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8 13:49:1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育考试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中学开设的各个学科,无论是它们的内在知识体系,还是对学生思维对象、思维习惯方面的要求,都有各自的偏向和特点。就文科综合科目政治、历史、地理来说,政治着重于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基本原理,能够运用原理分析社会热点、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历史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和民族意识,了解史实,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评析;地理则要求学生能够形成较强的读图能力,使记忆中的地图成为地理知识的结晶,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人文意识。可见,这些科目无论是学生的日常学习或者考试,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不完全一样的,学生面对这些科目内容时的思维习惯也是不同的。但现在的文科综合考试则把三科知识放在同一时间、同一试卷上,对每一位考生来说,如果还沿袭过去分科考试时单一思维习惯和模式,一方面考生的水平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难以整合有效的试卷信息找出答题的切入点。有的学校做过这样的对比:将难度相当的三科试卷先进行分科考试,然后又拼成一张综合试卷,结果后者得分率明显有所下降。这充分说明综合考试中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干扰,水平难以充分发挥。
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考试形式上接受试题综合,更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文科综合主要以社会热点、焦点为切入点,把三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来。如2003年文综试卷16~20题以行政体制改革为题干,考查历史和政治知识;37题以读图形式考查地理和政治知识。平时我们若能关注国内国际的热点,并做一些细致而多角度的分析,逐步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克服片面性和狭隘性,在考试中,考生的思维应该是不会有太多障碍的。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种美学内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跳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品味到古典诗歌中留白的无穷魅力。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诗歌中,结构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建筑”。它影响着诗歌的内部组织和构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凝结心神进行缜密的结构设计。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挖掘意境,品读语言,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美。诗歌追求的结构方式有很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之一。
教育实践是发展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变量的影响制约,有许多可待研究和开掘的资源。受传统的制约和束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完成任务式的教育教学,而疏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把复杂的劳动简单化了,周而复始,使鲜活的教育过程程式化,形成教育教学的自然状态,制约教师的自我发展。
教师发展学校之所以为大家所接受,正是由于首师大教科院,中小学以各自的优势,以学校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作为教师的发展场所,面对改革的客观形势,重新审视教育,重新理解教育,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再实践中发展能力,促进教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发展。
从2001年5月至今,我们与首师大教科院的指导教师在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道路上共同走过了风风雨雨的10个月,在这段日子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三点共识,一条思路。三点共识即教师发展学校的工作,要溶于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实践与交流的机会,这种研究是和谐的、同步的;要善于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总结,提供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要激发教师对以往工作进行冷思考,从思考中感悟升华。一条思路即“根植实践,勤于思考;点面结合,逐步推进”。
一、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为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的放失,首师大的指导教师们首先在校内做了多个层面的调查。他们向校长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情况;他们在与中层干部的交谈中明了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具体特点;他们更是广泛地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在反复进行的平等的对话中,理解了中学教师工作具体特点。丰富的声像资料使他们有机会看到东铁营一中这所老校所走过的办学历程…..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络,对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教学现状有初步了解,为发展学校的启动奠定基础,而交流、对话,是相通相溶的过程,就教师发展达成共识,把发展学校起步阶段的着力点放在行动研究上,对过去时进行冷思考,在思考中渗透新的理念,重新认识教育,认识自我。
多年来,教师以职业的责任感,付出辛勤的劳动,有许多改革的尝试,教师有着渴求成功的迫切愿望,面对现状也有困惑,焦虑和烦恼。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有意识的回顾自己的实践,以典型的个案剖析自我。老师们首批完成了40余篇个案分析,这些个案虽篇幅不长,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都是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但在老师们平实的语言中,却能分明地感觉到他们认识上的变化。
一位班主任老师讲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案例:那是初三临近毕业的时候,所有老师和班主任工作要集中到升学考试的复习和填报志愿的紧张而繁杂的工作中,那一天,我抱着一摞学生做的很不理想的练习题,走进教室,拿起粉笔,想急于开始试题的讲评,入映眼帘的是黑板上一道长长的裂纹,“这是怎么回事?上午还好好的!”立刻有几名同学的目光投向了我们的捣蛋鬼“律XX,我们似乎明白了,把他叫起来,一痛训斥,什么不珍惜集体荣誉,不爱护公物,永远改不了!等等话语象开了闸门的水从我的胸中奔涌出来,仿佛教学的压力、学生学习进步的缓慢,班内间或出现的问题,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痛斥这名学生的时刻得到了渲泻。这名捣蛋鬼没有说什么,只是看着我,目不转睛。毕业前的日子是短暂的,孩子们都毕业了升学了,然而这个班内很不起眼的一个女生在毕业后的第一个新年,给我寄了份贺卡,贺卡上写到道:老师感谢您三年中和我们共同走过了那些美好的日子……我想告诉您,那次黑板上的裂纹是我和同学扔传铅笔盒时打出来的。看到这,我真的很难过,律XX的充满怨恨的目光重现在我的面前,黑板上的裂纹成为了学生和他的老师之间永远的裂痕。
大量的个案,展示教育的片断,生动、真实、形象或成功或失败,它不是自然状态的展示,而是理性的再认识,从中分析得失利弊。使大家意识到,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以固有的评价标准判别,不合时宜,会抑制学生的发展;面对着发展中动态的学生,用原有的教育方式,已远不适应,必须更新观念。这种认识,不是驾空的,而是植根于对鲜活个案的剖析上,萌生改革的愿望,逐步实现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在个案反思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尝试。上学期,我们破例做了一次全校统一要求的期中练习,它的意义不是一次考试,老师关注的焦点也不是分数,而是以这次练习为线索,顺藤摸瓜,去分析自己前一段的教学过程。这也可以说是反思,但已不是停留在某一事件上,而是对一个持续过程的反思。“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劳动,它对于老师们已显得那么平常,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活动中,他们往往疏于思考,而我们恰恰要打破这种近乎沉寂的平静,让“思维”这潭水活起来。
我们明白教师发展学校不是在原有的学校上再单独建立一所新的学校,而是功能性建设。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发展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促使教师发展的地方,在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下,赋予学校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功能。我们的教师发展学校工作是在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下.在教师们的实际工作中去促进教师们的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建设决不是一时一事的临时行为,它应该是持久的,符合时展需要的,因此,我们并不去追求它短暂的辉煌,而是让他真正的植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这块沃土,精心呵护,促它成长,使它具有持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二、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1、营造氛围,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
教师进行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教育对象是多样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所以教育是复杂科学,具有高度创造性,教师不能用一种方法教育所有学生,也不能用一种模式传授所有内容,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教育内容,采用不同方法和模式。因此教师工作本身的确具有研究性。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未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其研究特点,才能形成教师发展的内驱动、原动力,才能有成功的教育教学效果。
努力引导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也是突出教师主体意识的需要,通过研究,有利于改变几十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由校外专家提出意见制定方案,控制实验过程。单纯享受改革成果,而学校教师只是方案的实施者,实验的执行者的状况,使教师真正由单纯改革方案的“消费者”“执行者”转变成鲜活的教育理论的“生产者”“创造者”。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根本意义上,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站立起来,才能真正自强、自立、自尊、自为,同时也为学校教学改革注入活力。
为了营造研究的氛围,我们一方面通过各种讲座报告等方式,使全体教师增强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树立教师应不断通过研究自己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观念,另一方面,通过讨论交流对话等途径设法营造“工作中进行研究”的气氛。以此激发教师的冷思考,在反思经验与教训中提高自身素质。
教科研工作,一直是我校较为薄弱的工作环节,为了使教师的工作,具有科学性,借助首师大教科院的智力和科研资源加强了科研工作。组织教师申报一系列课题,其中“教师发展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铁营一中校本教师继续教育的探索”作为丰台区重点课题被立项。初一实验班成为“运用Z+Z智能平台,实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整合”这一教育部国家级课题成员,目前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位班级主任都确定了自己的校内研究课题。
2001年7月,我们组织召开了“东铁营一中首届教育研讨会”以往的研讨会都是分别以“德育研讨会”“教学研讨会”的形式出现,而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一模式,统一到“教育”这样一个命题上,去探索教育的真正含义和成功之路。我们深深感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知识的传授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真正的成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通过充分准备,学校领导和首师大指导教师一起从100余篇的论文中精选了8篇优秀论文,这8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提炼、升华的过程。
2、在开掘中不断发现教师发展的生长点
学校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创造条件让老师去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校内以教改研究课的形式,以教研组研讨的形式,以阶段性总结的形式不断开掘,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以此带动其他教师。
我们从重新认识师生关系开始,改进课堂教学。传统的师生关系是知识上的授受关系,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是知识的索取者,这样就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样一个现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学生应该是严格与关爱相结合,应该是朋友式的帮助关系。
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的齐砚平老师,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找到了改进自己教学的生长点,得以发展,效果十分显著,齐砚平在她的体会中谈到:以前,我对学生的能力多持怀疑态度,对于许多知识是掰开揉碎地讲,嚼了又嚼,再给学生。知识点一一讲清,注意的问题一一说清,复习的内容一一列清,学生等着吃现成饭。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老师讲的头头是道,而学生未经大脑的思考,测验时不知所云的情况。如果把学生学知识比做过河,老师总是习惯背着,抱着学生走。认为让学生试着下水自己淌一淌,还不如老师背过去省事。但是,久而久之,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学习能力得不到训练,在对这一问题的不断认识中,齐老师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尝试让学生自己下来,亲自淌河前行。由“抱”到“放”,需要老师在各方面的转变,她深钻教材,并根据学生情况,认真设计教案,首先搞清河中那些地方水浅,平坦,可让学生大胆自己过;哪些地方水流湍急,老师要扶一把或学生互帮一下。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水平设疑置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努力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媒体间多向互动的立体教学模式,努力营建宽松和谐、自由公平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渗透人文精神,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间接经验,而是按照知识形成过程在探索中总结出来。在教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采用,学习指导等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条件,展示才能的空间,努力给学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校在适当的时候举办了以“做学习的主人”为题的高二生物课学习的展览,在师生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结合自己学科的特点也纷纷尝试,引导学生思维动起来,主体性地参与进来。现在高二年级的学习园地,学生自制的定期更换的涉及到生物、数学、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各学科的知识网络图,学习资料集锦,是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思考、调整、探索、提高的最好明证。
再比如初二班主任陈文娟,在认真思考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如何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这一问题之后,终于树立起信心和勇气,向“抓两头,促中间”的教育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在学生思想教育上长期以来,已形成“抓两头,促中间”的框框,极易导致事实上的“忙两头、丢中间”的最终局面。这部分中等生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活动的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这部分“中等生”长期缺乏教师应有的关心、帮助和培养,在集体生活中也缺乏唱“主角”的机会,自以为处在冷漠的关系中,加上对自身认识的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特征。
我们感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老师开始认真研究它的教育对象了,并力争去科学地做出分析。她的观点也许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要首先具备这样的精神和能力,陈文娟老师敢于向传统挑战,在自己的教育园地中,把那些易被忽视的为数不少的学生群体,发现出来,突出出来,为她们克服意志、能力、性格方面的消极的心理特征,去搭设舞台,提供机会。在“找优点”的活动中帮助他们寻找自信,正确认识自我,进而以各种类型的竞赛帮助他们创造出各自的成功记录,利用周记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陈文娟老师颇有感慨,她说:“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老师要做有心人,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他们就会树立起信心,积极健康的发展。”
我们分明看到陈文娟老师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掌握并运用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将这一点在学校教育工作中不断拓宽,用这一典型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老师,老师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研究”的必要性,要想使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能动地发展自身。
3、以点带面共同发展
初一计算机实验班是从初一年级选取的一个自然班,同时又是教师发展的一个“点”这个班学生人手一机,师生以计算机为学具,增加课堂学习内容的容量,调整课堂学习的节奏,尤其注重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我们制定专项的研究方案,对学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明确阶段性目标。我们的研究根植于学校实践,同时又决不将自己封闭于校门之内。我们组织教师与首师大从事计算机教学研究的林培英教授一起切磋,向北京181中学等部分在计算机教学与研究方面做出实质性尝试的学校请教,共同研讨如何在这一领域加快实践的步伐。把学生家长请进课堂,听师生互动研究课和家长、学生共同去分析这种新的教学尝试的成功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改进。借助首师大信息中心的技术力量,利用参与科研课题的机会,送教师参加信息技术的运用的培训,与育才中学、阜成路中学等其他区县的教师定期交流。
在实验班教师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加快了教育技术的掌握进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聘请首师大教师多次亲临学校现场,进行了系列的计算机应用及课件制作的讲座,有效地指导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此基础上搞了教学课件展示会,近30件课件入选,在全体教师会上演示,学校总结了阶段性工作成果。借助“校校通”网络工程,学校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40余万,为教师办公室、高中教室配备计算机及投影机、实物展台等现代备课,授课设备,为教师进一步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同时也对教师的备课,改进教学活动提出更高要求,值得欣慰的是在前段工作的基础上,教师们欣然地接受了这一系列变化,特别是青年教师们兴奋地进入如何有效使用计算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怎样将计算机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研究之中。
教师发展学校起步仅十个月,工作还刚刚开始,教师发展的理念逐步为大家所接受,随着改革的深入,形式的发展,教师有发展自己的渴求。工作的反思,个案的整理,使教师从教育个案的剖析中,以新的教育观念,审视自己,对教育对象再认识,从教育教学的方法的辨析中有所体会,有所感悟,找出改革的切入点,逐步地以研究的态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等生教育空白点的开掘,高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改革试点、以初中实验班为龙头的网络教学的拓展,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开掘教师的潜能,推进更多的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提高专业化水平。
1.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的交汇
在教材中,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是互相独立的两章,彼此分离不相联系,实际上,从空间维数看,平面几何是二维的,立体几何是三维的,因此,立体几何是由平面几何升维而产生;另一方面,从立体几何与解析几何的联系看,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是空间二个平面的交线,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是平面截圆锥面所产生的截线;从轨迹的观点看,空间中的曲面(曲线)是空间中动点运动的轨迹,正因为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有这么许多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点,新知识生长的土壤特别肥沃,创新型题型的生长空间也相当宽广,这一点,在04高考卷中已有充分展示,应引起我们在复习中的足够重视。
1.1空间轨迹
教材中,关于轨迹,多在平面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中加以定义,在空间中,只对球面用轨迹定义作了描述。如果我们把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直线不局限在同一个平面内,则很自然地把轨迹从平面延伸到空间。
例1,(04高考重庆理科)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平面BCD距离与到棱AB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解:设二面角A—BC—D大小为θ,作PR面BCD,R为垂足,PQBC于Q,PTAB于T,则∠PQR=θ,且由条件PT=PR=PQ·sinθ,为小于1的常数,故轨迹图形应选(D)。
例2,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在正方体表面上距A为(在空间)的点的轨迹是正方体表面上的一条曲线,求这条曲线的长度。
解:此问题的实质是以A为球心、为半径的球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各个面上交线的长度计算,正方体的各个面根据与球心位置关系分成二类:ABCD,AA1DD1,AA1BB1为过球心的截面,截痕为大圆弧,各弧圆心角为,A1B1C1D1,B1BCC1,D1DCC1为与球心距离为1的截面,截痕为小圆弧,由于截面圆半径为,故各段弧圆心角为,这条曲线长度为。
1.2平面几何的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类比
高考考纲对考生思维能力中明确要求“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类比推理可考查考生利用旧知进行知识迁移、组合和融汇的能力,是一种较好地考查创新能力的形式,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类比,材料丰富,操作性强,在历年高考中均有不俗表现。
例3,(04高考广东卷题15)由图(1)有面积关系:,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答案:)
评注:数学结论的类比既需要数学直觉,也需要逻辑推理能力,它是高考考查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结论类比,更是这一类考题蕴藏丰富的宝库,从三角形到三棱锥,从正方形到正方体,从圆到球等等,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有很多收获。
1.3几何体的截痕
例:球在平面上的斜射影为椭园:已知一巨型广告汽球直径6米,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角为60°,求此广告汽球在地面上投影椭圆的离心率和面积(椭圆面积公式为S=πab,其中a,b为长、短半轴长)。
解:由于太阳光线可认定为平行光线,故广告球的投影
椭园等价于以广告球直径为直径的圆柱截面椭园:此时
b=R,a==2R,离心率,
投影面积S=πab=π·k·2R=2πR2=18π。
评注:囿于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几何体的截痕和投影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考题素材,因此有必要适当进行相应的训练,才能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1.4几何体的展开
例: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被与轴成45°角平面相截得“三角”圆柱ABC,则此“三角”圆柱的展开图为()
解:设圆柱底面中心O,底面圆周上任一点P'''',过P''''的圆柱母线与截点为P,
∠AOP''''=θ,则∠CBA=45°,作P''''QAB于Q,|PP''''|=|AC|-|AQ|=2R-(R-Rcosθ)=R(1+cosθ),AP''''=Rθ。
在柱面展开图中,以AB直线为x轴,AC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相应点P坐标为(x,y),则有消去得,展开图轮廓线为余弦曲线,故应选(D)
评注: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包含了平面与空间的大量信息,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进行点与对应点,线段与对应线段的位置与数量的细致分析,需找出变与不变量以及变化规律,因此,它是代数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重要知识交汇点。
2.概率与数列的交汇
数列是以正整数n为自变量的函数,而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出现k次的概率Pn(k)也是自然数n,k的函数,借助于自然数这一纽带,可实现数列与概率的交汇。
例4:质点从原点O出发,在数轴上向右运动,且遵循以下运动规律:质点向右移动一个单位的概率为,右移2个单位的概率为,设质点运动到点(n,0)的概率为Pn。
①求P1和P2。
②求证{Pn-Pn-1}是等比数列。
③求Pn。
解:①P1=,
②由题意可知,质点到达点(n,0),可分两种情形,由点(n-1,0)右移1个单位或由点(n-2,0)右移2个单位,故由条件可知:(n≥3)
评注:本题解题关键是数列的递归规律,建立概率数列的递推公式,用数列知识解题,这种复杂的系列问题通过撷取其片段,解剖其规律,是破解难题的常用手段。
3.向量与三角、几何的交汇
向量既有长度,又有方向,因此,向量蕴含长度和角度,因此,以几何、三角为背景的问题便可成为产生向量问题良好温床。
例5:(04高考湖北卷19)如图,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A为中点,问和夹角取何值时,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评注:本题为用向量形式表现的几何最值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适时建立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最终转化为三角函数,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同时,也对相关知识的化归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4.向量与立体几何的交汇
在最新版部编教材中,向量的内容有所加强,特别在平面向量的运算规律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一步扩充到空间中,向量的工具性地位更加突出,因此,用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也不应局限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坐标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应着眼于向量的本质内容。
例6: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各棱长均为1,
且棱AA1,AD,AB两两成60°角,E,F分别为
A1D1和B1B中点,求EF的长。
评注:本题新颖之处在于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结合,并不只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坐标向量来解题。对于那种不方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如斜棱柱斜棱锥等可直接利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性质解题。
5.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由于向量在描述长度与角度上独特的工具性,解析几何有着向量展现的良好的基础,历年新高考试卷已在此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04高考也不例外,使向量与解几的结合更加合缝与自然。
例7.(2005高考全国卷1)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焦点在轴上,斜率为1且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与共线。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
(Ⅱ)设M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且,证明为定值。
(I)解:设椭圆方程为
则直线AB的方程为
故为定值,定值为1.
评注:解向量与解几的交汇题,关键在于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把向量条件转化为坐标条件。
6.数列与函数的交汇
数列与函数一脉相承,因此,数列与函数的交汇是传统的命题热点,04、05年高考更有长足的表现,把数列、函数、导数等知识点交汇在一起,综合程度和思维要求均有所提高。
例8(2005高考浙江卷)设点(,0),和抛物线:y=x2+anx+bn
(n∈N*),其中an=-2-4n-,由以下方法得到:x1=1,点P2(x2,2)在抛物线C1:y=x2+a1x+b1上,点A1(x1,0)到P2的距离是A1到C1上点的最短距离,…,点在抛物线:y=x2+anx+bn上,点(,0)到的距离是到上点的最短距离.
即时,等式成立
由①②知,等式对成立,故是等差数列。
评注:函数是特殊的数列,因此函数与数列具有天然的亲密关系,可我们在学习中,往往过分关注数列的特殊性和数列解题的特殊技巧,高考强调函数和数列的结合,有助于纠正这一偏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3-0138-01
摘要:关于语文教育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在多年的争论中,语文工具化教育与语文诗化教育的争论是最为激烈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从1963年一直持续到现今,在语文教育日益发展的21世纪,语文诗化教育冲击着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其实,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对诗化教育做出了肯定,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认为“诗”对于语文教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语文教育的进程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工具性和诗化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结合将成为未来语文教育一种主流,将使语文教育的方式更加适合于当代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教学 语文工具性 诗化教育 模式化教学
目前,语文教育遭到各种批评。高校教师反映:学生语文水平不行,语文入学分数高,而读写听说能力低。而写作能力尤低。中学教师也反映有些事情让人弄不懂:语文能力强的常得不到高分,得高分的又常是极其一般的。社会上反映:别说中学生了。有些大学生写的东西都很不像样。语文是给学生奠定基础的一门学科,成绩糟糕,自然会被大家评说。但质量糟糕到几乎是众口一词,那就不得不正视、不得不到认真对待了。因此,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成为语文中一个争论的话题。
在众多的争论中,最激烈的当数语文工具化与诗化教育之间的争论。二者的各自拥护者引经据典,证明语文如此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者为何会有如此大的争论呢?它们各自的优点缺点是什么呢?要对二者的争论做一个公正、客观的评论,虽非容易事情。但是对它们二者争论的探究可以给我们启示。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对二者的争论做一个评论。
首先,我们必须对二者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明确了语文学科性质的新概念。大纲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突出了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的本质特点,使其区别于物质工具,全面反映了语言是思维和交际工具的特点。
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并在语文教学中指导着语文教学。也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纯工具性的语文教育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第一,它抹煞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排除了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狐狸和乌鸦》中“说说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这一题,也就是问乌鸦上当的与昂因,其实这个原因又很多,而我们的老师却给学生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乌鸦喜欢听奉承话”,这严重的桎梏了学生的思想,把每一个学生都放进了老师的思想模具中,复制出无数个相同的思想。
第二,在处理工具性与其他属性的关系时过分强调工具性的重要性,忽视了其他属性的存在;在理解语文工具性概念时彻底切断了工具属性与其他属性的密切联系,孤立机械狭隘地划定工具性的内涵外延,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实践的片面机械。使得学生对于老师遗漏的只是没有一种探索的意识,对只是的了解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
所以语文“工具化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我们必须探寻更加适合于这个时代的教学方式。
要培养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人的品性,二是人的学识,而以品性尤为重要。而最能培养人的品性的我认为莫过于使教学艺术化、诗化,这是诗的功能及优势所决定的,这就为我们引出了“诗化教育”一说。
语文诗化教育就是使语文课堂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成为一个对学生知识进行再创造、重建构的课堂,成为一个使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诗情去观察自然、用自己的诗心去理解别人、用自己的诗性去体悟人生的课堂,成为一个搭建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平台、弥漫着浓郁的思想和生命的气息的课堂。让课堂犹如一个思维激荡和灵感勃发的磁场,充满着不可预料魅力的新的教育方式。
诗化教育应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以诗为文本的教学。这是诗化教学之基础。尤在语文课中必须加强教养学生阅读诗歌兴趣,提高其品评鉴赏分析领悟诗歌的能力,从而激发创造欲,学会用诗来表情达意,起到既炼语言,又提思维的效果。第二以诗为诱发点的教学。这是诗化教学的拓展,即以诗为根本样式,延及其它一切文学文本,以促使学生审美感受和情感思维的塑造。第三以诗为思维逻辑的教学。这是诗化教学深化和最终归结点。用诗化思维、逻辑、诗化的境界去感染激励学生。最终完成群体的人文化,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之目标。
总而言之。方法是多样的,诗化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打破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其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创新意识,每个学校都应该少些刻板;多些活泼,少些顽固,多些民主,少些俗滥,多些诗意,让缕缕的春风般的诗化启开人文素质培养的大门,使之更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文知识;课程
应该说上个世纪的语文教育病得不轻,但更严重的是身在其中的语文教师们却毫不知情,还自我感觉良好地以为“寡人无疾”,因为这场论争是由语文教育界的发起的。至于问题的症结,笔者以为并不在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落后,因为其他学科诸如数理化政史地等,它们同样是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但并没有遭受发难,何况我们语文教师已经在尝试各种花样翻新的教学形式的突破。如果把教学行为理解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有机组合的话,我们并没在教学形式上出大问题(所谓“训诲型”“传授型”“对话型”,笔者以为这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而非根本上解决语文教育弊端的症结所在,因为内容决定形式),那么问题只能是出在教学内容上了。
一、关于语文知识的几个重要概念
皮连生把知识定义为“个人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学习及其组织。被储存于个人内,即为个人知识。通过书本或其他媒介储存于个人外,即为人类知识。广义的知识观已将(狭义的)知识、技能与策略融为一体了”。在前人的基础上,王荣生在其论文中,把语文知识的主体界定为“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并且结合阿普尔的说法,将纳入语文科课程与教学的知识,称为学校语文知识,或者“(狭义)语文知识”,即所谓的“语文基础知识”。韩雪屏在《审视语文课程的知识基础》一文中,曾将知识分为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其中,陈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它主要用来描述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观点,因此又称为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用来说明学习者“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于对办事的实际操作,因此也称为操作性知识、步骤性知识或过程性知识。而策略性知识是指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策略,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这种从性质角度来划分知识的方法,将为本文论述时所采用。
二、语文知识的现状
我们现在传授给学生的语文知识,基本都是陈述性知识,即陈述一些客观事实,然后让学生去记忆、背诵,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免就会变成“一言堂”之下的“满堂灌”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现状的分析与总结,我们发现现在的学校语文知识呈现以下特征。
1.知识内容的无序与泛化
(1)语文知识如语音、词汇、修辞等,从小学讲到初中,从初中讲到高中,翻来覆去地折腾,美其名日“螺旋式上升”。其实,就是无意义、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而字词句篇的知识积累一直是处于杂乱无序状态,小学、初中、高中没有明确的梯级分工,尤其缺乏量的积累和质的规定性。
(2)没有将语法和修辞等课程知识教学化,只是直接照搬现代汉语知识。
(3)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将知识点细化和具体化,这意味着经验、体验、方法、态度、过程、能力等都可以是知识,这其实是对学校语文知识概念的模糊不清所致,都是知识其实就是没知识。
2.知识类型的有限与虚化
(1)将语文知识等同于语文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基本上只是“字词句篇语修逻常”知识的堆砌,而这些知识主要是静态的封闭的陈述性知识。
(2)课程大纲中的语文知识是为课程教材服务的,如“了解课本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知识”,课本是否能涉及所有应该掌握和识记的经典名家名作?
(3)语文知识如“语修逻常”等都只是统领在文法之下,为读文和作文服务,而能够帮助欣赏文章的最新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如何作文、如何修改的策略性知识一直没有很好地进入语文课程。
(4)听说读写的策略性知识缺乏。
三、语文知识的建构
问题的症结已经找到,那么如何突破重围?我的回答是在课程论基础上加快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建构。
1.课程内容的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课程目标作为指引,“课程目标不应模糊和笼统,而应具有具体化和标准化的特性。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这需要教育部门能够在多元视野下,在对别国母语知识教学的规律总结下,制订出适合汉语语言规律与特点的课程目标。
2.语文知识的附着载体可以尝试打破当前单一的选文模式,让选文统属于语文知识,选文无非只是个例子,只要发挥其对语文知识的体现功能即可,让教师从海量的选文中真正得以解放出来。
3.将课程内容教材化、教材内容课程化。课程内容,课程论研究中一般称为“课程要素”,指特定形态的课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故而所设计的语文知识应该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三者不可偏废。
4.语文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经得到大家的共识,先贤们建构的涵括语言学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文字学知识;文学的文学史知识、文学理论知识;文章学中的各种体裁的知识;文艺学知识和美学知识等都有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故而,语文知识的构建需要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与默契配合。要把文学或者语言学等学界最新的理论与知识,及时转化为学校语文知识。
作者:丁承学 单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与式如果下属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但没有足够的积极性,那么管理者就让下属共同参与决策,管理者着重给下属以支持及其内部的协调沟通,授权式如果下属既有能力又愿意做事,那么管理者几乎不加指点,而由下属自己独立地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仿效企业中4种不同的管理方法,文科课程的实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态度等的不同而分别采取类似的4种实训教学方法:命令控制式、说服引导式、参与沟通式、授权独创式。
对这类学生的行为要适当加以规范和控制,“放飞”组。这类小组由那些基础较好、能力强,且学习积极主动和自觉的学生组成,是让教师比较放心,教师可以让其自由“飞翔”,争取达到最高目标的组。提出实训课题、任务要想不让实训流于形式,达到预期目标,实训任务就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情况是:一方面,他们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对未知的东西、知识等有比较强烈的探求欲望,对所学知识的趣味性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对市场比较陌生。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这些特征,在实训教学中就要把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和当前的热点问题与实训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提出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实训任务。同时,实训任务又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创新空间,让那些能力强的学生有自由发挥的天地,以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如此,笔者提出了几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实训课题。一类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的课题。如:高校食堂饭菜价格上涨情况调查,大学生生活费用调查,大学生恋爱情况调查,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等。这些内容比较简单,学生有兴趣也比较了解,因此有利于学生进行调查实践。二类是学校周围的商业街调查。如:小饭店、水果店、服装店等情况的调查。这类调查的难度有所加大。三类是有关企业及产品方面的市场调查,如:手机市场、数码相机市场、计算机市场等。这类调查的难度及范围虽然进一步扩大了,但仍然在大学生比较熟悉的领域内。依据“师生关系”,组织管理学生实训按照前面讨论的“师生关系”及所分的4类学生实训小组,笔者以“管理者”的身份,象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管理一样,对不同实训小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实训组织与管理。1.对于“棘手”组,采取“命令控制”方式。首先,让学生选择第一类实训课题;其次,对调查中如何确定调查主题、如何选择调查对象、应该采用哪些调查方法、怎样收集资料和数据等做出详细而具体的规定,要求这些学生完全按照教师设定的调查步骤一步步去做,并对学生的调查过程进行较严密的监督和控制。这样,保证他们完成最基本的实训任务就行了。2.对于“可塑”组,采取“说服引导”方式。一方面,根据他们的情况,让他们选择第一类实训课题;同时,对调查的内容、过程、步骤进行较详细具体的指导和安排,以使这些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另一方面,给这些学生以鼓励和支持,促使他们树立起完成实训任务的信心,力求达到较满意的实训目标。3.对于“规制”组,采取“参与沟通”方式。在实训课题上,由学生从第二、第三类中自由选择;对调查的内容和方法、具体的调查安排和实施等不做详细具体的规定,只在一些关键、易错的方面或问题处对学生稍加点拨、指引。但是,对这组学生在实训各阶段中的行为则加以较严密的监督和控制,防止学生们偷懒、应付差事或偷工减料等。4.对于“放飞”组,采取“授权独创”方式。建议他们选择第三类难度较大、具有较强挑战性的实训课题,并对实训目标提出更高要求,以便能够更大地提升学生的能力。而对于调查内容、方法、过程、步骤等则一概不进行干预,完全由学生们自己独立地去设计、探索、实施。学生在调查中遇到较难的问题,也只给予启发、点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他们的综合能力、独立创新精神,从而达到理想的实训目标。按照上述方法组织实训,学生各实训小组从事实训课题的难易程度不同,加上学生的态度、能力各异,所以各实训小组调查的起点、路径、过程就不同,有些仅是调查表面现象,有些则通过表面现象去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有些选择的调查方法比较正确、走的弯路较少,有些则相反。由此,学生们在调查中遇到的、或发现的问题不同,教师给予的指导也不同,从而使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各异,进而搜集到的资料的数量、质量、类型及搜集资料的费用、时间等就不同,得出的调查结论及建议的水平高低相差较大,比较符合各实训小组的实际情况。
基于“师生关系”的实训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实训组织与管理。笔者对所任教的几个班的学生实行了为期一学年的此类实训教学,效果良好。一是所有学生全部达到了基本的教学目标,没有挂科现象。尤其是“棘手”组学生,在其它很多课程中是挂科的,此课程没有挂科。二是不同的学生各有所得:“棘手”组学生考核合格,心满意足;“可塑”组学生小有所获,信心增加;“规制”组学生虽受到适度制约,但在一定范围内体验到了自己安排实训过程的乐趣;“放飞”组学生则感受到了独立自主、自我控制、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好处,因此是皆大欢喜。
一、走出误区,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课堂的开放实质
1、走出误区,了解开放式教学的实质。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片面追求高分数,束缚了人的思维方式,也扭曲了学校的对教学的管理和评价。教师放不开手脚,担心把社会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放进课堂,会影响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考试又不会考那些的”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想法,“学生考砸了,我怎么办?”事实上,只要我们不改变这种思维方式,不改变原有的教育考核评价制度,不但不能推动素质教育前进,甚至会重返填鸭式教学老路的危险。从语文的本身的性质和学生较长的学习时段来考查,只有坚持开放式教学,学生的语文技能和学习品质发展了、提高了,才能真正地持久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正确认识和把握课堂开放的实质。开放式语文教学就是加大课堂内容量,让课堂学习活动更贴近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拘泥于课本的束缚,重新组合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对机械知识的学习、重复记忆的压力,始终精神饱满地追求学习的乐趣。开放型教学就是把课堂一分为二,它更注重的是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强调的是课内课外对学生的技能和品质的最优化训练。开放式教学,开放型授课不是看你的教学设备设施有多么现代化,而是看你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中是否尊重他的自主意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是否真正使学生的人际交往顺利,是否让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对低年级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尝试
1、课堂教学开放性的核心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劳动主动地获取知识。例如:我教授语文第二册《小鸭》一课,在学习小鸭的样子这部分时,安排学生摸摸真的小鸭子的绒毛,观察小鸭的外形并模仿小鸭走路的样子,学生们非常激动,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最胆小的孩子也伸出了小手来抚摩小鸭,最害羞的孩子也忍不住站起来模仿小鸭走路,学生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第三自然段小鸭戏水的样子时,我利用课件形象逼真的展示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鸭见到水,拍打着翅膀冲向池塘,在池中戏水的样子。我认为单纯地直观展示还不够,于是将画面静止,让孩子们展开想象“小鸭在水中玩耍的样子还有哪些?”孩子们非常兴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一只小鸭在柳荫下乘凉,看它头靠在背上,快睡着了!”有的说:“看那只小鸭在欣赏自己水中的倒影呢!”还有的说:“小鸭在水中练习扎猛子,一个倒栽葱,水面上只露个白屁股”学生新奇精彩的想象令我和听课老师惊叹不已。我认为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智力潜能,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作为教师我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所想、所说、所做中的合理因素,充分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尽量减少指令性、唯一性的成分,而适当增加开放性的成分,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开阔、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进取心。
2、在开放式教学中,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例如:在教授《小鸭》一课时,我先用自己编的小谜语:一身黄绒毛,见水嘎嘎叫;一对扇子脚,走路摇呀摇。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愉快地引入新课。我备课时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了不同的教学安排。所以在初读过课文后,请学生们说自己愿意先学习课文的哪部分内容,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愿望,按他们喜欢的顺序开始学习课文。课上大多数学生想先学习第二自然段,比起第一自然段小鸭的样子和第三自然段小鸭戏水,这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是略讲部分,因为我在备课时准备充分,所以在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的同时,教师也不至于被动。
3、在开放式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创设情境,善于捕捉反馈信息,进行适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进度。例如:我在教授《春风吹》这课时,初读完课文后,没有把时间浪费在逐字逐句的理解上,而是把准备巩固时才出示的课件,提前用电脑分步展示。“春风吹过柳树绿了、桃花红了、小燕子飞来了、小青蛙从冬眠中醒来了、小雨轻轻地下、小朋友都来植树种花。”使学生观察、体会,春天来临时植物、动物和大自然的变化。形象看到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共鸣,找到生活中的印记,理解文章的感情,从而更好地再现??有感情、有语气地读!在教学过程中,有的知识点在备课时,我认为学生可能理解不了,做了准备要花力气讲的内容,由于学生的信息量的增加,课上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劲儿了。于是我就把时间省下来,去教授那些他们掌握起来真正吃力的知识,这样一调整,效率提高了,学习效果也更好了。
4、开放式教学的动态性还表现在教学活动不完全局限于课内进行,学生思维、讨论和学习的空间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在课堂上,有些问题解决不了时,我就引导学生到课外调查、采访、查资料。这样,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自学习惯之后,他们的学习就会自觉的由课内转到课外。例如:教授《小小的船》、《明天见》、《我坐上飞船》等课文时,学生对于有关月亮、太阳、地球等天文、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十分强,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安排学生在课后查资料,并且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再另外安排时间来交流。这样即注意控制了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又能不打消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将其延伸到课外,使得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反思
1、开放式课堂教学在低年级尤其重要,给孩子机会,他就能说;给他翅膀,他就能飞。不要让刚入学的孩子习惯于你的束缚,教师要放开手脚,发挥孩子的潜能,让学生畅所欲言,展开想象,联系课内外知识,在各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同时有得以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