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5 06:5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学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语法翻译 交际教学法 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法是一门流派纷呈的科学。古今中外对于教学法的称法各异,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广义的教学法应该是一个理论体系,主要包含基本理论观点、基本原则,以及该教学法主张在课堂内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为了使外语教师能自觉主动地掌握基本的外语教学法,驾驭外语教学,文章选取外语教学中最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国内比较倡导的交际教学法在其各自定义、理论基础及优缺点等方面进行比较,目的在于提高对教学理论的认识和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1.关于两种教学法的定义比较:
1.1定义
1.1.1语法翻译法。英文译作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其最简单的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是外语教学的原始方法。
1.1.2交际法。英文译作Communicative Approach,是将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将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的教学方法。
1.2比较
1.2.1从二者的定义不难体会出语言翻译教学法中突出了教授的概念,而交际法则将交际作为目的,教授作为手段。也就是说翻译法侧重的是纯粹的“语言”能力,而交际法则是侧重利用语言进行的“交际”能力。
1.2.2从二者的英文翻译不难看出,语法翻译法对应的是method一词,而交际法则用了approach一词。根据外语教学专家弗里斯的观点,method和approach有着严格的区别,method指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巧,而approach则是指达到教学目的的途径和理论。由此可见,交际教学法强调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获得交际能力,其终点是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用目的语进行得体的交际,而翻译法则是偏重教授,不一定考虑到交际任务。两种教学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2.两种教学发产生时间的比较
翻译教学法是外语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在历史上是欧洲人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所采用的方法,大致兴起于18、19世纪。在我国则始于19世纪中期的的外语教学。交际教学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并成为当前最为盛行的外语教学法。
3.关于两种教学法的特点比较
3.1特点
3.1.1语法翻译法特点。
a.将语法明确为学习的重点。
b.对文本中的语言,尤其是文本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c.词汇的学习是通过双语词汇表来实现的。
d.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翻译练习。
e.教学语言为母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与外语并用,侧重二者对译。
f.对听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3.1.2交际教学法特点。
a.遵循目的性教学原则。交际教学法的目的是满足实用性的需要,用什么学习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要求学习真实的语言,而不是加工后的虚拟语言。
b.从语言的功能或内容下手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c.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以外语进行交际的本领。
d.学习语言要靠反复使用,要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和使用外语。
e.学生在使用外语时,有不妥之处是难免的,不必强调错误,以致使他们顾虑重重,不敢开口。
f.交际法的教学过程交际化,把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视为一个综合的整体。
3.2比较
3.2.1总体比较。
由以上两种教学法的特点对比来看,两种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一个是为学习而学习,将翻译既当成教学手段,又当成教学目的。而另一个则是严格遵循目的性原则,以交际中的需求为第一目标。不需要专门地、系统地学习语法。
3.2.2教学形式。
两种教学法的教学形式也有很大差异,语法翻译法主要从语法结构的研究和分析着手,侧重语法的灌输和严格的要求,交际教学法则不专门教授语法概念,而是让学生在交际的实际场景中通过反复实用的方式体会语言的规则。
再有,语法翻译法处处体现翻译的原则,主张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严格遵循语法成规,不得有任何疏漏,而交际法则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泛,以顺利完成交际任务为主线。
3.2.3教授语言。
在教授语言上,语法翻译法将母语和所学外语并用,即老师说出一个英文单词,学生马上要反应出其中文意思,而交际教学法则侧重外语的实际应用,侧重于外语环境和外语的综合运用。
4.两种教学法的优点和缺点比较
4.1两种教学法各自的优点
4.1.1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优点。
a.语法体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语法翻译教学法借助于“希腊-拉丁语法”的规则,形成了非常完整、系统的语法教学体系,这一语法教学体系对于初学者及外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学习者较好、较快地掌握目的语的整个结构。
b.语法翻译法较好体现了外语学习的本质功能,即两种语言形式的转换,进而达到语际信息交流的实际目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学习语法和词汇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c.语法翻译法重视词汇和语法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学习者语言知识的巩固,打好语言基础。
d.方便实用。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起课本教授外语,不需要先进的教具和设备等。并且易于评估。
e.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对书面语的分析,着重原文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对于目的语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4.1.2交际教学法的优点。
a.交际法以交际为目的,注重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在使用中提高。
b.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由于多种教具的使用,多种场景的模拟,使学生在兴趣导引下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c.交际法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语境意义和篇章话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
d.交际法不专门系统教授语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讲究的是在使用中体会和提高。
e.从长远的观点看,交际法交给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因为它是建立在与这些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
4.2两种教学法的缺点比较
4.2.1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缺点。
a.忽视口语教学,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重文轻语。虽然学生能够具备比较好的语言基础,特别是扎实的语法体系,但是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弱,口语交流意识不强,语音语调较差,虽学了大量的语法规则,一旦用于实践、口头交谈,便会频频出现错误,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哑巴式外语”。
b.过分重视母语翻译,忽视了非翻译性训练外语手段的运用。容易养成学生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c.过分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了教师的语言讲解和教学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实践,不利于他们语言习惯的形成。使得学生过多地依赖课堂教学和教师的分析,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忽视了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d.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实践环节比较单调,强调死记硬背,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4.2.2交际教学法的缺点。
a.语言的语法知识不好处理。以功能为主编写教材,打乱语法本身的系统,增加了学习语法的困难。不以语言形式作为系统来编排,而是着眼于功能、情景、角色、主题等语言内容为大纲的组成部分,这就意味着某种程序语言结构的混乱,许多结构不同的语句可能出现在同一单元内,而某一语法结构的主要例句,却又不能不打乱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b.交际能力不好界定。在起始阶段,交际法使习惯于其他方法的学生感到困惑。交际法比提到的其他方法更难评估和测试。
c.交际法要求有配套的教具和完备的教学环境,同时要求学习者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兴趣。但其是否适合基础教育的外语学习,以及外语学习条件相对较简陋的学校还需要进一步做实证性研究。
d.交际法还存在着潜在的问题。交际法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的减弱并不等于不再发挥作用。在备课方面和专业技能方面,对于如何把握时机和方法加以有效的干预,交际法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能力和适应性。教师还必须在外语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另外,交际法不对教师提供使用教材的安全感。而用比较传统的方法,教师按照教材提供的规定进行讲就足够了。在交际法中教师有必要选择、改写和自编他们所用的教材。
5.结论
作为外语史上最古老的教学方法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和当今收到普遍推崇的交际教学法,二者并不是完全冲突、互相排斥的。两种教学法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翻译教学法主张学生在翻译中学习语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的规则,培养学生利用有限的规则创造出无限的句子的能力,但对于学生的听说能力造成疏漏。而交际教学法主张交际目的,侧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在交际中体会语法,然而这却打破了传统语法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语法。此时翻译法成为交际法的必要补充手段。所以,交际法和翻译法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Longman Inc.,2000.
[2]Stern,H.H.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Toronto: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70.
[3]刘润清.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From Theory to Practice[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285-294.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陈仕清.英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郑声衡.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简介[J].外语教学,1995,(1).
[7]郑声衡.国内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一期.
[8]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J].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2004,Vol.25,No.1.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1 ~ 2002学年上学期开课的第一临床医 学院98级中医本科班作为实验对象。
1.2教材选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等6版《中 医儿科学》作为授课教材。
1.3教师由我院儿科教研室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教授、讲 师任教。
1.4方法在中医儿科学总论部分教学中,采取一种过渡性 的方法,即教师讲授部分重点内容,学生自学部分内 容,教师辅导答疑,以便使学生逐步适应PBL教学法, 并让学生掌握一些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 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各论中,选择肺系疾病、脾 胃疾病两大单元,采用PBL教学。每单元实施步骤如 下:
1.4.1预见习:在大课未讲之前由带教老师带领学 生先到病房见习下次要讲课的有关病例或模拟病人, 让学生自己采集病史、查体,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 识,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临床问题,引导学生思 考、自学。
1.4.2自学:课前发给学生由儿科教师根据教学大 纲要求编印的PBL教辅材料,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难点 重点以及自学提纲、病案、思考题、参考资料等,学生根 据问题进行自学,查找资料,自己解答在预见习中提出 的问题及提出疑问,作好讨论准备。
1.4.3课堂学习与讨论:课堂上50 ~ 60%的时间用 于自学和讨论,40 ~ 50%的时间由教师精讲和总结。讨 论先由教师主持,逐步过渡到由学生主持,教师酌情给 予启发诱导,引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方法 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将教学内容自然 地融合于一系列的临床问题之中,使学生既掌握教学大 纲所要求的内容,又拓宽了知识面,训练了临床思维。
1.5评价
1.5.1全部课程结束进行期末考试,并进行考试分 析,评价学生的PBL课程与非PBL课程的学习效果与 教学效果。
1.5. 2学生评价:全部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调查 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并进行结果分 析。
1.5.3进人临床实习后进行追踪考核„
2.结果
2.1理论考试按传统方法进行期末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论述题及病案分析等。平 均成绩78 +9. 26,与往几届相似;病案分析及应用题较 以往几届学生均答得好,分析较全面。
2.2学生评价课程结束后,我们给学生发了一份含20个问题的 调查问卷,以了解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
结果表明,大部分同学对该教学法给予肯定,约 95%的同学认为P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临 床思维能力。
3. 讨论
3. 1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能力长期以来,我院中医儿科学的教学一直采用传统 的医学教育模式,即从概念、源流、病因病机、诊断,讲 到辨证论治。近些年来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但 大都是增加一些病案分析、幻灯、图片等,基本教学法 没有大的改革。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课堂讲授。然 而对于大学4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系统地学习 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及中医内科学等临床科目,对于 中医儿科学尤其是各论中辨证论治等一般内容,完全 能自学理解。因此,对教师的枯燥重复讲解普遍缺乏兴 趣。作为临床学科的中医儿科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学会 老师的临床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能力,使他 们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能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成为新 型的21世纪的医学人才,是我们进行PBL教学法改革 的目的。
PBL教学法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它以重 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的传授⑴,因而检验这种教学法的 教学效果重点在于经过这种训练以后学生的能力如 何。因此,我们对进人临床实习后的98级学生进行追 踪考核,考核由儿科门诊、病房带教老师协助完成。考 核内容包括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病历书写及处方用 药等处理。结果该班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 力较以往几届学生均有提高。理论考试中,病案分析及 应用题较以往几届学生均答得好,分析较全面。
3. 2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诸多能力中,临床能力固然最为重要,但自 学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亦会对今后 的实际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单纯地 传授知识,还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 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以独立自学为主,教师 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使学生有了较大的提高, 调査问卷结果统计表明,87. 5%的学生认为PBL教学 法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帮助,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启发临床思维。
3. 3提高了学生组织表达能力课堂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内容。在初期,学生 尚未掌握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讨论不知如何着手,语言支离破碎,思路紊乱,经常出 现冷场。67. 5%的同学表示不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启 发、引导和锻炼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将自己对问题的观 点组织成有系统、有条理的语言文字,且能由口头清晰 地表达出来,讨论热烈,有时出现激烈的争辩。学生认 为,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知识记得牢,并且提高了 语言组织表达综合能力。
3. 4存在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都巳证明,PBL教学法是一 个成功的,带有方向性的教学方法。然而,PBL在中医 教育领域毕竟刚起步,在中医儿科学教学上的运用尚 未见报道,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我们亦仅在中医儿科学 肺系疾病、脾胃疾病两大单元内容的教学中,进行PBL 教学法初步'探讨。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
3.4.1学生不适应调查问卷统计显示,部分学生未按要求进行预习, 其原因主要是不习惯(53.8%)、没预习(25%)、不敢 (13. 7% )、不懂(7. 5% )。说明虽然学生对新的教学方 法持肯定态度,但相当部分同学尚未能适应。
3.4.2问题的设置与课堂讨论部分学生认为有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要求提高 难度以进一步训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学 生还大有潜力可挖。另外59%的学生认为课堂讨论时 间合适,约41%的学生则认为不合适,其中60%认为 时间过少。因此,如何安排适当的课堂讨论时间,仍需 进一步探讨。
3.4.3与现存中医学教育模式的冲突我们仅在中医儿科学部分课程中实施PBL教学 法,大部分学生希望能在全部课程中推行,但许多学生担心的仍是书本考试问题。并且由于学生人数多,在现有条件下,见习时间不足,许多学生反映机会太少,影 响学习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02-02
高职教育同普通的高等教育相比,在于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改革成为必然,特别是对高职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而基于工作目的的项目教学法给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改革范式。
一、高职院校运用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现状
据统计,在河北省40多所高职院校当中,实行项目教学法的仅部分院校的个别专业,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即“理论学习――见习或实习――考试”的三段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与普通专科生雷同,没有做到人才的错位培养和差异培养,丢掉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职业教育教学本质的不同理解决定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人才时强调学校的因素,没有足够重视企业、行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弊端日益显现,即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岗位需求、高分低能、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不符、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标准不同等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
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含义。项目教学法是以项目为中心、以实现具体工作目标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属于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一种。它的显著特征是:教与学都围绕具体的项目任务来进行,适合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基本理论为主,辅以简单的见习、实习活动的教学模式。它的显著特征是:理论教学时长远远大于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薄弱。
2.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
(1)教学目标不同。前者为实际项目运行而教学,目标明确、清晰;后者为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而教学,教学目标相对宏观、难测。
(2)教学形式不同。前者侧重在“做中学”,后者侧重在“学中做”。先做后学,与先学后做,虽然是学、做先后顺序的不同,但产生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是主动学习,后者是被动接受。先在实际的项目操作中去认识,相比于先理解理论知识更为直观,形象。另外,采用“做中学”的方式,也是针对高职生理论知识较薄弱的实际“学情”而言。与普通专科生相比,高职生的优势应该是动手操作的能力。采用在做中学(或在项目中学习)的方式,可达到扬长避短的效果,实现人才的错位培养和特色培养。
(3)教学理念不同。前者是通过实践锻炼掌握工作技能,在实践中领悟工作理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服务意识,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后者主要是先通过理论学习,而后在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人才,这是从“理性思考”反观“感性认识”的过程。这样的方式很难及时紧跟企业、行业在产业上的升级变化。培养的人才还需接受相应的岗位实训锻炼或培训,增加企业的用人成本,校企合作没能实现零距离对接。通俗地讲,就是项目教学法让学生直接“照老虎画老虎”,活灵活现,实实在在;而传统教学法是让学生看着猫想老虎,即“照猫画虎”,增加了难度。
(4)师生角色定位不同。前者教师定位在“师傅”的角色,学生定位在“徒弟”的角色。师徒着重解决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师徒关系的建立是学做结合教学的最佳途径。后者教师在其中主要充当“讲师”的角色,学生主要是“听者”的角色。师生着重解决理论学习中的思维理解,忽略了实践问题的指导研究。两者在教学角色定位上的不同,因而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岗位能力有差异。
(5)适应学生群体不同。前者适合于理论知识较薄弱,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积极性高的学生群体。高职生的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尚有欠缺,项目教学法正适合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教办学理念;后者适合基本理论知识较扎实、思辨能力强的学生群体,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长处。
三、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法和教学管理模式产生的冲击
项目教学法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时空模式。从时间来看,项目的选择与执行可能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一两年。它的实施打破了常规教学管理模式,即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考试考核”三段式教学模式,还打破了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限制。但是,需要在项目教学实施中细化项目目标,细分阶段任务,定量考核项目进展,定性分析项目成果等方面多下工夫;从空间来看,项目教学的实施使校园、企业、工厂、课堂、社会甚至学生宿舍等都变成师生进行项目教学与学习的资源,学生可以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相应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空间模式被整合后的“校企合作资源”教学模式所取代,学校与企业生产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联系,也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做到实践锻炼、快速育人。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对高职院校各专业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需要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对现有的教学各环节进行整合。这种整合必须以人才的自身需求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为依据。项目教学法的逐步推进需要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包括调查与分析问题能力、专业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获得这些能力就需要学生通过项目的自我锻炼和教师的不断引导。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虽然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其自身也需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教学实际而进行,尚有完善的空间。例如,教学中如何设计恰当的教学“项目”,如何对项目进行分步操作,如何对项目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估、考核、管理,等等,都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之,项目教学法培养的人才能否迅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是检验改革成败的关键。而这一方法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秩序的冲击,将给高职教学带来崭新的变化,即颠覆固有的教学管理理念,迫使管理者走出校园、走向市场,关注行业、产业对人才的要求,将使人才培养紧跟行业、企业产业升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徐朔.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2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比较 优点
在我国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校依然继承着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要形式,以学生完成学业、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但是,针对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这种教学已逐渐显现不足。主要是所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其学生完成学业后将直接面临就业,仅靠理论知识的掌握完全不能适应实际生产的需要。因此,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许多教学研究者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也便随之诞生。到现在为止,项目教学法已在各不同学科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也逐渐呈现出其较传统教学方法之优越性。笔者曾在基础会计记账凭证的教学中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较,感受到项目教学法的优越性予以阐述。
一、教学过程的比较
1、传统教学法下的教学过程:复习上一节原始凭证的内容,按照会计核算操作顺序在取得原始凭证后应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按照教材次序依次讲解记账凭证的概念、记账凭证的分类、记账凭证的内容和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由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最后由教师作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法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教学生记为主要形式的特点,对学生的要求重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强化,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
2、项目教学法下的教学过程: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记账凭证这一节内容,并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先粗略讲解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然后向各小组下发资料(某企业若干经济业务的内容),要求各小组成员轮换扮演不同角色(出纳、会计等),共同完成根据经济业务的内容填制记账凭证的任务。填制凭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小组成员讨论解决,也可向教师提问解决,或记录下来后集中由教师解答。各小组完成任务后上交所做的记账凭证,教师根据各组上交的凭证结合学生的提问讲解记账凭证填制的规范和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对各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作出评价(包括完成速度、完成质量、学习态度等)。最后由教师作课堂小结及布置课后作业。
这种教学方法下,以项目任务为依托、以实践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融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为一体,在强调对理论知识理解掌握的前提下,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中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束缚,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性好。结合了讨论法、角色法等其他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教学效果的比较
现代中职学校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大部分比较差,学生之间程度不一,差异较大。而且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不够严格。因此,在传统教学法下,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知识,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少有机会进行动手操作演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感到学习专业知识非常乏味、吃力,导致越来越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观察,一般在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时有20%左右的学生不注意做笔记,有20%的学生学习态度消极、上课说话、注意力不集中、想睡觉,还有5%左右的学生不想上课,经常迟到、缺课。传统教学法下通常以考试形式来检验教学效果。从考试情况看,学生对理论情知识(如概念、分类等)还是能够掌握的,但对于操作性的知识用变通应用性的内容掌握得较差。毕业后学生在就业单位无法完成独立操作任务,不能适应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项目教学法是以任务为载体的,各个小组的每位学生都有相应的任务,而且教学设计时为项目任务的实施设置了工作情境,进行角色转换。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有事可做,不至于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等。而且,在角色转换中完成自己各自的任务,对自己完成的任务承担责任。这比较接近生活实际,能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有什么问题可随时进行相互讨论,也可请教老师,这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减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许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经观察在项目教学法下,几乎每位学生都忙于完成自己的任务,乐于为小组争先创优,积极性相当高。相关知识点由学生提问、教师总结等形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予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虽然,在考试中反映出来的成绩两种教学方法下不相上下,但对实践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方面,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要好得多。而且接受项目教学的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教学项目的实践操作任务,毕业后对应就业单位同样的工作任务也能顺利操作,受到一些就业单位的欢迎。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问题
从上述比较可见,项目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许多优点。但是,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是任何学科任何内容都可施行这种教学方法的。因此,在施行项目教学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项目教学内容的选择。1)项目教学的内容要与生活相联系,能将某一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项目任务的难度要适中,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对新知识技能的运用,经过努力后能够达到。3)项目结果要有具体的成果展示,学习结束时师生能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2、对教师的要求。1)教师要不断学习进修,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教师要熟悉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技能,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创设学习实践情境的能力。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加强引导作用。在项目教学法下,虽然以学生动手完成任务为主,但教师的正确引导还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引导行为要做到“适时”、“适度”、“适法”,主要完成“督导”、“点化” 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当顾问和协调者,要通过行为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帮助学生按确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职业行为,提高全面能力。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实施项目教学法要一改传统教学法下单一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立体评价方法。如项目任务完成后我们可以从项目成果的好坏、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完成的速度等多个角度,分为优、良、中等、合格等多个层次来进行评价。使学生各自的特点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都能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宋亚明
关键词:合作教学法;情境;民主化;主动构建;内驱力
一、问题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认识影响较深。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庭中是“小皇帝”。以“我”为中心,缺乏正常的交往,心理脆弱,对他人缺少体谅和关心,而未来社会中需要广泛的协作与交流,这就对现在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不外乎心理负担和生理负担过重两种,国家出台的“减负减压”措施家喻户晓,但减负减压并非简单地减少课业,更不等于不读书,而是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问题认识
1.数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传统的数学教学忽略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国家教委曾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会议上强调:在数学方面,不仅要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要有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是“良师”,更是“益友”。这势必要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
2.教师应持教学相长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
学生到校学习,由于年龄、生理等原因,在思想认识和知识技能水平,思维发展水平,能力层次等方面与教师有着差异,在求学的过程中,理应得到教师耐心的指导。他们在获取新知识、提高技能、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和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困难,想尽办法促使他们增强自信,激发兴趣,努力学习。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切不可以教育者的面孔出现,居高临下,以势压人的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3.实行民主化课堂教学
实行教学民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合作教育派认为:“教育教学过程乃是教师和学生向着教育目标共同运动的过程。”合作――儿童和成年人从事共同的发展性活动的一种人道主义思想,这种共同活动依靠相互理解、彼此深入来了解对方的精神世界,以及集体分析这种活动的进程和结果。因此,师生间、同学间应该是互助、互补、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相互监督、相互竞争的关系。教学民主还体现在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笑”,且“大胆、大方、大度”。教师不要给学生的思维和身心以太多的束缚,可以要求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联想,提见解”。把学生培养成鲜明的、刚强的、有创造性的、有理想的个性化人才。
三、问题探索
1.心理沟通――铺垫师生合作交流的情感基础,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失败,不仅受着认识因素的影响,而且也受着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其中蕴含着来自师生双方的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因素。因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应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应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潜能特征等诸方面出发,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努力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
2.课堂教学是实施“合作教学”的主阵地
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实施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教学”。
(1)创设设问情境――引发师生“合作教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了解学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馈手段,也是突破难点、突出重点、体现观点、解决疑点、克服弱点的关键。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疑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提问的设计要选准问题的突破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达到与全体学生交流与合作的目的。
(2)创设动态情境――展示师生“合作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主导学生学习,创设生动活泼的热烈氛围,把导课艺术、沟通情感、提问技巧、语言体态、板书设计和组织管理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3)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密切师生间的“合作教学”
数学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外。只有把课上与课下,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数学学习。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生产实践,联系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实际化。笔者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尽可能地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实际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学习;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与生产实际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了师生间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语法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 准确性 流利性 语法——交际教学法
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世界上有了语言,人们才能相互交流,传情达意。而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更是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怎样教授外语,一直是困扰着外语教师的一个难题。回顾外语教学的历史,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法,在其中,我们可以发现,外语教学主要是在赞成语法教学法和赞成交际教学法的观点中发展的。
一、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及特点
500年以前,在欧洲,拉丁语是学校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拉丁语,主要学习和操练其语法规则,词的变化规则等。翻译是拉丁语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法在16,17和18世纪的欧洲是最为流行的外语教学法,在外语教学史上称为“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以语法为中心,学习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和记忆语法规则,并通过大量的翻译练习来强化记忆。语法翻译法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1)语法翻译法认为语言学习实质上就是学习一套外语语法规则。(2)阅读和写作是学习的重点,听说能力不受重视。(3)外语课文与单词均附以母语翻译,并逐字解释。(4)强调精确性。(5)语法通过演绎的方法向学生传授。(6)外语教学以母语作为教学用语。
50年代末兴起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起一场革命。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能力”的概念。他认为,人脑中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在吸收了一定的外来语言素材后,就会自动形成该语言的语法规则,从而达到创造性的习得该语言的目的。 乔姆斯基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忽视了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hymes(1972)提出了著名的“交际能力”的概念,并出现了交际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强调意义,对语言结构的准确程度的要求有所放松。在交际教学法中,语法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可归纳为:(1)重视口语,即语言的交际功能。(2)学生先接触听说,然后接触文字。(3)语法一般通过归纳习得。(4)不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忽视语法。(5)尽量避免翻译。
二、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利弊
从语法教学法发展到交际教学法,这是教学法的进步。但比较这两种教学法,两者各有利弊。语法教学法重视语言规则的学习,具有系统性。课堂学习,以教师的讲解为主。以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法,学生的自主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突出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它削弱了语言的准确性,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比较灵活的开放式教学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挥。交际法下的语言是支离破碎的洋泾浜式的语法,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以杂乱无章的方式来掌握语法,学习者难以系统的掌握语法知识。
三、对两种教学法存在的争论
围绕着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一直以来存在着很多争论,也出现过极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交流的频繁化,培养高层次的外语专门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即语法教学法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外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交际法被世界各国大多数教师所认同,接受并广泛传播,使得交际法教学思想成为20世纪末具有全球影响的外语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于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哪一种更适合外语学习,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郝兴跃(2004)将语法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称为明示性语法教学及暗示性语法教学。两者间的矛盾无非是准确与流利间的矛盾,他希望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两者的平衡点。秦洪武,孔凡富(1998)则提倡语法习得的渐进性,即交际法。武和平在(1999)中提出70年代以后交际语言教学思想最为引人注目。在进行交际外语教学研究时,既要有全球和历史的眼光,又要立足于本土实际。马振民的(1998)提倡运用交际法进行教学,尽量更好的为使用交际法创造条件。温厚一在(1998)中提出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交际法,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它的具体模式和方法。张人在(2004)中揭示了内隐认知研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意义。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习者去体验和感悟英语,使内隐认知机制在英语语法习得
中自动发挥作用。并提出内隐在认知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即先内隐后外显,也就是先交际后语法。
这些学者提出,现今世界应重视交际教学法,摒弃传统的语法教学法,让学习者像学习母语一样来习得外语,而不是学习外语。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必须要做好语法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的综合统一。
四、外语教学应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交际法为辅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发现,近年来的外语教学法,大多提倡交际教学法。因为交际法注重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课堂中心,让学生主动的,愉快的参与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习得语法,获得外语。儿童在掌握母语时,是先通过听说,然后接触文字。刚刚出生婴儿,我们不可能去教他们语言的语法规则,让他们说话时按规则,可是5,6岁时他们却能说出正确的母语。儿童能够说出语言之后才去接受系统的教育,学习语言文字,这是正常的母语掌握途径,符合人类的语言习得规律。交际法正是符合了这一规律重视听说,然后自然地习得语法,进而创造更多的句子。
我们说交际教学法比起语法教学法确实是一种进步,它灵活生动,注重语言的交流功能,因此受到大力推崇。但是交际教学法为主并不适合外语教学。
1.缺乏语言环境。我们知道在语言的掌握过程中语言环境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母语习得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我们每天可以有机会听,说,读,写母语,不想接触母语都不行。久而久之,即使不接触文字,我们也能够轻松自如的听,说,而外语学习则大不相同。除了课堂上的教学外,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语,接触到的也仅仅是阅读或写作,而语言的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练习才能够掌握。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外语交际,怎么能掌握好它呢?如果学习者能够和外国朋友生活在一起或出国学习,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恶劣条件下交际法不大容易实行,而这时语法规则的系统学习就会有助于学习者对该语言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让学习者首先从宏观上把握语言的特点。对于语言的规则有了认识学习者就会系统的,有目的性的学习外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而忽视了它的准确性。在语言环境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再没有语法的规范,学习者根本就无从下嘴,不知该怎么说,更不用说达到流利程度。在语法的规范下,语言最起码已经准确了,在准确的基础上才会出现流利。准确是需要学习者学习的,而流利需要练习就可以达到。先学习后练习,符合中国人学习外语的大环境。如果不先学习语法规则,无论是口语还是写作,都会出现中国式英语的现象,一旦形成语言僵化,将很难改变。
3.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注重无限的交际也是不现实的。外语教学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并不象生活中我们有大把的时间接触到母语。因此在课堂上以语法为基础是必要的,然后让学生在课后时间做大量的交际练习,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语法知识。语法是死的东西,但交际却是活的,学习者运用死的语法,可以创造出无穷的句子。
但语法教学法也涉及到教的问题。在传授不同语法时,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向学习者传授外语国家的文化,让学习者融入到该文化之中去。如讲英语词汇时“跳”在汉语中只有一种表达,可是在英语当中却有很多。如jump,skip,bound,hop,leap,spring…传授时将中西思维差异也连带传授。再如,讲授句子时,一个句子可能从语法上讲,它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外国人却从不这样说,应将外国人的习惯表达法清楚的讲给学习者。
我们在这里提出要重视语法教学,并不是要回归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法上去,而是两者相结合。先语法后交际,即语法-交际教学法。在语法这一地基打好的前提下,才能建设交际这一高楼大厦。纵观国内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前,我们采用的可以说是传统的语法教学法,听说能力得不到一点重视。学习者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连一句也说不出来,学成了哑巴英语,这除了与国内的教育体制有关外,还与忽视交际功能有关。学习者学英语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上。近几年来,情况有了些改观,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的交际功能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听力课,口语课的开设,刺激了学生对提高听说能力的渴望。此外以语法教学法为基础,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保障的。因此学习者在无限的课外生活中,可以自己利用时间加以练习交际语言,以此达到准确性与流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
[2]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赵美娟.关于英语专业的语法教学[j].外语界,1999,(4).
[4]秦洪武,孔凡富.交际教学法中的语法习得刍议[j].外语界,1998,(1).
[5]郝兴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法教学的新趋势[j].外语界,2004,(4).
[6]武和平.交际教学思想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外语界,1999,(2).
[7]张人.内隐认知及其对英语语法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2004,(4).
关键词:声乐 比喻教学法 启发
一、气息
声音的连贯性对演绎音乐作品时非常重要的,持续乐音的能力是嗓音的一种独特特质,学生应特别学习连音歌唱。从一个音符过渡到另一个音符中去,需要清晰的、没有痕迹的过渡,否则第二个音就缺乏特点和色彩,音质就不统一,艺术表现力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采用放风筝的比喻法,引导学生采用放风筝时对线的控制。当我们放风筝时,手中的线总是直的有牵引力的,我们要拉住风筝手没有力量肯定不行,否则风筝会飞走。因此我把气息比为会飞的风筝,声音为线,气息一定要牵住声音的,慢慢的放线,不能放太快,否则风筝飞不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保持声音的连贯性,而且可保持气息对声音的控制力。
还有一些老师,对气息的控制采用吹气球的比喻手法。我们在吹气球的时候,不能把腹部的气全部放掉,这样既吃力又无法把气球吹起来。应当把气吸到丹田,然后慢慢的将气息释放出来,而且不能全部把气放完,要留一些等待吸下一口气来继续完成这项任务,这样就轻松多了。我们在演唱歌曲的时候也应该,像吹气球一样,既要吸好气,又要放好气,才能完整而不费力地演唱好歌曲。
二、喉头
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放松喉头,使喉头处于低位,但是学生很难做到,因为,喉头的位置在演唱的时候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著名的捷克籍歌唱家库尔特.鲍姆说:“我拒绝谈论放低喉头的问题,不然它变得太机械化了。此外,我不太能感觉到喉头往下走动。它产生于柔和地呼吸和吞咽元音,要柔和的击唱是重要的。就像喷泉顶上有个球。如果喷泉开始喷得太猛,球就会掉下来。球必须有支持…喷泉喷水…平稳了…柔和地。但是最重要的是,当你唱的时候喉咙部位应该没有任何感觉。”采用这种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记住喷泉顶上的球,学生就会清楚地知道喉头的放低或平稳是与气息分不开的。如果一味的强调要学生放松喉头,把喉头放到低位,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学生更注意喉头,导致面部表情僵硬,找不到声音位置,更不知道如何放置喉头。
众所周知,琴弦振动与琴弓之间的密切关系,很多教师将嗓音振动与气息比喻为琴弦于琴弓的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喉头。约阿希姆对他大名鼎鼎的学生莫德.鲍威尔大声地说:“你必须练习使用琴弓直到不再感觉到你的手臂。”气息就是琴弓,在“拉奏”喉咙这个振动体的之前,气息应该完全处于演唱者的控制之中。这个比喻,更形象的说明歌唱时,不要管你的喉头和嗓音,要更多的训练气息。还有的教师会叫学生找打哈欠的感觉,或是在上课时叫学生去喝口水,慢慢的吞下去,然后感觉喉头的位置。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喉头的位置,有助于在演唱中放松喉头。
三、声音
演唱歌曲时,歌手尽可能多的优美和舒展的感觉来歌唱,要极其小心的避免用蛮力。无论声音是强或弱,都应该具有同样的深度、特点和感觉,应该具有同样的气息支持和音质,即使最轻音也应和听到的强音一样远距离听到它。有些人唱低音区的声音很大,而到高音区时则变窄,像尖端朝上的鸡蛋;有些人则相反,低音区声音很细,高音区声音很大,这些都不是理想的声音。通常情况下,教师会用圆柱体来比喻声音,从上到下都是均匀的。用圆柱体做比喻,让学生知道声音不能忽大忽小,气息不能忽多忽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声音的圆润和嗓音的清新。不均匀的声音,只会损耗更多的嗓音和体力,这样的声音是不会长久的。
通常情况下,教师还需要用橡皮筋来比喻声音柔韧性。僵硬的声音不仅难听,而且缺乏感染力。声音就像橡皮筋,当你拉出去以后,还可以收回来。如果拉出去的声音,收不回来,就犹如橡皮筋失去了弹力,无法使用了。大歌唱家布拉契多.多明戈说:“从前方送出去,我总是让声音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想象声音是在前方的一个网球,当球打出去后,我必须感觉球要到达对面的墙上,那意味着是听众,然后再折回来,这就是我对声音位置的感觉。”其实两个比喻的道理是一样的,送出去的声音还能再折回,这样的声音才能与众不同,更具韵味和回想力。
有的教师还把声音比喻为抛物线,或是感觉手臂在水池里拨动,既有阻力又有推动力,这些都能形象地说明声音的感觉应该是富有弹力和柔韧性的。
以上这些比喻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非常行之有效。声乐教学需要更多比喻教学法,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缩短声乐教学的时间,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参考文献:
[1]杰罗姆•汉涅斯,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关键词: 外语教学 后教学法 教学法 比较
一、对教学法的继承
后教学法又称后方法。它摆脱了教学法流派中推崇一种或叠加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采取灵活、开放、动态的外语教学思想,吸取教学法中的合理成分,继承并超越了教学法。
几个世纪以后,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语言学者和外语教学研究者一直不断地钻研、探所各种教学法,以便提出更加有效的新理论为教学服务,其中外语教育界最有影响力的七大流派有:
(一)翻译法(Translation Method)
(二)直接法(Direct Method)
(三)听说法(Audiolingualism,Audiolingual Method)
(四)情境法(Situational Method)
(五)认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六)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七)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通过对各教学法优缺的不断学习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发现共同的特点是忽略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事实上外语教学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全面分析具体教学环境,把握影响外语学习的种种变量,把教学法和教学实际相结合。
后教学法在强调学习、分析、综合和创新教学法的理念下,使教学法成为其理论创新的来源,把学习教学法作为自己理论的起点和基绌,并认为教学法是外语教学有益的工具。教师掌握的教学法越多,对外语教学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入,就越有可能创新教学法。后教学法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
据此原则,库马批判教学法,进而提出十个宏观策略(macro-strategies)。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其中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参与;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进协商式交流,鼓励使用目的语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五是增强外语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还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提供丰富的语料库并引导帮助学习者逐渐形成内化知识的能力;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提供语言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综合全面发展;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性,注意语言知识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的结合;十是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二、对教学法的超越
后教学法是Kumaravadivelu于2001年提出的一个三参量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三个基本参量分别是具体性、实际性、社会性。他提出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其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经验理论化。
他提出教师的教学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是后教学法超越教学法的重要体现。教师经验理论化意味着教师的教学经验应当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反思,通过教学实践来证实或证伪教学理论,并使之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外语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不断的外语教和学的实践经验,对于外语教师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可是又有其自身的缺陷,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片面性和非本质性的特点。
(二)三种身份(教师、学习者、教师教育者)重新定义。
在“后方法”外语教学的理论框架下,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应该对教学中各种变量作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筹划方略并依据具体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检验各种教学理论,反思修正自己的信念,接纳新理念,从而不断构建和完善出一整套符合教学实际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论。有关学习者,强调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认为外语是学会而非教会的。学习者在外语教师帮助下掌握认知、元认知和情感技能,努力培养学生成为那些愿意和能够负责自己外语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和与他人有效合作的共同学习者。外语学习中与他人协作学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学习者要协商讨论面临的共同困难,承担搜索和分享学习信息的责任,同时主动把握与合格外语使用者交流的机会。有关教师教育者,传统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老师们,并建议他们采用最佳教学模式,同时据此进行训练并评估。而在后教学法中,教师教育者主要作用是帮助教师确立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理念和研究方法。使教师在获取教学技能的同时,开阔自己的视野,创新自己的思维,全面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使自身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umaravadivelu,B.Macro-strategies for the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
[2]Kumaravadivelu,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1).
[3]Kumaravadivelu,B.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4]Kumaravadivelu,B.A Postmethod perspective on English language[J].Teaching World Englishes,2003,(22).
[5]Kumaravadivelu,B.Beyond Methods:Macro-strategi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关键词】中学教学 设计教学法 内涵
对中学教学来讲,教学方法的优劣是学生成才的关键。在新课改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我们应该多了解和研究以前一些成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其中设计教学法就是值得教师去认真理解和体会的一种教学理念。
一、设计教学法概述
“设计(Project)”这个词,最初在教育上的应用,见于19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Trachers College Record))和《工艺训练杂志(Manual Training Magazine)》。当时,该校工艺训练部主任理查德(Richard,C.R.)在上述刊物上发表文章,主张中学的工艺训练,不应当以教师为主,要求学生依照教师规定的蓝图去做,而应当采取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由学生自己去计划,自己去实行,自己去解决。理查德称这种方法为“设计”。
1918年,克伯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题为《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自愿活动的应用》的论文。他说:“我采用设计这个术语,专指自愿的活动,并且特别注重自愿这个词。这个词不是我发明的,也不是我首先用在教育上的。”
由此可见,设计的本质含义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的问题。1919年秋,南高师附小在俞子夷支持下,首先在中国研究和实行设计教学法。在刚开始实行设计教学法时,试行者发现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当时的情形下,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种思想上的解放。
目前,设计教学法在中学教学中已经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且普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由于设计的思路无限,教师的思维无限,因此,对于设计教学法来讲,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还相当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对其设计的内涵和要求以及具体的一些设计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
二、设计教学法类型
设计教学法的种类可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形式上表现某种观念或某种方法,如写信、造船等;第二种是鉴赏某种经验;第三种是解决某种智慧的困难;第四种是得到某种技能或知识。这四种之间相互关联,第一种可采用目的、计划、实行、识别四个步骤,叫学生自己按此步骤活动,以他们以能力所达到的地方为限。第二种建议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鉴赏力。第三种主要按杜威提出的思考方法进行。第四种主要是在教室里所进行的。采用设计法教学,教室里要有必要的设备、装饰,要具备多种功能。采用设计教学,不但能达到目前活动的设计目的,且能从活动里面得到所包含的知识。
三、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思想,需要教师利用这种思想来解放自己的教学观念,去寻找一种以学生为本体的教学途径,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动力驱使其完成对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下面主要以图例讲解法为例阐述设计教学法特点。
图例讲解法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的一种创新设计教学法。图例讲解法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信息,这种方法主要反映了师生间的活动,因此也可以叫做信息接受法。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够用各种手段传递教学需要的信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和领会信息,而且把信息进行对比吸收。教师传递信息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口述(叙述、讲演、解释)、印刷物(教科书、补充资料)、直观手段(图片图表、影片和幻灯片、教室内)、实际演示活动方法(解题方法、证明定理的方法、制定计划的方法、写书评的方法)等等。学生为了达到掌握知识的第一种程度而必须进行的活动行听、看、感受、实物操作和运用知识、阅读、观察、把新的信息和以前掌握了的信息进行对比并记忆新的信息。
多少世纪以来,传递知识几乎全靠教师的言传口授、教科书和少得可怜的直观教具,而今天则有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递信息的可能。学生在教室里听到了教师的讲话,而且可以通过现代信息传递方法,如投影、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了解更多科学家、作家、演员等不同行业人群的声音,去充分认识他们需要了解的方方面面。在教室里的图标可以反映所要研究的物体和现象的静止状态,而电影和电视则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对图景和现象感受的界限。学生能够在教室中观察种子是如何发芽、花朵是如何结果、动物怎么生存等。
从上可以看出,图例讲解法首先要求有信息的来源和手段,然后需要吸取一些传统方法作为可以接收集息的手段和形式,诸如口头叙述、使用书本、实验室作业等进行观察。尽管手段很多,但在使用时学生仍然进行着同一种认知活动,即知觉、思维和记忆。在不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的认知行为就不具备目的性。这种动作在任何时候都要依靠学生对动作的目的、顺序和课题有一个起码的了解。
四、关于设计教学法的几点认识
(一)各种所谓“新教学方法”,包括设计教学法,着意于激发学生的主动,认为整个教育过程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认为教学是引起学习,教学的重心在于指导学习。而学习是一种主动的进程,不是被动的吸收或消极的受害。
(二)任何一种教学法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从认识论的总体上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在教学法的实践中如果一成不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在满足一定的客观规律下,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变革。吸收、实验、改造、创新是教师必须摸索的一条路径。