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0 03:41: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音乐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英文名称:The Education of Music
主管单位:浙江省文联
主办单位:浙江省音乐家协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7580
国内刊号:33-1044/J
邮发代号:32-4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关键词:农村;音乐;教育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音乐院校系不断增多,接受系统性的音乐教育的人数激增,培养出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创作出一批享誉世界的音乐作品,在各种国际性的音乐大赛中频频获奖。各种音乐交流,音乐节、艺术节、歌手大赛、乐器考级等办得红红火火,一片繁荣。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只局限于大中城市的少数音乐院校。如果把我们的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乡城,却发现处处是音乐的荒漠。绝大数小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没有琴房,甚至没有一件乐器。
于教育体制、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当前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尤其是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在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应当看到,就是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许多教育部门包括学校的负责同志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严格执行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糊弄音乐课,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挤掉音乐课,部分小学校音乐教育有名无实。就是开设音乐课的一些学校,也因为缺少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存在着教师教好教坏一个样、学生学好学不好一个样的问题,教学质量优劣很少有人过问。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和领域里,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粗俗的、庸俗的、媚俗的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重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群众艺术活动园地被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再加上一些传媒的“误导”,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地冲击着学校正常的、健康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致使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审美素质低下,良莠不辩,美丑不分,有个别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望子成龙”心理作用,对音乐艺术教育也存在两种倾向。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考虑社会需要,逼着孩子学歌唱,学乐器,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视孩子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为“不务正业”,这也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提高国民艺术素质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首先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以及相配套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一、加强各级教育机构的领导与管理
各级农村教育机构的相当一部分领导根本不重视音乐教学,他们对音乐教育缺乏应有的认识,“音乐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很多。绝大多数的校长在教学管理上依旧是智育为主,根本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更不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缺乏先进的理念。”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校之长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强化先进的教学理念,既要是先进理念的倡导者,也要是教育的行家里手、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新课程改革中,校级领导须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勇敢地当一个教育实践的领头羊。既是素质教育的参与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体验者。
作为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必须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改善音乐教师的待遇,稳定音乐教师队伍
农村广大的音乐教师在职称、晋级、专业教学、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这使得许多农村音乐教师工作倦怠,近93%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由于农村学校教学环境对音乐教育的轻视,76.9%的教师改弦易辙,脱离了音乐教学的课堂。
各级领导要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统一思想,真正从内心重视音乐教育,给音乐教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稳定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
三、加大对改善音乐教学条件的投资
有计划地开展文艺活动。学校应首先配备音乐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音响设备与音响资料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打击乐、二胡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考试成绩也可逐渐列入升学总分内,使得音乐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音乐学习境地而努力。
四、广大农村音乐教师应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
农村荒漠的音乐文化生活、尴尬的学校教学资料设备、绝多是乐盲的小学生,这些都给专业的音乐教师出了难题,他们既是一门普通学科的教学者,也是音乐的普及、扫盲者。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教师也是新课标的倡导者、实践者。同时新的教学理念在音乐课标性彰显突出,音乐教师也是其他学科进行新课程改革的示范者。
笔者从事小学音乐教育多年,本文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性体会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一、关于小学音乐学科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把小学音乐课称之为副科,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育在小学知识系统中的定位陷入误区。一个“副”字,折射出的是学科的歧视。在这个错误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司空见惯的怪现象在一些学校出现了。诸如:音乐课被所谓的主课挤占,音乐课时被借用(借而不还),音乐课变成自习课。更有甚者在有些学校没有固定的音乐课教师,有的极个别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
上述现象在一些偏远学校表现尤为严重,但却没能引起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以致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小学知识体系链条断裂缺环,综合素质教育营养不良。
音乐教育归类在美育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成为育人的百年大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中小学校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全面认真严肃的贯彻执行,尽快地走出在小学教育知识体系划分所谓主副科的误区。
二、小学音乐课的教育功能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结晶,是社会精神文明、道德情操的鲜活载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助推力。
对青少年的美育启蒙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强化教育启蒙教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相对比越是发达的国家,对此重视的程度越高,其社会效果亦就越显著,社会知名的音乐大师多出现在发达国家,多出现在对青少年美育教育起步早,重视程度高的国家和家庭便是明证。
令人高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窗口的打开,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青少年美育启蒙教育必要性有了理性的认知,近些年来,社会上美术、音乐、舞蹈班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就是有力的证明。
正常青少年的智商大体上相差不大,然而在不同知识领域内的潜质相差却很悬殊,有的可堪称天才。或许可以说在某一领域内人人都具有天才的潜质,能否最后成才,在青少年时能否通过启蒙教育,使潜质得到开发教育,对后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启蒙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学生。注意培养这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早期开发,挖掘他们的先天音乐潜质,就有可能引导其走上未来的音乐人生,音乐就有可能成为其终生所从事的事业。这位老师也就成了受人尊重的伯乐。
一所生机勃勃、充满怏然生气的校园。不但有朗朗的读书声,也一定还有嘹亮的歌声。在这种校园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各领域内必然会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把音乐课程置于语文、数学、英语同等地位纳入综合考评。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音乐教学器材也要与各类实验室、电化教学设备享有同等的资源待遇。从而使小学音乐课教学也同步与其他科学一起走向现代化。
三、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普及与提高
小学的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启蒙,所以普及理念应置于首,面向全体学生。其目的在于以音乐课为载体,通过学习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文明精神,焕发青少年的活力,营造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校园。以音乐为载体,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社会道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小学音乐教育要以教学大纲为范本系统传教授音乐基础知识,要循序渐进,在乐感、节奏、耳音、发声、识谱的基础上下功夫。
要开设有特色的音乐欣赏课,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在普及的基础上,注意发现音乐天赋较强的,给该小灶,着意引导,开发其潜质。
学校要在第二课堂对音乐天赋突出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如组建合唱团队组建小乐队,组建演出队等等。通过实践活动为音乐天赋,表演天赋较强的学生日后有可能报考艺术院校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对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的关注
三十年来,出现了一个值得音乐界教育界关注的怪现象,即经典青少年歌曲断代。三十年来,还没出现一首象《少年先锋队歌》、《歌唱王二小放牛郎》、《我爱北京天安门》、《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样在全社会,在校园广为传唱的反映强烈的时代信息,表现广大青少年奋发向上精神风貌,洋溢爱国爱党激情的青少年校园歌曲。
改革开放三十年,各行各业都有突飞猛进大发展,都有革命性的大变化,为什么在青少年歌创作这一领域出现了断代现象!
【关键词】小学音乐 学习兴趣 教学环境 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081
音乐是蕴含丰富情感的一种艺术;音乐是用旋律和节奏来表达情感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直击人心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富有节奏感的旋律响起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的就会受到影响。在现代生活中音乐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能够舒缓人的心情,也有宣泄情感、激励意志等作用。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的主要作用是启蒙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感情,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整个素质教育中音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有效进行小学音乐教育进行简单谈论。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在课堂上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其在一种好奇、未知、探索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氛围才会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其他学科一样,预习对音乐课程的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实际内容给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的相关问题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能够更为有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能更容易理解课本知识。
另外,教师要适时把音乐课程向课堂之外拓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音乐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求。例如,在假期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其在平时看电影的时候注意留意其中的配乐、歌曲,选出一两首自己喜欢的配乐或歌曲在新的学期来分享给同学。等到开学以后就会发现,学生们在平时课余时间都会互相分享自己喜爱的音乐,一部分郎朗上口的歌曲还被广为传唱,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再如,当上到《雪绒花》一课的时候,有学生就发现这首歌曲在《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中听到过,其他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的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引起来了,这个时候教师在适时的对电影简略介绍并鼓励学生回去把电影找出来观看。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该影片或精彩片段,教师还可以对电影的内容进行一小点剧透,告诉学生这个电影里面还有一首歌《哆来咪》也是很适合大家传唱的经典歌曲。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当的对学生的学习课程进行拓展。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其音乐素养,一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适当的同学生保持情感交流,在课余以朋友的身份与其相处,这样更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教师在与同学生的平等相处中更易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营造学生喜欢的教学环境,增添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设施。比如,在课堂上放置一些音乐器材模型之类的物品,这样比单纯的张贴海报的效果要好,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下愉快的进行学习,进一步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
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
现在的教育着重强调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这对小学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方法、融入新理念。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已使用多年,但部分教师由于观念陈旧,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能够使用相应的音乐软件,找出课本中歌曲对应的MV播放给学生观看,以声音和面来加深学生对歌曲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起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进行合理想象,增强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注意重视对教学中的情境安排,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切合主题的情境,在课前可以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道具,在歌曲部分可以让学生跟着打拍子或者唱跳。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唱《幸福拍手歌》的时可带动学生跟着节拍拍手,每当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时候,学生就跟着老师有节奏的把手拍起来。这样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音乐课程是极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理论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再通过实践来培养音乐技能,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符合音乐课程的相关要求。教师要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开口去唱来感受歌曲中蕴含的情感。例如,每节课教师留出最后十分钟,安排学生当场演唱这堂课所学的歌曲,可以先预留一两个名额给主动开口唱歌的学生,然后剩下一两个名额由老师指定学生来歌唱,基本保持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开口歌唱一次以上,通过学生开口歌唱来加深其对音乐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自主意识,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仅仅是要感兴趣,还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够对音乐进行鉴赏,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光是感到愉悦,还知道为什么会感受到愉悦。
五、善于思考、敢于探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民族器乐教学
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民族器乐教学的意义
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曾说:“教音乐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出良好的公民。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两岁后学习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品格,使他获得一颗美好的心”。小学阶段是孩子处在发育与成长的初级阶段,是好奇求知欲最强烈的时期,也是培养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铃木认为,孩子的音乐教育应尽量在早的时期。在小学教育阶段进行器乐教学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培养人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在器乐演奏时,眼、耳,手、脑需互相协调和配合,演奏者不仅需要眼睛看谱,还需手指耳朵的灵敏度和大脑的及时反应能力,从而提高注意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创造力;器乐教学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器乐的学习将音乐知识、音乐作品欣赏及音乐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促使音乐教学的知行合一。因此,器乐演奏不应只是少数艺术特长生的特权,而应面向每个学生,并成为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的学习权利。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我们应当立足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在借鉴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不应摒弃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流派众多,不同地域的器乐曲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这根植于当地的地理文化环境。在学习民族乐器的同时,学生也会了解该地域的音乐文化特点。在小学进行民族器乐教学是弘扬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授民族器乐必然向学生传授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学生民族情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渗透作用。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弘扬民族音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高年级学段学生出现热衷流行音乐的现象,对于聆听民族音乐或是民族管弦乐团演奏的兴致并不高涨甚至冷漠,相反低年级学段学生往往对各种形式内容题材的音乐都富于好奇心,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概念。小学教育阶段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教师选择民族乐器加以正确引导,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一个不断启发和长期训练和熏陶的美感教育过程,而民族乐器的学习正是一个漫长的不断陶冶和训练学习民族音乐的过程。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在学习乐器演奏时,先哼唱曲调,将演奏与演唱紧密结合,不仅学习了演奏技艺,又通过演唱方式更深层次的体会作品内涵、寓意。这样学生能置身于浓郁的艺术氛围中,以更饱满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器乐演奏中。
二、惠州地区学习民族器乐的现状及出现问题
在音乐教育中,虽然民族器乐被写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但是仔细分析下来,民族音乐课程只占音乐教育课程的10%。在实际音乐课堂的教学中,3-6年级的器乐教学内容是“学习竖笛、口琴、口风琴或其他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由此可看出,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小学阶段的课堂器乐学习并不能真正深入接触到中国民族器乐或是西方管弦乐队乐器,器乐教学通常处于缺失状态,并划归在学校课外活动中,以各类社团、兴趣小组的形式存在着。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器乐教学,特别是民族器乐教学的重任往往由校外社会音乐教育培训机构担任。那么,广东省惠州地区的民族器乐学习的情况到底如何呢?
以上列表是笔者统计广东惠州地区参加2016年度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人数统计情况。此次考级活动共1314人参加,钢琴考级者已达849人,占64.61%;架子鼓、爵士鼓考级者为71和47人,分别占总人数的5.4%和3.5%。民族乐器中古筝考级者达141人,占总考级人数的10.73%;葫芦丝考级者41人,占总人数的3.12%;然而诸如二胡琵琶笛子类考级人数分别为1、3、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0.08%、0.23%、0.46%,可谓寥寥无几。实际上,出现小学生在器乐知识、音响辨别和体验、识读乐谱等能力的不足是一种普遍现象。然而,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及音乐知识、技能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中小学生的音乐课应该做到以聆听欣赏、演唱、演奏相结合,以参与、探究、表现、实践为核心,以器乐教学为重要内容和途径。值得一提的是,重等西洋乐器、轻民族乐器的这种严峻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形势。由于我国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大部分学生认为民族器乐“寒碜”“土气”,反而更加偏爱“流行”“时尚”的西洋乐器。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中民族器乐教学的可行性建议
1.充分利用周边社区资源
2010年在首都师范大学的倡导和支持下,绵阳北川中学进行音乐课程改革,实施的办法便是将器乐教学引进课堂。高一年级22个行政班分成三组27个课改班(古筝班、笛子班、二胡班、大提琴班等)。采用走班上课的形式,所需乐器古筝40架、二胡100把、琵琶100把等由首都师范大学提供,并定期指派教师前来教学;北川中学提供教室及相关设备和音乐器材存放柜等硬件设施。首师大与北川中学共同开发校本教材,创办出具有羌族特色的艺术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和成果。
笔者在参加惠州市惠城区2016年“强师工程”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时参观交流了两所学校。其中一所是广州天河区先烈东小学,此校创办于1964年至今已有50年历史。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所学校的规模并不大,但该学校的管弦乐团、民乐班、语言艺术班等等一应俱全。为何此校在艺术工作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呢?究其原因是能够充分挖掘利用其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先烈东小学利用自身优越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了学校附近的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师资力量,采用“教师引进来,学生走出去”的策略方法打造各种乐团。这些成功案例也引发着我们思考:学校是否可以多多利用周边乃至本区的文化馆、青少年宫等社区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呢?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应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和本区资源条件,不可模仿照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一条适合本校的艺术特色之路。
2.民族乐器社团的创设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
在小学教育阶段成立民族乐器兴趣班,我们往往会认为有着浓厚兴趣和自身条件不错的学生更能创造出斐然成绩。然而,笔者在器乐教学实践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所在学校从2014年11月创办二胡社团以来,挑选的学生都是在手指条件、节奏感、音准感占有优势的“好苗子”,然而在为期两年的二胡社团教学中,笔者发现在同等先天优势条件下,取得父母支持购买了乐器并能在家练习的学生比没有购买乐器的学生演奏姿势要更加规范;而在同等购有乐器条件下,有父母的陪练的孩子比没有父母陪练的孩子的演奏要更为优秀。这说明,父母对孩子兴趣爱好的支持和培养比所谓的“天分”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儿童对某一方面的兴趣需要教师和父母的循循善诱。在著名的四大音乐教学法中的铃木教学法是以小提琴为教学乐器为主。其中之一的教学方法便是:家长参与。家长不仅是出席每堂课还旁听其他孩子的课;学会拉奏一两首简单的乐曲和使他们能在家里成为好的教师并跟孩子一起演奏,启发孩子学琴练琴的兴趣;家长学会小提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学会演奏某些经过精心选择的曲子并掌握基本原则;另外家长参加孩子在家的每天练习,并以极大的爱护、耐心鼓励和帮助孩子掌握课程中的要点;家长每天给孩子放听正在学习的音乐的录音。如此可见,之所以20万以上的日本儿童接受了铃木的“才能教育”,能在三四岁起就拿着小提琴,出色的地演奏莫扎特等名家创作的优秀作品,这与家长们对孩子的莫大付出乃是息息相关。
3.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的规范体系趣味化
小学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中一般以集体课的教学模式为主,相对于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的国外集体课教学来说,我国的儿童集体课教学的理论研究较为缺乏。尽管社会上的民族器乐教材资源浩如烟海,种类繁多,然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民族器乐集体课教材严重匮乏。
关键词:小学音乐 音乐游戏 作用
引言
音乐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自己主动的参加音乐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开发出来,这是特别重要的。
一、音乐游戏的意义
音乐课堂中的游戏,是把游戏和音乐结合在一起,称为音乐游戏。音乐游戏加入了各种音乐要素,如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旋律,以音乐为主题开展活动,使游戏更富有音乐特点。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放松心情,自然而然地接受各种音乐知识,并加深了对其的认识、理解、掌握。音乐游戏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学生喜欢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游戏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可以使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在音乐的教学之中,恰当的运用音乐游戏,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达到音乐学习的目的,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还使音乐课堂更加生动,达到了音乐审美的目标。[1]
1.音乐课的学科性
跟其他的学科比较,音乐课是具有很独特的学科性,轻松、愉悦、活泼的气氛使学生们很喜欢。它把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和抽象难懂的音乐符号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教学。比如说学生认识1、2、3、4、5这几个音符的时候,可以使用多媒体的游戏教学,做一做小猴子摘桃子的游戏,让学生们当小猴子,把1、2、3、4、5这几个音符写在“桃子”上,小猴子摘到“1”的时候,让学生们唱“1”。摘到“2”的时候,就唱“2”,这样的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能够记住这几个音符了。
2.音乐游戏的主体作用
音乐游戏的课堂教学能够真正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比如说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智慧豆豆快长大的游戏。在黑板上种下智慧豆豆。如果哪一组的学生表现最好,老师就让那一组的智慧豆豆发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智慧豆豆的长叶,最后再看哪一组的智慧豆豆能够开花结果。以这样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3.音乐游戏的情感培养
在进行音乐游戏的活动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积极交流活动的精神。教师需要做的事就是创造良好合理的音乐游戏情景使学生自己亲自体会到音乐美;提前设计好音乐游戏,让学生来扮演游戏的角色深入情境去学习音乐。比如在《蜗牛与黄鹂》中,学生能够按照自己喜爱的角色单独或者团队来表演蜗牛、黄鹂、葡萄架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价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信心在无形中都有提高。如果你是一个热爱音乐教育的老师,那么你一定会仔细的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更好地运用音乐游戏呢?不能一直让整个课堂闹哄哄的,只为了游戏而游戏,导致学生只感到好玩儿,教学的真正目的却没有达到。我个人认为要注意这几点:首先,你一定要探究分析音乐游戏的规则和注意的地方,并且严格要求一定要遵守课堂中的规则,服从老师合理的指挥。其次,一定要研究每个年级不同的音乐游戏。小学低年级的同学活泼好动,好奇心大,爱表现,容易被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所吸引,运用音乐游戏来聚集他们的注意力。
4.音乐与教育的统一
在运用游戏的时候,一定要与音乐的教育相统一。学生不能在有趣的游戏中就只知道玩,而没有从中获取知识,老师也一定要明确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要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游戏的作用。也要抓住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和音乐性来设计游戏,比如说培养音乐感受的能力、音准的训练游戏、节奏性的训练游戏等等。
5.音乐游戏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穿插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不同的音乐游戏放在音乐教学的不同环节进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音乐游戏放在导入环节,可以起到创设情境、提高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音乐,为之后的音乐教学做好铺垫。比如在教一年级的音乐课之中师生之间都很陌生,可以用节奏性的开场,师生之间进行自我介绍:我叫XXX。这样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是一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
二、音乐游戏的显著作用
1.音乐游戏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协调性的发展
在音乐游戏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提高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
特别是三四岁的幼儿听到优美的音乐就会手舞足蹈,尽情地用肢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用肢体动作表现自己情感的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减退。
2.音乐游戏可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儿童的自我游戏是未成年人对世界定位的原始表现,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了社会交际的最初经验。”学生在游戏时,大家会相互交流自己的好想法、也会采纳别人的意见,相互交流情感体验,是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在整个游戏过程中为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学生之间会很好的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完成任务。[2]
3.音乐游戏可以使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音乐本身是一种享受,是快乐的,但音乐中所包含的一些乐理知识会有一定的难度,老师上课讲授这些知识时苦于无从下手,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
结束语
音乐是流动的艺术,而律动则是智慧的行为,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
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坐着不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律动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艺术火苗在每个学生心中燃起。相信动起来,音乐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一、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德育教育的现状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小学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音乐鉴赏课,从小就让学生接受音乐的熏陶。不仅如此,知识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和音乐相结合,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比如许多古诗词改成音乐,如《明月几时有》,从而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多样化,不再疲劳而又死板的进行接收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中爱国题材,宣扬道德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歌曲数量增多,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习了音乐技能,陶冶了情操,更让学生在自我熏陶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国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了解,这是音乐教育的进步。但是如今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往往只是肤浅地传达,并未真正做到“教益”的程度。老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全面而系统地讲授音乐背景和涉及的文化内容,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上有所缺失,更不能达到国家和学校开设音乐鉴赏课真正的目的。除此之外,小学教师本身音乐素养的程度普遍比较低,不免就会落入只会欣赏名家名曲而不能全面而大范围地系统对音乐教育分类,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就落于之后,从而造成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差,鉴赏能力缺乏,在音乐美育上陷入误区。
二、小学音乐教育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从古至今,中外许多音乐教育家都对音乐的教育功能有着高度的评价。“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音乐得以修身养性,这是圣人孔子的看法。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善美的。”在这一层面上,柏拉图不仅认为音乐具有教化,而且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在这些大家看来,音乐的作用难以言说,所以重视德育教育对音乐来说也是必不可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注重精神的追求。孩子教育要从小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很多的家长送孩子学音乐。但现在他们更多学习的只是一种技能,音乐教师在培训的时候往往忽略音乐史知识系统的授课,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达到音乐所能带来的真正的效果。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会造成音乐审美上的缺失,在完成音乐教益的同时忽略了音乐的益智和哲思,在世界大范围倡导德育教育的大背景下,终将会阻碍中国音乐教育的建设,从而阻碍中国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建议
(1)学校提高引用师资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跟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教师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和教授者,对学生的音乐思想影响特别大。所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学校应注重开展音乐活动,创设音乐教育的情景,比如提高音乐硬件设施的齐备,这对学生音乐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2)教师改善音乐教育传统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上课放一些名家经典,让学生欣赏,并不能因材施教,以德育人。学生的积极性不免陷入消极状态。学生音乐学习面比较狭隘,只是增加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而不能发挥音乐的教益作用。音乐德育教育上的缺失,将音乐功能大打折扣。
(3)学生发挥音乐学习主动性,减少音乐学习的功利性
一、中小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意义
第一,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更能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以及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中小学教育者精确把握审美教学内容是做好审美教学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最大化的展示其艺术内涵;更需要对所教内容做更为深入的挖掘,使教授内容真真切切的成为学习的审美对象,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美的熏陶,最终到达塑造其审美欣赏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是塑造审美精神最为直接,最为生动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是动态美的展现。它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形象、生动地呈现于课堂之上,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了审美的熏陶,最为有效的增强了其对于音乐的审美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修养。因此,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是音乐艺术的灵魂所在。
二、实行审美教育的具体途径
就目前来说尽管许多大城市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很好地贯彻,但基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依旧有待加强与提高。如何有效的贯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础音乐教育依旧是个严峻的课题。那么如何作为工作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老师们该如何做出积极反应;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呢?对此,我认为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需要首先明确以下几点,从而方能真正的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落到实处。
(一)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其最为直接的感受便是通过倾听获得没得享受。因此通过对音乐语言全面而精细的解读,是每一位音乐教育者都因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对于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的教学观念需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要牢牢把握歌唱声音所呈现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达要素的各个方面进行的理解,这其中包括音乐要素中的节奏、节拍以及相关的表情记号等等,当然也包含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歌词等,从而更好的使学生能身临其境的学习音乐。这也能积极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其在听到看到的同时有所感、所思、所想,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这一课中,我首先在形式上要给予学生以吸引力,因此将现代化教学设施运用于教学之中,如,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样在教课过程中老师通过熟练的课前准备,使音乐语言与音乐展开可以有效的同步进展。始终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此一来学生在欣赏动听的音乐的同时,既能够看着大的草原画面,又可以感受到大草原的辽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专注的享受这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在不知不觉之中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通过长期的精心教学便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因此在正确引导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应给予其无限的想象空间。除音乐音响带来的享受之外,还应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产生美好的联想,进而领悟到所听音乐的意境美。此刻教师需给予学生以相应的提示和引导,如旋律与歌词、音乐创作背景、图片等,让学生展开聯想,进入音乐想要展现的内涵,从而理解与感受到音乐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审美想象力的过程中使既提高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又极大地增强了其审美的想象力。
(三)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相对抽象的学科门类,主要是通过声音的传递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那么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审美创作力的培养呢?在我看来有一下几点:①审美演进,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演进到不同的行为习惯之中,如,《美丽的草原》一课体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同时可以想象到辽阔的草原如同一位胸怀博大的长者。在这一审美感知的前提下,使得学生对于长者更加的敬爱,这正是一种审美创造力的体现。②审美类比,将学生已具备的各种审美能力转移到相同或相似场景之中。同样是《美丽的草原》一课表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当学生在看到相似的场景中便会想起这部作品。这同样是一种小小的审美创造力的体现。
(四)培养学生审美评价力
首先审美评价取决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审美能力。而音乐的审美评价能力则是受到了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所限制。然而,就中小学的学生来说,其思想上以及音乐素养都还未得到完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持续提高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对于音乐审美的判断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事物的审美判断。这正是“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价值体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没类,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音乐教师正是这一审美艺术传播的纽带和中枢。因此,我们应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及责任意识去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从而塑造出真、善、美的学生,使其热爱音乐,享受音乐,树立对美的正确观念。
三、小结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也不是教会学生识谱,而是为了使得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并喜爱音乐,从而有效地提高其在音乐文化方面的素养及审美能力。通过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懂得欣赏音乐甚至是表现音乐。从而构建起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观。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与宗旨。
参考文献:
[1]陆莺燕.刍议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2]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
摘 要
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1基本理念。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1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
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