选用因式分解法.

(2)选择因式分解法较简单.

学生笔答、板演、老师渗透,点拨.

(四)总结、扩展

(1)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公式法是最主要的,最通用的方法.因式分解法对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是最简单的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应据方程的结构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去解.

(2)直接开平方法与因式分解法中都蕴含着由二次方程向一次方程转化的思想方法.由高次方程向低次方程的转化是解高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教材P.21中B1、2.

2.解关于x的方程.

(1)x2-2ax+a2-b2=0,

(2)x2+2(p-q)x-4pq=0.

4.(1)解方程

①(3x+2)2=3(x+2);

(2)方程(m2-3m+2)x2+(m-2)x+7=0,m为何值时①是一元二次方程;②是一元一次方程.

五、板书设计

12.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

四种方法练习1……练习2……

1.直接开平方法…………

2.配方法

3.公式法

4.因式分解法

六、作业参考答案

1.教材P.2B.1(1)x1=0,x2=;(2)x1=,x2=;

2:1秒

2.(1)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a+b)][x-(a-b)]=0.

x-(a+b)=0或x-(a-b)=0.

即x1=a+b,x2=a-b.

(2)解:原方程可变形为(x+2p)(x-2q)=0.

x+2p=0或x-2q=0.

即x1=-2p,x2=2q.

原方程可化为5x2+54x-107=0.

(2)解①m2-3m+2≠0..

m1≠1,m2≠2.

当m1≠1且m2≠2时,此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第6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会用多种方法来比较角的大小。

3、在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感知角的大小和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角”

1、导入:瞧,这是什么?(三角尺)你知道为什么它叫三角尺吗?(因为它有三个角)

2、揭题:角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怎样的图形是角呢?它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研究角。(板书:认识角)

二、观察实物,认识角

1、初步感知角

(1)师:谁能上来在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一指?(生一般只能指出一个点)

师:老师明白了,你们指出的角是这样的(黑板上画1个点)。问:这是一个角吗?这是什么呀?(点)

师:对,1个点,除了要指这个点,还要再指出什么才是一个角呢?谁再来试试?

生指师引导:对,大家有没有看到,他不但指出了这个点,还指出了和这个点连着的两条线,看明白了吗?(在黑板上画两条边)

师:小朋友们伸出手指一起来跟老师指一指(示范指角:这是1个角)

(2)师:在三角尺上你还能找到另外的两个角吗?(指名生上来指)

(3)师:小朋友身边都有三角尺,请你在自己的三角尺上选一个角指指。

(4)师:现在请小朋友用选定的这个角戳戳自己的手心,感觉怎么样?(点很尖)

再摸摸两条线,感觉这线怎么样?(平平的、直直的)

2、抽象角

(1)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在三角尺上找到了三个角(课件出示),数学书的封面上有角吗?想一想一共有几个角呢?谁来指指看?(边指边说:这是1个角)

师: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也形成了一个角,谁来指一指?(生指)

(2)师:现在老师在每幅图上选一个角移下来(点击课件),看,这三个图形都叫角,他们摆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同桌讨论: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直的线,还有1条小弧线。

3、角的各部分名称

指出:这条小弧线,是角的符号。角就是由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线组成的。我们把这个点叫作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顶点出发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这是角的一条边(板书:边,),这是角的另一条边。(板书:边)

电脑第1个角:一起说说,这是角的什么?(顶点)这是什么?(边)

4、角的组成

问:那么,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呢?(板书:角有1个顶点,2条边)

师:谁来指一下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

三、判断比较,内化特征

1、判断角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对角有点感觉了吗?那我们来玩一个快速反应的游戏。(出示:“想做”T1)下面哪些图形是角?是角的我们用“√”表示,不是角的,我们用“×”表示。我说一二三,大家一起判断,行不行?(学生判断思考,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旋转最后1个角)追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小结:看来,要判断是不是角,要看有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2、找角

(1)教室里的角

师:小朋友们认识了角,你能在我们教室里找到角吗?找找看。(顶点和边指一指)

(2)图形上的角

师:小朋友真厉害,能从这么多的物体上找到角,其实在一些平面图形中也有角!你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吗?如果你找到了角就给它画上小弧线作为标记,找到几个就填在括号里。

投影作业,交流讲解。

3、做角

师: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很多角,那你想做一个角吗?(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种材料:小棒、吸管、长方形纸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学生做角)展示,汇报。(1)小棒搭出1个角:两根小棒看成角的两条边。

(2)折吸管:吸管弯曲处当作角。

(3)折长方形纸片:可以用小弧线标出折出的新角。

四、比较辨析,体验角的大小

师:小朋友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角,真了不起。老师也做了一个角,是个特别的角,两条边还能怎么样?(能活动)像这样的角就叫做活动角。你想做吗?请小朋友用口袋里的绿色塑料条做一个活动角。(生操作)

师:把你的活动角拿起来看看能不能活动?

(一)感受角有大小

1、师:你能把你的活动角变大吗?试试看(生操作)你是怎么把角变大的?(把角的两条边拉开),指出:这个拉开就是张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

问:如果把角的两条边合拢,小朋友合拢看看(生操作)角就怎么样?

小结:对呀!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是有大有小的)

2、师:你在生活中也见过这种可以变大变小的角吗?

A、剪刀(实物):剪刀上的角在哪里?(两个刀口夹的部分是角)

师:其实,剪刀就是一个活动角。小朋友,用剪刀剪东西时我们先要把剪刀怎么样?(张开),角就变(大)。剪的时候就要把剪刀(合拢),角就变(小)。

B、扇子(课件):折扇上也藏着活动角,我们可以把扇子的两个扇柄看作角的两条边。当我们慢慢打开扇子,你能发现扇面上的角有什么变化吗?(变大)想想看,怎样可以让扇面上的角变小呢?(把扇子慢慢合上,角变小)

(二)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3

个钟面)

师:钟面上转动的时针和分针也会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指出:我们一眼就能看出第三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2、重叠法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角(板贴教具),你看看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学生猜)看来我们不能一眼准确的看出谁大了?你能想出好办法来比一比吗?(生演示,并说说怎么比的)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其中的一条边也重合,看另一条边,很明显白色的角的边在外面,所以白的角大。

(剪短白角的边)问:现在哪个角大?说说自己的想法。(一般学生会说黄角大)

(活动角)集体讲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把角的两条边张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重叠法)

五、课堂总结,内化角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如果你是角,你准备怎么像大伙介绍自己呢?

第7篇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课文,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体会不够深刻。利用现代技术资源,通过对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人物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句,感悟奇迹

1. 品析语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A. 奇迹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哪个词语看出“奇迹”?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生合作读)

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B. 奇迹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什么是极其准确?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摸到月季花?

指导朗读:

一次朗读体会:根据学生的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次朗读体会:在这“极其准确”的背后,融入了多少安静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啊!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安静深情地伸向月季花的画面,边用心来体会吧!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是――

C. 奇迹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理解:悄然合拢、奇迹。

2. 多么令人心动的一刻啊!我们再来读读这美好的画面吧!

(课件出示三个奇迹片段)

二、细读体会,深入感悟

1. 安静意外地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来她是怎么做的?

哪句话提到了?

2. 蝴蝶和安静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三、整体回顾,揭示主题

1.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2. 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了解生命的真谛。

3. 相机出现一张张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

补充:_____有生活得权利,_____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 配乐朗读。在音乐中感动,在音乐中感悟。

五、拓展阅读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

【点评】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并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执教时以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盲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围绕着这个问题串起了3个重点句的学习。抓住关键词“极其准确”“拢”等感受奇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促理解。以男女读、点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问题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这是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生命奇迹的人不太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残疾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出示各行各业平凡的人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拉近生活,孩子们又一次达到了情感,为体会: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意味和道理。

第8篇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1. 如果你在一块平面镜中看到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这位同学 通过这面镜子看到你的眼睛。(填“会”或“不会”)这是因为 。2. 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走,地上 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 的是水。(“发亮”或“发暗”)新 3. 噪声也叫“隐形杀手”,现代城市在需要安静的环境附近常常有如图3所示的 标志。4.如图4所示,物体的长度为 cm5.人们根据 能够辨别出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6.如图6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象,其中物质___是晶体,它的熔点是____℃,在第6 min时,这种晶体处于_____________状态. 7.太阳光穿过树林,形成光柱是光的 现象;雨过天晴,远处的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 现象。8. 如图8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 (用字母表示),反射角等于.折射角 。9.如图9所示的寒暑表的示数是 。

10. 一次,小明在家写作业时在书桌的玻璃台板上面滴了一滴水,透过水滴看下去,他发现压在台板下面的动画图片上的文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图片上的文字经过水滴折射后形成一个放大的像(填“实”或“虚”);如果小明以2m/s的速度走近竖直的平面镜,那么他的像相对他的速度是 。11.如图11甲所示是使用托盘天平时的实验情景,请你指出存在的两处错误:(1) 、 . (2)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砝码和游码的示数如图 乙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 g. 12. 等质量的两个实心物体,若两物体的体积之比是4∶3。那么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 ,质量之比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括号内)13. 美丽的诗句中也有物理:“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两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A 船和山 B 山和船 C 地面和山 D 河岸和流水14. 某辆汽车以4 m/s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当行驶完一半路程时改用6 m/s的速度行驶到乙地,已知甲、乙两地相距2 400 m,则汽车在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为()A.10 m/s B.5 m/s C.4.8 m/s D.6 m/s15.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C.声音只能传递信息 D.高速公路两旁安装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16.将发声的音叉与面颊接触,有“麻”的感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A.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声音能通过固体传播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传播是能量传播17.如图17所示的符号分别代表四种天气现象,其中主要通过液化形成的是() 18.如图18所示的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19. 图19中,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此时它所看到的像是图中的( )20. 如图20所示是钟表在平面镜中的像,则实际时间为( )A.11∶55 B.12∶05 C.5∶25 D.6∶3521. 潜在水中的人从水中观看岸上的路灯,他看到的灯跟灯的实际位置相比较() A.低一些 B.高一些 C.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22. 某同学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5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当蜡烛距透镜9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10cm B.8cm C.6cm D.4cm 23. 加热一定质量的水,其温度与时间关系如图23中实线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只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A.a B.b C.c D.d24.一物体经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实像,如果这时用纸将透镜遮住一半,则()A.屏上不能成像 B.屏上成像是原来的一半C.要移动光屏,才能成清晰的像 D.屏上仍成原来的像,但比原来的暗25. 如图25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象,则( )A.乙的密度大 B.甲的密度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26.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出现放热的是()A.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熔化为水C.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雾 D.用久了的白炽灯灯丝变细了27. 某自动扶梯用20 s可将站立于扶梯上的人送上楼,扶梯不动时走上去要30 s,人沿运动的扶梯走上去需要时间()A.50 s B.10 s C.12 s D.20 s三.作图题(共14分。要求:用尺规规范作图,误差不能过大,有作图痕迹,)28. 在图中,AO、BO'为点光源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标出点光源S和像S'的位置,简述求作方法(6分)并画出光路图(2分). 29.如图29所示,由点光源S发出的某一条光线射到空气和水的分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其反射光线过点P,折射光线过点Q,试在图中按题意画出光路图。(2分)30.在图30中,根据入射光线和对应的折射光线,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类型的透镜。(4分)四.探究与实验题(每问1分,共24分)31. 如图31所示是小方同学用两只外形相同的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 。 (2)选取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和物体的 关系。(3)在实验过程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再将另一支 蜡烛(选填“点燃”或“不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后面来回移动,直到看上去跟前面的蜡烛的像 。(4)当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20cm的A处时,玻璃板后B 处的蜡烛好像也被“点燃”了;移去B处的蜡烛,将光屏放在B处,发现光屏上并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5)小方将玻璃板移去,在玻璃板位置放一个凸透镜,B处放光屏,发现光屏上恰好成倒立、等大的蜡烛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32.张华和同学到东海岛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1)把天平放在  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3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32乙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32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cm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g/cm3. (3)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3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1)把物体放在2倍焦距外,在光屏上能够观察到的像是 、 立的 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2)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此时蜡烛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所在范围是 ,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3)把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 (填“能”或“不能”)在屏上看到像,利用这一原理制成 .(4)由实验可以得到的规律是:当蜡烛从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 透镜,像的大小逐渐 ,当蜡烛位于 时,可以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并成实像;当蜡烛位于 时,不能够在光屏上接收到像,并成虚像.五.计算题(9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步骤及公式)34. 实验室中有一种瓶子专用于测定液体密度,这种瓶子叫密度瓶.若瓶子的质量是10 g,装满水后,水和瓶子的质量是20 g.装满油后,油和瓶子的质量是18 g,求这种油的密度.

二、13.A 14.C 15.D 16.A 17.C 18.A 19.C 20.B 21.B 22.C 23.C24.D 25.B 26.C 27.C三、28.第一步,反向延长入射光线,交于一点S即为发光点;(2分) 第二步,作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S';(2分) 第三步,分别连接S'O、S'O'并延长,OA'O'B'即为反射光线。(2分) 说明:第二、三步用其他方法做对同样给分。30.甲图凸透镜,乙图凹透镜。四、31.⑴像的位置 ⑵大小 ⑶不点燃 重合 ⑷虚 ⑸1032.⑴水平台或水平桌面 右 ⑵62 20 3.1 ⑶不变。33.⑴缩小 倒 实 照相机⑵大于2倍焦距 投影仪、幻灯机 ⑶放大镜⑷远离 变大 焦点以外 焦点以内。34.解:水的质量:m水=20 g-10 g=10 g,……………………………………(2分)瓶的容积:V=m水/ρ水=10 g/1 g/cm3=10 cm3,………………………(2分)

第9篇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在ABC和DEF中,AB=DE,∠B=∠E,如果补充一个条件后不一定能使ABC≌DEF,则补充的条件是()

A、BC=EFB、∠A=∠DC、AC=DFD、∠C=∠F

2、下列命题中正确个数为()

①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②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有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4个B、3个C、2个D、1个

3、已知ABC≌DEF,∠A=80°,∠E=40°,则∠F等于()

A、80°B、40°C、120°D、60°

4、已知等腰三角形其中一个内角为70°,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A、70°B、70°或55°C、40°或55°D、70°或40°

5、如右图,图中显示的是从镜子中看到背后墙上的电子钟读数,由此你可以推断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A、10:05B、20:01C、20:10D、10:02

6、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腰的一半,则它的顶角为()

A、120°B、90°C、100°D、60°

7、点P(1,-2)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P1,P1关于y轴的对称点坐标是P2,则P2的坐标为()

A、(1,-2)B、(-1,2)C、(-1,-2)D、(-2,-1)

8、已知=0,求yx的值()

A、-1B、-2C、1D、2

9、如图,DE是ABC中A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如果BC=8cm,AB=10cm,则EBC的周长为()

A、16cmB、18cmC、26cmD、28cm

10、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高,点E、F是AD的三等分点,若ABC的面积为12,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2cm²B、4cm²C、6cm²D、8cm²

二、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1、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有条.

12、(-0.7)²的平方根是.

13、若,则x-y=.

14、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BAC,BC=10cm,BD=6cm,则点D到AB的距离为__.

15、如图,ABE≌ACD,∠ADB=105°,∠B=60°则∠BAE=.

三、作图题(6分)

16、如图,A、B两村在一条小河的同一侧,要在河边建一水厂向两村供水.

(1)若要使自来水厂到两村的距离相等,厂址P应选在哪个位置?

(2)若要使自来水厂到两村的输水管用料最省,厂址Q应选在哪个位置?

请将上述两种情况下的自来水厂厂址标出,并保留作图痕迹.

四、求下列x的值(8分)

17、27x³=-34318、(3x-1)²=(-3)²

五、解答题(5分)

19、已知5+的小数部分为a,5-的小数部分为b,求(a+b)2012的值。

六、证明题(共32分)

20、(6分)已知:如图AE=AC,AD=AB,∠EAC=∠DAB.

求证:EAD≌CAB.

21、(7分)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AC=120o,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点E,交BC于点F。

求证:BF=2CF。

22、(8分)已知: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垂足分别为C、D.求证:(1)∠ECD=∠EDC;(2)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23、(10分)(1)如图(1)点P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一动点,过点P作BC的垂线,交AB于点Q,交CA的延长线于点R。请观察AR与AQ,它们相等吗?并证明你的猜想。

(2)如图(2)如果点P沿着底边BC所在的直线,按由C向B的方向运动到CB的延长线上时,(1)中所得的结论还成立吗?请你在图(2)中完成图形,并给予证明。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CCDDBABCBC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1、1或312、±0.713、214、4cm15、45°

三、作图题(共6分)

16、(1)如图点P即为满足要求的点…………………3分

(2)如图点Q即为满足要求的点…………………3分

四、求下列x的值(8分)

17、解:x³=………………………………2分

x=…………………………………2分

18、解:3x-1=±3…………………………………2分

①3x-1=3

x=……………………………………1分

②3x-1=-2

x=……………………………………1分

五、解答题(7分)

19、依题意,得,

a=5+-8=-3……………2分

b=5--1=4-……………2分

a+b=-3+4-=1…………2分

==1…………………1分

六、证明题(共34分)

20、(6分)证明:∠EAC=∠DAB

∠EAC+∠DAC=∠DAB+∠DAC

即∠EAD=∠BAC………………2分

在EAD和CAB中,

……………3分

EAD=CAB(SAS)…………1分

21、(7分)解:连接AF

∠BAC=120°AB=AC

∠B=∠C=30°………………1分

FE是AC的垂直平分线

AF=CF

∠FAC=30°…………………2分

∠BAF=∠BAC-∠CAF

=120°-30°

=90°……………………1分

又∠B=30°

AB=2AF…………………………2分

AB=2CF…………………………1分

22、(9分)证明:(1)OE平分∠AOBECOAEDOB

DE=CE………………………2分

∠EDC=∠ECD………………1分

(2)∠EDC=∠ECD

EDC是等腰三角形

∠DOE=∠CDE………………………………1分

∠DEO=∠CEO………………………………1分

OE是∠DEC的角平分线…………………2分

即DE是CD的垂直平分线…………………2分

23、(12分)解:(1)AR=AQ…………………………………………1分

ABC是等腰三角形

∠B=∠C……………………………………1分

RPBC

∠C+∠R=90°

∠B=∠PQB=90°………………………………1分

∠PQB=∠R……………………………………1分

又∠PQB=∠AQR

∠R=∠AQR……………………………………1分

AQ=AR…………………………………………1分

(2)成立,依旧有AR=AQ………………………1分

补充的图如图所示………………1分

ABC为等腰三角形

∠C=∠ABC………………1分

PQPC

∠C+∠R=90°

∠Q+∠PBQ=90°…………1分

PBQ=∠ABC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