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就业实习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6 08:28: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就业实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就业实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模式

1 研究背景

毕业实习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必要的基础训练,是从业和创业的重要培养环节。毕业设计是工科本科教育最重要、也是最后的教学环节,对于学校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工程师基本训练至关重要,是衡量每位毕业生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能找到适合、满意的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

同时,校内教育资源相对有限,而我们看到,校外社会教育资源是无限的。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2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现状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

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如2015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人数就增至66200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使得高校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变得越来越困难,碰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虽然专业指导教师在长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真实工程型设计题目,但要实现近三届学生设计题目不重复且为一生一个真实的工程型设计题目,其难度仍然很大。

2.2 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毕业实习

国内由于生产工艺的大型化、机械化和智能化,企业往往觉得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很麻烦,需要专人负责,而短时间的实习很难为企业带来生产效益,从而不愿意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即使安排,也只是让学生在实习单位以听报告和分组参观的方式进行实习,获得的现场实践和学习时间很少,直接影响了后期毕业设计的质量。

2.3 就业难

在就业难这个问题上,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说。从学生方面来讲,第一个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找工作过程中,他们不清楚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目标不明确。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同学无法接受专业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他们不愿意去从事如加工、生产等一线的工作。以上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企业需要的人才标准与学生期待的目标错位。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型人才,比如说数控、加工,都能够容易上手的,非常讲求一个动手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方面是比较欠缺的。深层次,这也是对学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一个反问与挑战。

2.4 现行培养方案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的“断裂”

近年来,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存在脱节和断裂,实际效果不佳,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肋。在现行应用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都是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其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工作,由教学管理部门管理;就业作为学生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管理。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举措。

但落实到操作层面,一方面,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学校难于统一安排、管理和指导,通常是有名无实,致使校外实习环节被简化和弱化,质量评价指标缺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毕业设计是应用型本科专业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实际操作时往往是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存在较多问题,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题目重复,多人同题;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等。由于学生多而专业教师少,教师的指导工作量过大,平均每位教师要带八个左右课题,甚至十几个课题。加之繁重的教学工作,教师无暇基于学生及时指导;有些毕业设计课题缺少实践平台,只能作理论分析;还有的学生的选题和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不一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同时学生又忙于落实工作,造成很多论文不规范,质量不过关,没有起到培养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提升科研水平的作用。毕业生找工作难是普遍问题,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毕业生的质量降低,更增加了学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企业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紧缺,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存在结构性失衡。

3 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3.1 一体化模式的目标

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是指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有机衔接、统筹安排,将三个阶段的时间提前,并融合为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整体,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状态,负责完成8―10名学生三个阶段的全程管理、指导和服务工作。

实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目标是,通过三者的有机整合,提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参与产品的研发、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3.2 科学统筹安排教学与就业各环节工作

德国很多的应用技术大学工程类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必须在企业实习三个月以上才能开始毕业设计,最好就是在企业先完成毕业实习后进行。针对我国国情,鉴于这种形式可以在第七学期期初启动就业工作,根据各专业情况,开设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程或讲座,帮助学生了解业界形势和各项政策。学校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或“实习招聘会”,全面落实学生实习单位的安排问题。同时,第七学期期初开始毕业设计工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个三向选择,学校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学生选择企业。这就要求学校对企业进行考察,从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用人需求及学生在企业的发展空间等进行综合考量和考虑。在选定合适的企业后,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如果学校老师替企业为学生做宣讲这样更好,因为学生对企业的认识不够,往往只能简单从网络获取企业信息。学生在了解企业后,根据意愿,投出简历,学校做筛选后投给企业,然后企业安排面试,选择留下适合自己的人才。有了前面合作的基础,就是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可聘期企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实现校企“双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完成实习工作的同时,必须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等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且契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与实用性。具体开展期间,采用校企双导师制,联合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考虑到学生时间问题,需要学校老师会主动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及毕业设计进度,答辩也可以安排在企业进行。而正是因为企业与学生之间有深度互动,给了双方充分了解的基础,这也为双方就业意向的形成作了很好的铺垫。经过6―9个月的时间,待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完后可签订就业协议或合同,这样企业能够挑选优秀的学生留下,学生也能通过这段时间对企业文化、理念、待遇等进行详细了解,最终愿意留在企业工作。

3.3 及时了解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进度

在企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应按时按量完成学校毕业设计进度要求和企业生产需求,双方导师应加强沟通,学生校内指导教师应多次前往企业指导学生按时完成学校和企业交待的具体任务。

4 联合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事项

4.1 学生应注意身份的转变

从学校进入公司实习,第一个必然是身份的转变。从学生到职工,态度上需要改变。在企业工作中是容不得半点失误的,尤其是像机械性质的行业。一个小数点的失误就能够带来巨大的损失。那另外的就是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4.2 确保学生利益

学生应该为自己争取到利益,在确定自己职业目标的同时,也应该留心观察企业的文化,发展前景,生产状况以及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珍惜双方之间双选先机,争取获得通行证。

4.3 注意选题难度

校内校外指导老师在确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时应考虑学生具体从事的技术工作,不宜过难或工作量过大,应比正式员工要求略低,对学生保持宽容、足够的耐心。

5 典型案例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于200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是一所按新机制和新模式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举办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学院。学校2014年9月开始启动机械类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经过前期的走访企业,最终与上海某汽车装备制造有限公司(A公司)、广州某啤酒有限公司(B公司)共安排了17名同学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试点。其中A公司7名同学,B公司10名同学。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和选定校内和校外双导师后,开始实施一体化模式。学校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般是学生必须每周见一次指导老师,但考虑到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特殊性,一般采用网络或电话联系,校内指导老师定期到企业给学生当面提供指导,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和毕业设计进度。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对学生也不时培训,在一些专业上的问题给出建议。A公司毕业设计答辩安排在企业进行,B公司邀请企业领导及技术部门领导到学校参加毕业答辩,最终大部分同学毕业设计成绩优良,企业也对这些同学大部分满意。最终在A公司和B公司实习的17名同学毕业答辩后有13名同学选择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

整个模式试点完成后,学生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历练,学到更多新的东西,更为学生挣得了就业机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让学生能够更加明晰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对论文完成有完全的实际感知。在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这块,由于企业给出的课题是一个比较新的项目,之前没有接触过,存在问题就是我们需要去调动自身最大的主动性去思考。因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引领生产实际的项目,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就是时间上的问题。尽管每天的实习与自己的毕业设计有一定的关系,但还需兼顾上班实习,着实压力不小,对学生而言这也是一种考验和成长。通过这段生活,体验了社会,并学着适应社会。

学生通过在企业学习后,发现自身各方面能力都需要提升。学习是培养自己的基础,实践是加强自己动手能力的很好方式。学生也意识到就业时选择企业的时候,需要更多地考虑未来的发展空间。比如学生在啤酒厂工作,学生对于实习地点并不是很满意,一线工作也比较单一,但学生看到一些积极因素,比如企业重视团队合作精神,职工学习体系良好以及即将在嘉兴建造啤酒厂等。除此之外,就是觉得应该坚持。因为对于机械,汽车这些专业来说,不去生产线上体验过,学习过,是无法从事今后的设计行业的,所以从最基础做起很有必要,不要承受不起最开始的辛苦。

与此同时也安排了十位同学进入某汽车公司整车生产线实习,毕业设计题目并未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企业经过简短技术培训即安排学生到操作较简易的生产线实际操作,学生周而复始从事同一操作,不轮岗,不培训,初衷是希望学生毕业后能留下来,学生实习三个月后感觉没有受到企业重视,企业以前从不不招未毕业学生实习,企业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学生实习与企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学生一边要高强度的实习,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最终10名同学在毕业答辩前都陆续跑掉了,没有一名同学留下来。

6 总结

时间必然会改变学生的身份,每位学子必然会站在选择就业方向的十字路口;学生有学校知识的熏陶,还少不了社会对学生的锤炼。借助校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一体化平台,在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同时,学生也在设计着他们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第2篇

实习生计划, 是指企业有计划、有目的地从高校中招收一批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素质,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的一种制度。

二、实习生角度的思考

(一)实习生计划给大学生带来的利益

1、了解企业,了解自己,做好职业规划

通过实习,实习生可以得到更多有关实习企业的信息,接触、熟悉岗位、单位业务,真正认识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与自身能力的差距。同时,实习生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职业倾向如何,亲身体会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行业,在实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明确的自我认知,明白学什么,要什么,能够得到什么,需要自己付出什么。并在此基础上,切实思考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对今后的择业方向做出更客观理智的规划。

2、进入知名企业的敲门砖

目前,跨国公司及国内知名企业几乎都具备了完善的实习生制度,通过招聘、培训、绩效考核及薪酬制度等一系列方式来全面考察员工,并直接从实习生中招聘优秀的人才留在企业工作。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实习生是进入国内外知名企业最理想、最便捷的方式,只有进入了实习生的行列才会有机会进入向往的企业工作。

3、接受职业化培训,转变角色

企业给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有助于帮助他们尽早实现角色的转变,从学校到工作岗位,实习生的角色转变不会一步到位,他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接受职业化培训。培训过程中,企业为实习生量身定做培训课程,除对公司概况、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进行介绍外,还要针对实习生初涉职场这一特殊情况,增加压力缓解、时间管理、职业道德、工作心态等培训内容,帮助实习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氛围,实现从思想到行为全方位的快速的角色转变。

4、获得可观的薪酬待遇

大学生利用暑假或者寒假业余时间到企业实习,不仅可以接触社会、熟悉行业、认清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规划,还可以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二)实习生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

作为一个刚出校门的实习生,无论实习期间从事什么工作、实习的目的是什么,都要抱着虚心学习、展现能力的态度,而不能认为实习就是一个形式,对实习工作不重视等不正确的想法。同时,实习单位的选择,首先要和自己的兴趣和人生规划尤其是职业规划相结合,还要考虑到所修专业等因素,最好能将兴趣、人生规划和专业三者相结合来进行理性选择。

2、实习生与企业应签订实习协议

实习生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没有正式确立,实习生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又相当匮乏,在实践中实习生的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护。因此,签订一份实习协议显得非常重要,在实习协议中,双方就实习期内实习时间的约定、实习期间实习报酬的约定、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发生伤亡的处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知识产权归属的约定等相关问题达成一致意见,这份完善的实习协议可作为实习过程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三、企业角度的思考

(一)实习生计划给企业带来的利益

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实习生制度是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只要在企业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都会提供一切能够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帮助社会来培养人才,让实习生真正地了解社会、了解公司运作,有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平台。特别是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企业更应当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企业能力范围内,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2、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发出了《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从财政上予以支持;现在,许多行业主管部门又陆续推出了各种实习补贴政策,加大支持力度。这些政策对一些创业初期的企业,或者中小型企业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另外,从企业自身来说,一些短期内空缺的人员岗位,或者是一些不需要招固定员工的岗位,也可以交由实习生来承担,节约企业的开支。

3、提高招聘的准确性,丰富企业形象

实习生计划是招聘和甄选的延伸,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经过有效观察、评测,企业对实习生的知识水平、岗位适应情况、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都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在全方位准确了解实习生基础上选拔人才,提高了招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企业推行实习生计划,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利用大学生的口碑营销来树立起企业的品牌,丰富企业的形象,提升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防止成为“黄埔军校”

企业应该精心打造实习基地,更加有计划地招收实习生。有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不一定想真正加入该企业,而在于将实习经历作为进入其他知名企业的跳板。因此,企业在招聘实习生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人岗匹配,需要利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了解实习生的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预期,综合各种信息推断学生寻找实习的动机,避免成为为其他企业培养人才的摇篮。实习期满,要收集实习生对公司和工作的反馈,特别是注重收集选择离开的那部分实习生的意见,为改进下一年实习生计划做准备。

2、新《劳动合同法》过分保护劳动者权利,劳动关系没确立

在劳动关系方面,一方面,实习生与实习单位是否建立劳动关系还没有统一说法,但是目前司法实践中主流意见基本上倾向于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另一方面,教育部、财政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中对实习生的权利义务也做了一些规定,如“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这样,造成了很多时候实习生与企业之间的劳动关系难以处理。因此,从中小企业作为实习单位的角度出发,与实习生签订一份实习协议很有必要的,可在协议中明确实习报酬的标准、实习纪律、实习生过错造成单位经济损失的处理、实习生人身意外保险、学校在实习过程中的职责要求及学校的法律责任等。

四、结束语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库资源 卓越计划 就业模式

[作者简介]滕智源(1986- ),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黄少波(1977- ),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的路径和机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XJY0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8-0086-01

解决大学生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工程创新型人才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实施“卓越计划”,将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优质、先进的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而随着此类平台建设的不断拓展与延伸,如何选择这些平台,如何更好使用、推广、创新这些平台,则成为目前各大高校和企业探索和研究的一个新方向。笔者认为,以“卓越计划”为主导,进行信息库资源建设,有助于推动学生就业质量工程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展开。

一、“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为学校、企业、学生三方提供方便、快捷的查询信息服务。“卓越计划”实施后,企业与学校合作往来的时间线延长,接触更为密切。学校有关部门和学生在企业来校招聘毕业生或招募联合培养生时都需要查阅企业的相关档案信息,并且还要对以往应聘到该企业的学生信息进行了解。而企业来校招聘和招募也必定会先考核所到学校的学生资源情况,并且会大量查阅学生信息资源,争取挖掘到企业自身所需的人才。建立信息库资源后,有利于促进高校“卓越”工作对三方信息的利用。在选择或接待企业时,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库资源,对企业的信息进行了解,并根据企业以往或现在的需要,检索和选取对应类型的学生信息,便于更加全面和科学地组织学生参加应聘。

2.有利于推进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最主要的就是往届、应届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存储的数字化、传输的网络化、检索的智能化,其中信息存储的数字化是实现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数字化的信息存储就谈不上信息传输的网络化与检索的智能化。建立就业工作信息库资源就是将就业工作的相关信息与流程依附在网络载体中。将往届、应届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通过扫描进行图像处理与识别、文档转换与合成、数据审核与整合等工序,完成纸质载体到数字信息存储的转换,为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信息是各类工作的重要资源,高校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有高知名度的企业信息资源,而且还要储备大量的学生信息资源和校友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均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将这些信息资源有序地组织起来,建立一个信息库,可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实现分类指导、有的放矢。同时,相比传统的就业服务工作,建立信息库资源后,实现了信息检索的自动化,在网络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从而使得各类查询均变为即时的,大大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二、“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的内涵

1.以“三位一体”为建设核心思维,明确服务主体。“卓越计划”视角下的信息库资源建设是一项综合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对资金、人力、政策制度等方面的制约比较多,因此在工程建设之前必须先明确服务主体。笔者认为,依托“三位一体”的建设核心,抓住学生、企业、学校拓展资源这三个方面,凸显以学生为本,全面为学生就业质量工程服务应该是信息库资源建设工程的核心思路。学生主要包含历届大学毕业生资源和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资源两大类,企业主要包括来校招聘企业、来校合作企业、提供就业培训的中介等三大类;学校拓展资源主要包括校友信息资源和兄弟院校资源两类。围绕这三个方面建设信息库资源,切实促进学生就业质量。

2.以“三级联动”为建设核心机制,明确服务架构。“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建设既然要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调动一切与学生就业工作息息相关群体的思想力量,构建“学生―就业指导人员―企业人力资源总监”的三级联动机制。三者之间只要有一方的需求发生变化,必定会影响到其余两方的设计。因此,信息库资源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三级联动机制”,构建可控可变的架构体系。同时,还必须以学生为重心,坚持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此外,通过提供信息库资源中的信息,促进学校各部门、学生以及企业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就业工作,完善信息库资源建设。

3.以“两环紧扣”为建设核心目标,明确服务过程。构建“卓越计划”视角下信息库资源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高校在开始这项工程之前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规划和考虑。高校必须以继承性与创新性“两环紧扣”作为建设的核心目标。对于已经形成的宝贵经验和财富要予以保留,不要盲目创新,要理性地分析历史和现状,肯定和继承优良的传统工作方法,融入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也不要盲目守旧,一味地采取保守的建设措施,排斥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理念。总之,要合理统筹,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出一个具有有拓展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信息库。

第4篇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技术应用型 改革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7-0118-03

自动化专业是一个面向系统控制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因此,在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一)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以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实践、高素质”为人才培养要求,华南农大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过不断修订,围绕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合理分配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设置。如图1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结构图。

从图1可见,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人文和社科实践、专业实践环节、毕业设计。

人文社科实践包括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入学教育、健康教育、毕业教育、形势与政策、社会调查等,并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工科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还要具有社会道德品质素养、综合素质,具体有较好心理素质、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务实精神。

毕业设计是在学生完成全部的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的为期为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是综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综合技能训练。

真正专业能力的培养,是贯穿整个本科学习和专业实践各环节的教学和训练,专业实践环节包括整个专业的课程实验环节、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生产实践等诸环节。

(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特征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特点是它的实践性、时代性、系统性及交叉性。这使得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必须围绕几个核心课程开展。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时代性,随着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等控制理论的发展,形成以经典控制理论为核心基础的控制系统建模和控制仿真;随着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发展,形成以电力拖动为核心基础的运动控制、电机驱动技术和变流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发展,形成以单片机、微机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为基础的PLC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控制技术、分布式控制技术。

2.自动化科学是“系统”的科学,实践课离不开“系统与控制”,以系统控制设计和系统自动控制为目标,自动化专业各专业实践环节,都离不开系统的控制。

3.各实践环节具有连续性、综合性、交叉性的特点,各课程设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实验都是系统的设计,即使一个最小的控制系统都包含有执行器、控制器、传感器与检测等多课程的交叉与综合。

4.各环节实践活动不是孤立的,是理论课程的延伸。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独立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实用理论,注重实践教学”。

(三)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我校自动化专业是新专业,通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基础理论扎实,但没有工程实践的经验,在学生实践环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2.自动化专业的实践环节往往以课程授课教师为主,内容设置以课程核心内容为重心,很少考虑已完成的和后续的专业课程及其他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中的内容连续性,有些教学内容重复和交叉,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3.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使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不能严格执行,实践教学指导和管理不到位,有些学生因畏难和懒惰情绪,跟不上进度,甚至丧失学习兴趣,蒙混学分。

二、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针对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我校着重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

1.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结构合理、有较高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

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应包括:实验室教师、课程教学教师、专业教学其他教师、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实践教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组建实践教学研讨小组,组织年青教师到相关企业锻炼和实习,增加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2.重视各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与衔接,构建内容设计合理、各环节前后具有连续性、科学性、综合实践性的实践教学计划。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处理好各实践环节的设置和教学,还要处理好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合理衔接,合理地设计、整合、开展与专业课程相应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和专业实习实践环节教学;以各实践环节为研究对象,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研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各实践环节间能够合理衔接。

3.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和加强学生科研和工程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因此,除了实践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实践和应用外,还应该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在不消耗更多教学资源的条件下,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学习优秀的、有能力、精力充沛的学生,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和开展专业实践活动。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抓好各实践环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抓好实践环节教学的过程管理。构建和完善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体措施有:制订相应的实践性环节教学细则和实施方案,使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个教学环节真正得到落实。完善考核制度,规范和统一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和标准,全面科学地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方法,客观评价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建立各实践教学档案,制订存档标准,为进一步研究、寻找、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措施提供依据。

三、实践教学成果

华南农大自动化系自2001年开始招收学生,通过10年的努力和探索,自动化专业学生无论是在校科研和实践活动,还是毕业就业情况,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参加各类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高。通过多层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制作小系统,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专业学习的兴趣,不但完成了教学计划的实践内容,而且主动找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组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积极寻找和创造增加专业实践的机会。

2.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提高了就业率。通过专业实践活动,学生亲自设计、制作电路,实现系统控制,增加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熟悉了本专业的知识应用和实践,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就业率逐年提高,每年就业率达90%以上。

3.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成绩斐然,提升了学校学科知名度。在近五届学生(06级-10级)参加的比赛中,学生共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09年和11年)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机械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ZLG杯”ARM嵌入式系统大学生竞赛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鼓励奖3项,其他省和学校竞赛奖项更是数不胜数。

4.不断探索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改进,自动化专业为工程应用服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特别是以实践能力为培养重心,实现人才培养工程实践和理论教学并重,使实践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大大提高。

本院通过对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整合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符合专业技术应用型的特点,使学生能接受到较好的实践基本训练。同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工程素质及专业科学技术实践能力,促进了自动化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董素玲.基于岗位能力“多层化”的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48-150.

[2] 曹玉金,王雄,张昕.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育体系与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5(24增刊):1-5.

[3] 罗金明,李莉.工科专业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2(4):8-10.

[4] 顾秉林.加强实践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在清华大学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6):1-5.

[5] 宋起超,杨春光,乔爽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10(2):12-15.

第5篇

面对专科生、研究生,本科学生处在一个两边都够不着的尴尬境地,导致的原因是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因此,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高旅游教育的质量,增强学生竞争能力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下面以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课程比重过多,专业课程比重偏少。公共课门数少、课时比重大。而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课时量偏少,课程门数偏多,“大而全、小而全”导致许多课程只能泛而不精,学生只能了解皮毛。

(二)实践课比重偏少,理论讲授比重偏多。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实践课程环节必不可少。按合理的课时量分配应该是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四部分课程数和学时数依次应构成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

(三)课程设置过细。我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门数偏多,面面俱到,这导致了学习起来大而不精,缺乏专业职能方向性和技能提升的连续性。

(四)课程设置未体现地方特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不仅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还应体现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凸显自身的地方特色。

二、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查、走访,行业专家座谈了解分析,总结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语言沟通表达、信息获取、服务交流礼仪、就业、实际操作、社会适应、自主学习、科学研究、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掌握一门以上外语,懂得各国、各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

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因此我们主要确定了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主要专业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五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开设了微积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统计学、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开设专业核心课:旅游学概论、现代服务业管理、酒店管理概论、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经济学、旅游商务英语、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为了拓展学生职业能力、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了专业选修模块以二选一的模式让学生门自主选择。增加专业课程课内实践课时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拓、展职业发展能力。同时我们根据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建立和拓展了多地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旅游企业认知实见、专业讲座、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来提到学生的专业认识、零就业期、职业发展设计等。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健全管理体系。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采用了校院系企四级分工负责管理方式。校级教务处进行监控职能管理,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进行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管理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行业发展变化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

实践教学层次体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实践、―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实践”:第一、二学期为“认知实践”,完成校内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到企业实地参观和听取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进行行业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实践”:第三、四、五学期为“课内教学与实训”,在学校进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并在校内进行餐饮、客房、前厅等部门轮岗实训。主要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实践”:第六、七学期为“顶岗见习”,学生到旅游、酒店企业集中顶岗见习。到旅行社见习,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到酒店企业见习,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到旅游景区见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实习期为半年左右。

(4)第四个“实践”:第八学期为“就业创业实习”学生到酒店企业就业实习,同时为就业创业打基础。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零就业提供了施展机遇和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实践” :第八学期为“毕业论文与社会实践”,学生到酒店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同时完成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也可选用教师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尚英,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与创新[J].中国科技信息,2009.6:200-201.

[2]张金霞.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08.4.

第6篇

论文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除了要有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要依据“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素质以及特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外,更必须具有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为了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一是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应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传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还应该具有本专业在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工作经历,具有指导本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地说,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这样几方面的素质川:(1)应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验、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2)应具备“三动手”—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3)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操作人员的“认真、一丝不苟”的作风,维修人员的“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4)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的特征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三个方面(1)知识结构。高职教育的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的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熟悉相关专业、行业的知识、技术、技能,并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2)素质结构。作为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必须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必须具有敬业精神。(3)能力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只有具备了“知识结构、素质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重任。

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1“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

目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原来主要从事开放本、专科和普通专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都是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研究生占83%,都具备讲师以上职称,还有教授和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学院成立之初,已意识到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的要求,及时选派教师赴国外进修学习,或到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学习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部分教师基本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但还有不少教师未达到要求,他们所缺乏的主要是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这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也将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形成,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2.“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如何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尽快地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其是专业课的教师,除了要具有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技术与控制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机电设备、机电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等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目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现状,笔者提出建设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议。

(1)鼓励更多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层次

虽然“双师型”教师要注重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这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尤为重要。学院应在政策上更加宽松,鼓励并支持更多的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促进教师学历水平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使教师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提升“双师型”的含金量。

(2)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学习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方向,选派骨干教师去发达国家或国内示范性同类学校对口专业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学习如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

(3)加强岗前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理论素质是必备的条件之一,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高校教师必修的四门课程的岗前培训,以便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建议新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必须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实习锻炼一年以上,以积累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并在两年内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4)直接到企业锻炼,提高实践能力

对未经过基层实践锻炼的在职青年教师,也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有一定规模的机床厂、自动化生产企业等对口基层单位进行锻炼。要求他们和企业的技术人员一道,直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研制和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在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与培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必须取得相应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

(5)利用实习、实训机会,进行传、帮、带

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实践性环节较多,教研室可以安排已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帮助未达“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

(6)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兼职教师

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与教育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合作已成为共识。通过校企合作,使教师在合作中获取企业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直接聘请企业中的工程技术、管理等一线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为用人单位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目前正在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商谈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事宜,这为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了积极的准备。

(7)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

对于具备“双师型”要求的教师,在分配制度上给予政策倾斜,如增加校内津贴等。

(8)尽快制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

目前,学院还没有较为完善的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审标准,职称仍用“普通本科标准”。其实,这仅仅适合于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价,对高职教师怎样才算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却没有一个令大家满意的标准。如不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院可以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做出的许多相关指示和规定,从经济发展趋势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组织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可操作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标准。

(9)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要求的合格学生,教师必须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升能力,掌握最新实践技能,不断拓宽知识面,保证知识的先进性、前瞻性。而要实现和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当专业课程发生变化时,才能胜任新任务的要求。

第7篇

在对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转行业的践教学改革,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专业 实践教学 诚信 岗位能力

个人简历

王丽云 1973年04月 女 籍贯天津市 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计专业带头人 讲师 主要从事会计基本核算实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和研究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与确定,其课程体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通过对会计岗位及能力的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全面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为线索,以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的职业环境和真实业务为载体,采用“互映式”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诚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基于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出“诚信是会计人员立身之本,能力是会计人员发展之源”的教育宗旨与理念。

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的实施,我们构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诚信+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和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具备应有的会计理论知识,又具备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新课程体系的需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会计职业认知,先让学生对将来从事的会计职业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体验,即入学第一堂课以游戏的形式,以沙盘为教学载体,让学生带着“诚信”去体验“职场”,感受会计岗位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对今后的会计职业进行憧憬,以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参照会计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会计单项任务技能训练”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经济业务拆解,重构成符合能力递进的单项任务,实施于会计专业基本职业道德、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的方法与过程。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会计从业的标准,该阶段的学习考核形式采取以证代考,从而开始步入“会计殿堂”。此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的“诚信、耐心、细致”的职业素质,为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学期)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在此阶段进行会计单项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虚拟与现实,分工与协作”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校企双课堂:变“传统教学场所”为“企业财务部式的专业教室”,引导学生进入未来的职场,走入各个会计岗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虚拟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完成会计单项岗位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此阶段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诚信”的职业素养渗透在每个工作岗位上,同时培养严谨的职业习惯和创新的精神并且让学生通过电算化会计等级资格的考核,准备迈进助理会计师的队伍。

第三阶段(第五学期)会计综合岗位训练:进行会计综合岗位技能学习与训练。本阶段采取“现实环境与现实业务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企业的财务室”搬进课堂,体验企业的真实业务处理过程;将课堂嵌入企业,体验真正的企业文化,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经济业务处理,以比赛的形式考核,综合的考查学生诚实守信、会计职业技能、分工与协作、职业判断能力方面的综合职业素养,使之顺利的走向工作岗位。

第四阶段(第五学期第11周至第六学期)顶岗实习:进行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打造实践教学的就业平台,达到形成会计职业态度的目的。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会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这一真实的工作环境由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提供,该实训基地基本由中小型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社会中介公司组成,每年可向学生提供在企业财务、内部审计等岗位的顶岗实习,以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及实践的需要。其财务人员的已具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及较高的职业道德,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融入顶岗实习的各个方面,实现“师傅带徒弟”的顶岗实习模式。这一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经济实体,融入职业现场,强化校内知识的运用,逐渐形成会计职业习惯,培育会计职业素质,实现岗位技能与实际工作的全接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它是学生各种能力的集成运用和综合体现。这一过程的实训安排,是使学生树立诚信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培养作为合格会计从业人员应有的“职业态度”。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会计岗位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与适应,根据完成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选择毕业设计的课题,完成毕业设计。

二、会计专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与实践技能

(一)以“诚信”为核心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系统设计

职业素质也称之为职业素养,它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发生职业行为而形成的一种职业品质。一般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包括:思想道德意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竞争能力、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其中除了个人素质和专业精神之外,职业道德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会计实践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伴随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将二者相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依据职业岗位的需求,进行各种职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教育,使得高职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以我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在设计实践课程过程中,融入了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素养课程系统,诚信是为人处世、社会交往、治国理财的根本要求。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曾经高屋建瓴地概括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即高职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就是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财会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财会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其中包含:诚信教育、严谨与创新、企业文化、职场压力分析与应对、沟通与协作等课程。这些内容分散在每个学期,使得每学期形成一个关于会计职业素养培养和学习的课题,通过讲座、实践、讨论、专业课程学习过程的渗透和学生管理过程的渗透等全方位的进行培养与教育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会计职业技能实践教学系统的设计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距离,该系统按照“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形式,层层递进的实施“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三位一体技能训练过程,以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详见下表:

通过本学习领域的学习,采用“轮岗制”的方式,将以前学习过的各个工作岗位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综合到一起,以实务的形式,并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手段,让学生进入虚拟的工作空间去,真正体会会计的每个工作岗位的内容、职责。

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 会计业务综合处理能力 顶岗实习

及毕业设计 行业综合模拟实训实践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在学生学完所有专业课程,掌握了会计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经过一系列实践环节训练的基础上,开展的面向社会的专业实践。通过顶岗实习,真实锻炼学生处理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为其毕业后从事会计核算业务操作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新型会计实践教学系统的顺利实施,我们结合着我院的特点,提出了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的保障

由于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模式,将原有的学科体系变为岗位技能体系,这不仅要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要求教师的综合技能水平要提升。采取选派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分批次下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二)会计教材的保障

“会计职业场景+会计岗位设置+会计角色”的教学形式,“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使得必须配备与之相符的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安排实训内容、实训时间、实训方法和实训地点等。

(三)实训基地的保障

真实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要想实现该时间系统的教学效果,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训基地。以我院为例,为了配合“单项任务技能训练+单项岗位技能训练+综合岗位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的实施,我们建立了“会计技能训练中心”,即会计手工训练中心、会计信息化训练中心、会计岗位综合训练中心和“校中厂”等校内会计技能实训中心,该中心既可以完成会计的手工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电算化技能训练、既可以完成会计分岗位技能训练又可以完成会计岗位的综合训练,既可以完成虚拟岗位的技能训练又可以体验真实岗位技能训练,同时还建立校外实训中心,以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

参考文献:

[1] 侯丽平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教育与职业 第21期

第8篇

关键词:园林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吉首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2-03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校专家围绕着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然而提出的方法普遍缺乏适应性。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吉首大学园林专业被列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和总结其他高等院校专业办学经验,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高效地完成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迫切需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关键的教学环节。本研究以吉首大学园林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提出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措施。

1 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吉首大学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同类实验课程间知识点划分不够明晰,缺乏联系和衔接,导致植物学与花卉学、树木学,植物造景与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等同类课程中部分实验项目重复和交叉;(2)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各门课程中实验项目设置互相独立,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所获得的知识零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实验项目中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较小,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践能力也受到抑制;(4)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动性表现不足,实验教学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5)考核形式单一,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往往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这种只注重实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6)实验资源不足,与企事业生产和园林学科的前沿研究脱节,不利于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科学前沿的学习[1-2]。

2 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3-6]

2.1 构建实验教学目标体系 本专业以服务武陵山区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城乡环境保护、风景区、城乡各类园林绿地、城乡景观、园林建筑、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及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卓越园林人才。为达到以上目标,根据新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验教学新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内容体系为基础、保障体系为支撑,以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建立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2.2 设置实验课程体系 旧的实验课程体系是以课程为主导安排实验课,在新的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体系下,应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将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和科研创新能力模块3大课程模块,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其中,基本技能的模块包括园林植物应用能力、园林技法表现能力、园林方案设计能力和园林工程设计能力等;综合技能的培养包括园林施工管理能力、园林养护管理能力、园林场地设计能力以及园林效果表现能力等;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园林植物与应用、园林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建筑设计等研究领域。然后对每一模块中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基本技能模块中园林植物应用的能力包括园林植物识别能力与园林植物运用能力。

2.3 建立阶段式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分为入门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培养阶段、职业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阶段4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开展。第一阶段为入门教育阶段。教学对象主要为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故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特色、课程设置、专业现状、就业和发展前景等,并带领学生到公园、风景区、施工现场等进行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技能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该阶段实验教学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以基础理论课程为补充,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林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园林基本构成要素、园林空间和环境的关系、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园林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三阶段为职业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二大三学生。该阶段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市场项目为补充,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合,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相结合,借助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创作的设计能力,完成职业综合技能教学任务;第四阶段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该阶段根据现有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开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形成以创新类实训课程为主体、各类市场实际项目和专业竞赛活动等为补充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专业知识和园林技术,具有设计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2.4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体系

2.4.1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围绕“3个层面”“4个阶段”的实验教学,建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以学院教学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或行业企业的知名技术专家作为带头人,以学院教师及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骨干教师的核心队伍。不断优化教学团队,重点构建实验教学团队、教学拓展团队、科研创新团队3种类型的实验教学团队,建成一支职称、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和专兼比例合理,创新意识强,实验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2.4.2 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实验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有利于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原则,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实验教学平台:整合分散校内的实验资源、积极拓展校际合作,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提供平台;加强校企深度联合、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创建平台;学校实验教学与科研院所实验紧密结合,创建大学生创新就业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渠道。

2.4.3 建立导师制 为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导师制。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大一学生完成入门教育,对本专业的学习有足够的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一名校内指导老师,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是在导师指导下申报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大二学生则可在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一名校外企事业指导老师,通过参与企事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完成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

2.5 制定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和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细节考核,制定“三模块、四过程、多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模块”考核分为基础技能模块、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模块,其中基础技能模块考核的主要以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质量和平时表现为考评内容,综合技能主要以文献考评和方案考评为考试内容,创新能力模块主要以实物考评和项目考评为主;“四过程”包含实验态度评价、操作过程评价、实验结果评价和实验考试评价;多形式则是指考核形式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实验课程模块,从平时表现、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报告质量、操作考试、文献考评、方案考评、实物考评、过程考评和项目考核等方面建立多元考核标准。新的实验考核体系的最终成绩包括自评成绩、小组长评定成绩、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并分别乘以权重形成总分。

2.6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对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与监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实验教学的管理应采取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和院系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教学基地,实行专人负责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验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如统筹安排、调配和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研室具体负责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并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3 结语

卓越园林人才培养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卓越园林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在新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吉首大学园林专业只有把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构建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制定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和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系统专业建设,以此解决卓越园林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卓越园林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素华,蒋亚华,刘宇,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迁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16,(22):127-129.

[2]王浩,苏同向,张青萍.风景园林“五化法”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9(2):40-42.

[3]冯潇,李雄,刘燕等.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J].中国园林,2013(6):19-22.

[4]梁娟,周红灿,孔繁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7):61-63.

第9篇

一、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系统的需求分析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如下:一是员工档案以及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主要功能是系统管理档案、数据库和创建表格、维护数据。二是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包括员工信息的增加、修改、保存和删除等功能。三是员工人事档案信息的系统统计、查询,企业人事资源的充分利用等。

(二)系统的功能设计

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信息管理、系统用户管理等模块组成,本系统的用户分为管理员和一般用户。管理员和一般用户的权限各不相同。企业员工的信息管理,包括职工基本信息和情况的记录等。管理员负责绝大部分工作,包括员工出勤、假条管理、各种信息的添加等。

1.系统基本结构。人事管理系统是由系统管理、部门管理、人事管理等模块组成。这些模块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通过员工的考勤管理,能避免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的出现,提高公司的人事管理。

2.PHP运行软件。PHP运行软件具有快速、开放性和扩展性等优点。PHP支持多种主流与非主流的数据库。其中,PHP与MySQL是绝佳的组合,可以跨平台运行。

(三)HTML语言

HTML是网络的通用语言,是一种简单、通用的全置标记语言,是组合成一个文本文件的系列标签。主要有以下方面:

1.超级链接的实现。超级链接:URL(统一资源定位符)保证了对资源的定位,使系统能对网络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如存取、更新、替换等。

2.不可或缺的表格应用。表格是在Web页面中排列数据与图象的非常强有力的工具。表格为网页设计者提供了在页面中垂直和水平结构的简捷方法。表格由3个基本部件组成:行、列和单元格。适当地使用表格,不仅会使网页更有特点,同时也便于对网页的管理和修改。

3.添加网页行为:网页行为是用来动态响应用户操作,改变当前页面效果或执行特定任务的一种方法。

二、数据库设计

(一)系统简介

人事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便捷高效地完成工作。此系统是主要针对员工的各种信息需求所设计的,可以很好地管理数据,包括数据入库、查询、修改和删除等。它主要包括: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员工考勤管理模块、员工工作评价模块。

(二)数据库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库采用Mysql.MySQL,在 Web 应用方面是最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之一。系统使用了多种编译器进行测试,保证了源代码的可移植性。

(三)数据模块分析

一是员工信息。依据公司员工的档案,输入保存到数据库里,然后用于查询、修改以及考勤的管理。二是迟到、早退、请假的管理。依据员工的上下班情况和请假单,输入并保存,以便今后查询并做相应处理。三是加班管理。依据员工的加班记录单,输入并保存至数据库,便于今后的查询。四是考勤管理。依据公司员工每个月的加班记录,进行输入然后保存到数据库,便于今后统计报表。五是员工档案报表。包括员工的工号、姓名等。用于查询每位员工的资料。

三、系统测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