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1-10 18:38: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质量管理创新工作计划

第1篇

一、“十一五”以来电子发展基金主要成效

电子发展基金设立于1986年,是中央财政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做好电子发展基金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安排了一批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为产业较快实现企稳回升、加快结构调整作出了积极贡献。2006~2010年,电子发展基金累计实际投入34.71亿元,支持项目1825个,突出支持了五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显著增强了产业竞争力。

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及其材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产业,也是基金一直重点支持的领域。

――软件业领域。以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核心,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工具软件开发,建立中间件构件库和应用开发平台,完善嵌入式软件发展环境。针对软件服务化趋势,加快培育信息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累计支持项目561个,安排资金9.31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基础软件打破了国外软件长期垄断的局面,自主知识产权数据库产品得到广泛应用,中间件研发水平大幅提升,中文办公软件成熟度不断提高,应用软件实现快速发展。2010年,软件产业规模达到13364亿元,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为18%。

――集成电路领域。以打造芯片与整机大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了3G移动通信芯片、数字多媒体处理芯片、平板显示和LED控制芯片等研发和产业化。累计支持175个项目,安排资金3.96亿元。比照电子发展基金管理模式,2005年,国家设立了集成电路研发资金,累计支持项目209个,投入19.5亿元。

――新型显示器件领域。围绕突破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瓶颈和薄弱环节,基金以面板生产为重点,安排项目89个、资金3.68亿元,支持了PDP、TFT-LCD、OLED等产品领域和玻璃基板、显示光学膜、背光源等关键环节,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完善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光二极管、太阳能光伏等新兴领域产业链条,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演进升级需要,基金注重对新兴领域的引导支持,培育新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计算机和视听产业升级,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

――第三代移动通信方面。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投入资金2.28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22亿多元,支持TD-SCDMA项目88个,涵盖芯片、操作系统、终端、测试仪器仪表等,推动形成了完整的TD-SCDMA产业链,为大规模试商用和正式运营奠定了良好基础。

――发光二极管(LED)方面。投入资金5900万元,支持了20个项目,推动LED芯片制造、器件封装以及检测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建立LED产业标准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取得一系列关键工艺和技术的突破。

――太阳能光伏方面。围绕电池及专用设备、硅材料生产及循环利用等环节,投入资金3650万元,支持项目26个。我国已基本掌握多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制造设备国产化率超过50%,太阳能电池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形成了较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信息安全技术产品方面。投入资金2.96亿元,支持了29个项目,在防火墙、防病毒、防入侵、身份认证、网络隔离、安全审计、可信计算、备份恢复等领域取得较大技术突破,产品种类不断丰富。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扶持中小创新型企业相结合,推动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2010年,电子百强企业半数以上曾得到基金支持,这些企业已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基金重点支持了9家龙头企业,投入7.09亿元,华为、中兴、联想、大唐等企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基金每年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

(四)完善行业公共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调发展。

自2007年起,基金先后投入7200万元,带动地方投入7亿多元,支持国家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支撑平台和18个地方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2010年,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软件收入达到1064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0%,聚集效应明显。

(五)大力支持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十一五”时期,基金选择汽车、机械、服装等行业,投入资金6700万元,支持了51个工业软件和应用电子研发项目,提高了对两化融合的支撑能力。通过倍增计划,基金投入1.48亿元,支持了徐工集团等204个企业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基金还支持了一批服务于“三农”的产品研发和应用,支持了维哈柯、蒙古等少数民族文字软件研发和推广应用。

二、“十一五”期间电子发展基金使用和管理的体会

第一,制度不断完善是用好财政资金的前提条件。基金已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在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形成了示范。

第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管好资金的重要支撑。基金管理形成了部门配合、部省互动、司局协作的工作机制。财政部和工信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地方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参与组织和管理。基金项目审查委员会和基金办成员依据职责,携手合作、互相支持,确保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整体协调性。

第三,适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是确保项目成效的必要条件。基金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优先支持产业发展急需、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不断增强核心产业竞争实力。进一步将支持领域向产业两端倾斜,加大新型材料和核心领域专用设备的研发投入,从源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第四,创新支持方式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基金管理不断创新,自1999年开始,拿出部分资金采取股权投资方式对企业进行支持,探索创业投资支持方式,开创了财政资金按基金管理、以创投方式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三、进一步做好电子发展基金管理工作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贯彻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和产业政策,结合过去五年各省区市管理部门和企业反映的问题,以提高资金使用的质量效益为核心,创新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方式,进一步做好基金管理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金申报、评审程序。加强中介机构为申报企业提供研究、咨询服务的监管,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发生。加强项目评审前对专家权利与义务的宣讲,督促专家履行评审职责。利用申报通知、基金网站加强申报企业相关经济、技术指标实现和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

二是进一步加强项目的追踪问效。电子发展基金是补助工艺技术的开发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的,资助资金只能用在这个范围内。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追踪问效力度,严格审查资金使用开支范围,科学评估使用效果,确保效益充分发挥。

第2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 施工管理 ;前景及创新

中图分类号:U45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建设工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关乎到工程项目正常运作与发展。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如何在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如果没有危机感.不提前思考我们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和前景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工程项目管理内涵

1.1工程项目计划目标管理一个大型工程项目,从中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过程中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是难以满足业主要求和期望的。其主要过程是:收集各方面信息,工程状况及比较,汇总并制定一份连贯、一致的目标管理计划书,在项目管理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变化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目标计划,加强控制,及时纠偏,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1.2工程项目各阶段任务管理为保证总体目标实现,必须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作细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部门或人。确定工作范围、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对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由综合管理部门收集信息,分析、调整、控制,以各子项目的目标实现保证总体目标实现。

1.3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过程控制工程项目从项目建议书批准之日起就应抓进度管理,确定各种项目可完成时间,分析各活动之间依赖关系,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制定进度计划,分析调整和控制进度的变化,控制项目进度计划特别是复杂大型的工业建设项目,绝不能仅控制承包商的施工进度,而应控制影响工程项目的全部进度。如设计,对外谈判签约,设备、材料采购,能介质供应,生产人员、技术、物资准备等等。

1.4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确定工程项目质量标准,技术要求,定期评价总体项目进展情况,以提高各相关单位、人员满足质量标准的信心,根据实际情况分析与质量目标的符合性,制定相应措施,消除导致不满意情况发生的因素。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工作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对施工管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二者之间互相制约和发展。作为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工具三者只有充分的结合到一起才能够真正发挥生产力的潜质。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劳动对象使其生存的命脉,只有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够获得;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利用劳动工具,寻找劳动对象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工具是现代企业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只有充分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配合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的长久发展和进步,也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2.2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

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只有充分的适应市场发展变化,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形象。良好的社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维持现有市场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新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企业效益。企业获得越多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施工管理时,应该将项目与市场紧密的联系到一起,从项目施工管理中去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因此处理好自身项目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是项目施工管理创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3不断提升自身企业的文化和品牌效应

当前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效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因素。因此在项目施工管理创新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应该不断重视自身文化和品牌的建立,利用施工项目不断培养一批自身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使企业内部的管理层得到补充和发展。将项目施工视为企业进行市场开拓的第一阵地,通过项目来熟悉和了解市场需求,从而更好的建立自身的品牌和文化,使品牌和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

3.我国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3.1不合理的管理模式

经济效益对于我国的建筑企业来讲没有太大的意义,造成这样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合理的管理模式,现在我国一直是使用的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演变而来的,在大型国有企业中根本无法适应这样的情况。主要表现为:管理方法中存在很多带有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手段,建筑企业所走的道路一直以来都是没有任何创新色彩的,就像板砖一样,过于方正规整,现在的工程建设根本没有遵照客观规律进行,使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这样会造成资产利用率下降。

3.2管理方法的落后

(1)工期制定方面。对于进度计划,将以前的经验作为重点,没有进行任何的考察和研究,直接将计划制定了出来。横道图这种简单的编制方法是较为常用的,对于较为先进的网络计划技术极少考虑使用。

(2)人员素质方面。当前,素质不高的问题在施工项目作业人员中是较为普遍的。其中的技术员也没有一定的稳定性,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培训是不可能实现的,造成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高低不一,参差不齐,这样一来,施工的质量也就没有了保证,所以,有很多技术性较强的方案根本无法实行,每一个工程项目之间质量的差别就越来越大。

此外,工程款的结算多数没有在业主验收工程之后就完成。施工单位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和业主打官司,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就是担心和业主之间出现不愉快,最终和业主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担心会影响自身以后承包工程,断了自身后路。但是,结算工程款及时对于一个施工单位来讲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这笔款项中甚至还会包含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垫付的一些费用以及能及时解决劳务工资,避免出现工程纠纷。业主没有将工程款及时地进行结算,对于施工单位的发展会存在很大的影响。

(3)控制方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总结经验,特别是针对前期控制和日常控制,根本没有落实到根本上、实际上。量化的控制手段几乎就是看不见,控制方法的采用大都比较形式化,随意化。

4.创新性措施

4.1观念的创新

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施工管理需要建筑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应蕴含在企业文化里面,树立在团队中,让人身处于无形的力量推动下,潜移默化地去发掘创新理念。企业在通过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培养,方能真正实现创新,并以创新的观念来管理企业。主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充分认识创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长期性。建筑施工单位决策层领导应将创新工作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上,将工作落实到实处。

4.2组织机构的创新

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在给国家创收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了很大的力量。由于历史的延续,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对项目的定义是合同签订之后,把合同规定的范围作为建筑工程的项目,再对此展开项目施工管理。而项目经理部紧随项目的诞生而确定,并紧跟合同的结束而终止。项目部作为施工现场的建筑施工单位代表,但它又不是企业本身,对其的责任界限难以确定,这就造成了项目部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过程中,过多地考虑项目自身的利益,而忽略了与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对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于建筑施工单位常常会同时展开多个工程项目的施工,且项目部大多远离施工企业本部,因此,管理起来的难度更大,企业、项目以及施工人员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和涉及到的利益难以协调,这也需要通过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来寻找出彻底解决的办法。本文认为,应当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内容从主体到空间进行延伸,跟踪市场,竞争投标,签订合同、履行合同,通过参与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过程的获取以及对项目有效施工管理的全过程来构建科学、合理、健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项目经理部,可以把项目部当成建筑施工企业的分公司来进行设定和管理并经营。通过项目部的全面运作、正常发展及创新要求来开辟市场道路,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并逐步占领市场,体现出建筑工程项目的创新施工管理。

5.结束语

总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复杂及系统的工程,要认真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结合现代项目施工理论,认真分析企业自身的特点,充分认识到并利用好自己的长处,提高施工管理整体素质,总结经验与运用合理的科学理论进行施工管理及创新,才能开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新领域!

参考文献:

[1]梁继兵.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创新的探讨[J].今日科苑,2010(05).

第3篇

“尊师重教、科教兴企”是山东德棉集团有限公司的优良传统。公司在职工培训中,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惠”的原则,将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的需要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公司的发展,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了创建学习型企业,公司在职工教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并开展了多项有效措施使公司的培训工作,不但进一步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更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和高技能人才储备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新形势下的学习型企业建设要求管理创新

随着我公司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发和应用都需要职工尽快地学习,以提高设备利用率,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万千,企业要生存与发展,提高全员素质与技术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在各项会议中,公司领导也不断地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强调职工要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公司设立了竞争上岗制度并提出“一专多能、一岗多技”的复合工种人才的要求,让职工有了自发学习的积极性。以上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是严格按照公司生产计划的新要求及人才需求进行合理有效的培训管理创新。

二、创建行之有效的三级培训网络体系

在创新管理上,公司设立了以人力资源部为主导,具有德棉特色的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公司级培训,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员工进行文化素质、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适应性培训;车间级培训,负责本部门、车间员工的职业技能的训练,重点抓好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交流、一专多能技术培训;轮班级培训,负责本轮班员工操作、维修技能的训练,重点是开展以技能为主的岗位练兵活动。这个网络体系有效地保证了职工培训活动的正常进行,保证了职工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形势下的生产发展需要。

三、不断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和授课水平

能胜任培训工作的老师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先决条件,为此我公司在日常的培训工作中,非常注重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并把对兼职老师的培训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对各部门的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心理学、授课技巧和课件制作等培训。目前,我公司拥有兼职教师33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12人;研究生2人、本科8人、专科16人、并有9名中层管理人员,分别涉及纺织专业、机械专业、电子专业、企业管理专业、质量管理、生产管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多专业、多学科。

四、与时进,认真组织人员进行新设备培训教材编写工作

大量新设备的引进,公司明显感到技术力量的簿弱,当务之急就是要对操作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由于没有能够及时投入使用的合适教材,因此操作及维修人员熟悉掌握设备使用性能的过程太慢,效果不佳,于是,人力资源部根据公司实际生产需要和实践经验组织各层次专业知识人员自行编制教材。在各部门领导的有力配合及各专职人员加班加点的努力之下,十几本适应各工序生产需求的培训教材应运而生,并逐步用于车间安排的培训计划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带动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五、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开展各项适应性培训

为适应世界经济大环境下纺织行业新的发展形势,公司精益求精,对职工培训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公司领导在大型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加强织疵、纱疵分析与防治、新设备应用技术的培训,于是各车间根据人力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职工技术培训工作的意见》纷纷制定出详细的质量培训工作计划,尽快地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人力资源部在对各部门的培训进行检查后发现疵布率大大降低,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培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六、创新管理初显成效,全员培训力促学习型企业建设

首先,为使企业尽早实现现代管理体制,公司认真组织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促使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增强了公司车间班组的向心力、凝聚力。其次,公司始终把职工岗位培训摆在重要位置,仅最近两年,公司就先后开办各类岗位培训180多项、共500多期,受训职工达20万人次,人均年接受培训2.8项,受训岗位达100%。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等等

第4篇

一、目标任务

在宣传发动阶段查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创新体制机制的内容和重点,建立完善科学、规范、标准、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体制机制,为加强干部队伍培训、严肃工作纪律、推进政务公开、明确工作职责、强化绩效考核、严格监督问责等提供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水平。

二、计划安排

建章立制阶段从3月下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本阶段工作重点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将促进工作落实、加强干部学习培训、解难题办实事、督查整改、氛围营造等工作贯穿主题活动始终,整体推进主题活动。

(一)开展“五查五看”活动。一查政令是否畅通,看是否存在“中梗阻”、“下搁浅”等问题;二查机关作风,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吃、拿、卡、要”、严重影响机关形象和声誉等问题;三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不作为、乱作为、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问题;四查依法行政,看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问题;五查执行规定、完成工作任务,看是否存在不到位、不落实等问题。对查找出的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对照岗位职责要求,从履行职责、执行纪律、改进服务态度、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进行整改,并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二)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市里已出台的主题活动考核评议办法、责任追究办法、治理行政“慢作为”办法、行政审批服务效能考评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完善,建立健全机关效能和执行力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具体包括:

1、责任制。根据“三定”方案,梳理明确各科(室)工作职能,明确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形成主体明确、层级清晰、流程合理、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体系。

2、承诺制。按照明确、具体、量化、规范的要求,对年度工作目标进行分解,科学确定承诺事项,确定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完成时限,排出进度,明确时限,限期完成。

3、公开制。利用政务公开栏、局门户网站等途径公开政务内容,公开年度工作目标,公开审批、执法、服务的依据、程序、内容、结果,实行服务承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销号制。对“创新创优、提质提效”承诺事项和市委、市政府临时性重大工作和领导批示批办件实行挂牌督办,及时办理,及时销号。

5、评判制。制定《市司法局工作责任制和效能考核评议办法》,对照《局2012年重点工作目标分解》及《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分工细化表》实行百分制考核,对局机关各科室和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判,并以此作为干部使用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6、督查制。组成督察组,采取定期督查与不定期突击检查的方式,检查各科(室)、中心、市公证处及其工作人工作纪律遵守情况、机关效能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等,同时每季度采用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对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督办,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稳步有序推进。

7、问责制。制定《市司法局“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责任追究办法》,对责任追究范围、内容、形式和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三)全面促进各项工作落实。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突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个重点,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工作上台阶。包括:一是继续推进以各级干部为重点的全民普法工作,对“五五”普法进行全面回顾总结,迎接上级的普法考核。二是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开展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司法所履职能力。三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成立市级人民调解委员会,为解决全市性重大疑难问题提供平台。四是创新社区矫正监管工作,实行GPS定位,用信息化手段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漏管,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五是设立市法律服务中心,深化企业法律服务工作,推进农村法律服务顾问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法律服务。六是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按应援优援,应援尽援方针,加强办案质量管理,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努力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水平。

(四)开展“三服务一满意”实践活动。以“服务效能大提速”为抓手,深化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基层,让人民满意”为内容的“三服务一满意”实践活动,具体包括: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促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开展“村务法律体检”,服务新农村建设;切实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体合法权益;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帮助基层单位解决一批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等。

建章立制阶段具体工作计划见附表《市司法局“创新创优、提质提效”主题活动建章立制阶段工作计划表》。

三、几点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建章立制是主题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执行力建设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所在。这个阶段的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各科(室)、中心、市公证处及其工作人员一定要充分认识这一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增强紧迫感,按照建章立制阶段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的思维,求真务实的作风,打好攻坚战,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第5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控制;工程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erms of speed, how well the project management for us, it is important. At present, China's modern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o speed up, make engineering projects are increas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is a construction project's difficult problem, bu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effect quality to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units

Keywords: project; Management; Control; engineering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工程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起步的较晚,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在我国产生仅十几年的时间,还达不到国际化竞争水准的要求。项目是施工企业利润的源头、信誉的窗口,施工项目管理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市场份额,只有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对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企业而言,增强施工过程管理是不可缺少的工作,而管理主要是针对工程项目施行全过程、全方位、组织、控制、消费等活动,因而其管理计划常常都会跟着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变革及招标制度的变化而改动。目前施工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工程项目计划欠合理与综合协调不完善;施工进度计划体系混乱;施工前的成本预测预控不力、成本管理意识不足;质量检查制度不完善;施工企业制度繁琐欠合理;施工风险等造成的负效益高。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了工程施工企业项目的一些管理方法。

一、加强技术管理,优化施工组织。

当下,施工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起技术管理在施工管理的核心作用,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质量引发的事故,往往是技术方案的薄弱与不完善所导致。因此要以技术方案的优化完善为先导,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设计,科学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充分利用和发挥项目有效资源,做到施工组织落实到位、设计要求施工到位、施工工艺管理到位,努力实现施工方案最佳、资源组合合理、经济效益最大。要在各种方案的制定中,充分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确保技术方案的安全、合理、高效。要努力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设计及施工方案的优化、技术创新的细化提高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要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来提高质量,降低造价,节约成本,节省工期,同时也要适时加大安全设施投入,确保万无一失。项目实施前,集团公司重点工程施工方案由总工程师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制定施工方案,专家委员会审定;子分公司重点工程由子分公司总工程师牵头、有关部门参加,总工程师审定。施工过程中加强技术管理,避免技术失误,要认识到项目实施过程中任何技术性的失误,都会成为施工管理中影响质量、进度和成本三大目标的不利因素。

二、工程项目计划管理与综合协调

大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没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综合协调就无法将工程顺利进行,就会在工作中走很多弯路,甚至可能会使企业本身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其具体内容包括:熟悉图纸、工程量、合同文件,了解地形地貌、工期、质量要求等各方面信息,制定汇总成一份完整可行的计划。计划与实际进度相结合,与自身的生产能力相结合,同时要考虑到气候条件的影响等因素。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加强控制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

三、施工进度管理

进度管理即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目的是要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进度和时间要求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进行进度控制首先要编制施工计划,施工项目实施阶段进度控制的标准是施工进度计划。进度计划中的工作阶段应精确到旬,分部精确到周,分项精确到日。为保证在合同工期内竣工,必要时须对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和补充。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计划施工,这样才能使计划不流于形式,使施工得到有效指导。

四、项目成本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是在保证满足工程质量、工期等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即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等活动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并尽可能地降低成本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活动。它主要通过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盈利的目的。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

五、施工质量管理

施工质量管理是运用现代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按照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有效运行,覆盖所有工程项目和每个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保证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其内容包括:质量保证体系要覆盖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必须实行目标管理和质量预控;安排好交叉作业,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六、企业制度管理

制定管理制度必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工程的实施方案,指导、监督工程项目的实施,协调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负责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目标考核,掌握施工动态,保证工程项目按设计、按计划全面完成。

七、项目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减小损失幅度而采取的风险处置技术,以改变项目管理组织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程中的风险回避;工程中的风险减轻;工程中的风险自留;工程中的风险分散;工程中的风险政府防范;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的监督和控制。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实施项目的人员进行风险教育以增强其风险意识,还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以控制因疏忽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八、结束语

第6篇

近年来,国网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发展。2011年,为进一步丰富群众性创新载体,有效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公司通过设立“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模和技术领军人物的作用,有效促进了公司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创新团队的发展壮大,在职工中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氛围,全面推动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

笔者在襄阳公司实地调研和分析中,总结了该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实践探索情况,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效应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探索与实践情况

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创建工作。2011年,襄阳公司对所属各单位的创新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一批长期扎根工作一线,围绕生产工作实际开展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的人才由此脱颖而出。其中,以娄先义同志为代表的检修分公司配电运维三班,长期坚持开展Qc小组创新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并获得了10多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襄阳公司对娄先义的创新事迹进行了充分挖掘和广泛宣传,并引起了襄阳市各级政府和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关注。

2012年8月14日,湖北省总工会、省电力公司、襄阳市总工会为“娄先义创新工作室”命名揭牌,诞生了省电力公司系统第一个以职工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娄先义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先后被省总工会授予全省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人先锋号”,被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在“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效应的带动下,襄阳公司先后成立了“检修公司变电专业创新工作室”、“检修公司输电带电作业创新工作室”,老河口市供电公司“治国创新工作室”和“超人创新工作室”。至今,襄阳公司已挂牌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达到22个。

群策群力,管理机制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襄阳供电公司工会牵头,党群工作部、运检部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各二级单位具体组织,相关班组具体创建,职工群众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组织制订了职工创新工作室运行管理的相关制度。如:工作室管理办法、业绩考评制度、成果管理及制度、成果转化及应用制度等。襄阳公司成立了以各专业专家队伍为主的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对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和权威性评估。制定了从独创性、实用性、应用效果、技术水平和推广前景五个方面进行评价的成果评审标准,保证评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襄阳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对申报的创新工作室进行严格审批,内容主要包括:领头人、团队成员组成、活动场地、制度建设等。对已通过的创新工作室,开展年度监督检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通过评审和监督检查,推动了职工创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比肩共进,工作室软硬件建设同步发展。“娄先义创新工作室”有专门的活动场地,面积大约300多平方米,具备研发室、制作室、展示厅、多媒体厅、文化走廊等功能区,能够满足创新工作的研讨、交流、制作、展示等需求。领军人物娄先义初中文化,1988年从军队转业,至今已从事lOkV外线维护20余年。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检修分公司配电专业的三个班组和部分技术专责,共21人,其中高级技师1人、技师1人、工程师4人、助理工程师5人。创新主要方向是减少配电设备故障、提高配电故障抢修速度、改进配电施工工艺等,重点开展的项目较为集中在安全工器具和施工工器具的改造创新。目前,已有电动负压泵、带电搭拆保护环等创新成果30余项,其中,已经和获得表彰的有17项,其中获全国质协奖项2项次,获省质协奖项4项次,获得国家专利的有11项,另有2项成果正在专利申报中,正在改进和研制的成果有7项。

“变电修、试、校专业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王全胜,大专文化,技师,主要技能特长是直流、继电保护,曾荣获省电力公司直流专业技能比武个人第三名。工作室成员主要来自检修公司变电各修试班组,共21人,其中高级技师6人、技师13人,工程师2人,高级工2人。该工作室主攻变电修、试、校环节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近3年,共产生创新成果10项,其中3项获得省质协特等或一等奖。

“输电带电作业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5人,领军人物黄忠,大学文化,工程师,从事输电安全生产工作25年。成员为输电带电班全体工作人员,其中高级技师3人、高级教师1人,技师1人,工程师1人,均为从事带电作业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职工和近两年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该工作室主攻带电作业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同时也兼顾输电线路运行维护检修技术技能的创新研究。目前已有创新成果23项。其中2项获得湖北省质协质量管理一等奖。

繁花满园,创新活动创造了显著的综合效益。职工群众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襄阳公司所有生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一线职工得到广泛发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优质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创效活动全面开展。企业所需、职工所能、质量较高、富有效益的优秀成果不断涌现,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便携式lOkV高低压接地线、多功能组合式低压接地线、提高更换液压型耐张单串绝缘子效率等众多创新成果切实解决了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工作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大大提高了公司安全生产和经营的效率,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导师带徒,培优育苗强健团队。工作中,该公司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劳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资源,请劳模亲自参与到培养青年职工的工作中,大力开展“师带徒”活动,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创新能手,打造更专业更优秀的创新团队。娄先义与所在单位的5名青年职工确定了师徒关系,并签订了“师带徒”协议。5名青年都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加入使娄先义团队开展创新如虎添翼,不仅有了实践经验的基础,更增加了理论要素的支撑。直接跟着劳模学习生产实际中的操作技能,获取一线劳模从实践中积累的深刻的工作经验,对年青人的成长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更为企业创新团队后续的强大积攒了后劲。目前,娄先义的徒弟们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项目研发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

强强联手,校企合作比翼同飞。2013年,襄阳公司主动与本科级大学襄阳文理学院联系,探索与高校开展校企共建的工作。娄先义到襄阳文理学院进行创新研发及实用技术讲座.学院组织学生们到娄先义工作室实地参观展开问答和交流。企业职工的实践知识与大学生的理论知识相互碰撞、印证,双方都深感获益匪浅。于是,双方发起校企共建工作协议,学校的人才、学科、研发平台对接企业创新工作的需求,企业的技术优势和高等学院的教育培养优势相结合,共同实现双方扩大创新研发规模和产品提档升级及培养优秀的、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的需求。该举措经过半年时间的实施,对进一步推进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确实起到了添砖加瓦、加油助力的良性作用,为下一步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更广阔的思路。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目前情况看,对创新工作室的运作,各部门、各单位还没有形成有机合力。创新工作室的核心工作是研发,不论是前期的项目论证、研发中期的技术支撑、后期的成果鉴定及转化等,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诸如生技、发策、营销、安全等相关专业技术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但现阶段各专业口的参与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亟待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管理支撑机制和机构。

创新人员不足。创新工作室要进入良性运行,需要形成一个创新的团队,聚集一批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员。目前的情况,一是具有高技术、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创新领军人物数量不足;二是班组成员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投入研究新技能、新技术的时间相对较少,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培育创新人才的常态教学培训计划受较难开展,导致人才梯队无法形成。

没有固定的资金支持。创新工作室建设需要场地建设费用、日常管理费用以及研发设计、制作加工、成果维护、转化等各类费用,目前公司还没有设立明确的开支渠道,大部分研发资金都是基层单位、班组、甚至是个人自行想办法解决。

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不够。目前完成的创新成果除“舒适型全保护安全带”形成批量产品,在全省推广应用外,大多成果只在本班组、本单位使用。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创新工作室研发工作的组织还较多地停留在班组甚至是劳模个人的层面,成果产出后,没有相应的机制去完成诸如安全性能检测、实用化论证、寻找生产企业、市场分析、推动运用等实用转化所需的一系列工作,致使许多成果仍然停留在试用、展示阶段。二是省公司及以上公司统一管理物资采购,地市公司没有生产设备及备品备件的采购权,因此也无法自行开展创新产品的大规模实地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的实用化转化成为较难突破的瓶颈。

关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准确定位,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目标。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企业创新工作的一种新形式,是群众性的创新组织,是在以劳动模范为领军人物的这个平台上,集合起一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层职工,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一个优秀的平台;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经营管理、操作方法、技术技能以及施工工器具改进的创新,以解决本岗位、本专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其目的是引导广大职工参与创新研发,整合创新力量,形成技术攻关合力,围绕解决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使创新人才的个体优势转化为群体优势,实现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由个体型向团队型、由单一型向联合型的提升。同时,使广大职工在通过参与创新的过程,深入关心企业中心工作,解决提高劳动效益,降低劳动强度和安全生产风险,帮助职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等。

规范模式,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要求。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必须达到“六有”,即:有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有具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工作室命名,有一名领军人物和基本的创新团队,有用于开展创新活动的基本活动场所和设备设施,有完善的管理和工作制度,有明确的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对还不具备设立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可先从设立职工创新工作室着手,按照省公司设立1-2个示范创新工作室,地公司设立1个示范创新工作室,县公司设立1-2个示范创新工作室的规模,将基本体系建立起来,依托这一体系,逐步挖掘、培养符合条件的人才和队伍,使创新工作逐步发扬光大。

健全机制,明确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管理体系。从省公司、地市公司至县市公司,明确由各级工会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织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本级创新工作室的申报、审批、命名、建设及日常管理;明确生技、营销、发策、安全等专业部室为创新工作室的业务指导部门,负责落实工作室的设备配备、资金来源及研发全过程的技术支持与指导、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明确人资、财务等部室为创新工作室的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工作室人员聘用考核、创新奖励、教育培训、资金落实等各项工作。

通过健全机制,充分调动各部室力量进行协同作战,切实保障每一个获建的创新工作室确实有能力和条件持续开展研发工作。

建章立制,形成严谨细致地工作模式。应分别建立相关日常管理制度、研发工作制度、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制度、奖励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新闻宣传制度等,通过系列工作制度形成日常管理有序、宣传造势有方、创新成果不断、成果转化有力的良好工作模式。

完善平台,打造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建立“人员能进能出”制度。对创新成员采用有期限的聘任制,并签订“创新工作绩效协议书”;开展人才培育工作。通过“师带徒”等活动形式,有效促进青工的技能提升和岗位成才;开展“校企共建创新基地”活动。校企共建创新基地是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可有效促进企业创新人才与高校人才的技术实践与理论知识有力结合,加快培养企业发展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明确来源,保障创新工作室研发费用。创新工作室的资金来源基本有两大部分。一是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二是从创新成果转化运用获利中按比例抽取创新基金。

第7篇

一、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必要性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生命线。对于审计质量,广义上讲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狭义地理解就是对某一审计项目的计划、实施、结论及整改状态的一个评价。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对审计工作特别是审计质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审计部门起到承上启下、管理与监督、目标与实施、方位与角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部门在基层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全面推行依法审计的关键所在。

一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管理体制所决定的。审计部门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处于既是任务的承接者又是任务的完成者,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处于工作中观的方位。加之,审计专业的细分化、工作领域的多元化、工作主题的人性化,工作的重心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的变化,社会的参与度、公众的满意度、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度的进一步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在更大程度、更广领域和更能体现公信力和执行力下工夫,为此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建立可控制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效益。可见,与时俱进地抓好审计质量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引领整体审计工作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础。审计质量在审计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基本要求,只有过硬的审计质量,才会有良好的审计成果和放大的社会效益;只有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审计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审计质量,审计工作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才有创造力和生命力。为此,审计质量监控的目的就是提高现有的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拓宽工作领域,使审计内容、重点、方式、手段、对象、结果等方面得到完善和突出,为宏观决策和微观服务提供更科学的“产品”。

三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客观要求。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担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比如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重点投资项目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审计部门都承担着保驾护航的职责。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的安全高效,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审计执法水平,才能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审计监督作用。

四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基本路径。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有着密切的、内在的联系,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审计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亦然。随着审计任务的加重,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稍有不慎,遗漏了重要的审计证据,或对重要事项进行判断运用了不适当的审计标准,就会造成审计风险。从实践中来,虽未发生重大的审计风险,但风险已经存在,如在投资效益审计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核减工程款,却对工程质量关注不够,就会导致在一定领域和空间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审计,就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化解和弱化,维护审计监督权威,保障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五是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当前审计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审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加快管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现实工作中,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具体问题还不少,如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执行重视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掌握不全;审计目标不具体,重要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审计程序不够规范,日记要素不全,内容过于简单,审计周期过长;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手段单一;执法行为随意性大,复核存在走过场现象;综合分析质量不高,审计意见和建议针对性不强等。上述存在的问题对审计机关的形象、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都大打折扣。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能有效地发挥职能作用,才能树立良好的外在形象。加之,行政机关对涉及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都要主动公开,接受监督,审计机关也不例外,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情况通报必须经得起公众的检验。审计信息的公开化使审计机关的各项工作都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审计机关的形象和审计公信力。可见,提升审计质量迫在眉睫。

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框架

审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要按照“方案科学、有效实施、严格复核、准确处理、适时跟踪”的程序,积极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新时期审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一是质量指挥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决策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第一责任人,各位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由综合、法规、人事和监察等职能部门构成,发挥着指导、控制、协调、提请的功能。主要任务:制定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长远和近期质量目标、各项质量控制规则、实施细则并组织与落实,监控工作计划、总结,及时处理审计工作中的质量问题。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提请公安、监察、财政、税务、海关、价格、工商等机关协助,确保审计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二是质量组织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执行机构,以行政首长为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由综合、法规部门牵头,项目审计组长、所在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主要任务: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质量管理提出要求,具体组织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并经常进行检查和监督。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以及综合审计报告、专项审计调查报告等,纳入监控范围,对于党政领导交办的重要项目,实施全方位跟踪,及时掌握动态。

三是标准规范体系。是整个体系中执行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提供者,由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综合、法规等专业部门制定落实。主要任务:根据审计署6号令和相关审计准则,结合审计工作实际情况,一是制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即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设定审计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审计人员的组织分工、审计复核、审计执法检查、审计项目考评、审计档案管理等方面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该标准和规范必须具有指导性、约束性和权威性;二是制定审计业务质量标准,即在具体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材料、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应遵循的标准和规范。

四是信息收集反馈体系。该体系主要通过各层面(局领导层、监督层、质量监控层、项目审计组、行风评议、政风评议、政务公开反馈等),采取督察、座谈、会议、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实现信息收集和反馈。质量监控系统将收集的信息,按不同性质、类别、对象进行分类,分析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出产生的原因和关键控制点,及时反馈给决策者,以便采取措施,加强控制。为此,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既要考虑监督面,又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本着“全局性、典型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努力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审计机关的建设性作用。

五是项目评价体系。立项是审计工作开始的源头,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成果的集中反映。项目评价要从源头开始,质量监控要与之同步。为此,建立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制度应摆上重要位置,可以从每年6月起,由综合管理部门开展次年计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研究宏观经济信息和政策动态,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业务科室和县区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同年10月底前,提出审计项目立项调研报告或审计项目立项背景资料,为科学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提供充实的基础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改进审计成果的运用方式,提高审计成果转化的层次,要加强专项审计调查,从机制、体制上进行分析,力争形成有价值的专报,在宏观层面上发挥建设性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样板示范,有重点地选择部分不同类型、并具有代表性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报告、审计日记等业务范本,以点带面,广泛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力争促进审计整体水平的提高。

六是审计整改体系。是整个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以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审计项目科室负责人或项目组长为直接责任人,综合、法规部门为协调部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工作机制。首先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包括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责任人的责任和处理情况;尚未整改和处理的原因和责任;准备采取的主要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其次要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公安、监察、财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法协助 审计机关 履行审计监督职责,联手落实审计整改。第三要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和其他有人事任免权、奖惩考核权等部门,要把审计整改情况,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考察任用干部和考核部门年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有关部门应依据审计机关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依法及时作出决定,并将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要建立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审计项目的主办部门应组织专人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移送处理书送达之日起 3 个月内进行审计跟踪检查,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情况、采纳审计报告意见及建议情况、处理审计移送事项结果进行检查,及时督促落实。第五要实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审计机关要逐步公告审计整改结果, 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通过新闻媒体予以公开曝光;对整改成果比较好的,予以肯定和表彰。

七是奖惩处理体系。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研究制订质量管理目标责任管理办法,尝试将政治、经济等激励措施引入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质量情况的考核,对表现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审计人员给予奖励;对工作质量状态差,不思进取,长期不能胜任工作的人员给予惩戒,甚至调离岗位;对玩忽职守,以审谋私要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激发审计人员的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创造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的平等竞争机制。开展“岗位创优竞赛”和“优秀审计组长”和“优秀审计能手”评比等活动,又要立足于自身,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力求形成整体合力,不断掀起岗位创优活动热潮。

三、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措施

探索和建立审计质量监控体系,是树立依法审计、科学审计理念的关键所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求真务实,创新工作,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努力打造精品审计项目,为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推进依法审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强化审计主体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只有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整体推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是实施审计质量监控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强学习、率先垂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进一步增强其创新意识、效率意识、管理意识、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要以效能建设为核心,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工作,引导审计干部适应形势发展和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要求,加强审计质量理论创新研究,探索和尝试新的审计理念、方式、方法等,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重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现代科技、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启发思路,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经济效益 发动机 优化

一、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管理是否顺畅和有效将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工作流程,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比如:进行财务管理时,需注重全面预算管理、科学安排资金周转和财务审计等;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需注重合理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储备等;进行销售管理时,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点、销售方法的有效性和市场信息的掌控等。

而企业经济效益则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企业要发展,必须降低财务的消耗,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获得发展。

二、企业管理的优化与作用

加强企业管理,就是加强对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的管理,以此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及市场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管理措施来实现企业管理的优化:

1、劳动力管理

发动机企业的劳动力队伍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普通操作员,因此企业应该在维护公司利益的前提下,努力改善企业劳动力:

对于普通操作员的管理:影响发动机企业盈利的因素之一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企业应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消耗。

对于管理人员的管理:压缩管理人员的数量,精选具备高效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并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管理方法的管理人才,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在管理人员精而少的基础上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2、财务管理

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的推进,财务管理对公司战略支持的重要性日趋体现。企业凡是有财务数据的地方,都是需要财务管理的地方,财务管理要扩大到对公司资源的管理、资本的管理、知识的管理、价值的管理。为此,财务管理的职能要从原来的数据汇总、整理、记录,转变为公司发展规划和财务战略的实施者、公司投资发展和经营决策的支持者、公司绩效目标管理的推动者。同时通过制定成本标准、控制成本来减少财务开支:

(1)制定成本标准

各管理部门应将计划中的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并根据实际的生产销售计划,科学合理的来制定短期的费用开支预算,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

(2)控制成本

成本的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主要包括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和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生产、合理派工,控制因生产导致的产品屯仓、人员荒业等现象,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及企业经费的占用。

3、技术创新管理

由于国家政策鼓励生产环保、节能型发动机,大排量、大排放的发动机将受到一定限制;而且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发动机也在朝着优质、轻便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发动机企业研制的技术和创新意识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企业应引进先进的改进技术,并建立完善的产品研发、工艺试验、快速反应于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并制约各单位工艺、设计、制造等方面发展的问题;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优化生产工序与作业流程来降低成本,自觉进行小改小革,实现技术升级。

其次,国内发动机企业所使用的设备越来越先进、越来越昂贵,但设备功能开发不足,使用效率也很低;员工工资性成本越来越高,但员工、设备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却远远低于国外,因此我国发动机行业失去了低成本优势。所以,发动机企业必须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措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针对发动机科研费用的管理,公司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提升预算管理,将科研经费预算与工作计划有机结合,一方面,对于预算执行率低的项目,按照不同情况进行整改。另一方面,逐步核销超支挂账的科研费。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并适时开展审计形成制度。二是加强沟通协调,抓科研项目管理要从信息管理抓起,财务部门要及时提供项目成本有关信息,项目管理部门要关注项目经费开支、通报项目进展情况,计划部门要及时通报项目开设、撤并、验收等信息。公司要建立科研项目管理例会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制订好措施。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将科研费管理与其他科研生产任务、与日常工作统一到综合平衡计分卡工具中来,形成从公司总部到成员单位上下联动的机制,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奖惩并行。

4、质量管理

要建立适合任何型号、任何阶段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型,以降低质量损失为切入点,推动全员参与质量改进,制定降低废品损失和工装工具的绝对数指标,并改善检验检测设备以保证产品质量。具体措施有:

一是完善质量成本科目设置。全面完善质量成本的三级科目,重点完善鉴定成本,要由关注过程鉴定成本(检验费用)转移到关注整机鉴定成本(检验试车),将检验试车费用纳入鉴定成本中;在内部质量损失方面,按废品损失发生的责任主体细化科目设置,强调其责任,实现降损增效。

二是开展降本增效工作。对历年质量成本深入分析,确定控制关键点,据此向各相关单位和部门下达降损指标,以减少资金投入。针对内部质量损失,建立以降低废品损失绝对值为主体的质量指标考核体系,查找废品损失“大户”,实施重点控制。针对外部损失,下达“降低返厂机数量”指标,拉动关注客户需求,提高外场服务质量,提高故障深度排查能力。针对鉴定成本,设置“一次试车合格率”指标,并分解落实,发挥团队优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举一反三。

三是全员参与质量改进。建立质量改进项目簇,动员全员力量,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和改进。倡导“不制造缺陷,不隐瞒缺陷,不传递缺陷”,通过转变员工的心智模式,建立追求“零缺陷”的强烈意识,使“零缺陷”理念真正成为公司提升质量的精神动力。

企业管理优化策略还有企业文化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员工职业生管理等管理方式,针对企业的特殊性可偏重采用相应的管理措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发动机企业科学的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帮发动机企业助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优势,因此企业的管理方式是经济效益的主控因素。发动机企业应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企业管理制度,从人、财、物等多方面入手,节约发动机制造成本,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并根据企业实际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和工作思路,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汪国银、杨亚达论国有企业创新型组织模式的选择与构建财政研究,2010(06)

[2],王苍海国有企业管理与创新的有效途径甘肃冶金,2007(01)

[3]陈刚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创新[J] 理论月刊,2006(11):5-8

第9篇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部署,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实施全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计划和专项行动,通过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培育试点示范、选树质量标杆、建设“好品山东”、培养专业人才等工作措施,积极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推动工业质量品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据2015年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调查,涉及全省28个制造业大类185个行业小类产品质量合格率为94.33%。高于备案目标值(94.00%)0.33个百分点。截止“十二五”末,全省工业领域驰名商标523件,著名商标3061件,山东名牌1406个,42个企业进入2015年“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拥有中国质量奖1个(提名奖11个),中国工业大奖6个,全国质量奖20个,省长质量奖(组织奖)40个。海尔集团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东阿阿胶全产业链质量控制等9家企业的13个质量管理经验列入国家级质量标杆,居全国第2位。18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工业质量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诸城市(食品)和临沂经济开发区(工程机械)等8个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列入全国培育试点,均居全国首位。质量品牌发展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训机构,培养10名品牌专业人才培训师,143名“品牌经理”,居全国首位。运用“互联网+品牌建设”新模式,创建“好品山东”市场营销服务平台,提高工业产品的网上销售率,平台上线企业数量突破3.1万家,带动企业交易额600多亿元。

尽管我省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品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拥有的名牌产品数量远多于中西部,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轻工、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行业,战略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少。二是企业的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水平、品种、功能与市场消费需求还有相当差距,部分企业品牌意识不强,缺乏系统的品牌战略规划和专业人才。三是知名品牌较少,自主品牌拥有率不高,品牌附加值不高,品牌核心竞争力有待增强。四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质量发展和品牌建设长效机制等。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和建设制造强省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提高质量基础,实施品牌战略,发挥政府指导、行业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作用,着力构建质量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扩大品牌数量,增强品牌竞争力,打造百年品牌企业,努力实现我省由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激发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的活力和创造力。全面深化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为质量和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自主发展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创新机制,着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发展能力。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提高我省与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内涵和水平,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加快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推动新理念、新模式、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集成应用,突破关键性、基础性、瓶颈性质量技术问题和机制性、系统性、全局性质量管理难题,推动质量技术、管理、实物与服务质量水平向中高端迈进。

4.改善供给与引导消费相结合。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优化品种结构,管理提升产品品质,持续培育自主品牌,加快改善供给结构和质量,品牌引领和创造新消费。

(三)总体目标

1.质量和品牌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2020年底,重点行业制造工艺实现优化,解决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产品档次结构更趋合理,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装备制造业整体质量水平和质量管控能力明显提高,攻克质量关键共性技术50项以上,拥有10个国家级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标杆经验得到更广泛推广与应用,质量监管体系更加健全有效,质量基础条件更加完备,社会诚信和市场竞争环境得到改善。

2.企业品牌培育能力明显提升。引导企业建立并实施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拥有国家级品牌培育试点企业500家、示范企业50家、质量标杆30个,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试点20个。进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世界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达到5家,进人中国品牌价值500强的企业力争超过50家。培育一批“百年品牌企业”,打造一批成长性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与我省工业规模相称的质量品牌发展新局面。

3.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培养300名以上国家级品牌经理专业人才;培养一批质量品牌专业服务机构,在品牌培育、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重点行业质量品牌发展方向

1.造纸与包装。以“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为原则,注重创新与集成制浆造纸节能减排技术,实现循环、低碳、清洁发展,优化原料结构,采取新一代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提升制浆造纸装备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及成套技g,提高产品性能,满足功能性、环保型要求,创新管理营销服务,提升品牌影响力。

2.食品。引导行业把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作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核心和根基,加强食品行业标准建设,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模式。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和地方特色品牌培育步伐,创新市场营销开拓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品牌竞争力和品牌信誉形象。

3.纺织服装。推进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研发和应用,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延伸产业用纺织产品产业链,引导行业产业集群协作发展,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

4.家电。提高企业创新设计能力,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产品向高端、节能、智能化发展,满足市场新需求,加快优势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巩固传统家电产品市场优势地位。

5.家具。重点围绕绿色节能环保,吸引和整合设计资源,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开发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攻克生产流程再造、环保板材生产、水性漆应用等质量关键技术,积极培育市场自主品牌,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集群品牌推广。

6.汽车。坚持绿色发展,提升制造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加快关键零部件研发,开展可靠性研究,提升配套能力。完善汽车基地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品牌。

7.工程机械。提高节能、环保高端产品比重,加快优化专用型、高附加值、轻重合理搭配产品结构,加快工程机械重点节能技术推广普及,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提高产品人机交互、智能化、模块化和再制造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推动企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8.船舶。抓住山东蓝色海洋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围绕国际新规范、新公约、新要求,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推广应用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分段无余量制作工艺,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的“双高”船舶和海工装备,提高本地化配套率。

9.农机。发展增产增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高效智能化农业装备及核心零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

10.建筑陶瓷。发展绿色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实现节能清洁生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时尚、创意、个性、特色文化内涵,使瓷砖产品薄型化,卫浴产品轻量化、节水化,推进产业链延伸与新,完善集群综合配套能力。

11.水泥。稳定提高新型干法熟料占比,提高产能利用率。加大余热发电、粉尘高效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新技术应用,实现绿色清洁生产。

12.平板玻璃。推广全氧燃烧、变频调速和熔窑保温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提高超薄、高强、无碱、镀膜、高透光率等产品性能。实施废品玻璃、碎玻璃回炉利用,实现无固体废料排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要素配置效率。

13.有色金属。推广应用先进电解铝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绿色环保铜冶炼及铜加工技术、新型冶炼、连续铸造、轧制、连续挤压等技术。重点在轨道交通用铝材、航空航天用铝材、汽车和船舶用铝材、药用和电子铝箔、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方面提高产品可靠性、功能性水平。

14.钢铁。推广应用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高纯度电炉冶炼技术、新一代节能降耗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以流程优化和实现钢铁制造大型化、自动化、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产品品质、工艺技术和标准的升级,实现绿色、高效、可循环制作,使产品高性能、低成本、高质量、近终型、易加工。

15.轮胎。普及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高性能、绿色环保、安全、功能性水平,加快新型钢帘线、异型钢丝、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应用,实现轮胎耐疲劳、高翻新、高性能,提升轮胎品牌价值。

16.地方炼化。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节能减排,加大油品质量升级、炼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发展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精细化、高端专用、差异化、环境友好型水平。推广应用先进气体净化技术、低能耗生产技术、生产污水零排放、废气废固处理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技术,提高产品产率和质量、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综合效益。

17.煤化工。发展高附加值焦油深加工产品,采用节能消耗低、成本造价低、绿色环保优的新一代煤化工技术,提高煤转化率、气化率、有效产率,加大焦炉煤气综合利用。

18.高端装备。提高智能、绿色、柔性、精品和高效制造水平,重点提升通用装备、专用装备、以及基础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的技术和质量水平,提高国产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支持企业提高质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快以两化融合促进质量提升。提升品牌层次,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

19.生物制药。重点在基因工程和新型疫苗、化学药物、新型中医药、海洋糖类药物形成一批新产品,推广先进医药工业生产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现代医药工程技术,提高医药产业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水平,确保生产过程全质量控制,降低生产成本、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产品自主化、独特化水平,产品使用安全并具有较强市场前景。

20.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在大规模集成电路、高端软件、云计算设备、数字家庭、新一代网络与通信、物联网、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应用电子等产品和领域,围绕高端、关键终端设备和产品,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核心技术,发展专用电子装备、器件和软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配套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21.新材料。重点在高性能纤维、树脂材料、氟材料、超/微滤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特种玻璃、新型隔热保温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等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抛光材料、储氢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品质特殊钢、航空航天铝合金、大型及超大型铝合金工业型材、高档铝箔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碳纳米管、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

四、重点工程和专项行动

(一)重点工程

1.质量和品牌强基工程

(1)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能力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自我声明的形式,明示产品实物质量和达到标准的水平。鼓励行业或企业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积极参与标准化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行动计划,推进国际国内标准接轨。制定团体标准,提高行业或企业在产业发展和市场中话语权。参与和主导制定国际和国家标准600项、行业标准1000项,工业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相关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转化率平均达到90%以上。实施品牌管理体系和品牌价值评价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品牌价值评价标准体系。

(2)夯实产业基础。以提升制约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核心基础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统称“四基”)为重点,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调整优化技改投资结构,引导企业围绕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发展中高端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提升高精尖制造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示范试点工作,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改造,推进机器人和智能成套装备应用。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总集成总承包试点示范。建立全省“四基”数据库,突出产业重点领域和共性关键环节,定期“四基”攻关指南。引导地方、行业、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工艺提升,组织实施50项行业非竞争性共性质量问题攻关项目,攻克一批非竞争性共性质量技术问题。建设10个高水平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提升质量控制与技术评价能力。

(3)增强管理能力。推广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开展品牌培育、质量标杆等试点示范活动,支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现场改进等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鼓励企业提高|量在线检测控制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流程质量和品牌管理,建立完善质量、品牌、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两化融合和社会责任等管理体系。在食品、药品、婴童用品、家电等领域实施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保障重点消费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质量信誉承诺活动。

2.质量和品牌创新工程

(1)加大新产品研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追求微创新、发现微创新、实现微创新,挖掘创造新需求。推广1000项左右重点新技术新产品,优选100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聚焦政策、聚集资源、聚合力量重点支持,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建设山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创新成果应用,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

(2)发展工业设计。大力开展工业设计塑造新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优势,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工业设计技术,对现有品牌产品进行创意设计,提升品牌产品的市场亲和力和美誉度,实现消费者需求与企业效益相统一。深入开展“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充分对接“好品山东”等服务平台,凝聚设计创新服务资源,加快提升我省工业设计水平。

(3)创新发展模式。加快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深度两化融合,创新生产业模式,满足市场新需求,实现柔性化、个性化定制生产。支持企业整合融合信息化技术,对工业设计、先进工艺、新材料、智能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等多方面进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创新设计成果转化成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

3.质量和品牌提升工程

(1)强化标杆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名牌、著名商标认定工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选树一批在质量、创新和效益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品牌。深入实施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培育工业企业品牌试点示范企业、质量标杆,树立一批“专精特新”的单项冠军,打造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带动提升全省工业质量和品牌建设。

(2)深入宣贯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围绕研发创新、生产制造、质量管理和营销服务全过程,宣贯工信部《工业企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引支持帮助企业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质量品牌管理体系。指导企业企业做好体系运行有效性自我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品牌培育能力。

(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鼓励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宣贯《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组织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实务培训,引导企业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预警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

4.质量和品牌人才培育工程。建立品牌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系统性、分层次地提高企业高级(首席品牌官)和中级(品牌经理)品牌管理人员和品牌专业岗位人员(品牌专员)的品牌意识和专业品牌打造能力。发挥我省品牌培育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完善品牌人才培养机制,以企业中级品牌管理人员(品牌经理)培养为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课程、开展培训。培育一批“勇于创新、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齐鲁工匠”。

(二)专项行动

1.“培育百年品牌创造百年企业”专项行动。起草《关于培育百年品牌企业的实施意见》,围绕转型升级22个重点行业,挖掘现有“山东百年品牌示范企业”,总结经验,凝练精神,树立示范,在此基础上,筛选一批“山东百年品牌培育企业”,建立“山东百年品牌联盟”,深度挖掘“百年品牌故事”,凝练“百年品牌文化”,进行整体宣传推广。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百年品牌。

2.质量品牌诊断专项行动。鼓励各级政府通过购买专业技术服务“借智”给企业,整合各类专家资源,开展全面诊断,分类指导,为企业提供新型生产模式、改进生产组织管理、提高人员技术素质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一企一策引导企业探索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品牌建设路径,为全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供样板。

3.对标提升专项行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经验交流活动,将国内典型示范、标杆企业“请进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典型经验与省内的企业进行分享;鼓励优秀标杆企业走出去,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开展对标、交流等活动,推动标杆经验在行业内实践应用。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各类媒体优势,重点围绕树标、对标行动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标杆、赶超标杆的社会氛围。

4.“好品山东”品牌推广专项行动。加强品牌文化建设,提升品牌附加值和软实力。在国家和省级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广活动,定期召开新闻会,展示推介我省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展山东工业品牌立体推广,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扩大“好品山东”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与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与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设“好品山东”两城四区(在天猫、京东建设两个“好品山东”商城,在阿里巴巴1688网、慧聪网、中国制造网、淘宝“中国质造”设立四个专区),通过建立行业垂直电子商务平台、工业品展示体验中心和海外专区、开展“好品cA认证”推广工作、推动阿里云在我省落地等措施,进一步提升“好品山东”平台功能;深化与“淘宝大学”等电商培训机构合作,引进“北、上、广、杭”优势电商服务资源,面向全省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电商人才培训,提高企业线上运营能力,把“好品山东”做大做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推进机制。各市、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质量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分工和责任,建立统分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沟通协作,调动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力量,强化质量品牌工作合力。各市、各行业协会要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引导。深入贯彻落实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发展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从质量管理、质量攻关、质量提升和品牌发展等方面研究产业、环境、节能、质量、科技、金融、财税、人才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推动进一步完善质量品牌建设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工作。鼓励各级政府、部门对获得国家、省级质量奖、品牌培育示范、质量标杆、产业集群区域品牌试点示范等称号的企业给予支持。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